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372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372A
CN113424372A CN202080013839.2A CN202080013839A CN113424372A CN 113424372 A CN113424372 A CN 113424372A CN 202080013839 A CN202080013839 A CN 202080013839A CN 113424372 A CN113424372 A CN 1134243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s
terminal
housing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38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拓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43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3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能够缓和将连接器彼此连接时的冲击。连接器装置(10)具备:具有第1端子(61a、61b)的第1连接器(11);和具有第1端子(61a、61b)电连接的第2端子(101a、101b)的第2连接器(12);以及冲击吸收构件(13),吸收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汽车、电动摩托车等中使用于将电池和逆变器连接的连接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具备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该第1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该第2连接器具有与多个第1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第2端子。第1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的任一方连接器与逆变器电连接,并且任一另一方连接器与电池电连接。而且,通过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从而第1端子和第2端子电连接,电池和逆变器借助连接器装置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8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近年来,在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中搭载有相对于车身能装卸的电池。例如,通过在与搭载于车辆的逆变器连接的第1连接器连接设置于该电池的第2连接器,从而电池与逆变器电连接。电池由于更换、充电等而频繁被使用者相对于车身装卸,因此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频繁地反复连接和解除连接。
在这样的电动车辆中,多数情况下供电池插入的收纳凹部设置于车身,并且车身侧的第1连接器设置于收纳凹部的底部。在该情况下,当收纳凹部在比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靠上方开口时,使用者容易将电池以朝向收纳凹部的底部落下的形式插入到收纳凹部。于是,因为电池重量大,所以有可能以配置于电池侧的第2连接器与配置于收纳凹部的底部的第1连接器碰撞的形式进行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即,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有可能在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受到冲击。因此,担心第1端子及第2端子变形、损伤。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缓和将连接器彼此连接时的冲击的连接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第2端子;以及冲击吸收构件,吸收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冲击吸收构件能够缓和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优选的是,多个所述第1端子在绕沿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所述第2端子在绕沿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从所述连接方向观看,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位于比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靠内侧。
根据上述方式,当将多个第1端子配置于绕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并且将多个第2端子配置于绕在该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时,在连接器装置中,在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的内侧产生空间。通过冲击吸收构件位于该空间,从而与在连接器装置中冲击吸收构件位于多个第1端子及多个第2端子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具备冲击吸收构件导致的连接器装置的大型化。
优选的是,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柱状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连接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导向部的顶端位于比所述第2端子靠所述第1连接器侧,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孔,所述导孔在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被插入所述导向部,并以抑制所述导向部相对于所述连接方向倾倒的方式进行引导,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所述导向部的顶端之间吸收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根据上述方式,在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导向部插入到导孔先于第2端子与第1端子接触。因此,第2连接器被导向部及导孔抑制相对于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倾斜。其结果是,可抑制第2端子以相对于该连接方向倾斜的状态与第1端子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损伤、变形。并且,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在导向部与冲击吸收构件之间被吸收。即,导向部不仅抑制第2连接器相对于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倾斜,而且也兼备与冲击吸收构件一起吸收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的作用。因此,与和导向部分开地将与冲击吸收构件一起吸收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的构件设置于第2连接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装置的结构、形状复杂化。
优选的是,所述导孔具有第1卡合部,所述第1卡合部沿着所述连接方向设置于所述导孔的内周面,所述导向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沿着所述连接方向设置于所述导向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并与所述第1卡合部一起进行所述导向部相对于所述导孔的周向的定位。
根据上述方式,在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时,通过以导孔的第1卡合部和导向部的第2卡合部卡合的方式将导向部插入到导孔,能够进行绕沿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周向的定位。因此,能够将第1端子和与该第1端子电连接的第2端子在绕沿该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定位,因此能够以使这些第1端子和第2端子在该连接方向对置的状态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因此,容易进行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缓和将连接器彼此连接时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b)是该连接器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a)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剖视图(图3(a)中的2a-2a剖视图),(b)是该第1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a)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b)是该第1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剖视图(图5中的4-4剖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6(a)是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连接器具备的端子构件的俯视图,(b)是该端子构件的主视图。
图7是变更例中的第1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变更例中的第2连接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连接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配备于例如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将搭载于车辆的未图示的逆变器和能装卸地安装于该车辆的未图示的电池电连接。连接器装置10具备固定于未图示的车身的第1连接器11和固定于电池的未图示的盒的第2连接器12。
如图2(a)及图3(a)所示,第1连接器11具有第1壳体20、多个第1端子61a、61b以及冲击吸收构件13。
第1壳体20具有圆筒状的壳体主体21、外插于壳体主体21的圆筒状的外壳体22、以及固定于壳体主体21的后止动体23。壳体主体21、外壳体22以及后止动体23均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1(a)所示,壳体主体21呈以沿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方向Z1延伸的中心轴线L1为轴的圆筒状。在此,连接方向Z1是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第2连接器12相对于第1连接器11相对移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Z1与中心轴线L1方向平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12所处位置侧作为上方、将第1连接器11所处位置侧作为下方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在仅记载为“周向”的情况下,是指壳体主体21的周向,并且在仅记载为“径向”的情况下,是指壳体主体21的径向。
如图2(a)及图3(a)所示,壳体主体21在其径向中央部具有导孔31。导孔31在中心轴线L1方向贯穿壳体主体21。另外,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导孔31呈圆形,并且导孔31的中心位于中心轴线L1上。
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导孔31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着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卡止槽32。卡止槽32设置于导孔31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个部位。卡止槽32从壳体主体21的下端延伸到该壳体主体21的上端的跟前,并且在下方及径向内侧开口。在壳体主体21中与卡止槽32在中心轴线L1方向重叠的部分成为止挡部32a。
另外,壳体主体21具有从壳体主体2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33。抵接部33从壳体主体21的外周面呈凸缘状延伸出,呈以中心轴线L1为中心的圆环状。
另外,如图2(a)及图3(a)所示,壳体主体21具有多个保持孔34。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21具有八个保持孔34。八个保持孔34在壳体主体21中位于比导孔31靠径向外侧且比抵接部33靠径向内侧。另外,八个保持孔34在壳体主体21中位于在周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为45°间隔)的八个部位。各保持孔34在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并且在中心轴线L1方向贯穿壳体主体21。这八个保持孔34全都呈相同形状,且是以中心轴线L1为对称轴旋转对称(八次对称)的形状。
如图2(b)及图3(b)所示,在各保持孔34的上端开口部设置有从各保持孔34的内周面延伸出的保护部35。保护部35在保持孔34的上端开口部从保持孔34的径向内侧的内侧面及保持孔34的周向两侧的内侧面向保持孔34的内侧突出。各保护部35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以保持孔34的上端开口部的形状成为由在与径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呈平行的两个部分、和在径向延伸并将该两个部分连接的部分构成的大致H字状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各保持孔34的内部设置有突出部36,突出部36从各保持孔34的径向外侧的内侧面以将保持孔34的径向的宽度缩窄的方式向径向内侧突出。突出部36从保持孔34的下端设置到成为比该保持孔34的中心轴线L1方向的中央稍微靠上方的位置。突出部36的周向的宽度与保持孔34的周向的宽度相等。
另外,在各保持孔34的内部,在突出部36中的径向内侧的侧面设置有支承部37。支承部37从突出部36的周向的中央部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呈在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四棱柱状。支承部37延伸到比突出部36的上端面靠上方。支承部37的上端位于比保护部35靠下方。另外,支承部37的周向的宽度比突出部36的周向的宽度窄。在支承部37的顶端部设置有防脱部38。防脱部38从支承部37的顶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如图2(a)所示,外壳体22的内径与除抵接部3之外的壳体主体21的外径相等或比其稍大。另外,外壳体22的外径与抵接部33的外径相等。进一步地,壳体主体21的轴方向的长度与壳体主体21中的抵接部33的下表面与壳体主体21的下端面之间的中心轴线L1方向的长度相等。外壳体22从壳体主体21的下端侧外插到该壳体主体21,并且外壳体22的上端面与抵接部33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外壳体22与壳体主体21配置成同心状(同轴状)。另外,外壳体22的下端面与壳体主体21的下端面成为同一面,即,壳体主体21的下端面和外壳体22的下端面位于与中心轴线L1正交的同一平面内。
外壳体22具有从外周面突出的两个固定凸部41。两个固定凸部41设置于外壳体22的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并且从在外壳体22的周向成为180°间隔的两个部位向径向外侧突出。
后止动体23呈具有与外壳体22的外径相等的外径的圆板状。另外,后止动体23在该后止动体23的外周面具有两个固定爪51。两个固定爪51在后止动体23的外周面中位于在该后止动体23的周向成为180°间隔的两个部位,并且从后止动体23的外周面沿着后止动体23的轴方向向上方延伸。各固定爪51具有在后止动体23的径向贯穿的固定孔52。各固定爪51能够以其顶端相对于基端向后止动体23的径向偏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后止动体23与壳体主体21及外壳体22配置于同轴上,并且与壳体主体21的下端面及外壳体22的下端面抵接。并且,通过在两个固定爪51的固定孔52中卡合(嵌入)固定凸部41,从而后止动体23固定于壳体主体21及外壳体22。另外,外壳体22通过被壳体主体21的抵接部33和后止动体23从中心轴线L1方向的两侧夹着,从而进行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中心轴线L1方向的定位。
另外,后止动体23在与壳体主体21的八个保持孔34在中心轴线L1方向重叠的八个部位具备插通孔53。即,八个插通孔53设置于在周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5°间隔)的八个部位。各插通孔53的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的形状呈圆形。
如图2(a)及图3(a)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八个保持孔34中在周向上成为90°间隔的四个保持孔34、即在周向上隔开一个的四个保持孔34中分别插入有第1端子61a。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端子61a是阳极(+)的阴端子。
各第1端子61a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例如,各第1端子61a是通过对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的板材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端子。各第1端子61a具有呈大致四方筒状的端子主体62和从端子主体62延伸的电线连接部63。
如图2(a)及图2(b)所示,各第1端子61a以呈大致四方筒状延伸的端子主体62的延伸方向和保持孔34的延伸方向一致的方式从壳体主体21的下端侧插入到保持孔34内。并且,通过端子主体62的上端与保护部35从下方抵接,从而第1端子61a被阻止从保持孔34上方脱落。另外,在各第1端子61a的端子主体62且径向外侧的侧壁部形成有防脱孔64。在防脱孔64内配置有防脱部38,并且防脱孔64的内周面从上方抵接于防脱部38的上端面,从而第1端子61a被阻止从保持孔34向下方脱落。另外,端子主体62具有从端子主体62的周向的两侧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未图示的一对定位部。通过这一对定位部从周向的两侧与支承部37的周向的两侧面抵接,从而第1端子61a被进行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周向的定位。
如图2(b)及图3(b)所示,端子主体62在径向内侧的侧壁部具有两个触点部65。两个触点部65形成从端子主体62的径向内侧的侧壁部向径向外侧(即端子主体62的内侧)突出并且沿着中心轴线L1方向延伸的突条。在端子主体62中,两个触点部65在周向分离并且相互平行。另外,各触点部65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
另外,端子主体62具有形成从径向外侧的侧壁部的上端延伸并且向端子主体62的内侧折回的形状的按压部66。按压部66从端子主体62的径向外侧的侧壁部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并且顶端与基端相比位于径向内侧。另外,按压部66能够以顶端相对于基端向径向偏移的方式弹性变形。
在按压部66的径向内侧的侧面设置有按压触点部67。按压触点部67从按压部66的径向内侧的侧面向径向内侧(即两个触点部65侧)突出。按压部66的表面呈球面状。
如图2(a)所示,电线连接部63从端子主体62的径向外侧的侧面向下方延伸出。电线连接部63与支承部37的径向内侧的侧面抵接。并且,在各第1端子61a的电线连接部63电连接与搭载于车辆的逆变器连接的阳极的电线71a的端部。电线71a通过紧固于电线连接部63,从而压接于该电线连接部63。另外,电线71a是将绞线用绝缘覆膜包覆而成的电线,电线71a中与电线连接部63连接的部分被除去绝缘覆膜而露出绞线。并且,与电线连接部63电连接的电线71a从保持孔34的下端通过位于该保持孔34的下方的插通孔53引出到第1壳体20的外部。与四个第1端子61a连接的四条电线71a在壳体主体21的外部汇集成一条。四条电线71a例如使用超声波接合机接合成一条。
另外,如图2(a)及图3(a)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八个保持孔34中剩余的四个保持孔34(即,没有插入第1端子61a的保持孔34)、且在周向上成为90°间隔的四个保持孔34中分别插入有第1端子61b。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1端子61b是阴极(-)的阴端子。
各第1端子61b呈与第1端子61a相同的形状,并且以与第1端子61a相同的方式配置于保持孔34内。并且,在第1连接器11中,第1端子61a和第1端子61b沿着周向排列成环形,并且在周向上以45°间隔交替地配置。
在各第1端子61b的电线连接部63电连接与搭载于车辆的逆变器连接的阴极的电线71b的端部。电线71b通过紧固于电线连接部63,从而压接于该电线连接部63。另外,电线71b与阳极的电线71a同样,是将绞线用绝缘覆膜包覆而成的电线,在电线71b中与电线连接部63连接的部分被除去绝缘覆膜而露出绞线。并且,与电线连接部63电连接的电线71b从保持孔34的下端通过位于该保持孔34的下方的插通孔53引出到第1壳体20的外部。与四个第1端子61b连接的四条电线71b在壳体主体21的外部汇集成一条。四条电线71b例如使用超声波接合机接合成一条。
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壳体主体21的内侧、即导孔31的内部配置有冲击吸收构件13。本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13是压缩螺旋弹簧。冲击吸收构件13以在中心轴线L1方向伸缩的方式配置于导孔31内。并且,在冲击吸收构件13的上端设置有圆板状的抵接构件81。抵接构件81以该抵接构件81的未图示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L1一致的方式配置于导孔31的内部。并且,在抵接构件81的外周面设置有从该抵接构件8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82。卡止部82设置于周向的一个部位,位于比抵接构件81的上端面靠下方。除卡止部82之外的抵接构件81的外径是比导孔31的外径稍小的大小,且是利用导孔31的内周面和抵接构件81的外周面能够抑制抵接构件8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中心轴线L1倾斜的大小。并且,抵接构件81通过在壳体主体21的卡止槽32中插入卡止部82,从而被进行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周向的定位,并且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中心轴线L1方向的移动由卡止槽32及卡止部82引导。另外,抵接构件81通过卡止部82与止挡部32a从下方抵接,从而被阻止从导孔31脱离。
冲击吸收构件13的下端部与后止动体23的上端面抵接。并且,冲击吸收构件13在后止动体23与抵接构件81之间对抵接构件81向上方施力。在第1连接器11中,在抵接构件81的卡止部82与壳体主体21的止挡部32a抵接的状态下,抵接构件81的上端面和壳体主体21的上端面成为同一面。即,在该状态下,壳体主体21的上端面和抵接构件81的上端面位于与中心轴线L1正交的同一平面内。
如图4及图5所示,第2连接器12具有第2壳体90和嵌件成型于第2壳体90的端子构件100a、100b。
第2壳体90由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呈有底圆筒状。第2壳体90具有圆柱状的保持部91、从保持部91的外周缘部沿着该保持部91的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围绕部92、以及在围绕部92的内侧从保持部91突出的导向部93。保持部91、围绕部92以及导向部93一体形成。
如图1(a)所示,保持部91的外径大于第1壳体20的外径(与外壳体22的外径相同)。围绕部92从保持部91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并且与保持部91位于同轴上。围绕部92的外径与保持部91的外径相等,围绕部92的内径比外壳体22的外径稍大。
如图1(a)、图4以及图5所示,导向部93呈从保持部91的径向的中央部向围绕部92的内侧突出并沿着第2壳体90的中心轴线L2(即保持部91及围绕部92的中心轴线)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圆柱状。导向部93与保持部91位于同轴上,并且与围绕部92设置成同轴状。导向部93的外径比第1壳体20的导孔31的直径稍小,且与抵接构件81中的除卡止部82之外的外径相等。该导向部93的外径是在该导向部93插入到导孔31时被导孔31的内周面抑制导向部93相对于中心轴线L1倾斜的大小。另外,导向部93的中心轴线L2方向的长度比围绕部92的轴方向的长度短。并且,导向部93的顶端面(在图4中为下表面)呈与中心轴线L2正交的平面状,并且位于比围绕部92的顶端面靠上方、即比围绕部92的顶端面靠保持部9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向部93及冲击吸收构件13构成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的减振器(即冲击吸收装置)。
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端子构件100a、100b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端子构件100a具有在中心轴线L2方向延伸的四个第2端子101a、将这些第2端子101a的基端部(上端部)连结的连结部102a、以及从连结部102a延伸的电线连接部103a。
四个第2端子101a是阳极(+)的阳端子。四个第2端子101a全都呈相同形状,并且以在第2壳体90的周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间隔)的方式设置。并且,各第2端子101a呈与第2壳体90的径向正交的平板状,并且呈在中心轴线L2方向延伸的带状。各第2端子101a与中心轴线L2之间的距离(径向的距离)和第1连接器11中的各第1端子61a的触点部65与中心轴线L1之间的距离(径向的距离)大致相等(参照图1(a))。
连结部102a从中心轴线L2方向观看呈中空的十字状。连结部102a埋设于保持部91的内部。并且,在十字状的连结部102a的四个顶端分别一体设置有第2端子101a的基端部。即,第2端子101a分别从十字状的连结部102a的四个顶端与中心轴线L2平行地向下方延伸。进一步地,各第2端子101a从保持部91向围绕部92的内侧突出。连结部102a使四个第2端子101a短路。
电线连接部103a与连结部102a一体形成,并且从连结部102a沿着径向向外侧延伸。并且,电线连接部103a呈与中心轴线L2方向正交的平板状的带状。该电线连接部103a的基端侧部分与连结部102a一起埋设于保持部91的内部。另外,电线连接部103a的顶端部从保持部9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从保持部91突出的电线连接部103a的顶端部通过超声波接合等电连接与电池连接的阳极的电线(省略图示)的端部。
端子构件100b呈与端子构件100a同样的形状,具有在中心轴线L2方向延伸的四个第2端子101b、将这些第2端子101b的基端部(上端部)连结的连结部102b、以及从连结部102b延伸的电线连接部103b。
四个第2端子101b是阴极(-)的阳端子。四个第2端子101b全都呈相同形状,并且以在第2壳体90的周向成为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90°间隔)的方式设置。另外,第2端子101b在第2端子101a和第2壳体90的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另外,第2端子101a和第2端子101b在周向上隔开45°的间隔配置成环形。并且,各第2端子101b呈与第2壳体90的径向正交的平板状,并且呈在中心轴线L2方向延伸的带状。各第2端子101b与中心轴线L2之间的距离(径向的距离)和第1连接器11中的各第1端子61b的触点部65与中心轴线L1之间的距离(径向的距离)大致相等(参照图1(a))。
连结部102b从中心轴线L2方向观看呈中空的十字状。连结部102b埋设于保持部91的内部。另外,连结部102b在保持部91的内部位于比端子构件100a的连结部102a靠上方,并且连结部102b和连结部102a在中心轴线L2方向上分离。这样,第2壳体90以确保端子构件100a和端子构件100b的电绝缘的状态保持这些端子构件100a、100b。并且,在十字状的连结部102b的四个顶端分别一体设置有第2端子101b的基端部。即,第2端子101b分别从十字状的连结部102b的四个顶端与中心轴线L2平行地向下方延伸。进一步地,各第2端子101b从保持部91向围绕部92的内侧突出。连结部102b使四个第2端子101b短路。
电线连接部103b与连结部102b一体形成,并且从连结部102b沿着径向向外侧延伸。另外,电线连接部103b配置于相对于端子构件100a的电线连接部103a绕中心轴线L2旋转90°的位置。并且,电线连接部103b呈与中心轴线L2方向正交的平板状的带状。该电线连接部103b的基端侧部分与连结部102b一起埋设于保持部91的内部。另外,电线连接部103b的顶端部从保持部9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从保持部91突出的电线连接部103b的顶端部通过超声波接合等电连接与电池连接的阴极的电线(省略图示)的端部。
如图4及图6(b)所示,在第2连接器12中,各第2端子101a的顶端(下端)及各第2端子101b的顶端(下端)的中心轴线L2方向的位置全都相等。并且,各第2端子101a的顶端及各第2端子101b的顶端位于比导向部93的顶端面靠上方、即比导向部93的顶端面靠保持部91侧。
另外,如图1(a)所示,导向部93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该导向部93的顶端位于比第2端子101a、101b靠第1连接器11侧。进一步地,从连接方向Z1观看,冲击吸收构件13位于比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靠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11在设置于车身的未图示的收纳凹部的底部固定。收纳凹部例如设置于座位下面。收纳凹部例如朝向下方凹设,向上方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凹部具有四方筒状的内周面,从上侧观看的形状呈正方形。第1连接器11在该收纳凹部的底部以中心轴线L1和收纳凹部的凹设方向一致的方式、且以抵接构件81的上端面朝向上方的方式固定。另一方面,第2连接器12固定于未图示的电池的底部。电池具有呈正四棱柱状的盒,该正四棱柱状具有与收纳凹部的四方筒状的内周面相应的外周面。第2连接器12在该盒的底部以沿盒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和中心轴线L2呈平行的方式、且以围绕部92的顶端朝向下方的方式固定。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电池安装于电动车辆时,使用者将电池从该电池的底部侧向设置于车身的收纳凹部插入。此时,通过收纳凹部的内周面和电池的盒的外周面,进行绕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周向的定位,并且进行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径向的定位。由此,在中心轴线L1和中心轴线L2一致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12向第1连接器11接近。另外,在阳极的四个第1端子61a和阳极的四个第2端子101a在连接方向Z1即中心轴线L1、L2方向对置、并且阴极的四个第1端子61b和阴极的四个第2端子101b在中心轴线L1、L2方向对置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12向第1连接器11接近。
并且,首先向围绕部92的顶端部的内侧插入第1壳体20的上端部。通过围绕部92的内周面和第1壳体20的外周面,可更高精度地进行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径向的定位。在该状态下,当第2连接器12向第1连接器11的方向进一步移动时(即,当第2连接器12向连接方向Z1移动时),导向部93的顶端与抵接构件81的上端面抵接,隔着抵接构件81一边压缩冲击吸收构件13一边向导孔31插入。此时,导孔31抑制导向部93相对于连接方向Z1(中心轴线L1)倾倒,因此通过导孔31及导向部93可抑制第2连接器12相对于第1连接器11以第2连接器12的中心轴线L2相对于第1连接器11的中心轴线L1倾倒的方式倾倒。另外,此时导向部93隔着抵接构件81压缩冲击吸收构件13,由此导向部93从冲击吸收构件13受到与连接方向Z1相反的方向、即使第2连接器12从第1连接器11分离的方向的作用力。其结果是,通过该作用力使第2连接器12减速,因此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被缓和。这样,冲击吸收构件13在与第2连接器12的导向部93的顶端之间吸收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
并且,如图1(a)及图1(b)所示,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被缓和的状态下,第2连接器12沿着中心轴线L1、L2方向向第1连接器11的方向进一步移动。由此,阳极的四个第2端子101a分别插入到阳极的四个第1端子61a的端子主体62并与其电连接。同时,阴极的四个第2端子101b分别插入到阴极的四个第1端子61b的端子主体62并与其电连接。另外,插入到第1端子61a的端子主体62中的第2端子101a被按压部66按压到触点部65。并且,第1端子61a在触点部65及按压触点部67处与第2端子101a接触而电连接。关于第1端子61b及第2端子101b也以同样的方式电连接。
并且,为了维持第1端子61a和第2端子101a电连接、并且第1端子61b和第2端子101b电连接的状态、即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电池利用设置于车身侧的锁定机构固定于收纳凹部内。锁定机构可以由座位兼备,也可以与座位分开地设置于收纳凹部的开口部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池插入的收纳凹部的内周面形成从上侧观看的形状呈正方形的四方筒状,并且电池的盒形成具有与收纳凹部的四方筒状的内周面相应的外周面的正四棱柱状。因此,电池每当绕在电池向收纳凹部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轴线、即绕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旋转90°旋转时能够向收纳凹部插入。即,能够将电池插入到收纳凹部的、绕在电池向收纳凹部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收纳凹部和电池的相对旋转位置有四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连接器11中,阳极的第1端子61a在周向上以90°间隔配置,并且阴极的第1端子61b在周向上以90°间隔配置。进一步地,在第1连接器11中,第1端子61a和第1端子61b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45°间隔)交替地配置。另一方面,在第2连接器12中,阳极的第2端子101a在周向上以90°间隔配置,并且阴极的第2端子101b在周向上以90°间隔配置。进一步地,在第2连接器12中,第2端子101a和第2端子101b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45°间隔)交替地配置。因此,每当第2连接器12绕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绕中心轴线L1、L2相对于第1连接器11相对旋转90°时,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都能够连接。因此,无论在能够将电池插入到收纳凹部的四个所述相对旋转位置中哪个相对旋转位置上将电池向插入,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都连接。
另外,在将电池从车身卸下的情况下,在将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后,将电池从收纳凹部拔出。此时,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冲击吸收构件13向使第2连接器12与第1连接器11分离的方向对导向部93施力,因此被冲击吸收构件13的作用力辅助,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电池从收纳凹部拔出。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连接器装置10具备:第1连接器11,具有第1端子61a、61b;第2连接器12,具有与第1端子61a、61b电连接的第2端子101a、101b;以及冲击吸收构件13,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因此,通过冲击吸收构件13能够缓和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变形、损伤。
(2)第1端子61a、61b在绕沿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2端子101a、101b在绕沿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从连接方向Z1观看,冲击吸收构件13位于比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靠内侧。
这样,当将第1端子61a、61b在绕沿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配置,并且将第2端子101a、101b在绕沿该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配置时,在连接器装置10中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内侧产生空间。另外,在第1连接器11中,阳极的第1端子61a和阴极的第1端子61b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因此需要考虑在周向相邻的第1端子61a与第1端子61b之间的绝缘距离。同样,在第2连接器12中,阳极的第2端子101a和阴极的第2端子101b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因此需要考虑在周向相邻的第2端子101a与第2端子101b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在如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那样使用于车辆的电池和逆变器的连接的高电压用的连接器装置中,绝缘距离容易变长。因此,在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内侧产生的空间容易变大。因此,通过在该空间配置冲击吸收构件13,能够有效利用该空间。另外,通过冲击吸收构件13位于该空间,从而与在连接器装置10中冲击吸收构件13位于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具备冲击吸收构件13导致的连接器装置10的大型化。
(3)第2连接器12具有柱状的导向部93,导向部93在连接方向Z1延伸,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导向部93的顶端位于比第2端子101a、101b靠第1连接器11侧。第1连接器11具有导孔31,导孔31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被插入导向部93,并以抑制导向部93相对于连接方向Z1的倾倒的方式进行引导。冲击吸收构件13在与导向部93的顶端之间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导向部93插入到导孔31先于第2端子101a、101b与第1端子61a、61b接触。因此,第2连接器12被导向部93及导孔31抑制相对于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方向Z1倾斜。其结果是,可抑制第2端子101a、101b以相对于该连接方向Z1倾斜的状态与第1端子61a、61b接触。因此,能够更加抑制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变形、损伤。并且,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在导向部93与冲击吸收构件13之间被吸收。即,导向部93不仅抑制第2连接器12相对于连接方向Z1倾斜,而且也兼备与冲击吸收构件13一起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的作用。因此,与和导向部93分开地将与冲击吸收构件13一起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的构件设置于第2连接器12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装置10的结构、形状复杂化。
(4)冲击吸收构件13是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方向Z1能伸缩的压缩螺旋弹簧,通过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被压缩,从而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根据该结构,冲击吸收构件13的作用力作用于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解除的方向。因此,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连接解除时,通过冲击吸收构件13的作用力,能够容易地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拆卸。另外,能够减少冲击吸收构件13需要的成本。
(5)在第2连接器12中,端子构件100a、100b嵌件成型于第2壳体90。因此,可抑制水等液体从端子构件100a、100b与第2壳体90之间浸入到电池的盒内。
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导向部93及导孔3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导向部93只要形成在连接方向Z1延伸,并且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顶端位于比第2端子101a、101b靠第1连接器11侧的柱状即可。另外,导孔31只要是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被插入导向部93并以抑制导向部93相对于连接方向Z1的倾倒的方式进行引导的孔即可。
例如,在图7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导孔31A具有沿着连接方向Z1设置于导孔31A的内周面的第1卡合部111。另外,导向部93A具有第2卡合部112,第2卡合部112沿着连接方向Z1设置于导向部93A的外周面,与第1卡合部111卡合,并与第1卡合部111一起进行导向部93A相对于导孔31A的周向的定位。
如图7所示,在第1连接器11A中,导孔31A具有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的形状呈正八边形的八边形筒状的内周面。构成导孔31A的内周面的八个平面各自是与连接方向Z1平行延伸的平面状的第1卡合部111。另外,在配置于导孔31A的内部的冲击吸收构件13的上端部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圆板状的抵接构件81而设置有呈正八边形板状的抵接构件81A。
如图8所示,在第2连接器12A中,导向部93A形成从中心轴线L2方向观看的形状呈正八边形的八棱柱状。构成导向部93A的外周面的八个平面各自是与连接方向Z1平行延伸的平面状的第2卡合部112。该导向部93A的外形比导孔31A稍小。
在将第1连接器11A和第2连接器12A连接时,通过以导孔31A的第1卡合部111和导向部93A的第2卡合部112卡合的方式将导向部93A插入到导孔31A,能够进行绕沿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第1连接器11A和第2连接器12A的周向的定位。详细地,以导孔31A的八个第1卡合部111和导向部93的八个第2卡合部112分别在径向对置的方式将导向部93A插入到导孔31A。即使导向部93A相对于导孔31A绕中心轴线L2旋转,也通过第2卡合部112抵接(通过卡合)于与该第2卡合部112在径向对置的第1卡合部111,从而可阻止导向部93A相对于导孔31A绕中心轴线L2旋转。因此,可进行绕沿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第1连接器11A和第2连接器12A的周向的定位。其结果是,能够将第1端子61a、61b和与该第1端子61a、61b电连接的第2端子101a、101b在绕沿该连接方向Z1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定位。因此,能够以使这些第1端子61a、61b和第2端子101a、101b在该连接方向Z1对置的状态将第1连接器11A和第2连接器12A连接。因此,容易进行第1连接器11A和第2连接器12A的连接。
另外,在图7及图8所示的例子中,导孔31A具有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的形状呈正八边形的八边形筒状的内周面,并且导向部93A形成从中心轴线L2方向观看的形状呈正八边形的八棱柱状。但是,导孔31A及导向部93A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在周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的形状即可。例如,导孔31A也可以具有从中心轴线L1方向观看的形状呈四边形等除八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的多角筒状的内周面。并且,也可以将导向部93A设为呈与导孔31A相应的多棱柱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构成导孔31A的多角筒状内周面的各平面相当于第1卡合部,构成导向部93A的外周面的各平面相当于第2卡合部。另外,例如也可以为,将导孔31A设为在圆筒状的内周面具有沿着连接方向Z1延伸的卡合凸部及卡合凹部的任一方(相当于第1卡合部)的形状,并且将导向部93A设为呈圆柱状且在外周面具有沿着连接方向Z1延伸的卡合凸部及卡合凹部的任一另一方(相当于第2卡合部)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为,将导孔31A设为具有椭圆筒状、从轴方向观看为D形状(圆的一部分被切成平面状而成的形状)的筒状等非圆筒状的内周面(相当于第1卡合部)的形状,并且将导向部93A设为具有与导孔31A的内周面相应的外周面(相当于第2卡合部)的柱状。
·绕中心轴线L1、L2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周向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在第1壳体20的外周面和第2壳体90的围绕部92的内周面设置的在周向卡合的卡合部进行。例如,在第1壳体20的外周面设置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卡合凸部及卡合凹部的任一方,并且在第2壳体90的围绕部92的内周面设置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卡合凸部及卡合凹部的任一另一方。并且,在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通过沿着连接方向Z1将卡合凸部插入到卡合凹部,能够进行绕中心轴线L1、L2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周向的定位。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第1壳体20的外周面变更为椭圆筒状、多角筒状、从轴方向观看为D形状(圆的一部分被切成平面状而成的形状)的筒状等非圆筒状。在该情况下,第2壳体90的围绕部92的内周面也根据第1壳体20的外周面的形状而变更。即使这样,通过第1壳体20的外周面和围绕部92的内周面,也能够进行绕中心轴线L1、L2的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的周向的定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构件13在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下位于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内侧。但是,冲击吸收构件13也可以在该状态下位于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的外侧。例如,在冲击吸收构件13是压缩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也可以为,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位于压缩螺旋弹簧的内侧。在该情况下,导向部93为圆筒状等能够将冲击吸收构件13向连接方向Z1压缩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61a、61b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配置。但是,第1端子61a、61b的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变更为任意的配置。在该情况下,第2端子101a、101b根据第1端子61a、61b的配置而变更配置,以使得能够与第1端子61a、61b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连接器11设置冲击吸收构件13,并且在第2连接器12设置导向部93。但是,也可以在第1连接器11设置导向部93,并且在第2连接器12设置冲击吸收构件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构件13是压缩螺旋弹簧。但是,冲击吸收构件13除了压缩螺旋弹簧以外,也可以变更为能够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的构件。例如,冲击吸收构件13也可以是与导向部93协作的油减振器、空气减振器等减振器。另外,冲击吸收构件13也可以是在导孔31的内周面配置的环形的橡胶构件。在该情况下,通过作为该橡胶构件的冲击吸收构件13与导向部93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可吸收将第1连接器11和第2连接器12连接时的冲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连接器11中,第1端子61a、61b由与壳体主体21分体的部件形成,并组装于该壳体主体21。但是,第1端子61a、61b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于壳体主体21而与该壳体主体21设置成一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构件100a、100b嵌件成型于第2壳体90。但是,端子构件100a、100b也可以与第2壳体90分体形成,并组装于该第2壳体90。另外,第2壳体90也可以是将多个部件组装而构成的壳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20通过将壳体主体21、外壳体22以及后止动体23组装而构成。但是,第1壳体2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第1壳体20也可以是壳体主体21、外壳体22以及后止动体23一体形成的壳体。在该情况下,第1端子61a、61b既可以嵌件成型于第1壳体20,也可以由另外的部件形成并组装。另外,壳体主体21、外壳体22以及后止动体23的至少一个也可以是将两个以上部件组装而构成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端子61a作为阴极,将第1端子61b作为阳极,并且将第2端子101a作为阴极,将第2端子101b作为阳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11具备的第1端子61a、61b是阴端子,并且第2连接器12具备的第2端子101a、101b是阳端子。但是,也可以将第1连接器11具备的第1端子61a、61b作为阳端子,并且将第2连接器12具备的第2端子101a、101b作为阴端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均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但是也可以由铜系以外的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例如,第1端子61a、61b及第2端子101a、101b也可以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61a、61b的形状及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并且,也可以根据第1端子61a、61b的形状及结构将第2端子101a、101b的形状及结构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四个第2端子101a与连结部102a及电线连接部103a一体形成。但是,四个第2端子101a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且各自与阳极的电线电连接的结构。关于四个第2端子101b也是同样。
另外,例如也可以为,第1端子61a、61b呈在连接方向Z1延伸的圆筒状,并且第2端子101a、101b是插入到该第1端子61a、61b的呈圆柱状的端子。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作为阴端子的第1端子61a、61b设为由呈筒状的触点收纳部和触点构件构成的端子,该触点收纳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该触点构件收纳于该触点收纳部的内部并与该触点收纳部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在第1壳体20中将触点收纳部内嵌于各保持孔34,并且将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线与该触点收纳部电连接。并且,在各触点收纳部的内部所收纳的触点构件例如可使用形成多个板簧沿周向配置的形状的构件、即具有百叶状排列的多个板簧的构件。该触点构件通过与触点收纳部的内周面抵接,从而与该触点收纳部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当沿着中心轴线L1方向将圆柱状的第2端子101a、101b向第1端子61a、61b插入时,第2端子101a、101b向触点构件的内侧插入。并且,通过触点构件的多个板簧将第2端子101a、101b的外周面朝向第2端子101a、101b的径向内侧按压并且与该外周面接触,从而第1端子61a、61b和第2端子101a、101b电连接。
另外,作为在触点收纳部的内部所收纳的触点构件,也能够使用例如倾斜螺旋弹簧。该触点构件通过与触点收纳部的内周面抵接,从而与该触点收纳部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当沿着中心轴线L1方向将圆柱状的第2端子101a、101b向第1端子61a、61b插入时,第2端子101a、101b向触点构件的内侧插入。并且,通过触点构件将第2端子101a、101b的外周面朝向第2端子101a、101b的径向内侧按压并且与该外周面接触,从而第1端子61a、61b和第2端子101a、101b电连接。
另外,例如第1端子61a、61b和第2端子101a、101b也可以是通过第2端子101a、101b从连接方向Z1抵接于第1端子61a、61b而电连接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11使阳极的第1端子61a及阴极的第1端子61b分别具备各四个。并且,第2连接器12使阳极的第2端子101a及阴极的第2端子101b分别具备各四个。但是,第1连接器11具备的第1端子61a、61b的数量及第2连接器12具备的第2端子101a、101b的数量不限于此。第1连接器11只要具备多个第1端子即可。并且,第2连接器12只要具备与第1连接器11具备的第1端子的数量相应的数量的第2端子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电池插入的收纳凹部的内周面形成从上侧观看的形状呈正方形的四方筒状,并且电池的盒形成具有与收纳凹部的四方筒状的内周面相应的外周面的正四棱柱状。但是,配置第1连接器11的收纳凹部的形状及配置第2连接器12的电池的盒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供电池插入的收纳凹部的内周面形成从上侧观看的形状呈长方形的四方筒状,并且电池的盒也可以形成具有与收纳凹部的四方筒状的内周面相应的外周面的四棱柱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器11固定于车身。但是,第1连接器11除了直接固定于车身以外,也可以固定于在车身固定或者搭载的逆变器等机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设第1连接器11固定于车身侧、第2连接器12固定于电池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第1连接器11固定于电池,将第2连接器12固定于车身侧。在该情况下,优选将抑制水等液体从第1连接器11浸入到电池内部的止水结构设置于该第1连接器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装置10使用于将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车辆的车身侧的逆变器和电池电连接。但是,连接器装置10的用途不限于此,在有时反复进行一方电线和另一方电线的连接及解除连接的情况下,也在该一方电线与另一方电线之间使用。例如,连接器装置10也可以使用于将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的车身侧和电池电连接。
对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并不用于限定,而作为辅助理解,有时标注实施方式的代表性结构要素的参照符号。
(附记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所述冲击吸收构件是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能伸缩的压缩螺旋弹簧,通过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被压缩,从而吸收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根据上述方式,冲击吸收构件的作用力作用于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解除的方向。因此,在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解除时,通过冲击吸收构件的作用力,能够容易地将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拆卸。另外,能够减少冲击吸收构件需要的成本。
(附记2)本公开的一或者几个实装例适于直流用的连接器装置(10),所述连接器装置(10)能够具备第1连接器(11)和与所述第1连接器(11)机械及电连接的第2连接器(12),
所述第1连接器(11)能够具有:绝缘性的第1壳体(20);多个第1极端子(61a),支承于所述第1壳体(20),配置于具有第1中心轴线(L1)和第1半径的第1假想圆上,具有是阳极及阴极中的一方的第1极性;以及多个第2极端子(61b),支承于所述第1壳体(20),从各第1极端子(61a)分离地配置于所述第1假想圆上,具有是阳极及阴极中的另一方的第2极性,
所述第2连接器(12)能够具有:绝缘性的第2壳体(90),构成为与所述第1壳体(20)嵌合;多个第3极端子(101a),支承于所述第2壳体(90),配置于具有第2中心轴线(L2)和所述第1半径的第2假想圆上,具有所述第1极性,构成为与所述多个第1极端子(61a)连接;以及多个第4极端子(101b),支承于所述第2壳体(90),从各第3极端子(101a)分离地配置于所述第2假想圆上,具有所述第2极性,构成为与所述多个第2极端子(61b)连接,
所述第1连接器(11)能够具备冲击吸收构件(13),冲击吸收构件(13)配置于所述第1假想圆的内侧,能够沿着所述第1中心轴线(L1)在所述第1壳体(20)内弹性变形,
所述第2连接器(12)能够在所述第2假想圆的内侧具备突起(93),突起(93)与所述第2中心轴线(L2)同轴地突出并具有顶端面;
在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第1壳体(20)和所述第2连接器(90)的所述第2壳体(90)嵌合时,所述第1中心轴线(L1)和所述第2中心轴线(L2)一致,所述第2连接器(12)的所述突起(93)的所述顶端面构成为按压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冲击吸收构件(13)而使其弹性变形。
(附记3)在本公开的一或者几个实装例中,
能够构成为:在所述第2连接器(12)的所述突起(93)的所述顶端面按压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冲击吸收构件(13)前,所述第2连接器(12)的所述第3极端子(101a)及所述第4极端子(101b)不与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第1极端子(61a)及所述第2极端子(61b)接触,
在所述第2连接器(12)的所述突起(93)的所述顶端面按压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冲击吸收构件(13)且所述冲击吸收构件(13)开设弹性变形后,所述第2连接器(12)的所述第3极端子(101a)及所述第4极端子(101b)与所述第1连接器(11)的所述第1极端子(61a)及所述第2极端子(61b)接触。
(附记4)在本公开的一或者几个实装例中,所述第2连接器(12)能够构成为:在绕所述第2中心轴线(L2)的两个以上的旋转角度位置上能够与所述第1连接器(11)连接。
(附记5)在本公开的一或者几个实装例中,所述第1连接器(12)的所述多个第1极端子(61a)的数量与所述第2连接器(121)的所述多个第3极端子(101a)的数量相同,
无论在所述两个以上的旋转角度位置的哪个上,所述多个第1极端子(61a)都能够与所述多个第3极端子(101a)分别连接,
无论在所述两个以上的旋转角度位置的哪个上,所述多个第2极端子(61b)都能够与所述多个第4极端子(101b)分别连接。
本发明也可以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以其他的特有方式具体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也可以将在实施方式(或者其一个或者多个方式)中说明的部件中的一部分省略、或者将一个部件组合。本发明的范围应参照权利要求书,与权利要求书赋予权利的等同物的全部范围一起确定。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装置
11、11A:第1连接器
12、12A:第2连接器
13:冲击吸收构件
31、31A:导孔
61a、61b:第1端子
93、93A:导向部
101a、101b:第2端子
111:第1卡合部
112:第2卡合部
Z1:连接方向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
第1连接器,具有多个第1端子;
第2连接器,具有与所述第1端子电连接的多个第2端子;以及
冲击吸收构件,吸收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多个所述第1端子在绕沿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多个所述第2端子在绕沿所述连接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从所述连接方向观看,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位于比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靠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第2连接器具有柱状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连接方向延伸,在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导向部的顶端位于比所述第2端子靠所述第1连接器侧,
所述第1连接器具有导孔,所述导孔在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被插入所述导向部,并以抑制所述导向部相对于所述连接方向倾倒的方式进行引导,
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与所述导向部的顶端之间吸收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时的冲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导孔具有第1卡合部,所述第1卡合部沿着所述连接方向设置于所述导孔的内周面,
所述导向部具有第2卡合部,所述第2卡合部沿着所述连接方向设置于所述导向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并与所述第1卡合部一起进行所述导向部相对于所述导孔的周向的定位。
CN202080013839.2A 2019-02-13 2020-01-27 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34243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3638A JP7247629B2 (ja) 2019-02-13 2019-02-13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9-023638 2019-02-13
PCT/JP2020/002775 WO2020166313A1 (ja) 2019-02-13 2020-01-27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372A true CN113424372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044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3839.2A Pending CN113424372A (zh) 2019-02-13 2020-01-27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47629B2 (zh)
CN (1) CN113424372A (zh)
DE (1) DE112020000797T5 (zh)
WO (1) WO2020166313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0826A (ja) * 1993-03-31 1994-10-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EP1635428A2 (de) * 2004-09-13 2006-03-15 BöSha GmbH + Co. KG Explosiongeschützte Zweistift-Lampenfassung und explosionsgeschützte Leuchte
CN102195202A (zh) * 2010-02-24 2011-09-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雄型连接器、雌型连接器及由这些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器
CN102544427A (zh) * 2010-12-24 2012-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2856726A (zh) * 2012-07-11 2013-01-02 浙江中杭电子有限公司 万向浮动式连接器座
WO2013061880A1 (ja) * 2011-10-26 2013-05-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04103965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4202758A1 (de) * 2013-06-20 2014-12-2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CN104577501A (zh) * 2014-12-23 2015-04-29 北京兴华机械厂 一种双针型可分离微小型供电装置
CN106274745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杭州衡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软式连接的纯电动物流车控制器固定装置
CN107851935A (zh) * 2015-07-28 2018-03-27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抗振动短路桥的电插接连接器以及电插接连接件
JP2018078079A (ja) * 2016-11-11 2018-05-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8352618U (zh) * 2017-08-14 2019-01-08 洛阳欧圣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充电防震专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6598B2 (ja) 1999-03-17 2002-09-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嵌合検知機能付コネクタ
JP5399804B2 (ja) 2009-08-03 2014-01-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1198566A (ja) 2010-03-18 2011-10-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充電用コネクタ
JP5531940B2 (ja) 2010-12-13 2014-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0826A (ja) * 1993-03-31 1994-10-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EP1635428A2 (de) * 2004-09-13 2006-03-15 BöSha GmbH + Co. KG Explosiongeschützte Zweistift-Lampenfassung und explosionsgeschützte Leuchte
CN102195202A (zh) * 2010-02-24 2011-09-2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雄型连接器、雌型连接器及由这些连接器构成的电连接器
CN102544427A (zh) * 2010-12-24 2012-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WO2013061880A1 (ja) * 2011-10-26 2013-05-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N102856726A (zh) * 2012-07-11 2013-01-02 浙江中杭电子有限公司 万向浮动式连接器座
CN104103965A (zh) * 2013-04-12 2014-10-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14202758A1 (de) * 2013-06-20 2014-12-2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CN104577501A (zh) * 2014-12-23 2015-04-29 北京兴华机械厂 一种双针型可分离微小型供电装置
CN107851935A (zh) * 2015-07-28 2018-03-27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抗振动短路桥的电插接连接器以及电插接连接件
CN106274745A (zh) * 2016-08-30 2017-01-04 杭州衡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软式连接的纯电动物流车控制器固定装置
JP2018078079A (ja) * 2016-11-11 2018-05-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8352618U (zh) * 2017-08-14 2019-01-08 洛阳欧圣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充电防震专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7629B2 (ja) 2023-03-29
DE112020000797T5 (de) 2021-12-16
JP2020135941A (ja) 2020-08-31
WO2020166313A1 (ja) 2020-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963683U (zh) 圆柱型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及制造系统
CN111755903B (zh) 电连接装置
CN115066805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US20220181747A1 (en) Inter-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CN210897349U (zh) 一种顶盖组件、外壳及二次电池
CN115088132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及系统
CN112864502A (zh) 一种顶盖组件、外壳及二次电池
CN105099019B (zh)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永磁电机、外壳组件
CN113424372A (zh) 连接器装置
CN208571103U (zh) 一种万向浮动式连接器
CN214542643U (zh) 一种载具用充电插座
WO2020183879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10725844B (zh) 一种定位销、及其组装方法和装配方法
CN220306565U (zh) 冠簧模组及连接器
US10868388B2 (en)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CN217444773U (zh) 快换连接器及具有该快换连接器的车辆
EP125368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9766720U (zh) 一种电连接器壳体组件及电连接器
CN210511530U (zh) 灯头及其灯座
CN112490729A (zh) 一种载具用充电插座
US7046206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antenna
US20140302695A1 (en) Connector
US10276960B2 (en) Connector
CN221102240U (zh) 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14589512U (zh) 电连接器及代步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929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