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124A -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124A
CN103477124A CN201180070209XA CN201180070209A CN103477124A CN 103477124 A CN103477124 A CN 103477124A CN 201180070209X A CN201180070209X A CN 201180070209XA CN 201180070209 A CN201180070209 A CN 201180070209A CN 103477124 A CN103477124 A CN 103477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component
lubricant oil
peripheral part
oil
receiv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02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124B (zh
Inventor
矶村治郎
盐入广行
秋本健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77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1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F16H57/0494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具备:存积部(9),其对润滑油进行存积;第一旋转部件(7),其与车辆的车轮相连接,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对所述存积部的润滑油进行输送;第二旋转部件(6),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并与所述车轮相连接;机油接受部(8),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第一通道(16),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机油接受部;第二通道(17),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经由所述第二通道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通过齿轮等的旋转部件而向机油接受部供给润滑油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润滑装置的技术,即,在将通过第一旋转体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向润滑油需要部供给的润滑装置中具有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对通过第一旋转体而被输送的润滑油进行保持,且通过旋转而将该润滑油向润滑油需要部进行输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45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提高将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对机油接受部进行供给时的供给能力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例如,期望即使在根据车速而使旋转部件的转速发生变化时,也能够对机油接受部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能够提高将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对机油接受部进行供给的供给能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存积部,其对润滑油进行存积;第一旋转部件,其与车辆的车轮相连接,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对所述存积部的润滑油进行输送;第二旋转部件,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并与所述车轮相连接;机油接受部,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第一通道,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机油接受部;第二通道,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经由所述第二通道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机油接受部。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而延伸,并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与作为从所述外周部流道朝向所述第一通道的流入口的第一流入口相比,作为从所述外周部流道朝向所述第二通道的流入口的第二流入口位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二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二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之间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一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通道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所述通道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在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相比靠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所述通道部件一体地覆盖了包括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啮合范围在内的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整体、和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引导部件,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对置,并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通道部件,其一体地覆盖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以及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啮合部,所述通道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在与所述啮合部相比靠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所述通道部件还在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引导通道,所述引导通道将从铅直方向上方落下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啮合部。
在上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机油接受部具有第一机油接受部和第二机油接受部,其中,所述第一机油接受部与在低车速时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机油接受部与在高车速时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相连接,所述第一通道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机油接受部,所述引导部将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一机油接受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其与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对存积部的润滑油进行输送;第二旋转部件,其被配置在与第一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并与车轮相连接;机油接受部,其被配置在与第一旋转部件及第二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第一通道,其将通过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机油接受部;第二通道,其将通过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第二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与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经由第二通道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由此,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实现了能够提高将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对机油接受部进行供给的供给能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主视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侧视图。
图5为润滑油供给装置所提供的润滑油的供给能力的说明图。
图6为外周部流道的流道截面面积的说明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主视图。
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侧视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各个电动发电机的特性的图。
图13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立体图。
图15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6为关于润滑油的泄漏的说明图。
图17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8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图19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0为表示改变例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1为表示通过差速器环齿轮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行进方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通过此实施方式而被限定。此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主视图,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备,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参照图1中的符号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诱导至机油接受部(参照图1中的符号8)的两个结构。第一通道(参照图1中的符号16)为,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直接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的通道。第一通道16具有在低车速时润滑油无法到达较高的位置,但是在高车速时能够诱导较多的润滑油的特性。第二通道(参照图1中的符号17)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MG2减速齿轮(参照图1中的符号6)。被引导至MG2减速齿轮6的润滑油通过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被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第二通道17及MG2减速齿轮6具有能够在低车速时将润滑油诱导至较高位置的特性。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不论车速如何均能够对机油接受部8适当地供给润滑油。例如,能够根据车速而不多不少地对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
本实施方式以具有以下的结构要素为前提。
(1)变速器箱
(2)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自动变速器油液)
(3)差速器
(4)驱动小齿轮
(5)刮油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MG2减速齿轮)
(6)导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通道部件)
在图1中,符号1表示混合动力车辆(未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此外,符号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以下,也简称为“润滑油供给装置”)。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壳体2。在壳体2内设置有反向驱动齿轮3、反向从动齿轮4、驱动小齿轮(第三旋转部件)5、MG2减速齿轮(第二旋转部件)6、差速器环齿轮(第一旋转部件)7、机油接受部8、存积部9、通道部件10。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备存积部9、差速器环齿轮7、机油接受部8、第一通道16以及第二通道17。
反向驱动齿轮3被配置在与反向从动齿轮4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且MG2减速齿轮6及差速器环齿轮7被配置在与反向从动齿轮4相比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反向驱动齿轮3经由行星齿轮机构而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输出轴及第一电动发电机(MG1)25的旋转轴相连接,且发动机的输出被分配输入到反向驱动齿轮3及第一电动发电机25上。反向从动齿轮4和驱动小齿轮5被配置在同轴上,且一体地进行旋转。反向从动齿轮4和反向驱动齿轮3相啮合。MG2减速齿轮与第二电动发电机(MG2)20的转子21的旋转轴22相连结,并和转子21一体地进行旋转。
第一电动发电机25及第二电动发电机20兼备作为通过电力的供给而进行驱动的电动机的功能(动力运行功能)、和作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机的功能(再生功能)。作为电动发电机20、25,例如可以使用交流同步型的电动发电机。第一电动发电机25例如主要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并将发动机的动力或混合动力车辆的动能回收为电力。第二电动发电机20例如主要作为电动机而发挥功能,并能够输出动力以作为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源。
MG2减速齿轮6和反向从动齿轮4相啮合。MG2减速齿轮6与反向从动齿轮4相比为小径,且第二电动发电机20的输出从MG2减速齿轮6被放大并传递至反向从动齿轮4上。
驱动小齿轮5和差速器环齿轮7相啮合,从而使被输入至反向从动齿轮4的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及第二电动发电机20的输出转矩经由驱动小齿轮5而被传递至差速器环齿轮7上。差速器环齿轮7经由差动机构23而与未图示的驱动轮相连接,并与驱动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箭头标记Y1表示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MG2减速齿轮6被配置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铅直方向上方。
在壳体2内的铅直方向上的下部,形成有对润滑油(例如,ATF)进行存积的存积部9。差速器环齿轮7被配置在壳体2内的下部,且在存积部9内存积有润滑油时,差速器环齿轮7的一部分将浸在所存积的该润滑油中。在箱2内的、与MG2减速齿轮6及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处,设置有机油接受部8。
机油接受部8以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存积的方式而构成,且流入到机油接受部8内的润滑油被供给至动力传递装置1的被润滑部。另外,机油接受部8也可以为,不对所接受的润滑油进行存积而直接向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的构件。机油接受部8通过从壳体2的内壁面突出的肋板8a而被与壳体2内的下方的空间隔开。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例如被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25及第二电动发电机20,从而对第一电动发电机25和第二电动发电机20进行润滑和冷却。另外,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也可以被供给至动力传递装置1的其他的被润滑部。
差速器环齿轮7通过与驱动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输送存积部9的润滑油。虽然一直以来已知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等的旋转部件而将存积部的润滑油刮起至铅直方向上方的机油接受部等的供给目的地的技术,但是在这种刮起方式中会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如下所述的状况下润滑油无法到达供给目的地,或者未供给足够的量。
(a)低车速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转数较低)。
(b)从差速器轴进行观察时供给目的地较高(由于相对于高度而言润滑油的势能不足)。
(c)与差速器环齿轮相比供给目的地处于车辆后方(由于难以使润滑油的飞出方向朝向目标)
(d)车辆行驶在上坡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周围的润滑油增加,且飞出的润滑油的势能消失)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备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的通道部件10。由此,即使在低车速时、或在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轴进行观察时机油接受部8处于较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
通道部件10具有第一构成部11、第二构成部12、第三构成部13以及第四构成部14。第一构成部11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之间形成了外周部流道15。外周部流道15为,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而延伸,并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铅直方向上方的通道。在本说明书中,将外周部流道15中的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Y1)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简称为“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此外,将混合动力车辆的前进时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简称为“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以及“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
第一构成部11具有一对侧壁部11a和曲面部11b,其中,所述一对侧壁部11a在轴向隔着差速器环齿轮7而相互对置,所述曲面部11b在径向上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对置,且被形成为与外周面7a相对应的形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进行记载时,“轴向”表示差速器环齿轮7的轴向,“径向”表示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径向,“圆周方向”表示以差速器环齿轮7的中心轴线为旋转中心的圆周方向。
曲面部11b与差速器环齿轮7被配置在同心上。侧壁部11a、11a中的径向上的外侧端部通过曲面部11b而被相互连接在一起。即,第一构成部11分别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两侧面及外周面7a对置,且在第一构成部11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有作为润滑油的通道的外周部流道15。外周部流道15为,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而延伸,并使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流入的油道。
差速器环齿轮7的圆周方向上的第一构成部11的设置区域为,略多于差速器环齿轮7的半周的区域,且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朝向铅直方向的上侧的区域对应。换言之,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而形成有外周部流道15的圆周方向上的范围,与润滑油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至铅直方向上侧的范围相对应。由此,外周部流道15中的润滑油的流入口15A位于外周部流道15的铅直方向下端的附近。此外,外周部流道15中的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端位于差速器环齿轮7的铅直方向上端附近。在流入口15A处,曲面部11b的外周面与壳体2的底面相接触,且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流入口15A流入到外周部流道15中。
当差速器环齿轮7进行旋转时,存积部9的润滑油被输送至差速器环齿轮7,并从流入口15A流入到外周部流道15中。通过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而持续地向外周部流道15送入润滑油,从而外周部流道15内的油压将上升。即,外周部流道15作为通过收集差速器环齿轮7的周围的润滑油从而提高润滑油的压力的机油集中部而发挥功能。通过使外周部流道15的油压上升,从而外周部流道15内的润滑油在后文叙述的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中朝向铅直方向上方上升。即,差速器环齿轮7及通道部件10作为提高润滑油的油压从而向上方送出润滑油的泵而发挥功能。
因此,即使在低车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也能够通过压力而将润滑油输送至铅直方向上方。此外,能够不被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润滑油的飞出方向所影响而向预期的方向输送润滑油。
在外周部流道15上连接有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均在与驱动小齿轮5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与外周部流道15相连接。第一通道16为,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外周部流道15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的通道。第一通道16从外周部流道15向径向外侧分支并朝向机油接受部8的流入口81而延伸。此外,第二通道17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作为第二旋转部件的MG2减速齿轮6。第二通道17从外周部流道15向径向外侧分支并朝向MG2减速齿轮6而延伸。
第一通道16被形成在第二构成部12的内部。第二构成部12从第一构成部11的外周部朝向机油接受部8而在铅直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第二构成部12为导管状,换言之为烟筒状的部件。第二构成部12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设定为矩形。第一通道16在铅直方向上贯穿第二构成部12。第一通道16在下端处与外周部流道15连通,且在上端处与机油接受部8连通。在第二构成部12的上端处配置有板状部件18。板状部件18从第一通道16的上端的边缘部朝向机油接受部8而延伸。板状部件18以随着从第一通道16趋向于机油接受部8而趋向于铅直方向下侧的方式缓慢地倾斜。从第一通道16的上端流出的润滑油被板状部件18引导从而流入到机油接受部8中。
第二通道17被形成在第三构成部13的内部。第三构成部13从第一构成部11的外周部朝向MG2减速齿轮6而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第三构成部13为导管状的部件。第三构成部13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设定为矩形。第二通道17在铅直方向上贯穿第三构成部13。第二通道17在下端处与外周部流道15连通,且在上端处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部连通。作为第二通道17的上端的流出口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对置。从第二通道17流出的润滑油朝向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流动。
箭头标记Y2表示混合动力车辆前进时的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方向。MG2减速齿轮6与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经由第二通道1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通过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被输送至铅直方向上方的润滑油,经由流入口81流入至机油接受部8。通过将流入口81形成在MG2减速齿轮6的正上方,从而能够通过MG2减速齿轮6而高效地将润滑油送入到机油接受部中。
第三构成部13具有诱导部13a。诱导部13a被设置在第三构成部13的上端部。诱导部13a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对置,且从第二通道17的流出口沿着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而在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方向Y2上延伸。经由第二通道17而被引导至MG2减速齿轮6并通过MG2减速齿轮6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通过诱导部13a而被引导至铅直方向上方。诱导部13a被设置在,从MG2减速齿轮6的下端起至MG2减速齿轮6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为止的区域内。
通过诱导部13a而被引导至MG2减速齿轮6的上部的润滑油与MG2减速齿轮6分离,并经由流入口81而流入到机油接受部8中。即,诱导部13a对MG2减速齿轮6的下方进行阻挡从而抑制润滑油的下落,并将通过MG2减速齿轮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中。由此,MG2减速齿轮6能够高效地朝向铅直方向上方送出从第二通道17流出的润滑油,并对机油接受部8进行供给。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有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其中,所述第一路径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经由第一通道16而直接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所述第二路径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经由第二通道17及MG2减速齿轮6而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由此,如参照图5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提高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向机油接受部8进行供给的能力。
图5为,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所提供的润滑油的供给能力的说明图。在图5中,横轴为混合动力车辆的车速,纵轴为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符号Q1为单独通过第一路径而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换言之为经由第一通道16而被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符号Q2为单独通过第二路径而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换言之为经由第二通道17及MG2减速齿轮6而被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符号Q3表示通过第一路径而输送的润滑油的流量Q1和通过第二路径而输送的润滑油的流量Q2的总计量、即通过润滑油供给装置1-1而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总计流量。
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较大程度地影响了通过第一路径而输送的润滑油的流量Q1。在第一路径中,在低车速时润滑油无法到达较高的位置,从而能够对机油接受部8输送的润滑油的流量较小。另一方面,第一路径具有能够在高车速时向机油接受部8输送较多的润滑油的特性。
MG2减速齿轮6与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为小径,且即使在低车速时也能够以较高的转速进行旋转。此外,MG2减速齿轮6被配置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处,且到机油接受部8为止的扬程较小。因此,经由MG2减速齿轮6而输送润滑油的第二路径即使在低车速时也能够将润滑油诱导至铅直方向上的较高位置。另一方面,第二路径具有当车速变高时所输送的润滑油的流量Q2将会饱和的特性。由于能够通过MG2减速齿轮6而刮起的润滑油量存在极限,因此在高车速时,相对于能够通过第一路径而进行诱导的润滑油的流量Q1,能够通过第二路径而进行诱导的润滑油的流量Q2较少。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能够发挥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各自的特性。在低车速时,能够经由第二路径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从低车速时起适当地对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此外,在高车速时,能够经由第一路径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由此,即使在高车速时经由第二路径而被输送至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流量Q2成为饱和状态,也能够经由第一路径而将适当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机油接受部8。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实现了如下效果,即,能够从低车速到高车速,根据车速而将适当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机油接受部8。通过适当地对第一路径及第二路径的流道截面面积等进行设定,从而还能够根据车速而不多不少地对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中,如在下文中所说明的那样,以根据车速经由适当的路径来输送润滑油的方式配置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如图1所示,与作为从外周部流道15朝向第一通道16的流入口的第一流入口16a相比,作为从外周部流道15朝向第二通道17的流入口的第二流入口17a位于外周部流道15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第二流入口17a位于与第一流入口16a相比靠铅直方向上侧。
在低车速时,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较小,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以附着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上的状态而到达至外周部流道15中的铅直方向上的上部。由此,能够在低车速时,使较多的润滑油流入到第二通道17内,并经由第二路径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适量的润滑油。另一方面,由于在高车速时,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较大,因此对于润滑油而作用有较大的离心力,从而会使较多的润滑油流入到第一通道16内。也就是说,与低车速时相比在高车速时较多的润滑油会流入到第二路径内,并经由第二路径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适量的润滑油。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能够在低车速时优先向第二通道17输送润滑油并经由第二通道17而高效地向机油接受部8输送润滑油,并且能够在高车速时增加流入到第一通道16内的润滑油量从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较多的润滑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以能够根据车速经由适当的路径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的方式来设定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图6为,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中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相比,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中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较小。如图6所示,通道部件10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之间的径向上的间隙的大小、即余隙根据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上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流入口16a与第二流入口17a之间的余隙G2小于与第一流入口16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的余隙G1。由此,与第一流入口16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与第一流入口16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通过该流道截面面积的差,从而第一流入口16a的油压将会上升,并使润滑油从外周部流道15被送入到第一通道16。
此外,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的余隙G3,小于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的余隙G1、G2。由此,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道截面面积。通过该流道截面面积的差,从而第二流入口17a的油压将会上升,并使润滑油从外周部流道15被送入到第二通道17。
由于在低车速时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为低速,因此被送入至外周部流道15的润滑油大部分以附着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上的状态而到达第二流入口17a。此外,由于在低车速时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送入至外周部流道15的油量较少,所以与高车速时相比外周部流道15的压力难以上升。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下游侧的余隙G3小于与第二流入口17a相比靠上游侧的余隙G2,因此即使在外周部流道15的流量较少的情况下油压也会上升,从而使润滑油流入到第二通道17中。因此,在低车速时,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送入至外周部流道15的润滑油大部分经由第二流入口17a而流入至第二通道17中。因此,在低车速时,从外周部流道15经由第二通道17及MG2减速齿轮6而对机油接受部8供给了足够量的润滑油。
由于在高车速时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为高速,因此润滑油通过离心力而与差速器环齿轮7分离并流入至第一通道16内。因此,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能量而使较多的润滑油被送入至第一通道16内。此外,通过在高车速时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而使较多的润滑油被送入至外周部流道15内,从而与低车速时相比外周部流道15的压力将变高。因此,通过由加速器环齿轮7产生的泵作用而使较多的润滑油被送入至第一通道16内。通过上述方式,从而在高车速时,经由第二通道17和第一通道16而使足够量的润滑油被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能够根据车速而经由适当的路径来将润滑油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因此,无论车速如何均能够以适当的流量对机油接受部8供给润滑油。通过提高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的能力,从而能够实现机油泵的低成本化及拖拽阻力距的降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实现了相对于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供给能力的提高,所述润滑油供给能力利用了由差速器环齿轮7和驱动小齿轮5的啮合而产生的机油挤出效果。
第四构成部14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部、以及驱动小齿轮5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啮合部24。第四构成部14与第一构成部11中的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相连接,并从第一构成部11向铅直方向上方突出。
第四构成部14具有一对侧壁部14a和曲面部14b。侧壁部14a、14a隔着驱动小齿轮5而在轴向上相互对置。曲面部14b在驱动小齿轮5的径向上与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对置,且具有与外周面5a相对应的曲面形状。第四构成部14的侧壁部14a在和第一构成部11的侧壁部11a相同的平面上与侧壁部11a连续地形成。此外,第四构成部14的曲面部14b与第一构成部11的曲面部11b相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构成部11和第四构成部14一体地覆盖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以及啮合部24。此外,被第一构成部11覆盖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以及被第四构成部14覆盖的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分别为啮入侧的外周。
另外,啮入侧表示在差速器环齿轮7和驱动小齿轮5的啮合部24的切线方向上的齿轮5、7的旋转方向后方侧,且表示齿轮5、7的齿朝向齿轮5、7的啮合部24而被拉入的一侧。也就是说,曲面部14b及曲面部11b分别与朝向啮合部24而被拉入的外周面5a、7a对置。另外,箭头标记Y3表示混合动力车辆前进时的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方向。
附着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上的润滑油以及附着在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上的润滑油在啮合部24处从齿5、7的齿槽中被挤出。由此,外周部流道15中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的压力将变高,并形成润滑油的壁,由此抑制了从第二流入口17a朝向外周部流道15的下游侧的润滑油的流动。例如,如用箭头标记Y4所示,在啮合部24中被挤出的润滑油朝向第二流入口17a而倒流于外周部流道15中,并对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限制。由此,提高了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产生的泵作用,从而提高了经由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而向机油接受部8输送润滑油的供给能力。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通过引导板状的诱导部13a而被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但是也可以代替这种方式,而将通过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经由导管状的通道而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还可以被应用于其他种类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MT(手动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装置中。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至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二实施方式,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不同点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向互不相同的机油接受部引导润滑油这一点。根据与车速相对应的各个通道的润滑油供给能力,两个通道向互不相同的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根据车速而向被设定为需要的适当的部位供给适量的润滑油。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剖视图,图9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主视图,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侧视图,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通道部件30具有第一构成部31、第二构成部32、第三构成部33、以及第四构成部34。第一构成部31及第四构成部34可以设定为,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构成部11及第四构成部14相同的构件。第一构成部31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之间形成了外周部流道15。第二构成部32形成了第一通道36。第一通道36与外周部流道15相连接,并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外周部流道15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第二构成部32从第一构成部31的外周部起朝向机油接受部8的流入口81而在铅直方向上延伸。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25,并对第一电动发电机25进行润滑和冷却。
第三构成部33形成了第二通道37。第二通道37与外周部流道15相连接,并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外周部流道15引导至刮油齿轮26。如图8所示,刮油齿轮26为与MG2减速齿轮6一体旋转的齿轮。刮油齿轮26被配置在MG2减速齿轮6与第二电动发电机20之间。刮油齿轮26的外径大于MG2减速齿轮6的外径。因此,在相同的车速下,刮油齿轮26通过旋转而送出润滑油的能力高于MG2减速齿轮6通过旋转而送出润滑油的能力。
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三构成部33具有诱导部38。诱导部38将通过刮油齿轮26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上部机油接受部27。上部机油接受部27被配置在与机油接受部8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上部机油接受部27的铅直方向上的位置基于第二电动发电机20的顶部的位置而设定。上部机油接受部27的润滑油被供给至第二电动发电机20的顶部,并对第二电动发电机20进行润滑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中,上部机油接受部27作为第一机油接受部而发挥功能,机油接受部8作为第二机油接受部而发挥功能。
诱导部38的下部38a沿着刮油齿轮26的外周而在刮油齿轮26的旋转方向Y2上延伸。诱导部38的上部38b从下部38a的上端起朝向上部机油接受部27而在铅直方向上延伸。诱导部38的下部38a的截面呈U字形状,并分别与刮油齿轮26的外周面26a及两侧面对置。诱导部38的上部38b与下部38a同样截面呈U字形状,并在阻挡通过刮油齿轮26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流动从而抑制润滑油向轴向的泄漏的同时,将润滑油引导至上部机油接受部27。
第二通道37的流出口被配置在,与刮油齿轮26的下端相比靠车辆前侧、即与刮油齿轮26的下部的最下端相比靠旋转方向Y2的后方侧。由此,通过在刮油齿轮26的下部形成机油积存,从而能够增大从第二通道37流出的润滑油与刮油齿轮26之间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由第一通道36将润滑油供给至第一电动发电机25,并经由第二通道37而将润滑油供给至第二电动发电机20,从而能够根据电动发电机20、25的特性而适当地供给润滑油。图12为,表示各个电动发电机20、25的特性的图。第一电动发电机25被配置在,与第二电动发电机20相比靠铅直方向下侧。此外,第一电动发电机25在发电负载变大的高车速时需要进行冷却的情况较多。也就是说,第一电动发电机25为,在高车速时成为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另一方面,第二电动发电机20在作为电动机的负载变大的低车速时需要进行冷却的情况较多。也就是说,第二电动发电机20为,在低车速时成为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通过在低车速时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优异的第二通道37及刮油齿轮26而对第二电动发电机20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在低车速时对第二电动发电机20适当地供给润滑油。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通过在高车速时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优异的第一通道36而对第一电动发电机25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在高速时对第一电动发电机25适当地供给润滑油。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3至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三实施方式,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中,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1-2的不同点为,通过通道部件而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整个圆周这一点。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能够抑制经由驱动小齿轮5的润滑油的泄漏,从而提高对于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供给能力。
图13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道部件的立体图,图15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的效果的说明图,图16为,对于润滑油的泄漏的说明图。
如图16所示,当与驱动小齿轮5和差速器环齿轮7的啮合部24相比靠反啮入侧的空间28开放时,将产生从齿轮齿顶的泄漏及从齿轮侧面的泄漏。例如,当与啮合部24相比靠反啮入侧的空间28开放时,将导致从啮合部24沿轴向被挤出的润滑油等的附着在驱动小齿轮5的侧面上的润滑油,如箭头标记Y5所示而从齿轮5、7的侧面泄漏。此外,当反啮入侧的空间28处于开放时,附着在驱动小齿轮5上的润滑油将与驱动小齿轮5的齿顶分离,从而如箭头标记Y6所示而产生从齿轮齿顶的泄漏。当发生从齿轮侧面的泄漏及从齿轮齿顶的泄漏时,流入至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的润滑油的流量将会减少与该泄漏相对应的量。
本实施方式的通道部件40一体地覆盖包括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啮合范围在内的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整体、和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齿轮侧面泄漏及从齿轮齿顶泄漏的情况,从而能够提高对于机油接受部8的润滑油的供给能力。
如图13及图14所示,通道部件40具有第一构成部41、第二构成部42、第三构成部43以及第四构成部44。第一构成部41、第二构成部42以及第三构成部43例如可以设定为,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构成部11、第二构成部12及第三构成部13相同。
第一构成部4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构成部11同样,具有一对的侧壁部41a及曲面部41b,并且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之间形成了外周部流道15。
第四构成部44在轴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圆环形状,且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整体。第四构成部44具有一对的侧壁部44a和曲面部44b。侧壁部44a为大致圆环形状,且隔着驱动小齿轮5而在轴向上相互对置。曲面部44b为与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对置的圆筒形状,且与啮合部24相对应的部分朝向差速器环齿轮7开放。曲面部44b在轴向上将一对的侧壁部44a、44a中的驱动小齿轮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第四构成部44从轴向的两侧及驱动小齿轮5的径向外侧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
第一构成部41的侧壁部41a和第四构成部44的侧壁部44a在径向上连续,且侧壁部41a和侧壁部44a作为一体的壁部而覆盖包括啮合部24在内的驱动小齿轮5的侧面及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此外,曲面部44b与第一构成部41的曲面部41b相连接,并与曲面部41b一起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整体及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换言之,通道部件40一体地覆盖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整体、啮合部24以及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并且封闭相对于啮合部24靠反啮入侧的空间28。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通道部件40能够抑制从驱动小齿轮5的齿轮齿顶的润滑油的泄漏及从齿轮5、7的侧面的润滑油的泄漏。第四构成部14通过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而如在图15中用箭头标记Y7所示那样,将从啮合部24挤出到反啮入侧的空间28的润滑油引导至与啮合部24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由此,能够增加从啮合部24朝向第二流入口17a及第一流入口16a压回润滑油的压力及流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能够提高经由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能力。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四实施方式,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图17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4中,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1-2、1-3的不同点为,具备将通过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铅直方向上方的诱导部件29这一点。由此,能够提高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能力。在此,以将诱导部件29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中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4具备诱导部件29。诱导部件29与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对置,且在与外周面5a之间形成润滑油的诱导通道。诱导部件29从差速器环齿轮7和驱动小齿轮5的啮合部24的附近起沿着外周面5a而在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方向Y3上延伸,然后朝向铅直方向上方而以直线状延伸。诱导部件29与和驱动小齿轮5中的啮合部24相比靠反啮入侧的外周面5a对置。
欲从驱动小齿轮5的侧面落下的润滑油及附着在驱动小齿轮5的齿顶上的润滑油被诱导部件29引导,从而通过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被诱导。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至外周部流道15的润滑油的损失,并且能够高效地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润滑油。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箭头标记Y8所示,将通过驱动小齿轮5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通过诱导部件29而直接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在这种情况下,只需以能够接受从驱动小齿轮5输送的润滑油的方式在机油接受部8上设置流入口即可。驱动小齿轮5与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为小径,且与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相对高速地进行旋转。因此,即使在低车速的情况下驱动小齿轮5也能够使润滑油到达壳体2内的铅直方向上的较高位置。
此外,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箭头标记Y9所示,将通过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通过诱导部件29而引导至MG2减速齿轮6。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经由MG2减速齿轮6而将润滑油引导至机油接受部8。
此外,通过诱导部件29而被引导至铅直方向上方的润滑油中的至少一部分,如箭头标记Y10所示以附着在驱动小齿轮5上的状态而流入至第四构成部14内。由此,外周部流道15的油压将上升,从而增加润滑油经由第一通道16及第二通道17而向机油接受部8供给的供给能力。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8,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五实施方式,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5中,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1-2、1-3、1-4的不同点为,具有将从铅直方向上方落下的润滑油引导至差速器环齿轮7和驱动小齿轮5的啮合部24的诱导通道55这一点。通过积极地将润滑油从通道部件50的外部引导至啮合部24,从而能够强化相对于欲从第二流入口17a朝向啮合部24的润滑油的、润滑油的壁。图18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主视图,图19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8所示,通道部件50具有第一构成部51、第二构成部52、第三构成部53以及第四构成部54。对于第一构成部51、第二构成部52以及第三构成部53而言,可以设定为分别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构成部11、第二构成部12以及第三构成部13相同。
第一构成部5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构成部11同样,具有一对的侧壁部51a及曲面部51b,且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之间形成了外周部流道15。
第四构成部54具有一对的侧壁部54a和连接壁部54b。侧壁部54a、54a隔着驱动小齿轮5而在轴向上相互对置。连接壁部54b为,与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对置的壁部。侧壁部54a在与第一构成部51的侧壁部51a相同的平面上与侧壁部51a连续地形成。侧壁部51a及侧壁部54a从轴向的两侧覆盖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以及啮合部24。
连接壁部54b在轴向上将驱动小齿轮5的径向上的侧壁部54a、54a的外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连接壁部54b和与外周面5a中的啮合部24相比靠啮入侧的部分、换言之和位于与啮合部24相比靠外周部流道15的上游侧的部分对置。连接壁部54b与第一构成部51的曲面部51b相连接,并与曲面部51b一起相对于啮合部24而封闭啮入侧。如此,通道部件50一体地覆盖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以及啮合部24。
第四构成部54中的铅直方向上的下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构成部14同样沿着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而延伸。另一方面,第四构成部54中的铅直方向上的上部在铅直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四构成部54中,与驱动小齿轮5的旋转中心的高度位置相比靠上侧的部分在铅直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
在第四构成部54与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之间形成有诱导通道55。第四构成部54的连接壁部54b和驱动小齿轮5的外周面5a之间的间隙随着趋向于铅直方向上方而扩大。也就是说,诱导部55朝向上方开口以接受从铅直方向上方落下的润滑油。由此,诱导通道55能够将从铅直方向上方落下的润滑油引导至啮合部24。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5具有使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而被刮起的润滑油落入到诱导通道55中的诱导结构。具体而言,机油接受部8的肋板8a具有诱导部8b。诱导部8b为如下的构件,即,将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而被刮起并附着在肋板8a上的润滑油引导至诱导通道55的铅直方向上方,并使之落下到诱导通道55中的构件。肋板8a具有沿着反向从动齿轮4的外周面4a而延伸的曲面部8c。诱导部8b为,该曲面部8c中的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方向Y3上的前方侧的端部。诱导部8b具有随着趋向于旋转方向Y3的前方而趋向于下方的倾斜。诱导部8b的顶端位于诱导通道55的开口部的正上方。因此,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从诱导部8b的顶端落下并流入到诱导通道55中。
此外,壳体2具有被配置在反向从动齿轮4的铅直方向下方的肋板56。肋板56与反向从动齿轮4的外周面4a的下部对置,并沿着外周面4a而延伸。如在图19中用箭头标记Y11所示,附着在差动机构23的差速器壳体23a上的润滑油通过差速器壳体23a的旋转而被输送,并附着在反向从动齿轮4上。附着在反向从动齿轮4上的润滑油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而被输送至铅直方向上方的肋板8a处,并被诱导部8b引导而下落到诱导通道55中。如图18所示的肋板56从下方阻挡附着在反向从动齿轮4上的润滑油,并抑制润滑油向下方落下的情况。
此外,肋板56阻挡着反向从动齿轮3的下方。肋板56为W字形状,且分别阻挡反向从动齿轮4及反向驱动齿轮3的铅直方向下方。由此,附着在反向驱动齿轮3上的润滑油在反向驱动齿轮3与肋板56之间被输送,并被输送至反向驱动齿轮3和反向从动齿轮4的啮合部。因此,肋板56能够增加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而被刮起的润滑油量从而增加被供给至诱导通道55的油量。
另外,还可以设置如下的诱导部件,所述诱导部件除了通过反向从动齿轮4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之外,还将对动力从动装置1的各部进行了润滑的润滑油引导至诱导通道55的上方并使之下落到诱导通道55中。如果将润滑后的润滑油引导至诱导通道55,则与使润滑油下落到存积部9并再次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刮起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使润滑油循环至机油接受部8。
[各个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对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进行说明。图20为,表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通道部件1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1为,表示通过差速器环齿轮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行进方向的图。在本改变例中,在对由齿轮实施的刮起进行引导的引导面上,形成有与齿轮的斜齿反向的花纹。由此,能够抑制通过齿轮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斜向前进的情况,从而提高刮起效率。在本改变例中,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通道部件10中于引导面上形成有花纹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差速器环齿轮7为斜齿轮。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向相对于轴向及圆周方向的任一个方向均倾斜。由此,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相对于圆周方向而向倾斜方向(轴向)飞出。其结果为,存在能够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的势能而刮起的高度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如图20所示,在本改变例中,在通道部件10的曲面部11b上,在与引导面11c、即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对置的面上形成有花纹11d。花纹11d为相互平行的筋状的花纹,且相对于引导面11c以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多个。
花纹11d例如可以设定为,相对于引导面11c而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形状或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槽形状。花纹11d为相对于圆周方向而倾斜了的斜线形状。花纹11d的倾斜方向为,与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飞出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在与引导面11c对置的区域内,如果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向为随着趋向于车辆右侧而趋向于铅直下侧的倾斜方向,则与其对置的花纹11d的倾斜方向被设定为随着趋向于车辆右侧而趋向于铅直下侧的倾斜。
由此,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从而润滑油欲向轴向的一侧、例如向车辆右侧飞出,相对于此,通过花纹11d从而润滑油受到朝向车辆左侧的力。由此,抑制了润滑油向轴向上的一侧飞出的情况,从而润滑油将被引导至铅直上方。
如此,通过在引导面11c上形成花纹11d,从而将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铅直方向上方。因此,根据本改变例,能够提高通过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的、对于机油接受部8的供给能力。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及改变例中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而执行。
符号说明
1-1、1-2、1-3、1-4、1-5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Figure BDA0000397549430000231

Claims (9)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存积部,其对润滑油进行存积;
第一旋转部件,其与车辆的车轮相连接,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对所述存积部的润滑油进行输送;
第二旋转部件,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并与所述车轮相连接;
机油接受部,其被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及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相比靠铅直方向上方;
第一通道,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机油接受部;
第二通道,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旋转部件,
所述第二旋转部件与所述车轮的旋转连动而旋转,从而向铅直方向上方输送经由所述第二通道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还具备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机油接受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还具备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沿着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而延伸,并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
与作为从所述外周部流道朝向所述第一通道的流入口的第一流入口相比,作为从所述外周部流道朝向所述第二通道的流入口的第二流入口位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二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二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所述第一流入口与所述第二流入口之间的流道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与所述第一流入口相比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流道截面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
通道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和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
所述通道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在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相比靠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
所述通道部件一体地覆盖了包括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啮合范围在内的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整体、和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
引导部件,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对置,并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还具备:
第三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啮合;
通道部件,其一体地覆盖了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以及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啮合部,
所述通道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外周部流道,所述外周部流道向铅直方向上方引导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
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分别在与所述啮合部相比靠所述外周部流道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所述外周部流道相连接,
所述通道部件还在与所述第三旋转部件的外周之间形成引导通道,
所述引导通道将从铅直方向上方落下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啮合部。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机油接受部具有第一机油接受部和第二机油接受部,其中,所述第一机油接受部与在低车速时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机油接受部与在高车速时需要润滑油的供给的被润滑部相连接,
所述第一通道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二机油接受部,
所述引导部将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而被输送的润滑油引导至所述第一机油接受部。
CN201180070209.XA 2011-04-20 2011-04-20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9742 WO2012144035A1 (ja) 2011-04-20 2011-04-20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124A true CN103477124A (zh) 2013-12-25
CN103477124B CN103477124B (zh) 2016-11-23

Family

ID=47041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020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124B (zh) 2011-04-20 2011-04-20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3432B2 (zh)
EP (1) EP2700849B1 (zh)
JP (1) JP5590230B2 (zh)
CN (1) CN103477124B (zh)
WO (1) WO2012144035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96076A (zh) * 2015-05-25 2015-09-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及汽车
CN105889475A (zh) * 2015-02-12 2016-08-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08006175A (zh) * 2017-12-28 2018-05-08 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变速箱
CN10994491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10131393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0494678A (zh) * 2017-04-25 2019-11-2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传动装置和设置在其中的油引导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8240B2 (ja) * 2012-07-24 2015-06-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JP5943083B2 (ja) * 2012-08-28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FR2998024B1 (fr) * 2012-11-13 2014-10-24 Renault Sa "differentiel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carter muni de moyens de recuperation d'huile"
JP5790630B2 (ja) * 2012-12-05 2015-10-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潤滑油供給構造
US10287915B2 (en) * 2013-01-15 2019-05-1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Fluid collection gutter for a geared turbine engine
JP5966997B2 (ja) * 2013-03-29 2016-08-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523612B2 (ja) * 2014-03-27 2019-06-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188616B2 (ja) * 2014-03-27 2017-08-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US9500274B2 (en) * 2014-04-28 2016-11-2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DE102015208630B4 (de) 2014-05-21 2021-11-04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Verteilergetriebe
EP3406944A1 (de) 2014-05-23 2018-11-28 Voith Patent GmbH Stirnradgetriebe
JP2016061351A (ja) * 2014-09-17 2016-04-25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076314B2 (ja) * 2014-10-30 2017-02-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129139B2 (ja) * 2014-10-30 2017-05-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129150B2 (ja) * 2014-12-24 2017-05-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086897B2 (ja) * 2014-12-24 2017-03-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265152B2 (ja) * 2015-03-02 2018-01-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グリース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並びに、ウォーム減速機の製造方法、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自動車の製造方法及び産業機械の製造方法
KR101547688B1 (ko) * 2015-03-13 2015-08-27 신정개발특장차 주식회사 중간변속기용 하우징
WO2016181713A1 (ja) * 2015-05-13 2016-11-17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出力装置
KR101776921B1 (ko) 2015-10-13 2017-09-11 한국기계연구원 초대형 굴삭기의 유압펌프 구동용 기어박스의 윤활 및 소음감쇄장치
DE102015221234A1 (de) 2015-10-30 2017-05-04 Voith Patent Gmbh Stirnradgetriebe
DE102015221299A1 (de) 2015-10-30 2017-05-04 Voith Patent Gmbh Stirnradgetriebe
DE102016209549A1 (de) 2016-06-01 2017-12-07 Voith Patent Gmbh Stirnradgetriebe
US9863472B2 (en) 2016-06-13 2018-01-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ubr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ball bearing
US10066733B2 (en) * 2016-07-19 2018-09-0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Oil direction control baffle
JP6696857B2 (ja) * 2016-08-12 2020-05-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歯車装置の潤滑装置
JP6437977B2 (ja) * 2016-09-30 2018-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JP6477656B2 (ja) * 2016-10-14 2019-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油路構造
JP6564812B2 (ja) * 2017-05-29 2019-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916692B2 (ja) * 2017-08-24 2021-08-1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ギア装置及び自動変速機
JP6958324B2 (ja) * 2017-12-18 202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991666B2 (ja) * 2018-02-02 2022-01-1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DE212019000232U1 (de) * 2018-03-29 2020-11-03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Integrierte Leistungsquelle und Gehäuse
JP7204289B2 (ja) * 2018-04-18 2023-01-1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歯車装置
FR3094438B1 (fr) * 2019-03-25 2021-11-12 Renault Sas Carter de mecanisme et boite de vitesses comportant une nervure de retour rapide d’huile de lubrification
JP7147676B2 (ja) * 2019-04-19 2022-10-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機構
CN115552152A (zh) 2020-05-12 2022-12-3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US20220127012A1 (en) * 2020-10-26 2022-04-28 Bell Textron Inc. Gear shrouding with integral lubricating features
DE102021213485A1 (de) * 2021-11-30 2023-06-0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Getriebe mit einem Ölführungskanalteil
DE102021213491A1 (de) * 2021-11-30 2023-06-0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Ölführungskanalteil für den Einbau in ein Getriebe und Getriebe mit einem Ölführungskanalteil
DE102021213489A1 (de) * 2021-11-30 2023-06-01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Ölführungskanalteil für den Einbau in ein Getriebe
DE102021132154B3 (de) 2021-12-07 2023-05-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Getriebe mit eingekapseltem Zahnrad
US20230341043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Canoo Technologies Inc. Cost-effective electric vehicle drive unit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system
JP2024002523A (ja) * 2022-06-24 2024-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CN115263487B (zh) * 2022-09-02 2024-04-1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一种无附加动力的泵油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230A (zh) * 2007-07-05 2010-01-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1657657A (zh) * 2007-07-06 2010-02-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JP2010139052A (ja) * 2008-12-15 2010-06-24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242783A (ja) * 2009-04-01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US20100319486A1 (en) * 2009-06-23 2010-12-23 Aisin Al Co., Ltd.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43762U (ja) * 1983-09-01 1985-03-2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S60164067A (ja) * 1984-02-01 1985-08-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デイフアレンシヤルキヤリヤの潤滑構造
US4630711A (en) * 1984-06-27 1986-12-23 Societe Anonyme D.B.A. Device for lubricating a geartrain
JPS61114156U (zh) * 1984-12-28 1986-07-18
JPH0721961Y2 (ja) * 1989-03-17 1995-05-17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ケースの潤滑装置
US6634459B1 (en) * 2001-08-10 2003-10-21 Caterpillar Inc Accessory drive and particle trap
JP2003214532A (ja) 2002-01-17 2003-07-30 Toyota Motor Corp 潤滑装置
BRPI0306906B8 (pt) 2002-01-17 2016-09-13 Toyota Motor Co Ltd jogo de engrenagens planetárias
JP3956770B2 (ja) 2002-05-17 2007-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JP2005024072A (ja) * 2003-07-02 2005-01-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伝動機構の潤滑装置
JP5012686B2 (ja) * 2008-06-23 2012-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供給装置
DE102010004222A1 (de) * 2009-01-19 2010-07-29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Getriebe mit Schmiereinrichtung
CN102439333B (zh) * 2010-02-04 2015-03-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润滑油供给装置
JP5141699B2 (ja) 2010-02-04 2013-0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潤滑油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230A (zh) * 2007-07-05 2010-01-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1657657A (zh) * 2007-07-06 2010-02-2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JP2010139052A (ja) * 2008-12-15 2010-06-24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242783A (ja) * 2009-04-01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US20100319486A1 (en) * 2009-06-23 2010-12-23 Aisin Al Co., Ltd. Transmission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9475A (zh) * 2015-02-12 2016-08-24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05889475B (zh) * 2015-02-12 2018-07-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变速器
CN104896076A (zh) * 2015-05-25 2015-09-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及汽车
CN110494678A (zh) * 2017-04-25 2019-11-2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传动装置和设置在其中的油引导结构
CN109944918A (zh) * 2017-12-20 2019-06-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9944918B (zh) * 2017-12-20 2021-10-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8006175A (zh) * 2017-12-28 2018-05-08 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变速箱
CN110131393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10131393B (zh) * 2018-02-09 2022-08-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44035A1 (ja) 2014-07-28
CN103477124B (zh) 2016-11-23
US9103432B2 (en) 2015-08-11
EP2700849A4 (en) 2015-06-03
EP2700849B1 (en) 2016-05-11
WO2012144035A1 (ja) 2012-10-26
EP2700849A1 (en) 2014-02-26
US20140054114A1 (en) 2014-02-27
JP5590230B2 (ja)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124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275386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JP536993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06275164A (ja) 車両用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210200B2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623301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4968975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202992136U (zh) 变速器润滑系统导油装置
CN102135172A (zh) 可转动轴的润滑装置
JP2019529835A (ja) 車軸駆動装置用の注油システム
JP5141699B2 (ja) 潤滑油供給装置
CN106015535A (zh) 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
WO2020110417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601238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2018091381A (ja) 無段変速機
CN105020379A (zh)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JP587050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462033B2 (ja) 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8006175A (zh) 一种摩托车变速箱
JP5790138B2 (ja) 潤滑油供給装置
CN205745227U (zh) 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
JP2017082865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15129567A (ja)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JP2011247315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834863B2 (ja) 軸受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