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0379A -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0379A
CN105020379A CN201510172369.5A CN201510172369A CN105020379A CN 105020379 A CN105020379 A CN 105020379A CN 201510172369 A CN201510172369 A CN 201510172369A CN 105020379 A CN105020379 A CN 105020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ss
bearing
speed changer
lubrication structure
bearing lubr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723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0379B (zh
Inventor
金原茂
渡边直人
伊藤武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20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0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0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0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不需要特别的过滤器就能够向支承变速器的旋转轴的轴承供给清洁的油。将旋转轴的一个轴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具备:外圈,其与在变速器壳体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内圈,其嵌合于旋转轴的外周;以及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外圈和内圈之间,利用供给至凹部的润滑油对轴承进行润滑。在变速器壳体与外圈之间具备使凹部与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的第1排出通路,因此,润滑油中含有的异物经由第1排出通路被排出至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仅将不含异物的清洁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由此,不设置特别的过滤器就能够提高轴承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的轴承的润滑结构,所述轴承将旋转轴的一个轴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所述轴承具备:外圈,其与在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内圈,其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以及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利用供给至所述凹部的润滑油对所述轴承进行润滑。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结构:从减速机构部向下方延伸的旋转轴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承壳体,利用在形成于轴承壳体的上部外周的储油槽中溢出的油来润滑轴承,并且,将存留在储油槽的底部的异物从排泄孔排出,由此,不会将含有异物的油供给至轴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5988号公报
可是,对于上述现有的技术,由于减速机构部的大型的旋转部件面对储油槽的正上方,因此,储油槽的油被该旋转部件搅拌而卷起的异物被供给至轴承,可能导致轴承的耐久性降低。而且,对于上述现有的技术,在旋转轴沿水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配置的情况下,无法将油存留在储油槽中,因此存在缺乏通用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需要特别的过滤器就能够将清洁的油供给至支承变速器的旋转轴的轴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将旋转轴的一个轴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具备:外圈,其与在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内圈,其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以及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之间,利用供给至所述凹部的润滑油对所述轴承进行润滑,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速器壳体与所述外圈之间具备使所述凹部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的第1排出通路。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凹部具备直径从所述旋转轴的一个轴端侧朝向另一个轴端侧依次扩大的小径部、中径部和大径部,所述大径部构成所述外圈支承部,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设置有被配置于所述中径部内的旋转部件,所述第1排出通路在所述中径部开口。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第2排出通路,所述第2排出通路从所述第1排出通路的中间部分支,在不通过所述外圈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连通通路,所述连通通路在不通过所述外圈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使所述凹部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所述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连通通路的入口处于比所述第1排出通路的入口高的位置。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排出通路在中间部具备缩颈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离心翅片,所述离心翅片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而对所述凹部内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施力。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轴流翅片,所述轴流翅片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而对所述凹部内的润滑油朝向所述轴承沿轴向施力。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7中的任意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排出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外圈的内周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
并且,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轴16对应于本发明的旋转轴,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35对应于本发明的轴承,实施方式的滚珠35c对应于本发明的滚动体,实施方式的大径部43c对应于本发明的外圈支承部,实施方式的螺母48对应于本发明的旋转部件。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将旋转轴的一个轴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上的轴承具备:外圈,其与在变速器壳体的凹部形成的外圈支承部嵌合;内圈,其嵌合于旋转轴的外周;以及多个滚动体,它们被配置在外圈和内圈之间,利用供给至凹部的润滑油对轴承进行润滑。在变速器壳体与外圈之间具备使凹部与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的第1排出通路,因此,润滑油中含有的异物经由第1排出通路被排出至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仅将不含异物的清洁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由此,不设置特别的过滤器就能够提高轴承的耐久性。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凹部具备直径从旋转轴的一个轴端侧朝向另一个轴端侧依次扩大的小径部、中径部和大径部,大径部构成外圈支承部,在旋转轴的外周设置有被配置于中径部内的旋转部件,第1排出通路在中径部开口,因此,由于旋转部件的旋转而在凹部内飞散的润滑油中所含有的异物与润滑油一起附着于凹部的小径部和中径部的内壁面,由于重力而从小径部的内壁面流到中径部的内壁面上,然后从第1排出通路高效地排出。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第2排出通路,第2排出通路从第1排出通路的中间部分支,在不通过外圈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与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因此,即使第1排出通路和第2排出通路中的一方堵塞,也能够将异物顺畅地排出。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连通通路,连通通路在不通过外圈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使凹部与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连通,连通通路的入口处于比第1排出通路的入口高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不含异物的润滑油经由连通通路供给至在变速器壳体的凹部以外的空间中配置的被润滑部。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由于第1排出通路在中间部具备缩颈部,因此,能够阻止凹部内的润滑油从第1排出通路过量地排出,从而能够将必要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6的结构,由于具备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而对凹部内的润滑油朝向径向外侧施力的离心翅片,因此,能够使含有异物的润滑油朝向凹部的内壁面向径向外侧飞散,从而能够将异物从第1排出通路排出。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7的结构,由于具备轴流翅片,该轴流翅片与旋转轴一体地旋转而对凹部内的润滑油朝向轴承沿轴向施力,因此,能够仅将比重比异物小的润滑油供给至轴承从而提高润滑效果。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8的结构,由于第1排出通路的出口的高度与外圈的内周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因此,供给至凹部的润滑油不会立刻从第1排出通路流出,而是在短时间内充满第1排出通路后流出至空间。在第1排出通路被完全充满后开始向轴承供给清洁的润滑油,因此,能够快速地开始向轴承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提高润滑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纵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沿图2中的3-3线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2实施方式)
图5是沿图4中的5-5线的剖视图。(第2实施方式)
图6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3实施方式)
图7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4实施方式)
图8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5实施方式)
图9是沿图8中的9-9线的剖视图。(第5实施方式)
图10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6实施方式)
图11是对应于图2的图。(第7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1:变速器壳体;
13d:第1排出通路;
13e:第2排出通路;
13f:连通通路;
13g:缩颈部;
16:从动带轮轴(旋转轴);
35:滚珠轴承(轴承);
35a:外圈;
35b:内圈;
35c:滚珠(滚动体);
43:凹部;
43a:小径部;
43b:中径部;
43c:大径部(外圈支承部);
47:空间;
48:螺母(旋转部件);
51:离心翅片;
52:轴流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基于图1对带式无级变速器T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带式无级变速器T的变速器壳体11具备:变矩器壳体12,其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结合;和变速器壳体主体13,其与变矩器壳体12结合,输入轴14、驱动带轮轴15、从动带轮轴16和惰轴17被平行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的内部。
输入轴14经由变矩器19与发动机的曲轴18连接,经由前进用离合器20能够与该输入轴14结合的前进用驱动齿轮21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输入轴14,该前进用驱动齿轮21与固定设置于驱动带轮轴15上的前进用从动齿轮22啮合。经由后退用离合器23能够与驱动带轮轴15结合的后退用从动齿轮24被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驱动带轮轴15,该后退用从动齿轮24经由支承在惰轴17上的惰轮25与固定设置于输入轴14上的后退用驱动齿轮26啮合。
支承在驱动带轮轴15上的驱动带轮27和支承在从动带轮轴16上的从动带轮28通过金属带29连接,通过使驱动带轮27和从动带轮28的槽宽变化,由此能够变更驱动带轮轴15和从动带轮轴16之间的变速比。
固定设置在从动带轮轴16上的最终驱动齿轮30与固定设置在差速器31的壳体上的最终从动齿轮32啮合,左右的车轴33、33从差速器31向变速器壳体11的外部伸出。
因此,当使前进用离合器20卡合并使后退用离合器23解除卡合时,发动机的驱动力按照曲轴18→变矩器19→输入轴14→前进用离合器20→前进用驱动齿轮21→前进用从动齿轮22→驱动带轮轴15→驱动带轮27→金属带29→从动带轮28→从动带轮轴16→最终驱动齿轮30→最终从动齿轮32→差速器31→车轴33、33的路径传递至驱动轮,从而使车辆前进行驶。
另外,当使前进用离合器20解除卡合并使后退用离合器23卡合时,发动机的驱动力按照曲轴18→变矩器19→输入轴14→后退用驱动齿轮26→惰轮25→后退用从动齿轮24→后退用离合器23→驱动带轮轴15→驱动带轮27→金属带29→从动带轮28→从动带轮轴16→最终驱动齿轮30→最终从动齿轮32→差速器31→车轴33、33的路径反向旋转而被传递至驱动轮,从而使车辆后退行驶。
无论是在前进行驶中和后退行驶中的哪一种情况下,在使驱动带轮27的槽宽减小并使从动带轮28的槽宽增大时,驱动带轮轴15和从动带轮轴16之间的变速比无级地增加从而使车速减小,相反,在使驱动带轮27的槽宽增大并使从动带轮28的槽宽减小时,驱动带轮轴15和从动带轮轴16之间的变速比无级地减小从而使车速增加。
从动带轮轴16的右端经由滚珠轴承34支承于变矩器壳体12,从动带轮轴16的左端经由滚珠轴承35支承于变速器壳体主体13。
接下来,基于图2和图3,对将从动带轮轴16的左端支承于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滚珠轴承35的润滑结构进行说明。
在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面对从动带轮轴16的左端的壁面上形成有凹部43,该凹部43被经由O型环41嵌合的盖部件42封闭,凹部43具备:在盖部件42的内壁上形成的小径部43a;和在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内壁上形成的中径部43b及大径部43c。支承从动带轮轴16的左端的滚珠轴承35具备外圈35a、内圈35b、以及配置在外圈35a和内圈35b之间的多个滚珠35c,外圈35a在嵌合于凹部43的大径部43c中的状态下被板状的固定部件46卡定,该固定部件46被螺栓45固定于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内表面。另一方面,滚珠轴承35的内圈35b在隔着垫圈44与从动带轮轴16的阶梯部16a抵接的状态下被六边形的螺母48固定,所述螺母48与在从动带轮轴16上形成的外螺纹部16b螺合。
盖部件42具备突出至凹部43的中心的凸部42a,压入凸部42a的末端的喷嘴49经由O型环50相对旋转自如地嵌合于在从动带轮轴16的轴线L上形成的油路16c中。并且,在盖部件42中形成的油路42b经由喷嘴49与从动带轮轴16的油路16c连通,由此,润滑油被供给至从动带轮轴16的外周的各被润滑部。
在滚珠轴承35的上方处的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内壁面13a上突出设置有润滑油引导壁13b,润滑油引导壁13b的下端经由由面对滚珠轴承35的外圈35a的外周面和一个侧面的切口构成的供给通路13c,与凹部43的上部连通。另外,凹部43的下部经由由面对滚珠轴承35的一个侧面和外周面的切口构成的第1排出通路13d,与变速器壳体11内的不同于所述凹部43的空间47连通。从动带轮轴16的螺母48与凹部43的中径部43b对置,第1排出通路13d的入口在该中径部43b处开口。滚珠轴承35的外圈35a的内周下端的高度比第1排出通路13d的入口的高度高(参照图2)。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车辆前进行驶时,带式无级变速器T的最终从动齿轮32在变速器壳体11的内部旋转,因此,储存在变速器壳体11的底部的油被最终从动齿轮32扬起,如在图2和图3中以虚线箭头所示,该润滑油的一部分沿着从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内壁面13a突出的润滑油引导壁13b的上表面向下流动,通过面对滚珠轴承35的外圈35a的上部的供给通路13c流入凹部43,与和从动带轮轴16一体地旋转的螺母48接触并向径向外侧飞散,由此附着在凹部43的小径部43a和中径部43b的内壁面上。
其结果是,含有异物的润滑油从凹部43的小径部43a的内壁面开始沿着中径部43b的内壁面流动,并从在中径部43b的下部开口的第1排出通路13d排出至变速器壳体11内的空间47中,因此,仅将不含异物的清洁的润滑油供给至滚珠轴承35,由此,无需设置特别的过滤器就能够提高滚珠轴承35的耐久性。
本实施方式中,从动带轮轴16沿水平方向配置,供给通路13c在凹部43的较高位置开口,第1排出通路13d在凹部43的较低位置开口,但是,即使在从动带轮轴16沿铅直方向配置且供给通路13c和第1排出通路13d处于相同的高度的情况下,在凹部43内含有异物的润滑油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散,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异物的排出。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凹部43内旋转的螺母48使含有异物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飞散,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从动带轮轴16的外周的与螺母48相邻的位置设有离心翅片51,利用离心翅片51的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翅片51a使凹部43内的含有异物的润滑油高效地飞散,由此能够使异物附着于凹部43的内壁面,促进异物从第1排出通路13d排出。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6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使异物从凹部43排出的第1排出通路13d的中间部分支出第2排出通路13e,该第2排出通路13e与变速器壳体11内的空间47连通。通过具备第1排出通路13d和第2排出通路13e,即使在一方的排出通路堵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另一方的排出通路将异物顺畅地排出。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中,凹部43的中径部43b在径向上具有阶梯差,第1排出通路13d在较低的一侧(直径较大的一侧)开口,在较高的一侧(直径较小的一侧)开口的连通通路13f与变速器壳体11内的轴承等其他被润滑部连通。由于连通通路13f在比第1排出通路13d高的位置开口,因此,异物被排出至第1排出通路13d,仅将清洁的润滑油供给至连通通路13f,能够防止异物被供给至其他被润滑部。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8和图9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5实施方式中,利用轴流翅片52置换了夹在从动带轮轴16的阶梯部16a和滚珠轴承35的内圈35b之间的垫圈(参照图2)。轴流翅片52具备呈放射状配置且面对滚珠轴承35的外圈35a和内圈35b之间的多个扭转的翅片52a,当轴流翅片52与从动带轮轴16一起旋转时,能够将凹部43的中央部的不含异物的清洁的润滑油引入滚珠轴承35内,从而能够提高滚珠轴承35的润滑性能。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0对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为L字状的第1排出通路13d的弯曲部处形成有通路截面积缩小的缩颈部13g,利用该缩颈部13g能够阻止凹部43内的润滑油从第1排出通路13d过量地排出,从而能够将必要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滚珠轴承35。通过将变速器壳体主体13的切口的角部变圆,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缩颈部13g,而且,由于消除了从变速器壳体主体13变尖的角部,因此能够避免应力的集中。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1对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7实施方式中,利用在滚珠轴承35的固定部件46的侧面形成的切口46a构成第1排出通路13d的出口,由此使第1排出通路13d的入口和出口在大致相同的高度对齐。因此,车辆开始行驶而供给至凹部43的润滑油不会立即从第1排出通路13d流出,而是在短时间内充满第1排出通路13d后流出至空间47。在第1排出通路13d被完全充满后开始向滚珠轴承35供给清洁的润滑油,因此,能够快速地开始向滚珠轴承35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提高润滑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本发明的轴承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滚珠轴承35,也可以是滚柱轴承或滚针轴承,因此,本发明的滚动体不限定于滚珠35c,也可以是滚柱或滚针。
另外本发明的旋转轴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从动带轮轴16,也可以是驱动带轮轴15等其他轴。
另外,本发明的旋转部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螺母48,只要是嵌合在旋转轴的外周的部件,也可以是齿轮或座环。

Claims (8)

1.一种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中,将旋转轴(16)的一个轴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壳体(11)上的轴承(35)具备:外圈(35a),其与在所述变速器壳体(11)的凹部(43)形成的外圈支承部(43c)嵌合;内圈(35b),其嵌合于所述旋转轴(16)的外周;以及多个滚动体(35c),它们被配置在所述外圈(35a)和所述内圈(35b)之间,利用供给至所述凹部(43)的润滑油对所述轴承(35)进行润滑,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器壳体(11)与所述外圈(35a)之间具备使所述凹部(43)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1)的所述凹部(43)以外的空间(47)连通的第1排出通路(13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43)具备直径从所述旋转轴(16)的一个轴端侧朝向另一个轴端侧依次扩大的小径部(43a)、中径部(43b)和大径部(43c),所述大径部(43c)构成所述外圈支承部(43c),在所述旋转轴(16)的外周设置有被配置于所述中径部(43b)内的旋转部件(48),所述第1排出通路(13d)在所述中径部(43b)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第2排出通路(13e),所述第2排出通路(13e)从所述第1排出通路(13d)的中间部分支,在不通过所述外圈(35a)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1)的所述凹部(43)以外的空间(47)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连通通路(13f),所述连通通路(13f)在不通过所述外圈(35a)的外周面的情况下使所述凹部(43)与所述变速器壳体(11)的所述凹部(43)以外的空间(47)连通,所述连通通路(13f)的入口处于比所述第1排出通路(13d)的入口高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排出通路(13d)在中间部具备缩颈部(13g)。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离心翅片(51),所述离心翅片(51)与所述旋转轴(16)一体地旋转而对所述凹部(43)内的润滑油向径向外侧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具备轴流翅片(52),所述轴流翅片(52)与所述旋转轴(16)一体地旋转而对所述凹部(43)内的润滑油朝向所述轴承(35)沿轴向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排出通路(13d)的出口的高度与所述外圈(35a)的内周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
CN201510172369.5A 2014-04-23 2015-04-13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Active CN105020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9135A JP6245647B2 (ja) 2014-04-23 2014-04-23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JP2014-089135 2014-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0379A true CN105020379A (zh) 2015-11-04
CN105020379B CN105020379B (zh) 2017-09-22

Family

ID=54410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72369.5A Active CN105020379B (zh) 2014-04-23 2015-04-13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45647B2 (zh)
CN (1) CN1050203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6757B2 (ja) * 2014-12-15 2018-12-1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アリングの潤滑構造
JP6692186B2 (ja) * 2016-03-04 2020-05-1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潤滑構造
JP2021105425A (ja) * 2019-12-26 2021-07-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潤滑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859U (zh) * 1973-06-05 1975-02-13
JPS6357857U (zh) * 1986-10-02 1988-04-18
US5005437A (en) * 1987-07-07 1991-04-09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Device for cleaning lubricating oil in a gearbox
EP0661450A1 (en) * 1993-12-06 1995-07-05 Vickers Incorporated Rotary fluid pressure energy translating device with shaft seal
US20040213662A1 (en) * 2003-04-25 2004-10-28 Albright Randal K. Diesel engine water pump with improved water seal
EP2317181A1 (de) * 2009-10-28 2011-05-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chmiervorrichtung für Getrieb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3859U (zh) * 1973-06-05 1975-02-13
JPS6357857U (zh) * 1986-10-02 1988-04-18
US5005437A (en) * 1987-07-07 1991-04-09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Device for cleaning lubricating oil in a gearbox
EP0661450A1 (en) * 1993-12-06 1995-07-05 Vickers Incorporated Rotary fluid pressure energy translating device with shaft seal
US20040213662A1 (en) * 2003-04-25 2004-10-28 Albright Randal K. Diesel engine water pump with improved water seal
EP2317181A1 (de) * 2009-10-28 2011-05-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chmiervorrichtung für Getrieb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0379B (zh) 2017-09-22
JP6245647B2 (ja) 2017-12-13
JP2015206448A (ja)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3725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speed change mechanism
CN104061320B (zh) 小齿轮的润滑结构
CN104819274B (zh) 带有差速器润滑的车桥组件
CN104981632A (zh) 行星传动机构中的行星齿轮支承装置
US10385963B2 (en) Power transfer device
JP6390786B2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3477124A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4895932A (zh) 圆锥滚子轴承
CN106015534B (zh) 差动装置
CN105020379A (zh) 变速器的轴承润滑结构
CN104728408A (zh) 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US9945471B2 (en)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shaft
WO2018196902A1 (de) Getriebeeinrichtung, sowie darin vorgesehene ölführungsstruktur
DE102014218933B4 (de)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Hybridfahrzeug
US20190017542A1 (en) Rotary device
RU2541042C2 (ru) Механизм с циркуляцией смазочного материала
JP2008089147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072707B2 (ja)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US8177648B2 (en) Lubricant circuit including a cap plug
CN208281476U (zh) 传动装置,尤其用于轨道车辆的驱动系的传动装置
CN106015535A (zh) 汽车变速器润滑系统
CN100480549C (zh) 供油装置
CN111164336A (zh) 用于行星轮机构的润滑系统
CN111503251A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12377609B (zh) 车桥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