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195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8195A
CN103608195A CN201280030453.8A CN201280030453A CN103608195A CN 103608195 A CN103608195 A CN 103608195A CN 201280030453 A CN201280030453 A CN 201280030453A CN 103608195 A CN103608195 A CN 1036081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re bead
coiling
adjacent
bead
sil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04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和田翔吾
宫园俊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08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1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4Bead cores
    • DTEXTILES; PAPER
    • D07ROPES; CABLES OTHER THAN ELECTRIC
    • D07BROPES OR CABLES IN GENERAL
    • D07B1/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opes or cables
    • D07B1/06Ropes or cables built-up from metal wires, e.g. of section wires around a hemp core
    • D07B1/0606Reinforcing cords for rubber or plastic articles
    • D07B1/062Reinforcing cords for rubber or plastic articles the reinforcing cords be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and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4Bead cores
    • B60C2015/048Polygonal c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nding sequence
    • DTEXTILES; PAPER
    • D07ROPES; CABLES OTHER THAN ELECTRIC
    • D07BROPES OR CABLES IN GENERAL
    • D07B2201/00Ropes or cables
    • D07B2201/20Rope or cable components
    • D07B2201/2015Strands
    • D07B2201/2033Parallel wires
    • DTEXTILES; PAPER
    • D07ROPES; CABLES OTHER THAN ELECTRIC
    • D07BROPES OR CABLES IN GENERAL
    • D07B2501/00Application field
    • D07B2501/20Application field related to ropes or cables
    • D07B2501/2046Tire cords
    • D07B2501/2053Tire cords for wheel rim attach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19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d portion of the t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由一根涂覆橡胶的胎圈丝制成的股卷绕成环形体并且在环状体的轴向上层叠多层、在环状体的径向上并置多列而形成胎圈芯,胎圈芯埋设在轮胎的胎圈部中,轮胎特征在于:胎圈芯包括轴向上的两列环状体;胎圈芯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位于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所在的相应列的径向上的最外侧,胎圈芯的卷绕开始端和/或卷绕终止端与胎圈丝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特别涉及具有埋设到轮胎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充气轮胎,该胎圈芯在断裂强度和胎圈扩张力方面优异并且轻量化。
背景技术
埋设在充气轮胎胎圈部的胎圈芯的示例包括具有被称作“单股”(mono-strand)环体状的胎圈芯,通过在胎圈部卷绕股(即,涂覆橡胶的单根胎圈丝)多次形成“单股”环体状(例如,参考文献1)。
图1是上述胎圈芯的单股环体状在轴向上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所示,该单股胎圈芯是由环体状(也就是涂覆橡胶的单根胎圈丝1)在轴向(图1中的X轴方向)上并置多列并且在径向(图1中的Y轴方向)上层叠多层的股构成。
因为通常是通过对胎圈丝赋予张力来实施胎圈丝的卷绕过程,上述这种胎圈芯通常是通过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在径向上从内侧朝向外侧卷绕胎圈丝形成的。因此,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1s通常位于径向最内侧,卷绕终止端1e通常位于径向最外侧。
归因于复合材料的特性,当具有上述结构的胎圈芯的轮胎被填充内压时,张力很难施加在胎圈丝的各端部(卷绕开始端1s和卷绕终止端1e)。
因此,已知的是,当进行单股胎圈芯的断裂测试时,断裂趋于发生在卷绕开始端(特别地归因于卷绕开始端的应力集中)。
此外,在传统的单股胎圈芯中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上所述,当卷绕开始端位于径向最内侧时,胎圈扩张力(轮胎和轮辋之间的接合力)减小。
此外,近年来,就环境保护而言,已需要研发使用尽量少用资源的轻量化轮胎,对于单股胎圈芯,考虑通过减少单股环体状的轴向上的列数和径向上的层数来使单股胎圈芯轻量化。
然而,轴向上的列数减少的胎圈芯出现胎圈芯的胎圈扩张力降低的问题,轴向上的列数和径向上的层数减少的胎圈芯出现胎圈芯的断裂强度降低的问题。
因此,强烈需要研发一种尽管轻量化、但在断裂强度和胎圈扩张力方面优异的胎圈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25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标为提供一种具有埋设在轮胎胎圈部的胎圈芯的充气轮胎,该胎圈芯在断裂强度和胎圈扩张力方面优异并且轻量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锐意地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
结果,发明人揭示出:在上述卷绕开始端位置发生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当轮胎充入内压时,在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沿周向被牵拉的方向上的力(参见图2)引起这些胎圈丝之间的橡胶的剪切变形,由于该剪切变形,在所述位置处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张力增加。
由此,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具有上述单股环体状的胎圈芯中,能够通过卷绕股而最终形成使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径向上的最外侧的U形构造来增强断裂强度和胎圈扩张力。因为胎圈芯具有轴向上的两列结构,像这样的这种具有U形截面构造的胎圈芯因而能够在整体上显著地窄化宽度,还能够轻量化。
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新近发现通过增加端部和构成与该端部相邻的层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能够抑制归因于上述橡胶的剪切变形的胎圈丝的各端部(即,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处的相邻胎圈丝之间的张力的增加,以增强胎圈芯的断裂强度。
已基于上述发现做出本发明,主要结构特征如下。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埋设在轮胎的胎圈部的胎圈芯,所述胎圈芯是由将对单根胎圈丝涂覆橡胶而成的股以环体状在轴向上并置多列并且在径向上层叠多层的方式进行卷绕而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芯是由在轴向上并置的两列环体状的胎圈丝构成的;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所述胎圈丝的对应列的径向上的最外侧层;以及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方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2)上述(1)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3)上述(1)或(2)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均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4)上述(2)或(3)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是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的端部起到如下位置:所述胎圈丝上沿着所述胎圈丝的周向离所述卷绕开始端的端部至少5mm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为不超过在所述胎圈丝上离所述卷绕开始端的端部一周的位置。
(5)上述(3)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是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的端部起到如下位置:所述胎圈丝上沿着所述胎圈丝的周向离所述卷绕终止端的端部至少5mm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为不超过在所述胎圈丝上离所述卷绕终止端的端部一周的位置。
(6)上述(4)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所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7)上述(5)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所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制造断裂强度和胎圈扩张力方面优异的胎圈芯并且将该胎圈芯用于充气轮胎的胎圈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轮胎的胎圈部中埋设轻量化的胎圈芯,能够使充气轮胎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用于传统充气轮胎的胎圈芯的截面图。
图2是说明在与胎圈丝的端部相邻的内周层上施加的张力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4是说明胎圈芯的端部和与该端部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的图。
图5是示出比较例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8是说明比较例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9是说明比较例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该胎圈芯具有环体状,通过将作为涂覆橡胶的单根胎圈丝1的股以在环体状的轴向上并置两列的方式卷绕(围绕胎圈部)来形成环体状。
此外,股在胎圈芯的环体状的径向方向上被层叠为多层(在图3的实施例中为三层)。
更进一步,卷绕开始端1s和卷绕终止端1e位于胎圈芯的各列的径向上的最外侧处。
通过在一列上沿径向从外侧朝向内侧卷绕股或胎圈丝1、然后在另一列上沿径向从内侧朝向外侧卷绕股或胎圈丝1能够制造上述这种胎圈芯(参见图3中显示卷绕顺序的箭头)。
如图6和图7分别所示的,轴向上的一列的径向上的层数可以与轴向上的另一列的径向上的层数不同。与图3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相同,通过在一列上沿径向从外侧朝向内侧卷绕股或胎圈丝1、然后在另一列上沿径向从内侧朝向外侧卷绕股或胎圈丝1能够分别制造图6和图7中示出的这种胎圈芯(参见图6和图7中显示卷绕顺序的箭头。)
图4是示出图3中示出的胎圈芯的胎圈丝1的端部附近的图。
如图4所示,对本发明的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重要的是,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1s和与该卷绕开始端1s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1t以及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1e和与该卷绕终止端1e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方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即,除了胎圈芯的径向最外侧间隔1t以外的、一个胎圈丝层和位于径向内侧的另一个胎圈丝层之间的其他层间间隔)大。
以下,将说明本发明的由上述结构产生的效果。
首先,根据本发明,由于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与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方较大,因此能够抑制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张力归因于上述橡胶的剪切变形而增加,因而加强胎圈芯的断裂强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因为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胎圈芯的径向最外侧,能够减轻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处的应力的集中,以加强胎圈芯的断裂强度。
更进一步,根据本发明,因为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两者都不位于径向内侧,也加强了胎圈芯的胎圈扩张力。
更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由于胎圈芯的环体状仅由在环体状的轴向上并置的两列股组成,因而胎圈芯具有显著的窄化宽度,通过在轮胎胎圈部使用该胎圈芯能够使轮胎轻量化。
更进一步,就胎圈芯的制造方面而言,因为胎圈芯是由在轴向上并置的两列股组成的环体状,如上所述,通过在一列上沿径向从外侧朝向内侧卷绕股、然后在另一列上沿径向从内侧朝向外侧卷绕股能够容易地使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位于径向上的最外侧。
就此而言,因为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胎圈芯的径向上的最外侧,能够在制造胎圈芯时防止胎圈芯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被其他胎圈丝层干扰,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容易地控制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和与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胎圈丝层之间的丝间距。
因此,本发明的轮胎中使用的胎圈芯兼具容易生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因为上述配置能够减轻由在卷绕开始端沿周向被牵拉的方向上的力引起的胎圈丝之间的橡胶的剪切变形,上述配置为优选的。
此外,优选地是,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以及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因为上述配置能够抑制相邻的胎圈丝之间在胎圈丝的各端部处的张力在归因于胎圈丝的各端部和与所述各端部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橡胶的剪切变形增长,因而成功地加强胎圈芯的断裂强度,因此上述配置是优选的。
更进一步,在本发明中,优选地,在从卷绕开始端起到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开始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在胎圈丝上离卷绕开始端一周的位置的范围内,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换言之,优选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被设定为从卷绕开始端起到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开始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从卷绕开始端起在胎圈丝上离卷绕开始端一周的位置。
因为当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上述范围位于胎圈丝的在胎圈丝上沿着周向离卷绕开始端小于5mm的位置时,上述橡胶的剪切变形不能被有效地减轻;当上述范围位于在胎圈丝上离卷绕开始端大于一周的位置时,减轻橡胶的剪切变形的效果达到稳定水平而不能再提高,因此上述配置为优选地。
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假定与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1s在内周层处相邻的位置1t对应或面向卷绕开始端1s,则胎圈丝的“一周”的周向长度被定义为从卷绕开始端1s到位置1t测量的周向长度。
同样地,在本发明中,在从卷绕终止端起到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终止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在胎圈丝上离卷绕开始端一周的位置的范围内,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换言之,优选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被设定为从卷绕终止端起到在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终止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从卷绕终止端起在胎圈丝上离卷绕终止端一周的位置。
因为当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上述范围位于胎圈丝的在胎圈丝上沿着周向离卷绕终止端小于5mm的位置时,上述橡胶的剪切变形不能被有效地减轻;当上述范围位于在胎圈丝上离卷绕终止端大于一周的位置时,减轻橡胶的剪切变形的效果达到稳定水平而不能再提高,因此上述配置为优选地。
在本发明中,假定胎圈丝的与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处的位置对应或面向卷绕终止端,则胎圈丝的“一周”的周向长度被定义为从卷绕终止端到所述位置测量的周向长度。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从卷绕开始端起到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开始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在胎圈丝上离卷绕开始端一周的位置的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换言之,在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因为当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以上时,通过胎圈芯构造的较小的变化至少能够确保本发明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效果;当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5倍以下时,在充分减轻相应胎圈丝之间的橡胶的剪切变形的同时能够将胎圈芯的不均衡的截面对胎圈芯的均匀性可能引起的不利效果抑制到最小,该配置为优选的。
同样地,在本发明中,在从卷绕终止端起到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终止端至少5mm的位置但是不超过在胎圈丝上离卷绕终止端一周的位置的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换言之,在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优选地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因为当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以上时,通过胎圈芯构造的较小的变化至少能够确保本发明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效果;当上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范围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5倍以下时,在充分减轻相应胎圈丝之间的橡胶的剪切变形的同时能够将通过胎圈芯的不均衡的截面对胎圈芯的均匀性可能引起的不利效果抑制到最小,该配置为优选的。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通过以下方式制备实施例1~3的各充气测试轮胎:制造相应的胎圈芯,其中:两列胎圈丝在轴向上并置,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径向上的最外侧,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与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方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并且将胎圈芯埋设到轮胎的胎圈部。
此外,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比较例1的充气测试轮胎:制造相应的胎圈芯,其中:如图5所示,两列胎圈丝在轴向上并置,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分别位于径向上的最内侧和径向上的最外侧;并且将胎圈芯埋设到轮胎的胎圈部。
更进一步,通过以下方式制备比较例2的充气测试轮胎:制造相应的胎圈芯,其中:两列胎圈丝在轴向上并置,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径向上的最外侧,但是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与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均等于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并且将胎圈芯埋设到轮胎的胎圈部。
表1示出各测试轮胎的详细特征。
在实施例1和2中,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该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被设定为从卷绕开始端起到在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开始端5mm的位置的范围内;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该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被设定为从卷绕终止端起到在胎圈丝上沿着胎圈丝的周向离卷绕终止端5mm的位置的范围内。
在实施例1~3中,胎圈丝的“一周”的周向长度为在卷绕开始端侧和卷绕终止端侧均为1045mm。
表1
对各上述测试轮胎进行以下测试。
<断裂强度>
通过水压断裂测试对测试轮胎(轮胎尺寸:155/65R13)的断裂强度进行评价,水压断裂测试包括以下步骤:将轮胎与预定轮辋组装,轮辋的尺寸为13×4.5J,将水注射入轮胎中,测量胎圈芯断裂时的水压。
评价结果表示为相对于比较例1的基准值“100”的指数值。值越大,表示样品的断裂强度就越高。
<胎圈扩张力>
通过以下步骤评价测试轮胎的胎圈扩张力:将待测试的充气轮胎的一侧的胎圈部布置于霍夫曼公司制造的胎圈扩张力测试仪的八分轮辋块上;测量胎圈部朝向径向外侧伸张时轮胎的胎圈部的变化量;为了进行评价,将由此测量的胎圈部的变化量转换为表示轮胎的胎圈扩张力的指数值。
评价结果表示为相对于比较例1的胎圈扩张力的基准值“100”的指数值。值越大,表示样品的胎圈扩张力就越高。
这两个测试的评价结果在表2中示出。
表2
胎圈扩张力 断裂强度
实施例1 130 105
实施例2 130 103
实施例3 130 103
比较例1 100 100
比较例2 130 100
从表2理解的是,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测试轮胎在胎圈扩张力和断裂强度两方面无异议地比比较例1的测试轮胎优异,并且在断裂强度方面无异议地比比较例2的测试轮胎优异。
接着,通过将图1中示出的传统胎圈芯埋设到轮胎的胎圈部制备传统例用的测试轮胎。测量各实施例1和传统例的测试轮胎的轮胎重量。表示为相对于传统例的轮胎重量的基准值“100”的指数值的评价结果在以下的表3中示出。值越小,表示样品的轮胎重量越轻。
表3
轮胎重量
实施例1 98
传统例 100
从表3理解的是,具有窄化宽度的胎圈芯的实施例1的测试轮胎比传统例的测试轮胎展示出更轻的轮胎重量。
通过改变在卷绕开始端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对于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率(表4中“卷绕开始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或改变在卷绕终止端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对于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率(表4中“卷绕终止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来制备实施例4至实施例13的各测试轮胎。这些测试轮胎分别以与前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相同的方式受到评价断裂强度的测试。实施例4至实施例13的测试轮胎的特性和评价结果的详情在表4中示出。
在表4中,评价结果表示为相对于比较例1的基准值“100”的指数值。值越大,表示样品的断裂强度就越高。
除了实施例4至实施例13的测试轮胎在表4中示出的特性以外,实施例4至实施例13的各测试轮胎与实施例1的轮胎大体相同。
表4
卷绕开始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 卷绕终止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 断裂强度
实施例4 1.1 1 101
实施例5 1.2 1 102
实施例6 3 1 103
实施例7 5 1 104
实施例8 6 1 104
实施例9 1 1.1 101
实施例10 1 1.2 102
实施例11 1 3 103
实施例12 1 5 104
实施例13 1 6 104
从表4理解的是,在卷绕开始/终止端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比率均最优的实施例5至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10至实施例12的测试轮胎无异议地显示出比传统例1的测试轮胎更优异的断裂强度。
此外,分别从实施例7与实施例8的比较以及实施例12与实施例13的比较理解的是,将“卷绕开始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或“卷绕终止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设定为5足以令人满意地改善胎圈芯的断裂强度。因此,将“卷绕开始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或“卷绕终止端侧的中心间距的比率”设定为接近5但不大于5将在令人满意地改善胎圈芯的断裂强度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对胎圈芯的均一性的不利影响。
附图标记列表
1   胎圈丝
1s  卷绕开始端
1e  卷绕终止端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埋设在轮胎的胎圈部的胎圈芯,所述胎圈芯是由将对单根胎圈丝涂覆橡胶而成的股以环体状在轴向上并置多列并且在径向上层叠多层的方式进行卷绕而成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圈芯是由在轴向上并置的两列环体状的胎圈丝构成的;
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终止端均位于所述胎圈丝的对应列的径向上的最外侧层;以及
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中的至少一方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均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是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的端部起到如下位置:所述胎圈丝上沿着所述胎圈丝的周向离所述卷绕开始端的端部至少5mm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为不超过在所述胎圈丝上离所述卷绕开始端的端部一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范围是从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的端部起到如下位置:所述胎圈丝上沿着所述胎圈丝的周向离所述卷绕终止端的端部至少5mm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为不超过在所述胎圈丝上离所述卷绕终止端的端部一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圈丝的卷绕开始端和与所述卷绕开始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所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胎圈丝的卷绕终止端和与所述卷绕终止端相邻的内周层之间的间隔比所述胎圈芯的其他部分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之间的间隔大的所述范围内的、两个相邻的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所述范围以外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胎圈丝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1.2倍~5倍。
CN201280030453.8A 2011-06-20 2012-06-20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036081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6368 2011-06-20
JP2011-136368 2011-06-20
PCT/JP2012/004008 WO2012176447A1 (ja) 2011-06-20 2012-06-20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8195A true CN103608195A (zh) 2014-02-26

Family

ID=47422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0453.8A Pending CN103608195A (zh) 2011-06-20 2012-06-2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24118A1 (zh)
EP (1) EP2722200B1 (zh)
JP (1) JPWO2012176447A1 (zh)
CN (1) CN103608195A (zh)
WO (1) WO20121764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3969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胎圈部件制造方法、胎圈部件以及充气轮胎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7010A (ja) * 1999-09-30 2001-04-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025815A (ja) * 2001-07-10 2003-01-2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CN1402675A (zh) * 1999-12-03 2003-03-12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增大灵活性的轮胎的多区域胎圈
JP2009051451A (ja) * 2007-08-29 2009-03-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CN101623988A (zh) * 2008-07-10 2010-01-13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车辆用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3100A1 (de) * 1986-04-18 1987-10-29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Kernring fuer die wuelste von luftreifen
JPH0616018A (ja) * 1992-06-30 1994-01-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6143914A (ja) * 1992-11-02 1994-05-2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8290703A (ja) * 1995-04-21 1996-11-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JP4382177B2 (ja) * 1998-09-01 2009-12-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EP1103390A1 (en) * 1999-11-23 2001-05-30 Bekaert Naamloze Vennootschap Steel wire bead for tyres
JP2002254909A (ja) * 2001-02-28 2002-09-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118323A (ja) * 2001-10-16 2003-04-2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028944A (ja) * 2003-07-09 2005-0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用ビード
DE102008004886A1 (de) * 2008-01-17 2009-07-23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08049315A1 (de) * 2008-09-29 2010-04-0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08049314A1 (de) * 2008-09-29 2010-04-01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5351675B2 (ja) * 2009-09-10 2013-11-27 不二精工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用ビードコア及びそのビードコア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7010A (ja) * 1999-09-30 2001-04-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402675A (zh) * 1999-12-03 2003-03-12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增大灵活性的轮胎的多区域胎圈
JP2003025815A (ja) * 2001-07-10 2003-01-2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JP2009051451A (ja) * 2007-08-29 2009-03-1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バイアスタイヤ
CN101623988A (zh) * 2008-07-10 2010-01-13 韩国轮胎株式会社 车辆用充气轮胎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13969A (zh) * 2018-10-30 2020-05-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胎圈部件制造方法、胎圈部件以及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22200A4 (en) 2015-07-01
US20140124118A1 (en) 2014-05-08
EP2722200B1 (en) 2018-05-16
EP2722200A1 (en) 2014-04-23
WO2012176447A1 (ja) 2012-12-27
JPWO2012176447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9382B (zh) 充气轮胎
JP534236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256362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KR101760554B1 (ko) 공기압 타이어
CN103895243A (zh) 轮胎形成用的胎圈芯组装体
CN103608195A (zh) 充气轮胎
US11059332B2 (en) Foldable tire
US10399388B2 (en) Aircraft tire with specified zigzag working reinforcement
KR20090053380A (ko) 중하중 차량용 타이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EP3552848A1 (en) Heavy duty ti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heavy duty tire
US20140215793A1 (en) Collapsible tire, method for collapsing same, and use thereof
CN108602401A (zh) 用于轮胎的混合胎圈芯
JP5759282B2 (ja) ビードリング及び該ビードリング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3563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40900A (ja) タイヤ
EP4400329A1 (en) Ti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ire
JP201521210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0283B2 (ja) 単線コード、ゴム・コード複合体及びタイヤ
JP2001329477A (ja) ビードコアーおよび該ビードコアー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39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143858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891025B2 (ja) ビードコアおよ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5878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25868A (ja) タイヤ
JP200904020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