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8933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38933A CN107538933A CN201710481719.5A CN201710481719A CN107538933A CN 107538933 A CN107538933 A CN 107538933A CN 201710481719 A CN201710481719 A CN 201710481719A CN 107538933 A CN107538933 A CN 1075389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guide surface
- conveying
- heating
- b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16—Special arrangement of entire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所述印刷装置即使在对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与对被引导部所引导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之间的区域中产生了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消除该输送不良。印刷装置具备:引导部,其具备通过与完成印刷的介质接触而对该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加热单元,其以与引导面对置的方式与该引导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加热单元具有:第一开口部,其在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引导面而开口;第二开口部,其在输送方向下游侧朝向引导面而开口;管道,其对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进行连接;第一送风部,其被配置于管道内。而且,印刷装置根据第一送风部的送风方向的切换而对加热区域中产生的气流的方向进行切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等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通过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纸张等的介质喷出油墨来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此外,在这种印刷装置之中,存在具备对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后压印板(引导部)、和与后压印板对置配置并对被后压印板所引导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后加热装置(加热单元)的印刷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印刷装置的后压印板中存在如下情况,即,在对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输送时,伴随着该介质吸附在后压印板上的状况,从而在后压印板与后加热单元之间的区域中,会产生介质的输送停滞的输送不良。
但是,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介质的加热效率会将后压印板与后加热单元的间隔设为较狭窄,因此存在印刷装置的用户不易实施用于消除在后压印板与后加热单元之间的区域所产生的输送不良的作业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62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即使在对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与对被引导部所引导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之间的加热区域中产生了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消除该输送不良。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单元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印刷部,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引导部,其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以随着向所述输送方向前进而趋向于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并且通过与完成印刷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对该介质进行引导;加热单元,其以与所述引导面对置的方式与该引导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且对所述介质进行非接触加热,所述加热单元具有:第一开口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引导面而开口;第二开口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朝向所述引导面而开口;管道,其对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进行连接;送风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管道内、并且能够对该管道内的送风方向进行切换,根据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的切换,而对在所述引导面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加热区域中所产生的气流的方向进行切换。
根据上述结构,在加热区域中,在因介质吸附于引导面上等而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在管道内使送风部从第二开口部朝向第一开口部进行送风,从而使气体按照管道、第一开口部、加热区域以及第二开口部的顺序进行循环。如此,由于在加热区域中,在输送方向上产生气流,因而能够对介质施加使介质的输送不良的部分欲向输送方向移动的力。以此方式,即使在加热区域中产生了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也会使产生输送不良的部分向输送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消除输送不良。
此外,在加热区域中,在未产生输送不良且对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通过在管道内使送风部从第一开口部朝向第二开口部进行送风,从而使空气按照管道、第二开口部、加热区域以及第一开口部的顺序进行循环。这样一来,在加热区域中将产生向输送方向的反向的气流。即,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区域中高温气体上升的方向与通过送风部而使加热区域产生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而使高温气体变得容易循环,从而能够通过热传递而对介质进行有效地加热。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具备用于对所述加热区域中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并且当将所述送风部在所述管道内从所述第一开口部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进行送风的条件设为第一驱动条件,并将所述送风部在所述管道内从所述第二开口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口部进行送风的条件设为第二驱动条件时,在所述加热区域中未检测出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一驱动条件对所述送风部进行驱动,另一方面,在所述加热区域中检测出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二驱动条件对所述送风部进行驱动。
根据上述结构,基于由检测部得出的检测结果而对送风部的驱动条件进行切换。因此,在正在对被引导面所引导的完成印刷的介质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于加热区域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无需让用户对送风部的驱动条件进行切换,便能够消除输送不良。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引导内面上开口有朝向所述加热区域吹出气体的吹出孔。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从吹出孔吹出的气体而能够使吸附于引导面上的介质分离。因此,能够容易地消除伴随着介质朝向引导面的吸附而产生的输送不良。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吹出孔在所述引导面上被设置有多个,且为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之间所成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狭缝孔。
在将吹出孔设为以输送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纵狭缝孔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即,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跨及输送方向上而落入纵狭缝孔,从而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此外,在将吹出孔设为以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横狭缝孔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介质的顶端部跨及宽度方向而落入到横狭缝孔中从而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吹出孔被设为以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之间所成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狭缝孔,因此介质的端部不易落入到狭缝孔中,从而不易产生输送不良。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先为,具备使所述引导面振动的振动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介质吸附于引导面上而产生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振动部而使引导面振动,从而使介质从引导面上分离。因此,与仅利用送风部的气流来消除输送不良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消除输送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上述印刷装置的引导部以及加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3为从与引导面正交的方向对上述引导部进行观察的图。
图4为表示控制部根据输送不良的产生状况而实施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5为未产生输送不良时的上述引导部以及上述加热单元的侧视图。
图6为产生了输送不良时的上述引导部以及上述加热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为,通过向纸张等的介质喷出油墨而形成文字及图像的喷墨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对介质M进行放卷的放卷部2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0;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50;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60;对各种结构的驱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70。
此外,在之后的说明中,将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将印刷装置10的铅直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Y及铅直方向Z这两个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此外,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X也是由该印刷装置10而被印刷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
放卷部20具有对卷绕了介质M的卷筒体R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21。保持部件21上被保持有种类不同的介质M和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不同的卷筒体R。而且,放卷部20通过使卷筒体R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从卷筒体R被释放的介质M朝向支承部30而被放卷。
支承部30具备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引导部33。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引导部33以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Y上并排的方式而配置。而且,第一支承部31将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朝向第二支承部32进行引导(支承),第二支承部32对被实施印刷的介质M进行引导(支承),引导部33将完成印刷的介质M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进行引导(支承)。
输送部40具备以宽度方向X作为轴向的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和对驱动辊41进行驱动的输送电机43。驱动辊41被配置于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铅直下方,从动辊42被配置于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铅直上方。而且,输送部40在通过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而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1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
印刷部50具备: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导向轴51、被导向轴51所支承的滑架52、向介质M上喷出油墨的喷出部53。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沿着导向轴51且沿着宽度方向X而进行往复移动。喷出部53为,由喷出油墨的多个喷嘴所形成的喷墨头,并且以与第二支承部32对置的方式而被滑架52所支承。而且,印刷部50通过使滑架52向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并且使油墨从喷出部53喷出,从而对被支承在第二支承部32上的介质M实施一次循环的量的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2对引导部33以及加热单元60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引导部33以及加热单元60为,以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X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跨及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X而设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引导部33具有:引导面形成部件332,其上形成有通过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而对该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面331;流道形成部件334,其与引导面形成部件332一起形成流道333;第二送风部335,其对气体进行送出;振动部336,其使引导面331进行振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引导面形成部件332呈大致板状,并且以与第二支承部32一起形成连续的输送路径的方式而配置。如图2所示,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引导面331以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Y而向铅直下方前进的方式被形成。此外,如图3所示,在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引导面331上开口有在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上排列的多个狭缝孔337。在此,狭缝孔337以随着向输送方向Y前进而趋向于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侧的方式被形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孔337的长度方向成为,输送方向Y以及宽度方向X之间所成的方向。此外,如图2所示,狭缝孔337以贯穿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方式而形成,从而将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两侧的区域连通。
如图2所示,流道形成部件334在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形成有输送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以与该引导面形成部件332隔开间隔的方式而配置。因此,流道333在引导面形成部件332的形成有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一侧的相反侧,沿着引导面形成部件332而形成。此外,流道333经由狭缝孔337而与加热区域HA连通,所述加热区域HA为引导面331与加热单元60之间的区域。
第二送风部335被配置于流道333的上游部处。第二送风部335只需为能够朝向流道333的形成方向而送风的结构即可,例如只需为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等的送风风扇即可。此外,第二送风部335既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仅配置一个,也可以配置多个。
振动部336以与引导面形成部件332中的未形成引导面331的表面相接的方式而配置。而且,振动部336通过使引导面331(引导面形成部件332)振动,从而向被引导面331所引导的介质M施加振动。例如,振动部336既可以通过对输出轴上安装有偏置的重锤的电机进行驱动来产生振动,也可以通过根据所施加的电压值而进行伸缩的压电元件来产生振动。另外,振动部336既可以在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也可以仅配置一个。
而且,在引导部33中,当伴随着第二送风部335的驱动而使流道333内被送出有气体时,将从狭缝孔337朝向加热区域HA吹出气体。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孔337相当于朝向加热区域HA吹出气体的“吹出孔”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参照图2对加热单元6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加热单元60以与引导部33的引导面331对置的方式与该引导面331隔开间隔而配置。此外,加热单元60具备构成外侧部分的外部框体61、构成内侧部分的内部框体62、通过向介质M上辐射红外线而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部63、对红外线进行反射的反射板64、和对被设定于引导面331上的检测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65。
外部框体61以及内部框体62呈以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以输送方向Y作为短边方向、以与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此外,外部框体61被构成为与内部框体62相比大一圈,并且以从外侧覆盖内部框体62的方式而与该内部框体62连结。加热部63以及反射板64被收纳于内部框体62中,且被配置于与输送部40的引导面331对置的位置处。加热部63例如只需为陶瓷加热器或碳加热器等即可。反射板64被配置于内部框体62与加热部63之间,并且将从加热部63朝向反射板64而辐射出的红外线朝向引导面331进行反射。因此,在反射板64中面向引导面331的表面优选为,由红外线的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形成。
检测部65被配置在反射板64上所形成的开口处。检测部65例如通过对从引导面331上的检测区域而辐射出的红外线量进行检测,从而对该检测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在此,检测区域例如只需设为引导面331上的区域且与加热单元60的加热部63对置的区域即可,并且既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设置多个,也可以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多个。另外,在引导面331中,在易于吸附介质M从而易于产生输送不良的区域较为明确的情况下,优选为将该区域及其输送方向的上游的区域作为检测区域。
此外,如图2所示,加热单元60具备:第一开口部66,其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引导面331而开口;第二开口部67,其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朝向引导面331而开口;管道68,其对第一开口部66与第二开口部67进行连接;第一送风部69,其对气体进行送出。另外,管道68为用于使气体流动的流道,并且第一送风部69为“送风部”的一个示例。
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部66、第二开口部67以及管道68被形成于外部框体61与内部框体62之间。第一送风部69在管道68内被配置于第一开口部66的附近的位置处。此外,第一送风部69只要能够对管道68内的气体的送风方向进行切换,则既可以为离心式风扇,也可以为轴流式风扇。此外,第一送风部69既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仅配置一个,也可以配置多个。
另外,在之后的说明中,将第一送风部69在管道68内从第一开口部66朝向第二开口部67送出气体时的驱动条件称为“第一驱动条件”,将从第二开口部67朝向第一开口部66送出气体时的驱动条件称为“第二驱动条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送风部69的驱动条件的切换而对第一送风部69的送风方向进行切换。
而且,在以第一驱动条件而使第一送风部69驱动的情况下,气体经由第一开口部66而从加热区域HA向管道68被抽吸,另一方面,气体经由第二开口部67而从管道68向加热区域HA被排出。因此,在以第一驱动条件而使第一送风部69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使气体按照加热区域HA、第一开口部66、管道68、第二开口部67的顺序进行循环,从而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输送方向Y的反向(以下称为“第一方向F1”)的气流。
此外,在加热单元60中,在以第二驱动条件而使第一送风部69驱动的情况下,气体经由第二开口部67而从加热区域HA向管道68被抽吸,另一方面,气体经由第一开口部66而从管道68向加热区域HA被排出。因此,在以第二驱动条件而使第一送风部69驱动的情况下,通过使气体按照加热区域HA、第二开口部67、管道68、第一开口部66的顺序进行循环,从而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输送方向Y的同向(以下称为“第二方向F2”)的气流。
在以上所说明的加热单元60中,当从加热部63辐射出红外线时,红外线被由引导面331所引导的介质M以及被喷出于该介质M上的油墨所吸收,从而使介质M以及油墨的温度上升。其结果为,被喷出于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蒸发,进而使被印刷于介质M上的图像定影在该介质M上。此外,当从加热部63辐射出红外线时,加热区域HA的温度会上升,因此在第一送风部69被驱动时在管道68以及加热区域HA中循环的气体的温度也会上升。因此,在第一送风部69被驱动时在加热区域HA中会产生高温气流,因而被引导面331所引导的介质M以及被喷出于该介质M上的油墨通过由该气流实现的热传递而被加热。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单元60能够通过热辐射以及热传递而对被引导面331所引导的介质M以及被喷出于该介质M上的油墨进行有效地加热。即,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单元60可以说是在不与该介质M接触的条件下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非接触加热)的结构。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0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在控制部70的输入侧接口上连接有检测部65,在控制部70的输出侧接口上连接有输送电机43、喷出部53、加热部63、第一送风部69、和第二送风部335。
而且,控制部70通过对输送部40(输送电机43)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仅使介质M输送单位输送量的输送动作,或者,通过对印刷部50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实施使滑架52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使油墨从喷出部53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喷出动作。而且,控制部70通过交替实施输送动作和喷出动作,从而实施针对于介质M的印刷。
此外,控制部70基于检测部65的检测结果而对加热单元60的加热部63进行控制。即,根据检测区域的温度而增强或减弱加热部63的驱动。
而且,控制部70基于检测部65的检测结果而对在检测部65的检测区域、即加热区域HA中是否产生了输送不良进行判断。在此,在产生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由于介质M会从引导面331上翘起,从而从加热部63到介质M的翘起的部分的距离会变短。因此,由于介质M的翘起的部分的红外线的吸收量增大,从而该翘起的部分的温度易于增高。因此,控制部70在以未产生输送不良时的检测区域的温度作为基准温度时,根据检测区域的温度是否高于基准温度,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输送不良。即,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65也是用于对介质的输送不良进行检测的结构。
首先,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具备对完成印刷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60的印刷装置10中,存在如下情况,即,因在引导面331与加热单元60之间的加热区域HA中介质M吸附于引导面331上,从而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
在此,如果引导面331与加热单元60的间隔扩大到能够实施用于消除输送不良的作业的程度,则印刷装置10的用户能够实施上述作业,但是,当扩大引导面331与加热单元60间隔时,由加热单元60所实现的介质M的加热效率会降低。因此,通常引导面331与加热单元60的间隔被设为较狭窄,从而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实施用于消除该输送不良的作业容易变得困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控制部70使加热区域HA中在第二方向F2上产生气流,从而使介质M从引导面331上分离,以消除输送不良。详细而言,使朝向第二方向F2(输送方向Y)的气流作用于介质M从引导面331上翘起的的部分处,从而使介质M的翘起的部分向输送方向Y移动。
接下来,参照如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70根据产生了输送不良的状况而为了对第一送风部69以及第二送风部335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实施的处理内容进行说明。另外,图4所示的流程图表示在开始由印刷部50实施的印刷并且开始由加热单元60实施的介质M的加热的状态下,在每个预定的控制周期中所实施的处理内容。
如图4所示,控制部70基于检测部65的检测结果而对加热区域HA中是否产生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进行判断(步骤S11)。在加热区域HA中未产生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步骤S11:否),控制部70以第一驱动条件而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步骤S12),从而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朝向第一方向F1的气流。此外,控制部70将被设置于引导部33上的第二送风部335设为停止状态(步骤S13),从而使气体无法从被形成于引导面331上的狭缝孔337中被送出。接下来,控制部70将振动部336设为停止状态(步骤S14),从而不使引导面331振动。之后,控制部70暂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之前的步骤S11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步骤S11:是),控制部70以第二驱动条件而对被设置于加热单元60内的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步骤S15),从而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朝向第二方向F2的气流。此外,控制部70对被设置于引导部33中的第二送风部335进行驱动(步骤S16),从而使气体从被形成于引导面331上的狭缝孔337送出。接下来,控制部70对振动部336进行驱动(步骤S17),以使引导面331振动。之后,控制部70暂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另外,虽然在图4所示的流程图中省略了记载,但在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步骤S11:是),控制部70设为停止由印刷部50实施的喷出动作以及由输送部40实施的输送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而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印刷装置10中,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情况下,从放卷部20被放卷出的介质M通过输送部40而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而且,当介质M到达第二支承部32时,通过从印刷部50针对于被该第二支承部32所支承的介质M喷出油墨而实施印刷。之后,当完成印刷的介质M通过输送部40而进一步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时,该介质M到达引导面331上。接下来,被引导面331所支承的介质M通过加热单元60而被加热,从而使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被蒸发。
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加热单元60中,通过从加热部63辐射出红外线,从而使被引导面331所引导的介质M被加热。此外,通过以第一驱动条件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从而如图5中实线箭头所示,高温气体(被加热后的气体)按照第一开口部66、管道68、第二开口部67以及加热区域HA的顺序进行循环,以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向第一方向F1的气流。
在此,加热区域HA中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第一方向F1)与加热区域HA中高温气体上升的方向一致。因此,高温气体的循环效率提高,从而由热传递实现的介质M的加热效率提高。由此,通过由加热单元60实施的热辐射以及热传递,从而能够对在引导面331上被引导的介质M有效地进行加热。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加热区域HA中,当介质M吸附在引导面331上而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时,以第二驱动条件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这样一来,如图6中实线箭头所示,高温气体按照第二开口部67、管道68、第一开口部66以及加热区域HA的顺序进行循环,从而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向第二方向F2的气流。其结果为,朝向第二方向F2的气流作用于介质M的从引导面331上翘起的部分上,从而使介质M的翘起的部分向输送方向移动。
此外,由于在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送风部335被驱动,从而使气体从引导面331的狭缝孔337朝向加热区域HA吹出,因而作用有使吸附在引导面331上的介质M从该引导面331上分离的力。而且,由于在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通过使振动部336被驱动,从而使引导面331振动,因而吸附在引导面331上的介质M易于与该引导面331分离。
如此,介质M从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产生输送不良的状态成为图6中实线所示的消除了输送不良的状态。详细而言,使介质M的朝向引导面331的吸附以及从引导面331上的翘起被消除,从而使引导面331上的介质M的输送不良被消除。
顺便提及,由于在以第二驱动条件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加热区域HA中高温气体上升的方向与加热区域HA中产生的气流的方向(第二方向F2)成为反向,因此高温气体的循环效率不易升高。因此,优选为,在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以第一驱动条件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
另外,当介质M的输送不良消除时,以第一驱动条件对第一送风部69进行驱动,而使第二送风部335的驱动被停止。而且,使处于中断的介质M的印刷重新开始。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向输送方向Y(第一方向F1)的气流。因此,能够使介质M的产生输送不良的部分向输送方向Y进行移动的力作用于介质M上。如此,即使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产生输送不良的部分向输送方向Y移动,从而易于消除输送不良。
此外,在加热区域HA中未产生输送不良且对完成印刷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使加热区域HA中产生向输送方向Y的反向(第二方向F2)的气流。即,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区域HA中高温气体上升的方向与通过第一送风部69而使加热区域HA产生的气流的方向一致,因而使高温气体变得易于循环,从而能够通过热传递而对介质M以及被喷出于介质M上的油墨有效地进行加热。
(2)基于由检测部65得出的检测结果而对第一送风部69的驱动条件进行切换。因此,在正在对被引导面331所引导的完成印刷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于加热区域HA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无需让用户对第一送风部69的驱动条件进行切换,便能够消除输送不良。
(3)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对第二送风部335进行驱动而使气体从引导面331上开口的狭缝孔337吹出。因此,能够使吸附在引导面331上的介质M分离,因而能够易于消除伴随着介质M朝向引导面331的吸附而产生的输送不良。此外,通过形成狭缝孔337,从而使被喷出于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的蒸汽从狭缝孔337逸出,进而能够抑制引导面331的结露。
(4)在将狭缝孔337设为以输送方向Y作为长度方向的纵狭缝孔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部跨及输送方向Y而落入到纵狭缝孔中,从而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此外,在将狭缝孔337设为以宽度方向X作为长度方向的横狭缝孔时,有时会由于介质的顶端部跨及宽度方向X而落入到横狭缝孔中,从而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在这一点上,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孔337为以宽度方向X与输送方向Y之间所成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狭缝孔,因此能够使介质M的端部不易落入到狭缝孔中,从而不易产生输送不良。
(5)在介质M吸附于引导面331上而产生了输送不良的情况下,设为通过振动部336而使引导面331振动。因此,能够使介质M从引导面331上分离,从而与仅利用加热区域HA产生气流来消除输送不良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消除输送不良。
(6)由于对引导面形成部件332进行加热,因而与对引导面331上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不同,能够通过从加热部63被辐射出的红外线而直接对被喷出于介质M上的油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对介质M的温度上升进行抑制,并且能够对随着介质M的加热而使介质M发生变形或者介质M上产生褶皱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如下所示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产生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步骤S11:是),控制部70停止加热部63的驱动。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未产生输送不良的情况下,控制部70将第一送风部69停止。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控制部70不基于检测区域的温度而对在加热区域HA中是否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进行判断。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对介质M的从引导面331起的上翘进行测量的位移传感器,并且控制部70根据介质M的上翘量而对在加热区域HA中是否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进行判断。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油墨包含用于对印刷面进行覆膜的树脂、使印刷面固化的固化剂。在这种情况下,在利用加热单元60对被喷出有油墨的介质M进行加热时,通过树脂的熔融而形成覆膜,或者,通过固化剂反应而使印刷面被固化。即,加热单元60并不仅是对完成印刷的介质M实施干燥的结构。
·也可以不设置振动部336,还可以不形成狭缝孔337(吹出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加热区域HA中产生的朝向第二方向F2的气流来消除介质M的输送不良。
·狭缝孔337既可以为圆孔,也可以为呈其他形状的孔。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加热单元60具备对循环的气体中所含有的蒸汽成分进行捕集(捕获)的过滤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热单元60通过热辐射而对介质M进行非接触加热,但也可以不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例如,加热单元60仅通过热传递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加热单元60为对介质M进行微波加热(微波干燥)的单元。
·介质M除了纸张以外,还可以为纤维、皮革、塑料、木材或陶瓷。
·喷出部53也可以为所谓的行式头,所述行式头在宽度方向X上形成具有介质M的长度以上的长度的喷嘴列,并且相对于印刷装置10而被固定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记录中所使用的记录材料也可以为油墨以外的流体(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被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作为流体而流动并能够喷出的含有固体的流体)。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例如,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而包含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着色剂(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来实施记录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0并不限定于通过喷出油墨来实施记录的打印机,例如,也可以为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热转印打印机(包括升华型打印机)等非点击式打印机,还可以为点击式打印机等的击打式打印机。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20…放卷部;21…保持部件;30…支承部;31…第一支承部;32…第二支承部;33…引导部;331…引导面;332…引导面形成部件;333…流道;334…流道形成部件;335…第二送风部;336…振动部;337…狭缝孔(吹出孔的一个示例);40…输送部;41…驱动辊;42…从动辊;43…输送电机;50…印刷部;51…导向轴;52…滑架;53…喷出部;60…加热单元;61…外部框体;62…内部框体;63…加热部;64…反射板;65…检测部;66…第一开口部;67…第二开口部;68…管道;69…第一送风部(送风部的一个示例);70…控制部;F1…第一方向;F2…第二方向;HA…加热区域;M…介质;R…卷筒体;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Claims (5)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印刷部,其在介质上实施印刷;
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引导部,其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以随着向所述输送方向前进而趋向于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并且通过与完成印刷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对该介质进行引导;
加热单元,其以与所述引导面对置的方式与该引导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并且对所述介质进行非接触加热,
所述加热单元具有:
第一开口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所述引导面而开口;
第二开口部,其在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朝向所述引导面而开口;
管道,其对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进行连接;
送风部,其被配置于所述管道内并且能够对该管道内的送风方向进行切换,
根据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的切换,来对所述引导面与所述加热单元之间的加热区域中所产生的气流的方向进行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部,所述检测部用于对所述加热区域中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进行检测,
当将所述送风部在所述管道内从所述第一开口部朝向所述第二开口部进行送风的条件设为第一驱动条件,并将所述送风部在所述管道内从所述第二开口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口部进行送风的条件设为第二驱动条件时,
在所述加热区域中未检测出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一驱动条件而对所述送风部进行驱动,另一方面,在所述加热区域中检测出所述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二驱动条件而对所述送风部进行驱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面上开口有朝向所述加热区域吹出气体的吹出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孔在所述引导面上被设置有多个,且为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之间所成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狭缝孔。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振动部,所述振动部使所述引导面振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29020 | 2016-06-29 | ||
JP2016129020A JP6790505B2 (ja) | 2016-06-29 | 2016-06-29 | 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38933A true CN107538933A (zh) | 2018-01-05 |
CN107538933B CN107538933B (zh) | 2021-07-27 |
Family
ID=60807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481719.5A Active CN107538933B (zh) | 2016-06-29 | 2017-06-22 | 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004143A1 (zh) |
JP (1) | JP6790505B2 (zh) |
CN (1) | CN10753893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8173A (zh) * | 2018-06-13 | 2019-12-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87473B2 (ja) * | 2018-03-09 | 2022-06-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
JP2020046153A (ja) * | 2018-09-21 | 2020-03-26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乾燥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7302310B2 (ja) * | 2019-06-07 | 2023-07-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
JP7415661B2 (ja) * | 2020-02-28 | 2024-01-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7463840B2 (ja) * | 2020-05-20 | 2024-04-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 |
JP2022100662A (ja) | 2020-12-24 | 2022-07-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7105951B1 (ja) | 2021-02-22 | 2022-07-25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024087391A (ja) * | 2022-12-19 | 2024-07-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16400A (ja) * | 1994-12-12 | 1996-08-27 | Xerox Corp | 液体インク印刷装置及び方法 |
JP2001031283A (ja) * | 1999-07-23 | 2001-02-06 |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 |
CN102152625A (zh) * | 2010-01-29 | 2011-08-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JP2012086533A (ja) * | 2010-10-22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印字方法 |
CN104339848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
US20150062272A1 (en) * | 2013-09-03 | 2015-03-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150085045A1 (en) * | 2013-09-24 | 2015-03-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device |
CN104553317A (zh) * | 2013-10-11 | 2015-04-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5667099A (zh) * | 2014-12-04 | 2016-06-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干燥装置、介质干燥方法、记录装置及蒸气去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54015B1 (en) * | 1999-09-02 | 2002-03-12 | Fuji Xerox Co., Ltd. | Drying device |
JP5177869B2 (ja) * | 2008-06-30 | 2013-04-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778473B2 (ja) * | 2011-05-06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8851655B2 (en) * | 2012-07-30 | 2014-10-0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oducing a hot-air flow in a printer to heat a print media |
JP6474312B2 (ja) * | 2015-05-15 | 2019-02-27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印刷装置 |
-
2016
- 2016-06-29 JP JP2016129020A patent/JP67905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22 CN CN201710481719.5A patent/CN10753893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6-29 US US15/637,754 patent/US2018000414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16400A (ja) * | 1994-12-12 | 1996-08-27 | Xerox Corp | 液体インク印刷装置及び方法 |
JP2001031283A (ja) * | 1999-07-23 | 2001-02-06 |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用紙搬送装置 |
CN102152625A (zh) * | 2010-01-29 | 2011-08-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JP2012086533A (ja) * | 2010-10-22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印字方法 |
CN104339848A (zh) * | 2013-07-23 | 2015-02-1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以及干燥方法 |
US20150062272A1 (en) * | 2013-09-03 | 2015-03-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US20150085045A1 (en) * | 2013-09-24 | 2015-03-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device |
CN104553317A (zh) * | 2013-10-11 | 2015-04-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5667099A (zh) * | 2014-12-04 | 2016-06-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介质干燥装置、介质干燥方法、记录装置及蒸气去除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8173A (zh) * | 2018-06-13 | 2019-12-2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004143A1 (en) | 2018-01-04 |
JP6790505B2 (ja) | 2020-11-25 |
CN107538933B (zh) | 2021-07-27 |
JP2018001501A (ja) | 2018-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38933A (zh) | 印刷装置 | |
US8596777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580337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378733B2 (ja) | ヘッドユニット | |
JP6498522B2 (ja) | 印刷装置 | |
US10071568B2 (en) | Inkjet printer | |
US11090949B2 (en) | Dryer, printer, and liquid applicator | |
JP5671515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乾燥装置 | |
JP2016087925A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1194570A (ja) | 乾燥装置及び該乾燥装置を備える記録装置 | |
JP2011046094A (ja) | 記録装置 | |
JP6221259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09196111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
JP2005212323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3056490A (ja) |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2011235479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5532734B2 (ja) | 記録装置 | |
US10696069B2 (en) |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 |
JP5720832B2 (ja) | 記録装置 | |
KR101123583B1 (ko) | 프린트기용 송풍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강제순환식 프린트기 | |
WO2017155065A1 (ja) | 印刷装置 | |
JP2020203393A (ja) | 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20082506A (ja) | 媒体加熱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
JP7402668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729452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