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9495A -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29495A
CN103529495A CN201310269290.5A CN201310269290A CN103529495A CN 103529495 A CN103529495 A CN 103529495A CN 201310269290 A CN201310269290 A CN 201310269290A CN 103529495 A CN103529495 A CN 103529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film
particle
antiglare layer
glar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92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29495B (zh
Inventor
岸敦史
二宫正纪
桥本尚树
仓本浩贵
武本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29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9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29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29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46Cla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1Urea; Derivatives thereof, e.g. biure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20)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12)和溶剂,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于所述透光性基材(20)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剪切工序,并且,所述剪切工序中,通过调节由下式(I)定义的涂膜的剪切距离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S=∫Vdt (I)V:剪切速度(m/s)t:剪切保持时间(s)。

Description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由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映入而造成的对比度的降低,将防眩性薄膜配置在阴极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各种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器表面。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提出了用于实现适度的防眩性和提高其它物性的各种制造方法。
例如提出了下述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为了降低点缺陷,在将用于形成防眩层的含有粒子的涂布液涂布到透光性基材上后,立刻将所述透光性基材以相对于水平方向为-40°以上且+40°以下的角度进行搬送(专利文献1)。
另外还提出了下述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为了提高粒子的凝聚率,在将用于形成防眩层的含有粒子的涂布液涂布到透光性基材上后、使其干燥时,将所述透光性基材以30~90°倾斜的状态保持或搬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22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47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专利文献1和2那样,仅通过对涂布液刚涂布后或干燥时的透光性基材的角度进行调节,难以对由粒子产生的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进行控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和通过该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进而,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使用了该防眩性薄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和溶剂,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剪切工序,并且,所述剪切工序中,通过调节由下式(I)定义的涂膜的剪切距离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S=∫Vdt   (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时间(s),
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II)
所述式(II)中,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特征在于,其为通过上述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偏振片的特征在于,其包含起偏器、和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或者,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包含上述本发明的偏振片。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具体而言,例如,所述防眩性薄膜表面中,也能够在宽范围内对后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等自由地进行调节(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的图2(a)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b)为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
图3为对凸状部的高度的定义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剪切速度V依赖于剪切保持时间t变化时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6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7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防眩层的厚度方向和面方向的定义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为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的形成浸透层时有关粒子凝聚的推测机制进行示意性说明的概略说明图。
图9为表示涂布液的Ti值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利用剪切距离和粒子的重量份数对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的图。
符号说明
1~6、12  粒子
10        双点划线
11        防眩层
13        触变性赋予剂
14        凸状部
20        透光性基材
21        涂膜
22        涂布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剪切工序中的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优选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剪切速度V优选在0.05×10 9m/s~2.0×10-9m/s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规定的时间优选在0.1~60s(秒)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作为所述涂布液,优选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触变剂,thixotropic agent)的涂布液。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优选为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和改性脲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优选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此时,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优选在0.3≤D/d≤0.9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进一步,优选通过调节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涂布液中,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以0.2~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粒子。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凸状部的部分,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所述凸状部距离所述防眩层的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小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的0.4倍。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中,优选在每平方米的所述防眩层中最大直径为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不超过1个。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优选所述透光性基材和所述防眩层之间包含所述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浸透层。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在可见侧表面包含所述防眩性薄膜,进而包含黑色矩阵图案,所述防眩性薄膜的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凸状部的部分,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
接着,以下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举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为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并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另外,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能够通过调节所述剪切工序中的涂膜的剪切距离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另外,如上所述,根据需要,进一步优选通过调节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由此,例如,即使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种类相同,也能够在宽范围内使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发生变化(控制)。具体而言,例如,所述防眩性薄膜表面中,还能够在宽范围内对后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等自由地进行调节(控制)。
(1)透光性基材
作为所述透光性基材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使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透明性优异的基材(优选雾度值为1%以下的基材),可列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中记载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适合使用双折射小的基材。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例如可作为保护薄膜用于偏振片,此时,作为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由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至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另外,本发明中,如后文所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还可以是起偏器本身。当为这样的构成时,不需要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能够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化,因此能够减少偏振片或者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数、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能够使偏振片进一步薄层化。其中,当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为起偏器时,防眩层发挥以往作为保护层的作用。另外,当为这样的构成时,防眩性薄膜当被安装于例如液晶单元表面时,还兼具作为盖板的功能。
本发明中,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当考虑强度、操作性等作业性和薄层性等方面时,优选为10~5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20~300μm的范围、最适合为30~200μm的范围。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殊限制。所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的范围、优选为1.40~1.70的范围。
(2)涂布液
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和溶剂。作为所述树脂,可列举出例如热固性树脂、在紫外线和/或光的作用下发生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作为所述树脂,还可以使用市售的热固性树脂和/或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
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和/或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可以使用例如在热、光(紫外线等)和/或电子射线等的作用下发生固化的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可列举出例如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和/或预聚物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树脂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含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所述反应性稀释剂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反应性稀释剂,包括例如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3个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个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使用它们能够使防眩层的硬度达到优异的范围。作为所述反应性稀释剂,还可列举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它们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粒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所形成的防眩层表面呈凹凸形状并赋予防眩性,并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能够对所述防眩层的雾度值进行设计。作为所述粒子,例如有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所述无机粒子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氧化硅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锡粒子、碳酸钙粒子、硫酸钡粒子、滑石粒子、高岭土粒子、硫酸钙粒子等。另外,所述有机粒子没有特殊限制,可列举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微粒)、有机硅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基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无机粒子和有机粒子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粒子的粒径(D)(重均粒径)优选在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防止了白眩(white glare)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小于10μm,例如在3~7μm的范围内。日本特开2010-54737号公报中记载的防眩性薄膜中,防眩层的膜厚合适的是10μm以上,小于10μm是不合适的。其中,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可以通过例如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例如,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粒子从所述细孔通过时相当于粒子的体积的电解液的电阻,由此来测定所述粒子的数目和体积,计算重均粒径。另外,防眩性薄膜中,例如,即使有白眩,但只要是以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程度防止了白眩即可。相反,通过产生些许白眩,还能够得到消光感(消光的朴素外观),有时优选。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因此可任意地进行控制,例如形成可进一步降低白眩的表面形状,或者形成可得到消光感的表面形状。
所述粒子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粒状的大致球形的,也可以是粉末等无定形的粒子,优选大致球形的粒子、更优选长宽比为1.5以下的大致球形的粒子、最优选球形的粒子。
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优选通过在所述剪切工序的涂膜的剪切距离之外,进一步通过对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进行调节,来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所述涂布液中所述粒子的比例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更优选为0.2~12重量份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5~12重量份的范围、特别优选为1~7重量份的范围。通过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防止了白眩的防眩性。
所述涂布液优选还含有触变性赋予剂。例如,通过使所述涂布液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得到防止所述粒子的沉降的效果(触变性效果),同时利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本身的剪切凝聚,能够进一步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另外,通过使所述涂布液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得到例如进一步防止了白眩的防眩性薄膜。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列举出例如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改性脲等。另外,在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情况下,所述粒子的比例没有过大时,由于易于得到粒子凝聚的(密的)部位与未凝聚的(粗的)部位之差大的状态(粗密状态),因此易于进一步提高防白眩效果。更具体而言,在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白眩效果,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粒子的比例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更优选为12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重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3重量份以下。另外,在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情况下,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下限值更优选为0.2重量份以上。
为了改善与所述树脂的亲和性,所述有机粘土优选为经有机化处理的层状粘土。所述有机粘土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Lucentite SAN、Lucentite STN、Lucentite SEN、Lucentite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MPE(商品名,均为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 N-400、S-BEN NX、S-BEN NX80、S-BEN NO12S、S-BEN NEZ、S-BEN NO12、S-BEN NE、S-BEN NZ、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均为株式会社HOJUN制);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均为Kunimine工业株式会社制);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40(商品名,均为Rockwood Additives公司制)等。
所述氧化聚烯烃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DISPARLON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株式会社制)、FLOWNON SA300(商品名,共荣社化学株式会社制)等。
所述改性脲为异氰酸酯单体或其加成物与有机胺的反应物。所述改性脲可以自家制备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为所述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BYK410(BYK公司制)等。
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比例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0.2~5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0.4~4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触变性赋予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溶剂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根据所述树脂的组成、所述粒子和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种类、含量等的不同,存在最适的溶剂种类和溶剂比率。作为所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等酮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二异丙醚、丙二醇单甲基醚等醚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
作为透光性基材,例如当采用三乙酰纤维素(TAC)形成浸透层时,优选使用针对TAC的良溶剂。作为其溶剂,可列举出例如醋酸乙酯、甲乙酮、环戊酮等。
另外,通过对溶剂进行适当选择,能够使由触变性赋予剂带来的对涂布液的触变性(触变性)良好地表现。例如当使用有机粘土时,优选甲苯和二甲苯,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氧化聚烯烃时,优选甲乙酮、醋酸乙酯、丙二醇单甲基醚,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例如当使用改性脲时,优选醋酸丁酯和甲基异丁基酮,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
所述涂布液中可以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所述流平剂,为了防止涂布不均(涂布面的均匀化),可以使用例如氟系或有机硅系的流平剂。本发明中,当要求防眩层表面具有防污性时,或者为了适应如后文所述在防眩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和/或含有层间填充剂的层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流平剂。本发明中,例如通过含有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使涂布液表现出触变性,因此涂布不均难以发生。因此,本发明具有例如扩大了所述流平剂的选择范围的优点。
所述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所述涂布液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污剂、抗氧化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所述涂布液中还可以使用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88309号公报中记载的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
所述涂布液优选显示出触变性,由下式规定的Ti值优选为1.3~3.5的范围、更优选为1.4~3.2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5~3的范围。
Ti值=β1/β2
上式中,β1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在移动速度为2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β2为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RS6000、在移动速度为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当Ti值小于1.3时,易于产生外观缺陷,有关防眩性、白眩的特性有时会变差。另外,当Ti值超过3.5时,所述粒子难以凝聚而易于成为分散状态,从而变得难以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
图9的示意图表示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中的涂布液的Ti值与触变性赋予剂的假定分布状态的关系。如图9所示,当Ti值小于1.3时,假定触变性赋予剂的分布会变得过疏,易于产生如上所述的外观缺陷,有关防眩性、白眩的特性有时会变差。另外,当Ti值超过3.5时,尽管防止沉降效果增高,但假定触变性赋予剂会变得过密,如上所述,粒子难以凝聚而易于变成分散状态。与此相对,通过使Ti值为1.3~3.5的范围,假定能够确保触变性赋予剂为适度分布的状态,能够使所述粒子适度地凝聚。需要说明的是,图9所示的触变性赋予剂的分布状态为假定的,本发明并不受该假定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3)涂膜形成工序
本发明中,当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涂膜时,通过对由下式(I)定义的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进行调节,能够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优选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所述剪切距离S更优选在0.005×10 9m~60×10-9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01×10-9m~15×10-9m的范围内。另外,当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防白眩效果,所述剪切距离S更优选在0.5×10-9m~8.0×10-9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5×10-9m~7.5×10-9m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5×10-9m~7.0×10-9m的范围内。
∫Vdt   (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时间(s),
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所述式(II)中,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作为将所述涂布液涂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形成涂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喷注式涂布法(fountain coat method)、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涂布法。
参照图1,对所述剪切速度V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其中,为了方便说明,该图中,使加速度a和剪切速度V恒定而不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变化。当将图1所示的流体的质量记为m(kg)、将流体的厚度记为h(m)、将被固定的平板与流体的接触面积记为A(m2)时,流体上部的速度(剪切速度)V(m/s)通过式V=mah/Aη求出。这里,a为加速度(m/s2)、η为流体的粘度(Pa·s)。由于流体的比重k(kg/m3)为k=m/hA,因此V=mah/Aη=kah2/η。因此,如上所述,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k:涂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涂膜厚度(m)
η:涂膜粘度(Pa·s)
如从所述式(II)可知的,当(1)增大加速度a、(2)增加涂膜厚度h、或(3)降低涂膜粘度η时,能够增大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当增大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时,在涂膜的厚度方向,所述树脂和所述粒子的移动速度产生差异、所述粒子彼此之间接触的机会增加。其结果,所述粒子发生凝聚(剪切凝聚)。本发明中,剪切距离S如上所述由下式(I)表示。另外,图1中,如上所述,由于加速度a和剪切速度V恒定而不随着时间流逝发生变化,因此剪切距离S由下式(I’)表示。由下式(I)和(I’)可知,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当剪切保持时间t恒定时,通过增大剪切速度V,剪切距离S也增大。
S=∫Vdt   (I)
S=V×t   (I’)
通过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所述剪切凝聚变得更容易发生。当使用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的速度)优选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0.10×10-9m/s~0.25×10-9m/s的范围内。其中,涂膜的比重和厚度、粘度等会受到涂膜的干燥的影响。因此,剪切速度V会受到溶剂的干燥速度的影响。当所述干燥速度(涂布膜减少速度)快时,剪切速度V变慢,剪切凝聚变得难以发生。即,对于凝聚的程度,可通过调节干燥速度来进行适应。
参照图2,对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图2中,20表示透光性基材、21表示涂膜、12表示粒子、13表示触变性赋予剂。图2(a)为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来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大的例子。如图2(a)所示,例如,通过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倾斜,重力加速度沿所述倾斜方向的成分成为加速度a,能够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大。图2(b)为通过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来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大的例子。如图2(b)所示,例如,通过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转体上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加速度a增大,能够使所述涂膜21的剪切速度V增大。如此通过调节剪切速度V,例如,能够使剪切速度V保持恒定。
优选在0.1~60s(秒)的范围内对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使所述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的时间)进行调节,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优选为1秒以上。当使用不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优选为30秒以上。通过使所述规定的时间在30秒以上,所述剪切凝聚更易于发生。所述规定的时间更优选为60秒以上。另外,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为了进一步防止白眩,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虽然也因剪切速度的不同而不同,但能够在短时间(30秒以下)内适应。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使用含有触变性赋予剂的涂布液时,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可以为30秒以上或超过30秒。
如上所述,通过对所述剪切速度V和所述剪切保持时间t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节,能够调节所述剪切距离S。本发明中,如日本特开2010-10229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0-54737号公报中记载的制造方法那样,并不仅仅使透光性基材倾斜规定的角度,而且对由剪切速度V和剪切保持时间t算出的剪切距离S进行调节(控制),来使粒子发生剪切凝聚,因此能够得到上述本发明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上述说明中对所述剪切速度V恒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个例子。所述涂膜形成工序中,所述剪切速度V例如如上所述,还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适当变化。更具体而言,例如如图4所示,在所述涂膜形成工序中,例如所述剪切速度V可以从剪切速度V1(剪切保持时间t1)变更为剪切速度V2(剪切保持时间t2),进而变更为剪切速度V3(剪切保持时间t3)。此时,所述剪切距离S由例如各剪切速度时的剪切距离、即剪切距离S1(V1×t1)、剪切距离S2(V2×t2)和剪切距离S3(V3×t3)之和(S=S1+S2+S3)计算。其中,该图中,随着透光性基材20被涂布机线从图左侧向着右侧搬送时,在图左端,涂布液22被涂布于透光性基材20。而且,通过使透光性基材20搬送时的倾斜角从第1倾斜角θ1变化为第2倾斜角θ2、进而变化为第3倾斜角θ3,加速度a发生变化,因此剪切速度V如上所述发生变更。
(4)防眩层形成工序
接着,使所述涂膜固化形成防眩层。在所述固化之前,优选使所述涂膜干燥(除去溶剂)。所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可以是吹风的风干,可以是加热干燥,也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
所述涂膜的固化手段没有特殊限制,优选紫外线固化。能量射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365nm处的累计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当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时,固化变得更充分,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度也变得更充分。另外,当为500mJ/cm2以下时,能够防止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着色。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在3~12μm的范围内。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例如能够防止防眩性薄膜发生卷曲,避免搬送性不良等生产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当所述厚度(d)在上述范围内时,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优选在上述2.5~10μm的范围内。通过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和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为上述的组合,能够得到防眩性更优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更优选在3~8μm的范围内。
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与所述粒子的重均粒径(D)的关系优选在0.3≤D/d≤0.9的范围内。通过为这样的关系,能够得到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并且没有外观缺陷的防眩性薄膜。
如上所述,通过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所述防眩层,能够制造防眩性薄膜。
(5)防眩性薄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凸状部的部分,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由此,能够使所述凸状部成为更平缓的形状。当所述防眩层包含这样形状的凸状部时,能够维持防眩性薄膜的防眩性、同时防止白眩,并且使外观缺陷难以发生。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凸状部距离所述防眩层的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优选小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的0.4倍。更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4倍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1倍以上且小于0.3倍的范围。当所述凸状部的高度在该范围内时,能够适合防止在所述凸状部形成成为外观缺陷的突起物。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通过包含这样高度的凸状部,能够使外观缺陷难以产生。这里,对于距离所述平均线的高度,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3为所述防眩层的截面的二维分布图的示意图,直线L为所述二维分布图中的粗糙度平均线(中心线)。将所述二维分布图中顶部(凸状部)距离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H作为本发明的凸状部高度。图3中,对所述凸状部中超过所述平均线的部分标记平行斜线。另外,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如下计算的防眩层的厚度:通过对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进行测定,并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来计算。所述整体厚度和所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可以通过例如Microgauge式厚度计来测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当透光性基材由树脂等形成时,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界面,优选包含浸透层。所述浸透层是通过使所述防眩层的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成分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当形成了浸透层时,能够提高透光性基材与防眩层的密合性,因此优选。所述浸透层的厚度优选为0.2~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5~2μm的范围。例如,当所述透光性基材为三乙酰纤维素、所述防眩层所含的树脂为丙烯酸树脂时,能够使所述浸透层形成。所述浸透层例如通过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防眩性薄膜的截面能够得到确认,能够对厚度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即使是应用于包含这样的浸透层的防眩性薄膜,也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例如,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能够容易地形成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所期望的平缓的表面凹凸形状。所述浸透层优选越是与所述防眩层缺乏密合性的透光性基材,为了提高密合性,越优选较厚地形成。
图5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的构成。不过,该图是示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另外,该图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的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关于该防眩性薄膜,在防眩层11中,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凝聚而在防眩层11的表面形成凸状部14。粒子12和触变性赋予剂13的凝聚状态没有特别限定,但有触变性赋予剂13存在于粒子12的至少周围的倾向。在形成凸状部14的凝聚部,粒子12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防眩层11的面方向。其结果,凸状部14成为平缓的形状。
上述那样的平缓形状的凸状部推测是通过以下机制形成的。不过,本发明并不受该推测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为了对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中的凝聚状态的机制进行说明,图6为示意性地表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时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6中,(a)表示将含有溶剂的所述涂布液涂布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了涂膜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使涂膜固化而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
以下,参照图6,对上文所述那样的形成有平缓的凸状部的机制进行说明。如图6(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使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由于涂膜的下表面侧(背面侧)在所述透光性基材处结束,因此所述涂膜的缩小从所述涂膜的上表面侧(表面侧)开始发生。图6(a)中,存在于所述涂膜的膜厚减少了的部分的粒子(例如粒子1、粒子4和粒子5)由于该膜厚减少而欲向所述涂膜的下表面侧移动。与此相对,存在于靠近没有受到膜厚变化的影响、或难以受到影响的下表面的较低位置的粒子(例如粒子2、粒子3和粒子6)由于涂布液所含的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触变性效果),其向下表面侧的移动得到抑制(例如不会移动到双点划线10下方的下表面侧)。因此,即使所述涂膜发生缩小,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也不会被欲从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下方(背面侧)挤压而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粒子2、粒子3和粒子6)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因此欲从所述表面侧移动的粒子(粒子1、粒子4和粒子5)向所述下表面侧的不存在粒子的所述下表面侧的粒子的周围(所述涂膜的面方向)移动。如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的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层中,由于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凝聚,因此如图6所示,所述凸状部成为平缓的形状。另外,当所述防眩层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触变性赋予剂时,避免了所述粒子在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过度凝聚。由此,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可以是所述凸状部成为上述那样平缓的形状、且能够防止成为外观缺陷的防眩层表面的突起状物的产生的薄膜,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关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也可以多少存在于例如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直接或间接重合的位置。当用个数表示所述粒子的重合的情况下,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表示,如图7(a)和(b)的示意图所示,例如与所述透光性基材的面方向(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所成的角度为45~135度的范围内的方向。而且,例如,当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并且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在0.3≤D/d≤0.9的范围内时,例如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重合优选为4个以下、更优选为3个以下。
下面,参照图8的概略说明图对上文推测的机制中所述的浸透层形成在所述透光性基材和所述防眩层之间的情况进行说明。图8中,(a)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防眩层的过程中的状态,(b)表示从涂膜将溶剂除去形成了防眩层的状态。图8中,对所述浸透层标记平行斜线。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说明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如图8(a)和(b)所示,通过将所述涂膜中含有的溶剂除去,所述涂膜的膜厚缩小(减少)形成防眩层。此外,在所述防眩层形成的同时,通过使所述涂布液所含的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在所述防眩层和透光性基材之间形成浸透层。如图8(a)所示,在所述浸透层形成前的状态下,由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防止沉降效果,有所述粒子以与所述透光性基材不接触即分离的状态存在的倾向。并且,所述浸透层形成时,位于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即位于所述粒子的下方(透光性基材侧)的树脂主要浸透到所述浸透层中。由此,本发明中,随着所述树脂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中的浸透,凝聚在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的粒子群和覆盖其的树脂合在一起,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即,所述粒子在维持图8(a)所示的凝聚状态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地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由此,所述防眩层表面侧的粒子群与覆盖其的所述树脂在维持其表面形状的情况下,整体为宛如落入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的状态。由此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进而推测,利用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且当所述树脂具有触变性时,即使是厚厚地形成所述浸透层,覆盖所述粒子群的表面而构成凸状部的树脂也难以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侧移动。再加上这样的效果,推测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难以发生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变化。
本发明中,防眩性薄膜优选在所述防眩层中,在每平方米的所述防眩层中最大直径为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不超过1个。本发明中,更优选防眩性薄膜没有所述外观缺陷。
所述防眩性薄膜的雾度值优选在0~10%的范围内。所述雾度值是指基于JIS K7136(2000年版)的防眩性薄膜整体的雾度值(雾度)。所述雾度值更优选为0~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3%的范围。为了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优选对所述粒子和所述树脂进行选择,以使所述粒子与所述树脂的折射率差在0.001~0.02的范围内。通过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得到鲜明的图像,并且能够提高暗部位处的对比度。
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JIS B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0.3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02~0.2μm的范围。为了防止防眩性薄膜的表面上的外光或影像的映入,优选具有某种程度的表面粗糙,通过使Ra为0.01μm以上,能够改善所述映入。当所述Ra在上述范围内时,在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等时,能够抑制斜向观察时的反射光的散射、改善白眩,并且能够提高亮部位处的对比度。
所述凹凸形状根据JIS B0601(1994年版)进行测定得到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Sm(mm)优选为0.05~0.4的范围、更优选为0.08~0.3的范围。通过为所述范围,能够制得例如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
关于所述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1~1.5的范围、更优选为0.2~1.0的范围。这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由下述数学式(1)定义的值。所述平均倾斜角θa为通过例如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值。
平均倾斜角θa=tan-1Δa   (1)
所述数学式(1)中,Δa如下述数学式(2)所示,在JIS B0601(1994年版)所规定的粗糙度曲线的基准长度L中,将相邻的山的顶点与谷的最低点之差(高度h)的总计(h1+h2+h3……+hn)除以所述基准长度L而得到的值。所述粗糙度曲线为从截面曲线将比规定波长长的表面起伏成分用相位差补偿形高通滤波器除去而得到的曲线。另外,所述截面曲线是指用与对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将对象面切断时,其切口所呈现的轮廓。
Δa=(h1+h2+h3……+hn)/L   (2)
例如,当Ra、Sm和θa全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制得防眩性更优异、且能够防止白眩的防眩性薄膜。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如上所述,通过对所述剪切工序中的涂膜的剪切距离进行调节,能够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由此,例如还能够在宽范围内对Ra、Sm和θa自由地进行。另外,优选根据需要进一步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由此,例如还能够在更宽的范围内对Ra、Sm和θa自由地进行调节。
图10的图中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的利用剪切距离和粒子的重量份数对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的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当增加剪切距离时,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也一起增加。另一方面,当增加粒子添加份数(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时,随着平均凹凸间距离Sm减小,平均倾斜角θa增加。不过,该图是示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硬度以铅笔硬度计,虽然也受到层的厚度的影响,但优选具有2H以上的硬度。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含有粒子,由此防眩层的表面成为凹凸形状。其中,该例子中,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单面上形成有防眩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个面上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另外,该例的防眩层为单层,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所述防眩层也可以为两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层上还可以配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例如,当将防眩性薄膜安装于图像显示装置时,作为降低图像的可见度的原因之一,可列举出空气与防眩层界面处的光的反射。防反射层是用于降低该表面反射的。其中,防眩层和防反射层可以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等的两个面上形成。另外,防眩层和防反射层也可以分别是两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多层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防反射层为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光学薄膜或将所述光学薄膜两层以上层叠而成的层。所述防反射层通过利用光的干涉效果将入射光和反射光反转的位相相互打消而表现出防反射功能。优选对防反射层进行设计,以使表现出防反射功能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特别是视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且其中心波长即550nm处的反射率最小。
在基于光的干涉效果的所述防反射层的设计中,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手段,有例如增加所述防反射层与所述防眩层的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在层叠二至五层的光学薄层(对厚度和折射率进行了严密控制的薄膜)而成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成分以规定的厚度多层形成,能够提高防反射层在光学设计中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还能够使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中变得均匀(平坦,flat)。所述光学薄膜中,由于要求高的厚度精度,因此通常各层的形成采用干式方式即真空蒸镀、溅射、CVD等来实施。
另外,为了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和提高除去附着的污染物的容易性,优选在所述防反射层上层叠由含氟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者含氟基的有机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中,优选对所述透光性基材和所述防眩层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表面处理。当对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时,与所述防眩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当对所述防眩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时,与所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者偏振片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
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也可以对另一个面进行溶剂处理。另外,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等的一个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层的防眩性薄膜中,为了防止卷曲发生,还可以在另一个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
本发明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可以介由粘附剂或粘接剂将所述透光性基材侧贴合在LCD中所用的光学构件上。其中,在该贴合时,可以对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如上所述地进行各种表面处理。
作为所述光学构件,可列举出例如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通常为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层叠透明保护薄膜而成的构成。当在起偏器的两个面上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表面背面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为相同材料,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另外,偏振片按照使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相互大致垂直的方式配置。
(6)偏振片
接着,对层叠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光学构件,以偏振片为例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因此,能够通过将所述防眩性薄膜用粘接剂或粘附剂等与起偏器或偏振片层叠而得到的光学特性为与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适应的宽范围。另外,例如,通过将采用规定的条件下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所述防眩性薄膜用粘接剂或粘附剂等与起偏器或偏振片层叠,能够得到兼顾了防眩性和白眩的防止的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并且防止了外观缺陷的发生的偏振片。
作为所述起偏器没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种起偏器。作为所述起偏器,可列举出例如在聚乙烯醇系薄膜、部分甲缩醛化聚乙烯醇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使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质吸附并进行单轴拉伸而得到的起偏器、或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多烯系取向薄膜等。
作为在所述起偏器的单面或两面设置的透明保护薄膜,优选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遮蔽性、相位差值的稳定性等优异的透明保护薄膜。作为形成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与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同样的材料。
作为上述透明保护薄膜,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01/37007)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所述高分子薄膜可通过将所述树脂组成物挤出成型为薄膜状来制造。所述高分子薄膜由于相位差小、光弹性系数小,因此当用于偏振片等的保护薄膜时,由于能够消除变形所导致的不均等不良情况,且透湿度小,因此加湿耐久性优异。
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从偏光特性和耐久性等角度出发,优选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制的薄膜和降冰片烯系树脂制的薄膜。作为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市售品,可列举出例如商品名为“Fujitac”(富士胶片公司制)、商品名为“ZEONOR“(日本Zeon公司制)、商品名为“ARTON”(JSR公司制)等。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从强度、操作性等作业性、薄层性等角度出发,例如为1~500μm的范围。
层叠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偏振片的构成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为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透明保护薄膜、所述起偏器和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也可以是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将所述起偏器、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依次层叠而成的构成。
(7)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除了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以外,与以往的图像显示装置为同样的构成。例如在LCD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液晶单元、偏振片等光学构件、和根据需要的照明系统(背光灯等)等各构成部件适当组装、纳入驱动电路等来制造。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如上所述优选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对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进行配置。如此配置的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优选具有各向异性。通过如此设置,不仅通过粒子的凝聚简便地形成了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而且能够得到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并且眩目小、对比度的降低少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可用于任意的适当用途。其用途为例如电脑监视器、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OA设备,手机、钟表、数码相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设备,摄像机、电视、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后视镜监视器(back monitor)、车载导航系统用监视器、汽车音频系统等车载用设备,商业店铺用情报用监视器等展示设备,监视用监视器等警备设备,看护用监视器、医疗用监视器等看护、医疗设备等。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参考例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例和参考例的限制。其中,下述实施例和参考例中的各种特性通过下述方法进行评价或测定。
(涂膜比重k(kg/m3))
制备涂布液100ml,称量其重量作为涂膜的比重。
(加速度a(m/s2))
将倾斜角度记为θ,用下式计算。
a=重力加速度(9.8m/s2)×sinθ
(涂膜厚度h(m))
使用大塚电子公司制“MCPD3750”,进行非接触的干涉膜厚测定。涂膜折射率设为1.5。
(涂膜粘度η(Pa·s))
使用HAAKE公司制RheoStress RS6000,测定在移动速度为200(1/s)的条件下测定的粘度。
(表面形状测定)
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用粘附剂贴合松浪玻璃工业株式会社制的玻璃板(厚度为1.3mm),使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在临界值为0.8mm的条件下测定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状,求出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其中,所述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会自动计算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所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和所述平均倾斜角θa是基于JIS B0601(1994年版)测定的。所述平均凹凸间距离Sm是根据JIS B0601(1994年版)测定的表面的平均凹凸间距离(mm)。
(防眩性评价)
(1)将黑色丙烯酸板(三菱rayon株式会社制,厚度为2.0mm)用粘附剂贴合到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制作没有背面的反射的样品。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约为1000Lx),使用荧光灯(三波长光源)照射样品,按照下述基准对上述制作的样品的防眩性目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G:防眩性优异、映入的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无残留。
NG:防眩性差、荧光灯的轮廓的影像映入。
(白眩评价和漂亮外观)
(1)将黑色丙烯酸板(日东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厚度为1.0mm)用粘附剂贴合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制作没有背面的反射的样品。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室环境下(约为1000Lx),以垂直于上述制作的样品的平面的方向为基准(0°),从60°的方向看,对白眩现象目视进行观察,按照下述判定基准进行评价。
判定基准(白眩评价)
AA:基本没有白眩。
A:有白眩,但对可见度的影响小。
B:有白眩,但实用上没有问题。
-:无法评价(由于为没有防眩性、基本明亮(clear)的样品)
(3)进而,目视观察对包括白眩防止在内的综合性的防眩性薄膜的漂亮外观如下进行判定。其中,白眩抑制(防止)效果特别高的防眩薄膜获得了有凹凸且纯黑(漆黑:Jet Black)的漂亮外观。这被判定为下述的“J”。
判定基准(漂亮外观)
J:具备白眩防止(黑色致密)和防眩性的漂亮外观
M:具备消光感和防眩性的漂亮外观
※:凹凸大、防眩性非常强而不属于J和M中的任一个
-:无法评价(由于为没有防眩性、基本clear的样品)
(微粒的重均粒径)
利用库尔特计数法对微粒的重均粒径进行测定。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制),测定微粒从细孔通过时相当于微粒的体积的电解液的电阻,对微粒的数目和体积进行测定,计算重均粒径。
(防眩层的厚度)
通过使用株式会社Mitutoyo制的Microgauge式厚度计测定防眩性薄膜的整体厚度,从所述整体厚度减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算出防眩层的厚度。
(实施例1-1)
作为涂布液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V1700B”,固体成分为100%)70重量份、和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3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丙烯酸与苯乙烯的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3.0μm、折射率:1.52)2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有机粘土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为“Irgacure907」)3重量份、流平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PC4100”,固体成分10%)0.5重量份。其中,所述有机粘土用甲苯稀释使固体成分达到6%后使用。将该混合物用甲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稀释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50重量%,使用超声分散机,制备涂布液。
作为透光性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薄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将所述涂布液用绕线棒涂布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涂膜。此时,如图2(a)所示,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18×10-9m/s(剪切距离S=5.34×10-9m)。接着,在90℃下加热2分钟,使所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汞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所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7μm的防眩层,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其中,剪切距离S基于所述式(I’)进行计算,剪切速度V基于所述式(II)进行计算。另外,剪切距离S和剪切速度V的上述数值分别是将基于所述式(I’)或所述式(II)的计算值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数值。所述式(I’)中的剪切速度V的数值由于使用了四舍五入前的数值,因此剪切距离S的上述数值(5.34×10-9m)与剪切速度V的上述数值(0.18×10-9m/s)乘以30秒得到的数值(5.4×10-9m/s)不一致。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也同样。
(实施例1-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09×10-9m/s(剪切距离S=2.67×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1-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04×10-9m/s(剪切距离S=1.09×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2-1)
使所述固体成分浓度为40重量%、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11×10-9m/s(剪切距离S=3.24×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2-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8.1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2-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53×10-9m/s(剪切距离S=15.88×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3-1)
使所述固体成分浓度为33重量%、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23×10-9m/s(剪切距离S=6.84×10-9m),且形成厚度为6.5μm的防眩层,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3-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56×10-9m/s(剪切距离S=16.76×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3-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1.12×10-9m/s(剪切距离S=33.53×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4-1)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7重量份、不添加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25×10-9m/s(剪切距离S=14.96×10-9m),以及代替甲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使用丙二醇单甲基醚(PM)/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作为涂布液的溶剂,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4-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50×10-9m/s(剪切距离S=29.92×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4-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10×10-9m/s(剪切距离S=6.11×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5-1)
使所述固体成分浓度为33重量%、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17×10-9m/s(剪切距离S=10.45×10-9m),且形成厚度为6.5μm的防眩层,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5-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为60秒钟、0.43×10-9m/s(剪切距离S=25.6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5-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5-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85×10-9m/s(剪切距离S=51.2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5-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6-1)
使所述固体成分浓度为50重量%、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20×10-9m/s(剪切距离S=12.22×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6-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04×10-9m/s(剪切距离S=2.49×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6-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6-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10×10-9m/s(剪切距离S=6.11×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6-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7-1)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0.81×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7-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5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1.35×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7-3)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0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2.7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7-4)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8.1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7-5)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5重量份,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7-3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8-1)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25×10-9m/s(剪切距离S=7.48×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8-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120秒钟、0.25×10-9m/s(剪切距离S=29.92×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8-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1)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6重量份、使所述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以及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秒钟、0.17×10-9m/s(剪切距离S=0.51×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2)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5秒钟、0.17×10-9m/s(剪切距离S=0.85×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3)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8重量份,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秒钟、0.07×10-9m/s(剪切距离S=0.21×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4)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5秒钟、0.07×10-9m/s(剪切距离S=0.35×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5)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10重量份,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6)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5秒钟、0.07×10-9m/s(剪切距离S=0.35×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5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9-7)
使所述粒子的配合量为12重量份,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1-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0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2-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3-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3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3-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4-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5-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5-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6-1)
不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60秒钟、0.00×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6-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7-1)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0秒钟、0.27×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2-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参考例8-1)
使所述涂膜的剪切速度V为0秒钟、0.25×10-9m/s(剪切距离S=0×10-9m),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参考例的防眩性薄膜。
对如此得到的实施例和参考例的各防眩性薄膜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Figure BDA00003428283700321
如上述表1所示,在所有的实施例中,当使用相同种类的树脂和粒子、且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20~0.490、平均凹凸间距离Sm为0.061~0.356、平均倾斜角θa为0.195~0.880时,能够在宽范围内对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另外,所述涂布液中没有混合触变性赋予剂的实施例4、5、6和8中,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20~0.280、平均凹凸间距离Sm为0.061~0.244、平均倾斜角θa为0.248~0.618。与此相对,混合了触变性赋予剂的实施例1~3、7和9中,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27~0.490、平均凹凸间距离Sm为0.082~0.356、平均倾斜角θa为0.195~0.880。即,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时,易于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进行控制,特别是易于提高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的上限值。其中,在多数的实施例中,在防眩性和白眩这两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另外,白眩判定为“B”的实施例也如上所述,能够得到在实用上没有问题且消光感(消光的朴素外观、漂亮外观评价为M)或极强的防眩性。另外,目视判断漂亮外观为“※”的(防眩性极强的)防眩薄膜全部为“防眩性G”且Ra超过0.20μm。如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宽范围内对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自由地进行控制。另外,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涂布液中混合所述触变性赋予剂,能够缩短所述规定的时间,并且,能够进一步防止白眩。另外,当在所述涂布液中混合所述触变性赋予剂时,使剪切速度V为0.05以上、使剪切距离S为0.5×10-9m~8.0×10-9m、且使粒子添加份数为2份,在实施例1-1、实施例1-2、实施例2-1、实施例3-1、实施例7-1、实施例7-2和实施例7-3中,能够进一步防止白眩(白眩评价:AA)、并且得到有凹凸并且黑色(漆黑:Jet Black)致密的漂亮外观(漂亮外观:J)。另一方面,在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为0(即,使其不发生剪切)的参考例1~1~参考例8-1中,当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19~0.034、平均凹凸间距离Sm为0.066~0.167、平均倾斜角θa为0.160~0.248时,与实施例比较,表面形状的范围极窄。另外,这些参考例1-1~参考例8-1的薄膜的防眩性差。另外,所述防眩层的表面上几乎没有凹凸、不发生白眩,因此无法进行白眩的评价(评价:“-”)。
另外,图11的图表示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表1所示的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该图中,●(黑点)符号为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的数据、■(黑方块)符号(二点)为以往的防眩性薄膜的数据。如图所示,■符号的二点的防眩性薄膜在表面形状(平均凹凸间距离Sm和平均倾斜角θa)存在很大不同。以往为了如此地使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存在很大不同,需要使用树脂的种类、粒子的种类(粒径)等不同的粒子。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例,如图所示,使用相同的树脂和相同的粒子,仅通过对剪切距离S和粒子重量份数(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进行的控制,即能够按照与树脂和粒子的种类不同的现有产品同等以上地在宽范围内对表面形状进行控制。
接着,制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图像显示装置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了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下述实施例10-1和实施例10-2)的图像显示装置,并对其特性进行评价(后述的实施例11-1和实施例11-2)。
(实施例10-1[防眩性薄膜])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UV1700B”,固体成分为100%)80重量份、和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2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所述树脂的树脂固体成分,混合作为所述粒子的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Techpolymer”,重均粒径:5μm、折射率:1.51)2重量份、作为所述触变性赋予剂的有机粘土合成蒙脱石(Co-op chemical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商品名为“Irgacure907”)3重量份、流平剂(DIC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PC4100”,固体成分10%)0.5份。其中,所述有机粘土在用甲苯稀释、使固体成分达到6%后使用。将该混合物用甲苯/环戊酮(CPN)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稀释,以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40重量%,然后使用超声分散机,制备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
作为透光性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薄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将所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布液)用绕线棒涂布到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涂膜。此时,如图2(a)所示,使所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并使所述涂膜的表面滑动速度V为5秒钟0.127×10-9m/s。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将使该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了的薄膜的方向作为后述的“防眩性薄膜的MD(机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方向”。当在以辊对辊的方式搬送长条状的薄膜的同时制造防眩性薄膜的实际的情况下,可以使薄膜相对于薄膜的搬送方向倾斜,因此该“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与实际情况下的薄膜搬送方向一致。另外,将与该MD方向垂直的薄膜的方向作为“防眩性薄膜的TD(垂直方向,Transverse Direction)方向”。接着,通过在90℃下加热2分钟,使所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汞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所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7.5μm的防眩层,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
(实施例10-2[防眩性薄膜])
作为所述粒子,使用交联聚苯乙烯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SX500”,重均粒径:5μm、折射率:1.59),除此以外,采用与实施例10-1同样的方法,得到本实施例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层的厚度为7.5μm。
对如此得到的实施例10-1和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示于下述表2。其中,表面形状测定方法如上所述,对实施例10-1和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从MD方向和TD方向分别对表面形状进行测定。另外,各向异性评价和雾度值测定如下地进行。
(有无各向异性的评价)
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的各向异性评价按照下述基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有:将MD方向与TD方向的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与TD方向中较大的Ra值而得到的值为0.03(3%)以上。
无:将MD方向与TD方向的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与TD方向中较大的Ra值而得到的值小于0.03(3%)。
其中,本判定基准中,为“有”的防眩性薄膜当照射激光指标器时,如下所述,可目视确认透射散射光具有各向异性,因此也可通过目视来简单地判定。即,使用包含圆形光源的激光指标器,从距离防眩性薄膜5cm的位置对所述防眩性薄膜垂直地照射激光,投影到距所述防眩性薄膜5m的白墙上来确认其透射光的影像的形状。当为楕圆时,可以说具有各向异性的散射,可解释为在与楕圆的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了凝聚体。
(雾度值)
雾度值的测定方法根据JIS K7136(2000年版)的雾度、使用雾度测量仪(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商品名为“HM-150”)进行测定。
Figure BDA00003428283700371
如上述表2所示,实施例10-1和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中,防眩性薄膜在MD方向(使涂布后的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倾斜的薄膜的方向)和TD方向(与所述MD方向垂直的薄膜的方向)可见各向异性。即,实施例10-1和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包含粒子凝聚而形成凸状部的凝聚部,在所述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防眩性薄膜的TD方向(与MD方向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11-1[图像显示装置])
按照实施例10-1的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1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120ppi。
(实施例11-2[图像显示装置])
按照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的MD方向与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防眩性薄膜2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可见侧表面。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黑色矩阵图案的精细度为200ppi。
对如此得到的实施例11-1和实施例11-2的各图像显示装置的各种特性进行测定或者评价。其结果示于下述表3。其中,对比度(面板对比度)和眩目的评价采用下述方法进行。
(面板对比度评价)
将从液晶电视(SHARP公司制,32型,商品名为“LC-32DX3”)取出的液晶单元的可见侧的偏振片换贴到没有防眩性薄膜的市售的偏振片(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商品名为“NPF-TEG1465DU”)上。在所述换贴的偏振片上,使用粘附剂贴合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在暗室中,用色彩亮度计(株式会社TOPCON TECHNOHOUSE制,商品名为“BM-5”)测定液晶电视在黑显示时和白显示时的正面亮度。由(白显示时的亮度/黑显示时的亮度)求出对比度,求出基于未贴合防眩性薄膜时的对比度的降低率。
面板对比度评价按照下述基准进行判定。
判定基准
A:降低率小于5%
B:降低率为5%以上
(眩目评价)
(1)将通过在没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层的面上贴合185μm的偏振片而成的构件粘接到玻璃基板上。
(2)将所述玻璃基板置于被固定在测光台上的黑色矩阵图案上,对眩目程度进行目视评价。
判定基准
A:基本没有眩目。
B:有眩目,但实用上没有问题。
C:有眩目。
表3
Figure BDA00003428283700391
※MD方向与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正交
如上述表3所示,图像显示装置中,在将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MD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了的实施例11-1和实施例11-2中,在眩目和防眩性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其中,在使用了实施例10-1的防眩性薄膜的实施例11-1中,防眩性薄膜的雾度值低为1%,因此在对比度良好的同时,还良好地防止了眩目。在使用了实施例10-2的防眩性薄膜的实施例11-2中,虽然由于防眩性薄膜的雾度值高达9%,对比度些许受损,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并且良好地防止了眩目,也能够适应高精细面板。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例如可适用于偏振片等光学构件、液晶面板、LCD(液晶显示器)或OLED(有机EL显示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用途不受限制,可用于广阔的领域。

Claims (20)

1.一种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和使所述涂布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层的工序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涂布液含有树脂、粒子和溶剂,
所述制造方法还包含使涂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涂布液发生剪切的剪切工序,
并且,所述剪切工序中,通过调节由下式(I)定义的涂膜的剪切距离,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S=∫Vdt   (I)
所述式(I)中,
S:剪切距离,其单位为m
V:剪切速度,其单位为m/s
t:剪切保持时间,其单位为s,
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义:
V=kah2/η   (II)
所述式(II)中,
k:涂膜比重,其单位为kg/m3
a:加速度,其单位为m/s2
h:涂膜厚度,其单位为m
η:涂膜粘度,其单位为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也可以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切工序中,使所述涂膜的剪切距离S在0.005×10-9m~120×10-9m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1.0×10-9m/s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剪切保持时间在0.1~60s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液含有触变性赋予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变性赋予剂为选自由有机粘土、氧化聚烯烃和改性脲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d在3~12μm的范围内、且所述粒子的粒径D在2.5~10μm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d与所述粒径D的关系在0.3≤D/d≤0.9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通过调节所述涂布液中的所述粒子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的重量份数来调节所述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布液中,相对于所述树脂100重量份,以0.2~12重量份的范围含有所述粒子。
12.一种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为通过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防眩性薄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凸状部的部分,
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状部的距离所述防眩层的粗糙度平均线的高度小于所述防眩层的厚度的0.4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层中,在每平方米的所述防眩层中最大直径为200μm以上的外观缺陷不超过1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与所述防眩层之间,包含所述树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浸透层。
17.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包含起偏器和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18.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19.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17所述的偏振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可见侧表面包含所述防眩性薄膜,并且包含黑色矩阵图案,
所述防眩性薄膜的所述防眩层包含凝聚部,所述凝聚部为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凸状部的部分,
并且,在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凝聚部,所述粒子以多个聚集的状态存在于所述防眩层的面方向,
将所述防眩性薄膜按照所述粒子多个聚集的一个方向与所述黑色矩阵图案的长边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配置。
CN201310269290.5A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529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166 2012-06-28
JP2012-146166 2012-06-28
JP2012286384A JP6153723B2 (ja) 2012-06-28 2012-12-27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286384 2012-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29495A true CN103529495A (zh) 2014-01-22
CN103529495B CN103529495B (zh) 2018-03-20

Family

ID=48699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9290.5A Active CN103529495B (zh) 2012-06-28 2013-06-28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2901A1 (zh)
EP (1) EP2696223A3 (zh)
JP (1) JP6153723B2 (zh)
KR (1) KR102055017B1 (zh)
CN (1) CN103529495B (zh)
TW (1) TWI60526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004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CN106574991A (zh) * 2014-08-01 2017-04-1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662066B (zh) * 2014-03-25 2019-06-1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1858B2 (ja) * 2012-06-28 2018-01-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93318B2 (ja) * 2013-02-01 2016-09-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20052433A (ja) * 2014-08-01 2020-04-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12425B2 (ja) * 2014-12-24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有機表示装置
JP2017032711A (ja) * 2015-07-30 2017-02-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KR102121706B1 (ko) * 2016-09-20 2020-06-10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90021090A (ko) 2017-08-22 2019-03-05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용접용 보호구
CN107807223B (zh) * 2017-09-29 2020-07-10 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滑坡试验装置
KR102097610B1 (ko) 2017-09-29 2020-04-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시인성 개선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08213B1 (ko) * 2019-01-14 2023-1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97789A (ko) * 2020-12-31 2022-07-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0070A1 (en) * 2002-02-08 2004-12-02 Hiroko Suzuki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CN1909976A (zh) * 2004-12-13 2007-0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涂膜片材的制造方法、涂膜片材、偏振片、光学元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US20070177271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20070195431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957461A (zh) * 2003-12-26 2011-01-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抗反射薄膜、偏振片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装置和图象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1649B1 (en) * 1999-09-28 2004-09-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anti-reflection film or the polarizing plate
EP1160591A1 (en) 1999-11-12 2001-12-05 Kaneka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film
JP2001343529A (ja) 2000-03-30 2001-12-1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4788404B2 (ja) * 2006-03-06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93303A (ja) * 2006-03-28 2007-11-08 Fujifilm Corp 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080520B2 (ja) 2006-03-28 2008-04-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03426A (ja) * 2006-06-23 2008-01-10 Nippon Zeon Co Ltd 偏光板
JP2008088309A (ja) 2006-10-02 2008-04-17 Nitto Denko Corp 硬化皮膜、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163393B2 (en) * 2007-03-19 2012-04-2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JP5135845B2 (ja) * 2007-03-28 2013-02-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098481B2 (ja) * 2007-07-23 2012-12-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10054737A (ja) * 2008-08-27 2010-03-11 Fujifilm Corp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45920B2 (ja) * 2008-09-26 2013-07-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788830B1 (ja) *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261858B2 (ja) * 2012-06-28 2018-01-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0070A1 (en) * 2002-02-08 2004-12-02 Hiroko Suzuki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CN101957461A (zh) * 2003-12-26 2011-01-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抗反射薄膜、偏振片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装置和图象显示装置
CN1909976A (zh) * 2004-12-13 2007-0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涂膜片材的制造方法、涂膜片材、偏振片、光学元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US20070177271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20070195431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2066B (zh) * 2014-03-25 2019-06-11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CN106574991A (zh) * 2014-08-01 2017-04-1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6574991B (zh) * 2014-08-01 2019-10-0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5739004A (zh) * 2014-12-26 2016-07-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5266B (zh) 2017-11-11
CN103529495B (zh) 2018-03-20
KR102055017B1 (ko) 2019-12-11
KR20140001749A (ko) 2014-01-07
JP6153723B2 (ja) 2017-06-28
TW201400849A (zh) 2014-01-01
US20140002901A1 (en) 2014-01-02
EP2696223A3 (en) 2014-02-26
EP2696223A2 (en) 2014-02-12
JP2014029456A (ja)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9495A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415791A (zh)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1551474B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99094B (zh) 防反射薄膜、偏振片和显示器
CN103620449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2033251B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以及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2033252A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2033250B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其制造方法
CN100582818C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529499A (zh) 图像显示装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1276009B (zh) 光散射薄膜、偏振片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12133079A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603954A (zh) 光学层叠体、偏光板及显示装置
JP664132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157664A1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6873053B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6574992A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3105631B (zh) 光学薄膜、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2128064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7142507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0100958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20038701A (ko) 광학적층체,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CN103529494B (zh)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涂布液、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20220098353A (ko)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설계 방법,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