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1474B -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51474B CN101551474B CN200910129880.1A CN200910129880A CN101551474B CN 101551474 B CN101551474 B CN 101551474B CN 200910129880 A CN200910129880 A CN 200910129880A CN 101551474 B CN101551474 B CN 1015514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hard
- scope
- film
- antiglare fil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02B1/105—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等,它们具有优异防眩性且即使在低雾度值下也可以应对高精细,并可以防止来自倾斜方向的白色模糊,从而提高黑显示时黑色的浓度。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包含微粒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在0.05~0.15μm的范围内,并且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Ra:1994年版的JIS B 0601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其单位为μm。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作为图像显示装置,不仅开发出以往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还开发了液晶显示装置(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及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并已经实用化。其中,LCD伴随着与宽视角化、高精细化、高速响应性、颜色再现性等有关的技术革新,利用LCD的应用也正在从笔记本型电脑、显示器向电视转变。LCD中通常使用在液晶单元的两侧配置了偏振片的液晶面板。在液晶面板表面,一般为防止对偏振片造成损伤,需进行硬涂处理。上述硬涂处理多使用硬涂薄膜。为防止由于上述液晶面板表面的荧光灯、太阳光等外光的反射和图像映入所造成的对比度降低,对上述硬涂薄膜施行了防眩(Anti-glare)处理,特别是随着图像显示装置画面的不断扩大,安装了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图像显示装置也在增加。
近年来,为使图像质量变得良好,像素尺寸小的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不断增加。如果在这种高精细的图像显示装置上配置以往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则像素中存在的亮度不均匀现象会被强化而引起可目视的故障(眩光故障),从而使图像质量显著恶化。为制备应对高精细的防眩性层叠体,采取了通过使防眩层的雾度值增高而消除眩光(ギラツキ)故障的方法,但在此方法中,因面板表面上光线强烈散射,从而具有使对比度大幅度降低的问题。此外,为提高防眩性,如表面凹凸大大粗糙的话,从倾斜方向看时,反射光的散射过强,因而看上去有白色模糊,具有所谓的倾斜方向的白色模糊的问题。上述防眩处理中,正在进行通过添加无机、有机粒子等而在薄膜表面制作凹凸形状的方法。一般认为提高防眩性和改善对比度、改善白色模糊具有相反关系,但为使这些特性得以兼顾,提出了各种提案。 例如,进行了使在防眩层中存在由上述粒子形成的三维立体结构的凝聚部的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具有在凝聚部的散射的发生、硬涂薄膜上出现了微细花纹的情况。此外,还提出了有效改善一部分特性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及3。),但未能找出上述3个课题都可以得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64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49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0013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现实了高精细化和高对比度化的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特性没有降低、并可以提高可视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即,其目的是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它们具有优异的防眩性且即使在低雾度值下也能应对高精细,可防止来自倾斜方向的白色模糊,从而提高在黑显示时黑色的浓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包含微粒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下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在0.05~0.15μm的范围内,并且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surface roughness profile)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
Ra:JIS B 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μm)。
本发明的偏振片包含起偏器及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是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是上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偏振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偏振片是本发明的偏振片。
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即使分辨度是130ppi左右的高精 细的液晶面板等,眩光也得到抑制,进而可实现低雾度值化,所以,与以往的应对高精细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可大幅度改善明暗对比度。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通过实现了具有特征的凹凸形状,可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同时可防止来自倾斜方向的白色模糊。因通过防止上述白色模糊可抑制向图像显示装置的正面方向的光散射,所以可抑制黑亮度,提高明处的对比度。由此可提高图像显示装置在黑显示时黑色的浓度。因此,使用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或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0~1mm范围的轮廓。
图1(b)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1~2mm范围的轮廓。
图1(c)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2~3mm范围的轮廓。
图1(d)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2是表示实施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范围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3是表示实施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4是表示实施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5是表示实施例5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6是表示实施例6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7是表示实施例7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的轮廓。(a)表示0~1mm的范围、(b)表示1~2mm的范围、(c)表示2~3mm的范围、(d)表示3~4mm的范围。
图8是表示比较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9是表示比较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10是表示比较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11是表示比较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12是表示比较例5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13是表示比较例6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定长度为4mm中的3~4mm范围的轮廓。
图14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中超过表面粗糙度的标准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具有超过标准线的凸状部,所述标准线与上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优选的是,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上述标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20μm以下的上述凸状部具有50个以上,且不包括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雾度值为4~25%的范围。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上述微粒、和包含下述(A)成分及(B)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
(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
(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粒子。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上述(B)成分的重量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
在上述(B)成分中,无机氧化物粒子优选包含选自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及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粒子。
对于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A)成分,优选含有100~200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B)成分。
优选的是,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和上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在0.01~0.04的范围内,含有一种以上的重量平均粒径在0.5~8μm范围内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作为上述微粒,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3~10重量份的上述微粒。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层。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记载。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硬涂薄膜。
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可见光的透光率优异(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透明性优异(优选雾度值为1%以下)的基材。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类聚合物,二乙酰基纤维素、三乙酰基纤维素(TAC)等纤维素类聚合物,聚碳酸酯类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聚合物等。此外,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类聚合物,聚乙烯、 聚丙烯、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烯烃类聚合物,氯乙烯类聚合物、尼龙、芳香族聚酰胺等酰胺类聚合物等。而且,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酰亚胺类聚合物、砜类聚合物、聚醚砜类聚合物、聚醚醚酮类聚合物、聚苯硫醚类聚合物、乙烯醇类聚合物、偏二氯乙烯类聚合物、乙烯醇缩丁醛类聚合物、芳基化物类聚合物、聚甲醛类聚合物、环氧类聚合物、上述聚合物的共混物等。在上述材料当中,优选使用光学双折射小的材料。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可以作为保护膜在偏振片中使用,此时,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优选为由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类聚合物、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形成的薄膜。且在本发明中,如后所述,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也可以是起偏器本身。如果是此种构成,则不需由TAC等形成的保护层而可使偏振片的结构简单化,因此可减少偏振片或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步骤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此外,只要是此种结构,可使偏振片更加薄层化。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为起偏器时,防眩性硬涂层可起到通常保护层的作用。另外,只要是此种结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被安装在液晶单元表面时,还可同时发挥盖板的功能。
本发明中,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从强度、处理性性等操作性及薄层性等方面考虑,优选为10~5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20~300μm的范围,最优选为30~200μm的范围。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没有特别限制。上述折射率例如为1.30~1.80的范围,优选为1.40~1.70的范围。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上述微粒及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热固化性树脂、用紫外线或光固化的电离放射线固化性树脂。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也可使用市售的热固化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但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例如优选包含以下的(A)成分及(b)成分。
(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
(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粒子。
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可使用通过热、光(紫外线等)或电子束等固化的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可列举出硅氧烷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硫醇聚烯树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上述(A)成分,也可使用例如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反应性稀释剂。上述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包含单官能丙烯酸酯、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上述单官能丙烯酸酯例如包含环氧乙烷改性苯酚的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苯酚的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卡必醇丙烯酸酯、异冰片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丙烯酸羟丁酯、丙烯酸羟己酯、二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三乙二醇单丙烯酸酯、三丙二醇单丙烯酸酯等。上述单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包含环氧乙烷改性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卡必醇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四氢糠基甲基丙烯酸酯、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羟己基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上述多官能丙烯酸酯例如包含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新戊二醇的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双酚A的二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双酚A的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氢化双酚A的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烯丙基醚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包含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 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新戊二醇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氢化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烯丙基醚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上述反应性稀释剂,优选为3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这是因为它们可使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更加优异。作为上述(A)成分,例如也可列举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上述(A)成分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B)成分如上所述。上述(B)成分中,作为无机氧化物粒子,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等的微粒。其中,优选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的微粒。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从防止光散射、防止硬涂层的透射率降低、防止着色及透明性等方面来说,作为上述(B)成分,优选重量平均粒径为1nm~200nm的范围的所谓的纳米粒子。上述重量平均粒径例如可通过后述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上述重量平均粒径更优选为1nm~100nm的范围。发明人等发现将作为纳米粒子的上述(B)成分添加在上述(A)成分中时,例如通过后述溶剂的选择,可使涂布及干燥工序中的上述微粒的运动发生变化。即,可产生如下倾向:如果在添加了纳米粒子的体系中使用某种特定的溶剂时,难以由上述微粒形成表面凹凸,如果使用其它特定的溶剂时,则容易形成上述凹凸。如果不含有上述纳米粒子,则根据溶剂的种类的不同而形成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差异不大。从这些现象可推断出:含有上述纳米粒子时,纳米粒子及微粒之间有排斥力,所以上述微粒比较容易均匀分散,且也容易控制涂布及干燥工序中的微粒的运动,因 此,可减少微粒的添加份数,有效制备出本发明的表面凹凸形状。但是,本发明并不因该推断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
上述(B)成分中,上述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表面修饰)。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通过与上述(A)成分反应而固化,从而提高硬涂层的硬度。作为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例如优选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丙烯基、丁二烯基、苯乙烯基、乙炔基、肉桂酰基、马来酸酯基、丙烯酰胺基。此外,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优选为分子内具有硅烷醇基的化合物或通过水解而生成硅烷醇基的化合物。含有上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还优选是具有光敏性基团的化合物。
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是,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A)成分优选为100~200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使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为100重量份以上,可更有效地防止防眩性硬涂薄膜发生卷曲及折断;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为200重量份以下时,可成为耐擦伤性、铅笔硬度高的硬涂薄膜。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更优选为,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A)成分为100~150重量份的范围。
通过调节上述(B)成分的配合量,例如,可调节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在后述的不设置防反射层时,为抑制反射率,可降低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设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时,通过提高防眩性硬涂层的折射率,可均匀降低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的反射。
用于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微粒可通过使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而赋予其防眩性,此外,还将控制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雾度值作为主要功能。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雾度值可通过控制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之间的折射率之差来进行设计。作为上述微粒,例如有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上述无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微粒、氧化钛微粒、氧化铝微粒、氧化锌微粒、氧化锡微粒、碳酸钙微粒、硫酸钡微粒、滑石微粒、高岭土微粒、硫酸钙微粒等。此外,有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例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微粒)、硅氧烷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并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 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无机微粒及有机微粒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优选为0.5~8μm的范围。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大于上述范围时,则图像鲜明性降低,小于上述范围时,则得不到充分的防眩性,容易产生眩光也变大的问题。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更优选为2~6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3~6μm的范围。此外,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也优选为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厚度的30~80%的范围。而且,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例如可通过库尔特计数法测定。例如,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Inc.公司制),通过测定微粒通过上述细孔时与微粒体积相对应的电解液的电阻来测定上述微粒的数量和体积,从而计算重量平均粒径。
上述微粒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状的近似球形,也可以是粉末等无定形的微粒,优选近似球形的形状,更优选纵横比为1.5以下的近似球形的微粒,最优选球形的微粒。
上述微粒的配合比例是,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优选为3~10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5~8重量份的范围。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是上述微粒重量平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更优选为1.2~2倍的范围。而且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从涂布性及铅笔硬度的观点来看,优选为8~12μm的范围,为达到此厚度范围,优选调整上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只要上述厚度在上述规定的范围内,即可容易地实现微细凹凸独立且大量存在的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表面形状,从而使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达到充分水平(例如,铅笔硬度为4H以上)。另外,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的范围大时,还具有卷曲增大、涂布时作业线移动性降低的问题,进而还具有防眩性降低的问题。另外,上述厚度比上述规定范围小时,不能防止眩光,具有鲜明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优选为4~25%的范围。上述雾度值是根据JIS K 7136(2000年版)的雾度值(浊度)。上述雾度值更优选为5~1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10%的范围。为使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内,优选选择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以使上述微粒和上述硬涂层形成材 料之间的折射率之差为0.01~0.04的范围。由于雾度值在上述范围,因而可得到鲜明的图像,且可提高在暗处的对比度。雾度值过低时,容易引发眩光故障。
对于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JIS B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在0.05~0.15μm的范围内,同时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超过上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被形成有80个以上。上述Ra更优选为0.07~0.12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08~0.10μm的范围。为防止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外光及图像的映入,需要一定程度的表面粗糙,Ra为0.05μm以上时可改善上述映入。此外,为防止白色模糊,必须使上述Ra为0.15μm以下,而且不必使表面全部变粗糙,而是稀疏地具有波浪状或微细凹凸的表面凹凸形状即可。如果是形成80个以上上述凸状部、且上述Ra为0.15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则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等时,可抑制从倾斜方向看时反射光的散射,改善白色模糊,同时也可提高明处的对比度。上述凸状部的数量更优选为80~110个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90~100个的范围。上述凸状部的数量小于80个时,易发生眩光,超过110个时,白色模糊容易增强。
对于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优选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μm的范围,同时具有超过与上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的标准线的凸状部。上述位于0.1μm的高度的标准线横切上述凸状部,上述凸状部的大小优选的是: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标准线的线段长度小于50μm;进而优选的是:上述线段的长度为20μm以下的上述凸状部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形成有50个以上。上述线段的长度为20μ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少时,从防眩性方面考虑不优选,也容易发生眩光。另外,如果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存在时,容易发生眩光。如果是不存在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且可形成50个以上上述长度为20μm以下的凸状部、上述Ra为0.15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时,因大量存在比较均匀的微细凹凸,所以可实现优异均匀的散射,高精细面板中的眩光也可得到抑制。上述长度为20μm以 下的凸状部的数量优选为50~90个的范围,更优选为60~80个的范围。上述线段长度为20μ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过多时,白色模糊容易增强。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如上述Ra及上述凸状部的大小和数量所规定的那样,微细凹凸独立、且具有多个,优选不存在上述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且具有独立、且规定数量的上述长度为20μm以下的微细凹凸,进一步优选通过具有用上述范围的雾度值规定的内部散射,可以兼顾防眩性的提高和眩光的消除。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可通过例如下述方法来进行制造,即,准备含有上述微粒、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及溶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以形成涂膜,使上述涂膜固化,从而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中也可并用以下方法,即,通过利用模具的转印方式、喷砂、压花辊等适合的方式来赋予凹凸形状的方法等。
上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各种溶剂,但为了根据硬涂层形成材料的组成、微粒的种类、含量等而得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存在最合适的溶剂种类和溶剂比率。作为上述溶剂,例如可列举出二丁基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环氧丙烷、1,4-二噁烷、1,3-二氧戊环、1,3,5-三噁烷、四氢呋喃、丙酮、甲基乙基酮(MEK)、二乙基酮、二丙基酮、二异丁基酮、环戊酮、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正戊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酸正戊酯、乙酰丙酮、二丙酮醇、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1-戊醇、2-甲基-2-丁醇、环己酮、乙酸异丁酯、甲基异丁基酮(MIBK)、2-辛酮、2-戊酮、2-己酮、2-庚酮、3-庚酮、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等。这些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例如,对于后述的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添加5重量份微粒子,使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约10μm时,通过使MIBK/MEK的比率至少在1.5/1~2.0/1(重量比)的范围内,则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为乙酸丁酯/MEK时,通 过使其比率至少在1.5/1~3.0/1(重量比)的范围内,则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如后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硬涂层形成材料,上述(B)成分为纳米粒子时,例如,根据上述溶剂的种类、混合比率,可引起纳米粒子及上述微粒的分散状态的变化,所以可推测出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倾向发生变化。但是,本发明不因该推测而受到任何限制或限定。例如,为后述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溶剂为MEK、环戊酮、乙酸乙酯、丙酮等时,易在表面形成凹凸,溶剂为MIBK、甲苯、乙酸丁酯、2-丙醇、乙醇等时,则难以在表面形凹凸。因此,为了得到具有本发明特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根据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比率来控制表面形状。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可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上述流平剂例,如可列举氟类或硅氧烷类的流平剂,优选硅氧烷类流平剂。作为上述硅氧烷类流平剂,例如可列举出反应性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烷基硅氧烷等。这些硅氧烷类流平剂中,特别优选上述反应性硅氧烷。通过添加上述反应性硅氧烷,可赋予表面光滑性且长期、持续地保持耐擦伤性。如果使用具有羟基的反应性硅氧烷作为上述反应性硅氧烷,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含有硅氧烷成分的树脂层作为后述的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则会提高上述防反射层和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粘附性。
上述流平剂的配合量为,相对于100重量份上述全部树脂成分,例如为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中,也可根据需要在不影响性能的范围内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防污剂、抗氧化剂、触变助剂等。这些添加剂可单独使用一种,也可并用两种以上。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可使用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苯乙酮、二苯甲酮、呫吨酮、3-甲基苯乙酮、4-氯二苯甲酮、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苯偶姻丙基醚、苄基二甲基缩酮、N,N,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等,其他可使用噻吨酮类化合物等。
作为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的方法,例如可使用喷注式涂布法、模涂法、旋涂法、喷涂法、凹版涂布法、辊涂法、棒涂法等涂布法。
涂布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后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涂膜,并使上述涂膜固化。优选在上述固化之前使上述涂膜干燥。上述干燥例如可以是自然干燥,可以是吹风的风干,也可以是加热干燥,还可以是将它们组合的方法。
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涂膜的固化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热固化或电离放射线固化,更优选电离放射线固化。电离放射线固化的方法中可使用各种活性能量,但优选紫外线。作为能量线源,优选例如高压水银灯、卤素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氮激光、电子束加速装置、放射性元素等线源。能量线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线波长为365nm的累积曝光量计优选为50~500mJ/cm2。如照射量为50mJ/cm2以上时,固化会更充分,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硬度也更充分。另外,为500mJ/cm2以下时,可防止所形成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着色。
如上所述,通过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形成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可制造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也可用上述方法以外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硬度,尽管其铅笔硬度也会受层厚度的影响,但其具有例如2H以上的硬度。
作为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一个实例,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硬涂薄膜。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由此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会形成凹凸形状。另外,在此实例中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面上都形成了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而且,虽然此实例中的防眩性硬涂层是单层,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也可以是将两层以上进行层叠的多层结构。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也可在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上面配置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此例中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构成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含有微粒的防眩性硬涂层,且在此防眩性硬涂层 上形成有防反射层。当光照射到物体时,反复进行在其表面的反射、内部的吸收、散射等现象后透过到物体的背面。例如,在图像显示装置上安装防眩性硬涂薄膜时,使图像可视性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空气和防眩性硬涂层界面的光反射被提高了。防反射层可使其表面反射降低。而且防眩性硬涂层及防反射层也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两面形成。此外,防眩性硬涂层及防反射层还可以是分别将二层以上进行层叠而得到的多层结构。
在本发明中,上述防反射层是将严格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光学薄膜或上述光学薄膜进行二层以上的层叠而形成的。上述防反射层利用光的干涉效果而使入射光和反射光逆转之后的相位相互抵消来发挥防反射功能。使防反射功能得以体现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特别是视感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优选设计防反射层以使其中心波长即550nm的反射率为最小。
根据光的干涉效果设计上述防反射层,作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方法,例如有增加上述防反射层和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之间的折射率之差的方法。一般来说,在层叠了二至五层光学薄层(严密控制了厚度及折射率的薄膜)而得到的结构的多层防反射层中,通过将折射率不同的成分只按规定厚度形成多层,即可提高防反射层的光学设计的自由度,并进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中也能变均匀(平坦)。要求上述光学薄膜具有高的厚度精度,所以,各层的形成一般用干式的真空蒸镀、溅射、CVD等实施。
作为多层防反射层,优选为在折射率高的氧化钛层(折射率:约1.8)上层叠了折射率低的氧化硅层(折射率:约1.45)而得到的二层结构,更优选在氧化钛层上层叠氧化硅层,在此氧化硅层上面层叠氧化钛层,再在此氧化钛层上层叠氧化硅层的四层结构。通过形成这些双层防反射层或四层防反射层,可均匀降低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例如为380~780nm的范围)的反射。
另外,通过在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单层的光学薄膜(防反射层),也可发挥防反射效果。一般来说,单层防反射层的形成可采用例如湿式的喷注式涂布、模涂、旋涂、喷涂、凹版涂布、辊涂、棒涂等涂布法。
单层防反射层的形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树脂等树 脂类材料、使胶体二氧化硅等无机微粒在树脂中分散的混合类材料、使用了四乙氧基硅烷、四乙氧基钛等金属醇盐的溶胶-凝胶类材料等。另外,在上述形成材料中,为赋予表面防污染性,优选含有氟取代基的材料。在上述形成材料中,从耐擦伤性等理由出发,优选无机成分含量多的形成材料,更优选上述溶胶-凝胶类材料。上述溶胶-凝胶类材料可部分缩合后使用。
在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中,为提高膜强度,也可含有无机溶胶。作为上述无机溶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氟化镁等无机溶胶,其中优选二氧化硅溶胶。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防反射层形成材料的全部固体成分,上述无机溶胶的配合比例例如为10~80重量份的范围。上述无机溶胶中无机微粒的粒径优选为2~50nm的范围,更优选为5~30nm的范围。
在上述防反射层的形成材料中,优选含有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上述氧化硅超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300nm左右,更优选为10~200nm的范围。上述氧化硅超微粒例如是在具有细孔的外壳内部形成有空洞的中空球状,在其空洞内包含上述氧化硅超微粒制备时的溶剂及气体中的至少一方。另外,优选用于形成上述氧化硅超微粒的上述空洞的前体物质残留在上述空洞内。上述外壳的厚度为1~50nm左右的范围,且优选为上述氧化硅超微粒的平均粒径的1/50~1/5左右的范围。上述外壳优选由多层被覆层形成。另外,在上述氧化硅超微粒中,优选上述细孔被封堵、且上述空洞被上述外壳密封。这是因为在上述防反射层中,可以维持上述氧化硅超微粒的多孔质或空洞,并进一步降低上述防反射层的折射率。作为此种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的制造方法,优选采用日本特开2001-233611号公报中公开的二氧化硅类微粒的制造方法。
形成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时的干燥及固化温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60~150℃的范围,优选为70~130℃的范围,上述干燥及固化的时间例如为1~30分钟的范围,考虑到生产率时,优选为1~10分钟的范围。另外,通过在上述干燥及固化后进一步进行加热处理,可得到具有防反射层的高硬度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上述加热处理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40~130℃的范围,优选为50~100℃的范围,上述加热处理时间没有特 别限制,例如为1分钟~100小时,从提高耐擦伤性的观点来看,更优选进行10小时以上。上述加热处理可通过使用加热板、烘箱、带式炉等的方法实施。
将具有防反射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安装在图像显示装置上时,因上述防反射层成为最外层的频率高,所以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污染。防反射层与单纯的透明板等相比,污染更容易被注意到,有如下情况:例如由于指纹、手渍、汗或头发整理剂等污染物的附着而使表面反射率发生变化、或者附着物发白地浮现而使显示内容变得不鲜明。为防止污染物的附着及提高除去附着的污染物的容易性,优选将由含有氟取代基的硅烷类化合物或含有氟取代基的有机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层层叠在上述防反射层上。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优选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中的至少一方进行表面处理。如果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即可进一步提高与上述防眩性硬涂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粘附性。此外,如果对上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即可进一步提高与上述防反射层或起偏器或偏振片之间的粘附性。作为上述表面处理,例如可列举出低压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电晕处理、火炎处理、酸或碱处理。作为在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作为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时的表面处理,优选为碱处理。该碱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在使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表面与碱溶液接触后进行水洗、干燥来实施。作为上述碱溶液,例如可使用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上述碱溶液的氢氧化物离子的规定浓度优选为0.1~3.0N(mol/L)的范围,更优选为0.5~2.0N(mol/L)的范围。
对于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为防止卷曲发生,可对另一个面进行溶剂处理。上述溶剂处理可通过使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与可溶解的溶剂或可溶胀的溶剂进行接触来实施。通过上述溶剂处理,对上述另一面也施加了欲卷曲的力,由此来抵消因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而产生的欲卷曲的力,从而可防止卷曲的发生。同样,对于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有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为防止卷曲的发生,也可在另一面上形成透明树脂层。作为上述透明树脂层,例如可列举出以热塑性树脂、放射 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其他反应型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层。在这些之中,特别优选以热塑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通常可将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侧通过粘合剂或粘接剂贴合在用于LCD的光学部件上。另外,在此贴合时,也可以对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进行如上所述的各种表面处理。
作为上述光学部件,例如可列举出起偏器或偏振片。偏振片一般是在起偏器的单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薄膜的结构。在起偏器的两面均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表面和背面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是同样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偏振片通常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而且以2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呈基本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偏振片。
接着,对于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进行层叠的光学部件,以偏振片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粘合剂或粘接剂等与起偏器或偏振片进行层叠,可得到具有本发明的功能的偏振片。
作为上述起偏器,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各种起偏器。上述起偏器例如可列举出在聚乙烯醇类薄膜、部分缩甲醛化的聚乙烯醇类薄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类部分皂化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上吸附碘、双色性染料等双色性物质并进行单轴拉伸后的薄膜;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聚烯类取向薄膜等。其中由聚乙烯醇类薄膜和碘等双色性物质组成的起偏器的偏振双色比高,所以优选。上述起偏器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5~80μm左右。
将聚乙烯醇类薄膜用碘染色、并进行单轴拉伸后的起偏器例如可通过将聚乙烯醇类薄膜浸渍在碘的水溶液中染色并拉伸到原长的3~7倍来制备。上述碘的水溶液还可根据需要而含有硼酸、硫酸锌、氯化锌等。另外,也可将聚乙烯醇类薄膜另外浸渍在含有硼酸、硫酸锌、氯化锌等的水溶液中。而且根据需要,也可在染色之前将聚乙烯醇类薄膜浸渍在水中而进行水洗。通过将聚乙烯醇类薄膜水洗,可洗净聚乙烯醇类薄膜表面的污垢和防粘连剂,此外,通过使聚乙烯醇类薄膜溶胀,也具有防止染色不均等不均匀的效果。拉伸可在用碘染色后进行,也可在染色的同时进行拉伸,另外也可在拉伸之后用碘染色。也可在硼酸、碘化钾等的水溶液中或在水浴中进行拉伸。
作为在上述起偏器的一个面或两面上设置的透明保护薄膜,优选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阻断性、相位差值的稳定性等均优异。作为形成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与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同样的材料。
另外,作为透明保护薄膜,还可以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01/37007)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上述公报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例如可以列举出由含有(A)侧链上具有取代酰亚胺基及非取代酰亚胺基的至少一个的酰亚胺基的热塑性树脂、和(B)侧链上具有取代苯基及非取代苯基的至少一个的苯基以及腈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高分子薄膜。作为由上述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高分子薄膜,例如可列举出由含有由异丁烯和N-甲基马来酰亚胺组成的交替共聚物和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形成的高分子薄膜。上述高分子薄膜可通过将上述树脂组合物挤出成型为薄膜状来进行制造。因上述高分子薄膜的相位差小,光弹性模量小,所以在用于偏振片等的保护薄膜时,可消除因变形引起的不均匀等不良状况,且因透湿度小,因而加湿耐久性优异。
上述透明保护薄膜从偏振特性、耐久性等方面来看,优选三乙酰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类树脂制的薄膜及降冰片烯类树脂制的薄膜。作为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市售品,例如可列举出商品名“FUJITAC”(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ZEONOR”(日本Zeon Corporation公司制)、商品名“ARTON”(JSR公司制)等。
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但从强度、处理性等操作性、薄层性等方面来看,例如为1~500μm的范围。只要为上述范围,即能够以机械方式保护起偏器,即使暴露在高温高湿下,起偏器也不会收缩,能够保持稳定的光学特性。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优选为5~20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10~150μm的范围。
将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层叠后的偏振片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在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上按透明保护薄膜、上述起偏器及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顺序层叠而构成,也可在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上按上述起偏器、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顺序层叠而构成。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除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以外,与通常 的图像显示装置有同样的构成。例如,为LCD时,可通过适当组装液晶单元、偏振片等的光学部件及根据需要的照明系统(背光等)等构成元件并安装驱动电路等来进行制造。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用于任意适合的用途。其用途例可以是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复印机等OA机器、移动电话、钟表、数码照相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便携式游戏机等便携式机器、摄像机、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后视监视器(backmonitor)、汽车导航系统用监视器、汽车音响等车载用机器、商店用信息监视器等展示机器、监视用监控器等警备机器、护理用监视器、医疗用监视器等护理与医疗机器等。
实施例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并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另外,以下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各种特性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评价或测定。
(雾度值)
雾度值的测定方法以JIS K 7136(2000年版)的雾度(浊度)为基准,使用雾度仪HM-150[株式会社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进行测定。
(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
在没有形成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面上,将MATSUNAMI公司制的玻璃板(厚度1.3mm)用粘合剂贴合,使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测定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形状,计算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而且上述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自动算出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上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基于JIS B 0601(1994年版)。
(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
在根据上述表面形状测定得到的粗糙度轮廓中,将对任意4mm直线上超过上述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值作为测定 值。图14表示说明上述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在应测量的凸状部中画斜线。凸状部数量的测量不仅测量峰的数量,还测量横切平均线部分的数量。例如,如轮廓中的1、2、4、6、8那样,在超过上述平均线的部分中具有多个峰时,凸状部的数量数作1个。在图14中,凸状部合计为10个。
(超过表面粗糙度标准线的凸状部数量)
在根据上述表面形状的测定得到的粗糙度轮廓中,将与上述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的线作为标准线。在任意测定区域的4mm的直线上超过标准线的凸状部中,将对横切凸状部的标准线的线段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数量及横切凸状部的标准线的线段长度为20μm以下的凸状部的数量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值作为测定值。图15表示说明上述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在应测量的凸状部中画入斜线。凸状部数量的测量不仅测量峰的数量,还需测量横切上述标准线的部分的数量。例如,如轮廓中的3、9那样,在超过上述标准线的部分具有多个峰时,凸状部的数量数作1个。在图15中,50μm以上的凸状部的数量是:轮廓中的峰3为1个,20μm以下凸状部的数量是:轮廓中的峰1、4、5、6、8共计5个。
(防眩性评价)
(1)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面上,将黑色丙烯酸酯板(MITSUBISHI RAYON株式会社制、厚度为2.0mm)用粘合剂贴合,制备使背面无反射的试样。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环境下(约1000Lx)用目视对上述制备的试样进行判定。
判定标准
AA:有映入的图像,但对可视性的影响小。
A:有映入的图像,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B:有映入的图像,在实用上有问题。
(对眩光的评价)
将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面贴合在厚度为1.3mm的玻璃板上作为测定试样。将此试样安装在背光(Hakuba写真产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ight Viewer 5700”)上设置的掩模图案上。上述掩模图案使用开口部为45μm×119μm、纵线宽为17μm、横线宽为63μm的格子状图案(140ppi)及开口部为20μm×58μm、纵线宽为20μm、横线宽为62μm的格子状图案(212ppi)。从上述掩模图案到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距离为1.3mm,从上述背光到上述掩模图案的距离为1.5mm。而且将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的眩光用以下判定标准通过目视进行判定。
判定标准
AA:有眩光,但为对可视性影响小的水平。
A:有眩光,但为实用上没问题的水平。
B:眩光严重,为实用上有问题的水平。
(对白色模糊的评价)
(1)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面上,将黑色丙烯酸酯板(日东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厚度为1.0mm)用粘合剂贴合,制备无背面反射的试样。
(2)在通常使用显示器的办公环境下(约1000Lx),将相对于上述制备的试样的平面的垂直方向作为标准(0°),从60°的方向观看,通过目视观察白色模糊现象,用以下的判定标准进行评价。
判定标准
AA:基本上没有白色模糊。
A:有白色模糊,但对可视性的影响小。
B:白色模糊强,使可视性显著降低。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硬涂层的折射率)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硬涂层的折射率通过使用Atago公司制的阿贝折射率仪(商品名:DR-M2/1550),选择一溴代萘作为中间液,对上述薄膜基材及上述硬涂层的测定面入射测定光,通过上述装置中所示的规定的测 定方法进行测定。
(微粒的折射率)
将微粒置于载玻片上,将折射率标准液从上述微粒上滴下,负载上盖波片以制备试样。将其试样用显微镜观察,将微粒的轮廓与折射率标准液之间的界面中最难看到的折射率标准液的折射率作为微粒的折射率。(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
根据库尔特计数法测定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具体地说,使用利用了细孔电阻法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Coulter,Inc.制),通过测定微粒通过细孔时的与微粒体积相对应的电解液的电阻来测定微粒的数量和体积,从而算出重量平均粒径。
(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
使用日本MITUTOYO株式会社制的微量规(microgauge)式厚度仪测定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整体厚度,通过从上述整体厚度减去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算出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
(实施例1)
准备使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上述(B)成分]分散、且含有上述(A)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JSR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オプスタZ7540”、固体成分:56重量%、溶剂:乙酸丁酯/甲基乙基酮(MEK)=76/24(重量比)]。在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按(A)成分合计∶(B)成分=2∶3的重量比含有∶(A)成分:二季戊四醇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类聚氨酯;和(B)成分:表面通过有机分子修饰的二氧化硅微粒(重量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固化皮膜的折射率为1.485。在每100重量份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了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ECHPOLYMER XX80AA”、重量平均粒径:5.5μm、折射率:1.515]5重量份作为上述微粒、流平剂[大日本油墨化 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GRANDIC PC-4100”]0.1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cure127”]0.5重量份。将此混合物稀释到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乙酸丁酯/MEK比率为2/1(重量比),从而制备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作为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准备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D80UL”、厚度:80μm、折射率:1.48]。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其后,通过在100℃下加热1分钟以使上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积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而形成厚度为9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从而得到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2)
除了将上述混合物稀释到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乙酸丁酯/MEK比率为3/1(重量比)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3)
除了作为上述微粒而使用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即“TECHPOLYMER XX79A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重量平均粒径:5.0μm、折射率:1.505)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4)
除了使用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形成厚度为11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5)
除了作为上述微粒而使用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即 “TECHPOLYMER XX79A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重量平均粒径:5.0μm、折射率:1.505),并将混合量设定为每100重量份上述实施例1的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为4重量份,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5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6)
除了作为上述微粒而使用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即“TECHPOLYMER XX81A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重量平均粒径:5.0μm、折射率:1.535)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6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实施例7)
除了作为上述微粒而使用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即“TECHPOLYMER XX94A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重量平均粒径:6.0μm、折射率:1.495)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实施例7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1)
除了使用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形成厚度为15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2)
除了将上述实施例1的混合物稀释到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乙酸丁酯/MEK比率为5/1(重量比)以外,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3)
作为硬涂层形成材料,准备含有以下所示成分的树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GRANDIC PC1097”、固体成分:66重量%)。 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固化皮膜的折射率为1.53。每100重量份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混合丙烯酸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SSX-108TNL”、重量平均粒径:8μm、折射率:1.495)20重量份、流平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GRANDIC PC-F479”)0.1重量份。将此混合物使用乙酸乙酯稀释到固体成分浓度为55重量%,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类聚氨酯丙烯酸酯(100重量份)
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38重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40重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15.5重量份)
具有以下通式(1)中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共聚物或上述聚合物及共聚物的混合物(30重量份)
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1.8重量份、及Lucirin型光聚合引发剂5.6重量份。
混合溶剂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3∶4(重量比)
上述式(1)中,R1表示-H或CH3,R2表示-CH2CH2OX或以下通式(2)所表示的基团,上述X表示-H或以下通式(3)所表示的丙烯酰基。
上述通式(2)中,上述X表示-H或以下通式(3)所表示的丙烯酰基,上述X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其后,通过在100℃下加热1分钟使上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积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以形成厚度为24μm的防眩性硬涂层,得到比较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4)
作为硬涂层形成材料,准备由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形成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固化皮膜的折射率为1.53。在每100重量份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将流平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DEFENSA MCF323”)0.5重量份、聚苯乙烯粒子(综研化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ケミスノ一SX350H”、重量平均粒径:3.5μm、折射率:1.59)14重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Ciba 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cure184”]5重量份溶解或分散到混合溶剂[甲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86.5∶1.0∶12.5(重量比)]中,使固体成分浓度为45重量%,从而制备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其后,通过在100℃下加热1分钟以使上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累积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以形成厚度为5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从而得到比较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5)
除了作为丙烯酸和苯乙烯的交联粒子而使用“TECHPOLYMERXX94A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制、重量平均粒径:6.0μm、折射率:1.495),并将其混合量设定为相对于每100重量份上述比较例4的硬涂层形 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为10重量份,形成厚度为10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以外,用与比较例4同样的方法,得到比较例5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比较例6)
作为硬涂层形成材料,准备由异氰脲酸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及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氨酯形成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固化皮膜的折射率为1.53。在每100重量份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树脂固体成分中,将流平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メガフアツクF-470N”)0.5重量份、无定形二氧化硅粒子(FUJI SILYSIA CHEMICAL LTD.制、商品名“SYLOPHOBIC 702”、重量平均粒径:2.5μm、折射率:1.46)8重量份及光聚合引发剂[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商品名“Irgacure184”]5重量份溶解或分散在混合溶剂(甲苯∶乙酸丁酯=85∶15(重量比))中,使固体成分浓度为38重量%,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在上述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一个面上,将上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使用逗号式涂布器涂布而形成涂膜。其后,通过在100℃下加热1分钟以使上述涂膜干燥。其后,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累积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以形成厚度为5μm的防眩性硬涂层,从而得到比较例6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对于如此得到的实施例1~7及比较例1~6的各防眩性硬涂薄膜,测定或评价其各种特性。其结果如图1~图13及以下表1所示。
如上述表1所示,在实施例中,防眩性、眩光及白色模糊均得到了良好的结果。另外在比较例中,虽然防眩性、眩光及白色模糊中的一部分得到了良好的结果,但却未得到在所有特性上均良好的结果。即从比较例1~3中可知,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的数量少、眩光特性欠佳。而且从比较例4、5及6中可知,Ra超过0.15时,白色模糊增强,使可视性显著降低。在比较例5及6中,眩光的特性也不佳。而且,在比较例4中虽因雾度高而使眩光得到控制,但对比度欠佳。而且,实施例7为低雾度且具有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在本实施例中,140ppi的高精细的格子状图案中虽无眩光特性的问题,但在进一步高精细212ppi的格子状图案中上述特性不充分。通过测定本发明中规定的Ra、凸状部的数量,具有不进行目视评价也可把握防眩性、眩光及白色模糊等可视性的倾向。
图1~图13是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轮廓。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与上述比较例中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其不是整体粗糙,而是稀疏地具有微细凹凸,且不存在局部的较大(上述线段的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对于具有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表面凹凸形状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由于上述Ra和上述凸状部的大小及数量在规定范围内且满足规定的雾度值,所以它们可良好地用作防眩性硬涂薄膜。
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可将作为相反课题的高对比度化、确保防眩性、防止白色模糊、应对高精细的问题全部解决。因此,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例如可优选用于偏振片等光学部件、液晶面板及LCD等图像显示装置,其用途不受限制,可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而且通过测定本发明中规定的Ra、凸状部的数量,还具有不进行目视评价也可把握防眩性、眩光及白色模糊等可视性的倾向,作为防眩性薄膜评价的指标也很有效。
Claims (12)
1.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是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包含微粒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下述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μm的范围,并且在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而且,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具有超过标准线的凸状部,所述标准线与所述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在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的任意位置的长度为4mm的范围内,所述标准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20μm以下的所述凸状部为50个以上,且不包含所述线段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
Ra:1994年版的JIS B0601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其单位是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雾度值为4~25%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是使用所述微粒和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下述(A)成分及(B)成分,
(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个基团的固化型化合物,
(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B)成分的重量平均粒径为200n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B)成分中,无机氧化物粒子含有选自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及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A)成分,含有100~200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B)成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和所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01~0.04的范围,含有一种以上的重量平均粒径为0.5~8μm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作为所述微粒,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3~10重量份的范围的所述微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所述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径的1.2~3倍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眩性硬涂层上形成有防反射层。
10.一种偏振片,其包含起偏器及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防眩性硬涂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薄膜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12.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偏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是权利要求10所述的偏振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92030 | 2008-03-31 | ||
JP092030/2008 | 2008-03-31 | ||
JP142821/2008 | 2008-05-30 | ||
JP2008142821 | 2008-05-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51474A CN101551474A (zh) | 2009-10-07 |
CN101551474B true CN101551474B (zh) | 2014-08-27 |
Family
ID=41116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29880.1A Active CN101551474B (zh) | 2008-03-31 | 2009-03-30 |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15780B2 (zh) |
JP (3) | JP4510124B2 (zh) |
KR (1) | KR101052709B1 (zh) |
CN (1) | CN101551474B (zh) |
TW (1) | TWI42994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99696B2 (en) | 2001-03-29 | 2012-06-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10204479A (ja) * | 2009-03-04 | 2010-09-16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388275B1 (ko) * | 2009-07-08 | 2014-04-22 |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전자 기기 및 터치 패널 |
JP2011081118A (ja) * | 2009-10-06 | 2011-04-21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 |
JP2011081217A (ja) * | 2009-10-07 | 2011-04-21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522720B2 (ja) * | 2009-10-07 | 2014-06-1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1081219A (ja) * | 2009-10-07 | 2011-04-21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388321B1 (ko) * | 2009-11-30 | 2014-04-22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및 터치 패널 |
US20110214925A1 (en) * | 2010-03-02 | 2011-09-08 | Chao Kuo Hsieh | Touch Sensor Device |
JP5720688B2 (ja) * | 2010-08-27 | 2015-05-2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011444B2 (ja) | 2010-09-03 | 2012-08-29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148005B2 (ja) * | 2010-09-03 | 2013-02-2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型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883598B2 (ja) * | 2010-09-17 | 2016-03-1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拡散素子および光拡散素子付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らの方法で得られた光拡散素子および光拡散素子付偏光板 |
JP2013541437A (ja) * | 2010-09-17 | 2013-11-14 | エルジー・ハウシス・リミテッド | 視認性に優れた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848565B2 (ja) * | 2010-09-29 | 2016-01-2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粘着剤層付き樹脂フィルム、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
JP2012224735A (ja) * | 2011-04-19 | 2012-11-15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443845B1 (ko) * | 2012-09-03 | 2014-09-2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하드코팅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
JP2013178534A (ja) * | 2013-04-05 | 2013-09-09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3178533A (ja) * | 2013-04-05 | 2013-09-09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3167890A (ja) * | 2013-04-05 | 2013-08-29 | Nitto Denko Corp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KR102074920B1 (ko) * | 2013-05-23 | 2020-02-10 | 에스케이이노베이션 주식회사 | 셀프어셈블리형 방현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5939449B2 (ja) * | 2013-12-24 | 2016-06-22 | Dic株式会社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情報表示装置 |
WO2015111660A1 (ja) * | 2014-01-24 | 2015-07-30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アンチグレア層付き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476582B2 (ja) | 2014-04-23 | 2019-03-06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2160091B1 (ko) * | 2014-06-12 | 2020-09-2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편광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2015057655A (ja) * | 2014-10-14 | 2015-03-2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KR102018287B1 (ko) | 2015-09-11 | 2019-09-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102621208B1 (ko) * | 2015-09-11 | 2024-01-04 | 니폰 덴키 가라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디스플레이용 커버 부재 및 그 제조 방법 |
JP2020086273A (ja) * | 2018-11-29 | 2020-06-0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TWI789017B (zh) * | 2021-09-17 | 2023-01-01 |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13365B2 (en) * | 2001-02-08 | 2005-07-05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Light diffusive protective film |
CN101063721A (zh) * | 2006-04-26 | 2007-10-3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42928A (en) * | 1996-09-02 | 2000-03-28 |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 Fluorocarbon resin sheet and glass laminate |
JP4639467B2 (ja) * | 2000-12-05 | 2011-02-23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4531290B2 (ja) * | 2001-05-18 | 2010-08-2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保護拡散フィルム、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3004903A (ja) | 2001-06-21 | 2003-01-0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4001320B2 (ja) | 2001-10-26 | 2007-10-3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フィルム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
JP4641829B2 (ja) * | 2004-03-29 | 2011-03-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積層体 |
JP4288607B2 (ja) * | 2005-01-31 | 2009-07-01 |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
US8999463B2 (en) * | 2005-03-30 | 2015-04-07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Glare-proofing optical laminate |
JP2006343630A (ja) * | 2005-06-10 | 2006-12-21 | Toyo Ink Mfg Co Ltd | 防眩フィルム |
JP5244302B2 (ja) * | 2005-08-25 | 2013-07-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7193017A (ja) * | 2006-01-18 | 2007-08-02 | Fujifilm Corp |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233375A (ja) * | 2006-02-02 | 2007-09-13 | Fujifilm Corp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US7848021B2 (en) * | 2006-02-17 | 2010-12-0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07249191A (ja) * | 2006-02-17 | 2007-09-27 | Fujifilm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7264113A (ja) * | 2006-03-27 | 2007-10-11 | Fujifilm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008059B2 (ja) * | 2006-04-26 | 2012-08-2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212853B2 (ja) * | 2006-05-19 | 2013-06-19 | 綜研化学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ポリマー粒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光拡散ポリマー粒子を含む光拡散シート |
JP5220286B2 (ja) * | 2006-06-15 | 2013-06-26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8026883A (ja) * | 2006-06-19 | 2008-02-07 | Fujifilm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 |
KR101307400B1 (ko) * | 2006-06-30 | 2013-09-11 |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코팅 필름, 및 이를 구비한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
JP2008032763A (ja) * | 2006-07-26 | 2008-02-14 | Nitto Denko Corp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KR100785380B1 (ko) | 2006-08-31 | 2007-12-18 | 주식회사 두산 | 방현필름의 제조방법 |
KR20090026860A (ko) * | 2007-09-11 | 2009-03-16 | 오성엘에스티(주) | 방현필름 |
-
2009
- 2009-02-06 JP JP2009025501A patent/JP4510124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3-26 TW TW098109904A patent/TWI429942B/zh active
- 2009-03-30 US US12/413,978 patent/US821578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30 KR KR1020090026761A patent/KR10105270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3-30 CN CN200910129880.1A patent/CN101551474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4-27 JP JP2010101872A patent/JP52831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22 JP JP2013108124A patent/JP2013178573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13365B2 (en) * | 2001-02-08 | 2005-07-05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Light diffusive protective film |
CN101063721A (zh) * | 2006-04-26 | 2007-10-3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2-169007A 2002.06.14 |
JP特开2007-264113A 2007.10.1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90104712A (ko) | 2009-10-06 |
CN101551474A (zh) | 2009-10-07 |
JP5283131B2 (ja) | 2013-09-04 |
JP2010009007A (ja) | 2010-01-14 |
TW200951479A (en) | 2009-12-16 |
KR101052709B1 (ko) | 2011-08-01 |
JP2010231217A (ja) | 2010-10-14 |
JP4510124B2 (ja) | 2010-07-21 |
US20090244710A1 (en) | 2009-10-01 |
JP2013178573A (ja) | 2013-09-09 |
TWI429942B (zh) | 2014-03-11 |
US8215780B2 (en) | 2012-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51474B (zh) | 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1074996B (zh) |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1572038B (zh) | 平板显示器及平板显示器用防眩薄膜 | |
CN100523875C (zh) | 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元件、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1089659B (zh) | 防眩性硬涂膜、包括该防眩性硬涂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0582818C (zh) | 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
US7968183B2 (en) | Hard-coated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 |
CN102033251B (zh) | 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以及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 | |
US8124215B2 (en) |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 |
KR100917949B1 (ko) | 방현성 하드 코팅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현성하드 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 | |
US20110080643A1 (en) |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me | |
KR20090097807A (ko) | 레이저 포인터 시인성 향상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레이저 포인터 표시 방법 | |
TWI467215B (zh) | 防眩性硬塗薄膜、使用其之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以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 |
JP2009288655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 |
KR20070097361A (ko) | 방현성 하드코팅 필름, 방현성 하드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광학 소자,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 |
JP2009288650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5470433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 |
JP5552516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