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0200B -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0200B
CN103510200B CN201310224811.5A CN201310224811A CN103510200B CN 103510200 B CN103510200 B CN 103510200B CN 201310224811 A CN201310224811 A CN 201310224811A CN 103510200 B CN103510200 B CN 103510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weaving
air cell
minor air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248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0200A (zh
Inventor
阿达尔贝特·斯蒂芬
G·斯塔莱克
G·沙夫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3510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0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0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0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 D01H4/50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for rotor spin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02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for false-twisting spinning mach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8Piecing arrangements; Control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运行喷气式纺织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纺织工艺在探测到纱线错误(18)时中断,并且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引出至少局部由纺织位置(2)执行的接线过程,其中应用了多个直接归属于纺织位置(2)的纱线操作装置。此外,还建议了一种喷气式纺织机,它允许进行相应的接线过程。

Description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运行喷气式纺织机的方法,其具有至少一个包含涡流室的纺织位置,其中在纺织工艺中复合纤维在纺织方向上输入该涡流室中,其中借助气流使涡流室内的复合纤维旋转,因此从复合纤维中产生具有旋转的纱线,其中具有旋转的纱线借助抽出装置从涡流室中抽出,并且其中从涡流室中抽出的纱线借助与涡流室相接的纱线监控单元来监控其纱线错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此类喷气式纺织机。在纺织工艺的进程中会一再出现纱线错误,即产生纱线参数(例如纱线厚度、绒毛度、纱线强度等)与额定值不同的纱线部段。这种纱线错误由纱线传感器识别出来,并且必须在中断纺织工艺的清除切割步骤(Reinigerschnitt)中去除。同样不能排除纱线爆裂(即纱线的撕裂),它同样需要把纱线端部再次接在置于喷气式纺织机前面的、来自暂存容器的复合纤维上(所谓的“接线”)。最后必须定期更换梭心,其中满的梭心(纱线在纺织工艺中绕在该梭心上)必须用空的梭心来替换。
在各种情况下都常见的是,分别绕在梭心上的纱线端部借助沿着纺织位置巡查的伺服机器人从梭心表面上松开,以便能逆着原来的纺织方向重新输入纺织位置中,以便能与放在前面的复合纤维相连。此外,通常必须在再次纺织之前去除纱线的特定部段,因为该纱线端部大部分不适合纺织过程。
因为服务机器人必须在纺织过程之前首先驶向各自的纺织位置,并且总是只有一个纺织位置能由机器人接上,因此该必要的纺织过程会明显限制纺织工艺。尤其在喷气式纺纱机中多次执行清除切割过程之后,该接线过程会明显影响喷气式纺纱机的生产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建议一种纺纱织以及运行该纺织机的方法,借助它们可比现有技术(尤其是在清除切割之后)缩短纺织时间。
此目的通过具有独立的专利权利要求的特征的方法和纺织机得以实现。
按本发明,该方法的特征首先在于,纺织工艺在探测到纱线错误时这样中断,即纱线从复合纤维上松开并且在此产生纱线端部。此外,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引出至少局部由纺织位置执行的接线过程,在此期间执行以下步骤:
首先,纱线端部借助纺织位置的第一抽吸单元吸到涡流室的出气口和抽出装置之间的范围内。在此,该第一抽吸单元例如通过可借助控制和/或调节单元起反应的阀门与低压源相连,并可相应地激活或失效。在吸入纱线端部之后,在第一抽吸单元的范围内将具有纱线错误的端部部段分离开来,其中应用了纺织位置的纱线分离单元(例如剪刀)。该纱线事先由在纺织过程中容纳纱线的梭心缠绕,使得纱线错误位于纱线分离单元之后,并且可由它可靠地从其它纱线上分离开来。
在分离过程成功之后,留下的纱线的纱线端部逆着纺织方向通过涡流室进行引导,其中为此产生了逆着纺织方向起效的气流,该气流把纱线端部通过排出孔吸入涡流室中。该气流借助由一个或多个通到涡流室或涡流室的抽出通道中的空气喷射喷嘴产生,它最终还使纱线端部通过进气口再次离开涡流室。各自的空气喷射喷嘴优选构成为洞口,它穿透纱线形成元件的壁板,并且逆着纱线的抽出方向过渡到抽出通道中。
在该区域中,它最终例如由操作人员或伺服机器人抓住,并且为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的后继连接作准备(将纱线端部剪至定义的长度,疏剪纱线端部等)。如果最终相应地准备了纱线端部,则抽出装置(它可指驱动梭心的缠绕装置亦或单独的、设置在缠绕装置前方的抽出轧辊对)再次运转。同时或紧接着,移到涡流室中的纱线端部与由供料装置提供的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重叠。该供料装置在此状态(即在此期间的停机之后)下再次运转,其中在纱线端部经过识别纱线端部的纱线传感器之后,例如可起动该供应过程。
紧接着,由于抽出装置投入运行,纱线端部以及与复合纤维的纱线端部重叠的端部部段一起拉到涡流室中。通过重叠产生的、由纱线端部和复合纤维构成的重叠区域在该处抵达在这期间再次用超压加载的空气喷嘴(它使输入的纤维材料的纤维旋转)的有效区域中。此处在涡流室中再次产生了期望的、具有旋转的纱线。该接线过程因此结束,通过把复合纤维再次输入涡流室中并且抽出在涡流室中产生的纱线,原本的纺织过程可继续进行。
结果按本发明的方法规定,去除纱线错误,并且随后把去除纱线错误之后留下的纱线端部在相关的纺织位置上再次接上,其中在需要时可完全不再额外地应用伺服机器人。因此有利的是,该纺织位置自身具有必要的纱线操纵装置,以便能自主地执行接线过程。例如可考虑的是,纱线端部在涡流室的进气口区域中被一个、优选纺织位置自身的第二抽吸单元抓住,并且引导到优选同样是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它再次为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的连接准备纱线端部)中。该纱线端部处理器在此可例如位于第二抽吸单元的抽吸路径中,因此纱线端部的部段可在抽吸之后自动地来到纱线端部处理器的区域中。第二抽吸单元和/或纱线端部处理器还可直接归属于纺织位置,亦划集成在可沿着纺织位置行驶的伺服机器人中。在极端情况下,所有纺织位置能以这种方式同时接线。此外,在探测到纱线错误时,可直接开始去除纱线错误,因为可省略到伺服机器人抵达为止的等待时间,或者在该等待时间内可至少用于去除纱线错误并且用于纱线端部通过涡流室的回授。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纱机的生产力因此比现有技术明显提高。
还有利的是,尤其在通过纱线监控单元探测到纱线错误时,该纺织工艺通过降低提供复合纤维的供料装置以及抽出装置的输送速度来中断,其中所述降低这样实现,即由于纱线从复合纤维上松开而产生的纱线端部在结束所述降低之后位于涡流室的出气口和抽出装置(或备选地在抽出通道内)之间。在现有技术中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产生的纱线端部强制性地缠绕在梭心上,因为它通其惯性制约不能突然地停止,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通过按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缠绕。
因此,该喷气式纺纱机的特征通常在于,可在供料装置和抽出装置的输送速度方面遵守制造期望的纱线所需的框架条件。例如,必须超越制造高质量的纱线所需的阈值,以便能在涡流室内部实现纤维材料的期望漩涡。如果现在所谓的输送速度慢慢地(即优选在几秒钟之内)降低,则最终会抵达不再进行纱线生产的位置,因为要么输送到涡流室中的纤维材料太少,要么纱线与纤维材料的供料相比太快地从涡流室中抽出。此刻最终产生了纱线端部,它按照抽出装置的留下的输送速度在缠绕方向上运动。
现在有利地规定,该输送速度在纺织工艺中断的框架中最终这样降至零,即该纱线端部在单个输送装置停止之后位于涡流室的输出端和抽出装置之间。即希望,通过缓慢且因此非突然地降低单个输送速度,来中断涡流室内部的纱线形成过程。在此中断纱线生产,因此该纱线从后面的纤维材料上松开。因为输送速度在此刻已经比原本的纱线制造时的速度明显更慢,所以最终也有针对性地刹住了缠绕装置,因此产生了定义的终端状态,在此终端状态下纱线的端部位于所述的位置上,并因此不在缠绕装置的相应梭心的表面上。为了在输送速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也能确保制成的纱线均匀地缠绕在梭心上,还可额外地适合减慢(或中途停下)可能存在的用来使纱线闪闪发光(Changierung)的装置。现在,纱线的端部可在所述的位置上由第一抽吸单元抓住,以便最弱能实施上述接线步骤。
尤其有利的是,在具有纱线错误的纱线端部部段分离之前,在通过第一抽吸单元吸入纱线端部之后在第一抽吸单元和抽出装置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纱线部段被纱线操纵器抓住,并且局部地沿着出气口移动,因此产生了纱线圈。虽然还可考虑的是,省略这种纱线操纵器,并且纱线端部只通过涡流室中的低压经由出气口吸入。但是纱线操纵器已被证明有利于实现回授,该纱线操纵器例如可构成为可的摆动的杠杆。该杠杆在通过第一抽吸单元成功吸入纱线端部之后这样摆动,它首先与纱线端部(或纱线端部的部段,该部段位于抽出装置和第一抽吸单元的进气口之间)接触。通过进一步的摆动,最终形成所谓的纱线圈,因此纱线端部的走向是从抽出装置通过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延伸到第一抽吸单元中。如果具有纱线错误的纱线部段现在从纱线分离装置上分离开来,则留下的纱线端部能够可靠地吸到涡流室中,因为它已经直接位于出气口区域中。对于所述的机械纱线操纵器来说备选或附加的是,当然也可以应用这样的纱线操纵器,即它借助气流使纱线端部从第一抽吸单元中移出来。在此可应用气流,它只在第一抽吸单元的外部生效并且把纱线端部从中拉出来。同样还可考虑的是,在第一抽吸单元的内部产生气流,它使纱线端部在去除纱线错误之后从第一抽吸单元中压出来。最后还有利的是,产生的气流与其输出点无关地在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生效,以便使纱线端部在接线过程时沿该开口运动。
同样尤其有利的是,在分离具有纱线错误的纱线端部部段之后,留下的纱线的位于第一抽吸单元区域中的纱线端部在通过涡流室回授之前借助气流吹入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该气流可在此例如通过吹气单元产生,该吹气单元构成为第一抽吸单元的组成部分或作为单独地零件设置在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该气流用来使纱线端部有针对性地沿出气口的方向移动,在该出气口区域中纱线端部最终由通过空气喷射喷嘴产生的吸入气流抓住并且吸入纱线形成元件的抽出通道中,并且从该处一直吹到涡流室的进气口中区域中。
还非常有利的是,在涡流室中延伸且被纱线经过的抽出通道在纱线端部通过涡流室回授之前和/或之时借助指向进入孔方向的气流加载。为此,纱线回授在接线过程中主动地协助和确保,纱线端部一直抵达进气口之前的区域中。由于在涡流室中在把纱线端部引入出气口之前产生低压,可在此例如产生气流。一旦该纱线端部吸入抽出通道中,最终可额外或附加地在抽出通道中产生超压,该超压在一定程度上在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推动纱线端部。例如可借助一个或多个喷射喷嘴来产生这种气流,该喷射喷嘴朝着纺织方向通到抽出通道中。
此外还有利的是,在具有纱线错误的纱线端部部段分离之前,在涡流室内部延伸且通到出气口中的纱线形成元件在纺织方向上移动,以便缩小抽出装置和涡流室的出气口之间的间距。因此,涡流室内部的少量低压足以在分离纱线错误之后吸入纱线。该纱线形成元件为此优选可轴向位移地支承着。
同样有利的是,第二抽吸单元的吸喙在抓住纱线端部之前从等待位置移到第一接线位置,在该第一接线位置中吸喙的吸入孔位于涡流室的进气口区域中。该吸喙可在接线位置中占据下述位置,即在该位置中吸喙的吸入孔气密地与纺织喷嘴(=包围涡流室的单元)的包围着进气口的区域接触。如果吸喙现在借助低压加载,则在涡流室内部并因此还在抽出通道的内部产生指向纺织方向的气流,它可使或帮助纱线端部引入出气口中并且使它回授至吸喙的区域中。优选规定,吸喙可借助驱动装置从其纺织位置(在此纺织位置中吸喙和纺织喷嘴之间不存在接触)摆至第一接线位置。
此外还有利的是,在还位于涡流室外部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重叠之前,第二抽吸单元的吸喙从第一接线位置移动到第二接线位置中,在此第二接线位置中吸喙的吸入孔位于提供复合纤维的供料装置的输出轧辊对和供料装置的沿纺织方向设置于该输出轧辊对前面的供料部段之间。设置在前面的供料部段可例如指皮带轧辊对,它是构成为牵伸装置的供料装置的一部分。通过吸喙的摆动来确保,纱线端部在拉入涡流室中时通过抽出轧辊对进行引导,借助该吸喙可把纱线端部固定在该状态下。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在输出轧辊对的区域中重叠,因此确保,在纱线和复合纤维一起为实现进一步的纱线生产而拉入涡流室之前,在它们两者之间产生期望的接触。
有利的是,在吸喙从等待位置移到第一接线位置之前,在纺织方向上设置在涡流室前面的供料装置的输出轧辊对的至少一个轧辊从纺织位置移到接线位置中,在该接线位置中输出轧辊对的两个轧辊相互间隔开来。因此,在输出轧辊对的两个轧辊之间创造一个自由腔,它允许吸喙在其第一接线位置中摆动。相应的轧辊可在此(借助驱动装置)围绕着旋转轴线摆动。
尤其有利的是,在吸喙已移至第二接线位置之后,在还位于涡流室外面且由吸喙固定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重叠之前,输出轧辊对的位于接线位置上的轧辊移动到其纺织位置上,在该纺织位置上两个轧辊相互接触。因此确保,在拉入涡流室时可能在纱线端部和复合纤维之间出现重叠区域的上述引导。此外在探测到纱线错误之后,单个可活动零件可时间受控地运动。同样还可考虑的是,纺织位置具有相应的传感器,它可监控纱线端部在特定参照点上的存在性,并且根居相应的传感器信号来起动和/或终结各自的方法步骤。
同样还有利的是,从抽出装置中抽出的纱线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梭心上,在纱线断裂(即在缠绕过程中不期望地拉断了纱线)时已经位于梭心上的纱线的纱线端部手动地由纺织位置自身的操纵装置或伺服机器人抓在梭心表面上,并且移动到第一抽吸单元的区域中,并且随后执行上述的接线过程。换言之,按本发明的方法在可能的改进方案中规定,纱线不仅在探测到纱线错误之后由纺织位置自己再次接上。而且还同样可考虑的是,在纱线断裂之后该接线过程也通过纺织位置自身的元件来实施。因为与清除切割相比,纱线断裂极少出现,所以还可能的是,该至少一个纱线端部由梭心接收(例如在梭心旋转时吸到其表面上)并且传输到第一抽吸单元中。
还会带来优点的是,复合纤维在纺织工艺中借助置于涡流室前方的供料装置从纺织筒中取出,借助传感器监控该纺织筒的填充状态,在低出填充状态的额定值时这样中断纺织工艺,即纱线从复合纤维上松开并且产生纱线端部,并且用装满的纺织筒来替换该纺织筒。在此,装满的纺织筒的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优选与还处在供料装置中的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相连(手动地或通过相应的操纵装置)。紧接着或者同时,纱线端部由第一抽吸单元吸入,并且开始进行按本发明的通过纺织位置自主完成的接线过程。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必应用用于纺织位置的再次接线的伺服机器人。
本发明的以下改进方案同样是有利的,其中纱线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接在抽出装置后面的梭心上。在此规定,借助传感器来监控梭心的填充状态,并在超出填充状态的额定值时这样中断该纺织过程,即纱线从复合纤维上松开并且产生纱线端部,该纱线端部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位于第一抽吸单元的区域中。该纱线端部在该状态下占据定义的位置,在该位置中它可由纺织位置的第一抽吸单元吸入。随后进行按本发明的接线过程,在此纺织过程中纱线端部如同所述的一样与复合纤维重叠并且一起引入涡流室中。在下一个步骤中,在接线过程之后从涡流室中排出(即从抽出装置中抽出)的纱线被伺服机器人或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分离单元分开,并且暂时存放在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生产生纱线。通过把在此期间生产的纱线吸入伺服机器人的纱线存储器中,亦或吸入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存储器中,来实现所述暂时存放。在暂时存放期间,装满的梭心由空梭心替换,在该空梭心上最终也缠上暂时存放的纱线(优选通过机器人)。在成功更换梭心之后,该纺织工艺可如平常一样继续进行,并且再次监控纱线的纱线错误。
如同已提到的一样,有利的是,分开在接线过程中从涡流室中排出的纱线、暂时存放在纱线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制造的纱线、由空梭心来替换装满的梭心和/或通过伺服机器人将暂时存放的纱线缠绕在空梭心上。还备选的是,可设置纺织位置自身的操作装置,它自主地实施上述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
同样还有利的是,按本发明的用来驱动喷气式纺织机的方法中,纱线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置于抽出装置之后的梭心上,并且借助传感器来监控梭心的填充状态,该方法包含以下方法步骤:如果识别到超出了填充状态的额定值,则首先中断纺织过程,因此纱线端部从复合纤维上松开。紧接着,接线纱线由沿着纺织位置巡逻的伺服机器人安放在纺织位置前方,该接线纱线由第一抽吸单元吸入。在纱线端部相应地固定在第一抽吸单元中之后,实施按本发明的接线过程,在该接线过程结束之后具有旋转的纱线再次从涡流室中抽出。离开涡流室的纱线分离开来,其中梭心侧的纱线端部缠绕在装满的梭心上,并且从涡流室中排出的纱线借助纱线存储器暂时存放。暂时存放的纱线的端部部段最终在更换梭心之后缠在空梭心上,其中纱线存储器在此再次清次。紧接在该过程之后,原本的纺织工艺可继续进行。
在此上下文中还有利的是,接线纱线通过伺服机器人安放在第一抽吸单元之前,分开在接线过程中从涡流室中排出的纱线、暂时存放在纱线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制造的纱线、由空梭心来替换装满的梭心和/或通过伺服机器人将暂时存放的纱线缠绕在空梭心上。备选地在此情况下还可考虑的是,所有或单个上述步骤借助纺织位置自身的操作装置来实施。
此外,建议了一种喷气式纺织机,借助它可实现上述方法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该喷气式纺织机优选这样设计,即实施清除切割(即去除纱线错误),或随后自主地实施接线过程(将纱线端部接在置于纺织位置前方的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上),并因此无需额外地使用伺服机器人。该纺织位置包含第一抽吸单元,纱线借助它可吸入涡流室的出气口和抽出装置之间。该第一抽吸单元在此尤其用来吸入纱线端部,该纱线端部在探测到纱线错误之后通过中断纺织工艺来产生。第一抽吸单元与低压源处于有效连接,其中在探测到纱线错误之后激活该低压源或把第一抽吸单元与该低压源连接起来,因此纱线在原本的纺织工艺中不会受第一抽吸单元的影响。此外,纺织位置还具有纱线分离单元(例如剪刀),纱线借助它可在通过第一抽吸单元吸入之后在涡流室的出气口和抽出装置之间分离。借助纱线分离装置,可分离具有纱线错误的纱线端部。为了最终能逆着纺织方向通过涡流室引回留下的纱线的纱线端部,而不需要伺服机器人或操作人员的介入,最后规定,纺织位置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喷射喷嘴。此外该空气喷射喷嘴这样设计,即可在进气口的方向上把空气带入涡流室,或带入伸到涡流室中的纱线形成元件的被纱线经过的抽出通道中。空气喷射喷嘴(也可具有多个)优选通过洞口构成,它源自空气通道并且通过纱线形成元件的壁板的至少一个部件延伸。该洞口最终逆着纱线的抽出方向通到纱线形成元件的抽出通道中,因此借助这个或这些空气喷射喷嘴可产生气流,该气流源自抽出通道通过涡流室一直延伸到涡流室的进气口区域中。如果空气喷嘴最终在纱线端部的回授过程中用空气加载,则产生气流,气流在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已经抓住纱线端部,并且吸到抽出通道中,最终吹至涡流室的进气口区域中。在该处,可最终(例如借助伺服机器人或手动地)为随后的接线过程准备好纱线端部。
但为了能为随后的接线过程准备在分离所述纱线部段之后存在的纱线端部,喷气式纺织机也可具有至少一个优选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它可传送(zustellbar)给纺织位置,用来准备纱线部段,以便随后使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连接起来。该纱线端部处理器在此可负责在一个亦或多个纺织位置上准备纱线。
最后还可额外地规定,喷气式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抽吸单元,它可以传送给纺织位置,并且纱线端部借助它可在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由所述的纱线端部处理器吸入,并且可带到纱线端部处理器的有效范围内。纱线端部处理器和/或第二抽吸单元可根据喷气式纺织机的设计例如定位在沿着喷气式纺织机巡逻的伺服机器人中。同样可考虑的是,纺织位置自身配备有纱线端部处理器和/或第二抽吸单元,其中每个纺织位置都可存在纱线端部处理器和/或第二抽吸单元。但是还备选的是,纱线端部处理器和/或第二抽吸单元归属于多个(例如两个)纺织位置,并且根据需要传送给一个或多个纺织位置,以便在这些纺织位置上实施接线过程。
此外还会带来优点的是,纺织位置配备有纱线操纵器,在第一抽吸单元和抽出装置之间延伸的纱线部段借助它可在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去除纱线错误之后存在的纱线端部尽量在涡流室的出气口附近移动。这又使纱线端部更容易地吸到涡流室中,这是必要的,以便使纱线端部最终能在所述的接线过程中逆着纺织方向通过设置在涡流室中的纱线形成元件的抽出通道移动(在纺织方向上看,纱线端部最终必须在纺织喷嘴之前与输入到纺织位置中的复合纤维接触)。
尤其有利的是,纱线操纵器包含可围绕着摆动轴线摆动的摆动杠杆,并具有可与纱线部段接触的接触部段。该摆动杠杆在静止状态(即在纺织过程中)优选占据与不与纱线接触的位置。如果现在探测到纱线错误,则第一抽吸单元首先抓住并且相应地固定在纺织过程中断时产生的纱线端部。随后该杠杆可摆动到接线位置,在该接线位置中杠杆与纱线(即在抽出装置和第一抽吸单元之间延伸的纱线部段)接触并且把相应的纱线部段移到纺织喷嘴的出气口区域中。如果现在在涡流室中产生低压,则可在分离纱线错误之后可靠地吸入纱线端部,并且引入涡流室中。如同已经提到的一样,还备选或附加的是,应用纱线操纵器,它借助气流将纱线端部从第一抽吸单元中移出来。该纱线操纵器在这种情况下可这样定位,即它可产生气流,该气流只在第一抽吸单元的外部生效并且把纱线端部从第一抽吸单元中拉出来。同样还可考虑的是,纱线操纵器或纱线操纵器的吹气单元通到第一抽吸单元中,并且可在该处产生气流,该气流把纱线端部从第一抽吸单元中压出来。最后还有利的是,所产生的气流与其输出点无关地在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起效,以便在接线过程中在该开口的方向上移动纱线端部。
此外还有利的是,纺织位置配备了吹气单元,借助它可产生气流,该气流在涡流室的外部指向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该吹气单元可例如构成为第一抽吸单元的组成部分,或作为单独的零件定位在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该吹气单元的任务是,去除纱线错误之后留下的纱线端部在释放之后通过第一抽吸单元或抽出装置在涡流室的出气口方向上吹气,在该处它最终由通过空气喷射喷嘴产生的气流吸入抽出通道中,并且通过它一直移动到涡流室的出气口区域中。
同样还有利的是,第一抽吸单元、纱线分离单元和/或纱线操纵器固定在包围着涡流室的壳体上。所述的零件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一个构造单元,因此可省略额外的固定或支承装置。此外,该纱线分离单元基本上可定位在第一抽吸单元的吸入孔之前,亦或定位在它的吸入通道中。此外,在所述固定体的固定不必直接地实施。当然还可能的是,第一抽吸单元、纱线分离单元和/或纱线操纵器首先相互连接,或与载体相连,该载体再次与壳体(或备选地与纺织机的框架结构)相连。
有利的是,纺织位置具有伸入涡流室中的纱线形成元件,其具有用于纱线的抽出通道,其中该抽出通道通到出气口中,并且其中纱线形成元件相对于进气口是可活动的。通过纱线形成元件的优选轴向的运动,使去除纱线错误之后存在的纱线端部更容易地吸入纱线形成元件的抽出通道中,因为在纱线形成元件相对于原本的纱线制造期间的位置驶出时缩小了抽出装置和纺织喷嘴之间的间距。因此,当低压施加到涡流室上时,增强了纱线上的漩涡效果,并且使纱线端部更容易地汇入纱线形成元件中。
此外还有利的是,第二抽吸单元具有活动支承的吸喙,它可在等待位置和第一接线位置之间移动,吸喙的吸入孔在该第一接线位置中位于涡流室的进气口区域中。该吸喙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安放在纺织喷嘴的包围着进气口的区域上,以便吸入在接线过程中从该进气口排出的纱线端部(接线位置)。相反在该纺织工艺中必要的是,复合纤维的纤维材料可不受阻碍地引入纺织喷嘴中。在该状态下,吸喙最终摆动到其纺织位置中,并且位于不可与复合纤维碰撞的区域中。
尤其有利的是,吸喙可在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之间运动,在该第二接线孔中吸喙的吸入孔位于供料装置的输出轧辊对和供料装置的置于该输出轧辊对之前的供料部段之间。在该位置中,由第二抽吸单元吸入的纱线也最终在输出轧辊对的两个轧辊之间延伸。如果现在纱线端部在成功处理纱线端部之后再次在纺织方向上引入涡流室中,并且在此与复合纤维的端部部段重叠,则它(以及复合纤维)借助这两个相互贴靠的抽出轧辊进行引导。这确保,纱线端部和复合纤维在拉入时继续彼此接触,并且最终可承受涡流室内部的气流。
同样有利的是,吸喙可围绕着旋转轴线旋转。该旋转可例如借助驱动装置来进行,因此吸喙可选地摆动到第一接线位置、第二接线位置或纺织位置中。该旋转轴线例如位于吸喙的吸入孔和纱线端部处理器之间,因此吸喙是可摆动的,而不必移动纱线端部处理器(它在此情况下可与纺织机的承载结构相连)。该吸喙可同样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轴承中,其中该轴承可再次与空气通道刚性地相连,该空气通道与低压源相连并且可设置在纱线端部处理器的走向中。
此外还可带来优势的是,喷气式纺织机的两个纺织位置分别归属于共同的纱线端部处理器,其中这两个纺织位置的涡流室分别借助单独的吸喙与纱线端部处理器处于有效连接状态。该纱线端部处理器可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刚性地固定在归属于它的纺织位置的区域中,并且通过相应的管连接器与吸喙相连。在此上下文中例如还可考虑的是,这两个吸喙支承在各自的旋转轴承中,并且分别过渡到(自己或共同的)刚性吸入通道中,该吸入通道再次过渡到纱线端部处理器中或包含纱线端部处理器。该旋转轴承在这种情况下可构成活动的吸喙和这个或这些导管件之间的过渡部位。同样还可考虑的是,两个吸喙或这个或这些刚性导管配备有一个或多个阀门,因此能够可选地使一个或两个吸喙与低压源相连,以便在各自的纺织位置上协助接线过程。
尤其有利的是,该供料装置具有设置在进气口之前的输出轧辊对,其中该输出轧辊对的至少一个轧辊由纺织位置移到接线位置中,在该接线位置上两个轧辊相互间隔开来。这两个轧辊的间距应在接线位置中这样测量,即归属于纺织位置的第二抽吸单元的吸喙在其纺织位置一直带到纺织喷嘴的进气口区域中,而在此不与输出轧辊对相撞。
此外还有利的是,涡流室是纺织喷嘴的组成部分,它可从纺织位置移动(优选摆动)到接线位置。此外,相应的运动也是有利的,以便把第二抽吸单元的吸喙贴靠在纺织喷嘴上。在该吸喙摆到它的第一接线位置之前,该纺织喷嘴在这种情况下从纺织位置带到接线位置。该摆动的作用最终是,只有抽出轧辊对的两个抽出轧辊中的一个必须在吸喙的摆动过程中摆动。如果纺织喷嘴以及抽出轧辊都留在其纺织位置中,而吸喙运动到其第一接线位置中,则根据纺织位置几何形状可能在抽出轧辊和吸喙之间会出现碰撞。
此外还有利的是,在抽出装置之后设置纱线存储器。该纱线存储器可例如构成为可与低压源相连的吸管。
尤其在纺织过程中断时和/或在接线过程中,它最终用来暂时存放特定的纱线量,因此与纱线相连的零件的不同快慢的加速或减速不会直接引起纱线破裂。
有利的是,喷气式纺织机具有控制和/或调节装置,它这样设计,按一个或多个上面的方法步骤来运行喷气式纺织机。在单个变形方案及其优点方面,请参照前面或下面的描述。
附图说明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说明了本发明的其它优点。
图1至1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在探测到纱线错误时按本发明的纺织过程。
图12至16在示意图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借助伺服机器人的梭心更换过程。
图17示出了纱线形成元件的可能实施方式。
图18在示意图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的纺织位置的截面。
图19示出了具有摆动的纺织喷嘴和摆动的第二抽吸单元的按图18的视图。
图20在示意图中示出了另一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的两个纺织位置的截面。
图2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另一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的纺织位置的截面。
图22示出了具有摆动的纱线操纵器的按图21的视图。
图23在示意图中示出了另一按本发明喷气式纺织机的纺织位置的截面。
图24示出了在操纵吹气单元之后按图23的视图。
参考标记清单
1 涡流室
2 纺织位置
3 复合纤维
4 纱线
5 抽出装置
6 纱线监控单元
7 第一抽吸单元
8 出气口
9 纱线分离单元
10 第二抽吸单元
11 纱线端部处理器
12 纱线操纵器
13 纱线圈
14 抽出通道
15 纱线形成元件
16 进气口
17 供料装置
18 纱线错误
19 梭心
20 接线纱线
21 吸喙
22 吸入孔
23 输出轧辊对
24 供料部段
25 旋转轴线
26 纱线存储器
27 伺服机器人
28 纺织喷嘴
29 缠绕装置
30 轴承
31 吹气单元
32 空气喷射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示意性的侧视图中示出了在纺织工艺中喷气式纺织机的纺织位置2,其中喷气式纺织机通常包含多个垂直于图面依次设置的且优选构造相同的纺织位置2。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喷气式纺织机具有构成为牵伸装置的供料装置17,它供应复合纤维3,其形式例如为并纺的且放置在未示出的纺织筒中的伸展带。此外,所示的纺织位置2具有与供料装置17间隔开来的纺织喷嘴28,该纺织喷嘴具有用于复合纤维3的进气口16和位于内部的涡流室1。
在涡流室1的内部,复合纤维3或复合纤维3的至少一部分为生产期望的纱线4以已知的方式进行旋转。在此,该旋转通过有针对性的气流在纱线形成元件15的尖端区域中产生,其中该气流通过优选相切地通到涡流室1中的空气喷嘴(未示出)产生。
此外,所示的纺织位置2还包含通过例如抽出轧辊对构成的抽出装置5,并且包含接在该抽出轧辊对后面的且具有可更换梭心19的缠绕装置29。最后,该缠绕装置29用来缠绕从纺织喷嘴28中排出的纱线4,该纱线通过在纱线形成元件15的内部延伸的抽出通道14离开涡流室1,该抽出通道再次通到相应的出气口8中。
此外,该喷气式纺织机具有纱线监控单元6,它监控纱线4的定义参数(例如纱线厚度、纱线强度或其它对于纱线4质量有代表性的参数)。该纱线监控单元6在此优选无接触地工作。
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不必强制性地具有如图1所示的牵伸装置。同样也不是强制必要的是,抽出装置5通过单独的轧辊对构成。而是可考虑的是,缠绕装置29同时使纱线4从涡流室1中抽出,并且使纱线缠绕在梭心19上。
尤其在喷气式纺织时会定期出现纱线错误18(定义为,监控到的纱线参数与额定值具有特定的偏差)。在常规的喷气式纺织机中,沿着纺织位置2巡逻的伺服机器人27将这种纱线错误18除去(所谓的清除切割),但该伺服机器人总是只在规定的时间内去除纱线错误18,而且必须首先驶到相应的纺织位置2上。如果同时出现多个纱线错误18,则可能会导致生产停止,这会对整个喷气式纺织机的生产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在本发明的框架内建议了一种喷气式纺织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借助该喷气式纺织机通过纺织位置2自主地清除所谓的纱线错误18。因此结果是,在多个纺织位置2上同时去除纱线错误18,因为纺织位置2不再指配给伺服机器人27。
图1至11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的相应纺织位置2的可能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示出了纱线错误18的清除情况。
在纱线监控单元6探测到出现纱线错误18之后(图2),首先中断纺织工艺。在此,通过降低供料装置17、抽出装置5和缠绕装置29的输送速度,来实现所述中断。所述降低在此必须同时或持续地进行。但是,在各种情况下应这样抑制各自的输送速度,即通过低出输送速度的定义的阈值来断开稳定的纺织工艺,并因此从某个时间点起不再有纱线4从复合纤维3中产生。最终,纱线生产在该时间点中断,此时纱线4无需单独的力效应从复合纤维3上松开。这一点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供料装置17的输送速度降低,以致它不再提供足够数量的复合纤维来构成纱线4。在此还可能的是,抽出装置5和/或缠绕装置29的输送速度比供料装置17的输送速度降低得更慢。
最后目标是,在供料装置17、抽出装置5和缠绕装置29停止运转之后,已产生的梭心侧的纱线端部位于纺织喷嘴28的抽出装置5和出气口8之间的范围内(图3)。该纱线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定义的位置上,并因此不必在进一步的纺织之前费时地在梭心表面上寻找该纱线端部。它位于纺织位置2的第一抽吸单元7的范围内,并可由它以按本发明的方式进行抽吸。
该第一抽吸单元7优选位于出气口8和抽出装置5或纱线监控单元6之间。如果该第一抽吸单元7现在与未示出的低压源相连(例如通过打开阀门),则吸入纱线端部。如果抽出装置5和缠绕装置29同时逆着纺织方向进行驱动,则纱线4的具有纱线错误18的部段最终抵达第一抽吸单元7中。
下面,纱线操纵器12(形式例如为可摆动的摆动杠杆)现在投入运行,它使纱线4移动到出气口的区域中(图4和5)。为了能形成图5所示的纱线圈13或提供足够的纱线量,缠绕装置29和抽出装置5在此继续朝纺织方向进行驱动。当然还可考虑的是,从第一抽吸单元7中抽出形成纱线圈所需的纱线量。
在各种情况下确保,纱线错误18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位于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分离单元9(它例如可集成在第一抽吸单元7中)后面,以便将它与其余的纱线4分离开来,并可由第一抽吸单元7抽走(图6)。
如果现在涡流室1在分离纱线错误18之后用低压加载(它例如可借助在涡流室1的进气口16的区域中摆动的第二抽吸单元10产生),则纱线端部通过出气口8抵达纱线形成元件15中,并从该处通过涡流室1和进气口16抵达第二抽吸单元10的区域中(图7)。在此,纱线端部的回授通过由第二抽吸单元10产生的低压和/或由相应的(并与未示出的空气压力源相连)空气喷射喷嘴32(见图24)产生的气流来实现(其中只一个空气喷射喷嘴32也足够了),它们逆着纺织方向延伸到抽出通道14中,并且在进气口16的方向上产生气流。附加或备选地地,还可设置空气通道,它通过抽出通道14中并且可借助抽出通道14与低压源相连。
在尤其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希望,如图7所示,纱线端部在通过涡流室1回授之后由第二抽吸单元10吸入并且相应地固定。为了能在纺织喷嘴28和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之间实现直接的(优选气密的)接触,供料装置17的输出轧辊对23的至少一个轧辊可构成为可摆动的。相应的轧辊在这种情况下可从纺织位置(图5)摆动到接线位置(图6),在该接线位置中可更好地触及到用于吸喙21的进气口16。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有利的是,吸喙21也可从纺织位置(图5)移到接线位置(图6)。吸喙21的吸入孔22最终直接与包围着纺织喷嘴28的进气口16的区域紧密地贴靠在一起。
在下一个步骤中,准备纱线端部,以便实现随后的连接过程(即,为了将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连接起来)。在此,例如在纱线端部处理器(Garnendenpräparator)中进行纱线准备工作(分离端部部段、疏剪新的纱线端部等),该纱线端部处理器优选位于吸喙21的吸入路径中,因此纱线端部穿透该纱线端部处理器11进行引导,并在准备期间可剪至期望的长度(根据纱线端部处理器11和进气口16之间的间距)。
在纱线端部处理期间,可最终在(例如气动工作的)纱线存储器26中暂时存放定义的纱线量,其中例如通过梭心19的反转来提供该必要的纱线量。
在下一个步骤中,抽出装置5和缠绕装置29现在再次运行,其中在纱线存储器26中存在的纱线量允许或平衡各单无的不同快慢的加速度。为了避免纱线端部提前从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中排出来,它可配备未示出的纱线制动器,因此该纱线端部在纱线存储器26清空之后才从吸喙21中抽出来。在此时间点,在涡流室1内部已经再次产生了在纺织工艺时期望的气流,因此经过抽出通道14的纱线4已经再次具有期望的旋转。此外,在此状态下有利的是,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已经位于第二接线位置中,在该第二接线位置中它的吸入孔22位于抽出轧辊对和供料装置17的供料部段24之间,该供料部段设置在该抽出轧辊对的前方。在这种情况下,该纱线端部在随后再次引入涡流室1中时受控地与复合纤维重合,并在此引导。
如果最终由未示出的传感器(它例如可定位在吸喙21的区域中)识别到该纱线端部,则供料装置17也进行运转,因此最终使备好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重叠,其中纱线端部和复合纤维3通过输出轧辊对23进行引导(图10)。该区域最终同样经过纺织喷嘴28,因此最终结束了该连接过程。
结果实施了纺织位置自身的清除切割过程,其中不包含伺服机器人。该纺织工艺最终像常规的一样继续进行,其中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以及抽出轧辊对的两个轧辊都再次位于其纺织位置中。
当然备选地还可能的是,在纺织过程之前的纱线端部处理工作不是通过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来实现,而是可通过操作人员以手动的方式或通过伺服机器人27来实施。该伺服机器人沿着多个纺织位置2来回巡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可省略所述的第二抽吸单元10,因此纱线端部在通过涡流室1回授之后由操作人员亦或伺服机器人抓住,为纺织过程做准备,并最终与复合纤维3接触。
图12至16示出了在按本发明的喷气式纺织机上的可能的梭心更换过程。清除切割必须相对频繁地实施,但梭心更换只需在梭心19缠满的时候才实现。因此伺服机器人27可用来更换梭心,而不会明显降低喷气式纺织机的生产力。
如果缠满的梭心被传感器识别到,则如上所述地中断纺织工艺,其中纱线端部缠在梭心19上(图12)。与前述纺织过程不同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纱线端部未放置在复合纤维3上。单独的接线纱线20而是用来接线,该接线纱线由伺服机器人27在第一抽吸单元7的区域中放置在纺织位置2的前方。第一抽吸单元7吸入接线纱线20的端部部段,因此产生了如图13所示的状态。在吸入接线纱线20之后,现在进行接线过程,如同基本上结合图1至11已描述的一样。
因此,接线纱线20借助(优选)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操纵器12带到纺织喷嘴28的出气口区域中(图14)。随后执行以下动作:借助第二抽吸单元10来吸入接线纱线20的端部部段;纱线端部的处理;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重合(图15);以及通过涡流室1的回授。
随后,纱线4由伺服机器人27(或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分离单元9)切断,缠满的梭心19由空的梭心替换,抽走分开的纱线端部,并把留下的纱线端部缠在空的梭心19上(图16)。
如果连接过程是成功的,则可继续进行原本的纺织工艺。如果该接线过程失败,则由伺服机器人27提供新的接线纱线20,并且重复所述的步骤,直到成功地经过接线过程。
在如今的实施例中总是可看到纱线操纵器12,它使纱线4从第一抽吸单元7沿纺织喷嘴28的出气口8的方向移动。备选或附加地,纱线形成元件15还可构成为可活动的。在图17(轴向地在纺织方向上驶出的纱线形成元件15)与按图14的实施例的比较中示出了这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在图14的实施例中未实施轴向运动。在图14中纱线操纵器12是必要的,以使纱线4朝出气口8移动,但出气口8和第一抽吸单元7之间的间距在图17的情况下这样缩小,即纱线端部在分离纱线错误18之后无需额外的操纵装置就能可靠地被纺织喷嘴28吸入(前提条件是,在里面产生相应的低压)。
在图18和19中得出了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改进方案。如同从这些附图中可看到的一样,除了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以及输出轧辊对23的至少一个轧辊的可摆动性以外,其优点是,纺织喷嘴28自身也可围绕着旋转轴线28摆动。因此,能以简单的方式使吸喙21的紧密地与涡流室1的进气口16接触,以便能吸入纱线端部并且传输到纱线端部处理器11(在图18和19中未示出)中。
此外还可能的是,纱线端部处理器11归属于两个相邻的纺织喷嘴28。图20示出了一可能的实施例。如同从该图中可看到的一样,两个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通过共同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中,其中吸喙21再次可旋转地支承在相应的轴承30中(也比较图18和19)。
最后,图21和22示出了可能的构造方案,其中纱线端部处理器12、纱线分离单元9和第一抽吸单元7与纺织喷嘴28(即与包围着涡流室1的壳体)构成结构单元,其中纱线分离单元9(例如剪刀)同样可定位在第一抽吸单元7中。与图17相比,在这种情况下纱线形成元件15也可构造得可轴向推移。同样,(例如在第二抽吸单元10或其它位置)设置已述的第二抽吸单元10和/或纱线端部处理器11,其中这一点不是强制必须的。
为了能使纱线4尽量靠近且位置稳定地移动到出气口8的范围内,纱线形成元件15(如图22所示)在出气口8的区域中具有与图面平行延伸的凹陷处,相应的纱线部段最终可插入该凹陷处中。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示和所述的实施例。既使它们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示出和描述的,在专利权利要求框架内的变体与特征的组合同样是可能的。
例如在图1至11的实施例中还可能的是,第二抽吸单元10和/或纱线端部处理器11集成在伺服机器人27中。在这种情况下,纱线错误18通过纺织位置2自身来去除,而纱线端部的吸入和/或准备是借助伺服机器人27实施的,以便随后与复合纤维3连接在一起。
最后在图23和24中示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其中应用了与未示出的空气压力源相连的吹气单元31,来代替所述的机械工作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2。这可例如作为单独的零件定位在涡流室1的出气口8的区域中(如同所示的一样),并固定在第一抽吸单元7上亦或集成在第一抽吸单元7中(例如以这种方式,即吹气单元31的出气出气口通到第一抽吸单元7的位于内部的吸入通道中)。
在各种情况下吹气单元31应这样调整,即由它产生的气流可抓住纱线端部并且有针对性地吹到涡流室1的出气口8的区域中,该纱线端部在去除纱线错误18之后留在第一抽吸单元7之中或之外。最后,它在该处抵达指向涡流室1的进气口16的方向的气流(其把纱线端部吸入抽出通道14中)的区域中,并且穿透它并且最终一直移到或吹到进气口16前方的区域(位于涡流室1的外面)中。
所述的气流再次以文氏管效应为基础并优选借助一个或多个空气喷射喷嘴32(为了使视觉清晰,只在图24中示出)产生,它同样与未示出的空气压力源相连。该空气喷射喷嘴32通到抽出通道14,并在该处产生涡流室1的进气口16方向上的流动。结果,吹气单元31和空气喷射喷嘴32最后使纱线4具有如图24所示的走向。
在这种状态下,纱线端部最终被纺织位置自身的第二抽吸单元10和/或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抓住,或由操作人员或伺服机器人27(代替上述零件)抓住,并且经受纺织过程。

Claims (31)

1.一种用来运行喷气式纺织机的方法, 其具有至少一个包含涡流室(1)的纺织位置(2),
- 其中在纺织工艺中复合纤维(3)在纺织方向上输入该涡流室(1)中,
- 其中借助气流使涡流室(1)内的复合纤维(3)旋转,因此从复合纤维(3)中产生具有旋转的纱线(4),
- 其中具有旋转的纱线(4)借助抽出装置(5)从涡流室(1)中抽出,并且
- 其中从涡流室(1)中抽出的纱线(4)借助与涡流室(1)相接的纱线监控单元(6)来监控其纱线错误(18),
其特征在于,
纺织工艺在探测到纱线错误(18)时这样中断,即纱线(4)从复合纤维(3)上松开并且产生纱线端部,并且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引出至少局部由纺织位置(2)执行的接线过程,在此执行以下步骤:
- 纱线端部借助纺织位置(2)的第一抽吸单元(7)吸到涡流室(1)的出气口(8)和抽出装置(5)之间的范围内,
- 在第一抽吸单元(7)的范围内借助纺织位置(2)的纱线分离单元(9)将纱线(4)的具有纱线错误(18)的端部部段分离开来,
- 留下的纱线(4)的纱线端部逆着纺织方向通过涡流室(1)借助通过至少一个空气喷射喷嘴(32)产生的气流进行回授,该气流指向涡流室(1)或伸入涡流室(1)中的纱线形成元件(15)的被纱线经过的抽出通道(14),
- 在涡流室(1)的进气口(16)的区域中抓住纱线端部,
- 准备纱线端部,用来连接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
- 将抽出装置投入运行,
- 还位于涡流室(1)外面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重叠,
- 把纱线端部和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一起拉入涡流室(1)中,
- 在把复合纤维(3)继续输入涡流室(1)中并且抽出在涡流室(1)中产生的纱线(4)的情况下,再次开始纺织工艺。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端部在涡流室(1)的进气口(16)区域中被第二抽吸单元(10)抓住,并且引导到纱线端部处理器(11)中,并且借助纱线端部处理器(11)准备纱线端部,使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连接。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抽吸单元(10)是纺织位置自身的抽吸单元。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端部处理器(11)是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
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纺织工艺通过降低提供复合纤维(3)的供料装置(17)以及抽出装置(5)的输送速度来中断,其中所述降低这样实现,即由于纱线(4)从复合纤维(3)上松开而产生的纱线端部在结束所述降低之后位于涡流室(1)的出气口(8)和抽出装置(5)之间或抽出通道(14)内部。
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纱线(4)的具有纱线错误(18)的端部部段分离之前,在通过第一抽吸单元(7)吸入纱线端部之后在第一抽吸单元(7)和抽出装置(5)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的纱线部段被纱线操纵器(12)抓住,并且局部地沿着出气口(8)移动,因此产生了纱线圈(13)。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离纱线(4)的具有纱线错误(18)的端部部段之后,留下的纱线(4)的位于第一抽吸单元(7)区域中的纱线端部在通过涡流室(1)回授之前借助气流吹入涡流室(1)的出气口(8)区域中,该气流通过吹气单元(31)产生,和/或抽出通道(14)在纱线端部通过涡流室(1)回授之前和/或之时借助指向进入孔方向的气流加载。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吹气单元(31)构成为第一抽吸单元(7)的组成部分。
9.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在抓住纱线端部之前从等待位置移到第一接线位置,在该第一接线位置中吸喙(21)的吸入孔(22)位于涡流室(1)的进气口(16)区域中,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从第一接线位置移动到第二接线位置中,在此第二接线位置中吸喙(21)的吸入孔(22)位于提供复合纤维(3)的供料装置(17)的输出轧辊对(23)和供料装置(17)的沿纺织方向设置于该输出轧辊对(23)前面的供料部段(24)之间。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抽吸单元(10)的吸喙(21)在还位于涡流室(1)外部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重叠之前从第一接线位置移动到第二接线位置中。
11.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吸喙(21)从等待位置移到第一接线位置之前,在纺织方向上设置在涡流室(1)前面的供料装置(17)的输出轧辊对(23)的至少一个轧辊从纺织位置移到接线位置中,在该接线位置中输出轧辊对(23)的两个轧辊相互间隔开来。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吸喙(21)已移至第二接线位置之后,在还位于涡流室(1)外面且由吸喙(21)固定的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重叠之前,输出轧辊对(23)的位于接线位置上的轧辊移动到其纺织位置上,在该纺织位置上两个轧辊相互接触。
1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抽出装置(5)中抽出的纱线(4)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梭心(19)上,在纱线断裂时已经位于梭心(19)上的纱线(4)的纱线端部手动地由纺织位置自身的操纵装置或伺服机器人(27)抓在梭心表面上,并且移动到第一抽吸单元(7)的区域中,并且随后执行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过程。
1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4)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接在抽出装置(5)后面的梭心(19)上,并且借助传感器来监控梭心(19)的填充状态,并在超出填充状态的额定值时这样中断该纺织过程,即纱线(4)从复合纤维(3)上松开并且产生纱线端部,该纱线端部在纺织工艺中断之后位于第一抽吸单元(7)的区域中,执行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过程,并且紧接着实施以下步骤:
- 分开在接线过程中从涡流室(1)中排出的纱线(4),
- 暂时存放在纱线(4)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2)制造的纱线(4),
- 由空梭心(19)来替换装满的梭心(19),
- 将暂时存放的纱线(4)缠绕在空梭心(19)上,
- 继续实施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工艺。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规定,通过伺服机器人执行以下步骤:分开在接线过程中从涡流室(1)中排出的纱线(4);暂时存放在纱线(4)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2)制造的纱线(4);由空梭心(19)来替换装满的梭心(19)和/或将暂时存放的纱线(4)缠绕在空梭心(19)上。
1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4)在纺织工艺中缠绕在置于抽出装置(5)之后的梭心(19)上,并且借助传感器来监控梭心(19)的填充状态,在超过填充状态的额定值时中断该纺织过程,并且随后实施以下步骤:
- 单独的接线纱线(20)的纱线端部由第一抽吸单元(7)吸入,
-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接上接线纱线(20),
- 分开在该接线过程结束之后从涡流室(1)中排出的纱线(4),
- 暂时存放在纱线(4)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2)制造的纱线(4),
-由空梭心(19)来替换装满的梭心(19),
- 将暂时存放的纱线(4)缠在空梭心(19)上,
- 继续实施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工艺。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规定,通过伺服机器人(27)来把接线纱线(20)放置在第一抽吸单元(7)之前,和/或通过伺服机器人执行以下步骤:分开在该接线过程结束之后从涡流室(1)中排出的纱线(4);暂时存放在纱线(4)分开之后由纺织位置(2)制造的纱线(4);由空梭心(19)来替换装满的梭心(19);和/或将暂时存放的纱线(4)缠在空梭心(19)上。
18.一种用来由复合纤维(3)制造纱线(4)的喷气式纺织机,
- 该喷气式纺织机包含至少一个带涡流室(1)的纺织位置(2),在该涡流室中复合纤维(3)可借助气流旋转,
- 其中涡流室(1)具有用于复合纤维(3)的进气口(16)和用于由复合纤维(3)构成的纱线(4)的出气口(8),
- 其中纺织位置(2)具有供料装置(17),用来在涡流室(1)的进气口(16)的方向上输送复合纤维(3),
- 其中纺织位置(2)具有抽出装置(5),用来从涡流室(1)中抽出纱线(4),
- 并且其中在涡流室(1)的出气口(8)之后设置有纱线监控单元(6),借助它可监控从涡流室(1)中抽出的纱线(4)的纱线错误(18),
其特征在于,
- 该纺织位置(2)包含第一抽吸单元(7),纱线(4)借助它可吸入涡流室(1)的出气口(8)和抽出装置(5)之间,
- 该纺织位置(2)具有纱线分离单元(9),纱线(4)借助它可在涡流室(1)的出气口(8)和抽出装置(5)之间分离,
- 该纺织位置(2)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喷射喷嘴(32),该空气喷射喷嘴这样设计,即可在进气口(16)的方向上把空气带入涡流室(1),或带入伸到涡流室(1)中的纱线形成元件(15)的被纱线(4)经过的抽出通道中。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喷气式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纱线端部处理器(11),它可负责准备纱线,用来随后实现纱线端部与复合纤维(3)的端部部段的连接,和/或喷气式纺织机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抽吸单元(10),它可以传送给纺织位置(2),并且纱线端部借助它可吸入涡流室(1)的出气口(8)区域中,并且可带到纱线端部处理器(11)的有效范围内。
20.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纱线端部处理器(11)是纺织位置自身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
21.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第二抽吸单元(10)是纺织位置自身的抽吸单元。
22.按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纺织位置(2)配备有纱线操纵器(12),在第一抽吸单元(7)和抽出装置(5)之间延伸的纱线部段借助它可在涡流室(1)的出气口(8)方向上移动。
23.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纱线操纵器(12)包含可围绕着摆动轴线摆动的摆动杠杆,并具有可与纱线部段接触的接触部段。
24.按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纺织位置配备了吹气单元(31),借助它可产生气流,该气流在涡流室的外部指向涡流室(1)的出气口方向上,和/或第一抽吸单元(7)、纱线分离单元(9)和/或纱线操纵器(12)固定在包围着涡流室(1)的壳体上,和/或抽出通道(14)通到涡流室(1)中,并且其中纱线形成元件(15)相对于进气口(16)是可活动的。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吹气单元(31)构成为第一抽吸单元(7)的组成部分。
26.按权利要求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第二抽吸单元(10)具有活动支承的吸喙(21),它可在等待位置和第一接线位置之间移动,吸喙(21)的吸入孔(22)在该第一接线位置中位于涡流室(1)的进气口(16)区域中。
27.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吸喙(21)可在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之间运动,在该第二接线孔中吸喙(21)的吸入孔(22)位于供料装置(17)的输出轧辊对(23)和供料装置(17)的置于该输出轧辊对(23)之前的供料部段(24)之间。
28.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吸喙(21)可围绕着旋转轴线旋转。
29.按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喷气式纺织机的两个纺织位置(2)分别归属于共同的纱线端部处理器(11),其中这两个纺织位置(2)的涡流室(1)分别借助单独的吸喙(21)与纱线端部处理器(11)处于有效连接状态,和/或该供料装置(17)具有设置在进气口(16)之前的输出轧辊对(23),其中该输出轧辊对(23)的至少一个轧辊由纺织位置移到接线位置中,在该接线位置上两个轧辊相互间隔开来。
30.按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涡流室(1)是纺织喷嘴(28)的组成部分,它可从纺织位置移动到接线位置,和/或紧接在抽出装置(5)之后设置纱线存储器(26),和/或喷气式纺织机具有控制和/或调节装置,它设计得按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来运行喷气式纺织机。
31.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喷气式纺织机,其特征在于,纺织喷嘴(28)可从纺织位置摆动到接线位置。
CN201310224811.5A 2012-06-19 2013-06-07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Active CN103510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105320.0 2012-06-19
DE102012105320 2012-06-19
DE102012108380A DE102012108380A1 (de) 2012-06-19 2012-09-10 Luft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DE102012108380.0 2012-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0200A CN103510200A (zh) 2014-01-15
CN103510200B true CN103510200B (zh) 2017-03-01

Family

ID=48576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24811.5A Active CN103510200B (zh) 2012-06-19 2013-06-07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04742B2 (zh)
EP (1) EP2679711B1 (zh)
JP (1) JP6180809B2 (zh)
CN (1) CN103510200B (zh)
BR (1) BR102013012335A2 (zh)
DE (1) DE1020121083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08740A1 (de) * 2015-06-02 2016-12-08 Rieter Ingolstadt Gmbh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pinnmaschine mit arbeitsstelleneigenen Handlingsorganen zum Wiederanspinnen eines Fadens sowie Spinnmaschine mit arbeitsstelleneigenen Handlingsorganen
DE102015112660A1 (de) * 2015-07-31 2017-02-02 Rieter Ingolstadt Gmbh Verfahren zum Absaugen eines Fadens von einer Spule und entsprechende Vorrichtung
JP2017075438A (ja) * 2015-10-13 2017-04-20 マスチネンファブリック ライター アーゲー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エアジェット紡糸機
CZ306695B6 (cs) * 2015-11-16 2017-05-10 Rieter Cz S.R.O. Způsob obnovení předení na tryskovém dopřádacím stroji
CZ306694B6 (cs) * 2015-11-16 2017-05-10 Rieter Cz S.R.O. Způsob přípravy pracovního místa pro obnovení předení na tryskovém dopřádacím stroji a tryskový dopřádací stroj k jeho provádění
CZ307017B6 (cs) * 2016-04-12 2017-11-15 Rieter Cz S.R.O. Způsob řízení textilního stroje obsahujícího řadu vedle sebe uspořádaných pracovních míst a textilní stroj
CH712663A1 (de) * 2016-07-14 2018-01-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s strangförmigen Faserverbands sowie Vorspinnmaschine.
DE102016118858A1 (de) * 2016-10-05 2018-04-0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aserführungselement für eine Spinndüs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CH713018A1 (de) * 2016-10-07 2018-04-13 Rieter Ag Maschf Vor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Produktion von Vorgarn.
JP2019007115A (ja) * 2017-06-28 2019-01-1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機
DE102017115939A1 (de) * 2017-07-14 2019-01-17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uftspinnvorrichtung, Fadenleitkanal und Luftspinnmaschine umfassend einen solchen Fadenleitkanal
JP2019026980A (ja) * 2017-08-02 2019-02-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機
DE102019120592A1 (de) * 2019-07-30 2021-02-0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Anspinnen einer Spinndüs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Luftspinnmaschine
EP3835467A1 (de) * 2019-12-09 2021-06-16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r luftspinnvorrichtung einer spinnstelle, eine solche luftspinnvorrichtung und eine fadenbildungseinheit für eine solche luftspinnvorrichtung
DE102021102656A1 (de) 2021-02-04 2022-08-04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innmaschine und Arbeitsstelle
DE102021105058A1 (de) 2021-03-03 2022-09-08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stell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Garnbremse für eine Spinnstell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93A (zh) * 1996-01-30 1997-09-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的接头方法
CN1188165A (zh) * 1997-01-13 1998-07-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的接头方法及其装置
CN1545574A (zh) * 2001-08-21 2004-11-10 �е����� 一种纺纱装置在纱断头时的操作方法
CN101040073A (zh) * 2004-10-15 2007-09-19 里特机械公司 在空气喷嘴纺纱装置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
CN101171374A (zh) * 2005-05-13 2008-04-3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喷气纺纱机上的接头方法以及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6527A (ja) * 1982-10-07 1984-04-16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結束紡績装置における糸継方法
US4550560A (en) 1983-03-30 1985-11-05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for piecing fasciated yarn
JPS59204925A (ja) * 1983-04-28 1984-11-20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結束紡績用糸継装置
DE3690601C1 (de) * 1985-11-21 1991-10-24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anspinnen einer mit einem Streckwerk und einem pneumatischen Drallorgan arbeitenden Spinnvorrichtung
CH684836A5 (de) * 1991-07-25 1995-01-13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r Arbeitsabläufe zwischen einem Bedienungsautomaten und einer Spinnstelle einer Textilmaschine.
JP2535607Y2 (ja) 1991-10-18 1997-05-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H07122167B2 (ja) 1992-03-16 1995-12-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装置の糸継ぎ方法
CH685946A5 (de) * 1992-06-25 1995-11-15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Ansetzen eines neu zu spinnenden Garnes an ein bestehendes Garnende.
JPH08246272A (ja) * 1995-03-10 1996-09-24 Murata Mach Ltd ピーシング方法
JP2930010B2 (ja) 1996-05-16 1999-08-0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のピーシ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1143829A (ja) * 1997-07-22 1999-02-16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のピーシング方法
JP2002155435A (ja) * 2000-11-15 2002-05-31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におけるピーシ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H696848A5 (de) * 2003-07-08 2007-12-31 Rieter Ag Maschf Verstellvorrichtung und Ansetzverfahren beim Luftspinnen.
DE10335651B4 (de) * 2003-07-29 2017-02-23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herstellen eines unterbrochenen Spinnvorganges
DE10347060A1 (de) * 2003-10-13 2005-05-12 Rieter Ag Maschf Verfahren zum Ansetzen eines in einer Spinnstelle gebildeten Garns und Spinnstell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0348895A1 (de) 2003-10-15 2005-05-19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Verfahren zum Vorbereiten des Wiederherstellens eines Spinnvorganges
DE102011053812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Rieter Ingolstadt Gmbh 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Unterbrechung der Garnherstell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DE102011053813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Abführen eines Endabschnitts eines Garns an einer Spinnmaschine vor einem anschließenden Anspinnvorga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493A (zh) * 1996-01-30 1997-09-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的接头方法
CN1188165A (zh) * 1997-01-13 1998-07-2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的接头方法及其装置
CN1545574A (zh) * 2001-08-21 2004-11-10 �е����� 一种纺纱装置在纱断头时的操作方法
CN101040073A (zh) * 2004-10-15 2007-09-19 里特机械公司 在空气喷嘴纺纱装置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
CN101171374A (zh) * 2005-05-13 2008-04-3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喷气纺纱机上的接头方法以及纺纱装置和纺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333347A1 (en) 2013-12-19
CN103510200A (zh) 2014-01-15
JP6180809B2 (ja) 2017-08-16
EP2679711A1 (de) 2014-01-01
JP2014001491A (ja) 2014-01-09
DE102012108380A1 (de) 2013-12-19
EP2679711B1 (de) 2018-04-18
BR102013012335A2 (pt) 2015-06-02
US8904742B2 (en) 2014-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0200B (zh) 喷气式纺织机及其运行方法
CN104060350B (zh) 纺纱机的纺纱工位及其运行方法
CN103014960B (zh) 纺纱机和用于中断纺纱机的纱线制造的方法
CN103827365B (zh) 生产粗纱的粗纱机和拼接纤维棉条的方法
CN103014945B (zh) 一种纺纱机以及用于在纺纱机处下料纱线的末段的方法
JP2015513009A (ja) 糸欠陥検出除去装置を備えた粗紡機
CN109281008A (zh) 纺纱机或绕线机的工作位的操作方法
CN101994172A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具备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CS275675B6 (en) Process for removing spots of a yarn extensions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1796232B (zh) 用于由基本上未加捻的纤维材料制造针织品的方法和针织机
EP2530193B1 (en) Suction device for service trolleys for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EP3736361A1 (en) Yarn suction arrangement for piecing unit of a textile machine
CZ299685B6 (cs) Zpusob obnovování predení složkové príze na rotorovém doprádacím stroji a zarízení k provádení zpusobu
US6591600B2 (en) Rotor spinning machine
CN1986924B (zh) 恢复纺制组分纱线的方法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CN1330806C (zh) 在气流纺纱机上使纱线生头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87615A (zh) 用于线头拼接单元的线头吸提装置及其方法
CN108130639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04411870A (zh) 具有牵伸机构和两个纤维材料容器的纺织机器
US5566539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airing a yarn breakage in a pair of spinning units
JPH0345748A (ja) 織機
US4918913A (en) Method of,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a start spinning operation for spinning of a yarn in a friction spinning apparatus
TW202415821A (zh) 假撚加工機以及纖維屑回收裝置
JPH03161557A (ja) 織機
CZ200462A3 (cs) Způsob obnovování předení složkové příze na rotorovém dopřádacím stroji a obslužné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tohoto způsobu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