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104A -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6104A
CN103946104A CN201180074879.9A CN201180074879A CN103946104A CN 103946104 A CN103946104 A CN 103946104A CN 201180074879 A CN201180074879 A CN 201180074879A CN 103946104 A CN103946104 A CN 103946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rail
joint portion
center pillar
vehicle
aft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48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尾崇
鸟居信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46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1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在前碰时,能够抑制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在中柱加强件(3)的上端部形成通过弯曲成矩形波状而提高刚性并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上端结合部(7)。并且,在上边梁加强件(5)上,在与中柱加强件(3)的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仅在比上端结合部(7)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形成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筋条(15、16)。

Description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使中柱与上边梁重合并进行电阻焊而使中柱与上边梁结合后的结合结构。在该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中,为了抑制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折断的发生,在上边梁上,隔着作为中柱的中心延长线的结合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一对纵筋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21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中,通过形成于上边梁的纵筋条,能提高上边梁相对于侧碰(侧面碰撞)的刚性,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中,当其他车辆与本车辆发生前碰(前面碰撞)时,在与中柱的接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的纵筋条上集中有应力。其结果是,该纵筋条成为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的起点,因此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可能增大。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在前碰时能够抑制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其中,在中柱的上端部形成有与上边梁结合的上端结合部,在上边梁的上端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仅在比从上端结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向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延伸的线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形成有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筋条。
根据本发明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在上边梁上,在与中柱的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纵筋条,因此中柱与的上边梁的结合部相对于前碰的载荷的反力提高。
并且,形成于上边梁的纵筋条仅形成在比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因此能够抑制在前碰时应力集中在结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由此,能够抑制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
本发明可以为如下结构,上端结合部与上边梁通过焊接而结合,纵筋条形成在将上端结合部与上边梁焊接的焊接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如此,将上端结合部与上边梁焊接,并在该焊接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纵筋条,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刚性。
本发明可以为如下结构,在上边梁上,在上端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横筋条。
通过如此构成,横筋条的形成方向与在前碰时向上边梁输入的碰撞载荷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提高前碰时的上边梁的刚性。
本发明可以为如下结构,在上边梁形成有多个纵筋条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筋条。
如此,通过在上边梁形成多个纵筋条及横筋条,能够控制结合部的变形模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侧碰时,能够抑制支柱向前部座席侧的倒入,并且能够抑制支柱的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II-II线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III-III线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IV-IV线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从车辆内侧观察到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是中柱1与上边梁2的结合结构,在车辆的上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2的中央部,结合有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1的上端部。需要说明的是,中柱1的下端部与在车辆的下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门槛(未图示)结合。
图2是图1所示的II-II线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III-III线处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IV-IV线处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图4所示,中柱1具备在车辆外侧配置的中柱加强件3和在车辆内侧(车室内侧)配置的中柱内板4。上边梁2具备在车辆外侧配置的上边梁加强件5和在车辆内侧(车室内侧)配置的上边梁内板6。
并且,中柱加强件3的上端部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中柱内板4的上端部与上边梁内板6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中柱加强件3与上边梁加强件5的结合、及中柱内板4与上边梁内板6的结合例如可通过点焊等电阻焊来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记号表示点焊的位置。
接下来,详细说明中柱加强件3的结构。
在中柱加强件3的上端部形成有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上端结合部7。
上端结合部7沿着上边梁加强件5的延伸方向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该上端结合部7通过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弯曲成矩形波状而提高刚性。
具体而言,上端结合部7具备: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并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第一结合部8a;从第一结合部8a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的第一弯曲加强部9a;从第一弯曲加强部9a的车辆外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的第一隆起部10a;从第一隆起部10a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的第二弯曲加强部9b;从第二弯曲加强部9b的车辆内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并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第二结合部8b;从第二结合部8b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的第三弯曲加强部9c;从第三弯曲加强部9c的车辆外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的第二隆起部10b;从第二隆起部10b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的第四弯曲加强部9d;从第四弯曲加强部9d的车辆内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并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第三结合部8c;从第三结合部8c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外侧延伸的第五弯曲加强部9e;从第五弯曲加强部9e的车辆外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的第三隆起部10c;从第三隆起部10c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倾斜的同时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的第六弯曲加强部9f;从第六弯曲加强部9f的车辆内侧端缘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延伸并与上边梁加强件5结合的第四结合部8d。
即,通过使第一隆起部10a相对于第一结合部8a及第二结合部8b向车辆外侧隆起,而在第一结合部8a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形成倾斜面的第一弯曲加强部9a,并且在第二结合部8b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倾斜面的第二弯曲加强部9b。而且,通过使第二隆起部10b相对于第二结合部8b及第三结合部8c向车辆外侧隆起,而在第二结合部8b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倾斜面的第三弯曲加强部9c,并且在第三结合部8c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倾斜面的第四弯曲加强部9d。而且,通过使第三隆起部10c相对于第三结合部8c及第四结合部8d向车辆外侧隆起,而在第三结合部8c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倾斜面的第五弯曲加强部9e,并且在第四结合部8d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形成倾斜面的第六弯曲加强部9f。
接下来,详细说明上边梁加强件5的结构。
在上边梁加强件5形成有与中柱加强件3的第一结合部8a、第二结合部8b、第三结合部8c及第四结合部8d结合的结合面部11。
在结合面部11上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横筋条12、横筋条13及横筋条14、以及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筋条15及纵筋条16。
在侧视车辆时,横筋条12从比第一结合部8a靠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到第二弯曲加强部9b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横筋条12通过使结合面部11向车辆内侧凹陷而形成作为横筋条12的底面的底面部12a、从结合面部11向横筋条12的内侧倾斜的同时向车辆内侧延伸并与底面部12a的外周端缘连接的周壁部12b。需要说明的是,横筋条12通过使周壁部13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2a弯曲而提高刚性。
在侧视车辆时,横筋条13从第三弯曲加强部9c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到第六弯曲加强部9f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横筋条13通过使结合面部11向车辆内侧凹陷而形成作为横筋条13的底面的底面部13a、从结合面部11向横筋条13的内侧倾斜的同时向车辆内侧延伸并与底面部13a的外周端缘连接的周壁部13b。需要说明的是,横筋条13通过使周壁部13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3a弯曲而提高刚性。
在侧视车辆时,横筋条14在比第四结合部8d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横筋条14通过使结合面部11向车辆内侧凹陷而形成作为横筋条14的底面的底面部14a、从结合面部11向横筋条14的内侧倾斜的同时向车辆内侧延伸并与底面部14a的外周端缘连接的周壁部14b。需要说明的是,横筋条14通过使周壁部14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4a弯曲而提高刚性。
在侧视车辆时,纵筋条15在第二弯曲加强部9b、第二结合部8b及第三弯曲加强部9c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纵筋条15通过横筋条12及横筋条13而形成。即,纵筋条15通过横筋条12的周壁部12b、横筋条13的周壁部13b、位于周壁部12b与周壁部13b之间的结合面部11的部分而形成。并且,构成纵筋条15的周壁部12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二弯曲加强部9b相同的位置,构成纵筋条15的周壁部13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三弯曲加强部9c相同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纵筋条15通过使周壁部12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2a弯曲并且使周壁部13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3a弯曲而提高刚性。
在侧视车辆时,纵筋条16在第六弯曲加强部9f及第四结合部8d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纵筋条16通过横筋条13及横筋条14而形成。即,纵筋条16通过横筋条13的周壁部13b、横筋条14的周壁部14b、位于周壁部13b与周壁部14b之间的结合面部11的部分而形成。并且,构成纵筋条16的周壁部13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第六弯曲加强部9f相同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纵筋条16通过使周壁部13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3a弯曲并且使周壁部14b相对于结合面部11及底面部14a弯曲而提高刚性。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上端结合部7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的第一结合部8a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未形成纵筋条。因此,在因前碰而向上边梁2输入碰撞的载荷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在中柱1与上边梁2的结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由此,抑制中柱1与上边梁2的结合部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部8a、第二结合部8b、第三结合部8c及第四结合部8d与结合面部11通过焊接而接合,在第二结合部8b及第四结合部8d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纵筋条15及纵筋条16。因此,通过中柱加强件3的刚性和纵筋条15及纵筋条16的刚性,而中柱1与上边梁2的结合部的刚性升高。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刚性提高的第二弯曲加强部9b、第三弯曲加强部9c及第六弯曲加强部9f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分别形成刚性提高的纵筋条15的周壁部12b、纵筋条15的周壁部13b及纵筋条15的周壁部13b。因此,中柱1与上边梁2的结合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筋条12、横筋条13及横筋条14的形成方向与在前碰时向上边梁2输入的碰撞载荷的方向一致,因此前碰时的上边梁2的刚性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纵筋条通过相邻的横筋条形成,但只要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即可为任意结构。例如,纵筋条可以是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槽状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二结合部8b及第四结合部8d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纵筋条,但是在上端结合部7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纵筋条只要仅形成在比从上端结合部7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向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延伸的线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即可,其形成的位置可以适当设定。通过适当设定形成纵筋条的位置或不形成纵筋条的位置,能够控制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变形模式、向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部的各焊接部位的输入载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上端结合部7弯曲成矩形波状并使中柱加强件3与上边梁加强件5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间歇结合,但上端结合部7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而且,也可以使中柱加强件3与上边梁加强件5连续结合。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车辆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标号说明
1…中柱,2…上边梁,3…中柱加强件,4…中柱内板,5…上边梁加强件,6…上边梁内板,7…上端结合部,8a…第一结合部(焊接部),8b…第二结合部(焊接部),8c…第三结合部(焊接部),8d…第四结合部(焊接部),9a…第一弯曲加强部,9b…第二弯曲加强部,9c…第三弯曲加强部,9d…第四弯曲加强部,9e…第五弯曲加强部,9f…第六弯曲加强部,10a…第一隆起部,10b…第二隆起部,10c…第三隆起部,11…结合面部,12…横筋条,12a…底面部,12b…周壁部,13…横筋条,13a…底面部,13b…周壁部,14…横筋条,14a…底面部,14b…周壁部,15…纵筋条,16…纵筋条。

Claims (4)

1.一种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是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与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其中,
在所述中柱的上端部形成有与所述上边梁结合的上端结合部,
在所述上边梁的所述上端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仅在比从所述上端结合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缘向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延伸的线靠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形成有沿着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筋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其中,
所述上端结合部与所述上边梁通过焊接而结合,
所述纵筋条形成在所述上端结合部与所述上边梁焊接的焊接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其中,
在所述上边梁上,在所述上端结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形成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横筋条。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其中,
在所述上边梁形成有多个所述纵筋条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筋条。
CN201180074879.9A 2011-11-16 2011-11-16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Pending CN1039461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6438 WO2013073027A1 (ja) 2011-11-16 2011-11-16 センタピラーと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との結合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104A true CN103946104A (zh) 2014-07-23

Family

ID=48429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4879.9A Pending CN103946104A (zh) 2011-11-16 2011-11-16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56505B2 (zh)
JP (1) JP5751340B2 (zh)
CN (1) CN103946104A (zh)
DE (1) DE112011105857T5 (zh)
WO (1) WO20130730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7409B2 (ja) * 2014-05-26 2017-07-0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体側部構造
JP6164234B2 (ja) * 2015-02-13 2017-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AU2018101435C4 (en) * 2016-07-21 2021-06-10 Delta Panels Pty Ltd Skylight Assembly and Light Assembly
JP6575015B2 (ja) * 2017-07-07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7013953B2 (ja) * 2018-03-08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上部構造
US11208151B2 (en) 2020-01-24 2021-12-28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Pillar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4402A (en) * 1996-03-19 1999-11-16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debody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20030141747A1 (en) * 2002-01-22 2003-07-31 Masayuki Honma Upper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center pillar for automobile
CN174606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铃木株式会社 中柱上部的接合构造
JP2007131054A (ja) * 2005-11-08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2009286268A (ja) * 2008-05-29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1653A (ja) * 2000-04-25 2001-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組立方法および車体構造
JP4417761B2 (ja) 2003-05-19 2010-02-17 小泉産業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FR2901229B1 (fr) * 2006-05-18 2008-07-04 Renault Sas Liaison entre la traverse de pavillon et le renfort superieur de pied milieu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20120313400A1 (en) * 2011-06-13 2012-12-13 Jason Scott Balzer Vehicle pilla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84402A (en) * 1996-03-19 1999-11-16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idebody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20030141747A1 (en) * 2002-01-22 2003-07-31 Masayuki Honma Upper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center pillar for automobile
CN174606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铃木株式会社 中柱上部的接合构造
JP2007131054A (ja) * 2005-11-08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2009286268A (ja) * 2008-05-29 2009-12-10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06478A1 (en) 2014-10-16
JP5751340B2 (ja) 2015-07-22
DE112011105857T5 (de) 2014-08-28
WO2013073027A1 (ja) 2013-05-23
US9156505B2 (en) 2015-10-13
JPWO2013073027A1 (ja)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6104A (zh) 中柱与上边梁的结合结构
CN102632927B (zh) 车体后部构造
JP6337860B2 (ja) 車両骨格構造
JP5382271B1 (ja) 継手構造
JP683490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JP2016052859A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CN109476349A (zh) 车身车架构造
JP5949532B2 (ja) リヤ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構造及び車両後部構造
JP2017177915A (ja) 車体構造
CN109789882A (zh) 铁道车辆的骨架结构及具备该铁道车辆的骨架结构的侧构体
JP2009035095A (ja) ピラー上部構造
CN108202765B (zh) 车辆侧部结构
CN111542456B (zh) 碰撞盒和用于制造碰撞盒的方法
JP2015113026A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6382675B2 (ja) 鉄道車両の骨構造
JP650298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EP3192724A1 (en) Motor-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6094089A (ja) 車体構造
JP6672951B2 (ja) 車体パネルの接合構造
WO2018135067A1 (ja) 車体のルーフパネルとサイドパネルとの接合構造
CN105745140A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13165703B (zh) 机动车辆
JP5847692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サイドメンバ
CN110304147B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4815991B2 (ja) 車体骨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