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7495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7495B
CN103777495B CN201310428796.6A CN201310428796A CN103777495B CN 103777495 B CN103777495 B CN 103777495B CN 201310428796 A CN201310428796 A CN 201310428796A CN 103777495 B CN103777495 B CN 1037774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photosensitive drums
image processing
electro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287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7495A (zh
Inventor
中岛笃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77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7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7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7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壳体,多个感光鼓和多个显影装置。该壳体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该多个感光鼓被构造成绕着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在壳体中以一定间距并排排列。该壳体限定了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用于旋转多个感光鼓的驱动力被输入到多个感光鼓的一侧。多个显影装置与多个感光鼓对应设置,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供应到对应的感光鼓。第一框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多个感光鼓的每一个的一侧,第二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多个感光鼓的每一个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一种电子照相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串联型的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该打印机设置有壳体和对应于打印机采用的四种颜色,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个感光鼓。感光鼓彼此平行并且并列在壳体中。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140041中公开所述,这类打印机具有金属框架,该金属框架被布置在壳体中并且用于定位每一个感光鼓。
所提出的这类串联彩色打印机的一个实例包括前齿距安装构件(pitch-setting)和后齿距安装构件,每一个前齿距安装构件和后齿距安装构件由金属板构造而成,并且被布置在感光鼓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上。感光鼓的前轴线方向端接触前齿距安装构件,同时后轴线方向端接触后齿距安装构件,从而将感光鼓的位置固定在其并排方向上。
如上所述设置在常规的打印机中的前后齿距安装构件由金属板形成。因此,该构件具有良好的刚度并且可以精确地维持感光鼓的相对位置。前后齿距安装构件使用金属板的缺点是较高的材料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因此,减少材料成本和重量在配有这种前后齿距安装构件的打印机中很困难。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因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的结构在维持感光鼓的相对位置不变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并减少重量。
为了达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多个感光鼓,和多个显影装置。该壳体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该多个感光鼓被构造成绕着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在壳体中以一定间距并排排列。该壳体限定了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用于旋转多个感光鼓的驱动力被输入到多个感光鼓的一侧。多个显影装置与多个感光鼓对应设置,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供应到对应的感光鼓。第一框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的一侧,第二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的另一侧。
优选地,第二框架支撑电极,该电极被构造成与该显影装置电连接。
优选地,该壳体进一步包括由树脂制成的第三框架。第三框架被构造成支撑第一框架。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第一框架的投影表面落在第三框架的投影表面内。
优选地,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被可拆卸地安装在该壳体中。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分被构造成当感光鼓被安装时,支撑多个感光鼓的一侧。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分,该第二支撑部分被构造成当感光鼓被安装时,支撑多个感光鼓的另一侧。
优选地,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该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对齐。
优选地,第二框架形成有第二引导凹槽,该第二引导凹槽用于当感光鼓被附接到该壳体和从该壳体拆卸时引导该感光鼓的另一侧。
优选地,该壳体进一步包括由树脂制成的第三框架。第三框架被构造成支撑第一框架。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第一框架的投影表面落在第三框架的投影表面内。
优选地,第三框架形成有第三引导凹槽,该第三引导凹槽用于当感光鼓被附接到该壳体和从该壳体拆卸时引导该感光鼓的一侧。
优选地,第一框架形成有开口,以便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该开口围绕第三引导凹槽的外周边缘。
优选地,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第一支撑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落在第三引导凹槽内。
优选地,上述提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支撑板和旋转构件,该支撑板支撑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该旋转构件被构造成将驱动力从驱动源传送到多个感光鼓的一侧。该支撑板被支撑在第三框架上,并且作为分离的构件。
优选地,上述提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设置为与多个感光鼓对应,该曝光单元被构造被构造成使感光鼓曝光。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曝光定位构件,该第一曝光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固定该曝光单元在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
优选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曝光定位构件,该第二曝光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固定该曝光单元在该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优选地,上述提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馈送单元,该馈送单元被构造成将片状物馈送到感光鼓。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供应定位部,该第一供应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该馈送单元在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供应定位部,该第二供应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该馈送单元在该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优选地,上述提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被构造成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片状物上。显影剂被供应到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在其上形成显影剂图像,然后该显影剂图像从该外表面被转印到该片状物上。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其被构造成固定定影单元在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其被构造成固定该定影单元在该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优选地,该壳体进一步包括由树脂制成的第四框架,该第四框架被构造成支撑第二框架。当在轴线方向上投影时,该第二框架的投影表面落在第四框架的投影表面内。
优选地,第二框架的热膨胀系数低于第四框架的热膨胀系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将由以下附图以及说明而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中心截面图;
图2是从斜右后方看时打印机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处理盒的右侧视图;
图3B是图2所示的处理盒的左侧视图;
图4是从斜左前方看时安装有处理盒的打印机的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左后方看时安装有处理盒的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左前方看时无处理盒的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右后方看时无处理盒的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右前方看时无处理盒的主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斜左前方看时主壳体的左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主壳体的左壁的左侧视图;
图11是主壳体的左壁的右侧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第一LED定位构件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斜右前方看时主壳体的右壁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主壳体的右壁的右侧视图;
图15是从斜右前方看时主壳体的右壁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3中所示的右壁的第二树脂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17是图13中所示的右壁的鼓支撑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18是从斜右前方看时无第二树脂框架的图15中所示的右壁的立体图;
图19是从斜左前方看时无鼓支撑框架的图15中所示的右壁的立体图;
图20是从斜左前方看时图15中所示的右壁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第二LED定位构件的截面图;
图22是安装有处理盒的图15中所示的右壁的左侧视图;
图23是图22中线XXIII–XXIII的截面图;以及
图24是图22中线XXIV–XXIV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
1.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展示根据本发明的打印机1。打印机1是直接水平串联型彩色打印机。
打印机1是多功能外围设备,其整体地设置有主壳体2和设置在主壳体2上方并用于读取来自原始文件的图像数据的平板扫描器30。
被用于以下叙述中的有关打印机1的方向以打印机1是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状态为基准,其中图1中打印机1的上侧称为“上侧”,其下侧称为“下侧”。此外,图1中的打印机的左侧称为“前”,右侧称为“后”。打印机1的左右侧以使用者面对打印机1的前方为准进行限定。因此,图1中的打印机的远侧称为“左侧”,其近侧称为“右侧”。
在主壳体2中,打印机1也包括用于馈送要被打印的纸张片状物S的片状物馈送单元3,和用于在通过片状物馈送单元3供应的片状物S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
(1)主壳体
主壳体2形成为盒状,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主壳体2容纳片状物馈送单元3和图像形成单元4。主壳体2具有形成有入口5的上部分,该入口5允许稍后描述的处理盒11的安装和拆卸。入口5通过顶盖6打开和闭合。顶盖6可以绕着它的后边缘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地移动,在闭合位置上顶盖6覆盖入口5(即,图1中的状态),在打开位置上入口5打开。
(2)片状物馈送单元
片状物馈送单元3包括托纸盘7,和馈送机构36。
托纸盘7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的底部区域,用于容纳片状物S。托纸盘7设置有分离垫44。
馈送机构36布置在托纸盘7的前端之上。馈送机构36包括拾取辊8,分离辊58,一对馈送辊9,和一对套准辊10。馈送机构36是本发明的馈送单元的一个实例。
拾取辊8旋转以拾取容纳在托纸盘7中的片状物S并且将片状物S传送出托纸盘7。分离垫44和分离辊58之间产生的摩擦将片状物S逐张分离。馈送辊9旋转以向套准辊10一次一张地馈送分离的片状物S。套准辊10在规定的时间旋转以朝着图像形成单元4传送片状物S,以便每张片状物S经过稍后描述的感光鼓15和传送带19之间。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对应于打印机1采用的四种颜色: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个处理盒11;四个对应的LED(发光二极管)单元12;转印单元13;和定影单元14。
(3-1)处理盒
四个处理盒11设置在托纸盘7的上方,互相平行布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每个处理盒11都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上,包括鼓盒24,和显影剂盒25。
鼓盒24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包括感光鼓15,电晕充电器26,和清洁辊35。
感光鼓15具有圆柱形状,其轴线排列在左右方向上。每个感光鼓15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对应的鼓盒24上。亦即,四个感光鼓15被设置成对应于四个处理盒11。感光鼓15彼此平行布置在主壳体2中,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由于感光鼓15被支撑在鼓盒24上,所以感光鼓15还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鼓盒24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
电晕充电器26被设置在相应的感光鼓15的斜后上方,电晕充电器26彼此间隔一定距离。每个电晕充电器26包括充电线33,和网格34。
充电线33伸长拉紧并且位于左右方向上。充电线33面对感光鼓15的后上方表面并与该感光鼓15的后上方表面分离。
网格34具有在斜后上侧开口的大致方框U形形状,网格34被定位成从网格34的斜前下侧包围对应的充电线33。
四个清洁辊35被设置成对应四个感光鼓15。每个清洁辊35布置在相应的电晕充电器26的正下方以便接触对应的感光鼓15的后侧。
显影剂盒25可拆卸地安装在对应的鼓盒24中。四个显影剂盒25被设置成对应四个感光鼓15。每个显影剂盒25具有显影辊16。
显影辊16设置在显影剂盒25的下部分,以便通过显影辊16的斜后下侧将显影辊16暴露到显影剂盒25的外侧。显影辊16在斜前上方侧上接触感光鼓15。
每个显影剂盒25也包括用于将调色剂供应给显影辊16的供应辊27,和用于调节承载在显影辊16上的调色剂的厚度的层厚调节片28。显影剂盒25的上部用以容纳调色剂。
(3—2)LED单元
四个LED单元12被设置成对应于四个感光鼓15。每个LED单元12布置成面对对应的感光鼓15的顶部。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13布置在托纸盘7的上方,处理盒11下方,并且位于前后方向上。转印单元13包括驱动辊17,从动辊18,传送带19,四个转印辊20,和带清洁单元29。
驱动辊17和从动辊18彼此平行布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
传送带19环绕驱动辊17和从动辊18并且具有面对和接触感光鼓15的底表面的上部分。
当驱动辊17被驱动旋转时,传送带19循环,以便与感光鼓15接触的传送带19的上部分向后移动。
四个转印辊20被设置成对应于四个感光鼓15。每个转印辊20面对对应的感光鼓15,传送带19的上部分插入每个转印辊20和对应的感光鼓15之间。
带清洁单元29布置在传送带19的下方。带清洁单元29包括废料调色剂盒85,带清洁辊86,刮擦辊87,和刮擦片88,该废料调色剂盒85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该带清洁辊86布置在废料调色剂盒85的上端。在稍后描述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纸屑,废料调色剂,和其他堆积在传送带19表面上的物质被带清洁辊86从传送带19上除去,并且被临时保持在刮擦辊87上。随后,刮擦片88从刮擦辊87刮掉这些物质,然后这些物质被收集在废料调色剂盒中85中。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4布置在转印单元13的后侧。定影单元14包括加热辊21,和与加热辊21压力接触的加压辊22。
(4)图像—形成操作
每个显影剂盒25中的调色剂被提供到对应的供应辊27上,供应辊27随后将调色剂供应给显影辊16。调色剂在供应辊27和显影辊16之间摩擦带正电荷。层厚调节片28在显影辊16旋转的同时,调节供应给显影辊16的调色剂的厚度,使承载在显影辊16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层维持在一个均匀厚度。
同时,在感光鼓15旋转的同时,电晕充电器26给感光鼓15的表面均匀充电,随后根据规定的图像数据LED单元12照射感光鼓15的表面,在感光鼓15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承载在显影辊16表面上的调色剂被供应给形成在感光鼓15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将该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因此,每个显影剂盒25将调色剂供应给对应的感光鼓15。
同时,片状物馈送单元3供应到传送带19上的片状物S被传送带19向后传送。在片状物S经过每个感光鼓15和与它对应的转印辊20之间时,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随后迭加在片状物S上,从而在片状物S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片状物S经过加热辊21和加压辊22之间时,从感光鼓15转印至片状物S上的调色剂图像随后通过加热和加压被定影到片状物S上。通过这个过程,转印到片状物S上的彩色图像被热定影在片状物S上。
此后,片状物S沿着向前上方弯曲的U型路径被传送,并且被排出到设置在顶盖6上的排出盘23上。
2.处理盒
(1)鼓盒
如图2和3所示,每个鼓盒24具有鼓盒框架31,感光鼓15,和轴承构件32。
假定处理盒11静止在水平面上时,给出相对于下述处理盒11的方向,更具体地基于附图中的方向箭头。
(1—1)鼓盒框架
如图2所示,鼓盒框架31具有底部闭合的框架型形状,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鼓盒框架31由一对左右侧壁37,前壁38,底壁39,和顶壁40构成。
侧壁37彼此平行布置,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距离间隔。如图3所示,侧壁37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在竖直和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侧壁37由凸缘插入孔65和暴露凹槽74形成。
凸缘插入孔65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环形形状。凸缘插入孔65形成在侧壁37的后端,在左右方向上贯穿侧壁37。
暴露凹槽74形成在侧壁37的近似前后方向上。暴露凹槽74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V型形状,并且在顶部开口,正如暴露凹槽74从侧壁37的上边缘被切掉。
如图3A所示,右侧壁37支撑盒侧栅电极95,盒侧线电极96,和盒侧清洁器电极97。
盒侧栅电极95布置在侧壁37的后端并且在其上边缘上。盒侧栅电极95呈大致直线形,方向竖直。如图1所示,盒侧栅电极95与网格34电连接。
盒侧线电极96布置在侧壁37的后端至盒侧栅电极95的后端,并且与盒侧栅电极95分离。盒侧线电极96呈大致直线形,方向竖直。如图1所示,盒侧线电极96与充电线33电连接。
盒侧清洁器电极97布置在侧壁37上,位于盒侧栅电极95的下方,并且与盒侧栅电极95分离。盒侧清洁器电极97由导电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
如图2所示,前壁38具有在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平板形状。前壁38桥接侧壁37的前端。
如图3A和3B所示,底壁39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底壁39桥接侧壁37的下边缘。底壁39的前边缘由前壁38的底边缘连续形成。
如图2所示,顶壁40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平板形状。顶壁40的后端桥接侧壁37的上边缘以便覆盖感光鼓15的顶部。电晕充电器26嵌入顶壁40中。
(1—2)感光鼓
如图22和24所示,每个感光鼓15包括鼓体190,和一对左右凸缘构件191。
鼓体190由金属形成并且呈大致圆柱形形状,其轴线在左右方向上。鼓体190的外表面被涂上感光树脂层。
左凸缘构件19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圆柱形状。这个左凸缘构件191适配到鼓体190的左端使得其不能相对于鼓体190旋转。如图3B所示,多个联接部192形成在左凸缘构件191的左表面上。
更准确地说,四个联接部192形成在左凸缘构件191的左表面上,其以90度的间隔围绕左凸缘构件191的外周。联接部192被形成为在凸缘构件191的左表面上的凹部,并且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
当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上时,稍后描述的鼓体联接器71(图8)插入联接部192内。旋转驱动力从稍后描述的电动机70经由鼓体联接器71输入联接部192。
如图22和24所示,右凸缘构件191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凸缘构件191适配到鼓体190的右端使得其不能相对于鼓体190旋转。右凸缘构件191支撑杆193。
如图3A所示,杆193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杆193在左右方向上穿过右凸缘构件191的径向中心。如图24所示,杆193的右端从右凸缘构件191的右表面向右突出。
感光鼓15布置在鼓盒框架31的后端中,左右凸缘构件191插入对应的侧壁37的凸缘插入孔65中。在此状态下,左右凸缘构件191分别穿过凸缘插入孔65,并且从侧壁37在相应的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
(1—3)轴承构件
如2和3所示,一个轴承构件32被支撑在每个侧壁37的后端。轴承构件3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的形状。轴承构件32的内径近似相等于凸缘构件191的外径。轴承构件32被支撑在鼓盒框架31的侧壁37上,并且绕着对应的凸缘构件191的外周以便相对于凸缘构件191可旋转。因此,如图2所示,感光鼓15通过轴承构件32被支撑在鼓盒框架31上。当驱动力输入联接部192,感光鼓15绕着轴线A旋转。
(2)显影剂盒
如图2所示,每个显影剂盒25具有显影剂盒框架194,驱动单元195,和电源单元196。
显影剂盒框架19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盒形形状。显影剂盒框架194支撑对应的显影辊16,供应辊27,和层厚调节片28并且具有用于容纳调色剂的内部空间。
驱动单元195设置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左侧。如图3B所示,驱动单元195包括显影联接器197,和驱动侧盖198。
显影联接器197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显影联接器19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左壁上。显影联接器197具有由联接器凹部199形成的左端面。
联接器凹部199从显影联接器197的左端面凹进。当显影剂盒25安装在主壳体2上时,稍后描述的体侧显影联接器72(图8)的远端插入对应的联接器凹部199中使其不能相对于显影联接器197旋转。电动机70经由体侧显影联接器72将旋转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联接器197。被输入到显影联接器197中的旋转驱动力之后经由齿轮系(图中未示)被传输到显影辊16和供应辊27。电动机70是本发明的驱动源的一个实例。
驱动侧盖19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方形管形状,并且其左端闭合。
联接器凹部露出孔200形成在侧壁的前后方向上大约中心的位置。联接器凹部露出孔200在侧视图中是圆形并且贯穿驱动侧盖198。
驱动侧盖198用螺钉固定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左壁上,因此显影联接器197上的联接器凹部199通过联接器凹部露出孔200被露出。
如图2所示,电源单元196布置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右侧。电源单元196包括显影电极构件201,和电源侧盖204。
显影电极构件201由导电树脂材料形成,例如有导电性的聚醛树脂。显影电极构件201被支撑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右壁上并且在电源侧盖204的内侧。显影电极构件201包括电力接收部202。
电力接收部20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
显影电极构件201进一步设置有显影辊轴支撑部和供应辊轴支撑部,二者未在附图中显示。显影辊轴支撑部将显影辊16的金属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在电力接收部202。供应辊轴支撑部将供应辊27的金属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在电力接收部202的斜后下方。
电源侧盖20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方柱形状,其右端闭合。电源侧盖204形成有电力接收部露出孔203。
电力接收部露出孔203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其右端贯穿电源侧盖204的顶壁,以用于露出电力接收部202的右端。
电源侧盖204用螺钉固定在显影剂盒框架194的右壁上,因此电力接收部202的右端通过电力接收部露出孔203被暴露在外。
3.主壳体
如图4,5,和8所示,主壳体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并在左右方向上间隔的左壁41和右壁42;以及横跨在左壁41和右壁42之间的加强单元43。
(1)左壁
如图9所示,左壁41包括第一树脂框架45和金属框架46。
(1—1)第一树脂框架
如图11所示,第一树脂框架45具有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第一树脂框架45由聚苯乙烯或者其他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树脂框架45包括第一鼓引导部48,第一LED凹槽54,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和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第一树脂框架45是本发明的第三框架的一个实例。
四个第一鼓引导部48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第一鼓引导部48设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上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以一定距离间隔。第一鼓引导部48被设置成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四个处理盒11。
每个第一鼓引导部48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顶边缘中并且向斜后下方凹陷。第一鼓引导部48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的U型。第一鼓引导部48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向左凹陷,如图7所示,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向左扩展,如图4所示。
如图11所示,每个第一鼓引导部48由一对前后第一轨道部90,第一弯曲部91,和第一封闭部89整体构造而成。
每个第一轨道部90的形状为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向左弯曲。第一轨道部90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顶边缘在斜后下方延伸(即,安装方向X,稍后会用于说明安装处理盒11)。第一轨道部90在前后方向上以大于轴承构件32的外径的间隙间隔开。
第一弯曲部91设置成连接第一轨道部90的下边缘,与两个下边缘连续形成。第一弯曲部9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半圆的形状,其凸面侧倾斜地面向后下方。
第一封闭部89与相应的第一轨道部90和第一弯曲部91的左边缘联接。
第一引导凹槽56由前第一轨道部90的后表面、后第一轨道部90的前表面、第一弯曲部91的顶表面、和第一封闭部89的右表面限定。第一引导凹槽56是本发明的第三引导凹槽的一个实例。
每个第一鼓引导部48由图7中的鼓联接器插入孔49,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和切口部80组成。
鼓联接器插入孔49形成在第一封闭部89接近于第一弯曲部91的下部。鼓联接器插入孔49在侧视图中大致呈圆形并且贯穿第一封闭部89。
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形成于在斜前上方与鼓联接器插入孔49分离的第一封闭部的上部。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并且在后下方向上伸长。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封闭部89。
如图7所示,在鼓联接器插入孔49的外周部周围,通过向右切割第一弯曲部91的左部分形成切口部80。
如图11所示,四个第一LED凹槽54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上并且在其上部分上。第一LED凹槽5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并且对应于四个LED单元12。
每个第一LED凹槽54形成在对应的第一鼓引导部48的后方并且在对应的鼓联接器插入孔49的上方的位置。如图7所示,第一LED凹槽54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正方U型形状,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顶边缘向下凹陷,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向左凹陷。
第一LED凹槽54具有左壁,该左壁形成有定位通孔59,该定位通孔59在左右方向上穿透。如图12所示,定位通孔59的竖直和前后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第一LED定位构件66的竖直和前后尺寸。
如图11所示,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形成在最前方的第一鼓引导部48的前方并且与其分离。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透第一树脂框架45。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的竖直和前后的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的外径。
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形成在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的下方,并且与其相隔一定空间。如图7所示,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U型形状,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前边缘向后延伸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向左侧凹陷。如图11所示,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的宽度(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的外径。
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形成于最后方的第一鼓引导部48的后侧,并且与其间隔开。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的矩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树脂框架45。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的竖直和前后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定影凸起186的竖直和前后尺寸。
如图6,8,和10所示,四个定位凸起55整体地设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上,并且第一加强板57布置在第一树脂框架上,作为分离构件。
如图5所示,四个定位凸起55设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上。定位凸起55具有大致的柱状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向左突出。如图10所示,一个定位凸起55设置在每个鼓联接器插入孔49的前侧上。
如图8所示,第一加强板57具有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形状。第一加强板57由金属制成并且固定至第一树脂框架45的顶边缘。
如图10所示,多个支脚76整体地设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底部,用于接触主壳体2放置的表面。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两个支脚76设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的位置上。支脚76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底边缘向下突出。
如图1所示,第一树脂框架45的形状在侧视图中覆盖整个图像形成单元4。第一树脂框架45被用作组成打印机1左侧的主框架构件。
(1—2)金属框架
如图10所示,金属框架46具有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形状。金属框架46由金属板形成,例如镀锌的钢板。金属框架46是本发明的第一框架的一个实例。
如图9和10所示,金属框架46布置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侧并且固定至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的上部分。当第一树脂框架45和金属框架46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金属框架46的整个投影表面都落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表面之内。亦即,金属框架46的投影表面落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投影表面的外周边缘之内。
框架开口60和多个定位孔62形成在金属框架46中。框架开口60是本发明的开口的一个实例。
四个框架开口6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以便对应于四个第一鼓引导部48。框架开口60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金属框架46,并且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并且从金属框架46的顶边缘沿斜后下方延伸(即,稍后描述的安装方向X)。每个框架开口60具有组成它的上部分的适配部92,和组成它的下部的支撑部93。
每个适配部92在稍后描述的安装方向X上延伸,并且形成第一鼓引导部48的上部分,即,对应的一对第一轨道部90的部分。适配部92的前后尺寸稍大于第一轨道部90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隙。
适配部92适配到第一鼓引导部48的上部分内,具体地,第一轨道部90和第一封闭部89的上部。
支撑部93与对应的适配部92的底端连续形成。支撑部93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半圆形状,其凸表面面向斜后下方。当支撑部93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支撑部93形成为包围切口部80的边缘,该切口部80形成在对应的第一弯曲部91中。因此,框架开口60被形成为在左右投影时包围对应的第一引导凹槽56的边缘。
支撑部93整体地设置有一对第一定位突起61。第一定位突起61沿着支撑部93的圆周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每个第一定位突起6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从支撑部93的外周边缘径向向内突出。第一定位突起61是本发明的第一支撑部分的一个实例。
更准确地说,后第一定位突起61从限定支撑部93的后下边缘向斜前上方突出,而前第一定位突起61从限定支撑部93的前下边缘向斜后上方突出。
如图7所示,第一定位突起61也在第一弯曲部91的径向上从第一弯曲部91的内周表面向内突出,进入形成在第一鼓引导部48的第一弯曲部91内的切口部80。换句话说,第一定位突起61布置成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它们的远端位于第一引导凹槽56以内,如图11所示。
定位孔62在前后方向上相距一定间隔,在每个框架开口60中,一个定位孔62被形成在支撑部93的前侧。本优选实施例中设置有总共四个定位孔62。最后方的定位孔62和从后数第三个定位孔6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形并且其直径大于对应的定位凸起55的外径。从后数第二个定位孔6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形形状,其直径近似相等于对应的定位凸起55的外径。最前方的定位孔62在侧视图中呈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椭圆形,其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对应的定位凸起55的外径,其前后尺寸大于定位凸起55的外径。
定位凸起55插入对应的定位孔62中。
如图10所示,第一供应定位部63和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整体地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而第一LED定位构件66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作为分离构件。
第一供应定位部63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从金属框架46的前缘的上部向前突出。第一供应定位部分63的前边缘的下部分通过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暴露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侧,如图11所示。
如图10所示,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从金属框架46的后边缘的下部分向后突出。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的后端的上部分通过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侧露出,如图11所示。
如图11所示,四个第一LED定位构件66对应四个LED单元12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第一LED定位构件66被支撑在金属框架46的右表面上,一个第一LED定位构件66位于每个框架开口60的后侧。第一LED定位构件66是本发明的第一曝光定位构件的一个实例。
每个第一LED定位构件66包括支撑部69,枢轴杆部68,和枢轴部67,如图12所示。
支撑部69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支撑部69固定在金属框架46的右表面。
枢轴杆部68具有大致柱形形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枢轴杆部68被支撑在支撑部69的后下侧,在金属框架46的右表面上,使其不能相对于金属框架46旋转。
枢轴部67在侧视图中呈大致L型形状。具体地,枢轴部67由头部77和体部78整体地构造而成。
头部77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体部78也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其后端从头部77的底表面向下连续延伸。体部78的底端可枢轴转动地被支撑在枢轴杆部68上,使得枢轴部67可以以一个整体枢轴转动。弹簧构件(图中未示)在右视图中总是逆时针推动枢轴部67,从而使得头部77的前端与支撑部69的顶部接触。
如图12所示,第一LED定位构件66,经由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的定位通孔59,布置在对应的第一LED凹槽54中。如图11所示,第一LED定位构件66的顶端,即支撑部69和头部77,通过第一LED凹槽54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侧被暴露在外。
(1—3)支撑板
如图8和9所示,支撑板47设置在左壁41上,具体地在金属框架46的左侧上。支撑板47固定到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上,金属框架46插入它们之间。支撑板47呈大致的平板形状,即在侧视图中基本上呈矩形。支撑板47由金属形成。支撑板47装备有电动机70,鼓体联接器71,体侧的显影联接器72,显影齿轮79,和鼓齿轮94。
如图9所示,电动机70被支撑在支撑板47的左表面上,用于产生驱动力。
如图8所示,四个鼓体联接器71布置在支撑板47的右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以便面对在左右方向上的四个鼓联接器插入孔49。鼓体联接器71是本发明的旋转构件的一个实例。
鼓体联接器7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柱状形状。鼓体联接器71的左端围绕整个外圆周长形成有轮齿。鼓体联接器71可旋转地被支撑在支撑板47的右表面。电动机70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对应的齿轮系(图中未示)被传输到鼓体联接器71。每个鼓体联接器71构造成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该缩回位置与对应的鼓联接器插入孔49的左侧分离,该前进位置通过对应的鼓联接器插入孔49前进进入对应的第一引导凹槽56内。
体侧显影联接器72布置在支撑板47上,在对应的鼓体联接器71的斜前上方,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面对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体侧显影联接器7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柱状形状。轮齿被形成为围绕每个体侧显影联接器72的左端的整个外周表面。体侧显影联接器72还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板47的右表面。电动机70产生的驱动力经由对应的齿轮系(图中未示)被传输到体侧显影联接器72。每个体侧显影联接器72构造成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该缩回位置与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的左侧分离,该前进位置通过对应的显影联接器插入孔50前进进入对应的第一引导凹槽56内。
显影齿轮79具有大致圆盘形状。轮齿被形成为围绕显影齿轮79的整个外周表面。显影齿轮79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板47的右表面上并且与体侧显影联接器72上的轮齿接合。显影齿轮79将从齿轮系(图中未示)接收的驱动力传输到体侧显影联接器72。
鼓齿轮94具有大致圆盘形状。轮齿被形成为围绕鼓齿轮94的整个外周表面。鼓齿轮9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板47的右表面上并且与鼓体联接器71的轮齿接合。鼓齿轮94将从齿轮系(图中未示)接收的驱动力传输到鼓体联接器71。
(2)右壁
如图13所示,右壁42包括第二树脂框架100和鼓支撑框架102。
(2-1)第二树脂框架
如图14所示,第二树脂框架100具有在侧视图中大致矩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第二树脂框架100是本发明的第四框架的一个实例。
(2-2)鼓支撑框架
第二树脂框架100由聚苯乙烯或者其他树脂材料形成。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前后和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第一树脂框架45的前后和垂直尺寸。
第二树脂框架100具有上部分,该上部分由显影电极插入孔103,栅电极插入孔104,线电极插入孔105,和清洁线露出孔106组成。如图16所示,第二树脂框架100具有下部分,该下部分由带电极插入孔121,和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形成。
四个显影电极插入孔103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上边缘。显影电极插入孔103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形形状并且贯穿第二树脂框架100。显影电极插入孔103的直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显影弹簧部180的外径。
四个栅电极插入孔104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大致竖直中心区域中。一个栅电极插入孔104设置在对应的显影电极插入孔103的斜后下方。栅电极插入孔104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树脂框架100。栅电极插入孔104的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外部尺寸。
线电极插入孔105形成在最后方的栅电极插入孔104的斜前上方,并且在最后方的显影插入孔103的下方。线电极插入孔105的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外径。
清洁线露出孔106形成在线电极插入孔105的斜前下方,并且在从后侧数第二个栅电极插入孔104的斜后上方。清洁线露出孔106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树脂框架100。
第二树脂框架100具有下部分,该下部分形成有在其大致前后中心位置上的多个带电极插入孔121。带电极插入孔12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二树脂框架100。带电极插入孔121的内部尺寸稍大于稍后描述的带弹簧支撑单元151的外径。
如图16所示,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下部分上。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位于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的位置,该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形成于图11中的第一树脂框架45中。如图20所示,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正方U型形状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前缘向后延伸。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凹陷进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如图22所示,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的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的外径。
如图14所示,线弹簧支撑部115和第一转印弹簧支撑部122整体地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上。
线弹簧支撑部115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上部分并且接近它的后端的位置,并且位于线电极插入孔105的后方并与它间隔的位置上。线弹簧支撑部115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十字型形状,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线弹簧支撑部115的竖直和前后尺寸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内径。
四个第一转印弹簧支撑部122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底部分。第一转印弹簧支撑部12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C型形状,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向右突出。每个第一转印弹簧支撑部122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一转印弹簧部124的外径。
如图16所示,第一突起118,第二突起119和第三突起120整体地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
第一突起118和第二突起119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上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第一突起118具有大致柱形形状并且在其前边缘处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第二突起119也具有大致柱形形状并且在线电极插入孔105的斜后下方处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第三突起120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底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心的位置上,并位于带电极插入孔121的正上方。第三突起120具有大致的柱形形状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如图14所示,线继电器电极107和转印继电器电极123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上。
线继电器电极107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并且由第一线弹簧部112和连接线111整体构造而成。
如图18所示,第一线弹簧部112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空心线圈形状。如图15所示,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左右尺寸大于线弹簧支撑部115的左右尺寸。
如图14所示,连接线111从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其左端线性向前延伸。
线继电器电极107,通过将线弹簧支撑部115插入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内部空间,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上。此时,连接线111的前端通过线电极插入孔105在第二树脂框架的左侧暴露在外,如图16所示。
线继电器电极107的连接线111的右侧被连接线盖113覆盖,如图15所示。连接线盖113由聚苯乙烯或者其他树脂材料形成。连接线盖113呈大致平板形状,并且在侧视图中呈矩形。连接线盖113形成有线弹簧插入孔114。线弹簧插入孔114形成在连接线盖113的后侧,在竖直方向上近似中心的位置。线弹簧插入孔114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连接线盖113。
连接线盖113固定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以用于从右侧覆盖线继电器电极107的连接线111。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右端通过线弹簧插入孔114从连接线盖113向右突出。
如图14所示,四个转印继电器电极123为图1中的四个转印辊20设置。转印继电器电极123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每个转印继电器电极123由第一转印弹簧部124和转印线部125整体地形成。
如图18所示,第一转印弹簧部124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空心线圈的形状。
如图14所示,转印线部125与第一线弹簧部112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其左端在斜前上方线性地延伸。
每个转印继电器电极123通过将第一转印弹簧部124插入对应的第一转印弹簧支撑部122内以及通过将转印线部125锚定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上,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上。此时,第一转印弹簧部124的右端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侧被暴露在外,如图15所示。
如图14和16所示,每个转印线部125的远端,即,上端,通过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各个通孔81经过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至左表面,并且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侧被暴露在外。
如图15所示,转印线盖126从其右侧覆盖转印继电器电极123的转印线部125。转印线盖126由聚苯乙烯或者其他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转印线盖126固定到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上,以便从右侧覆盖转印线部125。
如图16所示,显影电极110,继电器线108,和清洁线109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
四个显影电极110是为图1中的四个显影剂盒25设置。显影电极110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接近其上边缘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间隔开。
显影电极110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并且每个显影电极110都是由显影弹簧部180和显影接触部181整体构造而成。
显影弹簧部180构成显影电极110的后端。如图18所示,显影弹簧部180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空心线圈的形状。
如图16所示,显影接触部181设置在显影弹簧部180的前端并且在垂直方向上线性地延伸。
每一个显影电极110通过将显影弹簧部180插入对应的显影电极插入孔103内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前表面的顶部边缘上。在此状态下,显影弹簧部180的右端通过显影电极插入孔103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侧被暴露在外,如图15所示。
如图16所示,当从侧面看时,继电器线108是线性的,呈大致L形形状。继电器线108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继电器线108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16和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部分117。
第一部分116相对于竖直方向设置在多个显影电极插入孔103和多个栅电极插入孔104之间。
第二部分117与第一部分116的前端连续形成并从第一部分116的前端向下弯曲并延伸。第二部分117布置在显影电极110的左表面上并接近其前端。
继电器线108通过在显影电极插入孔103的下方将第一部分116锚定在第二树脂框架100上而被固定到第二树脂框架100。如图14所示,第二部分117的下端通过穿透孔82经过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至右表面,并且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侧露出。
如图16所示,清洁线109是线性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清洁线109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清洁线109整体地设置有连接部127,该连接部127设置在从清洁线109的后端起的清洁线109的前后长度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上。
连接部127在侧视图中呈大致U型形状,其底侧开口。连接部127通过首先向上弯曲清洁线109,接着向后和向下折叠清洁线109而形成。
清洁线109布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在大致竖直中心的位置上。清洁线109被锚定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在每个栅电极插入孔104的斜前下方的位置上,从而将清洁线109固定到第二框架100上。如图14所示,组成清洁线109的连接部127的顶端通过清洁线露出孔106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侧被暴露在外。
如图8所示,第二加强板177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顶边缘上,作为与第二树脂框架100分离的构件。第二加强板177由金属形成,具有在平面图中基本上呈矩形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第二加强板177形成有接合孔178。
接合孔178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第二加强板177的后端起的第二加强板177的前后长度的大致四分之一处贯穿第二加强板177。
如图14所示,多个支脚158整体地设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底边缘,用于接触其上放置主壳体2的表面。更准确地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设置了两个支脚158。支脚158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开。支脚158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底边缘向下突出。
在图1的侧视图中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尺寸能够覆盖整个图像形成单元4。第二树脂框架100被用作组成打印机1的右侧的主框架构件。
(2-2)鼓支撑框架
如图17所示,鼓支撑框架102呈在侧视图中大致矩形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鼓支撑框架102由玻璃纤维加强聚碳酸酯或者其他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其膨胀系数小于用于形成第二树脂框架100的聚苯乙烯或者其他树脂。鼓支撑框架102是本发明的第二框架的一个实例。
如图13和20所示,鼓支撑框架102布置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侧并且固定至第二树脂框架100的上部分的左表面。在左右投影图中,整个鼓支撑框架102落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投影表面内。亦即,鼓支撑框架102的投影表面被包括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投影表面的外周边缘内。
如图17所示,鼓支撑框架102包括第二鼓引导部135,和第二LED凹槽136。
四个第二鼓引导部135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以便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四个第一鼓引导部48,该第一鼓引导部48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
每个第二鼓引导部135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顶边缘并且向斜后下方凹陷。第二鼓引导部135在侧视图中呈大致U型。第二鼓引导部135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向右凹陷,如图20所示,并且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向右扩展。
如图17所示,每个第二鼓引导部135是由一对前后第二轨道部137,第二弯曲部138,和第二封闭部182整体构造而成。
每个第二轨道部137形成的形状使得其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左表面向右弯曲。第二轨道部137从鼓支撑框架102的顶边缘沿着后下方延伸(即,稍后描述的安装方向X)。第二轨道部137在前后方向上以大于轴承构件32的外径的间隙间隔开。
第二弯曲部138设置成彼此连接第二轨道部137的下边缘,并且与两个下边缘连续形成。第二弯曲部138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半圆的形状,其凸面侧面向斜后下方。
一对第二定位突起141整体地设置在第二弯曲部138上。第二定位突起141沿着第二弯曲部138的圆周方向间隔开。每个第二定位突起14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第二弯曲部138的内周表面径向向内突出。第二定位突起141是本发明的第二支撑部分的一个实例。
更准确地说,该对第二定位突起141的后第二定位突起141在第二弯曲部138的内周表面上从后下边缘向斜前上方突出,而前第二定位突起141在第二弯曲部138的内周表面上从前下边缘向斜后上方突出。如图6所示,第二定位突起141布置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定位突起61对齐的位置上。
第二封闭部182与对应的第二轨道部137和第二弯曲部138的右边缘联接。
第二引导凹槽139由前第二轨道部137的后表面,后第二轨道部137的前表面,第二弯曲部138的内周表面,和第二封闭部182的左表面限定。
每个第二鼓引导部135形成有杆适配凹槽142。如图17所示,杆适配凹槽14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U型形状,并且在其大致中心的位置上从对应的第二封闭部182的顶部边缘向斜后下方延伸。杆适配凹槽142在第二封闭部182的左表面向右凹陷,进一步从第二封闭部182的右表面向右扩展。因此,每一个显影电极110的前面就设置有一个杆适配凹槽142。
如图21所示,每个杆适配凹槽142具有后壁,该后壁形成有导电构件露出孔143和显影电极露出孔144。
导电构件露出孔143形成在杆适配凹槽142的后壁的底部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该后壁。
如图16所示,显影电极露出孔144形成在杆适配凹槽142后壁中的导电构件露出孔143的上方,并且在对应显影电极110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后壁。对应的显影电极110的显影接触部181通过对应的显影电极孔144在限定杆适配凹槽142的后壁的前侧被暴露在外,如图20所示。
四个第二LED凹槽136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第二LED凹槽136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LED凹槽54对齐,第一LED凹槽54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上,并且第二LED凹槽136位于每个第二鼓引导部135的后方。如图17所示,第二LED凹槽136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的正方U型形状。第二LED凹槽136在鼓支撑框架102的顶部边缘向下凹陷并且从其右表面向右扩展。
如图21所示,夹持部205被支撑在第二LED凹槽136中,在限定第二LED凹槽136的前壁的下端上。枢轴部开口183形成在第二LED凹槽136的后壁的下端。
如图17所示,鼓支撑框架102形成有第一适配孔128,第二适配孔129,和第三适配孔130。
第一适配孔128和第二适配孔129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间隔。
更准确地说,第一适配孔128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前部分上,在其大致垂直中心的位置上,从而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第一适配孔128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22所示,第一适配孔128的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第一突起118的外径,而第一适配孔128的前后尺寸大于第一突起118的外径。第一突起118插入第一适配孔128内。
如图17所示,第二适配孔129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后端,在其大致垂直中心的位置上,从而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第二适配孔129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如图22所示,第二适配孔129的垂直尺寸近似相等于第二突起119的外径,而第二适配孔129的前后尺寸大于第二突起119的外径。第二突起119插入第二配合孔129内。
如图17所示,第三适配孔130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底部分上,在其大致前后中心的位置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第三适配孔130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椭圆形并且竖直伸长。因此,第三适配孔130相对于前后方向设置在第一适配孔128和第二适配孔129之间。如图22所示,第三适配孔130的垂直尺寸大于第三突起120的外径,而第三适配孔130的前后尺寸近似相等于第三突起120的外径。第三突起120插入第三适配孔130内。
如图17所示,第二供应定位部145,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146和钩状部176(参见图23)整体地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
第二供应定位部145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前边缘上,在其大致垂直中心上。第二供应定位部分145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前边缘向前突出。
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146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后边缘上,在其大致垂直中心上。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后边缘向后突出。
如图23所示,钩状部176呈大致平板形状并且从鼓支撑框架102的上边缘向右突出。钩状部176的右端向上弯曲以形成钩状的横截面。钩状部176的右端接合在接合孔178中,该接合孔178从下方形成在第二加强板177上。
如图18所示,鼓支撑框架102具有设置有网弹簧支撑部147,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线弹簧支撑部149,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带弹簧支撑部151,和第二LED定位构件187的右表面(参见图20)。
四个网弹簧支撑部147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上,在其大致垂直中心上。网弹簧支撑部147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布置。每个网弹簧支撑部147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并且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网弹簧部164的外径。
如图17所示,栅电极露出孔131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对应于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左端面的区域内。栅电极露出孔131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稍后描述的安装方向X上伸长。栅电极露出孔131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
如图15所示,每个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右端插入对应的栅电极插入孔104内。
如图18所示,清洁弹簧支撑部148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上,位于对应的网弹簧支撑部147的稍前下方的位置,二者之间有间隔。清洁弹簧支撑部148呈大致圆柱形形状,并且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清洁弹簧部166的外径。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左右尺寸短于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左右尺寸。
图17所示,清洁电极露出孔132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对应于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左端面的区域内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清洁电极露出孔132设置在对应的栅电极露出孔131的前下侧上,二者之间有间隔。清洁电极露出孔13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稍后描述的安装方向X上伸长。
如图18所示,每个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右端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面对对应的清洁线109,二者之间形成有小间隔,该清洁线被支撑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
电弹簧支撑部149布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在位于对应的网弹簧支撑部147的斜前上方,并且与网弹簧支撑部147分离开。线弹簧支撑部149具有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线弹簧支撑部149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二线弹簧部159的外径。
如图17所示,线电极露出孔140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的与对应的线弹簧支撑部149的左端面对齐的区域。线电极露出孔140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的圆形形状并且在对应的清洁电极露出孔132的前上方贯穿鼓支撑框架102。
如图18所示,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上,位于对应的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斜前下方并且与其分离。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具有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大致圆柱形形状。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第二转印弹簧部168的外径。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左右尺寸比近似相当于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左右尺寸。
如图17所示,转印电极露出孔133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与对应的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左端面对齐的区域内。转印电极露出孔133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竖直地伸长。转印电极露出孔133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
如图18所示,每个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右端面对对应的转印线部125的远端,该转印线部125位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侧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与其轻微的分离。
更具体地,三个带弹簧支撑部151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并且在其下边缘上。带弹簧支撑部151位于最前方的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后下方。带弹簧支撑部151具有从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大致圆柱形形状。带弹簧支撑部151的内径近似相等于稍后描述的带弹簧部170的外径。带弹簧支撑部151的左右尺寸近似相等于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左右尺寸。
如图17所示,带清洁电极露出孔134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对应于带弹簧支撑部151的左端面的区域内。带清洁电极露出孔134位于第三适配孔130的下方,并且与其分离。每个带清洁电极露出孔134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竖直地伸长。带清洁电极露出孔134在左右方向上贯穿鼓支撑框架102。
如图15所示,带弹簧支撑部151的右端插入对应的带电极插入孔121内。
四个第二LED定位构件187间隔地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且对应于四个LED单元12。如图21所示,第二LED定位构件187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上,每个第二LED凹槽136的后侧都设置有一个第二LED定位构件187。第二LED定位构件187是本发明的第二曝光定位构件的一个实例。
每个第二LED定位构件187包括枢轴188和枢轴部189。
枢轴18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柱状形状。枢轴188被支撑在夹持部205的后上侧,使其不能相对于夹持部205旋转。枢轴部189在侧视图中呈大致扇形,其前后尺寸朝着底端扩展。
枢轴部189可以绕着支撑在枢轴188上的上端枢轴转动,并且可相对该上端枢轴旋转。第二LED定位构件187还包括弹簧构件(图中未示),在左侧视图中该弹簧构件总是逆时针推动枢轴部189以便枢轴部189的前端通过枢轴部开口183与夹持部205的后端接触,该枢轴部开口183形成在第二LED凹槽136中。
如图19所示,鼓支撑框架102支撑四个栅电极154,清洁电极155,线电极153,和转印电极156,以及多个带清洁电极157。
栅电极154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每个栅电极154整体地设置有网弹簧部164和网接触部163。
网弹簧部16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空心线圈形状。网弹簧部164的左右尺寸大于网弹簧支撑部147的左右尺寸。
网接触部163具有大致环形形状。网接触部163与网弹簧部164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该左端向左突出。
每个栅电极154通过将网弹簧部164插入经过对应的网弹簧支撑部147,如图18所示,以及通过将网接触部163插入经过对应的栅电极露出孔131,如图22所示,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在此状态下,在栅电极154中的网弹簧部164的右端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侧被暴露在外,如图15所示。
如图19所示,清洁电极155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每个清洁电极155都是由清洁弹簧部166和清洁接触部165整体构造而成。
清洁弹簧部16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空心线圈形状。清洁弹簧部166的左右尺寸稍大于清洁弹簧支撑部148的左右尺寸。
清洁接触部165具有大致环形形状。清洁接触部165与清洁弹簧部166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该左端向左突出。
通过将清洁弹簧部166插入经过对应的清洁弹簧支撑部148,如图18所示,以及通过将清洁接触部165插入经过对应的清洁电极露出孔132,如图22所示,每个清洁电极155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在此状态下,在清洁电极155中的清洁弹簧部166的右端与清洁线109接触,如图18所示。
线电极153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如图19所示,每个线电极153包括第二线弹簧部159和末端部160。
第二线弹簧部15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空心线圈形状。第二线弹簧部159的左右尺寸稍大于对应的线弹簧支撑部149的左右尺寸。
末端部160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如图19所示,末端部160具有杆部161和凸缘部162。杆部16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柱状。凸缘部162具有大致圆盘形状,并且在该杆部161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上,从杆部161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扩展。通过将杆部161的右端插入第二线弹簧部159的内部空间,末端部160被设置在对应的线电极153的左端上。
通过将第二线弹簧部159插入对应的线弹簧支撑部149,如图18所示,以及通过将末端部160的杆部161插入对应的线电极露出孔140,如图22所示,每个线电极153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如图18所示,当所有的线电极153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时,组成最后方的线电极153的第二线弹簧部分159的右端与线继电器电极107的连接线111接触,而其他线电极153的第二线弹簧部159的右端与继电器线108的第一部分116接触。
如图19所示,转印电极156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每个转印电极156都是由第二转印弹簧部168,和转印接触部167整体构造而成。
第二转印弹簧部16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空心线圈形状。第二转印弹簧部168的左右尺寸稍大于对应的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的左右尺寸。
转印接触部167具有大致的环形形状。转印接触部167与对应的第二转印弹簧部168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该左端向左突出。
通过将第二转印弹簧部168插入经过对应的第二转印弹簧支撑部150,如图18所示,以及通过将转印接触部167插入经过对应的转印电极露出孔133,如图22所示,每个转印电极156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在此状态下,组成转印电极156的第二转印弹簧部168的右端与对应的转印继电器电极123的转印线部125接触,如图18所示。
另外,因为转印接触部167的左端接触转印辊电极(图中未示),所以转印电极156与转印辊20电连接,该转印辊电极与对应的转印辊20电连接。
三个带清洁电极157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带清洁电极157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如图19所示,每个带清洁电极157包括带弹簧部170和带接触部169。
带弹簧部170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空心线圈形状。带弹簧部170的左右尺寸大于带弹簧支撑部151的左右尺寸。带接触部169具有大致环形形状。带接触部169与带弹簧部170的左端连续形成并且从该左端向左突出。
通过将带弹簧部170插入经过对应的带弹簧支撑单元151,如图18所示,以及通过将带接触部169插入经过对应的带清洁电极露出孔134,如图22所示,每个带清洁电极157被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上。在此状态下,组成带清洁电极157的带弹簧部170的右端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侧被暴露在外,如图15所示。
另外,因为带接触部169的左端接触带单元电极(图中未示),所以带清洁电极157与带清洁单元29电连接,该带单元电极设置在图1中的带清洁单元29上。
(2—3)金属板
如图19所示,金属板101固定在鼓支撑框架102的右表面的底部。金属板101由金属形成。金属板101具有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
金属板101整体地设置有多个突起171。具体地,四个突起171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在金属板101的左表面上。突起171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从金属板101的左表面向左突出。
四个导电构件172也被支撑在金属板101上。导电构件172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金属。每个导电构件172都整体地设置有线圈部173和杆接触部174。
线圈部17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空心线圈形状。杆接触部174具有线性形状,并且从线圈部173的左端在斜前上方连续地延伸。通过将金属板101上的对应的突起171插入经过线圈部173,每个导电构件172被支撑在金属板101上。
如图20所示,导电构件172布置在金属板101和鼓支撑框架102之间,并且位于对应的杆适配凹槽142的后下侧。每个导电构件172的杆接触部174通过其导电构件露出孔143延伸至对应的杆适配凹槽142的内部。
(2—4)供电电路板
如图13所示,供电电路板175设置在组成右壁42的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侧。供电电路板175是设置有变压器,电容器等的电路板。从输入电源提供的电压通过变压器被放大,然后被存储在电容器中或者被提供给各个电极和电线。
供电电路板175固定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右表面。因此,第一线弹簧部112,显影弹簧部180,网弹簧部164,带弹簧部170,和第一转印弹簧部124与供电电路板175电连接,它们的右端与供电电路板175的左表面接触。继电器线108也与供电电路板175电连接,第二部分117的下端与供电电路板175的左表面接触。清洁线109也与供电电路板175电连接,连接部127通过清洁线露出孔106与清洁继电器电极(图中未示)接触,该清洁继电器电极被支撑在供电电路板175上。
(3)加强单元
如图8所示,加强单元43包括多个边缘桥接部210和多个管道211。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的四个边缘桥接部210设置成连接在侧视图中在每一个左壁41和右壁42上的对应的四个转角。边缘桥接部210包括桥接左壁41和右壁42的前上转角的第一桥接部212,桥接后上转角的第二桥接部213,桥接前下转角的第三桥接部214,和桥接后下转角的第四桥接部215。
第一桥接部212和第二桥接部213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大致L型截面。第一桥接部212和第二桥接部213在左右方向上伸长。
第一桥接部21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在各个左壁41和右壁42的前边缘和上边缘上,并且在侧视图中呈大致L型形状。第二桥接部213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在各个左壁41和右壁42的后边缘和上边缘上。
第三桥接部214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第三桥接部214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在左壁41和右壁42的底边缘和前边缘上。第四桥接部215由金属形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具有大致C型截面。如图5所示,第四桥接部215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固定在左壁41和右壁42的后下转角上。
管道211彼此平行布置,但是在前后和竖直方向间隔开。管道211包括第一管道83和第二管道84。第一管道83和第二管道84由金属形成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形状。
如图7所示,第一管道83的左端在最前方的第一鼓引导部48的下方被固定到组成左壁41的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上。如图19所示,第一管道83的右端在金属板101的前边缘的下方被固定到组成右壁42的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上。因此,第一管道83桥接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的前下部分和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的前下部分,如图7和19所示。
如图7所示,第二管道84的左端在最后方的第一鼓引导部48的后侧被固定到组成左壁41的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如图19所示,第二管道84的右端在金属板101的后边缘的上方被固定到组成右壁42的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因此,第二管道84桥接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右表面的后上部分和第二树脂框架100的左表面的后上部分,如图7和19所示。
如图19所示,金属板101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布置在第一管道83和第二管道84之间。
(4)LED单元,馈送机构,和定影单元
(4—1)LED单元
如图6所示,每个LED单元12包括LED列216,用于支撑LED列216的LED框架217。LED列216构成LED单元12的底边缘。LED列21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大致平板形状并且整体地保持排列在左右方向上的多个LED。
LED框架217构成LED单元12的顶部分。LED框架217在正视图中呈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LED框架217在其下边缘支撑LED列216。LED框架217设置有一对LED突起部218。
如图12和21所示,LED突起部218分别设置在LED框架217的左右两端的每一个上。LED突起部218具有大致平板形状并且分别从LED框架217的左右两端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LED突起部218在截面图中竖直伸长。
每个LED单元12,通过将各个LED框架217的顶边缘固定到顶盖6的底面上,被支撑在顶盖6上。在本构造中,根据顶盖6的枢轴旋转运动,LED单元12竖直地移动。
(4—2)馈送机构
如图6所示,馈送机构36设置有片状物馈送框架219。片状物馈送框架219具有盒形的形状,即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并且竖直地伸长。片状物馈送框架219其中支撑拾取辊8,分离辊58,馈送辊9,和套准辊10。片状物馈送框架219还设置有一对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和一对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
如图6,11和12所示,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分别设置在片状物馈送框架219的左右端面的每一个端面的上侧。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具有大致柱形形状,并且从片状物馈送框架219的对应的左右端面沿着左右方向向外突出。
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分别设置在片状物馈送框架219的左右端面的的每一个端面的下侧,并且与各个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分离。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具有大致柱形形状,并且从片状物馈送框架219的对应的左右端面沿着左右方向向外突出。
馈送机构36布置在左壁41和右壁42的前端之间。
如图11所示,左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插入经过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的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孔52中,并且接触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供应定位部63的前侧。类似地,左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被适配到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的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中,并且从其前侧接触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51的后端。
如图22所示,右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从其前侧接触第二供应定位部145,该第二供应定位部145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类似地,右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185适配到形成在第二树脂框架100中的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中,并且从其前侧接触第二片状物馈送凸起凹槽179的后端。
通过此构造,馈送机构36的左右侧相对于前后方向设置,并且被限制相对于左壁41和右壁42向后移动。
(4—3)定影单元
如图6所示,定影单元14设置有定影框架220。定影框架220具有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的盒形形状。定影框架220内支撑加热辊21和加压辊22。定影框架220也设置有一对定影凸起186。
如图6所示,定影凸起186设置在定影框架220的左右端面的每一个上并且在其大致中心的位置上。定影凸起186具有平行六面体形状并且分别从定影框架220的左右端面沿着左右方向向外突出。
定影单元14布置在左壁41和右壁42的后边缘之间。如图11所示,左定影凸起186插入经过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的第一定影单元凸起孔53中,并且从后侧接触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该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形成在金属框架46上。如图22所示,右定影凸起186接触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146的后侧,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146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
在此构造中,定影单元14的左右端相对于前后方向设置,并且被限制相对于左壁41和右壁42向前移动。
4.相对于主壳体安装和移走处理盒的操作
为了在主壳体2中安装处理盒11,操作者将顶盖6置于打开位置(图中未示)以露出入口5。然后,如图11和22所示,操作者将处理盒从上方插入主壳体2中,使得左轴承构件32被适配到对应的第一引导凹槽56中,图3A所示的右轴承构件32被适配到对应的第二引导凹槽139中。
在此操作中,当第一轨道部90引导左轴承构件32并且第二轨道部137引导右轴承构件32时,处理盒11在安装方向X上移动,安装方向X沿着斜后下方。换句话说,当处理盒11安装到主壳体2上或者从主壳体2上移走时,第一引导凹槽56和第二引导凹槽139引导处理盒11。当左轴承构件32到达第一弯曲部91并且右轴承构件32到达第二弯曲部138时,处理盒11被限制不能进一步向下移动。此时,处理盒11布置在规定的安装位置。然后,前第一定位突起61在前下侧接触左轴承构件32并且后第一定位突起61在后下侧接触左轴承构件32。类似地,前第二定位突起141在前下侧接触右轴承构件32并且后第二定位突起141在后下侧接触右轴承构件32。
在此构造中,感光鼓15的左端,具体地左凸缘构件191,通过左轴承构件32被一对第一定位突起61支撑,如图11所示。类似地,感光鼓15的右端,具体地右凸缘构件191,通过右轴承构件32被一对第二定位突起141支撑,如图22所示。
同时,杆193的右端被适配到杆配合凹槽142的最深的部分中,并且在后侧被导电构件172的杆接触部174接触,如图24所示。相应地,杆193通过导电构件172与金属板101电连接。
如图20所示,显影电极构件201的电力接收部分202在前后方向上面对显影电极露出孔144,并且在后侧通过显影电极露出孔144被显影电极110的显影接触部181接触。用这种方法,电力接收部202和显影电极110电连接。
如图2和22所示,盒侧栅电极95与栅电极154的网接触部163接触并且电连接。此外,盒侧清洁器电极97与清洁电极155的清洁接触部165接触并且电连接。此外,盒侧线电极96与对应的线电极153的杆部161接触并且电连接。
相应地,在图像成形操作期间,供电电路板175产生的电力提供给显影辊16,供应辊27,转印辊33,网格34,和清洁辊35。
处理盒11安装到主壳体2中后,操作者将顶盖6从打开位置移动回到图1中的关闭位置来覆盖入口5。此时,随着顶盖枢轴旋转而关闭,LED单元12向下移动。因此,在每个LED框架217上的左LED突起部218从上方插入支撑部69和枢轴部67的头部77之间,如图12所示,促使枢轴部67逆着弹簧构件(图中未示)的推动力在右视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这个构造,左LED突起部218插入支撑部69和枢轴部67的头部77之间并且固定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上。
另外,在LED框架217上的右LED突起部218从上方插入夹持部205和枢轴部189之间,如图21所示,促使枢轴部189逆着弹簧构件(图中未示)的推动力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这个构造,右LED突起部218插入夹持部205和枢轴部189之间并且固定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上。
换句话说,每个LED单元12的左端,即左LED突起部218,通过第一LED定位构件66固定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上,而右端,即右LED突起部218,通过第二LED定位构件187,固定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上,如图12和21所示。
此外,鼓体联接器71和体侧显影联接器72都布置在前进位置上。因此,鼓体联接器71与对应的左凸缘构件191的联接部192联接,使其不能相对于该联接部旋转,并且体侧显影联接器72被适配到对应的显影联接器197的联接凹部199,使其不能相对于该联接凹部旋转。因此,在图像形成操作中,旋转驱动力可以从电动机70传送到左凸缘构件191和显影联接器197。
通过以上步骤,安装处理盒11到主壳体2上的操作就完成了。处理盒11可以通过上述操作的逆操作从主壳体2上移走。
5.操作优势
(1)在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中,每个感光鼓的一个轴向端(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左端)被支撑在由金属制成的金属框架46上,而每个感光鼓15的另一个轴向端(本优选实施例中的右端)被支撑在由树脂制成的鼓支撑框架102中,如图11和22所示。电动机70的驱动力通过鼓体联接器71输入到感光鼓15的左端。
如果支撑感光鼓的左端的框架没有足够的硬度,感光鼓15的左端就不能相对于主壳体2充分精确地定位。此外,多个感光鼓15的相对位置关系(即,鼓齿距)不能保持恒定。然而,因为打印机1的金属框架46是由金属形成,所以金属框架46具有足够的硬度以较好精度地维持感光鼓15左端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因为驱动力不输入到感光鼓15的右端,所以支撑右端的作用于鼓支撑框架102的负载小于作用到金属框架46的负载。因此,尽管鼓支撑框架102由比金属硬度小的树脂形成,右壁42仍然可以较好的精度维持感光鼓15右端的位置关系,。
用这种方法,多个感光鼓15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维持恒定,同时减少材料成本和打印机1的相关重量。
(2)如图15所示,鼓支撑框架102支撑连接到显影剂盒25上的各个电极,具体来说支撑栅电极154,清洁电极155,线电极153,转印电极156,和带清洁电极157。因此,没有必要设置与鼓支撑框架102分离的结构来绝缘电极,从而简化了鼓支撑框架102的结构或者电极的结构并且提高设置这些电极的灵活性。
(3)如图10所示,主壳体2进一步设置有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第一树脂框架45,并且用于支撑金属框架46。当在左右方向(即感光鼓15的轴线方向)上投影时,金属框架46落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投影表面之内。换句话说,第一树脂框架45比金属框架46更大。
因为由金属形成的金属框架46被支撑在由树脂形成的第一树脂框架45上,所以支撑每个感光鼓15的一个轴向端(在本实施例中的左端)的金属框架46由金属形成,组成打印机1的主框架构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树脂框架45)的部分可以由树脂形成。用这种方法,感光鼓15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维持恒定,同时减少材料成本和打印机1的相关重量。
(4)如图9所示,支撑板47设置在组成左壁41的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上。支撑板47包括电动机70和鼓体联接器71。因此,金属框架46和支撑板47都被支撑在第一树脂框架45的左表面上。
相应地,这个结构可以维持电动机70和鼓体联接器71,与感光鼓15上的左凸缘构件191之间的恒定的位置关系。因此,驱动辊17的驱动力可以经由鼓体联接器71被可靠地传输到感光鼓15的左凸缘构件191。
(5)如图1所示,每一个感光鼓15被支撑在对应的鼓盒24内,并且鼓盒24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因此,当感光鼓15的使用寿命终了时,使用者只需更换支撑使用寿命终了的感光鼓15的处理盒11。相对于不允许感光鼓15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减少操作成本。
(6)如图11所示,一对第一定位突起61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用于经由对应的轴承构件32支撑每个感光鼓15的左凸缘构件191。如图22所示,一对第二定位突起141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用于经由对应的轴承构件32支撑每个感光鼓15的右凸缘构件191。
如图6所示,第一定位突起61和第二定位突起141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对齐,如图点划线所示。相应地,当支撑感光鼓15的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感光鼓15的左右端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对齐。这个构造可以更可靠地维持感光鼓15的位置关系。
(7)如图22所示,当支撑感光鼓15的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者从主壳体2上移走时,第二引导凹槽139形成在鼓支撑框架102中用于通过对应的轴承构件32引导感光鼓15的右凸缘构件191。这个结构确保当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者从主壳体2移走时,处理盒11可以平滑地移动。
因为其中形成第二引导凹槽139的鼓支撑框架102由树脂形成,所以第二引导凹槽139和鼓支撑框架102可以由树脂整体形成。因此,比起先模制鼓支撑框架102之后形成第二引导凹槽139的情况,可以更容易地形成第二引导凹槽139,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8)如图10和11所示,当支撑感光鼓15的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者从主壳体2上移走时,第一引导凹槽56形成在第一树脂框架45中用于通过轴承构件32引导对应的感光鼓15的左凸缘构件191。
因此,第一引导凹槽56引导感光鼓15的左凸缘构件191,而第二引导凹槽139引导感光鼓15的右凸缘构件191。这个结构确保处理盒11可以更平滑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者从主壳体2移走。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感光鼓15安装到主壳体2中或者从主壳体2上移走时,每个感光鼓15的一个轴向端在对应的第一引导凹槽56被引导,而另一个轴向端在对应的第二引导凹槽139被引导,所以形成在鼓支撑框架46中的第二引导凹槽139可以促进相对于主壳体2平滑地安装和移走感光鼓15的操作。
此外,因为第一引导凹槽56形成在由树脂形成的第一树脂框架45中,第一引导凹槽56和第一树脂框架45可以由树脂整体形成。这个促进了第一引导凹槽56的形成,能够减少生产成本。
(9)如图10所示,框架开口60形成在金属框架46中以便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包围第一引导凹槽56的外周边缘。因此,当在轴线方向上看时,因为金属框架46的框架开口60形成为包围第一引导凹槽56的边缘,所以金属框架46围绕第一引导凹槽56的外周布置。因此,金属框架46可以加固沿着第一引导凹槽56的外周边缘支撑在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树脂框架45,抑制第一树脂框架45的变形。
(10)如图11所示,在左右投影图中,第一定位突起61的远端位于第一引导凹槽56的内部。相应地,当支撑感光鼓15的处理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定位突起61可以可靠地支撑感光鼓15的左端。
更具体地说,因为当在感光鼓15的轴线方向上投影时,这个结构将金属框架46上的至少一些第一定位突起61定位在第一引导凹槽56内,所以当感光鼓15安装到主壳体2中时,第一定位突起61能被用作定位感光鼓15的一个轴线方向端的基准。相应地,可以精确地维持感光鼓15的相对位置。
(11)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多个LED单元12。如图6所示,每个LED单元12具有一对LED突起部218。如图11所示,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LED定位构件66相对于前后方向将左LED突起部218的位置固定在LED单元12上。因此,LED单元12的左端和感光鼓15的左端固定在金属框架46中。亦即,金属框架46的第一LED定位构件66将LED单元12的一个轴向端的位置设定在LED单元12的并排方向上。因此,LED单元12的一个轴向端和感光鼓15的一个轴向端都位于金属框架46中。这个结构可以提高感光鼓15相对于对应于该感光鼓15的LED单元12的定位精度,以便LED单元12可以可靠地照射感光鼓15。
(12)如图21所示,第二LED定位构件187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用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定位LED单元12的右LED突起部218。因此鼓支撑框架102同时固定LED单元12的右端和感光鼓15的右端的位置。这个结构进一步提高感光鼓15相对于对应于该感光鼓15的LED单元12的定位精度。
(13)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馈送机构36。如图6所示,馈送机构36具有一对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如图11所示,馈送机构36上的左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接触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供应定位部63的前侧,将左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定位在前后方向上。如图22所示,馈送机构36上的右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接触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的第二供应定位部145的前侧,将右第一片状物馈送凸起184定位在前后方向上。
因此,金属框架46同时固定馈送机构36的左端和感光鼓15的左端的位置,而鼓支撑框架102同时固定馈送机构36的右端和感光鼓15的右端的位置。因此,这个结构可以改善馈送机构36相对于每一个感光鼓15的定位,并确保片状物从馈送机构36可靠地供应到感光鼓15。
(14)如图1所示,打印机1也包括定影单元14。如图6所示,定影单元14具有一对定影凸起186。如图11所示,定影单元14上的左定影凸起186接触设置在金属框架46上的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64的后侧,将左定影凸起186固定在前后方向上。如图22所示,定影单元14上的右定影凸起186接触设置在鼓支撑框架102上的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146的后侧,将右定位定影凸起186固定在前后方向上。
因此,金属框架46同时固定定影单元14的左端和感光鼓15的左端的位置,而鼓支撑框架102同时固定定影单元14的右端和感光鼓15的右端的位置。相应地,这个结构可以提高定影单元14相对于感光鼓15的定位精度,并确保将从感光鼓15的外周表面转印到片状物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至片状物S上。
(15)如图22所示,主壳体2的右壁42包括第二树脂框架100,该第二树脂框架100由树脂形成并且用于支撑鼓支撑框架102。鼓支撑框架102布置成其在左右方向上投影的表面落在第二树脂框架100的投影表面以内。因此,鼓支撑框架102和第二树脂框架100可以由合适的树脂材料形成。因为鼓支撑框架102和第二树脂框架100可以单独地被模制,所以当鼓支撑框架102和第二树脂框架100整体模制时,这些组件可以被更容易地模制而成,从而减少生产成本。
(16)鼓支撑框架102由树脂形成,比如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其具有比第二树脂框架100更低的热膨涨系数。因为支撑感光鼓15的右端的鼓支撑框架102的热膨涨系数低于第二树脂框架100的热膨涨系数,所以比起第二树脂框架100,更容易地抑制鼓支撑框架中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弯曲或者其他变形。这个结构避免支撑在鼓支撑框架102中的感光鼓15的右端相对于主壳体2的定位精度的下降。因此,这个构造可以更可靠地维持多个感光鼓15的恒定的位置关系。
此外,具有低热膨涨系数的树脂一般比具有高热膨胀系数的树脂要贵。因为只有支撑感光鼓15的右端的鼓支撑框架102(即,右凸缘构件191)由更贵的树脂形成,而另一个支撑构件由价格比较低廉的树脂形成,这个构造还有助于减少生产成本。
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而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
多个感光鼓,所述多个感光鼓被构造成绕着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在所述壳体中以一定间距并排排列,所述壳体限定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用于旋转所述多个感光鼓的驱动力被输入到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所述一侧;
多个显影装置,所述多个显影装置与所述多个感光鼓对应设置,并且被构造成将显影剂供应到对应的感光鼓;和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支撑旋转构件,所述旋转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力传送到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所述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感光鼓的一侧;所述第二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感光鼓的另一侧;所述第三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一框架;所述支撑板由金属制成并且被支撑在所述第三框架上;并且
其中,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第一框架的投影表面落在所述第三框架的投影表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支撑电极,所述电极被构造成与所述显影装置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支撑被构造成产生所述驱动力的驱动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感光鼓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分被构造成当所述感光鼓被安装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所述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部分被构造成当所述感光鼓被安装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支撑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所述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对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形成有第二引导凹槽,所述第二引导凹槽用于当所述感光鼓被附接到所述壳体和从所述壳体拆卸时引导所述感光鼓的所述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框架形成有第三引导凹槽,所述第三引导凹槽用于当所述感光鼓被附接到所述壳体和从所述壳体拆卸时引导所述感光鼓的所述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形成有开口,以便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投影时,所述开口围绕所述第三引导凹槽的外周边缘。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落在所述第三引导凹槽内。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支撑被构造成产生所述驱动力的驱动源,所述支撑板被支撑在所述第三框架上,作为分离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曝光单元,所述曝光单元设置为与所述多个感光鼓对应,并且所述曝光单元被构造成使所述感光鼓曝光;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曝光定位构件,所述第一曝光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固定所述曝光单元在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曝光定位构件,所述第二曝光定位构件被构造成固定所述曝光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馈送单元,所述馈送单元被构造成将片状物馈送到所述感光鼓;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供应定位部,所述第一供应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所述馈送单元在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供应定位部,所述第二供应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所述馈送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被构造成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到片状物上,所述显影剂图像从所述片状物的外周表面被转印到所述片状物上,所述显影剂被供应到所述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在其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框架设置有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所述第一定影单元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所述定影单元在所述多个感光鼓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设置有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所述第二定影单元定位部被构造成固定所述定影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位置。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由树脂制成的第四框架,所述第四框架被构造成支撑所述第二框架;
其中,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投影时,所述第二框架的投影表面落在所述第四框架的投影表面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的热膨胀系数低于所述第四框架的热膨胀系数。
CN201310428796.6A 2012-09-21 2013-09-1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777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8912A JP5910433B2 (ja) 2012-09-21 2012-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8912 2012-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7495A CN103777495A (zh) 2014-05-07
CN103777495B true CN103777495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338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28796.6A Active CN103777495B (zh) 2012-09-21 2013-09-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67026B2 (zh)
JP (1) JP5910433B2 (zh)
CN (1) CN103777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77255B2 (en) 2008-10-31 2013-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92022B2 (ja) 2012-09-28 2016-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20932A (ja) * 2014-07-11 2016-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30502B2 (ja) * 2018-09-11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52423A (ja) * 2008-07-28 2010-03-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7955B2 (ja) * 2008-07-17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8112A (en) 1963-07-26 1972-01-25 Int Space Corp Vlf and elf spectrometer
JPH04120963U (ja) * 1991-04-16 1992-10-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305184A (ja) 1995-05-12 1996-11-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U7588396A (en) 1995-11-20 1997-06-11 Casio Computer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014326B2 (ja) 1996-02-13 2000-02-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H1184799A (ja) 1997-09-05 1999-03-30 Casio Electron Mfg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1329A (ja) 1998-12-18 2000-06-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638112B2 (ja) 2000-03-03 2005-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378A (ja) 2001-07-05 2003-01-17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3890294B2 (ja) 2002-02-19 2007-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1331525A3 (en)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4852301B2 (ja) 2005-11-17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機構
JP4702031B2 (ja) 2005-12-14 2011-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66400B2 (ja) 2006-01-1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709133B2 (ja) 2006-01-11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7427A (ja) * 2006-03-06 2007-09-20 Kyocera Mita Corp 装置
JP4600331B2 (ja) 2006-03-29 2010-1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82517B2 (ja) 2006-05-30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2516B2 (ja) * 2006-05-30 2012-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09260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262A (ja) * 2006-06-30 2008-01-1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5122A (ja) 2006-09-08 2008-03-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4257B2 (ja) 2006-12-28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09169B2 (ja) 2007-11-08 2010-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8472B2 (ja) 2007-12-28 2012-09-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2624A (ja) * 2008-02-12 2009-08-2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5211B2 (ja) 2008-09-29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8577255B2 (en) 2008-10-31 2013-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74630B2 (ja) 2008-10-31 2011-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929B2 (ja) * 2009-02-25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34427B2 (ja) 2009-09-18 2014-03-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2317405B1 (en) * 2009-10-29 2016-11-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215406A (ja) 2010-03-31 2011-10-2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8798496B2 (en) * 2011-01-31 2014-08-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typ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photosensitive unit provided in the same
JP5321632B2 (ja) * 2011-03-31 2013-10-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359B2 (ja) * 2012-07-03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2022B2 (ja) * 2012-09-28 2016-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7085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591B2 (ja) * 2013-06-20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5482B2 (ja) * 2013-06-20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3B2 (ja) *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4817A (ja) * 2013-06-20 2015-0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703B2 (ja) * 2013-06-20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622B2 (ja) * 2013-06-20 2017-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582B2 (ja) * 2013-11-15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581B2 (ja) * 2013-11-15 2017-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9615B2 (ja) * 2013-12-24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5B2 (ja) *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824B2 (ja) * 2013-12-24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2796B2 (ja) * 2013-12-24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554B2 (ja) * 2014-03-11 2017-03-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20932A (ja) * 2014-07-11 2016-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7955B2 (ja) * 2008-07-17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2423A (ja) * 2008-07-28 2010-03-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67026B2 (en) 2016-06-14
JP5910433B2 (ja) 2016-04-27
US20140086622A1 (en) 2014-03-27
CN103777495A (zh) 2014-05-07
JP2014063075A (ja) 2014-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4987B (zh) 显影盒
US103385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aste toner collecting function from a plurality of photosensitive drums
US8131183B2 (en) Developer collection container, developer cartridge, develop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7749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1615652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CN1208698C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EP2871529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02512362U (zh) 显影盒
CN101470398A (zh) 处理盒、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盒
EP2871531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US93170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housing, exposing member disposed in the housing, and process cartridge mounted in the housing
CN101393417B (zh) 显影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JP20140323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437123B1 (en) Developing Device, Waste Toner Coll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1276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74523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228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detachably attachable thereto
CN106200300A (zh) 转子支承构件、包括该构件的感光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336514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256629A (ja) 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US20130136494A1 (en) Process Unit Having Drum Cartridge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CN10326806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可分离单元及多个可分离单元
US20130051850A1 (en) Process Cartridge
CN10540411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485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