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4461A -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84461A CN101284461A CNA2008100919311A CN200810091931A CN101284461A CN 101284461 A CN101284461 A CN 101284461A CN A2008100919311 A CNA2008100919311 A CN A2008100919311A CN 200810091931 A CN200810091931 A CN 200810091931A CN 101284461 A CN101284461 A CN 1012844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nt media
- roller
- printing
- value
-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0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00481702 Arabidopsis thaliana TMK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5373 Panax quinquefol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481703 Arabidopsis thaliana TMK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481704 Arabidopsis thaliana TMK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能够利用反映打印介质的传送量的校正来打印高质量图象的打印装置和传送误差控制方法。提供的喷墨打印装置通过用于实际打印的打印扫描以及通过使用辊与打印扫描方向正交地传送打印介质来打印图象。在每次打印扫描中,使用具有从中喷墨的喷嘴阵列的打印头,扫描打印介质。打印头移动方向与阵列中的喷嘴的设置方向不同。该装置还包括传送控制器,该传送控制器基于用于校正辊的传送误差的校正值,控制打印介质的传送。传送控制器根据在利用打印头进行的两次扫描之间打印介质的传送量,改变将被应用的校正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校正值以校正在传送喷墨打印装置内使用的打印介质时的误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装置具有包含细喷嘴阵列的打印头,并且根据打印数据从每个喷嘴喷射墨。被喷射的墨在打印介质上形成点以形成图象。因此,为了形成高质量图象,重要的是应该在打印介质上在预期位置处形成点。必须尽可能多地避免点形成位置的位移。这种位移偏差的各种原因中的一部分如下:打印头的喷嘴之间的形状差别;噪声因素,例如在执行打印时发生的装置的振动;以及打印介质和打印头之间的距离。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发现造成这种点形成位置的位移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打印介质的传送缺乏精确度。打印介质的一种常用传送单元是辊(传送辊)。通过在将传送辊压在打印介质上的同时使传送辊旋转指定角度,可以实现将打印介质传送希望的距离。这里,打印介质的传送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送辊的偏心(eccentricity)。
图33、34A和34B以及35示出各种传送辊的横截面形状。图33的传送辊具有标准圆形横截面形状,并且其中心轴线与其旋转轴线正好成一直线。图34A和34B的传送辊具有非标准圆形的横截面形状。图35的传送辊的旋转轴线偏离其中心轴线。
假设如图33内所示的情况,或者更确切地,其中传送辊的横截面形状是标准圆并且传送辊的中心轴线与其旋转轴线正好成一直线的情况。另外,还假设传送打印介质的旋转角均匀的情况。然后,传送辊每旋转角度R就恒定地沿圆周方向产生特定长度(L0)(圆弧长度)。因此,传送辊内的每个位置总是产生均匀的打印介质传送量,打印介质在与传送辊接触的同时被传送。
具有如图34A和34B内所示的椭圆形横截面形状的传送辊会获得对比结果。这种传送辊即使在传送辊旋转相同角度R时也会产生不同的传送量。传送量的差别依赖于传送辊的旋转位置。更确切地,对于图34A内所示的旋转位置,打印介质被传送量L1,而对于图34B内所示的另一个旋转位置,打印介质被传送量L2。这里,长度L0、L1和L2具有这种关系:L1>L0>L2。也就是说,打印介质的传送量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且该变化依赖于传送辊的周期。
可选择地,如图35的情况,传送辊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期望是旋转轴线的中心轴线O的偏离有时会使得打印介质的传送量响应于传送辊的周期而周期性地改变。更确切地,假设旋转轴线偏离中心轴线O并且位于图35内所示的点A或点B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相同旋转角α产生不同的传送量。传送量的这种差别导致打印介质的传送发生周期性变化。这里,变化依赖于传送辊的周期。
上文已提到的辊的偏心包括这些上述状态。具体地说,包括其中辊具有非标准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状态,和其中传送辊的旋转轴线偏离其中心轴线的状态。在传送时实现理想精确度的情况下,应以如图36A的示意图内所示的方式打印图像。但是,由于上述偏心,打印的图象将是具有如图36B所示沿传送方向周期性地出现的条纹的不均匀的图象,而该周期与对应于传送辊的全程旋转的传送量相同。
传送辊的偏心量通常被控制成在特定范围内。对偏心量的标准越严格,则传送辊的产量将越低。因此,这样生产的打印装置将更加昂贵。为此,过于严格的偏心量标准并不是优选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提出多种措施。针对传送辊的不同阶段设定传送误差的不同校正值,从而即使是偏心传送辊也可实现与具有标准圆形横截面形状并且其旋转轴线正好与其中心轴线成一直线的传送辊的情况类似的稳定的传送量(日本专利特开号2006-240055和日本专利特开号2006-272957)。更确切地,可通过应用具有相同周期和相反极性的周期函数实现校正以减少传送量的波动幅值,并且传送的周期等于传送辊的圆周长度。
当在打印介质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执行打印时,一些喷墨打印装置可以减少它们各自的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当在打印介质的这些部分上执行打印时,打印介质可能仅被传送辊或排出辊支承和传送。在此状态下,不能确保打印介质的平整性。结果,在打印头和未被支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内会发生不小的波动,并且产生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这是减少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的原因之一。这种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减少的另一种情况是实现在打印介质的特定部分或全部上打印的打印质量提高。
假设其中对将使用减少数量的喷嘴打印的区域执行校正,同时使用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情况,这些校正值等于使用所有喷嘴进行打印所用的各个值。在此情况下,不管校正强度如何,都会在一些区域内产生条纹(streak)。条纹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偏心校正的周期、相位和幅值在通过减少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改变喷嘴的数量时该幅值不一致而发生密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实现本发明。因此,本发明旨在执行反映打印介质的传送量的校正,并最后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图象的打印。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以下特征的喷墨打印装置。该喷墨打印装置通过执行打印扫描以及沿与打印扫描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传送打印介质来打印图象。在打印扫描中,实际上在利用打印头扫描打印介质的同时执行打印。打印头具有从中喷射墨的喷嘴阵列。扫描内使用的打印头移动的方向与阵列中的喷嘴对齐的方向不同。另外,打印装置包括传送控制器,该传送控制器基于用于校正辊的传送误差的校正值控制打印介质的传送。传送控制器根据在利用打印头的两次对应扫描之间打印介质的实际传送量,改变将被实际应用的校正值。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中,根据打印介质的实际传送量执行校正。结果,该装置和方法可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图象的打印。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将从下文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参照附图)中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整体配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图1所示的实施例内使用的且从喷嘴形成表面侧观看的打印头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用于图1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处理过程概要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用于此实施例的测试图案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6A和6B是用于说明传送打印介质的不同状态的说明图;
图6C是用于说明打印介质被从上游侧传送单元释放并且继续仅被下游侧传送单元传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这样的方面的说明图,即其中打印介质的全部打印区域被划分成两个区域:通过在传送打印介质的操作中使用的上游侧传送单元在其上进行打印的区域;以及通过单独使用下游侧传送单元传送打印介质在其上进行打印的另一个区域;
图8是示出可应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测试图案的另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当形成测试图案时的喷嘴的使用方式的说明图;
图10A到10E是用于说明使用上游侧喷嘴组NU和下游侧喷嘴组ND形成测试图案或构成测试图案的斑块(patch)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11A和11B分别是参考斑块元素组和调节斑块元素组的说明图,每个组都通过单次主扫描打印;
图12是示出包含一组斑块的测试图案的说明图,每个斑块包含参考斑块元素和调节斑块元素。图12以放大方式示出图5内所示的四个测试图案之一;
图13是示出放大的参考或调节斑块元素的说明图;
图14是以另一种放大方式示出图13的斑块元素的说明图;
图15A和15B是用于说明参考斑块元素和调节斑块元素之间由干扰导致的密度变化的说明图;
图16A和16B是用于说明在用于形成测试图案的喷嘴内发生的由喷射故障引起的问题的说明图;
图17A和17B是用于说明即使当用于形成测试图案的喷嘴内的喷射故障引起问题时,本实施例内使用的测试图案仍可减轻此问题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求解偏心校正值的算术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9是用于以图表的形式示出基于从特定测试图案获得的密度信息用数值表示的所测量的传送误差的说明图;
图20是用于示出n的每个值的传送误差与它们的平均值之间的差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示出n的每个值的附加值Xn”的绝对值的说明图;
图22A和22B是用于示出当沿主扫描方向形成多个测试图案时被执行来获得最终的偏心校正值的处理的两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获得外径校正值的算术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外径校正值内的误差的出现的说明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外径校正值响应于获得偏心校正值和获得外径校正值的顺序而改变这一事实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存储偏心校正值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2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传送控制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将偏心校正值应用于传送控制的方式的说明图;
图29是示出从测试图案的形成到传送误差校正值的存储的处理过程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从测试图案的形成到传送误差校正值的存储的处理过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从测试图案的形成到传送误差校正值的存储的处理过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形成构成测试图案的斑块的可选择方式的说明图;
图33是具有标准圆形横截面形状且其中心轴线正好与其旋转轴线成一直线的传送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4A和34B是具有非标准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传送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5是其旋转轴线偏离其中心轴线的传送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6A和36B分别是具有和不具有由于传送辊偏心导致的不均匀的图象的说明图;
图37A到37C是说明打印区域的说明图;
图38是台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9A到39D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区域的说明图;
图40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1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2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3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4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5是用于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打印区域和校正值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6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7是用于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与打印扫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8A和48B是说明传送误差的图表;
图49A和49B是用于说明旋转角的量值与传送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0A和50B是用于说明旋转角的量值与传送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51A至51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方法的说明图;以及
图5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打印区域和校正值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1)装置的配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装置的整体配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当执行打印时,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设置在传送路径上的多个传送辊之一-和压紧辊2保持在它们之间,压紧辊2紧随传送辊1之后并且被传送辊1驱动。传送辊1的旋转将打印介质P引导到台板3上。打印介质P在被支承在台板3上的同时被沿图1内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传送。尽管图1内未示出,但是例如弹簧的挤压件被提供以将压紧辊2弹性偏压在传送辊1上。传送辊1和压紧辊2是上游侧传送单元的构件。
台板3设置在与打印头4内的在其上形成喷口的表面(下文该表面被称为“喷射面”)相对的打印位置,以喷墨打印头的形式提供打印头4。这样设置的台板3支承打印介质P的背面,以在打印介质P的顶面和喷射面之间保持恒定或预定的距离。
一旦在已被传送到台板3上的打印介质P上执行打印,则打印介质P被沿方向A传送,被旋转的排出辊12和齿轮辊13保持在它们之间,齿轮辊13紧随排出辊12之后并且被排出辊12驱动。从而将打印介质P排出到输出托盘15上。排出辊12和齿轮辊13是下游侧传送单元的构件。应注意,图1内仅示出一对排出辊12和一行齿轮辊13,但是如下文将说明的,可提供两对排出辊12和一行齿轮辊13。
部件14设置在打印介质P的一个侧端,并且用于设定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时的基准线(因此,该部件将被称为“传送基准部件14”)。任何打印介质P不管其宽度如何都使用打印介质的上述侧沿传送基准部件14设定的基准线被传送。除了设定基准线的作用之外,传送基准部件14还可以用于限制打印介质P朝打印头4的喷射面的升高。
打印头4可分离地安装在托架7上,并且其喷射面与台板3或打印介质P相对。托架7被驱动源-电动机-驱动以沿两个导轨5和6往复运动。打印头4可在往复运动期间执行喷墨操作。托架7的移动方向与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正交。这种方向通称被称为“主扫描方向”,而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通常被称为“副扫描方向”。通过交替重复托架7或打印头4的主扫描(打印扫描)和打印介质P的传送(副扫描)执行打印介质上的图象打印。
关于打印头4,例如,可使用包含用于产生将被用于喷墨的热能的元件(这种元件的示例是发热电阻元件)的打印头。热能导致墨的状态改变(即,墨发生膜状沸腾)。作为另一个示例,可以使用包括产生机械能的元件作为用于产生能量的元件的打印头。这种元件的示例及压电元件。这样生成的机械能用于喷墨。
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可使用十种颜色的颜料墨形成图象。十种颜色是:青色(C)、浅青色(Lc)、绛红色(M)、浅绛红色(Lm)、黄色(Y)、第一黑色(K1)、第二黑色(K2)、红色(R)、绿色(G)和灰色(Gray)。当使用术语“K-ink”时,这是指第一黑色(K1)墨或第二黑色(K2)墨。这里,第一和第二黑色墨(K1和K2)可分别是用于在光面纸上打印亮图象的亮(photo)黑墨和适合于不具有光泽的哑光纸的哑光黑墨。
图2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例内使用的打印头4,并且打印头4是被从形成喷嘴的表面的一侧观看的。此实施例的打印头4具有两个打印元件基板H3700和H3701,在每个基板中形成用于上述十种颜色中的五种颜色的喷嘴阵列。喷嘴阵列H2700至H3600中的每个对应于十种不同颜色中的每一种。
在两个基板之一-具体是打印元件基板H3700-内形成喷嘴阵列H3200、H3300、H3400、H3500和H3600,以分别使用被供给的灰色、浅青色、第一黑色、第二黑色和浅绛红色墨执行喷墨。同时,在两个基板中的另一个-具体是打印元件基板H3701-内形成喷嘴阵列H2700、H2800、H2900、H3000和H3100,以分别使用被供给的青色、红色、绿色、绛红色和黄色墨执行喷墨。每个喷嘴阵列由沿传送打印介质P的方向相隔1200dpi的间隔(点/英寸)设置的768个喷嘴形成,并且喷射墨滴,每个墨滴为大约千分之三升。每个喷嘴具有开口面积为大约100μm2的喷口。
上述打印头构造使得可执行所谓的“一遍打印”。在此打印方式中,打印介质P的单个区域上的打印在单次主扫描中完成。但是,所谓的“多遍打印”还可用于通过减少缺乏均匀性形成的喷嘴的负面影响提高打印质量。在此打印模式中,在打印介质P的单次扫描区域上的打印通过执行多次主扫描完成。当选择多遍打印时,通过考虑例如打印模式的条件合适地确定遍数。
对于将被使用的墨的颜色的多个墨盒可分离地独立安装在打印头4内。可选择地,墨可经由各个液体供给管从固定在装置内某处的对应墨盒提供给打印头4。
回收单元11被设置成能够面对打印头4的喷射面。回收单元11设置在当打印头4沿主扫描方向移动时打印头4可到达的区域内的位置。该位置位于打印介质P或台板3的侧边部分之外。即,该位置位于其中不会被打印图象的区域内。回收单元11具有已知的配置。具体地说,回收单元11包括用于盖住打印头4的喷射面的盖部,用于在喷射面被盖住时抽吸的墨以迫使墨脱离打印头4的抽吸机构。除了其他的部件以外,回收单元11内还包括擦去被污染的喷墨表面的清洁叶片。
图3示出根据此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配置的示例。控制器100控制根据此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装置的每个部分。控制器100包括CPU 101、ROM 102、EEPROM 103和RAM104。CPU 101执行与打印操作等相关的各种算术处理和确定,包括下文将说明的处理过程。另外,CPU 101执行与打印数据等相关的处理。ROM 102存储与CPU 101执行的处理过程相对应的程序,并且还存储其它固定数据。EEPROM 103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用于即使当打印装置被关断时仍保持预定数据。RAM 104临时存储从外部提供的打印数据,以及遵照装置的配置开发的打印数据。RAM 104用作CPU 101执行算术处理的工作区。
接口(I/F)105被提供用于将打印装置连接到外部主机装置1000。在接口105和主机装置1000之间执行基于预定协议的沿两个方向的通信。应注意,按已知形式,例如计算机,提供主机装置1000。主机装置1000用作打印数据的供给源,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基于该打印数据进行打印操作。另外,打印机驱动器-使打印装置执行打印操作的程序-安装在主机装置1000内。更确切地说,从打印机驱动器发送打印数据和打印设置信息,例如基于打印数据在其上进行打印的打印介质P的类型信息。还从打印机驱动器发送使打印装置控制其操作的控制命令。
线性编码器106被提供用于检测打印头4沿主扫描方向的位置。纸张传感器107设置在传送打印介质P的路径内的合适位置处。通过使用该纸张传感器107检测打印介质P的前端和后端,可确定打印介质P的传送位置(副扫描位置)。电动机驱动器108和112以及打印头驱动电路109连接到控制器100。电动机驱动器108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驱动传送电动机110,该传送电动机110用作用于传送打印介质P的驱动源。驱动力从传送电动机110经由传动装置(例如齿轮)传递到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电动机驱动器112驱动托架电动机114,托架电动机114用作托架7的移动的驱动源。驱动力从托架电动机114经由传动机构(例如正时皮带(timing belt))传递到托架7。打印头驱动电路109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驱动打印头4执行喷墨。
旋转编码器116安装在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每个轴上。每个旋转编码器116检测对应辊的旋转位置和速度以便控制传送电动机110。
读取传感器120被设置用作检测打印介质P上打印的图象的密度的检测器。可以以与打印头4一起的或者代替打印头4的安装在托架7上的读取头的形式提供读取传感器120。可选择地,读取传感器120可被提供为构造成独立于图1所示的打印装置的主体的图象读取装置。
(2)处理的概述
在具有上述配置的打印装置中,传送精确度降低的最大原因之一是辊偏心。辊偏心被定义为辊的旋转轴线偏离辊的中心轴线的状态,即其中辊的旋转中心的轴线偏离辊的几何中心轴线的状态。另外,偏心被定义为其中辊具有非标准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状态。辊偏心造成周期性传送误差,并且周期依赖于相对于辊的基准位置的旋转角度。假设这种偏心存在。在此情况下,即使当辊旋转相等的角度,对应于等角旋转的沿圆周方向的长度(圆弧长度)每次变化。结果,打印介质P的传送量发生误差。这样发生的误差防止了沿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在最初预计形成点的位置处形成点。沿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在一些区域密集地形成点,而在其它区域稀疏地形成点。总之,打印不均匀性以等同于与辊的全程旋转相对应的传送量的周期发生。
传送精确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的另一个示例是源于辊的外径的误差的原因。假设存在这种辊的外径的误差。在此情况下,即使当辊旋转已为具有特定基准外径的辊确定的旋转角时,仍不能总是获得预计获得的预定传送量。更确切地说,当使用其外径大于基准外径的辊时,传送量大于预计的传送量。在此情况下,在打印图象内可能出现白条纹。相反,当使用其外径小于基准外径的辊时,传送量小于预计的传送量。在此情况下,在打印图象内可能出现黑条纹。
鉴于上文所述内容,本发明的此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点形成位置的变化的配置,该变化源于由于例如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偏心以及这些辊的外径的误差等原因导致的传送精确度的缺乏。为此,在本实施例中,获得第一校正值以减少辊的偏心的负面影响(下文,第一校正值被称为“偏心校正值”)。另外,获得第二校正值以减少外径误差的负面影响(下文,第二校正值被称为“外径校正值”)。然后,使用这些校正值控制辊的旋转,或者更精确地控制当实际执行打印时的传送电动机10的驱动。
图4是示出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处理过程的概述的流程图。在此过程中,首先,完成准备开始包含打印介质P的设定和进给的打印操作(步骤S9)。当打印介质P被传送到预定的打印位置时,打印测试图案(步骤S11)。通过这些测试图案,可同时检测由偏心和外径误差造成的传送量的误差(下文,还被称为“传送误差”),并且稍后将详细说明测试图案。
随后,使用读取传感器120读取测试图案,并且获得关于测试图案的密度的信息(步骤S13)。然后,基于此密度信息,按此顺序执行获得偏心校正值(步骤S15)和获得外径校正值(步骤S17)。
(3)测试图案
图5示出用于本实施例的测试图案的示例。在此实施例中,沿与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即副扫描方向相互并排形成用于检测由传送辊1导致的传送误差的测试图案和用于检测由排出辊12导致的传送误差的测试图案。沿与每个辊的旋转轴线方向相对应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相互并排形成两个测试图案。这两个测试图案之一在接近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形成,而另一个在远离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形成,以便在各个位置检测对应辊的传送误差。更确切地,在图5中,提供测试图案FR1以检测在接近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的传送辊1的传送误差,提供测试图案ER1以检测在接近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的排出辊12的传送误差。另外,提供测试图案FR2以检测在远离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的传送辊1的传送误差,并提供测试图案ER2以检测在远离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的排出辊12的传送误差。
接下来,将在下文的段落中说明打印用于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测试图案的原因中的一些。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分别在打印头4执行打印的位置(打印位置)的沿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传送单元。因此,打印介质P可处于以下三种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第一,打印介质P被上游侧传送单元单独支承和传送;第二,打印介质P被两侧的传送单元支承和传送(图6A);并且第三,打印介质P被下游侧传送单元单独支承和传送(图6B)。
传送辊1和排出辊12具有它们各自的相互不同的主要功能。因此,传送辊1的传送精确度常常与排出辊12的传送精确度不同。传送辊1的主要功能是对于打印扫描操作的每个阶段,将打印介质P设定在适合于打印头4的位置。因此,传送辊1形成有大得足以执行具有较高精确度的传送操作的辊直径。相反,排出辊12的主要功能是当打印介质P上的打印完成时确定地排出打印介质P。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排出辊12的传送打印介质P的精确度比不上传送辊1。
从上文所述内容中很明显,当在传送打印介质P的操作中实际包含传送辊1时,传送辊1的传送精确度影响传送打印介质P的误差。相反,当在传送打印介质P的操作中仅包含排出辊12时,排出辊12的传送精度影响传送打印介质P的误差。
这就是为什么在此实施例中打印介质P如图7所示地被分成两个区域-区域I和区域II-的原因。对于区域I上的打印,传送操作中包含传送辊1。而当在区域II上进行打印时,打印介质P被排出辊12单独传送。在打印介质P被用于各个区域I和II上的打印的传送操作中主要包含的辊传送的同时,打印测试图案。对于每个测试图案,获得密度信息,并因此获得各个区域的实际打印中使用的校正值。顺便提及,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被设计成能够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或后端部分打印无页边空白的图象,即“无页边空白打印”。当在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分执行无页边空白打印时,可使用校正值。为此,获得针对打印介质P被排出辊12单独传送的情况的校正值是有用的。
图6B示出其中在打印介质P被下游侧传送单元单独传送的同时,打印装置执行实际打印操作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其中打印用于检测排出辊12的传送误差的测试图案-具体地,测试图案ER1和ER2-的区域局限于区域II。因此,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区域用于此目的,则可通过当测试图案FR1和FR2的打印结束时释放压紧辊2,来人工地产生图6C内所示的状态-其中打印介质P被下游侧传送单元单独传送的状态。此释放可手动地完成。可选择地,释放操作可被这样配置的打印装置自动执行。
当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传送时,传送辊1的传送精确度对传送误差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为此,整个打印区域被分成如上所述的两个区域。但是,在打印介质P的传送仅包含传送辊1的情况(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上执行打印)下的传送误差可能与在传送中包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情况下的传送误差不同。然后,对应于上述情况的区域可被进一步分成更小的部分以便对其进行独立地处理。
更确切地,如图8所示,区域I可被首先分成两个部分-对应于传送辊1单独完成传送的部分,以及对应于传送辊1和排出辊12完成传送的另一个部分。然后,在两个部分内分别打印测试图案,并且获得每个部分的密度信息和校正值。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打印对应于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单独传送的状态的测试图案,齿轮辊13可设计成被从排出辊12释放。
接下来,将在下文段落中说明为什么在接近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和在远离传送基准部件14的位置处形成针对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每一个的测试图案的一些原因。
假设在预定的设计容限内制造每个辊。即使在此情况下,源于诸如偏心量和偏心状态的因素的传送误差有时在打印装置侧上接近传送基准部件的位置(传送基准侧上的位置)和打印装置侧上远离传送基准部件的位置(非传送基准侧上的位置)之间会不同。用于可在A3(297mm×420mm)或更大打印介质P上打印的大型喷墨打印装置的辊倾向于具有比其它类型的装置内使用的辊更突出的差别。一种使在传送基准侧上的位置和非传送基准侧上的位置之间的传送误差的差别最小的可能方式是在沿主扫描方向、即沿辊的纵向方向的中心位置上打印单个测试图案,并且然后从测试图案的密度信息获得校正值。但是,在此实施例中,沿主扫描方向打印多个测试图案(例如,在此实施例中打印两个测试图案,但是还可打印三个或更多个测试图案)。然后,比较这些被打印的测试图案,选择校正值以便最多地减少传送误差对测试图案的负面影响,该测试图案受对应的传送误差的影响最显著(稍后将说明)。
(4)测试图案的细节
图5内所示的每个测试图案按以下方式形成。
图9是用于说明在形成测试图案时的喷嘴的使用方式的说明图。当形成测试图案时,例如在用于第二黑色墨的喷嘴阵列H3500内包含的768个喷嘴中使用喷嘴组NU和另一个喷嘴组ND,喷嘴组NU由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上连续形成的768个喷嘴的一部分构成,和喷嘴组ND由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连续形成的768个喷嘴的一部分构成。喷嘴组NU和ND之间的距离等于每两次打印扫描之间的每个传送量乘以在稍后将说明的在斑块元素相互重叠之前完成的打印扫描次数。在此实施例中,位于下游侧的喷嘴组(喷嘴组ND)是参考用喷嘴组,并且位于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5个到第193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28个喷嘴以固定的方式用于打印多个参考斑块元素RPE(第一斑块元素)。位于上游侧的喷嘴组(喷嘴组NU)是调节用喷嘴组。喷嘴组NU中可使用的喷嘴的数量是128,其与喷嘴组ND内可使用的喷嘴的数量相同。但是,在主扫描期间喷嘴组NU的喷嘴的范围移动一个喷嘴。这样,打印多个调节斑块元素APE(第二斑块元素)。
图10A到10E是用于说明如何使用上游侧喷嘴组NU和下游侧喷嘴组ND形成测试图案或构成测试图案的斑块的方式的说明图。首先,在特定传送位置处的主扫描中(即,通过第一主扫描)形成调节斑块元素,然后将打印介质P传送对应于128个喷嘴的量,此后进一步形成调节斑块元素。当重复上述一系列操作时,这样形成的调节斑块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到达在第五次主扫描时下游侧喷嘴组ND所处的位置。通过在此位置形成参考斑块元素,完成用于获得密度信息的斑块(第一行斑块的类型)。
同样,在第六次主扫描时,在第二次主扫描时形成的调节斑块元素可到达下游侧喷嘴组ND所处的位置。通过在此位置形成参考斑块元素,完成第二行斑块。第三行斑块以类似的方式向前形成,因此沿副扫描方向完成多行斑块。
上述说明示出,为了完成斑块,在形成调节斑块元素的扫描和形成参考斑块元素的扫描之间必须执行打印介质P的四次传送。因此,每个斑块反映了在已形成调节斑块元素的扫描和已形成参考斑块元素的扫描之间执行的、打印介质P的四次传送中使用的辊的区段导致的传送误差。
图11A和11B分别示出通过单次主扫描打印的一组参考斑块元素和同样打印的一组调节斑块元素。如图11A所示,沿主扫描方向整齐地打印出一行参考斑块元素RPE。相反,图11B示出当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时,每个调节斑块元素APE移动对应于一个喷嘴的节距。该组调节斑块元素APE包括使用位于在从位于最上游位置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5个喷嘴到第193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28个喷嘴打印的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
比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更接近传送基准部件14的那些调节斑块元素APE、图11B内的位于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左侧的那些斑块元素被以如下方式打印。使用调节用喷嘴组NU打印每个调节斑块元素APE,但是用于打印调节斑块元素的喷嘴的范围从用于打印位于其右侧的相邻调节斑块元素APE的喷嘴的范围朝传送的下游侧移动一个喷嘴。同时,比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距离传送基准部件14更远的那些调节斑块元素APE、图11B内的位于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右侧的那些斑块元素被以如下方式打印。使用调节用喷嘴组NU打印每个调节斑块元素APE,但是用于打印调节斑块元素的喷嘴的范围从用于打印位于其左侧的相邻调节斑块元素APE的喷嘴的范围朝传送的上游侧移动一个喷嘴。喷嘴的范围对于传送基准侧移动3个喷嘴,而对于非传送基准侧移动4个喷嘴。当朝上游侧的移动被指示为正时,整体的移动范围是从-3到+4。
现在,假设打印介质P在两次主扫描之间无任何误差地被传送对应于以节距1200dpi设置的128个喷嘴的范围的距离(128/1200×25.4=2.709[mm])。然后,在第五次主扫描时打印的参考斑块元素RPE正好重叠于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四次之后的主扫描时打印的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位移量=0)。应注意,正的移动量对应于传送量大于上述距离的情况,而负的移动量对应于传送量小于上述距离的情况。
图12示出包含多个斑块元素、或者包含其中每个斑块由参考斑块元素和调节斑块元素构成的一组斑块的测试图案。图12放大地示出图5内所示的四个测试图案之一。
对于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通过实际用于打印的喷嘴在-3到+4喷嘴的范围内从各个相邻喷嘴移动一个喷嘴,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因此,在每个测试图案中,沿主扫描方向形成8个斑块。另外,在此实施例中,在每两次主扫描之间的打印介质P的传送量被设定为2.709mm(理想值)。主扫描共重复执行30次以在副扫描方向(沿传送打印介质P的方向)上的范围上形成30个斑块。因此,每个测试图案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为2.709×30=81.27mm(理想量)。当辊额定地具有37.19mm的外径时,测试图案的上述长度大于辊的圆周的两倍。
图12内所示的斑块列A包括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标记为A+1到A+4的斑块列中的每一个包括在调节用喷嘴组NU的使用范围从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沿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朝上游侧移动对应于1个喷嘴到4个喷嘴的量时被打印的调节斑块元素APE。标记为A-1到A-3的斑块列中的每一个包括在调节用喷嘴组NU的使用范围从基准的调节斑块元素APEr沿打印介质P的传送方向朝下游侧移动对应于1个喷嘴到3个喷嘴的量时被打印的调节斑块元素APE。
在形成每个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扫描和形成对应的参考斑块元素RPE的扫描之间,使用用于传送打印介质P的辊的不同区段形成斑块行B1到B30。假设在斑块行B1的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打印之后,从辊的基准位置执行打印介质P的传送。在此情况下,对于斑块行B1,在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扫描和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的扫描之间使用的辊的区段对应于用于从辊的基准位置开始传送打印介质P四次的辊的区段(0mm到10.836mm)。对于斑块行B2,在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扫描和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的扫描之间使用的辊的区段对应于用于从距基准位置2.709mm的位置开始传送打印介质P四次的辊的区段(2.709mm到13.545mm)。同样,对于斑块行B3,使用辊的区段(5.418mm到18.963mm),而对于斑块行B4,使用辊的另一个区段(8.127mm到21.672mm)。这样,对于不同的斑块行,在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扫描和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的扫描之间使用辊的不同区段。
另外,彼此相邻的斑块行部分地共用在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扫描和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的扫描之间使用的辊的区段。例如,斑块行B1和B2都使用辊的公共区段(2.709mm至10.836mm)。
在打印斑块行B1的参考斑块元素(RPE)之后的传送位置可与辊的基准位置对准。但是,在形成测试图案时,并不必须进行实现上述状态的控制。可选择地,在打印斑块行B1的参考斑块元素之后的传送位置可被打印,并且可用作获得斑块行(辊内使用的位置)和传送误差之间的关系的基准,稍后将说明该关系。
(5)斑块的细节
图13放大地示出参考斑块元素或调节斑块元素。在图14中,斑块元素被以进一步放大的方式示出。斑块元素被形成为具有作为基本单元的打印块的楼梯形图案,每个打印块的沿副扫描方向的尺寸是2个点而沿主扫描方向的尺寸是10个点。另外,通过考虑将被使用的喷嘴组的移动范围,确保每两个楼梯形图案之间的沿副扫描方向的特定距离。在图14内所示的示例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组朝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1到4个喷嘴(+1到+4),并且朝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移动1至3个喷嘴。响应于此,沿副扫描方向确保有6个喷嘴的间隔。
在此实施例中,在上游侧喷嘴组NU和下游侧喷嘴组ND内打印如此附图中所示的这种斑块元素。因此,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的重叠状态响应于传送误差的程度改变。结果,在测试图案中,如图12所示地形成不同密度的斑块。
具体地,当上游侧喷嘴组NU打印的调节斑块元素(APE)和下游侧喷嘴组ND打印的参考斑块元素(RPE)如图15A所示地正好相互重合时,密度(OD值)变低。相反,当这些斑块如图15B所示地不重合时,预计是空白的间隔被填满,从而密度变高。
必须提高测试图案的可靠性,以便可从测试图案的密度信息中检测出传送误差。为此,优选地,打印头4的喷嘴的状态不太可能影响斑块。在连续使用的喷嘴或者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喷嘴中,有时会发生喷射故障(例如沿喷射方向的偏转(点偏转))和不喷墨。当这种喷射故障导致斑块的密度信息改变时,仅会不正确地计算出传送误差的校正值。因此,非常希望即使在存在如上所述的这种喷射故障时,将被形成的斑块仍能够减少密度信息的变化。本实施例内使用的斑块元素可响应于这种命令。在下文段落中将使用简单模型说明此原因。
斑块元素形成为如图16A所示的沿副扫描方向具有间隔的图案,从而位置的偏移量可被测量为密度信息。但是,当具体喷嘴根本不喷墨时,预计被该具体喷嘴打印的所有区域将如图16B所示是空白的。
为了解决此问题,如图17A所示,斑块元素由多个打印块形成,其中在两个相邻块之间沿主扫描方向具有间隔。另外,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分散,从而图案在打印块之间彼此不相邻。因此,具体喷嘴对图案的负面影响可被减小。特别地,即使当具体喷嘴发生喷射故障时,空白区仍可减少,空白区是由于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没有相互重合而产生的(图17B中的示例的空白区是图16B内的空白区的一半)。因此,可防止斑块元素的密度、并且最终斑块本身的密度降低。图17B内的图案的面积系数(斑块图案的面积与斑块面积的比例)等于图16B内的图案的面积系数。这里,图案内的每个单位面积的密度的总和或其平均值是图案的整个区域的密度值。因此,即使当图案不同时,密度值仍相同。
应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相互重叠越多,则面积系数越小,且这样形成的斑块的密度越低。但是,在另一种容许的配置中,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相互重叠越多,则面积系数越大,且这样形成的斑块的密度越高。实质上,只要密度信息可响应于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的重叠程度或偏离程度(即,传送误差)灵敏地改变,则任何配置都是容许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斑块元素被形成具有设置成楼梯形状的打印块。但是,只要打印块沿用于打印的扫描方向是不连续的,并且只要该设置可有效地减少喷射故障的负面影响,则另一种设置也是容许的。例如,打印块可以杂斑方式设置,或者随机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哑光黑墨用于形成测试图案。只要可使用读取传感器以有利方式获得密度信息,则任何不同颜色的墨可用于此目的。另外,不同颜色的墨可分别用于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和调节斑块元素(APE)。
此外,对于将被使用的喷嘴组的数量和将被使用的喷嘴的位置,上述实施例内给出的各个示例并不仅是唯一的。只要可以有利的方式获得响应于传送误差的密度信息的变化,并且只要喷嘴的喷射故障施加很少的负面影响,则任何数量的喷嘴组和任何喷嘴位置都是容许的。为了提高检测由辊的偏心和外径误差造成的传送误差的精确度,用于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的喷嘴组和用于打印调节斑块元素(APE)的喷嘴组之间的距离优选地较大,并且这两种斑块元素优选地具有相同图案。
(6)传送误差的校正值
在此实施例中,使用读取传感器120测量构成测试图案的每个斑块的密度。在使用读取传感器120的测量中,使用在其上包含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的光传感器扫描测试图案,并且确定其中参考用图案和调节用图案相互干扰(图15A和15B)的每个斑块的密度。斑块的密度被检测为当光发射到斑块上时反射的光量(反射光的密度)。检测操作可仅针对每个将被检测的区域执行一次,或者可执行多次以减小检测误差的负面影响。
在检测斑块的密度之后,相互比较沿主扫描方向打印的多个斑块的各自密度。然后,从最不密集的斑块和第二最不密集的斑块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度差计算出传送量的误差。这里,从最不密集的斑块获得的密度值用N1指示,而从第二最不密集的斑块获得的密度值用N2指示。然后,比较密度差(N=N2-N1)与三个阈值T1、T2和T3(T1<T2<T3)。当N<T1时,在N1和N2之间存在很小的差。在此情况下,传送误差被确定为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和第二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的中间值(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1/2喷嘴的长度)。当T1<N<T2时,N1和N2之间的差稍大于前一种情况中的差。在T1<N<T2的情况下,传送误差被确定为从上述中间值向最不密集斑块一侧进一步地移动1/4喷嘴的量的值(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1/4喷嘴的长度)。当T2<N<T3时,N1和N2之间的差甚至大于前一种情况中的差。在T2<N<T3的情况下,传送误差被确定为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1/8喷嘴的长度的值。当T3<N时,密度差N非常大。在此情况下,传送误差被定义为最不密集斑块的偏移量。
如上文所述,在此实施例中设定了三个阈值,因此可以2.64μm为单位进行传送误差的检测,该单位等于喷嘴节距的1/8,9600dpi(1200×8)。针对沿副扫描方向形成的多个-更确切地说,30个-斑块行中的每一行执行处理。因此,检测在针对每个斑块行将打印介质P传送四次的操作中使用的每个圆周长度(2.709mm×4=10.836mm)的传送误差。
图19是示出斑块行Bn(n=1至30)和从对应的斑块行Bn检测到的传送误差Xn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在该图表中,横轴示出n的值,而纵轴示出传送误差Xn的值。传送误差Xn的绘出值对应于各个n值,各个n值继而对应于各个1至30斑块行Bn。
在图19中,传送误差Xn的值根据n的值而波动。这是因为从辊的基准位置开始的不同旋转角产生不同的传送值,并且此传送量的差别源于辊的偏心。应注意,传送误差Xn的值的波动源于辊的偏心,从而波动是周期性的,并且其周期正好对应于辊的全程旋转。
另外,响应于辊的外径大于还是小于基准外径,传送误差Xn的值整体向上或向下移动。当辊的外径大于基准外径时,打印介质P被传送大于预定传送量的量。因此,在该图表中,传送误差Xn整体向上移动。相反,当辊的外径小于基准外径时,在该图表中,传送误差Xn整体向下移动。
为了减少传送误差Xn的值,必须减少作为传送误差Xn的波动分量的幅值,并且使波动的中心值接近零,即辊的外径的额定值。为此,在此实施例中,获得减小传送误差Xn的幅值的合适的第一校正值(偏心校正值),并且然后获得使波动的中心值接近零的第二校正值(外径校正值)。
在下文的段落中,将详细说明获得这些校正值的处理。下文将以针对传送辊1的处理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但是可对排出辊12执行类似处理。另外,尽管传送辊1与压紧辊2合作传送打印介质P,并且传送误差被确定为这些辊的组合结果,但是为了方便起见,下文的说明是基于该传送误差是传送辊1的传送误差这一假设。
(7)获得偏心校正值
开始,将说明使用先前已获得的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在此实施例中执行的传送控制的概要。尽管稍后将给出此传送控制的细节,但是将预先仅给出此传送控制的概要以说明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步骤。
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辊被分成从基准位置开始的110个区段,(因此形成块BLK1至BLK110)。然后,准备表以将块与它们各自的偏心校正值相关联。图26示出这种表的示例。分别为块BLK1至BLK110指定偏心校正值e1至e110。
在本实施例的传送控制中,将基础传送量与不同于偏心校正值的校正值、即外径校正值相加,并且然后计算传送辊1的旋转。换句话说,计算传送辊1从哪个块旋转到哪个块。然后,添加对应于通过此旋转的块的偏心校正值。这样生成的值是最终传送量,然后驱动传送电动机110以获得此传送量。
如上文刚刚说明的,为了执行此实施例的传送控制,必须获得通过将辊的圆周长度分割成110个区段产生的每个块的偏心校正值,或者获得具有0.338mm(=37.19mm/110)的辊圆周长度的每个块的偏心校正值。
但是,在此实施例中,从测试图案中检测到针对每个斑块行用于将打印介质P传送四次的辊的每个圆周长度(长度为10.836mm)的传送误差。另外,测试图案中的相邻两个斑块行共用用于执行它们各自的将打印介质P传送四次的操作的它们各自的辊区段的部分。因此,在下文将被说明的过程之后,从测试图案中获得辊的各个块的偏心校正值,每个块的圆周长度(0.338mm)是通过将辊的圆周长度分成110个区段形成的。
顺便提及,偏心的周期表现为周期函数的形式,并且周期等同于辊的圆周长度。因此,在此实施例中首先获得具有等同于辊的圆周长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具有与传送误差的函数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周期函数(下文,这种函数将被称为“校正函数”)。然后,将距辊的基准位置的距离分配给该校正函数。因此,获得通过分成110个区段形成的块中的每一个的偏心校正值。
此实施例中的校正函数是通过为正弦函数、y=Asin(2π/L×T+θ)选择能够最大地减少由于辊的偏心导致的传送误差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即,图19内所示的传送误差Xn的幅值分量-获得的。这里,L是辊的圆周长度(特别地,对于传送辊1是37.19mm),并且T是距辊的基准位置的距离。可为幅值A设定四个不同的值-特别地,0、0.0001、0.0002和0.0003,而为初始相位θ设定22个不同的值-特别地,-5m×2π/110(m=0,1,2,3,...,21)。总而言之,在此实施例中,可选择幅值和初始相位的不包含幅值A=0的情况的66种不同组合,而当包含幅值A=0的情况时,可选择67种不同组合。在这些不同组合中,选择校正辊的偏心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最优组合。
图18示出求解偏心校正值的算术处理过程的示例。
首先,在步骤S21中,判定算术处理对于获得偏心校正值是否是必要的,并且此判定必须在从校正函数中获得偏心校正值之前。例如,当偏心导致的传送误差小于特定阈值时,判定获得偏心校正值的这种算术处理并不是必要的。如果在此情况下,校正函数的幅值被设定为零,则过程结束。在该实施例中,下文段落中将给出确定获得偏心校正值的算术处理的必要性的过程。
首先,获得图19内所示的传送误差Xn(n=1至30)的平均值Xn(ave),并且计算此平均值Xn(ave)与传送误差Xn之间的差Xn’。图20是示出n的值与差Xn’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其中横轴是n的值,而纵轴是差Xn’。然后,计算每个差Xn’的绝对值|Xn’|的平方,并且计算此平方值的总和∑|Xn’|2。当这样计算出的和∑|Xn’|2小于上文提到的特定阈值时,确定偏心校正值不是必要的。
相反,当这样计算出的和∑|Xn’|2大于上文提到的特定阈值时,操作流程进入到获得用以校正辊偏心的校正函数的处理。在步骤S24中,计算具有对于校正辊偏心是最优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校正函数。下文段落中将给出计算此校正值的方式的示例。
首先,对于上述正弦函数内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所有组合(不具有幅值A=0的情况的66种组合)中的每一种组合,通过为正弦函数的变量T指定从2.709到92.117的相隔2.709的34个不同值,获得这些值。
例如,通过给具有特定幅值A和特定初始相位θ的上述正弦函数的变量T分别指定赋值为2.709、5.418和8.128,分别获得值y1、y2和y3。计算一直进行,直到通过给变量T赋值为92.117获得值y34。必须针对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不具有幅值A=0的情况的全部66种不同组合执行此处理。
然后,将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特定组合内的四个连续值y相加以产生30个累积值Yn′。例如,y1’=y1+y2+y3+y4,而y2’=y2+y3+y4+y5。这样,计算出从y1’到y30’的值。必须针对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全部66种不同组合执行处理。
应注意,y1、y2、y3和y4是通过分别给变量T赋值为2.709、5.418、8.128和10.836获得的,其中T是距辊的基准位置的距离。因此,在具有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特定组合的正弦函数中,通过将值y1至y4相加获得的值y1’是对应于辊的从基准位置开始并且在10.836mm位置处结束的区段的值。类似地,在具有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特定组合的正弦函数中,通过将值y2至y5相加获得的值y2’是对应于辊的从2.709mm位置开始并且在13.545mm位置处结束的区段的值。
随后,对于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每个组合,将累积值yn’与传送误差Xn和平均值之间的各个差值Xn’相加。例如,y1’与x1’相加,并且y2’与x2’相加。随后的相加类似地执行,直到y30’与x30’相加。这样获得相加值Xn”。然后,求每个相加值Xn”的绝对值的平方,并且计算此平方值的和∑|Xn”|2。图21示出n的值与相加值的绝对值平方|Xn”|2之间的关系的图,其中横轴是n的值,而纵轴是|Xn”|2的值。通过将此图中的对应于各个n值的绝对值的平方|Xn”|2相加,可计算出相加值Xn的平方和∑|Xn”|2。
根据类似于上文所述过程的过程,可获得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全部66种不同组合中的每一种组合的相加值Xn的绝对值的平方和∑|Xn”|2。然后,选择66种组合之一以便使平方和的值∑|Xn”|2最小。这样可获得可最多地减少由于辊的偏心导致的传送误差、即传送误差Xn的幅值分量的校正函数。此后,可通过将每个块的距基准位置的距离指定给校正函数的变量T,获得通过将辊分成110个区段形成的每个块的偏心校正值。
根据上述获得偏心校正值的方法,甚至使用测试图案(例如本实施例的一个测试图案)都可获得与距辊的基准位置的距离相关联的辊的区域的偏心校正值,其中:
从每个斑块行检测到的传送误差Xn对应于与打印介质P的多次传送操作相对应的辊的圆周长度;并且
相邻两个斑块行共用被用于打印各个参考斑块元素和用于打印各个调节斑块元素的辊的各区段的部分。
随后,在图18的步骤S25中,判定是否沿主扫描方向存在多个测试图案。
当沿主扫描方向仅打印一个测试图案时,基于从该测试图案获得的密度信息确定校正函数,以便具有校正偏心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最优组合。然后,使用该校正函数对该校正值进行算术操作(步骤S27)。
即使对于在预定设计容限内制造的辊,源于辊的偏心量和偏心状态的传送误差有时也会在打印装置的传送基准侧和非传送基准侧之间变化。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此实施例中,可沿主扫描方向打印两个测试图案。因此,对于每个测试图案,获得校正偏心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最优组合。然后,在步骤S29中,比较这样获得的两个组合以确定这两个组合相同还是不同。当这两个组合相同时,基于具有共同的幅值A和共同的初始相位θ的校正函数对校正值进行算术操作(步骤S31)。
相反,可能存在传送基准侧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与非传送基准侧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不同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选择可使传送基准侧和非传送基准侧的平方和的值∑|Xn”|2中的较大值最小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使用这种选择方式的原因是避免出现以下不便之处。可以选择使传送基准侧和非传送基准侧的平方和的值∑|Xn”|2中的较少值最小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这种选择会造成其中辊的偏心导致的传送误差不能被局限在设计容限的范围内的不利状况。当传送基准侧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与非传送基准侧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组合不同时,执行在下文段落内所述的处理。
首先,对于三种幅值条件(特别地,A=0.0001,A=0.0002和A=0.0003)中的每一种,在改变初始相位θ的同时绘制平方和∑|Xn”|2。针对传送基准侧和非传送基准侧进行绘制。这样获得的并且代表各个侧的两条曲线相互比较。从这两条曲线中,选择二条曲线中的一条曲线的部分,这些部分具有比相对曲线的对应部分的值大的值。图22A和22B中示意性示出此操作。
图22A和22B示出接近传送基准一侧和远离传送基准一侧的每一个的曲线,每条曲线均是通过随着初始相位θ改变而绘制平方和∑|Xn”|2得到。图22A是其中传送基准侧的曲线与非传送基准侧的曲线相交的情况。在此情况中,粗实线代表的部分是其中曲线上的平方和∑|Xn”|2的值大于相对曲线上的对应部分的值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图22B中,示出其中传送基准侧曲线与非传送基准侧曲线不相交的情况。在此情况中,两条曲线之一的整个部分总是具有较大的平方和∑|Xn”|2的值,并且因此在图22B中用粗实线示出。
随后,在选中的部分或者具有较大的平方和∑|Xn”|2的值的部分(在图22A和22B内用粗实线所示)内,使得平方和∑|Xn”|2的值最低的初始相位θ的值被选择为在该情况的幅值条件下的最优值。当如图22所示两条曲线彼此相交时,具有最低的平方和∑|Xn”|2的值的一个交点被选择为在此情况的幅值条件下的最优值。在图22B内所示的情况下,粗实线上的最低值点处的初始相位θ的值被选择为在此情况的幅值条件下的最优值。
针对每个幅值条件执行上述操作。然后,将对应于针对幅值条件分别确定的各个初始值的平方和∑|Xn”|2的值相互比较。此后,其中平方和∑|Xn”|2的值最低的情况的幅值A和初始相位θ被选择为最优值。此后,基于具有最优幅值A和最优初始相位θ的校正函数对校正值进行算术操作(步骤S33)。
如迄今已经说明的,在此实施例中,从单个测试图案或多个测试图案中获得幅值A和初始相位θ的最优值,然后确定具有这种最优值的校正函数。此后,基于此校正函数,获得偏心校正值。
在上述说明中,在使偏心校正值与从辊的基准位置到通过将辊分成110个部分(块BLK1至BLK110)形成的各个区段的各个距离相关联的同时,获得每个区段的偏心校正值。应注意,这并不是唯一的获得偏心校正值的方式。例如,可在使偏心校正值与从辊的基准位置到各个区段的各个旋转角相关联的同时,获得偏心校正值。
在此实施例中,例如,连接到传送辊1的旋转编码器116每次旋转输出14080个脉冲。然后,14080个脉冲被分成多个组,每个组具有128个脉冲,以便适合于110个区段。因此,可根据从旋转编码器116输出的脉冲检测辊的当前位置。然后,对于110个区段(块)中的每一个,使偏心校正值与相对于辊的基准位置的旋转角相关联。随后,通过将这些偏心校正值设置成表形成偏心校正值表(步骤S35)。将这些设定值存储在例如EEPROM 103(见图3)内使得即使在装置本身被关断时仍可保持这些值。根据此配置还可更新设定值。
(8)获得外径校正值
除了减少由于辊的偏心导致的传送误差之外,减少由于辊的外径误差导致的传送误差也可有效地减少总的传送误差。后一种处理是外径校正。此后,将说明获得外径校正值以使用该处理的方式,以及获得偏心校正值必须在获得外径校正值的处理之前的原因。
图23示出获得外径校正值的算术处理过程的示例。
首先,将偏心校正值表的内容应用于从测试图案的各个斑块行检测到的传送误差Xn,并且将这样获得的值指示为Yn(步骤S41)。然后,计算Yn的平均值并且将其指示为Yn(ave)(步骤S43)。应注意,如上文已经说明的,每个传送误差Xn是对应于打印介质P的四次传送的辊的圆周长度的传送误差。因此,在被应用到传送误差P之前,偏心校正值表内的偏心校正值必须被累积以便适合于这样获得的传送误差Xn。
随后,判定沿主扫描方向是否存在多个测试图案(步骤S45)。当沿主扫描方向仅打印一个测试图案时,计算目标值(具有正好等于额定值的尺寸并因此不具有任何传送误差的辊的值)与平均值Yn(ave)之间的差。然后,基于计算出的差值,确定外径校正值(步骤S47)。
这里,当通过用目标值减去平均值Yn(ave)得到的差值为正时,辊的圆周长度大于具有正好等于额定值的尺寸的辊的圆周长度。换句话说,即使使用该辊的单次传送操作都会将打印介质P传送多于预计传送量的量。因此,在此情况中,在步骤S47中确定校正值(外径校正值)以便使得平均值Yn(ave)等于目标值。
另一方面,当沿主扫描方向打印多个测试图案(在此实施例中,两个测试图案)时,将从各个测试图案获得的平均值Yn(ave)相加以获得它们的平均值(步骤S49)。使用这样获得的平均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来确定外径校正值(步骤S51)。此外径校正值也被存储在EEPROM 103内(见图3)。
接下来,在下文段落中将说明获得偏心校正值必须在获得外径校正值之前的原因。
在此实施例中,着重于实现高精度的传送误差校正而不牺牲测试图案和打印方法的通用性。假设这里使用的测试图案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等于辊的圆周长度的整数倍。通过这种测试图案,即使当获得偏心校正值和获得外径校正值的顺序颠倒时,仍可获得高精度的传送误差校正值。
但是,此实施例中使用的测试图案的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为80mm。当使用具有37.19mm的额定外圆周的辊时,80mm长度超过具有额定外圆周的辊的整数倍(超过辊的两次全程旋转的量)。这里,在此实施例中,从测试图案内的对应于传送辊的两次全程旋转的区域,以及从对应于第三次旋转的小的、开始部分的超出区域中检测出传送误差。
应注意,实际上,难以形成其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正好等于辊的圆周长度的整数倍的测试图案。另外,传送辊1的外径的容限有时可能导致传送辊1的偏心的周期波动。因此,比较优选地,测试图案的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大于传送辊1的额定圆周长度的整数倍。但是,当测试图案的沿副扫描方向的长度不等于辊的圆周长度的整数倍时,或者换句话说,当从包含超出区域的测试图案中检测到传送误差时,可能会发生在下文段落内所述的不便之处。
在图24中,绘制从此实施例内的测试图案获得的传送误差(Xn)。在图24内用圆圈标记的区域对应于超出区域。如前文已经说明的,外径校正值用于校正传送辊1的每次旋转的传送误差的量,并且由传送误差的平均值计算。但是,获得精确的外径校正值在辊的偏心导致超出区域的传送误差严重背离平均值时会产生问题。
在此实施例中,为了减小超出区域的部分造成的负面影响,获得偏心校正值。然后,在应用偏心校正值之后,执行外径校正值的算术处理。因此,抑制了在超出区域内的传送误差的变化。结果,可减小传送误差和传送误差的平均值之间的差,从而可减小偏心的影响。
图25示出首先通过偏心校正值的处理并且然后通过外径校正值的处理获得的校正值的示例,以及通过以相反顺序执行这两个处理获得的校正值的示例。这里,为了简化起见,比较传送基准侧的测试图案FR1的计算结果。
首先,假设按其中对外径校正值的处理在对偏心校正值的处理之前的顺序计算校正值。在此情况下,当在图24内所示的状态下计算平均值Yn(ave)时,该值变为9.31μm。在基于此值9.31μm获得的外径校正值被反映之后,执行偏心校正操作。在此情况下,为幅值A选择值0.0003。同时,为初始相位θ选择值n=13。相反,假设如此实施例的情况那样,对偏心校正值的计算在对外径校正值的计算之前。在此情况下,为幅值A选择值0.0003。同时,为初始相位θ选择值n=13。然后,在应用偏心校正值的同时,计算Yn(ave)的值。得到的值为8.74μm(基于Yn(ave)的值8.74μm,获得外径校正值)。比较按不同顺序的过程可使偏心校正值彼此相同而外径校正值彼此不同更清楚。
应注意,当通过从图24内的状态中提取对应于辊的两次全程旋转的值Xn,计算外径校正值时,外径校正值的理论值为8.54μm。因此,如本实施例的情况,当获得偏心校正值在获得外径校正值之前时,可获得与理论值的偏差较小的外径校正值。
(9)传送的控制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到传送辊1的旋转编码器116对于每次旋转输出14080个脉冲。然后,在本实施例中,将14080个脉冲分成从旋转编码器116的基准位置开始的110个圆周部分,每个圆周部分具有128个脉冲。随后,形成用于存储通过偏心校正值的算术处理获得的偏心校正值的表,以便使得偏心校正值对应于上述各个圆周部分。
图26示出这样形成的表的示例。偏心校正值e1至e110被分配成对应于各个块BLK1至BLK110,每个块具有对应于旋转编码器116的128个脉冲的旋转角。这些偏心校正值被以下文段落内所述的方式反映在传送控制中。
图27示出传送控制的过程的示例。图28是用于说明对应于此过程的操作的说明图。应注意,图27内所示的过程执行用于确定在每两次打印扫描之间的传送打印介质P(副扫描)的量,并且因此可在打印扫描期间或者在打印扫描完成之后完成。
首先,在步骤S61内,加载基本传送量。基本传送量是在每两次连续打印扫描之间的副扫描量的理论值。然后,在步骤S63中,将基本传送量与不同于偏心校正值的校正值、即外径校正值相加。此外,在步骤S65中,执行计算以便找到响应于上述加法的结果值,传送辊1将从当前旋转位置旋转到的位置。在图28内所示的示例中,传送辊1从块BLK1内的位置旋转到块BLK4内的位置。
此后,在步骤S67中,将对应于在此次旋转期间被经过的块的偏心校正值相加。更确切地说,在图28内所示的示例中,块BLK2和BLK3在旋转期间被经过,从而偏心校正值e2和e3相加。相加的结果值是最终传送量,并且然后驱动传送电动机110以获得此传送量(步骤S69)。
应注意,在此实施例中,只有被经过的块的偏心校正值被配置成相加,但是可存在另一种配置。根据在旋转之前的当前块(即,块BLK1)内的位置和在旋转之后的块(即,块BLK4)内的位置,这些块的偏心校正值被合适地转换,并且转换得到的值可用于相加。然而,与校正值的这种精确调谐重新计算相比,被经过的各个块的校正值的简单使用可更容易地且在更短的时间内被处理。
迄今所述的校正值是用于传送辊1的校正值,但是用于排出辊12的校正值可以类似的方式获得并且可被存储在EEPROM 103内。当用于传送的一个或多个辊仅切换到排出辊12时,可使用被存储的用于排出辊12的校正值。
(10)获得校正值的方式
可基于通过使用与打印头4一起安装在托架7上的读取传感器120扫描测试图案获得的密度信息,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可选择地,可基于通过使用以读取头的形式被提供并且代替打印头4安装在托架7上的读取传感器120扫描测试图案获得的密度信息,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
图29示出对应于上述配置的处理过程的示例。在此过程开始时,打印介质P被放置(步骤S101),并且打印如图5所示的测试图案(步骤S103)。然后,在其上形成测试图案的打印介质P被再次放置在该装置内,并且执行读取测试图案的操作以获得密度信息(步骤S105)。此后,基于密度信息,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被按此顺序获得(步骤S107和S109),并且然后将这些校正值存储(或更新)在EEPROM 103内(步骤S1111)。
在其中打印装置不具有内置的读取传感器的情况下(包括其中打印装置被配置成具有与其累积在一起扫描装置单元的多功能装置的情况),在其上打印了测试图案的打印介质P被放置在外部扫描装置内以便执行读取。
图30示出对应于上述配置的处理过程的另一个示例。此过程与上述过程的差别是提供这样的过程(步骤S125),即其中在其上形成测试图案的打印介质P被放置在外部扫描装置内,然后输入这样读取的密度信息。
另外,校正值的算术操作可不作为打印装置侧完成的过程被执行,而是作为被打印机驱动器完成的过程被执行,该打印机驱动器在以连接到打印装置的计算机的形式提供的主机装置1000内操作。
图31示出在此情况下的处理过程的示例。在此过程中,使用外部扫描装置读取在其上形成测试图案的打印介质P,并且这样读出的密度信息然后被提供给主机装置1000以算术操作校正值。打印装置等待校正值的输入(步骤S135)。在这种输入被实际完成的情况下,校正值被存储(更新)在EEPROM 103内(步骤S111)。
上述过程可响应于用户给出的指令执行。可选择地,用户可委托维护人员代表用户进行此处理,或者用户可使用服务中心内的装置来进行此工作。在任何情况下,将校正值存储在EEPROM 103内使得能在必要时更新校正值。结果,可合适地解决随着辊的老化发生的恶化。
但是,假设随时间的恶化不是实际问题,并且不必进行更新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可在打印装置被从工厂中运出之前完成的检查过程中确定校正值的默认值。然后,这样确定的默认值被存储在ROM 102内,ROM 102安装在打印装置内。在此方面,“获得传送量误差的校正值的方法”并不必须在打印装置内执行,而是还可使用独立于打印装置提供的装置或检查系统执行,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偏心校正值的算术操作;以及在上述算术操作之后的外径校正值的确定。
(11)其它修改
在说明期间的不同位置说明的上述实施例及其修改的示例并不是唯一的执行本发明的方式。
例如,在上述配置中,传送辊1和排出辊12分别设置在沿传送打印介质P的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由于直到打印结束为止打印介质P一直被加载,所以打印介质P被各种传送单元传送。假设在传送中包含除了上述这两个辊之外的单元,并且每个单元的偏心或外径的变化导致的传送误差也可能影响打印质量。如果情况如此,则可独立地或与其它辊组合地获得考虑中的每个辊的传送误差校正值。另外,在此情况下,以与上述情况内使用的方式类似的方式,首先打印测试图案,然后基于测试图案的密度信息获得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总之,当实际进行打印时,可根据传送内包含的传送单元的数量和组合执行测试图案的打印以及校正值的获得。这样,可在所有打印介质P上实现均匀且高质量的打印。
例如,在仅使用单个辊传送打印介质P的情况下,传送总是被该单个辊单独执行。结果,仅存在测试图案的一种打印和一种传送误差校正值。当传送中使用两个辊时,将被完成的过程可如上述情况被分成其中传送中包含传送辊1的情况和其中传送中仅包含排出辊12的情况。另外,还可通过将上述两种结果情况中的前一种情况进一步分成其中传送中仅包含传送辊1的情况和其中传送中包含的传送辊1和排出辊12合作的情况,执行将被完成的过程。在三个辊的情况下,将被完成的过程可以类似方式被最多分成五种情况(区域)。通常,当使用n个辊(n≥2)执行传送时,将被完成的过程可最多被分成3+1/2[n(n-1)]个区域。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还可获得排出辊12的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但是,假设其中排出辊12用橡胶制成的情况。橡胶是一种易于在环境中改变并且易于因老化而恶化的材料,并且反映排出辊12的偏心校正值(如果存在地话)可具有很小的效果。如果情况如此,则可省略对排出辊12的偏心校正值的算术操作或应用。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使用位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喷嘴阵列的一部分打印调节斑块元素(第二斑块元素)。可选择地,例如,如图32内所示,可使用在其上预先打印有调节斑块元素APE的打印介质P。然后,可固定地使用所有喷嘴阵列的特定喷嘴组打印参考斑块元素RPE,因此完成测试图案的形成。此后,基于这样形成的测试图案,执行获得校正值的过程。应注意,预先打印的斑块元素可以是参考斑块元素RPE,并且调节斑块元素APE可在稍后的过程中被打印。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仅给出了墨的色调(颜色、密度等等)的数量;墨的类型;喷嘴的数量;设定实际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的方式以及设定传送打印介质P的量的方式的示例。同样,在上述说明中给出的各种数值也仅是可使用的数值的示例。
2.特征配置
上述方式获得的校正值可在实际打印时应用于传送打印介质的控制。
2.1打印介质传送控制的第一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中的打印方法
在传送打印介质的控制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合适地减小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执行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打印。
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或后端部分上的打印的一些情况下,在传送打印介质P中实际不包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中的任何一个。图37A和37C示出这些情况的示例。当如上述情况,打印介质P仅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之一支承和传送时,不能确保打印介质P足够平坦。结果,打印头和未被支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下文,还被称为“打印头到纸的距离”)变化较大的量,并且打印头到纸的距离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假设如图37B所示的,在打印介质P的第二区域的中心部分上执行打印。在此情况下,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支承和传送的同时,在喷墨的同时执行打印扫描。这里,在对应于预计当打印介质P位于台板3上时将被保持的预定的打印头到纸的距离的定时进行喷墨。在适当的定时喷的墨在打印介质P上形成点。当这样形成的点成一直线且具有合适的节距时,正确地形成图象。但是,在第二和第三区域、即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内,不稳定的头到纸的距离-打印头到纸的距离在打印宽度上发生很大变化-使得打印介质P上形成的点的位置不稳定。因此,在这样形成的图象中有时会出现有害的效果,例如白条纹或黑条纹以及粗糙。为了防止这种图象质量恶化,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执行打印期间,减少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并且限制打印头的打印宽度。换句话说,减少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并且同时减少打印介质P的传送量。因此,减小头到纸的距离的变化,从而对图象的有害影响可被降低到最低。
图38是台板3的示意性俯视图。打印介质P在附图中从下侧传送到上侧,即被沿箭头指示的方向传送。因此,传送辊1和排出辊12分别设置在图38内的下侧和上侧上。
在打印头4内形成喷嘴阵列HN。在图38中,为了简化起见,仅示出对应于特定的、单色墨的喷嘴阵列。在台板3内形成开口,当打印介质P通过被喷嘴阵列HN扫描的区域时台板3支承打印介质P。在开口内,形成多个凸起的肋部P001以便支承打印介质P。提供吸墨器P002以接收在执行无页边空白打印时离开打印介质P的边缘(例如前边缘、后边缘和侧边缘)的墨。
在台板3的开口内形成肋部P001。特别地,在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每个端部内形成多个肋部P001。在上游侧的端部内形成的一行肋部P001和下游侧的端部内形成的一行肋部P001之间的距离大于对应于用于打印介质P的中心部的打印的最大数量的喷嘴(在此实施例中,768个喷嘴)的长度。因此,肋部P001不会被离开打印介质P的右侧和左侧边缘的墨污染。
另外,在该开口内,在基本是沿传送打印介质P的方向的中心部分中设置有多个肋部P001以便支承打印介质P。在中心部分内的这些肋部P001设置成不会被在执行无页边空白打印时从前边缘和后边缘以及从右侧和左侧边缘离开的墨污染。通过考虑肋部P001的设置和喷嘴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合适地确定肋部P001的设置以及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打印内包含的喷嘴的最大数量。
图39A至39D示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执行打印时的打印区域。通过本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在A4打印介质P(294mm×210mm)上执行无页边空白的打印(无页边空白打印)。
图39A示出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内的区域。如图37A所示,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将开始被排出辊12支承之前,在图39A内所示的区域上执行打印。图39B示出在打印介质P的中心部分内的区域。如图37B所示,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和排出辊12支承之前,在图39B内所示的区域上执行打印。图39C示出在大约当从传送辊1释放打印介质P时执行打印的区域。图39D示出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分内的区域。如图37C所示,在从传送辊1释放打印介质P的后端之后,在图39D内所示的区域上执行打印。
如图39A所示,使用192个喷嘴执行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上的打印,该192个喷嘴位于从位于喷嘴阵列HN的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4个喷嘴到第255个喷嘴的范围内。对将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上执行打印时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的这种约束可防止墨被喷射到肋部P001。
图40示出在图39A内所示的前端部分上的打印中的打印扫描和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之间的关系。如图40所示,在此情况下开始打印时(对应于附图的左手侧部分),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4个喷嘴到第255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92个喷嘴用于扫描。当完成一次扫描时,则将打印介质P传送对应于48个喷嘴(=192/4)的量,并且然后使用在下游侧的192个喷嘴执行另一次扫描。在每两次扫描之后,将打印介质P传送对应于48个喷嘴的量。通过重复扫描和传送执行打印。
首先,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内,使用位于喷嘴阵列HN的最下游侧的192个喷嘴执行长度为37.2mm的前端部分上的打印。然后,一旦如图34B所示,打印介质P的前端被排出辊12支承,则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逐渐加宽。
图41示出在移动区域上执行的打印中的打印扫描和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之间的关系。一旦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开始被排出辊12支承,则在该移动区域上执行打印。在移动区域上的打印逐渐进行的同时,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逐渐变宽。特别地,使用192个喷嘴是使用全部768个喷嘴的一部分。喷嘴的局部使用必须被改变为768个喷嘴全部使用。为此,在移动的同时,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加宽。如图41所示,当打印介质P开始被排出辊12支承时(对应于附图的左手侧部分),使用在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4个喷嘴到第255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92个喷嘴执行扫描。然后,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逐渐加宽到上游侧,每次加宽32个喷嘴。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加宽的同时,重复执行扫描和以对应于48个喷嘴的量进行的传送。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加宽的同时执行扫描,直到该范围覆盖全部768个喷嘴。
一旦将被使用的喷嘴的加宽范围覆盖全部768个喷嘴,则如图39B内所示,在打印介质P的中心部分中的打印使用整个喷嘴阵列HN执行。应注意,肋部P001也针对此情况合适地设置。例如,没有设置肋部的点对应于任何标准大小的打印介质的边缘。为此,墨不会被喷射到任何肋部P001上。
随后,当在打印介质P的接近其后端部分的部分上执行打印时,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逐渐减小。用于开始限制用于在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分内进行打印的喷嘴的范围的定时可基于PE传感器检测打印介质P的后边缘时的定时被确定。更确切地,首先,可基于上述检测到的定时识别打印介质P的后边缘从其中后边缘被传送辊1和压紧辊2夹紧的位置释放的时间点(后边缘释放时间)。然后,这样识别的时间点可被用于找到用于开始上述限制的定时。
图42示出在位于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分附近的另一个移动区域内打印中的打印扫描和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之间的关系。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逐渐减小的同时,执行在此移动区域内的打印。特别地,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移动并且从使用全部768个喷嘴逐渐减小到使用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320个喷嘴到第703个喷嘴的范围内的384个喷嘴-仅是全部768个喷嘴的一部分。如图42所示,当PE传感器检测打印介质P的后边缘(对应于附图的左手侧部分)时,使用全部768个喷嘴进行扫描。然后,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向下游侧逐渐减小32个喷嘴。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小的同时,反复执行扫描和以对应于48个喷嘴的量进行的传送。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小的同时执行打印,直到范围仅包含384个喷嘴。
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少到384个喷嘴时,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从传送辊1释放。
图43示出如图39C所示的在打印介质P的后端部分从传送辊1释放时的打印中的打印扫描和将被使用的喷嘴范围之间的关系。打印介质P从与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结合中释放会产生冲击,该冲击继而会导致产品打印不均匀。必须防止发生这种不均匀。当打印介质P的后边缘从传送辊1释放时,打印介质P有时会沿排出方向前进过多,从而传送量会大于预计的传送量、即预定量。因此,在这种区域上的打印中,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被保持为384,但是将被使用的喷嘴的位置平移。在此实施例中,当后边缘被释放时,使传送量对应于160个喷嘴,并且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位置已经向上游侧移动144个喷嘴之后,使用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192个喷嘴到第575个喷嘴的范围内的384个喷嘴执行打印。
在打印介质P的后边缘从传送辊1中释放之后,执行数次扫描的打印。然后,如图44所示,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从384个喷嘴逐渐减小到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512个喷嘴到第703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92个喷嘴。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小的同时,反复执行扫描和以对应于16个喷嘴的量进行的传送。在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小的同时执行打印,直到范围仅包含192个喷嘴。
然后,一旦如图37C所示打印介质P被排出辊12单独支承,则喷嘴阵列HN的上游侧的192个喷嘴用于如图39D所示的打印。
图45示出在图39C所示的前端部分上的打印中的打印扫描和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之间的关系。如图45所示,在此情况下开始打印时(对应于附图的左手侧部分),位于上游侧的192个喷嘴用于扫描。当完成一次扫描时,打印介质P被传送对应于48个喷嘴(=192/4)的量,并且然后使用在上游侧的192个喷嘴完成另一次扫描。在每两次扫描之后,将打印介质P传送对应于48个喷嘴的量。通过重复该扫描和传送执行打印。
如上文所述,通过响应于在其上实际执行打印的打印区域改变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执行此实施例中的打印。
(2)应用校正值的细节
随后,将详细说明此实施例中的偏心校正和外径校正的应用。
如上文已经说明的,在本实施例中,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打印内使用较少数量的喷嘴。这里,在打印介质P上的区域之中,在传送辊1单独用于传送打印介质P的同时在其上进行打印的区域被定义为第一区域(图37A)。在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用于传送的同时在其上进行打印的区域被定义为第二区域(图37B)。在排出辊12单独用于传送的同时在其上进行打印的区域被定义为第三区域(图37C)。在本实施例中,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不同值被应用于第一到第三区域的打印。
图46示出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并且这些校正值中的每一个都与上文定义的打印区域之一相关联。在上述过程之后,为第一区域获得第一偏心校正值和第一外径校正值。同样,为第二区域获得第二偏心校正值和第二外径校正值。同时,为第三区域获得第三偏心校正值和第三外径校正值。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用于各区域的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和传送量,校正值的应用状态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
如图47所示,全部768个喷嘴用于第二区域上的打印。这导致对于每种情况具有较小的传送量,并且该传送量对应于192个喷嘴(第一传送量)。因此,通过遵循参照图31说明的过程,并且通过应用通过遵循参照图20和25说明的过程获得的第二偏心校正值和第二外径校正值、即传送辊1和排出辊12的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执行传送控制。相反,在第一区域的打印中使用的喷嘴是在从位于最下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的第64个喷嘴到第255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92个喷嘴。这导致对于每种情况具有较小的传送量,并且传送量对应于48个喷嘴(第二传送量)。因此,通过仅应用传送辊1的外径校正值(第一外径校正值)而不应用传送辊1的偏心校正值(第一偏心校正值),执行传送控制。类似地,用于第三区域的打印的喷嘴是在从第64个喷嘴到第255个喷嘴的范围内的192个喷嘴,但是在此情况下是从位于最上游位置处的喷嘴开始数起。如第一区域的情况,对于第三区域的每种情况的传送量较小并且对应于48个喷嘴(第二传送量)。因此,通过仅应用排出辊12的外径校正值(第三外径校正值)而没有应用排出辊12的偏心校正值(第三偏心校正值),执行传送控制。
如刚刚说明的,偏心校正值没有被应用于第一区域的打印或第三区域的打印。这可能暗示,不必须获得这些区域的偏心校正值。然而,当如上所述使用偏心校正值获得外径校正值时,优选地,获得第一和第三区域的偏心校正值。
在第二区域的打印中,传送辊1的外径分量对打印介质P的传送的影响要比排出辊12的外径分量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可使用单个、共同的外径校正值执行第一和第二区域的外径校正。换句话说,可如同第二区域的外径校正的情况中那样,使用传送辊1和排放辊12的外径校正值执行第一区域的外径校正以执行传送控制。
如上所述,在没有应用偏心校正值的情况下执行第一和第三区域的打印中的每一个内的传送控制。这些区域的传送控制可被执行而没用应用外径校正值且也没有应用偏心校正值。如果情况如此,则不需要执行获得这些区域的校正值的处理。
顺便提及,对应于移动过程的区域窄,并且通过实际使用范围减小的喷嘴执行这些区域的打印。结果,偏心导致的不均匀性几乎看不到。因此,可在没有应用偏心校正值的情况下执行这些区域的传送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用于这些区域中的每个区域的偏心校正值和外径校正值的不同应用状态执行的传送控制可使得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的传送更加精确。结果,可实现更高质量的图象的打印。
接下来,说明根据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的宽度和打印介质P的传送量应用不同的偏心校正值和不同的外径校正值的一些原因。
如上文所述,在打印头4内为每种颜色设置打印中可能涉及的768个喷嘴,从而可实现1200-dpi密度的打印。现在,假设针对使用此打印头4的每种打印扫描,重复12次包含将打印介质P传送对应于例如64个喷嘴(=768/12)的量的过程的情况。换句话说,假设其中通过使用打印头4完成打印介质上的单个图象区域的打印需要经过12遍打印。
图48A和48B是说明传送误差的图。图48A示出传送精度误差。图48B示出在使用768个喷嘴的情况和使用192个喷嘴的情况下的传送中的累积误差。图48A内所示的传送误差如同为打印中将使用的768个喷嘴累积地那样影响在每个打印区域上的打印。图48B内的曲线(1)是通过将768个喷嘴的累积值每次移动64个喷嘴获得的。曲线示出的周期被认为是偏心导致的不均匀的周期,而此曲线的幅值的量值对应于偏心导致的不均匀的程度。另一方面,图48B内的曲线(2)是通过将192个喷嘴的累积值每次移动16个喷嘴获得的。如图48A和48B所示,可通过减小打印中将包含的喷嘴的范围,并且因此通过缩窄每次扫描的打印宽度,改进由偏心导致的不均匀。换句话说,减小打印中包含的喷嘴的范围,并因此在每次扫描中打印较小的宽度使得在每两次扫描之间将打印介质P传送较小的量。在传送辊1的情况下,这种减小和这种缩窄导致每两次扫描的旋转角较小,并且将用于完成对应于单次通过的条纹的打印的传送辊1的圆周长度较短。
图49A和49B以及图50A和50B是说明图,每个图说明了旋转角的量值和传送量之间的关系。
在图50A和50B内所示的每种情况中,传送辊1将打印介质P传送小于在图49A和49B所示的每种情况中的旋转角的旋转角。如在图49A和49B内清楚地示出,由于传送辊1的旋转轴线Ec偏心,所以对应于相同角度θ获得不同的圆周长度PL(圆弧长度)。但是,图50A和50B的情况中的差小于图49A和49B的情况内的差。在其中使用多遍打印在打印介质上的区域上进行打印的情况中,传送量的这种减小继而减小了完成多遍打印所需的总传送量。结果,还使得传送量内的累积误差量减小。
如上文所述,打印头4具有在特定区域内设置的768个喷嘴,并且具有可能的打印最大宽度,其对应于上述768个喷嘴的区域。现在假设,作为示例,打印中实际包含的喷嘴的范围被减小到对应于192个喷嘴(=768/4)的范围,以便将被实际打印的区域可对应于最大可能宽度的四分之一的情况。还在此情况中,利用类似于上述操作的操作,即通过求图48A所示的传送误差在192个喷嘴内的累积,并且因此获得移动累积值,获得类似于图48B内所示的曲线(2)的特性曲线。结果清楚地示出,当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减小到192个喷嘴时,幅值变为在使用全部768个喷嘴的情况下的幅值的四分之一。另外,192个喷嘴的受限使用使得偏心导致的不均匀较小。此结果反映在通过实际使用192个喷嘴打印的图象内的由偏心导致的不均匀的外观与在通过实际使用768个喷嘴打印的图象内的偏心导致的不均匀的外观之间的差别。
(3)修改例1
如上所述,在打印介质P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中,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辊1或排出辊12单独支承和传送时,打印介质P的平整性不能总是得到保证。这是为什么通过减小打印中将使用的喷嘴的范围执行第一实施例中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打印的原因。应注意,此时执行打印介质P的传送而没有应用偏心校正值。
顺便提及,在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上的打印并不是唯一的、利用减小的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执行打印的情况。例如,有时甚至利用减小的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执行第二区域上的打印以实现高质量打印。这种利用减小的喷嘴范围打印的示例是其中在打印介质P被传送较小量的同时执行打印的区域上的打印。上述移动区域上的打印或就在移动区域之前的区域上的使用384个喷嘴的打印是一些较小传送量的情况。另外,在其中点覆盖打印介质P的表面的较小部分的情况下,例如在其中使用少量墨颜色进行打印的情况下,有时仅使用范围受限的喷嘴执行所有区域上的打印。一个原因是在这种使用较少量颜色的打印的情况下-通常,在单色打印的情况下-如图36B所示,不均匀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明显。
在这些情况下,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的减小和传送量的减小导致偏心造成的不均匀的程度减小。这是为什么通过仅应用外径校正值执行传送控制的原因。
(4)修改例2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其中将执行打印的区域确定是否执行偏心校正。这里,区域或者是应通过使用所有喷嘴进行打印的区域,或者是应通过仅使用有限数量的喷嘴进行打印的区域。但是,并不一定以此方式执行本发明。在可能的可选择方案中,根据打印装置被设定为使用全部喷嘴的打印模式还是使用有限数量的喷嘴的打印模式,确定是否执行偏心校正。
2.2打印介质传送控制的第二实施例
一般而言,第一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可被总结为其中偏心校正值和/或外径校正值的应用状态(还包括校正值的应用是否被执行)根据将被使用的喷嘴的范围的量值或者根据与该范围的量值有关的传送量的量值改变的情况。但是,在打印介质传送控制的第二实施例中,偏心校正值和/或外径校正值的应用状态根据与打印扫描的遍数中的差相关的传送量的量值改变。
普通的打印装置具有多种可选择的打印模式,例如“精细(高质量打印)”、“标准”和“快速(高速打印)”。根据选择的模式,打印装置可执行所谓的一遍打印(通过单次扫描完成打印介质P上的单次扫描区域上的打印),或者所谓的多遍打印(通过多次扫描完成打印介质P上的单次扫描区域上的打印)。例如,如图51A所示,当选择快速模式时,使打印装置通过单个打印扫描(一遍扫描)执行单次扫描区域的打印。在标准质量打印模式中,如图51B所示执行四次打印扫描以完成打印(4遍打印),而在高质量打印模式中,如图51C所示执行八次打印扫描以完成打印(8遍打印)。
选择的模式适应的质量越高、即执行打印的遍数越大,则每次打印介质P的传送量越小。这是因为传送量必须小于将被使用的喷嘴的阵列的宽度。当传送量变小时,传送误差的量也变小,并且偏心造成的不均匀变得较不明显。这可能提供有利于通过仅应用外径校正值执行的传送控制的条件。简而言之,在利用增加的遍数执行打印以便提高打印质量的情况下,可能进行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已经说明的针对第一和第三区域执行的控制的传送控制。
2.3其它实施例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传送控制中,对应于在每个移动区域上的打印的传送可伴随有已获得偏心校正值情况下的校正或者没有获得偏心校正值情况下的校正。
逻辑上,当在对应于每个移动区域上的打印的传送的情况下执行偏心校正时,可获得更高质量的图象。如果情况如此,则每个移动区域的偏心校正所需的是这样的校正值,即,给该校正值添加了在与分别在所关注的每个移动区域之前和之后的打印区域相对应的传送中使用的、每个用于传送的旋转体的圆周长度分量。例如,多项式校正函数,例如
用于此目的。另外,优选地使用添加有与该移动区域相邻的每个区域的外径校正值的校正值执行每个移动区域的外径校正。
在两个用于传送的旋转体(例如,在传送辊和排出辊的情况下),如图52所示,实现每个移动区域的偏心校正可完成打印介质上的所有区域的偏心校正。结果,可防止每个用于传送的旋转体的偏心对图象造成有害影响。最终,通过上述实现可导致打印区域之间的均匀性提高。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文权利要求的范围是要符合最宽泛的理解,从而包含所有这些修改和等同结构及功能。
Claims (10)
1.一种利用打印头相对于打印介质的多次扫描在所述打印介质上打印图象的喷墨打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在所述打印头的扫描之间传送所述打印介质的辊;和
传送控制器,基于用于校正所述辊的传送误差的校正值,控制所述辊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
其中,所述传送控制器根据在所述打印头的扫描之间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量,确定将被使用的校正值。
2.一种利用打印头相对于打印介质的多次扫描在所述打印介质上打印图象的喷墨打印装置,所述打印头具有用于喷墨的喷嘴,所述装置包括:
在所述打印头的扫描之间传送所述打印介质的辊;和
传送控制器,基于用于校正所述辊的传送误差的校正值,控制所述辊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
其中,所述传送控制器根据将被使用的喷嘴的数量,确定将被使用的校正值。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通过所述多次扫描执行在所述打印介质上的单个图象区域的打印,在所述多次扫描之间插入了所述打印介质按照小于所述打印头的喷嘴阵列的宽度的量进行的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还包括:
使得所述打印头在所述打印介质上形成用于检测所述辊的传送误差的测试图案的单元;和
被配置成使用所述测试图案获得所述校正值的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值包括:
用于校正依赖于所述辊的偏心的传送误差的第一校正值;和
用于校正依赖于所述辊的外径的传送误差的第二校正值。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校正值是通过使用所述第一校正值获得的。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喷墨打印装置,其中:
当所述传送量等于第一传送量时,所述传送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校正值二者,控制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以及
当所述传送量等于第二传送量时,所述传送控制器仅仅基于所述第二校正值,控制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其中所述第二传送量小于所述第一传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打印装置,其中:
提供多个所述辊,以及
所述传送控制器能够使用与在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中涉及的多个辊之一相对应的校正值。
9.一种在喷墨打印装置中使用的传送控制方法,所述喷墨打印装置利用打印头相对于打印介质的多次扫描以及在所述扫描之间执行的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来在所述打印介质上打印图象,该传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用于校正辊的传送误差的校正值,控制所述辊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
其中,在传送控制步骤中,根据在所述打印头的扫描之间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量,确定将被使用的校正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传送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用于检测所述辊的传送误差的测试图案;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测试图案获得所述校正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03309 | 2007-04-10 | ||
JP2007103309A JP5288721B2 (ja) | 2007-04-10 | 2007-04-10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84461A true CN101284461A (zh) | 2008-10-15 |
CN101284461B CN101284461B (zh) | 2010-09-08 |
Family
ID=39853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19311A Active CN101284461B (zh) | 2007-04-10 | 2008-04-10 |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79659B2 (zh) |
JP (1) | JP5288721B2 (zh) |
CN (1) | CN101284461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30107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 |
CN103660624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275948A (zh) * | 2013-07-04 | 2015-01-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头及印刷装置的对位方法 |
CN110949022A (zh) * | 2018-09-26 | 2020-04-03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用于输送承印材料的设备 |
CN111572215A (zh) * | 2015-07-29 | 2020-08-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 |
CN112440563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CN112440566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84333B2 (ja) * | 2007-04-10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JP4966074B2 (ja) * | 2007-04-10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JP4966085B2 (ja) * | 2007-04-27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JP2010000699A (ja) * | 2008-06-20 | 2010-01-07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349942B2 (ja) | 2008-12-17 | 2013-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US7798587B2 (en) * | 2009-02-17 | 2010-09-21 | Xerox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oss-process control of continuous web printing system |
JP5541652B2 (ja) * | 2009-03-31 | 2014-07-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5656445B2 (ja) * | 2010-04-27 | 2015-0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2013082122A (ja) * | 2011-10-07 | 2013-05-09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印刷のため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6041526B2 (ja) | 2012-05-08 | 2016-12-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9060078B2 (en) * | 2012-05-30 | 2015-06-16 | Ricoh Company, Ltd. | Printer consistency measurement, evaluation and correction |
CN105103530B (zh) * | 2013-04-17 | 2018-05-08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的校正方法 |
JP6548416B2 (ja) | 2014-03-27 | 2019-07-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10166763B2 (en) | 2014-06-18 | 2019-01-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
US9409390B1 (en) | 2015-03-06 | 2016-08-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JP6641847B2 (ja) * | 2015-09-30 | 2020-02-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8118430A (ja) * | 2017-01-25 | 2018-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
US11223746B2 (en) | 2018-02-13 | 2022-01-1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elect print mode configurations |
WO2020071130A1 (ja) | 2018-10-05 | 2020-04-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7154929B2 (ja) | 2018-10-05 | 2022-10-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7524626B2 (ja) * | 2020-06-18 | 2024-07-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制御方法 |
JP7435331B2 (ja) * | 2020-07-15 | 2024-0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システム、画像記録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2184353A (ja) | 2021-06-01 | 2022-1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23006647A (ja) | 2021-06-30 | 2023-0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4258A (ja) * | 1992-08-20 | 1994-03-08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JPH06106803A (ja) * | 1992-09-24 | 1994-04-19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JP3758322B2 (ja) * | 1997-07-29 | 2006-03-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搬送装置におけるシート搬送量の補正方法 |
US6137592A (en) * | 1998-01-20 | 2000-10-2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for adjusting drive roller linefeed distance |
JP2002273956A (ja) * | 2001-03-16 | 2002-09-25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3738758B2 (ja) * | 2002-09-30 | 2006-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04598B2 (ja) * | 2002-09-30 | 2006-08-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23313A (ja) * | 2002-10-03 | 2004-04-22 | Seiko Epson Corp | 被記録材搬送量制御装置、記録装置 |
KR100449749B1 (ko) * | 2003-02-15 | 2004-09-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용지 피딩량 보정방법 |
JP4572579B2 (ja) * | 2003-05-26 | 2010-11-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テストパターン製造方法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
US7193155B2 (en) * | 2003-10-29 | 2007-03-20 | Superior Essex Communications Lp | Communication cables including colored conductors or fiber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JP4137030B2 (ja) * | 2004-08-25 | 2008-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2006240055A (ja) * | 2005-03-03 | 2006-09-14 | Canon Inc | 記録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4273126B2 (ja) | 2005-03-04 | 2009-06-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補正方法 |
JP4986599B2 (ja) * | 2006-12-18 | 2012-07-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JP5084333B2 (ja) * | 2007-04-10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JP4966085B2 (ja) * | 2007-04-27 | 2012-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
2007
- 2007-04-10 JP JP2007103309A patent/JP5288721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4-04 US US12/098,159 patent/US8079659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4-10 CN CN2008100919311A patent/CN101284461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30107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 |
CN101830107B (zh) * | 2009-03-10 | 2012-11-2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 |
CN103660624A (zh) * | 2012-09-14 | 2014-03-26 | 佳能株式会社 | 输送设备、记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275948A (zh) * | 2013-07-04 | 2015-01-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头及印刷装置的对位方法 |
CN104275948B (zh) * | 2013-07-04 | 2017-07-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头及印刷装置的对位方法 |
CN111572215A (zh) * | 2015-07-29 | 2020-08-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 |
CN110949022A (zh) * | 2018-09-26 | 2020-04-03 |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 用于输送承印材料的设备 |
CN112440563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CN112440566A (zh) * | 2019-08-28 | 2021-03-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CN112440566B (zh) * | 2019-08-28 | 2023-07-0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CN112440563B (zh) * | 2019-08-28 | 2023-07-0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条件的确定方法和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079659B2 (en) | 2011-12-20 |
JP2008260170A (ja) | 2008-10-30 |
JP5288721B2 (ja) | 2013-09-11 |
CN101284461B (zh) | 2010-09-08 |
US20080252677A1 (en) | 2008-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84461B (zh) | 打印装置和传送控制方法 | |
CN101284459B (zh) | 打印设备和获取输送误差校正值的方法 | |
CN101293434B (zh) | 打印设备 | |
CN101284460B (zh) | 打印设备和打印介质输送方法 | |
JP4966074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
JP5566508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388421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
JP5235323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制御方法 | |
JP4966086B2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
JP532888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89113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誤差補正値取得方法 | |
JP200830265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