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1666A -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 Google Patents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1666A
CN103501666A CN201280021608.1A CN201280021608A CN103501666A CN 103501666 A CN103501666 A CN 103501666A CN 201280021608 A CN201280021608 A CN 201280021608A CN 103501666 A CN103501666 A CN 103501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venthole
stopper
pot body
st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16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在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1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16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56Preventing boiling over, e.g. of mil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盖,包括:凸圆盖体,用于覆盖锅体的开口;凹部,形成在凸圆盖体内表面的下部;连接/分离单元,将凹部的上缘固定到凸圆盖体,以使凹部的上缘可分离;进气孔,形成在凹部的上部,以通过进气孔供给锅体中产生的蒸汽;以及出气孔,形成在凹部的下部,以通过出气孔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滴排出至锅体中。根据本发明的盖可有效防止盖被抬升或者食物沸腾溢出。本发明的盖具有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简单结构,从而使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小化。本发明的盖可防止蒸汽过度释放,以便在高压下烹饪食物,并且可防止烹饪期间蒸汽过度释放而导致的水分不足。此外,凹部可从盖体上分离,所以可易于清洁凹部以便能对盖进行卫生管理。

Description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盖锅体的开口的锅盖,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溢锅盖,所述防溢锅盖在烹饪期间不会经常嘎嘎作响(rattle),而且能够通过使烹饪期间在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凝结成水,并且使水排放至锅体中以便去除可升高至锅体顶部的全部气泡和降低锅体中的温度和蒸汽压力,从而防止锅体中的食物溢出。
背景技术
锅是用于烹饪的食物容器,通常包括锅体和覆盖锅体开口的锅盖,在锅体中盛放所要烹饪的食物。
当锅体被加热时,锅体中的食物进行煮炖,产生了蒸汽,并且根据食物的类型甚至还会产生气泡。
蒸汽增大了锅体中的蒸汽压力以至于锅盖可能嘎嘎作响。结果,在锅体中沸腾的食物以及气泡可能从嘎嘎作响的锅盖与锅体开口之间的间隙溢出,从而弄脏锅体和周围环境。
锅盖嘎嘎作响以及锅体中的食物溢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锅体中蒸汽压力的增大。
为了解决与蒸汽压力增大相关的问题,可在锅盖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孔,使蒸汽从锅体排出。
更具体地,可在锅盖上设置具有适当尺寸的适当数量的孔,以使得在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能够恰当地排出,从而防止在烹饪期间嘎嘎作响和溢出。
然而,所述孔的适当的尺寸和数量会根据锅体中被烹饪的食物的类型和数量而改变。因此,几乎不可能设置在尺寸和数量方面适于每个锅盖的孔。
如名称为“防止食物溢出的炊具盖”的韩国实用新型No.4211341、名称为“烹饪锅的防溢盖”的韩国实用新型No.419066以及名称为“用于防溢的锅盖”的韩国发明No.6981196中所示,大部分现有技术的锅盖配置有一个孔扩大部件,所述孔扩大部件能够根据锅体内的蒸汽压力通过提升或下降来调整孔的尺寸。
然而,这种孔扩大部件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增加了锅盖的生产成本而显得不合算(cost-effective)。
此外,应用孔扩大部件来扩大锅盖的孔的尺寸存在限制。此外,一旦借助于孔扩大部件通过扩大孔的尺寸而使蒸汽迅速排出,则锅体内的压力可能不再保持为高压,因此不适于需要高压烹饪的食谱。此外,由于在烹饪过程中过多的水被蒸发,所以可能需要经常向锅中加水。
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与现有技术相关的问题,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防溢锅盖,所述防溢锅盖无需改变其现有的出气孔的数量和尺寸,而能够通过简化其用于防止锅盖嘎嘎作响以及溢出或外泄的部件的结构而使其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小化,而且还能够通过使锅中产生的蒸汽凝结成水并将水排放至锅体中以防止在烹饪期间过多的蒸汽释放和过多的水分蒸发,并且能够使食物在高压下进行烹饪。
本发明还意在提供一种改进的防溢锅盖,所述改进的防溢锅盖具有被构造成可从盖体上拆卸的凹部,因此可易于清洁所述凹部并保持卫生。
技术方案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向下凹陷;一个或多个进气孔,所述一个或多个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进气孔;以及一个或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使通过液化所述蒸汽而得到的水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可通过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形成蒸汽排气孔来形成所述凹部,在所述凹部的下方可形成有次凹部以便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收集在其中,并且所述出气孔可形成在所述次凹部上。
所述凹部可被形成为罐(jar)状,其中所述凹部的中部的直径大于其顶部或底部的直径。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的顶部突出,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形成的蒸汽排气孔;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被构造以形成为L形并且从所述盖体的与第一突出部邻近处突出;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上部,并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第一突出部中;以及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并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的中心顶部突出并在其中形成环形空间,并且所述突出部包括由所述环形空间包围的中央空间以及形成在所述中央空间的顶部的蒸汽排气孔;多个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壁上并且将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中央空间中,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壁用于形成所述环形空间;以及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在所述中央空间的底部穿过所述盖体,并且将所述中央空间中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蒸汽排气孔,所述蒸汽排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的中心;挡板(stopping board),所述挡板被构造成具有与所述锅体的延伸边缘(rim)啮合的外缘,以便能够被所述锅体保持并支撑;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垂直地穿透所述挡板,并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挡板上方的空间中;以及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垂直地穿透所述挡板,并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中;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进气孔;以及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其中通过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形成蒸汽排气孔而形成所述凹部,在所述凹部的下方形成次凹部以便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收集在其中,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次凹部上,所述凹部形成为中部的直径大于其顶部或底部的直径的罐状,所述防溢锅盖还包括啮合部和硅衬垫(packing),所述啮合部被构造成沿所述盖体的边缘形成并且被插入至所述锅体中而与所述锅体啮合,所述硅衬垫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啮合部处并且其中具有热膨胀的膨胀空间。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中;连接/分离单元,所述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盖体;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进气孔;以及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盖体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将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一凹部中,所述第一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从所述第一凹部排出;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并且将所述第一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盖体;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包围所述第一凹部,并且所述第二凹部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部的顶部,并且将所述第二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成凹陷入所述盖体的中心,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凹部一侧上的第一出气孔;辅助盖,所述辅助盖被构造以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突出,并且所述辅助盖包括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一侧上的第一进气孔;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辅助盖的下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包围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凹部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成凹陷入所述盖体的中心,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凹部一侧上的第一出气孔;辅助盖,所述辅助盖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所述辅助盖包括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一侧上的第一进气孔,并且所述辅助盖从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突出;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辅助盖的下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方并且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根据另一方面,一种防溢锅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上凹部,所述上凹部被构造成凹陷入所述盖体的中心;下凹部,所述下凹部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上凹部的下方并且包括出气孔和多个进气孔,所述多个进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连接/分离单元,所述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下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上凹部;以及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被构造成包括螺杆(screw)和多个翼(wings),所述多个翼被通过所述进气孔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的蒸汽所旋转,所述螺杆被所述翼的旋转力所旋转并将所述下凹部中的全部水推向所述出气孔,以便将水排出。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防溢锅盖能够有效地防止嘎嘎作响以及溢出或外泄。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防溢锅盖具有结构简单的、用于防止溢出或外泄的部件,因此能够使其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小化。并且,根据本发明的防溢锅盖能够使食物在高压下进行烹饪,并且通过防止释放过多蒸汽和蒸发过多水分而解决了烹饪期间水分损失的问题。并且,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防溢锅盖安装有可从其盖体上拆卸的凹部,所以可易于清洁凹部并保持卫生。
附图说明
给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理解并结合在本说明书中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图解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3是示出如何将图1的防溢锅盖与锅体连接的剖面图。
图4和图5是图1的防溢锅盖的凹部的实例的剖面图。
图6至图8是图1的防溢锅盖的凹部的其它实例的剖面图。
图9和图10是能够设置在图1的防溢锅盖上的突出部的实例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带有挡板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12和图13是示出挡板的实例的剖面图。
图14和图15是示出挡板的其它实例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有盖的蒸汽排气孔的防溢锅盖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18和图19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多个进气/出气孔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其中该多个进气/出气孔构成一垂直阵列。
图20和图2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升高的塞子,所述塞子形成在防溢锅盖的出气孔中,以便能够通过升高或降低出气孔中的所述可升高的塞子来打开或关闭出气孔。
图22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可拆卸的凹部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2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可拆卸的凹部和可升高的塞子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24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可拆卸的凹部和可升高的塞子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25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挡板和可拆卸的凹部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26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可拆卸的凹部和多个进气/出气孔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其中该多个进气/出气孔构成一垂直阵列。
图27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拆卸的凹部、构成一垂直阵列的多个进气/出气孔以及用于所述多个进气/出气孔的多个可升高的塞子。
图28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具有多个可拆卸的凹部和多个可升高的塞子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
图29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从该锅盖的凹部拆卸的辅助盖和多个可升高的塞子。
图30是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从该锅盖的凹部拆卸的辅助盖和多个可升高的塞子。
图3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拆卸的凹部以及包括翼和螺杆的旋转单元;以及
图32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的剖面图,所述防溢锅盖具有可拆卸的凹部以及包括翼和螺杆的旋转单元。
发明模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
参照附图,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防溢锅盖L包括盖体10、凹部20、一个或多个进气孔30、一个或多个出气孔40、次凹部21、啮合部11和硅衬垫50。
盖体10覆盖并从而关闭锅体P的开口。在烹饪期间,盖体10保持锅体P内部的高温和高压,并且防止排出过多的蒸汽。
盖体10可由诸如钢化玻璃这样的透明材料形成,以便用户易于从锅体P内部来辨识烹饪进程。
盖体10被形成为弯曲并突出。当盖体10与锅体P连接时,盖体10除了边缘(rim)以外的部分被设置为高于锅体P。因此,能够防止盖体10的内表面与锅体P中的沸腾的食物(例如水或混合在水中的食材)相碰。
盖体10可将烹饪期间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和气泡向盖体10内部的中心引导,以便能够降低由蒸汽和气泡施加至防溢锅盖L的边缘的压力,同时防止蒸汽和气泡通过盖体10与锅体P之间的间隙泄漏。
凹部20从盖体10的中心向下凹陷并在其中形成一空的空间。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分别形成在凹部20的上部和下部。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接收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并暂时储存在其中,然后使通过凝结所述蒸汽而得到的水流出至锅体P中。
由于凹部20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所以可易于将烹饪期间产生的蒸汽或气泡沿盖体10的弯曲内表面或通过进气孔30引导至凹部20中。
引导至凹部20中的蒸汽或气泡被排出至锅体P中。结果,降低了施加至与锅体P连接的盖体10的边缘的压力。因此,能够防止防溢锅盖L的嘎嘎作响。
当施加至防溢锅盖L的边缘的压力未被均匀保持时,在锅体P内的压力相对较低的区域中,防溢锅盖L的边缘可被升高。在这种情形中,防溢锅盖L可能嘎嘎作响。然而,由于凹部20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以使得在凹部20中凝结的蒸汽能够被排出至锅体P的中部,所以能够防止盖体10的边缘的某些部分比盖体10的边缘的其它部分更多地受到来自锅体P的蒸汽的影响,因此,可均匀保持施加至盖体10的边缘的压力。
凹部20的底部位于连接盖体10的边缘的任一侧的假想线(imaginary line)的上方。例如,当盖体10与锅体P连接时,凹部20的底部可位于锅体P的外部。
凹部20是用于接收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并将该蒸汽暂时储存在其中的一个空间,凹部20可形成为各种形状。例如,凹部20可被形成为中部的直径大于顶部或底部的直径的罐状。
根据该实施方式,从锅体P引入至凹部20中的蒸汽与外部空气接触,从而凝结成水而不是被排出至外部,并且这些具有比锅体P中的蒸汽更低温度的水被排放回到锅体P中,从而防止了防溢锅盖L嘎嘎作响或食物从锅体P向外溢出。为了最小化锅体P中的蒸汽的排出和消除,凹部20可被形成为用于向下释放被引入至其中的蒸汽的形状。
为此,凹部20可被形成为罐状,并且进气孔30可被形成在凹部20的上部从而面向下。
通过进气孔30,不仅可将蒸汽引入至凹部20中,而且还可引入气泡。根据气泡的性质(诸如粘性),一些气泡可能易于破裂而变成水,但是一些气泡可能甚至在被引入至凹部20中之后很长时间保持不破裂。
如果越来越多的气泡在被引入至凹部20中以后保持不破裂,而不是变成水,那么凹部20会充满气泡。
为解决这一问题,凹部20可形成为罐状,其中该凹部20的中部具有比其顶部和底部更大的直径,以便能够确保在凹部20中有尽可能大的空间,并且能够延迟凹部20被气泡充满的速度。
次凹部21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从而面向下。出气孔40形成在次凹部21上。
在凹部20中凝结的水聚集在次凹部21中,同时该聚集的水可通过出气孔40排放至锅体P中。
如果在凹部20的底部没有次凹部21,那么出气孔40很可能会被来自锅体P的气泡所阻塞,结果,在凹部20中凝结的水将不能通过出气孔40完全排放至锅体P中。然而,如果在凹部20的底部设置次凹部21,则能够防止出气孔40被来自锅体P的气泡所阻塞,并且在凹部20中凝结的蒸汽能够通过出气孔40顺利地排放至锅体P中。
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分别形成在凹部20的上部和下部。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接收来自锅体P的蒸汽,并且将凝结的水排放至锅体P中。
通过进气孔30引入到凹部20中的蒸汽凝结成水,与此同时,蒸汽的温度下降。凝结的蒸汽的温度比锅体P中的蒸汽低大约1至2度。
响应于被排放至锅体P中的具有相对低温度的凝结的蒸汽,锅体中的气泡破裂并因此消失,并且锅体P顶部的蒸汽的温度下降,从而锅体P中的蒸汽压力下降。因此,能够防止防溢锅盖L嘎嘎作响或防止食物通过防溢锅盖L与锅体P之间的间隙溢出。
出气孔40可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以便顺利地将水从凹部20排出。然而,存在出气孔40被来自锅体P中的沸腾食物堵塞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出气孔40可形成在来自锅体P的沸腾食物不能轻易到达的位置。例如,出气孔40可形成在次凹部21的侧表面上。
啮合部11沿盖体10的边缘形成。啮合部11具有下部和上部,其中该下部用于插入至锅体P中,上部与锅体P的开口的边缘啮合。硅衬垫50与啮合部11连接,并且可被设置为与锅体P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啮合部11被形成为包围盖体10的边缘的框架(frame)形式。用于容置硅衬垫50的槽12形成在啮合部11的被插入至锅体P中的部分上。
膨胀空间51形成在硅衬垫50的内部。
膨胀空间51充有高容积热膨胀比的气体。例如,膨胀空间51可充有空气。
与啮合部11连接的硅衬垫50的外径小于锅体P的内径。因此,防溢锅盖L可易于与锅体P连接,而不受硅衬垫50的任何阻碍。
在烹饪期间,由于锅体P内温度升高而导致硅衬垫50被加热,响应于此,膨胀空间51膨胀以致于硅衬垫50的外径会变得大于锅体P的内径。因此,硅衬垫50可紧密地贴合在锅体P的内表面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可防止防溢锅盖L嘎嘎作响。
如果通过使用啮合部11而增大了锅体P内的气压,则锅体P中的气泡会易于破裂并消除。
也就是说,锅体P中的水沸腾意味着锅体P中的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通常,地表的气压为大约1atm,水在100℃的温度沸腾。然而,在气压低于地表气压的山区,水在低于100℃的温度沸腾。
由于锅体P中温度的升高而导致锅体P中的水开始沸腾,响应于此而产生了气泡。由于气泡溶解于锅体P的内容物中并因而具有粘性(viscosity),所以它们比锅体中的水存留更长的时间。
在普通锅的情形中,锅的内部和外部之间没有太大的压力差,因此,即使当气泡从锅中溢出时也不容易破裂。
另一方面,当防溢锅盖L通过啮合部11紧密地与锅体P连接时,根据锅体P内的蒸汽压力的增大,锅体P中的压力可被增大至1atm以上,并且锅体P中的水的沸腾温度可变为高于100℃。例如,在加压炊具中的压力可能变为高于1.2atm,在加压炊具中的水的沸腾温度可变为高于120℃。
也就是说,锅体P中的水可以在温度高于100℃时沸腾,并且可以在至少1atm的压力下产生气泡。由于防溢锅盖L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压力差,大多数气泡会在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附近破裂并且可全部变成蒸汽。
因此,由于啮合部11的存在能够增大锅体内部的压力,所以可易于去除锅体P中产生的气泡。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4中所示的改进结构。
也就是说,参照图4,可通过形成隔板(partition)16来分隔盖体10中的空间,从而形成凹部20。隔板16形成在盖体10中,进气孔30形成在隔板16的垂直壁上。在烹饪期间产生的蒸汽和气泡通过进气孔30被引入至凹部20中。
出气孔40形成在隔板16的底部。通过进气孔30被引入至凹部20中的蒸汽凝结成水并且通过出气孔40落入锅体P中。
蒸汽排气孔14被形成为穿过形成有凹部20的盖体10,以便能够通过蒸汽排气孔14将蒸汽排出至盖体10的外部。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5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5,可通过形成第一隔板18a和第二隔板18b来形成凹部20,其中第一隔板18a水平延伸横跨盖体10中的空间,第二隔板18b被形成为凹陷入第一隔板18a中的凹口(recess)。
进气孔30被形成为垂直穿透第一隔板18a的通孔,出气孔40形成在第二隔板18b的底部。
蒸汽排气孔14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并穿透盖体10,盖体10中形成有凹部20。进气孔30、出气孔40和蒸汽排气孔14的功能与图1至图4中所示的与它们各自对应的部件的功能相同。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6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6,可通过形成水平延伸横跨盖体10中的空间的水平壁23来形成凹部20。
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被形成为穿过水平壁23并且彼此隔开预定的距离。蒸汽排气孔14被形成为盖体10的中心处的通孔,盖体10中形成有凹部20。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可执行相同的功能。也就是说,蒸汽通过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上升,水通过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滴落。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7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7,凹部20可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出气孔40可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蒸汽排气孔14也可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盖体10中形成有凹部20。
L形的蒸汽管25形成在凹部20的一侧上,进气孔30形成在蒸汽管25的一端以与凹部20面对。
由于蒸汽管25从盖体10的顶部突出并且进气孔30面对凹部20,所以从进气孔30喷出的蒸汽和气泡可移动至凹部20中。
在凹部20中凝结的蒸汽可通过蒸汽排气孔14喷出,并且在凹部20中凝结成的水可通过出气孔40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8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8,凹部20可以如下结构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即凹部20的顶部的宽度小于其底部的宽度。出气孔40可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蒸汽排气孔14可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盖体10中形成有凹部20。
进气孔30可以相对于出气孔40倾斜预定的角度θ形成在凹部20的侧壁上。
根据图8中所示的实例,由于进气孔30倾斜地形成在凹部20的侧壁上,可易于将从锅体P喷出的蒸汽和气泡引导入凹部20中,因此可使锅体P的溢出量或泄漏量最小化。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9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9,防溢锅盖L可包括从盖体10的顶部突出的突出部,而不是具有凹部20。
更具体地,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还可包括形成在盖体10顶部的第一突出部33。第一突出部33可被形成为从盖体10的顶部突出,并且蒸汽排气孔14可被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3的顶部。
防溢锅盖还可包括第二突出部35,第二突出部35形成在盖体10上且与第一突出部33邻近。第二突出部35可被形成为L形管。
进气孔30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5的端部,以便能够将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第一突出部33中。
出气孔40可被形成在第一突出部33的底部。出气孔40可被形成为穿过盖体10,由蒸汽凝结成的水可通过出气孔40排放至锅体P中。
根据图9中所示的实例,可通过第二突出部35的进气孔30将锅体P中产生的气泡和蒸汽引导至第一突出部33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蒸汽排气孔14被排放至空气中,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出气孔40被排放回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10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10,防溢锅盖L可包括从盖体10的顶部突出的突出部37。
更具体地,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具有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突出部37可被形成为从盖体10的中心的顶部突出。
突出部37中形成有环形空间43,并且包括由环形空间43包围的中央空间。蒸汽排气孔14形成在中央空间45的顶部处。
多个进气孔30形成在构成环形空间43的突出部37的内侧壁上,从而可将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中央空间45中。
出气孔40被形成为在中央空间45的底部穿过盖体10,从而可通过出气孔40将中央空间45中的所有水排出至锅体P中。
气泡和蒸汽通过突出部37的进气孔30被引导至中央空间45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蒸汽排气孔14被排放至空气中,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中央空间45底部的出气孔40被排放回锅体P中。
如图3中所示,盖体10具有被插入锅体P中并与锅体P啮合的啮合部11,并且还具有硅衬垫50,硅衬垫50中设置有膨胀空间51。因此,可将防溢锅盖L牢固地与锅体P连接,并且可防止防溢锅盖L嘎嘎作响。
由于啮合部11的存在,可增大锅体P中的压力,因此可易于使锅体P中产生的气泡破裂并消除。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11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11,防溢锅盖L可包括与盖体10分离的挡板60。更具体地,防溢锅盖L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蒸汽排气孔14形成在盖体10顶部的中心处并且垂直地穿透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挡板60,挡板60具有与锅体P的延伸缘62啮合的外缘64,以便能够由锅体P保持并支撑。挡板60可被形成为与锅体P的剖面形状相一致。例如,挡板60可被形成为圆形板。
进气孔30被形成为垂直穿透挡板60的通孔,以便可将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挡板60上方的空间中。
出气孔40被形成为垂直穿透挡板60的通孔,并且出气孔40与进气孔30隔开预定的距离。由蒸汽凝结的水可通过出气孔40从防溢锅盖L中的空间排放至锅体P中。
挡板60的外缘64与锅体P的延伸缘62啮合,以便能够由锅体P保持并支撑。当盖体10设置在锅体P之上时,锅体P中的空间由挡板60分隔。
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可执行相同的功能。也就是说,蒸汽通过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上升,水通过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滴落。由于挡板60与盖体10隔开,所以在使用之后可易于清洁挡板60。
图12示出了挡板60的变形实例。
参照图12,挡板60包括形成在挡板60的中心处的凹口70。出气孔40形成在凹口70的底部。进气孔30形成在下凹70的侧壁上。
根据图12示出的实例,可通过进气孔30将气泡和蒸汽引导至凹口70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蒸汽排气孔14排放至空气中,而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出气孔40排放回锅体P中。
图13示出了挡板60的另一变形实例。
参照图13,挡板60包括从挡板60突出的突出部80。出气孔40被形成为穿过挡板60,进气孔30形成在突出部80的侧壁上并且被设置成高于出气孔40。
根据图13中示出的实例,可通过进气孔30将气泡和蒸汽引导至凹口70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在盖体10上形成的蒸汽排气孔14排放至空气中,而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出气孔40排放回锅体P中。
图14示出了挡板60的另一变形实例。
参照图14,挡板60包括形成在挡板60的中心处的凹口70。出气孔40形成在凹口70的底部,进气孔30形成在挡板60上。
根据图14中示出的实例,可通过挡板60的进气孔30将气泡和蒸汽引导至凹口70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在盖体10上形成的蒸汽排气孔14排放至空气中,而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出气孔40排放回锅体P中。
图15示出了挡板60的另一变形实例。
参照图15,挡板60包括形成在挡板60的中心处的突出部80。出气孔40形成在挡板60上,进气孔30形成在突出部80的顶部。
根据图15中示出的实例,可通过突出部80的进气孔30将气泡和蒸汽引导至挡板60上方的空间中。然后,一些蒸汽通过在盖体10上形成的蒸汽排气孔14排放至空气中,而一些蒸汽凝结并通过挡板60上的出气孔40排放回锅体P中。
硅衬垫50可沿挡板60的外缘64设置。硅衬垫50中可具有热膨胀的膨胀空间50。
也就是说,如果如图11中所示,通过将硅衬垫50与锅体P的延伸缘62配合来将盖体10固定在锅体P上,则可将硅衬垫50按压在锅体P上,从而可有效地将锅体P与外界密封。
根据图15中所示的实例,挡板60可有效地增大锅体P中的蒸汽压力,因此,可易于使锅体P中产生的气泡破裂和消除。
参照图16和图17,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盖90,盖90设置在蒸汽排气孔14的一侧上以便能够开启或闭合。盖90响应于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压力而开启以便打开蒸汽排气孔14,并且盖90响应于被释放的蒸汽压力而通过其自身重量闭合以便关闭蒸汽排气孔14。
盖90可有效地防止蒸汽泄漏,从而增大蒸汽的聚集速率。此外,盖子90可通过防止外界物质渗透进入凹部20或盖体10中而有效地防止锅体P的内容物被污染。
参照图18和图19,防溢锅盖L可包括在凹部20中垂直形成的多个进气/出气孔30(40)。
在图18和图19示出的实例中,在烹饪的初期阶段,气泡和水可通过位于凹部20的下部分的下部进气/出气孔30(40)进出凹部20,而不是通过位于凹部的上部分的上部进气/出气孔30(40)。因此,下部进气/出气孔30(40)会比上部进气/出气孔30(40)更早地被锅体P中的气泡或食材K堵塞。
然而,即使下部进气/出气孔30(40)被堵塞,蒸汽和水仍然可以通过上部进气/出气孔30(40)进出凹部20。因此,可长时间使用防溢锅盖L而不会被气泡或食材K完全堵塞。
参照图20和图21,防溢锅盖L可包括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其中进气孔30形成在凹部20的侧壁的上部,出气孔40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可升高的塞子(stopper)100。可升高的塞子100包括十字形闩锁(latch)110和硅衬垫112,其中十字形闩锁110形成在可升高的塞子100的顶部,硅衬垫112附接在可升高的塞子100的底部。可升高的塞子100可被构造成能够竖直移动。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中压力的增大,可升高的塞子100被升高,从而出气孔40被硅衬垫112关闭,因此,可通过进气孔30将来自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凹部20中。
随着凹部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它们逐渐变为水,并且水将硅衬垫112向下压入出气孔40中。因此,可升高的塞子100被降低,从而出气孔40被硅衬垫112打开。因此,水通过十字形闩锁110与出气孔40之间的空间排放至锅体P中。
根据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实例,防溢锅盖L能够有效地防止嘎嘎作响和溢出或外泄。此外,防溢锅盖L具有如此简单的结构,以致于能够使其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小化。
此外,防溢锅盖L能够防止在烹饪期间排出过多蒸汽,因此可使食物在高压下进行烹饪。而且,防溢锅盖L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烹饪期间蒸发过多的水分。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2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2,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凹部20,凹部20形成在盖体10的内部。进气孔30形成在凹部20的侧壁的上部,出气孔40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
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进气孔30被引入至凹部20中,由蒸汽凝结的水通过出气孔40从凹部20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连接/分离单元200,连接/分离单元200能够可拆卸地将凹部20的上缘连接并固定于盖体10。
连接/分离单元200包括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其中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盖体10的中心处,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凹部20的上部外表面上。凹部20可通过连接/分离单元200与盖体10连接或从盖体10分离。
根据图22中所示的实例,由于凹部2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上拆卸,所以可易于清理凹部20并从而保持卫生。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3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3,可升高的塞子100形成在出气孔40中,出气孔40形成在凹部20的底部,从而可升高的塞子100能够竖直移动。可升高的塞子100包括十字形闩锁110和硅衬垫112,其中十字形闩锁110形成在可升高的塞子100的顶部,硅衬垫112与可升高的塞子100的底部连接。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可升高的塞子100被升高,从而出气孔40可被硅衬垫112堵住。因此,可通过进气孔30将来自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凹部20中。
随着凹部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它们逐渐变为水,并且水将硅衬垫112向下压入出气孔40中。因此,可升高的塞子100被降低,从而出气孔40被硅衬垫112打开。因此,如图23中所示,水通过出气孔40,特别是通过十字形闩锁110与出气孔40之间的空间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4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4,水平塞子120形成在进气孔30中,从而能够水平移动。水平塞子120包括十字形闩锁122和硅衬垫124,其中十字形闩锁122形成在水平塞子120的一端并且穿透进气孔30,硅衬垫124附接到水平塞子120的另一端。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水平塞子120被移动到其一侧,从而来自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通过进气孔30被引入至凹部20中。水平塞子120能够防止蒸汽和气泡通过进气孔30回流。
可升高的塞子100设置在出气孔40中,从而能够垂直地移动。可升高的塞子100包括十字形闩锁110和硅衬垫112,其中十字形闩锁110形成在可升高的塞子100的顶部,硅衬垫112附接到可升高的塞子100的底部。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可升高的塞子100被升高,从而出气孔40可被硅衬垫112堵住。在该情形中,被引入至凹部20中的蒸汽和气泡可通过进气孔30排出。
然而,响应于凹部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可升高的塞子100降低,从而出气孔40由硅衬垫112打开,因此,通过出气孔40将水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5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5,第一盖90a和第二盖90b分别被设置在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处,从而第一盖90a和第二盖90b能够打开或关闭。进气孔30的第一盖90a响应于所产生的蒸汽压力而打开,并且响应于被释放的蒸汽压力而由其自身重量所关闭。出气孔40的第二盖90b响应于所产生的蒸汽压力而关闭,并且响应于被释放的蒸汽压力而由其自身重量所打开,从而将凹部20中的所有水排出至锅体P中。
第一盖90a和第二盖90b能够防止蒸汽通过进气孔30和出气孔40回流,从而显著增大蒸汽的聚集速率。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6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6,多个进气/出气孔30(40)垂直布置在凹部20中。气泡和水可首先通过位于凹部20的下部分的下部进气/出气孔30(40)进出凹部20,而不是通过位于凹部的上部分的上部进气/出气孔30(40)。然后,即使下部进气/出气孔30(40)被来自锅体P的气泡或食材堵塞,蒸汽和水仍然可以通过上部进气/出气孔30(40)进出凹部20。
因此,防溢锅盖L可长时间使用而不会被气泡或食材完全堵塞。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7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7,多个进气/出气孔30(40)垂直布置在凹部20中,第一水平塞子120a或第二水平塞子120b设置在进气/出气孔30(40)中,从而第一水平塞子120a或第二水平塞子120b能够水平移动。第一水平塞子120a或第二水平塞子120b中的每个都包括十字形闩锁122和硅衬垫124,十字形闩锁122形成在相应的塞子的一端,硅衬垫124附接到相应的塞子的另一端。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第一水平塞子120a移动到其一侧,从而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通过进气/出气孔30(40)被引入至凹部20中。第一水平塞子120a能够防止蒸汽和气泡通过进气/出气孔30(40)回流。第二水平塞子120b被构造成向与第一水平塞子120a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有效地将凹部20中的所有水排放至锅体P中。
第一水平塞子120a和第二水平塞子120b能够有效地循环蒸汽或水,同时防止蒸汽或水通过进气/出气孔30(40)回流。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8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8,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形成在盖体10下方的第一凹部320。
第一进气孔330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上部,第一出气孔340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底部,其中蒸汽通过第一进气孔330被引入至第一凹部3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第一出气孔340从第一凹部320排出。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设置在第一凹部320的顶部并且能够可拆卸地将第一凹部320的上缘连接并固定到盖体10。
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包括外螺纹部220b和内螺纹部220a,其中外螺纹部220b形成在从盖体10的中心向下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的下部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20a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上部内表面上。内螺纹部220a和外螺纹部22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包围第一凹部320的第二凹部420。第二进气孔43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第二出气孔44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底部,其中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第二进气孔430被引入至第二凹部4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第二出气孔440被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设置在第二凹部420的顶部并且能够可拆卸地将第二凹部420的上缘连接并固定到第一凹部320。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包括外螺纹部230b和内螺纹部230a,其中外螺纹部230b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下部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30a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内表面上。内螺纹部230a和外螺纹部23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在图28所示的实例中,第一凹部32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上拆卸,第二凹部420被构造成可从第一凹部320上拆卸。因此,第一凹部320和第二凹部420均可易于清洁和保持卫生。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部320的第一出气孔340中和第二凹部420的第二出气孔440中,从而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能够竖直移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包括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还分别包括硅衬垫112a和112b。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顶部,并且分别穿透第一出气孔340和第二出气孔440。硅衬垫112a和112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底部。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被升高,从而第二出气孔440被硅衬垫112b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二进气孔430将来自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二凹部420中。
响应于第二凹部420中压力的增大,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被升高,从而第一出气孔340被硅衬垫112a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一进气孔330将第二凹部420中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一凹部320中。
响应于第一凹部3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降低,从而第一出气孔340由硅衬垫112a所打开,因此,通过第一出气孔340将水排放至第二凹部420中。
响应于第二凹部420被充满水,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降低以便打开第二出气孔440。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29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29,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凹陷入盖体10的中心的第一凹部320。第一出气孔340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底部。具有第一进气孔330的辅助盖350被形成为从第一凹部320的顶部突出。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将辅助盖350的底部与第一凹部320的中心连接,以便使辅助盖350能够从第一凹部320上拆卸。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包括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其中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底部的中心,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辅助盖350的下部外表面上。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包围第一凹部320的第二凹部420。第二进气孔43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第二出气孔44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底部,其中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第二进气孔430被引入至第二凹部4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第二出气孔440被排放至锅体P中。
通过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可将第二凹部420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第一凹部320。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包括外螺纹部210b和内螺纹部210a,其中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下部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内表面上。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的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在图29所示的实例中,辅助盖35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的第一凹部320上拆卸,第二凹部420被构造成可从第一凹部320上拆卸。因此,可易于清洁辅助盖350和第二凹部420并保持卫生。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部320的第一出气孔340中和第二凹部420的第二出气孔440中,从而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能够竖直移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包括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还分别包括硅衬垫112a和112b。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顶部,并且分别穿透第一出气孔340和第二出气孔440。硅衬垫112a和112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底部。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被升高,从而第二出气孔440被硅衬垫112b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二进气孔430将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二凹部420中。
响应于第二凹部420中压力的增大,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被升高,从而第一出气孔340被硅衬垫112a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一进气孔330将第二凹部420中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一凹部320中。
响应于第一凹部3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降低,从而第一出气孔340由硅衬垫112a所打开,因此,通过第一出气孔340将水排放至第二凹部420中。
响应于被排放至第二凹部420中的水,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被降低,从而第二出气孔440被打开,因此,通过第二出气孔440将水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30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30,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凹陷入盖体10的中心的第一凹部320。第一进气孔340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底部,第一出气孔330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中心。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从第一凹部320的顶部突出的辅助盖35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将辅助盖350的下缘与第一凹部320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包括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其中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底部的中心,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辅助盖350的下部外表面上。第一连接/分离单元200a的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凹部320下方的第二凹部420。第二进气孔43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第二出气孔440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底部,其中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第二进气孔430被引入至第二凹部4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第二出气孔440被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将第二凹部420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第一凹部320。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包括外螺纹部210b和内螺纹部210a,其中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从第一凹部320的底部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的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内表面上。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的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在图30所示的实例中,辅助盖35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的第一凹部320上拆卸,第二凹部420被构造成可从第一凹部320上拆卸。因此,可易于清洁辅助盖350和第二凹部420并保持卫生。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部320的第一出气孔340中和第二凹部420的第二出气孔440中,从而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能够竖直移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分别包括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还分别包括硅衬垫112a和112b。十字形闩锁110a和110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顶部,并且分别穿透第一出气孔340和第二出气孔440。硅衬垫112a和112b分别形成在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的底部。
响应于被加热的锅体P以及由此带来的锅体P中压力的增大,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被升高,从而第二出气孔440被硅衬垫112b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二进气孔430将锅体P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二凹部420中。
响应于第二凹部420中压力的增大,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被升高,从而第一出气孔340被硅衬垫112a关闭,因此,可通过第一进气孔330将第二凹部420中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第一凹部320中。
响应于第一凹部320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第一可升高的塞子100a降低,从而第一出气孔340由硅衬垫112a打开,因此,通过第一出气孔340将水排出至第二凹部420中。
与第一凹部320中的蒸汽和气泡独立地,第二凹部420中的蒸汽和气泡也可冷却并凝结成水。因此,第二可升高的塞子100b降低,从而打开第二出气孔440。从而,通过第二出气孔440将水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31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31,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上凹部520和下凹部620,其中上凹部520凹陷入盖体10的中心,下凹部620设置在上凹部520的下方。多个进气孔630形成在下凹部620的上部,出气孔640形成在下凹部620的底部,其中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多个进气孔630引入至下凹部6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出气孔640排放至锅体P中。
上凹部520和下凹部620可通过连接/分离单元200可拆卸地彼此连接和固定。连接/分离单元200包括外螺纹部210b和内螺纹部210a,其中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下部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内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被构造成可彼此连接或分离。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旋转单元700。旋转单元700包括多个翼710和螺杆720,其中多个翼710由通过进气孔630被引入至下凹部620中的蒸汽所旋转,螺杆720由翼710的旋转力所旋转,旋转单元700将下凹部620中的全部水推向出气孔640,以便将水排出。
翼710和螺杆720均与垂直轴向构件730连接。垂直轴向构件730与安装单元740的内轴承742可旋转地连接,其中安装单元740设置在上凹部520的中心。
由于通过进气孔630被引入至下凹部620中的蒸汽的压力,所以旋转单元700的翼710以及螺杆720被同时旋转,以便将下凹部620中的水推向出气孔640,从而将水排出至锅体P中。
在一实例中,下凹部620可被形成为具有第一直径部622和第二直径部624的中空管,在第一直径部622中设置有旋转单元700的翼710,在第二直径部624中设置有旋转单元700的螺杆720,其中第一直径部622的直径大于第二直径部624的直径。
在另一实例中,下凹部620可被形成为具有第一直径部622和第二直径部624的圆柱体,在第一直径部622中设置有旋转单元700的翼710,在第二直径部624中设置有旋转单元700的螺杆720,其中第一直径部622的直径与第二直径部624的直径相同。
在图31所示的实例中,下凹部62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的上凹部520上拆卸。因此,可易于清洁下凹部620以及下凹部620中的旋转单元700并保持卫生。
此外,在下凹部620中凝结的水可由旋转单元700的螺杆720有效地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可具有如图32中所示的另一改进结构。
参照图32,防溢锅盖L可被弯曲以突出,并且可包括覆盖锅体P的开口的盖体10。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上凹部520和下凹部620,其中上凹部520凹陷入盖体10的中心,下凹部620设置在上凹部520的下方。多个进气孔630形成在下凹部620的上部,出气孔640形成在下凹部620的底部,其中在锅体P中产生的蒸汽通过多个进气孔630被引入至下凹部620中,由蒸汽凝结成的水通过出气孔640排放至锅体P中。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连接/分离单元200,连接/分离单元200将下凹部620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上凹部520。第二连接/分离单元200b包括外螺纹部210b和内螺纹部210a,其中外螺纹部210b形成在第一凹部320的下部外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形成在第二凹部420的上部内表面上。内螺纹部210a和外螺纹部210b被构造成可以彼此连接或分离。
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旋转单元700。旋转单元700包括多个翼710和螺杆720,其中多个翼710由通过进气孔630被引入至下凹部620中的蒸汽所旋转,螺杆720由翼710的旋转力所旋转,旋转单元700将下凹部620中的全部水推向出气孔640,以便将水排出。防溢锅盖L还可包括驱动单元800。驱动单元800包括使用电力以旋转垂直轴向构件730的电机810,其中旋转单元700的翼710和螺杆720均与垂直轴向构件730连接。
垂直轴向构件730与驱动单元800的电机810的轴向构件810a可旋转地连接,从而以电机驱动的方式进行旋转。
驱动单元800还包括外壳820,外壳820与上凹部520的中心可拆卸地螺纹连接(830)。
在图32示出的实例中,下凹部620被构造成可从盖体10的上凹部520上拆卸,驱动单元800的外壳820被构造成可从上凹部520上拆卸。因此,可易于清洁下凹部620以及下凹部620中的旋转单元700并保持卫生。
驱动单元800的外壳820被弯曲成L形,从而形成把手。电池840嵌入至外壳820中。电池840通过开关850与电机810电连接。因此,通过操控开关850以驱动电机810,可使旋转单元700的翼710和螺杆720以电机驱动的方式旋转。
根据图32所示的实例,旋转单元700的螺杆720被驱动单元800的电机810以电机驱动的方式旋转。因此,可有效地将蒸汽和气泡引入至下凹部620中,并且可有效地将由蒸汽和气泡凝结成的水排放至锅体P中。
如上所述,防溢锅盖L可有效地防止嘎嘎作响和溢出或外泄。此外,防溢锅盖L具有结构简单的、用于防止溢出或外泄的部件,因此可使其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小化。
此外,防溢锅盖L可使食物在高压下进行烹饪,并且通过防止过多蒸汽排出以及过多水分蒸发解决了在烹饪期间水分损失的问题。
并且,防溢锅盖L可包括可从盖体10上拆卸的凹部20。因此,可易于清洁凹部20并保持卫生。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意在覆盖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它们均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的范围内。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有效地应用于防溢锅盖的生产。

Claims (45)

1.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向下凹陷;
一个或多个进气孔,所述一个或多个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一个或多个进气孔;以及
一个或多个出气孔,所述一个或多个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使通过液化所述蒸汽而得到的水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通过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形成蒸汽排气孔来形成所述凹部,在所述凹部的下方形成次凹部以便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收集在其中,并且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次凹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凹部被形成为罐状,所述凹部的中部的直径大于其顶部或底部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通过形成隔板来形成所述凹部,所述隔板分隔所述盖体中的空间,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隔板的垂直壁上,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隔板的底部,一蒸汽排气孔被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的中心处,该中心处形成有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通过形成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来形成所述凹部,其中所述第一隔板水平延伸横跨所述盖体中的空间,所述第二隔板凹入所述第一隔板中,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隔板的底部,一蒸汽排气孔被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的中心处,该中心处形成有所述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通过形成水平延伸横跨所述盖体中的空间的水平壁来形成所述凹部,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被形成为穿过所述水平壁且以预定的距离彼此隔开,一蒸汽排气孔被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的中心处,该中心处形成有所述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凹部被形成为凹入所述盖体的中心;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部;一蒸汽排气孔,形成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该中心处形成有所述凹部;一蒸汽管,为L形,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一侧上以自所述盖体的顶部突出;并且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蒸汽管的端部以面对所述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凹部被形成为这样的结构:以使得所述凹部的顶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凹部的底部的宽度;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部;一蒸汽排气孔,形成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在该中心处形成有所述凹部;并且所述进气孔倾斜地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侧壁上。
9.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的顶部突出,并且具有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顶部形成的蒸汽排气孔;
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被构造以形成为L形并且从所述盖体的、与第一突出部邻近处突出;
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上部,并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第一突出部中;以及
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并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10.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构造成从所述盖体的中心的顶部突出并在其中形成环形空间,并且所述突出部包括由所述环形空间包围的中央空间以及形成在所述中央空间的顶部的蒸汽排气孔;
多个进气孔,所述多个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壁上,并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中央空间中,所述突出部的内侧壁形成所述环形空间;以及
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在所述中央空间的底部穿过所述盖体,并且将所述中央空间中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11.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蒸汽排气孔,所述蒸汽排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穿过所述盖体的中心;
挡板,所述挡板被构造成具有与所述锅体的延伸边缘啮合的外缘,以便能够被所述锅体保持并支撑;
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垂直地穿透所述挡板,并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导至所述挡板上方的空间中;以及
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为垂直地穿透所述挡板,并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挡板包括形成在所述挡板的中心处的凹口,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口的底部,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凹口的侧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挡板包括从所述挡板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挡板上,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侧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挡板包括形成在所述挡板的中心处的凹口,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口的底部,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挡板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挡板包括形成在所述挡板的中心处的突出部,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挡板上,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突出部的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啮合部,所述啮合部被构造成沿所述盖体的边缘形成,并且所述啮合部通过被插入至所述锅体中而与所述锅体啮合;以及
硅衬垫,所述硅衬垫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啮合部处,并且所述硅衬垫中具有热膨胀的膨胀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硅衬垫,所述硅衬垫被构造成沿所述挡板的外缘设置,并且所述硅衬垫中具有热膨胀的膨胀空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盖,所述盖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蒸汽排气孔的一侧上,以便能够打开或关闭,
其中,响应于所述锅体中所产生的蒸汽压力,所述盖被打开以便开启所述蒸汽排气孔,并且响应于所述蒸汽压力被释放,所述盖由其自身重量所关闭以便闭合所述蒸汽排气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多个进气孔或出气孔垂直地形成在所述凹部中,从而使得气泡和水首先通过位于所述凹部的下部分的下部进气孔或下部出气孔进入所述凹部或从所述凹部排出,而不是通过位于所述凹部的上部分的上部进气孔或上部出气孔,并且响应于所述下部进气孔或下部出气孔被来自所述锅体的气泡或食材所堵塞,气泡和水通过所述上部进气孔或上部出气孔进入所述凹部或从所述凹部排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侧壁的上部,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并且所述防溢锅盖还包括水平塞子,所述水平塞子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进气孔中从而能够竖直移动;所述水平塞子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附接到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底部,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可升高的塞子被升高,从而所述出气孔被所述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凹部中;并且
响应于所述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出气孔被所述硅衬垫所打开,因此通过所述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21.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中;
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进气孔;以及
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其中通过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形成蒸汽排气孔而形成所述凹部,在所述凹部的下方形成次凹部以便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收集在其中,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次凹部上,所述凹部被形成为中部的直径大于其顶部或底部的直径的罐状,所述防溢锅盖还包括啮合部和硅衬垫,所述啮合部被构造成沿所述盖体的边缘形成并且被插入至所述锅体中而与所述锅体啮合,所述硅衬垫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啮合部处,并且所述硅衬垫中具有热膨胀的膨胀空间。
22.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凹部,所述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中;
连接/分离单元,所述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盖体;
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并且使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进气孔;以及
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下部,并且将由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内螺纹部和外螺纹部,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盖体的中心处,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上部外表面上,并且所述连接/分离单元将所述凹部与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进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侧壁的上部,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可升高的塞子,所述可升高的塞子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进气孔中以便能够竖直移动,并且所述可升高的塞子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附接到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底部,
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可升高的塞子被升高,从而所述出气孔可被所述硅衬垫堵住,因此可通过所述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凹部中;并且
响应于所述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出气孔被所述硅衬垫打开,因此水通过所述出气孔被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水平塞子,所述水平塞子被构造成设置在进气孔中以便能够水平移动,并且所述水平塞子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所述水平塞子的一端从而穿透所述进气孔,所述硅衬垫附接到所述水平塞子的另一端,其中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水平塞子移动到其一侧,从而通过所述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凹部中,同时防止蒸汽和气泡通过所述进气孔回流;以及
可升高的塞子,所述可升高的塞子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进气孔中以便能够竖直移动,并且所述可升高的塞子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附接到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底部,
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可升高的塞子被升高,从而所述出气孔可被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堵住,因此可通过所述进气孔将所述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排出;并且
响应于所述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出气孔被所述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第一盖和第二盖,所述第一盖和第二盖被构造成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出气孔处,以便能够打开或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盖响应于产生的蒸汽压力而打开、并且响应于所述蒸汽压力的释放而由其自身重量关闭,所述第二盖响应于产生的蒸汽压力而关闭、并且响应于所述蒸汽压力的释放而由其自身重量打开,以便将所述凹部中的全部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多个进气孔或出气孔垂直地形成在所述凹部中,从而气泡和水首先通过位于所述凹部的下部分的下部进气孔或下部出气孔进入所述凹部或从所述凹部排出,而不是通过位于所述凹部的上部分的上部进气孔或上部出气孔,并且响应于所述下部进气孔或下部出气孔被来自所述锅体的气泡或食材所堵塞,使气泡和水通过所述上部进气孔或上部出气孔进入所述凹部或从所述凹部排出。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第一水平塞子或第二水平塞子,所述第一水平塞子或所述第二水平塞子被构造成设置在每个所述进气/出气孔中以便能够水平移动,并且所述第一水平塞子或所述第二水平塞子中的每个都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相应的塞子的一端,所述硅衬垫附接到所述相应的塞子的另一端,
其中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一水平塞子移动到其一侧,从而通过所述进气/出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入至所述凹部中,同时防止蒸汽和气泡通过所述进气/出气孔回流,并且所述第二水平塞子沿与所述第一水平塞子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便将所述凹部中的全部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30.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以形成在所述盖体下方,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将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一凹部中,所述第一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从所述第一凹部排出;
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将所述第一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盖体;
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包围所述第一凹部,并且所述第二凹部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部的顶部并且将所述第二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从所述盖体的中心向下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的下部外表面上,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被构造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出气孔中和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二出气孔中,以便能够竖直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中的每个都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相应的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形成在所述相应的塞子的底部,
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二出气孔由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二凹部中;
响应于所述第二凹部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将来自所述第二凹部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一凹部中;并且
响应于所述第一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将水排出至所述第二凹部中。
33.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的中心,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凹部一侧上的第一出气孔;
辅助盖,所述辅助盖被构造以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突出,并且所述辅助盖包括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一侧上的第一进气孔;
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辅助盖的下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包围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以及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凹部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内螺纹部和外螺纹部,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的中心处,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下部外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被构造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出气孔中以及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二出气孔中,以便能够竖直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中的每个都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相应的所述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形成在所述相应的塞子的底部,
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二出气孔被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二凹部中;
响应于所述第二凹部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将来自所述第二凹部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一凹部中;
响应于所述第一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第二凹部中;以及
响应于水被排放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第二出气孔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36.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第一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的中心,并且所述第一凹部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一侧上的第一出气孔;
辅助盖,所述辅助盖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所述辅助盖包括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一侧上的第一进气孔,并且所述辅助盖从所述第一凹部的顶部突出;
第一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辅助盖的下缘与所述第一凹部的中心可拆卸地连接;
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方并且包括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第二凹部中,所述第二出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
第二连接/分离单元,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二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第一凹部。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内螺纹部和外螺纹部,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部的中心处,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所述辅助盖的下部外表面上,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的内螺纹部,所述第一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所述第二连接/分离单元的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防溢锅盖,还包括:
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第二可升高的塞子,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被构造成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出气孔中以及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二出气孔中,以便能够竖直移动,并且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和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中的每个都包括十字形闩锁和硅衬垫,所述十字形闩锁形成在相应的塞子的顶部,所述硅衬垫形成在所述相应的塞子的底部,
其中:
响应于被加热的所述锅体以及由此带来的所述锅体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二出气孔被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二进气孔将来自所述锅体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二凹部中;
响应于所述第二凹部中压力的增大,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升高,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关闭,因此,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孔将来自所述第二凹部的蒸汽和气泡引导至所述第一凹部中;
响应于所述第一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第一出气孔被所述第一可升高的塞子的硅衬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二凹部中的蒸汽和气泡逐渐冷却并变成水,所述第二可升高的塞子降低,从而所述第二出气孔被打开,因此,通过所述第二出气孔将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39.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上凹部,所述上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的中心;
下凹部,所述下凹部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上凹部的下方并且包括出气孔和多个进气孔,所述多个进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连接/分离单元,所述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下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上凹部;以及
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被构造成包括螺杆和多个翼,所述多个翼被所述进气孔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的蒸汽所旋转,所述螺杆被所述翼的旋转力所旋转,并且将所述下凹部中的全部水推向所述出气孔,以便将水排出。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部外表面上,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所述内螺纹部和所述外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所述翼和所述螺杆均与垂直轴向构件连接,所述垂直轴向构件与安装单元的内轴承可旋转地连接,所述安装单元设置在所述上凹部的中心处,从而由于通过所述进气孔被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的蒸汽的压力,所述翼和所述螺杆同时旋转,以便将所述下凹部中的水推向所述出气孔,从而将水排出至所述锅体中。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下凹部被形成为具有第一直径部和第二直径部的中空管,在所述第一直径部中设置有所述翼,在所述第二直径部中设置有所述螺杆,并且所述第一直径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部的直径。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下凹部被形成为具有第一直径部和第二直径部的圆柱体,在所述第一直径部中设置有所述翼,在所述第二直径部中设置有所述螺杆,并且所述第一直径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直径部的直径相同。
43.一种防溢锅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被构造成弯曲以突出、并且覆盖锅体的开口;
上凹部,所述上凹部被构造成凹入所述盖体的中心;
下凹部,所述下凹部被构造成设置在所述上凹部的下方并且包括出气孔和多个进气孔,所述多个进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上部,并且通过所述多个进气孔将在所述锅体中产生的蒸汽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所述出气孔形成在所述下凹部的底部,并且通过所述出气孔将由所述蒸汽凝结成的水排放至所述锅体中;
连接/分离单元,所述连接/分离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下凹部的上缘可拆卸地连接并固定到所述上凹部;以及
旋转单元,所述旋转单元被构造成包括螺杆和多个翼,所述多个翼被通过所述进气孔引入至所述下凹部中的蒸汽所旋转,所述螺杆被所述翼的旋转力所旋转,并且将所述下凹部中的全部水推向所述出气孔,以便将水排出;以及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被构造成包括使用电力以旋转垂直轴向构件的电机,所述翼和所述螺杆均与所述垂直轴向构件连接。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连接/分离单元包括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所述外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凹部的下部外表面上,所述内螺纹部形成在所述第二凹部的上部内表面上,所述内螺纹部和所述外螺纹部可彼此连接或分离,所述垂直轴向构件可旋转地与所述电机的轴向构件连接,并且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可拆卸地螺纹连接于所述上凹部的中心处。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防溢锅盖,其中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弯曲成L形并因此形成把手,电池嵌入至所述外壳中并且通过开关与所述电机电连接,从而通过操控所述开关以驱动所述电机可使所述翼和所述螺杆以电机驱动的方式旋转。
CN201280021608.1A 2011-03-03 2012-03-02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Pending CN1035016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10018795 2011-03-03
KR10-2011-0018795 2011-03-03
KR10-2011-0119883 2011-11-16
KR1020110119883A KR101321129B1 (ko) 2011-03-03 2011-11-16 넘침 방지용 냄비 뚜껑
KR10-2012-0013104 2012-02-09
KR1020120013104A KR101372428B1 (ko) 2011-03-03 2012-02-09 넘침 방지용 뚜껑
PCT/KR2012/001561 WO2012118339A2 (ko) 2011-03-03 2012-03-02 넘침 방지용 냄비 뚜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1666A true CN103501666A (zh) 2014-01-08

Family

ID=47110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1608.1A Pending CN103501666A (zh) 2011-03-03 2012-03-02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14657A1 (zh)
EP (1) EP2682030A4 (zh)
JP (2) JP5777738B2 (zh)
KR (2) KR101321129B1 (zh)
CN (1) CN103501666A (zh)
WO (1) WO2012118339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8264A (zh) * 2014-05-05 2015-11-2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锅盖及电蒸锅
CN105496140A (zh) * 2015-12-26 2016-04-20 陈丽珍 一种车载加热保温杯
CN109984584A (zh) * 2018-01-03 2019-07-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盖和烹饪器具
CN109984591A (zh) * 2018-01-03 2019-07-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盖和烹饪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30046B1 (ko) * 2013-02-26 2014-08-13 주식회사 홈스타 훈증형 조리용기
KR101541489B1 (ko) 2013-12-17 2015-08-06 오재탁 조리용기용 뚜껑
AU2015101928A4 (en) * 2014-01-29 2019-05-02 Williamswarn Holdings Limited Brew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KR101541480B1 (ko) * 2014-04-22 2015-08-06 오재탁 사용의 편의성이 증진된 조리용기용 뚜껑
USD809854S1 (en) * 2015-06-02 2018-02-13 Jung Ho Shin Pot lid
CN105832205A (zh) * 2016-06-02 2016-08-10 卞文 收集汤锅内泡沫器
KR101885526B1 (ko) * 2016-06-28 2018-08-06 주식회사 우영에스엔엘 다수의 음식물의 보관이 가능한 캔
CN105919410A (zh) * 2016-07-14 2016-09-07 天津市康利厨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防溢排气锅
US10709933B2 (en) 2016-08-17 2020-07-14 Apple Inc. Pose and heart rate energy expenditure for yoga
IT201700011773A1 (it) * 2017-02-03 2018-08-03 Marin Visino S N C Utensile da cucina.
KR101987355B1 (ko) * 2018-03-12 2019-06-11 주식회사 엔유씨전자 조리 용기의 증기 배출 허여를 위한 보조 뚜껑
CN110384414B (zh) * 2018-04-18 2022-03-2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蒸汽阀、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8903670A (zh) * 2018-09-17 2018-11-30 浙江富硒康厨具有限公司 锅盖
KR102149034B1 (ko) 2019-03-18 2020-08-27 최삼규 식품 조리 및 가공용 선철 소재 용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43024A (en) * 1952-11-28 1953-06-23 Richard B Cronheim Vented cover for cooking vessels
JPH0419847B2 (zh) * 1982-11-23 1992-03-31 Henderson Henning M
CN1404368A (zh) * 2000-12-22 2003-03-19 Seb公司 用蒸汽慢速烹饪的用具
CN1535904A (zh) * 2003-03-24 2004-10-13 ������ɽ���� 用于微波炉蒸煮的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68908A (en) * 1922-10-04 1923-09-25 Bruno A Karafft Safety cover for cooking vessels
GB487807A (en) * 1937-04-26 1938-06-27 Harold Tarrant Improvements in saucepans
US2260430A (en) * 1939-12-19 1941-10-28 Ralph M Unland Funnel
US2318424A (en) * 1941-12-05 1943-05-04 Sattler Erno John Milk pail
JPS51155161U (zh) * 1975-06-02 1976-12-10
US4247517A (en) * 1975-12-15 1981-01-27 Roger S. Sanderson Sterilized storage container
US4482077A (en) * 1982-11-23 1984-11-13 Henderson Henning M Perforated cover assembly
JPS6254617U (zh) * 1985-09-26 1987-04-04
JPH0282906A (ja) * 1988-09-19 1990-03-23 Nissei Denki Kk 炊飯器または保温器用内蓋パッキンの製造方法
US4913201A (en) * 1989-01-17 1990-04-03 Lucero Ronald C Liquid fuel funnel
US5277326A (en) * 1992-12-22 1994-01-11 Machiko Chiba Rice cooking pot
JPH07236567A (ja) * 1994-02-28 1995-09-12 Toshiba Home Technol Corp 炊飯器における蒸気放出装置
JPH08164076A (ja) * 1994-12-12 1996-06-25 Kazuyuki Suzuki 煮炊鍋用蓋
US5944211A (en) * 1997-08-26 1999-08-31 Anchor Hocking Plastics/Plastics Inc. Container system including an air evacuation valve
JP3325831B2 (ja) * 1998-03-19 2002-09-17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KR200199923Y1 (ko) * 2000-03-23 2000-10-16 최성택 넘침방지용 뚜껑
JP3958601B2 (ja) * 2001-03-13 2007-08-15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調理容器
JP2002306324A (ja) * 2001-04-12 2002-10-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3654260B2 (ja) * 2002-04-26 2005-06-02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炊飯器の蒸気通路構造
KR200321672Y1 (ko) * 2003-05-12 2003-07-31 주식회사 한두아이펨 가열용기
JP4018034B2 (ja) * 2003-07-01 2007-12-05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器の蒸気口構造
KR200350576Y1 (ko) 2004-02-23 2004-05-13 장형수 냄비
CN100348140C (zh) * 2004-04-19 2007-11-14 邵志成 煮饮料水壶、电热水壶及煮饮料无绳电热水壶
KR200357106Y1 (ko) * 2004-04-28 2004-07-21 김진근 넘침방지용 냄비뚜껑장치
JP2006043178A (ja) * 2004-08-05 2006-02-16 Futaba Kogyo Kk 調理用鍋
KR100698796B1 (ko) 2005-08-29 2007-03-22 김중만 국물 넘침 방지용 냄비 뚜껑
KR200419066Y1 (ko) 2006-03-22 2006-06-16 장무상 조리용기용 넘침방지 뚜껑
KR200427341Y1 (ko) 2006-05-20 2006-09-26 박향수 넘침 방지 기능이 있는 조리용기
ITUD20070098A1 (it) * 2007-05-31 2008-12-01 Erminio Deppieri Dispositivo per prevenire la fuoriuscita di schiuma da un'apparecchiatura di cottura
KR20090068085A (ko) * 2007-12-21 2009-06-25 서정덕 남비 뚜껑 손잡이
KR20100010006U (ko) * 2009-04-02 2010-10-12 이동우 패킹 끼움턱이 형성된 조리용 용기뚜껑
JP4974063B2 (ja) * 2009-05-13 2012-07-11 サーモス株式会社 保存容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43024A (en) * 1952-11-28 1953-06-23 Richard B Cronheim Vented cover for cooking vessels
JPH0419847B2 (zh) * 1982-11-23 1992-03-31 Henderson Henning M
CN1404368A (zh) * 2000-12-22 2003-03-19 Seb公司 用蒸汽慢速烹饪的用具
CN1535904A (zh) * 2003-03-24 2004-10-13 ������ɽ���� 用于微波炉蒸煮的容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8264A (zh) * 2014-05-05 2015-11-25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锅盖及电蒸锅
CN105496140A (zh) * 2015-12-26 2016-04-20 陈丽珍 一种车载加热保温杯
CN109984584A (zh) * 2018-01-03 2019-07-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盖和烹饪器具
CN109984591A (zh) * 2018-01-03 2019-07-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锅盖和烹饪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18339A2 (ko) 2012-09-07
JP2014506825A (ja) 2014-03-20
KR101321129B1 (ko) 2013-10-23
WO2012118339A3 (ko) 2012-11-15
KR101372428B1 (ko) 2014-03-13
KR20120100725A (ko) 2012-09-12
EP2682030A4 (en) 2015-09-02
KR20120100695A (ko) 2012-09-12
JP2015051333A (ja) 2015-03-19
US20140014657A1 (en) 2014-01-16
JP5777738B2 (ja) 2015-09-09
EP2682030A2 (en)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1666A (zh) 能够防止食物沸腾溢出的锅盖
CN103562091B (zh) 带盖子的容器及元件
KR20110131191A (ko) 조리 음식용 용기를 위한 개선된 천공 뚜껑
CN207323269U (zh) 炖盅支架、炖盅组件及液体加热器
KR20100111209A (ko) 조리용기의 뚜껑
EP2659194B1 (en) A cooking device comprising a liquid guidance means
CN110584498A (zh) 防滴水锅盖及烹饪器皿
CN208784449U (zh) 破泡器、盖体及烹饪器具
US20040200841A1 (en) Cookware lid
CN208491750U (zh) 烹饪器具
KR200424566Y1 (ko) 스팀배출유닛 및 이를 갖는 조리용기
KR20100114290A (ko) 가열용기용 뚜껑
CN204862621U (zh) 煮饭器和用于煮饭器的冷凝器
CN208192905U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EP3027089B1 (en) A hot beverage preparation machine
CN211066227U (zh) 防滴水锅盖及烹饪器皿
CA2325807C (en) Overflow pan assembly with splashguard cap
CN110575078A (zh) 防滴水锅盖及烹饪器皿
CN214549113U (zh) 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12912804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05266581B (zh) 一种电热水壶
CN211748814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19353715U (zh) 一种可视的食品加工机
KR200342402Y1 (ko) 넘침 방지 냄비뚜껑
CN213248374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