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0674A - 座椅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座椅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0674A
CN103770674A CN201310495412.2A CN201310495412A CN103770674A CN 103770674 A CN103770674 A CN 103770674A CN 201310495412 A CN201310495412 A CN 201310495412A CN 103770674 A CN103770674 A CN 1037706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nnecting rod
organ
stopp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954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0674B (zh
Inventor
山口贵生
熊崎义之
长崎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70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0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0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06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60N2/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to a position in which it can be used as a support for objects, e.g. as a t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座椅框架结构,其包括:第一机构元件(25);第二机构元件(31);螺栓轴(31A1、25C、31A2);和座椅框架(3FS),其具有与第一机构元件配合在一起的配合部(3FSg5)和螺栓轴穿过的孔(3FSg4、3FSg1、3FSg3),座椅框架夹在第一机构元件(25)和第二机构元件(31)之间,且在座椅框架(3FS)处于在第一机构元件(25)和第二机构元件(31)之间延伸的状态中,通过使螺栓轴紧固在孔中,座椅框架与第一机构元件和第二机构元件形成为一体。第一机构元件(25)具有与座椅框架配合在一起的配合部(25E);并且通过紧固螺栓轴,第二机构元件(31)被一体地组装到处于通过装配每个装配部(3FSg5、25E)而定位在座椅框架(3FS)上的状态中的第一机构元件(25)。

Description

座椅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框架结构。更加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两个机构元件被组装从而夹持座椅框架的座椅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2-86609(JP2012-86609A)描述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其中各种机构元件被组装在座椅框架的两侧上,从而将座椅框架夹持在其间。更具体地,通过使得在一侧上组装到机构元件的螺栓轴在另一侧上贯穿在座椅框架中形成的孔和在机构元件中形成的孔这两者,并且在该另一侧上将螺母紧固到机构元件上,在座椅框架的每一侧上组装一个机构元件。
发明内容
然而,利用上述相关技术,螺栓轴应该在一侧上被组装到机构元件,并且另外,螺栓轴必须在另一侧上贯穿座椅框架和机构元件这两者。为了确保螺栓轴到这些部件的可装配性,在每一个部件中的孔被形成为具有大的直径,从而装配精确度不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座椅框架结构,该座椅框架结构包括:第一机构元件;第二机构元件;螺栓轴;以及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与第一机构元件一起地配合的配合部,和螺栓轴贯穿的孔,座椅框架被夹持在第一机构元件和第二机构元件之间,并且,在所述座椅框架处于在所述第一机构元件和所述第二机构元件之间延伸的状态中,通过使所述螺栓轴紧固在所述孔中,所述座椅框架与所述第一机构元件和所述第二机构元件形成为一体。第一机构元件具有与座椅框架配合在一起的配合部。通过紧固所述螺栓轴,所述第二机构元件被一体地组装到处于通过装配每个装配部而定位在所述座椅框架上的状态中的所述第一机构元件。
根据该方面,通过在第一机构元件的配合部和座椅框架的配合部之间的配合结构,在带有很小的装配误差的状态中,第一机构元件和座椅框架被组装在一起。因此,通过借助于紧固螺栓轴而将第二机构元件组装到相对于座椅框架精确定位地组装的第一机构元件,第一机构元件和第二机构元件能够被相对于座椅框架精确定位地组装。
在上述方面中,第一机构元件可以被形成为操作机构的构件,所述操作机构通过随着座椅靠背的前倾旋转被推动而释放车辆座椅相对于地板的滑动锁定状态。而且,第二机构元件可以被形成为可移动的停止器机构的构件,所述停止器机构能够使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倾旋转停止在将是所述第一机构元件被操作后的前倾位置的位置处,并且能够释放停止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拾取座椅靠背的向前倾斜(旋转)运动并释放车辆座椅的滑动锁定状态的并且应该相对于座椅框架精确地定位的第一机构元件能够在相对于座椅框架准确地定位的状态中被组装到座椅框架。而且,在将是在如上所述操作第一机构元件之后的向前倾斜位置的位置处停止座椅靠背的向前倾斜旋转并且应该相对于第一机构元件精确地定位的第二机构元件,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机构元件精确地定位的状态中被组装到第一机构元件。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类似的数字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总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车辆座椅的步入操作的侧视图;
图3是车辆座椅的步入操作的侧视图;
图4是车辆座椅的向下折叠操作的侧视图;
图5是车辆座椅的斜倾操作的侧视图;
图6是车辆座椅的内侧的框架结构的透视图;
图7是主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当座椅靠背处于初始位置中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9是当座椅靠背处于步入操作期间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当座椅靠背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当座椅靠背已经被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当座椅靠背处于被从向下折叠位置升起期间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当座椅靠背处于被从向前倾斜位置升起期间时主部的放大图;
图14是停止器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5是停止器机构的仰视图;
图16是当座椅靠背处于初始位置中时停止器机构的侧视图;
图17是当座椅靠背已经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时停止器机构的侧视图;
图18是当座椅靠背已经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时停止器机构的仰视图;
图19是当停止器机构已经被从座椅靠背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的状态释放时停止器机构的侧视图。
图20是相对于座垫框架的停止器机构和操作机构的装配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并且
图21是被组装到座垫框架的停止器机构和操作机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参考图1到图21描述本发明的座椅框架结构已经被应用于此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的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车辆座椅1被构造为在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汽车)的驾驶员座椅的后方的第二排中用于就座的座椅。车辆座椅1的座椅主体包括为就座的乘客用作靠背的座椅靠背2、用作就座部的座垫3和用作靠头物的头靠4。座椅靠背2是这样的,即,在左侧和右侧这两侧上的下端部分均经由起能够靠着旋转制动的旋转轴装置作用的对应的盘形倾角调节装置5而被连接到在座垫3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侧上的后端部分。结果,座椅靠背2被连接到座垫3,使得沿着座椅前后方向的靠背角能够被调节。
倾角调节装置5被持续地保持在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被固定的锁定状态中。通过使用者在车辆外侧上在设置在座椅靠背2(与在图中所示侧相反的侧)上的侧部上的W/I杠杆1A上向上拉动,倾角调节装置5能够被同时解锁从而被切换到使得座椅靠背2能够沿着座椅的如在图2中所示的前后方向自由地旋转的状态,因此使得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能够得到调节。通过使用者在车辆外侧上在设置在座垫3的侧上的缓冲垫杠杆1B上向上拉动,倾角调节装置5也能够被同时解锁从而被切换到使得座椅靠背2能够自由地沿着座椅的如在图3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旋转的状态,因此使得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能够得到调节。
此外,在通过以上操作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已经被调节到预定角度之后(即,在座椅靠背2已经被置于预定位置中之后),通过停止在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上向上拉动的操作,倾角调节装置5再次返回到锁定状态,使得座椅靠背2被以经调节的靠背角(即,处于调节位置中)固定。倾角调节装置5的基本结构是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1-116303(JP2011-116303A)中描述的结构相同的众所周知的结构,从而将省略该结构的详细描述。
经由一对左和右滑动装置6,座垫3处于被连接到车辆的地板的状态中。结果,座垫3被设置为使得能够相对于地板沿着座椅的前后位置调节座垫3的定位位置。滑动装置6被持续地保持在座垫3的定位位置通过被设置在这些滑动装置6中的每一个的内侧的未示出的弹簧部件的推压结构固定的锁定状态中。通过使用者在连接到滑动装置6并且被设置成在座垫3的前下部上延伸的释放杠杆6A上向上拉动,滑动装置6被同时解锁。该解锁操作将座垫3切换到座垫3能够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自由地滑动的状态,使得座垫3的定位位置能够被调节。
此外,在座垫3的定位位置已经被调节到预定滑动位置之后,通过停止在释放杠杆6A上向上拉动的操作,滑动装置6被再次返回到滑动锁定状态,使得座垫3被固定在经调节的滑动位置处。滑动装置6的基本结构是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0-221935(JP2010-221935A)中描述的相同的众所周知的结构,从而将省略该结构的详细描述。
头靠4被设置成从上方附接到座椅靠背2的上部。更具体地,头靠4被设置成通过未示出的两个杆状撑杆被固定(即,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部,该杆状撑杆从头靠4的被从上方插入被固定到形成座椅靠背2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F的上框架2FA(见图6)上的两个柱形支撑部件中的下部突出。头靠4的安装结构类似于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8-239075(JP2008-239075A)中描述的安装结构,从而将省略该结构的详细描述。
此处,持续沿着朝向座椅前侧的方向对座椅靠背2持续地施加旋转推压力的螺旋弹簧7(见图6)被钩挂到在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的在车辆的外侧上的侧部上。结果,当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的固定状态被释放时,螺旋弹簧7的推压力将座椅靠背2升起到它抵靠就座就座的乘客的背部的位置,并且通过座椅靠背2跟随就座的乘客的背部的向前/向后倾斜运动,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位置被调节。座椅靠背2的上述可移动区域被设定为在接合到形成座椅靠背2的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F在车辆内侧上的侧框架2FS的托架12通过抵靠每一个在座垫框架3F的同侧侧框架3FS的后侧上的上边缘部分上分别地被形成沿着前后方向以喇叭形状突出的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和向后倾斜停止器3FSe而停止的位置之间的区域,如在图6和7中所示。
如在图2中所示,在无人就座在车辆座椅1中时,通过就座在后排座椅上的人员(使用者)从后面在W/I杠杆1A上向上拉动,上述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的固定状态被释放。因此,座椅靠背2由于上述螺旋弹簧7(见图6)的推压力而向前倾斜,并且当它到达未示出的向前倾斜位置时停止。而且,由于通过座椅靠背2的倾斜旋转,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也被释放,所以座垫3切换到它能够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滑动的状态。
此外,如在图3中所示,在无人就座在车辆座椅1中时,通过在紧邻车辆座椅1的乘客门打开时使用者从站在车辆的外侧的位置在缓冲垫杠杆1B上向上拉动,上述座椅靠背2的靠背角的固定状态被类似地释放。因此,座椅靠背2由于上述螺旋弹簧7(见图6)的推压力而向前倾斜,并且当它到达未示出的向前倾斜位置时停止。而且,由于通过座椅靠背2的倾斜旋转,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也被释放,所以座垫3切换到它能够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滑动的状态。
以此方式,利用该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能够通过在与向前倾斜的座椅靠背2组合中释放滑动装置6,来执行如在图2和3中所示整个座椅能够在座椅靠背2被切换到向前倾斜位置的紧凑的姿态中被向前滑动并吧缩回的步入(W/I)操作。该步入操作增加了用于在是在车辆座椅1后方的排中的座椅的第三排座椅中将就座或者已经就座的人员通过紧邻车辆座椅1的乘客门进出车辆的空间。
此外,如在图3中所示,在座椅靠背2已经通过使用者在车辆的乘客门打开的情况下从站在车辆外侧的位置在缓冲垫杠杆1B上向上拉动而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之后,然后通过使用者在车辆外侧(图1中的右侧)上在设置在座垫3的前侧部上的F/D杠杆1C上向上拉动,座椅靠背2然后进而被进一步向前向下折叠到座椅靠背2被超过向前倾斜位置地倾斜并且被向下折叠到座垫3的上表面部分上的向下折叠位置(向下折叠(F/D)操作),如在图4中所示。更具体地,座椅靠背2被远向前地向下折叠到将在以后描述的托架12在此处通过抵靠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而被停止的位置(即,向下折叠位置),如在图11中所示。而且,与座椅靠背2的这种向下折叠操作组合地,参考图4的上述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的释放状态被再次恢复到滑动锁定状态,从而座垫3的滑动位置被恢复为被固定。
以此方式,与通过使用者在F/D杠杆1C上向上拉动而被向下折叠的座椅靠背2相组合地,整个车辆座椅1能够被向下折叠使得车辆座椅1是低的和紧凑的,并且通过滑动装置6被再次返回到滑动锁定状态而被置于滑动锁定状态中。结果,向下折叠的座椅靠背2的后表面能够被方便地用作在该后表面上置物的台面。即便当座椅靠背2处于在它通常被用作靠背的直角位置(处于升起并且竖立的位置中)处时操作F/D杠杆1C,也不会执行上述座椅靠背2的向下折叠操作。
具体地,这是因为座椅靠背2的向下折叠操作是被分阶段地执行的。即,首先操作缓冲垫杠杆1B以将座椅靠背2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并且然后操作F/D杠杆1C以释放座椅靠背2在该向前倾斜位置中被停止的状态,从而座椅靠背2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以此方式,由于通过两个操作来执行向下折叠操作,所以与当座椅靠背2通过单个操作而被一下子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时相比,座椅靠背2能够被更安全地向下折叠。
接着,将进一步详细地描述车辆座椅1的每一个部分的结构。在以下说明中,通过操作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将座椅靠背2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的操作会被称作“步入(W/I)操作”,并且通过操作F/D杠杆1C将座椅靠背2进一步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的操作会被称作“向下折叠(F/D)操作”。首先,将描述座椅靠背2的结构。如在图6中所示,座椅靠背2具有形成座椅靠背2的内部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F。该座椅靠背框架2F由一对左和右竖直地长板形侧框架2FS、由在侧框架2FS的上端部分之间延伸的倒U形管形成的上框架2FA和由沿着高度方向排列并在侧框架2FS之间延伸的两个水平地长管形成的增强管2FB形成,这些部件已经被组装从而形成集成框架形状。在下文中,无论何时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是可能的,则设置为多个的部分将被以单个的形式描述以便有助于理解。
侧框架2FS中的每一个通过由薄钢板制成的薄板部2FSa和由比薄板部2FSa厚的钢板制成的厚板部2FSb形成,薄板部2FSa和厚板部2FSb互相被一体地连接到一起。更具体地,通过首先将单个薄钢板切屑成竖直地长板形状,并且然后将在前侧和后侧上的边缘部分朝向座椅的内侧弯曲成凸缘形状而形成薄板部2FSa。结果,薄板部2FSa通过挤压弯曲的边缘部分而相对于弯曲和扭曲具有增加的结构强度,并且被形成以在外侧(座椅前侧和座椅后侧与座椅外侧)上无任何锐角的形状。
厚板部2FSb由比切屑成竖直地长的平坦板形状的薄板部2FSa厚的钢板形成。厚板部2FSb被布置为使得上部的板表面在座椅的内侧上与薄板部2Fsa的下部的表面部分重叠,并且这两者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地并且牢固地固定到一起。厚板部2FSb是当座椅靠背框架2F被连接到座垫框架3F时与倾角调节装置5接合到一起的接合部分,并且是当在使用中时接收高负荷的部分,从而使得该厚度比薄板部2Fsa的厚度厚,并且结果,结构强度被增加。由薄板部2FSa和厚板部2FSb形成的侧框架2FS形成座椅靠背2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框架,并且在座椅靠背2的两侧上被布置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彼此面对的板表面。
通过首先将单个圆形钢管切削成预定长度,并且然后将该管弯曲成竖直地倒置的(上下颠倒的)U形状而形成上框架2FA。通过抵靠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的上端部分布置并且焊接到该上端部分,上框架2FA的两个倒U形腿部被一体地并且牢固地接合到这些薄板部2FSa的上端部分。此处,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的上端部分被以与上框架2FA的腿部的外周表面的形状匹配的半圆柱形形状弯曲地形成。结果,上框架2FA的腿部被布置成与薄板部2Fsa的弯曲成半圆柱形形状的上端部分形成宽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中,并且然后在宽的区域上被一体地并被牢固地焊接(即,接合)。
通过首先将单个圆形钢管切削成预定长度,然后使它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贯穿地插入侧框架2FS并在侧框架2FS之间延伸,并且通过焊接将插入的端部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侧框架2FS而设置每一个增强管2FB。更具体地,在上侧上的增强管2FB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被贯穿地插入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并在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之间延伸,并且插入的端部分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薄板部2FSa。而且,在下侧上的增强管2FB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被贯穿地插入每一个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和厚板部2FSb在此处沿着座椅宽度方向重叠的重叠部分并在该重叠部分之间延伸,并且插入的端部分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重叠的薄板部2FSa和厚板部2FSb。结果,每一个侧框架2FS的薄板部2FSa和厚板部2FSb经由在下侧上被贯穿地插入重叠部分并在该重叠部分之间延伸的增强管2FB而被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一起。
利用座垫3,形成座垫3的内部框架的座垫框架3F由已经全部组装从而形成集成框架形状的、沿着前后方向长的一对左和右板形侧框架3FS、在侧框架3FS的前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水平地长的管形前框架3FF和在两个侧框架3FS的后端部分之间延伸的水平地长的管形后框架3FR形成。
每一个侧框架3FS由一体地连接到一起的、利用薄钢板制成的薄板部3FSa和利用比薄板部3FSa厚的钢板制成的厚板部3FSb形成。更具体地,通过首先将单个厚钢板切削成沿着前后方向的长的形状,并且然后朝向座椅内侧将在前侧和后侧上的边缘部分弯曲成凸缘形状而形成每一个薄板部3FSa。此外,闭合以U形状打开的截面形状以使它成为在朝向座椅内侧弯曲的部分的上侧和下侧上的边缘部分之间延伸的闭合盒形状的增强板3FSc被一体地焊接并且因此被接合到薄板部3FSa。结果,薄板部3FSa相对于弯曲和扭曲具有增加的结构强度,并且被形成为在外侧(座椅上侧和座椅下侧与座椅外侧)上无任何锐角的形状。
通过比切削成竖直地长板形状的薄板部3FSa厚的钢板而形成厚板部3FSb。厚板部3FSb被布置为使得下部的板表面在座椅外侧上与薄板部3FSa在后端侧上的上部的表面部分重叠,并且这两者通过焊接而被一体地和牢固地固定到一起。由于厚板部3FSb是当座垫3被连接到座椅靠背框架2F时被与倾角调节装置5一起地接合的接合部分,并且是当在使用中时接收高负荷的部分,所以厚板部3FSb的厚度比薄板部3FSa的厚度厚,并且结果,结构强度增加。
由薄板部3FSa和厚板部3FSb形成的侧框架3FS形成座垫3的左侧和右侧这两侧的框架,并且在座垫3的两侧上被布置有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彼此面对的板表面。更具体地,侧框架3FS的沿着座椅前后方向的长的薄板部3FSa被固定地布置在如上所述设置在地板上的所述一对左和右滑动装置6的上表面部分上。
此处,如在图6和7中所示,均以喇叭形状突出的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和向后倾斜停止器3FSe在车辆内侧上分别地被设置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的厚板部3FSb的上边缘部分的前部和后部上。而且,由抵靠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和向后倾斜停止器3FSe并且与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和向后倾斜停止器3FSe接合的厚钢板形成的托架12被设置成接合到座椅靠背2的同侧侧框架2FS的厚板部2FSb的外侧表面。以此方式,由于当座椅靠背2被沿着前后方向倾斜时形成停止结构的向前倾斜停止器3FSd、向后倾斜停止器3FSe和托架12均被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具有高结构强度的厚板部2FSb和座垫3的具有高结构强度的厚板部3FSb上,所以能够用高的停止力止动沉重物体诸如座椅靠背2的倾斜旋转。
而且,如在图6中所示,沿着朝向座椅的前侧的方向对座椅靠背2施加旋转推压力的螺旋弹簧7在座椅靠背2在车辆外侧(当在图中看时的左侧)上的侧框架2FS和座垫3在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3FS之间被钩挂。更具体地,螺旋弹簧7被固定为使其内侧端部分被钩挂到朝向接合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的厚板部3FSb的内侧表面的弹簧捕捉板7A的座椅上侧延伸的捕捉部7A1,并且螺旋弹簧7的外侧端部分被钩挂到在接合到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的厚板部2FSb的内侧表面的弹簧捕捉板7B的后边缘部分上形成为凹进形状的弹簧捕捉凹部7B1。弹簧捕捉板7B由将在以后描述的与托架12相同的部分的结构形成。以此方式,由于螺旋弹簧7在座椅靠背2的具有高的结构强度的厚板部2FSb和座垫3的具有高的结构强度的厚板部3FSb之间钩挂,所以设定于能够升起沉重物体诸如座椅靠背2的强旋转推压力的螺旋弹簧7被设置成在座椅靠背2和座垫3之间牢固地被钩挂。
而且,座垫3在车辆外侧上的侧框架3FS的厚板部3FSb被形成为阶梯形形状,其中该阶梯形形状的中间部分是偏移部3FSf并且下部相对于上部朝向座椅内侧被向内弯曲成曲柄形状。当将在第三排中的座椅上就座或者已经就座的人员通过紧邻处于第二排中的车辆座椅1的未示出的乘客门进出时,通过以此方式朝向座椅内侧凹进的阶梯形形状形成厚板部3FSb允许更多的伸腿空间。
通过已经被切削成预定长度,被布置成在侧框架3FS的薄板部3FSa的前端侧上的上部之间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然后被一体地焊接并且被在适当位置固定的单个圆形钢管而形成前框架3FF。通过将已经被切削成预定长度的单个圆形钢管贯穿侧框架3FS的沿着座椅宽度方向的厚板部3FSb并在厚板部3FSb之间延伸的来形成后框架3FR。插入的端部分然后被焊接到侧框架3FS,从而被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侧框架3FS的厚板部3FSb。
接着,将描述如下结构,该结构具有当在座椅靠背2上执行步入操作时拾取运动的检测机构10,和用于根据由检测机构10检测的操作运动量来释放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的操作机构20。检测机构10和操作机构20被设置在座垫3在车辆内侧上的侧框架3FS的外侧上的侧表面部分上,如在图6和7中所示。检测机构10包括被以枢转方式连接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的操作连杆11、被固定到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的托架12和在托架12和操作连杆11之间钩挂的拉伸弹簧13。
在被以枢转方式连接到通过上述倾角调节装置5的中央部分插入的操作轴5A的状态中,操作连杆11得以组装,如在图7中所示。更具体地,在通过将操作轴5A通过操作连杆11的中央部分插入而被以枢转方式连接到操作轴5A,并且然后利用E形环5D保持操作轴5A的插入的顶端部分从而不沿着轴向方向滑脱的状态中,操作连杆11得以组装。通过利用E形环5D和被一体地接合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地设置的、具有其中中央部分以山形隆起的形状的板托架5C从两侧夹持,操作连杆11被设置成能够在相对于操作轴5A沿着轴向方向定位时顺利地旋转,从而并不沿着轴向方向处于高度平面接触中。
更具体地,在通过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被从座椅内侧插入,并且然后,按照如下次序沿着轴向方向穿过倾角调节装置5的中央部分、座垫3的侧框架3FS、一体地接合到侧框架3FS的板托架5C和操作连杆11而插入的状态中,操作轴5A得以组装。然后,E形环5D被附接到所插入的顶端部分以防止操作轴5A沿着轴向方向滑脱。通过未示出的弹簧的推压力将倾角调节装置5保持在锁定状态中的保持力,操作轴5A被持续地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中。
响应于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的操作,通过一体地接合到经由未示出的释放缆线旋转的操作轴5A在端头侧(座椅内侧)上的端部的操作臂5B,操作轴5A抵抗弹簧推压力旋转,由此将倾角调节装置5解锁。如在图16中所示,由响应于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的操作而旋转的操作轴5A和操作臂5B形成的操作结构还在车辆外侧上被布置在倾角调节装置5上。响应于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的操作而被拉动的释放缆线5E被连接到操作臂5B。通过响应于这些杠杆1A和1B的操作经由释放缆线5E旋转,操作臂5B抵抗弹簧推压力而旋转,并且因此将倾角调节装置5解锁。根据该结构,通过操作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在两侧上的倾角调节装置5的锁定状态能够在左侧和右侧上被同步地同时地释放。
如在图8中所示,操作连杆11具有撞击部11A,该撞击部11A从被操作轴5A以枢转方式连接的中央部分朝向座椅上侧延伸。该撞击部11A通过托架12的将在以后描述的凹部12A的内侧,并且被托架12从前侧和后侧夹持。结果,当座椅靠背2被向前倾斜时,操作连杆11因此在图中被以强制方式逆时针旋转,其中在将在以后描述的撞击部11A被托架12的后部12C从后侧推动和撞击,如在图9和10中所示。而且,当座椅靠背2在向前倾斜之后被升起(即,被向后推动)时,操作连杆11因此在图中被以强制方式顺时针旋转,在将在以后描述的撞击部11A被托架12的前部12B从前侧推动和撞击时,如在图13中所示。
托架12被弯曲地形成为L形板形状,并且被弯曲从而表面沿着高度方向延伸的板部分被设置成被一体地紧固并且被固定到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的厚板部2FSb的外侧表面,如在图7中所示。在该托架12中,被切削为柱形形状的凹部12A被形成在从托架12与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接合的接合部分朝向座椅外侧弯曲地延伸的顶边缘部分上。操作连杆11的撞击部11A被设定为从座椅外侧被插入该凹部12A中。因此,操作连杆11的设定在凹部12A中的撞击部11A被夹持托架12的凹部12A的前部12B和后部12C从前侧和后侧夹持。
拉伸弹簧13在从操作连杆11的中央部分相对于座椅向前并且向下向外延伸成扇状形状的推动部11B和托架12的前部12B之间被钩挂。拉伸弹簧13被构造为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对操作连杆11施加旋转推压力。拉伸弹簧13的该弹簧推压力持续地保持操作连杆11的撞击部11A靠着托架12的后部12C被推动,由此抑制在操作连杆11和托架12之间沿着旋转方向的反冲。
此处,托架12具有弹簧捕捉凹部12D,该弹簧捕捉凹部12D被切削为在托架12的于座椅外侧上延伸的板部分的前侧和后侧上的每一个边缘部分上形成的柱形形状。此外,延伸凹部12E以进一步以圆孔形状延伸这些角部的空隙形状的方式被形成在这些弹簧捕捉凹部12D在座椅外侧上的角部处。每一个延伸凹部12E的前侧部起用于将拉伸弹簧13的上端部分钩挂到托架12的前部12B上的捕捉部的功能。尽管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不使用每一个延伸凹部12E的后侧部,但是它被预先形成以使得能够当沿着前后方向面对相反方向地使用托架12时多用途地使用该同一部分。而且,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也不使用弹簧捕捉凹部12D。由与托架12相同的部分形成的弹簧捕捉板7B的这些弹簧捕捉凹部12D的后侧部起用于将螺旋弹簧7的外侧端部分钩挂上的部分(即,弹簧捕捉凹部7B1)的功能,如在图6中所示。
接着,将参考图7和图8描述操作机构20。操作机构20包括输出连杆21、中间连杆22、保持弹簧23、挤压弹簧24、固定板25和缆线26。输出连杆21被设置为被主轴21A以枢转方式连接到座垫3的侧框架3SF的厚板部3FSb的外侧表面的状态中,如在图8中所示。更具体地,输出连杆21被设置为被主轴21A以枢转方式连接到一体地接合到厚板部3FSb的固定板25的状态中。固定板25被设置为被将在以后描述的螺栓紧固结构一体地且牢固地接合到厚板部3FSb的外侧表面的状态中。
保持弹簧23(扭转弹簧)在输出连杆21和被部分地切除且从固定板25的一部分被向上弯曲的停止件25A之间被钩挂,从而持续地保持输出连杆21沿着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被以可旋转的方式推压,其中通过该保持弹簧23的推压力来保持从输出连杆21的中央部分在图中朝右延伸的停止臂21B被靠着固定板25的停止件25A推动并且被与停止件25A接合持续推压。保持弹簧23的中央部分的缠绕部分绕主轴21A被缠绕。在图中右侧上的一端被钩挂到停止件25A上,并且通过钩挂到从输出连杆21的中央部分在图中朝左延伸的操作臂21C上而在左侧上的另一端被固定。
中间连杆22被形成为弯曲成C形状。中间连杆22在图中的下端部分被设置成被连接轴22A以枢转方式连接到输出连杆21。更具体地,连接轴22A被一体地接合到中间连杆22,并且被以枢转方式连接到输出连杆21的停止臂21B。挤压弹簧24(扭转弹簧)被钩挂在中间连杆22和输出连杆21之间,从而中间连杆22被持续地保持在图中沿着顺时针方向被以可旋转方式推压的状态中,其中通过该挤压弹簧24的推压力,保持中间连杆22的被弯曲成C形状的臂形状处于它被靠着输出连杆21的主轴21A推动并与主轴21A接合的旋转位置中。通过钩挂到连接轴22A的被与中间连杆22集成的端头部分上,挤压弹簧24的内侧端部分被固定。通过在输出连杆21的停止臂21B的顶端部分处钩挂到弯曲的停止件21B1上,挤压弹簧24的外侧端部分被固定。
如在图8中所示,当座椅靠背2处于它被用作靠背的角度/位置中时,接合到中间连杆22的上端部分的撞击销22B被保持在它被从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向后分离的初始位置中。然而,如在图9中所示,当开始在座椅靠背2上执行步入操作并且操作连杆11的撞击部11A被托架12的后部12C向前侧来回推动时,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抵靠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结果,如在图10中所示,中间连杆22被沿着它被沿它靠着主轴21A推动的方向来回推动,并且围绕主轴21A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与经由连接轴22A连接的输出连杆21一起旋转。当输出连杆21以此方式旋转时,连接到输出连杆21的操作臂21C的顶端的缆线26因此被拉动,由此释放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
缆线26具有通过柔性管状部件的内侧插入线性金属丝部件的双分层缆线结构。通过钩挂到被部分地切除并且被从固定板25向上弯曲的缆线捕捉件25B上,缆线26的管状部件的示出的上端部分被固定。通过钩挂到在图中向左延伸的输出连杆21的操作臂21C的顶端部分上,金属丝部件的从该管状部件的上端部分伸出的上端部分被固定。而且,缆线26的未示出的另一个端部分被连接到释放图6中的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的释放杠杆6A。因此,如在图10中所示,当中间连杆22和输出连杆21响应于座椅靠背2的步入操作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一起旋转时,缆线26被输出连杆21在图中向上拉动,由此操作连接到缆线26(见图6)的另一个端部的释放杠杆6A并且释放滑动装置6的滑动锁定状态。
如在图10中所示,当座椅靠背2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并且在那里被停止时,通过中间连杆22的被保持在它在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的外周表面11B1上向上跨过的状态中的撞击销22B,将缆线26保持在被拉动的状态中。结果,滑动装置6(见图6)被保持在滑动锁定被释放的状态中。
当座椅靠背2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并且在那里被停止时,利用保持弹簧23和挤压弹簧24的弹簧力作用,以及设置在滑动装置6(图6)内侧并且沿着滑动锁定方向推压它的未示出的弹簧部件的弹簧力作用,朝向操作连杆11的中央部分径向向内的挤压力被从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朝向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的外周表面11B1施加。因此,当执行座椅靠背2的步入操作时,由于操作连杆11被托架12的一体地接合到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的后部12C以强制方式朝向前侧来回推动,所以操作连杆11能够顺利地将撞击销22B来回推动,这是良好的。然而,当试图将倾斜的座椅靠背2从撞击销22B在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的外周表面11B1上跨过的状态返回时,由于来自撞击销22B的沿着径向向内方向的挤压力的阻力,操作连杆11可能不易于返回它的原始位置。
然而,如在图13中所示,当座椅靠背2同样从向前倾斜位置朝后升起时,操作连杆11从座椅靠背2的升起被托架12的前部12B以强制方式推回。因此,即使当操作连杆11接收来自撞击销22B的挤压力的阻力时,操作连杆11也能够与座椅靠背2一起顺利地返回它的初始旋转位置。
当座椅靠背2通过向下折叠操作从步入操作的向前倾斜位置(图10所示位置)更远地向前倾斜(即,向下折叠)时,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随着该运动向前跨过(即,经过)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的外周表面11B1,并且从推动部11B分离(即,从推动部11B脱离),如在图11中所示。因此,已经被与中间连杆22一起来回推动的中间连杆22和输出连杆21返回它们在旋转之前的初始位置,使得缆线26不再被拉动。结果,滑动装置6(见图6)再次返回滑动锁定状态。
如果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结束以此方式向前跨过(即,经过)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则最终这两者的前后位置关系颠倒,并且当座椅靠背2被升起时,最终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将从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即,从后方)推动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然而,在此情形中,如在图12中所示,由于中间连杆22抵抗挤压弹簧24的推压力以连接轴22A作为支点相对于输出连杆21独立地沿着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被来回推动,所以上述运动被空转的中间连杆22缓解。该缓解操作确保了从向下折叠位置向后升起座椅靠背2的操作不会受阻碍。当座椅靠背2被从向下折叠位置升起时,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向后跨过(即,经过)操作连杆11的推动部11B的外周表面11B1,并且从推动部11B分离(即,从推动部11B脱离)。结果,中间连杆22返回它在空转之前的原始位置,如在图8中所示。
如上所述,当座椅靠背2同样从向下折叠位置被返回升起的角度/位置时,操作连杆11从升起座椅靠背2被托架12的前部12B以强制方式来回推动。因此,即使当它在从后侧推动中间连杆22的撞击销22B时接收阻力时,通过与座椅靠背2一起旋转,操作连杆11也能够顺利地被推回预定的升起的旋转位置。
将继续描述在图10中图示的当在座椅靠背2上执行步入操作时在向前倾斜位置处停止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的停止器机构30的结构。停止器机构30被设置在座垫3在车辆内侧上的侧框架3FS的内侧上的侧表面部分上,如在图6中所示。停止器机构30是如下结构:当座椅靠背2通过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的操作被向前倾斜(旋转)时,通过靠着将在以后描述的接收销32A邻靠在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的厚板部2FSb的前下边缘部分上以喇叭形状突出地形成的停止部2FSc而在向前倾斜位置处,该结构停止座椅靠背2的倾斜旋转,如在图10中所示。而且,当使用者操作F/D杠杆1C时,停止器机构30因此向下缩回接收销32A,这将座椅靠背2的停止状态从向前倾斜位置释放,因此使得座椅靠背2能够进一步向前地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如在图11中所示。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停止器机构30的具体结构。如在图14中所示,停止器机构30包括基板31、接收连杆32、操作连杆33、停止器连杆34、保持器板35、第一旋转轴36A、第二旋转轴37A、第一推压弹簧36B、第二推压弹簧37B和释放缆线38。基板31被设置成,通过将在以后描述的两个紧固销31A一体地紧固到座垫3在车辆内侧上的侧框架3FS的内侧上的侧表面部分而被固定。用以将该基板31固定到侧框架3FS的结构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沿着板厚度方向弯曲地形成的弹簧捕捉部31B、停止件31D和缆线捕捉部31E分别地在基板31在图中的上和下边缘部分上被形成。
弹簧捕捉部31B是由第二推压弹簧37B(扭转弹簧)的一端被钩挂到其上而形成的部分。而且,缆线捕捉部31E是如下部分,该部分被形成为由F/D杠杆1C的具有双分层缆线结构并连接到释放缆线38的外部管状部件的端部被被钩挂上。停止件31D被形成为具有:停止表面31D1,该停止表面31D1通过沿着旋转方向抵靠将在以后描述的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来停止停止器连杆34的旋转;变形抑制表面31D2,该变形抑制表面31D2沿着轴向方向(即,座椅宽度方向)靠着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布置并且当腿部34B抵靠停止表面31D1时抑制停止器连杆34沿着轴向方向的变形运动;和凹槽31D3,该凹槽31D3被形成为在停止表面31D1和变形抑制表面31D2的角部处被凹进。凹槽31D3被形成为从在停止表面31D1和变形抑制表面31D2之间的边界处的角部被凹进,从而停止器连杆34的将在以后描述的停止器连杆腿部34B能够同时地与停止表面31D1和变形抑制表面31D2这两个表面邻接。
此外,在停止件31D上形成具有倾斜表面形状的引导表面31D2a,该引导表面31D2a用于减轻沿着轴向方向与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的干涉,从而当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旋转到它抵靠停止表面31D1的位置时,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不会沿着旋转方向隆起到除了停止表面31D1之外的任何位置中。该引导表面31D2a被形成为以一定角度斜切当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朝向停止表面31D1旋转时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首先经过的停止件31D的顶端侧(座椅前侧)的边缘部分(角部),并且被形成为将停止件31D的顶端侧上的边缘部分表面与变形抑制表面31D2以一角度连接的倾斜表面,如在图14和15中所示。
通过设定引导表面31D2a,当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沿着它沿着它抵靠停止表面31D1的方向旋转时,即便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沿着旋转方向隆起到停止件31D的顶端侧上的边缘部分中的位置由于在停止器连杆34和停止件31D之间沿着轴向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组装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也将抵靠引导表面31D2a,并且被引导以朝向变形抑制表面31D2被形成的侧沿着轴向方向移动,从而沿着变形抑制表面31D2跨过并沿着旋转方向隆起到停止表面31D1中。因此,因为引导表面31D2a,即便沿着轴向方向靠近一起地设置停止器连杆34和停止件31D,停止器连杆腿部变形抑制表面31D2也能够被布置成紧邻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同时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适当地抵靠停止表面31D1。
如在图14中所示,接收连杆32由沿着轴向方向排列的一对连杆部件形成。圆杆形接收销32A在连杆部件的顶端部分之间延伸,并且被一体地接合于此处。每一个连杆部件在基部侧上的端部分被设置成被第一旋转轴36A以可旋转方式轴连接到基板31。结果,接收连杆32被设置成能够通过相对于基板31旋转而向上移动被附接到其顶端部分的接收销32A,以及向下缩回接收销32A。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一推压弹簧36B(扭转弹簧)的一端被钩挂上的凹进弹簧捕捉凹槽32B被形成在接收连杆32的一侧上的连杆部件的侧部上。
操作连杆33由平坦板形部件形成。水平地长的凹部33A和竖直地长的长孔33B被形成在该操作连杆33的板部分中。另外,沿着板厚度的方向弯曲的弹簧捕捉部33C被形成在操作连杆33在图中右侧上的边缘部分上。该操作连杆33与接收连杆32一起被轴连接成能够绕基板31共轴地旋转的状态中。通过该连接,操作连杆33和接收连杆32被设置使得这两者均能够相对于基板31单独地相对旋转。弹簧捕捉部33C是形成为将第一推压弹簧36B(拉伸弹簧)的另一端钩挂到其上的部分。
停止器连杆34由比接收连杆32的连杆部件厚的钢板部件形成。该停止器连杆34被形成为L形连杆形状,并且具有通过抵靠接收销32A来接收接收连杆32的旋转的接收表面34A和通过抵靠在基板31上形成的停止表面31D1而被限制沿着缩回方向(即,向下)以可旋转方式移动的腿部34B。停止器连杆34被设有其被第二旋转轴37A以可旋转方式轴连接到基板31的L形状的中间部分。结果,停止器连杆34被设置为使得腿部34B抵靠基板31的停止表面31D1,因此根据停止器连杆34相对于基板31的旋转运动,在抵靠接收连杆32的接收销32A地向上面对的状态中置放接收表面34A,或者在不抵靠接收销32A地向下缩回的状态中置放接收表面34A。
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二推压弹簧37B(扭转弹簧)的一端钩挂到其上的凹进弹簧捕捉凹槽34C被设置在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的侧部上。而且,以操作连杆33中形成的水平地长的凹部33A中组装的圆销形状突出的凸部34D被形成为通过在停止器连杆34的板部分上半切断(blanking)而被沿着板厚度的方向推出。停止器连杆34被组装为被在操作连杆33中形成的水平地长的凹部33A中接合的状态中。结果,如将在以后参考图19描述地,与其中操作连杆33通过被释放缆线38拉动而被以可旋转方式操作的运动相接合地,操作连杆33沿着接收表面34A沿其向下缩回的方向以可旋转方式操作接收表面34A。
保持器板35被设置成在第一旋转轴36A和第二旋转轴37A之间延伸,并且被一体地连接于第一旋转轴36A和第二旋转轴37A。当座椅靠背2的负荷被施加到停止器机构30时,该保持器板35防止在第一旋转轴36A和第二旋转轴37A之间施加强的轴间排斥力。保持器板35还防止在它和基板31之间组装的部件沿着轴向方向滑脱。
如在图14和图15中所示,第一旋转轴36A被形成为阶梯形形状,其中在图14中左侧上的一端被一体地接合到基板31,并且在图14中右侧上的另一端被一体地接合到保持器板35。结果,在操作连杆33、在接收连杆32的一侧上的环部件和在接收连杆32的另一侧上的连杆部件沿着轴向方向被定位的状态中,其中第一旋转轴36A被组装,其中接收连杆32的一侧上的环部件被夹持成在第一旋转轴36A沿着轴向方向的中央的隆起形部分和基板31之间在可旋转状态中操作连杆33和接收连杆32的一侧上的环部件被夹持,并且其中在第一旋转轴36A的隆起形中央的部分和保持器板35之间在接收连杆32的另一侧上的连杆部件以可旋转状态被夹持。
第二旋转轴37A也被形成为阶梯形形状,其中在图中左侧上的一端被一体地接合到基板31,并且在图中右侧上的另一端被一体地接合到保持器板35。结果,在停止器连杆34沿着轴向方向被定位的状态中,第二旋转轴37A被组装,其中在第二旋转轴37A沿着轴向方向的中央的隆起形部分和保持器板35之间在可旋转状态中夹持停止器连杆34被夹持。
如在图14中所示,第一推压弹簧36B(扭转弹簧)被布置为在其中央的缠绕部分绕第一旋转轴36A被缠绕,一端被钩挂到在接收连杆32中形成的弹簧捕捉凹槽32B上,并且另一端被钩挂到在操作连杆33中形成的弹簧捕捉部33C上。结果,第一推压弹簧36B被设置成相对于操作连杆33在图中沿着逆时针方向,即,沿着向下(沿着靠着停止器连杆34的接收表面34A推动接收销32A的方向)以可缩回方式向下移动接收销32A的方向持续地以可旋转方式推压接收连杆32,如在图16中所示。
第二推压弹簧37B(扭转弹簧)被布置为在其中央的缠绕部分绕第二旋转轴37A被缠绕,一端被钩挂到在基板31上形成的弹簧捕捉部31B上,并且另一端被钩挂到在停止器连杆34中形成的弹簧捕捉凹槽34C上,如在图14中所示。结果,如在图16中所示,第二推压弹簧37B被设置成相对于基板31沿着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持续地以可旋转方式推压停止器连杆34,并且靠着在基板31上形成的停止表面31D1推动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因此使得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与在基板31上形成的停止表面31D1接合。第二推压弹簧37B被形成为比第一推压弹簧36B更粗更大的线形状,并且能够呈现更强的弹簧力。
因此,通过朝前成角度地向上面对的接收表面34A,停止器连杆34被持续地维持在接收接收连杆32的接收销32A的状态中,其中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被第二推压弹簧37B的推压力靠着基板31的停止表面31D1推动。而且,当操作将在以后描述的释放缆线38时,由于停止器连杆34沿着在靠着第二推压弹簧37B的推压力向下推动接收表面34A的方向被以可旋转方式操作,如在图19中所示,所以即使在接收连杆32的接收第一推压弹簧36B的推压力的接收销32A被靠着停止器连杆34的上表面推动之后,呈现比第一推压弹簧36B强的推压力的第二推压弹簧37B的推压力使得停止器连杆34以向上推回接收销32A的方式旋转。结果,停止器连杆34返回它的接收表面34A朝前成角度地向上面对的初始位置(即,其中腿部34B抵靠基板31的停止表面31D1的位置),如在图16中所示。
此外,在停止器连杆34被第二推压弹簧37B的推压力保持在初始位置中的同时,接收连杆32的接收第一推压弹簧36B的推压力的接收销32A被靠着停止器连杆34的接收表面34A推动。此时,接收表面34A被形成为以绕是停止器连杆34的旋转中心的第二旋转轴37A对中的圆弧而弯曲的形状。在停止器连杆34被保持在上述初始位置中的同时,从接收连杆32的接收销32A接收的挤压力被直接地朝向第二旋转轴37A传递,从而接收表面34A牢固地在固定的位置处接收从接收销32A接收的负荷,而不接收会沿着旋转方向移动它的负荷。
如在图14中所示,释放缆线38是通过柔性管状部件的内侧插入线性金属丝部件的双分层缆线结构。利用释放缆线38,管状部件在图中的上端部分通过钩挂到在基板31上形成的缆线捕捉部31E上而被固定。金属丝部件的从该管状部件的上端部分伸出的上端部分在可滑动状态中被钩挂在操作连杆33的长孔33B内侧。而且,释放缆线38在图中没有示出的侧上的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到在图1中图示的F/D杠杆1C。因此,如在图19中所示,当操作F/D杠杆1C时,释放缆线38因此以金属丝部件的示出的上端部分被引出到管状部件中的方式被拉动。结果,操作连杆33绕第一旋转轴36A在图中逆时针旋转。然后,操作连杆33的该旋转引起凸部34D在操作连杆33的凹部33A中被接合的停止器连杆34绕第二旋转轴37A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因此缩回。
如在图16中所示,当座椅靠背2处于它通常被用作靠背的竖直角度/位置处时,具有该结构的停止器机构30被维持在如下状态中,即,通过第二推压弹簧37B的推压力,停止器连杆34的腿部34B被靠着基板31的停止表面31D1推动并且被停止表面31D1停止,并且通过第一推压弹簧36B的推压力,接收连杆32的接收销32A被靠着停止器连杆34的接收表面34A推动并且被接收表面34A停止。
此外,如在图17中所示,当根据上述状态操作W/I杠杆1A或者缓冲垫杠杆1B并且座椅靠背2被倾斜到向前倾斜位置时,在座椅靠背2的侧框架2FS上形成的停止部2FSc因此抵靠接收销32A,并且由支撑接收销32A的停止器连杆34接收。结果,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被接收并且在向前倾斜位置处被停止。此时,如在图18中所示,由于接收沉重物体诸如座椅靠背2,大的负荷被施加到接收接收销32A的停止器连杆34。具体地,试图以关于相对于基板31以悬臂方式支撑停止器连杆34的第二旋转轴37A作为支点沿着轴向方向(即,座椅宽度方向)推动并弯曲停止器连杆34的高负荷被施加到停止器连杆34。更具体地,停止器连杆34接收如下负荷,在该负荷汇总,停止器连杆34的形成在第二旋转轴37A的上方的接收表面34A的部分被推动并被弯曲从而在第二旋转轴37A作为支点的情况下朝向座椅内侧(即,在图中的右侧)被倾斜,和停止器连杆34的形成在第二旋转轴37A的下方的腿部34B的部分也在第二旋转轴37A作为支点的情况下被推动并被弯曲从而更靠近基板31地朝向座椅外侧(即,在图中左侧)倾斜。
然而,如在图15中所示,由于停止器连杆34处于其腿部34B被靠着停止件31D的在基板31上形成的变形抑制表面31D2布置并被变形抑制表面31D2从座椅外侧支撑的状态中,所以即便停止器连杆34接收上述负荷,停止器连杆34也不会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变形。因此,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牢固地被防止变形的停止器连杆34在固定的位置处接收。
此外,在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在图18所示的向前倾斜位置中被停止之后,释放缆线38被拉动,从而如在图19中所示,操作连杆33被然后操作F/D杠杆1C的使用者(见图1)向下拉动。结果,由于停止器连杆34以受到操作连杆33牵引的方式与操作连杆33一起旋转,所以接收表面34A被从必须支撑接收销32A的状态释放。结果,由于停止器连杆34不再被防止通过接收连杆32旋转,所以通过第一推压弹簧36B的推压力,接收连杆32也被旋转从而向下缩回接收销32A。因此,座椅靠背2不再在向前倾斜位置中被停止,并且因此能够被向下折叠到向下折叠位置。
继续,将参考图20和图21描述用于将上述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组装到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厚板部3FSb)的内侧和外侧上的每一个侧表面上的装配结构。上述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被与座垫3的侧框架3FS一起集成地组装,从而从两侧夹紧侧框架3FS。更具体地,如在图20中所示,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使得在预先一体地接合到停止器机构30的基板31的状态中设置的螺栓轴31A1通过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中打开的通孔3FSg2和在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中打开的通孔25F中延伸,并且该螺栓轴31A1的顶端通过螺母31C1被紧固。结果,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被一体地组装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从而从两侧夹紧侧框架3FS。此处,形成座垫3的上述侧框架3FS的厚板部3FSb是本发明的“座椅框架”的一个实例,固定板25是本发明的“第一机构元件”的一个实例,并且基板31是本发明的“第二机构元件”的一个实例。
此外,通过操作机构20,在预先一体地接合到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的状态中设置的螺栓轴25C贯穿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中打开的另一个通孔3FSg1,并且然后,该螺栓轴25C的顶端通过螺母25D被紧固。结果,该部分也被一体地接合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而且,同样利用停止器机构30,在预先一体地接合到停止器机构30的基板31的状态中设置的另一个螺栓轴31A贯穿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中打开的另一个通孔3FSg3,并且该螺栓轴31A2的顶端通过螺母31C2被紧固。结果,该部分也被一体地接合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
更具体地,通过首先将通过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形成的两个定位销孔25E推动到在座垫3的侧框架3FS上突出地形成的两个定位销3FSg5上而将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一体地配合到一起。然后,通过将螺母31C1、25D和31C2紧固到螺栓轴31A1、25C和31A2上,操作机构20和停止器机构30这两者一起最终被一体地配合并且被配合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利用这种装配结构,在被定位销孔25E和定位销3FSg5的配合结构精确地定位的状态中,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首先被组装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并且然后停止器机构30的基板31被组装到操作机构20的该已定位的固定板25。此处,定位销孔25E和定位销3FSg5的配合结构是“配合部”的实例。
因此,操作机构20的拾取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运动并且释放车辆座椅1的滑动锁定状态并且应该相对于座垫3的侧框架3FS精确地定位的固定板25能够在相对于座垫3的侧框架3FS被精确地定位的状态中得以组装。而且,停止器机构30的在如上所述地操作操作机构20之后在将是向前倾斜位置的位置处停止座椅靠背2的向前倾斜旋转并应该相对于操作机构20精确地定位的停止器机构基板31能够在相对于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被精确地定位的状态中得以组装。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定位销孔25E和定位销3FSg5的配合结构,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在相对于座垫3的侧框架3FS被精确地定位的状态中得以组装。因此,由于在侧框架3FS中打开以使得接合到固定板25的螺栓轴25C穿过的通孔3FSg1能够被形成为带有考虑到变化的变窄的公差范围的形状,所以固定板25能够被更牢固地接合到侧框架3FS。而且,由于在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中打开的通孔25F和在侧框架3FS中打开用于使与停止器机构30的基板31接合的螺栓轴31A1穿过的通孔3FSg2也能够被形成为带有对于变化加以考虑的变窄的公差范围的形状,所以固定板25能够被更牢固地接合到停止器机构30的侧框架3FS和基板31。
此外,在定位销孔25E和定位销3FSg5的配合结构中,沿着板厚度的方向突出地形成的定位销3FSg5被形成在侧框架3FS的厚的厚板部3FSb上。结果,由于定位销3FSg5能够被以适当地突出的形状形成,所以能够获得与定位销孔25E的良好的配合。如在图20中所示,通过侧框架3FS形成用于当停止器机构30的基板31被组装到座垫3的上述侧框架3FS时避免与第二旋转轴37A的端头部分干涉的间隙孔3FSg4。
以上,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发明还可以被以除了该示例性实施例之外的各种模式实施。例如,以从两侧夹紧座椅框架的方式组装到本发明的座椅框架的两个机构元件可以是操作机构20或者停止器机构30的在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组装到座垫3的侧框架3FS的停止器机构构件,或者是组装到座椅框架的各种机构元件中的任何一种。除了是座垫的结构框架,本发明的座椅框架还可以是座椅靠背的结构框架,或者是相对于地板支撑座椅靠背或者座垫的基部的结构框架。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尽管作为本发明的配合部的实例给出在座椅框架(即,侧框架3FS)上形成的凸部(即,两个定位销3FSg5)和在一个机构元件(即,操作机构20的固定板25)上形成的凹部(即,两个定位销孔25E)的配合结构,但是该结构还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凹部被形成在座椅框架上并且凸部被形成在一个机构元件上。而且,配合部可以是在座椅框架和一个机构元件之间仅设置在一个位置中的结构。在此情形中,即便仅在一个位置中执行配合,使得配合部的形状是除了圆形之外的形状也使得能够执行沿着旋转方向的定位。此外,本发明的螺栓轴(即,螺栓轴31A1)可以被设置成或者预先一体地接合到该两个机构元件中的一个(即,基板31),或者被通过所述两个机构元件插入地组装。

Claims (3)

1.一种座椅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构元件(25);
第二机构元件(31);
螺栓轴(31A1、25C、31A2);和
座椅框架(3FS),所述座椅框架具有:装配部(3FSg5),所述装配部与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装配在一起;以及孔(3FSg4、3FSg1、3FSg3),所述螺栓轴(31A1、25C、31A2)穿过所述孔,所述座椅框架(3FS)被夹在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和所述第二机构元件(31)之间,并且,在所述座椅框架(3FS)处于在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和所述第二机构元件(31)之间延伸的状态中,通过使所述螺栓轴(31A1、25C、31A2)紧固在所述孔(3FSg4、3FSg1、3FSg3)中,所述座椅框架(3FS)与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和所述第二机构元件(31)形成为一体,
其中,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具有与所述座椅框架(3FS)装配在一起的装配部(25E);并且
通过紧固所述螺栓轴(31A1、25C、31A2),所述第二机构元件(31)被一体地组装到处于通过装配每个装配部(3FSg5、25E)而定位在所述座椅框架(3FS)上的状态中的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被形成为操作机构(20)的构件,所述操作机构(20)通过随着座椅靠背(2)的前倾旋转被推动而释放车辆座椅相对于地板的滑动锁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结构,其中,所述第二机构元件(31)被形成为可移动的停止器机构(30)的构件,所述停止器机构(30)能够使所述座椅靠背(2)的前倾旋转停止在将是所述第一机构元件(25)被操作后的前倾位置的位置处,并且能够释放停止状态。
CN201310495412.2A 2012-10-23 2013-10-21 座椅框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70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3930A JP5895811B2 (ja) 2012-10-23 2012-10-23 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
JP2012-233930 2012-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0674A true CN103770674A (zh) 2014-05-07
CN103770674B CN103770674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484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9541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70674B (zh) 2012-10-23 2013-10-21 座椅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862B2 (zh)
JP (1) JP5895811B2 (zh)
CN (1) CN10377067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793A (zh) * 2018-09-29 2019-03-08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后排乘客进出的解锁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5810B2 (ja) * 2012-10-23 2016-03-30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089848B2 (ja) * 2013-03-22 2017-03-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14200753A1 (de) * 2014-01-17 2015-08-06 Lear Corporation Sitzanordnung
JP6716381B2 (ja) * 2016-07-21 2020-07-0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JP6867841B2 (ja) * 2017-03-28 2021-05-1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7183872B2 (ja) * 2019-03-05 2022-12-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バックフレーム
JP7124766B2 (ja) * 2019-03-05 2022-08-2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バックフレーム
JP7225929B2 (ja) * 2019-03-05 2023-02-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9486A (en) * 1988-09-24 1990-04-24 Ikeda Bussan Co., Ltd. Vehicular seat
JPH10147166A (ja) * 1996-11-19 1998-06-02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2001271813A (ja) * 2000-03-27 2001-10-05 Araco Corp 機能性部材の取付構造
KR20020089723A (ko) * 2001-05-23 2002-1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버스용 시트 마운팅 구조
GB2429640A (en) * 2005-09-06 2007-03-07 Autoliv Dev Vehicle seat with removable backrest
EP19352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Reclining mechanisms of vehicle seat
CN101516674A (zh) * 2006-08-03 2009-08-26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倾角调节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3116A (en) * 1993-10-25 1995-02-2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an-type vehicle multi-positional seat
EP1068987B1 (en) * 1995-06-23 2004-09-01 Fuji Kiko Co., Ltd. Adjustable hinge mount for reclinable seat
US5695247A (en) * 1996-09-18 1997-12-09 Bertrand Faure Components Ltd. Safety lock-out mechanism for use in a sliding vehicle seat
JP3834937B2 (ja) * 1997-06-10 2006-10-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838003B2 (ja) * 2000-07-26 2006-10-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833936B2 (ja) * 2001-12-25 2006-10-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US6883869B2 (en) * 2003-03-10 2005-04-26 Porter Group, Llc Vehicle seat back recliner
JP2005118327A (ja) * 2003-10-16 2005-05-12 T S Tec Kk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の跳上げ機構
KR101031273B1 (ko) * 2004-01-07 2011-04-29 아이에프비 오토모티브 프라이비트 리미티드 자동차 좌석용 트윈 리클라이너
WO2006019979A2 (en) * 2004-07-15 2006-02-23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Round recliner with sliding pin mechanism
US7255398B2 (en) * 2004-10-26 2007-08-14 Fujikiko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EP1914111B1 (en) * 2005-07-22 2013-07-10 TS Tech Co., Ltd.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JP4770389B2 (ja) * 2005-10-21 2011-09-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7503099B2 (en) * 2005-10-25 2009-03-17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Memory mechanism for an adjustment mechanism
JP4761935B2 (ja) * 2005-11-01 2011-08-31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07087876A1 (de) * 2006-01-24 2007-08-09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520611B2 (ja) * 2007-03-09 2014-06-1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タンブルリクライナを有する車両シート
JP5157213B2 (ja) 2007-03-28 2013-03-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7819479B2 (en) * 2007-10-10 2010-10-26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walk-in and fold-flat features
DE102008006980A1 (de) * 2008-01-31 2009-08-06 Lear Corporation, Southfield Fahrzeugsitzeinrichtung
DE102008029438B4 (de) * 2008-06-16 2014-05-22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251326B2 (ja) * 2008-07-16 2013-07-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操作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871127B2 (en) * 2008-08-01 2011-01-18 Bae Industries, Inc. Seat recliner/dump mechanism such as incorporated into a seatback slaved to a floor latch release
EP2321146B9 (en) * 2008-08-07 2018-05-02 Magna Seating Inc. Tip slide stow seat
JP5463707B2 (ja) 2009-03-25 2014-04-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スライド装置
JP2010233840A (ja) * 2009-03-31 2010-10-21 Aisin Seiki Co Ltd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07818B2 (ja) 2009-12-07 2014-02-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2012086609A (ja) * 2010-10-18 2012-05-10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9486A (en) * 1988-09-24 1990-04-24 Ikeda Bussan Co., Ltd. Vehicular seat
GB2222938B (en) * 1988-09-24 1992-04-22 Ikeda Bussan Co Vehicular seat
JPH10147166A (ja) * 1996-11-19 1998-06-02 Tachi S Co Ltd 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JP2001271813A (ja) * 2000-03-27 2001-10-05 Araco Corp 機能性部材の取付構造
KR20020089723A (ko) * 2001-05-23 2002-1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버스용 시트 마운팅 구조
GB2429640A (en) * 2005-09-06 2007-03-07 Autoliv Dev Vehicle seat with removable backrest
CN101516674A (zh) * 2006-08-03 2009-08-26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倾角调节机构
EP1935288A1 (en) * 2006-12-22 2008-06-2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Reclining mechanisms of vehicle sea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35793A (zh) * 2018-09-29 2019-03-08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后排乘客进出的解锁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0674B (zh) 2017-03-01
US9010862B2 (en) 2015-04-21
JP5895811B2 (ja) 2016-03-30
JP2014083953A (ja) 2014-05-12
US20140110985A1 (en) 2014-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0674A (zh) 座椅框架结构
CN103770673A (zh) 车辆座椅
EP1729997B1 (en) Fold in floor seat assembly having retracting front leg linkage assembly
JP5484358B2 (ja) 車輌シートの収納解除システムと方法
US8763538B2 (en) Folding table
US9522616B2 (en) Automotive folding seat device
JP5696256B2 (ja) 車両シート
CN104129326A (zh) 有双锁定就坐位置的车辆座椅组件和调整车辆座椅的方法
KR101014044B1 (ko) 자동 측방 변위를 갖는 플로어 격납 시트 조립체
JP5341914B2 (ja)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
CN109177832B (zh) 一种折叠座椅
KR101752240B1 (ko) 차량용 워크인 시트의 시트백 록킹 장치
JP5906933B2 (ja) オットマン装置の固定構造
JP4078655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シート
JP5666282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5666284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432640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2131289A5 (zh)
JP3941746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シート
JP5666283B2 (ja) 車両の折り畳み式シート装置
JP2012131287A5 (zh)
JP7360776B2 (ja) 車両構造
JP2012116327A5 (zh)
JP201803054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