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5874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58745A
CN103558745A CN201310188817.1A CN201310188817A CN103558745A CN 103558745 A CN103558745 A CN 103558745A CN 201310188817 A CN201310188817 A CN 201310188817A CN 103558745 A CN103558745 A CN 103558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transfer belt
paper
limiting part
process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88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58745B (zh
Inventor
西坂裕介
西田聪
山木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58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8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58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58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8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7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handling
    • G03G2215/00206Original medium
    • G03G2215/00219Paper
    • G03G2215/00232Non-standard form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7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handling
    • G03G2215/00206Original medium
    • G03G2215/00219Paper
    • G03G2215/00244Non-standard proper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支承辊,其包括背撑辊;转印带,其呈环状地张设在多个支承辊上,在外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以及转印辊,其隔着转印带压接在背撑辊上,在该转印辊和转印带之间形成转印辊隙,使纸张通过转印辊隙,从而使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限制部件,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地配置在转印辊隙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一状态为靠近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与第一状态相比距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离开距离更大的状态;以及控制部,其根据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将限制部件的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使中间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接着,通过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像承载体)由显影装置供给调色剂,对静电潜像进行可视化处理来形成调色剂像。进而,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张上之后,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近年来,要求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纸张上形成高图像品质的图像,为了响应该需求,使用了中间转印带等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方式成为主流。中间转印方式指的是如下方式:使形成在感光体鼓上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在中间转印体上使4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上。
图1是表示使中间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二次转印部附近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421张设于包括背撑辊(backup roller)423A的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31A压接在背撑辊423A上,从而形成转印辊隙N。通过使纸张S通过该转印辊隙N,中间转印带421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纸张S上。
另外,通常中间转印带421相对于将背撑辊423A和二次转印辊431A的轴心连结的线倾斜地进入转印辊隙N。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纸张S被中间转印带421推压而以沿着二次转印辊431A弯曲的状态被输送,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纸张S也被夹持(所谓预夹持),因此,转印性提高。
在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厚纸等刚度高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时,在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处产生放电,有时会产生转印污点等转印不良。具体而言,在纸张S的后端进入转印辊隙N时,中间转印带421被纸张S的后端推起(所谓后端弹起),从而在纸张S和中间转印带421之间形成空隙,在该空隙产生放电(参照图2)。
作为防止转印辊隙的入口附近的放电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在纸张的后端脱离引导部件的时候,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使中间转印带位移,从而减轻纸张与中间转印带碰撞时的冲击。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技术:相对于将二次转印辊的轴心和相对辊的轴心连结的线大致垂直地输送纸张,并且,在中间转印带的内侧配置电极部件,从而减弱在与转印电场相同的方向形成于空隙的电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96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83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纸张与中间转印带碰撞时的冲击被减轻,但在纸张的后端进入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向内侧挠曲而产生不小的空隙,因此,不能说能可靠地防止产生放电。另外,若使中间转印带位移,则基于中间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的辊隙宽度在位移前后发生变化,因此,有可能导致所形成的图像产生颜色偏移、浓度偏移等不良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相对于将二次转印辊的轴心和相对辊的轴心连结的线大致垂直地输送纸张的结构、即在中间转印带不产生后端弹起的结构,因此,对于因后端弹起而形成空隙这种情况没有任何提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抑制转印辊隙的入口附近处产生放电,从而可以防止因放电而导致图像品质降低。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多个支承辊,其包括背撑辊;转印带,其呈环状地张设在所述多个支承辊上,在外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以及转印辊,其隔着所述转印带压接在所述背撑辊上,在该转印辊和所述转印带之间形成转印辊隙,使纸张通过所述转印辊隙,从而使所述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纸张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限制部件,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地配置在所述转印辊隙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一状态为靠近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距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离开距离更大的状态;以及控制部,其根据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将所述限制部件的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在转印带产生后端弹起,因此,可以抑制转印辊隙的入口附近处产生放电,从而可以防止因放电而导致图像品质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部附近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后端弹起的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附近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对限制部件的状态进行控制的限制位置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二次转印部附近的图;
图8是表示限制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二次转印部附近的图;
图9是表示具有定位部的限制部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10 图像读取部
11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
12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
20 操作显示部
30 图像处理部
40 图像形成部
41 图像形成单元
42 中间转印单元
43 二次转印单元
44 限制部件
45 纸张检测传感器
50 纸张输送部
60 定影部
100 控制部
421 中间转印带
423 支承辊
423A 背撑辊
431A 二次转印辊
N 转印辊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4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
图3、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相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在感光体鼓413上形成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4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转印(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从而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采用如下的串联方式:沿中间转印带421的移动方向串联配置与YMCK的4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按照一周的顺序使各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如图3、4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及控制部100。
控制部10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相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上展开,与展开的程序协同作用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存储在存储部72中的各种数据被参照。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或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与连接到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的外部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图像数据,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在纸张S上。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另外,控制部100在形成图像时根据纸张S的种类等进行使后述的限制部件44移动的控制。
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有: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进纸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被载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原稿D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可以连续地一下子读取被载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了稿台玻璃上的原稿或载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使从原稿反射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从而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及操作部22起作用。显示部21按照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有数字键、启动键等各种操作键,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将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有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用户设定相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进行灰度修正。另外,除灰度修正之外,图像处理部30还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进行了上述处理的图像数据,图像形成部40被控制。
图像形成部40具有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由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形成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及二次转印单元43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及说明,通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需要分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在附图标记后添加Y、M、C或K进行表示。在图3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他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有: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是例如在鼓径为80mm的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原料管)的周面上依次层叠基底涂敷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而形成的负带电型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电荷产生层由使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到树脂黏结剂(例如聚碳酸酯)中而得到的有机半导体构成,利用基于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使空穴输送性材料(电子施主性含氮化合物)分散到树脂黏结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中而得到的层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对供给到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电机(图示省略)的驱动电流进行控制,使得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呈负极性带电。
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向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被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从而使得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被中和。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根据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有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二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对静电潜像进行可视化处理以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鼓清洁刮刀等,将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鼓413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中间转印单元42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421、包括背撑辊423A的多个支承辊423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呈环状地张设在多个支承辊423上。背撑辊423A的带移动方向上游侧的支承辊423B位于背撑辊423A的下方。
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支承辊由从动辊构成。作为驱动辊的支承辊423旋转,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21按照箭头A方向以一定速度移动。利用一次转印辊422使中间转印带421与感光体鼓413压接,由此,各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上。
二次转印单元43具有:二次转印带432及包括二次转印辊431A的多个支承辊431等。
二次转印带432由环状带构成,呈环状地张设在多个支承辊431上。多个支承辊431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他支承辊由从动辊构成。作为驱动辊的支承辊431旋转,从而使二次转印带432按照箭头B方向以一定速度移动。
二次转印辊431A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及二次转印带432压接在背撑辊423A上,从而形成转印辊隙N。在纸张S通过该转印辊隙N时,中间转印带421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具体而言,通过对二次转印辊431A施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压(转印偏压),使调色剂像以静电方式转印到纸张S上。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S利用二次转印带432朝向定影部60输送。
背撑辊423A的带移动方向上游侧的支承辊423B位于背撑辊423A的下方,因此,中间转印带421从下方倾斜地进入转印辊隙N。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纸张S被中间转印带421推压而以沿着二次转印辊431A弯曲的状态被输送。由此,在转印辊隙N的上游侧,纸张S也被夹持(所谓预夹持),因此,转印性提高。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刀等,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定影部60通过定影辊隙对输送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在定影部60也可以配置空气分离单元,该空气分离单元通过吹送空气,使纸张S从定影面侧部件(例如定影带)或背面侧支承部件(例如加压辊)分离。
纸张输送部50具有:供纸部51、排纸部52及输送路径部53等。
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基于纸张的纸张定量、尺寸等被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
输送路径部53具有对齐辊对53a等多个输送辊对。收纳在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的纸张S从最上部一张一张地被送出,利用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此时,利用配设有对齐辊对53a的对齐辊部,输送来的纸张S的倾斜度被修正,并且输送时机被调整。
接着,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二次转印到纸张S的一个面上,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步骤。形成了图像的纸张S利用具有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出到机外。
像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包括背撑辊423A的多个支承辊423;呈环状地张设在多个支承辊423上并在外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421(转印带);以及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在背撑辊423A上,并在其与中间转印带421之间形成转印辊隙N的二次转印辊431A(转印辊)。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使纸张S通过转印辊隙N,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21上承载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制中间转印带421朝内侧挠曲,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环内配置有限制部件44。
图5是表示二次转印部(转印辊隙N)附近的中间转印单元42及二次转印单元43的图。
如图5所示,在中间转印带421的环内,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入口附近)配置有限制部件44。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指的是在中间转印带421可能产生后端弹起的区域,例如是从转印辊隙N的入口至上游侧50mm处的区域。
限制部件44被配置成能够在靠近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的第一状态(靠近状态)和与第一状态相比距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的离开距离更大的第二状态(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限制部件44例如经由包括驱动轴、偏心凸轮等在内的动力传送机构(图示省略)与驱动电机M(参照图4)连接。控制部100通过使驱动电机M进行驱动,使得限制部件44的状态被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具体而言,限制部件44根据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的纸张定量、刚度,选择性地被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指的是可以防止纸张S的后端即将进入转印辊隙N之前中间转印带421被推起、所谓后端弹起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下,限制部件44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离开地配置成即便中间转印带421稍微振动也不接触的程度(例如相距1mm)。这是为了不妨碍中间转印带421的正常移动。另外,限制部件44优选相对于背撑辊423A也相同程度(例如相距1mm)离开地配置。
另一方面,第二状态只要是限制部件44切实地不接触中间转印带421、背撑辊423A及支承辊423的状态、即不妨碍其他部件的动作的状态即可。
限制部件44优选形成为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状(例如厚度2mm)。通过使限制部件44构成为平板状的部件,容易确保用于使限制部件44处于第二状态的避让区域。另外,在第一状态下,容易使限制部件44靠近转印辊隙N,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间转印带421产生后端弹起。
限制部件44的与中间转印带421相对的部位优选是平滑面。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21被纸张S的后端推起时,限制部件44与中间转印带421进行面接触,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产生空隙。另外,在限制部件44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时,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损伤。
并且,优选对限制部件44的与中间转印带421相对的部位,实施使其与中间转印带421的滑动性提高的表面加工。例如,在限制部件44的平滑面上粘贴低摩擦性的胶带(例如ウルトラテープ(UltraTape)(住友3M制))。由此,可以防止限制部件44与移动着的中间转印带421接触而导致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损伤。
限制部件44优选由绝缘材料构成。作为构成限制部件44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采用电阻率为1010~1015Ω·m的聚缩醛(POM)。若限制部件44的绝缘性低,则恐怕会因限制部件44使得规定的转印电场紊乱而导致转印性变差。于是,通过利用绝缘材料构成限制部件44,可以减小限制部件44对转印电场带来的影响。由此,可以形成高品质的图像。
限制部件44优选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配置。由此,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中间转印带421产生后端弹起。
另外,如图5所示,在转印辊隙N的上游侧(例如相距转印辊隙N的入口50mm的上游侧),配置有检测是否存在纸张S的纸张检测传感器45。纸张检测传感器45例如是具有发光元件及受光元件的光传感器。纸张检测传感器45从发光元件朝向纸张S发出光,并利用受光元件接收被纸张S反射的光,从而可以得到与是否存在纸张S相应的检测信号,并将其输出到控制部100中。基于该检测信号,判定纸张S的后端是否到达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
在纸张S的后端到达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的时候、即即将产生后端弹起之前的时候,限制部件44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被切换。具体而言,控制部100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限制部件44的状态(限制位置控制处理)。图6所示的限制位置控制处理通过如下处理来实现:例如伴随着指示形成图像的信号(例如印刷作业)被输入控制部100,CPU101执行存储在ROM102中的规定的程序。
另外,作为初始状态,限制部件44处于第二状态。
另外,纸张检测传感器45的检测信号总是被输入到控制部100中。若纸张S被输送来并且纸张S的前端通过利用纸张检测传感器45进行检测的检测位置,则纸张检测传感器45将表示存在纸张S这种信息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此后,若纸张S的后端通过利用纸张检测传感器45进行检测的检测位置,则纸张检测传感器45将表示不再存在纸张S这种信息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
在图6的步骤S101中,控制部100取得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的纸张定量及刚度。收纳在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的纸张S的纸张定量及刚度,作为纸张信息被存储在例如存储部72中。控制部100基于印刷作业所包含的纸张信息(或供纸托盘信息),对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进行确定,并取得该纸张S的纸张定量及刚度。
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100判定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是否是在中间转印带421可能产生后端弹起的纸张(难以弯曲的纸张)。控制部100例如在纸张S的纸张定量为250g/m2以上且刚度(采用熊谷理机工业制造的刚度仪进行测量)为500mN以上的情况下,判定是可能产生后端弹起的纸张。
此时,也可以事先准备对对于纸张S的纸张定量和刚度的组合是否产生后端弹起预先进行了设定的检查表LUT,控制部100参照该检查表LUT进行步骤S102中的判定。另外,也可以利用对对于纸张S的种类(例如薄纸A4尺寸、厚纸B3尺寸等)是否产生后端弹起预先进行了设定的检查表LUT。
接着,控制部100在判定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为在中间转印带421可能产生后端弹起的纸张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0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S是在中间转印带421不产生后端弹起的纸张的情况下,不需要切换限制部件44的状态,因此,直接结束处理。
要是连在后端弹起不产生于中间转印带421的纸张(容易弯曲的纸张)上形成图像这种情况下都使限制部件44靠近中间转印带421,则限制部件44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的可能性白白地增加。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如下情况、即在后端弹起可能在中间转印带421产生的纸张上形成图像这种情况下,切换限制部件44的状态。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100判定纸张S的后端是否到达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在从纸张检测传感器45被输入了表示不再存在纸张S这种信息的检测信号时,判定纸张S的后端到达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
接着,控制部100在判定纸张S的后端到达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04的处理。直至纸张S的后端到达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纸张S以沿着二次转印辊431A弯曲的状态被输送(参照图7)。
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100将限制部件44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参照图8)。例如,控制部100通过使驱动电机M进行驱动,使限制部件44沿着引导部件(图示省略)仅移动规定量并使其转移到第一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如图8所示,限制部件44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靠近地配置,因此,中间转印带421向内侧的挠曲被限制。即,在中间转印带421不会产生后端弹起,在纸张S和中间转印带421之间未形成空隙。因此,可以抑制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处产生放电,从而可以防止因放电而产生转印不良、图像品质降低。
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100判定纸张S的后端是否通过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基于从自纸张检测传感器45被输入表示不再存在纸张S这种信息的检测信号开始的时间,判定纸张S的后端是否通过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
接着,控制部100在判定纸张S的后端通过了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06的处理。
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100使限制部件44的状态从第一状态转移到第二状态。即,限制部件44在纸张S的后端处于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时被保持在第一状态,在除此之外的期间(通常时)被保持在第二状态。
要是连在中间转印带421不产生后端弹起的通常时都使限制部件44靠近中间转印带421,则限制部件44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的可能性变高,有可能产生中间转印带421的移动不良或损伤。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后端弹起可能在中间转印带421产生的期间,将限制部件44保持在第一状态。
在步骤S107中,控制部100判定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是否结束了。接着,控制部100在判定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结束限制位置控制处理。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定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未结束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103的处理,继续进行限制位置控制处理。
在此,一连串的图像形成处理指的是仅按由对所接受的图像形成进行指示的信号(例如印刷作业)设定的张数进行图像形成的处理。即,直至所设定的张数的图像形成处理结束,进行切换限制部件44的状态的控制。
像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限制部件44,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地配置在转印辊隙N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一状态为靠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与第一状态相比距中间转印带421内表面的离开距离更大的状态;以及控制部100,其将限制部件44的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使限制部件44沿着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靠近地配置,因此,可以限制中间转印带421向内侧挠曲。即,在中间转印带421不产生后端弹起,在纸张S和中间转印带421之间未形成空隙。因此,可以抑制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处产生放电,因此,可以防止因放电而产生转印不良、图像品质降低。
另外,限制部件44能够切换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因此,可以根据需要使其转移到第一状态。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限制部件44与中间转印带421接触而导致中间转印带421产生移动不良或损伤。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人作出的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
例如,限制部件44也可以具有用于定位在第一状态的定位部。例如,如图9所示,对限制部件44的带宽度方向两端部进行弯折加工,形成与二次转印辊431A的轴卡合的缺口部44a(定位部)。限制部件44的缺口部44a碰到二次转印辊431A,从而使得限制部件44不能进一步移动。由此,限制部件44在平面部44b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表面仅离开规定距离的状态下高精度地被定位。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二次转印辊431A的轴,而使用背撑辊423A的轴作为使定位部抵接的基准体。另外,在二次转印辊431A和背撑辊423A的硬度不同的情况下或转印辊隙N处的夹持压力为恒定负荷(例如70N)的情况下,辊隙形状根据周围的环境而变化,因此,优选采用二次转印辊431A和背撑辊423A中的硬度较高的一方作为基准体。
另外,在可能在中间转印带421产生后端弹起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若仅在纸张S的后端通过转印辊隙N的入口附近的期间将限制部件44保持在第一状态,则限制部件44的状态频繁地变化。根据限制部件44的驱动机构,有可能加剧随时间的劣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执行一连串的图像形成的期间连续地保持在第一状态。
另外,当存在中间转印带421上的后端弹起容易产生在中间转印带421的中央部的趋势时,也可以比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窄地形成限制部件44并使其与中间转印带4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地配置。
另外,限制部件44的形状不限于平板形状,只要能够确保成为第二状态的避让区域即可。例如,可以将限制部件44的与转印辊隙N相对的这一侧的形状形成为与辊隙形状吻合的形状。
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应该被认为是例示而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的说明来表示而由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来表示,包括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相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多个支承辊,其包括背撑辊;
转印带,其呈环状地张设在所述多个支承辊上,在外表面上承载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辊,其隔着所述转印带压接在所述背撑辊上,在该转印辊和所述转印带之间形成转印辊隙,
使纸张通过所述转印辊隙,从而使所述转印带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所述纸张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限制部件,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地配置在所述转印辊隙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所述第一状态为靠近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距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离开距离更大的状态;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将所述限制部件的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图像形成所使用的纸张的纸张定量或刚性切换所述限制部件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通常时将所述限制部件的状态保持在第二状态,
在纸张的后端通过所述转印辊隙的入口附近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限制部件的状态保持在第一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形成为沿着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与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进行面接触的平滑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限制部件的与所述转印带接触的接触面,实施使滑动性提高的表面加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由绝缘材料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对应地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具有用于定位在所述第一状态的定位部。
CN201310188817.1A 2012-05-24 2013-05-21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558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8926 2012-05-24
JP2012118926A JP5708561B2 (ja) 2012-05-24 2012-05-2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58745A true CN103558745A (zh) 2014-02-05
CN103558745B CN103558745B (zh) 2016-04-13

Family

ID=49621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8817.1A Active CN103558745B (zh) 2012-05-24 2013-05-2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09121B2 (zh)
JP (1) JP5708561B2 (zh)
CN (1) CN1035587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7506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11429040B2 (en) 2019-02-21 2022-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position changing mechanis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1066A (ja) * 2010-04-05 2011-11-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00357B2 (ja) * 2013-01-09 2016-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678B2 (ja) * 2013-01-28 2016-10-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70023A (ja) * 2013-03-01 2014-09-18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51343B2 (ja) * 2014-04-07 2018-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91288B2 (ja) * 2014-04-24 2018-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5146B2 (ja) 2015-05-29 2019-09-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9060952A (ja) * 2017-09-25 2019-04-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14548B2 (ja) * 2020-01-22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97461B2 (ja) * 2019-02-21 202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7156A (ja) * 1994-09-16 1996-04-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7393A (ja) * 1998-12-24 2000-07-0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144831A (en) * 1998-02-19 2000-11-07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1255754A (ja) * 2000-03-13 2001-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266A (ja) * 2005-02-25 2006-09-07 Ricoh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402A (ja) * 2008-07-23 2010-02-04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2992B2 (ja) * 2007-12-03 2013-1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896B2 (ja) 2008-06-23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9603A (ja) 2008-12-10 2010-06-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285B2 (ja) * 2009-07-3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7156A (ja) * 1994-09-16 1996-04-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144831A (en) * 1998-02-19 2000-11-07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0187393A (ja) * 1998-12-24 2000-07-0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55754A (ja) * 2000-03-13 2001-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266A (ja) * 2005-02-25 2006-09-07 Ricoh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402A (ja) * 2008-07-23 2010-02-04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7506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11429040B2 (en) 2019-02-21 2022-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position changing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58745B (zh) 2016-04-13
US8909121B2 (en) 2014-12-09
JP2013246253A (ja) 2013-12-09
US20130315612A1 (en) 2013-11-28
JP5708561B2 (ja) 2015-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587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74791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5523417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68970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619762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823454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15063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284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0568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70810B2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1162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転写条件変更方法
US201903174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control method
JP70243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US2019012934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JP67110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CN11023175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JP6237185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21882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43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915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70812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位置制御方法
JP69537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70278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69430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7170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