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6012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6012A
CN103986012A CN201410047132.XA CN201410047132A CN103986012A CN 103986012 A CN103986012 A CN 103986012A CN 201410047132 A CN201410047132 A CN 201410047132A CN 103986012 A CN103986012 A CN 103986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contact
framework
connector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71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6012B (zh
Inventor
新堂悟
田坂真司
八木隆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86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6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6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6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触头的破损的连接器。当在将贯穿基板(110)的触头(130)插入母框体(30)内,触头(130)与母触头(40)电连接的状态下,向下方压下滑动器(1)时,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因滑动器(1)而被压向下方。第一可动体(70)的下段(73)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下段(83)朝向比框体(90)的上壁(94)更下的下方移动,使得下段(73)、(83)的外侧面没有接触到上壁(94)。因此,弹簧(120)伸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远离触头(130)。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将触头引入形成在基板上的触头插入孔的框体。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在机动车辆等上的连接器,众所周知的是从下方将贯穿了基板的相对(counterpart)侧触头插入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内。相对侧触头通过形成在基板上的触头插入孔而被插入连接器内,当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时,则相对侧触头不能被顺利地插入触头插入孔中。并且,相对侧触头的数目越多,这样的问题越发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相对侧触头引入触头插入孔的框体。在框体上形成有引导孔(贯穿孔),当将框体配置在基板的下方时,引导孔被配置在触头插入孔的下方。引导孔形成为随着远离触头插入孔而直径加大的漏斗状,引导孔下端的直径大于触头插入孔的直径。因此,即使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仍然能够在将相对侧触头插入到引导孔中后,将相对侧触头从引导孔导入触头插入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6873号公报
在所述引导框体中,通过使引导孔的上端与相对侧触头的直径大致相同,从而将相对侧触头很容易地从引导孔引导到触头插入孔。因此,在相对侧触头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相对侧触头与区划引导孔的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
不过,在搭载有所述连接器的机动车辆的电源、动力源(发动机等)附近很容易产生振动,从而使得引导框体也随之产生振动。但是,由于相对侧触头与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因此当引导框体振动时,该振动传递到相对侧触头,恐怕会使相对侧触头发生破损。并且,在不仅仅是引导框体发生振动,基板也发生振动而产生共振时,由于传递到相对侧触头的振动更大,因此相对侧触头更容易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相对侧触头的破损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的滑动器。
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偏压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对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进行收纳,所述偏压部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施加偏压力。这里,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偏压部件施加偏压力且能够从通过所述第一框体而限制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偏压部件所施加的偏压力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并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区划具有直径越接近所述基板越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并且,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能够通过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移动所述滑动器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在第一触头以及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为隔离状态,从而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这样一来,即使第一框体产生振动或者第一框体产生振动且基板产生振动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该振动传递到第一触头,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发生破损。
并且,在本发明中,能够优选通过所述滑动器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按压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这样的简单结构来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确实地远离第一触头。
作为另一种代替,优选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的滑动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偏压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对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进行收纳,所述偏压部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施力。这里,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能够从所述偏压部件施加偏压力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对抗由所述偏压部件所产生的偏压力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并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区划具有直径越接近所述基板越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并且,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能够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所述滑动器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在第一触头以及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为隔离状态,从而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这样一来,即使第一框体产生振动或者第一框体产生振动且基板产生振动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该振动传递到第一触头,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发生破损。
并且,在所述发明中,优选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器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的至少一方,从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按压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至少一方这样的简单结构来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确实地为隔离状态。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偏压部件被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中,在所述第一框体中与所述偏压部件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孔。根据本结构,能够根据贯穿孔确认在第一框体中收纳有偏压部件。并且,能够通过在第一框体形成贯穿孔,从而实现第一框体的轻量化,同时,由于能够很容易地搬运第一框体,因此能够有效地对连接器进行组装。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包括内插部件,所述内插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偏压部件之间的与所述贯穿孔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位置上。由于能够通过内插部件堵住贯穿孔,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第一框体内。并且,当在内插部件形成有贯穿孔时,能够根据贯穿孔来确认偏压部件被收纳在第一框体内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能够在第一触头以及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因此即使第一框体产生振动,仍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产生振动。从而,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发生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滑动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A-IIA线的图),图2(b)是母连接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B-IIB线的图),图2(c)是基板以及引导连接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C-IIC线的图)。
图3是引导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组装后的引导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a)是从上方来看的立体图,图4(b)是从下方来看的立体图。
图5(a)是接近状态下的引导连接器的剖面立体图,图5(b)是隔离状态下的引导连接器的剖面立体图。
图6是依次示出了组装连接器的方法的剖面图。
图7是依次示出了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其它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剖面图,图8(a)示出了接近状态下的连接器,图8(b)示出了隔离状态下的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连接器100包括配置在基板110的上方的滑动器1以及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和配置在基板110的下方的引导连接器(第一连接器)3。滑动器1可上下移动地安装在母连接器2上(参照图6)。并且,在基板110形成有大致为矩形的插入孔110a。在插入孔110a配置有引导连接器(第一连接器)3的上端部。
(滑动器)
如图1所示,滑动器1包括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大致箱状的框体10。框体10具有右壁11、左壁12、前壁以及后壁13,在它们的内侧形成有可收纳母连接器2的空间(参照图2(a))。
如图2(a)所示,在框体10上安装有长尺形销20。销20在上下方向延伸,插入母连接器2内。
(母连接器)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母连接器2具有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母框体(第二框体)30和安装在母框体30上的5个母连接器(第二触头)40。
(母框体)
如图1所示,在母框体30上以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可收纳母连接器40的5个空间(收纳室)31。收纳室31的上端开口,滑动器1的销20能够从所述开口插入到收纳室31中(参照图2(b))。
并且,如图2(b)所示,在母框体30的底壁32形成有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32a。贯穿了基板110的触头130从下方插入贯穿孔32a。贯穿孔32a具有直径固定的上区域和直径变化的下区域。下区域形成为随着远离上区域而直径变大的锥形。该结构很容易使触头130从下方插入位于贯穿孔32a的前端的收纳室31内。
(母触头)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母触头40具有上端以及下端开口的角筒部41、在角筒部41内弯折了一周的曲折部42(参照图2(b))、在上下方向等弹性变位的弹性部43和配置在收纳室31外的固定部44以及安装部45。固定部44从弹性部43的下端开始朝下方向延伸,被固定在母框体30的底壁32上。并且,安装部45从固定部44的途中开始朝斜下方延伸,被焊接在基板110上。
如图2(b)所示,角筒部41具有在前后方向相对的前壁部51以及后壁部52。在前壁部51以及后壁部52分别形成有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突出的突部。
曲折部42具有从前壁部51朝着下方弯曲成凸状的下弯曲部61、从下弯曲部61开始向上方向延伸的直线部62和从直线部62朝向后壁部52突出为凸状的突出部63。滑动器1的销20插入前壁部51的突部与突出部63之间(参照图2(a)),触头130插入后壁部52的突部与直线部62之间(参照图2(c))。
(引导连接器)
如图2(c)以及图3所示,引导连接器3具有在前后方向相对的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和收纳它们的大致箱状的框体(第一框体)90。第一可动体70、第二可动体80以及框体90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两个弹簧(偏压部件)120被配置在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之间。一个弹簧(偏压部件)120被配置在引导连接器3的右端部,另一个弹簧(偏压部件)120被配置在引导连接器3的左端部。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结构大致相同,以前后对称的方式配置。另外,以下,详细说明第一可动体70,而对第二可动体80的说明根据需要适当进行省略。
(第一可动体70、第二可动体80)
如图3所示,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与彼此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侧部成为3段(上段、中段、下段)台阶状。
在上段71、81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71a、71b、81a、81b。当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收纳在框体90内时,如图4(a)所示,上段71、81在后述的接近状态下被配置在框体90外。并且,当在该状态下,将引导连接器3安装在基板110上时,如图2(c)所示,上段71、81被配置在基板110的插入孔110a内。并且,突出部71a、71b、81a、81b的上端位于在上下方向上比基板110的上表面更上方的位置。
并且,如图3所示,在下段7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因此,下段73的右端部73a以及左端部73b在上下方向的高度高于中央部73c。并且,在下段73、83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部形成有凹部73d、83d。并且,由两个凹部73d、83d形成可收纳弹簧120的空间。
由于弹簧120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在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彼此隔离的方向上对它们施力,因此,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欲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移动,但由于在收纳在框体90中的状态下(参照图4),其移动受到框体90的限制,因此能够从接近状态(参照图4、图5(a))转移到与接近状态相比更加彼此隔离的隔离状态(图5(b))。另外,图2(c)以及图3、4是接近状态下的图。
如图4以及图5(a)所示,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对峙面几乎接触在一起。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对峙面来区划5个触头插入孔(3A、3B等)。如图2(c)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触头130从下方插入触头插入孔。
触头插入孔3A具有直径呈锥形变化的锥形区域3t和位于其上方且直径固定不变的上端区域3u(参照图2(c))。锥形区域3t的直径随着接近上端区域3u而变小。并且,锥形区域3t的上端以及上端区域3u在触头插入孔3A中直径变得最小,大于等于触头130的直径。
当触头130被从下方插入触头插入孔3A时,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夹着触头130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参照图6(b))。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通过在隔离状态下,与接近状态相比,弹簧120在前后方向上更加伸长,从而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隔离。
(框体)
如图3所示,框体90具有底壁91、右壁92、左壁93和上壁94。并且,在它们的内侧形成有可收纳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收纳空间。在右壁92以及左壁93形成有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贯穿的贯穿孔92a、93a。并且,在右壁92以及上壁94之间形成有间隙s1,在左壁93以及上壁94之间也形成有间隙s2。加强片(内插部件)140、150插入间隙s1、s2(参照图4)。
在底壁91上以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5个引导孔(91a、91b等)。如图2(c)所示,引导孔91a、91b的直径随着接近下端而变大(参照图4(b))。
如图3所示,在上壁94形成有可嵌合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贯穿孔94A。在区划贯穿孔94A的上壁94的内周部,右端部以及左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凹陷。因此,相对的内周部的隔离距离(前后方向的隔离距离)是右端部以及左端部长于中央部。
当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收纳在框体90中时,第一可动体70的下段73的右端部73a以及左端部73b(形成有角部的部分)和第二可动体80的下段83的右端部以及左端部嵌合在贯穿孔94A的右端部94a以及左端部94b(内周部的隔离距离变长的部分)。并且,第一可动体70的中央部73c(形成有凹部的部分)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中央部嵌合在贯穿孔94A的中央部94c(内周部的隔离距离变短的部分)(参照图5)。
(加强片)
如图3所示,加强片140、150是大致四方形的板状部件,由绝缘性树脂构成。加强片140、150的上端部通过被弯曲大致90度而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将加强片140、150安装在框体90上后,上端部被焊接在基板110的下表面,从而能够提高滑动器1与基板110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在加强片140、150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大致为圆形的贯穿孔140a、150a。
如图5(a)所示,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70的下段73的左右两端部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下段83的左右两端部接触到框体90的上壁94的内周面。从而,限制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因弹簧120的施力而彼此朝向隔离的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隔离状态下,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与接近状态相比,更朝下方移动,第一可动体70的下段73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下段83被配置在框体90的上壁94与底壁91之间的空间。由于在该状态下,下段73、83与上壁94不接触,因此解除了下段73、83的限制。由此,弹簧120比接近状态下更加伸长,从而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比接近状态更加彼此隔离。
另外,如图6(c)所示,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体70的中段72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中段82接触到上壁94的内周面(是图5(b)所示的上壁94的中央部,相对的内周部的距离较短的部分)。因此,限制了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在隔离了规定距离的状态下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移动。
其次,参照图6、图7对将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从接近状态变为隔离状态的步骤进行说明。这里,图6是图1中沿前后方向的剖面图,而图7是沿左右方向的剖面图。并且,图7(a)、图7(b)分别对应于图6(b)、图6(c)。
首先,如图6(a)所示,将母连接器2焊接在基板110上。此时,滑动器1
被配置为覆盖母连接器2的上部,销20没有插入母触头40的前壁部51的突出部与曲折部42之间(半嵌合)。并且,引导连接器3被固定在基板110的下表面,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处于接近状态。
其次,将触头130插入引导连接器3以及母连接器2内(参照图6(b)以及图7(a))。触头130从下方通过引导连接器3的触头插入孔3A,贯穿基板110而被插入母框体30内。触头130插入母触头40的后壁部52的突出部与曲折部42之间,接触到后壁部52以及曲折部42的至少一个,从而实现它们的电连接。此时,在基板110的插入孔110a中,触头130与第一可动体70的上段71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上段81接近。并且,如图7(a)所示,滑动器1的右壁11与位于下方的引导连接器3的突出部81a在上下方向上隔离。同样,滑动壁1的左壁12也与位于下方的引导连接器3的突出部在上下方向上隔离(省略图示)。
如图6(c)以及图7(b)所示,当从该状态压下滑动器1时(完全嵌合),滑动器1的右壁11向下方向按压引导连接器3的突出部71a、81a,由此使得引导连接器3被压下,远离母连接器2。另外,图7(b)所示的左壁12也同样向下方向按压引导连接器3的突出部。这样一来,如图6(c)所示,由于第一可动体70的下段73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下段83向下方移动,因此下段73、83的外侧面变得不接触上壁94。结果是,弹簧120伸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彼此朝隔离的方向移动,远离触头130。之后,第一可动体70的中段72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中段82接触到上壁94,从而限制了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移动。
并且,如图6(c)所示,通过压下滑动器1,来将销20配置在母触头40的前壁部51的突出部与曲折部42之间。这样一来,由于曲折部42朝向触头130变位,因此能够提高母触头40与触头130之间的接触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获得如下效果。通过在触头130与母触头40电连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为隔离状态,从而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远离触头130。由此,即使在框体90发生振动,基板110发生振动而产生共振时,仍然能够防止该振动传到触头130,从而防止触头130的破损。
能够通过用滑动器1按压第一可动体70的突出部71a、71b以及第二可动体80的突出部81a、81b这样的简单结构,来使第一可动体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确实地远离触头130。
并且,通过在框体90的右壁92以及左壁93形成有贯穿孔92a、92b,能够从贯穿孔92a、93a确认弹簧120被收纳在框体90内,同时,能够使引导连接器3轻量化。并且,通过区划贯穿孔92a、93a的框体90的边缘部,由于能够很容易地搬运引导连接器3,因此能够有效地组装连接器100。
另外,通过将加强片140、150插入框体90的左右两端部,能够将弹簧120确实地收纳在框体90内。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加强片140、150堵住框体90的贯穿孔92a、93a,因此能够防止异物侵入框体90内。而且,如图7(b)所示,由于在压下滑动器1的状态下,在左右方向上重叠配置框体90的贯穿孔92a、加强片140的贯穿孔140a和弹簧120,因此能够从贯穿孔92a确认弹簧120被收纳在框体90内。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引导连接器的结构以及偏压部件的结构。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对其说明加以适当省略。并且,图8示出了连接器的右端部的剖面图。
(滑动器)
滑动器201的框体的右壁2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下部2111的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部211u的宽度更窄。由于下部2111的前端部形成有斜面,因此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并且,框体的左壁也与右壁211一样,前端部(下端部)被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右壁211以及左壁在上下方向上长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器1的框体10的右壁以及左壁。
(引导连接器)
引导连接器203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如图8(a)所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和收纳了它们的大致箱状的框体(第一框体)290。触头130从下方通过形成在框体290的底壁的引导孔(省略图示),插入到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之间。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结构大致相同,以下,主要对第一可动体270进行说明,适当省略第二可动体280的说明。
(第一可动体、第二可动体)
如图8(a)所示,在第一可动体270的右端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本体部271和从本体部271的下端分歧的第一分歧部272以及第二分歧部(偏压部件)273。第一分歧部272向下方向延伸,宽度随着远离本体部271而变窄,第二分歧部273在下方向上弯曲为凸形。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二分歧部273可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在本体部271的上端部形成有朝着第二可动体280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71a。第一可动体270的左端部也与右端部的结构一样。
并且,在第二可动体280的右端部也与第一可动体270一样,设置有本体部281、从本体部281的下端分歧的第一分歧部282以及第二分歧部(偏压部件)283。在本体部281的上端部形成有朝着第一可动体270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81a。第二可动体280的左端部也与右端部的结构一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一部分成为偏压部件。并且,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以与第一分歧部272、282相对的方式前后对称配置。
通过在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被收纳在框体290的状态下,第二分歧部273、283接触到框体290的内壁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来在使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对它们施力。因此,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能够从接近状态(参照图8(a))转移到对抗所述施力而与接近状态相比更加彼此隔离的隔离状态(参照图8(b))。
如图8(a)所示,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相对面大致接触。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相对面来区划触头130被插入的触头插入孔(省略图示)。触头插入孔具有直径随着接近于上端而变小的锥形区域。锥形区域的上端成为触头插入孔的最小直径,大于等于触头130的直径。
当触头130被从下方插入触头插入孔时,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夹着触头130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参照图8(b))。
如图8(b)所示,在隔离状态下,通过与接近状态相比,第二分歧部273、283在前后方向上收缩,使得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隔离。
其次,对将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从接近状态变为隔离状态的步骤进行说明。
图8(a)示出了滑动器1相对于母连接器2为半嵌合状态的情况。母连接器2被焊接在基板310上。并且,贯穿基板310的触头130从下方插入母连接器2内,母连接器与触头130电连接。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处于接近状态。并且,滑动器的右壁211被配置在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上方。
当从该状态压下滑动器201时,滑动器201的右壁211向下方按压第一可动体270的倾斜面271a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倾斜面281a,从而使前后方向的分力作用在本体部271、281上(前方向的分力作用在本体部271,后方向的分力作用在本体部281)。因此,第二分歧部273、283收缩,使得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移动,远离触头(隔离状态,参照图8(b))。
并且,当从图8(b)所示的状态,将滑动器201提升到本体部271、281的上方为止时,前后方向的分力变得不能作用在本体部271、281。因此,由于第二分歧部273、283伸长,因此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接近状态,参照图8(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能够在触头130与母触头40电连接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远离触头130,因此不仅仅是框体290发生振动,基板310也发生振动而产生共振时,能够防止该振动传到触头130,从而能够防止触头130的破损。
并且,能够通过在第一可动体270的上端部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上端部形成倾斜面271a、281a,由滑动器201按压倾斜面271a、281a这样的简单结构,来使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远离触头130。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显然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不是由上述说明表示的,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引导连接器3的框体90的右壁92以及左壁93形成有贯穿孔92a、93a,也可以不在框体90形成贯穿孔92a、93a。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引导连接器203的框体290的右壁以及左壁形成贯穿孔。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强片(内插部件)140、150插入框体90的左右两端部,也可以不插入加强片140、150。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加强片插入框体290的左右两端部。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连接器3、203的第一可动体70、270以及第二可动体80、280的结构相同,它们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弹簧120用作偏压部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一部分弯曲为凸状而形成偏压部件,偏压部件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橡胶等弹性部件用作偏压部件。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体70、第二可动体80和偏压部件(弹簧120)为不同部件,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一样,使它们为一体的结构。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一部分为偏压部件,也可以使它们为不同的部件。例如,可以在第一可动体270与框体290之间以及第二可动体280与框体290之间配置弹簧。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滑动器201按压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也可以构成为按压第一可动体270以及第二可动体280的任意一方。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被按压的可动体远离触头130,因此能够抑制触头130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触头130的破损。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滑动器201的右壁211以及左壁的前端部为前端变细的形状,右壁211以及左壁也可以不是前端变细的形状。
(符号说明)
1:滑动器
2: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3、203:引导连接器(第一连接器)
30:母框体(第二框体)
40:母触头(第二触头)
70、270:第一可动体
80、280:第二可动体
90、290:框体(第一框体)
92a、93a:贯穿孔
120:弹簧(偏压部件)
100:连接器
110:基板
130:触头(第一触头)
140、150:加强片(内插部件)
273、283:第二分歧部(偏压部件)
110a:插入孔(触头插入孔)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的滑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偏压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对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进行收纳,所述偏压部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施加偏压力,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偏压部件施加偏压力且能够从通过所述第一框体而限制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偏压部件所施加的偏压力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区划具有直径越接近所述基板越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能够在所述第一触头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所述滑动器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器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3.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的滑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偏压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对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进行收纳,所述偏压部件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施加偏压力,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能够从所述偏压部件施加偏压力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对抗由所述偏压部件所产生的偏压力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区划具有直径越接近所述基板越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能够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通过移动所述滑动器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器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的至少一方,从而将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变为所述隔离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压部件被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中,在所述第一框体中与所述偏压部件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内插部件,该内插部件被配置在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偏压部件之间的与所述贯穿孔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的位置上。
CN201410047132.XA 2013-02-12 2014-02-11 连接器 Active CN103986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4962A JP6016661B2 (ja) 2013-02-12 2013-02-12 コネクタ
JP2013-024962 2013-0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6012A true CN103986012A (zh) 2014-08-13
CN103986012B CN103986012B (zh) 2018-01-23

Family

ID=50070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7132.XA Active CN103986012B (zh) 2013-02-12 2014-02-1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66333B2 (zh)
EP (1) EP2765655A1 (zh)
JP (1) JP6016661B2 (zh)
CN (1) CN1039860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3922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558793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5970B2 (ja) * 2013-04-12 2016-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05388B2 (ja) * 2015-11-26 2018-04-0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ボトムエントリコネクタ
JP6836755B2 (ja) * 2017-07-19 2021-03-0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4806A (ja) * 1997-11-06 199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保持具
US6146184A (en) * 1999-06-21 2000-11-14 Molex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20020106940A1 (en) * 2001-02-06 2002-08-08 Yazaki Corporation Substrate connector
CN1773778A (zh) * 2004-11-05 2006-05-17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阴端子以及此使用该阴端子的电连接器
JP4286742B2 (ja) * 2004-08-04 2009-07-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146873A (ja) * 2008-12-19 2010-07-01 Union Machinery Co Ltd ボトムエントリー用の接触ピンガイ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1413B2 (ja) 1997-05-02 200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リント基板間の接続手段
US6004140A (en) * 1997-10-09 1999-12-21 Denso Corporation Female electric connector
JP3985570B2 (ja) 2002-04-08 2007-10-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WO2009111567A2 (en) 2008-03-04 2009-09-11 Wegener David A Computer cable connector protector
JP6045970B2 (ja) * 2013-04-12 2016-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92694B2 (ja) * 2013-04-12 2017-03-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4806A (ja) * 1997-11-06 199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保持具
US6146184A (en) * 1999-06-21 2000-11-14 Molex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20020106940A1 (en) * 2001-02-06 2002-08-08 Yazaki Corporation Substrate connector
JP4286742B2 (ja) * 2004-08-04 2009-07-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773778A (zh) * 2004-11-05 2006-05-17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阴端子以及此使用该阴端子的电连接器
JP2010146873A (ja) * 2008-12-19 2010-07-01 Union Machinery Co Ltd ボトムエントリー用の接触ピンガイド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3922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103922B (zh) * 2013-04-12 2018-06-0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558793A (zh) * 2015-09-30 2017-04-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6558793B (zh) * 2015-09-30 2018-09-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66333B2 (en) 2015-10-20
JP2014154452A (ja) 2014-08-25
JP6016661B2 (ja) 2016-10-26
US20140273603A1 (en) 2014-09-18
CN103986012B (zh) 2018-01-23
EP2765655A1 (en) 2014-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46804B2 (ja) コネクタ
KR102049393B1 (ko) 고속 전기 커넥터 및 이의 신호 모듈 및 신호 모듈의 성형방법
CN103986012A (zh) 连接器
JP6227103B2 (ja) コネクタ
US10998666B2 (en) Movable connector
CN100463296C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4948575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JP3200315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4241951A (zh)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CN104584331A (zh) 连接器
TW201607166A (zh) 連接器
CN104380533A (zh) 电连接器及阴型端子
CN103050805A (zh) 连接器
CN104103965A (zh) 连接器
TW201707294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製造方法
CN104103922A (zh) 连接器
US11005203B2 (en) Terminal module
JP5827574B2 (ja) シールド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US7682189B2 (en) Dummy connector
CN106257762A (zh) 连接器
JP586120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069541B2 (ja) コネクタ
JP2011028994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US105539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CN101971435B (zh) 带有开关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