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275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275B
CN103477275B CN201280017704.9A CN201280017704A CN103477275B CN 103477275 B CN103477275 B CN 103477275B CN 201280017704 A CN201280017704 A CN 201280017704A CN 103477275 B CN103477275 B CN 1034772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eristome
seal
display device
insulating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77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275A (zh
Inventor
市村照彦
酒井英明
北村茂树
伊藤弘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77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45Insula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7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fringe field switching [FFS] where the common electrode is not pattern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3Arrangements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sho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21)以及第二基板(22),其以使内侧主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21)以及所述第二基板(22)之间;密封件(24),其以将该液晶层包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21)与所述第二基板(22)之间,并将所述第一基板(21)与所述第二基板(22)接合;有机绝缘膜(225),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22)的所述内侧主面上的形成有所述密封件(24)的密封形成区域(E24),且在该密封形成区域(E24)具有开口部(225a);无机绝缘膜(26),其自所述开口部(225a)内通过该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所述有机绝缘膜(225)的表面,且与所述密封件(24)相接而被其覆盖。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电话、数码相机、便携式游戏机或者便携式信息终端等各种用途中使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具备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设置在这些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接合且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密封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128893号公报)。
而且,在上述第二基板的主面上,多个源极布线以及多个栅极布线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设置。而且,以覆盖该源极布线以及栅极布线的方式设置有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平坦化膜。此外,在该平坦化膜上的被多个源极布线以及多个栅极布线包围的区域设置有显示电极。
由于该平坦化膜设置在第二基板的主面中的与第一基板重叠的区域,因此能够使该重叠的区域的第二基板上平坦化,从而能够在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进行粘贴后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间隔均匀化。
另一方面,通过将平坦化膜设置在第二基板的主面中的与第一基板重叠的区域,从而使平坦化膜位于第二基板中的形成有密封件的区域,当通过密封件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粘贴时,密封件与第二基板上的平坦化膜粘合。
但是,由于密封件与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平坦化膜的粘合性较低,因此密封件容易从平坦化膜剥落,从而存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的粘合强度下降的可能性。而且,由于近几年的显示装置不仅趋向显示画面的大型化还趋向窄边框化,而形成有密封件的区域也变小,因此由于因落下的冲击、扭转等而造成的风险而提高了密封件剥落的危险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显示装置中的密封件的粘合强度的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其以使内侧主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密封件,其以将该液晶层包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接合;有机绝缘膜,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内侧主面上的形成有所述密封件的密封形成区域,且在该密封形成区域具有开口部;无机绝缘膜,其自所述开口部内通过该开口部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表面,且与所述密封件相接而被其覆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表示沿着图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一个像素中的形成在第二基板上的电极、布线、薄膜晶体管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一像素中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
图5为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密封形成区域的布线导体与第二平坦化膜的第一开口部的关系的图,(a)为表示图1的边部的俯视图,(b)为表示图1的角部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密封形成区域的第二平坦化膜的第一开口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图8的显示装置中的密封形成区域的布线导体与第二平坦化膜的第一开口部以及第二开口部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1具备:液晶面板2、向液晶面板2射出光的光源装置3、配置在液晶面板2上的第一偏振片4、配置在液晶面板2与光源装置3之间的第二偏振片5。
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2采用使设置在一对基板中的一个基板(第二基板22)上的信号电极、共通电极之间产生电场从而对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方向进行控制的所谓的横电场方式。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液晶面板2采用横电场方式,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为任意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纵电场方式。
在液晶面板2中,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对置配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设置有液晶层23,并且以将该液晶层23包围的方式设置有将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接合的密封件24。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以及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具有形成有密封件24的密封形成区域E24、被密封件24包围的内侧区域EI以及位于密封件24的外侧的外侧区域EO
第一基板21具有在图像显示时作为显示面而使用的第一主面21a、位于与第一主面21a相反侧的第二主面21b。第一基板21例如由玻璃、塑料等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
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上设置有遮光膜211、滤色器212、第一平坦化膜213以及第一取向膜214。
遮光膜211在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上沿着各像素P的外周而设置为格子状。遮光膜211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添加有遮光性高的颜色(例如黑色)的染料或者颜料的树脂、或者铬等金属。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遮光膜211在第二主面21b上形成为格子状,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滤色器212具有仅使可见光中的特定的波长透过的功能。多个滤色器212位于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上,且与每个像素P对应地设置。各滤色器212具有红(R)、绿(G)以及蓝(B)中的某个颜色。而且,滤色器212并不限定于上述的颜色,例如,也可以具有黄色(Y)、白(W)等颜色。作为滤色器212的材料,例如可以列举添加有染料或者颜料的树脂。
第一平坦化膜213具有使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上平坦化的功能。第一平坦化膜213设置在遮光膜211以及滤色器212上。第一平坦化膜213自被密封件24包围的内侧区域EI通过密封形成区域E24而连续形成至外侧区域EO。第一平坦化膜213由有机材料形成,作为有机材料可以列举丙烯酸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或者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膜厚例如设定在1μm~5μm的范围内。
第一取向膜214具有对液晶层23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的功能。第一取向膜214设置在内侧区域EI的第一平坦化膜213上。第一取向膜214的材料可以列举聚酰亚胺树脂等树脂。
第二基板22具有与第一基板21的第二主面21b对置的第一主面22a、位于第一主面22a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22b。第二基板22可以由与第一基板21同样的材料形成。
首先,参照图3以及图4而对内侧区域EI的第二基板22以及形成在第二基板22上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在内侧区域EI的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设置有多个栅极布线221,且以覆盖该多个栅极布线221的方式设置有栅极绝缘膜222。在该栅极绝缘膜222上设置有第一层间绝缘膜223,在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设置有多个源极布线224。而且,在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以覆盖源极布线224的方式设置有第二平坦化膜225,在该第二平坦化膜225上设置有共通电极226。而且,以覆盖该共通电极226的方式在第二平坦化膜225上设置有第二层间绝缘膜227,并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上设置有信号电极228。此外,以覆盖信号电极228的方式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上设置有第二取向膜229。
栅极布线221具有将从驱动IC(未图示)供给来的电压施加在薄膜晶体管TFT上的功能。如图3所示,栅极布线221在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沿着X方向延伸。而且,多个栅极布线221沿着Y方向排列。栅极布线221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铝、钼、钛、钕、铬、铜或者包含它们的合金形成。
作为栅极布线221的形成方法可以列举以下的方法。
首先,通过溅射法、蒸镀法或者化学气相成长法,在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作为金属膜而形成金属材料。通过对该金属膜的表面涂布感光性树脂,并对涂布好的感光性树脂实施曝光处理以及显影处理,从而在感光性树脂上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图案。接下来,通过药液对金属膜进行蚀刻,而使金属膜成为所期望的形状,之后,将涂布了的感光性树脂剥离。像这样,通过对金属材料成膜以及进行图案化来形成栅极布线221。
栅极绝缘膜222以将栅极布线221覆盖的方式设置在第一主面22a上。栅极绝缘膜222由氮化硅、氧化硅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另外,栅极绝缘膜222通过上述的溅射法、蒸镀法、或者化学气相成长法而形成在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
第一层间绝缘膜223具有使栅极布线221与源极布线224电气绝缘的功能。而且,第一层间绝缘膜223自内侧区域EI通过密封形成区域E24而连续设置至外侧区域EO。第一层间绝缘膜223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以列举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另外,在显示装置1中,第一层间绝缘膜223由氮化硅形成。而且,第一层间绝缘膜223能够由与栅极绝缘膜222同样的形成方法形成。
源极布线224具有使从驱动IC供给来的信号电压经由薄膜晶体管TFT而向信号电极228施加的功能。如图3所示,多个源极布线224沿着Y方向延伸。而且,多个源极布线224在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沿着X方向排列。源极布线224可以由与栅极布线221同样的材料形成。源极布线224可以由与栅极布线221同样的形成方法形成。
薄膜晶体管TFT具有非结晶型硅或者多晶硅等的半导体层、设置在该半导体层上且与源极布线224连接的源极电极、设置在半导体层上且与信号电极228连接的漏极电极。在该薄膜晶体管TFT中,根据通过栅极布线221而施加在半导体层上的电压而使源极电极以及漏极电极间的半导体层的电阻变化,由此来控制对信号电极228进行的图像信号的写入或者非写入。
第二平坦化膜225具有使源极布线224与共通电极226电气绝缘且使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平坦化的功能。第二平坦化膜225从内侧区域EI连续形成至密封形成区域E24。第二平坦化膜225由有机材料形成,例如,由丙烯酸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或者聚酰亚胺系树脂等树脂形成。另外,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膜厚例如设定在1μm~5μm的范围内。
而且,在显示装置1中,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膜厚设定为厚于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膜厚。由于在第二基板22的第二主面22a上形成有薄膜晶体管TFT、多个电极以及多个布线等,因此平坦性容易下降。因此,通过使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膜厚厚于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膜厚,能够使第二基板22的第二主面22a上的平坦性提高。
共通电极226具有通过从驱动IC施加来的电压而使与信号电极228之间产生电场的功能。共通电极226设置在第二平坦化膜225上。
共通电极226由具有透光性以及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ITO(IndiumTinOxide)、IZO(IndiumZincOxide)、ATO(AntimonyTinOxide)、AZO(Al-DopedZincOxide)、氧化锡、氧化锌或者导电性高分子形成。
第二层间绝缘膜227具有使信号电极228与共通电极226电气绝缘的功能。第二层间绝缘膜227可以由与第一层间绝缘膜223同样的材料形成。另外,在显示装置1中,第二层间绝缘膜227由氧化硅形成。
信号电极228具有通过从驱动IC施加来的电压而使与共通电极226之间产生电场的功能。多个信号电极228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上,且与各个像素P对应地设置。信号电极228可以由与共通电极226同样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按照共通电极226、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信号电极228的顺序进行设置,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信号电极228上隔着第二层间绝缘膜227而形成共通电极226,按照信号电极228、第二层间绝缘膜227、共通电极226的顺序进行设置。
第二取向膜229具有对液晶层23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的功能。第二取向膜229以将信号电极228覆盖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上。
接下来,参照图5、图6以及图7,而对密封形成区域E24的第二基板22以及在第二基板22上形成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位于密封形成区域E24的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上。布线导体25位于该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而且,具有第一开口部225a的第二平坦化膜225位于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而且,第一无机绝缘膜26位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内。
布线导体25形成在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上。布线导体25通过密封形成区域E24并以与密封形成区域E24重叠的方式设置。布线导体25例如与栅极布线221或者源极布线224等连接。另外,布线导体25也可以为未与布线或者电极连接的、所谓的虚设的布线导体。布线导体25的材料例如由铝、钼、钛、钕、铬、铜或者包含它们的合金等导电性材料形成。而且,布线导体25以与栅极布线221同样的方法形成。
第二平坦化膜225从内侧区域EI向密封形成区域E24延伸。而且,如图5所示,第二平坦化膜225的外侧端位于与密封件24的外侧端相比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在第二平坦化膜225的外侧端与密封件24的外侧端之间,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从第二平坦化膜225露出而与密封件24粘合。因此,能够增加密封件24与第一层间绝缘膜223的粘合面积。因此,密封件24难以从第二基板22上剥落。
而且,在显示装置1中,在密封形成区域E24整体的范围内,且在第二平坦化膜225的外侧端与密封件24的外侧端之间,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从第二平坦化膜225露出。由此,在密封形成区域E24整体的范围内,密封件24难以从第二基板22上剥落。
而且,位于密封形成区域E24的第二平坦化膜225在布线导体25上具有第一开口部225a。即,该开口部225a中的布线导体25从第二平坦化膜225露出。
图6(a)为表示形成为图1的环状的密封件24的边部E24a中的布线导体25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的关系的俯视图。而且,图6(b)为表示图1的角部E24b中的布线导体25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的关系的俯视图。另外,在图6中粗线表示第一开口部225a的外周。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开口部225a沿着布线导体25的形成区域连续地设置。而且,第一开口部225a也沿着密封件24形成。另外,第一开口部225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为散布于布线导体25上的孔状。另外,第一开口部225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形状,也可以为多边形状等。另外,第一开口部225a的宽度例如设定在10μm~200μm的范围内。
第一无机绝缘膜26位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内的布线导体25上。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无机绝缘膜26自布线导体25上通过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而连续地设置至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上。即,第一无机绝缘膜26遍布布线导体25、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以及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而形成。
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无机绝缘膜26也在相邻的第一开口部225a连续地形成。由此,能够增加密封件24与第一无机绝缘膜26的粘合面积,从而使密封件24难以剥落。
此处,布线导体25与由有机材料构成的第二平坦化膜225的密接性低,从而有时存在第二平坦化膜225从布线导体25剥落,该剥落成为起点而使第二平坦化膜225从第二基板22剥落的情况。相对于此,在显示装置1中,由于使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形成在布线导体25上,并在该布线导体25上设置有第一无机绝缘膜26,因此第二平坦化膜225与布线导体25的粘合面积减小而第一无机绝缘膜26与布线导体25的粘合面积增加,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平坦化膜225的剥落的发生。
第一无机绝缘膜26由无机材料形成,例如,由氮化硅、氧化硅等形成。而且,由于当由与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主成分相同的材料来形成第一无机绝缘膜26时,能够以同一成膜工序来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227与第一无机绝缘膜26,因此能够使显示装置1的制造工序简化。此处,与主成分相同是指,与构成部件的80%以上的材料相同的意思。
液晶层23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液晶层23包含向列型液晶、螺旋性液晶、或者近晶相液晶等的液晶分子。
密封件24具有将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粘贴的功能。密封件24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设置为环状。该密封件24由环氧树脂等有机材料形成。
在显示装置1中,第一无机绝缘膜26自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内的布线导体25上通过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上,并且该第一无机绝缘膜26与密封件24相接并被覆盖。
通过在第二平坦化膜225上设置第一开口部225a,从而使密封件24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粘合面积减少,通过在第一开口部225a上设置第一无机绝缘膜26并且使该第一无机绝缘膜26延伸至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密封件24与第一无机绝缘膜26的粘合面积。由此,使密封件24难以从第二基板22上剥落,从而使第二基板22与密封件24的粘合强度提高。
而且,由于密封形成区域E24的角部E24b为密封件24弯曲的区域,且为相对于指等的按压而应力容易集中的区域,因此存在在角部E24b处密封件24容易剥落的趋势。此处,角部E24b指在密封形成区域E24内直线状的部分从开始弯曲到结束弯曲的部分。
相对于此,在显示装置1中,第一开口部225a以及该第一开口部225a内的第一无机绝缘膜26位于角部E24b。由此,能够抑制密封件24在容易集中应力的密封形成区域E24的角部E24b剥落。另外,优选在密封形成区域E24的四个角部形成第一开口部225a,并设置该第一开口部225a内的第一无机绝缘膜26。
光源装置3具有向液晶面板2照射光的功能。光源装置3具有光源31、导光板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3中,虽然光源31采用了LED等点光源,然而也可以采用冷阴极管等线光源。
第一偏振片4具有使预定的振动方向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功能。该第一偏振片4以与液晶面板2的第一基板21的第一主面21a对置的方式配置。
第二偏振片5具有使预定的振动方向的光选择性地透过的功能。该第二偏振片5以与第二基板22的第二主面22b对置的方式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8以及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A的主要部分的图。
显示装置1A与显示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平坦化膜225在未形成有布线导体25的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具有第二开口部225b。
如图8以及图9所示,第二开口部225b形成在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在显示装置1A中,形成在相邻的第一开口部225a之间的第二开口部225b沿着邻接的布线导体25而连续地形成。
而且,第二开口部225b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相邻的布线导体25间。另外,第二开口部225b的宽度例如设定在10μm~100μm的范围内。而且,在图9中,第一开口部225a的外周由粗线表示。而且,在图9中,第二开口部225b是外周为粗线、而外周的内侧由纵线表示的区域。而且,第二开口部225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第一开口部225a的情况同样而为不连续的孔状。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口部225b形成于相邻的布线导体25间,然而第二开口部225b的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此。第二开口部225b的宽度设定为小于第一开口部225a的宽度。透过减小第二开口部225b,能够以使相邻的布线导体25更加接近的状态进行配置。由此,能够缩小多个布线导体25的形成区域,从而能够实现液晶面板2的窄边框化。
而且,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位于第二开口部225b内。位于第二开口部225b内的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从第二平坦化膜225露出。而且,第二开口部225b内的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与密封件24粘合。
在显示装置1A中,密封件24与设置在第二开口部225b的底上的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第一层间绝缘膜223相接。通过设置第二开口部225b并且使密封件24与第二开口部225b内的第一层间绝缘膜223接触,能够使密封件24与无机材料的粘合面积增加。因此,密封件24难以从第二基板22剥落,从而能够抑制密封件24的粘合强度的下降。
而且,在显示装置1A中,由于第一层间绝缘膜223兼用作第二无机绝缘膜,因此能够在同一成膜工序中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与第二无机绝缘膜,从而能够使显示装置1A的制造工序简化。
另外,也可以以不同的材料将第二无机绝缘膜与第一层间绝缘膜223作为不同的部件来形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B的图。
显示装置1B与显示装置1A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开口部225a是在剖视观察时随着接近第二基板22的第二主面22a而其宽度变小的锥状。
像显示装置1那样,当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相对于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接近直角时,当在第一开口部225a内成膜无机材料时,存在在内壁面上不能形成足够的膜厚的第一无机绝缘膜26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显示装置1B中,由于第一开口部225a为锥状,因此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相对于第二基板22的第一主面22a倾斜。由此,变得容易使位于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上的第一无机绝缘膜26的厚度增厚,从而变得容易确保第二基板22与密封件24的粘合面积,进而密封件24难以从第二基板22剥落。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C的图。
显示装置1C与显示装置1相比具有以下的不同点。在显示装置1C中,在密封形成区域E24,第一平坦化膜213具有第三开口部213a,并且在第三开口部213a内设置有第三无机绝缘膜215。
第一平坦化膜213的第三开口部213a沿着密封件24连续地形成。另外,第三开口部213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散布的孔状。而且,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将第三开口部213a形成为锥状。
第三无机绝缘膜215自第一平坦化膜213的第三开口部213a通过第三开口部213a的内壁面而连续形成至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表面。即,第三无机绝缘膜215从遮光膜211上以遍布第三开口部213a的内壁面以及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表面的方式形成。而且,该第三无机绝缘膜215与密封件24接触并被覆盖。
在显示装置1C中,第三无机绝缘膜215自第一平坦化膜213的第三开口部213a内的遮光膜211上通过第三开口部213a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表面,并且该第三无机绝缘膜215与密封件24接触并被覆盖。
通过在第一平坦化膜213上设置第三开口部213a,从而使密封件24与第一平坦化膜213的粘合面积减少,通过在第三开口部213a上设置第三无机绝缘膜215并且使该第三无机绝缘膜215延伸至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表面,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密封件24与第三无机绝缘膜215的粘合面积。由此,密封件24难以从第一基板21剥落,从而使第一基板21与密封件24的粘合强度提高。
而且,在显示装置1C中,与显示装置1同样,第一平坦化膜213的膜厚设定为小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膜厚。因此,存在第三开口部213a的内壁面的面积与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的面积相比减小,从而第三无机绝缘膜215的形成面积减小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通过使第三开口部213a的宽度大于第一开口部225a的宽度,能够增大第一平坦化膜213中形成第三无机绝缘膜215的面积。由此,能够确保密封件24与第三无机绝缘膜215的粘合面积,从而使第一基板21与密封件24的粘合强度提高。因此,密封件24难以从第一基板21上剥落。
而且,取代使第三开口部213a的宽度大于第一开口部225a的宽度,或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第三开口部213a的形成数多于第一开口部225a的形成数。由此,使密封件24难以从第一基板21上剥落。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D的主要部分的图。
显示装置1D与显示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不仅形成在形成有布线导体25的区域,还形成在未形成有布线导体25的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
而且,如图12所示,第一无机绝缘膜26自位于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的第一开口部225a内通过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并且与密封件24接触并被覆盖。
在显示装置1D中,由于第二平坦化膜225的第一开口部225a形成在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第一无机绝缘膜26自该第一开口部225a内通过第一开口部225a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第二平坦化膜225的表面,并且与密封件24接触并被覆盖,因此起到了与显示装置1中说明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以及改良。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开口部225a以贯通第二平坦化膜225的方式形成,然而也可以作为不贯通的凹部而形成。
【符号说明】
1、1A、1B、1C、1D-显示装置
2-液晶面板
EI-内侧区域
P-像素
EO-外侧区域
E24-密封形成区域
E24a-边部
E24b-角部
21-第一基板
21a-第一主面(外侧主面)
21b-第二主面(内侧主面)
211-遮光膜
212-滤色器
213-第一平坦化膜(第二有机绝缘膜)
213a-第三开口部
214-第一取向膜
215-第三无机绝缘膜
22-第二基板
22a-第一主面(内侧主面)
22b-第二主面(外侧主面)
221-栅极布线
222-栅极绝缘膜
223-第一层间绝缘膜(第二无机绝缘膜)
224-源极布线
225-第二平坦化膜(有机绝缘膜)
225a-第一开口部(开口部)
225b-第二开口部
226-共通电极(第一显示电极)
227-第二层间绝缘膜
228-信号电极(第二显示电极)
229-第二取向膜
23-液晶层
24-密封件
25-布线导体
26-第一无机绝缘膜(无机绝缘膜)
3-光源装置
31-光源
32-导光板
4-第一偏振片
5-第二偏振片

Claims (6)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其以使内侧主面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
液晶层,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密封件,其以将该液晶层包围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接合;
有机绝缘膜,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内侧主面上的形成有所述密封件的密封形成区域,且在该密封形成区域具有开口部;
无机绝缘膜,其自所述开口部内通过该开口部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表面,且与所述密封件相接而被其覆盖,
在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内侧主面上与所述密封形成区域重叠而设置有布线导体,并且所述有机绝缘膜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布线导体上并到达该布线导体,
所述无机绝缘膜自所述开口部内的所述布线导体上通过该开口部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所述有机绝缘膜的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绝缘膜具有多个所述开口部,
所述无机绝缘膜在相邻的该开口部连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密封形成区域具有角部,
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密封形成区域的所述角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有机绝缘膜自被所述密封件包围的内侧区域连续设置至所述密封形成区域,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
第一显示电极,其设置在所述内侧区域的所述有机绝缘膜上;
层间绝缘膜,其以将该第一显示电极覆盖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有机绝缘膜上,且与所述无机绝缘膜的主成分相同;
第二显示电极,其设置在该层间绝缘膜上,并在与所述第一显示电极之间产生电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位于所述密封形成区域的所述有机绝缘膜在未形成有所述布线导体的布线导体非形成区域具有第二开口部,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备设置在该第二开口部的底且上表面与所述密封件相接的第二无机绝缘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二有机绝缘膜,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内侧主面上的形成有所述密封件的密封形成区域,并在该密封形成区域具有第三开口部;
第三无机绝缘膜,其自所述第三开口部内通过该第三开口部的内壁面而连续设置至所述第二有机绝缘膜的表面,且与所述密封件相接而被其覆盖。
CN201280017704.9A 2011-04-22 2012-04-16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4772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6373 2011-04-22
JP2011096373 2011-04-22
PCT/JP2012/060239 WO2012144450A1 (ja) 2011-04-22 2012-04-16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275A CN103477275A (zh) 2013-12-25
CN103477275B true CN103477275B (zh) 2016-01-20

Family

ID=4704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7704.9A Active CN103477275B (zh) 2011-04-22 2012-04-1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04346B2 (zh)
JP (1) JP5627768B2 (zh)
CN (1) CN103477275B (zh)
WO (1) WO2012144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2503B2 (ja) 2012-10-02 2017-05-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9651835B2 (en) * 2013-01-11 2017-05-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panel
KR102060992B1 (ko) * 2013-05-27 2020-01-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160048064A1 (en) * 2013-05-28 2016-02-18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2015025905A (ja) * 2013-07-25 2015-02-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6491825B2 (ja) * 2014-05-28 2019-03-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TWI553386B (zh) * 2014-11-12 2016-10-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JP6440486B2 (ja) * 2014-12-19 2018-12-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パネル
JP6431422B2 (ja) * 2015-03-27 2018-11-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10288944B2 (en) * 2015-07-02 2019-05-14 Apple Inc. Display border area with dual trench structures
JP2017116656A (ja) * 2015-12-22 2017-06-2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8017988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8017978A (ja) *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7123637B2 (ja) * 2018-06-05 2022-08-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6739564B2 (ja) * 2019-03-04 2020-08-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KR20210059119A (ko) * 2019-11-14 2021-05-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렌티큘러 렌즈 패널의 제조방법
CN113867053B (zh) 2020-06-30 2023-05-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4576C (zh) * 2004-12-24 2008-10-08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13882A (zh) * 2008-10-01 2010-05-26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63408B1 (ko) * 2001-08-21 2007-10-0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0972148B1 (ko) * 2002-12-31 2010-07-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씰패턴 하부의 적층구조에 특징을 가지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7538488B2 (en) * 2004-02-14 2009-05-26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lat panel display
JP4544293B2 (ja) 2007-11-28 2010-09-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5505757B2 (ja) * 2008-03-25 2014-05-28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460108B2 (ja) * 2008-04-18 2014-04-02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JP2010139953A (ja) * 2008-12-15 2010-06-24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24576C (zh) * 2004-12-24 2008-10-08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1713882A (zh) * 2008-10-01 2010-05-26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04346B2 (en) 2016-04-05
JPWO2012144450A1 (ja) 2014-07-28
WO2012144450A1 (ja) 2012-10-26
US20140043574A1 (en) 2014-02-13
CN103477275A (zh) 2013-12-25
JP5627768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275B (zh) 显示装置
US9897880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array substrate
US8803153B2 (en) Fringe field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798284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107253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02700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30148072A1 (en) Narrow bezel-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48268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034512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US880408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relationship of a width of conductive 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tape to a width of a bonding thereof to an external conductive film and to an earth pad
JP2006227616A (ja) 表示装置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US10996525B2 (en) Display substrate including signal transmission wiring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display substrate
KR101016284B1 (ko) Cog 방식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534643B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
EP2434338A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producing method
US10790320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ray substrate
CN10411506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09214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114855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기판의 제조방법
US926174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dual link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60148765A (ko) 표시 장치
JP201309710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91248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80048575A (ko)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