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3965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3965A
CN104103965A CN201410144221.6A CN201410144221A CN104103965A CN 104103965 A CN104103965 A CN 104103965A CN 201410144221 A CN201410144221 A CN 201410144221A CN 104103965 A CN104103965 A CN 1041039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ody
packaging container
contact
framework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442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3965B (zh
Inventor
新堂悟
田坂真司
八木隆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03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3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engaging or disengaging the two parts of a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H01R13/5045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different pieces being assembled by press-f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触头的磨耗以及破损的连接器。引导连接器(3)具有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以及能够收纳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箱体和盖体(90)。将引导连接器(3)配置在基板(110)的下方。然后,将贯穿引导连接器(3)的触头插入孔(3A)以及基板(110)的触头(120)插入母连接器(2)内。在使触头(120)和母触头(20)电连接的状态下,若压下滑动器(1),则推杆(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由此,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不再接触限制梁(84、85)。结果是弹簧(142)伸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远离触头(120)。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将触头引入形成在基板上的触头插入孔的框体。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在机动车辆等上的连接器,众所周知的是从下方将贯穿了基板的相对(counterpart)侧触头插入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内。相对侧触头通过形成在基板上的触头插入孔而被插入连接器内。在此,当由于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时,相对侧触头则不能被顺利插入触头插入孔。这样的问题在相对侧触头的数目越多的情况下,越发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相对侧触头引入触头插入孔的引导框体。在引导框体上形成有能够将相对侧触头插入的引导孔(贯穿孔)。若将引导框体配置在基板下方,则引导孔被配置在触头插入孔的下方,这些孔连通。引导孔形成为随着远离触头插入孔而直径变大的漏斗状,引导孔下端的直径大于触头插入孔的直径。因此,即使由于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仍然能够将相对侧触头插入引导孔,其后,能够将相对侧触头从引导孔导入触头插入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6873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引导框体中,引导孔的上端与相对侧触头的直径大致相同。由此,插入到引导孔的相对侧触头能够很容易地导入触头插入孔。并且,在相对侧触头插入引导孔内的状态下,相对侧触头与划定引导孔的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
不过,在搭载有连接器的机动车辆的电源、动力源(发动机等)附近很容易产生振动。引导框体随之产生振动时,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相对侧触头,会造成相对侧触头发生磨耗。并且,在不仅仅是引导框体发生振动,基板也发生振动而产生共振时,由于传递到相对侧触头的负荷变大,结果可能会造成相对侧触头破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相对侧触头的磨耗以及破损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按压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一框体能够分离为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并且仅通过将所述第一收纳体与所述第二收纳体结合的动作就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位于接近状态的情况下收纳两个可动体,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中的至少一方而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转移到所述隔离状态。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在第一触头以及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按压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两个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这样一来,即使第一框体振动、基板振动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发生磨耗以及破损。另外,在使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组合时能够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成为接近状态,因此能够简易地组装第一连接器。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第一收纳体以及第二收纳体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分离。由此,能够实现可简易组装的结构。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接近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仅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或者所述第二收纳体抵接。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在一个收纳体(以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处于接近状态的方式收纳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收纳体)上组合另一个收纳体的简易方法,组装第一框体。
另外,优选在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的一个收纳体上,形成有朝向另一个收纳体的凸部,在所述另一个收纳体形成有能够嵌合所述凸部的凹部。在将第一收纳体与第二收纳体结合之际,能够通过凸部以及凹部来进行第一收纳体与第二收纳体的定位。
进一步,优选所述凹部具有小直径部,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嵌合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小直径部的直径比所述凸部的外直径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凹部与凸部之间的结合更牢固,因此能够将第二收纳体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收纳体。另外,在凹部与凸部嵌合之际,能够使因凹部的小直径部被削刮而产生的削粉保留在凹部的底部。由此,能够使得第一收纳体与第二收纳体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第一框体内,并且能够将第二收纳体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收纳体。
此外,优选所述小直径部为与划定所述凹部的侧面的侧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平面。由此,能够在凹部形成小直径部。
此外,优选在所述第一框体跨越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形成有狭缝,还具备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收纳体朝向所述第二收纳体插入所述狭缝中的插入部件,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所述狭缝的状态下,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收纳体的第一按压部;和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收纳体的第二按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插入方向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接触的对峙部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插入部件插入狭缝,第一按压部挤压第一收纳体,并且第二按压部挤压第二收纳体。另外,能够通过对峙部和第一收纳体来夹着第二收纳体。由此,能够将第二收纳体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收纳体。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
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
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因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下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一框体能够分离为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并且仅通过将所述第一收纳体与所述第二收纳体结合的动作就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位于接近状态的情况下收纳两个可动体。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两个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因此,即使第一框体振动并且基板振动从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产生磨耗以及破损。另外,在使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组合时能够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成为接近状态,因此能够简易地组装第一连接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在第一触头贯穿第一框体的触头插入孔以及基板之后,使划定触头插入孔的两个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因此,即使第一框体振动并且基板振动从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产生磨耗以及破损。另外,能够简易地组装这样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滑动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A-IIA线的图),图2(b)是母连接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B-IIB线的图),图2(c)是基板以及引导连接器的剖面图(沿图1的IIC-IIC线的图)。
图3是引导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引导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b)是引导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5是引导连接器的立体图以及剖面图,图5(a)示出了接近状态,图5(b)示出了隔离状态。
图6是引导连接器的其它立体图以及剖面图,图6(a)示出了接近状态,图6(b)示出了隔离状态。
图7是从背面观察引导连接器的盖体的立体图。
图8是引导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9是依次示出了引导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将箱体与盖体结合的过程的剖面图。
图11是依次示出了连接器的组装方法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滑动器
2: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3、203:引导连接器(第一连接器)
3A、3B、3C、3D、3E、303A、303B、303C、303D、303E:触头插入孔
4、5:推杆(按压部件)
10:母框体(第二框体)
20:母触头(第二触头)
50、第一可动体
60、第二可动体
70、框体(第一框体)
80箱体(第一收纳体)
84、85限制梁
84a、84b、85a、85b凸起部
90盖体(第二收纳体)
92a、92b、92c、92d孔
p、q小直径部
S1、S2狭缝
100:连接器
110:基板
120:触头(第一触头)
131、132:加强片(插入部件)
131B、132B:平板部
141、142:弹簧(施加势能部件)
161a、161b、161c、161d、161e、161f突起(第一按压部)
161g、161h突起(第二按压部)
110a插入孔(触头插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连接器100包括配置在基板110的上方的滑动器1以及母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和配置在基板110的下方的引导连接器(第一连接器)3。触头(第一触头)120从下方插入到引导连接器3。并且,在滑动器1的左右两端部安装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推杆(按压部件)4、5。
在基板110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大致为矩形的插入孔110a。在插入孔110a配置引导连接器3的上端部(参照图2(c))。
(滑动器)
如图1所示,滑动器1具有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大致箱状的框体6。在框体6的左右两端部安装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推杆(按压部件)4、5。推杆4、5从框体6的下端朝下方延伸。并且,在框体6的内侧形成有可收纳母连接器2的空间(参照图2(a))。
如图2(a)所示,在框体6上安装有长尺形销7。销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被插入母连接器2内。
(母连接器)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母连接器2具有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母框体(第二框体)10和安装在母框体10上的5个母触头(第二触头)20。
(母框体)
如图1所示,在母框体10上以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可收纳母触头20的5个空间(收纳室)11。
并且,如图2(b)所示,在母框体10的底壁12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12a。贯穿孔12a形成在各个收纳室11的下方,与收纳室11连通。贯穿了基板110的触头120从下方通过贯穿孔12a而被插入收纳室11。
贯穿孔12a具有直径一定的上区域和直径变化的下区域。下区域形成为越远离上区域直径越大的锥形。这样的结构使得触头120很容易地被插入收纳室11内。
(母触头)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母触头20具有上端以及下端开口的角筒部21、在角筒部21内弯折了一周的曲折部22、在上下方向等弹性变位的弹性部23和配置在收纳室11外的固定部24以及安装部25(参照图2(b))。固定部24从弹性部23的下端开始在下方向上延伸,固定在母框体10的底壁12上。并且,安装部25从固定部24的途中开始朝斜下方延伸,被焊接在基板110上。
如图2(b)所示,角筒部21具有在前后方向相对的前壁部31以及后壁部32。在前壁部31以及后壁部32分别形成有在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突出的突部。
曲折部22具有从前壁部31的下端朝着下方弯曲成凸状的下弯曲部41、从下弯曲部41开始向上方延伸的直线部42和从直线部42朝向前壁部31突出为凸状的突出部43。滑动器1的销7插入前壁部31的突部与突出部43之间(参照图11(c))。并且,触头120插入后壁部32的突部与直线部42之间(参照图11(b))。
(引导连接器)
如图2(c)以及图3所示,引导连接器3具有在前后方向相对的第一可动体50(后方的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60(前方的可动体)和收纳它们的大致箱状的框体(第一框体)70。如图3所示,框体70可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为上端部开口的箱体(第一收纳体)80和以堵塞箱体80的开口的方式所配置的盖体(第二收纳体)90。并且,在框体70的左右两端部,跨越箱体80以及盖体90形成有狭缝S1、S2。加强片(插入部件)131、132插入到狭缝S1、S2(参照图1)。第一可动体50、第二可动体60、框体70以及加强片131、132由绝缘性树脂形成。
并且,如图3所示,两个弹簧(施压部件)141、142被配置在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之间。一个弹簧(施压部件)141被配置在两个可动体50、60的右端部,另一个弹簧(施压部件)142被配置在两个可动体50、60的左端部。
由于弹簧141、142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在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彼此隔离的方向上对它们施加势能。由此,虽然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欲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移动,但是在框体70内,仍然能够在其移动受到框体70的限制的接近状态(参照图5(a)、图6(a)、图11(a)、(b))与相比于接近状态更加彼此隔离的隔离状态(图5(b)、图6(b)、图11(c))之间转移。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彼此相对地接触(参照图5(a)、图11(a)、图11(b))。另一方面,在隔离状态下,弹簧141与接近状态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加伸长,因此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隔离(参照图5(b)、图11(c))。另外,在图5(b)以及图6(b)中,省略了推杆4、5。
[第一可动体、第二可动体]
如图3所示,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与彼此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侧部成为3级的台阶状(第一可动体50的上段50T、中段50M、下段50L、第二可动体60的上段60T、中段60M、下段60L)。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除了左右两端部之外的结构大致相同。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可动体50、60的右端部的区域称为右端区域R1,将左端部的区域称为左端区域L1,将右端区域R1与左端区域L1之间的区域称为中央区域C1。中央区域C1形成为上段、中段以及下段这样的3级形状,右端区域R1以及左端区域L1是中段以及下段这样的2级形状(参照图3)。并且,推杆4、5被配置在右端区域R1以及左端区域L1的上方。
(中央区域C1)
如图3所示,在第一可动体50的与第二可动体60相对的面上,以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5个凹部50a、50b、50c、50d、50e。并且,在第二可动体60的与第一可动体50相对的面上,以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5个凹部60a、60b、60c、60d、60e。第一可动体50的凹部和第二可动体60的凹部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位置。在接近状态下,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可动体的凹部和第二可动体的凹部(例如,第一可动体50的凹部50a和第二可动体60的凹部60a),来形成一个触头插入孔(触头插入孔3A)(参照图1、4)。从而,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对峙面划定5个触头插入孔3A、3B、3C、3D、3E(参照图1)。
从下方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触头120插入触头插入孔3A、3B、3C、3D、3E(参照图1以及图2(c))。在插入触头120的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夹着触头120,彼此配置在相反一侧(参照图6(b))。
如图2(c)所示,触头插入孔3A具有直径一定的上端区域3u和在其下方直径变为锥形的锥形区域3t。锥形区域3t的直径随着接近上端区域3u而变小。并且,上端区域3u以及锥形区域3t的上端是触头插入孔3A的最小直径,其大小大于等于触头120的直径。
并且,如图2(c)所示,在中央区域C1中,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分界面,从上端到下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致中心位置(参照图4)。这里的“前后方向”是指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通过弹簧141、142而相对移动的方向。
(右端区域R1、左端区域L1)
如图3所示,在右端区域R1中,在第一可动体50的中段50M设置有朝向第二可动体60突出的突出部51。而在第二可动体60的中段60M形成有可收纳突出部51的凹部61。如图5(a)所示,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中段50M、60M中,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分界面从前后方向的中心偏向前方。另一方面,在下段50L、60L中,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分界面位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第一可动体50的突出部51与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弹簧141被收纳在下段50L、60L中,下段50L、60L成为两个可动体50、60的分界面与弹簧141交叉的区域。弹簧141被配置在第一可动体50的孔52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孔62。孔52、6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且大小大致相同。因此,在接近状态下,弹簧141后方的一半被配置在孔52,弹簧141前方的一半被配置在孔62。故而,弹簧141由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以大致相同的力保持着。从而,当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限制被解除时,如图5(b)所示,弹簧141在前方以及后方均等伸长。
并且,如图4(a)所示,在接近状态下,在右端区域R1形成有朝着框体70的右端开口的凹部151。如图6(a)所示,凹部151从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上端延伸到下端。
在凹部151配置框体70的限制肋182。限制肋182被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在前后方向上夹着。与限制肋182相对的第一可动体50的对峙面54(在前后方向相对的面)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对峙面64(在前后方向相对的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并且,如图4(b)所示,在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底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凹部55、65。凹部55、65与配置弹簧141的孔52、62连通。通过在接近状态下,两个凹部55、65连通,来形成可看到孔52、62内的弹簧141的窗部153,从而能够从引导连接器3的背面确认是否有弹簧141。并且,俯视时,凹部55为四边形,凹部65为半椭圆形。能够通过改变凹部55的形状和凹部65的形状,来确认一方为第一可动体50,另一方为第二可动体60。
并且,左端区域L1与右端区域R1的结构大致相同。如图5(a)所示,即使在左端区域L1中,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分界面在中段中从前后方向的中心偏向前方,在下段中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并且,两个可动体50、60在上下方向上局部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推杆5被固定在重叠部分的上方(参照图4)。并且,如图4(a)所示,在左端区域L1形成有朝向框体70的左端开口的凹部152。在凹部152内配置限制肋183。并且,与限制肋183相对的第一可动体50的对峙面(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面)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对峙面(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如图4(b)所示,在左端区域L1的底部形成有可看到弹簧142的窗部154。
这里,返回到图4(a),在引导连接器3的上表面,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的分界线在中央区域C1中位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位置,在右端区域R1以及左端区域L1中从前后方向的中心偏向前方。
(框体)
〈箱体〉
如图3所示,框体70的箱体80具有底壁81、右壁82、左壁83、从右壁82的上端延伸到左壁83的上端的两个限制梁84、85。在底壁81与限制梁84、85之间形成有空间。并且,在箱体80的上端部形成有被右壁82、左壁83以及限制梁84、85包围的开口80a。开口80a形成为可同时从上方配置接近状态的两个可动体50、60的下段50L、60L的大小(参照图9(a))。
在底壁81的侧部形成有凹部81p、81q。很容易通过凹部81p、81q在前后方向上夹持底壁81。因此,能够很容易地让引导连接器3在基板110的下方移动。并且,在底壁81形成有开口81a。如图2(c)所示,开口81a随着接近于上端而变小。
返回到图3,在右壁82以及左壁83分别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狭缝82S、83S。加强片131、132插入到狭缝82S、83S。
并且,在右壁82的中央附近(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朝向左壁83突出的限制肋182。并且,在左壁83的中央附近也设置有朝向右壁82突出的限制肋183。
限制肋182、183在上下方向上从右壁82以及左壁83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参照图6(a)、图6(b))。并且,在从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的过程中,限制肋182、183始终被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夹着,能够相对两个可动体50、60的对峙面54、64滑动。并且,在接近状态下,限制肋182、183与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接触,在它们之间几乎没有设置间隙(参照图6(a))。
图3所示的箱体80的限制梁84、85限制两个可动体50、60朝向相互隔离的方向移动(参照图5)。如图5(a)所示,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分别接触到限制梁84、85。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在隔离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的中段50M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中段60M分别接触到限制梁84、85。
并且,如图3所示,在限制梁84的上表面(与盖体90相对的面)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凸起部(凸部)84a、84b。并且,在限制梁85的上表面(与盖体90相对的面)的左右两端部也设置有凸起部(凸部)85a、85b。凸起部84a、84b、85a、85b嵌入形成在盖体90的底面的4个孔中(参照图7的“孔92a~92d”)。如图3的放大图所示,凸起部84a、84b、85a、85b形成为直径D的大致圆柱形状。
〈盖体〉
如图3所示,在盖体90形成有开口90a。开口90a小于箱体80的开口80a,被形成为在接近状态下可看到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上段以及中段的大小(参照图4(a))。并且,在开口90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可插入加强片131、132的加强片开口90b、90c
加强片开口90b在形成箱体80的狭缝82S的同时,形成框体70的狭缝S1(参照图1)。并且,加强片开口90c在形成箱体80的狭缝83S的同时,形成框体70的狭缝S2
返回到图3,在盖体90的上表面设置有凸起部91、92。凸起部91、92嵌入形成在基板110的底面的孔(省略图示)中(参照图5)。这里,两个凸起部91、92的形状分别不同,其所嵌入的孔的形状也不相同。因此,当配置引导连接器3的朝向错误时(例如,左右方向相反地配置),凸起部91、92不能嵌入基板110的孔中。从而,能够防止引导连接器3被配置成朝向错误的情况。
另外,如图7所示,在盖体90的底面,在四个角部周边形成有孔(凹部)92a、92b、92c、92d。如图3所示,孔92a、92b、92c、92d形成在与凸起部84a、84b、85a、85b对应的位置。如图7的放大图所示,孔92a、92b、92c、92d形成为直径D的大致圆形。孔92b形成有在左右方向(直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两个小直径部p、q。小直径部p、q是与孔92b的底面垂直的平面,与划定孔92b的侧面的环状面(侧周面)的一部分(小直径部q、p)相对。小直径部p、q之间的距离L比D小。另外,孔92b的深度比凸起部85b的高度稍深。其中,在图7中,仅仅示出了孔92b的放大图,但孔92a、92c、92d也与孔92b为相同的结构。
〈加强片〉
如图3所示,加强片131、132为大致四边形的板状部件,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部131A、132A和从平板部131A、132A的上端开始向远离框体70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部131B、132B。在平板部131A的中央附近形成有长孔状的贯穿孔131a、132a。水平部131B、132B焊接在基板110的下表面,能够提高引导连接器3与基板110的连接强度。
如图8所示,加强片131的平板部131A具有与箱体80相对的第一对峙部161A和与盖体90相对的第二对峙部161B。
在第一对峙部161A的右侧部形成有向图8的右方向突出的突起161a、161b、161c。另外,在第一对峙部161A的左侧部形成有向图8的左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一按压部)161d、161e、161f。第一对峙部161A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w1与箱体80的狭缝82S的宽度W1大致相同,但是在形成有突起161a、161b、161c、161d、161e、161f的部分,第一对峙部161A的宽度比狭缝82S的宽度W1大。
另外,在第二对峙部161B的右侧部形成有向右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二按压部)161g。另一方面,在第二对峙部161B的左侧部形成有向左方向突出的突起(第二按压部)161h。第二对峙部161B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w2与盖体90的加强片开口90b的宽度W2大致相同,但是在形成有突起161g、161h的部分,第二对峙部161B的宽度比加强片开口90b的宽度W2大。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加强片131插入狭缝S1时,第一对峙部161A的突起161a、161b、161c向右方向挤压箱体80,突起161d、161e、161f向左方向挤压箱体80。另外,第二对峙部161B的突起161g向右方向挤压盖体90,突起161h向左方向挤压盖体90。由此,在箱体80与盖体90结合的状态下,由于加强片131被固定于箱体80以及盖体90,因此能够使箱体80与盖体90牢固地结合。
另外,加强片131的水平部131B与盖体90相对,且接近盖体90而配置。由于通过水平部131B以及箱体80夹着盖体90,因此使得盖体90难以从箱体80脱离。
另外,加强片132也为与加强片131相同的结构。
其次,参照图9对组装引导连接器3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9(a)所示,首先,使第一可动体50和第二可动体60夹着弹簧141、142(省略图示)接近。然后,在维持该状态的情况下,将两个可动体50、60从箱体80的上端部的开口80a收纳到箱体80内。此时,通过使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的侧面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的侧面抵接箱体80的限制梁84、85,来将两个可动体50、60保持为接近状态(参照图9(b))。
其次,将盖体90安装在箱体80的上端(参照图9(b)、(c))。然后,将加强片131、132插入到框体70的狭缝S1、S2(参照图9(c)、(d))。
在此,参照图10对箱体80的凸起部84b与盖体90的孔92b的嵌合进行说明。
当盖下盖体90时(参照图10(a)),凸起部84b(直径D)与划定孔92b的小直径部p、q的内壁部接触。由此,削刮内壁部而产生削粉(参照图10(b)),削粉残留在孔92b内。然后,将盖体90压至最后,则削粉留在孔92b的底部。另外,小直径部p、q消失,成为直径D的孔92b。
接着,参照图11对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从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的过程进行说明。图11是沿着图1的IIA-IIA线、IIB-IIB线以及IIC-IIC线的剖面图。
如图11(a)所示,首先,将母连接器2焊接在基板110的上表面。此时,滑动器1被配置为覆盖母连接器2的上部,销7没有被插入母触头20的前壁部31的突部与突出部43之间(半嵌合)。并且,引导连接器3被固定在基板110的下表面,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处于接近状态。
在接近状态下,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的外侧面和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的外侧面抵接引导连接器3的限制梁84、85。并且,母连接器2位于比基板110靠上方的位置。推杆5在第一可动体50的中段50M与第二可动体60的中段60M的上方被配置在从引导连接器3的前后方向的中心偏向前方的位置(参照图5(a)的推杆4、5)。
其次,从下方将触头120插入引导连接器3内(参照图11(b))。触头120通过引导连接器3的触头插入孔3A而贯穿基板110之后,被插入母触头20的后壁部32的突部与直线部42之间。然后,通过触头120接触到后壁部32以及直线部42的至少一方,而达成它们的电连接。
当从该状态压下滑动器1(完全嵌合),推杆5也向下方移动,从而压下第一可动体50的中段50M和第二可动体60的中段60M(参照图5(a)的推杆4、5)。因此,两个可动体50、60被压下,远离母连接器2。并且,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向下方移动,使得下段50L、60L的外侧面不接触限制梁84、85(参照图5(b))。因此,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限制被解除,结果是弹簧142伸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移动而远离触头120(参照图11(c))。然后,通过第一可动体50的中段50M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中段60M接触限制梁84、85,同时,第一可动体50的上段50T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上段60T接触盖体90(参照图11(c)),由此限制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移动。
另外,如图11(c)所示,通过压下滑动器1,使销7配置在母触头20的前壁部31的突部与突出部43之间。这样一来,由于突出部43朝向触头120位移,因此能够提高母触头20与触头120之间的接触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具有如下的效果。通过在触头120和母触头20电连接的状态下,利用推杆4、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能够使两个可动体50、60远离触头120。因此,即使框体70、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振动,并且基板110振动而产生共振,仍然能够对触头120不造成影响。从而,能够防止触头120的磨耗以及破损。
另外,只要将盖体90从上方与以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接近的状态配置的箱体80结合就能够简易地组装引导连接器3。
进而,在将盖体90与箱体80结合时,能够通过形成于箱体80的凸起部84a、84b、85a、85b与形成于盖体90的孔92a、92b、92c、92d进行定位。
另外,通过在孔92a、92b、92c、92d设置小直径部p、q,能够形成比凸起部84a、84b、85a、85b的直径D小的部分。由此,能够在将凸起部插入孔中之时,削刮划定孔的内壁部而使它们密接。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凸起部与孔的结合更加牢固,因此能够将盖体90牢固地固定于箱体80。另外,在将凸起部84a、84b、85a、85b嵌入孔92a、92b、92c、92d之际,由于削刮划定孔的内壁部而产生削粉,但能够使削粉保留在孔92a、92b、92c、92d的底部。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得盖体90与箱体80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侵入框体70内,并且能够将盖体90更牢固地固定于箱体80。另外,通过使小直径部p、q为平面状,能够简易地形成孔的小直径部。
进而,在将加强片131、132插入框体70的狭缝S1、S2时,第一对峙部161A的突起161a、161b、161c向右方向挤压箱体80,同时突起161d、161e、161f向左方向挤压箱体80。由此使得加强片131、132牢固地固定于箱体80。另外,第二对峙部161B的突起161g向右方向挤压盖体90,同时突起161h向左方向挤压盖体90。由此,加强片131、132被牢固地固定于盖体90。
进而,加强片131、132的水平部131B、132B与盖体90相对,且接近盖体90而配置。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得盖体90不会脱离箱体80,因此能够更牢固地将盖体90固定于箱体80。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具体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取决于权利要求的范围,并不取决于上述说明,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例如,滑动器1的结构、母连接器2的结构以及推杆4、5的结构(安装的位置、形状等)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能够改变。并且,推杆4、5也可以不被安装在滑动器1。例如,按压部件既可以是仅由长尺形的棒构成的部件,也可以是安装在其它部件上的部件。并且,也可以是不具有滑动器1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触头120电连接到母触头20的状态下,使第一可动体50、2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260从接近状态转移到了隔离状态(参照图11(c)),但是使转移到隔离状态的时机并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只要是在将触头120插入到引导连接器3、203的触头插入孔3A、202A之后,也可以在触头120电连接到母触头20的同时,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转移到隔离状态。此外,也可以在触头120电连接到母触头20之前。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以与箱体80接近的状态配置,从其上方配置盖体90,但是引导连接器3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能够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以与箱体80隔离的状态配置,在从其上方配置盖体90时成为接近状态的结构。对于这种情况,在接近状态下,也可以是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仅与盖体90抵接。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接近状态下,也可以是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仅与箱体80抵接,而箱体80与盖体90抵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体70能够沿上下方向分离为箱体80和盖体90,但是框体70不限于由沿上下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也可以由能够左右方向分离的部件构成。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框体70的右壁部能够分离,在使右壁部分离时能够从框体70的右端部开口插入两个可动体50、60。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箱体80设置有凸起部84a、84b、85a、85b,在盖体90形成有孔92a、92b、92c、92d,但是也可以在箱体80形成孔,在盖体90设置凸起部。另外,也可以不在箱体80或者盖体90设置凸起部或者孔。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孔92a、92b、92c、92d形成有比凸起部的直径D小的直径L的小直径部p、q,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部分。另外,小直径部可以为一处,也可以为两处以上。进而,小直径部p、q不限于平面的情况,也可以为凸状或者弯曲状。另外,小直径部p、q不限于与孔92a、92b、92c、92d的底面垂直的情况,也可以倾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框体70的左右两端部插入加强片131、132,但是也可以不插入加强片131、132。另外,也可以不在加强片131、132上设置突起161a、161b、161c、161d、161e、161f、161g、161h。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加强片131、132的与盖体90相对的第二对峙部161B设置有突起161g、161h,并且在加强片131、132设置有水平部131B、132B,但是也可以仅在一方设置。进而,还可以是不具有突起以及水平部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片131、132的水平部131B、132B接近盖体90(参照图8),但是水平部131B、132B也可以不与盖体90抵接。通过使它们抵接,能够使盖体90更牢固地固定于箱体8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推杆(按压部件)4、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仅按压任意一个可动体。例如,也可以是推杆4、5被配置在引导连接器3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仅按压第一可动体50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推杆4、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与第二可动体60重叠的部分,因此间接地按压第二可动体60。由此,能够使两个可动体50、60转移为隔离状态。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第一可动体50与第二可动体60在右端区域R1以及左端区域L1中局部重叠,但是两个可动体也可以不重叠。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可动体50与第二可动体60的边界配置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在这种情况下,若将推杆固定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能够按压两个可动体50、60。另外,也可以是两个可动体在右端区域以及左端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区域中局部重叠。
再者,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连接器3的第一可动体50与第二可动体60是相同的结构,但是其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弹簧141、142用为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部件并不被限于此,能够改变。例如,也可以将橡胶等弹性部件用为施加势能部件。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底部设置有可看到弹簧141、142的窗部153、154,但窗部也可以设置在引导框体的右侧部或左侧部。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按压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
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
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下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一框体能够分离为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并且仅通过将所述第一收纳体与所述第二收纳体结合的动作就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位于接近状态的情况下收纳两个可动体,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中的至少一方而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转移到所述隔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近状态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仅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或者所述第二收纳体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的一个收纳体上,形成有朝向另一个收纳体的凸部,
在所述另一个收纳体形成有能够嵌合所述凸部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小直径部,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嵌合之前的状态下,所述小直径部的直径比所述凸部的外直径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直径部为与划定所述凹部的侧面的侧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框体跨越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形成有狭缝,
还具备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收纳体朝向所述第二收纳体插入所述狭缝中的插入部件,
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所述狭缝的状态下,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收纳体的第一按压部;和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收纳体的第二按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插入方向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接触的对峙部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框体跨越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形成有狭缝,
还具备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收纳体朝向所述第二收纳体插入所述狭缝中的插入部件,
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所述狭缝的状态下,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收纳体的第一按压部;和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收纳体的第二按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插入方向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接触的对峙部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框体跨越所述第一收纳体以及所述第二收纳体形成有狭缝,
还具备能够沿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从所述第一收纳体朝向所述第二收纳体插入所述狭缝中的插入部件,
在所述插入部件被插入所述狭缝的状态下,所述插入部件具有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收纳体的第一按压部;和朝向相对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收纳体的第二按压部以及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沿所述插入方向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收纳体接触的对峙部的至少一方。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
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
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因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下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所述第一框体能够分离为第一收纳体和第二收纳体,并且仅通过将所述第一收纳体与所述第二收纳体结合的动作就能够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位于接近状态的情况下收纳两个可动体。
CN201410144221.6A 2013-04-12 2014-04-11 连接器 Active CN104103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4180A JP6045970B2 (ja) 2013-04-12 2013-04-12 コネクタ
JP2013-084180 2013-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3965A true CN104103965A (zh) 2014-10-15
CN104103965B CN104103965B (zh) 2018-10-09

Family

ID=5044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44221.6A Active CN104103965B (zh) 2013-04-12 2014-04-1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72172B2 (zh)
EP (1) EP2790275B1 (zh)
JP (1) JP6045970B2 (zh)
CN (1) CN1041039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372A (zh) * 2019-02-13 2021-09-2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6661B2 (ja) * 2013-02-12 2016-10-2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45970B2 (ja) * 2013-04-12 2016-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92694B2 (ja) * 2013-04-12 2017-03-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67746B2 (ja) * 2015-03-30 2018-08-0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6332221B2 (ja) 2015-09-30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57073B2 (ja) * 2017-04-07 2021-04-1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8889899U (zh) * 2017-11-23 2019-05-21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一种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防开路型系统及预制电缆
US10971850B2 (en) * 2018-10-23 2021-04-06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Movable connector
JP7099393B2 (ja) * 2019-04-04 2022-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4806A (ja) * 1997-11-06 199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保持具
CN101055949A (zh) * 2006-04-12 2007-10-1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双列直插连接器
CN101087052A (zh) * 2006-06-06 2007-12-1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光电复合型连接器
CN101783448A (zh) * 2009-01-21 2010-07-2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CN102195177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基板安装用连接器
CN102570080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1413B2 (ja) 1997-05-02 200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リント基板間の接続手段
US6004140A (en) * 1997-10-09 1999-12-21 Denso Corporation Female electric connector
US6146184A (en) * 1999-06-21 2000-11-14 Molex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JP3909213B2 (ja) * 2001-02-06 2007-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3985570B2 (ja) 2002-04-08 2007-10-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WO2009111567A2 (en) * 2008-03-04 2009-09-11 Wegener David A Computer cable connector protector
JP5399696B2 (ja) 2008-12-19 2014-01-29 ユニオンマシナリ株式会社 ボトムエントリー用の接触ピンガイド板
JP6016661B2 (ja) * 2013-02-12 2016-10-2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45970B2 (ja) * 2013-04-12 2016-12-1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4806A (ja) * 1997-11-06 199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保持具
CN101055949A (zh) * 2006-04-12 2007-10-1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双列直插连接器
CN101087052A (zh) * 2006-06-06 2007-12-12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光电复合型连接器
CN101783448A (zh) * 2009-01-21 2010-07-2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
CN102195177A (zh) * 2010-03-05 2011-09-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基板安装用连接器
CN102570080A (zh) * 2010-12-28 2012-07-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24372A (zh) * 2019-02-13 2021-09-2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45970B2 (ja) 2016-12-14
US20140308851A1 (en) 2014-10-16
JP2014207148A (ja) 2014-10-30
US9172172B2 (en) 2015-10-27
CN104103965B (zh) 2018-10-09
EP2790275B1 (en) 2018-02-21
EP2790275A1 (en)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3965A (zh) 连接器
CN104103922A (zh) 连接器
CN103427204B (zh) 雌型连接器和卡边缘连接器
CN102124613B (zh) 插头适配器
JP63685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6025625B (zh)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104584331A (zh) 连接器
JP5614369B2 (ja) 端子金具
KR20190002329A (ko) 커넥터 단자 어셈블리
CN103378449B (zh) 连接器
CN103490203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的形成方法
JP6942022B2 (ja) コネクタ
CN105470770A (zh)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03986012A (zh) 连接器
CN105191515A (zh) 电子元器件的装配构造和电气接线箱
CN106973541A (zh) 基板保持构造、电子元器件组件和电接线箱
JP2008053190A (ja) コネクタ
CN108233024A (zh) 电连接器
CN104518304A (zh) 一种sim卡连接装置及手机
JP2009170108A (ja) ダミーコネクタ
CN102623814B (zh) 端子和端子连接结构
CN106025652A (zh) 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202616477U (zh) 板对板连接器
JP4678422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16207253A (ja) コネクタと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