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7826B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17826B TWI617826B TW102117014A TW102117014A TWI617826B TW I617826 B TWI617826 B TW I617826B TW 102117014 A TW102117014 A TW 102117014A TW 102117014 A TW102117014 A TW 102117014A TW I617826 B TWI617826 B TW I61782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lare
- particles
- coating liquid
- imparting agent
- film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46—Cla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16—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21—Urea; Derivatives thereof, e.g. biure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08—Polarising elements comprising dielectric particles, e.g. birefringent crystals embedded in a 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不依賴粒子具有的凝聚特性而可對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並由此能夠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狀的防眩層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該方法係將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並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個的覆液塗布在透光性基材上,並使其發生剪切、固化:(I)Ti值為1.2~3.5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II)Ti值為1.2~3.5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a為負值;Ti值=β1/β2 (A)β1:剪切速度為20(1/s)時的黏度β2:剪切速度為200(1/s)時的黏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為了防止由外光的反射或影像的反光而造成的對比度的降低,防眩性薄膜係配置在陰極管顯示裝置(CRT)、液晶顯示裝置(LCD)、等離子體顯示面板(PDP)及電場發光顯示器(ELD)等各種影像顯示裝置的顯示器表面。而關於所述防眩性薄膜,則提出了用於實現適度的防眩性及提高其它物性的各種方案。
例如提出了,藉由在將用於形成防眩層之含有微粒的塗料塗布到基材上並使其乾燥時,利用溶劑揮發時發生的對流而在塗覆層表面形成貝納得穴流(Benard Cell)結構,而將表面形狀控制為平緩形狀的方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另外還有,藉由利用微粒形成三維立體結構凝聚
部來提高顯示特性的方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2中,為了使防眩層的凹凸形狀平緩,其為在防眩層的表面形成有表面調整層的兩層結構者。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5725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641846號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1中,係利用微粒集合成平面狀來形成貝納得穴流,由此使防眩層表面成為平緩的凹凸結構,而實現了兼顧防眩性及對比度。但是,為了利用貝納得穴流來製作所期望的形狀,如上所述,在使其乾燥時,需要控制溶劑揮發時發生的對流,因此塗布、乾燥步驟中需要對生產條件進行極嚴密的控制。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中,為了使防眩層表面形成平緩的凹凸結構,其為在使粒子凝聚而形成的防眩層的表面上進一步形成有表面調整層的兩層結構者。因此,與防眩層為1層結構的相比,其製造步驟多、生產率差。
因此,本發明人等在使粒子凝聚而形成具有表面為平緩的凹凸結構的防眩層的同時,考慮到生產率及成本而新著手開發不是以兩層結構、而是以1層構成形成防眩層的方案。而本發明人等在積極開發時則碰到了下述的新課
題:在利用粒子的凝聚而形成的1層構成的防眩層中,於外觀檢査(在暗室中於螢光燈下目視檢查)上係在防眩性薄膜的表面發現缺陷。具有該外觀缺陷的防眩性薄膜無法作為製品使用而需要廢棄。此外,例如當在使用防眩性薄膜製成單葉狀態的偏光板的產品中發現外觀缺陷時,即使該外觀缺陷為1個部位,偏光板本身也必須廢棄。因此,特別是越大型的液晶面板用的偏光板,相對外觀缺陷的廢棄面積會越大,而成品率會極差。
對該外觀缺陷的機制反複研究的結果可知,其原因在於防眩層表面產生的突起狀物。該突起狀物的外觀缺陷係被認為在形成具有平緩的表面形狀的防眩層時會特別顯著地顯現。即係認為,在防眩層表面的凹凸形狀粗(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高)、且防眩性高的防眩性薄膜中,即使具有該突起狀物,由於防眩效果所產生的光的漫射,也不會那麼高程度地顯現出顯著的外觀缺陷。
本發明人等進一步深入研究,取該突起狀物的截面並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進行觀察,結果清楚可知多個粒子在防眩層的厚度方向相互重合地存在是該突起狀物發生的要因。
為了將該突起狀物從防眩層消除,而考慮減少所使用的粒子的份數,或者採用粒徑小的粒子。但是,此時會難以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所期望的平緩的表面凹凸形狀。此外還更考慮藉由增加防眩層相對於粒子的厚度來防止粒子在厚度方向的重疊,但此時會產生薄膜
發生捲曲等的問題。
另外,專利文獻2中,係藉由使用凝聚特性優異的粒子並利用該粒子的凝聚作用,而形成所期望的表面形狀。詳細而言,例如根據溶劑的極性,而採用在表面導入了疏水性基團或親水性基團的粒子。如此,當使用凝聚特性優異的粒子時,能夠利用該粒子的凝聚而較容易地對表面形狀進行設計。但是,如上所述的粒子由於為在表面導入了疏水性基團或親水性基團的設計,因此難以穩定地產生相同特性,而其凝聚狀態易於受到塗覆液的組成的影響。因此,即使在塗布、乾燥步驟中對生產條件進行嚴密控制,也難以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
此外,塗覆液中的粒子在溶劑作用下會溶脹。因此,粒子的凝聚特性會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且在製備塗覆液後到進入實際的製造步驟為止,根據時間的不同,塗覆液中的粒子的溶脹狀態會不同。其結果是,凝聚狀態會受到影響,而難以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利用粒子的凝聚而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本發明所述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的目的在於,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且同時能夠不依賴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而可對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由此能夠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狀的防眩層。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塗布塗覆液的步驟,及,使所述塗覆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層的步驟;該方法之特徵在於:所述塗覆液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並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且所述製造方法還包含使塗覆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
(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
(I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
Ti值=β1/β2 (A)
所述式(A)中,β1:剪切速度為20(1/s)時的黏度
β2:剪切速度為200(1/s)時的黏度。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防眩性薄膜之,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塗布塗覆液的步驟,及,使所述塗覆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層的步驟該方法之特徵在於:所述塗覆液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且所述製造方法還包含使塗覆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並且藉由所述剪切使所述粒子集中,從而形成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特徵在於,其為藉由上述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所製造之防眩性薄膜。
本發明的塗覆液的特徵在於,其為用於形成防眩性薄膜中之防眩層者,而該防眩層係經積層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者;該塗覆液之特徵在於:包含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並且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
(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
(I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
Ti值=β1/β2 (A)
所述式(A)中,β1:剪切速度為20(1/s)時的黏度
β2:剪切速度為200(1/s)時的黏度。
本發明的偏光板的特徵在於,其包含偏光件及所述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
本發明的影像顯示裝置的特徵在於,其包含所述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
或者,本發明的影像顯示裝置係包含偏光板者,且其特徵在於所述偏光板為所述本發明的偏光板。
本發明為用於利用粒子的凝聚來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藉由本發明,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此外,能夠不依賴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而可對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由此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狀的防眩層。
詳細而言,藉由本發明,由於係使含有粒子的塗覆液含有觸變性賦予劑,因此利用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能夠防止粒子在防眩層的厚度方向上過度地發生凝聚。其結果是,藉由本發明,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此外,本發明中,藉由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的塗覆液並使該塗覆液發生剪切,由此利用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而使粒子偏頗存在,從而形成防眩層的表面形狀。如此,本發明中,為了使粒子偏頗存在,係利用塗覆液的剪切所產生的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因此能夠不依賴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而可對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
1~6、12‧‧‧粒子
10‧‧‧雙點劃線
11‧‧‧防眩層
13‧‧‧觸變性賦予劑
14、14a、14b‧‧‧凸狀部
20‧‧‧透光性基材
21‧‧‧塗膜
22‧‧‧塗覆液
圖1A為對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關係進行示例的圖。
圖1B為表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關係的另一個例子的圖。
圖2為表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觸變性賦予劑的假定分佈狀態的關係的示意圖。
圖3為對塗膜的剪切速度V的計算方法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4中,圖4(a)為表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中塗膜的剪切速度V的調整方法之一個例子的示意圖,圖4(b)為表示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中塗膜的剪切速度V的調整方法之另一例子的示意圖。
圖5為表示剪切速度V依賴於剪切保持時間t而發生變化時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6為對凸狀部的高度的定義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7A為表示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個例子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7B為表示與本發明不同、且防眩層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的防眩性薄膜的一個例子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8A(a)、(b)為對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有關粒子凝聚的推測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8B(a)、(b)為對與本發明不同、且防眩層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的防眩性薄膜中,有關粒子凝聚的推測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9(a)、(b)為對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防眩層的厚度方向及面方向的定義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10A(a)、(b)為對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形成有浸透層時之有關粒子凝聚的推測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10B(a)、(b)為對與本發明不同、且防眩層不含有觸
變性賦予劑的防眩性薄膜中形成有浸透層時之有關粒子凝聚的推測機制進行示意性說明的概略說明圖。
圖11為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關係的圖,且為標記了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直線的圖。
圖12為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關係的圖,且為標記了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二次多項式近似曲線的圖。
圖13(a)為對實施例1中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表面進行觀察而得到的光學顯微鏡(半透射模式)照片。圖13(a)中,比例尺為50μm。圖13(b)為表示圖13(a)的照片中所觀察的粒子的分佈的示意圖。
圖14(a)為對比較例4中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表面進行觀察而得到的光學顯微鏡(半透射模式)照片。圖14(a)中,比例尺為50μm。圖14(b)為表示圖14(a)的照片中所觀察的粒子的分佈的示意圖。
本發明係一種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塗布塗覆液,且使所述塗覆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層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並且,使用以下所示的塗覆液,同時使塗覆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發生剪切,從而能夠製造具有上述效果的防眩性薄膜。
以下,依序詳細地說明(1)塗覆液所含的觸變性
賦予劑的作用、(2)所使用的覆液的條件、(3)使塗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不過,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記載的限制。
<(1)塗覆液所含的觸變性賦予劑的作用>
本發明中使用的塗覆液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藉由使塗覆液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觸變性賦予劑,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
圖7A示意性地表示藉由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一個例子的構成。如圖7A的示意圖所示,防眩層11中,粒子12及觸變性賦予劑13會凝聚而在防眩層11的表面形成凸狀部14。粒子12及觸變性賦予劑13的凝聚狀態沒有特別限定,但有觸變性賦予劑13至少存在於粒子12的周圍的傾向。在形成凸狀部14的凝聚部中,粒子12係以多個聚集的狀態存在於防眩層11的面方向。其結果是,凸狀部14係呈平緩的形狀。另一方面,當所述防眩層不含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時,如圖7B的示意圖所示,防眩層11中,粒子12不僅僅在防眩層11的面方向、在其厚度方向也會多個凝聚,而形成凸狀部14a及14b。根據粒子12的面方向的凝聚與厚度方向的凝聚的程度的不同,例如藉由在防眩層11的表面形成如凸狀部14a及凸狀部14b那樣的凸狀部,則外觀缺陷及泛白會變得易於產生。
如上述那樣形狀的凸狀部被推測是藉由以下機制形成的。不過,本發明不受該推測的任何限制及限定。以下推測係以藉由將含有溶劑的所述塗覆液(防眩層形成
材料)塗布於透光性基材等上形成塗膜而形成所述防眩層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為了說明本發明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中的凝聚狀態的機制,圖8A為示意性地表示從側面觀察本發明防眩性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之狀態的概略說明圖。圖8B為示意性地表示與本發明不同的粒子的凝聚狀態的概略說明圖。圖8A及圖8B中,(a)表示將含有溶劑的所述防眩層形成材料塗布到透光性基材等上而形成了塗膜的狀態,(b)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而形成了防眩層的狀態。
圖8A的情況下,使用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的防眩層形成材料來形成防眩層,與此相對,圖8B的情況下,防眩層形成材料係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其中,圖8A中,係考慮了圖的易觀察性而省略了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圖示。
以下,參照圖8A,對如上述之形成平緩的凸狀部的機制進行說明。不過,該機制是推測,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即,如圖8A(a)及(b)所示,藉由將所述塗膜中含有的溶劑除去,塗膜的膜厚會收縮(減少)。塗膜的下面側(背面側)會停留在所述透光性基材處,因此所述塗膜的收縮會從所述塗膜的上面側(表面側)開始發生。圖8A(a)中,存在於所述塗膜的膜厚減小了的部分的粒子(例如粒子1、粒子4及粒子5)由於該膜厚減少而會欲向所述塗膜的下面側移動。與此相對,存在於靠近沒有受到膜厚變化的影響或者難以受到影響的下面之較低位置的粒子(例如粒子2、粒子3
及粒子6)由於防眩層形成材料所含的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觸變性效果),其向下表面側的移動會受到抑制(例如不會移動到雙點劃線10下方的下面側)。因此,即使發生所述塗膜的收縮,下面側的粒子(粒子2、粒子3及粒子6)也不會被欲從表面側移動的粒子(粒子1、粒子4及粒子5)向下方(背面側)擠壓而大致停留在其位置。由於所述下面側的粒子(粒子2、粒子3及粒子6)會大致停留在其位置上,因此欲從所述表面側移動的粒子(粒子1、粒子4及粒子5)會向所述下面側的不存在粒子之所述下面側的粒子的周圍(所述塗膜的面方向)移動。如此推測,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層的所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的狀態存在(偏頗存在)於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
如上所述,所述防眩層中,所述粒子會在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凝聚而形成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另外,藉由使所述防眩層含有具有防止沉降效果的觸變性賦予劑,能夠避免所述粒子在防眩層的厚度方向過度地凝聚。由此,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
另一方面,當防眩層形成材料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對粒子不會發揮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因此,由於所述膜厚的收縮,如圖8B(a)所示,下面側的粒子(粒子2、粒子3及粒子6)與上面側的其他粒子(粒子1、粒子4及粒子5)會一起在透光性基材面側沉降聚集(例如移動聚集到雙點劃線10下方的下面側)。因此,如圖8B(b)所示,有時
會產生所述粒子在所述防眩層的厚度方向過度地凝聚的部分。並且推測,該部分即為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
另外,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只要是所述凸狀部形成為如上述那樣的平緩的形狀,並能夠防止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則例如所述粒子可以多少存在於在防眩層的厚度方向上直接或間接地重疊的位置。當用個數表示所述粒子的重疊時,所述防眩層的「厚度方向」係表示,如圖9的示意圖所示,例如與所述透光性基材的面方向(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所成的角度為45~135度的範圍內的方向。並且,例如當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在3~12μm的範圍內且所述粒子的粒徑(D)在2.5~10μm的範圍內,進而所述厚度(d)與所述粒徑(D)的關係在0.3D/d0.9的範圍內時,例如相對於所述防眩層的厚度方向的所述粒子的重疊宜為4個以下、更宜為3個以下。
接著,對上述所推測的機制中在所述透光性基材與所述防眩層之間形成上述浸透層的情況,係參照圖10A及圖10B的概略說明圖進行說明。圖10A係與參照圖8A進行說明的同樣,為有關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概略說明圖。圖10B係與參照圖8B進行說明的同樣,為有關與本發明不同的防眩性薄膜的概略說明圖。圖10A及圖10B中,(a)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而形成防眩層的過程中的狀態,(b)表示從塗膜將溶劑除去而形成了防眩層的狀態。圖10A及圖10B中,係對所述浸透層標記平行斜線。此外,本發明並不受
以下說明的任何限制及限定。
參照圖10A,對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情況進行說明。如圖10A(a)及(b)所示,藉由將所述塗膜中含有的溶劑除去,所述塗膜的膜厚會收縮(減少)而形成防眩層。進而,在所述防眩層形成的同時,藉由使所述防眩層形成材料所含的樹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在所述防眩層及透光性基材之間會形成浸透層。如圖10A(a)所示,在所述浸透層形成前的狀態下,由於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而有所述粒子與所述透光性基材不接觸而以分離的狀態存在的傾向。並且,所述浸透層形成時,位於所述透光性基材側的樹脂、即位於所述粒子的下方(透光性基材側)的樹脂主要會浸透到所述浸透層中。由此,本發明中,隨著所述樹脂向所述透光性基材中的浸透,凝聚在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的粒子群與覆蓋其的樹脂會合在一起,向所述透光性基材側移動。即,所述粒子在維持圖10A(a)所示的凝聚狀態的情況下,如圖10A(b)所示地會向所述透光性基材側移動。由此,所述防眩層表面側的粒子群與覆蓋其的所述樹脂在維持其表面形狀的情況下,整體會為宛如落入所述透光性基材側的狀態。由此推測,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係難以發生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的變化。
進而,本發明中,係利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而使所述樹脂具有觸變性。因此推測,即使厚厚地形成所述浸透層,覆蓋所述粒子群的表面而構成凸狀部的樹脂也難以向所述透明性基材側移動。再加上這樣的效果,推測本
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係難以發生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的變化。
如上所述推測,本發明中,在所述防眩層的厚度方向中粒子與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位置關係、與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觸變性的協同效果下,即使具有所述浸透層,也難以發生防眩層的表面形狀的變化。
參照圖10B,對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且與本發明不同的防眩性薄膜的情況進行說明。當防眩層形成材料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時,如上所述,對所述粒子不會產生觸變性賦予劑的防止沉降效果。因此,如圖10B(a)所示,係有所述粒子存在於與所述透光性基材相接的位置的傾向。此外,所述粒子係無法移動到藉由使所述樹脂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而形成的浸透層中。因此,所述浸透層形成時,圖10B(a)所示的粒子群係以與所述透光性基材接觸的狀態停留在其位置上,而僅所述粒子群周圍的樹脂會浸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其結果是,如圖10B(b)所示,係推測相對於停留在其位置上的所述粒子群,所述防眩層表面的樹脂的量會減少。因此推測,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會變得易於變化,而成為外觀缺陷的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則易變得更醒目。
<(2)所使用的塗覆液的條件>
本發明的防眩薄膜之製造方法中,所述塗覆液的組成只要能夠藉由使塗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覆液發生剪切而使所述粒子偏頗存在,則沒有特殊限定。
本發明中,作為所述塗覆液,可以使用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且同時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的塗覆液。
由(I)所述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
由(II)所述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
藉由使用滿足所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的塗覆液,並採用可使所述塗覆液發生後述的剪切的步驟,則能夠製造兼顧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以下,對所使用的塗覆液的條件((I)(II))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A的圖表示滿足所述條件(I)的塗覆液的一個例子(滿足條件(I)的一個例子),與以往的製造方法中使用的塗覆液的一個例子(習知例)中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關係。該圖中,「滿足條件(I)的一個例子」的塗覆液可用於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但「習知例」的塗覆液無法用於本發明的製造方法。本發明人等為了獲得作為目標的防眩性薄膜,首先進行了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等的選擇及對其添加量的調整。如此,進行深入研究的結果是,本發明人等得到了如下新的見解:即使是具有同程度的值之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及所述Ti值的塗覆
液,所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性及泛白的特性也會存在差異。亦即,即使準備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及所述Ti值在規定範圍內的塗覆液,有時也無法獲得所期望的特性。
因此,當將得到具有良好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時的塗覆液、與僅得到不充分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時的塗覆液進行比較,可知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或二次多項式近似式中,係存在顯著性差異。
如圖1A的「滿足條件(I)的一個例子」的圖所示,當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具有近似直線的關係時,隨著所述添加量的增加,所述Ti值會快速上升,而得到良好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另一方面,如圖1A的「習知例」的圖所示,當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不為直線狀的關係、且隨著所述添加量的增加,所述Ti值的上升遲緩時,只能得到不充分特性的防眩性薄膜。當將其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之線性近似式表示時,貢獻率R2為0.95以上(所述條件(I));且另外可知,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所述條件(II))時,係可用作用於得到目標防眩性薄膜的塗覆液。而所述貢獻率R2宜為0.96以上。
圖1B的圖表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Ti值的關係不同於圖1A的一個例子。該圖除了對與圖1A相同的「滿足條件(I)的一個例子」及「習知例」的圖進而追加有
「滿足條件(II)的一個例子」的圖(曲線)以外,係與圖1A相同。「滿足條件(II)的一個例子」的曲線為所述塗覆液滿足所述條件(II)時的一個例子,即,該條件(II)係所述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者。如圖所示,「滿足條件(II)的一個例子」的曲線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少的區域,所述Ti值會急劇上升,然後所述Ti值的增加量會變得平緩。本發明的製造方法中,藉由使所述塗覆液滿足所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能夠利用粒子的凝聚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另外,本發明中,所述塗覆液即使不是滿足所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者,如上所述,也可以藉由使塗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覆液發生剪切來使所述粒子偏頗存在。
圖2的示意圖表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觸變性賦予劑的假定分佈狀態的關係。而,圖2所示的觸變性賦予劑的分佈狀態為可以假定的分佈狀態的一個例子,且本發明並不受該假定的任何限制及限定。
用於得到目標防眩性薄膜的塗覆液即使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少量,如圖2(a)所示,亦推測會形成觸變性賦予劑的網路結構,且所述觸變性賦予劑在所述塗覆液中會凝聚而形成多個網眼結構體,並且所述網眼結構體與其他網眼結構體係獨立地存在。即,所述觸變性賦予劑係以粗密狀態分佈。
與此相對,當為僅能得到不充分的特性的防眩性薄膜的塗覆液的情況下,圖2中,如(b)所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少量時則不會形成觸變性賦予劑的網路結構。而於所述塗覆液中添加某恆定量以上的觸變性賦予劑,如(c)所示,所述網路結構會初次形成而顯示觸變性。另外,在所述(c)的狀態下,則認為所述粗密狀態不會形成,而為在整個塗覆液整體中形成所述網眼結構體的狀態。
<(3)使塗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
此外,本發明人等還發現,即使使用滿足上述條件(X)、或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的塗覆液,若沒有使該塗覆液發生剪切,則也無法得到目標防眩性薄膜。即,根據本發明,藉由利用所述剪切使粒子偏頗存在而形成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能夠製造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目標防眩性薄膜。
圖4(a)及(b)為表示使塗布於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產生剪切之步驟的例子的說明圖。圖4(a)為表示藉由使透光性基材傾斜而使塗布於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產生剪切之步驟的一個例子的說明圖。圖4(b)為表示藉由向透光性基材施加離心力而使塗布於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產生剪切之步驟的一個例子的說明圖。
所述防眩層的形成中,宜使由下式(B)定義之所述塗膜的剪切距離S在0.005×10-9m~120×10-9m的範圍內。所述剪切距離S更宜在0.005×10-9m~60×10-9m的範圍內、進一步宜在0.01×10-9m~15×10-9m的範圍內。
S=∫ Vdt (B)
所述式(B)中,S:剪切距離(m)
V:剪切速度(m/s)
t:剪切保持時間(s)。
其中,剪切速度V可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也可以恆定。
參照圖3,對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的計算方法進行說明。當將圖3所示流體的質量記為m(kg)、將流體的厚度記為h(m)、將被固定的平板與流體的接觸面積記為A(m2)時,流體上部的速度(剪切速度)V(m/s)係由式V=mah/Aη求出。這裡,a為加速度(m/s2)、η為流體的黏度(Pa‧s)。由於流體的比重k(kg/m3)為k=m/hA,故V=mah/Aη=kah2/η。因此,如上所述,塗布於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係由下式(C)定義。
V=kah2/η (C)
所述式(C)中,k:塗膜比重(kg/m3)
a:加速度(m/s2)
h:塗膜厚度(m)
η:塗膜黏度(Pa‧s)。
其中,加速度a可以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也可以恆定。其中,當加速度a及剪切速度V不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為恆定時,剪切距離S則由下式(B’)表示。
S=V×t (B’)
從所述式(B)及(B’)可知,若(1)增大加速度a、(2)增加塗膜厚度h、或(3)降低塗膜黏度η,則可以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增大。當增加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時,在塗膜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樹脂及所述粒子的剪切速度會產生差異,而所述粒子彼此之間接觸的機會會增加。其結果是,所述粒子會發生凝聚(剪切凝聚)。所述剪切凝聚藉由使用含有觸變性賦予劑的塗覆液而變得容易發生。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宜在0.05×10-9m/s~2.0×10-9m/s的範圍內、更宜在0.05×10-9m/s~1.0×10-9m/s的範圍內。
參照圖4,對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的調整方法進行說明。圖4中,符號20表示透光性基材、符號21表示塗膜、符號12表示粒子、符號13表示觸變性賦予劑。圖4(a)為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傾斜而增加所述塗膜21的剪切速度V的例子。如圖4(a)所示,例如,藉由使所述透光性基材20傾斜,則重力加速度沿著所述傾斜方向的成分會成為加速度a,從而能夠增加所述塗膜21的剪切速度V。而圖4(b)為藉由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轉體上旋轉來增加所述塗膜21的剪切速度V的例子。如圖4(b)所示,例如藉由使保持水平的透光性基材20在旋轉體上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加速度a會增大,從而能夠增加所述塗膜21的剪切速度V。
另外,圖5對剪切速度V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的情況進行了示例。該圖為表示所述剪切速度V從剪切速
度V1(剪切保持時間t1)變更為剪切速度V2(剪切保持時間t2)、進而變更為剪切速度V3(剪切保持時間t3)的情況的圖。此情況下,所述剪切距離S由例如各剪切速度下的剪切距離、即剪切距離S1(V1×t1)、剪切距離S2(V2×t2)及剪切距離S3(V3×t3)之及(S=S1+S2+S3)所計算。圖5中,隨著透光性基材20被塗覆機線從圖左側向著右側搬送,同時在圖左端,塗覆液22會被塗布於透光性基材20上。並且,透光性基材20搬送時的傾斜角會從第1傾斜角θ1變化為第2傾斜角θ2、進而變化為第3傾斜角θ3,由於加速度a發生變化,因此剪切速度V會如上所述地發生變更。
如上所述,本發明中,係利用粒子的凝聚而形成了防眩層的表面形狀。本發明中,藉由使用所述塗覆液,並且使塗布於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發生剪切,從而能夠製造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的防眩性薄膜。雖然其理由並不確定,但可如下進行推測。不過,本發明並不受該推測的任何限制及限定。
藉由使所述塗覆於透光性基材上的覆液發生剪切,塗覆液的狀態如上所述(參照圖2(a)),係被認為會形成觸變性賦予劑的網路結構,而所述觸變性賦予劑在所述塗覆液中會凝聚而形成多個網眼結構體,且所述網眼結構體係獨立於其他網眼結構體地存在。即,所述觸變性賦予劑係以粗密狀態分佈。如此可推測藉由使觸變性賦予劑以粗密狀態分佈,粒子會偏頗存在,從而形成表面形狀。則認為該結果如圖7A所示,凸狀部14會成為平緩的形狀。
與此相對,在圖2(c)的狀態下,如上所述,無論發生或不發生剪切,觸變性賦予劑都不會脫離如圖2(a)所示的粗密狀態而係在所述塗覆液中成為整體密實聚集的狀態。因此,塗覆液中觸變性賦予劑因無法自由活動而不會凝聚。因此,也不會因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而發生粒子的偏頗存在(凝聚)。其結果則認為,當使用了圖2(c)的狀態的塗覆液時,不會為平緩的表面形狀而是易形成細小的凹凸。
此外,在觸變性賦予劑沒有形成網路結構的圖2(b)的狀態下,即使使塗覆液發生剪切,觸變性賦予劑也不會凝聚,且幾乎不會形成防眩性所需的凹凸形狀,而無法得到充分的防眩性。
如上文所說明的,藉由使塗布於透光性基材上的塗覆液發生可使觸變性賦予劑凝聚的剪切,則由於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而會使粒子偏頗存在,從而形成防眩層的表面形狀(凸狀部)。由此,不僅能夠防止上述會成為外觀缺陷之防眩層表面的突起狀物的產生,而且還能夠不依賴粒子所具有的凝聚特性而可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由此能夠形成具有所期望的表面凹凸形狀的防眩層。
進而,本發明中,例如也適合使用利用了如在表面導入了疏水性基或親水性基的粒子之凝聚特性優異的粒子的塗覆液。其理由如下所述。即,塗覆液所含的觸變性賦予劑對凝聚特性優異的粒子具有抑制其凝聚性的作用(沿著使粒子分散的方向發揮作用)。如上所述,例如當為在
表面導入了疏水性基或親水性基的粒子時,會難以穩定地產生相同特性,且即使在塗布、乾燥步驟中進行了嚴格的生產條件的控制,也難以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但是,藉由採用本發明的方法,即使是所述粒子,也能夠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另外,如上所述,塗覆液中的粒子有時會在溶劑作用下發生溶脹,而由於所述溶脹,所述粒子的凝聚特性會經時地發生變化。因此存在有下述問題:由於從調整塗覆液後到進入實際的製造步驟為止的時間經過,塗覆液中的粒子的凝聚狀態會受到影響而難以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而根據本發明,還能夠防止這樣的問題,則即使用利用了凝聚特性優異的粒子的塗覆液,藉由採用剪切步驟,也能夠穩定地形成表面形狀。
宜在0.1~60s(秒)的範圍內對所述剪切保持時間t(使所述剪切距離S在0.005×10-9m~120×11-9m的範圍內的時間)進行調整,而考慮生產率等時,更宜在1~10s的範圍內進行調整。
所述塗覆液宜顯示觸變性,而所述Ti值宜在1.3~3.5的範圍內、更宜為1.4~3.2的範圍、進而宜為1.5~3.0的範圍。
當Ti值小於1.3時,外觀缺陷會變得易於產生,而有時有關於防眩性、泛白的特性會變差。另外,當Ti值超過3.5時,所述粒子會難以凝聚而變得易於成為分散狀態,從而難以得到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
藉由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得到的防眩性薄膜如上
所述,所述防眩層包含藉由所述粒子及所述觸變性賦予劑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成凸狀部的凝聚部,且在形成所述凸狀部的凝聚部中,所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的狀態存在於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由此,所述凸狀部係成為平緩的形狀。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藉由包含所述形狀的凸狀部,則能夠在維持防眩性的同時防止泛白,進而能夠使外觀缺陷難以產生。
藉由控制防眩層形成材料所含的粒子的凝聚狀態,能夠對防眩層的表面形狀任意地進行設計。所述粒子的凝聚狀態例如可以利用所述粒子的材質(例如,粒子表面的化學修飾狀態、對溶劑或樹脂的親及性等)、樹脂(黏合劑)或溶劑的種類、組合等進行控制。所述防眩層形成材料(塗覆液)在所述Ti值為1.3~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若貢獻率R2為0.95以上,則能夠用作用於獲得合適的表面形狀的塗覆液。或者,所述防眩層形成材料(塗覆液)在所述Ti值為1.3~3.5的範圍時,若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則能夠用作用於得到合適的表面形狀的塗覆液。這裡,本發明中,利用所述防眩層形成材料所含的觸變性賦予劑,能夠對所述粒子的凝聚狀態進行控制。其結果是,本發明中,能夠使上述粒子的凝聚狀態成為上述狀態,而能夠使所述凸狀部為平緩的形狀。
如上所述,藉由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
形成所述防眩層,能夠製造防眩性薄膜。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宜為所述防眩層包含藉由所述粒子凝聚而在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成凸狀部的凝聚部,且在形成所述凸狀部的凝聚部中,所述粒子係以多個聚集的狀態存在於所述防眩層的面方向上。由此,能夠使所述凸狀部成為更為平緩的形狀。若包含所述形狀的凸狀部,則能夠在維持防眩性薄膜的防眩性的同時防止泛白,進而能夠使外觀缺陷難以產生。
本發明中使用的塗覆液如上所述,係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
<樹脂>
所述樹脂可列舉出例如熱固性樹脂、在紫外線及/或光作用下發生固化的電離輻射線固化型樹脂。作為所述樹脂,還可以使用市售的熱固性樹脂及/或紫外線固化型樹脂等。作為所述熱固性樹脂及/或所述紫外線固化型樹脂,例如可以使用在熱、光(紫外線等)及/或電子射線等作用下發生固化之含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至少一個基的固化型化合物,而可列舉出例如矽氧樹脂、聚酯樹脂、聚醚樹脂、環氧樹脂、胺甲酸乙酯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樹脂、聚丁二烯樹脂、聚硫醇多烯樹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酸酯等寡聚物及/或預聚物等。它們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
所述樹脂中還可以使用例如含有丙烯酸酯基及甲基丙烯酸酯基中至少一個基的反應性稀釋劑。而所述反
應性稀釋劑可以使用例如日本特開2008-88309號公報中記載的反應性稀釋劑,包括例如單官能丙烯酸酯、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作為所述反應性稀釋劑,宜為3個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3個官能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這是因為琪等能夠使防眩層的硬度達到優異。作為所述反應性稀釋劑,還可列舉出例如丁二醇甘油醚二丙烯酸酯、異氰脲酸的丙烯酸酯、異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它們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
<粒子>
用於形成所述防眩層的粒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所形成的防眩層表面呈凹凸形狀並賦予防眩性,並對所述防眩層的霧度值進行控制。藉由控制所述粒子與所述樹脂的折射率差,能夠對所述防眩層的霧度值進行設計。作為所述粒子,例如有無機粒子與有機粒子。所述無機粒子沒有特殊限制,可列舉出例如氧化矽粒子、氧化鈦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錫粒子、碳酸鈣粒子、硫酸鋇粒子、滑石粒子、高嶺土粒子、硫酸鈣粒子等。另外,所述有機粒子也沒有特殊限制,可列舉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粉末(PMMA微粒)、矽氧樹脂粉末、聚苯乙烯樹脂粉末、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樹脂粉末、苯胍胺樹脂粉末、三聚氰胺樹脂粉末、聚烯烴樹脂粉末、聚酯樹脂粉末、聚醯胺樹脂粉末、聚醯亞胺樹脂粉末、聚氟乙烯樹脂粉末等。這些無機粒子及有機粒子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
2種以上。
所述粒子的粒徑(D)(重量平均粒徑)宜在2.5~10μm的範圍內。藉由使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在上述範圍內,能夠得到例如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的防眩性薄膜。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更宜在3~7μm的範圍內。其中,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可以藉由例如庫爾特計數法(Coulter-Counter method)來測定。例如,藉由使用利用了細孔電阻法的細微性分佈測定製),測定粒子從所述細孔藉由時與粒子的體積相當的電解液的電阻,由此來測定所述粒子的數目及體積,計算重量平均粒徑。
所述粒子的形狀沒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是珠粒狀的大致球形,也可以是粉末等無定形的粒子,但宜為大致球形、更宜為長寬比在1.5以下的大致球形的粒子,最宜為球形的粒子。
所述防眩層中的所述粒子的比例宜相對於所述樹脂100重量份為0.2~12重量份的範圍、更宜為0.5~12重量份的範圍、進一步宜為1~7重量份的範圍。藉由設在上述範圍內,能夠製得例如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的防眩性薄膜。
<觸變性賦予劑>
作為用於形成所述防眩層的觸變性賦予劑,可列舉出例如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改性脲等。
為了改善與所述樹脂的親及性,所述有機黏土宜為經有機化處理的層狀黏土。所述有機黏土可以自家製備
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為所述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Lucentite SAN、Lucentite STN、Lucentite SEN、Lucentite SPN、Somasif ME-100、Somasif MAE、Somasif MTE、Somasif MEE、Somasif MPE(商品名,均為Co-op chemical(股)製);S-BEN、S-BEN C、S-BEN E、S-BEN W、S-BEN P、S-BEN WX、S-BEN N-400、S-BEN NX、S-BEN NX80、S-BEN NO12S、S-BEN NEZ、S-BEN NO12、S-BEN NE、S-BEN NZ、S-BEN NZ70、ORGANITE、ORGANITE D、ORGANITE T(商品名,均為(股)HOJUN製);Kunipia F、Kunipia G、Kunipia G4(商品名,均為Kunimine工業(股)製);Tixogel VZ、Claytone HT、Claytone 40(商品名,均為Rockwood Additives公司製)等。
所述氧化聚烯烴可以自家製備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為所述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DISPARLON 4200-20(商品名,楠本化成(股)製)、FLOWNON SA300(商品名,共榮社化學(股)製)等。
所述改性脲為異氰酸酯單體或其加成物與有機胺的反應物。所述改性脲可以自家製備也可以使用市售品。作為所述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BYK410(BYK公司製)等。
所述塗覆液中的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比例宜相對於所述樹脂100重量份為0.2~5重量份的範圍、更宜為0.4~4重量份的範圍。
所述觸變性賦予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
2種以上。
<溶劑>
所述溶劑沒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種溶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根據所述樹脂的組成、所述粒子及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種類、含量等的不同,係存在最適的溶劑種類及溶劑比率。作為所述溶劑沒有特別限定,可列舉出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類;丙酮、甲乙酮、甲基異丁基酮、環戊酮等酮類;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類;二異丙醚、丙二醇單甲基醚等醚類;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類;乙基溶纖劑、丁基溶纖劑等溶纖劑類;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等。
另外,藉由對溶劑進行適當選擇,能夠使由觸變性賦予劑帶來之對防眩層形成材料(塗覆液)的觸變性(thixotropy)良好顯現。例如當使用有機黏土時,宜為甲苯及二甲苯,且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並且例如當使用氧化聚烯烴時,宜為甲乙酮、醋酸乙酯、丙二醇單甲基醚,且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而例如當使用改性脲時,宜為醋酸丁酯及甲基異丁基酮,且可以單獨使用或併用。
<其他添加劑>
所述塗覆液中可以添加各種調平劑。作為所述調平劑,為了防止塗布不均(塗覆面的均勻化),例如可以使用氟系或矽氧系的調平劑。本發明中,當要求防眩層表面具有防汙性時,或者為了適應如後文所述在防眩層上形成有防
反射層(低折射率層)及/或含有層間充填劑的層的情況時,可以選擇適當的調平劑。本發明中,例如藉由含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能夠使塗覆液表現出觸變性,因此塗布不均難以發生。因此,本發明具有例如擴大了所述調平劑的選擇範圍的優點。
所述調平劑的摻混量相對於所述樹脂100重量份例如為5重量份以下、且宜為0.01~5重量份的範圍。
所述塗覆液中還可以根據需要,在不損害性能的範圍內,添加顏料、充填劑、分散劑、塑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界面活性劑、防汙劑、抗氧化劑等。這些添加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也可以併用2種以上。
所述塗覆液中還可以使用例如如日本特開2008-88309號公報中記載之以往公知的光聚合起始劑。
本發明中宜將所述塗覆液塗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形成塗膜,並使所述塗布了的塗覆液的剪切距離S在0.005×10-9m~120×10-9m的範圍內。
作為將所述塗覆液塗布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塗膜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噴注式塗布法(fountain coat method)、模塗法、旋塗法、噴塗法、凹版塗布法、輥塗法、棒塗法等的塗布法。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
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沒有特殊限制,宜為可見光的透光率優異(宜透光率為90%以上)且透明性優異的基材(宜霧度值為1%以下的基材),且可列舉出例如日本特開
2008-90263號公報中記載的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作為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宜使用光學上雙折射少的基材。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例如還可作為保護薄膜而用於偏光板,此時,作為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宜由三乙醯纖維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環狀至降冰片烯結構的聚烯烴等形成的薄膜。另外,本發明中,如後文所述,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還可以是偏光件本身。當為所述構成時,則不需要由TAC等構成的保護層而能夠使偏光板的結構簡化,因此能夠使偏光板或者影像顯示裝置的製造步驟數減少、生產效率提高。另外,當為所述構成時,能夠使偏光板進一步薄層化。其中,當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為偏光件時,防眩層會發揮以往作為保護層的作用。另外,當為所述構成時,當防眩性薄膜被安裝到例如液晶單元表面時,其係兼具作為蓋板的功能。
本發明中,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厚度沒有特殊限制,當考慮到例如強度、操作性等作業性及薄層性等方面時,宜為10~500μm的範圍、更宜為20~300μm的範圍、且最適合為30~200μm的範圍。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折射率沒有特殊限制。所述折射率例如為1.30~1.80的範圍、且宜為1.40~1.70的範圍。
<浸透層>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當透光性基材由樹脂等形成時,在所述透光性基材與防眩層的界面宜包含浸透層。所述浸透層係藉由所述防眩層的形成材料所含的樹脂成分浸
透到所述透光性基材中而形成。當形成浸透層時,能夠提高透光性基材與防眩層的密合性,因而適宜。所述浸透層的厚度宜為0.2~3μm的範圍、更宜為0.5~2μm的範圍。例如,當所述透光性基材為三乙醯纖維素、且所述防眩層所含的樹脂為丙烯酸樹脂時,能夠形成所述浸透層。所述浸透層例如藉由用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觀察防眩性薄膜的截面而得到確認,並能夠對厚度進行測定。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即使是用於包含所述浸透層的防眩性薄膜的情況,也能夠容易地形成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所期望的平緩的表面凹凸形狀。而越是與所述防眩層缺乏密合性的透光性基材,為了提高密合性,所述浸透層宜形成厚的。
作為透光性基材,例如當採用三乙醯纖維素(TAC)形成浸透層時,宜使用針對TAC的良溶劑。作為該溶劑,可列舉出例如醋酸乙酯、甲乙酮、環戊酮等。
<防眩層>
防眩層係藉由使所述塗膜固化而形成。在所述固化之前,宜使所述塗膜乾燥。所述乾燥例如可以是自然乾燥,也可以是吹風的風乾,且可以是加熱乾燥,也可以是將該等組合的方法。
所述塗膜的固化手段沒有特殊限制,但宜為紫外線固化。能量線源的照射量以紫外線波長365nm下的累計曝光量計宜為50~500mJ/cm2。若照射量為50mJ/cm2以上時,固化會變得更充分,且所形成的防眩層的硬度也變得更充
分。另外,當為500mJ/cm2以下時,則能夠防止所形成的防眩層的著色。
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沒有特殊限制,但宜在3~12μm的範圍內。藉由使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在上述範圍內,例如能夠防止防眩性薄膜發生捲曲,並能夠避免搬送性不良等生產率降低的問題。另外,當所述厚度(d)在上述範圍內時,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D)宜如上所述在2.5~10μm的範圍內。藉由使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及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D)為上述組合,能夠得到防眩性更為優異的防眩性薄膜。且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更宜在3~8μm的範圍內。
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與所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徑(D)的關係宜在0.3D/d0.9的範圍內。藉由為所述的關係,能夠得到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進而沒有外觀缺陷的防眩性薄膜。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凸狀部距離所述防眩層的粗糙度平均線的高度宜小於所述防眩層的厚度的0.4倍。更宜為0.01倍以上且小於0.4倍的範圍,且進一步宜為0.01倍以上且小於0.3倍的範圍。當所述凸狀部的高度在該範圍內時,能夠適合防止在所述凸狀部形成成為外觀缺陷的突起物。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藉由包含這樣高度的凸狀部,能夠使外觀缺陷難以產生。這裡,關於距離所述平均線的高度,係參照圖6進行說明。圖6為所述防眩層的截面的二維分佈圖的示意圖,直線L為所述二維分佈圖中的粗
糙度平均線(中心線)。將所述二維分佈圖中頂部(凸狀部)距離粗糙度平均線的高度H作為本發明的凸狀部高度。圖6中,係對在所述凸狀部中超過所述平均線的部分標記平行斜線。另外,所述防眩層的厚度為如下計算之防眩層的厚度:藉由對防眩性薄膜的整體厚度進行測定,並從所述整體厚度減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來計算。所述整體厚度及所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可以採用例如測微計(Microgauge)式厚度計進行測定。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宜為所述防眩層中,最大直徑為200μm以上的外觀缺陷在每1m2所述防眩層中為1個以下。且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更宜沒有所述外觀缺陷。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霧度值宜在0~10%的範圍內。所述霧度值是指基於JIS K 7136(2000年版)的防眩性薄膜整體的霧度值(霧度)。所述霧度值更宜為0~5%的範圍、且進一步宜為0~3%的範圍。為了使霧度值在上述範圍內,宜對所述粒子及所述樹脂進行選擇,以使所述粒子與所述樹脂的折射率差在0.001~0.02的範圍內。藉由使霧度值在上述範圍內,能夠得到鮮明的影像,並且能夠提高暗部位處的對比度。
關於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所述防眩層表面的凹凸形狀中,JIS B 0601(1994年版)所規定的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宜為0.03~0.45μm的範圍、且更宜為0.04~0.40μm的範圍。為了防止防眩性薄膜表面之外光或影像的反光,宜具有某種程度的表面粗糙,藉由使Ra為0.03μm以上,能
夠改善所述反光。當所述Ra在上述範圍內時,而在用於影像顯示裝置等時,能夠抑制斜向觀察時反射光的散射、改善泛白,並且還能夠提高亮部位處的對比度。
所述凹凸形狀根據JIS B 0601(1994年版)測定之表面的平均凹凸間距離Sm(mm)宜為0.05~0.4的範圍、且更宜為0.08~0.3的範圍。藉由在上述範圍內,例如能夠得到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的防眩性薄膜。
關於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在所述防眩層表面的凹凸形狀中,平均傾斜角θa(°)宜為0.1~1.5的範圍、且更宜為0.2~1.0的範圍。這裡,所述平均傾斜角θa為由下述數學式(1)所定義的值。所述平均傾斜角θa為藉由例如後述的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所測定的值。
平均傾斜角θa=tan-1△a(1)
所述數學式(1)中,△a如下述數學式(2)所示,為在JIS B 0601(1994年版)所規定的粗糙度曲線的基準長度L中,將相鄰的山的頂點與谷的最低點之差(高度h)的總計(h1+h2+h3……+hn)除以所述基準長度L而得到的值。所述粗糙度曲線為從截面曲線將比規定波長長的表面起伏成分用相位差補償形高通濾波器除去而得到的曲線。另外,所述截面曲線是指用與對象面成直角的平面將對象面切斷時,其切口所呈現的輪廓。
△a=(h1+h2+h3……+hn)/L (2)
當Ra、Sm及θa全在上述範圍內時,能夠製得防眩性更優異、且能夠防止泛白的防眩性薄膜。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硬度係以鉛筆硬度計,雖然也會受到層的厚度的影響,但宜具有2H以上的硬度。
作為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的一個例子,可列舉出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一個面上形成有防眩層者。所述防眩層係含有粒子,並由此防眩層的表面成為凹凸形狀。並且,該例子中,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一個面上係形成了防眩層,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也可以是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兩個面上形成了防眩層的防眩性薄膜。另外,該例的防眩層為單層,但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所述防眩層也可以為積層兩層以上而成的多層結構。
<防反射層>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所述防眩層上還可以配置防反射層(低折射率層)。例如,當將防眩性薄膜安裝於影像顯示裝置時,作為降低影像的可見度的要因之一則可列舉出空氣與防眩層界面處光的反射。防反射層是用於降低該表面反射者。其中,防眩層及防反射層可以在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等的兩個面上形成。另外,防眩層及防反射層還可以分別是由積層兩層以上而成的多層結構。
本發明中,所述防反射層為對厚度及折射率進行了嚴密控制的光學薄膜或者將所述光學薄膜積層兩層以上而得者。所述防反射層藉由利用光的干涉效果使入射光及反射光的逆轉位相互相打消,而表現出防反射功能。而宜對防反射層進行設計,以使表現出防反射功能的可見光線的波長區域例如為380~780nm、特別是視見度高的波長區
域為450~650nm的範圍、且其中心波長即550nm的反射率最小。
在基於光的干涉效果的所述防反射層的設計中,作為提高其干涉效果的手段,例如有增大所述防反射層與所述防眩層的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在積層二至五層的光學薄層(對厚度及折射率進行了嚴密控制的薄膜)而成的結構的多層防反射層中,藉由將折射率不同的成分以預定的厚度多層形成,能夠提高防反射層在光學設計中的自由度,且進一步提高防反射效果,還能夠使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見光區域內變得均勻平坦(flat)。所述光學薄膜中,由於要求高的厚度精度,因此通常各層的形成係採用乾式方式即真空蒸鍍、濺射、CVD等來實施。
另外,為了防止汙染物的附著及提高除去附著的汙染物的容易性,宜在所述防反射層上積層由含氟基的矽烷系化合物或者含氟基的有機化合物等形成的防汙染層。
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中,宜對所述透光性基材及所述防眩層中的至少一個進行表面處理。若對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進行表面處理,則與所述防眩層或偏光件或者偏光板的密合性會進一步提高。另外,若對所述防眩層表面進行表面處理,則與所述防反射層或偏光件或者偏光板的密合性會進一步提高。
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的一個面上形成有所述防眩層的防眩性薄膜中,為了防止捲曲發生,可以對另一個面進行溶劑處理。另外,在所述透光性基材等的一個面上形
成有所述防眩層的防眩性薄膜中,為了防止捲曲發生,還可以在另一個面上形成透明樹脂層。
<光學構件>
本發明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通常可以藉由黏附劑或黏接劑將所述透光性基材側貼合到LCD中使用的光學構件上。其中,在該貼合時,可以對所述透光性基材表面進行上述的各種表面處理。
作為所述光學構件,可列舉出例如偏光件或偏光板。偏光板通常為在偏光件的單側或兩側積層透明保護薄膜而成的構成。當在偏光件的兩個面上設置透明保護薄膜時,表面背面的透明保護薄膜可以為相同材料,也可以為不同材料。偏光板通常係配置在液晶單元的兩側。另外,偏光板係配置成使2片偏光板的吸收軸相互可呈大致垂直。
接著,對積層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光學構件以偏光板為例進行說明。藉由使用黏接劑或黏附劑等將所述防眩性薄膜與偏光件或偏光板積層,能夠得到兼顧了防眩性及泛白的防止之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並且防止了外觀缺陷的發生的偏光板。
作為所述偏光件沒有特殊限制,可以使用各種者。作為所述偏光件,可列舉出例如使碘或雙色性染料等雙色性物質吸附於聚乙烯醇系薄膜、部分縮甲醛化聚乙烯醇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親水性高分子薄膜並進行單軸拉伸而成者、聚乙烯醇的脫水處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脫鹽酸處理物等多烯系取向薄膜等。
作為在所述偏光件的單面或兩面上設置的透明保護薄膜,宜為透明性、機械強度、熱穩定性、水分遮蔽性、相位差值的穩定性等優異的透明保護薄膜。作為用於形成所述透明保護薄膜的材料,可列舉出例如與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同樣的材料。
作為所述透明保護薄膜,可列舉出日本特開2001-343529號公報(WO01/37007)中記載的高分子薄膜。所述高分子薄膜可藉由將所述樹脂組成物擠出成型為薄膜狀來製造。所述高分子薄膜由於相位差小、光彈性係數小,因此當應用於偏光板等保護薄膜時,由於能夠消除變形導致的不均等不良情況,並且透濕度小,因此加濕耐久性優異。
所述透明保護薄膜從偏光特性及耐久性等角度出發,宜為三乙醯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製的薄膜及降冰片烯系樹脂製的薄膜。作為所述透明保護薄膜的市售品,可列舉出例如商品名為「Fujitac」(富士膠片公司製)、商品名為「ZEONOR」(日本Zeon公司製)、商品名為「ARTON」(JSR公司製)等。所述透明保護薄膜的厚度沒有特殊限制,從強度、操作性等作業性、薄層性等角度出發,例如為1~500μm的範圍。
積層了所述防眩性薄膜的偏光板的構成沒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為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依序將透明保護薄膜、所述偏光件及所述透明保護薄膜積層而成的構成,也可以是在所述防眩性薄膜上依序將所述偏光件、所述透
明保護薄膜積層而成的構成。
<影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影像顯示裝置除了使用本發明的防眩性薄膜以外,係與以往的影像顯示裝置為同樣的構成。例如在LCD的情況下,可以藉由將液晶單元、偏光板等光學構件、及根據需要的照明系統(背光燈等)等各構成部件適當組裝、並納入驅動電路等來製造。
本發明的影像顯示裝置可用於任意的適當用途上。其用途為例如電腦監視器、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OA設備,手機、鐘錶、數位相機、可攜式資訊終端(PDA)、可攜式遊戲機等可攜式設備,攝像機、電視、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後視鏡監視器(back monitor)、車載導航系統用監視器、汽車音訊系統等車載用設備,商業店鋪用情報用監視器等展示設備,監視用監視器等警備設備,看護用監視器、醫療用監視器等看護、醫療設備等。
接著,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參照比較例一併進行說明。不過,本發明並不受以下實施例及比較例的限制。其中,下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中的各種特性係藉由下述方法進行評價或測定。
(塗膜比重k(kg/m3))
製備塗覆液100ml,並稱量其重量作為塗膜的比重。
(加速度a(m/s2))
將傾斜角度記為θ,並用下式計算。
a=重力加速度(9.8m/s2)×sinθ
(塗膜厚度h(m))
使用大塚電子公司製「MCPD3750」,並進行非接觸的干涉膜厚測定。塗膜折射率設為1.5。
(塗膜黏度η(Pa‧s))
使用HAAKE公司製RheoStress RS6000,測定在剪切速度為200(1/s)的條件下所測定的黏度。
(表面形狀測定)
在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的面上,用黏附劑貼合松浪玻璃工業(股)製的玻璃板(厚度為1.3mm),並使用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股)小阪研究所製),在臨界值為0.8mm的條件下測定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而求出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平均凹凸間距離Sm及平均傾斜角θa。而其中,所述高精度微細形狀測定器會自動計算所述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所述平均傾斜角θa。所述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所述平均傾斜角θa是基於JIS B 0601(1994年版)所測定的。所述平均凹凸間距離Sm是根據JIS B 0601(1994年版)所測定之表面的平均凹凸間距離(mm)。
(外觀評價)
準備1m2的防眩性薄膜,並在暗室內用螢光燈(1000Lx)從30cm的距離對外觀缺陷以目視進行確認。對經確認的外觀缺陷用帶刻度的放大鏡進行觀察,測定外觀缺陷的大小(最大直徑),並計數200μm以上者的個數。
(防眩性評價)
(1)將黑色丙烯酸板(三菱rayon(股)製,厚度為2.0mm)用黏附劑貼合到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的面上,而製作沒有背面的反射的樣品。
(2)在通常使用顯示器的辦公室環境下(約為1000Lx),使用螢光燈(三波長光源)照射樣品,並按照下述基準對上述製作的樣品的防眩性以目視進行判定。
判定基準
G:防眩性優異,映入的螢光燈的輪廓的影像無殘留。
NG:防眩性差,螢光燈的輪廓的影像映入。
(泛白評價)
(1)將黑色丙烯酸板(日東樹脂工業(股)製,厚度為1.0mm)用黏附劑貼合在沒有形成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的面上,而製作沒有背面的反射的樣品。
(2)在通常使用顯示器的辦公室環境下(約為1000Lx),以垂直於上述製作之樣品的平面的方向為基準(0°),從60°的方向對泛白現象以目視進行觀察,並按照下述判定基準進行評價。
判定基準
AA:基本沒有泛白。
A:有泛白,但對可見度的影響小。
B:泛白強,使可見度顯著降低。
(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徑)
利用庫爾特計數法對微粒的重量平均粒徑進行測定。
具體而言,藉由使用利用了細孔電阻法的細微性分佈測定裝置(商品名:Coul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公司製)測定微粒從細孔通過時相當於微粒的體積的電解液的電阻,對微粒的數目及體積進行測定,而計算出重量平均粒徑。
(防眩層的厚度)
藉由使用(股)Mitutoyo製的測微計式厚度計測定防眩性薄膜的整體厚度,並從所述整體厚度減去透光性基材的厚度,算出防眩層的厚度。
(實施例1)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準備紫外線固化型聚氨酯丙烯酸酯樹脂(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製,商品名為「UV1700B」,固體成分為100%)100重量份。所述樹脂的樹脂固體成分每100重量份中,混合丙烯酸及苯乙烯的共聚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商品名為「Techpolymer」,重量平均粒徑:3.0μm、折射率:1.52)2重量份作為所述粒子、為有機黏土的合成蒙脫石(Co-op chemical(股)製,商品名為「Lucentite SAN」)0.4重量份作為所述觸變性賦予劑、光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商品名為「Irgacure 907」)3重量份、調平劑(DIC(股)製,商品名為「PC4100」,固體成分為10%)0.5重量份。其中,所述有機黏土係用甲苯稀釋使固體成分達到6.0%後使用。將該混合物用甲苯/環戊酮(CPN)混合溶劑(重量比為80/20)稀釋使固體成分濃度達到35重量%,並使用超音波分散機,製備塗覆液。
作為透光性基材,係準備透明塑膠薄膜基材(三乙醯纖維素膜、富士膠片(股)製,商品名為「Fujitac」,厚度:60μm、折射率:1.49)。使用繞線棒將所述塗布液塗覆到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的單面上而形成塗膜。此時,如圖4(a)所示,使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12°,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20×10-9m/s(剪切距離S=2.0×10-9m)。接著,在60℃下加熱60分鐘,使所述塗膜乾燥。其後,用高壓汞燈照射累計光量為300mJ/cm2的紫外線,對所述塗膜進行固化處理,形成厚度為7μm的防眩層,而得到實施例1的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2)
使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30°,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40×10-9m/s(剪切距離S=4‧0×10-9m),除此以外,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實施例2的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3)
使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0.8重量份,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30°傾斜,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62×10-9m/s(剪切距離S=6.2×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實施例3的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4)
使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1.2重量份,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30°,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
鐘、0.28×10-9m/s(剪切距離S=2.8×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實施例4的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5)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使用紫外線固化型多官能丙烯酸酯樹脂(新中村化學工業(股)製,商品名為「A-DPH」,固體成分為100%),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實施例5的防眩性薄膜。
(實施例6)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使用紫外線固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東亞合成(股)製,商品名為「M1960」,固體成分為100%),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12°,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26×10-9m/s(剪切距離S=2.6×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實施例6的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1)
不使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0°),且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比較例1的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2)
不添加所述觸變性賦予劑,且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30°,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35×10-9m/s(剪切距離S=3.5×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得而到比較例2的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3)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使用紫外線固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DIC(股)製,商品名為「UNIDIC 17-806」,固體成分為80%),不使所述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0°),且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m/s(剪切距離S=0×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比較例3的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4)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使用紫外線固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DIC(股)製,商品名為「UNIDIC 17-806」,固體成分為80%),使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0.8重量份,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12°,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19×10-9m/s(剪切距離S=1.9×10-9m),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比較例4的防眩性薄膜。
(比較例5)
作為塗覆液所含的樹脂,係使用紫外線固化型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樹脂(DIC(股)製,商品名為「UNIDIC 17-806」,固體成分為80%),使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為1.6重量份,使透明塑膠薄膜基材傾斜30°,並使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10秒鐘、0.32×10-9m/s,除此以外,係採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而得到比較例5的防眩性薄膜。
對上述所得到的實施例及比較例的各防眩性薄膜的各種特性進行測定或者評價。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另
外,對於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的樹脂,則係將表示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及Ti值的關係的圖示於圖11及圖12。圖11為標記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直線的圖,圖12為標記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二次多項式近似曲線的圖。
如上述表1所示,實施例中,係在防眩性及泛白這兩個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結果。另一方面,所述塗膜的剪切速度V為0m/s,且在沒有使塗膜產生剪切的比較例1、及不含有觸變性賦予劑的比較例2中,上述特性並不是全部得到了良好的結果。另外,作為樹脂使用了所述「UNIDIC 17-806」的比較例3~5中,上述特性也不是全部得到了良好的結果。另外,比較例3~5的塗覆液的組成除了觸變性賦予劑(觸變劑)添加量以外是相同的。比較例3~5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小於0.95,而不滿足所述條件(I),且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正值,而不滿足所述條件(II)。此外,沒有添加觸變性賦予劑的比較例2中,外觀評價中可見外觀缺陷。
圖13(a)及圖14(a)係表示對實施例1及比較例4中得到的防眩性薄膜的防眩層表面進行觀察得到的光學顯微鏡(半透射模式)照片。圖13(b)及圖14(b)為分別在圖13(a)及圖14(a)的照片中所觀察的粒子的分佈的示意圖。而可知,實施例1的防眩性薄膜中由於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粒子會發生凝聚(偏頗存在)。另一方面可知,比較例4的防眩性薄膜中由於觸變性賦予劑的凝聚作用,粒子未發生凝聚(偏頗存在)。
藉由本發明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所得到的防
眩性薄膜適合用於例如偏光板等光學構件、液晶面板、及LCD(液晶顯示器)或OLED(有機EL顯示器)等影像顯示裝置中,其用途沒有限制,而可應用於廣闊的領域。
Claims (18)
- 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塗布塗覆液的步驟,及,使所述塗覆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層的步驟;該方法之特徵在於:所述塗覆液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並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之中至少一方;且所述製造方法還包含使塗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I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時,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Ti值=β1/β2 (A)所述式(A)中,β1:剪切速度為20(1/s)時的黏度β2:剪切速度為200(1/s)時的黏度。
- 一種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包含: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塗布塗覆液的步驟,及,使所述塗覆液固化而形成防眩層的步驟;該方法之特徵在於:所述塗覆液含有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且 所述製造方法還包含使塗布在所述透光性基材上的所述塗覆液發生剪切的步驟,並且藉由所述剪切使所述粒子集中,從而形成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其中所述防眩層的表面形狀為具有凹凸的形狀,且在使所述粒子集中的部分形成所述凹凸的凸部。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所述剪切發生的步驟中,係使由下式(B)定義之所述塗布了塗覆液的剪切距離S為0.005×10-9m~120×10-9m的範圍內,S=∫ Vdt (B)所述式(B)中S:剪切距離(m)V:剪切速度(m/s),t:剪切保持時間(s);剪切速度V由下式(C)定義:V=kah2/η (C)所述式(C)中,k:塗膜比重(kg/m3)a:加速度(m/s2)h:塗膜厚度(m)η:塗膜黏度(Pa‧s);其中,加速度a可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變化,也可以恆定。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 法,其係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2.0×10-9m/s的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係使所述剪切速度V在0.05×10-9m/s~1.0×10-9m/s的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係使所述剪切保持時間t在0.1~60s的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為選自由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及改性脲構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個物質。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防眩層的厚度(d)在3~12μm的範圍內,且所述粒子的粒徑(D)在2.5~10μm的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厚度(d)與所述粒徑(D)的關係在0.3D/d0.9的範圍內。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塗覆液中,係相對於所述樹脂100重量份,以0.2~12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所述粒子,且以0.2~5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
- 一種防眩性薄膜,其特徵在於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製造而成者。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其中在所 述防眩層表面中,下述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Ra為0.03~0.45μm的範圍,Ra:JIS B 0601(1994年版)所規定的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μm)。
- 一種塗覆液,係用於形成防眩性薄膜中之防眩層者,且該防眩層係經積層在透光性基材的至少一面上;該塗覆液之特徵在於:包含樹脂、粒子、觸變性賦予劑及溶劑,並滿足下述條件(I)及(II)中的至少一方;(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下,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與所述Ti值的線性近似式中,貢獻率R2為0.95以上,(II)由下式(A)定義的Ti值為1.2~3.5的範圍下,在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的添加量x與所述Ti值y的二次多項式近似式y=ax2+bx+c中,二次係數a為負值,Ti值=β1/β2 (A)所述式(A)中,β1:剪切速度為20(1/s)時的黏度β2:剪切速度為200(1/s)時的黏度。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塗覆液,其中所述觸變性賦予劑為選自由有機黏土、氧化聚烯烴及改性脲構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個物質。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所述的塗覆液,其係相對於所述樹脂100重量份,以0.2~12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所 述粒子,且以0.2~5重量份的範圍含有所述觸變性賦予劑。
- 一種偏光板,其特徵在於包含偏光件、及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所述的防眩性薄膜。
-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偏光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46168 | 2012-06-28 | ||
JP2012-146168 | 2012-06-28 | ||
JP2012-286383 | 2012-12-27 | ||
JP2012286383A JP6105930B2 (ja) | 2012-06-28 | 2012-12-27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00846A TW201400846A (zh) | 2014-01-01 |
TWI617826B true TWI617826B (zh) | 2018-03-11 |
Family
ID=48699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7014A TWI617826B (zh) | 2012-06-28 | 2013-05-14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02899A1 (zh) |
EP (1) | EP2696222A3 (zh) |
JP (1) | JP6105930B2 (zh) |
KR (1) | KR102055018B1 (zh) |
CN (1) | CN106873053B (zh) |
TW (1) | TWI61782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133431A1 (ja) * | 2014-03-03 | 2015-09-1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
US9846356B2 (en) * | 2014-04-14 | 2017-12-19 |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Film for transparent scree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and transparent screen comprising same |
DE102016103605A1 (de) * | 2016-03-01 | 2017-09-07 | Heidelberg Engineering Gmbh | Verfahren für die Signalverarbeitung bei der optischen Kohärenztomografie mit einer durchstimmbaren Lichtquelle |
CN111596389B (zh) * | 2019-02-20 | 2022-04-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装置和智能镜子 |
JP7385253B2 (ja) * | 2019-09-30 | 2023-11-22 | ナトコ株式会社 | 塗装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料組成物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525175A (en) * | 2003-12-26 | 2005-08-0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US20070195431A1 (en) * | 2006-02-17 | 2007-08-2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US20080247045A1 (en) * | 2007-03-27 | 2008-10-09 | Takato Suzuki |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08257255A (ja) * | 2007-03-14 | 2008-10-23 | Sony Corp | 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2011197330A (ja) * | 2010-03-18 | 2011-10-06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66591A (ja) * | 1989-04-07 | 1990-10-31 | Fujitsu Ltd | 厚膜導体形成用金属ペーストの印刷方法 |
US5783113A (en) * | 1997-03-27 | 1998-07-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onductive paste for large greensheet screening including high thixotropic agent content |
WO2001037007A1 (fr) | 1999-11-12 | 2001-05-25 | Kaneka Corporation | Film transparent |
JP2001343529A (ja) | 2000-03-30 | 2001-12-14 |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 偏光子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315855A1 (de) * | 2000-09-05 | 2003-06-04 | THÜRINGISCHES INSTITUT FÜR TEXTIL- UND KUNSTSTOFF-FORSCHUNG e.V.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ontinuierlichen, einstufigen herstellung einer homogenen lösung von cellulose in wasserhaltigen tertiären aminoxiden |
JP4641846B2 (ja) | 2004-03-29 | 2011-03-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積層体 |
JP3795512B1 (ja) * | 2004-12-13 | 2006-07-1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学補償板の製造方法 |
US7609625B2 (en) * | 2005-07-06 | 2009-10-27 | Fortinet,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preventing flooding attack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US20070048513A1 (en) * | 2005-08-25 | 2007-03-0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Antireflective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using same |
US20070177271A1 (en) * | 2006-02-02 | 2007-08-02 | Fujifilm Corporation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
JP2007233185A (ja) * | 2006-03-02 | 2007-09-13 | Fujifilm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4080520B2 (ja) | 2006-03-28 | 2008-04-23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8003426A (ja) * | 2006-06-23 | 2008-01-10 | Nippon Zeon Co Ltd | 偏光板 |
JP2008088309A (ja) | 2006-10-02 | 2008-04-17 | Nitto Denko Corp | 硬化皮膜、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135845B2 (ja) * | 2007-03-28 | 2013-02-06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EP2144094A4 (en) * | 2007-05-09 | 2011-04-06 | Sony Corp | ANTIBLEND FILM,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FOR AND THE FILM USING DISPLAY DEVICE |
JP2009020288A (ja) * | 2007-07-11 | 2009-01-29 | Sony Corp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
JP5098481B2 (ja) * | 2007-07-23 | 2012-12-12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光学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
JP2010054737A (ja) * | 2008-08-27 | 2010-03-11 | Fujifilm Corp |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245920B2 (ja) * | 2008-09-26 | 2013-07-24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12-27 JP JP2012286383A patent/JP610593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14 TW TW102117014A patent/TWI617826B/zh active
- 2013-05-24 KR KR1020130059019A patent/KR10205501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6-28 EP EP13174276.9A patent/EP2696222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6-28 CN CN201610900695.8A patent/CN106873053B/zh active Active
- 2013-06-28 US US13/931,031 patent/US2014000289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525175A (en) * | 2003-12-26 | 2005-08-01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m,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US20070195431A1 (en) * | 2006-02-17 | 2007-08-23 | Fujifilm Corporation | Optical film,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08257255A (ja) * | 2007-03-14 | 2008-10-23 | Sony Corp | 防眩性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
US20080247045A1 (en) * | 2007-03-27 | 2008-10-09 | Takato Suzuki |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JP2011197330A (ja) * | 2010-03-18 | 2011-10-06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696222A2 (en) | 2014-02-12 |
KR102055018B1 (ko) | 2019-12-11 |
JP6105930B2 (ja) | 2017-03-29 |
JP2014029455A (ja) | 2014-02-13 |
EP2696222A3 (en) | 2014-02-26 |
CN103529494A (zh) | 2014-01-22 |
CN106873053A (zh) | 2017-06-20 |
US20140002899A1 (en) | 2014-01-02 |
KR20140001750A (ko) | 2014-01-07 |
CN106873053B (zh) | 2018-10-26 |
TW201400846A (zh) | 2014-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54371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TWI605266B (zh)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
JP5522720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TWI644122B (zh) | 影像顯示裝置、防眩性薄膜及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 |
JP2011081219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641323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TWI617826B (zh) | 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防眩性薄膜、塗覆液、偏光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 |
JP2013178534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WO2021157664A1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6666871B2 (ja) |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TWI834758B (zh) | 防眩性薄膜、防眩性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及影像顯示裝置 | |
JP2013178533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5057655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0204479A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