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5140A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5140A
CN105745140A CN201480063000.4A CN201480063000A CN105745140A CN 105745140 A CN105745140 A CN 105745140A CN 201480063000 A CN201480063000 A CN 201480063000A CN 105745140 A CN105745140 A CN 105745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shelf
vehicle body
strengthening part
side reinfor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00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5140B (zh
Inventor
海老原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45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5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将左右的侧壁面板(7)连接的搁板(8);在与搁板(8)之间形成第3闭合截面部(C3)的搁板横梁(9);使车外侧端部与侧壁面板(7)结合并使上端与搁板横梁(9)结合的搁板角撑板(1);和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之间配置为斜撑状的支撑件(2)。搁板横梁(9)具有:与搁板(8)的前侧结合的前壁(91);从前壁(9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壁(92);和从下壁(92)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搁板(8)结合的后壁(93)。支撑件(2)的下端(2b)与搁板角撑板(1)结合,且上端(2a)与前壁(91)结合。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将支撑件(2)的后表面与下壁(92)连结的加强部件(30)。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通过一对加强部件分别将沿上下相互离开距离地配置的中间底板横梁以及上背部(upperbackmember)的左右两端部连结,且将加强部件的车外侧端部与后轮罩结合的。
加强部件形成为コ字状截面,该コ字状截面由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宽度的第1倾斜部、相对于第1倾斜部向后方隔开距离地平行形成的第2倾斜部、和将第1倾斜部以及第2倾斜部的车内侧端部连结的折曲部构成。此外,加强部件的车内侧端部的上侧部位以与中间部位相比向车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6-16843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后部构造中,由于加强部件形成为コ字形截面,且加强部件的车内侧端部的上侧部位以与中间部位相比向车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所以第1倾斜部与第2倾斜部的沿着车宽方向的宽度越趋向上侧就变得越长。
因此,由于加强部件的上端与中间的周长差变大,所以难以通过冲压加工来成形加强部件。也就是说,冲压加工的基材(金属板)中的相当于上端的部分由于伸长率变大,所以担心超过基材的伸长极限而断裂。
假设,即使在未断裂地成形的情况下,由于上端的板厚与伸长率的增大成比例地变薄,所以也难以确保足够的刚性及强度。
于是,考虑到将加强部件的车内侧端部形成为直线状,从而提高成形性。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存在如下问题:在车辆行驶时,当作用有将加强部件与上横梁之间打开或封闭的方向上的力时,应力将集中在加强部件与上背部相交的角部上,从而易产生局部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而提出的,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形性,同时使在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应力分散的车身后部构造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分别设在车身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面板;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连接左右的所述侧壁面板的搁板;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所述搁板的下部而在与所述搁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部的搁板横梁;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使车外侧端部与所述侧壁面板的车内侧的侧面结合并使上端与所述搁板横梁结合的搁板角撑板;和在所述搁板角撑板与所述搁板横梁之间配置为斜撑状的支撑件,该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搁板横梁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搁板的前侧结合的前壁;从所述前壁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壁;和从所述下壁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搁板结合的后壁,所述支撑件的下端与所述搁板角撑板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位结合,且上端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前壁结合,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将所述支撑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壁连结的加强部件。另外,本发明的“结合”是包括螺栓紧固和焊接接合双方的概念。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在搁板角撑板与搁板横梁之间配置为斜撑状的支撑件,而在车辆行驶时,能够使在搁板角撑板与搁板横梁交叉的角部所产生的应力分散至支撑件,因此能够抑制局部的变形。
此外,由于能够使上述应力分散至支撑件,所以无需使搁板角撑板的车内侧端部的上侧部位弯曲。即,能够将搁板角撑板的车内侧端部形成为直线状或者大致直线状,从而能够提高搁板角撑板的成形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使支撑件的上端与搁板横梁的前壁结合,且具有将支撑件的后表面与搁板横梁的下壁连结的加强部件,由此支撑件和加强部件以夹着形成在前壁与下壁之间的边界上的棱线的方式与搁板横梁结合。由此,作用于支撑件的荷载会经由搁板横梁的前壁、下壁、棱线而向搁板横梁分散地传递。因此,能够抑制搁板横梁的局部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及强度。
此外,优选为,所述支撑件具有从下端向着上端而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设在与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在前后方向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支撑件具有从下端向着上端而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且加强部件具有设在与支撑件侧加强筋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所以支撑件以及加强部件相对于在搁板角撑板与搁板横梁之间斜着传递的荷载的刚性及强度会提高。由此,支撑件以及加强部件将难以变形,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及强度。
此外,优选为,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表面的座椅安装托架,且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支撑件共同紧固。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座椅安装托架与支撑件和加强部件共同紧固,所以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安装刚性及/或安装强度。
此外,优选为,所述支撑件具有从下端向着上端而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设在与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表面上的座椅安装托架,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支撑件共同紧固,所述座椅安装托架跨着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并且以将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夹在中间的方式在两侧通过多个安装点安装。
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上述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座椅安装托架跨着支撑件侧加强筋,并且以将支撑件侧加强筋夹在中间的方式在两侧通过多个安装点安装,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座椅安装托架的安装刚性及/或安装强度。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形性,同时使在车辆行驶时所产生的应力分散的车身后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左前方俯视观察到的、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车身后部的右侧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从左前方俯视观察到的、右侧的支撑件的上端附近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左后方仰视观察到的、右侧的支撑件的上端附近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具体说明。在说明中,对于同一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此外,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左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V是能够使车室CR和后备箱LR连通的所谓直通式的汽车。
车辆V主要具备:后底板3;左右一对的侧车架4;中间底板横梁5;左右一对的后轮罩6;左右一对的侧壁面板7;搁板8;搁板横梁9;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和左右一对的支撑件(brace)2。另外,车辆V在车室CR与后备箱LR的边界部具备后备箱互通开口部K。后备箱互通开口部K由后底板3、左右一对的后轮罩6、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和搁板横梁9包围而形成。
<后底板>
后底板3是形成车辆V的底面的金属制部件。后底板3具有:具备备胎收纳用的凹部33的底板主体31;和分别与底板主体31的左右两端部结合的左右一对的底板侧构件32。
<侧车架>
左右一对的侧车架4是与后底板3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分别结合的金属制部件。侧车架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截面呈帽子状。
<中间底板横梁>
中间底板横梁5是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的侧车架4连接的金属制部件。中间底板横梁5与后底板3和侧车架4的适当部位结合。
<后轮罩>
左右一对的后轮罩6是与后底板3以及侧车架4的车外侧分别结合的金属制部件。后轮罩6与后底板3以及侧车架4的上表面相比向上方延伸。后轮罩6具有:向着车内侧以大致半圆状鼓出形成的后轮罩内部件61;和向着车外侧以大致半圆状鼓出形成的后轮罩外部件62。后轮罩内部件61与搁板8相比在下方位置与后轮罩外部件62的车内侧端部结合。后轮罩内部件61与侧壁面板7相比向车内侧仅以规定长度突出。
<侧壁面板>
左右一对的侧壁面板7是分别设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的金属制部件。侧壁面板7与后轮罩外部件62的上端连续且一体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后轮罩外部件62构成了侧壁面板7的一部分。另外,还可以分别单独地形成侧壁面板7和后轮罩外部件62,并将侧壁面板7的下端与后轮罩外部件62的上端结合。
<搁板>
搁板8是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侧壁面板7连接的金属制部件。搁板8相对于后底板3向上方隔开距离地设置。搁板8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与侧壁面板7的车内侧的侧面结合。
<搁板横梁>
搁板横梁9是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搁板8的前端下部的金属制部件。关于搁板横梁9,之后再具体地说明。
<搁板角撑板>
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从后轮罩内部件61直到搁板8(搁板横梁9)的范围内配置的金属制部件。搁板角撑板1的车内侧端部形成为直线状或者大致直线状。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相交的部位上,形成有直角状或者大致直角状的角部E。如图2以及图3所示,搁板角撑板1以划分为配置在前侧的第1角撑板11和配置在第1角撑板11的后侧的第2角撑板12的方式构成。
<第1角撑板>
如图2所示,第1角撑板11从后轮罩内部件61的侧方位置延伸至搁板8附近。如图3所示,第1角撑板11由面部11a、从面部11a的车外侧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外凸缘部11b、和从面部11a的车内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内凸缘部11c构成。第1角撑板11呈大致曲柄状的截面,且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
面部11a是与左右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地形成且在上下方向上尺寸长的部位。如图2所示,面部11a以后轮罩内部件61的外周面上部为边界而成为上半部的左右宽度比下半部的左右宽度宽的形状。在面部11a的上半部,形成有用于供车身部件P通过的贯穿孔11d。本实施方式的车身部件P由电池冷却用的管道构成。贯穿孔11d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贯穿孔11d设在靠近侧壁面板7的位置上,并且设在后轮罩内部件61的上方。另外,贯穿孔11d的形状和尺寸可以适当变更。车身部件P还可以例如为电装部件和车载工具等。
面部11a的上端经由搁板横梁9与搁板8的前端接合。外凸缘部11b在后轮罩内部件61的车内侧的侧面以及外周面上部、与侧壁面板7的车内侧的侧面的范围内接合。
<第2角撑板>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2角撑板12构成为分成配置在车内侧的内侧角撑板13、和配置在内侧角撑板13的车外侧的外侧角撑板14这两部分。第2角撑板12与贯穿孔11d相比配置在车内侧。
如图2~图5所示,内侧角撑板13从后轮罩内部件61的侧方位置延伸至搁板8附近。如图3所示,内侧角撑板13由相对于面部11a向后方隔开距离且相对的相对面部13a、从相对面部13a的车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外凸缘部13b、和从相对面部13a的车内侧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内凸缘部13c构成。内侧角撑板13呈大致L字状(曲柄状)的截面,且通过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
如图2~图5所示,相对面部13a以后轮罩内部件61的外周面上部为边界而形成为下半部的左右宽度比上半部宽。相对面部13a的上端经由搁板横梁9与搁板8的前端接合。如图3所示,外凸缘部13b的上半部与外侧角撑板14的内凸缘部14c接合。外凸缘部13b和内凸缘部14c还发挥作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的功能。如图5所示,外凸缘部13b的下半部与后轮罩内部件61的车内侧的侧面接合。内凸缘部13c与第1角撑板11的内凸缘部11c接合。
如图2~图5所示,外侧角撑板14从后轮罩内部件61的上方位置延伸至搁板8附近。如图3所示,外侧角撑板14由与面部11a的大致中央接合的外凸缘部14b、与内侧角撑板13的外凸缘部13b接合的内凸缘部14c、和将外凸缘部14b的车内侧端部与内凸缘部14c的前端连结的连结面部14a构成。外侧角撑板14通过冲压加工一体成形。内侧角撑板13与外侧角撑板14以构成大致コ字状截面的方式接合。
连结面部14a随着从后方趋向前方而向车外侧倾斜。外凸缘部14b从连结面部14a的前端向车外侧延伸。内凸缘部14c从连结面部14a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外侧角撑板14的下端,形成有向车外侧延伸的凸缘部。凸缘部与后轮罩内部件61的外周面上部接合。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后轮罩内部件61的上方,由第1角撑板11、内侧角撑板13以及外侧角撑板14形成第1闭合截面部C1。第1闭合截面部C1呈大致梯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在后轮罩内部件61的侧方,由第1角撑板11、内侧角撑板13以及后轮罩内部件61形成第2闭合截面部C2。第2闭合截面部C2呈大致矩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第2闭合截面部C2与第1闭合截面部C1的下端连续地向下方延伸。
<支撑件>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支撑件2是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之间配置成斜撑状(ハ字状)的金属制部件。支撑件2以从下方向着上方逐渐位于车内侧的方式倾斜。如图2所示,支撑件2的上端2a成为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形状。支撑件2的上端2a通过多个螺栓B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1紧固。支撑件2的下端2b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形状。支撑件2的下端2b通过多个螺栓B与第1角撑板11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位紧固。
在此,参照图6~图9来对搁板横梁9以及支撑件2进行更具体地说明。
如图6所示,搁板横梁9由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且沿着左右方向尺寸长的前壁91、从前壁91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壁92、和从下壁92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后壁93构成。搁板横梁9呈大致コ字状的截面。在前壁91与下壁92之间的边界上,形成有前壁91与下壁92之间的折曲部即多条棱线94。棱线94沿车宽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前壁91的上侧部位与从搁板8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凸缘部的前表面接合、且将下壁92的上侧部位与搁板8的下表面接合,而在搁板横梁9与搁板8之间形成有第3闭合截面部C3。第3闭合截面部C3呈大致梯形,且沿车宽方向延伸。
如图7所示,支撑件2具有多个(例如2个)支撑件侧加强筋21。多个支撑件侧加强筋21相互平行地延伸,且从支撑件2的下端向着上端以倾斜状延伸。具体地说,支撑件侧加强筋21从搁板角撑板1向车内侧延伸之后,向上方且车内侧倾斜地延伸,并进一步朝向搁板横梁9向上方延伸。支撑件侧加强筋21以向着前方成为凸状的方式鼓出形成。支撑件2还发挥将搁板角撑板1侧的第1闭合截面部C1、搁板横梁9以及搁板8侧的第3闭合截面部C3连接的功能。
在支撑件2的前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后座椅的座椅安装托架20。座椅安装托架20是截面呈帽子状的金属制部件。座椅安装托架20由安装在后座椅侧的座椅侧安装部20a、从座椅侧安装部20a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20b、和从侧壁部20b的后端分别向外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撑件侧安装部20c构成。座椅侧安装部20a相对于配置在右侧的支撑件侧加强筋21向前方隔开距离。左右的支撑件侧安装部20c以将支撑件侧加强筋21夹在中间的方式通过螺栓B紧固在左右两侧。换言之,座椅安装托架20左右跨着支撑件侧加强筋21,并通过多个螺栓B紧固在支撑件2上。螺栓B构成权利要求书中的“安装点”。
如图6所示,在支撑件2与搁板横梁9之间,设有截面L字状的加强部件30。加强部件30将支撑件2的后表面与搁板横梁9的下壁92连结。支撑件2与加强部件30以夹着棱线94的方式紧固在前壁91和下壁92上。加强部件30是由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形成且沿左右方向尺寸长的上壁30a、和从上壁30a的前端向前斜下方延伸的前壁30b构成的金属制部件。如图8所示,上壁30a通过多个螺栓B与搁板横梁9的下壁92紧固。前壁30b通过多个螺栓B与支撑件2的后表面紧固。如图9所示,加强部件30的前壁30b和座椅安装托架20的支撑件侧安装部20c通过螺栓B与支撑件2共同紧固。
如图8所示,在加强部件30的前壁30b上,设有多个(例如2个)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多个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相互平行地延伸,且从前壁30b的下端向着上端而以直线状延伸。如图9所示,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以向着后方成为凸状的方式鼓出形成。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与螺栓紧固部30d沿车宽方向交替地配置。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设在与支撑件侧加强筋21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另外,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以及支撑件侧加强筋21的数量或鼓出方向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V基本上是如以上那样地构成的,接下来,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具有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之间配置为斜撑状的支撑件2,由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使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交叉的角部E上所产生的应力分散至支撑件2,因此能够抑制局部的变形。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使上述应力分散至支撑件2,所以无需使搁板角撑板1的车内侧端部的上侧部位弯曲。即,能够将搁板角撑板1的车内侧端部形成为直线状或者大致直线状,从而提高搁板角撑板1的成形性。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使支撑件2的上端2a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1紧固,且具有将支撑件2的后表面和搁板横梁9的下壁92连结的加强部件30,由此,支撑件2和加强部件30以夹着形成在前壁91与下壁92之间的边界上的棱线94的方式与搁板横梁9紧固。由此,作用于支撑件2的荷载会经由搁板横梁9的前壁91、下壁92、棱线94而向搁板横梁9分散地传递。因此,能够抑制搁板横梁9的局部的变形,从而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及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7以及图8所示,支撑件2具有从下端2b向着上端2a而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21,加强部件30具有设在与支撑件侧加强筋21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30c,因此,支撑件2以及加强部件30相对于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之间斜着传递的荷载的刚性及强度会提高。由此,支撑件2以及加强部件30将难以变形,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及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座椅安装托架20与支撑件2和加强部件30共同紧固,因此能够提高座椅安装托架20的安装刚性及/或安装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座椅安装托架20跨着支撑件侧加强筋21,并且以将支撑件侧加强筋21夹在中间的方式通过多个螺栓B在左右两侧安装,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安装托架20的安装刚性及/或安装强度。
以上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对上述车身后部构造中的螺栓紧固的结合位置进行焊接接合,也可以对焊接接合的结合位置进行螺栓紧固。
附图标记说明
V车辆(车身后部构造)
1搁板角撑板
2支撑件
2a上端
2b下端
21支撑件侧加强筋
7侧壁面板
8搁板
9搁板横梁
91前壁
92下壁
93后壁
94棱线
20座椅安装托架
20c支撑件侧安装部
30加强部件
30c加强部件侧加强筋
C3第3闭合截面部
E角部
B螺栓(安装点)

Claims (4)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其具有:
分别设在车身的左右两侧的侧壁面板;
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的所述侧壁面板连接的搁板;
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配置在所述搁板的下部而在与所述搁板之间形成闭合截面部的搁板横梁;
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使车外侧端部与所述侧壁面板的车内侧的侧面结合并使上端与所述搁板横梁结合的搁板角撑板;和
在所述搁板角撑板与所述搁板横梁之间配置为斜撑状的支撑件,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横梁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搁板的前侧结合的前壁;从所述前壁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壁;和从所述下壁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搁板结合的后壁,
所述支撑件的下端与所述搁板角撑板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位结合,且上端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前壁结合,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将所述支撑件的后表面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下壁连结的加强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具有从下端向着上端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设在与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表面上的座椅安装托架,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支撑件共同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具有从下端向着上端而以倾斜状延伸的支撑件侧加强筋,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设在与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在前后方向上一致的位置上的加强部件侧加强筋,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具有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表面上的座椅安装托架,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和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支撑件共同紧固,
所述座椅安装托架跨着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并且以将所述支撑件侧加强筋夹在中间的方式在两侧通过多个安装点安装。
CN201480063000.4A 2013-11-19 2014-11-07 车身后部构造 Active CN105745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9009 2013-11-19
JP2013239009 2013-11-19
PCT/JP2014/079597 WO2015076125A1 (ja) 2013-11-19 2014-11-07 車体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140A true CN105745140A (zh) 2016-07-06
CN105745140B CN105745140B (zh) 2017-12-05

Family

ID=53179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000.4A Active CN105745140B (zh) 2013-11-19 2014-11-07 车身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45140B (zh)
WO (1) WO20150761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8092A (zh) * 2020-10-09 2021-01-2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后搁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8691B1 (fr) * 2016-11-14 2018-11-30 Renault S.A.S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tablette arrier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3811A (en) * 1985-04-27 1988-02-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US6010181A (en) * 1997-12-16 2000-01-04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structure for establishing desired body side panel alignment and proper body width
JP2002362420A (ja) * 2001-06-08 2002-12-1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6168434A (ja) * 2004-12-13 2006-06-29 Kanto Auto Works Ltd 車両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JP2008254604A (ja) * 2007-04-05 2008-10-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8296846A (ja) * 2007-06-01 2008-12-11 Kanto Auto Works Ltd 車輌横断面の補強構造
JP2009023367A (ja) * 2007-07-17 2009-02-0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434262A (zh) * 2007-11-14 2009-05-20 铃木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3811A (en) * 1985-04-27 1988-02-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US6010181A (en) * 1997-12-16 2000-01-04 Chrysler Corporation Vehicle structure for establishing desired body side panel alignment and proper body width
JP2002362420A (ja) * 2001-06-08 2002-12-1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06168434A (ja) * 2004-12-13 2006-06-29 Kanto Auto Works Ltd 車両のリヤボディ構造
JP2008254604A (ja) * 2007-04-05 2008-10-2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8296846A (ja) * 2007-06-01 2008-12-11 Kanto Auto Works Ltd 車輌横断面の補強構造
JP2009023367A (ja) * 2007-07-17 2009-02-05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1434262A (zh) * 2007-11-14 2009-05-20 铃木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8092A (zh) * 2020-10-09 2021-01-29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后搁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CN112278092B (zh) * 2020-10-09 2022-07-12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后搁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76125A1 (ja) 2015-05-28
CN105745140B (zh)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3084A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3391874B (zh)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CN105263760B (zh) 车身的前部构造
US1011265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3079936B (zh) 车辆的车顶结构
US9884657B2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US20030189358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3038125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101541621B (zh) 平头式车辆的前部结构
JP5545124B2 (ja) 車両のルーフ骨格構造
JP2009101815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JP200726905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4512475A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107097858A (zh) 车身结构
JP505340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5745141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5842747B2 (ja)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3006519A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05745140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09035095A (ja) ピラー上部構造
CN104249776A (zh) 车体横梁结构
CN104002875B (zh) 车辆及其地板骨架结构
WO2016080193A1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JP6881397B2 (ja) 下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