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5266B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5266B
TWI605266B TW102117015A TW102117015A TWI605266B TW I605266 B TWI605266 B TW I605266B TW 102117015 A TW102117015 A TW 102117015A TW 102117015 A TW102117015 A TW 102117015A TW I605266 B TWI605266 B TW I60526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film
glare film
particles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7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0849A (zh
Inventor
岸敦史
二宮正紀
橋本尙樹
倉本浩貴
武本博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00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08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5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526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46Cla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1Urea; Derivatives thereof, e.g. biure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由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反光而造成對比度的降低,將防眩性薄膜配置在陰極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裝置(LCD)、電漿顯示面板(PDP)及電致發光顯示器(ELD)等各種影像顯示裝置之顯示器表面。關於前述防眩性薄膜,提出了可實現適度的防眩性和提高其它物性的各種製造方法。
例如提出了下述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為了降低點缺陷,將用以形成防眩層之含有粒子的塗布液塗布到透光性基材上後,立刻將前述透光性基材以相對於水平方向為-40°以上且+40°以下之角度進行搬送(專利文獻1)。
另外還提出了下述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為了提高粒子的凝聚率,將用以形成防眩層之含有粒子的塗布 液塗布到透光性基材上後、使其乾燥時,將前述透光性基材以傾斜30~90°之狀態保持或搬送(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0229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54737號公報
發明概要
但是,如專利文獻1及2僅於塗布液剛塗布後或乾燥時調整透光性基材之角度者,難以對由粒子產生的防眩性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狀進行控制。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及藉由該方法製造之防眩性薄膜。進而,本發明之目的還在於提供使用了該防眩性薄膜之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為了實現前述目的,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包含一在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布塗布液之程序、及一使所述塗布液硬化而形成防眩層之程序者;該方法之特徵在於:前述塗布液含有樹脂、粒子及溶劑,前述製造方法更包含一使塗布於前述透光性基材上之前述塗布液發生剪切之剪切程序,並且,前述剪切程序中,係藉由調整由下式(I)定義之塗膜之剪切距離,調整前述防眩性薄 膜之表面形狀。
S=ʃVdt (I)
前述式(I)中,S:剪切距離(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時間(s),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義,V=kah2/η (II)
前述式(II)中,k:塗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塗膜厚度(m)
η:塗膜黏度(Pa‧s)。
惟,加速度a可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亦可恆定。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的特徵在於,其係藉由前述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製成者。
本發明之偏光板的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偏光件、及前述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者。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的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前述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者。
或者,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的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前述本發明之偏光板者。
藉由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可大範圍 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具體而言,例如,於前述防眩性薄膜表面,亦可大範圍地自由調整(控制)後述之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等。
1~6、12‧‧‧粒子
10‧‧‧雙點劃線
11‧‧‧防眩層
13‧‧‧觸變性賦予劑
14‧‧‧凸狀部
20‧‧‧透光性基材
21‧‧‧塗膜
22‧‧‧塗布液
圖1係對塗膜之剪切速度V之計算方法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2(a)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塗膜剪切速度V之調整方法之一例的示意圖,圖2(b)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塗膜剪切速度V之調整方法另一例的示意圖。
圖3係對凸狀部之高度之定義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4係表示剪切速度V隨剪切保持時間t變化時之一例的示意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一例之構造的示意圖。
圖6(a)、(b)係對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有關粒子凝聚所推測之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7(a)、(b)係對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防眩層之厚度方向及面方向之定義之一例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8(a)、(b)係對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形成浸透層時有關粒子凝聚所推測之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9係表示塗布液之Ti值與觸變性賦予劑之假定分佈狀態之關係的示意圖。
圖10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利用剪切距離 及粒子之重量份數對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狀進行控制之一例。
圖11係表示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剪切程序中前述塗膜之剪切距離S宜設定在0.005×10-9m~120×10-9m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剪切速度V宜設定在0.05×10-9m/s~2.0×10-9m/s之範圍內,在0.05×10-9m/s~1.0×10-9m/s之範圍內更佳。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預定之時間宜設定在0.1~60s(秒)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作為前述塗布液,宜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觸變劑,thixotropic agent)之塗布液。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宜為選自於由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及改質脲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個。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宜在3~12μm之範圍內,且前述粒子之粒徑(D)宜在2.5~10μm之範圍內。此時,前述厚度(d)與前述粒徑(D)之關係宜在0.3≦D/d≦0.9之範圍內。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宜進一步調整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藉以調整前述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前述塗布液中,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宜含有0.2~12重量份之範圍之前述粒子。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防眩層宜包含凝聚部,前述凝聚部係前述粒子凝聚而在前述防眩層表面形成有凸狀部之部分,在形成前述凸狀部之凝聚部,前述粒子宜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凸狀部距離前述防眩層之粗糙度平均線之高度宜小於前述防眩層厚度之0.4倍。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防眩層宜於每1m2之前述防眩層中最大直徑在200μm以上之外觀缺陷為1個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宜於前述透光性基材與前述防眩層間,包含前述樹脂浸透到前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之浸透層。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宜於可見側表面包含前述防眩性薄膜,且該裝置更包含黑矩陣圖案,前述防眩性薄膜之前述防眩層宜包含凝聚部,前述凝聚部係前述粒子凝聚而在前述防眩層表面形成了凸狀部之部分;在形成前述凸狀部之凝聚部,前述粒子宜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 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並且,宜使前述防眩性薄膜呈多個前述粒子聚集之一個方向與前述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達到一致之狀態進行配置。
接著,以下對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舉例說明。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誠如前述,係在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布塗布液,並使前述塗布液硬化而形成防眩層。另外,利用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即可如前述,藉由調整前述剪切程序中之塗膜之剪切距離,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又如上所述,根據需要,宜進一步調整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藉以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因此,假如前述樹脂及前述粒子之種類相同,亦可大範圍地使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自由變化(控制)。具體舉例言之,對於前述防眩性薄膜表面,亦可就後述之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等大範圍地自由調整(控制)。
(1)透光性基材
作為前述透光性基材沒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使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等。作為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雖無特殊限制,但宜為可見光之透光率優異(透光率90%以上為佳)、且透明性優異者(霧度值1%以下者為佳),此可舉日本特開2008-90263號公報中記載之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為例。作為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適合使用光學性上雙折射小之基材。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製造之防眩性薄膜例如可作為 保護薄膜用於偏光板,此時,作為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宜為由三乙醯纖維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環狀乃至於具有降烯結構之聚烯烴等形成之薄膜。另外,本發明更如後文所述,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亦可為偏光件本身。若為此構造,則不需要由TAC等構成之保護層,可使偏光板之結構簡化,因此可減少偏光板或者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程序數,並提高生產效率。且在此構造下,可使偏光板進一步薄層化。其中,當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為偏光件時,防眩層發揮以往作為保護層之作用。且在此構造下,防眩性薄膜若安裝於例如液晶單元表面時,還兼具作為蓋板之功能。
本發明中,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厚度沒有特殊限制,若考慮譬如強度、操作性等作業性及薄層性等方面,則宜於10~500μm之範圍,於20~300μm之範圍更佳,於30~200μm之範圍最佳。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折射率沒有特殊限制。前述折射率係於例如1.30~1.80之範圍,且宜於1.40~1.70之範圍。
(2)塗布液
前述塗布液含有樹脂、粒子及溶劑。作為前述樹脂,可列舉出例如熱固性樹脂、在紫外線及/或光作用下發生硬化之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作為前述樹脂,亦可使用市售之熱固性樹脂及/或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等。
作為前述熱固性樹脂及/或前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可以使用例如在熱、光(紫外線等)及/或電子束等作用 下發生硬化之含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至少一個基團的硬化型化合物,可列舉出例如矽氧樹脂、聚酯樹脂、聚醚樹脂、環氧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樹脂、聚丁二烯樹脂、聚硫醇-多烯樹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及/或預聚物等。其等可以1種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
前述樹脂中還可以使用例如含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至少一個基團之反應性稀釋劑。前述反應性稀釋劑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開2008-88309號公報中記載的反應性稀釋劑,包括例如單官能丙烯酸酯、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前述反應性稀釋劑,宜為3官能以上之丙烯酸酯、3官能以上之甲基丙烯酸酯。此係由於其等可使防眩層之硬度達到優異的範圍。作為前述反應性稀釋劑,還可列舉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之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之甲基丙烯酸酯等。其等可以1種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
前述粒子之主要功能係使所形成之防眩層表面呈凹凸形狀以賦予防眩性,並對前述防眩層之霧度值進行控制。藉由控制前述粒子與前述樹脂之折射率差,可對前述防眩層之霧度值進行設計。前述粒子,例如有無機粒子與有機粒子。前述無機粒子沒有特殊限制,可列舉出例如氧化矽粒子、氧化鈦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錫粒子、碳酸鈣粒子、硫酸鋇粒子、滑石粒子、高嶺土 粒子、硫酸鈣粒子等。另外,前述有機粒子沒有特殊限制,可列舉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粉末(PMMA微粒)、矽氧樹脂粉末、聚苯乙烯樹脂粉末、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樹脂粉末、苯胍樹脂粉末、三聚氰胺樹脂粉末、聚烯烴樹脂粉末、聚酯樹脂粉末、聚醯胺樹脂粉末、聚醯亞胺樹脂粉末、聚氟乙烯樹脂粉末等。該等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可以1種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
前述粒子之粒徑(D)(重量平均粒徑)宜在2.5~10μm之範圍內。使前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得到例如防眩性更優異、且防止了泛白之防眩性薄膜。前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為3μm以上且小於10μm更佳,例如在3~7μm之範圍內。以日本特開2010-54737號公報中記載之防眩性薄膜而言,防眩層之膜厚宜為10μm以上,小於10μm則不佳。其中,前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可利用例如庫爾特計數法來測定。舉例言之,以採用細孔電阻法之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商品名:庫爾特粒度分析儀(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製),測定粒子從前述細孔通過時與粒子體積相當之電解液的電阻,藉以測定前述粒子之數目和體積,算出重量平均粒徑。另外,防眩性薄膜中,例如,即使有泛白情形,但只要在實用上沒有問題之程度上防止白眩即可。有時特意生成些許泛白,還能得到消光感(無光的樸素外觀),反倒更佳。藉由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即可如前述對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大範圍地自由控制。因此,例如欲形成可進一步降 低泛白之表面形狀,或者形成可得到消光感之表面形狀,均可任意控制。
前述粒子之形狀沒有特殊限制,例如可呈珠粒狀之略球形,亦可為粉末等無定形者,但以略球形者為宜,又以縱橫比為1.5以下之略球形粒子更佳,最佳者為球形之粒子。
本發明中,除如前述調整前述剪切程序中塗膜之剪切距離外,宜進一步對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進行調節,藉以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之比例宜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為0.2~12重量份之範圍,為0.5~12重量份之範圍更佳,為1~7重量份之範圍尤佳。設定在上述範圍內,則可得到例如防眩性更優異、且防止泛白之防眩性薄膜。
前述塗布液宜更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例如,使前述塗布液含有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得到防止前述粒子沉降之效果(觸變性效果),同時可藉由前述觸變性賦予劑本身之剪切凝聚,更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另外,使前述塗布液含有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得到例如更為防止泛白之防眩性薄膜。作為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列舉出例如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改質脲等。另外,在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情況下,前述粒子之比例未過大者,較易於達到粒子凝聚(密)部位與未凝聚(疏)部位之差異大的狀態(疏密狀態),因此易於進一步提高 防泛白效果。更具體而言,在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提高防泛白效果,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之比例為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在12重量份以下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下更佳,進而為6重量份以下更佳,為5重量份以下更佳,為4重量份以下更佳,尤以3重量份以下為佳。另外,在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情況下,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下限值為0.2重量份以上較佳。
為了改善與前述樹脂之親和性,前述有機黏土宜為業經有機化處理之層狀黏土。前述有機黏土可以自家製備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Lucentite SAN、Lucentite STN、Lucentite SEN、Lucentite 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 MPE(商品名,均為Co-op Chemical株式會社製);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 N-400、S-BEN NX、S-BEN NX80、S-BEN NO12S、S-BEN NEZ、S-BEN NO12、S-BEN NE、S-BEN NZ、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均為株式會社HOJUN制);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均為Kunimine工業株式會社製);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 40(商品名,均為Rockwood Additives公司製)等。
前述氧化聚烯烴可以自家製備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DISPARLON 4200-20(商品 名,楠本化成株式會社製)、FLOWNON SA300(商品名,共榮社化學株式會社製)等。
前述改質脲為異氰酸酯單體或其加成物與有機胺之反應物。前述改質脲可以自家製備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舉BYK410(BYK公司製)等為例。
前述塗布液中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比例宜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在0.2~5重量份之範圍內,在0.4~4重量份之範圍內更佳。
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以1種單獨使用也可以2種以上併用。
前述溶劑沒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種溶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亦可2種以上併用。根據前述樹脂之組成、前述粒子及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種類、含量等的不同,存在最佳溶劑種類或溶劑比率。作為前述溶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出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戊酮等酮類;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類;二異丙醚、丙二醇單甲基醚等醚類;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類;乙基賽路蘇、丁基賽路蘇等賽路蘇類;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等。
在透光性基材方面,例如採用三乙醯纖維素(TAC)形成浸透層時,宜使用對TAC屬於良溶劑者。作為該溶劑,可列舉出例如醋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環戊酮等。
另外,對溶劑進行適當選擇,可使由觸變性賦予 劑帶給塗布液之觸變性(Thixotropy)良好地顯現。例如使用有機黏土時,宜使用甲苯及二甲苯,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例如使用氧化聚烯烴時,宜使用甲基乙基酮、醋酸乙酯、丙二醇單甲基醚,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例如使用改質脲時,宜使用醋酸丁酯及甲基異丁基酮,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
前述塗布液中可以添加各種調平劑。添加前述調平劑之目的在於防止塗布不均(塗布面之均勻化),可以使用例如氟系或矽氧系之調平劑。本發明中,可因應要求防眩層表面具有防污性時,或者如後文所述在防眩層上形成防反射層(低折射率層)及/或含有層間填充劑之層時,選擇適當之調平劑。本發明中藉由例如含有前述觸變性賦予劑而可使塗布液顯現出觸變性,故難以發生塗布不均之情形。因此,本發明具有例如擴大了前述調平劑之選擇範圍的優點。
前述調平劑之摻合量係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例如為5重量份以下,並以0.01~5重量份之範圍為佳。
前述塗布液中還可以根據需要,在不損害性能之範圍內,添加顏料、填充劑、分散劑、塑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界面活性劑、防污劑、抗氧化劑等。該等添加劑可以1種單獨使用,亦可2種以上併用。
前述塗布液中可使用如日本特開2008-88309號公報中記載之以往公知之光聚合引發劑。
前述塗布液宜顯現出觸變性,由下式規定之Ti 值宜為1.3~3.5之範圍,為1.4~3.2之範圍較佳,為1.5~3之範圍更佳。
Ti值=β1/β2
上述式中,β1係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在切變速度為20(1/s)之條件下測得之黏度,β2係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在切變速度為200(1/s)之條件下測得之黏度。
當Ti值小於1.3時,易於產生外觀缺陷,有關防眩性、泛白之特性有時會變差。另外,當Ti值超過3.5時,前述粒子難以凝聚而容易形成分散狀態,變得難以得到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
圖9之示意圖係表示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中塗布液之Ti值與觸變性賦予劑之假定分佈狀態的關係。如圖9所示,當Ti值小於1.3時,假定觸變性賦予劑之分佈會變得過於稀疏,則如前述有容易產生外觀缺陷,且有關防眩性、泛白之特性變差之情形。另外,當Ti值超過3.5時,假定防止沉降效果提高但觸變性賦予劑變得過於密集,則如上所述,前述粒子難以凝聚而容易變成分散狀態。相對於此,假定使Ti值於1.3~3.5之範圍可確保觸變性賦予劑呈適度分佈之狀態,則可使前述粒子適度凝聚。需要說明的是,圖9所示之觸變性賦予劑之分佈狀態為假定,本發明並不受該假定之任何限制及限定。
(3)塗膜形成程序
本發明中,當將前述塗布液塗布到前述透光性基材之 至少一面上形成塗膜時,藉由調整由下式(I)定義之前述塗膜之剪切距離S,可對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自由地進行控制。前述塗膜之剪切距離S宜在0.005×10-9m~120×10-9m之範圍內。前述剪切距離S在0.005×10-9m~60×10-9m之範圍內較佳,在0.01×10-9m~15×10-9m之範圍內更佳。另外,當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為了進一步提高防泛白效果,前述剪切距離S宜在0.5×10-9m~8.0×10-9m之範圍內,在0.5×10-9m~7.5×10-9m之範圍內較佳,在0.5×10-9m~7.0×10-9m之範圍內更佳。
ʃVdt (I)
前述式(I)中,S:剪切距離(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時間(s),剪切速度V係由下式(II)定義,V=kah2/η (II)
前述式(II)中,k:塗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塗膜厚度(m)
η:塗膜黏度(Pa‧s)。
惟,加速度a可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亦可恆定。
作為將前述塗布液塗布到前述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塗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噴注式塗布法(fountain coat method)、模塗法、旋塗法、噴塗法、凹版塗布法、輥塗法、棒塗法等塗布法。
參照圖1,對前述剪切速度V之計算方法進行說明。此外,為了方便說明,該圖中令加速度a及剪切速度V恆定而不隨著時間流逝發生變化。將圖1所示之流體之質量記為m(kg)、將流體之厚度記為h(m)、將被固定的平板與流體之接觸面積記為A(m2)時,流體上部之速度(剪切速度)V(m/s)可由式V=mah/Aη求出。其中,a為加速度(m/s2)、η為流體之黏度(Pa‧s)。由於流體之比重k(kg/m3)為k=m/hA,因此V=mah/Aη=kah2/η。如如上所述,塗布在前述透光性基材上之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義。
V=kah2/η (II)
k:塗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塗膜厚度(m)
η:塗膜黏度(Pa‧s)
從前述式(II)可知,當(1)提高加速度a、(2)增加塗膜厚度h、或(3)降低塗膜黏度η時,可提高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若提高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前述樹脂及前述粒子之移動速度將在塗膜的厚度方向上產生差異,增加前述粒子彼此間接觸之機會。其結果,前述粒子發生凝聚(剪切凝聚)。本發明中,剪切距離S如前述由下式(I)表示。另外,圖1中係如前述,加速度a及剪切速度V恆定而不隨著時間流逝發生變化,因此剪切距離S由下式(I’)表示。由下 式(I)及(I’)可知,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當剪切保持時間t恆定時,提高剪切速度V,剪切距離S亦增加。
S=ʃVdt (I)
S=V×t (I’)
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前述剪切凝聚變得更容易發生。當使用不含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時,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使前述剪切距離S在0.005×10-9m~120×10-9m範圍內之速度)宜在0.05×10-9m/s~2.0×10-9m/s之範圍內,在0.05×10-9m/s~1.0×10-9m/s之範圍內較佳,在0.10×10-9m/s~0.25×10-9m/s之範圍內更佳。其中,塗膜之比重或厚度、黏度等會受到塗膜乾燥影響。因此,剪切速度V會受到溶劑之乾燥速度影響。若前述乾燥速度(塗布膜減少速度)快,則剪切速度V變慢,剪切凝聚變得難以發生。即,對於凝聚之程度,可藉由調整乾燥速度對應處理。
參照圖2,對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之調整方法進行說明。圖2中,20表示透光性基材、21表示塗膜、12表示粒子、13表示觸變性賦予劑。圖2(a)係使前述透光性基材20傾斜來使前述塗膜21之剪切速度V增加之例子。如圖2(a)所示,例如,使前述透光性基材20傾斜,重力加速度沿前述傾斜方向之成分成為加速度a,可提高前述塗膜21之剪切速度V。圖2(b)係使保持水平之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轉體上旋轉來提高前述塗膜21之剪切速度V之例子。如圖2(b)所示,例如,使保持水平之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轉體上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加速度a增加,可提高前述塗膜21之剪切速 度V。如此一來藉由調整剪切速度V,例如,可使剪切速度V保持恆定。
前述剪切保持時間t(使前述剪切距離S在0.005×10-9m~120×10-9m範圍內之時間)宜於0.1~60s(秒)之範圍內進行調整,當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時,宜為1秒以上。當使用不含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時,宜為30秒以上。令前述預定時間在30秒以上,則前述剪切凝聚更易於發生。前述預定時間為60秒以上更佳。另外,當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時,為了進一步防止泛白,前述剪切保持時間t雖然與剪切速度亦有關,但可對應設為短時間(30秒以下)。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當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之塗布液時,前述剪切保持時間t亦可為30秒以上或超過30秒。
如上所述,藉由對前述剪切速度V及前述剪切保持時間t中之至少一個進行調整,可調整前述剪切距離S。本發明並非如日本特開2010-102291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10-54737號公報所記載之製造方法一般僅使透光性基材傾斜預定之角度,更對由剪切速度V與剪切保持時間t算出之剪切距離S進行調整(控制),使粒子發生剪切凝聚,因而可得到前述本發明之效果。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說明中係對前述剪切速度V恆定之情況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前述塗膜形成程序中,前述剪切速度V例如可如前述隨著時間流逝而適當變動。更具體而言,以圖4所示為例,在前述塗膜形成程序中,例如前述剪切速度V可以從剪 切速度V1(剪切保持時間t1)變更為剪切速度V2(剪切保持時間t2),進而變更為剪切速度V3(剪切保持時間t3)。此時,前述剪切距離S係由例如各剪切速度時之剪切距離、即剪切距離S1(V1×t1)、剪切距離S2(V2×t2)及剪切距離S3(V3×t3)之和(S=S1+S2+S3)算出。此外,該圖中,透光性基材20隨著塗布機線從圖左側向右側搬送之同時,在圖左端有塗布液22塗布於透光性基材20。而且,透光性基材20搬送時之傾斜角從第1傾斜角θ1變為第2傾斜角θ2、進而變為第3傾斜角θ3,加速度a隨之改變,因此剪切速度V乃如前述產生變動。
(4)防眩層形成程序
接著,使前述塗膜硬化形成防眩層。在前述硬化之前,宜使前述塗膜乾燥(除去溶劑)。前述乾燥譬如可為自然乾燥,可為吹風之風乾,可為加熱乾燥,亦可為其等組合成之方法。
所述塗膜之硬化手段沒有特殊限制,但以紫外線硬化為宜。能量射線源之照射量以紫外線波長365nm下之累計曝光量計,宜為50~500mJ/cm2。當照射量為50mJ/cm2以上時,硬化變得更充分,所形成之防眩層之硬度也變得更充分。另外,若為500mJ/cm2以下,可防止所形成之防眩層著色。
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沒有特殊限制,但宜在3~12μm之範圍內。使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在上述範圍內,例如可防止防眩性薄膜發生捲曲,並避免搬送性不良等生產率降低之問題。另外,當前述厚度(d)在上述範圍內時,前 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宜如前述在2.5~10μm之範圍內。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與前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為上述組合時,可得到防眩性更優異之防眩性薄膜。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在3~8μm之範圍內更佳。
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與前述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的關宜在0.3≦D/d≦0.9之範圍內。由於形成所述關係,故可得到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更無外觀缺陷之防眩性薄膜。
如上所述,在前述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形成前述防眩層,可製造防眩性薄膜。
(5)防眩性薄膜
誠如前述,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防眩層宜包含凝聚部,前述凝聚部為前述粒子凝聚而在前述防眩層表面形成了凸狀部之部分,並且,在形成前述凸狀部之凝聚部,前述粒子宜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藉此,可使前述凸狀部成為更平緩之形狀。若前述防眩層包含所述形狀之凸狀部,可維持防眩性薄膜之防眩性、同時防止泛白,進而難以產生外觀缺陷。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凸狀部距離前述防眩層之粗糙度平均線的高度宜小於前述防眩層厚度之0.4倍。於0.01倍以上且小於0.4倍之範圍內較佳,於0.01倍以上且小於0.3倍之範圍內更佳。當前述凸狀部之高度在該範圍內時,可適當防止在前述凸狀部形成成為外觀缺陷之突起物。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包含所述高度之凸狀部,故可 使外觀缺陷難以產生。其中,對於距離前述平均線之高度,參照圖3進行說明。圖3係前述防眩層之截面之二維輪廓的示意圖,直線L為前述二維輪廓之粗糙度平均線(中心線)。將前述二維輪廓中頂部(凸狀部)距離粗糙度平均線之高度H作為本發明之凸狀部高度。圖3中,對前述凸狀部中超過前述平均線之部分標記平行斜線。另外,前述防眩層之厚度係藉由測定防眩性薄膜之整體厚度,並從前述整體厚度減去透光性基材之厚度來計算。前述整體厚度及前述透光性基材之厚度可利用例如測微計(Microgauge)式厚度計來測定。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當透光性基材係由樹脂等形成時,在前述透光性基材與防眩層之界面宜包含浸透層。前述浸透層係使前述防眩層之形成材料所含之樹脂成分浸透到前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若形成浸透層,可提高透光性基材與防眩層之密合性,係其優點。前述浸透層之厚度宜為0.2~3μm之範圍,為0.5~2μm之範圍更佳。例如,當前述透光性基材為三乙醯纖維素、前述防眩層所含之樹脂為丙烯酸樹脂時,可使前述浸透層形成。前述浸透層可藉由例如使用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防眩性薄膜之截面而得到確認,並可對厚度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即使是應用於包含所述浸透層之防眩性薄膜時,亦可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例如,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即可如前述,輕易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和防止泛白併如期望的平緩之表面 凹凸形狀。越是與前述防眩層缺乏密合性之透光性基材,為了提高密合性,宜形成更厚的前述浸透層。
圖5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一例之構造。惟,該圖係舉例說明,並非限定本發明。另外,該圖為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之一例。如圖所示,關於該防眩性薄膜,在防眩層11中,粒子12及觸變性賦予劑13凝聚而在防眩層11表面形成有凸狀部14。粒子12及觸變性賦予劑13之凝聚狀態沒有特別限定,但有觸變性賦予劑13存在於粒子12之至少周圍的傾向。在形成凸狀部14之凝聚部,粒子12係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防眩層11之面方向。其結果,凸狀部14形成平緩之形狀。
如前述呈平緩形狀之凸狀部推測是通過以下機制形成者。惟,本發明並不受該推測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關於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為了對防眩層中凝聚狀態之機制進行說明,以圖6之概略說明圖示意性表示從側面觀察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沿厚度方向之截面時的狀態。圖6中,(a)表示將含有溶劑之前述塗布液塗布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了塗膜之狀態,(b)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使塗膜硬化而形成了防眩層之狀態。
以下,參照圖6,對如前述形成平緩凸狀部之機制進行說明。如圖6(a)及(b)所示,藉由將前述塗膜中含有之溶劑除去,使塗膜之膜厚縮小(減少)。由於塗膜之下表面側(背面側)固定在前述透光性基材上,因此前述塗膜之縮小係從前述塗膜之上表面側(表面側)開始發生。圖6(a)中,存 在於前述塗膜之膜厚縮減部分的粒子(例如粒子1、粒子4及粒子5)因該膜厚減少而欲向前述塗膜之下表面側移動。與此相對,存在於靠近下表面之較低位置而沒有受到膜厚變化之影響、或難以受到影響的粒子(例如粒子2、粒子3及粒子6)因塗布液所含之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觸變性效果),其向下表面側之移動受到抑制(例如不會移動到雙點劃線10下方之下表面側)。因此,即使前述塗膜縮小,下表面側之粒子(粒子2、粒子3及粒子6)也不會被欲從表面側移動之粒子(粒子1、粒子4及粒子5)擠向下方(背面側),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前述下表面側之粒子(粒子2、粒子3及粒子6)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因此欲從前述表面側移動之粒子(粒子1、粒子4及粒子5)係移向前述下表面側不存有粒子之前述下表面側粒子的周圍(前述塗膜之面方向)。如此推測,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在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的狀態存在於前述防眩層。
如上所述,前述防眩層中,前述粒子係在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凝聚,因此如圖6所示,前述凸狀部形成平緩的形狀。另外,當前述防眩層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觸變性賦予劑時,避免了前述粒子在防眩層之厚度方向過度凝聚。藉此,可防止產生成為外觀缺陷之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可以是前述凸狀部形成如前述平緩的形狀、且可防止產生成為外觀缺陷之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者,但並不限定於此。另外, 關於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前述粒子也可多少存在於例如防眩層之厚度方向上直接或間接重疊的位置。用個數表示前述粒子之重疊時,前述防眩層之「厚度方向」乃如圖7(a)及(b)之示意圖所示,係表示例如與前述透光性基材之面方向(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為45~135度範圍內之方向。而且,以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在3~12μm之範圍內、且前述粒子之粒徑(D)在2.5~10μm之範圍內、進而前述厚度(d)與前述粒徑(D)之關係在0.3≦D/d≦0.9之範圍內時為例,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防眩層之厚度方向的重疊宜為4個以下,為3個以下更佳。
繼之,參照圖8之概略說明圖對上文推測之機制中前述浸透層形成在前述透光性基材與前述防眩層間的情況進行說明。圖8中,(a)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形成防眩層之過程中的狀態,(b)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形成了防眩層之狀態。圖8中,對前述浸透層標記平行斜線。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的任何限制和限定。
如圖8(a)及(b)所示,將前述塗膜中所之溶劑除去,則前述塗膜之膜厚縮小(減少)形成防眩層。此外,在前述防眩層形成的同時,前述塗布液所含之樹脂浸透到前述透光性基材中,因而在前述防眩層和透光性基材間形成浸透層。如圖8(a)所示,在前述浸透層形成前之狀態下,由於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防止沉降效果,前述粒子有不與前述透光性基材接觸、反呈分離狀態存在之傾向。並且,前述浸透層形成時,位於前述透光性基材側之樹脂、即位於前 述粒子下方(透光性基材側)之樹脂主要浸透到前述浸透層中。因此,本發明中,隨著前述樹脂浸透到前述透光性基材,凝聚在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的粒子群和覆蓋其之樹脂合在一起,向前述透光性基材側移動。即,前述粒子在維持圖8(a)所示之凝聚狀態的情況下,如圖8(b)所示地向前述透光性基材側移動。藉此,前述防眩層表面側之粒子群與覆蓋其之前述樹脂在維持其表面形狀的情況下,整體為宛如落入前述透光性基材側之狀態。由此推測,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難以發生前述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之變化。
進而推測,因前述觸變性賦予劑而使前述樹脂具有觸變性時,即使形成厚的前述浸透層,覆蓋前述粒子群表面而構成凸狀部之樹脂也難以向前述透光性基材側移動。輔以此效果後,推測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難以發生前述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之變化。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前述防眩層中,於每1m2之前述防眩層中最大直徑在200μm以上之外觀缺陷宜為1個以下。沒有前述外觀缺陷更佳。
前述防眩性薄膜之霧度值宜在0~10%之範圍內。前述霧度值係指符合JIS K 7136(2000年版)規範之防眩性薄膜整體之霧度值(不透明度)。前述霧度值在0~5%之範圍較佳,在0~3%之範圍更佳。為了使霧度值在上述範圍內,宜對前述粒子與前述樹脂進行選擇,以使前述粒子與前述樹脂之折射率差在0.001~0.02之範圍內。使霧度值在前述範圍內,能夠得到鮮明之影像,並能提高在暗處之對 比度。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在前述防眩層表面之凹凸形狀方面,JIS B 0601(1994年版)所規定的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宜於0.01~0.3μm之範圍,於0.02~0.2μm之範圍更佳。為了防止外光或影像於防眩性薄膜之表面上反光,宜具有某種程度之表面粗糙,Ra為0.01μm以上可改善前述反光。若前述Ra在上述範圍內,則用於影像顯示裝置等時,可抑制斜向觀察時反射光之散射、改善泛白,並能提高在亮處之對比度。
前述凹凸形狀宜為根據JIS B 0601(1994年版)測得之表面的平均凹凸間距離Sm(mm)在0.05~0.4之範圍,在0.08~0.3之範圍更佳。在前述範圍內,可製得例如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之防眩性薄膜。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在前述防眩層表面之凹凸形狀方面,平均傾斜角θa(°)宜為0.1~1.5之範圍,為0.2~1.0之範圍更佳。在此,前述平均傾斜角θa為由下述數學式(1)定義之值。前述平均傾斜角θa係藉由例如後述實施例中記載之方法測定之值。
平均傾斜角θa=tan-1△a (1)
前述數學式(1)中,△a乃如下述數學式(2)所示,係在JIS B 0601(1994年版)所規定之粗糙度曲線之基準長度L中,將相鄰波峰頂點與波谷最低點之差(高度h)的總計(h1+h2+h3......+hn)除以前述基準長度L而得到之值。前述粗糙度曲線係從截面曲線將比預定波長長之表面起伏成分 用相位差補償形高通濾波器除去而得到之曲線。另外,前述截面曲線是指用與物件面成直角之平面將物件面切斷時,其切口所呈現之輪廓。
△a=(h1+h2+h3......+hn)/L (2)
例如,當Ra、Sm及θa全在上述範圍內時,可製得防眩性更優異、且能防止泛白之防眩性薄膜。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如前述,藉由對前述剪切程序中塗膜之剪切距離進行調整,可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藉此,例如還能大範圍地自由調整Ra、Sm及θa。另外,宜進一步調整前述塗布液中鉗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以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因此,例如還能更大範圍地自由調整Ra、Sm及θa。
圖10之圖表中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利用剪切距離及粒子之重量份數對防眩性薄膜表面形狀進行控制之一例。如圖所示,當增加剪切距離時,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也一起增加。另一方面,當增加粒子添加份數(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時,隨著平均凹凸間距離Sm減小,平均傾斜角θa增加。惟,該圖係舉例說明,並非對本發明進行限定。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硬度以鉛筆硬度計,雖然也受到層之厚度的影響,但宜具有2H以上之硬度。
作為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一例,可以舉出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一面上形成有防眩層者。前述防眩層含有粒子,因此防眩層表面形成凹凸形狀。其中,該例中, 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單面上形成有防眩層,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兩面形成有防眩層之防眩性薄膜。另外,該例之防眩層為單層,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前述防眩層亦可為兩層以上積層而成之多層結構。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前述防眩層上還可以配置防反射層(低折射率層)。例如,將防眩性薄膜安裝於影像顯示裝置時,降低影像可見度的原因之一,為空氣與防眩層界面處的光反射。防反射層係用以降低該表面反射者。 其中,防眩層及防反射層可以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等之兩面上形成。另外,防眩層及防反射層也可以分別是兩層以上積層而成之多層結構。
本發明中,前述防反射層為對厚度及折射率進行了嚴密控制之光學薄膜或由前述光學薄膜積層兩層以上而成者。前述防反射層係利用光之干涉效果將入射光和反射光反轉之位相相互打消而表現出防反射功能。防反射層宜設計成使表現出防反射功能之可見光線的波長區域例如為380~780nm,特別是明視度高之波長區域為450~650nm之範圍,且其中心波長即550nm處之反射率最小。
依據光之干涉效果設計前述防反射層時,作為提高其干涉效果之手段,有例如增加前述防反射層與前述防眩層之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在積層二至五層光學薄層(對厚度及折射率進行了嚴密控制之薄膜)而成之結構的多層防反射層中,係在預定厚度下形成多層折射率不同之成 分,藉此可提高防反射層在光學設計上之自由度,且進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並可使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見光區域中變得均勻(flat)。前述光學薄膜中,由於要求高的厚度精度,因此通常各層之形成係採用乾式方式即真空蒸鍍、濺鍍、CVD等來實施。
另外,為了防止污染物之附著及提高除去已附著污染物之容易性,宜在前述防反射層上積層由含氟基之矽烷系化合物或含氟基之有機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污染層。
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中,宜對前述透光性基材及前述防眩層中之至少一個進行表面處理。若對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表面進行表面處理,則與前述防眩層或偏光件或者偏光板之密合性將進一步提高。另外,若對前述防眩層表面進行表面處理,則與前述防反射層或偏光件或者偏光板之密合性將進一步提高。
在所前述透光性基材的之一個面上形成有所前述防眩層的之防眩性薄膜中,為了防止捲曲發生,亦也可以對另一個面進行溶劑處理。另外,在所前述透光性基材等的之一個面上形成有所前述防眩層的之防眩性薄膜中,為了防止捲曲發生,還可以在另一個面上形成透明樹脂層。
本發明中得到之防眩性薄膜通常可藉由黏附劑或黏接劑將前述透光性基材側貼合在LCD所用之光學構件上。其中,在該貼合時,亦可對前述透光性基材表面進行前述各種表面處理。
作為前述光學構件,可舉偏光件或偏光板為例。 偏光板一般為在偏光件之單側或兩側積層有透明保護薄膜之構造。在偏光件兩面設置透明保護薄膜時,表面背面之透明保護薄膜可以為相同材料,亦可為不同材料。偏光板通常配置在液晶單元兩側。另外,偏光板係按照使2片偏光板之吸收軸相互大致垂直之方式配置。
(6)偏光板
接著,對積層有前述防眩性薄膜之光學構件,以偏光板為例進行說明。如上所述,藉由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可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因此,將前述防眩性薄膜用黏接劑或黏附劑等與偏光件或偏光板積層所可得到之光學特性,涉及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所對應之廣大範圍。另外,例如,將在預定條件下以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製造之前述防眩性薄膜用黏接劑或黏附劑等與偏光件或偏光板積層,可得到一具有兼顧了防眩性和防止泛白之優異顯示特性、並且防止產生外觀缺陷之偏光板。
作為前述偏光件沒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種偏光件。作為前述偏光件,可列舉出例如使聚乙烯醇系薄膜、部分縮甲醛化聚乙烯醇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親水性高分子薄膜吸附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質並進行單軸拉伸而得到之偏光件、或聚乙烯醇之脫水處理物或聚氯乙烯之去氯化氫處理物等多烯系定向薄膜等。
作為在前述偏光件之單面或兩面設置的透明保 護薄膜,宜為透明性、機械強度、熱穩定性、阻水性、相位差值之穩定性等優異者。形成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之材料,可列舉出例如與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同樣之材料。
作為前述透明保護薄膜,可列舉出日本特開2001-343529號公報(WO01/37007)中記載之高分子薄膜。前述高分子薄膜可藉由將前述樹脂組成物擠出成形為薄膜狀來製造。前述高分子薄膜由於相位差小、光彈性係數小,因此用於偏光板等保護薄膜時,能夠消除應變所導致之不均等不良情況,且透濕度小,故加濕耐久性優異。
前述透明保護薄膜從偏光特性或耐久性等角度而言,宜為三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製之薄膜及降烯系樹脂製之薄膜。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之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商品名為「Fujitac」(富士軟片公司製)、商品名為「ZEONOR」(日本Zeon公司製)、商品名為「ARTON」(JSR公司製)等。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之厚度沒有特殊限制,若從強度、操作性等作業性、薄層性等角度而言,例如為1~500μm之範圍。
積層有前述防眩性薄膜之偏光板之構造沒有特殊限制,例如可為在前述防眩性薄膜上將透明保護薄膜、前述偏光件及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依次積層而成之構造,亦可是在前述防眩性薄膜上將前述偏光件、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依次積層而成之構造。
(7)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除了使用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 以外,與以往之影像顯示裝置為同樣構造。以LCD為例,可藉由將液晶單元、偏光板等光學構件、和根據需要加入之照明系統(背光燈等)、黑矩陣圖案等各構成構件適當組裝、再納入驅動電路等來製造。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宜如前述,使前述防眩性薄膜呈多個前述粒子聚集之一個方向與前述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達到一致之狀態進行配置。如此配置之前述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宜具有各向異性。如此設置下,儘管藉由粒子之凝聚就輕易形成了防眩性薄膜表面之凹凸形狀,仍可得到具有優異之防眩性、且眩光小、對比度降低少之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可用於任何適當用途。其用途例如有電腦監視器、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OA設備;手機、鐘錶、數位相機、可攜式資訊終端(PDA)、可攜式遊戲機等可攜式設備;攝像機、電視、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後視鏡監視器(back monitor)、車載導航系統用監視器、汽車音響等車載用設備;商業店鋪用資訊用監視器等展示設備;監視用監視器等警備設備;看護用監視器、醫療用監視器等看護、醫療設備等。
實施例
接著,對本發明之實施例參照參考例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並不受以下實施例及參考例之限制。其中,下述實施例及參考例中之各種特性經由下述方法進行評價或測定。
(塗膜比重k(kg/m3))
製備塗布液100ml,稱量其重量作為塗膜之比重。
(加速度a(m/s2))
將傾斜角度記為θ,用下式計算。
a=重力加速度(9.8m/s2)×sinθ
(塗膜厚度h(m))
使用大塚電子公司製「MCPD3750」,進行非接觸之干涉膜厚測定。塗膜折射率設為1.5。
(塗膜黏度η(Pa‧s))
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測定在切變速度為200(1/s)之條件下測出之黏度。
(表面形狀測定)
在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之防眩層的面上,用黏附劑貼合松浪玻璃工業株式會社製之玻璃板(厚度為1.3mm),並使用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株式會社小阪研究所製),在截止值為0.8mm之條件下測定前述防眩層之表面形狀,求出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其中,前述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會自動計算前述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前述平均傾斜角θa。前述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前述平均傾斜角θa是基於JIS B 0601(1994年版)測定者。前述平均凹凸間距離Sm是根據JIS B 0601(1994年版)測定之表面的平均凹凸間距離(mm)。
(防眩性評價)
(1)將黑色丙烯酸板(三菱rayon株式會社製,厚度為2.0mm)用黏附劑貼合到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之防眩層的面上,製作無背面反射之樣品。
(2)在通常使用顯示器之辦公室環境下(約為1000Lx),使用螢光燈(三波長光源)照射樣品,並按照下述基準目視判定上述製作之樣品之防眩性。
判定基準
G:防眩性優異、無殘留反光之螢光燈輪廓之影像。
NG:防眩性差、螢光燈輪廓之影像反光。
(泛白評價及美觀度)
(1)將黑色丙烯酸板(日東樹脂工業株式會社製,厚度為1.0mm)用黏附劑貼合在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之防眩層的面上,製作無背面反射之樣品。
(2)在通常使用顯示器之辦公室環境下(約為1000Lx),以垂直於上述製作之樣品平面的方向為基準(0°),從60°的方向觀之,目視觀察泛白現象,並按照下述判定基準進行評價。
判定基準(泛白評價)
AA:幾乎沒有泛白。
A:有泛白,但對可見度之影響小。
B:有泛白,但實用上沒有問題。
-:無法評價(無防眩性、約為無色透明(clear)者之故)
(3)進而,目視觀察包括防止泛白在內之綜合性防眩性薄膜之美觀度並如下進行判定。其中,泛白抑制(防止)效果 特別高之防眩薄膜達到有凹凸且純黑(漆黑:Jet Black)之美觀度。這被判定為下述「J」。
判定基準(美觀度)
J:具備防止泛白(純黑)與防眩性之美觀度
M:具備消光感與防眩性之美觀度
※:凹凸大、防眩性非常強而不屬於J和M中任一個
-:無法評價(無防眩性、約為無色透明者之故)
(微粒之重量平均粒徑)
利用庫爾特計數法對微粒之重量平均粒徑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以採用細孔電阻法之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商品名:庫爾特力度分析儀(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製),測定微粒從細孔通過時與微粒體積相當之電解液的電阻,藉以測定微粒之數目和體積,算出重量平均粒徑。
(防眩層之厚度)
使用株式會社Mitutoyo製之測微計(Microgauge)式厚度計測定防眩性薄膜之整體厚度,並從前述整體厚度減去透光性基材之厚度,算出防眩層之厚度。
(實施例1-1)
作為塗布液所含之樹脂,準備紫外線硬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日本合成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UV1700B」,固體成分為100%)70重量份、及以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為主成分之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機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VISCOAT#300」,固體成分為100%)3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前述樹脂之樹脂固體成分, 混合作為前述粒子之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Techpolymer」,重量平均粒徑:3.0μm、折射率:1.52)2重量份、作為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有機黏土亦即合成膨潤石(Co-op Chemical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發劑(BASF公司製,商品名為「Irgacure 907」)3重量份、調平劑(DIC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PC4100」,固體成分10%)0.5重量份。其中,前述有機黏土係用甲苯稀釋使固體成分達到6%後使用。將該混合物用甲苯/環戊酮(CPN)混合溶劑(重量比為80/20)稀釋使固體成分濃度達到50重量%,再使用超音波分散機,製備塗布液。
作為透光性基材,準備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富士軟片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將前述塗布液用繞線棒塗布到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一面上,形成塗膜。此時,如圖2(a)所示,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18×10-9m/s(剪切距離S=5.34×10-9m)。接著,在90℃下加熱2分鐘,使前述塗膜乾燥。其後,用高壓汞燈照射累計光量為300mJ/cm2之紫外線,對前述塗膜進行硬化處理,形成厚度為7μm之防眩層,從而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剪切距離S係依據前述式(I’)算出,剪切速度V係依據前述式(II)算出。另外,剪切距離S及剪切速度V之上述數值分別是將依據前述式(I’)或前述式(II)算出之計算值四捨五入後得到之數值。前述式(I’) 中剪切速度V之數值由於使用了四捨五入前之數值,因此剪切距離S之上述數值(5.34×10-9m)係與剪切速度V之上述數值(0.18×10-9m/s)乘以30秒得到之數值(5.4×10-9m/s)不一致。以下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亦同。
(實施例1-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09×10-9m/s(剪切距離S=2.67×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1-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04×10-9m/s(剪切距離S=1.09×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2-1)
令前述固體成分濃度為40重量%,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11×10-9m/s(剪切距離S=3.24×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2-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8.1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2-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53×10-9m/s(剪切距離S=15.88×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 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3-1)
令前述固體成分濃度為33重量%,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23×10-9m/s(剪切距離S=6.84×10-9m),且形成厚度為6.5μm之防眩層,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3-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56×10-9m/s(剪切距離S=16.76×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3-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1.12×10-9m/s(剪切距離S=33.53×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4-1)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7重量份,不添加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並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25×10-9m/s(剪切距離S=14.96×10-9m),以及將塗布液之溶劑由甲苯/環戊酮(CPN)混合溶劑(重量比為80/20)改為使用丙二醇單甲基醚(PM)/CPN混合溶劑(重量比為80/20),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4-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50×10-9m/s(剪切距離S=29.92×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 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4-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10×10-9m/s(剪切距離S=6.11×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5-1)
令前述固體成分濃度為33重量%,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17×10-9m/s(剪切距離S=10.45×10-9m),且形成厚度為6.5μm之防眩層,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5-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為60秒鐘、0.43×10-9m/s(剪切距離S=25.6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5-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5-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85×10-9m/s(剪切距離S=51.2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5-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6-1)
令前述固體成分濃度為50重量%,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20×10-9m/s(剪切距離S=12.22×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6-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04×10-9m/s(剪切距離S=2.49×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6-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6-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10×10-9m/s(剪切距離S=6.11×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6-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7-1)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0.81×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7-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5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1.35×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7-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7-3)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2.7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7-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7-4)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8.1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7-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7-5)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5重量份,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7-3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8-1)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25×10-9m/s(剪切距離S=7.48×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8-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120秒鐘、0.25×10-9m/s(剪切距離S=29.92×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8-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1)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6重量份,令前述固體成分濃度為45重量%,以及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秒鐘、0.17×10-9m/s(剪切距離S=0.51×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2)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5秒鐘、0.17×10-9m/s(剪切距離S=0.85×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3)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8重量份,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秒鐘、0.07×10-9m/s(剪切距離S=0.21×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4)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5秒鐘、0.07×10-9m/s(剪切距離S=0.35×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3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5)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10重量份,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3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6)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5秒鐘、0.07×10-9m/s(剪切距離S=0.35×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5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9-7)
令前述粒子之摻合量為12重量份,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9-3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1-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0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2-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3-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3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3-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4-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5-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5-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6-1)
不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60秒鐘、0.00×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6-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7-1)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0秒鐘、0.27×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2-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參考例8-1)
令前述塗膜之剪切速度V為0秒鐘、0.25×10-9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4-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參考例之防眩性薄膜。
對如此得到之實施例及參考例之各防眩性薄膜,測定或評價各種特性。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
如前述表1所示,在所有實施例中,當使用相同種類之樹脂及粒子,且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20~0.490、平均凹凸間距離Sm為0.061~0.356、平均傾斜角θa為0.195~0.880時,可大範圍內地自由控制表面形狀。另外,前述塗布液中沒有混合觸變性賦予劑之實施例4、5、6及8中,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20~0.280、平均凹凸間距離Sm為0.061~0.244、平均傾斜角θa為0.248~0.618。與此相對,混合了觸變性賦予劑之實施例1~3、7及9中,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27~0.490、平均凹凸間距離Sm為0.082~0.356、平均傾斜角θa為0.195~0.880。即,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易於大範圍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特別是易於提高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之上限值。又,多數的實施例中,在防眩性及泛白這兩方面均獲得了良好結果。另外,泛白判定為「B」之實施例亦如前述,能夠得到在實用上沒有問題且消光感(無光的樸素外觀、美觀度評價為M)或極強的防眩性。另外,目視判斷美觀度為「※」之(防眩性極強之)防眩薄膜全部為防眩性「G」且Ra超過0.20μm。如此一來,根據本申請案實施例,可大範圍的自由控制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另外,實施例中,藉由在前述塗布液中混合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縮短前述預定之時間,並且,能進一步防止泛白。另外,於前述塗布液中混合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情況下,令剪切速度V為0.05以上、令剪切距離S為0.5×10-9m~8.0×10-9m、且令粒子添加份數為2份之 實施例1-1、實施例1-2、實施例2-1、實施例3-1、實施例7-1、實施例7-2及實施例7-3中,能夠進一步防止泛白(泛白評價:AA),並獲得有凹凸且純黑(漆黑:Jet Black)之美觀度(美觀度:J)。另一方面,在前述塗膜之剪切距離S為0(即,使其不發生剪切)之參考例1-1~參考例8-1中,當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19~0.034、平均凹凸間距離Sm為0.066~0.167、平均傾斜角θa為0.160~0.248時,相較於實施例,表面形狀之範圍極窄。另外,該等參考例1-1~參考例8-1之薄膜的防眩性差。又,前述防眩層之表面上幾乎沒有凹凸,且不發生泛白,因此無法進行泛白之評價(評價:「-」)。
另外,圖11之圖表顯示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形狀(表1所示之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該圖中,●(黑圓點)符號為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之數據,■(黑方塊)符號(二點)為習知防眩性薄膜之數據。如圖所示,二點■符號之防眩性薄膜在表面形狀上(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大不相同。以往為了如所述使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大不相同,需使用樹脂種類、粒子種類(粒徑)等不同者。與此相對,根據本實施例,如圖所示,使用相同樹脂及相同粒子,僅對剪切距離S及粒子重量份數(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進行的控制,即可大範圍控制表面形狀,達到與樹脂及粒子種類不同之現有產品同等以上之效果。
接著,將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下述實施例10-1及實施例10-2)配置成使多個前述粒子聚集之一個方向與影 像顯示裝置之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達到一致之狀態,而製成影像顯示裝置,並對其特性進行評價(後述之實施例11-1及實施例11-2)。
(實施例10-1〔防眩性薄膜〕)
作為防眩層形成材料所含之樹脂,準備紫外線硬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日本合成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UV1700B」,固體成分為100%)80重量份、及以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為主成分之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機化學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VISCOAT#300」,固體成分為100%)20重量份。每100重量份前述樹脂之樹脂固體成分,混合作為前述粒子之交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Techpolymer」,重量平均粒徑:5μm、折射率:1.51)2重量份、作為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有機黏土亦即合成膨潤石(Co-op Chemical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光聚合引發劑(BASF公司制,商品名為「Irgacure 907」)3重量份、調平劑(DIC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PC4100」,固體成分10%)0.5份。其中,前述有機黏土係用甲苯稀釋使固體成分達到6%後使用。將該混合物用甲苯/環戊酮(CPN)混合溶劑(重量比為80/20)稀釋,以使固體成分濃度達到40重量%,再使用超音波分散機,製備防眩層形成材料(塗布液)。
作為透光性基材,準備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三乙醯纖維素薄膜,富士軟片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將前述防眩層形成材料(塗布 液)用繞線棒塗布到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之一面上,形成塗膜。此時,如圖2(a)所示,使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並令前述塗膜之表面滑動速度V為5秒鐘0.127×10-9m/s。另外,為了方便說明,將業已使該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之薄膜的方向作為後述「防眩性薄膜之MD(機械方向,Machine Direction)方向」。在實機器中以輥對輥方式搬送長條狀之薄膜同時製造防眩性薄膜的情況下,使薄膜相對於薄膜之搬送方向傾斜即可,因此該「防眩性薄膜之MD方向」與實機器下之薄膜搬送方向一致。另外,將與該MD方向垂直之薄膜的方向作為「防眩性薄膜之TD(垂直方向,Transverse Direction)方向」。接著,在90℃下加熱2分鐘,使前述塗膜乾燥。其後,用高壓汞燈照射累計光量為300mJ/cm2之紫外線,對前述塗膜進行硬化處理,形成厚度為7.5μm之防眩層,從而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10-2〔防眩性薄膜〕)
作為前述粒子,係使用交聯聚苯乙烯粒子(綜研化學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SX500」,重量平均粒徑:5μm、折射率:1.59),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0-1同樣之方法,得到本實施例之防眩性薄膜。前述防眩層之厚度為7.5μm。
對如此得到之實施例10-1及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測定或評價各種特性。其結果示於下述表2。其中,表面形狀測定方法乃如前述,但對實施例10-1及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係從MD方向及TD方向分別對表面形狀進行測定。另外,各向異性評價及霧度值測定係按如下方式 進行。
(有無各向異性的評價)
防眩性薄膜表面之凹凸的各向異性評價係按照下述基準進行判定。
判定基準
有:將MD方向與TD方向之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與TD方向中較大之Ra值而得到之值為0.03(3%)以上。
無:將MD方向與TD方向之Ra值之差除以MD方向與TD方向中較大之Ra值而得到之值小於0.03(3%)。
其中,本判定基準中,為「有」的防眩性薄膜經雷射指標器照射時,如下所述,可目視確認透射散射光具有各向異性,因此亦可經由目視輕易判定。即,使用包含圓形光源之雷射指標器,從距離防眩性薄膜5cm之位置對前述防眩性薄膜垂直照射雷射,並投影到距前述防眩性薄膜5m之白牆上來確認其透射光之影像的形狀。當為楕圓時,可說是具有各向異性之散射,並可解釋為在與楕圓之長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了凝聚體。
(霧度值)
霧度值之測定方法係根據JIS K 7136(2000年版)之霧度(不透明度),並使用霧度計(株式會社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商品名為「HM-150」)進行測定。
如前述表2所示,實施例10-1及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中,防眩性薄膜在MD方向(使塗布後之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之薄膜方向)和TD方向(與前述MD方向成垂直之薄膜方向)可見各向異性。即,實施例10-1及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的表面包含粒子凝聚而形成凸狀部之凝聚部,在前述凝聚部,前述粒子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防眩性薄膜之TD方向(與MD方向成垂直之方向)。
(實施例11-1〔影像顯示裝置〕)
以實施例10-1之防眩性薄膜之MD方向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成垂直之方式,將防眩性薄膜1配置在液晶顯示面板之可見側表面。前述液晶顯示面板之黑矩陣圖案之精細度為120ppi。
(實施例11-2〔影像顯示裝置〕)
以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之MD方向與液晶顯示面板之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成垂直的方式,將防眩性薄膜2配置在液晶顯示面板之可見側表面。前述液晶顯示面板之黑矩陣圖案之精細度為200ppi。
對如此得到之實施例11-1及實施例11-2之各影像顯示裝置,測定或評價各種特性。其結果示於下述表3。其中,對比度(面板對比度)及眩光之評價採用下述方法進行。
(面板對比度評價)
將從液晶電視(SHARP公司製,32型,商品名為「LC-32DX3」)取出之液晶單元之可見側的偏光板換貼到 沒有防眩性薄膜之市售偏光板(日東電工株式會社製,商品名為「NPF-TEG1465DU」)上。將防眩性薄膜之未形成有防眩層之面,以黏附劑貼合在前述換貼之偏光板上。在暗室中,用色彩亮度計(株式會社TOPCON TECHNOHOUSE製,商品名為「BM-5」)測定液晶電視在黑顯示時和白顯示時之正面亮度。由(白顯示時之亮度/黑顯示時之亮度)求出對比度,並求出相較於未貼合防眩性薄膜時之對比度而言對比度之降低率。
面板對比度評價係按照下述基準進行判定。
判定基準
A:降低率小於5%
B:降低率為5%以上
(眩光評價)
(1)將在防眩性薄膜之未形成有防眩層之面上貼合185μm之偏光板而成的構件黏接到玻璃基板上。
(2)將前述玻璃基板置於被固定在測光臺上之黑矩陣圖案上,對眩光程度進行目視評價。
判定基準
A:幾乎沒有眩光。
B:有眩光,但實用上沒有問題。
C:有眩光。
表3
如前述表3所示,於影像顯示裝置中,將防眩性薄膜配置成使多個前述粒子聚集之一個方向(MD方向)與前述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達成一致之狀態的實施例11-1及實施例11-2,在眩光及防眩性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結果。此外,在使用了實施例10-1之防眩性薄膜的實施例11-1中,防眩性薄膜之霧度值低至1%,因此對比度良好,同時還良好地防止了眩光。在使用了實施例10-2之防眩性薄膜的實施例11-2中,防眩性薄膜之霧度值高達9%,因此對比度些許受損,但在實用上沒有問題,並且良好地防止了眩光,也能夠對應高精細面板之需求。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經本發明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例如可適用於偏光板等光學構件、液晶面板、及LCD(液晶顯示器)或OLED(有機EL顯示器)等影像顯示裝置,其用途不受限制,可用於廣泛領域。
12‧‧‧粒子
13‧‧‧觸變性賦予劑
20‧‧‧透光性基材
21‧‧‧塗膜

Claims (19)

  1. 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包含一在透光性基材之至少一面上塗布塗布液之程序、及一使前述塗布液硬化而形成防眩層之程序者;該方法之特徵在於:前述塗布液含有樹脂、粒子及溶劑;前述製造方法更包含一使塗布於前述透光性基材上之前述塗布液發生剪切之剪切程序;並且,前述剪切程序中,係藉由將由下式(I)定義之塗膜之剪切距離調整至0.005×10-9m~120×10-9m之範圍內,來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S=ʃVdt (I)前述式(I)中,S:剪切距離(m)V:剪切速度(m/s)t:剪切保持時間(s),剪切速度V由下式(II)定義:V=kah2/η (II)前述式(II)中,k:塗膜比重(kg/m3)a:加速度(m/s2)h:塗膜厚度(m)η:塗膜黏度(Pa‧s), 惟,加速度a可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亦可恆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使前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之範圍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使前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1.0×10-9m/s之範圍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係使前述剪切保持時間在0.1~60s之範圍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塗布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係選自於由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及改質脲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防眩層之厚度(d)在3~12μm之範圍內,且前述粒子之粒徑(D)在2.5~10μm之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厚度(d)與前述粒徑(D)之關係在0.3≦D/d≦0.9之範圍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進一步調整前述塗布液中前述粒子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之重量份數,藉以調整前述防眩性薄膜之表面形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塗布液中,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係含有0.2~12重量份之範圍之前述粒子。
  11. 一種防眩性薄膜,其特徵在於,係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製造方法製成者。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防眩層包含凝聚部,前述凝聚部係前述粒子凝聚而在前述防眩層表面形成有凸狀部之部分;在形成前述凸狀部之凝聚部,前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凸狀部距離前述防眩層之粗糙度平均線之高度係小於前述防眩層厚度之0.4倍。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防眩層係於每1m2之前述防眩層中最大直徑在200μm以上之外觀缺陷為1個以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防眩性薄膜,其中前述透光性基材與前述防眩層間,包含前述樹脂浸透到前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之浸透層。
  16.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偏光件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中任一項之防眩性薄膜者。
  17.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至15項中任一項之防眩性薄膜者。
  18.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偏光板。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或18項之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於可見側表面包含前述防眩性薄膜;該影像顯示裝置更包含黑矩陣圖案;前述防眩性薄膜之前述防眩層包含凝聚部,前述凝聚部係前述粒子凝聚而在前述防眩層表面形成有凸狀部之部分;在形成前述凸狀部之凝聚部,前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之狀態存在於前述防眩層之面方向;使前述防眩性薄膜呈多個前述粒子聚集之一個方向與前述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達到一致之狀態進行配置。
TW102117015A 2012-06-28 2013-05-14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605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6166 2012-06-28
JP2012286384A JP6153723B2 (ja) 2012-06-28 2012-12-27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0849A TW201400849A (zh) 2014-01-01
TWI605266B true TWI605266B (zh) 2017-11-11

Family

ID=48699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7015A TWI605266B (zh) 2012-06-28 2013-05-14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2901A1 (zh)
EP (1) EP2696223A3 (zh)
JP (1) JP6153723B2 (zh)
KR (1) KR102055017B1 (zh)
CN (1) CN103529495B (zh)
TW (1) TWI6052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1858B2 (ja) * 2012-06-28 2018-01-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93318B2 (ja) * 2013-02-01 2016-09-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6041825B2 (ja) * 2014-03-25 2016-12-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0052433A (ja) * 2014-08-01 2020-04-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6035574A (ja) * 2014-08-01 2016-03-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12425B2 (ja) * 2014-12-24 2017-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デバイスおよび有機表示装置
JP6454545B2 (ja) * 2014-12-26 2019-01-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2017032711A (ja) * 2015-07-30 2017-02-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KR102121706B1 (ko) * 2016-09-20 2020-06-10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90021090A (ko) 2017-08-22 2019-03-05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용접용 보호구
KR102097610B1 (ko) 2017-09-29 2020-04-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시인성 개선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807223B (zh) * 2017-09-29 2020-07-10 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滑坡试验装置
KR102608213B1 (ko) * 2019-01-14 2023-1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20097789A (ko) * 2020-12-31 2022-07-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89093B1 (en) * 1999-09-28 2008-04-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anti-reflection film or the polarizing plate
CN1161628C (zh) 1999-11-12 2004-08-11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透明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和包含该透明薄膜的椭圆形偏振片
JP2001343529A (ja) 2000-03-30 2001-12-14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354163B2 (en) * 2002-02-08 2008-04-08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TWI388876B (zh) * 2003-12-26 2013-03-11 Fujifilm Corp 抗反射膜、偏光板,其製造方法,液晶顯示元件,液晶顯示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3795512B1 (ja) * 2004-12-13 2006-07-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補償板の製造方法
US20070177271A1 (en) * 2006-02-02 2007-08-02 Fujifilm Corporatio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7848021B2 (en) * 2006-02-17 2010-12-07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4788404B2 (ja) * 2006-03-06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80520B2 (ja) 2006-03-28 2008-04-2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293303A (ja) * 2006-03-28 2007-11-08 Fujifilm Corp 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03426A (ja) * 2006-06-23 2008-01-10 Nippon Zeon Co Ltd 偏光板
JP2008088309A (ja) 2006-10-02 2008-04-17 Nitto Denko Corp 硬化皮膜、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8163393B2 (en) * 2007-03-19 2012-04-2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dazzling optical laminate
JP5135845B2 (ja) * 2007-03-28 2013-02-0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098481B2 (ja) * 2007-07-23 2012-12-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10054737A (ja) * 2008-08-27 2010-03-11 Fujifilm Corp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45920B2 (ja) * 2008-09-26 2013-07-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788830B1 (ja) *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261858B2 (ja) * 2012-06-28 2018-01-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2901A1 (en) 2014-01-02
CN103529495A (zh) 2014-01-22
EP2696223A3 (en) 2014-02-26
JP2014029456A (ja) 2014-02-13
JP6153723B2 (ja) 2017-06-28
KR20140001749A (ko) 2014-01-07
EP2696223A2 (en) 2014-02-12
KR102055017B1 (ko) 2019-12-11
TW201400849A (zh) 2014-01-01
CN103529495B (zh)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5266B (zh)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565964B (zh) 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KR101471692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KR20110037841A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TWI644122B (zh) 影像顯示裝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JP664132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78534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17826B (zh)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100340A (zh) 光擴散薄膜、光擴散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影像顯示裝置用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146244A (zh)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834758B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15057655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78533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204479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