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46244A -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46244A
TW202146244A TW110104276A TW110104276A TW202146244A TW 202146244 A TW202146244 A TW 202146244A TW 110104276 A TW110104276 A TW 110104276A TW 110104276 A TW110104276 A TW 110104276A TW 202146244 A TW202146244 A TW 20214624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hard
particles
hard coat
glar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4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橋本尚樹
中川大五郎
島谷和宏
波多野良知
安藤豪彥
中田美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6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624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2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係於透光性基材(A)上積層有防眩性硬塗層(B)者,該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徵在於: 防眩性硬塗層(B)係藉由樹脂層形成,且於樹脂層內部包含第1粒子及第2粒子; 相對於形成樹脂層之樹脂總質量,第1粒子及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2~25質量%; 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之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 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1), 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2),且 最表面之凹凸形狀滿足下述數學式(3)及(4); 3.0<d1≦8.5[µm]      (1) 1.0≦d2≦3.0[µm]      (2) Ry:1.0≦Ry≦7.0[µm]   (3) θa:1.0≦θa≦7.5[°]    (4) 前述數學式(1)中,d1係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2)中,d2係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3)中,Ry係前述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μm], 前述數學式(4)中,θa係前述凹凸的平均傾角[°]。

Description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對於陰極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裝置(LCD)、電漿顯示面板(PDP)及電致發光顯示器(ELD)等各種影像顯示裝置,會施行防眩(anti-glare)處理以防止前述影像顯示裝置表面因螢光燈或太陽光等外光之反射或影像之倒映造成對比降低,尤其隨著影像顯示裝置之大畫面化進展,裝附有防眩性薄膜的影像顯示裝置亦在增大。
關於防眩性薄膜之記載的文獻很多,例如有專利文獻1等。且,防眩性薄膜亦使用有防眩層兼作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110461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防眩性硬塗薄膜由視辨性之觀點來看,必須抑制住外光反射造成之倒映。
例如,近年來公共資訊顯示器(PID)之需求日益增加。PID大多用於戶外。於戶外使用顯示器(影像顯示裝置)時,相較於用於室內更易發生外光反射造成之倒映。當發生倒映時,會有難以視辨映像之虞。
又,防眩性硬塗薄膜大多係一邊輸送長條狀基材一邊於前述基材上連續塗敷塗敷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來製造。但,將依上述製出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用於影像顯示裝置時,有發生顯示不均之虞。前述顯示不均例如有:前述基材之輸送方向(前述基材之長邊方向,以下有時稱為「MD方向」)之條紋圖樣(以下有時稱為「條痕」)、及與MD方向垂直之方向(以下有時稱為「TD方向」)之條紋圖樣(以下有時稱為「橫紋」)。這種顯示不均在連續塗敷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距離長之情況下更容易發生。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係於透光性基材(A)上積層有防眩性硬塗層(B)者,該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徵在於: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係藉由樹脂層形成,且於前述樹脂層內部包含第1粒子及第2粒子; 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2~25質量%; 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之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 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1), 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2),且 前述最表面之凹凸形狀滿足下述數學式(3)及(4)。 3.0<d1≦8.5[µm]      (1) 1.0≦d2≦3.0[µm]      (2) Ry:1.0≦Ry≦7.0[µm]   (3) θa:1.0≦θa≦7.5[°]    (4) 前述數學式(1)中,d1係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2)中,d2係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3)中,Ry係前述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µm], 前述數學式(4)中,θa係前述凹凸的平均傾角[°]。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特徵在於: 其包含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該步驟係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以滿足前述數學式(1)~(4)之方式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包含:塗敷步驟,係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塗敷塗敷液;及塗膜形成步驟,係使已塗敷之前述塗敷液乾燥而形成塗膜;並且 前述塗敷液包含前述樹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及溶劑。
本發明光學構件係包含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的光學構件。
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係包含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或本發明光學構件的影像顯示裝置。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接下來,舉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以下說明任何限定。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亦可為1質量%以上。此外,本發明中,「重量」與「質量」只要未特別說明,便定為可彼此相互替換適用。例如,「質量份」可替換適用為「重量份」,「重量份」可替換適用為「質量份」」,「質量%」可替換適用為「重量%」,且「重量%」可替換適用為「質量%」。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因前述凹凸造成之外部霧度值亦可為5%以上。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第1粒子之質量合計相對於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亦可為2/3以上。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與前述透光性基材(A)相反之側的面上更可積層有其他層。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亦可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及前述其他層按前述順序積層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且於前述其他層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並且前述凹凸亦可滿足前述數學式(1)~(4)。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中,例如在前述塗敷步驟中,亦可將前述塗敷液以1000mm以上之寬度連續塗敷500m以上。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更可包含有使前述塗膜硬化之硬化步驟。
本發明光學構件亦可為例如偏光板。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亦可為例如公共資訊顯示器。
[1.防眩性硬塗薄膜]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如前述,係於透光性基材(A)上積層有防眩性硬塗層(B)者,該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徵在於: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係藉由樹脂層形成,且於前述樹脂層內部包含第1粒子及第2粒子; 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2~25質量%; 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之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 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1), 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2),且 前述最表面之凹凸形狀滿足下述數學式(3)及(4)。 3.0<d1≦8.5[µm]      (1) 1.0≦d2≦3.0[µm]      (2) Ry:1.0≦Ry≦7.0[µm]   (3) θa:1.0≦θa≦7.5[°]    (4) 前述數學式(1)中,d1係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2)中,d2係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3)中,Ry係前述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µm], 前述數學式(4)中,θa係前述凹凸的平均傾角[°]。
圖1之截面圖係顯示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構成之一例。如圖所示,該防眩性硬塗薄膜10於透光性基材(A)11之一面上積層有防眩性硬塗層(B)12。防眩性硬塗層(B)12於樹脂層12a中包含有第1粒子12b1及第2粒子12b2。防眩性硬塗薄膜10中之防眩性硬塗層(B)12側之最表面(防眩性硬塗層(B)12之與透光性基材(A)11相反之側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前述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Ry為1.0µm以上且7.0µm以下。前述凹凸之平均傾角θa為1.0°以上且7.5°以下。第1粒子12b1之重量平均粒徑d1大於3.0µm且在8.5µm以下。第2粒子12b2之重量平均粒徑d2為1.0µm以上且3.0µm以下。
另,圖1為示例,本發明不受此限。例如,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可於樹脂層12a中包含有第1粒子12b1及第2粒子12b2以外之其他填料(充填材),亦可不包含。作為前述其他填料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觸變性賦予劑(thixotropic agent)、以調整折射率、賦予抗黏結性為目的之各種金屬氧化物粒子等。又,防眩性硬塗層(B)12可如圖1般不隔著其他層而直接積層於透光性基材(A)11上,亦可隔著一層或二層以上其他層積層於透光性基材(A)11上。又,防眩性硬塗層(B)12之與透光性基材(A)11相反之側的面上可如圖1般不存在其他層,亦可更積層有一層或層以上其他層。
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為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的最外側之表面。具體來說,「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在防眩性硬塗層(B)12之與透光性基材(A)11相反之側的面上不存在前述其他層時(例如圖1),為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與前述透光性基材(A)相反之側的表面。又,「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在防眩性硬塗層(B)12之與透光性基材(A)11相反之側的面上存在前述其他層時,為前述其他層之與前述透光性基材(A)相反之側的最外側之表面。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如前述,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具體而言,例如根據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亦可防止在戶外等外光之倒映。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因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故具有高品質之顯示性能。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亦可於長條狀之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連續塗敷塗敷液(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材料)來製造。亦即,即便為所述製造方法,仍可製造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之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
以下,分別針對前述透光性基材(A)、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及前述其他層進一步舉例說明。
前述透光性基材(A)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等。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無特別限制,宜為可見光之光線透射率佳(宜為光線透射率為90%以上)、透明性佳者(宜為霧度值為1%以下者),可舉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8-90263號公報記載之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可適宜使用光學上雙折射少者。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亦可作為保護薄膜來用於偏光板,此時,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宜為由三醋酸纖維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環狀或降莰烯結構之聚烯烴等形成之薄膜。又,本發明中如後述,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亦可為偏光件本身。若為所述構成,便不需由TAC等構成之保護層而可使偏光板之結構單純化,因此可減少偏光板或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步驟數,而可力圖提升生產效率。且,只要為所述構成,便可將偏光板更薄層化。此外,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為偏光件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及前述抗反射層(C)會發揮作為保護層之功能。又,只要為所述構成,則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在裝附於液晶單元表面時,將兼具作為覆蓋板之功能。
本發明中,前述透光性基材(A)之厚度無特別限制,若考量到強度、處置性等作業性及薄層性等之觀點,例如為10~500µm、20~300μm或30~200µm之範圍。前述透光性基材(A)之折射率無特別限制。前述折射率例如為1.30~1.80或1.40~1.70之範圍。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透光性基材(A)所含樹脂亦可包含有丙烯酸樹脂。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透光性基材(A)亦可為丙烯酸薄膜。
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如前述,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且前述凹凸的最大高度Ry為1.0µm以上且7.0µm以下。前述最大高度Ry可為例如1.5µm以上、2.0µm以上、2.5µm以上或3.0µm以上,且亦可為例如6.5µm以下、6.0µm以下、5.5µm以下或5.0µm以下。由抑制倒映之觀點來看,Ry宜大。另一方面,由防止霧度值過大造成顯示不鮮明之觀點來看,Ry宜不過大。本發明中,前述最大高度Ry係採用依循JIS B 0601(1994年版)之數值。Ry的測定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利用後述實施例記載之測定方法來測定。
此外,Ry之數值例如可藉由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厚度、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及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中之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等來控制。例如,只要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厚度相同,便有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愈大,Ry就愈大之傾向。又,例如只要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厚度及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相同,便有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中之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愈小(亦即,前述第1粒子彼此之間的平均距離愈大),Ry就愈大之傾向。
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如前述,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的凹凸形狀之平均傾角θa(°)為1.0°以上且7.5°以下。前述平均傾角θa可為例如1.5°以上、2.0°以上、2.5°以上或3.0°以上,且亦可為例如6.5°以下、6.0°以下、5.5°以下或5.0°以下。由抑制倒映之觀點來看,θa宜大。另一方面,由防止霧度值過大造成顯示不鮮明之觀點來看,θa宜不過大。在此,前述平均傾角θa係以下述數學式(5)定義之值。前述平均傾角θa可藉由例如後述實施例記載之方法來測定。 平均傾角θa=tan-1 Δa   (5)
前述數學式(5)中,Δa如下述數學式(6)所示,為將JIS B 0601(1994年度版)所規定之粗度曲線的基準長度L中,相鄰的峰之頂點與谷之最低點的差(高度h)之合計(h1+h2+h3・・・+hn)除以前述基準長度L所得之值。前述粗度曲線係以相位差補償形高通濾波器從截面曲線去除較預定波長更長的表面起伏成分而得之曲線。又,前述截面曲線係在與對象面呈直角之平面切斷對象面後,該切口所顯現之輪廓。 Δa=(h1+h2+h3・・・+hn)/L   (6)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如前述,因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之前述凹凸造成之外部霧度值亦可為5%以上。以高防眩之薄膜來說,會有整體的外觀白暈而容易產生黑白濃淡之圖樣(例如前述條紋、橫紋等)之虞。由抑制或防止其之觀點來看、及由抑制倒映之觀點來看,前述外部霧度值宜盡量大。另一方面,由抑制或防止顯示特性之降低(例如影像變得不鮮明、在暗處之對比降低等)之觀點來看,前述外部霧度值宜不過大。前述外部霧度值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5%以上、10%以上、15%以上或20%以上,且亦可為例如50%以下、45%以下、40%以下或35%以下。在本發明中,前述外部霧度值之測定方法無特別限定,可藉由例如下述(1)~(3)之測定方法來測定。 (1)根據依循JIS K 7136之方法來測定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總霧度值。 (2)於前述(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硬塗層(B)之與透光性基材(A)相反之側的面積層透光性黏著劑,再於其上貼附COP薄膜(日本ZEON公司製,商品名ZEONOR薄膜)而製作出積層體。對該積層體,以與依循JIS K 7136之總霧度值的測定方法(亦即前述(1)之測定方法)相同之測定方法來測定,可獲得前述(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內部霧度值。該內部霧度值係從前述(1)之總霧度值排除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的前述凹凸之影響後的霧度值。 (3)將從前述(1)測得之總霧度值減去前述(2)測得之內部霧度值所得數值,作為前述(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的外部霧度值。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所含前述樹脂亦可包含有丙烯酸酯樹脂(亦稱丙烯酸樹脂)。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所含前述樹脂亦可包含有胺甲酸酯丙烯酸酯樹脂。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所含前述樹脂亦可為硬化型胺甲酸酯丙烯酸酯樹脂及多官能丙烯酸酯之共聚物。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係使用包含樹脂及填料的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來形成,且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亦可具有凝集部,該凝集部係藉由前述填料凝集而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表面形成凸狀部。又,形成前述凸狀部的凝集部中,前述填料亦可在複數個填料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面方向的一方向上聚集之狀態下存在。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例如亦可以使複數個前述填料聚集之一方向與前述黑矩陣圖案之長邊方向一致之方式來配置前述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前述填料可舉例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前述觸變性賦予劑等。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如前述包含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例如可將防眩性硬塗層(B)表面製成凹凸形狀以賦予防眩性,並發揮控制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前述外部霧度值的作用。如前述,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較前述第2粒子更大。如此一來,吾等認為藉由使用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兩者可抑制或防止條痕及橫紋之理由例如如下。首先,根據前述第1粒子,可展現高防眩性。但,僅使用前述第1粒子時,有因前述第1粒子之分布不均勻而產生顯示之黑白濃淡不均(例如前述條痕、橫紋等)之虞。在此,藉由進一步添加前述第2粒子,可提高造成顯示缺陷之原因之相當於黑白之「黑」部的低散射部的散射度。藉此,縮小前述「黑」部與正常部之散射差,而即使連續塗敷前述塗敷液(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材料),仍可維持外觀品質。或是吾等認為藉由添加前述第2粒子,前述第1粒子之分布本身會易變均勻,因此可抑制或防止條痕及橫紋。惟,該等僅為可推測機制之一例,本發明不受其任何限定。
本發明中,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1如前述,大於3.0µm且在8.5µm以下。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1可為例如3.5µm以上、4.0µm以上、4.5µm以上或5.0µm以上,且亦可為例如8.0µm以下、7.5µm以下、7.0µm以下或6.5µm以下。
本發明中,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2如前述,為1.0µm以上且3.0µm以下。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2可為例如1.2µm以上、1.4µm以上、1.6µm以上或1.8µm以上,且亦可為例如2.8µm以下、2.5µm以下、2.2µm以下或2.0µm以下。
此外,本發明中,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等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可透過例如庫爾特計數法來測定。例如使用利用了細孔電阻法的粒度分布測定裝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 Inc.製),測定相當於前述粒子通過前述細孔時之前述粒子體積的電解液之電阻,藉此測定出前述粒子之數量與體積,算出重量平均粒徑。
前述第1及前述第2粒子的形狀無特別限制,各自可為例如珠狀之大致球形,亦可為粉末等不定形者,但宜為大致球形。前述第1及前述第2粒子的形狀較宜為長寬比在1.5以下的大致球形,最宜為球形。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層中,相對於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前述樹脂層的樹脂之總質量,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可為例如1.0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上或2.5質量%以上,且亦可為例如20.0質量%以下、18.0質量%以下、16.0質量%以下或14.0質量%以下。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例如由調整前述Ry及θa之觀點來看、或由將其他表面形狀參數調整成所期望之範圍來看,適當設定即可。由不使防眩性不足之觀點來看,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宜不過低,而由防止過度之白暈之觀點來看,前述第1粒子之含有率宜不過高。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層中,相對於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前述樹脂層的樹脂之總質量,前述第2粒子之含有率可為例如1.0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上、2.0質量%以上或2.5質量%以上,且亦可為例如15.0質量%以下、12.0質量%以下、10.0質量%以下或7.0質量%以下。由避免MD條痕・橫紋之產生風險之觀點來看,前述第2粒子之含有率宜不過低,而由防止過度之白暈及避免因過度凝集所致之點缺陷之發生風險之觀點來看,前述第2粒子之含有率宜不過高。
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可為例如3.5質量%以上、4.0質量%以上、4.5質量%以上、5質量%以上、5.5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上或6.5質量%以上,且亦可為例如25.0質量%以下、23.0質量%以下、22質量%以下、21質量%以下、20質量%以下、18.0質量%以下、16.0質量%以下、14.0質量%以下或12.0質量%以下。由不使防眩性不足之觀點來看,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含有率)宜不過低。另一方面,由防止過度之白暈及避免因過度凝集所致之點缺陷之發生風險之觀點來看,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含有率)宜不過高。
又,由藉由某程度大小以上之粒子易設計所期望之Ry及θa之理由,如前所述,前述第1粒子之質量合計相對於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宜為2/3以上。另一方面,由避免所形成之凹凸受第2粒子之粒徑影響之理由,前述第1粒子之質量合計相對於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宜為10倍以下。前述第1粒子之質量合計相對於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可為例如1倍以上、2倍以上、3倍以上或4倍以上,且亦可為例如9倍以下、8倍以下、7倍以下或6倍以下。
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的材質無特別限定,各自可為例如無機粒子亦可為有機粒子,且亦可併用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前述無機粒子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氧化矽粒子、氧化鈦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錫粒子、碳酸鈣粒子、硫酸鋇粒子、滑石粒子、高嶺土粒子、硫酸鈣粒子等。又,前述有機粒子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粉末(PMMA粒子)、聚矽氧樹脂粉末、聚苯乙烯樹脂粉末、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樹脂粉末、苯胍胺樹脂粉末、三聚氰胺樹脂粉末、聚烯烴樹脂粉末、聚酯樹脂粉末、聚醯胺樹脂粉末、聚醯亞胺樹脂粉末、聚氟乙烯樹脂粉末等。該等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前述第1粒子可單獨使用1種粒子,亦可併用2種以上粒子。前述第2粒子可單獨使用1種粒子,亦可併用2種以上粒子。
前述第1粒子及第2粒子之折射率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1.3以上、1.4以上、1.5以上或1.6以上,亦可為例如2.0以下、1.9以下、1.8以下或1.7以下。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例如如同後述,係藉由將包含前述樹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及溶劑的塗敷液塗敷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之面上而形成塗膜,接著,從前述塗膜去除前述溶劑而形成。前述樹脂可舉例如熱硬化性樹脂、可藉由紫外線或光而硬化之游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前述樹脂亦可使用市售之熱硬化型樹脂或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等。
前述熱硬化型樹脂或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例如可使用可藉由熱、光(紫外線等)或電子束等硬化之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之至少一基團的硬化型化合物,可舉例如聚矽氧樹脂、聚酯樹脂、聚醚樹脂、環氧樹脂、胺甲酸酯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樹脂、聚丁二烯樹脂、聚硫醇多烯樹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或預聚物等。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前述樹脂中亦可使用例如具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之至少一基團的反應性稀釋劑。前述反應性稀釋劑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08-88309號公報記載之反應性稀釋劑,例如包含單官能丙烯酸酯、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前述反應性稀釋劑宜為3官能以上丙烯酸酯、3官能以上甲基丙烯酸酯。其係因可使防眩性硬塗層(B)之硬度優異。前述反應性稀釋劑還可舉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的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該等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如前述亦可不包含有觸變性賦予劑。藉由包含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例如可易控制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凝集狀態。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例如可為選自於由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及改質脲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又,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亦可為例如增黏劑。
為了改善與前述樹脂之親和性,前述有機黏土宜為經有機化處理的層狀黏土。前述有機黏土可自家調製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舉例如LOOSENTIGHT SAN、LOOSENTIGHT STN、LOOSENTIGHT SEN、LOOSENTIGHT 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 MPE(商品名,皆為Co-op Chemical Co.,Ltd.製);ESBEN、ESBEN C、ESBEN E、ESBEN W、ESBEN P、ESBEN WX、ESBEN N-400、ESBEN NX、ESBEN NX80、ESBEN NO12S、ESBEN NEZ、ESBEN NO12、ESBEN NE、ESBEN NZ、E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皆為HOJUN Co.,Ltd.製);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皆為KUNIMINE INDUSTRIES CO., LTD.製);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 40(商品名,皆為Rockwood Additives Ltd製)等。
前述氧化聚烯烴可自家調製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舉例如DISPARLON 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股份公司製)、DISPARLON SA300(商品名,共榮社化學股份公司製)等。
前述改質脲係異氰酸酯單體或其加成物與有機胺的反應物。前述改質脲可自家調製亦可使用市售品。前述市售品可舉例如BYK410(BYK-CHEMIE公司製)等。
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層中,相對於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前述樹脂層的樹脂之總質量,例如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亦可包含有0.2~5質量%或0.4~4質量%。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最大厚度(DB )無特別限制,可為例如2µm以上、3µm以上、4µm以上或5µm以上,且亦可為例如20µm以下、18µm以下、16µm以下或14µm以下。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最大厚度(DB )與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1)之比d1/DB 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0.2以上、0.4以上、0.6以上或0.8以上,且亦可為例如2.0以下、1.8以下、1.6以下或1.4以下。例如,d1/DB 若大,則如前述有Ry及θa易變大之傾向。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具有凝集部,該凝集部係藉由前述填料凝集而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表面形成凸狀部,而形成前述凸狀部的凝集部中,前述填料亦可在複數個填料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面方向的一方向上聚集之狀態下存在。藉此例如可防止螢光燈之倒映等。惟,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不受此限。
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亦可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與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間具有中間層,該中間層包含源自前述透光性基材(A)之樹脂與源自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樹脂。藉由控制該中間層之厚度,可控制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的表面形狀。例如,當增大前述中間層的厚度,前述Ry及θa易變大,而當縮小前述中間層的厚度,前述Ry及θa易變小。
本發明中,形成前述中間層(亦稱為滲透層、相溶層)的機制無特別限定,例如係在本發明人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前述乾燥步驟中形成。具體而言例如在前述乾燥步驟中,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用塗敷液滲透至前述透光性基材(A),而形成包含源自前述透光性基材(A)之樹脂與源自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樹脂的前述中間層。前述中間層所含樹脂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前述透光性基材(A)所含樹脂與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所含樹脂僅單純混合(相溶)而成者。又,前述中間層所含樹脂,例如亦可為前述透光性基材(A)所含樹脂與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所含樹脂中之至少一者經加熱、光照射等而有化學變化。
下述數學式(7)定義之前述中間層的厚度比率R無特別限定,例如為0.10~0.80,可為例如0.15以上、0.20以上、0.25以上、0.30以上、0.40以上或0.45以上,且可為例如0.75以下、0.70以下、0.65以下、0.60以下、0.50以下、0.40以下、0.45以下或0.30以下。前述中間層之厚度比率R可為例如0.15~0.75、0.20~0.70、0.25~0.65、0.30~0.60、0.40~0.50、0.45~0.50、0.15~0.45、0.15~0.40、0.15~0.30或0.20~0.30。前述中間層例如可藉由以穿透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截面來確認,且可測定厚度。 R=[DC /(DC +DB )]   (7) 前述數學式(7)中,DB 係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的厚度[μm],DC 係前述中間層的厚度[μm]。
又,防眩性硬塗層(B)之表面形狀亦可藉由控制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所含填料之凝集狀態來設計。前述填料之凝集狀態例如可藉由前述填料之材質(例如微粒子表面之化學改質狀態、對溶劑或樹脂之親和性等)、樹脂(黏結劑)或溶劑之種類、組合等來控制。又,可藉由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來精密控制前述微粒子之凝集狀態。
另外,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亦可為前述凸狀部呈平緩形狀而可防止造成外觀缺陷之防眩性硬塗層(B)表面之突起狀物產生者,但受此限。又,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例如亦可在防眩性硬塗層(B)之厚度方向上於直接或間接重疊之位置存在有若干前述微粒子。
前述其他層無特別限定,例如如前述亦可為低折射率層、抗反射層、高折射率層、硬塗層、黏著劑層等。又,前述其他層可為一層亦可為複數層,為複數層時,可為1種亦可為複數種。例如,前述其他層可為厚度及折射率經嚴密控制之光學薄膜或可為積層有二層以上前述光學薄膜者。
[2.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無特別限制,無論以何種方法製造皆可,但宜藉由前述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來製造。
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例如可以下述方式進行。
首先,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以滿足前述數學式(1)~(4)之方式來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藉此製造前述透光性基材(A)與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積層體。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如前述,包含以下步驟:塗敷步驟,係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塗敷塗敷液(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材料);及塗膜形成步驟,係使已塗敷之前述塗敷液乾燥而形成塗膜。又,例如如前述,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更可包含有使前述塗膜硬化之硬化步驟。前述硬化例如可在前述乾燥後進行,但不受此限。前述硬化可藉由例如加熱、光照射等來進行。前述光無特別限定,亦可為例如紫外線等。前述光照射之光源亦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高壓水銀燈等。
前述塗敷液如前述,包含前述樹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及溶劑。前述塗敷液亦可為例如包含前述樹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及前述溶劑之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塗敷液)。
前述塗敷液宜展現觸變性,且以下述式規定之Ti值宜在1.3~3.5之範圍,較宜為1.4~3.2之範圍,且1.5~3之範圍更佳。 Ti值=β1/β2 上述式中,β1為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在剪切速度20(1/秒)之條件下測定之黏度,β2為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在剪切速度200(1/秒)之條件下測定之黏度。
只要Ti值為1.3以上,便不易有產生外觀缺陷、或有關防眩性、白暈之特性惡化的問題發生。又,只要Ti值為3.5以下,便不易有前述粒子不凝集而呈分散狀態等問題發生。
又,前述塗敷液可包含有或不包含觸變性賦予劑,但包含觸變性賦予劑易展現觸變性故為佳。又,如前述,藉由前述塗敷液包含前述觸變性賦予劑,可獲得防止前述粒子沉降之效果(觸變性效果)。並且,藉由前述觸變性賦予劑本身的剪切凝集,亦可更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硬塗薄膜的表面形狀。
前述溶劑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各種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因應前述樹脂之組成、前述粒子及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之種類、含量等,為了獲得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亦可適當選擇最佳之溶劑種類及溶劑比率。溶劑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IPA)、丁醇、三級丁醇(TBA)、2-甲氧基乙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戊酮等酮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類;二異丙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等醚類;乙二醇、丙二醇等甘醇類;乙賽璐蘇、丁賽璐蘇等賽璐蘇類;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等。又,例如前述溶劑亦可包含有烴溶劑與酮溶劑。前述烴溶劑亦可為例如芳香族烴。前述芳香族烴亦可為例如選自於由甲苯、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乙苯及苯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前述酮溶劑亦可為例如選自於由環戊酮及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二乙基酮、環己酮、異佛酮、苯乙酮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前述溶劑例如為了使觸變性賦予劑(例如增黏劑)溶解,宜包含前述烴溶劑(例如甲苯)。前述溶劑亦可為例如以90:10~10:90之質量比混合了前述烴溶劑與前述酮溶劑之溶劑。前述烴溶劑與前述酮溶劑之質量比亦可為例如80:20~20:80、70:30~30:70或40:60~60:40等。此時,例如前述烴溶劑為甲苯,而前述酮溶劑亦可為甲基乙基酮。又,前述溶劑例如包含甲苯的同時,更可包含有選自於由乙酸乙酯、乙酸丁酯、IPA、甲基異丁基酮、甲基乙基酮、甲醇、乙醇及TBA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種。
例如在作為透光性基材(A)採用丙烯酸薄膜來形成中間層(滲透層)時,可適宜使用對丙烯酸薄膜(丙烯酸樹脂)為良溶劑者。該溶劑例如如前述亦可為包含烴溶劑與酮溶劑之溶劑。前述烴溶劑亦可為例如芳香族烴。前述芳香族烴亦可為例如選自於由甲苯、鄰二甲苯、間二甲苯、對二甲苯、乙苯及苯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前述酮溶劑亦可為例如選自於由環戊酮、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二乙基酮、環己酮、異佛酮及苯乙酮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者。前述溶劑亦可為例如以90:10~10:90之質量比混合了前述烴溶劑與前述酮溶劑之溶劑。前述烴溶劑與前述酮溶劑之質量比亦可為例如80:20~20:80、70:30~30:70或40:60~60:40等。此時,例如前述烴溶劑為甲苯,而前述酮溶劑亦可為甲基乙基酮。
例如在作為透光性基材(A)採用三醋酸纖維素(TAC)來形成中間層(滲透層)時,可適宜使用對TAC為良溶劑者。該溶劑可舉例如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環戊酮等。
又,藉由適當選擇溶劑,可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使其良好展現對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塗敷液)的觸變性。例如使用有機黏土時,可適宜單獨使用或併用甲苯及二甲苯;例如使用氧化聚烯烴時,可適宜單獨使用或併用甲基乙基酮、乙酸乙酯、丙二醇單甲基醚;例如使用改質脲時,可適宜單獨使用或併用乙酸丁酯及甲基異丁基酮。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可添加各種調平劑。前述調平劑可為了防止塗敷不均(塗敷面均勻化)而使用例如氟系或聚矽氧系調平劑。在本發明中,可因應對防眩性硬塗層(B)表面要求防污性之情況、或如後述要於防眩性硬塗層(B)上形成抗反射層(低折射率層)或含層間充填劑之層之情況等,適當選定調平劑。在本發明中,例如可透過使其含有前述觸變性賦予劑來使塗敷液展現觸變性,因此不易發生塗敷不均。此時,例如具有可拓展前述調平劑之選項的優點。
前述調平劑之摻混量相對於前述樹脂100重量份例如為5重量份以下,宜為0.01~5重量份之範圍。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亦可因應需要在不損及性能之範圍內添加顏料、充填劑、分散劑、塑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界面活性劑、防污劑、抗氧化劑等。該等添加劑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亦可使用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8-88309號公報記載之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發劑。
將前述塗敷液塗敷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來形成塗膜之方法可使用例如噴注式塗佈法、模塗法、噴塗法、凹版塗佈法、輥塗法、棒塗法等塗敷法。
接著,如前述使前述塗膜乾燥及硬化,而形成防眩性硬塗層(B)。前述乾燥可為例如自然乾燥,可為噴吹風之風乾,可為加熱乾燥,亦可為組合該等之方法。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用塗敷液之乾燥溫度例如亦可為30~200℃之範圍。前述乾燥溫度可為例如40℃以上、50℃以上、60℃以上、70℃以上、80℃以上、90℃以上或100℃以上,且可為190℃以下、180℃以下、170℃以下、160℃以下、150℃以下、140℃以下、135℃以下、130℃以下、120℃以下或110℃以下。乾燥時間無特別限定,可為例如30秒以上、40秒以上、50秒以上或60秒以上,且可為150秒以下、130秒以下、110秒以下或90秒以下。
前述塗膜之硬化手段無特別限制,惟宜為紫外線硬化。能量線源的照射量以在紫外線波長365nm下之累積曝光量計宜為50~500mJ/cm2 。只要照射量為50mJ/cm2 以上,硬化便容易充分進行,而所形成之防眩性硬塗層(B)的硬度易變高。又,只要為500mJ/cm2 以下,便可防止所形成之防眩性硬塗層(B)的著色。
依以上方式可製造前述透光性基材(A)與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積層體。該積層體可直接作為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亦可於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上形成前述其他層來製成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前述其他層之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以與一般的低折射率層、抗反射層、高折射率層、硬塗層、黏著劑層等形成方法相同或依循其之方法來進行。
[3.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光學構件無特別限定,亦可為例如偏光板。前述偏光板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包含有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及偏光件,並可更含有其他構成要素。前述偏光板之各構成要素例如亦可藉由接著劑或黏著劑等來貼合。
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亦無特別限定,可為任意影像顯示裝置,可舉例如液晶顯示裝置、有機EL顯示裝置等。
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例如為於視辨側表面具有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的影像顯示裝置,且前述影像顯示裝置亦可具有黑矩陣圖案。
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可將前述透光性基材(A)側透過黏著劑或接著劑貼合於用於LCD之光學構件。此外,在進行該貼合時,亦可對前述透光性基材(A)表面進行如前述之各種表面處理。如同前述,根據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可大範圍地自由控制防眩性硬塗薄膜的表面形狀。因此,藉由使用接著劑或黏著劑等將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與其他光學構件積層而可獲得之光學特性將涵蓋已針對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形狀做對應之廣泛的範圍。
前述光學構件可舉例如偏光件或偏光板。偏光板之構成一般係於偏光件之單側或兩側具有透明保護薄膜。欲於偏光件兩面設置透明保護薄膜時,表背的透明保護薄膜可為相同材料亦可為不同材料。偏光板通常配置於液晶單元兩側。又,偏光板係配置成使2片偏光板之吸收軸大致互相正交。
積層有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偏光板的構成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於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上依序積層有透明保護薄膜、前述偏光件及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之構成,亦可為於前述防眩性薄膜上依序積層有前述偏光件、前述透明保護薄膜之構成。
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除了將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配置在特定方向之外,其餘為與以往之影像顯示裝置相同之構成。例如為LCD時,可藉由將液晶單元、偏光板等光學構件及因應需求的照明系統(背光件等)等各構成零件適當組裝後再組入驅動電路等來製造。
根據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可使強勁的外光散射而抑制反射,故即便在戶外仍可抑制倒映。因此,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例如可適宜用作戶外用公共資訊顯示器等。惟,本發明影像顯示裝置不受此用途所限,可用於其他任意用途上。其用途可舉例如電腦顯示器、筆記型電腦、複印機等OA機器、行動電話、時鐘、數位相機、攜帶型資訊終端機(PDA)、可攜式遊戲機等攜帶型機器、視訊攝影機、電視、微波爐等家庭用電氣機器、後照監視器、汽車導航系統用監測器、汽車音響等車載用機器、商業店鋪用資訊導覽用螢幕等展示機器、監視用螢幕等警報機器、看護用監測器、醫療用監測器等看護醫療機器等。
實施例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與比較例一同進行說明。惟,本發明不受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所限。
此外,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物質的份數只要未特別說明,即為質量份(重量份)。
[實施例1] 依以下方式製出防眩性硬塗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調製) 作為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所含樹脂,準備了紫外線硬化型胺甲酸酯丙烯酸酯樹脂(新中村化學(股)製,商品名「UA53H-80MB」,固體成分80%)40重量份及以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為主成分之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製,商品名「Viscoat#300」,固體成分100%)60重量份。以前述樹脂之樹脂固體成分每100重量份,混合作為前述第1粒子之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0µm,折射率1.515)5重量份、作為第2粒子之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1重量份,合計6重量份,以及作為觸變性賦予劑之有機黏度的合成膨潤石(KUNIMINE INDUSTRIES CO., LTD.製,商品名「SUMECTON SAN」)1.5重量份、光聚合引發劑(BASF公司製,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調平劑(DIC(股)製,商品名「GRANDIC PC4100」,固體成分10重量%)1.0重量份。將該混合物以甲苯/乙酸乙酯混合溶劑(重量比50/50)稀釋成固體成分濃度成為30%,而調製出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塗敷液)。
(透光性基材(A)) 作為透光性基材(A)係準備了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丙烯酸薄膜,東洋鋼鈑(股)製,商品名「HX40UC」,厚度:40µm,薄膜寬度:1330mm,折射率:1.49)。
(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 於前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透光性基材(A))之單面使用模塗機連續塗佈(塗敷)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材料(塗敷液)500m,而形成未乾燥之塗膜(塗敷步驟)。然後,將形成有該未乾燥之塗膜的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往接下來的乾燥步驟(塗膜形成步驟)輸送。乾燥步驟(塗膜形成步驟)中,係在100℃下加熱1分鐘,藉此使前述未乾燥之塗膜乾燥而形成塗膜。之後,以高壓水銀燈照射累積光量300mJ/cm2 之紫外線,將前述塗膜進行硬化處理而形成厚度(最大厚度)3.0µm之防眩性硬塗層(B),而獲得實施例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針對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寬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接觸式表面形狀測定器測定表面之形狀曲線,並測定表面形狀參數Ry、θa。結果,Ry=6.62µm,θa=4.46°。此外,Ry及θa係利用下述測定方法測定。在以下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亦同。又,上述厚度(最大厚度)及表面形狀參數皆為在進行連續塗敷500m以上後之500m位置的薄膜中裁切寬度方向中央部並測定所得之值。在以下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亦同。
<Ry及θa之測定方法> 以黏著劑將Matsunami Glass Ind.,Ltd.製之玻璃板(厚度1.3mm)貼合於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未形成防眩性硬塗層(B)之面,並使用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股)小坂研究所製)在截止值0.8mm之條件下測定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之表面形狀,算出最大高度及平均傾角。並將在任意10處測定前述最大高度及平均傾角所得平均值分別作為最大高度Ry及平均傾角θa。此外,前述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會自動算出前述最大高度Ry及前述平均傾角θa。又,前述最大高度Ry及前述平均傾角θa之測定方法及算出方法係依循JIS B 0601(1994年版)者。
[實施例2] 以使防眩性硬塗層(B)的厚度(最大厚度)成為7.0µm之方式來形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45µm,θa=1.15°。
[實施例3]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0µm,折射率1.515)8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以使防眩性硬塗層(B)的厚度(最大厚度)成為5.0µm之方式來形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3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2.97µm,θa=3.12°。
[實施例4]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6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3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4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03µm,θa=3.33°。
[實施例5]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0µm,折射率1.515)12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8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4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5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23µm,θa=4.03°。
[實施例6]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0µm,折射率1.515)8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XX145AA」,重量平均粒徑:1.5µm,折射率1.495)1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5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6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29µm,θa=3.61°。
[實施例7]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9.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6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7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57µm,θa=1.36°。
[實施例8]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XX140AA」,重量平均粒徑:3.5µm,折射率1.535)10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XX145AA」,重量平均粒徑:1.5µm,折射率1.495)2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並且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3.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8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81µm,θa=4.81°。
[實施例9]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5.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8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9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59µm,θa=1.61°。
[實施例10]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XX42AA」,重量平均粒徑:8.0µm,折射率1.515)2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3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9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10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4.40µm,θa=2.28°。
[實施例11]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9.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0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實施例1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70µm,θa=1.18°。
[比較例1]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14.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40µm,θa=0.88°。
[比較例2]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5µm,折射率1.515)8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3.0µm,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7.41µm,θa=5.90°。
[比較例3]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6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2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3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7.68µm,θa=7.83°。
[比較例4]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XX140AA」,重量平均粒徑:3.5µm,折射率1.535)1.5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未添加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3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4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2.32µm,θa=1.44°。
[比較例5]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5µm,折射率1.515)8.0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且未添加第2粒子,並且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5.0µm,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4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5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58µm,θa=3.59°。
[比較例6]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9.0µm,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5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6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74µm,θa=1.42°。
[比較例7] 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徑:5.5µm,折射率1.515)12.0重量份作為前述第1粒子,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5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7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74µm,θa=4.38°。
[比較例8]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9.0µm,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7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8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1.96µm,θa=1.62°。
[比較例9] 未添加前述第1粒子,且使用丙烯酸與苯乙烯之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3DXE」,重量平均粒徑:3.0µm,折射率1.525)6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1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9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2.94µm,θa=2.63°。
[比較例10] 將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成厚度(最大厚度)成為9.0µm,除此之外依與比較例9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10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0.92µm,θa=0.70°。
[比較例11] 使用氧化矽粒子(日產化學(股)製,商品名「MIBK-ST」,平均粒徑10nm,固體成分30%)10重量份作為前述第2粒子,除此之外依與實施例3相同製造方法而製出比較例1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表面形狀參數為Ry=3.21µm,θa=2.67°。
針對依以上方式序製出之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藉由前述測定方法測定外部霧度值,並藉由下述方法評估在500m位置之條痕、橫痕與判定防眩性。
[在500m位置的條痕、橫痕之評估方法] 在塗敷500m後之薄膜捲材(防眩性硬塗薄膜)中,從前述捲材裁切出500m之後之任意位置之寬度方向上1330mm寬且於薄膜行進方向上為1000mm之片材。接著,於裁切出之前述片材(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與防眩性硬塗層(B)相反之側的面貼附附黏著劑之黑色PET薄膜。之後,在暗房環境下對防眩性硬塗層(B)照射LED光源,並用肉眼判定倒映之LED光與未倒映之邊界的部分,藉由下述基準評估有無發生具有白暈之部分與純黑部分的外觀不均。 ・黑白濃淡之對比差明顯者:× ・雖有些許濃淡,但為容許範圍以上:○
[防眩性之判定方法] 在塗敷500m後之薄膜捲材(防眩性硬塗薄膜)中,從前述捲材裁切出500m之後之任意位置之寬度方向上1330mm寬且於薄膜行進方向上為1000mm之片材。接著,於裁切出之前述片材(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與防眩性硬塗層(B)相反之側的面貼附附黏著劑之黑色PET薄膜。之後,在暗房環境下對防眩性硬塗層(B)照射LED光源,並用肉眼判定倒映之LED光的模糊狀態之程度,藉由下述基準進行評估。 ・螢光燈適度地模糊(有兼具純黑部分):○ ・白暈過強、或過度倒映光源:×
針對前述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將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1、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d2、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含有率(份數)、外部霧度值、Ry、θa、在500m位置之條痕・橫紋之評估結果及防眩性之判定結果統整顯示於下述表1及表2中。此外,下述表1及表2中,「份數」表示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中,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100重量份(質量份)的前述第1粒子或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份(質量份)數。即,該「份數」等於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之前述第1粒子或前述第2粒子的含有率(質量%)。又,下述表1及表2中,「合計份數」表示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中,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100重量份(質量份)的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合計重量份(質量份)數。即,該「合計重量份數」等於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之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的合計含有率(質量%)。
[表1]
Figure 02_image001
[表2]
Figure 02_image003
如前述表1及表2所示,滿足本發明全部要件之實施例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良好,並且未觀察到條痕・橫紋之發生。即,該等實施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相對於此,未滿足本發明要件中之任一者的比較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不佳、或是有觀察到條痕・橫紋之發生。亦即,該等比較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無法兼顧抑制倒映與抑制條痕及橫紋。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以上,如所說明,根據本發明可提供倒映經抑制且條痕及橫紋經抑制或防止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根據本發明防眩性薄膜,例如可使強勁的外光散射而抑制反射,故即便在戶外仍可抑制倒映。因此,本發明例如可適宜用於戶外用公共資訊顯示器等影像顯示裝置。惟,本發明不受此用途所限,可應用在廣泛用途上。
本申請案係主張立基於2020年2月5日提申之日本申請案特願2020-018382之優先權,並將全部揭示內容納入於此。
10:防眩性薄膜 11:透光性基材(A) 12:防眩層(B) 12a:樹脂層 12b1:第1粒子 12b2:第2粒子 d1: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 d2: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 Ry:最表面之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 θa:最表面之凹凸的平均傾角
圖1係顯示本發明防眩性硬塗薄膜之一例的截面圖。
10:防眩性薄膜
11:透光性基材(A)
12:防眩層(B)
12a:樹脂層
12b1:第1粒子
12b2:第2粒子
d1: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
d2: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
Ry:最表面之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
θa:最表面之凹凸的平均傾角

Claims (11)

  1. 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係於透光性基材(A)上積層有防眩性硬塗層(B)者,該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徵在於: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係藉由樹脂層形成,且於前述樹脂層內部包含第1粒子及第2粒子; 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1粒子及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2~25質量%; 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中之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側之最表面形成有凹凸; 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1), 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滿足下述數學式(2),且 前述最表面之凹凸形狀滿足下述數學式(3)及(4); 3.0<d1≦8.5[µm]      (1) 1.0≦d2≦3.0[µm]      (2) Ry:1.0≦Ry≦7.0[µm]   (3) θa:1.0≦θa≦7.5[°]    (4) 前述數學式(1)中,d1係前述第1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2)中,d2係前述第2粒子之重量平均粒徑[µm], 前述數學式(3)中,Ry係前述凹凸之凸部的最大高度[μm], 前述數學式(4)中,θa係前述凹凸的平均傾角[°]。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相對於形成前述樹脂層之樹脂的總質量,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1質量%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防眩性硬塗薄膜中,因前述凹凸造成之外部霧度值為5%以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第1粒子之質量合計相對於前述第2粒子之質量合計為2/3以上。
  5. 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係製造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方法,該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 其包含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該步驟係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以滿足前述數學式(1)~(4)之方式形成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包含:塗敷步驟,係於前述透光性基材(A)上塗敷塗敷液;及塗膜形成步驟,係使已塗敷之前述塗敷液乾燥而形成塗膜;並且 前述塗敷液包含前述樹脂、前述第1粒子、前述第2粒子及溶劑。
  6. 如請求項5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塗敷步驟中,係以1000mm以上之寬度連續塗敷前述塗敷液500m以上。
  7. 如請求項5或6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防眩性硬塗層(B)形成步驟更包含使前述塗膜硬化之硬化步驟。
  8. 一種光學構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9. 如請求項8之光學構件,其係偏光板。
  10.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或如請求項8或9之光學構件。
  11. 如請求項10之影像顯示裝置,其係公共資訊顯示器。
TW110104276A 2020-02-05 2021-02-04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1462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8382 2020-02-05
JP2020018382A JP2021124616A (ja) 2020-02-05 2020-02-05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6244A true TW202146244A (zh) 2021-12-16

Family

ID=77199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4276A TW202146244A (zh) 2020-02-05 2021-02-04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24616A (zh)
KR (1) KR20220126626A (zh)
CN (1) CN114144702B (zh)
TW (1) TW202146244A (zh)
WO (1) WO20211576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JP2023100413A (ja) * 2022-01-06 2023-07-1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23177169A (ja) * 2022-06-01 2023-12-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0461A (ja) 2002-09-19 2004-04-08 Oruteeji:Kk 情報共有サーバ及び情報共有プログラム
JP2006330705A (ja) * 2005-04-28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光拡散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のような光拡散フィルムまたは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75725A (ja) * 2007-12-28 2009-08-06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防眩性積層体
JP5245920B2 (ja) * 2008-09-26 2013-07-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3415791B (zh) * 2011-06-29 2017-02-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JP2016035575A (ja) * 2014-08-01 2016-03-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6035574A (ja) * 2014-08-01 2016-03-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458408B2 (ja) * 2014-08-28 2019-01-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ギラツキ発生の評価方法
JP2017032711A (ja) * 2015-07-30 2017-02-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WO2017188186A1 (ja) * 2016-04-25 2017-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光学シート及び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
WO2018021388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文字ぼけ評価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0603576B (zh) * 2017-05-12 2021-12-03 索尼公司 显示装置
JP2020086273A (ja) * 2018-11-29 2020-06-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393875B2 (ja) * 2019-04-10 2023-12-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26626A (ko) 2022-09-16
JP2021124616A (ja) 2021-08-30
WO2021157664A1 (ja) 2021-08-12
CN114144702B (zh) 2024-06-18
CN114144702A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5964B (zh) 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605266B (zh)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TW202146244A (zh) 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KR102297565B1 (ko) 반사 방지 필름, 반사 방지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535035B2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画像表示装置用表示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261858B2 (ja) 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2032161A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的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617826B (zh)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WO2020209288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834758B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21095746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設計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124165A (zh)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之設計方法、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