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9499A -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29499A
CN103529499A CN201310269276.5A CN201310269276A CN103529499A CN 103529499 A CN103529499 A CN 103529499A CN 201310269276 A CN201310269276 A CN 201310269276A CN 103529499 A CN103529499 A CN 103529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layer
glare film
glare
particl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92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29499B (zh
Inventor
岸敦史
二宫正纪
桥本尚树
仓本浩贵
武本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29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9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29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9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尽管是通过填料的凝聚而简便地形成了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但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所述图像显示装置为在可见侧表面包含防眩性薄膜(10)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防眩性薄膜(10)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由含有树脂和填料的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14),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14),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将所述防眩性薄膜(10)按照所述填料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黑色矩阵图案(15)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阴极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各种图像显示装置实施防眩(anti-glare)处理,以防止所述图像显示装置表面上的由荧光灯或太阳光等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映入所造成的对比度降低。特别是,随着图像显示装置的大画面化的进展,安装了防眩性的薄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增大。
近年来,为了改善图像质量,像素尺寸小的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增大。当向这样的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配置以往的防眩性薄膜时,像素中存在的亮度的不均更为突出,引起眼可见的故障(眩目故障,其中,“眩目”的日文原文为“ギラツキ”、英文为“glare”),图像质量可能变差。因此,为了防止所述眩目,提出了各种方案。
例如提出了,通过在透明支撑体的表面使用通过转印法形成有纵横比在规定范围的凹凸形状的薄膜,抑制因与显示器的像素的干涉而发生的闪光(眩目,“闪光”的日文原文为“ちらつ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提出了下述方案,在包含由透明基质和透明的分散物质构成的内部散射层的防眩性薄膜中,通过使所述分散物质具有各向异性的形状,从而显现出散射各向异性,不会降低对比度地抑制闪烁(眩目,“闪烁”英文为“scintillation”)的发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中,通过向所述分散物质施加电场,使所述分散物质具有各向异性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96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024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并不能说眩目的消除是充分的。另外,所述各技术中,由于制造工序增多而不能说生产率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尽管是通过填料的凝聚而简便地形成了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但是能够在不降低在精细度等方面多品种化进展的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的情况下使可见度提高的图像显示装置。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另外,本发明还能够提供,用于制备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薄膜。进而,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能够生产率高地制造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其为在可见侧表面包含防眩性薄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包含黑色矩阵图案,
所述防眩性薄膜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层叠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
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含有树脂和填料,
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
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将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填料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为下述防眩性薄膜:
其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层叠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含有树脂和填料,
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
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制作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方法,其中,其为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使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在所述防眩层的形成中,通过调节由下式定义的所述涂布了的防眩层形成材料的涂膜的剪切距离S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S=∫Vdt       (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时间(s),
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所述式(II)中,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能够提供尽管通过填料的凝聚而简便地形成了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但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另外,根据本发明,还能够提供用于制造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薄膜。进而,根据本发明,还能够提供能够生产率高地制造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的防眩性薄膜和黑色矩阵图案的配置的图。
图2为用于说明凸状部的高度的定义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为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对粒子的凝聚推测的机制的概略说明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防眩层的厚度方向和面方向的定义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为示意性地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对当形成有浸透层时的对粒子的凝聚推测的机制的概略说明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7(b)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剪切速度V依赖于剪切保持时间t而发生变化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涂布液的Ti值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利用剪切距离和粒子的重量份数对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6、12    粒子
10          防眩性薄膜
11          防眩层
13          触变性赋予剂
14          凸状部(凝聚部)
15          黑色矩阵图案
20          透光性基材
21          涂膜
22          涂布液
100         双点划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填料优选含有选自粒子和触变性赋予剂(thixotropic agent)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优选为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和改性脲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以0.2~5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中,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以0.2~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粒子、更优选以0.5~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优选为用于所述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在0.1~60s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还优选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下面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记载的限制。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为在可见侧表面包含防眩性薄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包含例如多个矩形等、包含长边部的黑色矩阵图案,所述防眩性薄膜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层叠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含有树脂和填料,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将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填料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到目前为止,关于眩目,认为如专利文献2所代表的“透镜效果”是其原因。但是,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等的推测,眩目相当于规则性的图案在特定的凹凸(在此为防眩性薄膜)处生出明暗的“莫尔条纹”。另外,液晶显示装置的黑色矩阵据推测为各向异性的图案。因此,本发明人等推测,若能够形成具有各向异性的凹凸的防眩性薄膜,则存在不显示由莫尔条纹产生的明暗的配置方向,从而完成了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这些推测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薄膜10与黑色矩阵图案15的配置的图。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10含有粒子12作为所述填料。粒子12凝聚而形成凝聚部14。如图1所示,凝聚部14中,粒子12按照在特定的一个方向(图1(a)中为纵方向)排列的方式凝聚。黑色矩阵图案15包含多个矩形,防眩性薄膜10按照黑色矩阵图案15的长边方向与上述一个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防眩性薄膜通过含有使粒子凝聚而成的凝聚部,例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凹凸形状变得平缓,后述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Sm(mm)增大。具有这样的表面形状的防眩性薄膜可以有效地防止荧光灯等的投影。不过,具有这样的表面形状通常认为会对眩目在不利方向产生作用。但是,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将所述防眩性薄膜配置在图像显示装置中的特定方向能够减小眩目,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当黑色矩阵图案15的长边方向与凝聚部14中的粒子12的凝聚方向不一致时,与图1(a)相比,眩目变大。
所述透光性基材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透明性优异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雾度值为1%以下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可列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中记载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适合使用光学上双折射少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例如还可作为保护薄膜用于偏振片,此时,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由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至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另外,本发明中,如后文所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可以是起偏器本身。当为这样的构成时,不需要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而能够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使偏振片或者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数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能够使偏振片进一步薄层化。其中,当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为起偏器时,防眩层发挥以往的作为保护层的作用。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当防眩性薄膜被安装到例如液晶单元表面时,其兼具作为盖板的功能。
本发明中,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当考虑例如强度、操作性等作业性和薄层性等方面时,优选为10~5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20~300μm的范围、最适合为30~200μm的范围。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殊限制。所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的范围、优选为1.40~1.70的范围。
所述防眩层是通过将例如含有所述树脂、所述填料和溶剂的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涂膜,接着从所述涂膜将所述溶剂除去而形成的。所述树脂可列举出例如热固性树脂、在紫外线和/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所述树脂,还可使用市售的热固性树脂和/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
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和/或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使用例如在热、光(紫外线等)和/或电子射线等的作用下发生固化的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寡聚物和/或预聚物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树脂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所述反应性稀释剂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包括例如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3个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个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使防眩层的硬度达到优异的范围。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可列举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用于形成所述防眩层的粒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所形成的防眩层表面呈凹凸形状并赋予防眩性,并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能够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设计。作为所述粒子,例如有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所述无机粒子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氧化硅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锡粒子、碳酸钙粒子、硫酸钡粒子、滑石粒子、高岭土粒子、硫酸钙粒子等。另外,所述有机粒子也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粒子)、有机硅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基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粒子的粒径(D)(重均粒径)优选在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制得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white glare)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更优选在3~7μm的范围内。其中,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可以通过例如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例如通过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粒子从所述细孔通过时与粒子的体积相当的电解液的电阻,由此来测定所述粒子的数目和体积,计算重均粒径。
所述粒子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粒状的大致球形,也可以是粉末等无定形的粒子,但优选是大致球形、更优选是长宽比为1.5以下的大致球形的粒子、最优选是球形的粒子。
所述防眩层中的所述粒子的比例优选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0.2~12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5~12重量份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7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使所述粒子的比例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合适地形成所述凝聚部,能够制得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所述防眩层中,所述填料可以是粒子和触变性赋予剂。所述填料可以单独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也可以除所述粒子外进一步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通过使所述填料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容易地控制所述粒子的凝聚状态。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列举出例如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改性脲等。
为了改善与所述树脂的亲和性,所述有机粘土优选为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粘土。所述有机粘土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Lucentite SAN、Lucentite STN、Lucentite SEN、Lucentite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MPE(商品名,均为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 N-400、S-BEN NX、S-BEN NX80、S-BEN NO12S、S-BEN NEZ、S-BEN NO12、S-BEN NE、S-BEN NZ、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均为株式会社HOJUN制);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均为Kunimine工业株式会社制);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40(商品名,均为Rockwood Additives公司制)等。
所述氧化聚烯烃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DISPARLON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株式会社制)、FLOWNON SA300(商品名,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所述改性脲为异氰酸酯单体或其加成物与有机胺的反应物。所述改性脲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BYK410(BYK公司制)等。
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防眩层中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比例优选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为0.2~5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4~4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在3~12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例如防止防眩性薄膜中的卷曲的发生,能够避免搬送性不良等生产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当所述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时,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如上所述优选在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和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为上文所述的组合,能够进一步制得防眩性优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更优选在3~8μm的范围内。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与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的关系优选在0.3≤D/d≤0.9的范围内。通过为这样的关系,能够制得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进而没有外观缺陷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由此,所述凸状部成为具有各向异性的平缓的形状。所述防眩性薄膜通过包含这样形状的凸状部,能够防止荧光灯的投影等。
通过控制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填料的凝聚状态,能够对防眩层的表面形状任意地进行设计。所述填料的凝聚状态可通过例如所述填料的材质(例如,粒子表面的化学修饰状态、对溶剂或树脂的亲和性等)、树脂(粘合剂)或溶剂的种类、组合等来控制。另外,利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精密地控制所述粒子的凝聚状态。其结果是,本发明中,能够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在宽范围内进行控制(调节),例如能够使所述填料的凝聚状态为如上所述的状态,能够使所述凸状部为平缓的形状。进而,如上所述,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还能够在更宽的范围内对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进行控制(调节)。
所述防眩性薄膜中,所述凸状部距离所述防眩层的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优选为小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的0.4倍。更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4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3倍的范围。当所述凸状部的高度在该范围内时,能够适合防止在所述凸状部形成成为外观缺陷的突起物。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通过包含这样高度的凸状部,能够使外观缺陷难以产生。这里,关于距离所述平均线的高度,参照图2进行说明。图2为所述防眩层的截面的二维分布图的示意图,直线L为所述二维分布图中的粗糙度平均线(中心线)。将所述二维分布图中顶部(凸状部)距离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H作为本发明的凸状部高度。图2中,对所述凸状部中超过所述平均线的部分标记平行斜线。另外,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如下计算的防眩层的厚度:通过对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进行测定,并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来计算。所述整体厚度和所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可以采用例如Microgauge式厚度计来测定。
所述防眩性薄膜中,当透光性基材由树脂等形成时,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界面,优选包含浸透层。所述浸透层是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成分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当形成了所述浸透层时,能够提高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密合性,因此优选。所述浸透层的厚度优选为0.2~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5~2μm的范围。例如,当所述透光性基材为三乙酰纤维素、所述防眩层所含的树脂为丙烯酸树脂时,能够使所述浸透层形成。所述浸透层例如通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防眩性薄膜的截面能够得到确认,能够对厚度进行测定。
当所述的制造方法应用于包含这样的浸透层的防眩性薄膜时,也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例如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所期望的平缓的表面凹凸形状。所述浸透层越是与所述防眩层缺乏密合性的透光性基材,为了提高密合性,越优选厚厚地形成。
图3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不过,该图是示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另外,该图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的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关于该防眩性薄膜,在防眩层11中,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凝聚而在防眩层11的表面形成凸状部14。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的凝聚状态没有特别限定,但有触变性赋予剂13存在于粒子12的至少周围的倾向。在形成凸状部14的凝聚部,粒子12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防眩层11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其结果是,凸状部14成为平缓的形状。
上述那样的平缓形状的凸状部推测是通过以下机制形成的。不过,本发明并不受该推测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为了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中的凝聚状态的机制进行说明,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时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4中,(a)表示将含有溶剂的所述涂布液涂布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了涂膜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而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
以下,参照图4,对上文所述那样的形成有平缓的凸状部的机制进行说明。如图4(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使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由于涂膜的下表面侧(背面侧)在所述透光性基材处结束,因此所述涂膜的缩小从所述涂膜的上表面侧(表面侧)开始发生。图4(a)中,存在于所述涂膜的膜厚减小了的部分的粒子(例如粒子1、粒子4和粒子5)由于该膜厚减少而欲向所述涂膜的下表面侧移动。与此相对,存在于靠近没有受到膜厚变化的影响、或难以受到影响的下表面的较低位置的粒子(例如粒子2、粒子3和粒子6)由于涂布液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触变性效果),其向下表面侧的移动得到抑制(例如不会移动到双点划线100下方的下表面侧)。因此,即使所述涂膜发生缩小,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也不会被欲从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下方(背面侧)挤压而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由于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因此欲从所述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所述下表面侧的不存在粒子的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的周围(所述涂膜的面方向)移动。如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的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中,由于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凝聚,因此如图4所示,所述凸状部成为平缓的形状。另外,当所述防眩层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触变性赋予剂时,避免了所述粒子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过度凝聚。由此,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可以是所述凸状部成为上述那样平缓的形状、且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的防眩性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关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还可以多少存在于例如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直接或间接地重合的位置。当用个数表示所述粒子的重合时,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表示,如图5(a)和(b)的示意图所示,例如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面方向(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135度的范围内的方向。并且,例如,当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在0.3≤D/d≤0.9的范围内时,例如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重合优选为4个以下、更优选为3个以下。
接着,参照图6的概略说明图对上文推测的机制中所述的浸透层形成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所述防眩层之间的情况进行说明。图6中,(a)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防眩层的过程中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图6中,对所述浸透层标记平行斜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如图6(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所述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形成防眩层。此外,在所述防眩层形成的同时,通过使所述涂布液所含的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在所述防眩层与透光性基材之间形成浸透层。如图6(a)所示,在所述浸透层形成前的状态下,由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有所述粒子以与所述透光性基材不接触即分离的状态存在的倾向。并且,所述浸透层形成时,位于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即位于所述粒子的下方(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主要浸透到所述浸透层中。由此,随着所述树脂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中的浸透,凝聚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的粒子群和覆盖其的树脂合在一起,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即,所述粒子在维持图6(a)所示的凝聚状态的情况下,如图6(b)所示地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由此,所述防眩层表面侧的粒子群与覆盖其的所述树脂在维持其表面形状的情况下,整体为宛如落入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状态。由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进而推测,利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且当所述树脂具有触变性时,即使是厚厚地形成所述浸透层,覆盖所述粒子群的表面而构成凸状部的树脂也难以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再加上这样的效果,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本发明中,防眩性薄膜优选,所述防眩层中的最大直径为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在每1m2所述防眩层中为1个以下。本发明中,更优选防眩性薄膜没有所述外观缺陷。
所述防眩性薄膜的雾度值优选在0~10%的范围内。所述雾度值是指基于JIS K7136(2000年版)的防眩性薄膜整体的雾度值(雾度)。所述雾度值更优选为0~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3%的范围。为了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优选对所述粒子和所述树脂进行选择,以使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在0.001~0.02的范围内。通过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鲜明的图像,并且能够提高暗部位处的对比度。
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JIS B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0.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2~0.2μm的范围。为了防止防眩性薄膜的表面上的外光或影像的映入,优选具有某种程度的表面粗糙,通过使Ra为0.01μm以上,能够改善所述映入。当所述Ra在上述范围内时,当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等时,能够抑制斜向观察时的反射光的散射、改善白眩,并且能够提高亮部位处的对比度。
所述凹凸形状根据JIS B0601(1994年版)进行测定得到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Sm(mm)优选为0.05~0.4的范围、更优选为0.08~0.3的范围。通过为所述范围,能够制得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1~1.5的范围、更优选为0.2~1.0的范围。这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由下述数学式(1)定义的值。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通过例如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值。
平均倾斜角θa=tan-1Δa      (1)
所述数学式(1)中,Δa如下述数学式(2)所示,在JIS B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粗糙度曲线的基准长度L中,将相邻的山的顶点与谷的最低点之差(高度h)的总计(h1+h2+h3……+hn)除以所述基准长度L而得到的值。所述粗糙度曲线为从截面曲线将比规定波长长的表面起伏成分用相位差补偿形高通滤波器除去而得到的曲线。另外,所述截面曲线是指用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将对象面切断时,其切口所呈现的轮廓。
Δa=(h1+h2+h3……+hn)/L     (2)
当Ra、Sm和θa全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制得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殊限制,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制造,但优选通过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制造。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通过调节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能够对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进行调节。另外,如上所述,优选根据需要进一步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由此,例如即使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种类相同,也可以在宽范围内使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变化(控制)。具体而言,例如,对于所述防眩性薄膜表面,能够在宽范围内对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等进行自由地调节(控制)。
图11的图中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利用剪切距离和粒子的重量份数对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的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当增加剪切距离时,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也一起增加。另一方面,当增加粒子添加份数(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时,平均凹凸间距离Sm减小,同时平均倾斜角θa增加。不过,该图是示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可如下进行:例如通过准备含有所述树脂、所述粒子、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和溶剂的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将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的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涂膜,使所述涂膜固化形成所述防眩层。
所述涂布液优选显示触变性,由下式规定的Ti值优选在1.3~3.5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4~3.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5~3的范围。
Ti值=β1/β2
上式中,β1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在移动速度为2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β2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RS6000在移动速度为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当Ti值为1.3以上时,难以引起产生外观缺陷或有关防眩性、白眩的特性变差的问题。另外,当Ti值为3.5以下时,难以引起所述粒子不凝聚而呈分散状态等问题。
图10的示意图表示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的涂布液的Ti值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的关系。如图10所示,当Ti值小于1.3时,假定触变性赋予剂的分布变得过疏,则有时外观缺陷变得易于产生,有关防眩性、白眩的特性变差。另外,当Ti值超过3.5时,尽管防止沉降效果增强,假定触变性赋予剂变得过密,但所述粒子难以凝聚而易于成为分散状态。与此相对,通过使Ti值在1.3~3.5的范围内,假定可保证触变性赋予剂适度地分布的状态,能够使所述粒子适度地凝聚。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的触变性赋予剂的分布状态为假定的,本发明不受该假定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涂布液可以含有也可以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由于易于显现触变性,因此优选。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所述涂布液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获得防止所述粒子的沉降的效果(触变性效果)。进而,通过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本身的剪切凝聚,还能够在更宽范围内自由地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进行控制。
作为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形成涂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喷注式涂布法(fountain coat method)、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涂布法。
所述溶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根据所述树脂的组成、所述粒子和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种类、含量等的不同,为了获得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存在最适的溶剂种类或溶剂比率。作为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等酮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二异丙醚、丙二醇单甲基醚等醚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
作为透光性基材,例如,当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形成浸透层时,可优选使用针对TAC的良溶剂。作为该溶剂,可列举出例如醋酸乙酯、甲乙酮、环戊酮等。
另外,通过对溶剂进行适当选择,当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能够使对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的触变性良好显现。例如当使用有机粘土时,优选甲苯和二甲苯,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氧化聚烯烃时,优选甲乙酮、醋酸乙酯、丙二醇单甲基醚,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改性脲时,优选醋酸丁酯和甲基异丁基酮,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可以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所述流平剂,为了防止涂布不均(涂布面的均匀化),例如可以使用氟系或有机硅系的流平剂。本发明中,当要求防眩层表面具有防污性时,或者为了适应如后文所述地在防眩层上形成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和/或含有层间填充剂的层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流平剂。本发明中,例如通过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使涂布液显现触变性,因此难以发生涂布不均。此时,具有例如扩大了所述流平剂的选择范围的优点。
所述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根据需要可以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污剂、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
为了使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形成多个聚集的状态的凝聚部,优选可以使用例如下面的方法。图7中,符号20表示透光性基材、符号21表示涂膜、符号12表示粒子、符号13表示触变性赋予剂。图7(a)为通过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来使所述涂膜21的表面光滑的例子。当沿所述涂膜的剪切方向施加力时,在涂膜的厚度方向,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移动速度产生差异,所述粒子彼此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其结果,所述粒子的凝聚(剪切凝聚)在一个方向发生,可以在防眩层表面产生具有各向异性的凹凸形状。如图7(a)所示,例如,通过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在重力加速度沿着所述倾斜方向的成分的加速度的作用下,能够沿所述涂膜21的剪切方向施加力。如此,通过设定透光性基材20的倾斜方向,能够任意地改变所述粒子凝聚的方向(各向异性)。图7(b)为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而使所述涂膜21的表面光滑的例子。如图7(b)所示,通过例如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在离心力产生的加速度作用下,能够沿所述涂膜21的剪切方向施加力。所述剪切凝聚通过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而变得更易发生。作为沿剪切方向施加的力对涂膜所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后述的剪切距离来估计。当使用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与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的情况相比,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更大,因此优选。
所述防眩层的形成中,优选使由下式(I)定义的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所述剪切距离S更优选在0.005×10-9m~60×10-9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01×10-9m~15×10-9m的范围内。
S=∫Vdt(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时间(s)。
参照图8对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其中,为了方便说明,在该图中,将加速度a和剪切速度V设定为不随着时间流逝变化的恒定的值。将图8所示的流体的质量记为m(kg)、将流体的厚度记为h(m)、将被固定的平板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记为A(m2)时,流体上部的速度(剪切速度)V(m/s)通过式V=mah/Aη求出。这里,a为加速度(m/s2)、η为流体的粘度(Pa·s)。由于流体的比重k(kg/m3)为k=m/hA,因此V=mah/Aη=kah2/η。因此,如上所述,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如从上述式(II)可知的,当(1)增加加速度a、(2)增加涂膜厚度h、或(3)降低涂膜粘度η时,可以增加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当增加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时,在涂膜的厚度方向,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移动速度产生差异,所述粒子彼此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其结果,所述粒子发生凝聚(剪切凝聚)。本发明中,剪切距离S如上所述由下式(I)表示。另外,图8中,如上所述,由于加速度a和剪切速度V不随着时间流逝变化而恒定,因此剪切距离S由下式(I’)表示。从下式(I)和(I’)可知,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剪切保持时间t恒定时,通过增加剪切速度V,也能够增加剪切距离S。
S=∫Vdt(I)
S=V×t(I’)
通过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所述剪切凝聚变得更易发生。当使用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优选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时的速度)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10×10-9m/s~0.25×10-9m/s的范围内。
为了对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进行调节,例如可以使用上述图7所示的方法。即,例如如图7(a)所示,通过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重力加速度沿着所述倾斜方向的成分成为加速度a,能够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加。另外,例如,如图7(b)所示,通过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加速度a增大,能够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大。如此,通过对剪切速度V进行调节,例如能够使剪切速度V保持恒定。
优选在0.1~60s(秒)的范围内对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的时间)进行调节,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优选设定为1秒以上。当使用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优选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为30秒以上。通过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为30秒以上,所述剪切凝聚变得更易发生。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更优选为60秒以上。另外,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为了进一步防止白眩,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虽然根据剪切速度的不同而不同,但能够以短时间(30秒以下)适应。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可以为30秒以上或超过30秒。
如上所述,通过对所述剪切速度V和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节,能够将所述剪切距离S设定在上述范围内。本发明中,通过将由剪切速度V和剪切保持时间t算出的剪切距离S设定(控制)在上述范围内,使粒子发生剪切凝聚,能够得到上述本发明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说明中,对所述剪切速度V恒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个例子。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例如如上所述,也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适当变更。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9所示,所述剪切速度V可以从剪切速度V1(剪切保持时间t1)变更为剪切速度V2(剪切保持时间t2),进而变更为剪切速度V3(剪切保持时间t3)。此时,所述剪切距离S由例如各剪切速度下的剪切距离、即剪切距离S1(V1×t1)、剪切距离S2(V2×t2)和剪切距离S3(V3×t3)之和(S=S1+S2+S3)计算。其中,该图中,透光性基材20随着被涂布机线从图左侧向右侧搬送,在图左端,涂布液22被涂布于透光性基材20。并且,透光性基材20搬送时的倾斜角从第1倾斜角θ1变化为第2倾斜角θ2,进而变化为第3倾斜角θ3,从而使加速度a发生变化,因此剪切速度V如上所述地变更。
接着,使所述涂膜固化形成防眩层。在所述固化之前,优选使所述涂膜干燥。所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也可以是吹风的风干,也可以是加热干燥,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
所述涂膜的固化手段没有特殊限制,优选紫外线固化。能量射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365nm下的累计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当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时,固化变得更充分,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度也变得更充分。另外,当为500mJ/cm2以下时,能够防止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着色。
如此,通过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所述防眩层,能够制造所述防眩性薄膜。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防眩性薄膜也可以通过除上述方法以外的制造方法制造。所述防眩性薄膜的硬度以铅笔硬度计,虽然也受层的厚度的影响,但优选具有2H以上的硬度。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可列举出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含有填料,由此防眩层的表面呈凹凸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该例子中,虽然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另外,该例的防眩层为单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所述防眩层也可以为二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之上还可以配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例如,当将防眩性薄膜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时,作为降低图像的可见度的原因之一,可列举出空气与防眩层界面处的光的反射。防反射层是用于降低该表面反射的。其中,防眩层和防反射层可以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的两个面上形成。另外,防眩层和防反射层也可以分别是二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防反射层是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光学薄膜或将所述光学薄膜二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层。所述防反射层通过利用光的干涉效果将入射光和反射光反转的位相相互打消而表现出防反射功能。优选对防反射层进行设计,以使表现出防反射功能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特别是视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且其中心波长即550nm处的反射率最小。
在基于光的干涉效果的所述防反射层的设计中,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手段,有例如增加所述防反射层与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在层叠二至五层的光学薄层(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薄膜)而成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成分以规定的厚度多层形成,能够提高防反射层在光学设计中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还能够使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中变得均匀平坦(flat)。所述光学薄膜中,由于要求高的厚度精度,因此通常各层的形成采用干式方式即真空蒸镀、溅射、CVD等来实施。
另外,为了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和提高除去附着的污染物的容易性,优选在所述防反射层上层叠由含氟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者含氟基的有机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层。
本发明中,在防眩性薄膜形成时,优选对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所述透光性基材和所述防眩层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表面处理。若对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则与所述防眩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另外,若对所述防眩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则与所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可以对另一个面进行溶剂处理。另外,在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还可以在另一个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
本发明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可以介由粘附剂或粘接剂将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所述透光性基材侧贴合在LCD中所用的光学构件上。其中,在该贴合时,可以对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如上所述地进行各种表面处理。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因此,通过将所述防眩性薄膜用粘接剂或粘附剂等与其他的光学构件层叠而能够获得的光学特性为与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适应的宽范围。
作为所述光学构件,可列举出例如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通常为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层叠透明保护薄膜而成的构成。当在起偏器的两个面上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表面背面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为相同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另外,偏振片按照使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相互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
层叠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偏振片的构成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为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透明保护薄膜、所述起偏器和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也可以为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所述起偏器、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除了将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特定的方向配置以外,也可以为与以往的图像显示装置同样的构成。例如,在LCD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液晶单元、偏振片等光学构件和根据需要的照明系统(背光灯等)等各构成部件适当组装、纳入驱动电路等来制造。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可用于任意适当的用途。其用途为例如电脑监视器、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OA设备,手机、钟表、数码相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设备,摄像机、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后视镜监视器(back monitor)、车载导航系统用监视器、汽车音频系统等车载用设备,商业店铺用情报用监视器等展示设备,监视用监视器等警备设备,看护用监视器、医疗用监视器等看护、医疗设备等。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起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限制。其中,下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各种特性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评价或测定。
(涂膜比重k(kg/m3))
制备涂布液100ml,称量其重量作为涂膜的比重。
(加速度a(m/s2))
将倾斜角度记为θ,用下式计算。
a=重力加速度(9.8m/s2)×sinθ
(涂膜厚度h(m))
使用大塚电子公司制“MCPD3750”,进行非接触的干涉膜厚测定。涂膜折射率设为1.5。
(涂膜粘度η(Pa·s))
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测定在移动速度为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表面形状测定)
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用粘附剂贴合松浪玻璃工业株式会社制的玻璃板(厚度为1.3mm),使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在临界值为0.8mm的条件下测定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求出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其中,所述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会自动计算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是基于JIS B0601(1994年版)测定的。所述平均凹凸间距离Sm是根据JIS B0601(1994年版)测定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mm)。
(有无各向异性的评价)
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的各向异性评价按照下述基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有:将MD方向与TD方向的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与TD方向中较大的Ra值而得到的值为0.03(3%)以上。
无:MD方向与TD方向的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与TD方向中较大的Ra值而得到的值小于0.03(3%)。
其中,本判定基准中,成为“有”的防眩性薄膜当照射激光指标器时,如下所述,可目视确认透射散射光具有各向异性,因此也可通过目视来简单地判定。即,使用包含圆形光源的激光指标器,从距离防眩性薄膜5cm的位置对所述防眩性薄膜垂直地照射激光,投影到距所述防眩性薄膜5m的白墙上来确认其透射光的影像的形状。当为楕圆时,可以说具有各向异性的散射,可解释为在与楕圆的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了凝聚体。
(雾度值)
雾度值的测定方法根据JIS K7136(2000年版)的雾度、使用雾度测量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商品名为“HM-150”)进行测定。
(面板对比度评价)
将从液晶电视(SHARP公司制,32型,商品名为“LC-32DX3”)取出的液晶单元的可见侧的偏振片换贴到没有防眩性薄膜的市售的偏振片(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NPF-TEG1465DU”)上。在所述换贴的偏振片上,使用粘附剂贴合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在暗室中,用色彩亮度计(株式会社TOPCON TECHNOHOUSE制,商品名为“BM-5”)测定液晶电视在黑显示时和白显示时的正面亮度。由(白显示时的亮度/黑显示时的亮度)求出对比度,求出基于未贴合防眩性薄膜时的对比度的降低率。
面板对比度评价按照下述基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A:降低率小于5%
B:降低率为5%以上
(眩目评价)
(1)将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贴合185μm的偏振片而成的构件粘接到玻璃基板上。
(2)将所述玻璃基板置于被固定在测光台上的黑色矩阵图案上,对眩目程度进行目视评价。准备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200ppi的样品,依次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A:基本没有眩目。
B:有眩目,但实用上没有问题。
C:有眩目。
(防眩性评价(荧光灯))
(1)将黑色丙烯酸板(三菱rayon株式会社制,厚度为2.0mm)用粘附剂贴合到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制作没有背面的反射的样品。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约为1000Lx),使用荧光灯(三波长光源)照射样品,按照下述基准对上述制作的样品的防眩性目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G:映入的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无残留。
NG:映入的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稍有残留。
(粒子的重均粒径)
通过库尔特计数法测定粒子的重均粒径。具体而言,使用采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粒子从细孔中通过时的相当于粒子的体积的电解液的电阻,由此测定粒子的数目和体积,算出重均粒径。
(防眩层的厚度)
通过使用株式会社Mitutoyo制的Microgauge式厚度计测定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算出防眩层的厚度。
(凝聚状态评价)
对于防眩性薄膜的面,从垂直方向使用光学显微镜(Olympus株式会社制,“MX61L”)在半透射模式下、将倍率设定为500倍来确认粒子的分布。
[防眩性薄膜1]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V1700B”、固体成分为100%)80重量份、和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2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5μm、折射率:1.51)2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有机粘土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为“Irgacure907”)3重量份、流平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PC4100”、固体成分为10%)0.5份。其中,所述有机粘土在用甲苯稀释使固体成分达到6%后使用。将该混合物用甲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稀释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40重量%,用超声分散机,制备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
作为透光性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薄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在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单面上,用绕线棒涂布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形成涂膜。此时,如图7(a)所示,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将所述涂膜的表面滑动速度V设定为5秒钟0.127×10-9m/s。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使该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了的薄膜的方向作为后述的“防眩性薄膜的MD(机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方向”。在实际的以辊对辊的方式搬送长条状的薄膜并同时制造防眩性薄膜的情况下,可以使薄膜相对于薄膜的搬送方向倾斜,因此该“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与实际情况下的薄膜搬送方向一致。另外,将与该MD方向垂直的薄膜的方向记为“防眩性薄膜的TD(垂直方向,Transverse Direction)方向”。接着,通过在90℃下加热2分钟,使所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汞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所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7.5μm的防眩层,得到防眩性薄膜1。
[防眩性薄膜2]
作为所述粒子,使用交联聚苯乙烯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SX500”,重均粒径:5μm、折射率:1.59),除此以外,采用与防眩性薄膜1同样的方法,得到防眩性薄膜2。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7.5μm。
[防眩性薄膜3]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NIDIC17-806”,固体成分为80%)。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3μm、折射率:1.52)5重量份,将没有混合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混合物用异丙醇/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70/30)稀释,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38重量%,制备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将所述涂膜的表面滑动速度V设定为5秒钟0.062×10-9m/s,除此以外,采用与防眩性薄膜1同样的方法,得到防眩性薄膜3。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4μm。
[防眩性薄膜4]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JSR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OPSTAR Z7540”,固体成分:56重量%、溶剂:醋酸丁酯/甲乙酮(MEK)=76/24)。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5μm、折射率:1.51)6重量份,将没有混合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混合物用醋酸丁酯/MEK混合溶剂(重量比为50/50)稀释,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45重量%,制备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将所述涂膜的表面滑动速度V设定为5秒钟0.134×10-9m/s,除此以外,采用与防眩性薄膜1同样的方法,得到防眩性薄膜4。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8μm。
对如此得到的防眩性薄膜1~4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
Figure BDA0000342959620000281
如上述表1所示,防眩性薄膜1和防眩性薄膜2中,在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使涂布后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的薄膜的方向)和TD方向(与所述MD方向垂直的薄膜的方向)可见各向异性。防眩性薄膜1和防眩性薄膜2在表面包含通过粒子凝聚而形成凸状部的凝聚部,在所述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防眩性薄膜的TD方向(与MD方向垂直的方向)。另一方面,防眩性薄膜3和防眩性薄膜4中,在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和TD方向未见各向异性。
(实施例1)
按照防眩性薄膜1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
(实施例2)
按照防眩性薄膜2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2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200ppi。
(比较例1)
按照防眩性薄膜1的T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
(比较例2)
按照防眩性薄膜2的T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2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200ppi。
(比较例3)
按照防眩性薄膜3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3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
(比较例4)
按照防眩性薄膜3的T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3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
(比较例5)
按照防眩性薄膜4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4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200ppi。
(比较例6)
按照防眩性薄膜4的T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4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200ppi。
对如此得到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6的各图像显示装置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示于下述表2。
表2
Figure BDA0000342959620000301
※记载的方向与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正交
如上述表2所示,图像显示装置中,将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的实施例1和2在眩目和防眩性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可知在使用了防眩性薄膜1的实施例1中,在防眩性薄膜1的雾度值较低为1%,因此对比度良好,同时通过将防眩性薄膜1配置在上述方向,还良好地防止了眩目。可知在使用了防眩性薄膜2的实施例2中,防眩性薄膜2的雾度值较高为9%,因此对比度些许受损,但良好地防止了眩目,还可适应高精细面板。另一方面,在将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不一致的方式配置了的比较例1和2中,眩目不好。另外,在使用了各向异性为“无”的防眩性薄膜3的比较例3和4中,无论防眩性薄膜的配置方向如何,眩目均不好。当无各向异性时,即使改变配置方向,眩目的评价结果也没有变化。另外,在使用了各向异性为“无”的防眩性薄膜4的比较例5和6中,眩目良好,但防眩性差。为了防止眩目将防眩性薄膜4的Sm设计得较小,并且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不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因此无法确保防眩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能够兼顾作为相反课题的确保防眩性和防止眩目这二者。因此,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可用于例如以重视可见度的各种用途为代表的广阔用途和领域中。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适合用于例如偏振片等光学构件、液晶面板、和LCD(液晶显示器)或OLED(有机EL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中,其用途没有限制,可适用于广阔的领域。

Claims (12)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可见侧表面包含防眩性薄膜的图像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显示装置包含黑色矩阵图案,
所述防眩性薄膜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层叠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
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含有树脂和填料,
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
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将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填料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含有选自粒子和触变性赋予剂中的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为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和改性脲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中,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以0.2~5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中,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以0.2~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粒子。
6.一种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其包含透光性基材和防眩层,所述防眩层层叠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层形成材料形成,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含有树脂和填料,
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通过所述填料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有凸状部的部分,
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填料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用于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
8.一种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制造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方法,其中,
其为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使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防眩层的形成中,通过调节由下式(I)定义的所述涂布了的防眩层形成材料的涂膜的剪切距离S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S=∫Vdt         (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其单位为m
V:剪切速度,其单位为m/s
t:剪切保持时间,其单位为s,
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所述式(II)中,
k:涂膜比重,其单位为kg/m3
a:加速度,其单位为m/s2
h:涂膜厚度,其单位为m
η:涂膜粘度,其单位为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在0.1~60s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CN201310269276.5A 2012-06-28 2013-06-28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529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167 2012-06-28
JP2012-146167 2012-06-28
JP2012286385A JP6261858B2 (ja) 2012-06-28 2012-12-27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2-286385 2012-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29499A true CN103529499A (zh) 2014-01-22
CN103529499B CN103529499B (zh) 2018-05-29

Family

ID=48699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9276.5A Active CN103529499B (zh) 2012-06-28 2013-06-28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2904A1 (zh)
EP (1) EP2696224A3 (zh)
JP (1) JP6261858B2 (zh)
KR (1) KR102027593B1 (zh)
CN (1) CN103529499B (zh)
TW (2) TWI6189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5104A (zh) * 2014-04-17 2015-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3167940A (zh) * 2018-11-29 2021-07-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3723B2 (ja) * 2012-06-28 2017-06-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12425B2 (ja) * 2014-12-24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有機表示装置
KR102090810B1 (ko) * 2016-12-16 2020-03-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JP6668310B2 (ja) * 2017-02-10 2020-03-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668312B2 (ja) * 2017-02-10 2020-03-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偏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0070A1 (en) * 2002-02-08 2004-12-02 Hiroko Suzuki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US20050255291A1 (en) * 2004-03-29 2005-11-1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laminate
US20070195431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04652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元件、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08225449A (ja) * 2007-02-14 2008-09-25 Sony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650447A (zh) * 2008-08-13 2010-02-1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JP2012057177A (ja) * 2011-12-20 2012-03-22 Nippon Shokubai Co Ltd 光拡散媒体用有機粒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2943B2 (en) * 2000-07-19 2003-01-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4059710B2 (ja) 2001-10-23 2008-03-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3822102B2 (ja) * 2001-12-27 2006-09-13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イ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18721B2 (ja) * 2004-09-30 2011-01-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面光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20070177271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JP4080520B2 (ja) 2006-03-28 2008-04-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88309A (ja) 2006-10-02 2008-04-17 Nitto Denko Corp 硬化皮膜、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EP1962110A1 (en) *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8268939A (ja) * 2007-03-27 2008-11-06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35845B2 (ja) * 2007-03-28 2013-02-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2144094A4 (en) * 2007-05-09 2011-04-06 Sony Corp ANTIBLEND FILM,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 AND THE FILM USING DISPLAY DEVICE
JP2008287072A (ja) * 2007-05-18 2008-11-27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5098481B2 (ja) * 2007-07-23 2012-12-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09109683A (ja) 2007-10-30 2009-05-21 Tsujiden Co Ltd アンチグレア、アンチニュートンフィルム
TWI394985B (zh) * 2008-05-07 2013-05-01 Ind Tech Res Inst 抗眩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10054737A (ja) * 2008-08-27 2010-03-11 Fujifilm Corp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45920B2 (ja) * 2008-09-26 2013-07-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286219B2 (ja) * 2009-09-30 2013-09-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4788830B1 (ja) *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927558B1 (ko) * 2011-06-29 2018-12-10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6153723B2 (ja) * 2012-06-28 2017-06-2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0070A1 (en) * 2002-02-08 2004-12-02 Hiroko Suzuki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US20050255291A1 (en) * 2004-03-29 2005-11-17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laminate
US20070195431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04652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元件、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08225449A (ja) * 2007-02-14 2008-09-25 Sony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CN101650447A (zh) * 2008-08-13 2010-02-1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US20100039708A1 (en) * 2008-08-13 2010-02-18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tiglare film, optical layer-attached polarizer, and dispaly apparatus
JP2012057177A (ja) * 2011-12-20 2012-03-22 Nippon Shokubai Co Ltd 光拡散媒体用有機粒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5104A (zh) * 2014-04-17 2015-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3167940A (zh) * 2018-11-29 2021-07-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13167940B (zh) * 2018-11-29 2024-04-0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构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27593B1 (ko) 2019-10-01
TW201812342A (zh) 2018-04-01
TWI618943B (zh) 2018-03-21
TW201403114A (zh) 2014-01-16
EP2696224A2 (en) 2014-02-12
EP2696224A3 (en) 2014-02-26
KR20140001751A (ko) 2014-01-07
JP6261858B2 (ja) 2018-01-17
JP2014029457A (ja) 2014-02-13
CN103529499B (zh) 2018-05-29
TWI644122B (zh) 2018-12-11
US20140002904A1 (en) 201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0729B (zh) 光学层积体
CN103529495A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529499A (zh)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2640020B (zh) 光学层积体及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
CN103415791A (zh)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KR101471692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CN102033250B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CN102033252A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8603954A (zh) 光学层叠体、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08700684B (zh) 光学层叠体、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JP664132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157664A1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05930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34327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834758B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KR20220098353A (ko)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설계 방법,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20220098354A (ko)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설계 방법,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