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798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87985A
CN103587985A CN201310359450.5A CN201310359450A CN103587985A CN 103587985 A CN103587985 A CN 103587985A CN 201310359450 A CN201310359450 A CN 201310359450A CN 103587985 A CN103587985 A CN 103587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image
maxim
play amount
off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594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87985B (zh
Inventor
川中子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87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7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87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798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第1偏移检测部(11),其在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侧的规定的位置,检测用纸相对于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控制部(50),其判别所检测到的用纸的偏移量是否包含于在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在用纸的偏移量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前执行第1控制,校正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以及第2偏移检测部(12),其检测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根据该结构,控制部(50)使用纸相对于校正后的端部基准位置的偏移量始终包含在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单色用或彩色用的打印机、复印机、复合机等的优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与图像形成部相隔了规定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偏移检测部。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下功能(以下称为第1控制):在该位置对用纸的偏移进行检测,并根据用纸的检测量,使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进行偏移校正。
此外,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规定的检测范围的偏移检测部和具有校准辊对的移动部。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下功能(以下称为第2控制):在图像形成前,通过偏移检测部,对用纸的偏移进行检测,并基于该用纸的偏移检测量,用校准辊对夹着用纸,使该用纸在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进行偏移校正(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22680号公报
然而,根据如专利文献1中看到的、具有用纸的偏移校正功能的图像形成装置,存在以下这样的课题。
i、用纸的移动部对校准辊对的移动量具有界限。如果超过偏移量的界限的用纸到达了偏移检测部时,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发挥用校准辊对夹着用纸来校正偏移的功能。
ii、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执行第2控制,偏移检测部和移动部被设置在图像形成部的附近。但是,如果采取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第2控制执行时的偏移检测部的功能,对偏移量进行检测后,每次对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进行校正的方法,则由于偏移检测部和移动部过于靠近图像形成部,图像处理时间不够,校正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偏移校正变得困难。由此,导致图像形成前的用纸的移动量的偏差以及在排纸时图像形成后的用纸在用纸宽度方向的偏差增大。
发明内容
这里,该发明解决了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进行用纸的偏移校正时,能够在作为校准辊对的界限的移动调整范围内抑制校准辊对的移动量,并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前的移动量的偏差以及在排纸时的图像形成后的用纸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偏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在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1偏移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所述用纸的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1偏移量;校准辊对,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偏移检测部的下游侧,输送所述用纸;第2偏移检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校准辊对的下游侧,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所述用纸的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图像形成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的下游侧,具有写入图像的曝光部,接收通过所述校准辊对输送的用纸并形成图像;以及控制部,其执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所述第1控制根据所述第1偏移量,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校正所述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所述第2控制根据所述第2偏移量,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夹入了所述用纸的状态移动所述校准辊对,所述控制部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在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内,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了所述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1控制,校正用于通过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进行检测的所述用纸的端部的所述基准位置,并通过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控制校正后的所述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根据该检测到的第2偏移量,执行移动所述校准辊对的第2控制。
根据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所检测到的第1偏移量超过第2控制中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前执行第1控制,校正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因此,用纸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始终包含在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内。
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1控制,校正与超过所述移动调整范围的部分的所述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和所述基准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2中,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1控制,根据所述第1偏移量,使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以使所述第2控制的校准辊对的移动量落入所述移动调整范围。
技术方案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控制部比较所述第2控制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与所述第1控制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当所述第1偏移量在所述写入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该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以下,当所述第1偏移量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控制部算出通过所述第1偏移检测部得到的所述第1偏移量与所述第2控制的校准辊对的移动最大值之间的差分,求出第1差分值,并比较算出的所述第1差分值与所述第1控制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当所述第1差分值在所述写入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第1差分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技术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控制部算出所述第1偏移量与所述第1控制中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之间的差分,求出第2差分值,比较所述第2差分值与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当所述第2差分值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技术方案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1中,在所述第1偏移量仍没有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进一步在图像形成前,执行所述第1控制,使与所述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技术方案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技术方案7中,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前,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并且是否包含在所述写入最大值到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的范围内,根据判别结果,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检测到的用纸的第1偏移量超过第2控制中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前,校正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相对于该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在用纸背面形成图像紧前的用纸相对于该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根据该结构,用纸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1偏移量始终被包含在第2控制中的移动调整范围内,因此能够在规定的范围抑制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量。此外,能够抑制图像形成前的移动量的偏差和排纸时的图像形成后的用纸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100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偏移校正时的用纸P的检测例(其1)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偏移校正时的用纸P的检测例(其2)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彩色复印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的模块图。
图5是表示作为第1实施例的在偏移校正用纸P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作为第2实施例的在偏移校正用纸P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作为第3实施例的在偏移校正用纸P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作为第4实施例的在偏移校正用纸P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作为第5实施例的在偏移校正用纸P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的构成例及其控制例进行说明。本栏的记载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和用语的意思等。
图1所示的彩色复印机100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其具有校正用纸P的偏移的功能。彩色复印机100在规定的用纸P上形成图像。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定于彩色复印机100,也能够应用于单色用或彩色用的打印机、以及它们的复合机中。
彩色复印机100具有校正用纸P的偏移的两个功能(以下称为第1控制和第2控制)。这里,所谓第1控制,是指根据用纸P相对于用纸P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在图像形成前,在与该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校正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控制。所谓第2控制,是指根据用纸P的第2偏移量,在图像形成紧前,在与该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校准辊对以夹入了用纸P的状态移动的控制。
彩色复印机100具有供纸部20、定影部44、控制部50、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部80、图像读取部90以及未图示的自动原稿供纸部。关于自动原稿供纸部的结构,为了方便起见,省略说明。
图像读取部90从光源向从自动原稿供纸部一张张输送的原稿等照射光,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94接收该反射光从而取得原稿的图像数据。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对通过图像读取部90取得的图像数据进行模拟处理、模拟/数字(以下称为A/D)转换处理、以及图像压缩处理等。
在控制部50中,从图像处理部等输入RGB系统的图像数据Din。控制部50将图像数据Din色转换为YMCK系统的图像数据Dy、Dm、Dc、Dk。在图像形成位置中,图像形成部80将单色或者彩色的图像形成在用纸P上。图像形成部80根据例如色转换后的黄(Y)色、品红(M)色、青(C)色以及黑(BK)色用的图像数据,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部80具有分别担任Y、M、C、BK色的像形成输出功能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K。在该例中,通过将表示形成的颜色的Y、M、C、K附加在各自共通的功能名称之后,例如,标号10之后来表记。
在通过与每种成像色对应的带电部2Y、2M、2C、2K而均匀带电的感光体鼓1Y、1M、1C、1K上,通过根据图像数据使用多角镜等写入图像的曝光部3Y、3M、3C、3K,分别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与每种成像色对应的显影装置4Y、4M、4C、4K来显影。一次转印辊7Y、7M、7C、7K与感光体鼓1Y、1M、1C、1K对应地动作,进行这种带电、曝光、显影,在感光体鼓1Y、1M、1C、1K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1次转印)。每个静电潜像在中间转印带8上重合,成为彩色调色剂像。
二次转印部42将重合的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P上。从供纸部20的供纸托盘20A、20B、20C等向二次转印部42输送用纸P。在各个供纸托盘20A、20B、20C内,收纳有规定尺寸的用纸P。在供纸托盘20A、20B、20C中,设置有从各供纸托盘中取出用纸P的拾取辊22,以及防止各供纸托盘中输送两张用纸P的分纸辊24。
在该例中,彩色复印机100除了供纸部20之外,还能够与提供用纸P的大供纸装置(PFU)连接。在该大供纸装置所提供的用纸P的输送路径中,配置有第1偏移检测部11。第1偏移检测部11沿着用纸P的输送方向,在图像形成部80的图像形成位置的上游侧,被设置于输送辊28的上游侧。第1偏移检测部11也可以设置在大供纸装置侧。第1偏移检测部11检测用纸P相对于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ΔX1(以下,将第1检测部11所检测的第1偏移量记为ΔX1)。
在上述的图像形成部80与输送辊28之间的输送路径中,设置有校准辊对32和环辊36等。校准辊对32被设置在第1偏移检测部11的下游侧,其向图像形成部80输送用纸P。校准辊对32具有以下结构;通过图4所示的移动部40,能够以夹入了用纸P的状态下使其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在图像形成部80的正上游侧且校准辊对32的下游侧,配置有第2偏移检测部12。第2偏移检测部12检测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P相对于用纸P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ΔX2(以下,将第2检测部12所检测的第2偏移量记为ΔX2)。
此外,彩色复印机100具有双面印刷模式,并且具备用于该双面印刷模式的用纸反转单元60(ALU)。用纸反转单元60被配置在供纸托盘20A的上方。在双面印刷时,用纸反转单元60自动反转形成了表面图像之后的用纸P的正反面。用纸反转单元60具有第1偏移检测部11’。第1偏移检测部11’例如被设置在用纸反转单元60的反转输送路径上。
上述的供纸部20从通过操作显示部48(参照图4)选择的各供纸托盘中,通过拾取辊22等取出用纸P。供纸部20将经由输送辊26、28等取出的用纸P输送到校准辊对32中。环辊36使输送到校准辊对32的用纸P的前端碰到校准辊对32,对其倾斜进行校正(校准校正)。
如果校准校正结束,则校准辊对32校正用纸P的偏移。例如,图4所示的移动部40根据用纸P的第2偏移量,使校准辊对32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若用纸P的偏移校正结束,则校准辊对32在规定的定时,将用纸P输送给二次转印部42。二次转印部42将保持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彩色图像转印到规定的用纸P上。
定影部44对转印在规定的用纸P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定影。定影部44具有未图示的加压辊和加热辊,经由加压辊和加热辊,对转印在用纸P上的调色剂图像加热而进行热定影。由此,将基于图像数据Din的彩色图像形成在规定的用纸P上。
另外,在上述感光体鼓的各自的左侧下方,与Y、M、C、K色用的感光体鼓1Y、1M、1C、1K对应地设置有清洁部6Y、6M、6C、6K。清洁部6Y、6M、6C、6K去除(清洁)由于上次的写入而在感光体鼓1Y、1M、1C、1K上残留的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8的左侧上方,设置有清洁部6A,其对在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8上所残存的调色剂进行清洁。
在设定了双面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将形成了表面图像之后的用纸P从定影部44向用纸反转单元60输送。用纸反转单元60自动反转用纸P的正反面。校准辊对32将反转后的用纸P向图像形成部80进行再供纸。这时,设置在用纸反转单元60的反转输送路径上的第1偏移检测部11’对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进行检测。由此,构成了彩色复印机100。
这里,参照图2和图3,对偏移校正时的用纸P的检测例进行说明。根据图2所示的偏移校正时的用纸P的检测例,若决定了用纸尺寸W,则决定了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在该例中,是用纸P从基准位置Ps向右侧偏离了第1偏移量ΔX1的情况。第1偏移检测部11和第2偏移检测部12对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和第2偏移量ΔX2进行检测。图中的点划线是表示图像中心位置的线(以下称为图像中心Gc)。在该例中,以图像中心Gc为基准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图中的虚线是表示用纸中心位置的线(以下称为用纸中心Pc)。
图中的x0是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距离,是从图像中心Gc到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长度。图中的x1是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距离,是从图像中心Gc到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的长度。通过计算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距离x0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距离x1的差分而得出第1偏移量ΔX1。在进行用纸P的偏移校正时,第2偏移量ΔX2成为必要移动量ΔX2。当用纸P没有偏移到右侧,且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与其端部通过位置一致的情况下,原本为图2中用虚线所示的用纸P’。
在该例中,在校准辊对32的主扫描方向上,在该校准辊对32的两侧,设置有用虚线围成的移动范围。主扫描方向是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也是移动方向)。从该校准辊对32的终端部到移动范围的终端部(a max=移动最大值)的范围是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以下也称为移动容许宽度a)。移动最大值a max是移动容许宽度a的最大值。当使校准辊对32的驱动中心位置与图像中心Gc一致时,在校准辊对的两侧,移动容许宽度a被设置为相同的宽度。
图中以斜线围成的部分是曝光部3Y等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图像写入区域。在该例中,在图像写入区域的两侧,设置有以虚线围成的预备的图像写入区域。从图像写入区域的终端部到预备的图像写入区域的终端部(b max=写入最大值)的范围是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以下也称为写入容许宽度b)。写入最大值b max是写入容许宽度b的最大值。在图像写入区域的两侧,写入容许宽度b被设置为相同的宽度(相同像素数)。
在该例,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11对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进行检测,当该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前,控制部50执行所述第1控制,将用于第2偏移检测部12进行检测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校正为端部基准位置Ps’。然后,控制部50执行以下的第2控制:第2偏移检测部12检测用纸P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控制而校正后的所述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根据该检测的第2偏移量ΔX2,移动校准辊对32。
图3所示的用纸P的偏移检测例是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移动到了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例子。这里,如果将基准位置Ps与基准位置Ps’之间的校正量设为α,则校正量α例如为α=Ps-Ps’=ΔX1-ΔX’。这里,ΔX’是在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移动到了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情况下,由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的第2偏移量。在该例中,向降低图像中心Gc与用纸中心Pc的差分的方向,校正基准位置Ps。
第2偏移检测部12被设定于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移动到了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位置,从而将基准位置Ps’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的差分,即用纸P的第2偏移量ΔX2作为ΔX’而检测(ΔX2=ΔX’)。用纸P虽然与图2所示的情况相同,均向右偏移,但是第2偏移量ΔX2比偏移量ΔX1减少。由此,能够在校准辊对32的移动范围内,校正偏移。另外,图中的虚线所示的P’是偏移校正后的用纸。
接着,参照图4,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彩色复印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构成例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彩色复印机100的控制系统具有:第1偏移检测部11、第2偏移检测部12、供纸部20、输送部30、移动部40、操作显示部48、控制部50以及图像形成部80。
控制部50具有:例如存储控制程序等的读取专用存储器(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下称为ROM51);用于暂时存储数据等的通用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接入存储器):以下称为RAM52)以及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以下称为CPU53)等。接通电源的同时,CPU53从ROM51中读取控制程序并在RAM52中展开,启动控制系统。CPU53控制彩色复印机100的各部分的动作。
控制部50与操作显示部48连接。例如,在图像形成时,在选择图像形成条件和从收纳规定的用纸尺寸的用纸P的供纸托盘20A、20B、20C等中选择1个供纸托盘时,操作显示部48被操作。操作显示部48将由此设定的信息作为操作数据D48,输出到控制部50中。操作显示部48由液晶显示面板、触摸面板、数字键等构成。
控制部50与供纸部20和输送部30连接。供纸部20从根据供纸控制信号S2而选择的供纸托盘20A等中,经由拾取辊22和分纸辊24等,转出用纸P(参照图1)。供纸控制信号S2从控制部50向供纸部20输出。
输送部30根据输送控制信号S3,将从供纸部20中转出的用纸P输送到图像形成部80的规定的位置。在该例中,输送部30经由输送辊26、28等,向校准辊对32输送用纸P。环辊36使输送到校准辊对32的用纸P的前端碰到校准辊对32,对其倾斜进行校正(校准校正)。输送控制信号S3从控制部50输出到输送部30。
对上述的控制部50连接第1偏移检测部11与第2偏移检测部12。第1偏移检测部11在从图像形成前的大供纸装置所提供的用纸的输送路径上,对用纸P相对于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进行检测,产生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是表示用纸P相对于该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ΔX1的信号。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从第1偏移检测部11输出到控制部50。
另外,当双面印刷模式时,在形成背面图像前,第1偏移检测部11’在从定影部44向用纸反转单元60输送的用纸的反转输送路径,对用纸P相对于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ΔX1进行检测,产生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未图示)从第1偏移检测部11’输出到控制部50。
控制部50根据检测到的第1偏移量ΔX1,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在上述的控制部50中,CPU53具有计算部501、判别部502以及校正部503的功能。计算部501根据例如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第1偏移量检测信息),算出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的差分,即偏移量ΔX1。
判别部502判别由第1偏移检测部11检测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是否包含于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在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校正部503在图像形成前执行所述第1控制,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第2偏移检测部12检测校准校正后的用纸P的第2偏移量。例如,对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P相对于通过控制部50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进行检测,产生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也是表示用纸P相对于该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的信号。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从第2偏移检测部12输出到控制部50。
在该例中,控制部50对校准校正后的用纸P的第2偏移量ΔX2进行检测,并根据该第2偏移量ΔX2,控制移动部40。移动部40执行第2控制,该第2控制是根据移动控制信号S4,以通过校准辊对32夹入了用纸P的状态,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校准辊对32。通过该移动,用纸P的偏移被校正(校准摇动校正)。移动控制信号S4是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校准辊对32的信号。移动控制信号S4从控制部50输出到移动部40。
图像形成部80根据像形成信号S8和图像数据Dy、Dm、Dc、Dk,形成彩色图像。像形成信号S8是控制与每个成像色对应的感光体鼓1Y、1M、1C、1K、带电部2Y、2M、2C、2K、曝光部3Y、3M、3C、3K以及显影装置4Y、4M、4C、4K的信号。图像数据Dy、Dm、Dc、Dk是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数据。像形成信号S8以及图像数据Dy、Dm、Dc、Dk从控制部50输出到图像形成部80。由此,构成彩色复印机100的控制系统。
<第1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5,对作为第1实施例的用纸P的偏移校正时的校准辊对32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例中,是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并且是在第1控制中,使与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部分的用纸P的偏移量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情况。例如,控制部50在第1控制中,使与用纸P的偏移量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使得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量包含在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
将这些作为控制条件,供纸开始后,在图5所示的步骤ST1中,控制部50为了进行第1偏移检测判定而取得第1偏移检测信息。这时,第1偏移检测部11在图像形成前的规定的位置,检测用纸P通过,产生表示用纸P相对于该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1偏移量ΔX1的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被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将第1偏移检测信号S11进行模拟/数字转换,生成二值化数据(第1偏移检测信息),并根据该第1偏移检测信息,算出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之间的差分、即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
接着,在步骤ST2中,控制部50对第1偏移量ΔX1与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以下称为a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1≦a max(偏移检测判定)。该判定用于判断能否在移动部40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以下称为移动容许宽度a)内,进行第1偏移校正。此时的判定基准是第1偏移量ΔX1是否收敛于第2控制中的移动容许宽度a内。
在满足ΔX1≦a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5,控制部50为了进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而取得第2偏移检测信息。这时,第2偏移检测部12在图像形成前的位置,检测用纸P通过,产生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该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是表示用纸P相对于无需校正的该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的信号。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被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对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进行模拟/数字转换,生成二值化数据(第2偏移检测信息),并根据该第2偏移检测信息,算出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的差分、即用纸P的第2偏移量ΔX2。第2偏移量ΔX2是该用纸P相对于无需校正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必要移动量ΔX2。
另外,如果在从第1偏移检测到第2偏移检测期间,没有产生新的偏移,则第2偏移检测信息成为与第1偏移检测信息相同的内容(第1偏移量ΔX1=必要移动量ΔX2)。在该例中,假设通过校准校正等,在从第1偏移检测到第2偏移检测期间存在新的偏移,将必要移动量标记为ΔX2。
然后,在步骤ST6中,控制部50对必要移动量ΔX2与移动最大量a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2≦a max(第2偏移检测判定)。该判定是为了再次判别必要移动量ΔX2是否处于第2控制中的移动容许宽度a内。在满足ΔX2≦a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7,控制部50根据无需校正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和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P的必要移动量ΔX2,控制移动部40移动用纸P。移动部40驱动校准辊对32,使用纸P的位置移动ΔX2,进行校正,使得用纸P的偏移消失。
此外,在上述的步骤ST2中,当不满足ΔX1≦a max时,即当成为ΔX1>a max时,在步骤ST3中,控制部50输入a max、ΔX1、a max+b max,从而判定是否满足a max≦ΔX1≦a max+b max(偏移校正能力判定)。这里的b max是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容许宽度b的图像写入最大值。该判定用于判定在第1偏移量ΔX1超过第2控制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容许宽度a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在图像形成前执行所述第1控制来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当满足a max≦ΔX1≦a max+b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4,在图像形成前,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ΔX1-a max。这时,控制部50执行第1控制,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在校正了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之后,进入步骤ST5,从而控制部50为了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而取得第2偏移检测信息。
这时,第2偏移检测部12在图像形成紧前的位置,检测用纸P通过,并产生表示第2偏移量ΔX2的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其中,第2偏移量ΔX2是用纸P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偏移量。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被输出到控制部50。控制部50对第2偏移检测信号S12进行模拟/数字转换,生成第2偏移检测信息,并根据该第2偏移检测信息,算出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与用纸P的端部的通过位置之间的差分、即第2偏移量ΔX2(=必要移动量ΔX’)。
之后,在步骤ST6中,控制部50对该必要移动量ΔX2与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2≦a max(偏移检测判定)。在满足ΔX2≦a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7,控制部50根据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和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P的第2偏移量ΔX2,控制移动部40移动用纸P。移动部40驱动校准辊对32,使用纸P的端部的位置移动ΔX2,从而进行校正,使用纸P的偏移消失。
在上述的步骤ST3中不满足a max≦ΔX1≦a max+b max时,以及在步骤ST6中不满足ΔX2≦amax时,即在a max+b max<ΔX1时,在步骤ST8中,控制部50执行卡纸处理或者警告显示处理。例如,在操作显示部48,显示“发生了超过偏移校正能力的用纸的偏移。”等消息。
这样,根据作为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100以及该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控制例,当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11检测到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控制部50执行所述第1控制,从而在图像形成前,将用于通过第2偏移检测部12进行检测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校正为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此外,第2偏移检测部12对图像形成紧前的用纸P相对于该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进行检测。然后,控制部50根据该检测到的用纸P的第2偏移量ΔX2,执行用于移动校准辊对32的第2控制。
通过该结构,即便由第1偏移检测部11检测到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用纸P相对于校正后的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的第2偏移量ΔX2也始终在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因此,能够将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容许宽度抑制在规定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内。此外,由于尽可能不使图像形成中心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图像形成前的移动量的偏差和图像形成后的排纸时的用纸宽度方向上的偏差。
<第2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6,对作为第2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校准辊对32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例中,控制部50对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以下简称为a max)与第1控制中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以下简称为b max)进行比较。此外,当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11得到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在bmax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与该第1偏移量ΔX1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另外,控制部50判别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是否在a max与b max相加得到的值以下。当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在a max+b max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与b max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将这些作为控制条件,供纸开始后,在图6所示的步骤ST11和步骤ST12中,控制部50进行第1偏移检测判定,但是针对第1偏移检测判定,由于与第1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在步骤ST12中,当不满足ΔX1≦a max时,进入步骤ST13,从而控制部50将a max与b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amax≦b max(校正能力判定)。
在满足a max≦b max的情况下,在步骤ST14中,控制部50将ΔX1与b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1≦b max(第1控制中的偏移校正能力判定)。在满足ΔX1≦b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15,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ΔX1。之后,控制部50进入步骤ST18。
在上述的步骤ST13中不满足a max≦b max时,即,在成为a max>b max时,以及在步骤ST14中不满足ΔX1≦b max时,即,在成为ΔX1>b max时,在步骤ST16中,控制部50对ΔX1与a max+b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1≦a max+b max(偏移校正合算能力判定)。在满足ΔX1≦a max+b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17,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b max。之后,控制部50进入步骤ST18。
在上述的步骤ST12中满足ΔX1≦a max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T18,从而控制部50执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在第1实施例中对第2偏移检测判定进行了说明,因此包括步骤ST20在内,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T16中不满足ΔX1≦a max+b max时,以及在步骤ST19中不满足ΔX2≦a max时,即,在检测到超过偏移校正能力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或检测到超过了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的第2偏移量ΔX2的情况下,在步骤ST21中,控制部50执行卡纸处理或者警告显示处理。
这样,根据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100中的作为第2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校准辊对32的控制例,即便在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而导致用纸P大幅发生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执行偏移校正而不发生卡纸。
<第3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7,对作为第3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校准辊对32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例中,控制部50算出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11得到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与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容许宽度a的差分,从而求出第1差分值ΔX1-a,并对该差分值ΔX1-a与第1控制中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b max进行比较。当第1差分值ΔX1-a在b max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与第1差分值ΔX1-a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以这些作为控制条件,在供纸开始后,在图7所示的步骤ST31和步骤ST32中,控制部50进行第1偏移检测判定,但是对于第1偏移检测判定,由于与第1和第2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当在步骤ST32中不满足ΔX1≦a max的情况下,在步骤ST33中,控制部50对ΔX1-a与b max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满足ΔX1-a≦b max(偏移校正能力判定)。
在满足ΔX1-a≦b max的情况下,在步骤ST34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ΔX1-a。之后,进入步骤ST35,控制部50执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由于在第1和第2实施例中说明了第2偏移检测判定,因此包含ST37在内,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T33中不满足ΔX1-a≦b max时,以及在步骤ST36中不满足ΔX2≦a max时,即,在检测到超过偏移校正能力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或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的第2偏移量ΔX2的情况下,在步骤ST38中,控制部50执行卡纸处理或者警告显示处理。针对警告显示处理,由于与第1和第2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这样,根据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作为彩色复印机100中的作为第3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控制例,每次执行相同程度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基于校准辊对32的移动每次不同的情况的、由用纸P与导向板的摩擦或移动部40的惯性而引起的移动的偏差。
<第4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8,对作为第4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实施例中,控制部50算出通过第1偏移检测部11得到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与第1控制中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容许宽度b的差分,求出第2差分值ΔX1-b,并对该第2差分值ΔX1-b与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32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a max进行比较。当第2差分值ΔX1-b在a max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50使与写入容许宽度b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端部基准位置Ps。
以这些作为控制条件,在供纸开始后,在图8所示的步骤ST41和步骤ST42中,控制部50进行第1偏移检测判定,但是针对第1偏移检测判定,由于与第1至第3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当在步骤ST42中不满足ΔX1≦a max时,在步骤ST43中,控制部50对第2差分值ΔX1-b与移动最大值a max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满足ΔX1-b≦a max(偏移检测判定)。
当满足ΔX1-b≦a max时,在步骤ST44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写入容许宽度b。之后,进入步骤ST45,控制部50执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在第1至第3实施例中,对第2偏移检测判定进行了说明,因此包含步骤ST47在内,省略其说明。另外,当在上述的步骤ST43中不满足ΔX1-b≦a max时,以及当在步骤S46中不满足ΔX2≦a max时,即,在检测到超过偏移校正能力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或检测到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的第2偏移量ΔX2的情况下,在步骤ST48中,控制部50执行卡纸处理或者警告显示处理。针对警告显示处理,由于与第1至第3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这样,根据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100中的作为第4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控制例,当满足ΔX1-b≦a max时,在步骤ST44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写入容许宽度b。结果,即便在用纸P超过移动调整范围发生偏移的情况下,由于使图像中心位置移动相同的量,因此也能够使图像形成后的排纸时的用纸宽度方向上的误差消失。
<第5实施例>
接着,参照图9,对作为第5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校准辊对32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该例中,在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没有超过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控制部50在图像形成前,执行第1控制,使与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此外,在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超过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控制部50在图像形成前,判别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是否超过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并且判别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是否在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b max、以及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与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b max相加得到的值的范围内,根据该判别结果,使与b max对应的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用纸P的端部的基准位置Ps。
将这些作为控制条件,在供纸开始后,在图9所示的步骤ST51中,控制部50为了进行第1偏移检测判定而取得第1偏移检测信息。此时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必要移动量)的计算方法与第1至第4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在步骤ST52中,与第1至第4实施例不同,控制部50对第1偏移量ΔX1与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b max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满足ΔX1≦b max(偏移检测判定)。该判定用于判断是否能够在图像信息上的写入调整范围(写入容许宽度b)内进行偏移校正。此时的判定基准通过检测第1偏移量ΔX1是否在第1控制中的写入最大值b max的范围内而进行。
当满足ΔX1≦b max时,在步骤ST53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第1偏移量ΔX1。由此,当在第1偏移检测部11至第2偏移检测部12之间用纸P还发生偏移的情况下,能够应对基于第2偏移检测的用纸P的偏移校正。之后,控制部50进入步骤ST56。当不满足ΔX1≦b max时,在步骤ST54中,控制部50输入b max、ΔX1、a max+b max,从而判别是否满足b max<ΔX1≦a max+b max(偏移校正能力判定)。
当满足b max<ΔX1≦a max+b max时,在步骤ST55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b max。之后,进入步骤ST56,控制部50执行第2偏移检测判定。在第1至第4实施例中说明了第2偏移检测判定,因此包含步骤ST57、ST58在内,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T54中不满足b max<ΔX1≦a max+b max时,以及在步骤S57中不满足ΔX2≦a max时,即,在检测到超过偏移校正能力的用纸P的第1偏移量ΔX1或超过校准辊对32的移动最大值a max的第2偏移量ΔX2的情况下,在步骤ST59中,控制部50执行卡纸处理或者警告显示处理。由于警告显示处理与第1至第4实施例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这样,根据图像形成装置即彩色复印机100中的作为第5实施例的用纸P在偏移校正时的控制例,当满足ΔX1≦b max时,在步骤ST53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第1偏移量ΔX1,当不满足ΔX1≦bmax时,在步骤ST54中,控制部50判别是否满足b max<ΔX1≦a max+bmax,当满足b max<ΔX1≦a max+b max时,在步骤ST55中,控制部50使曝光部3Y等的图像写入位置移动b max。
通过这种结构,即便在第1偏移检测部11至第2偏移检测部12之间用纸P发生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基于第2偏移检测的用纸P的偏移校正中,防止校准辊对32超过其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

Claims (8)

1.一种在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第1偏移检测部,其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所述用纸的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1偏移量;
校准辊对,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偏移检测部的下游侧,输送所述用纸;
第2偏移检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校准辊对的下游侧,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所述用纸的端部的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
图像形成部,其被设置在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的下游侧,具有写入图像的曝光部,接受由所述校准辊对所输送的用纸而形成图像;以及
控制部,执行第1控制和第2控制,所述第1控制根据所述第1偏移量,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所述曝光部的图像写入位置进行校正,所述第2控制根据所述第2偏移量,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夹入了所述用纸的状态使所述校准辊对移动,
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控制部,
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处于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内,
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所述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1控制,校正用于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进行检测的所述用纸的端部的所述基准位置,
通过所述第2偏移检测部检测所述用纸相对于由所述第1控制校正后的所述基准位置的第2偏移量,
根据该检测到的第2偏移量,执行移动所述校准辊对的第2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执行所述第1控制,校正与超过所述移动调整范围的量的所述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和所述基准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第1控制,根据所述第1偏移量,使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以使得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量落入所述移动调整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与所述第1控制中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进行比较,
当所述第1偏移量在所述写入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该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以下,
当所述第1偏移量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算出通过所述第1偏移检测部得到的所述第1偏移量与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最大值之间的差分,求出第1差分值,
比较算出的所述第1差分值与所述第1控制中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
当所述第1差分值在所述写入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第1差分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算出所述第1偏移量与所述第1控制中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写入最大值之间的差分,求出第2差分值,
比较所述第2差分值与所述第2控制中的校准辊对的移动调整范围的移动最大值,
当所述第2差分值在所述移动最大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偏移量没有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前执行所述第1控制,使与所述第1偏移量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该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偏移量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前,判别所述第1偏移量是否超过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写入调整范围,并且是否在所述写入最大值至所述移动最大值与所述写入最大值相加得到的值的范围内,根据判别结果,使与所述写入最大值对应的图像写入位置在与所述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所述基准位置。
CN201310359450.5A 2012-08-17 2013-08-1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87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0915A JP5765302B2 (ja) 2012-08-17 2012-08-1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0915 2012-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87985A true CN103587985A (zh) 2014-02-19
CN103587985B CN103587985B (zh) 2016-06-29

Family

ID=50078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5945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87985B (zh) 2012-08-17 2013-08-1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4180B2 (zh)
JP (1) JP5765302B2 (zh)
CN (1) CN1035879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86040A (ja) * 2013-10-30 2015-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5783B2 (ja) * 2013-11-13 2016-06-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44060B2 (ja) 2014-05-23 2018-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27080B2 (ja) * 2014-09-11 2018-05-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855234B2 (ja) * 2016-02-16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392A (ja) * 2016-12-12 2018-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1485A (ja) * 1994-03-23 1995-10-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搬送装置
CN1254110A (zh) * 1998-10-09 2000-05-24 柯尼卡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410332A (zh) * 2001-09-21 2003-04-16 株式会社东芝 纸类材料处理设备
JP2005199542A (ja) * 2004-01-15 2005-07-28 Fuji Xerox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CN101051197A (zh) * 2006-04-07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输送设备和装有该薄片输送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269421A (ja) * 2006-03-30 2007-10-1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22759A (zh) * 2006-08-09 2008-02-13 美商新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装置的成像区域位移方法及位移装置
CN101143527A (zh) * 2006-08-23 2008-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传送控制方法
CN101462652A (zh) * 2007-12-17 2009-06-24 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偏移感测方法及纸张偏移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4394B2 (ja) * 2005-01-24 2008-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
JP2007022680A (ja) 2005-07-12 2007-02-01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用紙整合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0470B2 (ja) * 2006-05-02 2012-04-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1669B2 (ja) * 2007-12-12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2805B2 (ja) * 2008-04-14 2012-08-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1248256A (ja) * 2010-05-31 2011-12-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252017B2 (ja) * 2011-03-18 2013-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1485A (ja) * 1994-03-23 1995-10-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搬送装置
CN1254110A (zh) * 1998-10-09 2000-05-24 柯尼卡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410332A (zh) * 2001-09-21 2003-04-16 株式会社东芝 纸类材料处理设备
JP2005199542A (ja) * 2004-01-15 2005-07-28 Fuji Xerox Co Ltd プリンタ装置
JP2007269421A (ja) * 2006-03-30 2007-10-1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1197A (zh) * 2006-04-07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输送设备和装有该薄片输送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1122759A (zh) * 2006-08-09 2008-02-13 美商新采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装置的成像区域位移方法及位移装置
CN101143527A (zh) * 2006-08-23 2008-03-19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传送控制方法
CN101462652A (zh) * 2007-12-17 2009-06-24 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纸张偏移感测方法及纸张偏移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37296A (ja) 2014-02-27
US20140050494A1 (en) 2014-02-20
JP5765302B2 (ja) 2015-08-19
CN103587985B (zh) 2016-06-29
US8804180B2 (en) 2014-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79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KR101426121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3825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49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保守管理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49664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14757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6391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ables reducing time required for adjustment operation
JP20051125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877028B2 (e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 sheet
US1133013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284151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836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04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00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8878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rrection control program
JP64594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764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校正方法
JP59543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5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102867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86684A (ja) 色ずれ量測定装置、色ずれ量測定方法、記録媒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4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687332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2116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091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