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7700B - 图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7700B
CN104057700B CN201410100826.5A CN201410100826A CN104057700B CN 104057700 B CN104057700 B CN 104057700B CN 201410100826 A CN201410100826 A CN 201410100826A CN 104057700 B CN104057700 B CN 104057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cylinder
hollow bulb
air
axial direction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08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7700A (zh
Inventor
铃木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在从喷头向被支承在旋转滚筒的外周面上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从而记录图像的记录图像记录装置中,能够有效地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具备:旋转滚筒,其在将记录介质卷绕在呈圆筒状的中空的外周部件的外周面上的同时进行旋转;喷出头,其与旋转滚筒的外周面对置,并向被卷绕于旋转滚筒的外周面上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送风部,其在旋转滚筒的旋转轴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从旋转滚筒的一侧向旋转滚筒的被外周部件包围的中空部送出气体;排气部,其从中空部向轴向上的另一侧排出气体。

Description

图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喷出头向被旋转滚筒的外周面所支承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从而记录图像的图像记录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从印刷头向滚筒的外周面喷出油墨从而记录图像的打印机。该打印机在通过滚筒而使喷落于滚筒上的油墨冷却并固化后,将油墨转印到与滚筒形成夹持的印刷介质上,从而在印刷介质上印刷图像。此外,为了有效地利用滚筒来对油墨进行冷却,而利用由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来对滚筒进行冷却。具体而言,通过利用风扇来产生穿过中空部的气流从而使滚筒被冷却,其中,所述风扇从轴向上与贯穿轴向且被设置于滚筒中的中空部相对置。
另外,具有如下的图像记录装置,所述图像记录装置通过从喷出头将液体喷出到被卷绕于圆筒状的压印板(旋转滚筒)的外周面的记录介质上,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即,当旋转滚筒通过装置内部的热源而进行加热时,旋转滚筒将发生热膨胀,从而使旋转滚筒与喷出头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动,由此会使喷落于记录介质上的液体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考虑应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来通过风扇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
但是,为了有效地进行由风扇实施的旋转滚筒冷却,需要使通过风扇而产生的气流大量且迅速地穿过旋转滚筒的中空部,来促进气流与旋转滚筒之间的热交换。相对于此,若如专利文献1所示仅通过被配置于滚筒一侧的风扇来产生气流,则不一定能容易地对于旋转滚筒的中空部产生大量且迅速的气流,从而存在难以有效地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的情况。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5024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喷出头向被旋转滚筒的外周面所支承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从而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中,能够高效地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的技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旋转滚筒,其在将记录介质卷绕于呈圆筒状的中空的外周部件的外周面上的同时进行旋转;喷出头,其与旋转滚筒的外周面对置,并向被卷绕于旋转滚筒的外周面上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送风部,其在旋转滚筒的旋转轴的进行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从旋转滚筒的一侧向旋转滚筒的被外周部件包围了的中空部送出气体;排气部,其从中空部向轴向的另一侧排出气体。
在以此方式构成的发明(图像记录装置)中,旋转滚筒具有被呈圆筒形状的外周部件包围了的中空部,并且所述旋转滚筒将记录介质卷绕在对该中空部进行包围的外周部件的外周面上。而且,通过喷出头向被卷绕在旋转滚筒的外周面上的记录介质喷出液体,从而能够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此外,旋转滚筒的冷却是通过送风部与排气部的协调动作而被执行的。
即,送风部从轴向的一侧向旋转滚筒的中空部送出气体。由此,能够将大量的气体送入旋转滚筒的中空部。而且,排气部从旋转滚筒的中空部向轴向的另一侧排出气体。由此,通过送风部从轴向的一侧被送入的气体从中空部被排向轴向的另一侧。这样,本发明在由送风部将大量的气体送入中空部的同时,通过排气部而促进了被送入的气体穿过中空部。其结果为,能够对旋转滚筒的中空部产生大量且快速的气流,从而有效地对旋转滚筒进行冷却。
此时,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送风部具有在轴向上于旋转滚筒的一侧朝向轴向而配置的送风风扇,并且通过送风风扇来引入气体并向中空部进行送风,送风风扇相对于包含旋转轴的假想平面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喷出头的区域的一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抑制喷出头所对置的记录介质因由送风风扇所实施的送风而被吹动从而变得不稳定的情况,进而能够使喷出头所喷出的液体向记录介质喷落的喷落位置稳定。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排气部具有在轴向上于旋转滚筒的另一侧朝向轴向而配置的第一排气风扇,并且通过第一排气风扇而将气体从中空部排出,第一排气风扇相对于包含旋转轴的假想平面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喷出头的区域的一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抑制喷出头所对置的记录介质因由第一排气风扇实施的排气而被吹动从而变得不稳定的情况,由此能够使喷出头所喷出的液体的向记录介质喷落的喷落位置稳定。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还具备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对旋转滚筒、喷出头、送风部以及排气部进行收纳,送风部将经由被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件上的流入口而从外装部件的外部引入的气体向中空部进行送风,排气部使从中空部排出的气体经由被设置于外装部件上的流出口而向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排出。在这种结构中,由于能够引入温度较低的外部气体(装置外部的气体)并送入中空部,因此能够提高旋转滚筒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能够将从中空部排出的气体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中空部中的与旋转滚筒的热交换而变暖的气体所导致的装置内的温度上升。
另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流入口在轴向上从旋转滚筒的一侧与中空部对置,送风部经由流入口而从轴向引入气体。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执行从流入口的气体的引入以及所引入的气体向中空部的送风双方。其结果为,能够很容易地将温度较低的大量外部气体送向中空部,从而能够提高旋转滚筒的冷却效率。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流出口在轴向上被设置于旋转滚筒的另一侧,并且面向与轴向垂直的水平方向,排气部还具有在轴向上于所述旋转滚筒的另一侧朝向水平方向且与流出口对置的第二排气风扇,通过第二排气风扇而将从中空部被排出的气体向流出口进行引导排出。在这种结构中,能够使从流出口的气体的排出不朝向旋转滚筒的轴向实施,而是朝向旋转滚筒的侧方实施。其结果为,由于在旋转滚筒的轴向侧的区域中,能够在不被来自流出口的气体妨碍的条件下执行例如由作业人员实施的作业,因此能够确保将该区域作为作业人员的作业空间。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第二排气风扇以与水平方向上的中空部的端部相对应的方式被配置。由此,能够通过排气风扇有效地进行从中空部的排气。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在轴向上,于与通过排气部而从中空部朝向流出口的气体的排出通道相比靠与旋转滚筒的相反侧处,设置有作业人员实施对所述喷出头的维护的维护位置,喷出头以越过排出通道的方式在轴向上自由移动于与旋转滚筒对置的位置和维护位置之间。在这种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在不被来自流出口的气体妨碍的条件下于维护位置处实施喷出头的维护。
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图像记录装置,即,还具备光照射部,所述光照射部向喷出头喷出到记录介质上的液体照射光;液体为,在被照射光时进行发热并固化的光固化型的液体,光照射部向记录介质的被卷绕在旋转滚筒上的部分照射光。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光固化型的液体在固化时的发热而使旋转滚筒被加热,从而引起旋转滚筒与喷出头的间隔的变动。因此,通过具备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从而相对于旋转滚筒的中空部而产生大量且快速的气流,由此能够适当地提高旋转滚筒的冷却效率。
特别是,由于光照射部会向记录介质的被卷绕在旋转滚筒上的部分照射光,因此通过光固化型的液体的固化时的发热将使旋转滚筒被加热,从而存在使旋转滚筒与喷出头的间隔发生变动的这一问题变得明显的情况。因此,通过具备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从而极其适合于提高旋转滚筒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例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模式化地例示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局部性地例示了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前方立体图。
图4为局部性地例示了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后方立体图。
图5为局部性地例示了旋转滚筒的结构的前方立体图;
图6为模式化地例示了辅助散热部件的截面的Y方向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模式化地例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另外,图1与以下的附图中,根据需要为了明确装置各个部的配置关系,而图示出了与印刷装置1的左右方向X、前后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相对应的XYZ直角坐标系。
在印刷装置1中,在左右方向X上排列有放卷部2、处理部3以及收卷部4,这些各个功能部2、3、4被收纳于罩壳部件10(外装部件)内。放卷部2以及收卷部4分别具有放卷轴20以及收卷轴40。而且,薄片S(卷筒纸)的两端被放卷轴20以及收卷轴40卷绕成卷筒状,并且被架设在它们之间。这样,薄片S在沿着被架设的路径Pc从放卷轴20被输送至处理部3并接受由处理单元3U实施的印刷处理后,向收卷轴40处被输送。薄片S的种类大致被分为纸类和薄膜类。如果例举具体例,则在纸类中有高品质纸、高光泽纸、铜版纸、涂布纸等,在薄膜类中有合成纸、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Polyethylene:聚丙烯)等。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薄片S的两面中的记录有图像的一面称为表面,而将与其相反的一侧的面称为背面。
放卷部2具有对薄片S的端部进行卷绕的放卷轴20、和对从放卷轴20引出的薄片S进行卷绕的从动辊21。放卷轴20在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对薄片S的端部进行卷绕并支承。而且,通过放卷轴20进行图1的纸面上的顺时针旋转,从而使被卷绕于放卷轴20上的薄片S经由从动辊21而向处理部3被放卷。顺便说明一下,薄片S经由在放卷轴20上装卸自如的芯管(省略图示)而被卷绕在放卷轴20上。因此,在放卷轴20上的薄片S用尽时,可以将卷绕有卷筒状的薄片S的新的芯管安装在放卷轴20上,从而更换放卷轴20上的薄片S。
处理部3为,在利用旋转滚筒30来对从放卷轴2被放卷的薄片S进行30支承的同时,通过沿着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而被配置的处理单元3U来适当实施处理,从而在薄片S上印刷图像的部件。在该处理部3中,于滚筒30的两侧设置有前驱动辊31与后驱动辊32,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1被输送的薄片S被旋转滚筒30所支承,从而接受图像的印刷。
前驱动辊31的外周面上具有通过喷镀而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所述前驱动辊31从背面侧对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薄片S进行卷绕。而且,通过前驱动辊31进行图1的纸面上的顺时针旋转,从而将从放卷部2被放卷的薄片S向输送路径的下游侧进行输送。另外,以与前驱动辊31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夹持辊31n。该夹持辊31n在朝向前驱动辊31侧被施力的状态下,与薄片S的表面抵接,从而将薄片S夹在其与前驱动辊31之间。由此,能够确保前驱动辊31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靠地实施由前驱动辊31进行的薄片S的输送。
旋转滚筒30为,具有平行于Y方向的中心线的圆筒形状的滚筒。旋转滚筒30具有在轴向Y上贯穿的中空部300,并且在包围中空部300的外周部件301的外周面301a上卷绕有薄片S。而且,旋转滚筒30在中空部300内具有穿过其圆筒形状的中心线并在轴向上延伸的旋转轴302。旋转轴30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通过省略了图示的支承机构而被支承,从而旋转滚筒30以旋转轴302为中心进行旋转。
从前驱动辊30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薄片S从背面侧被卷绕在这样的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上。而且,旋转滚筒30受到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在于薄片S的输送方向Ds上进行从动旋转的同时,从背面侧对薄片S进行支承。顺便说明一下,在处理部3中,于向旋转滚筒30卷绕的卷绕部的两侧处,设置有折回薄片S的从动辊33、34。在这些辊中,从动辊33在前驱动辊31与旋转滚筒30之间对薄片S的表面进行卷绕从而将薄片S折回。另一方面,从动辊34在旋转滚筒30与后驱动辊32之间对薄片S的表面进行卷绕从而将薄片S折回。如此,通过相对于旋转滚筒30而分别在输送方向Ds的上、下游侧将薄片S折回,从而能够确保向旋转滚筒30卷绕的薄片S的卷绕部较长。
在后驱动辊32的外周面上具有通过喷镀而形成的多个微小突起,所述后驱动辊32从背面侧对从旋转滚筒30经由从动辊34而被输送来的薄片S进行卷绕。而且,通过后驱动辊32进行图1的纸面上的顺时针旋转,从而将薄片S向收卷部4进行输送。另外,以与后驱动辊32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夹持辊32n。该夹持辊32n在向后驱动辊32侧被施力的状态下,与薄片S的表面抵接,从而将薄片S夹在其与后驱动辊32之间。由此,能够确保后驱动辊32与薄片S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靠地实施由后驱动辊32进行的薄片S的输送。
如此,从前驱动辊31向后驱动辊32被输送的薄片S被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所支承。此外,在处理部3中,为了对被旋转滚筒30所支承的薄片S的表面进行彩色印刷,而设置有处理单元3U。该处理单元3U具有沿着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的圆弧形状的单元支承部件35,通过单元支承部件35来对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进行支承。
在输送方向Ds上依次排列的四个印刷头36a~36d分别对应黄色、蓝绿色、品红色以及黑色,并通过喷墨的方式而将对应颜色的墨水从喷嘴喷出。这四个印刷头36a~36d从旋转滚筒30的旋转轴302被配置为放射状,并沿着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排列。而且,各个印刷头36a~36d通过单元支承部件35而相对于旋转滚筒30被定位,并且隔开少许空隙(压印板间隙)而与旋转滚筒30对置。由此,各印刷头36a~36d隔开预定的纸间隙而与被卷绕在旋转滚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对置。这样,在通过单元支承部35而规定了纸间隙的状态下,通过各个印刷头36a~36d喷出的油墨,而将油墨喷落在薄片S的表面的所期望的位置上,从而在薄片S的表面上形成彩色图像。
作为在印刷头36a~36d中使用的油墨而使用通过照射紫外线(光)而固化的UV(ultraviolet:紫外线)油墨(光固化油墨)。因此,在处理单元3U中,为了使油墨固化从而在薄片S上定影,从而设置有UV照射器37a、37b。另外,油墨的固化分预固化与正式固化两个阶段被执行。在四个印刷头36a~36b中的各自之间配置有预固化用的UV照射器37a。即,UV照射器37a为,通过照射出较弱的紫外线从而使油墨固化(预固化)达到油墨的形状不会崩溃的程度的部件,而非使油墨完全固化(正式固化)的部件。另一方面,在输送方向Ds上的相对于四个印刷头36a~36b的下游侧,设置有正式固化用的UV照射器37d。即,UV照射器37d为,通过照射比UV照射器37a强烈的紫外线从而使油墨完全固化(正式固化)的部件。这样,通过执行预固化、正式固化,从而能够使多个印刷头36a~36d所形成的彩色图像在薄片S的表面上定影。
而且,在输送方向Ds上的相对于UV照射器37b的下游侧,设置有印刷头36e。该印刷头36e以喷墨方式将透明的UV油墨从喷嘴中喷出。印刷头36e通过单元支承部件35而相对于旋转滚筒30被定位,并且隔开少许空隙(压印板间隙)而与旋转滚筒30对置。由此,印刷头36e隔开预定的纸间隙而与被卷绕在旋转滚筒30上的薄片S的表面对置。这样,在通过单元支承部35而规定了纸间隙的状态下,通过印刷头36e所喷出的油墨而将油墨喷落在薄片S表面的希望的位置上,从而使薄片S表面上的彩色图像被透明油墨所覆盖。
如此,将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安装于支承部件35上,从而构成了处理单元3U。另外,单元支承部件35从X方向被架设在于Y方向上延伸的两根导轨351上,从而所述单元支承部件35伴随着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而在导轨35上于Y方向上移动自如。而且,在对薄片S执行印刷的情况下,单元支承部件35被定位于朝向旋转滚筒30对置的印刷位置Ta(图2)处。另一方面,在作业人员对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执行维护的情况下,单元支承部35将被定位在从旋转滚筒30向Y方向偏离了的维护位置Tc(图2)处。由此,作业人员能够在远离旋转滚筒30的维护位置Tc(图2)处,执行对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的维护。另外,由作业人员实施的向维护位置Tc的进出动作是以打开被设置于罩壳部件10的后侧(-Y侧)的开关门(省略图示)的方式而被执行的。
而且,在处理部3中,在输送方向Ds上的相对于印刷头36e的下游侧,设置有UV照射器38。该UV照射器38为,通过照射出较强烈的紫外线,从而使印刷头36e喷出的透明油墨完全固化(正式固化)的部件。由此,能够使覆盖了彩色图像的透明油墨在薄片S的表面上定影。
通过处理部3而被形成了彩色图像的薄片S通过后驱动辊32而向收卷部4被输送。该收卷部4除了具有对薄片S的端部进行卷绕的收卷轴40之外,还具有在收卷轴40与后驱动辊32之间从背面侧对薄片S进行卷绕的从动辊41。收卷轴40在薄片S的表面朝向外侧的状态下,对薄片S的端部进行卷绕并支承。即,当收卷轴40进行图1的纸面上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从后驱动辊32输送来的薄片S将经由从动辊41而被卷绕在收卷轴40上。顺便说明一下,薄片S经由在收卷轴40上装卸自如的芯管(省略图示)而被卷绕在收卷轴40上。因此,在被卷绕在收卷轴40上的薄片S卷满时,能够连同芯管一起将薄片S拆下。
但是,从印刷头36a~36e被喷出的UV油墨在因紫外线的照射而发热的同时进行固化。因此,来自UV油墨的热量经由薄片S而传导至旋转滚筒30,从而使旋转滚筒30热膨胀。其结果为,存在旋转滚筒30与印刷头36a~36e之间的间隔(打印间隙)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如图1所示,在UV灯37a、37b、38将紫外线照射到薄片S的被卷绕于旋转滚筒30的部分上的印刷装置1中,存在因UV油墨的固化时的发热而使旋转滚筒30被加热从而使压印板间隙发生变化的问题变得明显的情况。此外,除了来自UV油墨的热量以外,通过UV灯37a、37b、38所产生的热量也会产生旋转滚筒30被加热的可能性。因此,为了对旋转滚筒30进行冷却,印刷装置1具备气流生成机构,所述气流生成机构生成穿过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的气流。接下来,在图1之外还结合图2~图4,而以气流产生机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为模式化地例示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局部性地例示了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前方立体图。图4为局部性地例示了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后方立体图。在图3以及图4中,在拆下罩壳部件10的上部从而图示出印刷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同时,省略了处理单元3U与薄片S的装置各个部分的记载。此外,在图4中记载了相对于框架部件83而对排气风扇63进行透视的状态。
由图2可知,在印刷装置1中设置有:实施向薄片S的图像形成的印刷空间Ra;在Y方向的后侧(-Y侧)与印刷空间Ra邻接的流道空间Rb;在Y方向的后侧(-Y侧)与流道空间Rb邻接的作业空间Rc。而且,气流产生机构6为,将在Y方向上穿过配备有图1所示的各个结构(旋转滚筒30等)的印刷空间Ra的气流,经由流道空间Rb而排出的机构。具体而言,气流产生机构6具有被设置于轴向Y上的相对于旋转滚筒30的前侧(+Y侧)的四个送风风扇61、和被设置于轴向Y上的相对于旋转滚筒30的后侧(-Y侧)的六个排气风扇62、63。
四个送风风扇61在相对于包含旋转滚筒30的旋转中心线(圆筒形状的中心线)的水平的假想平面P30的下方(相对于配置有印刷头36a~36e的假想平面P30的上方为相反侧)处,于X方向上排列。各个送风风扇61均朝向旋转滚筒30的轴向Y且与中空部300对置。在罩壳部件10上,形成有从轴向Y的前侧(+Y侧)与中空部300对置的通风窗11,各个送风风扇61经由通风窗11而将从装置1外部引入的空气向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进行送风。在这四个送风风扇61中,正中间的两个送风风扇61以与两端的两个送风风扇61相比更向下方错开的方式被配置。这样,以与中空部300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对四个送风风扇61进行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向中空部300进行送风。这样,由四个送风风扇构成了送风部6a,所述送风部6a从轴向Y的一侧(+Y侧)向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送出空气(气体)。
六个排气风扇62、63也被配置于,相对于包含旋转滚筒30的旋转中心线的水平的假想平面P30的下方处。这些排气风扇62、63将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吸入的空气,经由流道空间Rb而向装置1外部进行排出。在六个排气风扇62、63中,四个排气风扇62在旋转滚筒30的轴向Y上以朝向中空部300的相反侧的状态,被配置于印刷空间Ra与流道空间Rb的边界上。因此,各个排气风扇62将从中空部300吸入的空气以平行于轴向Y的方式向流道空间Rb吹出。
另一方面,两个排气风扇63在与旋转滚筒30的轴向Y正交的水平方向X上以朝向两个外侧的状态,对应于水平方向X上的中空部300的两端而被配置。因此,水平方向X的右侧(-X侧)的排气风扇63将从中空部300吸入的空气或排气风扇62吹出的空气,沿着流道空间Rb而朝向水平方向X的右侧(-X侧)吹出。此外,水平方向X的左侧(+X)的排气风扇63将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吸入的空气或排气风扇63吹出的空气,沿着流道空间Rb而朝向水平方向X的左侧(+X侧)吹出。在罩壳部件10上,在与X方向上的流道空间Rb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通风窗12,各个排气风扇63吹出的空气经由通风窗12而排出装置1外部。这样,由六个排气风扇62、63构成了排气部6b,所述排气部6b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向轴向Y的另一侧(-Y侧)排出空气(气体)。
如此,设置有具有送风风扇61以及排气风扇62、63的气流产生机构6。因此,在印刷装置1的内部中生成了气流Fa和气流Fb,所述气流Fa为,在轴向Y上穿过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而使空气流入至流道空间Rb中的气流,所述气流Fb为,使从旋转滚筒30流入至流道空间Rb的空气朝向水平方向X而被排出的气流。即,从装置1外部引入的空气,在顺着气流Fa而向轴向Y进行移动后,顺着气流Fb而向水平方向X进行移动,从而排向装置1外部。此时,由于朝向水平方向X的排气风扇63被配置在气流Fa的前方处,因此从气流Fa向气流Fb的气流的切换能够顺畅地被执行。如此,排气风扇63不仅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排出空气,也还作为对气流进行切换的气流切换风扇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印刷装置1中,设置有以对印刷空间Ra、流道空间Rb以及作业空间Rc进行分隔的方式而被配置的框架部件81、82、83。框架部件81、82、83具备在X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且在Y方向上以该顺序而被配置。框架部件81被配置于罩壳部件10的Y方向的前侧(+Y侧)的前部分与旋转滚筒30之间,且在通风窗11与中空部300之间具有在X方向上排列的四个开口811。而且,框架部件81对被嵌入各个开口811中的送风风扇61进行保持。框架部件82被配置于印刷空间Ra与流道空间Rb的边界上,并且具有与中空部300对置且在X方向上排列的四个开口821。而且,框架部件82对被嵌入各个开口821中的排气风扇62进行保持。此外,框架部件82将印刷空间Ra与流道空间Rb之间分隔开,从而发挥在除中空部300以外的部位处遮挡空间Ra、Rb之间的气流的功能。框架部件83被配置于流道空间Rb和作业空间Rc的边界上,将流道空间Rb与作业空间Rc之间分隔开,从而发挥遮挡空间Rb与Rc之间的气流的功能。
顺便说明一下,如上所述,单元支承部35在印刷空间Ra的印刷位置Ta与作业空间Rc的维护位置Tc之间,伴随着印刷头36a~36e、UV照射器37a、37b而在Y方向上移动自如。这样,为了防止与以跨越流道空间Rb的方式进行移动的单元支承部件35发生干涉,从而框架部件82、83被构成为,低于这些功能部35、36a~36e、37a、37b的移动路径。但是,为了牢固地遮挡空间Rb与Rc之间的气流,框架部件83被构成为,高于排气风扇62、63。具体而言,框架部件82、83的高度为,在Y方向上与旋转滚筒30对置的范围内与假想平面P30的高度相同。
以上为产生对旋转滚筒30进行冷却的气流Fa、Fb的气流产生机构6的结构。接下来,对气流产生机构6的冷却对象、即旋转滚筒30的一个示例进行详细叙述。图5为局部性地例示了旋转滚筒的结构的前方立体图。如上所述,旋转滚筒30具有对在轴向Y上贯穿的中空部300进行包围的外周部件301(轮圈)、和被配置于中空部300内且在轴向Y上延伸的旋转轴302。而且,如图5所示,旋转滚筒30在中空部300中具有从旋转轴302起朝向其径向呈放射状延伸、且在旋转方向Ds(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打开的方式排列的多个臂303(肋条)。而且,外周部件301的内周面301b通过多个臂303而与旋转轴302连接。这样,外周部件301被多个臂303所支承。
臂303被构成为,随着趋向于旋转滚筒30的径向外侧而变薄的平板形状,且在轴向Y上具有与外周部件301相同的长度。在臂303上形成有通气孔303a,所述通气孔303a为在轴向Y上具有长度、在径向上具有宽度Wa的长孔形状,且在旋转方向Ds上贯穿所述臂303。通气孔303a在臂303上,于轴向Y以及径向上各分别设置有多个,且呈二维排列。而且,在臂303的外侧设置有,未形成有通气孔303a的风扇功能部303b。该风扇功能部303b在径向上,从外周部件301的内周面301b起朝向旋转轴302而以跨及宽度Wb的方式被设置,并具有通气孔303a的宽度Wa以上的宽度Wb。风扇功能部303b在轴向Y上以跨及外周部件301的全长的方式而被设置。
如果换一种方式描述,则可以说在将旋转滚筒30的半径设为r时,通气孔303a将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在径向上,在距旋转滚筒30的中心线的距离为r/2以内的臂303的区域R1中的通气孔303a的总面积,宽于在距旋转滚筒30的中心线的距离长于r/2的臂303的区域R2中的通气孔303a的总面积。这样,在偏向靠近旋转滚筒30的中心的臂303的区域内被设置有通气孔303a。
而且,旋转滚筒30具有被形成于外周部件301的内周面301b上的辅助散热部件304。辅助散热材料304具有在外周部件301的内周面301b上向旋转方向Ds(圆周方向)环绕一周的圆环形状,且在轴向Y上以隔开等间距的方式被设置有多个,并且具有图6所示的截面形状。在此,图6为模式化地例示了辅助散热部件的截面的Y向局部剖视图。如图6所示,多个辅助散热部件304分别以从外周部件301的内周面301b上突出的方式被形成,且具有距内周面301b相同的厚度T304。各个辅助散热部件304具有在向轴向Y截取的截面上随着在径向上远离内周面301而变细的梯形形状。即,辅助放热部件304在穿过中空部300的气流Fa的上游侧具有向气流Fa的方向倾斜的壁面304a。
而且,由气流产生部6所产生的气流Fa将穿过具备图5以及图6的这种结构的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其结果为,在气流Fa与旋转滚筒30之间实施热交换,从而使旋转滚筒30被冷却,由此抑制了压印板间隙(纸间隙)的变动。这样,能够使向薄片S喷落的油墨的喷落位置稳定,从而形成良好的图像。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滚筒30将薄片S卷绕在呈圆筒状的中空的外周部件301的外周面301a上。而且,通过印刷头36a~36e向被卷绕在旋转滚筒30的外周面301a上的薄片S喷出油墨,从而能够在薄片S上记录图像。此外,旋转滚筒30的冷却是通过送风部6a与排气部6b的协调动作而被执行的。
即,送风部6a从轴向Y的一侧(+Y侧)向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输送空气。由此,能够将大量的空气送入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而且,排气部6b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向轴向Y的另一侧(-Y侧)进行排气。由此,被送风部从轴向Y的一侧(+Y侧)送入的空气,从中空部300中被排向轴向Y的另一侧(-Y侧)。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送风部6a而将大量的空气送入至中空部300的同时,通过排气部6b而促进了被送入的空气穿过中空部300。其结果为,能够相对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而产生大量且快速的气流,从而能够有效地对旋转滚筒30进行冷却。
顺便说明一下,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滚筒30、印刷头36a~36e、送风部6a以及排气部6b被收纳于罩壳部件10的内部,并且在罩壳部件10上设置有用于从外部引入空气的通风窗11、和用于向外排出空气的通风窗12。而且,送风部6a将通过通风窗11而从罩壳部件10的外部引入的空气送向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而排气部6b则将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中排出的空气经由通风窗12而向罩壳部件10的外部进行排出。在这种结构中,由于能够引入温度较低的外部空气(罩壳部件10外部的空气)并送至中空部300,因此能够提高旋转滚筒30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从中空部300排出的空气能够被排出至装置1外部,因此能够抑制由中空部300中的、通过与旋转滚筒30热交换而变暖的空气所导致的装置1内的温度上升。
此时,通风窗11从一侧(+Y侧)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对置,送风部6a经由通风窗11而从轴向Y引入空气。特别是,送风部6a具有在通风窗11与旋转滚筒30之间朝向轴向Y而被配置的送风风扇61,通过送风风扇61从而从通风窗11引入空气并向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进行送风。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执行从通风窗11引入空气以及所引入的空气的向中空部300的送风双方。其结果为,能够较容易地将温度较低的大量的外部空气送向中空部300,从而能够提高旋转滚筒30的冷却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61相对于包含旋转滚筒30的旋转中心线的假想平面P30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印刷头36a~36e的区域侧(上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下侧)。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抑制印刷头36a~36e所对置的薄片S因由送风风扇61实施的送风而被吹动从而变得不稳定的情况,由此能够使印刷头36a~36e喷出的油墨向薄片S喷落的喷落位置稳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风窗12被设置于旋转滚筒30的另一侧(-Y侧),且面向与轴向Y垂直的左右方向X(水平方向)。此外,排气部6b通过朝向左右方向X的排气风扇63而使空气经由通风窗12在左右方向X上排出。在这种结构中,能够使从通风窗12的空气的排出朝向旋转滚筒30的侧方进行,而并非朝向旋转滚筒30的轴向Y。其结果为,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不被从通风窗12流出的空气妨碍的条件下执行例如由作业人员实施的操作,因此能够确保将该范围作为作业人员的作业空间。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通过排气部6b而从中空部300排向通风窗12的空气的流道空间Rb相比靠轴向Y的另一侧(-Y侧)处,设置有作业人员实施对印刷头36a~36e的维护的维护位置Tc,印刷头36a~36e越过流道空间Rb而在轴向Y上自由移动于与旋转滚筒30对置的位置Ta和维护位置Tc之间。在这种结构中,作业人员能够在不被来自通风窗12的空气妨碍的条件下,于维护位置Tc处实施印刷头36a~36e的维护。
此时,排气部6b具有在旋转滚筒30的另一侧(-Y侧)处朝向左右方向X且与通风窗12对置的排气风扇63,通过排气风扇63从而将空气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进行排气并从通风窗12排出。在这种结构中,通过与通风窗12对置的排气风扇63,从而能够有效地将从旋转滚筒30的中空部300排出的空气从通风窗12排出。
而且,排气风扇63以与左右方向X上的中空部300的端部相对应的方式而配置。由此,能够通过排气风扇63而有效地进行从中空部300的排气。特别是,在罩壳部件10中,于左右方向X的两侧设置有通风窗12,排气风扇63以分别对应左右方向X上的中空部300的两侧的方式而配置。如此,通过以与中空部300的两端相对应的方式设置排气风扇63,从而能够提高从中空部300的排气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风扇62、63相对于包含旋转轴30的旋转中心线的假想平面30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印刷头36a~36e的区域侧(上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下侧)。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抑制印刷头36a~36e所对置的薄片S因由排气风扇62、63实施的排气而被吹动从而变得不稳定的情况,由此能够使喷出头36a~36e所喷出的油墨向薄片S喷落的喷落位置稳定。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相当于本发明的“图像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旋转滚筒30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滚筒”的一个示例,旋转轴302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轴”的一个示例,中空部300相当于本发明的“中空部”的一个示例,外周部件301相当于本发明的“外周部件”的一个示例,外周面301a相当于本发明的“外周面”的一个示例,送风部6a相当于本发明的“送风部”的一个示例,送风风扇61相当于本发明的“送风风扇”的一个示例,排气部6b相当于本发明的“排气部”的一个示例,排气风扇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排气风扇”的一个示例,排气风扇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排气风扇”的一个示例,轴向Y相当于本发明的“轴向”的一个示例,(+Y)侧相当于本发明的“一侧”的一个示例,(-Y)侧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侧”的一个示例,罩壳部件10相当于本发明的“外装部件”的一个示例,通风窗11相当于本发明的“流入口”的一个示例,通风窗12相当于本发明的“流出口”的一个示例,左右方向X相当于本发明的“水平方向”的一个示例,流道空间Rb作为本发明的“排出通道”的一个示例而发挥功能,印刷头36a~36e相当于本发明的“喷出头”的一个示例,UV灯37a、37b、38相当于本发明的“光照射部”的一个示例,薄片S相当于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一个示例,油墨相当于本发明的“液体”的一个示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则可以对上文所述的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旋转滚筒30膨胀的热而列举了UV油墨的固化反应热来对发明的应用事例进行说明。但是,使旋转滚筒30膨胀的热源并不限定于UV油墨。因此,即使在电机或作动器这类驱动源成为热源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宜地应用本发明。因此,不使用UV油墨的印刷装置1也可成为本发明的应用对象。
此外,对于气流产生机构6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对于送风风扇6或排气风扇62、63的个数以及配置方式等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因此,例如可以进行改变送风风扇61的朝向、或排除朝向轴向Y的排气风扇62、或排除朝向左右方向X的排气风扇63这类变更。或者,也并非必须要从铅直方向夹着假想平面P30而将印刷头36a~36e与风扇61、62、63彼此配置在相反一侧等。
此外,从外部向罩壳部件10中引入空气的开口、与从罩壳部件10中向外部排出空气的开口的具体结构不限定于上述通风窗11、12。
此外,旋转滚筒30的具体结构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因此,也并非必须要设置通气口303a与辅助散热部件304等。
而且,对于印刷头36a~36e或UV灯37a、37b、38的个数以及配置方式等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因此,例如UV灯37a、37b、38也并非必须要被配置为与薄片S的向旋转滚筒30卷绕的卷绕部对置。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30…旋转滚筒;300…中空部;301…外周部件;301a…外周面;301b…内周面;302…旋转轴;303…臂;303a…通气孔;303b…风扇功能部;304…辅助散热部件;Ds…旋转方向;6…气流产生机构;6a…送风部;6b…排气部;61…送风风扇;62…排气风扇;63…排气风扇;Fa、Fb…气流;36a~36e…印刷头;37a、37b、38…UV灯;S…薄片。

Claims (8)

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滚筒,其在将记录介质卷绕于呈圆筒状的中空的外周部件的外周面上的同时进行旋转;
喷出头,其与所述旋转滚筒的所述外周面对置,并向被卷绕于所述旋转滚筒的所述外周面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喷出液体;
送风部,其在所述旋转滚筒的旋转轴的进行延伸的方向、即轴向上被配置于所述旋转滚筒的一侧,并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旋转滚筒的一侧向所述旋转滚筒的被所述外周部件包围了的中空部送出气体;
排气部,其在所述轴向上被配置于所述旋转滚筒的另一侧,并从所述中空部向所述轴向的另一侧排出气体,
所述送风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于所述旋转滚筒的一侧朝向所述轴向而配置的送风风扇,并且通过送风风扇来引入气体并向所述中空部进行送风,
所述送风风扇相对于包含所述旋转轴的假想平面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所述喷出头的区域的一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部具有在所述轴向上于所述旋转滚筒的另一侧朝向所述轴向而配置的第一排气风扇,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风扇而将气体从所述中空部排出,
所述第一排气风扇相对于包含所述旋转轴的假想平面而言,并未被配置于配置有所述喷出头的区域的一侧而是被配置于相反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备外装部件,所述外装部件对所述旋转滚筒、所述喷出头、所述送风部以及所述排气部进行收纳,
所述送风部将经由被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件上的流入口而从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引入的气体向所述中空部进行送风,
所述排气部使从所述中空部排出的气体经由被设置于所述外装部件上的流出口而向所述外装部件的外部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流入口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旋转滚筒的一侧与所述中空部对置,
所述送风部经由所述流入口而从所述轴向引入气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在所述轴向上被设置于所述旋转滚筒的另一侧,并且面向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所述排气部还具有在轴向上于所述旋转滚筒的另一侧朝向所述水平方向且与所述流出口对置的第二排气风扇,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风扇而将从所述中空部被排出的气体向所述流出口进行引导排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排气风扇以与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中空部的端部相对应的方式而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轴向上,于与通过所述排气部而从所述中空部朝向所述流出口的气体的排出通道相比靠与所述旋转滚筒相反的一侧处,设置有作业人员实施对所述喷出头的维护的维护位置,
所述喷出头在与所述旋转滚筒对置的位置和所述维护位置之间,以越过所述排出通道的方式在所述轴向上移动自如。
8.如权利要求1、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中,
还具备光照射部,所述光照射部向所述喷出头喷出到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液体照射光;
所述液体为,当被照射所述光时进行发热并固化的光固化型的液体,
所述光照射部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被卷绕在所述旋转滚筒上的部分照射所述光。
CN201410100826.5A 2013-03-18 2014-03-18 图像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57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4690A JP6107265B2 (ja) 2013-03-18 2013-03-18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3-054690 2013-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700A CN104057700A (zh) 2014-09-24
CN104057700B true CN104057700B (zh) 2017-10-03

Family

ID=51525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0826.5A Active CN104057700B (zh) 2013-03-18 2014-03-18 图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6286B2 (zh)
JP (1) JP6107265B2 (zh)
CN (1) CN104057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9625B2 (ja) * 2014-03-27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2016150524A (ja) * 2015-02-18 2016-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570442B2 (ja) * 2015-12-16 2019-09-04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および乾燥方法
JP6936997B2 (ja) * 2018-07-25 2021-09-22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乾燥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JP7188166B2 (ja) * 2019-02-15 2022-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4056A (en) * 1997-01-22 2000-06-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which securely holds a printing medium without contaminating a peripheral surface of a rotary drum
CN101941331A (zh) * 2009-07-02 2011-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3873A (ja) * 1983-10-14 1985-05-13 Seikosha Co Ltd ドツトプリンタ
JPS63315270A (ja) 1987-06-18 1988-12-22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Ltd カラ−記録装置
US5502476A (en) 1992-11-25 1996-03-26 Tektronix,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hase-change ink temperature during a transfer printing process
JPH10193580A (ja) 1997-01-07 1998-07-28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10217439A (ja) * 1997-02-12 1998-08-18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11221914A (ja) 1998-02-09 1999-08-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JP2000194230A (ja) * 1998-12-28 2000-07-14 Kyocer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冷却機構
JP2002321426A (ja) * 2001-04-26 2002-11-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防塵装置及び光源ボックス
JP4167445B2 (ja) * 2002-05-07 2008-10-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感光体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1788A (ja) * 2005-10-03 2007-04-19 Toshiba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601B2 (ja) * 2005-12-16 2011-08-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04749A (ja) 2008-02-26 2009-09-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3366B2 (ja) * 2008-03-31 2012-05-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搬送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2143A (ja) 2008-08-26 2010-03-11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US7725050B2 (en) * 2008-09-19 2010-05-25 Xerox Corporation Heated drum assembly having a multiple speed fan for use in a printer
US8567936B2 (en) * 2010-11-10 2013-10-29 Electronics For Imaging, Inc. LED roll to roll drum printer systems, structures and methods
JP5529089B2 (ja) * 2011-08-29 2014-06-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4056A (en) * 1997-01-22 2000-06-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which securely holds a printing medium without contaminating a peripheral surface of a rotary drum
CN101941331A (zh) * 2009-07-02 2011-0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7265B2 (ja) 2017-04-05
CN104057700A (zh) 2014-09-24
US9156286B2 (en) 2015-10-13
JP2014181083A (ja) 2014-09-29
US20140267521A1 (en) 2014-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770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6464680B2 (ja) 印刷装置
CN103862864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7447490B2 (ja) 記録装置
CN104057729A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20180009248A1 (en) Ink jet apparatus
CN107538933A (zh) 印刷装置
JP200626426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6215424A (ja) 印刷装置
US9085187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99196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a radiating unit for curing ink
JP622125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413345B2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87926A (ja) 印刷装置
WO2006098143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683251B2 (ja) 印刷装置
JP604728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2011116036A (ja) ウェブ搬送装置及び印刷機
JP201815851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22122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31512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211843680U (zh) 印刷装置
JP6387591B2 (ja) 冷却装置、画像記録装置
JP201118371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JP2019155753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