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192A -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192A
CN103958192A CN201280048768.5A CN201280048768A CN103958192A CN 103958192 A CN103958192 A CN 103958192A CN 201280048768 A CN201280048768 A CN 201280048768A CN 103958192 A CN103958192 A CN 103958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esin
film
solar module
protectiv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87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192B (zh
Inventor
奥山太
加藤康平
谷口幸司
范垂音
寺西正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58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1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1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32B27/3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polyolefins, e.g. PTF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2Oxide or hydr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1Resistive to light or to UV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12Photovoltaic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如下程度的优异的耐热性、遮蔽性,因加工时的变形小而耐电压特性优异,因紫外线的影响导致的劣化的程度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所述程度为,在通过层合工序进行加热压接时,不会由于光电元件的端部、配线部件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变形为较薄、因而光电元件、上述配线部件透过可见的程度,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特征在于,依次层合有包含A层/B层/C层的3层构成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塑料膜和紫外线吸收层,A层包含混合有聚乙烯类和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B层包含含有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C层包含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更具体而言,涉及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工序中由于耐热性优异从而不会产生因热变形导致的缺陷、而且耐气候性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意识的提高,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电池备受关注,开发、提出了包含各种形态的太阳能电池组件。通常,太阳能电池组件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即,使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元件或无定形硅太阳能电池元件等太阳能电池元件,按照表面保护片材、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等填充材料片材、太阳能电池元件、填充材料片材和背面保护片材层的顺序层合,真空抽吸,加热压接而一体化的方法。作为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背面保护片材,通常使用轻质、且电特性、强度优异的塑料基材,从轻质性、防湿性和高耐电压特性出发,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膜。为了将聚烯烃类树脂膜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部件,需要解决聚烯烃类树脂膜特有的问题,为此进行了各种提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合有特定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和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 
对于使用了聚烯烃类树脂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要求如下相反的特性,即,与用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粘接性树脂层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以下简称为EVA)片材的热粘接性和用以抑制因对组件进行成型时的热和压力导致的变形的耐热性。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使用在密度为0.940~0.970g/cm3的聚乙烯类树 脂中添加有紫外线屏蔽剂、抗氧化剂的膜,但关于该处方,虽然与EVA片材的热粘接性优异,但耐热性不足,膜因太阳能电池组件制备工序中的热和压力的影响而变形,因而膜部分变薄,有发电元件、配线透过可见或耐电压特性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改善由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的焊锡突点(solder projection)部导致的耐贯通性,对含有层合有聚丙烯类树脂和聚乙烯类树脂的片材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进行了记载,但仅凭简单地通过共挤出将聚丙烯类树脂和聚乙烯类树脂层合,在层合的界面容易剥离,所以用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时的制约大。 
另外,在使用了聚烯烃类树脂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中,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要做到不因从背面受到的紫外线的影响而在背面保护片材发生黄变、强度降低、裂缝等劣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11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6108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23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具有如下程度的优异的耐热性、遮蔽性,因紫外线对背面的影响而造成的黄变等劣化的程度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程度为,关于使用了聚烯烃类树脂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在通过太阳能电池组件制备工序中的层合工序进行加热压接时,不会由于光电元件的端部、用以将毗邻的光电元件相互连接的电极(互联器(interconnector))、用以将电池串(cell strings)相互连接的被称为汇流条的集电电极等配线部件的影响、而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变形为较薄、因而光电元件、上述配线部件透过可见的程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为依次层合有包含A层/B层/C层的3层构成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塑料膜和紫外线吸收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膜,其特征在于,A层包含混合有聚乙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B层包含含有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C层包含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可作为具有如下程度的优异的耐热性、遮蔽性,因紫外线对背面的影响而导致的黄变等劣化的程度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程度为,在通过层合工序进行加热压接时,不会由于太阳能发电元件的端部,用以将毗邻的光电元件相互连结的互联器、用以将电池串相互连结的被称为汇流条的集电电极等配线部件的影响、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变形为较薄、因而太阳能发电元件、互联器、汇流条透过可见的程度。另外,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用作太阳能电池组件密封材料的EVA等粘接性树脂的热粘接性优异,此外,片材内层间的密合力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一例的截面简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例的截面简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耐热性试验方法的截面简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EVA的粘接强度测定方法的截面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与优选的实施方式一同对详情情况进行说 明。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为依次层合有包含A层/B层/C层的3层构成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塑料膜和紫外线吸收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 
本发明所使用的塑料膜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粘合有多层的膜的多层膜。 
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塑料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简称为PEN)等聚酯膜、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膜、聚苯乙烯膜、聚酰胺膜、聚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聚丙烯腈膜、聚酰亚胺膜、氟类树脂膜等。其中,从机械强度、耐热性、经济性的观点出发,可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由于要求长期的特性维持,所以更优选为耐水解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以下简称耐水解性PET膜)。同样,由于可得到高的耐水解性的理由,优选为PEN膜。 
另外,本发明中可使用的塑料膜从耐气候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氟类树脂膜,也可优选使用层合有聚酯膜和氟类树脂膜的膜。 
在本发明中,被优选用作塑料膜的所谓耐水解性PET膜为在140℃的高压蒸汽下保存10小时后的拉伸伸长率保持了初始拉伸伸长率的60%以上的膜。 
通过将在140℃高压蒸汽下保存10小时后的拉伸伸长率保持了初始拉伸伸长率的60%以上的耐水解性PET膜用作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塑料膜,可以使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耐气候性大幅提高,可有助于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10年以上的性能保证,为优选。 
在本发明中,被优选用作塑料膜的耐水解性PET膜可通过在二羧酸成分中使用了对苯二甲酸、在二醇成分中使用了乙二醇的特性粘度[η]为0.70~1.20、更优选为0.75~1.00的PET的双轴拉伸膜来达成。在此,特性粘度[η]为将邻氯苯酚作为溶剂溶解PET、在25℃的温度下测定的值,该粘度与PET的聚合度成比例。为了提高耐水 解性,提高PET的聚合度是重要的,作为提高聚合度的方法,有下述方法,即,在减压下聚合时边除去乙二醇边采用长的聚合时间进行聚合的方法;在将暂且进行了上述聚合的PET树脂进行结晶处理后,减压下于高温下进行热处理,进一步提高聚合度的被称为所谓固相聚合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使特性粘度[η]为目标的值。在该特性粘度为0.70以上的情况下,赋予耐水解性、耐热性变得容易,使背面保护片材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耐水解性能提高,所以优选。另外,在该数值为1.20以下的情况下,熔融粘度降低,熔融挤出成型变得容易,膜的制膜性提高,所以优选。 
这些PET树脂可以为均聚PET树脂,也可含有共聚成分,作为共聚成分,例如可使用二甘醇、新戊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等二醇成分;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等二羧酸成分。另外,在该PET树脂中,可根据需要以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量配合适宜的添加剂,例如耐热稳定剂、耐氧化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耐气候稳定剂、有机润滑剂、有机类微粒、填充剂、抗静电剂、成核剂、染料、分散剂、偶联剂等。 
为了由上述PET树脂制成双轴拉伸膜,将PET树脂根据需要干燥,供给至公知的熔融挤出机,由狭缝状的模具挤出片材,密合于金属滚筒,冷却至该PET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得到未拉伸膜。对于该未拉伸膜,通过同时双轴拉伸法、依次双轴拉伸法等周知的方法可得到双轴拉伸膜。作为该情况下的条件,拉伸温度可选择该PET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且Tg+100℃以下的任意条件,从最终得到的膜的物性和生产率出发,通常优选80~170℃的温度范围。另外,关于拉伸倍数,膜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均选择1.6~5.0、优选1.7~4.5的范围。另外,拉伸速度优选为1000~200000%/分钟。此外,在拉伸后进行膜的热处理,但可通过与在宽度方向拉伸的拉幅机接续的热处理室进行连续热处理或通过另外的烘箱进行加热,也可通过加热辊进行热处理。关于热处理条件,通 常采用温度为120~245℃、时间为1~60秒的范围。在热处理时,为了在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使热尺寸稳定性良好,也可进行松弛处理。 
作为在140℃的高压蒸汽下保存10小时后的拉伸伸长率保持了60%以上的PET膜,下述的PET膜已经上市,即,在基于JISC2151(1996)测定膜的破裂伸长率时,与在140℃的高压蒸汽条件下进行蒸汽处理前相比,50%伸长率降低时间为不具有耐水解性的膜的2倍以上的PET膜,具体而言,东丽(株)制的“Lumirror”(注册商标)X10S等在本发明中可优选用作塑料膜。 
在本发明中,被优选用作塑料膜的PEN膜为如下得到的膜,即,在二羧酸成分中使用2,6-萘二甲酸,在二醇成分中使用乙二醇,将通过公知的方法被聚合的树脂与上述方法相同地通过公知的方法双轴拉伸而得的膜。 
这些耐水解性PET膜或PEN膜的厚度优选38~300μm,从膜的硬度、耐电压性、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成本方面和太阳能电池组件制备时的加工适应性出发,更优选50~250μm。 
此外,为了通过作为阻燃标准的UL746A中的HAI(高电流电弧-燃烧)试验,优选耐水解性PET或PEN膜的厚度为200~250μm。 
关于本发明中的被优选用作塑料膜的氟类树脂膜,可将氟类树脂熔融,由喷嘴挤出成片状,在旋转冷却滚筒上使其冷却固化,从而制成目标厚度的氟类树脂膜。 
作为氟类树脂,可列举出聚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EP)或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四氟乙烯共聚物、聚氯三氟乙烯树脂等。在这些氟树脂中,从用以制膜的熔融挤出成型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聚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六氟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EP)、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四氟乙烯共聚物、聚氯三氟乙烯聚合物。 
对于本发明中的氟类树脂膜,通过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火焰处理、化学处理等对表面进行活化处理,由此可使层合后的密合强度提高。 
本发明中的塑料膜可优选使用层合有上述聚酯膜和氟类树脂膜的膜。 
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包含A层/B层/C层的3层构成,A层包含混合有聚乙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A层中所使用的聚乙烯类树脂,可列举出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或它们的混合树脂。 
所谓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为乙烯和α-烯烃的共聚物(以下简称为LLDPE),优选为碳原子数4~20、优选4~8的α-烯烃的共聚物,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壬烯、1-癸烯等的共聚物。这些α-烯烃可单独或组合使用,从聚合生产率出发特别优选使用1-丁烯、1-己烯、1-辛烯等。 
本发明中的A层的LLDPE的熔点优选为110~130℃的范围。通过熔点为130℃以下,与EVA的热粘接性优异,通过为110℃以上,在与EVA热压接时,不会使片材的厚度降低,可确保耐电压特性,所以优选。 
另外,对于该LLDPE的密度,优选0.90g/cm3以上的密度,若密度高于0.94g/cm3,则与聚丙烯类树脂的分散性降低,在与金属辊、橡胶辊的摩擦中,树脂易脱落,能够成为产生白粉的主要原因,所以优选0.94g/cm3以下的密度。LLDPE中的α-烯烃的含量优选为0.5~10摩尔%,进一步优选为2.0~8.0摩尔%。通过将α-烯烃含量调整为0.5~10摩尔%,可使LLDPE的密度在0.90g/cm3以上且0.94g/cm3以下的范围。 
本发明中的A层的LLDPE的190℃熔融指数(以下简称为MFR)优选为0.5~10.0g/10分钟,更优选为1.0~5.0g/10分钟。通过使MFR为0.5g/10分钟以上,可以使在膜制膜时难以产生与其他层的层合不均。另外,若MFR小于10.0g/10分钟,则变得不易发生铸造时的处 理性不良、因结晶度增大导致的脆化,优选。 
在本发明中的A层中使用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以下简称为LDPE)的情况下,其密度优选为0.90~0.93g/cm3的范围。通过使密度为0.90g/cm3以上,可确保优异的膜的滑动性,加工时的膜操作性变得良好,所以优选。另一方面,通过使密度为0.93g/cm3以下,易发挥使聚乙烯类树脂与聚丙烯类树脂的分散性提高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的A层中使用密度为0.94~0.97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以下简称为HDPE)的情况下,膜的硬度和耐卷曲优异,另一方面,HDPE因加工时的辊摩擦而脱落,产生白粉,所以有时引起使膜污浊、损伤等问题,熔点比LLDPE、LDPE高,需要注意将进行与EVA的热粘接时的加热温度设定较高等,有因热粘接的条件的不同而与EVA的密合强度降低的顾虑。 
接着,在本发明中的A层中,需要混合聚乙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通过混合聚丙烯类树脂,耐热性提高,可使与B层的密合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对于A层,相对于聚乙烯类树脂100重量份,若聚丙烯类树脂少于500重量份,则可确保与EVA的密合性,若超过50重量份,则耐热性和B层间的密合力提高,所以优选混合50~500重量份的聚丙烯类树脂。 
本发明所说的所谓耐热性指的是在用作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时能够耐受加工工序所实施的130~170℃的层合。更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在插入汇流条等配线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备工序中,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树脂因该层合时的热和压力而变形,但对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A层/B层/C层的总厚度,维持初始厚度的80%以上是重要的。由于背面保护片材的厚度直接有助于耐电压特性,所以通过保持初始厚度,可确保耐电压特性。另外,汇流条等配线部件不会透过可见,可制成设计性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作为聚丙烯类树脂,可列举出均聚丙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 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 
在使用乙烯与丙烯的共聚物的情况下,乙烯含量优选1~15摩尔%的范围的含量。在乙烯含量超过1摩尔%的情况下,向LLDPE、LDPE或它们的混合树脂的分散性提高,在与金属辊、橡胶辊的摩擦中树脂难以脱落,可抑制白粉的产生,另外,可提高与EVA的密合力。另一方面,若少于15摩尔%,则与EVA热压接时,片材厚度不降低,可提高汇流条等的遮蔽性。 
需说明的是,上述聚丙烯类树脂在230℃的MFR优选1.0~15g/10分钟的范围。在MFR大于1.0g/10分钟的情况下,在制膜工序中不易发生膜宽与喷嘴的排出宽度相比降低(缩颈),膜的稳定制备变得容易。另外,在MFR小于15g/10分钟的情况下,结晶速度降低,膜不会变脆,所以优选。 
从以耐热性为代表、滑动性、膜的处理性、耐卷曲性、与EVA的热粘接性的观点出发,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40℃~170℃的范围。通过使熔点为140℃以上,关于A层,耐热性优异,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EVA进行热压接时的片材厚度的降低被抑制,可确保耐电压特性,所以优选。通过使熔点为170℃以下,可确保与EVA的优异的密合力。 
作为本发明中的A层的表面平均粗糙度Ra,为0.10~0.30μm时满足加工时的膜的处理性能,所以优选。 
在本发明中的A层中,为了改善膜的操作性、滑动性,可相对于A层的树脂成分添加0.1~10重量%的平均粒径为1~5μm的无机或有机粒子。 
另外,相对于A层树脂成分,可添加0.1~10重量%的有机化合物的润滑剂。作为有机化合物的润滑剂,可列举出硬脂酰胺、硬脂酸钙等。 
接着,本发明中的B层包含含有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关于这里所说的所谓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聚丙烯类树脂包含选自均聚丙烯、乙烯与丙烯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以上 的树脂或这些树脂与聚乙烯的混合树脂,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乙烯的含量低于全部树脂成分的30重量%的组合物。 
在作为聚丙烯类树脂使用乙烯与丙烯的共聚物的情况下,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乙烯含量优选为15摩尔%以下。 
从与A层和下述C层共挤出时的层合性出发,聚丙烯类树脂在230℃下的MFR优选为1.0~15g/10分钟的范围。通过使MFR大于1.0g/10分钟,在制膜工序中由喷嘴熔融挤出的膜不易缩颈、膜的宽度方向的平面性不会恶化等稳定制膜变得容易。另外,在MFR小于15g/10分钟的情况下,结晶速度降低,膜不易变脆。 
从耐气候性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B层中所使用的白色微粒优选为碳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锌、滑石、高岭土、氧化钛、硫酸钡等无机类微粒,其中最优选氧化钛粒子,作为晶型,已知有金红石型、锐钛矿型、板钛矿型等,从优异的白色度和耐气候性及反光性等特性出发,优选金红石型。 
在本发明中,在使用氧化钛的情况下,由于有因光催化作用而使树脂劣化的可能性,所以为了抑制光催化作用,优选利用表面被覆剂对氧化钛粒子进行表面被覆处理。表面被覆剂的组成无限定,但优选为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锌等无机氧化物。使用表面被覆剂的被覆方法无特殊限定,可使用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了表面被覆的氧化钛粒子。 
此外,从氧化钛粒子的稳定化的目的出发,例如也可将受阻胺类等光稳定剂添加于树脂中。 
本发明所使用的白色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0.2~0.7μm的粒径,在提高可见光的反射率的目的下,更优选0.25~0.35μm的粒径。 
另外,本发明所使用的B层的白色微粒的添加量受其比重影响,但优选相对于聚丙烯类树脂在5~50重量%的范围内添加。其中,更优选相对于聚丙烯类树脂在10~30重量%的范围。通过使添加量相对于聚丙烯类树脂为5重量%以上,可得到充分的白色化和反光效果,汇流条等配线材料不会透过可见,可制成设计性优异的太阳能 电池组件。另一方面,若少于50重量%,则在制膜时白色微粒不易凝集,可稳定制膜。 
接着,本发明中的C层包含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与B层相同地以选自均聚丙烯、乙烯与丙烯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等聚丙烯类树脂中的1种以上的树脂为主要成分、含有70重量%以上的聚丙烯类树脂,但从以耐热性为代表、滑动性、膜的处理性、耐损伤性、耐卷曲性的观点出发,最优选嵌段共聚物。从以耐热性为代表、滑动性、膜的处理性、耐损伤性、耐卷曲性的观点出发,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50℃~170℃的范围。通过使熔点为150℃以上,耐热性优异,片材厚度不会因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EVA热压接时的温度和压力而降低,可保持汇流条等的遮蔽性,所以优选。通过选择熔点为170℃以下的聚丙烯类树脂,与B层的结晶度的差异小,可抑制膜的卷曲,卷取性提高,与其他基材的粘接性也提高。 
该聚丙烯类树脂在230℃下的MFR优选为1.0~15g/10分钟的范围。通过使MFR大于1.0g/10分钟,在制膜工序中不易缩颈,膜的稳定制膜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使MFR小于15g/10分钟,结晶速度降低,不易变脆。 
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厚度根据使用的太阳能电池的构造而改变,但优选10~250μm的范围,从膜制备方面、与其他基材的层合加工性出发,进一步优选20~200μm的范围。通过使其为250μm以下,可制成经济性优异、操作性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此外,为了制成作为本申请发明的重要目的的、具有下述程度的优异的耐热性、遮蔽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厚度优选为50~200μm,进一步优选为130~200μm,所述程度为,不会由于配线部件的影响导致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变形为较薄、因而太阳能发电元件、互联器、汇流条透过可见的程度。 
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由A层/B层/C层构成,其层合 比虽然无特殊限定,但将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按100%计,优选A层、C层分别为5~20%、B层为90~60%的范围。通过制成A层/B层/C层,将含有白色微粒的B层用A层和C层夹持,由此抑制制备时的喷嘴中的含有大量粒子的树脂分解物的附着,可规避因分解物脱落导致的工序污染、膜的损伤之类的品质问题。 
具体说明制备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方法。需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膜的制备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在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10℃~130℃范围的LLDPE中混合有50~500重量份的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混合物。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在熔点为140℃~170℃范围的聚丙烯类树脂中作为白色微粒混合有5~50重量%的平均粒径为0.3μ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和作为抗氧化剂以0.05~0.35重量%的范围混合有“Sumilizer GP”的树脂混合物。 
作为C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熔点为150~170℃的聚丙烯类树脂。将这样进行准备的树脂分别供给至单轴的熔融挤出机,分别在220~280℃的范围内熔融。然后,通过设置在聚合物管的中途的过滤器,除去异物、粗大无机粒子等后,用设置在多岐管型的T型模具或T型模具上部的供料头(feed block),进行A层/B层/C层型的3种3层层合,使C层侧为金属辊面侧,由T型模具排出至旋转金属辊上,得到未拉伸膜。此时,关于旋转金属辊,将表面温度控制为20~60℃是,不会发生C层向金属辊的粘着,提高结晶性,所以优选。另外,为了使熔融聚合物密合于金属辊,所以优选从非金属辊侧喷出空气的方法、使用压辊(nip roll)。 
关于本发明中的紫外线吸收层,可示例出包含在丙烯酸树脂等粘合剂树脂中配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树脂组合物、在丙烯酸树脂等中共聚有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的树脂的层,但从与作为基材的塑料膜的密合性、紫外线吸收层自身的耐气候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在丙烯酸类树脂等中共聚有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的树脂的 层。 
作为与丙烯酸类树脂共聚的紫外线吸收剂,可示例出水杨酸类、二苯甲酮类、苯并三唑类、氰基丙烯酸酯类等紫外线吸收剂。 
另外,作为同样地与上述丙烯酸树脂共聚的光稳定剂,可列举出受阻胺类等光稳定剂。 
为了提高紫外线吸收层的树脂的耐气候性,优选在本发明中的紫外线吸收层中添加白色颜料,从通用性、价格、显色性能和耐紫外线性的观点出发,作为白色颜料优选氧化钛。 
本发明中的紫外线吸收层的厚度优选0.2~5μm,进一步优选为1~4μm,特别优选为1~3μm。通过使紫外线吸收层的厚度比0.2μm厚,在涂布时不会产生缩边、膜断裂之类的现象,易形成均匀的涂膜,可充分发挥对于基材塑料膜的密合力、特别是紫外屏蔽性能,优选。另一方面,通过使紫外线吸收层的厚度为5μm以下,紫外线屏蔽性能充分发挥,即使进一步增厚,也有对涂布方式产生制约、生产成本升高等方面的顾虑。 
对于本发明中的紫外线吸收层,为了得到保护树脂基材的效果,形成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膜的最外层。 
在本发明中,在塑料膜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粘合中使用的粘接剂无特殊限定,但通常使用异氰酸酯交联型粘接剂。其中,为了制成耐气候性优异、相对于时间流逝粘接力的降低少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优选使用耐水解性优异的粘接剂。 
作为本发明中的粘接剂中使用的溶剂,优选酯类、酮类、脂肪族类、芳香族类等不具有活性氢的溶剂。作为酯类,可列举出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作为酮类,可列举出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作为脂肪族,可列举出正庚烷、正己烷、环己烷等。作为芳香族类,可列举出甲苯、二甲苯等。其中,从溶解度、涂布适应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乙酸乙酯、乙酸丙酯、甲乙酮。 
另外,粘接剂层的厚度优选0.1~10μm,从成本方面和粘接性的 观点出发,更优选2~6μm。 
作为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制备方法,例如可采用在塑料膜上使用凹版辊式涂布法、辊式涂布法、逆转辊涂布法、吻合涂布法(Kiss-Coat method)、其他等涂布法或印刷法等涂布粘接剂的干式层合等公知方法层合其他的塑料膜或层合体。此时,塑料膜也可根据需要实施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用以提高粘接性的表面处理。另外,可预先在与塑料膜涂布粘接剂的面相反侧的面采用使用凹版辊式涂布法、辊式涂布法、逆转辊涂布法、吻合涂布法、其他等涂布法或印刷法等涂布粘接剂的干式层合等公知方法形成紫外线吸收层(17)。接着,使该塑料膜(16)的粘接剂(15)涂布面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11)的C层(14)侧的面粘合。将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的一例的侧截面简图示于图1。 
塑料膜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密合强度优选2N/15mm以上。若这些膜间的密合强度为2N/15mm以上,则可充分得到层合了的膜的层间强度,不易发生因太阳能电池组件加工时或加速试验等导致的层间剥离,更优选为6N/15mm以上。 
以下对使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一例的侧截面简图示于图2。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厚度优选200~400μm的范围。通过使厚度为200μm以上,可确保高的局部放电电压,并且可确保足够的刚性,处理时的折断缺陷显著减少。另一方面,通过使厚度为400μm以下,可在保持必要的足够的刚性、耐电压特性的同时增大在卷取于辊上时的接触辊的长度,可制成生产率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一步优选为250~350μm的范围。 
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11)面朝向粘接性树脂层2(23)的方向,将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粘接性树脂层2(23)/配置有配线的作为光电元件的太阳能发电元件(25)/粘接树脂层1(22)/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表面 保护片材(24)依次层合,进而,若需要,则在各层间任意层合其他的原料,接着,利用通过真空抽吸等将它们一体化并进行加热压接的层合法等通常的成型法,将上述各层作为一体成型体进行加热压接成型,安装框,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 
构成上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表面保护片材(24)优选具有太阳光的透过性、绝缘性、耐气候性、耐热性、耐光性、耐水性、防湿性、防污性等物理或化学强度性。作为上述表面保护片材,可使用玻璃板等、聚酰胺类树脂(各种尼龙)、聚酯类树脂、环状聚烯烃类树脂、聚苯乙烯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缩醛类树脂、其他等各种树脂膜或者片材。 
作为粘接性树脂层1(22),优选具有耐气候性、耐热性、透明性。具体而言,作为上述填充剂层,例如可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离聚物树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或酸改性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有机硅树脂、环氧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其他等树脂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电元件的太阳能发电元件(25)可使用一直以来公知的元件,例如单晶硅型太阳能发电元件、多晶硅型太阳能发电元件等晶体硅太阳能发电元件;包含单一接合型或串联结构型等的无定形硅太阳能发电元件;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发电元件;碲化镉(CdTe)、铜铟硒(CuInSe2)等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发电元件,有机太阳能发电元件,其他等。此外,也可使用薄膜多晶硅太阳能发电元件、薄膜微晶硅太阳能发电元件、薄膜晶体硅太阳能发电元件与无定形硅太阳能发电元件的混合元件等。 
在构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光电元件之下层合的粘接性树脂层2(23)可使用与粘接性树脂层1(22)相同材质的树脂。粘接性树脂层2(23)优选具有与背面保护片材的密合性。这些粘接性树脂层为了实现保持作为光电元件的太阳能发电元件的背面平滑性的功能,优选具有热塑性,此外,从保护作为光电元件的太阳能发电元件的方面考 虑,优选耐划痕性、冲击吸收性等优异。 
作为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框体,优选铝型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需说明的是,特性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测定、评价。 
[密度测定方法] 
密度根据(ASTM)D1505进行测定。 
[MFR的测定方法] 
LLDPE、LDPE的熔融指数(MFR)依据ASTM D1238在190℃、2.16kg负荷下进行测定,另外,均聚丙烯、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MFR在230℃、2.16kg负荷下进行测定。 
[熔点测定] 
使用的树脂的熔点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岛津制作所制,DSC-60),从20℃起以10℃/分钟的速度进行升温,将加热至300℃时的熔融峰的最高峰温度作为熔点。 
[反射率] 
对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背面保护片材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面,求得在分光光度计(日立制作所制U-3410)上安装φ60积分球(日立制作所制,130-0632)和10度倾斜垫片的状态下测定3次560nm的绝对反射率所得的平均值,作为反射率。 
[耐热性试验:互联器的透过可见] 
如图3所示,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11)面朝向EVA片材2(33)的方向,依次层合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EVA片材2(33)(SANVIC INC.制,PV-45FR000厚度为450μm)/互联器(35)(2mm宽×厚0.6mm)/EVA片材1(32)(厚度为450μm)/玻璃板(34),设置于(株)NPC制、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合器(LM-50X50-S)后,在真空时间为5分钟、控制时间为1分钟、加压时间为9分钟、温度为142℃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压接。在压接后,于室温冷却,制备伪组件。 
按照上述方法各水平制备10张,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侧进行目视观察。作为透过可见的判定,根据下列标准,将4以上的设为合格。 
5:在全部10张中没有互联器的透过可见。 
4:在10张中的1张中有互联器的稍稍透过可见,剩余没有透过可见。 
3:在10张中的2张以上中有互联器的稍稍透过可见,但没有明显的透过可见。 
2:在10张中的1张中有互联器的明显透过可见。 
1:在10张中的2张以上中有互联器的明显透过可见。 
[耐热性试验: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厚度观察] 
用利器在耐热性试验后的伪组件上形成刻痕,用偏光显微镜((株)NIKON制ECLIPSE(ECLIPSE)E400POL)在200倍的放大倍数下观察互联器部分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切断面,对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整体厚度的变化,根据下列标准,将“+”以上判定为合格。 
++:厚度变化低于-5% 
+:厚度变化为-5%以上且低于-20% 
-:厚度变化为-20%以上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EVA的粘接强度测定] 
如图4所示,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11)面朝向EVA片材2(43)和脱模膜(45)的方向,依次层合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10)/脱模膜(45)/EVA片材2(43)/EVA片材1(42)/玻璃板(44),设置于(株)NPC制、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合器(LM-50×50-S)后,在真空时间为5分钟、控制时间为1分钟、加压时间为9分钟、温度为142℃的条件下进行加热压接。在压接后,于室温冷却,制备伪组件。使用该伪组件,如下测定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与EVA的粘接强度。 
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侧,以10mm的宽度在太阳 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EVA层间进行剥离,在室温条件下使用(株)ORIENTEC制万能拉力机PTM-50,在180°的剥离角度、100mm/min的剥离速度下进行剥离,评价粘接强度,根据下列标准,将“+”以上判定为合格。 
++:剥离强度为50N/10mm以上 
+:剥离强度低于50N/10mm且在40N/10mm以上 
-:剥离强度低于40N/10mm且在20N/10mm以上 
--:剥离强度低于20N/10mm。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 
[耐紫外线性评价] 
使用岩崎电气社制EYE SUPER UV TESTER SUV-W151,在63℃×30%RH的气氛下以160mW/cm2的紫外线强度进行24小时的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累积量为206kWh/m2)。进行其前后的表色系(日语:表色系)b*值的测定。将b*值的差值低于6的情况用“++”判定为合格,将低于30且为6以上的情况用“+”判定为合格,将30以上用“-”判定为不合格。 
[氧化钛母料A的制备方法] 
将40重量%的熔点为162℃、密度为0.900g/cm3的均聚丙烯与60重量%的用以硅、铝、锌等的1种或多种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氧化物进行了表面处理的平均粒径为200n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SakaiChemical Industry Co.,Ltd制FTR-700)用双螺杆挤出机于240℃进行熔融混炼后,进行条状切割(strand cut),制备氧化钛母料A。 
[氧化钛母料B的制备方法] 
将40重量%的熔点为122℃、密度为0.922g/cm3、MFR为7g/10分钟的LLDPE与60重量%的用以硅、铝、锌、锆等的1种或多种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氧化物进行了表面处理的平均粒径为200n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Sakai Chemical Industry Co.,Ltd制FTR-700)用双螺杆挤出机于210℃进行熔融混炼后,进行条状切割,制备氧化钛母料B。 
(实施例1)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相对于80重量份的熔点为127℃、密度为0.940g/cm3、MFR为5.0g/10分钟的LLDPE,混合有20重量份(聚乙烯类树脂总计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12℃、密度为0.912g/cm3、MFR为4.0g/10分钟的LDPE,以及混合有100重量份的作为聚丙烯类树脂的熔点为150℃、密度为0.900g/cm3、MFR为7g/10分钟的乙烯含量为4摩尔%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以下简称为EPC)的树脂。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60℃、密度为0.900g/cm3、MFR为7g/10分钟的均聚丙烯(以下简称为H-PP)混合有30重量份的氧化钛母料A的树脂。作为着色剂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13.8重量%。 
作为C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熔点为160℃、密度为0.900g/cm3、MFR为4.0g/10分钟、乙烯含量为7摩尔%的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以下简称为B-PP)。 
将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供给至单螺杆熔融挤出机,分别于260℃熔融,导入至A层/B层/C层型的多岐管型T型模具中,挤出至保持为30℃的铸造筒上,从非筒面侧喷出25℃的冷风,进行冷却固化,得到各层的厚度构成比例为A层/B层/C层=10%/80%/10%的膜厚度为150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 
通过对该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C层侧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使C层表面的润湿张力为40mN/m进行卷取。 
向(株)日本触媒制的作为特征在于将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HALS)与丙烯酸多元醇树脂交联的涂布剂的“Halshybrid”聚合物(注册商标)BK1(固体成分浓度:40重量%,丙烯酸树脂)中一并混合白色微粒、增塑剂和溶剂,使用珠磨机进行分散,得到固体成分浓度为50重量%的树脂层形成用主剂涂料。 
接着,向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树脂层形成用涂料中配合预先算出的以使与主剂涂料的重量比为33/8的比例的量的作为脲酸酯型(日语:ヌレート型)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SUMIKA BAYER URETHANE CO.,LTD.制“Desmodur”(注册商标)N3300(固体成分浓度:100重量%),进而量取预先算出的以使成为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树脂固体成分浓度)的涂料的量的稀释剂:乙酸正丙酯,通过搅拌15分钟,得到固体成分浓度为20重量%(树脂固体成分浓度)的紫外线吸收层形成用涂料。 
需说明的是,作为在上述调整中使用的白色微粒,使用氧化钛粒子(TAYCA(株)制JR-709),作为增塑剂,使用DIC(株)制环氧类增塑剂(“Eposizer”W-121)。 
作为塑料膜,准备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S(125μm))。在该基材膜的一个面,使用干式层合器(冈崎机械工业(株)制带单色印刷的干式层合器OG/DL-130TA-AF)涂布上述紫外线吸收层形成用涂料,于150℃下干燥30秒钟,以使干燥后涂布量为4.0g/m2的方式设置紫外线吸收层。 
接着,通过上述干式层合器,向上述“Lumirror”(注册商标)X10S的未涂布面涂布异氰酸酯交联型粘接剂(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制,LX-903/KL-75=8/1),使固体成分涂布厚度为5μm,进行干燥,在60N/cm的挤压压力下与上述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C层侧实施层合。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85μm。 
层合的膜于40℃的温度下实施72小时的老化,促进粘接剂层的固化反应,制成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 
作为A层中使用的聚乙烯类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单独使用实施例1所使用的LDPE,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该LDPE,混合有150重量份的作为聚丙烯类树脂的实施例1所使用的EPC的树脂。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60℃、密度为0.900g/cm3、MFR为4g/10分钟、乙烯含量为7摩尔%的B-PP,混合有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50℃、密度为 0.900g/cm3、MFR为7g/10分钟、乙烯含量为4摩尔%的EPC和20重量份的氧化钛母料A的树脂。作为白色微粒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5.5重量%。 
作为C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1所使用的B-PP混合有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62℃、密度为0.900g/cm3、MFR为7g/10分钟的H-PP的树脂。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在耐热性试验中膜的薄膜化没有问题。由于氧化钛的添加量少,所以虽然原本为互联器易透过可见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但为实用水平。 
(实施例3)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1所使用的LLDPE,混合有200重量份的作为聚丙烯类树脂熔点为160℃、密度为0.900g/cm3、MFR为4g/10分钟、乙烯含量为7摩尔%的B-PP的树脂。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2所使用的EPC混合有300重量份的氧化钛母料A的树脂。作为白色微粒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45.0重量%。 
作为C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2所使用的H-PP混合有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50℃、密度为0.900g/cm3、MFR为7g/10分钟、乙烯含量为4摩尔%的EPC的树脂。 
将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供给至单螺杆熔融挤出机,分别于260℃熔融,导入至A层/B层/C层型的多岐管型T型模具中,挤出至保持为30℃的铸造筒上,从非筒面侧喷出25℃的冷风,进行冷却固化,得到各层的厚度构成比例为A层/B层/C层=10%/70%/20%的膜厚度为150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除此之外按照与实 施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使A层、C层中使用的树脂与实施例1相同。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代替实施例2所使用的B-PP,使熔点为112℃、密度为0.912g/cm3、MFR为4.0g/10分钟的LDPE为4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2相同。作为白色微粒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7.5重量%,聚乙烯的含量为全部树脂成分的27重量%。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使实施例1所使用的EPC为6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树脂。 
使用利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的厚度为100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35μm。 
(实施例6)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使实施例1所使用的EPC为40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树脂。 
将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与涂布有紫外线吸收层形成用涂料的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S10(125μm))的未涂布面层合,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虽然在耐紫外线性评价中发现有少许黄变,但为实用水平。 
(实施例7)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使实施例1所使用的EPC为60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树脂。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由于A层的聚丙烯类树脂的添加量多,所以与EVA的密合力稍低,但为实用水平。 
(实施例8)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如下树脂,即,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34℃、密度为0.952g/cm3的HDPE,混合有100重量份的作为聚丙烯类树脂的与实施例1所使用的树脂相同的EPC的树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的树脂。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由于A层的HDPE的熔点高,所以与EVA的密合强度稍低,但为实用水平。 
(实施例9)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实施例4所使用的EPC为60重量份,使相同实施例所使用的LDPE为40重量份,使氧化钛母料A为20重量份,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相同。B层中的聚乙烯浓度为37重量%,制成聚乙烯浓度较大的层。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其评价结果示于表1。 
由于B层中的聚乙烯浓度大,所以在耐热试验中确认到少许的B层的薄膜化、透过可见的发生,但为实用水平。 
(实施例10) 
作为塑料膜,使用TEIJIN DUPONT FILMS(株)制PEN膜 “Teonex”Q51(125μm),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1) 
作为塑料膜,使用氟类树脂膜(东丽薄膜先端加工(株)制FEP易粘接膜“Toyoflon”(注册商标)FL(100μm))。与实施例1相同地在该氟类树脂膜的一面形成紫外线吸收层,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层合,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2) 
作为塑料膜,使用粘合有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125μm))和氟类树脂膜(东丽薄膜先端加工(株)制ETFE易粘接膜“Toyoflon”(注册商标)EL(100μm))的塑料膜,在ETFE侧层合紫外线吸收层。与实施例1相同地与聚烯烃系多层层合膜粘合,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3)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A层/B层/C层的聚烯烃原料,将B层的氧化钛母料A的配合量增加至50重量份,减少挤出量,制备厚度为50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B层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20.0重量%。作为塑料膜,使用250μm的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与上述50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层合,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310μm。 
由于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厚度较薄,为50μm,所以确认到透过可见,但为实用水平,由于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的厚度较厚,为250μm,所以可制成基于UL746A标准的阻燃性优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 
(实施例14) 
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A层/B层/C层的聚烯烃原料,减少挤出量,制备125μm的烯烃系树脂多层膜。作为塑料膜,使用125μm的 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与上述125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层合,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60μm。由于烯烃系树脂多层膜的厚度较薄,为125μm,所以确认到透过可见的发生,但为没有问题的水平。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中,使塑料膜为100μm的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60μm。 
(实施例16) 
与实施例14相同地进行,增大挤出量,制备175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使塑料膜为75μm的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与上述175μm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层合,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60μm。 
(比较例1) 
在塑料膜的耐水解性双轴拉伸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注册商标)X10S(125μm))上不层合紫外线吸收层,与实施例1相同地与聚烯烃树脂多层膜层合,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通过耐紫外线性评价得出的b*值的差值增大,不耐受实用。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厚度为280μm。 
(比较例2) 
使A层、C层中使用的树脂与实施例1相同。 
作为B层中使用的树脂,使用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熔点为112 ℃、密度为0.912g/cm3、MFR为4.0g/10分钟的LDPE混合有30重量份的氧化钛母料B的树脂。作为白色微粒的氧化钛的添加量为13.8重量%,聚乙烯的含量为全部树脂成分的100重量%。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耐热性试验的结果,在5张伪组件中发生互联器的透过可见。另外,互联器透过可见的部分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厚度减少50%以上。 
(比较例3)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其为单纯的实施例1所使用的LLDPE,除此之外,包含B层、C层树脂在内,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耐热性试验的结果,虽然未发生互联器的透过可见,但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厚度减少20%以上。 
(比较例4) 
使A层、B层中使用的树脂与实施例1相同。 
作为C层中使用的树脂,单独使用熔点为127℃、密度为0.940g/cm3、MFR为5.0g/10分钟、乙烯含量为5摩尔%的LLDPE。 
使用这样进行准备的A层、B层、C层的各层各自的树脂,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耐热性试验的结果,虽然未发生互联器的透过可见,但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厚度减少20%以上。 
(比较例5) 
作为A层中使用的树脂,使其为单纯的实施例1所使用的EPC,除此之外,包含B层、C层树脂在内,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制备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将该评价结果示于表2。 
与EVA的密合性不足。 
号说明
10: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 
11: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 
12: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A层 
13: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B层 
14: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的C层 
15:粘接剂层 
16:塑料膜 
17:紫外线吸收层 
22:粘接性树脂层1 
23:粘接性树脂层2 
24: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表面保护片材 
25:光电元件 
32、42:EVA片材1 
33、43:EVA片材2 
35:互联器 
34、44:玻璃板 
45:脱模膜 

Claims (7)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为依次层合有包含A层/B层/C层的3层构成的聚烯烃类树脂多层膜、塑料膜和紫外线吸收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膜,其特征在于,A层包含混合有聚乙烯类树脂和聚丙烯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B层包含含有白色微粒的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C层包含聚丙烯类树脂组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其特征在于,塑料膜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耐水解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中的任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其特征在于,塑料膜含有氟类树脂膜。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其特征在于,塑料膜为层合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耐水解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和氟类树脂膜的膜,紫外线吸收层层合于氟类树脂膜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厚度为250~350μm,聚烯烃树脂类多层膜的厚度为130~20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的厚度为250~350μm,塑料膜的厚度为200~250μm。
7.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使用了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
CN201280048768.5A 2011-10-05 2012-09-21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1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0663 2011-10-05
JP2011220663 2011-10-05
PCT/JP2012/074199 WO2013051403A1 (ja) 2011-10-05 2012-09-21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192A true CN103958192A (zh) 2014-07-30
CN103958192B CN103958192B (zh) 2016-06-29

Family

ID=48043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876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192B (zh) 2011-10-05 2012-09-21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18616A1 (zh)
EP (1) EP2765616A4 (zh)
JP (1) JP6015449B2 (zh)
KR (1) KR20140074376A (zh)
CN (1) CN103958192B (zh)
TW (1) TW201321187A (zh)
WO (1) WO201305140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3558A (zh) * 2014-05-28 2017-02-22 东丽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聚酯膜
CN10678413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安徽振兴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 Eva剥离强度测试方法
CN108472942A (zh) * 2016-01-13 2018-08-3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使用该层叠片而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73824A4 (en) * 2010-05-20 2015-08-19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REVERSE PROTECTIVE FOIL FOR SOLAR CELL MODULES
KR101487257B1 (ko) * 2013-07-11 2015-01-28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모듈
JP6331074B2 (ja) * 2014-03-07 2018-05-30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複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JP6292441B2 (ja) * 2014-03-07 2018-03-14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複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JP6292442B2 (ja) * 2014-03-12 2018-03-14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複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JP2015191944A (ja) * 2014-03-27 2015-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92107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5168174A1 (en) * 2014-04-28 2015-11-05 Madico, Inc. Protective sheet for a photovoltaic module
KR101668053B1 (ko) * 2015-01-07 2016-10-20 주식회사 알앤에프케미칼 태양 전지용 백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170009292A (ko) * 2015-07-16 2017-01-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면 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066965B2 (ja) * 2016-06-02 2022-05-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用外装材
JP2019050346A (ja) * 2017-09-07 2019-03-28 ダイヤプラス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多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1099569A1 (en) * 2019-11-22 2021-05-27 Dsm Advanced Solar B.V. Photovoltaic module backsheet comprising polyolefin layer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77694A1 (en) * 2009-07-23 2011-01-26 RENOLIT Belgium N.V. Photovoltaic modules using an adhesive integrated heat resistant multi-layer backshee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1085A (ja) 1998-03-10 1999-09-24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4184675B2 (ja) * 2002-02-18 2008-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ル用裏面保護シ−ト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ル
JP2004223925A (ja) 2003-01-23 2004-08-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積層シート、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06098473A1 (ja) * 2005-03-18 2006-09-21 Kyocera Corporation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アレイ
JP2007150084A (ja) * 2005-11-29 2007-06-1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積層体、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001056A2 (en) * 2006-03-28 2008-12-10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Backside protective sheet for solar battery module
EP2226357B1 (en) * 2007-12-27 2018-02-28 Mitsui Chemicals, Inc. Propylene polymer composition
US20100043871A1 (en) * 2008-04-14 2010-02-2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Thermal Conducting Materials for Solar Panel Components
JPWO2010005029A1 (ja) * 2008-07-11 2012-01-05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
WO2010053936A1 (en) * 2008-11-06 2010-05-14 Dow Globaltechnologies Inc. Co-extruded, multilayered polyolefin-based backsheet for electronic device modules
JP5424169B2 (ja) * 2009-08-31 2014-02-26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多層フィルム
EP2573824A4 (en) * 2010-05-20 2015-08-19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REVERSE PROTECTIVE FOIL FOR SOLAR CELL MODULES
TWI527705B (zh) * 2010-08-31 2016-04-01 東麗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及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模組
WO2012043248A1 (ja) * 2010-09-29 2012-04-05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シート用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多層フィルム
US20140124017A1 (en) * 2011-01-31 2014-05-0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Surface protective material for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produced us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77694A1 (en) * 2009-07-23 2011-01-26 RENOLIT Belgium N.V. Photovoltaic modules using an adhesive integrated heat resistant multi-layer backsheet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3558A (zh) * 2014-05-28 2017-02-22 东丽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聚酯膜
CN106463558B (zh) * 2014-05-28 2019-07-12 东丽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聚酯膜
CN108472942A (zh) * 2016-01-13 2018-08-3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使用该层叠片而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CN108472942B (zh) * 2016-01-13 2020-07-0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层叠片及使用该层叠片而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CN106784135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安徽振兴光伏新能源有限公司 Eva剥离强度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65616A1 (en) 2014-08-13
CN103958192B (zh) 2016-06-29
WO2013051403A1 (ja) 2013-04-11
JP6015449B2 (ja) 2016-10-26
US20140318616A1 (en) 2014-10-30
KR20140074376A (ko) 2014-06-17
JPWO2013051403A1 (ja) 2015-03-30
EP2765616A4 (en) 2015-05-27
TW201321187A (zh) 201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8192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面保护片材及使用其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JP5804326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1898470B1 (en) Use of a back shee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resulting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11184488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743081A1 (en) Laminated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EP3403825A1 (en) Laminated sheet and solar cell backsheet using same
JP2012119677A (ja)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075508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用シート
JP201519533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リワーク方法
JP2012222227A (ja)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用積層体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56288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305082B2 (ja) 太陽電池用保護シート、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再加工方法
WO2014038305A1 (ja)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064927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黒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1139036A (ja) 太陽電池用易接着性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シート
JP2011255624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TW201511310A (zh) 太陽能電池模組用背面保護片
JP2015185687A (ja)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54746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封止材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封止材一体型裏面保護シート
JP5995769B2 (ja) 積層フィル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811699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JP2012231029A (ja) 太陽電池用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92107A (ja)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304200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ポリマー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03624B2 (ja)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