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624A -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60624A CN103660624A CN201310421923.XA CN201310421923A CN103660624A CN 103660624 A CN103660624 A CN 103660624A CN 201310421923 A CN201310421923 A CN 201310421923A CN 103660624 A CN103660624 A CN 1036606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ly unit
- feed status
- conveying
- variable quantity
- recording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41J11/46—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by marks or formations on the paper being f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2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printing section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输送设备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以及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薄片。所述输送设备针对各输送状态,即,第一输送状态、第二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使用专用于各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的校正值,校正各输送单元的转动量,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所述薄片,在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所述薄片,在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所述薄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输送单元保持和输送记录介质、并且进行记录操作的记录设备中的输送设备的结构和控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许多情况下,使用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和打印机)打印照片图像。尤其,由于墨滴的小液滴化或者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喷墨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能够形成与卤化银照片相媲美的高质量图像的能力。
为了满足这类高质量图像的需求,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时需要高的精度。提高输送精度中的一个大的问题是由驱动传送单元(例如,输送辊和齿轮)所发生的波动可能导致的周期性输送偏差。在通过导致大的波动的驱动传送单元输送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即使在转动量恒定时,记录介质的输送量也周期性变化。图像质量因为输送精度的劣化而不够满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制造构成记录设备的机构部件时,需要非常高的精度。
然而,制造精度的提高程度有限。制造机构部件时追求高精度,将使得制造成本显著增大。因此,传统上提议在制造各记录设备之后实际测量各转动相位间隔的输送量、然后基于测量结果获得输送辊的转动量的校正值。
更具体地,过去提出了一种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实际测量而获取输送辊的波动量或者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即,针对预定转动相位间隔的波动的积分)、并且基于所获取的值校正输送量。如日本专利3988996所述,传统上已知预先准备可用于实际测量输送辊的波动量的打印图案、并且基于该图案获取波动量。
此外,传统上已知在实际打印操作中,基于所获取的输送辊的波动量和输送辊的转动位置来预测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并且以使得输送量恒定的方式校正输送辊的转动量。
通常,记录设备的主记录单元包括记录头和设置在记录头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多个输送辊。记录设备在记录介质的整个区域进行图像记录操作。因此,记录设备在仅单个输送辊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和多个输送辊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之间切换。
因此,如果将日本专利3988996所述的包括输送变化量预测和辊转动校正的方法应用于包括多个输送辊的记录设备,则在使用单个输送辊进行输送的状态下校正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这是可行的。然而,在进行利用多个输送辊的协作输送的状态下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这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包括多个输送辊的记录设备中,在两个以上的输送辊协作输送记录介质的区域中,使用要应用于在通过单个输送辊所进行的输送的校正值来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
结果,即使在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时,也难以提高使用多个输送辊的协作输送状态的输送精度。相应区域的图像质量未能提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基于与单个或多个输送辊工作的各输送状态相对应的校正值来进行校正、并且不管输送状态或各输送单元的转动相位如何都能够提高输送精度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输送设备,其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以及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其中,所述输送设备针对各输送状态,即,第一输送状态、第二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使用专用于各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的校正值,校正各输送单元的转动量,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薄片,在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薄片,以及在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薄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记录设备,其包括:记录头,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记录头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原点相位,其中,所述记录设备针对第一输送状态、第二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使用与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相对应的校正值,校正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转动速度或转动量,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在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以及在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记录设备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记录设备包括:记录头,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记录头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原点相位,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根据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校正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转动速度或转动量,以及所述记录设备使用以下各输送状态下的专用校正值来校正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其中,所述各输送状态是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以及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如上所述配置的输送设备,不管输送状态或者各输送单元的转动相位如何,都可以提高输送精度。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机构单元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机构单元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4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主输送辊和排出辊的转动相位间隔。
图5是存储各输送状态下的针对各转动相位间隔要设置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的设置值的表1。
图6示出可以用于获取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测试图案。
图7是示出可以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进行的记录操作中的周期性输送变化校正控制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第二典型实施例的存储根据被存储在ROM中的记录介质的类型和大小进行分类的滑动量α的设置值的表2。
图9示出根据第三典型实施例的存储两个周期性输送变化量ELF和EEJ的设置值的表3。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典型实施例的包括纸张输送单元的记录设备的输送机构的详细内容的断面图。
图11示出根据第四典型实施例的存储各输送状态下的针对各个转动相位间隔要设置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表4。
图12示出根据第四典型实施例的存储计算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所需的输送特性系数α的表5。
图13是示出记录介质输送操作中的负荷和输送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具有如下所述的主要机构单元。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机构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机构单元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记录设备包括用于在记录介质(例如,薄片)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单元、用于进给记录介质的纸张进给单元、用于输送记录介质的纸张输送单元和用于控制通过各机构所进行的操作的控制单元。以下将详细描述各单元。
(A)记录单元
记录单元被配置成利用安装在滑架1上的记录头(未示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在通过纸张输送单元输送记录介质时,台板部件9支持记录介质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位置的记录头以基于记录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的上表面上形成图像的方式排出墨。将记录头和储墨器71安装在滑架1上。向记录头提供墨的储墨器71可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扫描方向(即,图1和图2所示的方向X)上移动。滑架1在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B)纸张进给单元
纸张进给单元21被设置在记录单元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纸张进给单元21包括从记录介质束分离记录介质、并且将所分离出的记录介质提供给纸张输送单元的纸张输送辊22。
(C)纸张输送单元
纸张输送单元被设置在纸张进给单元2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纸张输送单元被配置成当从纸张进给单元21供应记录介质时,精确输送记录介质。将纸张输送单元的主要机构安装至主侧板10、右侧板11和左侧板12。纸张输送单元包括协作输送记录介质的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主输送辊2包括涂布有包含陶瓷颗粒的材料的金属轴。
金属轴部具有由右侧板11和左侧板12支持的两端。通过夹紧辊保持器4支持多个夹紧辊3。夹紧辊保持器4接收通过夹紧辊弹簧31所产生的运动。夹紧辊保持器4将夹紧辊3压抵主输送辊2,从而使得可以通过主输送辊2驱动各夹紧辊3。
经由输送电动机皮带轮14和同步带15,将输送电动机13(例如DC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送给被固定至主输送辊2的皮带轮传动装置16。皮带轮传动装置16与主输送辊2同轴。因此,通过皮带轮传动装置16给出主输送辊2的转动力。将具有以特定间距150~360lpi所设置的多个狭缝的弦轮(chord wheel)19,直接连接至主输送辊2。弦轮19与主输送辊2同轴。
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被固定至左侧板12。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可以读取弦轮19的狭缝通过编码器传感器20的次数或定时。此外,弦轮19包括可用于检测输送辊2的原点相位的Z相位狭缝。每一次在Z相位狭缝通过编码器传感器20时,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都可以检测主输送辊2的原点相位位置。
皮带轮传动装置16包括皮带轮部和齿轮部。经由惰轮(idler gear)17将齿轮部的驱动力传送给排出辊传动装置18。通过排出辊传动装置18驱动排出辊6。排出辊6包括金属轴和设置在金属轴周围的橡胶辊。棘轮保持器43被设置在与排出辊6相对的位置处。将多个棘轮7安装至棘轮保持器43。每一棘轮7可围绕其轴转动,并且通过棘轮弹簧8(即,棒状螺旋弹簧)来支持。以在棘轮7接触排出辊6的状态下棘轮弹簧8弹性变形的方式,在其两端支持棘轮弹簧8。变形的棘轮弹簧8的复原力将各棘轮7压抵排出辊6。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以速度比1:1转动。另外,协作构成设置在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之间的驱动传送单元的皮带轮传动装置16、惰轮17和排出辊传动装置18以速度比1:1:1转动。根据上述结构,主输送辊2的转动周期、排出辊6的转动周期和传动齿轮的转动周期变得相互相等。
因此,当主输送辊2转动相当于一个周期的量时,排出辊6和传动齿轮各自转动相当于一个周期的量。更具体地,在主输送辊2的一个完整旋转的整个期间,出现可能由于辊的偏心或齿轮的传动误差而发生的输送量误差,其中,该输送量误差可以根据各辊或齿轮的转动相位而变化。本记录设备通常基于通过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所计数的设置在弦轮19上的狭缝的数量,管理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的转动量。
本记录设备可以通过每一次在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转动90度时、利用在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记录头重复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来形成图像。90度转动是将记录介质输送至理想位置所需的基准转动量。在本发明中,通过基于辊的相位位置而校正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来校正该转动量。可以通过对设置在弦轮19上的狭缝的数量进行计数来管理该转动量。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将主输送辊2称为第一输送辊,并且将排出辊6称为第二输送辊。此外,第一输送状态是指仅第一输送辊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第二输送状态是指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两者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第三输送状态是指仅第二输送辊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
此外,在本记录设备中,已知第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如下面详细所述,使用计算公式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D)控制系统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控制结构的框图。控制系统控制通过记录设备的各个机构单元所要进行的各种操作。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特征部分。将下述的计算公式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504中。将上述第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针对各转动相位间隔存储在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EPROM)508中。CPU501基于存储在EEPROM508中的两个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根据存储在ROM504中的计算公式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即,计算变化量)进行计算。
在记录介质输送操作中,CPU501经由电动机驱动器507驱动电动机506,以转动并驱动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在这种情况下,CPU501通过属于传感器505的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获取原点相位信息和转动量信息,并且对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各自进行精确的转动驱动操作。此外,在这种情况下,CPU501基于可以从属于传感器505的边缘传感器获得的信息,确定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CPU501基于与各输送状态相对应的变化量或计算变化量,校正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的转动驱动量。
接着参考图4、图5(即表1)和图6详细说明能够获取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方法。然而,代替使用下述方法,使用传统已知技术获取周期性输送变化量也是可行的。此外,可以在工厂或者在进行实际打印操作之前在用户端获取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图4示意性示出可以通过将辊的外周分成8个部分所形成的8个转动相位间隔S1~S8。在图4中,ps1~ps8表示在下述的测试图案记录操作中记录设备开始纸张输送操作的辊转动相位位置。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将主输送辊2和排出辊6各自的外周分成8个部分。记录设备针对各个转动相位间隔S1~S8存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每一次在电动机转动基准转动量(=90度)时,记录设备基于所存储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
表1存储各输送状态下的针对各转动相位间隔要设置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
针对8个转动相位间隔S1~S8中的每一个设置存储在表1中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作为与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相对应的信息。此外,图6示出可用于获取与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有关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的测试图案的例子。
首先,记录设备进行原点相位检测处理以识别上述辊的原点,从而使得可以管理辊转动相位。在这种状态下,记录设备进行图6所示的测试图案的记录。
在上述测试图案的记录中,首先,记录设备进行仅主输送辊2工作来输送纸张的第一输送状态下的测试图案的记录。在纸张前端通过主输送辊2之后,记录设备进行纸张输送操作,直到主输送辊2的转动相位到达位置ps1为止。记录设备在纸张位置ps1记录第一测试图案2001。在完成图案记录操作之后,记录设备开始进行位置ps1处的纸张输送,并且继续纸张输送操作,直到辊转动相位到达位置ps2为止。然后,记录设备记录第二测试图案2002。
第一测试图案2001和第二测试图案2002之间的图案间隔(即,间距)(例如,两个图案的下游侧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对应于位置ps1和ps2之间的转动相位间隔S1期间的纸张的输送量。类似地,在完成第二图案记录操作之后,记录设备开始进行位置ps2处的纸张输送,并且继续纸张输送操作,直到辊转动相位到达位置ps3为止。然后,记录设备记录第三测试图案2003。
记录设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到主输送辊2的转动相位返回至位置ps1为止。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记录9个测试图案2001~2009。
随后,记录设备进行仅排出辊6工作来输送纸张的第三输送状态下的测试图案的记录。在纸张后端通过主输送辊2的夹持部、并且排出辊6的转动相位到达位置ps1之后,记录设备记录测试图案2011。接着,记录设备开始进行位置ps1处的纸张输送,并且继续纸张输送操作,直到转动相位到达位置ps2为止。然后,记录设备记录第二测试图案2012。记录设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到排出辊6的转动相位返回至位置ps1为止。通过上述操作,记录设备记录9个测试图案2011~2019。
在完成所有测试图案的记录之后,记录设备在再次输送打印完成纸张的情况下,使得安装在滑架1上的光学传感器101测量测试图案2001~2009和测试图案2011~2019的图案间隔。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测试图案2001~2009的图案间隔分别对应于主输送辊2的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LF1~TLF8。类似地,测试图案2011~2019的图案间隔分别对应于排出辊6的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EJ1~TEJ8。因此,通过测量测试图案2001~2009的图案间隔,使得可以获取第一输送状态下的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LF1~TLF8。类似地,通过测量测试图案2011~2019的图案间隔,使得可以获得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EJ1~TEJ8。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在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分别记录9个测试图案,并且获取8个图案间隔。在这种情况下,所获取的图案间隔的数量等于通过记录设备所管理的辊转动相位间隔的数量。然而,例如,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将图案间隔的数量设置成大于辊转动相位间隔的数量,这是有效的。
可选地,为了缩短测量时间,将图案间隔的数量设置成小于辊转动相位间隔的数量,这也是有效的。然而,在图案间隔的数量不同于要管理的辊转动相位间隔的数量的情况下,必需通过进行测量值插值处理来计算各个转动相位间隔期间的输送量。
接着,记录设备基于上述各个转动相位间隔期间的输送量,计算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是表示相对于平均输送量Z的输送偏差量的值(例如,作为另一例子,可以指定各转动相位间隔期间的输送量作为周期性输送变化量)。首先,记录设备计算平均输送量Z。各输送状态下的平均输送量等于可以基于各个转动相位间隔期间的输送量所获得的平均值Z。
更具体地,记录设备获得各个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LF1~TLF8的和,并且通过将所获得的和除以8来计算主输送辊2的平均输送量ZLF。类似地,记录设备获得各个转动相位间隔S1~S8期间的输送量TEJ1~TEJ8的和,并且通过将所获得的和除以8来计算排出辊6的平均输送量ZEJ。
在如上所述计算平均输送量之后,记录设备通过从各输送状态下的各转动相位间隔期间的输送量减去上述平均输送量,获取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即,DLFn=TLFn-ZLF和DEJn=TEJn-ZEJ,其中,“n”是1~8的整数)。记录设备将所获取的变化量DLF1~DLF8和DEJ1~DEJ8存储在表1中。
通过上述序列操作,记录设备可以分别获取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针对各转动相位间隔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
接着,下面说明可用于基于两个已知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计算其余的一个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计算公式。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将第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存储在EEPROM508中,并且它们是已知的。因此,记录设备基于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周期输送量来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首先,下面详细说明能够简单推导出上述考虑了输送量关系(而不是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本身)的计算公式的方法。更具体地,该方法包括推导可用于基于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而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的计算公式。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βLF表示第一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并且βEJ表示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此外,βLFEJ表示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如上所述,第二输送状态是与主输送辊和排出辊两者的输送量有关的输送状态。主输送辊本身的输送量βLF独立于排出辊本身的输送量βEJ。输送量βLFEJ不等于输送量βLF或输送量βEJ。更具体地,在第二输送状态下,在主输送辊和排出辊之间进行输送量调整。将输送量βLFEJ确定为不同于输送量βLF或输送量βEJ的值。
通常已知记录介质的输送量由于负荷作用于记录介质时的滑动而趋于变小。此外,通过在向记录介质施加已知重量的情况下实际测量记录介质的输送量,可以实验性地获得施加负荷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滑动量。例如,通过这类实验可以获得图13所示的图。如上所述,当施加的负荷增大时,滑动量增大,并且输送量减小。
将图13所示的线的斜率称为输送特性系数α。输送特性系数α是表示每单位负荷的滑动量的值。更具体地,公式{(施加负荷下的输送量)-(未施加负荷下的输送量)}/(负荷大小)定义了系数α(在该情况下为mm/N)。系数α是负值。对于输送辊和排出辊各自可通过实验获得输送特性系数α。将针对输送辊和排出辊所获得的系数值分别称为αLF和αEJ。
如果假定作用在主输送辊和排出辊的双轴之间的力是决定输送量βLFEJ的因素,则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1)和(2)给出记录介质在各辊上的输送量。在下面的公式(1)中,FLF表示作用于主输送辊的负荷。在下面的公式(2)中,FEJ表示作用于排出辊的负荷。
βLFEJ=αLF·FLF+βLF (1)
βLFEJ=αEJ·FEJ+βEJ (2)
在公式(1)和(2)中,根据作用和反作用定律可知,两个负荷FLF和FEJ存在关系FLF=-FEJ。如果考虑关系FLF=-FEJ改写公式(1)和(2),则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3)定义输送量βLFEJ。
βLFEJ=((1/αLF)/((1/αLF)+(1/αEJ)))·βLF+((1/αLF)/((1/αLF)+(1/αEJ)))·βEJ (3)
根据以上述方式推导出的公式(3),可以理解,输送量βLFEJ是可以使用加权系数1/αLF和1/αEJ表示的βLF和βEJ的加权平均值。输送特性系数α是表示每单位负荷的滑动量的数值。因此,倒数1/α是表示抵抗施加负荷情况下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的数值。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将抵抗施加负荷情况下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即,1/α)称为输送鲁棒性。当以γ(=1/α)表示抗滑鲁棒性时,可以以下面的方式修改公式(3)。
βLFEJ=(γLF/(γLF+γEJ))·βLF+(γEJ/(γLF+γEJ))·βEJ (4)
因此,可以计算使用多个辊输送记录介质时的输送量βLFEJ,作为使用各辊的输送鲁棒性(即,抗滑鲁棒性)的各个辊的输送量βLF和βEJ的加权平均值。
考虑上述关系,可以以下面的方式评价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是表示相当于平均输送量的输送误差量的值。因此,输送量β等于平均输送量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和。当Z表示各输送状态的平均输送量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5)和(6)改写公式(3)。
DLFEJn+ZLFEJ
=((1/αLF)/((1/αLF)+(1/αEJ)))·DLFn
+((1/αLF)/((1/αLF)+(1/αEJ)))·DEJn
+((1/αLF)/((1/αLF)+(1/αEJ)))·ZLF
+((1/αLF)/((1/αLF)+(1/αEJ)))·ZEJ (5)
DLFEJn+ZLFEJ
=(γLF/(γLF+γEJ))·DLFn
+(γEJ/(γLF+γEJ))·DEJn
+(γLF/(γLF+γEJ))·ZLF
+(γEJ/(γLF+γEJ))·ZEJ (6)
在公式(5)和(6)中,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的各后缀“n”表示任意转动相位。在公式(5)和(6)中,两侧的第二项与不依赖于转动相位的平均输送量有关。两侧的第一项与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更具体地,具有后缀“n”的量)有关。当仅从两侧提取第一项(即,依赖于转动相位的元素变量)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7)表示量DLFEJn。
DLFEJn=(γLF/(γLF+γEJ))·DLFn+(γEJ/(γLF+γEJ))·DEJn (7)
因此,可以理解,可以通过利用公式(2)中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代替输送量β,获得用于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LFEJn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因此,可以理解,可以使用公式(5)计算各转动相位间隔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下面参考图7详细说明用于在进行实际记录操作时校正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方法。图7是示出在实际记录操作时可进行的校正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如果记录设备接收到指示图像记录操作的信号,则纸张进给单元21供应纸张。纸张接近位于主输送辊2上游侧的边缘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在图7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0601,边缘传感器检测纸张前端的位置。记录设备计算将纸张从当前位置输送至实际记录开始位置所需的辊转动量。
接着,在步骤S0602,记录设备以使纸张位于记录开始位置处的方式,基于所计算出的辊转动量进行纸张输送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纸张前端通过主输送辊2。此时,记录设备的操作状态变换成第一输送状态。
接着,在步骤S0603,记录设备在与纸张前端相邻的区域中进行记录操作。步骤S0603要进行的记录操作包括重复进行的、使得滑架1移动记录头和使得主输送辊2输送纸张。在第一输送状态下,记录设备使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LF,以下面的方式进行转动量校正。首先,记录设备基于与可通过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测量的狭缝的计数数量有关的信息,检测当前相位位置。
接着,记录设备通过基于当前相位和预先安排的停止相位之间的间隔期间所存储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相加值而调整辊转动量,来进行第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更具体地,希望在停止输送操作时,从转动开始相位到预先安排的停止相位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相加值等于0(即,理想输送)。
因此,记录设备基于辊转动量校正,校正由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偏差量。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基准转动量为90度(即π/2)。因此,例如,如果假定当前相位是图4所示的位置p3,则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相加值等于(DLF3+DLF4)。如果θ(弧度)表示辊转动量,则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8)计算要校正的转动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记录设备可以基于上述狭缝的计数数量,以下面的公式(9)所定义的角度转动主输送辊2。
θ=(DLF3+DLF4)·2π/L (8)
π/2-(DLF3+DLF4)·2π/L (9)
通常,在当前相位是相位pn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10)计算要校正的转动角度θn。
θn=(DLFn+DLF(n+1))·2π/L (10)
因此,记录设备可以以使得π/2转动期间的输送量与理想输送量相等的方式,以下面的公式(11)所定义的角度转动主输送辊2。
π/2-(DLFn+DLF(n+1))·2π/L (11)
在上述公式中,L是辊的一个完整旋转期间的记录介质的理想输送量。在存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相位间隔中存在转动开始相位或预先安排的停止相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用于基于比率来校正相位区间的已知传统方法,以提高校正精度。
此外,尽管在本典型实施例中,L表示理想输送量,但是L可以是实际测量的辊输送量。记录设备继续进行上述第一输送状态校正,直到纸张前端几乎到达排出辊6为止。随后,在步骤S0604,记录设备使得纸张前端到达排出辊6,并且将其操作状态变换成第二输送状态。
如果记录设备完成步骤S0601~S0604的序列处理,那么在步骤S0605,记录设备将输送变化量从当前使用的输送变化量(即,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LF)切换成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如上所述,记录设备可以参考公式(2),基于第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LF、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变化量DEJ和两个辊的相位位置来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进行计算。
此外,在步骤S0605,记录设备基于与可以通过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测量的狭缝的计数数量有关的信息,检测当前相位位置。在该步骤,记录设备在调整辊转动量的情况下,根据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来进行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记录操作。
记录设备基于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继续进行上述校正,直到纸张后端几乎通过主输送辊2为止。记录设备可以基于所检测到的纸张前端位置和与要记录的图像有关的信息中所包括的纸张长度,计算上述定时,即纸张后端通过主输送辊2的时间。此外,基于通过边缘传感器新检测到的纸张后端位置来计算上述定时,也是有用的。
接着,在步骤S0606,记录设备使得纸张后端通过主输送辊2,并且将其操作状态变换成第三输送状态。
然后,在步骤S0607,记录设备将输送变化量从当前使用的输送变化量切换成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EJ。随后,类似于上述校正方法,记录设备在基于周期性输送变化量DEJ校正输送量的情况下在与纸张后端相邻的区域中进行记录操作。
记录设备可以通过上述处理,完成纸张的整个区域上的图像记录操作。随后,排出辊6将图像记录后的纸张排出至纸张输出托盘。记录设备终止图像记录操作。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并且在记录操作时调整辊转动量。在开始记录操作之前预先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进行计算、并且将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存储在记录设备中,然后根据所存储的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来调整转动量,这也是有用的。
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假定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是已知的。然而,本典型实施例不局限于上述例子。仅需要三个输送状态中任意两个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是已知的即可。
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基于第一和第三输送状态下的输送周期变化量,计算第二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然而,通过进行实际测量而预先获取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这也是有用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测量成本可能增大。
此外,在本典型实施例中,通过与用于抑制不同于上述周期性变化的、由输送辊直径的差异或反张力导致的滑动所引起的输送偏差的普通输送校正一起进行上述处理,可以增强用于提高图像质量的效果。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基于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其被归类为输送量)校正辊转动量。然而,在计算中使用其倒数作为校正值也是有用的。
如上所述,根据本典型实施例,记录设备可以校正输送辊的各个不同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因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上述典型实施例所获得的输送变化量是相对于平均输送量的偏差。然而,计算相对于理想目标输送量的偏差也是有用的。
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没有考虑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方面的不同或任何变化。在第二典型实施例中,即使在记录操作中要使用的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变化时,记录设备也可以适当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除考虑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来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进行计算以外,本典型实施例与第一典型实施例相同。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典型实施例中所述的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赘述。
如上所述,由于驱动传送单元的波动,导致输送辊的输送量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即使在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变化时,只要通过单个输送辊输送记录介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就不会变化。另一方面,已知输送特性系数α(即,表示每单位负荷的滑动量的值)可依赖于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而变化。因此,根据公式(2)可以理解,在多个输送辊可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下,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可依赖于该种类或大小而变化。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使用图8所示的表2来存储根据各记录介质的种类和大小被预先分类的输送特性系数α。
在记录操作期间的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转动校正中(参考图7的步骤S0605),记录设备参考各记录介质的种类和大小选择适当的输送特性系数α,并且基于所选择的输送特性系数α,对计算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进行计算。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可处理的记录介质种类的数量是3个(即,A、B和C)。记录设备可处理的记录介质大小的数量是3个(即,大、中和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典型实施例,记录设备可以在使用不同输送辊或者输送辊的不同组合的各输送状态下,根据各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来校正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因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在第一和第二典型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辊和第二输送辊以速度比1:1转动。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辊速度比1:1,并且可应用于其他任意速度比m:n。因此,在第三典型实施例中,如下所述,将两个输送辊的速度比设置成2:1。除速度比以外的构成元素与第一典型实施例所述的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赘述。
当θLF表示第一输送辊的转动量、并且θEJ表示第二输送辊的转动量时,由于速度比为2:1,因而关系θEJ=2θLF成立。将检测两个输送辊的转动量的输送辊编码器传感器20设置在第一输送辊上。因此,需要基于第一输送辊的转动量θLF来调整第二输送辊的转动量θEJ。
输送辊的输送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在输送辊的一个完整旋转期间循环的变化量。因此,在各辊转动360度的情况下,针对各个相位存储两个输送辊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ELF和EEJ。图9所示的表3是存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ELF和EEJ的表。
如表3所示,与第一输送辊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相比,基于第一输送辊的标准所存储的第二输送辊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是半个周期的数据。即使在一个辊的转动周期不同于另一个辊的转动周期时,如果在实际打印操作时已知转动开始相位和预先安排的停止相位,则可以使用与校正转动量所使用的方法相同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使用第一典型实施例所述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方法来校正转动量。
如果速度比不适当,则不希望仅使用设置在第一输送辊上的一个传感器来管理第一和第二输送辊各自的原点相位。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辊上分别设置传感器是有用的。
在第一~第三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使用两个输送辊来输送记录介质。然而,辊的数量不局限于两个。本发明可应用于使用三个以上输送辊的其他记录设备。因此,在第四典型实施例中,如下所述,使用三个输送辊来输送记录介质。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假定对于三个输送辊中的每一个,已知通过每一辊(即,单个轴)进行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操作时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类似于第一典型实施例,如果在记录介质输送操作中存在其他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则记录设备根据计算公式计算该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图10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记录设备中的包括纸张输送单元的输送机构的断面图。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使用上游辊60、中间辊70和下游辊80这三个辊来输送记录介质。各个辊以速度比1:1:1转动。当以接近由上游辊60和夹紧辊62所构成的上游辊对的方式,通过引导构件(未示出)引导所提供的记录介质时,记录设备开始输送操作。
以接近由中间辊70和中间棘轮72所构成的中间辊对的方式,通过上游辊对输送记录介质。然后,以接近由下游辊80和下游棘轮82所构成的下游辊对的方式,通过中间辊对输送记录介质。
在上游辊60、中间辊70和下游辊80如上所述协作进行输送操作时,设置在三个辊之间的两个记录头进行图像记录操作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当完成图像记录操作时,下游辊80将记录介质排出至纸张输出托盘(未示出)。
记录设备在改变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图像记录操作。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输送状态CA是指仅上游辊60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输送状态CB是指仅中间辊70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输送状态CC是指仅下游辊80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
此外,输送状态CAB是指上游辊60和中间辊70(即,双轴)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输送状态CBC是指中间辊70和下游辊80(即,另一双轴)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此外,输送状态CABC是指全部上游辊60、中间辊70和下游辊80(即,三轴)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状态。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尽管依赖于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但是记录设备通过至多上述6个输送状态来进行图像记录操作。
图11所示的表4是根据本典型实施例的存储各输送状态下的针对各个转动相位间隔要设置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表。
表4存储专用于输送状态CA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TA1~TA8、专用于输送状态CB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TB1~TB8和专用于输送状态CC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TC1~TC8。下面,在不使用表示相位的后缀(例如,TA)的情况下,表示每一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图12所示的表5是存储计算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所需的输送特性系数α的表。
如上所述,输送特性系数α是表示每一输送辊的每一单位负荷的滑动量的值。因此,针对仅一个辊(即,单轴)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每一输送状态CA、CB和CC,设置输送特性系数α。
下面说明用于计算除已知状态CA、CB和CC以外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方法。基本计算原理与以上所述的相同。更具体地,该计算是基于下面的前提:多个输送单元的协作输送量是通过使用各个输送单元的加权系数对各个输送单元的输送量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其中,加权系数可以表示抵抗施加负荷情况下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在第一典型实施例中,两个辊(即,双轴)参与输送。然而,上述原理不局限于双轴,并且可应用于使用三个以上辊的输送。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为了推导上述计算公式,类似于第一典型实施例,考虑输送量(不是周期性输送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如果β表示各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则类似于第一典型实施例所述的公式(3),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12)和(13)来描述输送状态CAB和CBC下的输送量βAB和βBC(即,使用双轴的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
βAB=((1/αA)/((1/αA)+(1/αB)))·βA+((1/αB)/((1/αA)+(1/αB)))·βB
(12)
βBC=((1/αB)/((1/αB)+(1/αC)))·βB+((1/αC)/((1/αB)+(1/αC)))·βC
(13)
此外,基于相同原理,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14)来描述输送状态CABC下的输送量βABC(即,使用三个轴的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更具体地,可以将输送量βABC表示为可使用可表示输送鲁棒性1/αA、1/αB和1/αC的加权系数对输送量βA、βB和βC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值。
βABC=((1/αA)·βA+(1/αB)·βB+(1/αC)·βC)/((1/αA)+(1/αB)+(1/αC))
(14)
因此,通过上述公式(12)、(13)和(14)显而易见,可以使用3个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来计算所有6个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根据第一典型实施例所述的计算公式的原理,可以通过周期性输送变化量T代替输送量β。更具体地,三个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TA、TB和TC是已知的。因此,可以使用公式(12)、(13)和(14)计算所有6个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如上所述,类似于上述典型实施例,可以使用所计算出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和预先存储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针对各输送状态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
在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实际测量中要使用的纸张的长度长于上游辊60和下游辊80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不存在仅中间辊70工作的输送状态CB。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下面的组合,基于三个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实际测量,获得所有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获得TA、TC和TAB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式(5)计算TB。随后,通过求解公式(4)和(5),可以使用所计算出的TB来获得所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此外,在实际测量中获得TA、TAB和TABC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相同原理,获得所有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因此,在记录介质的输送中使用三个辊的情况下,可以基于适当选择的三个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实际测量,获得所有其余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
在本典型实施例中,输送操作中要使用的辊的数量是3个。然而,即使在输送操作中使用四个以上辊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与所使用的辊的数量相当的预定数量的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实际测量,获得所有输送状态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例如,在记录介质的输送中所使用的辊的数量是“n”的情况下,输送状态的数量至多为{n(n+1)/2}。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以使用包括各个辊(即,各个单轴)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和输送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来获得多个辊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因而实际要测量的输送状态的数量是“n”。因此,在各辊(即,每一单轴)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已知时,可以计算所有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此外,即使在仍未实际测量任意辊(即,单轴)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与该辊有关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来获得转换值。
在上述各典型实施例中,记录设备获得各相位区间S1~S8的输送量的变化,并且基于所获得的变化量来获得用于驱动量(转动角度)的校正值。可选地,获得各相位区间S1~S8的输送量的变化、并且基于所获得的变化量来获得用于转动速度(转动的角速度)的校正值,这也是有用的。
如上所述,记录设备根据协作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辊的组合,实际测量各转动相位间隔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或者获取其计算值。记录设备根据实际记录操作中的各输送辊的相位,基于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来改变各输送辊的转动量。该计算是基于下面的前提:多个输送单元的协作输送量是通过使用各个输送单元的加权系数对各个输送单元的输送量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值,其中,该加权系数可以表示抵抗施加负荷情况下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响应于单个或多个输送辊工作的输送状态下的周期性输送变化,针对各输送状态进行周期性输送变化量校正,并且可以提高整个图像区域的质量。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2)
1.一种输送设备,其包括:
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以及
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薄片,
其中,所述输送设备针对各输送状态,即,第一输送状态、第二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使用专用于各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的校正值,校正各输送单元的转动量,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薄片,在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薄片,以及在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薄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中,还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相对应的输送误差量,
其中,将所述第一输送状态、所述第二输送状态和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三个输送状态的输送误差量预先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以及
在记录操作中,所述输送设备基于与各输送状态和各输送单元的转动相位相对应的输送误差量,校正各输送单元的转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的与各转动相位相对应的输送误差量是通过使用加权系数对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相对应的输送误差量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其中,所述加权系数表示抵抗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输送薄片时可能发生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中,所述输送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输送状态、所述第二输送状态和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三个输送状态中的任意两个输送状态的输送误差量,并且基于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的输送量是通过使用加权系数对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的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输送量和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输送量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值的关系,来计算其余的输送状态的输送误差量,并且针对各输送状态获取与各输送单元的各转动相位相对应的校正值,其中,所述加权系数表示抵抗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输送薄片时可能发生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
5.一种记录设备,其包括:
记录头,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记录头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
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原点相位,
其中,所述记录设备针对第一输送状态、第二输送状态和第三输送状态,使用与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相对应的校正值,校正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转动速度或转动量,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在所述第二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以及在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下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表示与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相对应的周期性输送变化的变化量,
其中,将所述第一输送状态、所述第二输送状态和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三个输送状态的所述变化量预先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以及
在记录操作中,所述记录设备基于与各输送状态和各相位位置相对应的所述变化量,获取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的校正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还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表示与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相对应的周期性输送变化的变化量,
计算单元,用于基于多个输送单元的协作输送量是通过使用加权系数对各输送单元的输送量进行加权平均而获得的输送量的关系,来计算所述变化量,其中,所述加权系数表示抵抗施加负荷的情况下的滑动的抗滑鲁棒性,
其中,将所述第一输送状态、所述第二输送状态和所述第三输送状态三个输送状态中的任意两个输送状态的所述变化量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
所述计算单元基于所述任意两个输送状态下的所述变化量,计算其余的输送状态的计算变化量,以及
在记录操作中,所述计算单元基于与各输送状态相对应的所述变化量和所述计算变化量,获取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的校正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在输送记录介质之前,所述计算单元计算所述计算变化量,并且将所述计算变化量预先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下,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或大小来改变对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的校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变化量或所述计算变化量是表示相对于理想输送量的差的校正值,其中,基于所述校正值进行对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的校正。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均包括输送辊。
12.一种记录设备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记录设备包括:
记录头,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图像;
第一输送单元,用于在所述记录头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
第二输送单元,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用于在所述图像记录操作期间输送记录介质;以及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原点相位,
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根据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原点相位的相位差,校正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各自的转动速度或转动量,以及
所述记录设备使用以下各输送状态下的专用校正值来校正所述转动速度或所述转动量,其中,所述各输送状态是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所述第一输送单元和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协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以及所述第二输送单元工作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03088 | 2012-09-14 | ||
JP2012203088A JP6039329B2 (ja) | 2012-09-14 | 2012-09-14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60624A true CN103660624A (zh) | 2014-03-26 |
CN103660624B CN103660624B (zh) | 2016-03-09 |
Family
ID=49230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421923.XA Active CN103660624B (zh) | 2012-09-14 | 2013-09-16 |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79235B2 (zh) |
EP (1) | EP2708367B1 (zh) |
JP (1) | JP6039329B2 (zh) |
CN (1) | CN103660624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56886A (zh) * | 2016-03-25 | 2016-08-17 | 北京博源恒芯科技有限公司 | 扫描式喷墨打印方法及喷墨打印装置 |
CN106671614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 数码印刷系统走纸速度的校准方法及装置、数码印刷系统 |
CN110092220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07224A2 (en) | 2014-05-16 | 2016-01-14 | Powdermet, Inc. |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bodies with isolated cermet regions formed by high temperature, rapid consolidation |
JP2018118430A (ja) * | 2017-01-25 | 2018-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
JP7009888B2 (ja) * | 2017-09-28 | 2022-01-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7067009B2 (ja) * | 2017-09-29 | 2022-05-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3524A (zh) * | 2006-08-23 | 2008-03-19 | 佳能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打印设备 |
CN101284461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
CN101284460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输送、打印、校正信息获取设备和方法及打印系统 |
CN101284459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获取输送误差校正值的方法 |
US20100044947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
US20100045725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
US20100044959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origin of conveying roller |
CN101844689A (zh) * | 2009-03-25 | 2010-09-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该装置的记录装置及片材输送方法 |
CN101854455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97639B2 (ja) * | 1999-04-06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3885418B2 (ja) * | 1999-04-19 | 2007-02-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3988996B2 (ja) | 2003-03-17 | 2007-10-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95168B2 (ja) * | 2006-08-22 | 2011-10-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4240102B2 (ja) * | 2006-09-29 | 2009-03-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方法 |
JP5349942B2 (ja) * | 2008-12-17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5656418B2 (ja) * | 2010-02-15 | 2015-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補正情報決定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5246211B2 (ja) * | 2010-06-17 | 2013-07-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
-
2012
- 2012-09-14 JP JP2012203088A patent/JP60393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9-09 US US14/021,310 patent/US8979235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12 EP EP13004448.0A patent/EP270836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16 CN CN201310421923.XA patent/CN1036606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3524A (zh) * | 2006-08-23 | 2008-03-19 | 佳能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打印设备 |
CN101284461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
CN101284460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薄片输送、打印、校正信息获取设备和方法及打印系统 |
CN101284459A (zh) * | 2007-04-10 | 2008-10-15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获取输送误差校正值的方法 |
US20100044947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
US20100045725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
US20100044959A1 (en) * | 2008-08-25 | 2010-0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origin of conveying roller |
CN101844689A (zh) * | 2009-03-25 | 2010-09-2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输送装置、具有该装置的记录装置及片材输送方法 |
CN101854455A (zh) * | 2009-03-31 | 2010-10-0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71614A (zh) * | 2015-11-09 | 2017-05-17 |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 数码印刷系统走纸速度的校准方法及装置、数码印刷系统 |
CN106671614B (zh) * | 2015-11-09 | 2019-02-26 |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 数码印刷系统走纸速度的校准方法及装置、数码印刷系统 |
CN105856886A (zh) * | 2016-03-25 | 2016-08-17 | 北京博源恒芯科技有限公司 | 扫描式喷墨打印方法及喷墨打印装置 |
CN110092220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08367A2 (en) | 2014-03-19 |
EP2708367A3 (en) | 2018-03-14 |
CN103660624B (zh) | 2016-03-09 |
US8979235B2 (en) | 2015-03-17 |
EP2708367B1 (en) | 2020-12-30 |
JP6039329B2 (ja) | 2016-12-07 |
JP2014058058A (ja) | 2014-04-03 |
US20140078210A1 (en) | 2014-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60624B (zh) |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514394B (zh) | 打印设备和获取输送误差校正值的方法 | |
US20190210388A1 (en) | Apparatus for registered foil stamping and a process therefor | |
CN103660623B (zh) | 输送设备和计算输送校正值的方法 | |
EP0988986A2 (en) | Paper feed control method | |
US8491081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for roll eccentricity in a printer | |
JP200813270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JP593641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における位置ずれ補正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CN103660626B (zh) | 打印设备和控制方法 | |
US1117371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ignal control metho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247091B2 (ja) | 印刷装置の印刷位置補正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 |
CN103660627B (zh) | 打印设备、输送设备及控制方法 | |
JP2011105507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 |
US20150239231A1 (en) | Method for reducing artifacts using tension control | |
EP2900477B1 (en) | Determination of a delay value in response to a determination that a detected temperature is outside of a target temperature range | |
CN111746162B (zh) | 运行数字卷筒纸印刷机的方法、控制装置和卷筒纸印刷机 | |
JP417476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乾燥方法 | |
JP3437362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US20150239232A1 (en) | System for reducing artifacts using tension control | |
US20150239233A1 (en) | Method for reducing tension fluctuations on a web | |
JP2023104532A (ja) | 複合印刷機及び複合印刷方法 | |
JP2023104530A (ja) | 複合印刷機及び複合印刷方法 | |
WO2021061137A1 (en) | Media roll slippage determin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