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0635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0635B
CN103650635B CN201280033648.8A CN201280033648A CN103650635B CN 103650635 B CN103650635 B CN 103650635B CN 201280033648 A CN201280033648 A CN 201280033648A CN 103650635 B CN103650635 B CN 103650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coil
mentioned
heating
main heater
secondary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36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50635A (zh
Inventor
蜷川广美
川田幸男
龟冈和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50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50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6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05B6/065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using coordinated control of multiple induction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81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flat co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具有主加热线圈、处于该主加热线圈周围的扁平形状的多个副加热线圈、分别向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逆变电路、对这些逆变电路的每一个指令与烹调菜单对应的通电型式的通电控制电路,该通电控制电路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在以“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再有,在“焯煮模式”中,自动地决定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热功率比,执行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加热驱动的通电型式。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收容了被烹调物的金属锅等被加热物从其下方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利用加热线圈感应加热金属制锅等被加热物的加热烹调器的安全、清洁、高效率这样的优异的特征被消费者所认知,近年来逐渐普及扩大。
那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设置方式被大致分为放置型和内装(装入)型,该放置型感应加热烹调器被安置于水槽等的上表面而被使用;该内装(装入)型感应加热烹调器被安装于位于水槽等厨房家具中的设置空间,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上表面的大致整体均被由耐热玻璃板等形成的顶板(也称为盖板)覆盖,且在其下方配置有一个或多个感应加热源。作为该感应加热源,使用在同心上且在大致同一平面上配置的直径不同的多个加热线圈、向各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高频产生电力电路(也称为逆变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能够分别单独地进行对不同直径的多个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的输出控制,所以,能够形成各种加热型式。
另外,作为另一感应加热烹调器,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中央安置圆形的加热线圈,并与该中央加热线圈的两侧邻接地配置多个侧部加热线圈,以各自的高频产生电力电路驱动中央加热线圈和侧部加热线圈,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考虑在多个侧部加热线圈和中央加热线圈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方向,能够抵消在侧部加热线圈与中央加热线圈之间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应对同时加热大的平面区域的用途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再有,作为另外别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也提出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了提供一种在加热具有比一个加热线圈的外径尺寸大的底面尺寸的大型的锅时,加热分布不产生偏差,不损害烹调性能地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第1加热线圈;多个加热线圈组,配置于第1加热线圈的附近,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比第1加热线圈的最小外径短,且具有与第1加热线圈不同的圆心;控制部,控制驱动上述第1加热线圈的第1逆变电路以及驱动上述多个加热线圈组的第2逆变电路的输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再有,作为再一个感应加热烹调器,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即、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配置于顶板的下方的大致同一平面,具有不同的圆心;逆变电路,向上述多个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控制部,控制上述逆变电路的输出;操作部,对上述控制部指示加热的开始/停止、热功率设定等,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操作部的指示进行控制,使得向多个上述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部的上述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不向剩余的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从而使上述被加热物内的上述被烹调物产生对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此外,同样地出于使被烹调物产生对流的目的,还有以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即、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包括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该多个圆环状的加热线圈配置于顶板的下方的大致同一平面,具有不同的圆心,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将向该多个加热线圈中的半数以上且未满全部的上述加热线圈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量控制为比剩余的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电力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978069号公报(第1页、第2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725249号公报(第1页、第2页、图3)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73384号公报(第2页、第7页、图3)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65656号公报(第1页、第2页、图1、图2)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146882号公报(第1页、第2页、图1、图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因为由多个圆形线圈、圆形线圈(中央线圈)和(非圆形的)侧部线圈同时加热金属锅等那样的一个被加热物的底面整体,所以,对产生从锅的一方的侧面朝向与之相对的另一方的侧面那样的对流路径长的对流来说仍不充分。另外,若加热多个线圈,则在长时间熬炖炖菜等的烹调中,存在锅底容易烤焦这样的课题。再有,感应加热烹调器假设即使为家庭用,也有多种将热水快速烧开、将炖菜保持不变地维持在高温或者规定温度状态(也称为保温)、或者在将长柄平锅快速加热到规定温度,且尽可能使其整体的温度均匀化,将锅的外周缘部的温度、所谓的锅壁温度上升到所希望的水平后(将它称为“预热”),投放由肉、蔬菜等构成的烹调的食材等使用者希望的烹调菜单,存在使用者不能简单或者自动地选出适合于这些烹调菜单的加热线圈的驱动型式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发明,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至少具备预热动作模式和焯煮模式2个动作模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加热线圈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由于是该结构,所以,促进在焯煮模式中处于锅等被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或含有蔬菜、肉等食材等的液体的对流,还可以抑制锅底部的焦糊的产生。
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加热线圈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上述副加热线圈是保持规定的电气性的绝缘空间地与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着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侧弯曲,该弯曲的匹配率具有60%以上的扁平形状,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根据该结构,促进焯煮模式中处于锅等被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或含有蔬菜、肉等食材等的液体的对流,还可以抑制锅底部的焦糊的产生。而且,因为副加热线圈是保持规定的电气性的绝缘空间地与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侧弯曲,其弯曲的匹配率具有60%以上的扁平形状,所以,产生以主加热线圈为中心,将它包围地由副加热线圈进行的加热部分,能够与主加热线圈相辅相成地由副加热线圈有效地加热被加热物。
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多个副加热线圈,其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被加热物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以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达到第1预热温度为止,能够以大的热功率进行加热,因此,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另外,能够使预热动作自动化。进而,达到第2温度,在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预热工序中,通过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驱动或者同时以规定的主副热功率比驱动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能够更均匀地加热被加热物的从底面中心部到外周缘的整体。
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多个副加热线圈,其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被加热物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以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在第2预热温度检查以后的阶段检测了被加热物的温度降低到第1预热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上述通电控制装置从第1热功率向第2热功率恢复,由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高热功率加热,使其迅速恢复到第2预热温度。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达到1的预热温度为止,能够以大的热功率进行加热,因此,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另外,能够使预热动作自动化。进而,达到第2温度,在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预热工序中,通过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驱动或者同时以规定的主副热功率比驱动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能够更均匀地加热被加热物的从底面中心部到外周缘的整体。再有,在被加热物的温度因投放冷的蔬菜、肉等食材而使温度急剧降低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通电控制装置快捷地从第2热功率向第1热功率恢复,由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高热功率加热,所以,即使在使用了预热模式的情况下,也自动地维持必要的热功率,能够高超地进行炒菜、油炸烹调。
第5发明是提供一种用于使上述第1发明到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动作的计算机程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由主加热线圈和被设置在其侧方的至少1个副加热线圈执行被加热物的加热动作,而且,在达到第1预热温度为止,以大的热功率进行加热,所以,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另外,能够使预热动作自动化,因此,能够得到多个加热线圈的协同加热方式的且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或者其控制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结构的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将盖板卸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的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主加热线圈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右侧感应加热线圈和其驱动电路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基本的加热动作的控制步骤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1。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1。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2。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2。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3。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3。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4。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动作说明图4。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5。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6。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7。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8。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左侧感应加热线圈的通电说明图9。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显示部和操作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1。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显示部和操作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2。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显示部和操作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3。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从起动到沸腾模式中的控制动作为止的动作的程序的流程图1。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沸腾模式中的控制动作的程序的流程图1。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沸腾模式中的烹调动作的程序的流程图2。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内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预热模式中的烹调动作的程序的流程图3。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及其程序的图,表示内装(装入)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例子。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
分别定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用语。
加热构件D(指包括后述的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等的加热源)的“动作条件”是指用于加热的电气性的物理性的条件,是通电时间、通电量(热功率)、加热温度、通电型式(连续通电、断续通电等)等的总称。即、称为加热构件D的通电条件。
“显示”是指利用文字、符号、图示、色彩、有无发光、发光亮度等的变化,在视觉上通知使用者烹调器的动作条件、烹调所参考的关联信息(包括提醒异常使用的目的、通知异常运转状态的产生的目的的关联信息。以下,仅称为“烹调关联信息”)的动作。另外,“发光”和“点亮”是相同的意思,但是,因为大多情况下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本身发光的情况称为发光,将灯发光的情况称为点亮,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这样地一并记载。另外,在电气性的或物理性的发光或点亮中,在仅是使用者无法以目视确认的程度的弱的光到达使用者的情况下,因为使用者无法确认“发光”或“点亮”的结果,所以,只要没有特别明确记载,不符合“发光”或“点亮”。例如因为后述的顶板一般不是无色透明,而是在表面进行涂装等前其原材料本身具有浅的颜色,所以,可见光线的透过率不是100%,因此,例如若发光二极管的光弱,则会引起从顶板21(后述)之上无法视觉识别该光的情况。
作为显示部的“显示构件”,只要没有特别写明,就包括液晶(LCD)、各种发光元件(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的一个例子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D(Laser Diode)这2种)、有机电场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EL)元件等。因此,显示构件包括液晶画面、EL画面等显示画面。
“报知”是指利用显示或电气性的声音(指电气性地作成或合成的声音),以使使用者认识控制构件的动作条件、烹调关联信息为目的的通知的动作。
“报知构件”只要没有特别写明,就包括利用蜂音器、扬声器等的可听到声音的报知构件,利用文字、符号、图示、动画或可见光的报知构件。
下面,一面参照图1~图29,一面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1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感应加热线圈整体的俯视图。图2是以将盖板卸下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整体的俯视图。
图1~图3中,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具备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和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的所谓的三个口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俯视时横长矩形(也称为横长方形)的主体部A。该主体部A分别具备由水平地设置的平板状的顶板21覆盖主体部A的上表面整体的盖板部B、构成主体部A的上表面以外的周围(外部轮廓)的壳体部C(未图示出)、由电能等加热锅、食品等的加热构件D、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构件E、接受来自操作构件的信号并控制加热构件的控制构件F、显示加热构件的动作条件的显示构件G。
另外,也有如下的情况:虽然没有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但具备格栅库(格栅加热室)或者被称为烘烤器的电加热构件,作为加热构件D的一部分。图1中,E1是对设置在主体部A的上表面前方部的操作构件E通过使用静电容量变化检查有无输入的触摸式的键、具有机械式电触点的按压式键等进行输入操作的第1选择部,同样,E2是第2选择部,E3同样是第3选择部,使用者通过操作这些选择部,能够选择后述的各种烹调菜单。针对各选择部E1~E3的功能的特征,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隔着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1,在左侧设置第1感应加热部6L,另外,在右侧设置第2感应加热部6R。
100是上述显示构件G的显示画面,例如是液晶显示画面,跨左右中心线CL1地被配置在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部。
主体部A如图2所示,将外形形状以覆盖形成在水槽等厨房家具(未图示出)的设置口的大小,与空间相吻合地形成为大致正方形。
形成主体部A的外部轮廓的由金属制薄板形成的主体箱体2的上部被设计成内侧尺寸是横向宽度W3为540mm(或者550mm)、进深DP2为402mm的箱形。在该主体箱体的内部分别设置上述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以及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第1、第2感应加热部6L、6R分别具备被卷绕成圆板状的加热线圈6LC、6RC。
如图2所示,在主体箱体2的上表面开口的后端部、前端部、右端部以及左端部4处,具有分别向外侧一体地折曲成L字形而形成的凸缘,后方的凸缘3B、左侧的凸缘3L、右侧的凸缘3R以及前侧的凸缘3F分别被载置在厨房家具的设置部上表面,支承加热烹调器的载荷。
在上述顶板21之上安置具有磁性的例如由金属形成的锅等被加热物N(下面有仅称为“被加热容器”或者“锅”的情况),成为由设置在其下方的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感应加热的结构。另外,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也能够加热金属制以外的被加热物N。
顶板21如图2中虚线所示为长方形。构成该顶板21的耐热性的强化玻璃板如图2所示,横向宽度W2为728mm,进深尺寸比上述进深DP2大。在图2中,W1是构成主体部A的主体箱体2的横向宽度(最大)尺寸。处于顶板21的下方的横向宽度尺寸为W3,且进深尺寸为DP2的长方形的空间是零件收纳室10。零件收纳室10分别具有前面壁10F、右侧壁10R、左侧壁10L以及背面(后面)壁10B。
上述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被配置在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1上,并且是靠其后部的位置。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使用由辐射加热的类型的电加热器(例如,镍铬耐热合金线、卤素加热器、辐射加热器),穿过顶板21从其下方加热锅等被加热物N。
图1~图3中,MC是第1感应加热部6L的主加热线圈,接近搁置被加热物N的顶板21的下方被配置。第2图中,虚线的圆所示的是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形形状(轮廓)。
另外,该主加热线圈MC将30根左右的0.1mm~0.3mm的细线呈螺旋状捆绑成线束,并一边加捻一边卷绕1根或多根该线束(以下称为集合线),以中心点X1为基点,使外形形状成为圆形,最终,被成形为圆盘形。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约为180mm~200mm左右(在下面的说明中,统一为180mm),半径R1是其一半的90mm。在该实施方式1中,例如具备额定最大消耗电力(最大热功率)2000W的能力。主加热线圈如图5(B)和图6所示,由外侧的加热线圈6LC1和与之串联连接的内侧的加热线圈6LC2构成。在图5(B)中,WL6A是内侧的加热线圈6LC2的线圈宽度(横向宽度)约为10mm,WL6B是外侧的加热线圈6LC1的线圈宽度(横向宽度)约为10mm。DLA是主加热线圈MC的外侧的加热线圈6LC1的外径,由于是上述半径R1的2倍,所以,为180mm。DLB是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的加热线圈6LC2的外径,为90mm。
SC1~SC4是4个长圆形副加热线圈,以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1为基点,在前后、左右并且等间隔地分别对称地配置,从中心点X1放射状地看的情况下的横截尺寸,也就是“厚度”(也称为“横向宽度尺寸”)WA是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半径R1的50%~30%左右的大小,在图1~图3的例中,使用WA被设定为40mm的副加热线圈。另外,长径MW是上述R1的2倍左右,也就是与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最大外径尺寸)相同,为180mm左右。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侧方”在特别是与其它的说明不矛盾的情况下,按图2来说当然包括右侧、左侧,也包括上侧和下侧(近前侧),“两侧”当然是指左右两方,也表示前后以及斜向。
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保持规定的空间(几mm到10mm左右的大小。在下面的说明中按“5mm”的例子进行说明)的空间271被固定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一般被称为“线圈底座”的耐热性塑料制的支撑体)。副加热线圈SC1~SC4相互为大致等间隔(相互保持空间273)。该副加热线圈SC1~SC4也通过一边加捻一边卷绕1根或多根集合线,将集合线在规定的方向卷绕成外形形状为长圆形、椭圆形,此后,为了保持形状,由捆扎件局部拘束,或者整体由耐热性树脂等固化而形成。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平面形状相同,纵、横、高度(厚度)尺寸也均为相同尺寸。因此,将1个副加热线圈制造4个,将其配置在4处。
这些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如图3所示,在从中心点X1到半径R1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其切线方向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言之,与长径方向一致。
副加热线圈SC1~SC4一面使各自的集合线长圆形地弯曲一面延伸,电气性地构成1个闭合电路。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竖直方向尺寸(也称为高度尺寸、厚度)和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竖直方向尺寸相同,而且,被水平地设置、固定成这些上表面和上述顶板的下表面的相向间隔为相同尺寸。
如前所述,上述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如图4所示,在从中心点X1到半径R2的圆上相互保持一定尺寸的空间273地被配置,其半径R2的圆周线正好与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一致。换言之,在构成一个闭合电路的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从其主加热线圈MC的中心点X1沿规定的半径R1的圆弧配置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上述集合线以沿着上述圆弧的曲率半径一面弯曲一面延伸,电气性地构成闭合电路。
到达图4所示的中心点X1的直线Q1是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的弯曲缘换言之是弯曲的圆弧的一方的端RA(换言之为起点)和中心点X1连结的直线。同样,直线Q2是将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圆弧的另一方的端RB(换言之为终点)和中心点X1连结的直线。
从加热效率的观点看,希望该2个端RA和端RB之间(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长度,也就是沿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的长度大。这是因为,如后述那样,设法使高频电流在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以相同的朝向流动,降低磁干扰。但是,现实中,由于在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高频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成为问题。为了抑制该影响而离开一定距离(后述的空间273)。因此,圆弧的长度存在一定的极限。
具体地说,在图4所示的内容中,在假设成为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的电气绝缘距离的空间271为5mm的情况下,由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径是R1的2倍=180mm,所以,R2=R1(90mm)+5mm=95mm。R2的圆的圆周的长度约为596.6mm(=作为半径R2的2倍的190mm乘以圆周率3.14的结果)。因此,在均等地(每90度角度)配置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情况下,4分之1的长度为149.15mm。由Q1和Q2构成的角度不是90度,例如,是60度~75度。因此,在为70度的情况下,上述149.15mm根据70度÷90度的比率(约0.778)×149.15mm的式子,约为116mm。也就是说,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最内侧的圆弧的长度约为116mm。
另外,在像该实施方式1这样,设置4个副加热线圈SC的情况下,由于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360度中的280度(=上述的70度的4倍)的范围是沿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面(以曲率半径R2)弯曲的(副加热线圈SC的)圆弧,所以,可以说在约77.8%(=280度÷360度)的范围(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该比率称为“匹配率”)内,主加热线圈MC外周缘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内周缘的方向匹配(并行)。这表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可使高频电流以相同方向流动的程度大,在降低磁干扰,对被加热物N提高加热效率方面有贡献。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了解说明,没有按照比例尺描绘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等各构成部分的大小。匹配率越大,高频电流越向相同朝向流动,在2个加热线圈的邻接的区域,磁通密度互相提高的长度越大,在加热效率的观点上是希望的,但是,实际上,为了确保上述空间273而存在极限,不能达到100%。匹配率优选地若在60%以上,则能够加热效率很好地构成。
另外,图3中,半径R3的大小由R2(95mm)+(副加热线圈SC的与主加热线圈MC邻接的一侧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向宽度WC1)+(副加热线圈SC的空间宽度10mm)求出。由于WC1为15mm,所以R3为110mm。另外,外侧位置的集合线整体的平均的横向宽度WC2也为15mm。
图4中,包括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圆的直径尺寸DB(与图3的DLB相同)为270mm。由于半径R2为95mm,所以,只要在其2倍的尺寸(190mm)加上处于两侧的2个副加热线圈的宽度40mm的2倍的尺寸(80mm)即可求出。空间271也可以不是上述的最小尺寸5mm,例如为10mm。虽然空间271是为了保持分别从不同的电源供给电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这样二种物体之间的绝缘性所必要的绝缘空间,但是,若为了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隔断,而使瓷器、耐热性塑料等电气绝缘物例如成为薄的板状而夹装,则空间271的电气绝缘性提高,能够使空间271的尺寸更小。在这样的电气绝缘物处于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邻接的一侧的面没有“相向”,但是,该构造在本发明中也称为“相向”。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在副加热线圈与上述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保持规定的电气性的绝缘空间相向这样的情况下,将其两者之间隔断那样的遮蔽物。
图3中,DW表示能够由该烹调器感应加热的金属制的锅等被加热物N的外径尺寸。根据上述那样的主加热线圈MC的直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厚度WA,在该图3的例中,适合加热的被加热物N的(最大)外形尺寸DW为270mm~310mm左右。
图4中,276是被设置在靠近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外侧的位置上的个别发光部,由引导光的薄的弯曲了的导光体和向该导光体供给光的发光二极管等光源构成,由通电控制电路(控制部)200控制。例如,在副加热线圈SC1进行加热动作的情况下,处于其侧方的个别发光部276发光,能够从顶板21之上视觉识别圆弧状的光带。277是被设置在第1感应加热部6L的加热线圈6LC的最外侧的环状的防磁环。275是个别发光部276的外侧和防磁环277之间的空间。
图1是被内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电源装置的电路框图。电源装置具备将三相交流电源变换为直流电流的换流器(例如,也称为二极管桥电路或整流桥电路)、与换流器的输出端连接的平滑用电容器、与该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用于第1感应加热部6L的主加热线圈MC的主逆变电路(电源电路部)MIV、同样与平滑用电容器并联连接的用于各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副逆变电路(电源电路部)SIV1~SIV4。另外,210L是第1感应加热部6L的逆变电路,由上述主逆变电路MIV和4个副逆变电路SIV1~SIV4构成。
210R是用于第2感应加热部6R的逆变电路,210M是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的驱动电路。另外,由于上述第2感应加热部6R的加热线圈6RC是被卷绕成环状的1个内侧的加热线圈6RC1和与该加热线圈成为并联的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的双重结构,所以,上述逆变电路的结构与上述的逆变电路210L的结构不同。具体地说,2个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每一个具备专用的逆变电路210R1、210R2(参照图7)。在图1中,将2个逆变电路210R1、210R2汇总,用符号210R表示。
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右侧的加热线圈6RC的最大外形DRM为180mm,它是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的外径。
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的最大外形DRA约为100mm。该加热线圈6RC的线圈宽度WR6B约为30mm,内侧线圈的线圈宽度WR6A约为10mm。
在使电流在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流动,产生磁场,加热被载置在顶板21上的锅时,若使相同的电流在大小2个加热线圈流动,则与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相比,还是从面积大的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产生的磁场有助于锅的加热的总量大。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外径100mm的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和包围其外侧的外径180mm的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这2个部分构成右侧的感应加热部6R的加热线圈6RC,并且,向该加热线圈6RC分别个别地从逆变电路210R1,210R2供给高频电流,2个环状的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相互独立地被加热驱动。
因此,能够例如仅驱动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对小径(例如,80mm~120mm左右)的被加热物N进行感应加热,另一方面,也能够同时驱动(或者在短时间交互通电)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和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将更大的直径,例如200mm左右的被加热物N加热。
由于在小径的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和大径的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上分别连接逆变电路210R1、210R2,使在两方的加热线圈流动的电流的频率相同,所以,通过使开关元件的动作频率、负荷变化,能够将在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和大径的外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2流动的电流在一定的范围内设定为任意的不同的值。在使负荷比变化,调节电力的情况下,在向开关元件附加的电压值为一定的条件下,负荷比为0.5,也就是说,串联地连接的2个开关元件的导通状态和非导通状态的比率为1:1时,输出最大。
根据本结构,因为能够使不同的电流在线圈流动,所以,能够使从内外各自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量变化。
以往,由于相对于外侧的加热线圈,内侧的加热线圈的加热线圈直径小,所以,难以有助于加热,外侧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场大,加热分布成为面包圈状,但在该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内侧和外侧流动不同的线圈电流,能够使在内侧的环状的加热线圈6RC1流动的线圈电流增大,增加加热量,由此能够使右侧的加热线圈6RC整体具有均匀的加热分布。
在由多个加热线圈加热1个锅的情况下,由于给与锅的电力是各自的加热线圈给与锅的电力的和,所以,只要在规定的额定最大热功率(例如2000W)的范围内,与增大了热功率(该热功率通过增多在内侧的加热线圈流动的电流而获得)的量成正比地减少在外侧的加热线圈流动的电力量即可,能够使内侧和外侧的加热线圈的温度差小。
另外,通过使许多的电流在内侧的加热线圈流动,即使是匝数少的内侧的加热线圈,也能使发热量大。与像以往那样,外侧环状线圈产生的磁场过强,加热分布未被平均化,在所谓的外周部分加热的强度面包圈状地变大的以往例相比,能够使加热分布近似均匀状态,因此,能够提供烹调性能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将来自上述换流器的直流电流变换为高频电流,分别(相互)独立地向主加热线圈MC以及副加热线圈SC1~SC4供给高频电流。
一般来说,由于感应加热线圈的阻抗依赖被载置在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的被加热物N的有无以及大小(面积)而变化,所以,与此相伴,在上述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流动的电流量也变化。在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中,具有用于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流动的各自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检测构件)280。该电流检测部是后述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电流检测部280,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流动的电流量,推定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是否载置了被加热物N,或推定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将该推定结果向控制部(下面称为“通电控制电路”)200传递,因此,能够精度好地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
另外,作为用于检测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使用检测在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流动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部28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机械式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其它的任意的传感器,检查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的通电控制电路200如图所示,与电流检测部280连接,与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相应地给与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控制信号。即、通电控制电路200接收与由电流检测部280检测的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流动的电流量相关的信号(表示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的数据),有选择地控制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以便在判断为未载置被加热物N或者被加热物N的直径比规定值(例如120mm)小的情况下,将高频电流向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供给禁止或者(在已经开始供给的情况下,将它)停止。
根据本发明,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将与被加热物N的载置状态相应的控制信号向主逆变电路MIV和副逆变电路SIV1~SIV4供给,能够相互独立地控制向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供电。另外,通过不驱动处于中央的主加热线圈MC(成为OFF状态),并且,驱动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1~SC4(成为ON状态),还可以实现仅预热长柄平锅等的锅壁(锅的侧面)这样的烹调方法。
接着,对上述显示构件G的显示画面100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1中,由于上述显示画面100是由所有的加热源共通使用的显示画面,所以,也称为综合显示构件。所有的加热源包括第1、第2感应加热部6L、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还有被称为格栅库(格栅加热室)或者烘烤器的电加热构件,也包含该电加热构件。在该实施方式1的综合显示构件中使用的显示画面100是周知的点阵型液晶显示画面。另外,能够实现高精细(相当于具备320×240像素的分辨率的QVGA或者640×480点、可进行16色显示的VGA)的画面,即使在显示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显示很多的文字。液晶显示画面并非仅1层,也可以使用为了增加显示信息而以上下2层以上显示的显示画面。另外,也可以由使用了单纯矩阵驱动方式的STN(Super Twisted Nematic)液晶构成。另外,使用者也能够通过该显示画面进行加热动作的指令,但这点将在后面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1中,显示画面100的显示区域是纵(前后方向)约70mm(或者约80mm)、横约100mm(或者约120mm)的大小的长方形。
上述显示画面虽未图示,但由显示驱动电路驱动。该显示部驱动电路与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连接。
另外,显示部驱动电路虽未图示出,但分别具备显示用存储器、显示控制器、接口电路、专用电源、通用驱动电路以及节段驱动电路。因此,该显示部驱动电路通过来自专用电源的电力动作,由上述接口电路取得来自显示用存储器的画像信息。另外,显示用存储器存储从通电控制电路200取得的画像信息。再有,显示控制器将被存储在显示用存储器的画像信息读出,根据该画像信息,驱动上述通用驱动电路以及节段驱动电路。通用驱动电路以及节段驱动电路通过向与显示画面100的各像素对应地设置的相互交叉的电极附加电压,驱动液晶。这样,显示驱动电路使存储在显示用存储器的画像信息在每次必要时显示于显示画面100。另外,上述显示部驱动电路由与构成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微型计算机不同的专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
31是具备温度检测元件(下面称为“温度传感器”)31L的温度检测电路。从正确的温度检查的方面出发,希望设置多个上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感知部。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中,具有5个温度传感器31L1~31L5,其一个被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空间,该主加热线圈MC被设置在第1感应加热部6L的加热线圈6LC的中央部。这些温度传感器是检测从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的量,测定温度的红外线式的温度传感器或者感热式的温度传感器,例如是热敏电阻式传感器。另外,在第2感应加热部6R的加热线圈6RC也同样地设置有红外线式的温度传感器31R(未图示出)。温度感知部没有必要限于一个,为了尽可能正确地掌握被加热物N的底面的温度,也可以隔开间隔设置多个。例如,如图4所示那样,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5处。也就是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和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之间的空间或者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内侧的空间。
另外,在使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不是5个而是4个的情况下(省略图4中的31L1),希望像图5那样,全部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空间。而且,优选同时满足是相邻的2个副加热线圈之间这样的条件。例如,若在副加热线圈SC2和SC1之间配置温度传感器31L2,则在安置仅覆盖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那样的直径小的锅的情况下,该温度传感器31L2位于该锅底面的下方,另外,在假设安置覆盖主加热线圈MC以及2个邻接的副加热线圈SC2和SC1的上方那样的长圆形、长方形的锅的情况下,依然是该温度传感器31L2位于这样的长圆形、长方形的锅底的下方,因此,具有在不仅使用小径的锅,还有在使用大的直径的锅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温度检查这样的优点。在这种情况下,温度传感器31L2可以是热敏电阻式,也可以是红外线式。换言之,在4个上述副加热线圈SC1~SC4相互保持空间271地配置在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的周围,并且在与主加热线圈MC同心圆上的位置的方式中,成为上述温度检测构件的温度传感器31L2~31L5的位置(温度检测部的位置)在上述主加热线圈MC的内侧空间有4处,在这些各处的温度检测部位于距离将相邻的副加热线圈的远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直线接近这些副加热线圈的一侧的情况下,具有不仅在使用小径的锅,还有在使用大的直径的锅的情况下,都能够进行温度检查这样的优点。
同样,若在副加热线圈SC2和SC4之间配置温度传感器31L3,则在安置仅覆盖主加热线圈MC的上方那样的直径的小的锅的情况下,该温度传感器31L3位于该锅底面的下方,另外,在假设安置覆盖主加热线圈MC以及2个邻接的副加热线圈SC2和SC4的上方那样的长圆形、长方形的锅的情况下,依然是该温度传感器31L3位于这样的长圆形、长方形的锅底的下方,因此,具有不仅在使用小径的锅,还有在使用大的直径的锅的情况下,均能够进行温度检查这样的优点。
另外,因为红外线传感器比热敏电阻式成本还高,所以,在像图5那样,使用4个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例如,仅使1个温度传感器31L5为红外线式,使其它的3个为热敏电阻式即可。
另外,在温度传感器为红外线式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由能够检测从锅等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的量测定温度的发光二极管等构成,在能够使从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汇集,并且实时(基本没有时间差)接收,并从该红外线量检测温度方面(比热敏电阻式)优异。即使处于被加热物N的近前的顶板21的温度和被加热物N的温度不同,该温度传感器也能够不受顶板21的温度的影响而检测被加热物N的温度。即,这是因为设法防止从被加热物N放射的红外线被顶板21吸收或阻断。
例如,顶板21选择使4.0μm或者2.5μ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透过的原料,另一方面,温度传感器选择检测4.0μm或者2.5μm以下的波长区域的红外线的温度传感器。
另外,温度传感器像上述那样使用传热式的检查元件,例如也使用3个热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在为热敏电阻等传热式的温度传感器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红外线式温度传感器相比,在实时捕捉急剧的温度变化方面差,但是,能够接收来自顶板21、被加热物N的辐射热,确实地检测被加热物N的底部、处于其正下方的顶板21的温度。另外,在没有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顶板21的温度。
另外,上述温度传感器和温度检测电路31也成为作为检查被加热物N没有被安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上的情况的构件的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的一部分。也可以说电流检测部280和该温度检测电路31是被加热物载置检查部。
40L、40R如图2中单点划线所示,是在上述前侧的凸缘3F的上方分别左右分离地被设置的上表面操作部。这些操作部能够接收来自形成在顶板21的表面上的各种输入键的指令,设定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的通电时间、热功率等。能够独立于由后述的显示画面100的表面的静电容量式触摸输入用的各种键进行的设定来设定通电条件。
50是将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的所有的电源一齐导通、阻断的主电源开关(未图示出)的操作键,成为若使用者下压,则电源接通,若再次推压,则电源断开这样的构造。
接着,对具体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前,对可由构成在本发明中提及的控制构件F的核心的通电控制电路200执行的主要的烹调菜单进行说明。
“高速加热模式”(是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1选择部E1选择)。
能够通过手动设定向被加热物N施加的热功率。在该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W~3000W的范围,使用者从下述的16阶段中选定1阶段。
150W、200W、300W、400W、500W、625W、750W、875W、1000W、1250W、1500W、1750W、2000W、2250W、2500W、3000W。
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比(下面称为“主副热功率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以便在不超过使用者所选定了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处于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并且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为(大热功率时)2:3~(小热功率时)1:1。
虽然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同时驱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控制成两者的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
“油炸模式”(自动)(是要求加热速度和保温功能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选择)。
将放入了油炸油的被加热物N(天麸罗锅等)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第1工序),此后,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调节热功率(第2工序),以便将被加热物N的温度维持在规定范围。
第1工序:快速地加热到规定的预热温度(例如180℃)。使用者能够将该规定的预热温度从180℃、190℃、200℃、210℃、220℃、230℃以及240℃这7个温度中自由地设定1个。
主加热线圈热功率为2500W
第2工序:这里,实施油炸,投放天麸罗的食材等。最大运转30分钟。在该工序中,由热功率设定部进行的(任意的)热功率设定被禁止。在经过30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地结束(也可以延长指令)。
主副热功率比在第1工序、第2工序均被自动地决定成为规定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热功率比。例如,主副热功率比在(大热功率时)2:3~(小热功率时)1:1自动地变化。
主·副加热线圈在第1工序中被同时驱动,相互邻接的区域上的线圈的高频电流的流动一致。这是为了快速加热到规定温度。在第2工序,也同样被同时驱动,电流的流动一致。但是,若在油炸中途温度的变化少的状态继续,则使电流的方向相反,谋求加热的均匀化。
“预热模式”(是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选择)。
特征是进行禁止热功率设定、变更,以预先确定的热功率(利用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信号)将被加热物N加热到第1预热温度的第1预热工序,在第1预热工序结束后,进行(利用来自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信号)将被加热物N加热到第2预热温度的第2预热工序,此后,进行从第2预热温度维持到第1预热温度的范围的保温工序。
第1预热工序:
第1预热温度(第1目标温度)为200℃(是默认值。此外,使用者能够从180℃~240℃中以10℃间隔任意地设定)。
主加热线圈2000W(最大热功率时)
副加热线圈2000W(最大热功率时)
第2预热工序:
是到第2预热温度(第2目标温度)为止的工序。第2预热温度为240℃(默认值)。此外,使用者能够从180℃~240℃中以10℃间隔任意地设定,但是,不能设定成与第1预热温度相同的温度,需要与第1预热温度总是确保10度以上的差。
主加热线圈500W(最大热功率时)
副加热线圈500W(最大热功率时)
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在此期间不进行(任意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在经过5分钟后,加热动作自动地结束。
主加热线圈300W~100W(使用者不可设定)
副加热线圈300W~100W(使用者不可设定)
在保温工序期间中进行任意的热功率设定的情况下,与高速加热相同。
就任意的热功率设定而言,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W~3000W的范围,使用者从下述16阶段中选定1阶段。
150W、200W、300W、400W、500W、625W、750W、875W、1000W、1250W、1500W、1750W、2000W、2250W、2500W、3000W。
保温工序将在后面详细阐述,但是,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成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同时通电,或者仅一方被通电等各种各样的通电型式。在该情况下,主副热功率比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自动地决定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在通电区间(每个规定的时间区段)变化。例如为1:4~2:1。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组合中有各种各样的型式,主副热功率比因这些总和电力的大小以及后述的“区间”(也称为“期间”)而各种各样地变化。
虽然主·副加热线圈在预热工序中被同时驱动,但是,此时,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流动为正相反方向。这是为了重视在邻接区域使从双方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干扰,使加热强度均匀化。虽然在保温工序也是被同时驱动,但是,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为相反。这是为了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在保温工序中,根据使用者的指令开始对流促进控制。对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在后面阐述。
“烧水模式”(是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1选择部E1选择)。
使用者以任意的热功率开始加热被加热物N内的水,在水沸腾(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温度传感器从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判定为沸腾状态)时,由显示构件G告知使用者这种情况。特征在于,此后热功率被自动地设定,将沸腾状态保持不变地维持仅2分钟。
烧水工序: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热功率为120W~3000W(在热功率1~热功率16,从16阶段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为热功率13=2000W)。
主副热功率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以便在不超过使用者选定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并且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为(大热功率时)2:3~(小热功率时)1:1。
保温工序:最大2分钟。经过2分钟后,自动地结束加热动作。
主加热线圈10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
副加热线圈15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
在使用者在该期间中设定了任意的热功率的情况下,与高速加热相同。热功率也可从处于120W~3000W的范围的16阶段中任意地选择一个。
到沸腾为止,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同时驱动,此时,控制成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在沸腾后,电流的方向成为相反。
“煮饭模式”(是使加热的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2选择部E2选择)。
使用者安放放入了适当量的米饭和水的成为被加热物N的容器,将该容器按照规定的煮饭程序(吸水工序、加热工序、沸腾工序、蒸工序等一系列的程序)加热,自动进行煮饭。
吸水工序以及煮饭工序
主加热线圈6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与工序的进展相应地自动地变化)
副加热线圈7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与工序的进展相应地自动地变化)
蒸工序:5分钟主线圈加热零(热功率0W)
保温工序:最大5分钟。
主加热线圈2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变更)
副加热线圈2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变更)
虽然主·副加热线圈同时被驱动,但是,控制成其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的电流的流动成为相反方向。这是为了重视在邻接区域使从双方的加热线圈产生的磁通相互干涉,使加热强度均匀化。
另外,在煮饭工序结束后,在由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检查到被加热物N未被安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或在蒸工序、保温工序的任意一个工序中,同样由被加热物载置检查部检查到被加热物N未被同时安置在主·副加热线圈之上的情况下,主·副加热线圈立即中止加热动作。
“焯煮模式”(是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1选择部E1选择)。
加热工序(到沸腾为止):
能够通过手动设定向被加热物N施加的热功率。
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为120W~3000W的范围,使用者从下述16阶段中选定1阶段。
150W、200W、300W、400W、500W、625W、750W、875W、1000W、1250W、1500W、1750W、2000W、2250W、2500W、3000W。
默认值为3000W(在使用者没有选择热功率的情况下,以3000W开始加热)。
主副热功率比由自动地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以便成为规定的热功率比的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在通电区间(每个规定的时间区段)变化。例如,为1:4~2:1。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的组合中有各种各样的型式,主副热功率比通过这些总和电力的大小以及后述“区间”(也称为“期间”)而各种各样地变化。
沸腾以后:
在水沸腾(控制部通过温度检测电路31的温度传感器,从来自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推定为沸腾状态)时,告知使用者这种情况。
此后,连续30分钟(可延长)以默认值(例如1500W)自动地使加热动作继续,以便维持沸腾状态,但是,使用者也可以任意地选定沸腾以后的热功率。另外,例如,后述的加热型式10(图22)适合该焯煮模式。
遍及到沸腾为止的加热工序整个区域,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同时被驱动,被控制成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另外,在沸腾以后(只要使用者未进行禁止操作)自动地开始“对流促进控制”。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在后面阐述。
“烧水+保温模式”(是使加热速度和均匀性优先的烹调菜单,由第3选择部E3选择)。
使用者以任意的热功率开始加热被加热物N内的水,在水沸腾(控制部通过温度传感器,从被加热物N的温度、温度上升度变化等信息推定为沸腾状态)时,由显示构件G告知使用者这种情况。此后,热功率被自动地设定,维持沸腾状态不变仅2分钟。
烧水工序:
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合计的热功率为120W~3000W(在热功率1~热功率16,从16阶段中任意设定。默认设定值为热功率13=2000W)。
主副热功率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以便在不超过使用者选定的上述合计热功率的限度,成为规定热功率比的范围内,并且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例如,主副热功率比为(大热功率时)2:3~(小热功率时)1:1。
保温工序:最大10分钟。经过10分钟后,自动地结束加热动作。
主加热线圈10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变更)
副加热线圈1500W以下(使用者不可设定、变更)
到沸腾为止,控制成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沸腾后,电流的方向相反。另外,在沸腾以后,根据使用者的操作,开始对流促进控制。该对流促进控制将在后面阐述。
下面,一面参照图8,一面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使用者导通主电源的操作键50,通过操作部(未图示出)指令进行加热准备动作的情况下,使用上述电流检测部280,检测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流动的电流量,据此,判定被加热物N是否被载置在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或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将该结果向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传递(步骤MS1)。
在为合适的锅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使设置在操作构件E或者其附近的显示构件G的例如液晶显示画面进行催促选择所希望的烹调菜单的显示(MS2)。在为不合适的变形锅(底面凹陷的锅等)、异常地小的锅等的情况下,进行加热禁止处理(MS6)。
在使用者通过操作部选择、输入了烹调菜单、热功率、烹调时间等的情况下,正式地开始加热动作(MS4)。
作为在显示构件G上显示的烹调菜单,为上述的“高速加热模式”、“油炸模式”、“烧水模式”、“预热模式”、“煮饭模式”、“焯煮模式”、“烧水+保温模式”这样的7个。在下面的说明中,省略“模式”这样的表述,例如有将“烧水模式”记载为“烧水”,另外,将“高速加热模式”记载为“高速加热”的情况。
在使用者从这些7个烹调菜单中选择了任意的一个的情况下,与这些菜单对应的控制模式被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内置程序自动地选择,设定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各自的可否通电、通电量(热功率)、通电时间等。由显示部进行促使使用者通过烹调菜单设定任意的热功率、通电时间等的显示(MS5)。
另外,相对于上述图1的选择部E1、E2、E3合计为3个,而在上述显示构件G显示的烹调菜单合计为7个,但是,实际上,如图23所示,在E1中有能够选择“高速加热”E1A和“烧水E1B”、“焯煮”E1C这3个的键。同样,在选择部E2中有“预热”E2A和“煮饭”E2B这2个,另外,在选择部E3中有“烧水+保温”E3B和“油炸”E3A这2个键。
(第1烤焦抑制控制)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烤焦抑制控制进行说明。另外,在沸腾以后或者即将沸腾前,例如由温度传感器检查到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到98℃的情况下,或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从烹调开始的经过时间判定为接近沸腾状态的情况下等,希望在此之后,在使用者任意地进行了指令的时期,例如刚刚操作后,开始烤焦抑制控制,但是,在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成为沸腾状态后,只要使用者不禁止或在中途不停止加热,自动地向烤焦抑制控制转移。
该控制是在主加热线圈MC没有驱动的期间中,由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任意一个加热被加热物N的控制。
图9(A)表示仅主加热线圈MC被供给来自主逆变电路MIV的高频电流而被加热驱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咖喱、煨菜等由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成为200W左右的小的热功率。
同样,图9(B)表示由副逆变电路SIV1仅向副加热线圈SC1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副加热线圈SC1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咖喱、煨菜等由副加热线圈SC1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另外,副加热线圈SC1的热功率成为200W左右的小的热功率。
同样,图9(C)表示由副逆变电路SIV2仅向副加热线圈SC2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副加热线圈SC2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咖喱、煨菜等由副加热线圈SC2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另外,副加热线圈SC2的热功率成为200W左右的小的热功率。
同样,图9(D)表示由副逆变电路SIV3仅向副加热线圈SC3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副加热线圈SC3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咖喱、煨菜等由副加热线圈SC3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另外,副加热线圈SC3的热功率成为200W左右的小的热功率。
同样,图9(E)表示由副逆变电路SIV4仅向副加热线圈SC4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副加热线圈SC4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被烹调物,例如咖喱、煨菜等由副加热线圈SC4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另外,副加热线圈SC4的热功率成为200W左右的小的热功率。
在由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同时加热的情况下,热容易聚集的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锅底温度升高,容易烤焦。另外,因为在咖喱、煨菜等的烹调中进行熬炖烹调的情况下,食材粘连在锅底的情况多,所以,粘连了食材的部分的温度局部地升高,容易烤焦。
如上所述,通过按照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副加热线圈SC2→副加热线圈SC3→副加热线圈SC4的顺序进行加热,使得加热处渐渐移动,据此,能够设置食材冷却的期间,更均匀地保持锅底的温度,能够防止烤焦。
(第1通电型式)
图10是针对图9的加热动作,表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流动的电流的时刻的说明图,将被附加了被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状态表示为“ON”,将未附加的OFF状态表示为“OFF”。下面,也有将该图10所示的通电形态称为“第1通电型式”的情况。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通电控制的1个期间称为“区间”。由于只要未特别说明,区间1用“T1”表示,所以,也将T1称为“期间1”。同样,区间2用T2表示,相当于“期间2”。下面,效仿该例,在有10个区间的情况下,区间3~区间10用T3~T10的附图标记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由规定的时间间隔构成的多个区间T1~T10中,T1区间主加热线圈MC为ON。T2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3区间副加热线圈SC1为ON。T4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5区间副加热线圈SC2为ON。T6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7区间副加热线圈SC3为ON。T8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9区间副加热线圈SC4为ON。T10区间全部线圈为OFF。
该图10所示的区间T1~10分别为1~60秒左右即可。以后,像这样,以规定的间隔,使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流动的电流为ON、OFF。另外,1~60秒左右这样的意思表示在使区间T1~T10均为10秒间隔,接着还进行区间T1~T10的控制的情况下,与10秒相同的时间进行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进行的情况这2种情形。在后者的情形中,例如可以考虑使区间T1~T10均为15秒间隔。另外,区间T1和T2还有区间T3和T4的时间也可以不同。例如,区间T1为10秒钟,T2为15秒钟,T3为10秒钟,T4为15秒钟。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说明了到区间T10为止的动作,但是,若像T11~T20这样进一步设置10个区间,则再次进行上述的T1~T10的动作。若设置至区间T20,则例如T1~T4中的主加热线圈MC和第1、第2副加热线圈SC1、SC2的动作在T11~14的期间与T1~T4同样地再次进行,这些3个加热线圈反复进行2次同样的通电型式。T21以后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这在此后阐述的图13、图15、图16、图18、图19、图20、图21以及图22的通电型式例中也同样,该发明并非是必须在从区间T1到T10之间完成烹调这样的发明,在T11以后也可以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反之,也可以在到T5为止的阶段使烹调动作结束。
从该图10可知,第1通电型式必须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的任意一个线圈为ON后,设置OFF期间。通过设置OFF期间,能够使烹调物暂时变冷,促进味道的渗透,并且,能够防止烤焦。
另外,在图10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流动的电流的时刻为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副加热线圈SC2→副加热线圈SC3→副加热线圈SC4的顺序,但也可以改变次序。例如,也可以像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副加热线圈SC4→副加热线圈SC2→副加热线圈SC3那样,使得副加热线圈的ON时刻按照相对的线圈的次序进行加热。
另外,若锅底的温度达到约140℃前后,则容易引起烤焦。据此,也可以通过烤焦抑制控制,在温度检测电路31在动作中检查了一定的温度的情况下,降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
(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1)(第2通电型式)
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4作为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按照主加热线圈→副加热线圈SCL→副加热线圈SCR这样的次序进行加热。
(第3通电型式)(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2)
如图12、图13所示,也可以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4分为2组,例如,像将副加热线圈SC1、SC2作为第1组,将副加热线圈SC3、SC4作为第2组那样,使相邻的副加热线圈为1组。在副加热线圈为6个的情况下,也能够为第3组。若在这些每1组设置专用的逆变电路,则能够相对于副线圈的总数,使驱动它的逆变电路的数量为一半。但是,在由1个逆变电路驱动2个副加热线圈的情况下,为了驱动其一方的副加热线圈而不驱动另一方,需要设置切换构件。
(第4通电型式)(副加热线圈的组的变形例3)
如图14、15所示,也可以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4作为2组,例如,像使副加热线圈SC1、SC4为1组,使副加热线圈SC3、SC2为1组那样,使相对的副加热线圈为1组。在副加热线圈为超过4的偶数个的情况下,例如为6个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使3个副加热线圈为1组,使剩余的3个副加热线圈为其它的1组。
(对流促进控制)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对流促进控制进行说明。对流促进控制大致划分有3种。另外,在沸腾以后或者即将沸腾前,例如由温度传感器检查到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到98℃(或者100℃)的情况下,或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从烹调开始的经过时间判定为接近沸腾状态的情况下等,希望在此之后在使用者任意地进行指令的时期,例如刚刚操作后,开始对流促进控制,但是,在为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成为沸腾状态后,只要使用者不禁止或在中途不停止加热,自动地向对流促进控制转移。
(第1对流促进控制)
该控制是在主加热线圈MC没有驱动的期间中,由副加热线圈SC1~SC4全部线圈加热被加热物N的控制。
图3(B)表示仅主加热线圈MC被供给来自主逆变电路MIV的高频电流,被加热驱动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例如炖菜等的炖汁由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加热,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该状态继续,则如图3(B)中箭头YC所示,能够朝向外侧产生对流。通过这种情况,将炖汁浇到食材。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为300W~1500W左右的弱~强热功率。
同样,图3(A)表示由副逆变电路SIV1~4分别全部向副加热线圈SC1~4供给高频电流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因此,以该发热部为基准,被收容在被加热物N的内部的例如炖菜等的炖汁由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加热,产生上升的流动。因此,若该状态继续,则如图3(A)的箭头YC所示,能够朝向内侧产生对流。通过这种情况,将炖汁浇到食材。另外,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的总和为300W~1500W左右的弱~强热功率。
通过向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交替地导入热功率,即使以弱~强的热功率进行加热,也能够防备锅底的温度局部地上升,抑制烤焦。另外,通过交替地导入热功率,将炖汁平均地浇到烹调物,即使使用者不搅拌烹调物,也能够使炖汁浸透。由于在制作炖鱼、肉和马铃薯的炖菜(下面称为俗称的“日式土豆炖肉”)等炖菜料理的情况下,若在途中搅拌,则食材会被炖碎,所以,能够抑制炖碎。
(第5通电型式)
图16是针对加热动作,表示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流动的电流的时刻的说明图,将被附加被加热驱动的高频电流的状态表示为“ON”,将未被附加的OFF状态表示为“OFF”。
如图16所示,在由规定的时间间隔构成的多个区间T1~T8中,T1区间主加热线圈MC为ON。T2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3区间副加热线圈SC1~4为ON。T4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5区间主加热线圈MC为ON。T6区间全部线圈为OFF。T7区间副加热线圈SC1~4为ON。T8区间全部线圈为OFF。
该图16所示的区间T1~8为1~60秒左右即可。以后,像这样以规定的间隔,使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流动的电流为ON、OFF。另外,1~60秒左右这样的意思表示在使区间T1~T10均为10秒间隔,接着还进行区间T1~T10的控制的情况下,与10秒相同的时间进行的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进行的情况这2种情形。在后者的情形中,例如可以考虑使区间T1~T10均为15秒间隔。另外,区间T1和T2,还有区间T3和T4的时间也可以不同。例如,区间T1为10秒钟,T2为15秒钟,T3为10秒钟,T4为15秒钟。
从该图16可知,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的任意一个线圈为ON后,必须设置OFF期间。通过设置OFF期间,能够使烹调物暂时变冷,促进味道的渗透,并且,能够防止烤焦。
(第2对流促进控制)
该控制是虽然同时加热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的控制。也就是说,该控制的特征是,分别将比供给到主加热线圈MC的感应加热电力小的电力向副加热线圈SC1~4供给,接着,使向副加热线圈SC1~4的每一个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变大,将比该电力小的电力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反复多次进行这些动作。
(第6通电型式)
图17(A)表示向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同时从各逆变电路MIV、SIV1~4供给高频电流、被加热驱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8中表示被分别设定的热功率的大小。也就是对将热功率的大小设定为成为“主加热线圈MC热功率>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每一个热功率”的情况进行说明。
像这样,在设定了使在主加热线圈MC上设定的热功率的大小比副加热线圈SC1~4的每一个的热功率大的热功率的情况下、2个以上的副加热线圈被同时驱动的情况下,副加热线圈侧的热功率总和比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大。
在该加热型式的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自的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此时,由于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强,所以,由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在YC1方向产生上升的流动。若保持不变地仅由主加热线圈MC煮乌冬等面类,则会在外侧YC1方向持续引起对流而溢出。但是,通过同时向副加热线圈SC1~4导入热功率,引起向内侧的YC2方向的对流,将向外侧YC1方向的对流抑制得少,能够抑制溢出。
在图18中,在区间T1,主加热线圈MC被驱动(ON),若使其热功率为PW7,则在相同的区间T1被驱动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为比PW7小的PW2。
在下一个区间T2,主加热线圈MC继续驱动(ON),其热功率PW7成为更小的热功率PW3。另一方面,在相同的区间T1,被继续驱动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从PW2变更为大的PW6。因此,1个副加热线圈,例如SC1的热功率PW6以比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PW3大的热功率被驱动,另外,因为同时与其它的3个副加热线圈SC2~4同时被驱动,所以,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总热功率值(热功率总和值)当然比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值PW3大几倍。
以后,还在区间T3以区间T1的热功率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4,接着,与区间T2同样地被驱动,以后,使这些区间T1、T2的驱动型式反复。
图17(B)表示向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同时从各逆变电路MIV、SIV1~4供给高频电流,被加热驱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将分别被设定的热功率的大小如图18所示,设定为成为“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也就是说,在主加热线圈MC上设定的热功率的大小设定为比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每一个热功率小的热功率。另外,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比4个副加热线圈侧的热功率总和小很多(图18的区间T2、T4等)。
在这种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此时,由于副加热线圈SC1~4每一个的热功率强,所以,由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在YC3方向产生上升流。若保持不变地仅由副加热线圈SC1~4煮乌冬等面类,则会在内侧YC3方向持续引起对流而溢出。但是,通过同时向主加热线圈MC导入热功率,引起向外侧YC4方向的对流,将向内侧YC3方向的对流抑制得少,能够抑制溢出。
通过像上述那样,反复进行多次区间T1、T2的动作,能够在焯煮乌冬等面类时,抑制溢出。另外,该反复次数、时间间隔,也就是区间T1~T4的长度由内置在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程序决定。
另外,在第2对流促进控制中,也可以在温度检测电路31在动作中检查了规定的温度的情况下,此后,在电气性地检查了溢出的情况下,进行降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的动作或使热功率为OFF的动作。另外,就检查溢出的方法而言,以往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因此,省略说明。
(加热线圈热功率分配的变形例1)
也可以加热成在使加热线圈的热功率分配为“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的总和”后,成为“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的总和”。
(预热控制)(第7通电型式)
该控制虽然同时(以较大的热功率)加热驱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是,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规定的温度后,降低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总和热功率)。
图17(A)表示向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同时从各逆变电路MIV、SIV1~4供给高频电流、被加热驱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被分别设定的热功率的大小设定成在最初的区间使主加热线圈MC侧比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每一个的热功率总和小或者等同,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4。
若该加热继续,则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若使主加热线圈MC侧的热功率大,或者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总和热功率等同,则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比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部分加热温度变低,在长柄平锅的外侧不足以进行预热,担心烹调物没有漂亮地带有焦糖色。因此,在该预热控制中,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规定的温度以后的区间,将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总和控制成与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等同或比它大。这样的区间成为预热保温区间,能够不加热过度而使锅劣化地将锅预热到适合煎蛋、汉堡包、饺子等的温度。
另外,在预热保温区间,在温度检测电路31在动作中检查了异常的温度梯度的情况下,作为起火的对策,也可以降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或使热功率为OFF。
(第3对流促进控制)(第8通电型式)
该控制虽然同时加热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规定的温度后,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
如图1所示,由圆形的主加热线圈MC和4个扁平形状副加热线圈SC1~4构成感应加热部,驱动这些加热线圈的情况以及如图11所示,由隔着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两侧的对称的形状的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构成的情况的任意一种情况均可,但以后者的结构为前提进行说明。
图19所示的比率是在各区间T1~T7(省略T8以后)中,主加热线圈MC和2个扁平形状副加热线圈SCL、SCR的各自的个别热功率相对于向第1感应加热部6L导通的总和热功率的比例。例如,在区间T1为总和热功率2000W的情况下,因为主加热线圈MC为80%,所以是1600W。另外,由于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分别各为10%,所以各是200W。也就是说,主副热功率比为4:1。
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被加热物N的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例如98℃(或者100℃)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像区间T1那样,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L、SCR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
接着,在区间T2,使主加热线圈MC和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的总和热功率的大小,也就是主副热功率比反过来成为1:4。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比例设定为20%,副加热线圈SCL、SCR的各自的热功率比例设定为40%。接着,在区间T3,再次返回区间T1的状态,在下一个区间T4,再次以区间T2的状态进行驱动,但在下一个区间T5,使主加热线圈MC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L、SCR的驱动停顿。该停顿期间尤其在将大量的烹调液例如煨菜、汤、咖喱等那样的粘性高的物体、比重比水高的液体放入深的锅的情况下有效。也就是说,这是因为,若不是连续地加热,而是短时间停顿,则在该停顿期间,液体的流动暂时停止,这次容易以平稳的状态产生相反方向的对流。在该例中,以最初处于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为中心,产生朝向其正上方的上升流(主加热线圈MC为ON的状态),接着,在副加热线圈SCL、SCR的正上方方向产生上升的流动(副加热线圈为ON的状态)。
另外,图19中,在区间T1~T4之后,设置了停顿的区间T5,但也可以在使区间T1、T2的动作进一步连续地反复了多次后,设置区间T5那样的停顿区间。另外,T1、T2和其以后的T3、T4、T5等的区间的间隔(时间)也可以不相同。因为使驱动停顿的区间T5例如为几秒即可,所以,基本不存在使烹调时间整体拖长那样的影响。
另外,在使用4个具有等同的额定加热能力的副加热线圈的结构中,若为图19所示的例,则例如只要第1副加热线圈SC1和第2副加热线圈SC2使在区间T1中的热功率比例分别各为5%,第3副加热线圈SC3和第4副加热线圈SC4使在区间T1中的热功率比例分别各为5%即可。若像这样,则具有:圆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扁平形状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4,它们靠近主加热线圈的侧部被配置,且具有比主加热线圈的半径小的横向宽度尺寸;向上述主加热线圈MC以及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分别供给感应加热电力的逆变电路MIV、SIV1~4;控制上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的控制部(通电控制电路)200;对上述控制部200指示加热的动作或者条件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操作构件E,上述控制部200在区间T1将比从上述逆变电路MIV向上述第1~第4副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总和(占整体的比例为20%)大的电力((占整体的比例为80%)向上述主加热线圈MC供给,此后,在区间T2,增大向上述第1~第4副加热线圈SC1~SC4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将占整体的比例增至80%),从上述主逆变电路MIV将比向该第1~第4副加热线圈供给的电力的总和小的电力(占整体的比例为20%)向上述主加热线圈供给,上述控制部200使对于主加热线圈MC以及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上述区间T1、T2所示的通电切换动作反复多次。据此,在被加热物N成为规定温度(例如,达到沸腾状态的时点)以后,能够促进处于其中的水、炖菜汁等液体产生对流。
(第2烤焦抑制控制)
接着,对第2烤焦抑制控制进行说明。另外,在沸腾以后或者即将沸腾前,例如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到被加热物N的温度上升到了98℃(或者100℃)的情况下,或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从烹调开始的经过时间判定为接近沸腾状态的情况下等,希望在此之后在使用者任意地进行指令的时期,例如刚刚操作后,开始烤焦抑制控制,但是,在为特定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成为沸腾状态后,只要使用者不禁止或在中途不停止加热,则自动地向烤焦抑制控制转移。
该控制虽然同时加热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规定的温度后,将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分别抑制得小。
(第9通电型式)
如图1所示,由圆形的主加热线圈MC和4个扁平形状副加热线圈SC1~4构成感应加热部,驱动这些加热线圈的情况,以及如图11所示,由隔着主加热线圈MC配置在两侧的对称的形状的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构成的情况的任意一种情况均可,但在图20中,以前者的结构为前提进行说明。
图20中,PW2~PW7分别表示热功率。但是,在线圈不同的情况下,数字的大小不一定是热功率值的大小。例如,也有表示对于主加热线圈MC的PW7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PW6而言,PW7为大的热功率的情况,但是,也有等同的情况,另外,还有反而比PW6小的情况。但是,在为相同的线圈的情况下,PW3比PW2热功率大,随着数字像PW3、PW4这样增大,热功率也增大。
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被加热物N的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例如98℃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像区间T1那样以作为第1热功率的PW7驱动主加热线圈MC,同时以第2热功率PW6驱动副加热线圈SC1~4。PW7例如为700W,PW6例如为600W。据此,区间T1中的主副热功率比成为7:24。
接着,在区间T2,将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从第1热功率PW7变更为第3热功率PW3。PW3例如为300W。同时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从第2热功率PW6变更为第4热功率PW2。PW2例如为200W。据此,区间T2中的主副热功率比成为3:8。
接着,在区间T3,以与区间T2相同的主副热功率被驱动。再有,在区间T4,主加热线圈MC和所有的副加热线圈SC1~4一齐驱动停顿。
此后,在区间T5~T8,再次进行与区间T1~T4相同的通电型式、热功率。虽然在以后的区间,也可以使区间T1~T4的动作反复,但是,在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区间T9,将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从第1热功率PW7变更为更小的热功率PW5(但是,比第3热功率PW3大)。PW5例如为500W。同时将4个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从第2热功率PW6变更为更小的热功率PW4(但是,比第4热功率PW2大)。PW4例如为400W。据此,区间T9中的主副热功率比成为5:16。
下面的区间T10、T11分别与区间T2相同。在区间T9使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热功率稍许下降是由于担心因经过区间T1~T8(也有区间的数量比它多的情况),导致放入被加热物N的锅等的被烹调物的含水率逐渐降低,在以相同的热功率加热相同的时间的情况下,产生烤焦。也就是说,如该实施方式所示,使热功率降低的情况、虽未图示出但使区间的时间变短的情况对抑制烤焦有效。
图21(A)是根据图20所示的考虑方法,具体地用瓦特(W)表示主加热线圈MC和4个扁平形状副加热线圈SC1~4的热功率值的图。从图21(A)可以明确,在区间T1,主加热线圈MC以作为第1热功率PW7的200W被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SC1~4分别以作为第2热功率PW6的500W被驱动,在区间T2,第1热功率PW7的200W被变更为作为第3热功率PW2的100W而被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SC1~4分别使第2热功率PW6(500W)下降到第4热功率PW2的300W而被驱动。
图21(B)是根据图20所示的考虑方法,用瓦特(W)表示驱动像图11所示那样隔着主加热线圈MC被配置在两侧的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的情况下的热功率值的图。
从图21(B)可以明确,在区间T1,主加热线圈MC以作为第1热功率PW7的200W被驱动,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分别以作为第2热功率PW6的750W被驱动,在区间T2,第1热功率PW7的200W被变更为第3热功率100W而被驱动,2个副加热线圈SCL、SCR分别使第2热功率PW6(750W)下降到第4热功率PW2的350W而被驱动。
另外,在图21(A)和(B)中,虽然第2热功率PW6和第4热功率PW2的热功率值并不相同,但这主要是由于副加热线圈的大小不同。另外,第1~第4热功率是根据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等的尺寸、原料、制造方法等而变化的热功率,上述的例子只不过是一例。
(第10通电型式)
图22保持不变地表示各区间T1~T11中的实际的瓦特(W)数,在区间T1中,由于主加热线圈MC为800W,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分别为175W,所以,在区间T1,总和热功率为1500W。另外,在区间T3也是1500W,在以后的所有的区间T3~T11中,总和热功率也是1500W。因此,在区间T1中,主副热功率比由于是800W对700W(175W×4),所以是8:7。在区间2中,主副热功率比反转为7:8。
另外,各区间T1~T11是表示在图22的下部那样的时间,仅最初的区间T1长达60秒,使加热停顿的区间T2为2秒,以后的加热驱动区间T3、T5、T7、T9、T11均为20秒,另外,加热停顿期间T4、T6等均被统一为2秒。
另外,在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SCL、SCR中的上面所说明的各通电型式(从第1通电型式到第10通电型式)的说明中,所谓“没有驱动”状态(“OFF”的状态)在即使对这些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4、SCL、SCR物理性地进行少的通电,该通电的结果也是不会实质上使被加热物N产生能够感应加热烹调的程度的感应加热的程度的结果的情况下,指该发明提及的“没有驱动”状态。也就是说,即使在OFF状态下也不是完全没有通电这样的意思。例如,在为了发挥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的功能,在流动如下程度的小电力的情况下,也称为OFF状态,上述小电力是通过电流检测部280能够检测在加热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程度。
接着,对该显示构件G的显示画面100进行说明。
图23~图25中,显示画面100在使用上述第1感应加热部6L、第2感应加热部6R以及辐射式中央电加热部7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情况下被起动。
图23表示在第1感应加热部6L中即将选择烹调菜单前的状态。
如图23所示,按压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键50,此后,在进行使用第1感应加热部6L那样的选择操作的情况下,最初显示图23的画面。也就是说,作为烹调菜单选择用,一齐(以一览状态)显示高速加热用的选择键E1A、烧水用选择键E1B、焯煮选择键E1C、预热用选择键E2A、煮饭选择键E2B、油炸选择键E3A、烧水+保温的选择键E3B这7个键。
在图23中,上述7个键E1A、E2A、E3A等采用通过使用者的指等触碰,而使静电容量变化的接触式键,使用者通过轻轻触碰与键表面对应的位置的覆盖显示画面100的上表面的玻璃制顶板21的上表面,产生对于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有效的输入信号。
即、做成如下的结构:虽然在构成上述各种输入键E1A、E2A、E3A等的部分(区域)的上述顶板21表面没有通过印刷、刻印等显示任何表示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等,但是在这些键的下方的显示画面100按照每个这些输入键的操作场景,显示表示键的输入功能的文字、图形。
所有的输入键并非总是同时被显示。就即使操作也无效的键(没有操作的必要的输入键)而言,不在显示画面上显示输入功能文字、图形,成为不能从顶板21的上方视觉识别的状态。由确定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的动作的控制程序进行限定,以便即使这样的无效状态的输入键被操作,也不会给与操作构件E任何有效的操作指令信号。
图23是使用处于左侧的第1感应加热部6L的情况下最初显现的画面。催促使用者进行烹调菜单的选择。这里,若假设触摸焯煮选择键E1C,则显示画面100像图24那样变化。
图23中,22是帮助键,若在使用者对操作迷惑或进行了错误的操作发出警报音或在显示画面100显示警告文字的情况下等进行操作,则用文字将与该场景相连的信息显示在图25的显示区35。23是咨询键,用文字将所使用的烹调器具的信息、烹调方法、高明地进行烹调的注意点等详细地显示在显示区35。
图24中,24是烹调菜单选择键,在该图24的场景中,若触摸它,则返回图23的场景,因此,在想要执行另外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使用。
25是用柱形图状的图形显示热功率的大小的热功率显示图形,与16阶段的热功率相吻合地显示成具有16条。26A、26B是一对热功率调节键,具有正记号的键26A使热功率增加,具有负记号的键26B用于减少热功率。若触碰一次这些键26A、26B,则此时热功率变更1阶段。
图24中,28是按1分钟单位显示加热时间的时间显示部,27A、27B是该加热时间的调节键,具有正记号的调节键27A使时间增加,具有负记号的调节键27B用于使时间减少。若触碰1次这些调节键27A、27B,则此时时间1分分地被变更。另外,也存在因烹调菜单而不显示烹调时间的情况。另外,在自动地显示了标准的时间的情况下,只要由上述调节键27A、27B调节即可。在热功率的情况下也是同样。在为不能调节(不调整)的烹调菜单的情况下,不显示调节键27A、27B、26A、26B。
29是烹调菜单的显示部,34是用数字表示热功率的热功率显示部,33是用于指令上述的对流促进控制的键。该键并非总是被显示,因烹调菜单而不被显示。例如,在煮饭模式下并不被显示。另外,在“焯煮”的情况下,在作为初期设定自动地在沸腾后进行对流促进控制的情况下,该键33没有被显示。32A是加热动作开始的键。
在图24的场景下,若触摸加热动作开始的加热开始键32A,则该加热开始键32A如图25所示,功能被变更,被显示为加热停止键32B。在图25中,36是用文字显示参考信息等的显示区,35是为了安全方面而用适宜文字对使用者显示注意事项的注意显示区。37是执行中的烹调菜单的名称显示部。
若加热烹调动作开始,则在显示画面100上,如图25所示,为向使用者表示进行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的至少1个的协同加热,而显示示意性的图形61。另外,被导通的热功率的值通过用数字62被同时显示。另外,副加热线圈的通电的切换也由箭头61那样的图形进行显示。这些各显示与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状态(也包括热功率状态)相应地实时使形状、颜色等变化。
另外,在想要停止加热的情况下,例如只要触摸加热停止键32B即可。另外,若对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键50进行OFF操作,则显示画面100改变为加热停止显示。因为在烹调结束后,顶板21也为高温的情况多,所以,进行高温报知,直至顶板21在规定温度以下。此后,显示画面100自动地消失。因此,图24、图25所示的各种键也消失,即使触碰被显示过的位置,也不会产生任何操作信号。
图25中,63是时间延长键,在加热烹调开始后任何时候均可操作,若触摸该键,则在显示画面100显现图24所示那样的按1分钟单位显示加热时间的时间显示部28和加热时间的调节键27A、27B。
接着,一面参照图26和图27,一面说明从感应加热烹调开始到结束为止的动作的一例。(烹调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在烹调开始时,首先,操作主电源的键50,导通主电源(步骤1。下面将步骤省略为“ST”),在使用者指令了加热准备动作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的自我诊断程序起动,进行加热前有无异常的检验,显示构件G起动(ST2)。
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接着,由构成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的电流检测部280,推定被加热物N是否被载置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各自的线圈的上方,或被加热物N的底部面积是否比规定值大,该推定结果被传递到作为控制部的通电控制电路200(ST3)。
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是进行适合大径锅的加热处理,还是进行适合通常锅的加热处理等(使规定的小电流在加热线圈流动,由电流传感器检查其结果)。在虽然是合适锅,但为通常尺寸的锅、小锅或者不合适加热等的情况下,成为不同于大径锅的处理。
(烹调开始阶段)
通过上述情况,向以大径锅为对象的烹调工序转移的准备完成,在选择烹调菜单后,迅速地开始感应加热动作。另外,将锅底面的直径为120mm~180mm左右的锅称为“通常锅”,将直径不足120mm的锅称为“小型锅”。在这些锅的情况下,基本上也与上述步骤相同。另外,因为这里提及的直径是与顶板21的表面接触的锅底面的直径,所以,锅主干体的直径尺寸比它大。
虽然在“通常锅”、“小型锅”的情况下,也在显示画面100显示“烧水”、“保温”等烹调菜单,但是,在为“通常锅”、“小型锅”的情况下,在该实施方式1中,仅中心部的主加热线圈MC进行加热,因此,控制内容(热功率、通电型式等)差异很大。当然,因为不能个别地仅加热驱动副加热线圈SC的全部、其一部分,所以,不存在利用副加热线圈SC的加热型式。显示画面100显示图23的画面,催促烹调菜单的选择(ST4)。另外,在一并使用声音引导装置的情况下,在该阶段进行“请选择所使用的加热源”这样的声音引导。
由主加热线圈MC的电流传感器和副加热线圈SC的4个电流传感器,判断是否在上方载置同一被加热物N的基础信息被输入构成上述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的电流检测部280。通过检测电流变化,上述电流检测部280检测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的阻抗的变化,驱动载置着长方形、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主加热线圈MC的主逆变电路MIV以及副加热线圈SC的各副逆变电路SIV,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发出指令信号,以便使高频电流在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的载置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副加热线圈(至少1个)中流动,对于未载置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的其它的副加热线圈抑制或者停止高频电流。
例如,在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判断为在主加热线圈MC和1个副加热线圈SC1的上方载置着同一椭圆状的锅(被加热物N)时,通电控制电路200使主加热线圈MC仅与特定的副加热线圈SC1联动地动作,以预先确定的热功率比例由各自的逆变电路MIV、SIV1向这两个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
这里,“热功率比例”如在图22的加热型式的说明中所说明的那样,是指“主副热功率比”。例如,在使用者欲以3000W的热功率进行烹调而开始烹调的情况下,在通电控制电路200分配成使主加热线圈MC为2400W,使副加热线圈SC1为600W的情况下,是指该2400W和600W的比。在该例的情况下为4:1。
不能驱动该副加热线圈SC1单体进行感应加热烹调,另外,其它的3个副加热线圈SC2、SC3、SC4的各单体以及即使将它们组合也不能进行感应加热烹调。换言之,在主加热线圈MC被驱动的情况下,最初处于其周边的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任意1个或者多个才同时被加热驱动。假设在安置了覆盖4个副加热线圈SC1、SC2、SC3、SC4的所有的上方那样的大的外径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4个副加热线圈被驱动的控制型式被准备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程序之中。
在进行了烹调菜单的选择的情况下(ST5),例如,在选择了“焯煮”的菜单的情况下,显示画面100成为图24那样的画面,催促设定焯煮的烹调所需的控制条件,例如热功率和时间(ST6A)。在使用者用键33设定热功率(ST6B)、设定加热时间(ST6C)、设定进行对流促进控制(ST6D)的情况下,正式地开始加热动作(ST6E)。因此,如图27所示,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通电型式(ST6F),逆变电路210L被驱动(ST6G)。在该通电开始阶段,通电控制电路200开始时间的测定。
如上所述,焯煮模式在加热工序(到沸腾为止)能够通过手动设定热功率。
即、焯煮模式是使加热速度优先的烹调菜单,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合计热功率在120W~3000W的范围内使用者能够选定1阶段。
遍及到沸腾为止的加热工序整个区域,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被同时驱动,被控制成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另外,在沸腾以后(只要使用者没有进行禁止操作),自动地开始“对流促进控制”。另外,由于热功率的默认值为2000W,所以,即使在不操作热功率调节键26A、26B,而是操作加热开始键32A的情况下,也开始加热。
主副热功率比自动地由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成为规定的范围内,使用者不能任意地设定。
在沸腾以后,虽然以默认值(1500W)自动地使加热动作继续连续30分钟(可延长),以便维持沸腾状态,但是,使用者也可以任意地选出沸腾以后的热功率。上述热功率调节键26A、26B任何时候都可操作(参照图25)。即使在热功率变更的情况下,温度检测电路31也总是监视被加热物N的温度。但是,在任意地设定了热功率的情况下,因为成为通常的加热模式,所以,不执行图22所示那样的通电型式。
若像上述那样,以设定的热功率继续加热规定时间,则放入被加热物N中的水成为热水,不久,成为沸腾状态。在通电控制电路200通过温度检测电路31的信息检查沸腾状态,推定处理为成为了沸腾状态的情况下(ST6H),由显示画面100显示成为沸腾状态的情况。另外,在一并使用与显示构件G协作的那样的声音引导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阶段进行“热水烧开”这样的声音引导或出现蜂鸣器音。
另外,通电控制电路200计算从加热开始时点(ST6E)到检查了该沸腾状态的时点为止的经过时间(下面称为“到沸腾为止的所需要时间”),积存在内置的半导体存储器中。而且,接着计量以后的时间(下面称为“沸腾后经过时间”)。另外,虽然热功率被自动地变更为1500W,但是,在被加热物N的温度在刚刚投放了焯煮的蔬菜等后急剧降低的情况下,通过温度检测电路31的工作,热功率被增强,向沸腾状态恢复,此后,维持在1500W。
接着,开始上述的对流促进控制中的例如第2对流促进控制(ST6K)。该控制如上所述,虽然同时加热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也就是说,该控制的特征是,分别将比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小的电力向副加热线圈SC1~4供给,接着,增大向副加热线圈SC1~4的每一个供给的感应加热电力,将比该电力小的电力向主加热线圈MC供给,将这些动作反复多次。在该控制中,如图17(A)所示,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此时,由于主加热线圈MC的热功率强,所以,由正上方的部分加热,在YC1方向产生上升的流动。若保持不变地仅由主加热线圈MC煮乌冬等面类,则会在外侧YC1方向持续引起对流而溢出。但是,通过同时向副加热线圈SC1~4导入热功率,引起向内侧的YC2方向的对流,将向外侧YC1方向的对流抑制得少,能够抑制溢出。
而且,判定使用者设定的时间是否到来。另外,判定“沸腾后经过时间”是否经过30分钟(ST7),检验是否进行了时间延长操作(该步骤未图示出),在未延长的情况下,在“沸腾后经过时间”经过了30分以上的情况下,停止逆变电路210L(ST8),在显示画面100显示加热停止,并且进行高温报知(ST9)。
另外,在上述步骤ST6J中,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到沸腾为止所需要时间”的长短、至此为止的热功率值等数据,推定被加热物N的锅中是否放入了很多的烹调液、水或者蔬菜、肉等食材。在例如尽管以3000W加热大的锅,“到沸腾为止所需要时间”长的情况下,因为通电控制电路200具有例如以3000W使1升的热水从20℃上升到100℃所必要的时间数据,所以,根据与它的比较结果,推定加热了2升以上的液体。因为在这样的大量的烹调液的情况下,担心产生烤焦、溢出,所以,也可以在对流促进控制刚刚开始(ST6K)后,追加与上述通电型式决定的处理步骤(ST6F)相同的处理(ST6L),以便通电控制电路200能够选择判断为与这样的状况相吻合地最适当的控制方法。也存在根据需要向更适当的加热型式变更的情况。
另一方面,对在成为沸腾状态以后,开始上述的对流促进控制中的例如第3对流促进控制的情况进一步进行说明。
该控制如上述的第10通电型式那样,虽然同时加热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但在由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规定的温度后,使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SC4的驱动电力带有差值。
如图22所示,第10通电型式中,在最初的60秒的区间T1中,主加热线圈MC被控制为800W,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分别被控制为175W,以总和热功率为1500W被驱动。下一个停顿区间T2为2秒钟,在该停顿期间中,成为因在被加热物N中产生的对流而运动的面、意大利面等被烹调物静止的状态。
下一个区间T3中,总和热功率也是1500W,通过通电20秒钟,上述被烹调物随着热水的对流在静止以后再次开始移动。以后,空出2秒钟的停顿期间,每20秒按总和热功率为1500W,主副热功率比为7:8反复执行加热驱动动作。
由于反复几十次以上这样的间歇的加热动作,使得被加热物N的发热部成为主加热线圈MC的正上方的部分和副加热线圈SC1~4的正上方和遍及各个副加热线圈之间的部分,但是,由于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热功率大致等同,所以,还是主加热线圈MC的加热效果比散布在周围的副加热线圈SC1~SC4强,被加热物N的底面整体被加热,且其中心部被强力地加热,在被加热物N中,在其中心部产生比周边部强的上升流。但是,由于周边部也被加热,所以,在被加热物N的周边部,换言之是接近锅的侧面的场所成为溢出的原因那样的泡发展也被抑制,被加热物N的整体被有效地加热。也就是说,能够抑制溢出。
另外,在图22所示的第10通电型式中,在最初的60秒的区间T1中,主加热线圈MC为800W,分别以350W的热功率仅驱动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中的相邻或者相对的2个副加热线圈,另外,也可以变更为经过停顿区间T2的2秒钟,在区间T3中,主加热线圈MC变更为700W,分别以350W的热功率仅驱动相邻或者相对的2个副加热线圈这样的型式。若成为该型式,则被加热的部位从被加热物N的底面的一方侧向相反一侧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转移,使被加热物N中产生在图17中说明的那样的对流。
另外,在图22所示的第10通电型式中,对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热功率合计,也就是“总和热功率”为1500W(下面称为“焯煮热功率1”)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但是,在通电控制电路200的控制程序中,作为该第10通电型式,还与总和热功率的大小相应地具备“焯煮热功率2”和“焯煮热功率3”。
热功率的相对的大小的关系为“焯煮热功率1”最小,“焯煮热功率3”最大。“焯煮热功率1”为总和热功率1500W,“焯煮热功率2”约为1800W,“焯煮热功率3”约为2000W。“焯煮热功率1”中,最初的区间T1为60秒。“焯煮热功率2”、“焯煮热功率3”中,最初的区间T1也分别为60秒。另外,区间T3、T5、T7等中,向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同时通电的区间的时间为20秒。在“焯煮热功率2”、“焯煮热功率3”中,通电停顿期间T2、T4、T6等全部为1秒。通过这样的通电时间控制,来控制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以便使“焯煮热功率2”的总和热功率约为1800W,“焯煮热功率3”的总和热功率约为2000W。另外,在“焯煮热功率1”和“焯煮热功率2”以及“焯煮热功率3”中,在被通电的各区间T3、T5、T7等中,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各个热功率值与“焯煮热功率1”的情况不同。
另外,在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被驱动的情况下,在“焯煮热功率1”~“焯煮热功率3”的任意一个中,都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控制,以便使热功率值相同。也就是说,在总和热功率例如约为1800W的“焯煮热功率2”中,当在某个区间,主副热功率比为1:2的情况下,主加热线圈MC约为600W,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的合计热功率约为1200W,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指2个副加热线圈SC1、SC2分别以约600W被驱动的情形。例如,不执行使一方的副加热线圈SC1约为800W,以约400W驱动另一方的副加热线圈SC2这样的控制。
接着,对图28所示的“焯煮模式”中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进行说明。若成为沸腾状态,则即使使用者不选择“焯煮热功率1”~“焯煮热功率3”的任意1个,在上述烹调菜单的选择步骤(ST6J)或步骤6L中,选择了“焯煮模式”的情况下的热功率也作为默认值被设定为“焯煮热功率1”,也就是总和热功率1500W,因此,采用图22所示那样的通电型式10。但是,若被烹调物的量等条件不同,则在步骤(ST6J)或步骤6L中,存在选择“焯煮热功率2”或者“焯煮热功率3”的情况,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将“焯煮热功率1”变更为“焯煮热功率2”或者“焯煮热功率3”。
在图28的控制动作流程图中,像上述那样,通常在焯煮模式中以最小热功率1500W开始加热(ST6N)。而且,总是以短的时间间隔(例如,几秒以内)进行在沸腾后经过时间是否未经过30分的检验(ST7),但是,在使用者任意地变更了热功率的情况下,在进行有无热功率变更的检验的步骤(ST6P)中,进入热功率变更步骤(ST6Q),在热功率变更步骤(ST6Q)中,进行使用者指定的对热功率变更的处理。而且,以变更后的热功率继续进行加热动作,进行沸腾后经过时间是否未经过30分的检验(ST7)。在经过了设定的时间(30分)的情况下,停止逆变电路MIV、SIV的动作,加热动作结束。
使用者在观察以焯煮热功率1进行焯煮动作的状况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可变更操作为“焯煮热功率2”或者“焯煮热功率3”,另外,也可以进行在暂时设定为“焯煮热功率2”或者“焯煮热功率3”后,返回“焯煮热功率1”的操作。也有使用者一面看被加热物N的锅中热水和“意大利粉”、“乌冬”、“拉面”等原料的运动,一面在认为没有产生溢出时,变更为“焯煮热功率2”或者“焯煮热功率3”的情况,另外,也可以变更为“焯煮热功率1”。
接着,对在上述烹调菜单的选择步骤(ST5)中,选择了“预热菜单”的情况进行说明。
使用预热菜单的场景有例如作为被加热物N使用大型的长柄平锅进行炒菜的烹调。
在为了选择预热菜单而选择了“预热模式”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决定使用了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通电型式。在显示画面100进行与预热模式对应的显示(ST6Q)。作为该显示画面100中的显示,在进行预热烹调的情况下,以文字显示必须设定作为目标的温度。作为该目标温度,还用文字同时明确表示能够选择180℃、200℃、240℃等。若使用者从目标温度中选择1个希望的预热温度,则开始预热动作(ST6R)。
在使用者作为预热温度选择了240℃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从该预热温度选出200℃作为“第1预热温度”,选出3000W作为“第1热功率”。因此,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以成为总和热功率3000W的方式自动地决定主副热功率比,例如进行热功率分配,以便作为主副热功率比1:1,使主加热线圈MC为1500W,副加热线圈群整体为1500W。为了提高预热速度,在该实施方式中,基本上以最大热功率被不停顿地进行加热至第1温度。相关的逆变电路由通电控制电路200控制,以便使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在相互邻接的区域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一致。
长柄平锅等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温度由温度检测电路31监视,总是检验是否成为第1预热温度(200℃)。在判断为成为第1预热温度的情况下(ST6S),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自动降低热功率的处理,以便从第1热功率(总和热功率:3000W)成为第2热功率(总和热功率:1000W)(ST6T)。
而且,接着继续加热,以便成为第2预热温度,总是由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验长柄平锅等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温度是否成为第2预热温度(240℃),在判断为成为第2预热温度的情况下(ST6U),通电控制电路200中止第2热功率(总和热功率:1000W)的通电,开始进行控制,以便成为在通电型式的决定步骤(ST6P)决定的通电型式(ST6V)。也就是说,通电控制电路200总是一面参照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的温度检验结果,一面自动地进行热功率的增减,以便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温度维持第2预热温度。
另外,在成为了第2预热温度的情况下,因为预热完成,所以,使用者能够在任何时候将烹调的材料,例如肉、蔬菜等向被加热物N的长柄平锅投放。但是,也考虑使用者没有像这样投放烹调的材料的情况,在作为规定的时间的30分钟自动停止。因此,在刚刚按照被选择的通电型式开始正式的加热动作后,即,开始刚刚成为第2预热温度后的时间的计量(ST6W),进行是否未经过30分的检验(ST7)。在经过了设定的时间(30分钟)的情况下,逆变电路MIV、SIV的动作停止,结束加热动作。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焯煮模式的规定时间检验动作(ST7)和预热模式下的规定时间检验动作(ST7)中,30分钟分别成为判定的基准,但是,在这2个烹调模式中,也可以使时间不同。
如上所述,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使用5个温度传感器31L1~31L5,总是检验被加热物N的温度,以便使长柄平锅等被加热物N的底部的温度接近第2预热温度(240℃),在使用者投放了冷的蔬菜、肉或者水、汤等的情况下,被加热物N的温度快速降低。这样一来,通电控制电路200根据来自温度检测电路31的温度降低信息,通过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进行控制,以便使加热能力成为最大,瞬间变更热功率成为最大热功率(总和热功率:3000W)。而且,自动地进行随着被加热物N的温度接近规定的温度(240℃)而使总和热功率逐渐变小这样的热功率控制。另一方面,在成为了预热完成温度(240℃)后,在使用者任意地变更了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了下降到230℃的操作的情况下或者变更了总和热功率的情况下,检验有无这些变更操作(ST6X),在进行了这些变更的情况下,在另外的通电程序进行变更的处理,以便接近这些变更后的设定值(热功率或者温度)(ST6Y)。
另外,虽然针对“第1预热温度”为200℃,“第1热功率”为3000W,作为目标的预热温度(第2预热温度)为240℃的情况下的动作,说明了一例,但是,在第2预热温度为240℃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总是使“第1预热温度”为200℃。虽然主加热线圈MC和4个副加热线圈SC1~SC4的总和热功率为3000W,重视加热速度而开始预热动作,但是,在总和热功率例如为2500W的情况下,因为即使在加热相同的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其温度上升的曲线也平缓,所以,也可以是更接近第2预热温度的温度,例如,也可以成为220℃。因为到这些第1预热温度、第2预热温度为止的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SC的各个热功率值、由其确定的总和热功率值还因这些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群的大小、所使用的锅的大小等而变化,所以,只要重复加热温度实验等,确定最佳值即可。
(总结)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明确,第1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是,具备:加热线圈6LC,其感应加热被加热物N;高频电力供给构件210L,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通电控制电路200,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且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温度检测电路31,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操作构件E(40L),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上述加热线圈6LC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和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主加热线圈可加热的大小的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MC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再有,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上述被加热物N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N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T1~T11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
由于是该结构,所以,在焯煮模式下,促进处于锅等被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或含有蔬菜、肉等食材等的液体的对流,还可以抑制锅底部的焦糊的产生。
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是,具备:加热线圈6LC,其感应加热被加热物N;高频电力供给构件210L,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通电控制电路200,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且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温度检测电路31,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操作构件E(40L),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上述加热线圈6LC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和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的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N,上述副加热线圈SC1~SC4是保持空间271地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着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MC侧弯曲,其弯曲的匹配率具有60%以上的扁平形状,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MC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再有,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N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上述被加热物N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T1~T11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
根据该结构,在焯煮模式下,促进处于锅等被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或含有蔬菜、肉等食材等的液体的对流,还可以抑制锅底部的焦糊的产生。而且,因为副加热线圈SC1~SC4是保持规定的空间271地与主加热线圈MC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着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MC侧弯曲,其弯曲的匹配率具有60%以上的扁平形状,所以,产生以主加热线圈MC为中心,将它包围地由副加热线圈SC1~SC4加热的部分,能够与主加热线圈相辅相成地有效地由副加热线圈SC1~SC4加热被加热物。
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是,具备: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其感应加热被加热物;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其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MC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MC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通电控制电路200,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210L,且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作为能够由使用者选择的烹调模式;温度检测电路31,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操作构件E(40L),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MC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再有,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被加热物N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例如,200℃)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例如,3000W)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在检测了上述被加热物N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例如,240℃)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在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例如,1000W)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为在达到第1预热温度为止,能够以大的热功率进行加热,所以,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另外,能够使预热动作自动化。再有,在达到第2温度为止,在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预热工序中,通过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以规定的主副热功率比驱动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能够更均匀地加热被加热物的从底面中心部到外周缘的整体。
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特征是,具备:环状的主加热线圈MC,其感应加热被加热物N;多个副加热线圈SC1~SC4,其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高频电力供给构件210L,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通电控制电路200,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且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温度检测电路31,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操作构件E(40L),其对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指令上述烹调模式,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再有,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检查被加热物N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例如,200℃)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例如,3000W)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在检测了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例如,240℃)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在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例如,1000W)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在上述温度检测电路31在第2预热温度检查以后的阶段检查了被加热物N的温度降低到第1预热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上述通电控制电路200从第1热功率向第2热功率恢复,由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SC4进行高热功率加热,迅速恢复到第2预热温度。
由于是这样的结构,因为在达到第1预热温度为止,能够以大的热功率进行加热,所以,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另外,能够使预热动作自动化。再有,在达到第2温度为止,在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预热工序,通过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替地驱动或者同时以规定的主副热功率比驱动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能够更均匀地加热被加热物的从底面中心部到外周缘的整体。再有,由于在被加热物的温度因投放冷的蔬菜、肉等食材而使温度急剧降低的情况下,上述通电控制装置快捷地从第1热功率向第2热功率恢复,由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高热功率加热,所以,即使在使用了预热模式的情况下,也自动地维持必要的热功率,能够高明地进行炒菜、油炸烹调。
再有,能够以程序的形态实现、提供上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通电控制电路200、温度检测电路31、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400等的动作,上述程序能够由微型计算机或具备各种半导体储存装置(ROM、RAM等)的电子设备、信息设备执行。因此,可以以该程序的形态经记录媒质发布或使用互联网的通信线路传送,还可期待通过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新的控制功能的发布、更新、载入等作业提供提高了使用便利性的烹调器。
另外,能够将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SC1的附近或者其内侧空间,以便能够分别地检查由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例如图2中为由SC1加热的区域的温度,通过进行下面那样的控制,进一步防止烤焦。
(A)温度检测电路31在以规定热功率驱动一方的副加热线圈SC1的情况下,检查处于该副加热线圈SC1的上方的锅的部分的温度是否为多少度(此时,也可以同时驱动主加热线圈MC)。
(B)将驱动了主加热线圈MC、副加热线圈SC1等的情况下的温度上升倾向,例如在导通了1000W的情况下,从75℃达到85℃的期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温度上升率与预先以1000W加热水的情况下的数据(基准值1)进行比较(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这样的比较判定处理。)。
(C)在与基准值1相比需要更长时间的情况下,或者温度上升率小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被烹调液体(例如,咖喱等)的粘性高。
(D)在该判定以后,使针对主加热线圈MC和副加热线圈的通电状态变化(例如,使总和热功率作为1阶段主·副加热线圈整体为875W,或作为2阶段为750W以下,或者缩短主·副加热线圈的通电继续时间,使每单位时间的加热量降低)。
(E)在通过上述(D)的处理例如导通750W,进一步继续加热的情况下,将从85℃达到95℃的期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温度上升率与预先以750W加热水的情况下的数据(基准值2)进行比较(由通电控制电路200进行)。
(F)在时间比基准值2短的情况下,或者温度上升率大的情况下,通电控制电路200判定为处于被烹调液体(例如咖喱等)的粘性低的状态(例如,咖喱伴随着温度上升,从中途粘性变低。)。
(G)在通过上述(F)的处理判定为粘性低的情况下,进行上述那样的对流促进控制。但是,在判定为粘性依然高的情况下,例如,采用减小每个单一的期间(区间)的热功率或者缩短各期间的时间宽度的控制等,进行减少针对被加热物N的每个单位时间(例如,10秒)的加热量的处理。
如上所述,能够期待如下这样的效果:能够防止无意地导通大的热功率继续加热的情况,进一步抑制产生烤焦。
另外,若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隔着主加热线圈MC)分离的2处以上,以便能够分别地检查由隔着主加热线圈MC处于其两侧的1对副加热线圈例如图2中SC1和SC4的组或SC2和SC3的组加热的区域的温度,则能够更正确地掌握锅整体的温度变化,因此这是期望的。另外,希望温度传感器一并使用红外线式和热敏电阻等感热式,利用两者的优点。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将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组合进行加热驱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抑制熬炖烹调等中的烤焦,因此,能够广泛地利用在放置型、内装型的感应加热式加热源专用烹调器以及其它的辐射式加热源的复合型感应加热烹调器。
附图标记说明
A:主体部;D:加热构件;E:操作构件;F:控制构件;G:显示构件;W:横向宽度尺寸;CL1:主体部A的左右中心线;CL2:第1感应加热部的左右中心线;CL2:第2感应加热部的左右中心线;DB:副加热线圈的配置外径尺寸;N:被加热物(锅);SC:副加热线圈(群);SC1~SC4:副加热线圈;MC:主加热线圈;MIV:主逆变电路;PW2:第4热功率;PW3:第3热功率;PW4:热功率;PW5:热功率;PW6:第2热功率;PW7:第1热功率;SIV1~SIV4:副逆变电路;T1~T11:期间(区间);21:顶板;31:温度检测电路;100:显示画面;400:被加热物载置判断部;X1:中心点;X2:中心点。

Claims (13)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加热线圈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2.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驱动上述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焯煮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加热线圈具有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和多个副加热线圈,上述多个副加热线圈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上述副加热线圈是保持规定的电气性的绝缘空间地与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着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侧弯曲,该弯曲的匹配率具有60%以上的扁平形状,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焯煮模式”加热上述被加热物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之前的阶段,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内的液体的沸腾状态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副加热线圈在与主加热线圈同心的圆上,隔开规定的空间至少配置2个,并且各副加热线圈是从上述主加热线圈的中心部开始在放射方向的宽度为该主加热线圈的直径的50%以下的扁平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副加热线圈是保持规定的电气性的绝缘空间地与主加热线圈的外周缘相向,并且整体沿该外周缘向主加热线圈侧弯曲的扁平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驱动上述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供给构件由上述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电路和上述副加热线圈用的逆变电路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副加热线圈配置2个或者4个以上的偶数个,
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高频电力供给构件由上述主加热线圈用的逆变电路和被2个以上的上述副加热线圈共用的逆变电路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检测构件中,温度检测部至少有2处,
其中的一处位于上述主加热线圈的内侧空间,
另一处位于上述主加热线圈的外侧,并且位于由将所有的副加热线圈的最外周位置连结的线所包围的范围的内侧空间。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副加热线圈在环状的主加热线圈的周围,并且在与主加热线圈同心的圆上的位置相互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4个,
上述温度检测构件中,温度检测部在上述主加热线圈的内侧空间有4处,这些各处的温度检测部位于距离将相邻的副加热线圈的远侧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直线与这些副加热线圈接近的一侧。
9.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多个副加热线圈,其在该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有“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被加热物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以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10.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环状的主加热线圈,其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
多个副加热线圈,其在主加热线圈周围,与上述主加热线圈协作加热直径比可由主加热线圈加热的大小的上述被加热物更大的被加热物;
高频电力供给构件,其分别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通电控制构件,其控制上述高频电力供给构件,至少具备“烧水模式”和“预热模式”作为使用者能够选择的烹调模式;
温度检测构件,其检查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和
操作部,其对上述通电控制构件指令上述烹调模式,
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以上述“烧水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决定上述主加热线圈单独加热或者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
再有,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通过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协作加热,以上述“预热模式”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检查被加热物的温度为第1预热温度之前的阶段,以规定的第1热功率同时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在检查了上述被加热物的温度比上述第1预热温度高的第2预热温度以后的阶段,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并且以比上述第1热功率小的第2热功率以下驱动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
在上述温度检测构件在第2预热温度检查以后的阶段,检测了被加热物的温度降低到第1预热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上述通电控制构件从第2热功率向第1热功率恢复,由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进行高热功率加热。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检查了上述第2预热温度以后,将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驱动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超过该时间的情况下,使加热停止。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检查了上述第2预热温度以后,将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驱动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该限制期间中从上述操作部进行了时间的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变更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驱动时间。
13.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上述通电控制构件在检查了上述第2预热温度以后,将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驱动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该限制期间中从上述操作部进行了热功率的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变更上述主加热线圈和副加热线圈的驱动热功率。
CN201280033648.8A 2011-07-08 2012-06-15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50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1363 2011-07-08
JP2011151363 2011-07-08
PCT/JP2012/003931 WO2013008390A1 (ja) 2011-07-08 2012-06-15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635A CN103650635A (zh) 2014-03-19
CN103650635B true CN103650635B (zh) 2015-09-30

Family

ID=47505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36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50635B (zh) 2011-07-08 2012-06-15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31403B1 (zh)
JP (1) JP5766287B2 (zh)
CN (1) CN103650635B (zh)
ES (1) ES2750588T3 (zh)
WO (1) WO20130083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12077A (zh) * 2015-08-03 2018-04-13 三菱电机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电力传输装置及天线
JP7009272B2 (ja) * 2018-03-19 2022-01-25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器
ES2729738A1 (es) * 2018-05-04 2019-11-05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na Sa Dispositivo de inducción
DE102022200166A1 (de) * 2022-01-10 2023-07-13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Messen einer Leistung an einer Induktionsheizsp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78069B2 (ja) 1994-09-06 1999-11-15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
JP3725249B2 (ja) 1996-07-10 2005-12-07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JP4617676B2 (ja) * 2004-01-27 2011-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915271B2 (ja) * 2007-04-18 2012-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4804450B2 (ja) * 2007-12-26 2011-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629443T3 (es) * 2008-02-19 2017-08-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positivos de cocción por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JP2010073384A (ja) 2008-09-17 2010-04-02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33842B2 (ja) 2008-12-19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33654B2 (ja) 2008-12-19 2013-07-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101135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0101202A1 (ja) * 2009-03-06 2010-09-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41575B2 (ja) * 2009-03-11 2013-07-1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182172B2 (ja) * 2009-03-17 2013-04-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ITTO20090840A1 (it) * 2009-10-30 2011-04-30 Indesit Co Spa Piano cottura a induzio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750588T3 (es) 2020-03-26
CN103650635A (zh) 2014-03-19
WO2013008390A1 (ja) 2013-01-17
JP5766287B2 (ja) 2015-08-19
EP2731403A1 (en) 2014-05-14
EP2731403A4 (en) 2015-11-04
EP2731403B1 (en) 2019-09-11
JPWO2013008390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02098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3098542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64578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22716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54890B2 (ja) 家電機器の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CN103650635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94402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775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2278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4693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家電機器の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JP55864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64227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23071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8300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2248499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012675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2601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59241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37857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102249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および、その加熱方法
JP5892888B2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プログラム
JP201413790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WO2011155195A1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00339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5053229A (ja) 電磁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