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1055A -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1055A
CN103511055A CN201310245753.4A CN201310245753A CN103511055A CN 103511055 A CN103511055 A CN 103511055A CN 201310245753 A CN201310245753 A CN 201310245753A CN 103511055 A CN103511055 A CN 103511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ll
cooling fan
cooling
guard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457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1055B (zh
Inventor
堀井宣孝
胜田淳平
松下耕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1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1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1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改良,以提高其冷却效率。通过护罩覆盖冷却风扇、缸体及缸盖,将冷却风引导到缸体及缸盖一侧,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而产生,冷却风扇设在曲轴的轴线上的一个端部。并且,缸盖上形成有配置在燃烧室外方的气套,使气套在曲轴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护罩(95)上形成有:涡旋壁(122),其从侧方与冷却风扇(59)相对,并且其与冷却风扇(59)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朝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123),其从接近该涡旋壁(122)的旋转方向(121)上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气套(39)一侧直线状地延伸。

Description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特别是涉及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改良。所述强制风冷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缸体,其具有与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活塞滑动自如地相嵌合的缸膛,并结合于所述曲轴箱;缸盖,在其与所述缸体之间形成面对所述活塞的顶部的燃烧室,且缸盖结合于所述缸体;护罩,其覆盖冷却风扇、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将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一侧,冷却风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而产生,所述冷却风扇设在所述曲轴的轴线上的一个端部。所述缸盖上形成有配置在所述燃烧室外方的气套,使气套在所述曲轴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述,公知一种强制风冷式发动机,其冷却风扇与曲轴一起旋转,产生冷却风,通过护罩覆盖冷却风扇、缸体及缸盖,将冷却风引导到缸体及缸盖一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13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中,形成有护罩的上壁,为将来自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引导到火花塞安装座一侧,其朝向火花塞安装座向下方倾斜,但是,因为护罩的下壁配置在缸体及缸盖的下方,护罩内的下部的冷却风,几乎不对火花塞安装座的冷却做出贡献地从缸体的下方向外部排出,而且,因为在下壁的中途形成有台阶部,有形成冷却风的流动阻力并产生紊流的可能。期待着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为,具有:曲轴箱,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缸体,其具有与连接在所述曲轴上的活塞滑动自如地相嵌合的缸膛,并结合于所述曲轴箱;缸盖,在其与所述缸体之间形成面对所述活塞的顶部的燃烧室,所述缸盖结合于所述缸体;护罩,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将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一侧,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而产生,所述冷却风扇设在所述曲轴的轴线上的一个端部。在该强制风冷式发动机中,在所述缸盖上形成有配置在所述燃烧室外方的气套,使所述气套在所述曲轴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所述护罩上形成有:涡旋壁,其从侧方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并且其与所述冷却风扇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其从接近该涡旋壁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所述气套一侧直线状地延伸。
而且,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特征为,所述引导壁的所述涡旋壁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平面配置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所述涡旋壁的前方侧的端部的相反一侧,所述平面含有所述缸膛的轴线及所述曲轴的轴线。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特征为,发动机主体与传动箱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的车架,并且所述缸膛的轴线向前上方倾斜。所述发动机主体具有所述曲轴箱、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传动箱收纳设在所述曲轴及后轮之间的传动装置,且与所述曲轴箱相连设置,并且所述传动箱从该曲轴箱向后方延伸。在所述缸盖的下方,所述护罩上设有用于将冷却风从所述护罩向外部排出的排风口。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特征为,所述缸盖上设有用于安装火花塞的火花塞安装孔,其向所述气套内开口。所述引导壁的所述涡旋壁的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火花塞安装孔更靠前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特征为,所述引导壁的所述涡旋壁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所述曲轴的下方。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特征为,所述护罩中形成有倾斜壁,其在缸体的侧方,与所述引导壁的所述缸体一侧的侧边缘相连的同时,随着其越朝向所述缸体一侧,逐渐向下方位置倾斜。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特征为,所述曲轴箱的所述冷却风扇一侧的侧壁上形成有凹部,其向外侧方及前方开放,所述凹部收纳:油泵;发电机,其具有固定在所述曲轴上的转子,以安装所述冷却风扇。并且,所述冷却风扇的下端位于比所述油泵的下端更靠上方。在从外侧方覆盖所述发电机及所述油泵而形成的所述护罩中,所述引导壁在比所述油泵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并与该油泵相对。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特征为,在所述曲轴箱的所述冷却风扇一侧的侧壁上,突出设有与所述护罩中覆盖所述冷却风扇的部分的周壁相嵌合的突出壁,以形成所述凹部。所述引导壁的所述涡旋壁一侧的端部,接近所述突出壁的内面配置,在该内面与引导壁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特征为,所述护罩包括:风扇罩,其具有所述周壁并覆盖冷却风扇;护罩主部,其围绕所述缸体及所述缸盖,并与所述风扇罩相连设置。所述引导壁包括:前倾斜壁部,其形成于所述护罩主部,并从所述冷却风扇的前下方,朝向所述气套一侧向前上方倾斜;后倾斜壁部,其形成于所述风扇罩,并与前倾斜壁部相连,且朝向后下方倾斜。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特征为,在所述后倾斜壁与配置在所述周壁中所述后倾斜壁部的下方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间隔的第一空间。在所述缸体的下方,该缸体及所述护罩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的连通路,在所述前倾斜部的所述后倾斜壁部一侧的端部的下方,形成于所述护罩主部。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或第十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特征为,所述护罩主部中,在所述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前方侧,形成有连接在所述涡旋壁的端部的上引导壁。随着上引导壁接近所述气套,其与所述引导壁之间的间隔变小,并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前上方,向前下方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涡旋壁从侧方与冷却风扇相对,并覆盖该冷却风扇,其与该冷却风扇之间的间隔在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上向前方逐渐变大,并且,伴随冷却风扇旋转的冷却风,从冷却风扇与涡旋壁之间间隔最大的部分被送出到气套一侧。引导壁从接近涡旋壁中冷却风扇与涡旋壁之间间隔最小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气套一侧直线状地延伸,所以,通过引导壁引导从冷却风扇送出的空气,并使其有效地流向气套一侧,能够有效地冷却易成为高温的燃烧室的周围。而且,被引导壁引导并向气套一侧流通的冷却风,能够将涡旋壁与冷却风扇之间间隔最小部分的空气吸引到气套一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流向气套一侧的冷却风,提高冷却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冷却风扇与涡旋壁之间间隔最大的部分为冷却风从冷却风扇的送出部,但是因为引导壁的涡旋壁一侧的端部在相对于含有缸膛的轴线及曲轴的轴线的平面与所述送出部相反的相反一侧,能够极力抑制从冷却风扇送出并通过含有缸膛的轴线及曲轴的轴线的平面的冷却风,再次被吸引到冷却风扇一侧,能够将冷却风有效地引导到气套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发动机主体与传动箱一起,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并且缸膛的轴线向前上方倾斜。用于将冷却风向外部排出的排风口,在发动机主体中缸盖的下方设在护罩上,所以,从排风口排出的相对处于高温状态的排风,变得难以流过发动机主体的上部侧,能够认为该结构是适合单元摆动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缸盖上设有用于安装火花塞的火花塞安装孔,其向气套内开口。因为引导壁延伸到火花塞安装孔的前方,将冷却风引导到气套一侧,使冷却风向火花塞安装孔周围流通,所以即便是少量的冷却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因为引导壁的后端部延伸到曲轴的下方,能够将涡旋壁与冷却风扇之间间隔最小的部分的空气,更加有效地吸引到气套一侧,进一步增加流向气套一侧的冷却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缸体的侧方,护罩上形成有倾斜壁,其与引导壁的缸体一侧的侧边缘相连,随着倾斜壁越朝向缸体一侧,其逐渐向下方位置倾斜。通过倾斜壁将冷却风的一部分引导到缸体一侧,能够有效地冷却缸体。而且,因为所述倾斜壁与引导壁的缸体一侧的侧边缘相连,倾斜壁上很难形成在护罩的侧壁内面上流动的冷却风的流动阻力,能够使冷却风中除流向缸体一侧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冷却风顺利地向气套一侧流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曲轴箱上形成有凹部,其收纳油泵与具有安装冷却风扇的转子的发电机,并且冷却风扇的下端位于油泵下端的上方。在从外侧方覆盖发电机及油泵的护罩中,因为在油泵的下端的上方形成与该油泵相对的引导壁,能够使引导壁在冷却风扇的半径方向接近冷却风扇,并能够使冷却风更加有效地向发动机主体侧导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突出设在曲轴箱的侧壁上的突出壁,与护罩中覆盖冷却风扇的部分的周壁相嵌合,并且,因为引导壁的涡旋壁一侧的端部接近突出壁的内面配置,在使护罩相对于曲轴箱的装卸变得容易的同时,通过使引导壁的后端部接近突出壁,能够抑制由冷却风流向引导壁的外侧,即下方,引起的冷却效率的低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护罩包括:风扇罩,其覆盖冷却风扇;护罩主部,其围绕缸体及缸盖并与风扇罩相连设置。引导壁包括:前倾斜壁部,其形成于护罩主部,并从所述冷却风扇的前下方,朝向气套一侧向前上方倾斜;后倾斜壁部,其形成于风扇罩,并与前倾斜壁部相连,朝向后下方倾斜。所以,通过风扇罩及护罩主部覆盖冷却风扇、缸体及所述缸盖的护罩,在其装配变得容易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引导壁,将从冷却风扇送出的冷却风引导到气套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第一空间,其形成在后倾斜壁部与配置在具有风扇罩的周壁中的后倾斜壁部的下方的部分之间。第二空间,其在缸体的下方,形成在该缸体及护罩之间。在前倾斜壁部的后倾斜壁部一侧的端部的下方,通过形成在护罩主部上的连通路,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所以,即使空气进入形成在后倾斜壁及周壁之间的第一空间,也能够将其从缸体的下方放出,能够抑制在后倾斜壁部、所述突出壁及周壁之间产生的间隙周边的紊流的发生。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形成在护罩主部的上引导壁,在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上的前方侧与涡旋壁的端部相连接,且随着上引导壁接近气套,其与引导壁之间的间隔变小,并且在冷却风扇的前上方朝向前下方延伸,所以能够提高冷却风朝向气套的流速,并更有效地冷却气套。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2中的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2中的箭头5方向的视图。
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6的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7是图4中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的8-8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8   曲轴
29   活塞
30   缸膛
31   燃烧室
32   发动机主体
33   曲轴箱
34   缸体
35   缸盖
39   气套
40   火花塞安装孔
41   火花塞
58   发电机
59   冷却风扇
61   传动箱
90   转子
95   护罩
96   风扇罩
96a  后倾斜壁部
97   护罩主部
99a  前倾斜壁部
99b  倾斜壁
105  突出壁
106  凹部
107  油泵
120  周壁
121  旋转方向
122  涡旋壁
123  引导壁
124  间隙
125  第一空间
126  第二空间
127  连通路
128  上引导壁
130  排风口
PL   平面
T    传动装置
WR   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是由乘坐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
首先,在图1中,小型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有:头管13,其能够转向地支承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及连结在该前叉11上的转向车把12;下管14,其从该头管13向后下方延伸;车架横梁15,其在车宽方向延伸,并固着在下管14的后端;左右一对后车架管16…,其前端固着在该车架横梁15的左右两侧,并向后上方延伸。
在车架F上的两后车架管16…的前端部设有托架17。在该托架17中,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连杆机构,并且,配置在该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右侧的后轮WR,轴支承于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而且,在所述两后车架管16…中左侧的后车架管16及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之间,设有后缓冲单元19。
在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0,在该收纳箱20的后方,配置有燃料箱21,并且收纳箱20及燃料箱21支承于所述后车架管16…。
车架F被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22覆盖,该车体罩22具有:前罩23,其从前方覆盖所述头管13;护腿挡板24,其覆盖驾驶者腿部的前方,并与所述前罩23相连;脚踏板25,其承载乘员的脚,并与护腿挡板24的下部相连;侧罩26,其与脚踏板25相连,并从两侧覆盖车体后部。侧罩26上设有前后排列型乘车用车座27,其能够从上方开闭地覆盖收纳箱20及燃料箱21。
在图2中,单元摆动发动机UE包括配置在后轮WR的前方的强制风冷式单缸四冲程OHC型发动机E,与设在该发动机E及所述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T。
所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32包括:曲轴箱33,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28,曲轴28的旋转轴线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缸体34,其具有与连接在所述曲轴28的活塞29滑动自如地相嵌合的缸膛30,并且结合于所述曲轴箱33;缸盖35,在其与所述缸体34之间形成面对所述活塞29的顶部的燃烧室31,并且所述缸盖35结合于该缸体34;缸盖罩36,其在与缸体相反的一侧结合于缸盖35。当该发动机主体32搭载于机动二轮车时,所述缸膛30的轴线,即气缸轴线C略微向前上方倾斜,直至其大致处于水平状态。
曲轴箱33含有所述缸膛30的轴线,即气缸轴线C,并且还包括左右箱体半体33a、33b。左右箱体半体33a、33b结合于与所述曲轴28的轴线正交的平面,并且曲轴2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左右箱体半体33a、33b。而且,曲轴28与左箱体半体33a之间安装有滚珠轴承37,曲轴28与右箱体半体33b之间安装有滚珠轴承38。
缸盖35上形成有配置在所述燃烧室31外方的气套39,使气套39在所述曲轴28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右端侧)向外部开放。并且,缸盖35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前端部面对所述燃烧室31的火花塞41的火花塞安装孔40,其向所述气套39内开口。
所述缸盖35的上部侧面上,设有与所述燃烧室31相连通而得到的进气道(未图示),并且该缸盖35的下部侧面上也设有与所述燃烧室31相连通而得到的进气道(未图示)。
所述缸盖35及所述缸盖罩36之间,收纳有驱动进气阀及排气阀开闭的气门装置44,进气阀及排气阀分别开闭所述进气道及所述排气道,而且,该气门装置44具有的凸轮轴45,具有与所述曲轴28平行的轴线,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缸盖35,所述曲轴28的旋转动力通过正时传动装置46传送给所述凸轮轴45。
正时传动装置46具有:驱动链轮47,其在所述滚珠轴承37的外方,固定在所述曲轴28上;从动链轮48,其固定在所述凸轮轴45的左端部;环状凸轮链49,其卷挂于所述驱动链轮47及所述从动链轮48。在所述曲轴箱33的左箱体半体33a、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形成使所述凸轮链49行进的凸轮链通路50。
观察图1,在后轮WR的左侧,进气装置53含有配置在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上方的空气滤清器51和上流端连接于该空气滤清器51的气化器52。该进气装置53与所述缸盖35的上部侧面相连接,并与所述进气道相连。在缸盖35的下部侧面,连接有与所述排气道相通的排气管54的上流端,并且,该排气管54的下流端与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的排气消音器55相连接。
所述曲轴28的左端部,通过所述传动装置T连结于后轮WR的车轴57并与之连动,并且所述曲轴28的右端部上连结有发电机58及冷却风扇59。
曲轴箱33上连结有从所述曲轴箱33向后方延伸的传动箱61,该传动箱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该传动箱61包括:箱体主体62,其与所述曲轴箱33的左箱体半体33a一体地相连设置,并向后方延伸;左侧罩63,在其与该箱体主体62之间,形成变速器室65,并从左侧与所述箱体主体62相连接;右侧罩64,在其与所述箱体主体62之间,形成齿轮室66,并与所述箱体主体62的右侧后部相连接。后轮WR的车轴5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箱体主体62的后部及右侧罩64。
同时参照图3,在所述变速器室65与所述凸轮链通路50之间,所述曲轴箱33的左箱体半体33a及所述曲轴28之间安装有环状油封圈68。在所述左箱体半体33a的外面,通过多个螺栓70…连接有油封圈挡板69,使其从所述曲轴28的轴向外方支承该油封圈68的外周。
而且,在所述驱动链轮47的附近,所述凸轮链49的松弛侧啮合有链条张紧器71,并且该链条张紧器7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张紧器枢轴72。
所述张紧器枢轴72具有:大径轴部72a,其在所述凸轮链通路50及所述变速器室65之间,与左箱体半体33a液密性地嵌合;小径轴部72b,其前端部穿过所述凸轮链通路50,与所述左箱体半体33a相嵌合,并与所述大径轴部72a同轴相连。所述链条张紧器7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小径轴部72b。
所述油封圈挡板69中一体地形成有支承板部69a,其从轴向外方与所述张紧器枢轴72的大径轴部72a抵接,并阻止该张紧器枢轴72从所述左箱体半体33a的脱离。通过以油封圈挡板69阻止所述张紧器枢轴72从所述左箱体半体33a的脱离,不需要用于阻止所述张紧器枢轴72从所述左箱体半体33a的脱离的专用部件,能够对零件数量的减少做出贡献。
所述传动装置T包括:V带式无级变速器76,其收纳于所述变速器室65;减速齿轮机构77,其设在该无级变速器76与车轴57之间,并收纳于所述齿轮室66。
以往众所周知的所述无级变速器76具有:主动轮79,其设在所述曲轴28的左端部;从动轮82,其具有与曲轴28平行的轴线,并通过离心离合器81安装在传动轴80上,传动轴8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箱体主体62的后部及右侧罩64;环状的V带83,其卷挂于主动轮79及从动轮82之间。
因而,收纳于固着在曲轴28上的压力板84与所述主动轮79之间并处于浮动状态的多个配重辊85…,随着曲轴28的转速的增大,向该曲轴28的半径方向外方移动,随着多个配重辊85…向所述曲轴28的半径方向外方的移动,主动轮79与V带83的接触半径变大地转动。
与之相对,随着主动轮79与V带83的接触半径变大,从动轮82与该V带83的接触半径变小地转动,因此,随着曲轴28与所述传动轴80之间的曲轴28的旋转,无级变速得以进行。
所述减速齿轮机构77,其设在所述传动轴80与所述车轴57之间,并且收纳于所述齿轮室66,无级变速器76上的所述传动轴80的旋转动力通过所述减速齿轮机构77减速,并传送到后轮WR的车轴57。
所述传动箱61上的左侧罩63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脚踏轴86,并且该脚踏轴86的外端设有脚踏起动踏板87(参照图1)。而且,在所述左侧罩63的内面侧,脚踏轴86及曲轴28之间,设有脚踏式起动装置88,其能够随着脚踏起动踏板87的踩踏动作,将脚踏轴86的动力传送给曲轴28。
所述发电机58包括:转子90,其在曲轴箱33上的右箱体半体33b的外方,固定在曲轴28的右端部;定子91,其固定在所述右箱体半体33b,并被转子90围绕。
同时参照图4,所述冷却风扇59,在通过多个螺栓92…固定在所述发电机58的转子90的基部93上,突出设有多个叶片94,94…。
同时参照图5及图6,通过护罩95覆盖所述发动机主体32中的缸体34、缸盖35及所述冷却风扇59,并且因为从冷却风扇59排出的强制风冷用的空气流入护罩95内,发动机主体32的缸体34及缸盖35被冷却,缸体34及缸盖35的外面,分别突出设有多个散热片34a…,35a…。
所述护罩95包括:风扇罩96,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59;护罩主部97,其围绕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并与所述风扇罩96相连设置。上部护罩半体98,其从上方覆盖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下部护罩半体99,其从下方覆盖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通过沿着含有所述气缸轴线C及所述曲轴28的轴线的平面PL的结合部100,上部护罩半体98与下部护罩半体99相互结合,形成护罩主部97。
所述风扇罩96中,形成用于从外部朝向所述冷却风扇59一侧吸引空气的吸引口101的吸引筒102,与所述曲轴28同轴设置,并且其吸引口101上设有百叶103。
在所述曲轴箱33上的右箱体半体33b的所述冷却风扇59一侧的侧壁上,一体地突出设有向外侧方突出的突出壁105,并且通过该突出壁105形成向外侧方及前方开放的凹部106,该凹部106中,收纳有所述发电机58及油泵107,冷却风扇59的下端位于该油泵107的下端的上方。
观察图3,所述曲轴箱33上的右箱体半体33b中,连接有泵体108,并将盖板109夹在所述右箱体半体33b与泵体108之间,并且所述油泵107,在所述泵体108与所述盖板109之间形成的泵室110内,收纳有相互啮合的外转子111及内转子112,所述内转子112固定在液密性地且旋转自如地贯通于所述泵体108的泵轴113上。
所述曲轴28及所述泵轴113之间,设有齿轮传动机构116,其包括:驱动齿轮114,其固定在所述曲轴28上;被动齿轮115,其与该驱动齿轮114啮合,并固定在所述泵轴113上。收纳该齿轮传动机构116的齿轮室117,通过右箱体半体33b与连接在右箱体半体33b的罩部件118形成。
因而,所述曲轴28贯通所述齿轮室117,将所述驱动齿轮114夹在所述滚珠轴承38与曲轴28之间,在该位置,环状密封部件119安装在所述右箱体半体33b与所述曲轴28之间。
所述护罩95中,对应所述曲轴箱33的突出壁105,所述风扇罩96具有从侧方覆盖所述冷却风扇59的周壁120。并且因为冷却风扇59的下端配置在所述油泵107的下端的上方,在与该油泵107的下方对应的部分,所述突出壁105的一部分形成向下方圆弧状膨出的膨出部105a,并且在所述周壁120中对应所述油泵107的下方的部分,与所述突出壁105的膨出部105a对应,形成向下方圆弧状膨出的膨出部120a。而且所述周壁120的前端部与所述曲轴箱33上的所述突出壁105的前端部相嵌合。
所述冷却风扇59与所述曲轴28一起,向图4中箭头所示旋转方向121旋转,所述护罩95中形成有:涡旋壁122,其从侧方与冷却风扇59相对,其与冷却风扇59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123,其从接近该涡旋壁122的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所述缸盖35的所述气套39一侧直线状地延伸。
相对于所述护罩95上的风扇罩96的周壁120中的所述膨出部120a,所述涡旋壁122形成在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前方侧的部分。
而且,所述引导壁123,包括:前倾斜壁部99a,其形成在所述护罩主部97的下部护罩半体99上并面向上方,并且从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下方,面向所述气套39一侧向前上方倾斜;后倾斜部96a,其形成于所述风扇罩96,并且其与前倾斜壁部99a相连且向后下方倾斜。该引导壁123的后倾斜壁96a形成在所述油泵107的下端的上方,并与该油泵107相对。
而且,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即后倾斜壁96a的后端,相对于平面PL配置在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所述涡旋壁122的前方侧的端部的相反一侧,平面PL含有所述缸膛30的轴线即气缸轴线C及所述曲轴28的轴线,并且在所述曲轴28的下方,其接近所述突出壁105的内面配置,使该内面与该后端之间形成间隙124。
而且,如图4所示,在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即前倾斜壁部99a的前端99aa,配置在设在所述缸盖35的所述火花塞安装孔40的前方,其向所述气套39内开口。
同时参照图7,所述护罩95的护罩主部97上的下部护罩半体99中,在所述缸体34的侧方,与所述引导壁123上的所述前倾斜壁部99a的所述缸体34一侧的侧边缘相连的倾斜壁99b,随着其越朝向缸体34一侧,逐渐向下方位置倾斜地形成。
而且,在所述后倾斜壁96a与配置在所述周壁120中所述后倾斜壁部96a的下方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间隔124的第一空间125。而且,在所述缸体34的下方,该缸体34与所述护罩95的下部护罩半体99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126,并且如图8所示,连通第一空间125与第二空间126的连通路127,在所述前倾斜部99a的所述后倾斜壁部96a一侧的端部的下方,形成在所述护罩主部97的下部护罩半体99上。
而且,所述护罩主部97的上部护罩半体98中,在所述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的前方侧,形成有连接在所述涡旋壁122的端部的上引导壁128,随着上引导壁128接近所述气套39,其与所述引导壁123之间的间隔变小,并在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上方,向前下方延伸。
而且,用于将冷却风从所述护罩95向外部排出的排风口130,在所述缸盖35的下方,形成在所述护罩95的护罩主部97的下部箱体半体99的下部,并且该排风口向右侧方开口。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缸盖34上形成有配置在所述燃烧室31外方的气套39,其在曲轴28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护罩95覆盖冷却风扇59、缸体34及缸盖35,其将冷却风引导到缸体34及缸盖35一侧,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59的旋转而产生,冷却风扇59设在曲轴28轴线上的一个端部。护罩95上形成有涡旋壁122及引导壁123。涡旋壁122,其从侧方与所述冷却风扇59相对,其与冷却风扇59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123,其从接近该涡旋壁122的所述旋转方向121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面向所述气套39一侧直线状地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伴随冷却风扇59旋转的冷却风,从冷却风扇59与涡旋壁122之间间隔最大的部分被送出到气套39一侧。引导壁123,其从涡旋壁122中冷却风扇59与涡旋壁122之间间隔最小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位置,朝向气套39一侧直线状地延伸,通过引导壁123引导从冷却风扇59送出的空气,使其有效地流向气套39一侧,能够有效地冷却易成为高温的燃烧室31周围。而且,被引导壁123引导并向气套39一侧流通的冷却风,能够将涡旋壁122与冷却风扇59之间间隔最小部分的空气吸引到气套39一侧,其结果是,能够增大流向气套39一侧的冷却风,提高冷却效率。
而且,因为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平面PL配置在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所述涡旋壁122的前方侧的端部的相反一侧,平面PL含有发动机主体32的缸膛30的轴线及曲轴28的轴线,冷却风扇59与涡旋壁122之间间隔最大的部分为冷却风从冷却风扇59的送出部,但是因为引导壁123的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相对于所述平面PL在所述送出部的相反一侧,能够极力抑制从冷却风扇59送出并通过所述平面PL的冷却风再次被吸引到冷却风扇59一侧,并且能够将冷却风有效率地引导到气套39一侧。
而且,传动箱61,其收纳设在曲轴28及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T,其与该发动机主体32的曲轴箱33相连设置且从该曲轴箱33向后方延伸。发动机主体32与传动箱61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F,并且缸膛30的轴线即气缸轴线C向前上方倾斜。用于将冷却风从护罩95向外部排出的排风口130,在缸盖35的下方设在所述护罩95上,所以从排风口130排出的相对处于高温状态的排风,变得难以流过发动机主体32的上部侧,能够认为该结构是适合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冷却结构。
而且,缸盖35上设有用于安装火花塞41的火花塞安装孔40,其向气套39内开口。因为引导壁123的涡旋壁122的相反一侧的端部99aa配置在火花塞安装孔40的前方,将冷却风引导到气套39一侧,使冷却风向火花塞安装孔40周围流通,所以即便是少量的冷却风,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而且,因为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所述曲轴28的下方,能够将涡旋壁122与冷却风扇59之间间隔最小的部分的空气更有效地吸引到气套39一侧,进一步增加流向气套39一侧的冷却风。
而且,在缸体34的侧方,护罩95上形成有倾斜壁99b,倾斜壁99b与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缸体34一侧的侧边缘相连,并且随着倾斜壁99b越朝向缸体34一侧,其逐渐向下方位置倾斜。通过倾斜壁99b将冷却风的一部分引导到缸体34一侧,能够有效地冷却缸体34。而且,因为所述倾斜壁99b与引导壁123的缸体34一侧的侧边缘相连,倾斜壁99b上很难形成在护罩95的侧壁内面上流动的冷却风的流动阻力,能够使冷却风中除流向缸体34一侧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冷却风顺利地向气套39一侧流通。
而且,曲轴箱33的所述冷却风扇59一侧的侧壁上形成有凹部106,其向外侧方及前方开放,并且该凹部106收纳:油泵107;发电机58,其具有固定于所述曲轴28的转子,以安装所述冷却风扇59。在从外侧方覆盖所述发电机58及所述油泵107而形成的所述护罩95中,因为所述引导壁123在所述油泵107的下端的上方形成,并与该油泵107相对,能够使引导壁123在冷却风扇59的半径方向接近冷却风扇59,并能够使冷却风更加有效地向发动机主体32一侧导风。
而且,在曲轴箱33的冷却风扇59一侧的侧壁上,突出设有与护罩95中覆盖冷却风扇59的部分的周壁120相嵌合的突出壁105,以形成所述凹部106。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接近所述突出壁105的内面配置,在该内面与引导壁123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124。所以,在使护罩95相对于曲轴箱33的装卸变得容易的同时,通过使引导壁123的后端部接近突出壁105,能够抑制由冷却风流向引导壁123的外侧,即下方,引起的冷却效率的低下。
而且,护罩95包括:风扇罩96,其具有所述周壁120并覆盖冷却风扇59;护罩主部97,其围绕缸体34及缸盖35并与所述风扇罩96相连设置。引导壁123包括:前倾斜壁部99a,其形成在所述护罩主部97的下部护罩半体99上,并从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下方,朝向所述气套39一侧向前上方倾斜;后倾斜壁部96a,其形成于所述风扇罩96,并与前倾斜壁部99a相连,向后下方倾斜。所以,通过风扇罩96及护罩主部97覆盖冷却风扇59、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的护罩95,在其装配变得容易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形成引导壁123,将冷却风扇59送出的冷却风引导到气套39一侧。
而且,在后倾斜壁部96a与所述周壁120中配置在后倾斜壁部96a的下方的部分之间形成通过所述间隙124的第一空间125,而且,在缸体34的下方,连通第一空间125与形成在该缸体34及所述护罩95之间的第二空间126的连通路127,在前倾斜壁部99a的后倾斜壁部96a一侧的端部下方,形成于所述护罩主部97的下部护罩半体99,所以,即使空气进入形成在后倾斜壁96a及周壁120之间的第一空间125,也能够将其从缸体34的下方放出,能够抑制在后倾斜壁部96a、所述突出壁部105及周壁120之间产生的间隙124周边产生紊流。
而且,形成在护罩主部97的上引导壁128,在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的前方侧,与所述涡旋壁122的端部相连接,随着上引导壁128接近所述气套39,其与所述引导壁123之间的间隔变小,并在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上方向前下方延伸,所以,能够提高冷却风朝向气套39的流速,并更有效地冷却气套39。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1)

1.一种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所述强制风冷式发动机具有:
曲轴箱(33),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28);
缸体(34),其具有与连接在所述曲轴(28)上的活塞(29)滑动自如地相嵌合的缸膛(30),并结合于所述曲轴箱(33);
缸盖(35),在其与所述缸体(34)之间形成面对所述活塞(29)的顶部的燃烧室(31),且所述缸盖(35)结合于所述缸体(34);
护罩(95),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59)、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将冷却风引导到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一侧,所述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59)的旋转而产生,所述冷却风扇(59)设在所述曲轴(28)的轴线上的一个端部;
在在所述缸盖(35)上形成有配置在所述燃烧室(31)外方的气套(39),使所述气套(39)在所述曲轴(28)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
所述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护罩(95)上形成有:涡旋壁(122),其从侧方与所述冷却风扇(59)相对,并且其与所述冷却风扇(59)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朝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123),其从接近该涡旋壁(122)的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所述气套(39)一侧直线状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相对于平面(PL)配置在所述旋转方向(121)上的所述涡旋壁(122)的前方侧的端部的相反一侧,所述平面(PL)含有所述缸膛(30)的轴线及所述曲轴(28)的轴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发动机主体(32)与传动箱(61)摆动自如地支承于车辆的车架(F),并且所述缸膛(30)的轴线向前上方倾斜,所述发动机主体(32)具有所述曲轴箱(33)、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所述传动箱(61)收纳设在所述曲轴(28)及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T),且与所述曲轴箱(33)相连设置,并且所述传动箱(61)从该曲轴箱(33)向后方延伸;
在所述缸盖(35)的下方,所述护罩(95)上设有用于将冷却风从所述护罩(95)向外部排出的排风口(1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盖(35)上设有用于安装火花塞(41)的火花塞安装孔(40),其向所述气套(39)内开口;
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的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所述火花塞安装孔(40)更靠前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所述曲轴(28)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95)上形成有倾斜壁(99b),其在所述缸体(34)的侧方,与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缸体(34)一侧的侧边缘相连,且随着其越朝向所述缸体(34)一侧,逐渐向下方位置倾斜。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轴箱(33)的所述冷却风扇(59)一侧的侧壁上形成有凹部(106),其向外侧方及前方开放,所述凹部(106)收纳:油泵(107);发电机(58),其具有固定在所述曲轴(28)上的转子(90),以安装所述冷却风扇(59);并且,所述冷却风扇(59)的下端位于比所述油泵(107)的下端更靠上方,
在从外侧方覆盖所述发电机(58)及所述油泵(107)而形成的所述护罩(95)中,所述引导壁(123)在比所述油泵(107)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形成,并与该油泵(107)相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33)的所述冷却风扇(59)一侧的侧壁上,突出设有与所述护罩(95)中覆盖所述冷却风扇(59)部分的周壁(120)相嵌合的突出壁(105),以形成所述凹部(106);
所述引导壁(123)的所述涡旋壁(122)一侧的端部,接近所述突出壁(105)的内面配置,在该内面与引导壁(123)的端部之间形成间隙(12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罩(95)包括:风扇罩(96),其具有所述周壁(120)并覆盖冷却风扇(59);护罩主部(97),其围绕所述缸体(34)及所述缸盖(35),并与所述风扇罩(96)相连设置;
所述引导壁(123)包括:前倾斜壁部(99a),其形成于所述护罩主部(97),并从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下方,朝向所述气套(39)一侧向前上方倾斜;后倾斜壁部(96a),其形成于所述风扇罩(96),并与前倾斜壁部(99a)相连,朝向后下方倾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倾斜壁(96a)与配置在所述周壁(120)中所述后倾斜壁部(96a)的下方的部分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间隔(124)的第一空间(125);
在所述缸体(34)的下方,该缸体(34)及所述护罩(95)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126);
连通第一空间(125)与第二空间(126)的连通路(127),在所述前倾斜部(99a)的所述后倾斜壁部(96a)一侧的端部的下方,形成于所述护罩主部(97)。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护罩主部(97)中,在所述冷却风扇(59)的旋转方向(121)上的前方侧,形成有连接在所述涡旋壁(122)的端部的上引导壁(128),
随着上引导壁(128)接近所述气套(39),其与所述引导壁(123)之间的间隔变小,并在所述冷却风扇(59)的前上方,向前下方延伸。
CN201310245753.4A 2012-06-22 2013-06-20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Active CN103511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1346A JP5924769B2 (ja) 2012-06-22 2012-06-22 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における冷却構造
JP2012-141346 2012-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1055A true CN103511055A (zh) 2014-01-15
CN103511055B CN103511055B (zh) 2015-12-02

Family

ID=49894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45753.4A Active CN103511055B (zh) 2012-06-22 2013-06-20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24769B2 (zh)
CN (1) CN103511055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0492A (zh) * 2015-11-13 2018-07-17 比亚乔及C.股份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设备
CN108374713A (zh) * 2017-02-01 2018-08-07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08571371A (zh) * 2017-03-09 2018-09-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08884748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9973196A (zh) * 2017-12-28 2019-07-0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0573709A (zh) * 2018-03-30 2019-12-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CN111636957A (zh) * 2018-03-30 2020-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2346B (zh) * 2014-12-07 2017-04-12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双冷却风道发电机
CN105863816A (zh) * 2016-05-09 2016-08-17 张立 一种快速冷却内燃机
EP3499000A4 (en) * 2016-08-10 2019-07-24 Honda Motor Co., Ltd. AIR-COOL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7143409A (zh) * 2017-07-03 2017-09-08 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聚风板及其安装构造
JP7216128B2 (ja) * 2021-02-16 2023-01-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14A (zh) * 1994-06-11 1996-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
CN1185518A (zh) * 1996-10-09 1998-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风冷发动机
JP2001241326A (ja) * 2000-02-29 2001-09-07 Yamaha Motor Co Ltd 強制空冷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323948A (zh) * 2000-05-11 2001-11-28 铃木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CN2481854Y (zh) * 2001-06-12 2002-03-13 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风冷柴油机的导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91417A (ja) * 1990-04-03 1990-12-03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
JP3439824B2 (ja) * 1994-03-15 2003-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冷式内燃機関
JP3466352B2 (ja) * 1995-11-24 2003-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内燃機関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14A (zh) * 1994-06-11 1996-0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
CN1185518A (zh) * 1996-10-09 1998-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风冷发动机
JP2001241326A (ja) * 2000-02-29 2001-09-07 Yamaha Motor Co Ltd 強制空冷式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323948A (zh) * 2000-05-11 2001-11-28 铃木株式会社 强制空冷发动机的排气用二次空气供给系统
CN2481854Y (zh) * 2001-06-12 2002-03-13 湖南滨湖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风冷柴油机的导风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建华,唐维新,袁文华: "风冷发动机离心式冷却风扇的优化试验技术", 《内燃机工程》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0492A (zh) * 2015-11-13 2018-07-17 比亚乔及C.股份公司 摩托车发动机冷却设备
CN108884748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8884748B (zh) * 2016-03-30 2021-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8374713A (zh) * 2017-02-01 2018-08-07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08374713B (zh) * 2017-02-01 2022-07-22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08571371A (zh) * 2017-03-09 2018-09-2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CN109973196A (zh) * 2017-12-28 2019-07-0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0573709A (zh) * 2018-03-30 2019-12-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CN111636957A (zh) * 2018-03-30 2020-09-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CN110573709B (zh) * 2018-03-30 2022-03-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用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1055B (zh) 2015-12-02
JP5924769B2 (ja) 2016-05-25
JP2014005770A (ja)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1055A (zh)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US7546818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wind exhaust duct and vehicle mounted with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2575568B (zh) 水冷式动力装置的散热器冷却构造
JP4732375B2 (ja) 強制空冷式内燃機関
KR101353713B1 (ko) 자동 이륜차용 엔진에 있어서의 브리더 구조
JP5687148B2 (ja) 小型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におけるギヤ室の潤滑構造
BRPI0800124B1 (pt)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e veículo
TWI500849B (zh) 內燃機及具備其之跨坐型車輛
CN103216302B (zh) 内燃机及具备其的骑乘型车辆
JP4281290B2 (ja) ベルト式変速装置の冷却構造
CN1963163B (zh) 小型车辆用发动机的排气净化装置
JP4999582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変速機ケース冷却構造
JP7342056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4467377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JP2011157977A (ja) 排風ダクトを備える内燃機関が搭載された車両
CN102562348B (zh) 气缸盖的冷却结构
JP2000064925A (ja) 燃料噴射式2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BR112017020752B1 (pt) Motor de combustão interna
JP657686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空冷式内燃機関
CN116161150A (zh) 动力单元
JP201408484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水冷式内燃機関
JP2011163191A (ja) エンジンの配索構造
JP2019105238A (ja) エンジン
JP2011047370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ドレイン構造
JP2009019583A (ja) 車両用ブローバイガス換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