CN104070788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788B
CN104070788B CN201410108112.9A CN201410108112A CN104070788B CN 104070788 B CN104070788 B CN 104070788B CN 201410108112 A CN201410108112 A CN 201410108112A CN 104070788 B CN104070788 B CN 1040707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medium
paper
driven voller
supp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81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788A (zh
Inventor
大桥顺
大桥一顺
中幡彰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16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73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25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798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2Turning, overturning
    • B65H2301/3321Turning, overturning kinetic therefor
    • B65H2301/33214Turning, overturning kinetic therefor about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and parallel to the surface of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针对用于对介质的两面进行记录的翻转路径,能够在抑制装置尺寸的同时确保该路径长度。记录装置(10)具备:对介质(P)进行记录的记录头(70);使从所述记录头的一侧送出的介质(P)翻转的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其外周面与被所述第一辊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面对,且对介质(P)施加输送力。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打印机和传真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打印机和传真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是能够在作为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纸张的两面执行记录的装置。这样的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具有使记录纸张翻转的翻转路径,使已经在第一面(表面)进行了记录的记录纸张反馈并进入翻转路径,并且使第二面(背面)朝上,再次将其输送到与记录头对置的区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0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8142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述的记录装置中,利用一个辊(以下称为“翻转用辊”)的外周面形成翻转路径。然而在这样的构成中,假设尺寸大的纸张尺寸来设计装置的情况下需要使翻转用辊增大,存在装置尺寸增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能够考虑翻转路径不是翻转辊的外周面,而是由引导部件形成,并且在多个位置配置输送用辊的构成,但在这种情况下输送用辊的配置数量容易增多,产生引起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印刷装置中,在印刷机构的下侧配置双面印刷时用的印刷路径,虽然采用将进行印刷后的纸张送入印刷机构的下侧,再回到印刷区域的构成,但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产生装置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的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对用于在介质的两面进行记录的翻转路径,能够抑制装置尺寸的同时确保该路径的长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的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利用外周面使从所述记录头的一侧送出的介质翻转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其外周面与被所述第一辊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且对介质施加输送力。
根据本方式,用于翻转介质的翻转路径具备:利用外周面使介质翻转的第一辊;以及第二辊,其外周面与被所述第一辊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面对,且对介质施加输送力。因此,能够抑制所述第一辊的大径化,并且能够确保通过所述第二辊使介质翻转的翻转路径的长度。
此外,由于所述第二辊与被所述第一辊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面对,且对介质施加输送力,因此,由于一个辊(所述第二辊)贡献于所述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所述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能够减少辊的配置数,并且能够抑制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方式中的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设置于在装置高度方向重叠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被设置于在装置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装置高度方向的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的配置区域尺寸抑制在最小。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记录头的配置区域重叠。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记录头的配置区域重叠,因此能够避免装置高度方向的所述记录头的配置区域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配置区域的叠加,从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加。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三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直径相同。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直径相同,因此,能够共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的构成部件,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此外,由于使两辊的转速相同,因此能够容易使辊外周的周速,即介质输送速度相等。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四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第一辊的介质输送速度以及所述第二辊的介质输送速度相等。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的介质输送速度以及所述第二辊的介质输送速度相等,因此,由于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不会对介质施加张力或者施加挠曲,因此能够良好地输送。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五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被共同的驱动源驱动。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由共同的驱动源驱动,因此,能够对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的驱动构件抑制成本。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六方式的任一项中,所述第二辊在与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二辊在与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因此,由于介质在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与第二辊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介质输送时的斜移。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以及所述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相对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设有多个从动辊。
根据本方式,由于沿着输送路径相对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设有多个从动辊,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介质的输送。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八方式的任一项中具备: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的第一从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该第二从动辊比该第一从动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
根据本方式,由于介质被所述第二辊与多个从动辊(第一从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夹持,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输送时的斜移。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九方式中具备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的第三从动辊。
根据本方式,由于还具备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的第三从动辊,因此,通过第一~第三从动辊这多个辊能够更加良好地抑制介质输送时的斜移。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九方式中,所述第一从动辊相对于所述第二辊的中心轴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并且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位于装置前方侧。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九到第十一方式的任一项中具备第四从动辊,该第四从动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从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一辊输送的介质并从动旋转。
根据本方式,由于第四从动辊与第二辊之间夹持从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一辊输送的介质并向第一辊输送,因此能够使第一辊上的介质的翻转顺利地进行。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二方式的任一项中具备能够收纳多张介质的介质收纳部,从所述介质收纳部给送的介质的给送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
根据本方式,由于从能够收纳多张介质的介质收纳部给送的介质的给送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即所述第一辊不仅构成翻转路径还构成非翻转路径,因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并削减部件数量。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所涉及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三方式的任一项中具备支承给送前的介质的介质支承托盘,经由所述介质支承托盘给送的介质的给送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
根据本方式,由于具备支承给送前的介质的介质支承托盘,且经由所述介质支承托盘供给的介质的供给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即所述第一辊还构成从所述介质支承托盘给送介质的介质供给路径,因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另外,由于第二辊位于第一辊下游,因此能够确保经由所述介质支承托盘供给的介质的供给路径的长度(到达记录区域的路径长度)。由此,作为一例能够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例如,在经由所述介质支承托盘由用户手动供给介质的情况下,存在用户将介质插入装置深处而大大超出推荐设置位置的可能。此时存在介质前端到达与记录头对置的位置时记录无法可靠地执行的可能。但是如上所示,由于能够确保经由介质支承托盘供给介质的供给路径的长度,因此能够避免上述不良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十四方式的任一项中,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构成能够相对所述记录装置的主体装卸的单元体。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构成能够相对所述记录装置的主体装卸的单元体,因此通过将所述单元体从所述记录装置的主体拆下使介质翻转路径露出,从而能够在介质卡住(卡纸)时,容易取出卡住的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从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拆卸输送单元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输送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
图7的(A)是示出在输送单元中打开纸张输送路径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从输送单元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
图9的(A)是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A)的背面盖的放大图。
图10的(A)是示出从打印机拆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B)是示出设置于打印机的止动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的(A)是示出向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单元动力传递路径的说明图,(B)是(A)的输送单元的放大图。
图12的(A)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切断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3的(A)是示出图12的(B)中输送单元和打印机的止动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B)是示出从打印机拆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安装有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15拆下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对于各实施例中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仅在最初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以后的实施例中省略该构成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背面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的侧剖视图,图4是从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拆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中输送部周边的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单元的立体图,图7的(A)是示出输送单元中打开纸张输送路径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的(B)是从输送单元的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图9的(A)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的状态下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9的(B)是图9的(A)的背面盖的放大图,图10的(A)是示出从打印机拆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图10的(B)是示出设置于打印机的止动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1的(A)是示出向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单元动力传递路径的说明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输送单元的放大图。
图12的(A)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中打开背面盖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2的(B)是示出切断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3的(A)是示出图12的(B)中输送单元和打印机的止动部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3的(B)是示出从打印机拆下输送单元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14是示出安装有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图15是拆下第二实施例的输送单元的状态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并且,图3以及图4为了图示配置于打印机10的纸张输送路径上的辊,几乎所有的辊都被绘制在同一个面上,但其深度方向(图3的纸面内外方向)的位置不限定于必须一致(也存在一致的情况)。此外,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X方向表示记录头的扫描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深度方向,Z方向表示打印机的高度方向。此外,各图中-Y方向是装置前面侧,+Y方向是装置背面侧。
关于打印机的简介
参照图1以及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打印机10。打印机10具备装置主体12和原稿读取装置14,该原稿读取装置14相对于该装置主体12可转动地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上部。装置主体12具备:操作面板部16,其用于用户在装置前面侧(图1-Y方向侧)操作打印机10;排出口18,其在装置前面侧开口;以及介质收纳部20,其配置于该排出口18的下方。
另外,装置主体12具备作为开闭体的背面罩22,该开闭体构成为在装置背面侧(图2+Y方向侧)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转动。此外,在图2中,背面罩22处于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的状态。另外,背面罩22具备介质支承托盘24,该介质支承托盘24相对于背面罩22可转动地连结于与后述的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即自由端侧。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5对作为打印机10的“介质”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打印机10在装置主体12具备介质收纳部20、输送部26、记录部28以及排出部30。
介质收纳部20具备位于Z轴方向上方侧的上层侧托盘32和位于该上层侧托盘32的下方的下层侧托盘34。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构成为分别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从装置前方侧(图3的-Y方向)安装以及取下。
此外,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分别收纳有多个纸张P。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收纳有不同种类的纸张,但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地区分的情况下称为“纸张P”。此外,纸张P是介质的一个例子。
在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各自的上方设置有被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旋转的搓纸辊36、38。搓纸辊36、38分别设置于以摆动轴40、42为中心而摆动的摆动部件44、46。
在基于从操作面板部16输入的指令将收纳于上层侧托盘32的纸张P向输送路径下游侧输送时,搓纸辊36通过与收纳于上层侧托盘32的纸张P的最上面的纸张接触并旋转来将该最上面的纸张P从上层侧托盘32向输送路径下游侧送出。同样,在将收纳于下层侧托盘34的纸张P向输送路径下游侧输送时,搓纸辊38通过与收纳于下层侧托盘34的纸张P的最上面的纸张接触并旋转来将该最上面的纸张P从下层侧托盘34向输送路径下游侧送出。
另外,背面罩22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状态时,其内表面构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即,形成于背面罩22的内侧的输送路径部48将从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送出的纸张P向输送部26引导。
输送部26具备作为“输送辊”的第一辊50、作为“第二输送辊”的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作为“从动辊”的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四输送从动辊60、第五输送从动辊62以及一对输送辊64。
在此,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构成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的输送单元66(参照图3、图4以及图6)。稍后将对作为“单元体”的输送单元66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被后述的共同的驱动马达116驱动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稍后将对输送部26详细地进行说明。纸张P在输送部26沿输送路径经由与第一辊50抵接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与第二辊52抵接的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一输送从动辊54而被输送至输送辊64。在输送部26的输送辊64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部28。
另外,在输送部26的输送辊64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记录部28。记录部28具备:滑架68,其能够沿扫描方向(图3的X轴方向)移动;记录头70,其设置于滑架68的下部,并向纸张P喷出油墨;以及压板72,其设置为与记录头70对置并支承纸张P。
并且,在记录部28的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排出部30。在排出部30设置有一对排出辊74,并以从排出口18向装置前方侧(-Y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从排出辊74排出的纸张P进行载置的排出堆积部76。对沿输送路径从输送部26向记录部28输送的纸张P而言,在其第一面执行记录。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并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另外,在打印机10对纸张P的两面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在利用记录部28对纸张P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以通过输送辊64以及排出辊74的反向输送动作,将在上述第一面执行记录时成为纸张后端的一侧变为前端的方式将纸张P向位于Z轴方向的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即位于后述的输送单元66的下方的翻转路径78输送。翻转路径78以沿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下方即沿图3的-Z方向的方式设置,从而设置为与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汇合。
因此,纸张P从翻转路径78经由上述输送路径和位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上方的输送路径而再次被输送至记录部28,从而执行第二面的记录。而且,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并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第一实施例
关于输送部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5对输送部26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图5中的实线表示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介质输送路径,虚线表示介质P的翻转路径。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设置于在图3的Z轴方向一致的位置。因此,能够将Z轴方向的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的配置区域的尺寸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在Y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即,在纸张P的输送路径,第一辊50位于输送路径上游侧,第二辊52位于输送路径下游侧。另外,将上述间隔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小长度更小。
并且,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相对于后述的记录部28的记录头70而在装置前后方向(图3以及图5的Y轴方向)上位于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后方侧(+Y方向),且设置于在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与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记录头70的配置区域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配置区域在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叠加,而能够抑制装置高度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增加。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辊50利用其外周面而使从记录头70侧输送来的纸张P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翻转。并且,对第二辊52而言,其外周面面对被第一辊50翻转前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即翻转路径78和被第一辊翻转后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即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上方的输送路径双方,并且对纸张P施加输送力。
另外,第一输送从动辊54在图3中比第二辊52的中心轴更靠上方且更靠装置前方侧即-Y方向侧,并与第二辊52抵接。即,第一输送从动辊54在与第二辊52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输送纸张P。另外,第二输送从动辊56比第一输送从动辊54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二辊52抵接。即,第二输送从动辊56在与第二辊52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一输送从动辊54输送纸张P。
因此,在纸张P被第二辊沿输送路径输送时,由于纸张P能够被第一输送从动辊54以及第二输送从动辊5夹持而输送,所以能够很好地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另外,第三输送从动辊58比第二输送从动辊56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一辊50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一辊50抵接。即,第三输送从动辊58在与第一辊50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二辊52输送纸张P。
另外,在比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的夹持位置更靠输送路径下游侧设置有一对输送辊64。即,纸张P沿输送路径依次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从而被输送至输送辊64。
因此,在纸张P沿输送路径被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输送时,纸张P一边依次被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一输送从动辊54夹持一边被输送,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此外,在输送路径中,从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的夹持位置至一对输送辊64的夹持位置的路径长度被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小长度更小。
另外,为了使介质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与后端侧在翻转输送路径上不重叠,在图5示出的虚线状的翻转路径中,将该路径长度设定为比与打印机10对应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方向的最大长度更长。
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辊50的大径化,并能够利用第二辊52来确保用于使纸张P翻转的翻转路径78的长度。另外,由于第二辊52能够对纸张P翻转前的翻转路径以及翻转后的输送路径施加输送力,所以能够减少辊的配置数量,从而能够抑制成本提高。
另外,第四输送从动辊60在图3的Z轴方向位于第二辊52的-Z方向侧,并与该第二辊52抵接。而且,第五输送从动辊62比第三输送从动辊58更靠输送路径上游侧,且设置于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并与第一辊50抵接,该背面罩22构成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即,第五输送从动辊62在与第一辊50之间夹持纸张P而从动旋转,从而向第三输送从动辊58输送纸张P。另外,第五输送从动辊62将后述,其在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打开状态时,成为从第一辊50分离的状态。
在此,再次对纸张P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从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送出的纸张P被引导至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并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五输送从动辊62之间。而且,将纸张P沿第一辊50的外周面输送,并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而且,纸张P被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
即,从介质收纳部20(上层侧托盘32以及下层侧托盘34)输送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与由第一辊50形成的输送路径汇合。因此,第一辊50构成翻转路径和非翻转路径。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被介质支承托盘24支承的纸张P从介质支承托盘24经由送纸路径部80而从输送路径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的区间导入上述输送路径,上述纸张P的前端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而且,从介质支承托盘24输送的纸张P与从介质收纳部20输送来的纸张P的输送路径汇合而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
即,从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与由第一辊50形成的输送路径汇合。因此,第一辊50也能够构成从介质支承托盘24开始的介质供给路径。由此能够实现省空间化和部件件数的减少。
另外,如图5所示,由于第二辊52位于第一辊50的下游,所以能够确保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的长度(至记录部28的路径长度)。由此,在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通过用户手动放入的方式供给纸张P的情况下,恐怕用户较大地超过推荐设置位置而将纸张P放入装置深处,此时,若纸张P的前端到达与记录头70对置的位置,则恐怕无法妥当地执行记录。然而,由于能够确保经由介质支承托盘24供给的纸张P的供给路径的长度,所以能够避免发生上述不良的情况。
接下来,将纸张P夹持于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然后,纸张P被输送至输送路径下游侧,并被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夹持。然后,进一步将纸张P输送至一对输送辊64,并被该输送辊64夹持,且向输送路径下游侧的记录部28输送,从而对纸张P的第一面执行记录。执行记录后,纸张P被排出辊74夹持,从而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另外,在打印机10对纸张P的两面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在利用记录部28对纸张P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通过输送辊64以及排出辊74的反向输送动作而使上述第一面执行记录时成为纸张后端的一侧变为前端,从而使纸张P向位于Z轴方向的第二辊52的-Z方向侧的翻转路径78输送。
在翻转路径78内输送的纸张P被第二辊52与第四输送从动辊60夹持,从而被输送至第一辊50的-Z方向侧的外周面。而且,纸张P沿第一辊50的外周面而再次被夹持于第一辊50与第五输送从动辊62之间。由此,能够使纸张P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弯曲翻转。然后,纸张P沿输送路径经由第一辊50、第三输送从动辊58、第二输送从动辊56、第一输送从动辊54以及第二辊52被输送辊64输送至记录部28。
因此,上述第二面与记录头70对置。通过记录部28而进行上述第二面的记录的纸张P被夹持于排出辊74,从而向设置于装置前方侧的排出堆积部76排出。
由于上述的打印机10在输送部26中沿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以及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设有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的多个输送从动辊54、56、58、60、62,因此,输送路径以及翻转路径78中纸张P的输送能够顺利地进行。
此外,从记录头70输送到翻转路径78的纸张P,在第二辊52和第四输送从动辊60之间被夹持并且被向第一辊50输送,因此能够使第一辊的介质的翻转顺利进行。
关于输送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6、图7的(A)以及图7的(B)对输送单元66进行说明。输送单元66构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此外,对于输送单元66的朝向装置主体12的装卸方法将后述。
输送单元66具备单元主体82、盖部84。在本实施例中,在单元主体82且在+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被驱动传递部86。被驱动传递部86具备第一传递齿轮88、第二辊驱动齿轮90、第二传递齿轮92以及第一辊驱动齿轮94。第一传递齿轮88与第二辊驱动齿轮90卡合,该第二辊驱动齿轮90与第二传递齿轮92卡合,该第二传递齿轮92与第一辊驱动齿轮94卡合。
另外,第二辊驱动齿轮90通过未图示的轴与第二辊52连结。另外,第一辊驱动齿轮94也通过未图示的轴与第一辊50连结。
另外,输送单元66的被驱动传递部86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与后述的装置主体12侧的驱动传递部96连接,并从驱动传递部96接受驱动力。即,被驱动传递部86利用装置主体12侧的驱动传递部96的驱动力来驱动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由此,不需要为输送单元66设置驱动源,从而能够抑制输送单元66的重量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在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图7的(A)的X轴方向)配置于中央部。另外,第一辊50配置于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7(A)的+Y方向侧)。第二辊52以与第一辊50在-Y方向侧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设定为相同的直径尺寸。因此,能够由共同的部件构成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由于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直径相同,所以能够很容易地通过使两辊的转速相同来使辊外周的周速即纸张输送速度相等。另外,通过使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的成为相同直径尺寸,能够在形成于单元主体82与后述的盖部84之间的输送路径上将被输送的纸张P保持为水平。
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纸张输送速度相等,所以不会在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之间对纸张P施加拉力或造成弯曲。其结果是能够很好地沿输送路径输送纸张P。
另外,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被来自第一传递齿轮88的驱动力驱动。因此,能够使驱动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驱动源共用。因此,不需要分别设置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驱动源,所以能够抑制成本提高。
另外,由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构成相对于装置主体12可装卸的输送单元66,所以通过从装置主体12取下输送单元66,使设置于装置主体12内的翻转路径78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除去产生纸张P卡住(卡纸)时卡住的纸张P。
如图6以及图7的(A)所示的那样,盖部84安装于在单元主体82的-Y方向侧所设置转动轴,且构成为通过相对于单元主体82进行转动而能够开闭。具体而言,盖部84能够取得图6示出的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的状态和图7的(A)示出的相对于单元主体82打开的状态。另外,如图7的(A)所示,在盖部84的内表面84a可旋转地设置有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
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以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在图5示出的位置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内表面84a。
即,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另外,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处于打开的状态下,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分离。
因此,通过打开盖部84,能够容易地除去卡在输送单元66的内部的纸张P,例如小尺寸的纸张P。
另外,单元主体82具备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时,上表面82a与盖部84的内表面84a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对置。即,在盖部84相对于单元主体82关闭时,上表面82a与内表面84a构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另外,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下表面82b在与装置主体12的支承板98(参照图3以及图5)之间构成翻转路径78(参照图3以及图5)。
另外,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从单元主体82的上表面82a以及下表面82b向上述输送路径以及翻转路径78突出。另外,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在盖部84处于关闭的状态下也打开,从而露出。
此外,在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且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的状态时,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与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对置。由此,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与输送路径部48构成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以及翻转路径78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辊50从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向该后端部和输送路径部48所形成的输送路径突出。因此,对于第一辊50而言,其外周面在单元主体82的上表面82a、后端侧、下表面82b向输送路径以及翻转路径突出,并能够将第一辊50的旋转用于输送纸张P。
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的宽度方向(图6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向+Y方向侧突出的把持部100。因此,将输送单元66装卸至装置主体12时的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下表面82b且在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图7的(B)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从下表面82b向图7的(B)的-Z方向突出的突起102(参照图6以及图7的(B))。另外,在单元主体82的后端侧(图6的+Y方向侧)的宽度方向(图6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被按压部104。此外,稍后将对突起102以及被按压部104详细地进行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8、图9的(A)、图9的(B)、图10的(A)以及图10的(B)对背面罩22以及装置主体12的输送单元66的安装部106(参照图10的(A))进行说明。参照图8,处于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的状态。此时,在装置主体12安装有输送单元66。因此,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而将设置于背面罩22以及背面罩22的介质支承托盘24打开,则成为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图6中+Y方向侧)以及第一辊50的至少一部分在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状态。
由此,成为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的一部以及从介质支承托盘24开始的供给路径的一部分在装置主体12的外侧露出的情况。另外,由于第一辊50的至少一部分也露出,所以能够使卡在上述输送路径以及上述供给路径的纸张P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因而使卡纸处理作业变容易。
另外,在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输送单元66的第一辊50与设置于背面罩22的内侧的第五输送从动辊62成为分离的状态。因此,从介质收纳部20输送的纸张P在从介质收纳部20开始的输送路径卡住时,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
参照图9的(A)以及图9的(B),在背面罩22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输送路径的一部分的输送路径部48。另外,在图9的(A)的X轴方向,在背面罩2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按压部108。在背面罩22中,按压部108设置于该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时的与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卡合的位置。
由此,在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若背面罩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则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卡合。即,背面罩22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2处于关闭的状态下通过与输送单元66抵接而处于关闭姿势。
因此,正确地确定背面罩22与输送单元66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此,在由背面罩和输送单元66形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的情况下,背面罩22的输送路径部48与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以隔开适当的间隔的方式对置,从而能够适当地形成纸张P的输送路径。
接下来,参照图10的(A),示出了从装置主体12取下输送单元66的状态。在背面罩22处于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在装置主体12设置有向装置背面侧(图10的(A)中+Y方向侧)露出的安装部106。通过从装置背面侧即+Y方向侧向-Y方向侧插入输送单元66能够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安装部106。
即,由于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通过打开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可开闭的背面罩22而露出的安装部106,所以能够防止输送单元66意外脱落的情况。另外,由于输送单元66没有将构成装置主体的外观的部件作为其构成要素,即背面罩22与输送单元66构成为分体,所以能够使输送单元66轻型化,从而能够作业性容易地装卸该输送单元66。另外,在打印机10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送单元66的重量增加,从而能够确保很好的操作性。
另外,参照图10的(B),示出了安装部106的宽度方向(图10的(A)以及图10的(B)的X轴方向)的+X方向侧的端部。在构成翻转路径78的装置主体12的支承板98,在上述宽度方向的+X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倾斜面110。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支承板98的-X方向侧的端部也设置有倾斜面110。倾斜面110在后述的第二位置(参照图13的(A))与输送单元66的突起102卡合,从而构成将输送单元66保持在第二位置的保持构件112。
关于向输送单元的动力传递
接下来,参照图11的(A)、图11的(B)、图12的(A)、图12的(B)、图13的(A)以及图13的(B)对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装卸方法、动力传递单元的连接以及切断进行说明。
在图11的(A)以及图11的(B)中,装置主体12的驱动传递部96处于与输送单元66的被驱动传递部86连接的状态。将在装置前后方向(图11的(A)的Y轴方向)上使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连接的状态下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Y1(参照图11的(B))。
在此,驱动传递部96作为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而构成。位于上述齿轮系的一端的驱动齿轮114连接于驱动马达116,位于另一端的第三传递齿轮118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卡合。在此,驱动传递部96构成为无论驱动马达116的旋转方向如何第三传递齿轮118都总是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在第一位置Y1连接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情况下,利用驱动马达116的旋转驱动力将第一辊驱动齿轮94以及第二辊驱动齿轮90即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驱动为沿逆时针方向即沿输送路径输送纸张P的方向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12的(A)、图12的(B)以及图13的(A)对第二位置Y2进行说明。此外,将在装置前后方向(图12的(B)以及图13的(A)的Y轴方向)使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第一位置Y1而处于拔出侧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Y2(参照图12的(B)以及图13的(A))。
在图12的(A)中,若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22,则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之间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因此,将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的Y轴方向的限制解除。由此,输送单元66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12而向+Y方向侧进行位移。
在此,若把持把持部100而使该把持部100向+Y方向滑动,则如图12的(B)所示,能够使输送单元66在Y轴方向上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由此,驱动传递部96的第三传递齿轮118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之间的卡合解除。即,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从而无法传递驱动马达116的驱动力。
因此,构成被驱动传递部86的第一传递齿轮88、第二辊驱动齿轮90、第二传递齿轮92以及第一辊驱动齿轮94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因此,因被驱动传递部86而旋转的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也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
另外,此时,通过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滑动至第二位置Y2,从而使输送单元66的突起102与设置于支承板98的倾斜面110卡合。由此,在对该输送单元66作用有规定的大小以下的拔出力的情况下,输送单元66在Y轴方向上被由突起102以及倾斜面110构成的保持构件112保持于第二位置Y2。
因此,输送单元66构成为:在安装于装置主体12的状态下能够在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的第一位置Y1与被驱动传递部86从驱动传递部96分离的、输送单元66相对于第一位置处于拔出侧的位置即第二位置Y2之间进行位移。
并且,通过对输送单元66作用规定的大小以上的拔出力,使突起102沿图13的(A)的+Z方向越过倾斜面110,从而能够使保持构件112解除输送单元66在第二位置Y2的保持。因此,如图13的(B)所示,输送单元66从装置主体12的安装部106向装置主体12的外侧移动,成为从装置主体12取下的状态。
即,若对输送单元66施加规定以上的拔出力,则能够从安装部106拔出输送单元66,所以与使位于第二位置Y2的输送单元66成为完全锁定的状态的结构相比,使拔出输送单元66时的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将输送单元66安装于装置主体12时,从图13的(B)的+Y方向将输送单元66插入安装部106。而且,在输送单元66相对于装置主体12位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下,相对于装置主体12关闭背面罩22。由此,背面罩22的按压部108(参照图9(A))与输送单元66的被按压部104(参照图8)卡合,并向-Y方向按压被按压部104,从而将输送单元66压入第一位置Y1。由此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从而能够传递来自驱动马达116的驱动力。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11的(A)、图11的(B)、图12的(A)、图12的(B)、图13的(A)以及图13的(B)对在输送单元66所形成的输送路径产生纸张P卡纸时的卡纸处理进行说明。
在图11的(A)中,在输送路径上产生纸张P卡纸时,首先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22。由此,从介质收纳部20至输送单元66的输送路径露出,从而能够确认产生卡纸的纸张P。由此能够容易地除去在从介质收纳部20至输送单元66的输送路径上引起卡纸的纸张P。
接下来,若在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的状态下产生卡纸,相对于装置主体12打开背面罩,则卡在输送单元66的外侧即后端侧的纸张P的一部分成为露出的状态。此时,卡住的纸张P由于处于被各辊之间夹持的状态,所以拔出纸张P的力比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一位置Y1的力更大。因此,若从输送单元66的后端侧向外侧拉拽露出的纸张P,则能够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
因此,输送单元66在第二位置Y2成为无法对输送单元66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设置于输送单元66的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成为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拔出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接触的纸张P,能够以较好的作业性进行卡纸处理作业。
并且,即便在纸张P的夹持位置存在有多处的情况下,通过解除驱动传递部96与被驱动传递部86的一个位置的连接,从而成为在输送单元66整体无法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即、在多处(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的纸张P的夹持位置,各辊可自由旋转。因此,在具有多处纸张P的夹持位置的结构中,能够避免构造的复杂化,还能够容易地除去纸张P。
另外,通过将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且纸张P的一部分从输送单元66的外侧即后端侧露出的状态的纸张P拔出,从而输送单元66移动至第二位置Y2,所以用户不需要将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作业性变容易。
另外,在使输送单元66从第一位置Y1向第二位置Y2移动时,由于打印机10具备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构件112即突起102以及倾斜面110,所以在纸张P的卡纸处理作业中能够防止输送单元66意外返回第一位置Y1的情况。
另外,打印机10具备将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保持构件112,所以在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下将被第一辊50、第二辊52、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夹持的纸张P拔出时,能够维持输送单元66保持于第二位置Y2的状态而将纸张P从第一辊50与第三输送从动辊58之间、第二辊52与第二输送从动辊56之间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输送从动辊54之间拔出。
即,由于成为第二位置Y2的输送单元66的保持力,比从输送单元66拉拔纸张P时的拉拔力大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从输送单元66拉拔纸张P时,输送单元66也与纸张P连带地从装置主体12被拉拔出来的问题。
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1)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而言,是在与纸张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输送单元66的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中央各设置一个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的结构。特别是在上述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辊52的结构中,纸张P与第二辊52在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接触,所以能够抑制输送时纸张P的斜移。
(2)另外,在将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沿上述交叉的方向即单元主体82的宽度方向设置为多个的结构中,可以是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分别抵接的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沿上述宽度方向也设置有多个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进一步防止纸张P在输送时斜移。
(3)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保持构件112的突起102设置于输送单元66侧、将倾斜面110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突起102设置于装置主体12侧、将倾斜面110设置于输送单元66侧的结构。
(4)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利用它们的外周面来输送纸张P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第一辊50与第二辊52之间卷绕环状带,从而通过伴随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旋转而被驱动的该环状带来输送纸张P的结构。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14以及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20。打印机120在下述地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即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不设置在输送单元122上而设置在装置主体124。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打印机120构成为能够相对装置主体124装卸输送单元122。并且,输送单元122的装卸能够通过相对装置主体124开闭背面盖22来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输送单元122设有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将输送单元122装配于装置主体124,输送单元122的被驱动传递部86与装置主体124的驱动传递部96连接时,从装置主体124供给驱动力而旋转驱动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
以下述方式在装置主体124设置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即:当输送单元122装配于装置主体124时,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分别与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抵接。
此外,输送单元122的后端侧设有被按压部104(参照图6以及图8)。另一方面,背面盖22的内面侧即与装置主体124对置的一侧设有按压部108(参照图9的(A)以及图9的(B))。
本实施例中,若输送单元122装配于装置主体124,且背面盖22关闭,则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抵接,并且按压部108按压被按压部104。由此,输送单元1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4从第二位置Y2朝装置前方侧(图14以及图15的-Y方向侧)移动,成为第一位置Y1。由此使被驱动传递部86与驱动传递部96连接,从而能够输送纸张P。
此外,在输送单元122装配于装置主体124的状态下,若使背面盖22相对于装置主体124处于打开的状态,则被按压部104和按压部108的卡合状态被解除。此外,装置主体124上设有在被按压部104与按压部108处于非卡合的状态时朝图15的+Y方向对输送单元122施力的未图示的施力构件。由此,本实施例中,相对于装置主体124打开背面盖22时,使输送单元122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构件从第一位置Y1位移到第二位置Y2。
即,本实施例中关闭背面盖22的状态下,输送单元122通过背面盖22被保持在第一位置Y1,通过打开关闭状态下的背面盖22,使输送单元122从第一位置Y1位移到第二位置。
由此,由于输送单元122从第一位置Y1位移到第二位置Y2,因此,用户无需使输送单元122自身从第一位置Y1移动到第二位置Y2,操作性变容易。
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
(1)虽然是第一辊50和第二辊52通过共同的驱动马达116驱动的构成,但取代这个构成,也可以是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分别被独立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的构成。
(2)虽然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构成为相同直径尺寸,但取代这一构成,也可以构成为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直径尺寸是彼此不同的直径尺寸。
(3)虽然是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这2个辊作为驱动辊而构成的,但也可以代替这一构成,以2个以上的多个辊作为驱动辊。
(4)本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辊50以及第二辊52的至少一方沿所述交叉的方向即输送单元122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的构成。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输送从动辊54、第二输送从动辊56以及第三输送从动辊58在装置主体124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的构成。
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涉及的输送单元66、122应用于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但也能够普遍应用于其他液体喷射装置。
在此,液体喷射装置并不局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并从该记录头喷出油墨而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写机以及传真等记录装置,也包括代替墨水而将与其用途对应的液体从相当于上述喷墨式记录头的液体喷头向相当于被记录介质的被喷射介质喷射,从而使上述液体附着于上述被喷射介质的装置。
作为液体喷头,除上述记录头之外,还可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彩色滤波器制造中使用的着色材料喷头、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膏)喷头、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头以及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头等。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产生各种的变形,当然这些变形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
10、120:打印机,12、124:装置主体,14:原稿读取装置,16:操作面板部,18:排出口,20:介质收纳部,22:作为开闭体的背面盖,24:介质支承托盘,26:输送部,28:记录部,30:排出部,32:上层托盘,34:下层托盘,36、38:搓纸辊,40、42:摆动轴,44、46:摆动部件,48:输送路径部,50:第一辊,52:第二辊,54:第一输送从动辊,56:第二输送从动辊,58:第三输送从动辊,60:第四输送从动辊,62:第五输送从动辊,64:输送辊,66、122:输送单元,68:滑架,70:记录头,72:压板,74:排出辊,76:排出堆积器,78:翻转路径,80:给送路径部,82:单元主体,82a:上表面,82b:下表面,84:盖部,84a:内表面,86:被驱动传递部,88:第一传递齿轮,90:第二辊驱动齿轮,92:第二传递齿轮,94:第一辊驱动齿轮,96:驱动传递部,98:支承板,100:把持部,102:突起,104:被按压部,106:装配部,108:按压部,110:倾斜面,112:保持构件,114:驱动齿轮,116:驱动马达,118:第三传递齿轮,P:纸张,Y1:第一位置,Y2:第二位置。

Claims (16)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头;
第一辊,其翻转从所述记录头的一侧送出的介质;
第二辊,其外周面与被所述第一辊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和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两方面对,且对介质施加输送力,
在该记录装置中,在双面打印时的介质输送路径中的用于翻转介质的介质翻转路径与单面打印时的介质输送路径在所述第一辊汇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设置于在装置高度方向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与所述记录头的配置区域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直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第一辊的介质输送速度以及基于所述第二辊的介质输送速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被共同的驱动源驱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辊在与介质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宽度方向上设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翻转前的介质输送路径以及所述翻转后的介质输送路径相对于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设有多个从动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的第一从动辊;以及
第二从动辊,该第二从动辊比该第一从动辊靠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夹持介质并从动旋转的第三从动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从动辊相对于所述第二辊的中心轴在所述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上方、并且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位于装置前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四从动辊,该第四从动辊与所述第二辊之间夹持从所述记录头向所述第一辊输送的介质并从动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收纳多张介质的介质收纳部,
从所述介质收纳部给送的介质的给送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承给送前的介质的介质支承托盘,
经由所述介质支承托盘供给的介质的供给路径与由所述第一辊形成的介质输送路径汇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以及所述第二辊构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记录装置的主体装卸的单元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的主体具有能开闭的开闭体,
通过打开所述开闭体而能够装卸所述单元体。
CN201410108112.9A 2013-03-29 2014-03-21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707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1633A JP6107318B2 (ja) 2013-03-29 2013-03-29 記録装置
JP2013-072571 2013-03-29
JP2013-071633 2013-03-29
JP2013072571A JP6237981B2 (ja) 2013-03-29 2013-03-29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788A CN104070788A (zh) 2014-10-01
CN104070788B true CN104070788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391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8112.9A Active CN104070788B (zh) 2013-03-29 2014-03-21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27982B2 (zh)
EP (1) EP2784014B1 (zh)
CN (1) CN1040707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2555B2 (ja) * 2016-05-27 2020-10-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N108237778B (zh) * 2016-12-27 2019-08-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系统以及增设单元
CN109693449B (zh) * 2017-10-24 2020-09-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和液体收纳单元
JP7131128B2 (ja) * 2018-06-28 2022-09-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0011802A (ja) 2018-07-17 2020-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47746B2 (ja) * 2019-05-21 2023-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1186973A (ja) * 2020-05-25 2021-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2017071A (ja) * 2020-07-13 2022-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2100007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3858A (ja) * 2000-04-14 2001-10-23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537727A (zh) * 2003-04-18 2004-10-20 佳能株式会社 双面记录装置
CN101898699A (zh) * 2009-06-01 2010-1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纸张翻转装置、具备该纸张翻转装置的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84783B2 (en) * 2004-03-23 2010-08-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uplex system for an inkjet printer
JP4807203B2 (ja) * 2006-09-15 2011-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両面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US20090220289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Perfect Systems, Llc High speed duplex printer
JP5195880B2 (ja) 2010-11-29 2013-05-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5488455B2 (ja) * 2010-12-28 2014-05-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JP2012240813A (ja) 2011-05-23 2012-12-10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3858A (ja) * 2000-04-14 2001-10-23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537727A (zh) * 2003-04-18 2004-10-20 佳能株式会社 双面记录装置
CN101898699A (zh) * 2009-06-01 2010-1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纸张翻转装置、具备该纸张翻转装置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84014A1 (en) 2014-10-01
CN104070788A (zh) 2014-10-01
US20140292976A1 (en) 2014-10-02
EP2784014B1 (en) 2017-06-28
US9427982B2 (en) 2016-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788B (zh) 记录装置
CN104228356B (zh) 记录装置
CN104071622B (zh) 记录装置
JP6816356B2 (ja) 記録システム、後処理装置、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05554337A (zh)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US20070257421A1 (en) Sheet collecting device and bookbin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4071602B (zh) 记录装置
CN103030018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8237778A (zh) 打印系统以及增设单元
JP2016185867A (ja) 記録システム
CN104275933B (zh) 记录装置
CN108688351B (zh) 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JP6443618B2 (ja) 記録装置
JP2012240310A (ja) 封緘装置
JPH05338274A (ja) 情報記録装置
JP4604465B2 (ja) 印刷ユニ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7056056B2 (ja)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増設ユニット
JP7397785B2 (ja) 記録システム
JP6700627B2 (ja) 記録装置
JP6237981B2 (ja) 記録装置
CN107521228B (zh) 记录装置
JP2009107179A (ja) 記録装置
JP2017024838A (ja) 媒体給送装置、記録装置
JP2020121568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0804422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