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1772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1772A
CN103991772A CN201410051036.2A CN201410051036A CN103991772A CN 103991772 A CN103991772 A CN 103991772A CN 201410051036 A CN201410051036 A CN 201410051036A CN 103991772 A CN103991772 A CN 1039917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able
lift car
hoist trunk
described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10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1772B (zh
Inventor
野口直昭
安部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17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17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17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17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其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用线缆晃动的减振机构。该电梯设置有通过在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具有挠性的刚性强化构件而用于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或者通过在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重块而用于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的减振机构。通过相对于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缩短或者延长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能够大幅度缩小供电用线缆的晃动。此外,由于由刚性强化构件或者重块构成的减振机构固定在一部分供电用线缆上,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还具有使安装作业变得方便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用线缆架设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与电梯轿厢之间的电梯,尤其是涉及一种在供电用线缆上设置有减振机构的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通常构成为配置在升降通道内的电梯轿厢由主吊索(曳引绳)悬吊,通过卷扬机对该主吊索进行曳引,由此使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上下升降。在此,在电梯轿厢内搭载有目的地楼层显示装置、电梯门开闭装置、位置检测器等传感器类器件以及空调等需要使用电源的各种电气装置。因此,在电梯轿厢与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架设有具备供电用电线的供电用线缆。需要说明的是,在该供电用线缆上还设置有供各种装置彼此之间发送控制信号用的通信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其总称为“供电用线缆”。
该供电用线缆的一端侧固定地连接在电梯轿厢的下端,另一端侧在电梯轿厢的总移动行程(移动量)的大致一半的位置固定地连接在升降通道的壁面上。如上所述,该供电用线缆的内部具有由铜线构成的电线和通信线,在电线和通信线的周围具有由树脂等制成的包覆层,供电用线缆形成为具有截面呈扁平的长方形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作为供电用线缆,使用由一根或者多个电线和通信线组合而成的线缆。
如此,供电用线缆处于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在电梯轿厢的下端与升降通道的壁面之间下垂(悬吊)的状态,随着电梯轿厢的上下运行,供电用线缆一边在所述升降通道内上下移动,一边进行自由变形。
然而,在设置有上述电梯的建筑物因地震等的振动而产生了变形后,在欲复原的情况下朝相反方向变形,该变形反复发生而形成摇晃(晃动)。该摇晃的周期(晃动周期)各自具有固有周期(固有频率),该固有周期(固有频率)因建筑物的刚性、重量和长度等而不同。
在建筑物发生晃动时,如果在升降通道内自由下垂的供电用线缆与建筑物的晃动发生共振,则会出现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大幅度增大的现象。如此,在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因共振现象而增大时,会产生供电用线缆与升降通道内的突出物体(例如安装在导轨上用以检测电梯轿厢位置的位置检测用板)发生钩挂,或者与平衡重发生碰撞等不好的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提出有各种减振机构。例如在日本特开平2-818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方案,其在下垂的供电用线缆的折回部分(最下端的折回弯曲部分)设置空气搅拌式的阻尼装置,由此通过空气阻力来抑制供电用线缆的晃动。作为该空气搅拌式的阻尼装置,采用流体(空气)阻力大的平板,该流体(空气)阻力大的平板通过吊环悬吊在供电用线缆的折回部分上。
根据该方案,在供电用线缆出现晃动时,平板利用空气阻力发挥抑制晃动的功能,由此能够获得对供电用线缆的晃动进行衰减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平板通过吊环悬吊在供电用线缆上,因此在电梯轿厢沿上下方向移动时,吊环聚集在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分,使得平板始终位于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81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建筑物以前主要是中低层的建筑物,因此抗震措施主要以加速度振级大的数赫兹的直下型地震为对象。不过,已经有报道指出,在近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在远离震源的大城市的高层建筑物中发生了长周期地震运动。一般来说,由于长周期地震运动发生在周期为数秒左右(例如1秒至10秒左右)的低频区域,因此建筑物的加速度值低。可是,该长周期地震运动具有虽然建筑物的晃动加速度不大,但地震的持续时间很长的特点。尤其是在长周期地震运动的周期与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一致时,高层建筑物可能会发生共振,导致振幅急剧增大,在高层建筑物等中,呈现楼层越高晃动越强烈的倾向。
另一方面,作为电梯的会与高层建筑物的晃动发生共振的结构部件,可列举出主吊索、调速器绳索、重量补偿用绳索以及供电用线缆等,其中尤其是供电用线缆,由于其处于依靠自重在升降通道内下垂的自由状态,因此发生晃动的比例非常大。也就是说,从结构上来说,主吊索、调速器绳索和重量补偿用绳索等被赋予了较强的张力,而供电用线缆只是依靠其自重下垂,因此固有频率低,在高层建筑物因长周期地震运动而发生了晃动时,供电用线缆容易与高层建筑物的固有频率发生共振而发生低周期的大振幅晃动。尤其是在电梯轿厢在特定的高层区楼层进行运行的移动行程短的电梯中,由于具有高层区楼层的晃动增大的倾向,因此供电用线缆容易与其发生共振而产生大的晃动。
因此,当供电用线缆在升降通道内发生了大幅度晃动时,会出现供电用线缆缠绕在升降通道内的位置检测用板等突出物体上的故障,如果电梯轿厢在该状态下运行,可能会导致供电用线缆受到损伤。在严重时,甚至还可能会导致供电用线缆被切断,或者位置检测用板受到损坏。
为了抑制供电用线缆发生大幅度的晃动,可以考虑使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搅拌式的阻尼装置,但如上所述,由于供电用线缆会发生长周期的大幅度的晃动,因此为了抑制该大幅度的晃动,需要施加大的衰减力。而为了通过空气搅拌式的阻尼装置来获得大的衰减力,需要采取加大平板尺寸等的措施,存在会导致阻尼装置的体积增大的问题。
此外,在从最上层到最下层的整个移动行程进行运行的电梯中,由于需要在电梯轿厢位于最下层时收纳上述大型化的阻尼装置,因此会出现需要加深形成在最下层下方的电梯底坑的深度的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其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用线缆晃动的减振机构。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该电梯设置有通过在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具有挠性的刚性强化构件而用于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或者通过在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重块而用于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的减振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相对于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缩短或者延长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由此能够大幅度降低供电用线缆的晃动。此外,由于由刚性强化构件或者重块构成的减振机构固定在一部分供电用线缆上,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还具有使安装作业变得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梯的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供电用线缆的减振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刚性强化构件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供电用线缆的减振机构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重块构件的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吊索,2…电梯轿厢,3…平衡重,4…供电用线缆,5…卷扬机,6…绳轮,7…调速器,8…振动传感器,10…补偿用绳索,11…补偿用滑轮,12…升降通道,13…导轨支架,21、22…刚性强化构件,23…线缆固定部分(建筑物侧),24…固定板,25…重块,26…固定板,27、28…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和应用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中,根据两个设想提出了抑制供电用线缆晃动的减振机构。其中一个是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另一个是用于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的减振机构。
为了避免高层建筑物和供电用线缆发生共振,可以将各自的固有周期错开,由此能够避免高层建筑物与供电用线缆之间发生共振。为此,需要采取措施使得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相对于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缩短或者延长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因电梯的移动行程等规格而不同,需要根据电梯轿厢的停止时间长且容易发生共振的轿厢位置与从该位置的运行方向之间的关系来决定适当的固有周期,其中,供电用线缆的晃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梯轿厢的停止位置。
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物中,电梯在高层区楼层停止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高层建筑物中,在高层区楼层上设置观光楼层和餐饮店等商店层的情况比较多,因此乘客大量集中到高层区楼层。因此,乘客上下电梯所需的时间也变长,结果是电梯轿厢在高层区楼层停留的停止时间变长。因而,当此时发生了长周期地震运动,由于高层区楼层的晃动大,会导致供电用线缆发生大幅度的晃动。
在此,为了改变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可以考虑将材料密度变更为相同的密度。可是,在仅仅依靠自重在升降通道和电梯轿厢之间下垂的供电用线缆的情况下,其固有周期主要由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来决定。也就是说,即使将材料的密度等变更为相同的密度,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也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考虑了电梯轿厢的位置以及供电用线缆的振动模式的基础上,在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大的部位设置了减振机构。
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知道,作为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只需增强供电用线缆的刚性即可,优选在电梯轿厢位于高层区楼层的状态下,强化供电用线缆的从靠近升降通道壁面的部分到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位之间的刚性,由此能够有效地缩短固有周期,在需要进一步缩短固有周期时,优选加强作为供电用线缆的振动节点的电梯轿厢下端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固有周期。
此外,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知道,作为将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的减振机构,只需在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大的部位附近固定重块即可,优选在电梯轿厢位于高层区楼层的状态下,将重块固定在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大的下端部的附近。尤其优选在电梯轿厢位于最上层或者最上层附近时,将重块固定在供电用线缆的晃动大的最下端部分附近。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进行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参照图1对电梯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中,电梯的电梯轿厢2和平衡重3在升降通道12内沿着未图示的导轨进行升降。在升降通道12上部设置有机械室22,电梯轿厢2和平衡重3通过机械室22内的卷扬机5由主吊索1悬吊成吊桶状。当卷扬机5在一个方向被驱动而旋转时,通过绳轮6对主吊索1进行曳引,电梯轿厢2上升,当卷扬机5在相反方向被驱动而旋转时,通过绳轮6对平衡重3进行曳引,电梯轿厢2下降。
在机械室22内还设置有未图示的控制盘、调速器7以及振动感测器8等,调速器7上卷绕有调速器绳索15。用于补偿主吊索1的重量差的重量补偿用绳索10经由补偿用滑轮11将电梯轿厢2的下端部与平衡重3的下端部进行连接。为了向安装在电梯轿厢2上的未图示的电气装置供电和进行控制信号交换,将供电用线缆4架设在升降通道12的壁面与电梯轿厢2的下端部之间。如上所述,在升降通道12内设置有主吊索1、调速器绳索15、重量补偿用绳索10以及供电用线缆4等被称为长尺寸物体的结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升降通道12内,除了长尺寸物体以外,还设置有未图示的导轨以及支承升降通道12内的其他设备等的支架13a、13b。作为升降通道12内的突起物体,在导轨上每隔一个楼层的距离,设置有未图示的检测电梯轿厢2位置的位置检测用板类。
在本实施例中,供电用线缆4从升降通道12的外部引入升降通道12内,并且在该引入部分固定地设置在升降通道12的壁面。供电用线缆4的该设置位置被定位在升降通道12的总移动行程的大约一半的位置。也就是说,供电用线缆4固定在升降通道12的一半的高度附近。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用线缆4如上所述,具有截面为扁平的长方形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该扁平面随着电梯轿厢2升降而弯曲,该弯曲部分成为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
以上说明的电梯结构是广泛使用的电梯结构,在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具体来说是,示出了在电梯轿厢2位于高层区楼层的位置的状态下,强化供电用线缆4的从靠近升降通道12壁面的部分到供电用线缆4弯曲折回的折回弯曲部分之间的刚性,由此有效地缩短固有周期的结构。
在图2中示出了电梯轿厢2停靠在高层建筑物的高层区楼层(例如最高层)或比该楼层低几个楼层的下方楼层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当电梯轿厢2在升降通道12内移动时,主吊索1的从电梯轿厢2到卷扬机5的长度随着电梯轿厢2的移动而变化。由于供电用线缆4的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12的壁面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电梯轿厢2的下端部,因此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随着电梯轿厢2的移动而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电梯轿厢2的移动,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会逐渐移动。
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时,由于供电用线缆4的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12的壁面上,并且另一端固定在电梯轿厢2的下端部,因此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近似于字母“J”。另一方面,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升降通道12的中途楼层时,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近似于字母“U”,而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下层时,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近似于在左右方向颠倒后的字母“J”。位于最上层时和位于最下层时相比,只是供电用线缆4的固定端在电梯轿厢2与升降通道12的壁面之间发生了变化,供电用线缆4下垂时的形状基本上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长尺寸物体与建筑物的晃动发生共振时的电梯轿厢2的位置,在通常的中低层建筑物的最下层与最上层之间运行的电梯中,在电梯轿厢2位于建筑物的底层区楼层附近时,悬吊电梯轿厢2的一侧的主吊索1容易与建筑物发生共振,此外,在电梯轿厢2位于建筑物的中层区楼层附近时,张力小于主吊索1的调速器绳索15、重量补偿用绳索10容易与建筑物发生共振。这是因为电梯的绳索类的截面积和张力需要根据法律等所规定的安全率来大致决定的缘故,由于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在上述楼层附近发生共振。不过,由于该绳索的固有周期短,与对高层建筑物造成问题的长周期地震运动相比,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关于作为本发明对象的供电用线缆4,由于作用在供电用线缆4上的张力是供电用线缆4自身的重量,因此与上述绳索相比,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长。例如,主吊索1的周期通常为2秒左右,重量补偿用绳索10的周期通常为1秒左右,而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通常为4秒左右,由此可以知道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较长。
因而,例如在电梯轿厢2在特定的高层区楼层运行的移动行程短的电梯中,在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与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相接近时会产生共振状态,从而会发生供电用线缆4的较大晃动这样的问题。并且,在电梯轿厢2位于升降通道12的上部时,该倾向尤其明显。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是高层建筑物,采用了免震结构的建筑物也会与长周期地震运动发生共振,因此同样存在上述现象。在此,由于供电用线缆4容易发生共振的位置因建筑物的高度、电梯规格而不同,因此,下述供电用线缆4所使用的减振机构的规格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电梯规格来适当决定。
在图2中,作为将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的减振机构,示出了强化供电用线缆4刚性的实施例。
在图2中,电梯轿厢2位于最上层(升降通道12的最上部),并且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近似于字母“J”。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作为用于提高固定在电梯轿厢2下部的供电用线缆4的纸面垂直方向上的刚性的刚性强化构件,例如在固定于电梯轿厢2下部的供电用线缆4上固定地配置有链条21。该链条21的固定部位相当于振动模式的节点部位。
第二,作为用于提高在升降通道12的壁面的固定部分23附近的供电用线缆4的纸面垂直方向上的刚性的刚性强化构件,例如在固定部分23附近的供电用线缆4上固定地配置有链条22。该链条22的固定部位相当于振动模式的波腹,是振幅增大的区域。
固定在与电梯轿厢2下部连接的供电用线缆4上的链条21的长度为“h1”,固定在与升降通道12的壁面连接的供电用线缆4上的链条22的长度为“h2+h3”以上。至少将固定在与升降通道12的壁面附近连接的供电用线缆4上的链条22的长度设定为在电梯轿厢2位于最上层的状态下,使链条22的形状沿着供电用线缆4弯曲的折回弯曲部分C延伸的长度。因而,链条22以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为界,以长度“h2”和长度“h3”的尺寸分别设置在两侧的供电用线缆4上。该长度“h2”和长度“h3”的尺寸分别适当设定为能够提高阻尼性能的值。
链条21、22分别构造成与电梯轿厢2移动所造成的供电用线缆4的变形相伴而弯曲,具有不会妨碍供电用线缆4变形的柔软性。如上所述,若采用链条21、22作为刚性强化构件时,由于能够将链条21、22固定成彼此之间以一定的节距联动地转动自如,因此能够使刚性强化构件沿着供电用线缆4的平面自由弯曲。链条的安装节距越短,链条21、22的弯曲自由度越高,该节距可以根据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的弯曲状态来适当设定。
上述链条21、22的具体结构参照图3进行详细说明。链条21、22牢固地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在供电用线缆4的长度方向不移动。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缩短供电用线缆4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晃动时的晃动模式的固有周期。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用线缆4不仅在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发生晃动,而且在与纸面平行的方向上也发生晃动。此时,供电用线缆4的整个平面部分成为空气的阻力,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供电用线缆4的晃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链条21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的与电梯轿厢2下端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将链条22安装成横跨供电用线缆4的靠近升降通道12壁面的折回弯曲部分C,但只要能够避免与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发生共振,则也可以不设置链条21,而仅设置横跨供电用线缆4的靠近升降通道12壁面的折回弯曲部分C的链条22。
以下对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减振机构的具体解析结果进行说明。在进行该解析时,采用有限元方法以梁为单元对供电用线缆4进行了模型化。假定以杨氏模量计将链条21、22对刚性的增加量提高5倍时,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作为比较基准,采用没有实施刚性强化措施(即没有在供电用线缆4上固定链条21、22)的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此时的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大约为10.8秒,将该状态作为100%。根据上述基准求出固有周期缩短了多少。在此,将升降通道12的高度设定为大约100m。
(条件1)
在供电用线缆4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在供电用线缆4的整体范围上设置链条21、22,将供电用线缆4的整个区域的刚性设定为5倍。此时,固有周期大约为7.2秒,相当于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的67%。也就是说,将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缩短了33%。可是,由于在供电用线缆4的整体范围上设置链条21、22存在安装作业困难以及重量增加等问题,因此不具有实际性。
(条件2)
仅在供电用线缆4的靠近建筑物固定部分的部位设置长度“h2”为3.4m和长度“h3”为4.1m的链条21,将该部分的刚性设定为5倍。此时,固有周期大约为9.4秒,相当于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的87%。也就是说,将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缩短了13%。
(条件3)
仅在供电用线缆4的靠近建筑物固定部分的部位设置长度“h2”为10.4m和“长度h3”为4.1m的链条21,将该部分的刚性设定为5倍。此时,固有周期大约为9.2秒,相当于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的86%。也就是说,将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缩短了14%。
(条件4)
在条件3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位于电梯轿厢2下端部的供电用线缆4上设置长度“h1”为10m的链条21,并将该部分的刚性设定为5倍。此时,固有周期大约为8.3秒,相当于比较用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的77%。也就是说,将供电用线缆4的周期缩短了23%。
如上所述,通过将链条21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的与电梯轿厢2下端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将链条22安装成横跨供电用线缆4的靠近升降通道12壁面的折回弯曲部分C,能够缩短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此外,由于能够缩短链条21或者链条22的长度,因此能够使安装作业变得简单,并且重量的增加也不会造成大的问题。
在此,链条21、22等刚性强化构件的配置位置可以根据建筑物和供电用线缆4不会发生共振的范围或者响应位移的降低效果进行变更。一般来说,供电用线缆4的衰减主要是基于其包覆树脂材料的粘性的衰减或基于结构材料的衰减,只要在1%以下就足够小了。如上所述,只需要将固有周期缩短10%,就具有能够降低响应位移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时的情况。同样,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中途楼层时,供电用线缆4的最下端附近成为振动模式的波腹,此时仅需对该部分进行刚性强化即可。
此外,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下层时,升降通道12侧的供电用线缆4的形状呈较长的“J”字形状。因此,考虑到对称性,仅需在电梯轿厢2的下方进行刚性强化即可。不过,由于升降通道12侧的供电用线缆4靠近升降通道的壁面,因此通过在该壁面设置缓冲材料或者保护线,就能够方便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供电用线缆的晃动。由于电梯轿厢2在上方时更容易产生共振现象,因此图2所示结构的刚性强化效果更大。
以下,参照图3对图2所示的链条22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图3中,供电用线缆4形成为截面呈扁平的长方形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自由下垂的状态下,供电用线缆在最下端附近的折回弯曲部分C处弯曲而折回。当该折回弯曲部分C的曲率半径减小时,构成供电用线缆4的铜线、被覆树脂所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大,因此需要将供电用线缆4形成为能够确保一定程度的曲率半径。
当未图示的电梯轿厢2移动时,供电用线缆4在保持上述曲率半径的状态下在上下移动。如上所述,为了缩短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在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附近固定地配置刚性强化用的右侧链条22a和左侧链条22b(以下省略“右侧”和“左侧”而简称为“链条”)。
链条22a、22b通过固定板24牢固地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上。该固定板24由两块构成,在与供电用线缆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横跨固定板24的两侧端部的方式夹住供电用线缆4,由此将链条22a、22b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上。供电用线缆4和两块固定板24采用已知的固定方法(利用螺栓或者粘接剂进行固定的方法)相互固定。
另外,固定板24与链条22a、22b的一端侧通过螺栓或者卡定销等进行机械卡合,在该部分,链条22a、22b能够相对于固定板24进行旋转。因此,链条22a、22b能够沿着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变化。此外,链条22a、22b的另一端也具有相同的结构。链条22a、22ba的节距越短,链条22a、22b越容易弯曲,其弯曲的自由度也越高。另一方面,将链条22a、22ba的节距设定得较长时,能够提高纸面垂直方向(供电用线缆的长边方向)上的刚性。因此,优选根据想要避免共振的范围以及供电用线缆4的规格等选择适当的节距。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在电梯轿厢2下端部的链条21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在此,链条21、22在两端侧进行固定,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设置成通过一处或者三处以上的固定部分对链条21、22进行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钢制(铁、不锈钢)的链条作为刚性强化构件,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采用合成树脂制的链条或者由碳纤维等可挠性优异的轻型材料制成的链条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刚性强化构件优选由轻型材料制成,这样可以使安装作业等变得方便。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用线缆晃动的减振机构。
第二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高层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的减振机构。具体来说是提出了一种结构,其在电梯轿厢2位于高层区楼层的状态下,将重块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弯曲且折回的折回弯曲部分的附近,从而能够有效地延长固有周期。
在图4中示出了电梯轿厢2停靠在高层建筑物的高层区楼层(例如最高层)或比该楼层低几个楼层的下方楼层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假设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
用于延长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的重块25不能随便地设置在供电用线缆4的任意部位,优选设置在供电用线缆4的晃动大的部位。因此,如上所述,需要根据电梯轿厢2停靠在高层建筑物的高层区楼层时的状态来决定其设置位置,这一点很重要。
根据上述观点,在如图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的状态下,形成有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的两端区域,也就是供电用线缆4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C和供电用线缆4的直线部分S的区域JL、JR。
并且,从供电用线缆4的折回弯曲部分C观察时,重块25固定地设置在与电梯轿厢2连接的区域JR侧。与该电梯轿厢2连接的供电用线缆4的区域JR侧与在电梯轿厢2停靠在最上层的状态下晃动量大的部位相当。因此,通过将重块25设置在该区域JR侧,能够有效延长供电用线缆4的固有周期,由此能够减小晃动。
与第一实施例同样,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减振机构进行了解析。重块25越重,固有周期变得越长,通过安装大约50kg的重块25,能够将固有周期延长大约8.5%左右。此外,通过安装大约100kg的重块25,能够将固有周期延长大约11.9%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供电用线缆4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C和供电用线缆4的直线部分S的区域JL、JR同时固定重块25。如此,通过在振动模式的振动大的波腹的位置设置重块25,能够有效地降低晃动量。
以下,参照图5对图4所示的重块25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图5中,与第一实施例同样,供电用线缆4被形成为截面呈扁平的长方形且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自由下垂的状态下,供电用线缆在最下端附近的折回弯曲部分C处弯曲而折回。
图4所示的重块25可以是一个,而在本实施例中,重块25由两个重块即重块25a和重块25b构成。重块25a由两块固定板26a以及固定在固定板26a两端的重块27a、28a构成。固定板26a在与供电用线缆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横跨供电用线缆4的两侧端部的方式夹住供电用线缆4,由此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上。供电用线缆4和两块固定板26a采用已知的固定方法(利用螺栓或者粘接剂进行固定的方法)相互固定。同样,重块25b也通过相同的结构固定在供电用线缆4上。在此,在固定板26a、26b的两端设置有重块主体27a、28a、27b、28b,通过在左右分开设置质量大的重块主体27a、28a、27b、28b,能够提高设置效率。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重块25a、25b分成两个重块安装在供电用线缆4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C和供电用线缆4的直线部分S的区域JR,但也可以分成三个以上进行设置。通过分成多个,能够使得各个固定板26a、26b和重块主体27a、28a、27b、28b等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由此,能够方便地进行安装到供电用线缆4上的安装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两个重块即重块25a和重块25b与供电用线缆4的固定方法,还可以采用下述固定方法:在供电用线缆4的不与铜线发生干涉的位置开设贯通孔,并且在两块固定板26a和两块固定板26b上也开设贯通孔,将螺栓穿过上述贯通孔来进行紧固和固定。
此外,也可以设置成为了减轻重块25a和重块25b与升降通道12的壁面等发生碰撞时的损伤,利用缓冲材料等将重块25a和重块25b的周围整体包覆起来。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体积小,结构简单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供电用线缆晃动的减振机构。

Claims (12)

1.一种电梯,具备电梯轿厢和供电用线缆,所述电梯轿厢在设置于建筑物内部的升降通道内升降,所述供电用线缆架设在所述升降通道的壁面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依靠自重自由下垂,用于向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的电气装置供电,其特征在于,
该电梯设有减振机构,该减振机构通过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具有挠性的刚性强化构件而用于将所述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缩短到比所述建筑物的固有周期短,或者通过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设置重块而用于将所述供电用线缆的固有周期延长到比所述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线缆的一端在所述升降通道的大致一半的高度位置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上,所述供电用线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部,所述供电用线缆一边在所述升降通道内移动,一边在所述升降通道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自由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通道设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区楼层,所述电梯轿厢在该设置在高层区楼层的升降通道内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强化构件沿着所述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分以规定的长度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强化构件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所述升降通道上层的状态下沿着所述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分以规定的长度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强化构件从所述供电用线缆的靠近所述升降通道壁面的部分沿着所述供电用线缆的折回弯曲部分以规定的长度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强化构件以外的其他刚性强化构件从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部沿着所述供电用线缆以规定的长度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用线缆具备截面呈扁平的长方形且沿长方形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形状,所述刚性强化构件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强化构件和所述其他刚性强化构件由能够追随所述供电用线缆的基于移动的形状变化的链条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块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和直线部分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块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所述升降通道的上层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和固定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部的直线部分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梯轿厢位于所述升降通道的上层的状态下,在所述供电用线缆的连接折回弯曲部分和固定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端部的直线部分的区域中至少固定有两个以上的所述重块。
CN201410051036.2A 2013-02-19 2014-02-14 电梯 Active CN1039917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9630A JP6013222B2 (ja) 2013-02-19 2013-02-19 エレベーター
JP2013-029630 2013-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1772A true CN103991772A (zh) 2014-08-20
CN103991772B CN103991772B (zh) 2016-07-06

Family

ID=51306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1036.2A Active CN103991772B (zh) 2013-02-19 2014-02-14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13222B2 (zh)
CN (1) CN10399177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14783B2 (en) 2018-02-08 2021-05-25 Otis Elevator Company Protective sleeve for elevator bel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51311B (zh) * 2020-12-14 2022-04-08 湖南省卓旺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施工电梯电缆线防偏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9579A (ja) * 1989-08-22 1991-04-04 Hitachi Elevator Eng & Service Co Ltd 懸垂条体の制振装置
JPH05186164A (ja) * 1991-11-15 1993-07-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ケーブルの振止装置
JPH0848475A (ja) * 1994-08-02 1996-02-20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制御ケーブルの制振装置
JP2003182954A (ja) * 2001-12-20 2003-07-03 Koshihara:Kk ケーブルの案内装置
JP2007153588A (ja) * 2005-12-07 2007-06-21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JP200914366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高階床エレベータの縦振動抑制システム
JP2009166972A (ja) * 2008-01-17 2009-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CN101549816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引线的减振结构
CN102311024A (zh) * 2010-07-01 2012-01-11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电梯轿厢位置和速度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25083A (en) * 1924-08-30 1927-04-19 Otis Elevator Co Compensating rope for hoisting apparatus
JPH028183A (ja) * 1988-06-27 1990-01-11 Hitachi Elevator Eng & Service Co Ltd 昇降機のテールコードの制振装置
JPH06234481A (ja) * 1993-02-09 1994-08-23 Hitachi Ltd 昇降機のテールコードの制振装置
JP2870380B2 (ja) * 1993-10-29 1999-03-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移動ケーブル懸垂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9579A (ja) * 1989-08-22 1991-04-04 Hitachi Elevator Eng & Service Co Ltd 懸垂条体の制振装置
JPH05186164A (ja) * 1991-11-15 1993-07-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移動ケーブルの振止装置
JPH0848475A (ja) * 1994-08-02 1996-02-20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制御ケーブルの制振装置
JP2003182954A (ja) * 2001-12-20 2003-07-03 Koshihara:Kk ケーブルの案内装置
JP2007153588A (ja) * 2005-12-07 2007-06-21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移動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JP2009143663A (ja) * 2007-12-13 2009-07-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高階床エレベータの縦振動抑制システム
JP2009166972A (ja) * 2008-01-17 2009-07-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振れ止め装置
CN101549816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引线的减振结构
CN102311024A (zh) * 2010-07-01 2012-01-11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电梯轿厢位置和速度的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14783B2 (en) 2018-02-08 2021-05-25 Otis Elevator Company Protective sleeve for elevator bel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59306A (ja) 2014-09-04
JP6013222B2 (ja) 2016-10-25
CN103991772B (zh) 2016-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9011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흔들림 제어방법
CN103991767B (zh) 电梯装置及其绳索摆动抑制方法
RU2537728C2 (ru) Система регистрации массы груза, висящего на подъемном канате крана
CN104395223B (zh) 电梯的曳引机座以及电梯装置
CN103253561A (zh) 用于控制电梯的方法和电梯
CN101172551B (zh) 电梯设备
CN103991772A (zh) 电梯
CN101837921B (zh) 电梯的轿厢
JP2007119185A (ja) エレベータのガバナロープ制振装置
CN102874664A (zh) 曳引能力试验装置
US8905381B2 (en) Hoisting assembly
EP2626473A1 (en)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transfer of vibrations to a cutter suction dredger generated by a cutter head and cutter suction dredger on which such method is applied
CN101563285A (zh) 电梯系统中的摇晃减轻
CN115012299A (zh) 激振装置、激振装置的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及减振装置
JP200302017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20160081456A (ko) 소음진동계를 이용한 엘리베이터의 승강카 및 균형추 자중측정방법
CN105523494B (zh) 一种平台摇摆牵引系统及方法
Zaman et al. Small scale test for 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structure using block & tackle
JP2018177435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秤装置
JP2006027755A (ja) 耐震エレベータ
JP4499366B2 (ja)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支持構造
JP2023124637A (ja) エレベータ
KR100920879B1 (ko) 단일 승강로 내에 복수의 카를 갖는 엘리베이터시스템에서의 보정
JP2011026062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7182308A (ja) エレベータ用ガイドレール組合せ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