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2788B - 墨带和墨带卷 - Google Patents

墨带和墨带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2788B
CN103692788B CN201310445652.1A CN201310445652A CN103692788B CN 103692788 B CN103692788 B CN 103692788B CN 201310445652 A CN201310445652 A CN 201310445652A CN 103692788 B CN103692788 B CN 1036927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k
ink ribbon
equal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56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92788A (zh
Inventor
松元春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92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2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92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2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1/00Ink ribbons; Renovating or testing ink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1/00Ink ribbons; Renovating or testing ink ribbons
    • B41J31/05Ink ribbons having coatings other than impression-material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1/00Ink ribbons; Renovating or testing ink ribbons
    • B41J31/05Ink ribbons having coatings other than impression-material coatings
    • B41J31/06Ink ribbons having coatings other than impression-material coatings the coatings being directly on the base material, i.e. below impression transfer material; Ink ribbons having base material impregnated with material other than impression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1/00Ink ribbons; Renovating or testing ink ribbons
    • B41J31/05Ink ribbons having coatings other than impression-material coatings
    • B41J31/08Ink ribbons having coatings other than impression-material coatings the coatings being superimposed on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207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41M5/385 - B41M5/395
    • B41M5/38214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41M5/44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06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relating to melt (thermal) mass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30Thermal donors, e.g. thermal ribb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墨带和墨带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沿着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墨带(IB),包括:色带基础层(164);第一层(163;163;163;162″′),所述第一层与所述色带基础层(164)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相邻地布置,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从所述色带基础层(164)分离;和第二层(161;161;162″;161),所述第二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层(163;163;163;162″′)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一侧上,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

Description

墨带和墨带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被转印到转印目标而执行打印内容形成的墨带,和一种使用该墨带的墨带卷。
背景技术
已知贴附到粘附物并且被使用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例如参考JP,A,09-95063)。这些胶带沿着厚度方向从前表面侧到后表面侧按照次序包括带基础层(树脂薄膜基础)、粘结剂层和分离材料(分离片),并且通过将墨带的墨转印到前表面侧来执行打印内容形成。使用的墨带是包括色带基础层和附着到胶带的前表面侧的墨层的色带。使用者通过将胶带贴附到适当的粘附物而使用具有优选长度的胶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当使用者如上所述地贴附并且使用胶带时,污垢和碎屑有时附着到前表面,并且考虑到分离层能够设置在带基础层的前表面上以防止这点。因此,可以设想例如作为围绕预定轴线缠绕的卷生产这种胶带。在如此设置分离层的情形中,胶带按照次序包括分离层、带基础层和粘结剂层,并且因此在卷中的粘结剂层沿着卷的径向方向与分离层接触并且附着于此。然后,当胶带从卷送出时,粘结剂层被从分离层顺序地剥离和分离,从而同样需要考虑提高粘结剂层的可分离性。进而,在如上所述提供可分离性的结构的情形中,应该对于提高在分离层和墨带之间的附着加以考虑,从而确保在从墨带转印时的有利的可转印性。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实现具有如在前描述地在从卷送出时能够维持可分离性、从墨带的可转印性和当被贴附和使用时的耐污染性质的最佳特性的胶带未被加以考虑。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带和一种墨带卷,其能够实现具有如下最佳特性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即在提高在从卷送出时的可分离性和从墨带的可转印性时当被贴附和使用时能够维持耐污染性质的最佳特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第一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沿着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墨带,包括:色带基础层;第一层,该第一层与色带基础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一侧相邻地布置,并且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从色带基础层分离;和第二层,该第二层布置在第一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该一侧上,并且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
根据第一发明的墨带被用于通过转印到胶带而执行打印内容形成。例如,通过在打印内容形成之后将胶带贴附到适当的粘附物,使用者使用该胶带作为标签或者用于封装的密封材料。此时,根据本发明,当被用作标签或者密封材料时用于使得前表面较不易于粘着污垢和碎屑并且维持耐污染性质的分离层被设置在胶带的前表面侧上,并且在该分离层上执行利用墨带的打印内容形成。
例如可以能够设想地作为围绕预定轴线缠绕的卷(初级卷)生产这种胶带。当分离层如上所述被设置在胶带的前表面上时,在卷中设置在胶带的后表面侧上的粘结剂层沿着卷的径向方向与分离层接触并且附着于此。设置分离层的目的在于使得利用这种粘结剂层的附着能够易于再次分离,并且当胶带从卷送出时,粘结剂层被从分离层顺序地剥离和分离。为了提高此时的可分离性(使得粘结剂层经由更轻的负荷剥离),分离层有时包括带有相对低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材料(诸如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例如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
因此,第一发明的墨带形成沿着厚度方向从另一侧(例如上侧)到一侧(例如下侧)按照次序包括色带基础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分层结构。相应地,在从墨带转印到胶带的分离层时,位于该一侧的前表面上的第二层附着到分离层的另一侧。为了确保有利的可转印性,有必要增加在相邻的分离层和第二层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分离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和第二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小的。在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据提高可分离性的观点,分离层有时包括具有相对低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材料(诸如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因此,根据第一发明的墨带,为第二层采用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材料(而非具有等于11等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材料,诸如被用于常规带打印的墨带)。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在第二层和分离层之间的附着,由此提高从墨带到胶带的分离层的可转印性。
附带说一句,当如上所述作为卷生产胶带时,粘结剂层和分离层如在前描述地沿着卷的径向方向接触。根据附着的观点,有必要减弱在粘结剂层和分离层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粘结剂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和分离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大的。当如上所述分离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是相对低的时,采用具有相对高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粘结剂层。
因此,在第一发明中,在胶带作为卷(基本卷)生产、为了打印内容形成而被从卷送出并且被形成为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之后,使用者有时可以在使用之前将带再一次缠绕以形成卷(二级卷)。在这种情形中,在这个卷(二级卷)中,在转印之后位于另一侧(例如上侧)的前表面上的第一层和胶带的粘结剂层在第一发明的墨带被转印的片段中沿着卷的径向方向接触。根据附着的观点,有必要减弱在第一层和粘结剂层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第一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和粘结剂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大的。由于前述原因,根据本发明,有时使用具有相对高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粘结剂层,并且因此第一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优选地是相对低的。因此,根据第一发明,类似于第二层,同样为第一层采用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的材料。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减弱在第一层和粘结剂层之间的附着,由此防止在从卷送出时在从墨带转印到分离层之后形成的层朝向粘结剂层侧再一次剥离。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发明的墨带,能够实现具有如下最佳特性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即在提高在从胶带送出时的可分离性和从墨带到胶带的可转印性时当被贴附和使用时能够维持耐污染性质的最佳特性。
根据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中,墨带进一步包括第一墨层,该第一墨层布置在第一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该一侧上并且布置在第二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包括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1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由预定色素构成,其中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的顶层。
在第二发明的墨带中,从墨带转印到带主体的层形成三层结构。即,墨带沿着厚度方向从另一侧(例如上侧)到一侧(例如下侧)包括作为第一层的下层、第一墨层和作为第二层的顶层。因此,该结构是如下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墨层被夹在下层和顶层之间,并且因此第一墨层与在前述墨带、分离层和粘结剂层之间的附着设定(附着水平)无关。相应地,将第一墨层的色素适当地改变为能够实现使用者优选的颜色而不抑制最佳特性,诸如在前描述的可分离性和可转印性的类型,由此能够提高方便性。
此外,与作为第一层的下层的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可溶解性参数值相比较,第一墨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较高(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1),并且因此在下层和第一墨层之间的粘结力的值相对减小。利用这种布置,即使在暂时地出现墨带将与粘结剂层被一起地剥离的情形中,当从如在前描述地生产的二级卷将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送出时剥离粘结剂层时,仅接触粘结剂层的下层被与粘结剂层相关联地剥离,并且第一墨层与被剥离的下层分离,从而保留于分离层侧上。利用这种布置,即便如上所述的这种剥离暂时地发生,也能够至少避免墨带的颜色损失。结果,能够可靠地维持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的基于打印内容的显示功能。
根据第三发明,在第一发明中,墨带进一步包括第二墨层,该第二墨层布置在第一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布置在第二层的沿着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由预定色素构成,其中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的顶层。
在第三发明的墨带中,从墨带转印到带主体的层形成三层结构。即,墨带沿着厚度方向从另一侧(例如上侧)到一侧(例如下侧)包括作为第一层的下层、第二墨层和作为第二层的顶层。因此,该结构是如下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二墨层被夹在下层和顶层之间,并且因此第二墨层与在前述的墨带、分离层和粘结剂层之间的附着设定(附着水平)无关。相应地,类似于以上地,将第二墨层的色素适当地改变为能够实现使用者优选的颜色而不抑制最佳特性,诸如在前描述的可分离性和可转印性的类型,由此能够提高方便性。
此外,作为第一层的下层、第二墨层和作为第二层的顶层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全部是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基本相同的值,并且因此在下层、第二墨层和顶层之间的粘结力的值分别地相对地增加。利用这种布置,当在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从如在前描述地生产的二级卷送出时剥离粘结剂层时,下层、第二墨层和顶层形成为一体,并且保留于分离层侧上而不与粘结剂层相关联地剥离。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可靠地维持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的基于打印内容的显示功能。
根据第四发明,在根据第一发明的墨带中,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第二层是由预定色素构成并且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的第三墨层。
在第四发明的墨带中,从墨带转印到带主体的层形成两层结构。即,墨带沿着厚度方向从另一侧(例如上侧)到一侧(例如下侧)包括作为第一层的下层和作为第二层的第三墨层。利用这种布置,与三层结构的情形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
根据第五发明,在根据第一发明的墨带中,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色带基础层分离的第四墨层,并且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的顶层。
在第五发明的墨带中,从墨带转印到带主体的层形成两层结构。即,墨带沿着厚度方向从另一侧(例如上侧)到一侧(例如下侧)包括作为第一层的第四墨层和作为第二层的顶层。利用这种布置,与三层结构的情形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
根据第六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在第一发明到第五发明中的任何一个之中的墨带的墨带卷,其中墨带围绕预定轴线缠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胶带打印机的外观的右侧视图。
图2是示出胶带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竖直截面视图。
图3是示出胶带打印机的带输送路径的解释性视图。
图4是示出仅第一打开/关闭盖打开的胶带打印机的外观的右侧视图。
图5是示出仅第二打开/关闭盖打开的胶带打印机的外观的右侧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打开/关闭盖和第二打开/关闭盖打开并且胶带盒和色带盒被移除的胶带打印机的分解侧视图。
图7A是概念地示出该实施例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的分层结构的截面视图。
图7B是概念地示出其中墨层的SP值降低的变型的截面视图。
图7C是概念地示出其中顶层被省略的变型的截面视图。
图7D是概念地示出其中下层被省略的变型的截面视图。
图8是解释分离材料类型和可分离性质量以及可溶解性参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解释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注意,在以下附图中表示出“前”、“后”、“左”、“右”、“上”和“下”的情形中,在说明书中的解释中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上方)”和“下(下方)”参考所表示的方向。
胶带打印机的总体构造
首先,将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该实施例的胶带打印机的总体构造。
在图1-图6中,胶带打印机1包括构成设备外部框架的壳体2、第一打开/关闭盖3、第二打开/关闭盖4、第一存储部5、第二存储部7,和第三存储部6。第一打开/关闭盖3被设置于壳体2的上后侧。第二打开/关闭盖4被设置于壳体2的上前侧。第一存储部5被设置于壳体2的后侧。第二存储部7和第三存储部6被设置于壳体2的前侧。
此时,胶带盒TK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位于壳体2的第一打开/关闭盖3(在关闭状态中)下方的第一预定位置8中。胶带盒TK包括在后侧上的第一卷R1(在以后描述细节),和在前侧上的第二卷R2(在以后描述细节)。
通过安装胶带盒TK从上方将第一卷R1接收在第一存储部5中,并且在大致水平方向的轴线O1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左右方向)的状态中存储第一卷R1。第一卷R1围绕轴线O1缠绕有包括优选宽度方向尺寸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注意,在图2中,第一卷R1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未被消耗的状态由实线示意,而第一卷R1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被消耗至某个程度的状态由假想线示意。
此时,如在图6中所示,用于形成第一卷R1的第一核芯部件30被设置于胶带盒TK的后侧。然后,利用这种被左侧和右侧的一对第一托架部22和22支撑的第一核芯部件30,在被存储于第一存储部5中的状态中(在安装了胶带盒TK的状态中),第一卷R1被以可旋转方式(沿着图2和图3中的方向A)支撑在第一存储部5内侧。
如在图3中所示,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沿着厚度方向从一侧(在该实例中图3中的下侧)到另一侧(在该实例中图3中的上侧)按照分离材料151、粘结剂层152、基础层153和分离剂层154的次序分层。即,在该实例中,分离剂层154作为最上层定位,而分离材料151作为最下层定位。分离剂层154是通过在以后描述的打印头10形成有优选的打印内容的层,并且是当在打印内容形成之后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在以后描述细节)被使用者用作标签或者密封材料时用于防止污垢和碎屑附着到前表面的层,由此维持耐污染性质。粘结剂层152是用于将基础层153贴附到适当的粘附物(未示出)的层。分离材料151是覆盖粘结剂层152的层。
此时第一打开/关闭盖3能够通过围绕设置在壳体2的后侧端处的预定枢轴线K枢转而打开和关闭以上第一存储部5。具体地,第一打开/关闭盖3能够从壳体2的后侧被覆盖的关闭位置(图1、图2、图3和图5的状态)枢转到壳体2的后侧被暴露的打开位置(图4和图6的状态)。
此外,打印头10和馈送辊11在与第一存储部5和第二存储部7连通的壳体2内部的大致中部的上侧沿着上下方向面对彼此地布置。
馈送辊11在带宽度方向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沿着左右方向)的带姿态中[换言之,在带横向截面被设为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沿着左右方向)的带姿态中]馈送从存储在第一存储部5中的第一卷R1送出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此外,该馈送辊11经由齿轮机构被馈送马达M1驱动。馈送马达M1设置在如上所述在后侧和前侧上以分隔方式布置的第一存储部5和第二存储部7以及第三存储部6之间(比第一存储部5进一步在前侧上,并且比第二存储部7和第三存储部6进一步在后侧上),使得输出轴(未示出)的轴向方向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左右方向)。注意在该实例中大致在馈送马达M1上方设置馈送辊11。
打印头10大致向上面对馈送辊11地被设置在第一打开/关闭盖3的区域上,使得该打印头10与馈送辊11协作地夹紧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然后,打印头10使用在以后描述的色带盒RK的墨带IB在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上述分离剂层154上形成优选的打印内容,由此形成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
即,色带盒RK以可拆离方式安装于在壳体2的第一打开/关闭盖3(在关闭状态中)下方并且在胶带盒TK上方的第二预定位置9中。色带盒RK以可旋转方式(沿着图2中的方向D)包括在后侧上的色带供应卷R4,并且以可旋转方式(沿着图2中的方向E)包括在前侧上的色带拾取卷R5。色带供应卷R4围绕预定轴线缠绕用于通过打印头10执行打印内容形成的墨带IB,并且将该墨带IB送出。色带拾取卷R5拾取在打印内容形成之后已使用的墨带IB。色带盒RK被安装到第二预定位置9,比打印头10和馈送辊11进一步朝向后侧地布置色带供应卷R4,并且比打印头10和馈送辊11进一步朝向前侧地布置色带拾取卷R5。注意,在图2中,色带供应卷R4的墨带IB未被消耗并且已使用的墨带IB尚未围绕色带拾取卷R5缠绕的状态由实线示意,而色带供应卷R4的墨带IB被消耗至某个程度并且已使用的墨带IB围绕色带拾取卷R5缠绕至某个程度的状态由假想线示意。
然后,从色带供应卷R4送出的墨带IB接触在打印头10下方的区域。此时,如在图2中所示,墨带IB形成(在该实例中四个层的)分层结构,该分层结构包括色带基础层164、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色带基础层164分离的下层163、附着到转印目标的顶层161、和沿着厚度方向在顶层161和下层163之间位于中间的墨层162。然后,上述下层163利用由于打印头10的加热而接收的热量熔化,从而使得包括下层163、墨层162和顶层161的转印层IK从上述色带基础层164分离。然后,转印层IK的顶层161侧附着到作为转印目标(参考在以后描述的图7)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分离剂层154。利用这种布置,在墨带IB的墨在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分离剂层154上执行打印内容形成以产生上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之后,在色带拾取卷R5上拾取已使用的墨带IB。注意如在图4中所示通过在第二打开/关闭盖4处于关闭状态中时将第一打开/关闭盖3设定为打开状态,色带盒RK能够关于第二预定位置9被附接和拆离。
从上方将第三卷R3接收在第三存储部6中,并且在大致水平方向的轴线O3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左右方向)的状态中存储第三卷R3。第三卷R3围绕轴线O3缠绕从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剥离分离材料151的带(包括包含分离剂层154、基础层153和粘结剂层152的带主体以及转印层IK的带;参考图3;在下文中适当地并且简单地称为“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注意,在图2中,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尚未围绕第三卷R3缠绕的状态由实线示意,而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围绕第三卷R3缠绕至某个程度的状态由假想线示意。此时,如在图6中所示,用于形成第三卷R3的第三核芯部件40在第二打开/关闭盖4侧上被设置在壳体2内侧。然后,这个第三核芯部件40被支撑托架RB支撑,从而使得第三卷R3以可旋转方式(沿着图2和图3中的方向B)支撑在第三存储部6内侧。即,第三卷R3经由齿轮机构而被连接到拾取马达M3,并且被驱动以通过拾取马达M3执行拾取。该拾取马达M3被设置于在第二存储部7和第三存储部6之间的大致中部的下方。
此外,此时第二打开/关闭盖4能够通过围绕设置在壳体2的前侧端处的预定的第一枢轴线K1枢转而打开和关闭以上第三存储部6。具体地,第二打开/关闭盖4能够从壳体2的第三存储部6被覆盖的关闭位置(图1、图2、图3和图4的状态)枢转到第三存储部6被暴露的打开位置(图5和图6的状态)。注意如在图5中所示,通过在第一打开/关闭盖3处于关闭状态中时将第二打开/关闭盖4设定为打开状态,第三卷R3能够关于第三存储部6被附接和拆离。
支撑托架RB包括面对彼此地设置的两个托架,第三卷R3被夹在第三卷R3沿着轴线O3方向的两侧之间,并且第三卷R3(第三核芯部件40)围绕设置在壳体2的前侧端处的预定的第二枢轴线K2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即,支撑托架RB围绕第二枢轴线K2从使用位置(图1-图4所示位置)到移除位置(图5和图6所示位置)被以可枢转方式构造,在该使用位置中,该支撑托架RB位于第三卷R3不能够被附接或者拆离的第二打开/关闭盖4的关闭方向侧,在该移除位置中,该支撑托架RB位于第三卷R3能够被附接和拆离的第二打开/关闭盖4的打开方向侧上。注意,在该实例中,第二枢轴线K2处于与上述第一枢轴线K1相同的位置中(即,公共轴线)。
通过安装胶带盒TK将第二卷R2从上方接收在第二存储部7中,并且在大致水平方向的轴线O2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具体地,左右方向)的状态中存储第二卷R2。第二卷R2围绕轴线O2缠绕从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分离并且从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剥离的分离材料151。注意,在图2中,分离材料151尚未围绕第二卷R2缠绕的状态由实线示意,而分离材料151围绕第二卷R2缠绕至某个程度的状态由假想线示意。此时,如在图6中所示,用于形成第二卷R2的第二核芯部件50被设置于胶带盒TK的前侧。然后,在第二核芯部件50被左侧和右侧的一对第二托架部24和24支撑时,第二卷R2在存储在第二存储部7中的状态中(在胶带盒TK被安装的状态中)被以可旋转方式(沿着图2和图3的方向C)支撑在第二存储部7内侧。即,第二卷R2经由齿轮机构而被连接到拾取马达M2,并且被驱动以通过拾取马达M2执行拾取。拾取马达M2设置在上述馈送马达M1下方。
此外,刀具机构14布置在当第二打开/关闭盖4处于关闭状态中时比第二打开/关闭盖4的第三卷R3进一步在后侧上的区域中。刀具机构14是用于在分离材料151在以后描述的剥离部13处被剥离之后切割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机构。
设备操作的概要
接着,将描述胶带打印机1的操作的概述。
即,当胶带盒TK被安装到第一预定位置8时,第一卷R1被存储在第一存储部5中,并且第二卷R2被存储在第二存储部7中。然后,当馈送辊11被驱动时,通过第一卷R1的旋转送出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被馈送到前侧。然后,通过由于打印头10的加热将墨带IB的转印层IK转印到馈送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分离剂层154来形成优选的打印内容,由此形成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随后,当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被进一步馈送到前侧并且被引入上述剥离部13时,分离材料151在剥离部13处被剥离。剥离的分离材料151被馈送到下侧、被引入第二存储部7,并且在第二存储部7内侧缠绕,从而形成第二卷R2。
在另一方面,剥离了分离材料151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被进一步馈送到前侧、被引入第三存储部6,并且在第三存储部6内侧缠绕,由此形成第三卷R3。此时,比第三卷R3进一步向后侧,即,在沿着输送路径的上游侧设置的刀具机构14切割形成有打印内容并且剥离了分离材料151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利用这种布置,围绕第三卷R3缠绕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能够被切割,并且在基于使用者优选的时机切割之后第三卷R3能够被从第三存储部6移除。
实施例的具体特性
在以上基本构造中,该实施例的具体特性在于提高了在第一卷R1和第三卷R3的带送出时的可分离性,提高了墨带IB到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可转印性,和改进了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耐污染性质的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和墨带IB的层结构。以下,将按照次序描述功能的细节。
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的分层结构的概述
图7A概念性地示出该实施例的上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分层结构。
如在图7A中所示,如在前描述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包括分离剂层154、基础层153、粘结剂层152和通过从墨带IB转印而形成的转印层IK。
例如,以下类型的材料能够被用作形成基础层153的基础:
1.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聚丁烯(PB)、聚丁二烯(BDR)、聚甲基戊烯(PM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邻苯二甲酸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亚胺(PI)、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尼龙(NY)、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泡沫聚苯乙烯(FS/EPS)、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聚乙烯醇(PVA)、普通玻璃纸(PT)、防潮玻璃纸(MST)、聚丙烯腈(PAN)、维尼纶(VL)、聚亚安酯(PU)、三乙酰纤维素(TAC);
2.金属箔片<铝箔(AI)、铜箔>、真空沉积(普通铝)薄膜(VM);
3.纸,诸如高品质纸、洁净房屋用纸、玻璃纸、粘土涂布纸、树脂涂覆纸、层叠纸(聚乙烯层叠纸、聚丙烯层叠纸等)、YUPO(合成)纸、牛皮纸;
4.无纺布;和
5.玻璃布
分离剂层154被设置在基础层153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的上侧)上,并且包括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分离剂层154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在下文中适当地被称作“SP值”)是例如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值。
注意结晶烯烃树脂被用作形成分离剂层154的上述烯烃树脂分离剂。该结晶烯烃树脂的实例包括以下:
1.乙烯树脂(分支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
2.聚丙烯树脂(还可以被表达为丙烯均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或者有规立构α烯烃树脂。此外,可以单独地或者两个或者更多类型相组合地使用上述结晶烯烃树脂。)
此外,形成分离剂层154的上述长链烷基分离剂的实例包括以下:
1.包含长链烷基的化合物
通过使长链烷基异氰酸盐反应获得的化合物→包括在侧链上的8-30个碳原子的长链烷基的化合物。注意当碳原子的上述数目小于八个时,出现在确保分离性能方面的困难。此外,当碳原子的数目超过30时,出现在可利用性和处理方面的困难。具有可分离性的这种聚合物包括反应产物、丙烯酸聚合物等,诸如以烷基异氰酸盐作为原材料成分的氨基甲酸酯聚合物。此外,可以通过包括8-30个碳原子的长链烷基的烷基异氰酸盐与聚乙烯醇聚合物、聚乙烯亚胺等反应来产生反应产物。实例包括聚乙烯醇聚合物+长链烷基异氰酸盐→聚氨基甲酸酯或者聚乙烯亚胺+长链烷基异氰酸盐→烷基脲衍生物等的反应。
粘结剂层152设置在基础层153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图中的下侧),并且例如包括预定的粘结剂,诸如丙烯酸粘结剂。粘结剂层152的SP值是例如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4的相对高的值。
如之前描述地,转印层IK包括下层163、墨层162和顶层161。
如之前描述地,下层163形成在转印层IK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的上侧)的前表面上,并且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从而从墨带IB的色带基础层164分离。下层163的SP值是例如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值。
顶层161形成在转印层IK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图中的下侧)的前表面上,并且附着到转印目标。顶层161的SP值是例如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值。
墨层162包括预定的色素。墨层162的SP值是例如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1的相对高的值。
耐污染性质的提高
如之前描述地,通过从墨带IB转印在分离剂层154、基础层153和粘结剂层152上形成转印层IK来构造上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然后,如之前描述地在适当的时机从第二存储部7移除围绕第三卷R3缠绕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之后,例如通过将优选长度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从第三卷R3送出并且将其贴附到适当的粘附物,使用者能够使用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作为标签或者用于封装的密封材料。此时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形成按照次序包括分离剂层154、基础层153和粘结剂层152的分层结构(同样参考图3等)。分离剂层154被设置在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基础层153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即,与贴附到粘附物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由此使得当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如上所述被用作标签或者密封材料时,前表面较不易于粘着污垢和碎屑,从而使得维持耐污染性质成为可能。
可分离性的提高
因此,因为如在前描述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按照次序包括分离剂层154、基础层153和粘结剂层152,所以如在图7A中所示(同样参考图3),在除了转印层IK被转印的片段之外的所有的片段中在上述第三卷R3中的粘结剂层152沿着第三卷R3的径向方向与分离剂层154接触并且附着于此。还为了使得利用这种粘结剂层152的附着更加易于能够再次分离的目的而提供上述分离剂层154。即,当如上所述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从第三卷R3送出时,上述粘结剂层152顺序地从分离剂层154剥离并且与其分离。然后,根据该实施例,为了改进此时的可分离性(以使得经由更轻的负荷剥离粘结剂层152),分离剂层154包括带有相对低的SP值(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参考图8)的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利用这种布置,能够提高在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从上述第三卷R3送出时从分离剂层154的可分离性。
可转印性等的提高
在另一方面,如在图7A中所示,转印层IK形成沿着上述厚度方向(同样参考图2)从另一侧(图中的上侧)到一侧(图中的下侧)按照次序包括下层163、墨层162和顶层161的分层结构。即,在从墨带IB转印时,位于转印层IK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的前表面上的上述顶层161与上述分离剂层154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相邻地形成。为了确保有利的可转印性,有必要增加在相邻的分离剂层154和顶层161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分离剂层154的SP值和顶层161的SP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小的(参考图8)。
因此,如之前描述地,分离剂层154包括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并且具有相对低的SP值。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对于上述顶层161,也采用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的材料,而非具有大约11的SP值的材料,诸如被用于常规带打印的墨带IB(参考图7A和图8)。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增加在顶层161和分离剂层154之间的附着,并且提高当转印层IK被从墨带IB转印时的可转印性。
此外,在如上所述缠绕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作为第三卷R3的情形中,如在前描述地(参考图3和图7A),在除了转印层IK被转印的片段之外的所有的片段中,粘结剂层152和分离剂层154沿着第三卷R3的径向方向接触。根据上述附着的观点,有必要减弱在粘结剂层152和分离剂层154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粘结剂层152的SP值和分离试层154的SP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大的。因为分离剂层154的SP值如上所述是相对低的,所以根据该实施例采用带有相对高的SP值的粘结剂层152(参考图7A)。
在另一方面,此时,在缠绕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作为上述第三卷R3的情形中,在转印层IK被转印的片段中,粘结剂层152和位于转印层IK的沿着上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图7A中的上侧)的前表面上的下层163沿着第三卷R3的径向方向接触(参考图3和图7A)。根据上述附着的观点,有必要减弱在下层163和粘结剂层152之间的附着,并且因此在下层163的SP值和粘结剂层152的SP值之间的差优选地是相对大的(参考图8)。由于上述原因,因为使用带有相对高的SP值的粘结剂层152,所以根据该实施例,下层163的SP值优选地是相对低的。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即使对于下层163,类似于上述顶层161,采用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的材料(参考图7A和图8)。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减弱在下层163和粘结剂层152之间的附着,由此防止在从墨带IB转印到分离剂层154之后形成的转印层IK再一次朝向粘结剂层152侧剥离。
实施例的优点
因此,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能够实现具有如下最佳特性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即,能够在改进在从第三卷R3送出时的可分离性时维持当使用者贴附和使用时的耐污染性质的最佳特性。此外,根据该实施例,还能够提高从墨带IB的可转印性并且同样以该方式实现具有最佳特性的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构成分离剂层154的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的SP值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可靠地提高如在前描述地当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从第三卷R3送出时粘结剂层152从分离剂层154的可分离性,并且经由更轻的负荷剥离粘结剂层152。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构成粘结剂层152的粘结剂的SP值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4。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可靠地减弱粘结剂层152关于如上所述设定了低的SP值的分离剂层154的附着。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构成粘结剂层152的粘结剂是丙烯酸粘结剂。以该方式使用具有高SP值的丙烯酸粘结剂使得能够可靠地减弱关于设定了低的SP值的分离剂层154的附着。
此外,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被从墨带IB转印到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转印层IK形成三层结构。即,转印层IK沿着上述厚度方向从另一侧到一侧包括下层163、墨层162和顶层161。该结构是如下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墨层162被夹在下层163和顶层161之间,并且因此墨层162与在前述转印层IK、分离剂层154和粘结剂层152之间的附着设定(附着水平)无关。相应地,能够适当地将墨层162的色素改变为可以实现使用者优选的颜色而不抑制最佳特性(诸如在前描述的可分离性和可转印性)的类型,由此改进方便性。
此外,与下层163的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相比较,墨层162的SP值较高(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1),并且因此在下层163和第一墨层162之间的粘结力的值相对地降低。利用这种布置,即使在暂时出现转印层IK将与粘结剂层152被一起地剥离的情形中,当粘结剂层152在它如在前描述地被从第三卷R3送出时被剥离时,仅接触粘结剂层152的下层163被与粘结剂层相关联地剥离,并且第一墨层162与剥离的下层163分离,从而保留于分离剂层154侧。利用这种布置,即便如上所述的这种剥离暂时地发生,也能够至少避免转印层IK的颜色损失。结果,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基于打印内容的显示功能能够得以可靠地维持。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变型。以下一个接一个地描述这种变型。
(1)当墨层的SP值降低时
即,如在图7B中所示,根据该变型,在转印层IK′的下层163和顶层161之间替代上述实施例的墨层162地设置包括预定色素和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的墨层162′。
在该变型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该结构是如下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墨层162′被夹在下层163和顶层161之间,并且因此墨层162′与在前述转印层IK、分离剂层154和粘结剂层152之间的附着设定(附着水平)无关。相应地,能够适当地将墨层162′的色素改变为可以实现使用者优选的颜色而不抑制最佳特性(诸如在前描述的可分离性和可转印性)的类型,由此改进方便性。
此外,下层163、墨层162′和顶层161的SP值是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全部基本相同的值,并且因此在下层163、第二墨层162′和顶层161之间的粘结力的值分别相对地增加。利用这种布置,当粘结剂层152如在前描述地在它从第三卷R3送出时被剥离时,下层163、第二墨层162′和顶层162形成为一体并且保留于分离剂层154侧而不与粘结剂层152相关联地剥离。利用这种布置,能够可靠地维持带有打印内容的胶带150″的基于打印内容的显示功能。
(2)当顶层被省略时
即,如在图7C中所示,根据该变型,在转印层IK″中,上述图7B的转印层IK′的顶层161被省略,并且墨层162″还用于上述顶层161的功能。相应地,采用的墨层162″是例如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的墨层。该墨层162″包括预定的色素,并且能够附着到转印目标。
在该变型中,被从墨带IB转印到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转印层IK″形成用作上述第一层的下层163和用作上述第二层的墨层162″的两层结构。利用这种布置,与三层结构的情形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
(3)当下层被省略时
即,如在图7D中所示,根据该变型,在转印层IK″′中,上述图7B的转印层IK″′的下层163被省略,并且墨层162″′还用于上述下层163的功能。相应地,采用的墨层162″′例如是具有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相对低的SP值的墨层。
在该变型中,被从墨带IB转印到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的转印层IK″′形成用作上述第一层的墨层162″′和用作上述第二层的顶层161的两层结构。利用这种布置,与三层结构的情形相比较能够降低成本。
(4)其它
注意可以不执行打印,并且粘结剂层152、基础层153和分离剂层154可以仅在上述第三卷R3中缠绕。同样在该情形中,利用分离剂层154,能够实现在从第三卷R3送出时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改进可分离性并且维持耐污染性质的优点。
此外,不带分离材料151的带可以在第一卷R1中缠绕。在该情形中,还可设想不仅使用上述烯烃树脂分离剂或者包括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分离剂,而且还使用硅树脂分离剂作为在分离剂层154中使用的分离剂。在这种情形中,分离剂层154的上述SP值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同样在这些情形中,能够实现如在前描述地在上述带从第一卷R1送出时利用分离剂层154提高可分离性的优点和在从第一卷R1送出之后当使用者使用上述带时维持耐污染性质的优点。
此外,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被应用于执行在打印内容接收胶带150上的打印的胶带打印机1的示意性的情景,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允许应用于执行在胶带上的除了打印之外的处理的带处理装置。
此外,除了以上已经声明的之外,还可以适当地相组合地利用基于上述实施例和每种变型的技术。

Claims (5)

1.色带盒,所述色带盒包括:
包括墨带的色带供应卷,所述墨带围绕预定轴线缠绕,具有沿着厚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在转印目标上形成打印内容;和
色带拾取卷,所述色带拾取卷构造成拾取从所述色带供应卷馈送的且已经在所述转印目标上执行打印内容形成的墨带;
所述墨带包括:
色带基础层;
第一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色带基础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一侧相邻地布置,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从所述色带基础层分离;和
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被构造成附着到转印目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带盒,其中:
所述墨带进一步包括第一墨层,所述第一墨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包括大于9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1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由预定色素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所述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
所述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所述转印目标的顶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带盒,其中:
所述墨带进一步包括第二墨层,所述第二墨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一侧上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层的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包括大于或者等于7并且小于或者等于9的可溶解性参数值,并且由预定色素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所述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
所述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所述转印目标的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带盒,其中:
所述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所述色带基础层分离的下层;并且
所述第二层是由预定的色素构成并且被构造成附着到所述转印目标的第三墨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带盒,其中:
所述第一层是被构造成通过预定的热量接收而熔化并且从所述色带基础层分离的第四墨层;并且
所述第二层是被构造成附着到所述转印目标的顶层。
CN201310445652.1A 2012-09-27 2013-09-26 墨带和墨带卷 Active CN1036927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4829A JP2014069332A (ja) 2012-09-27 2012-09-27 インクリボン及びインクリボンロール
JP2012-214829 2012-09-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2788A CN103692788A (zh) 2014-04-02
CN103692788B true CN103692788B (zh) 2016-09-07

Family

ID=49083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5652.1A Active CN103692788B (zh) 2012-09-27 2013-09-26 墨带和墨带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26448B2 (zh)
EP (1) EP2712739B1 (zh)
JP (1) JP2014069332A (zh)
CN (1) CN1036927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6136B2 (ja) * 2014-05-27 2017-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印刷装置、粘着テープロール、粘着テープの印刷方法
WO2015182235A1 (ja) * 2014-05-27 2015-12-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印刷装置、粘着テープの印刷方法、粘着テープロール、インクリボン
JP6256762B2 (ja) * 2014-05-27 2018-0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16102280A (ja) * 2014-11-28 2016-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被記録布媒体、記録済み布媒体、布媒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JP6354550B2 (ja) * 2014-11-28 2018-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20190299689A1 (en) * 2018-03-29 2019-10-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Ribbon Supporting Cassett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3877A (zh) * 2005-03-18 2006-09-20 株式会社理光 热转移记录介质、其制造方法、和热转移记录方法
CN101112839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孙秀雄 纸制品类印刷用热转印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1998578U (zh) * 2011-04-02 2011-10-05 泉州市山水电脑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热转印碳带
CN102501668A (zh) * 2011-10-19 2012-06-20 浙江永成印务有限公司 Uv涂层与热固性油墨结合凹版印制热转移膜
CN102689540A (zh) * 2011-03-25 2012-09-26 索尼公司 热转印层压膜、热转印片材和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4696A (ja) * 1984-02-22 1985-09-07 Seiko Epson Corp 熱転写用被記録紙
JPS6311381A (ja) * 1986-07-02 1988-01-18 Fuji Kagakushi Kogyo Co Ltd 感熱溶融転写記録媒体
EP0283025B1 (en) * 1987-03-18 1993-02-03 Toppan Printing Co., Ltd. Thermal transfer material, recording material and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JPH0673982B2 (ja) * 1988-10-11 1994-09-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熱転写インクシート
JPH08175031A (ja) * 1994-10-26 1996-07-09 Ricoh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95063A (ja) 1995-09-29 1997-04-08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受像体及びインク受像体を収納するカセット
JPH1170754A (ja) * 1997-08-28 1999-03-16 Fujicopian Co Ltd 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3775550B2 (ja) * 1998-12-18 2006-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0190646A (ja) * 1998-12-28 2000-07-11 Fujicopian Co Ltd カラ―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転写シ―ト
JP2000343843A (ja) * 1999-06-08 2000-12-12 Fujicopian Co Ltd 熱転写記録媒体
JP2002019307A (ja) * 2000-07-03 2002-01-23 Fujicopian Co Ltd カラー感熱転写記録媒体
JP4514922B2 (ja) * 2000-08-24 2010-07-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2331751A (ja) * 2001-05-10 2002-11-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と被転写体の使用方法、及び熱転写シート
JP2004001386A (ja) * 2002-04-01 2004-01-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材料と多色画像形成方法
JP2004268290A (ja) * 2003-03-05 2004-09-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材料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952604B2 (ja) 2008-02-07 2012-06-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3877A (zh) * 2005-03-18 2006-09-20 株式会社理光 热转移记录介质、其制造方法、和热转移记录方法
CN101112839A (zh) * 2006-07-28 2008-01-30 孙秀雄 纸制品类印刷用热转印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89540A (zh) * 2011-03-25 2012-09-26 索尼公司 热转印层压膜、热转印片材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1998578U (zh) * 2011-04-02 2011-10-05 泉州市山水电脑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热转印碳带
CN102501668A (zh) * 2011-10-19 2012-06-20 浙江永成印务有限公司 Uv涂层与热固性油墨结合凹版印制热转移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2788A (zh) 2014-04-02
US20140086660A1 (en) 2014-03-27
EP2712739B1 (en) 2019-03-06
JP2014069332A (ja) 2014-04-21
US9126448B2 (en) 2015-09-08
EP2712739A1 (en)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2788B (zh) 墨带和墨带卷
US9783706B2 (en) Adhesive tape and adhesive tape roll
CN103694912B (zh) 具有印刷的胶粘带和具有印刷的胶粘带卷
CN102762364B (zh) 标签制造装置及标签印刷机
WO2010009641A1 (zh) 一种双面胶带及其生产工艺
CN1955078A (zh) 用于包装至少一个物品的并由热缩性塑料的套筒构成的覆盖物
CN103478979B (zh) 新型机用一次性鞋套及其鞋套连卷
CN1194933A (zh) 包装体以及该包装体的制造方法
EP2712902B1 (en) Adhesive tape and adhesive tape roll
CN102407632A (zh) 一种新型湿纸巾袋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CN201231948Y (zh) 一种卷带包装盒
JP3967732B2 (ja) 糊付き壁紙
CN210734732U (zh) 转移式超薄不干胶标签全自动贴标机
CN108068438B (zh) 一种电池盖石墨散热片生产工艺
CN207258879U (zh) 一种双卷绕式机构文具的安装结构及含有该结构的文具
CN216105218U (zh) 一种防酒精热敏不干胶纸
WO2011079734A1 (zh) 碳粉盒密封条及使用该碳粉盒密封条的碳粉盒
CN218318390U (zh) 一种带自粘胶的食品包装膜
CN203505703U (zh) 新型机用一次性鞋套及其鞋套连卷
JP6327516B2 (ja) 粘着テープ印刷装置及び粘着テープの印刷方法
CN212889542U (zh) 一种喷墨成像数字印刷品
CN2816859Y (zh) 墨粉盒的密封条
CN110194004B (zh) 一种带胶材料双面同时印刷工艺
CN214805471U (zh) 一种防水防滑可调节踏板套
CN201272764Y (zh) 一种双面胶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