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2066B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62066B TWI662066B TW104108244A TW104108244A TWI662066B TW I662066 B TWI662066 B TW I662066B TW 104108244 A TW104108244 A TW 104108244A TW 104108244 A TW104108244 A TW 104108244A TW I662066 B TWI662066 B TW I66206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coating
- glare
- humidifying
- mas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02—Apparatus for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a surface ;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Control of the thickness of a coating by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the coated surface
- B05C11/06—Apparatus for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a surface ;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Control of the thickness of a coating by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the coated surface with a blast of gas or vapou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可使平均粒徑1μm以上5μm以下的有機粒子迅速地凝聚成大凝聚體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係調整一種至少包含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之平均粒徑的有機粒子c、與水作用而增黏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之塗布液,以10μm以上的濕膜厚塗布於薄膜基材上,當經塗布的塗布膜T之固體成分濃度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時,噴吹露點溫度為10℃以上的加濕風,藉由將加濕風噴吹後的薄膜基材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進行搬運,而形成有機粒子的凝聚體Y。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尤其關於液晶顯示裝置等之顯示裝置中所使用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於液晶顯示裝置等之顯示裝置中,為了防止因外光反射所致的圖像之映入,使用防眩性薄膜。於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已知大致區分為以下4個方法。即,(1)藉由將含有相對於塗布膜的膜厚而言比較大徑的粒子之塗布液塗布、乾燥於支撐體上,而使粒子自塗布膜表面突出,形成表面凹凸,因其凹凸面而使外光散射之「利用粒子‧外部散射型防眩性薄膜」;(2)藉由將與周圍的黏結劑成分之折射率少許不同的粒子摻合於塗布液中,埋沒於塗布膜內,而使外光在塗布膜內散射之「利用粒子‧內部散射型防眩性薄膜」;(3)藉由使相對於膜厚而言比較小徑的粒子凝聚,而使外光散射之「利用粒子‧凝聚型防眩性薄膜」;(4)使折射率不同且對於溶劑之相溶性少的2種類以上之樹脂發生相分離,而散射外光之「利用樹脂‧相分離型防眩性薄膜」。
此等之防眩性薄膜,係藉由在將含有粒子
的塗布液塗布於支撐體後,使塗布液乾燥,在塗布膜表面上形成因粒子所造成的凹凸而製造(例如專利文獻1)。於此防眩性薄膜之製造中,為了以乾燥區長度短的小型製造裝置來高速生產,希望藉由增強乾燥區的乾燥風、或提高乾燥溫度、或提高比較快乾的溶劑之混合比率,而加快來自塗布膜的溶劑之乾燥速度。因此,生產速度有極限,有無法以高生產速度製造均勻光學性能之防眩性薄膜的問題。
尤其於上述(3)的「利用粒子‧凝聚型防眩
性薄膜」之情況中,由於粒子若不凝聚則幾乎不展現防眩性,故必須確保粒子凝聚所需要之時間。因此,不僅為了防止乾燥不均而需要確保乾燥時間,而且需要能確保凝聚用的凝聚時間之時間,故生產時間變更長,生產性降低。
作為「利用粒子‧凝聚型防眩性薄膜」之
習知例,例如專利文獻2中記載將含有平均粒徑R為5μm<R<15μm的比較大粒子之塗布液塗布於透明支撐體上之後,於塗布液的固體成分比成為75質量%以上的一半以上之時間,將透明支撐體在相對於水平面傾斜30°~90°的狀態下保持或搬運,以0.1~0.7g/m2‧s的乾燥速度使塗布液中的溶劑蒸發。藉此,於塗布膜之表面上,藉由1個粒子或2~3個之比較少的粒子之凝聚體而具有防眩性用之凹凸形狀,可製造乾膜厚(製品之膜厚)為8~18μm的防眩性薄膜。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279339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54737號公報
然而,於近年之傾向中,為了謀求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時的原料之成本降低,乾膜厚係變成薄到以往(15μm左右)之1/3左右(4~6μm)。因此,為了防眩性之展現或防止點缺陷,因應乾膜厚的減薄,不得不使用小平均粒徑(5μm以下)者。
然而,平均粒徑5μm以下之小粒子係難以迅速地形成能發揮防眩性的大粒子凝聚體,於以往之「利用粒子‧凝聚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難以發揮防眩性,同時生產性變差的問題係顯著化。
即,平均粒徑5μm以下之小粒子,係無法如以往之大粒子,以1個粒子或2~3個粒子的凝聚體發揮防眩性,必須使許多的粒子凝聚而形成大凝聚體。又,由於使用有機粒子作為粒子,可接近黏結劑樹脂的折射率,抑制內部散射,提供「黑緻密度」良好的防眩性薄膜,但由於有機粒子沒有如具有離子性的無機粒子之自我凝聚力,使凝聚係困難,難以形成粒子凝聚體。
因此,為了藉由「利用粒子‧凝聚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來製造薄的防眩性薄膜,必須確保
使塗布液中所含有的小有機粒子凝聚至大凝聚體為止所需要之時間,必須加長乾燥區長度,用於慢乾化之製程設計。
亦考慮在塗布液中添加凝聚劑,使塗布液
中小粒子迅速地凝聚,但若使用凝聚劑,則發生塗布條紋,或有塗布液的安定性變差等之問題,不是本質的解決對策。
基於如此的背景,藉由「利用粒子‧凝聚
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以高生產性製造防眩性優異且無塗布條紋之薄的防眩性薄膜者係成為大的課題。
本發明係鑒於如此的課題而完成者,目的
在於提供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可使平均粒徑1μm以上5μm以下的有機粒子迅速地凝聚成大凝聚體,可顯著地提高防眩性優異且無塗布條紋之乾膜厚為薄的防眩性薄膜製造之生產性。
本發明為了達成前述目的,提供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具有:調整塗布液之塗布液調整步驟,該塗布液至少包含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之平均粒徑的有機粒子、與水作用而增黏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將塗布液以10μm以上的濕膜厚塗布於薄膜基材上之塗布步驟;將經塗布步驟所塗布的塗布膜予以乾燥之乾燥步驟;與使經乾燥步驟所乾燥的塗布膜硬化之硬化步驟;且具有:於乾燥步驟中,當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
時,噴吹露點溫度為10℃以上的加濕風之加濕風噴吹步驟;與使加濕風噴吹步驟後的薄膜基材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使塗布膜中的有機粒子凝聚之凝聚步驟。
依照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將
至少包含有機粒子、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之塗布液塗布於薄膜基材上,噴吹露點溫度為10℃以上之加濕風,而可使塗布膜中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增黏。然後,將經此增黏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附著於有機粒子彼此之間,形成有機粒子的凝聚體。再者,於噴吹加濕風後,由於使薄膜基材之搬運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而搬運,可藉由重力使有機粒子流動,有機粒子彼此碰撞,可形成有機粒子的凝聚體。然後,藉由進行塗布膜之乾燥,仿照此有機粒子的凝聚體之形狀,塗布膜之膜厚變薄,在塗布膜表面可形成用於將外光散射的凹凸形狀。因此,可顯著提高防眩性優異且無塗布條紋的乾膜厚為薄之防眩性薄膜的生產性。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凝聚步驟係塗布膜
的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70%以下。
依照此態樣,由於凝聚步驟的固體成分濃
度成為70質量%以下,可維持塗布膜之流動性,可進行有機粒子之凝聚。
於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加濕風的噴吹風
速較佳為0.5m/s以上2m/s以下。
依照此態樣,由於加濕風的噴吹風速成為
0.5m/s以上,可確保水分對於塗布膜的吸濕量,同時由於成為2m/s以下,可防止因加濕風所致的風不均之發生。
於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加濕風的露點溫
度較佳為10℃以上40℃以下。
依照此態樣,由於加濕風的露點溫度成為
10℃以上,可確保水分對於塗布膜的吸濕量。又,由於加濕風的露點溫度成為40℃以下,可抑制有機粒子的過剩之凝聚,能以安定的防眩性能製造防眩性薄膜。因此,藉由使露點溫度之範圍成為10℃以上40℃以下,可容易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於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將相對於薄膜基
材垂直地吹時當作0°,將與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反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一次側,將與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同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二次側時,加濕風噴吹步驟之加濕風的噴吹角度較佳為對一次側60°~對二次側60°之範圍。
依照此態樣,由於使加濕風的噴吹角度成
為對一次側60°~對二次側60°之範圍,可對於塗布膜充分地吹加濕風。又,藉由調整加濕風的噴吹角度,噴吹至一次側,可促進有機粒子之重力方向的移動,相反地藉由噴吹至二次側,可抑制有機粒子之移動,故可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於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凝聚步驟較佳為
在加濕風噴吹步驟後以5m以上10m以下之距離進行。
依照此態樣,藉由在加濕風噴吹步驟後以
5m以上10m以下之距離進行凝聚步驟,可充分進行有機粒子之凝聚。
依照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可使平均粒徑1μm以上5μm以下的有機粒子迅速地凝聚成大凝聚體,可顯著地提高防眩性優異且無塗布條紋之乾膜厚為薄的防眩性薄膜之生產性。
藉此,不降低生產性,可減薄防眩性薄膜的乾膜厚,故可實現原料的成本降低及因生產速度提高所致的製造設備之成本降低。
10‧‧‧製造裝置
12‧‧‧送出部
14‧‧‧塗布液調整部
16‧‧‧塗布部
16A‧‧‧托輥
16B‧‧‧塗布頭
16C‧‧‧減壓室
16D‧‧‧架台
17‧‧‧塗布膜厚度調整手段
18‧‧‧第1乾燥部
20‧‧‧第2乾燥部
22‧‧‧硬化部
22C‧‧‧殼體
22D‧‧‧電離放射線燈
24‧‧‧捲取部
26‧‧‧導輥
28‧‧‧混合槽
28A‧‧‧攪拌機
30‧‧‧送液管線
30A‧‧‧配管
30B‧‧‧泵
32‧‧‧防吸濕手段
32A‧‧‧通氣配管
32B‧‧‧外氣乾燥器
34‧‧‧加濕風噴吹噴嘴
35‧‧‧凝縮板
36‧‧‧噴嘴開口部
38‧‧‧熱交換器
40‧‧‧加濕器
42‧‧‧露點計
44‧‧‧溫度計
46‧‧‧套管
48‧‧‧乾燥風供給手段
T‧‧‧塗布膜
Y‧‧‧有機粒子的凝聚體
W‧‧‧網(web)
a‧‧‧水作用性增黏物質
b‧‧‧水分
c‧‧‧有機粒子
第1圖係顯示實施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的裝置之一例的全體構成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加濕風噴吹噴嘴的構成之示意圖。
第3圖係說明加濕風的噴吹角度之圖。
第4圖係凝聚機構,顯示水分對於塗布膜的吸濕之示意圖。
第5圖係凝聚機構,顯示有機粒子的移動之示意圖。
第6圖係凝聚機構,顯示形成有有機粒子的凝聚體的狀態之示意圖。
第7圖係顯示在塗布膜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形狀的狀態之示意圖。
第8圖係顯示實施例的結果之表圖。
以下,依照所附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的較佳實施形態。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的「~」係以包含其前後所記載的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意使用。
第1圖係顯示實施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之一例的全體構成之示意圖。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係使網W連續行進,以連續進行處理的輥對輥(roll to roll)來說明,但亦可適用於使用片狀者作為網W,以分批式進行各部的處理之情況。
如第1圖所示,自送出部12所送出的透明薄膜基材(以下亦稱為「網W」),係邊被導輥26導引邊搬運至塗布部16(在塗布液調整部14調整塗布液)、第1乾燥部18、第2乾燥部20、硬化部22,以捲取部24捲取。而且,於塗布部16~硬化部22中,進行以下所說明的各步驟。
塗布液調整步驟係將至少包含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之平均粒徑的有機粒子、與水作用而增黏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之塗布液予以調整之步驟。塗布液調整步驟係藉由第1圖所示之塗布液調整部14的具備攪拌機28A之混合槽28而進行。
於塗布液調整步驟中,為了防止塗布條紋或防眩性之隨著時間經過的變化,較佳為儘可能地不使塗布液吸濕有水。塗布前的塗布液之水分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下,更佳為0.1質量%以下,理想為零。此係為了在塗布前防止塗布液吸濕有水分,不形成水作用性增黏物質的高分子結構物,而可確實地防止在所製造的防眩性薄膜中發生塗布條紋或點缺陷等。作為防止所調整的塗布液吸濕水分之對策,例如可藉由在混合槽28的通氣配管32A中設置外氣乾燥器32B,而構成防吸濕手段32。
作為透光性的有機粒子,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折射率1.49)、交聯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折射率1.54)、三聚氰胺樹脂粒子(折射率1.57)、聚碳酸酯粒子(折射率1.57)、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60)、交聯聚苯乙烯粒子(折射率1.61)、聚氯乙烯粒子(折射率1.60)、苯并胍胺-三聚氰胺甲醛粒子(折射率1.68)、交聯聚((甲基)丙烯酸酯)粒子(折射率1.53)等。
有機粒子之形狀係真球或不定形皆可使用。不定形時的粒徑係以體積球相當直徑求得。其中,較宜使用交聯聚苯乙烯粒子、交聯聚((甲基)丙烯酸酯)粒子、交聯聚(丙烯酸-苯乙烯)粒子。較佳為調整自此等之有機粒子中所選出的各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與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
有機粒子係粒徑偏差愈小,散射特性偏差愈少,霧值的設計愈容易。又,藉由使用折射率與黏結
劑樹脂接近的有機粒子,在抑制內部散射,可提供「黑緻密度」良的防眩性薄膜之點,係比無機粒子有利。
有機粒子較佳為以在塗布膜T的全部固體
成分中含有3~30質量%之方式摻合。更佳為5~20質量%。藉由成為3質量%以上,可得到充分的添加效果,藉由成為30質量%以內,可抑制圖像模糊或表面的白濁或眩目等之發生。
於本發明中,平均粒徑表示一次粒徑。作
為有機粒子之平均粒徑的測定方法,可採用任意的測定方法,但有藉由庫爾特粒子計數(Coulter counter)法測定粒子之粒度分布,將所測定的分布換算成粒子數分布,自所得之粒子分布算出之方法,或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倍率50萬~200萬倍)進行粒子的觀察,觀察100個粒子,以其平均值作為平均粒徑之方法。再者,本發明中平均粒徑係使用由庫爾特粒子計數法所得之值。
所謂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就是藉由水浸透至塗布膜T中,使塗布膜的黏度升高之物質。具體而言,係將水中的濃度為1%時,與濃度0%(無添加)比較下,在攪拌速度6rpm之條件下變成5倍以上的黏度者稱為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度係使用RE80型黏度計(東機產業(股)製),在25℃的液溫下使轉子旋轉2分鐘,使其穩定後測定。
具體而言,例如可舉出層狀黏土化合物(膨潤石等)、有機金屬黏土、纖維素系高分子(纖維素乙酸
丁酸酯(CAB)、纖維素乙酸丙酸酯(CAP)等)、奈米矽石。
又,作為層狀無機化合物,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舉出滑石、雲母、長石、高嶺石(高嶺黏土)、葉蠟石(蠟石黏土)、絹雲母(sericite)、皂土、膨潤石‧蛭石類(蒙脫石、貝德石矽鐵石(beidellite nontronite)、皂石等)、有機皂土、有機膨潤石等。於層狀無機化合物之中,較佳為xM(I)2O‧ySiO2所示的矽酸鹽化合物(亦相當於氧化數為2、3的M(II)O、M(III)2O3者。x、y表示正之數),作為更佳的化合物,可舉出水輝石、皂土、膨潤石、蛭石等之膨潤性層狀黏土礦物。
纖維素系高分子或有機金屬黏土係具有羥
基,在溶液中藉由氫鍵形成網絡(以下亦稱為「高分子結構物」)之物質。再者,不論在塗布膜T中是否發生氫鍵、不管氫鍵的強度為大或小,只要是水浸透於塗布膜T中而增黏的物質,則為本案發明之範疇。
水作用性增黏物質較佳為以在防眩層的全
部固體成分中含有0.1~10質量%之方式摻合,更佳為0.5~2.5質量%。由於水作用性增黏物質之含量成為0.1質量%以上,容易形成高分子結構物,由於不超過10質量%,在塗布前難以形成高分子結構物,塗布係容易進行。又,由於在塗布前不形成高分子結構物,可防止在所製造的防眩性薄膜中發生塗布條紋或點缺陷。
本實施形態之防眩性薄膜係可藉由電離放
射線硬化性化合物的交聯反應或聚合反應而形成。即,可藉由將含有電離放射線硬化性之多官能單體或多官能寡聚物作為黏結劑樹脂的塗布液塗布於網W上,使多官能單體或多官能寡聚物進行交聯反應、或聚合反應而形成。
作為聚合性官能基,可舉出(甲基)丙烯醯
基、乙烯基、苯乙烯基、烯丙基等之不飽和的聚合性官能基等。多官能單體亦可併用二種類以上。此等之具有乙烯性不飽和基的單體之聚合,係可在光自由基起始劑或熱自由基起始劑之存在下,藉由電離放射線之照射或加熱而進行。於聚合性多官能單體之聚合反應中,較佳為使用聚合起始劑。又,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黏結劑樹脂,可使用聚合物或已交聯的聚合物。
黏結劑樹脂的較佳含量之比例,較佳為50
~95質量%,更佳為70~95質量%,最佳為80~95質量%。
作為有機溶劑之具體例,可使用從能使各成分溶解或分散,於塗布步驟、乾燥步驟中容易形成均勻的面狀,可確保液保存性,具有適度的飽和蒸氣壓等之觀點中選出的各種溶劑。有機溶劑係可為1種或混合2種類以上使用。由於在乾燥過程中塗布膜T中之溶劑組成變化,伴隨其而有機粒子或水作用性增黏物質之存在狀態變化,較佳為使用沸點不同的2種以上之溶劑。
為了製造本實施形態之防眩性薄膜而使用的塗布液,係以上述的有機粒子、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有機溶劑作為必要成分,但亦可添加上述成分以外之偶合劑、防著色劑、著色劑(顏料、染料)、消泡劑、均平劑、難燃劑、紫外線吸收劑、紅外線吸收劑、增黏劑、聚合抑制劑、抗氧化劑、表面改質劑等。
塗布液調整步驟中所調整的塗布液之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更佳為35質量%以上45質量%以下。
而且,經塗布液調整部14所調整的塗布液,係通過由配管30A與泵30B所構成的送液管線30,送液至塗布部16而進行塗布步驟。
藉由塗布部16之塗布頭16B,在自送出部12送出的網W上,以形成10μm以上的濕膜厚的方式塗布塗布液。塗布膜T係以賦予薄膜表面散射所致的防眩性、與較佳為使薄膜的耐擦傷性提高之硬塗性為目的而形成。所謂的濕膜厚,就是剛在薄膜基材上直接或隔著其它層塗布塗布液後不久的塗布膜之膜厚,於本實施形態中,係以10μm以上的濕膜厚塗布。藉由使濕膜厚成為10μm以上,由於可防止因塗布膜與薄膜基材之間的摩擦阻力而阻礙有機粒子之移動,因此可使有機粒子高速凝聚。又,濕膜厚之上限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30μm以下。
第1圖中所示的塗布部16係由托輥16A、
塗布頭16B與減壓室16C所構成的擠壓型塗布部之一例,於此塗布部16中設置用於調整塗布液的濕膜厚之塗布厚度調整手段17。作為塗布厚度調整手段17,例如可採用使搭載有塗布頭16B的架台16D對於托輥16A進退之機械裝置。
再者,塗布液之塗布方法係沒有特別的限
定,只要是能將塗布液以10μm以上之濕膜厚均勻地塗布之裝置即可。例如,可使用擠壓塗布法、滑動塗布法、輥塗法、線棒塗布法、微凹版塗布法等,特佳為擠壓塗布法。
作為本實施形態所用之薄膜基材,較宜使用可見光的透光率優異(較佳為透光率90%以上)、透明性優異者(較佳為霧值1%以下)。具體而言,例如可舉出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之聚酯系聚合物;二乙醯纖維素、三乙醯纖維素等之纖維素系聚合物;聚碳酸酯系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之丙烯酸系聚合物等之透明聚合物所構成之薄膜。又,亦可舉出由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之苯乙烯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具有環狀或降烯結構的聚烯烴、乙烯-丙烯共聚物等之烯烴系聚合物;氯乙烯系聚合物、尼龍或芳香族聚醯胺等之醯胺系聚合物等的透明聚合物所構成之薄膜。再者,也可舉出由醯亞胺系聚合物、碸系聚合物、聚醚碸系聚合物、聚醚醚酮系聚合物、聚苯
硫系聚合物、乙烯醇系聚合物、偏二氯乙烯系聚合物、乙烯縮丁醛系聚合物、芳酯系聚合物、聚甲醛系聚合物、環氧系聚合物或此等之聚合物的摻合物等之透明聚合物所構成之薄膜等。尤其宜使用光學的雙折射少者。
在塗布部16塗布塗布液而形成有塗布膜T之網W,係直接送至第1乾燥部18,進行乾燥步驟。
所謂的乾燥步驟,就是去除塗布膜中的有機溶劑之步驟。又,藉由加濕風噴吹步驟及凝聚步驟,進行有機粒子之凝聚。再者,關於加濕風噴吹步驟及凝聚步驟以外之乾燥步驟,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可藉由自然乾燥、熱風乾燥、常溫風進行乾燥。又,亦可使用凝縮板進行。
所謂的加濕風噴吹步驟,就是藉由對於塗布膜噴吹加濕風,使塗布膜吸濕有水分,使塗布膜中所含有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高分子化,增大塗布膜的黏性之步驟。
第1圖中所示的第1乾燥部18,係在塗布部16中形成塗布膜T後,藉由凝縮板35進行乾燥後,自加濕風噴吹噴嘴34來噴吹加濕風。
加濕風噴吹步驟係在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時進行。固體成分濃度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以上。藉由使固體成分濃度成為上述範圍,可維持有機粒子容易移動的
塗布膜之流動性。固體成分濃度若超過60質量%,則固體成分濃度高,塗布膜之流動性變得不足,有機粒子變得不凝聚因而不宜。固體成分濃度小於20質量%時,由於塗布膜之黏性小,會過度出現流動性,有機粒子變得不凝聚因而不宜。又,有機溶劑對於薄膜基材的滲入多,其後的乾燥量變多,乾燥負荷變大因而不宜。再者,於第1圖中,係在塗布步驟後、加濕風噴吹步驟之前,進行藉由凝縮板35的乾燥,但只要是能使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成為所欲之範圍,則亦可省略加濕風噴吹噴嘴之前的乾燥。
加濕風的露點溫度較佳為10℃以上,更佳
為10℃以上40℃以下。藉由使加濕風的露點溫度成為10℃以上,可確保水分對於塗布膜的吸濕量。又,藉由使加濕風的露點溫度成為40℃以下,可抑制有機粒子的過剩之凝聚,能以安定的防眩性能製造防眩性薄膜。因此,藉由使露點溫度之範圍成為10℃以上40℃以下,可容易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又,加濕風的噴吹風速係沒有特別的限定,
但較佳為0.5m/s以上2m/s以下。由於使加濕風的噴吹風速成為0.5m/s以上,因此可確保水分對於塗布膜的吸濕量,同時由於成為2m/s以下,因此可防止因加濕風所致的風不均(因風引起的塗布膜之膜厚的不均)之發生。
將相對於薄膜基材垂直地吹時當作0°,將
與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反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一次側,將與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同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二次側
時,加濕風的噴吹角度較佳為對一次側60°至對二次側60°之範圍。藉由使噴吹角度成為上述範圍,可對於塗布膜確實地噴吹加濕風,可供給水分。又,藉由調節噴吹角度,可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加濕風噴吹步驟係可使薄膜基材相對於水
平面傾斜,邊搬運邊進行。此時,將加濕風的噴吹予以噴吹至一次側,藉由此加濕風的噴吹,可促進有機粒子之重力方向的移動,可提高防眩性能。相反地,使加濕風之噴吹方向成為二次側,可使有機粒子朝與重力的移動相反方向移動,故抑制有機粒子之凝聚,可抑制防眩性能。如此地,藉由變更加濕風的噴吹角度,可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第2圖係顯示加濕風噴吹噴嘴34的構成之
示意圖。加濕風噴吹噴嘴34係以比網W之寬度較寬的寬度形成噴嘴開口部36。自加濕風噴吹噴嘴34所噴吹的加濕風係如第2圖所示,使所供氣的空氣通過熱交換器38、加濕器40,供給至加濕風噴吹噴嘴34內。未自噴嘴開口部36吹出的空氣,係自出口排出,再度由入口供給,空氣係循環的。於出口設有露點計42及溫度計44,測定空氣的露點溫度及溫度,藉由控制熱交換器38、加濕器40,進行自加濕風噴吹噴嘴34所吹出的空氣之調整。又,於加濕風噴吹噴嘴34之周圍,具備流動保溫水的套管46,藉由使溫水循環至套管46內,而防止加濕風噴吹噴嘴34的結露。
又,第3圖係說明加濕風的噴吹角度之圖。
第3(a)圖係相對於網W,垂直(網W之垂線與加濕風的風向所成之角θ1=0°)地吹加濕風之圖,第3(b)圖係對於一次側(與網W之搬運方向相反側的方向)以θ1=30°噴吹之圖。又,第3(c)圖係對於二次側(沿著網W之搬運方向的方向)以θ1=60°噴吹之圖。藉由變化加濕風的噴吹角度,可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
第4圖係顯示加濕風噴吹步驟時的水分對
於塗布膜之吸濕的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與有機粒子c係分散配置於包含有機溶劑的塗布膜T中。藉由加濕風噴吹步驟,經加濕風所噴吹的網W上之塗布膜T,係自表面側被加濕風中的水分b所浸透及吸濕。
經由加濕風噴吹步驟吸濕有來自加濕風的水分之塗布膜,係藉由凝聚步驟使有機粒子凝聚,形成有機粒子的凝聚體。於使有機粒子凝聚後,藉由進行乾燥,而塗布膜之膜厚變薄,仿照此有機粒子的凝聚體之形狀,形成凹凸形狀。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的凝聚,就是指經由水作用增黏性物質,以在薄膜中形成能展現防眩性能的程度之凹凸的大小,有機粒子彼此結合。
凝聚步驟係以經由加濕噴吹步驟而塗布膜吸收水分且塗布膜具有流動性之狀態,使薄膜基材傾斜而進行搬運。薄膜基材之傾斜角度係相對於水平面為10°以上60°以下。藉由使薄膜基材傾斜而搬運,濕狀態的
塗布膜係受到重力,自傾斜之上方往下方流動。即,藉由使薄膜基材傾斜而塗布膜流動,因此可賦予大的驅動力,可提高塗布膜全體的流動速度。
此時,水作用性增黏物質係藉由加濕風噴吹步驟而吸濕有水分及增黏,附著於有機粒子之周圍。附著有此水作用增黏物質的有機粒子,係以比塗布膜之流動更慢的速度徐徐地移動,藉由附著於有機粒子之周圍的水作用增黏物質之黏性,與其它的有機粒子結合而形成凝聚體。
搬運薄膜基材的傾斜角度,係相對於水平面為10°以上60°以下。傾斜角度若小於10°,則由於傾斜角度小,重力所致的流動之影響少。因此,有機粒子不碰撞,有機粒子之凝聚變不足,不出現防眩性能因而不宜。傾斜角度若超過60°,則有機粒子之凝聚係過度進行,防眩性能之控制變困難因而不宜。
凝聚步驟較佳為藉由乾燥而於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為70質量%以下之狀態進行。由於使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成為70%以下,藉由塗布膜之流動性,有機粒子碰撞,可使有機粒子凝聚。又,凝聚步驟中的塗布膜之固體成分濃度的下限較佳為20質量%以上。
若考慮上述之點,雖然亦取決於條件、材料,但凝聚步驟較佳為在進行加濕風噴吹步驟後5m以上10m以下之距離進行。
再者,於第1圖中,係在加濕風噴吹步驟後,邊自乾燥風供給手段48供給乾燥風邊進行,但亦可不供給乾燥風而進行。
第5圖係說明凝聚步驟中的有機粒子之移
動的示意圖。藉由使加濕風噴吹步驟後的網W相對於水平面以10°以上60°以下的傾斜角度θ行進,如第5圖中所示,濕狀態的塗布膜T係受到重力,自傾斜之上方往下方流動。即,藉由使網W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可給予塗布膜T流動用的大驅動力,可提高塗布膜T全體之流動速度。
經由加濕風噴吹步驟噴吹有加濕風之塗布
膜T,係塗布膜T中所含有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藉由與所吸濕的水b之作用而高分子化,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附著於有機粒子c之周圍。
然後,於此塗布膜T之流動中,藉由使塗
布膜T之濕厚度增厚到10μm以上,如第5圖之箭號所示,塗布膜T之表層側(網W之相反側)係網W所致的摩擦阻力小,以高速流動,因此有機粒子c亦以高速移動。
如此一來,以高速在塗布膜T之表層側移動的在周圍附著有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的有機粒子c彼此凝聚,如第6圖中所示,推測在塗布膜T之表層側形成有機粒子c的凝聚體Y。再者,於第6圖中,省略圖示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
如此地,藉由使塗布膜T的濕厚度成為
10μm以上,並且使網W之傾斜角度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同時經由水作用增黏物質之吸濕而在有機粒子c之周圍附著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而可相乘地並且顯著地增大有機粒子c彼此碰撞而凝聚的機會。此
時,於凝聚步驟中,若不使網W傾斜而給予有機粒子c移動之驅動力,則有機粒子c之凝聚不會開始。
又,塗布膜T的濕膜厚若小於10μm,則由
於塗布膜與網W之間的摩擦阻力阻礙有機粒子c之高速移動,無法使有機粒子c高速凝聚。
經由凝聚步驟而有機粒子凝聚之網W的塗
布膜T,係送至第2乾燥部20,藉由熱風乾燥去除塗布膜T中的有機溶劑。乾燥風之溫度較佳為40℃~150℃之範圍,更佳為50℃~130℃,特佳為60~110℃之範圍。又,乾燥時間較佳為10秒~10分鐘之範圍,更佳為15秒~5分鐘,特佳為15秒~3分鐘之範圍。再者,第2乾燥部20之構成係不限於上述之熱風乾燥,可使用眾所周知的各式各樣之乾燥裝置。又,尤其亦可不設置第2乾燥部20,而藉由自然乾燥進行乾燥。
第7圖係乾燥步驟後的塗布膜之示意圖。
如第7圖中所示,藉由仿照塗布膜T中所形成的有機粒子c之凝聚體Y的形狀,塗布膜T之膜厚變薄,而在塗布膜表面上形成散射外光用的凹凸形狀。再者,於第7圖中,亦省略圖示水作用性增黏物質a。
所謂的硬化步驟,就是藉由對於乾燥步驟後之形成有凹凸形狀的塗布膜,照射電離放射線,而使塗布膜中的黏結劑樹脂硬化,使塗布膜硬化之步驟。關於電離放射線之種類,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舉出X射線、電子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等,但廣為使用
紫外線。例如,塗布膜的黏結劑樹脂若為紫外線硬化性,則較佳為藉由紫外線燈,將10mJ/cm2~1000mJ/cm2的照射量之紫外線照射至塗布膜。於照射時,可一次照射上述之能量,也可分割地照射。
經過硬化部22後的網W,係在捲取部24上捲取,藉此而製造防眩性薄膜。
以下舉出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此實施例所限定。再者,只要沒有特別的預先指明,則「份」及「%」係質量基準。
藉由以下之材料、方法,製造防眩性薄膜,進行防眩性、製造妥適性之評價。
混合有機粒子、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調整塗布液。
有機粒子係使用粒徑為2.5~2.8μm的交聯丙烯酸-苯乙烯粒子。
水作用性增黏物質係使用層狀無機化合物的膨潤石。
作為黏結劑樹脂,使用PET-30(日本化藥製)與Viscoat 360(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製)之混合樹脂。
作為有機溶劑,使用甲基異丁基酮(MIBK)與甲基乙基酮(MEK)之混合溶劑。
作為其它成分,聚合起始劑使用Irgacure 127(註冊商標)(CIBA特殊化學品製),氟系的界面活性劑使用SP-13(下述之[化1]中記載化學結構)。
上述所調整的塗布液(固體成分濃度40%)之各成分的組成比係如以下。
再者,固體成分濃度係調整有機溶劑之量,
如第8圖之表中所示,對於固體成分濃度為15質量%、20質量%、40質量%、45質量%、50質量%、60質量%、65質量%進行。固體成分濃度之調整係藉由使MEK的添加量成為固定,變更MIBK的添加量而進行。
藉由擠壓型的塗布裝置,以成為20μm的濕膜厚之方式,將如上述所調整的塗布液塗布於三乙醯纖維素製(TAC-TD60U:富士軟片製)之網W上。
對於塗布步驟後不久的網W上之塗布膜,噴吹加濕風。由於加濕風的噴吹為在塗布步驟後不久,塗布液之固體成分濃度係加濕風噴吹步驟時的固體成分濃度。加濕風係如第8圖之表中所示,在露點溫度為5℃、10℃、15℃、20℃、35℃、40℃、45℃進行。又,加濕風的噴吹風速係以0.5m/s、0.8m/s、1.0m/s、1.5m/s、2.0m/s進行。加濕風的噴吹角度係相對於網W以垂直方向(0°)進行,相對於網W的搬運方向在相反方向噴吹的一次側以30°、60°進行,及相對於網W的搬運方向在相同方向噴吹的2次側以45°、60°進行。
以凝聚步驟的網W之傾斜角度為0°、5°、10°、20°、30°、60°、80°進行。
在25℃乾燥20秒,其次在60℃乾燥40秒,而使塗布膜中之有機溶劑蒸發。
於氮氣沖洗下,使用160W/cm2的氣冷式金屬鹵化物燈(EYE GRAPHICS(股)製),照射照射量160mJ/cm2的紫外線,使塗布膜硬化而形成防眩層。
如第8圖之表中所示,藉由組合塗布液的固體成分濃度、凝聚步驟時的傾斜角度、加濕風的露點
溫度、風速、噴吹角度之各參數,製造試驗1~26的防眩性薄膜之樣品。
以黑色麥克筆塗滿上述試驗1~26的各樣品之背面後,目視評價使螢光燈的光在樣品之表面上反射時的光之映入情況,將B以上之水準判斷為合格。
A:充分抑制反射或充分擴散光,不令人在意。
B:螢光燈的形狀稍微映入,但不令人在意。
C:螢光燈的形狀清晰地映入,眩目而令人在意。
將B以上之水準判斷為合格。
A:於凝聚步驟中發揮良好防眩性之有機粒子的凝聚體係在20秒以內形成。
B:於凝聚步驟中發揮良好防眩性的有機粒子凝聚體係在30秒以內形成。
C:於凝聚步驟中發生噴吹所致的風不均,由於無法控制防眩性因此製造妥適性不合格。
如第8圖中所示,脫離本發明之數值範圍所製造的防眩性薄膜,其防眩性的評價為C,無法得到良好的薄膜特性。
Claims (5)
- 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具有:調整塗布液之塗布液調整步驟,該塗布液至少包含具有1μm以上5μm以下之平均粒徑的有機粒子、與水作用而增黏的水作用性增黏物質、黏結劑樹脂及有機溶劑,且固體成分濃度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將該塗布液以10μm以上的濕膜厚塗布於薄膜基材上之塗布步驟,將經該塗布步驟所塗布的塗布膜予以乾燥之乾燥步驟,與使經該乾燥步驟所乾燥的塗布膜硬化之硬化步驟;且具有:於該乾燥步驟中,當該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為2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時,噴吹露點溫度為10℃以上的加濕風之加濕風噴吹步驟,與使該加濕風噴吹步驟後的該薄膜基材相對於水平面傾斜10°以上60°以下,使該塗布膜中的該有機粒子凝聚之凝聚步驟。
- 如請求項1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凝聚步驟係該塗布膜的固體成分濃度為70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加濕風的噴吹風速為0.5m/s以上2m/s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加濕風的露點溫度為10℃以上40℃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相對於該薄膜基材垂直地吹時當作0°,將與該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反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一次側,將與該薄膜基材的搬運方向相同之方向噴吹時當作二次側時,該加濕風噴吹步驟之加濕風的噴吹角度係對一次側60°~對二次側60°之範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62349 | 2014-03-25 | ||
JP2014062349A JP6041825B2 (ja) | 2014-03-25 | 2014-03-25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2630A TW201542630A (zh) | 2015-11-16 |
TWI662066B true TWI662066B (zh) | 2019-06-11 |
Family
ID=54344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8244A TWI662066B (zh) | 2014-03-25 | 2015-03-16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41825B2 (zh) |
KR (1) | KR20150111282A (zh) |
TW (1) | TWI6620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056921A (ja) * | 2018-10-02 | 2020-04-09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湿度応答性可逆変形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36432A (ja) * | 2002-02-12 | 2003-08-26 | Konica Corp | 積層体製造方法、接着剤塗布方法及び積層体製造装置、接着剤塗布装置 |
CN103529495A (zh) * | 2012-06-28 | 2014-01-2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93303A (ja) * | 2006-03-28 | 2007-11-08 | Fujifilm Corp | 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2014
- 2014-03-25 JP JP2014062349A patent/JP60418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06 KR KR1020150031721A patent/KR20150111282A/ko unknown
- 2015-03-16 TW TW104108244A patent/TWI662066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36432A (ja) * | 2002-02-12 | 2003-08-26 | Konica Corp | 積層体製造方法、接着剤塗布方法及び積層体製造装置、接着剤塗布装置 |
CN103529495A (zh) * | 2012-06-28 | 2014-01-22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84566A (ja) | 2015-10-22 |
KR20150111282A (ko) | 2015-10-05 |
JP6041825B2 (ja) | 2016-12-14 |
TW201542630A (zh) | 2015-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22921B2 (en) | Anti-reflection film 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4238936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 |
Suthabanditpong et al. | Facile fabrication of light diffuser films based on hollow silica nanoparticles as fillers | |
JP2009271536A (ja) | 防幻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 |
Ren et al. | Recent progress in synthesis of antifogging ag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al films: A review | |
JP2008257189A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CN105278014B (zh) | 一种溶剂型uv光学扩散膜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090006784A (ko) | 반사방지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반사방지필름 | |
JP2018507952A (ja) | マトリクスと散乱要素とを含む複合材料、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使用 | |
Liang et al. | UV‐Blocking Coating with Self‐Healing Capacity | |
TWI662066B (zh)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 |
JP2009237342A (ja) |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Suthabanditpong et al. | Studies of optical properties of UV-cured acrylate films modified with spherical silica nanoparticles | |
KR101648264B1 (ko) |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
KR100504601B1 (ko) | 입자집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광확산제 | |
Rawat et al. | Design of water-based polyvinyl alcohol coatings using a drying modifier to minimize the residual solvent and coating defects | |
CN110531447A (zh) | 一种防眩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 |
Serra et al. | An acrylic latex filled with zinc oxide by mini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s a protective coating for stones | |
KR20220122285A (ko) | 저반사 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저반사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02030151A (ja) | 微粒子集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90059075A (ko) | 콜로이드 실리카를 이용한 uv 경화형 친수성 코팅 도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19131759A (ja) | 透明断熱材用樹脂組成物 | |
KR20080054806A (ko) | 방현성 하드코팅 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 |
WO2016063777A1 (ja) | 表面処理剤 | |
JP2007101997A (ja) |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