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8187A - 膜拉伸方法 - Google Patents

膜拉伸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8187A
CN103328187A CN2012800060410A CN201280006041A CN103328187A CN 103328187 A CN103328187 A CN 103328187A CN 2012800060410 A CN2012800060410 A CN 2012800060410A CN 201280006041 A CN201280006041 A CN 201280006041A CN 103328187 A CN103328187 A CN 103328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roller
stretching
drawing process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60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8187B (zh
Inventor
楠洋平
花田哲治
栗原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28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8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8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parallel with the direction of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BPREPARATION OR PRE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MAKING GRANULES OR PREFORMS; RECOVERY OF PLASTICS OR OTHER CONSTITUENTS OF WASTE MATERIAL CONTAINING PLASTICS
    • B29B13/00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B13/02Conditioning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by heating
    • B29B13/023Half-products, e.g. films,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8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29C35/080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B29C2035/082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using IR rad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和转印损伤之类的损伤缺点少、特别适合光学用途的热塑性树脂膜的拉伸方法。一种膜拉伸方法,利用前后辊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拉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以下条件下将膜纵向拉伸:在该前后辊之间,通过聚光式加热器分别从膜的上侧和膜的下侧向膜照射红外线,将从膜的上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a、将从膜的下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b,则a的部分与b的部分重合,且a、b均为10mm以上40mm以下。

Description

膜拉伸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膜的拉伸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和转印损伤之类的损伤缺点少,特别适合用于光学用途的热塑性树脂膜的拉伸方法。
背景技术
将热塑性树脂膜加热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然后利用辊之间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拉伸(纵向拉伸)的技术过去就是已知的,如专利文献1那样,已经知道了,通过从低速辊组通过,将聚酯膜等的热塑性树脂膜加热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下文中有时称作Tg。)以上的拉伸温度,然后利用辊圆周速度差别进行纵向拉伸的方法。此外,如专利文献1、2那样,已经提出了,使用低速的加热辊组和高速的冷却辊组,关于它们的材质,为了降低在膜上发生粘合或损伤等的表面缺欠,对辊表面材质以及辊表面粗糙度等进行了限定。
另一方面,作为以显示器用途为中心的光学用途的膜,希望具有优异的透明性、且光学缺点非常少。特别是随着产品的高性能化和高品质化,对降低光学缺点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关于厚度波动、损伤,已经成为了在基材膜的涂布加工之际发生光学的干涉斑驳和涂布缺点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之中,作为抑制厚度波动发生的纵向拉伸方法,已经知道了专利文献3那样的方法:设定在辊之间膜开始拉伸的位置(拉伸开始位置),在该拉伸开始位置、通过设置在膜宽度方向上的非接触方式的局部急速加热手段将热塑性树脂膜一边局部性地快速加热到该膜的Tg-5℃以上Tg+30℃以下的范围,一边进行纵向拉伸的方法。
此外,作为在表面上几乎不存在成为光学缺点的损伤的纵向拉伸方法,已经知道了专利文献4那样的方法:在纵向拉伸工序中使用加热装置、对膜加热之际,使辊之间长度方向上的加热幅度为2mm以上25mm以下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0-114476号公报(第1-4页)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3-56889号公报(第1-3页)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93946号公报(第1-3页)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167767号公报(第3页、第14-15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光学用途的膜,为了表现出其优异的透明性,很多情况作为膜基材采用实质上没有粒子或接近没有粒子的构造,结果存在以下问题:在为了膜表面平滑化,通过专利文献1、2那样的辊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加热时,膜表面与辊发生粘合,在与辊分离之际膜被纵向拉伸,或辊表面附着的异物或辊表面形状热转印到膜上,从而造成膜表面发生大量损伤。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和4的方法,通过辊之间的局部性膜加热,在辊之间设定拉伸开始位置,从而不会在与辊分离之后膜开始被纵向拉伸。
但专利文献3,如果为了防止低速辊上的膜粘合造成的损伤发生,而降低膜的预热温度,则拉伸时所需要的热量变得不足,在长度方向上成为不均匀拉伸,结果造成长度方向的厚度波动。若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提高辊之间的局部性快速加热手段的热量,则周边辊也被加热,结果、辊表面附着异物和辊表面形状被热转印给膜。
此外,专利文献4,虽然也根据纵向拉伸条件、原料树脂组成而异,但通常只要纵向拉伸前的膜为2000μm以上的厚膜,就没有问题,如果是比2000μm薄的膜,纵向拉伸时作用的张力会使膜沿着长度方向发生褶皱,此外,在膜厚度更厚的边缘部附近,发生膜的起伏,结果拉伸开始位置不稳定,发生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长度方向(也有时称作纵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之类的损伤缺点少、特别适合用于光学用途的热塑性树脂膜的拉伸方法。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方案。
(1).一种膜拉伸方法,是利用前后辊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拉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前后辊之间,通过聚光式加热器分别从膜的上侧和膜的下侧向膜照射红外线,将从膜的上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a、将从膜的下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b,则a的部分与b的部分重合,且a、b均为10mm以上40mm以下。
(2).如上述(1)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将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下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A、将从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上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B,A、B均为10mm以上30mm以下。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膜拉伸方法,长度a、b均为25mm以上40mm以下。
(4).如上述(1)~(3)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照射长度a的部分和照射长度b的部分的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一致,长度a的部分与长度b的部分等同。
(5).如上述(2)~(4)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A和B相等。
(6).如上述(1)~(5)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为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输出功率的1.2倍以上3.0倍以下。
(7).如上述(1)~(6)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着长度方向拉伸前的膜厚度为300μm以上3000μm以下。
(8).如上述(1)~(7)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的拉伸倍率为2倍以上4倍以下。
(9).如上述(1)~(8)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在利用前后辊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拉伸之前具有预热工序,该预热中的加热温度为[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5]℃以上、[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5]℃以下。
(10).一种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1)~(9)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得到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特别适合光学用途的膜。此外,通过在纵向拉伸了的膜的表面设置易接合层、或进而进行横向拉伸而双轴拉伸,能够很好地作为棱镜片、防反射膜、硬涂膜、光扩散板等的基膜、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前面板中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膜或电磁波吸收膜的基膜、触摸面板或透明导电性膜的基膜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辊拉伸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图1中辊间拉伸部的放大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能够使用的、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有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有时简称为PET。下文中的括号内也同样。)、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PT)、聚亚乙基对氧基苯甲酸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等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与作为共聚成分的例如,二甘醇、新戊二醇、聚烷撑二醇等的二醇成分、己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等的二甲酸成分等进行共聚而成的聚酯树脂、以及聚缩醛树脂、聚苯硫醚树脂等。此外,能够很好地用于相位差、厚度波动的控制要求严格的光学用途,对于以聚碳酸酯树脂、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丙烯酸系树脂等非晶性树脂作为构成成分的膜的纵向拉伸也有效果。
作为PET的聚合法,可以利用使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以及根据需要加入的其它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直接反应的直接聚合法,以及使对苯二甲酸的二甲基酯(根据需要,可含有其它二羧酸的甲基酯)与乙二醇(根据需要,可含有其它二醇成分)进行酯交换反应的酯交换法等任意制造方法。
本发明,从成本、生产性的观点适合使用熔融制膜法。熔融制膜法根据使用的模头的形状可以分为直模法(straight die method)、十字头模头法(cross head die method)、平模法(flat die method)、特殊模头法,本发明的拉伸方法优选采用平模法的制膜法。在将原料树脂熔融挤出之际,优选将原料树脂使用料斗干燥机、桨叶干燥机等干燥机、或真空干燥机进行干燥。如此由树脂原料干燥后、通过熔融挤出装置等熔融了的树脂,在经齿轮泵计量后连续送向模头。模头只要是其内部的熔融树脂的滞留量少的设计即可,平模法中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歧管(manifold)模头、衣架(coat hanger)模头、鱼尾(fish tail)模头中的任一类型。将由模头以片状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转鼓等的冷却介质上冷却固化,就能够得到膜。在通过平模法进行熔融制膜中,能够通过调节挤出温度、牵拉时的牵拉速度和模头的模唇间隙来得到规定的膜厚。
作为本发明的拉伸方法的实施对象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目的来适当选择,但一般优选纵向拉伸前(沿着长度方向拉伸前)的膜厚度为10μm以上3000μm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为300μm以上3000μm以下。膜厚度低于10μm时,在纵向拉伸之际,有时容易发生破断等情况,成品率恶化,在大于3000μm时,透明性降低,作为部件的厚度变得过大。进而、低于300μm的膜,虽然根据纵向拉伸条件、热塑性树脂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通过纵向拉伸时受到的张力和膜边缘附近的膜宽度收缩,膜长度方向的褶皱明显变得更容易发生。但大于2000μm的膜,几乎不发生膜长度方向的褶皱,所以也可以利用专利文献4那样的现有技术进行纵向拉伸。
纵向拉伸前的膜的任意的方向中的厚度波动优选为膜厚度的2.5%以下,例如在膜厚度为1500μm时,厚度波动优选在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都为37.5μm以下。这是由于,根据厚度波动的形状和位置的不同,有时在进行纵向拉伸之际、厚度薄的部位经局部纵向拉伸而容易产生长度方向上的褶皱的缘故。
下面使用图1和图2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是膜的纵向拉伸方法中辊拉伸装置1的概略截面图。辊拉伸装置1,从膜2的行进方向(长度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有低速辊3和高速辊3’,辊3、3’各具有用于咬送膜2的咬送辊4、4’,在辊3、3’间且膜2的上侧和下侧配置有聚光式加热器和其壳体5、5’。图2是辊间拉伸部的放大概略截面图。在辊间拉伸部,从膜2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的照射长度6,由上侧聚光式加热器的焦点7、和从上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5的下端到膜2的拉伸开始前的上侧表面的距离8决定。它们成以焦点7为顶点、以照射长度6和壳体下端部的照射幅度9为底边的2个三角形的相似关系,所以照射长度6可以根据[照射长度6]=[照射幅度9]×(1-[距离8]/[从壳体5下端到焦点7的距离])的关系求出。同样,从膜2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上的照射长度6’由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焦点7’、和从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5’的上端到膜2的拉伸开始前的下侧表面的距离8’决定。它们成以焦点7’为顶点、以照射长度6’和壳体上端部的照射幅度9’为底边的2个三角形的相似关系,所以照射长度6’可以根据[照射长度6’]=[照射幅度9’]×(1-[距离8’]/[从壳体5’上端到焦点7’的距离])的关系求出。此外,照射长度6、6’的部分在膜上有彼此重合部分。此时的“彼此重合部分”是,将上侧聚光式加热器向膜的一面照射的光直接向另一面投影,此时与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照射光重合的部分。
各聚光式加热器的焦点7、7’设定成夹持膜、而不进入相反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内为宜。这是由于,在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内具有焦点的情况,壳体内部的红外线加热器主体和其电装机器等会局部变为高温,超过耐热温度而造成寿命降低或导致故障的缘故。此外,焦点,只要没有特别理由,就可以设定在聚光式加热器的膜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延长线上,这样能够将红外线向周围的扩散抑制在最小限度。
从口模熔融挤出、在冷却鼓等上冷却固化了的膜,在先被预热辊或热风、红外线加热器等在纵向拉伸前预热后,在被赋予了圆周速度差别或张力差别的低速辊和高速辊之间,一边从膜上侧和下侧由聚光式加热器照射红外线,一边进行纵向拉伸。需说明的是,为了防止辊上的膜滑动,如图1所示,优选相对于低速辊3和高速辊3’夹着咬送辊4、4’等,进行张力去除。进而、纵向拉伸工序并不限于1个区间,例如也可以在低速辊和高速辊之间设置中间速度辊,赋予圆周速度差别,从而进行多段拉伸。
在要将本发明得到的膜用于光学用途的场合,要求无缺损性,但由于在发生实际的拉伸过程时与辊接触,膜表面就会发生损伤,所以在实际的拉伸过程,在不接触的辊间加热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而进行拉伸。因此,使预热温度为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但过低温度不能有效地进行预热,所以应为一定程度高的温度。此外,即使是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有时膜表面也会与低速辊粘合,在将膜与辊剥离之际发生微小损伤。因此,预热温度,优选为[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0]℃以上、[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5]℃以上、[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5]℃以下的范围。
如此得到的纵向拉伸了的膜,被冷却的高速辊组移送,或从冷却箱通过,从而被冷却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在该冷却之际,若膜以温度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状态被移送,则膜会在高速辊上被纵向拉伸,发生损伤,或膜在冷却箱中被纵向拉伸而发生厚度波动,所以优选尽量急速地冷却。
辊的材质,适合使用不锈钢或铁制以及对它们进行镀敷处理的金属制辊、在金属制的芯金属上覆盖橡胶的橡胶辊、在金属制的芯金属上覆盖陶瓷而成的陶瓷辊等。此外,为了加热,适合以下方法:使芯金属为中空、内部通入被加热的蒸汽、热水或热介质而进行加热的方法,或向内部施加电热线而加热的方法,或用电磁波进行感应加热而加热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拉伸方法中使用的聚光式加热器,在以聚光或隔热为目的的金属等制造的壳体的内部具有红外线加热器,该红外线加热器的波长要从短波长~中波长(0.8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根据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的吸收效率和必要热量来适宜选择。由于光具有与其振动次数(波长的倒数)相应的能量,所以波长越短,就具有越高的能量。因此,如果热塑性树脂的吸收效率在上述波长0.8μm以上3.0μm以下的范围没有太大变化,通过选择短波长(0.8μm以上2.0μm以下),就能够得到更高的能量密度。
红外线加热器的总输出,要根据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的红外线波长的吸收效率、预热温度、拉伸倍率等的拉伸条件而适宜选择。例如,将波长1.1μm的红外线加热器(ハイベック公司制)设置在膜上侧和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壳体内,热塑性树脂拉伸所需要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量,以在热塑性树脂的单位重量(1kg)计、优选在10W·h/kg以上23W·h/kg以下的范围选择,更优选在12W·h/kg以上21W·h/kg以下。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量低于10W·h/kg的场合,如果不将预热温度设定在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则拉伸所需要的热量不足,结果会发生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之类的损伤缺点。在高于23W·h/kg的场合,即使能够进行拉伸,实质上也不能伴随着分子取向的变化,即接近所谓的超级拉伸(スーパードロー)的状态,所以得不到必要的物性。
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各输出功率,要根据辊拉伸装置的构造、制膜条件等来适宜选择。例如,如图1和图2中的记载,在使用由具有覆盖硅橡胶的咬送辊的一对金属制辊组成的辊拉伸装置的场合,膜下侧的膜面被辊间拉伸部紧前面的低速辊加热,所以优选膜上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比膜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高。通过使从膜两面接收到的热量更相等,能够进行均匀拉伸,进一步降低厚度波动。进而、由于辊造成的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尤其容易由咬送辊造成,所以要抑制来自膜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膜透过光造成咬送辊的加热,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各输出功率优选为,具有咬送辊的膜上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为膜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的1.2倍以上3.0倍以下。在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比大于3.0倍时,膜两面受到的热量之差变大,容易由拉伸造成厚度波动。
聚光式加热器配置在辊之间、且膜的上侧和下侧的膜宽度方向,膜长度方向的设置位置要根据纵向拉伸工序进行适宜选择,但由于实际的拉伸开始位置在辊之间,所以优选聚光式加热器在辊之间的中心附近的位置。此外,为了使拉伸开始位置稳定,优选使膜上侧和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膜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
此外,在将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下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A、将从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上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B之际,优选A和B分别为10mm以上30mm以下,更优选为,A和B为10mm以上30mm以下且相等。在距离A和B比10mm窄的场合,在膜沿着长度方向产生褶皱、起伏之际,壳体和膜容易接触,发生膜损伤,或在接触大时膜破断。反之,在距离A和B比30mm还远时,红外线向周围的泄漏造成周边辊、部件的加热,进一步造成膜与辊粘合,或发生热转印,从而发生膜损伤。此外,通过使距离A和B相等,来自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能够使膜加热均匀,使拉伸开始位置更加稳定。
进而、优选在聚光式加热器壳体内的红外线加热器的背面或/和侧面设置红外线的反射板,将反射光聚光到焦点。焦点在光源相对反射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地进行反射的交点产生。反射板不仅能够使该红外线加热器的反射光聚光,而且来自相对于膜设置在相反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红外线透过光也在该壳体内再反射,有助于膜的加热,所以能够防止红外线向周围的泄露造成的不良影响,特别是能够防止低速辊和咬送辊的加热造成的粘合损伤和转印损伤的发生,进而、与过去仅设置在膜面的一侧(主要是上侧)的状态相比,红外线的损失少,所以能够以更少能量有效对膜进行加热。换而言之,能够使加热器输出有余力,所以能够应对比过去更高速的纵向拉伸,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中所谓的聚光式加热器,在以聚光、隔热为目的的金属等制造的壳体内部具有红外线加热器,能够将从该红外线加热器扩散的红外线(下文中有时称作扩散光。)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汇聚,更优选仅将扩散光的一部分汇聚。例如,优选是通过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反射板仅将红外线的反射光汇聚的状态、即红外线的扩散光和汇聚光混合存在的状态。通过扩散光即使在辊之间也能够使膜预热,通过汇聚光能够使膜在被加热的范围中拉伸开始位置更稳定。
在将从膜上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的照射长度设为a、将从膜下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的照射长度设为b之际,由于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彼此重合的部分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最高,所以通过选择红外线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使该部分为膜拉伸开始位置,能够使拉伸开始位置稳定。反之,在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不具有重合的场合,膜拉伸开始位置不稳定,所以在长度方向上产生拉伸波动,结果形成大的厚度波动,因而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彼此重合是必要的。这里,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具有重合是指,将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向膜的一面上的照射光直接投影到膜的另一面上时,与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照射光存在重合部分。
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只要具有重合,照射长度a和b的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也可以不同。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具有重合是指,a的部分与b的部分错开、而部分重合的情况,和a(或b)的部分被包含在b(或a)的部分中的情况。在使膜上侧和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对齐、且焦点设定在聚光式加热器的中心位置的延长线上的情况,优选为照射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的各自的中心位置为长度方向上一致、最优选长度a的部分与b的部分等同的情况。
此外,照射长度a和b分别优选为10mm以上40mm以下,更优选分别为25mm以上40mm以下,拉伸开始点最稳定的是30mm以上40mm以下。过去一直认为,低于10mm的较窄的照射长度时、膜拉伸开始位置更为稳定,虽然也根据纵向拉伸条件和构成膜的热塑性树脂而异,但一般在纵向拉伸前的膜厚度比2000μm薄时,纵向拉伸时受到的张力和膜边缘附近的膜宽度收缩容易造成膜长度方向的褶皱和起伏发生,褶皱和起伏使得膜上的照射长度不稳定,拉伸开始位置变得不稳定。即使是发生膜的褶皱和起伏的状态,拉伸开始位置最稳定的是照射长度为25mm以上40mm以下的时候。若照射长度比40mm长,则在照射长度中拉伸开始位置变动,而不稳定,所以发生拉伸波动、成为膜的厚度波动。
聚光式加热器的膜长度方向的壳体幅度根据红外线加热器的最大输出功率而适宜选择。在膜上侧和下侧的壳体幅度不同的场合,为了抑制膜上侧辊和周边部件被红外线加热,优选上侧壳体幅度比下侧壳体幅度大,以使朝向膜上侧的红外线无泄漏,反之,为了抑制膜下侧辊和部件被红外线加热,优选下侧壳体幅度比上侧壳体幅度宽。更优选为,膜上侧和下侧的壳体幅度相同,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少红外线的泄漏。
此外,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部分优选为能够内部通入冷却的空气或水而冷却的结构。这样能够防止由于超过壳体内部的红外线加热器和其电装机器的耐热温度而寿命降低或发生故障,此外,防止壳体其本身变为加热源,使周边辊、部件升温。
本发明中,纵向拉伸的倍率,要按照目的来适宜选择,但一般以韧性、柔性的提高为目的而选择1.2倍以上的范围,为了表现出强度、相位差,而选择1.5倍~4倍的范围。此外,辊速度,要根据目的、设备的大小、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种类等来适宜选择,但一般在拉伸前的移送速度是1~50m/min。
实施例
下面基于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下述实施例限定。在各实施例的记述之前,先讲述实施例中采用的各种物性的测定方法。
(1)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取试样(膜)约5mg,使用差示扫描热量计(セイコー电子工业公司制RDC220型),在氮气氛围中、从25℃到200℃的范围以20℃/分的升温速度进行测定,基于第一轮的测定结果来确定。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求法是,依照JIS-K-7121(1987)的9.3项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求法,取测定图线的距离各基线的延长直线沿着纵轴方向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阶梯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的交点温度。需说明的是,在具有多个阶梯状变化部分的场合,采用测定范围内较低的值。
(2)膜的平均厚度
使用数码千分尺MDC-25MJ(Mitsutoyo制),为了排除膜边缘部的影响,在除膜宽度方向的两端各100mm以外的宽度方向的范围,测定纵向拉伸前或纵向拉伸后的膜的宽度方向上10点的厚度,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膜的平均厚度](将小数点以下四舍五入)。
(3)膜的厚度波动
将纵向拉伸前或纵向拉伸后的膜沿着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切出50mm宽,使用アンリツ株式会社制“フィルムシネックス”,一边以测定压0.15g的负荷以1.5m/min的速度行进,一边连续测定厚度,长度方向在长度1m的范围,宽度方向在除两端100mm以外的宽度方向的范围,求出其厚度图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将[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除以上述[膜的平均厚度],从而求出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厚度波动R(%)。
在纵向拉伸后的厚度波动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为2.4%以下时,判断厚度波动为良。
(4)平均表面粗糙度
由于在膜上发生咬送辊等辊表面形状的热转印时,膜表面粗糙度会变化,所以使用三维表面粗糙度计(小坂研究所制、ET4000AK),以以下条件通过触针法进行测定。表面粗糙度是,取粗糙曲面的高度和粗糙曲面的中心面的高度之差,以其绝对值的平均值表示。需说明的是,取膜两面的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值作为本发明中的表面粗糙度SRa。
针径 2(μmR)
针压 10(mg)
测定长度 500(μm)
纵向倍率 20000(倍)
CUT OFF (阈值)250(μm)
测定速度 100(μm/s)
测定间隔 5(μm)
记录根数 80根
滞后宽度 ±6.25(nm)
基准面积 0.1(mm2)
在实质上不含添加粒子的热塑性树脂的场合,在其SRa为4.0nm以上时,使用作为强光源的摄影灯(LPL公司制“VL-G301”),在暗室中目视观察膜,就能够确认辊的表面形状转印。若SRa为4.0nm以上,就判断表面形状转印为不良。
(5)膜损伤的测定
将纵向拉伸后的膜在暗室中使用作为强光源的摄影灯(LPL公司制“VL-G301”)沿着长度方向目视观察10m,检测损伤,基于由辊引发产生的损伤具有周期性节距,计数由低速辊即预热辊产生的损伤有多少系列。无损伤的为合格,损伤为1个系列以上的是不合格。
(实施例1)
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几乎不含有基于聚合催化剂残渣等而产生的内部粒子以及惰性粒子的特性粘度0.65dl/g、Tg8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粒料。充分真空干燥后,不加入添加粒子就使用单轴挤出机以单一原料在285℃下挤出,通过齿轮泵使排出量恒定,然后通过宽1000mm的平模以片状排出,得到平均厚度1500μm、密度1.34g/cm3、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为2.4~2.5%的膜。接着,如图1和图2中记载,在由具有φ250mm的覆盖有机硅橡胶(橡胶硬度60度)的咬送辊的φ250mm的金属制辊组成的一对辊之间,将具备波长1.1μm的红外线加热器(600V、24kW/m)和红外线反射板的聚光式加热器(ハイベック公司制“近红外线加热器:HYL-1000”)配置在膜的上侧和下侧,它们都对准膜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使用调节成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a和b均为30mm、且重合30mm、聚光式加热器壳体和膜面的距离A和B为20mm的辊拉伸装置。使上述膜的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10m/min,在10个φ250mm金属制辊组成的辊组中以辊温度70℃进行预热,然后一边向本发明所涉及的膜的上侧和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施加总电力20kW(上侧13kW、下侧7kW),一边沿着长度方向纵向拉伸3.0倍,然后用由5个φ250mm金属制辊组成的辊组,以辊温度25℃进行冷却,得到纵向拉伸膜。各种条件如表1所示。此外,对如此得到的纵向拉伸膜的平均厚度、厚度波动、平均表面粗糙度、预热辊损伤分别进行测定,表2中示出了结果。得到了厚度波动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为2.4%以下,比拉伸前变好,平均表面粗糙度为4nm以下,无辊的表面形状转印、此外没有预热辊造成的损伤的膜。
(比较例1)
除了将聚光式加热器仅设置在膜上侧这一侧、使预热辊温度为80℃、使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15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通过预热来补充拉伸所需要的热量,预热辊上的膜粘合造成了预热辊损伤。
(比较例2)
除了将聚光式加热器仅设置在膜上侧这一侧、并使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24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用红外线加热器来补充拉伸所需要的热量,且膜下侧没有聚光式加热器,从而使得红外线向周围的泄漏增加,周边辊、部件被加热,结果发生了预热辊的粘合损伤、咬送辊的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
(比较例3)
除了使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仅为红外线的反射板或不设置焦点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扩散光、且使预热辊温度为80℃、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20kW(上侧13kW、下侧7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从而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拉伸开始位置不稳定,厚度波动比拉伸前还差。此外,通过预热来补充拉伸所需要的热量,结果、预热辊上的膜粘合造成了预热辊损伤。进而、红外线向周围的泄漏增加,周边辊、部件被加热,结果、通过咬送辊发生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
(比较例4)
除了使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仅为红外线的反射板或不设置焦点的红外线加热器的扩散光,且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25kW(上侧17kW、下侧8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从而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与比较例3同样、拉伸开始位置不稳定,厚度波动比拉伸前还差。此外,用红外线加热器来补充拉伸所需要的热量,结果、红外线向周围的泄漏增加,周边辊、部件被加热,结果发生预热辊的粘合损伤、咬送辊的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
(比较例5)
除了以照射长度a的部分和b的部分在膜上不重合的方式配制成膜上侧和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和其壳体的膜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错开20mm、且使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25kW(上侧17kW、下侧8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拉伸开始位置在加热长度中不稳定,厚度波动比拉伸前还差。此外,通过壳体的中心位置偏移,红外线向周围的泄漏增加、周边辊、部件被加热,结果、发生了预热辊造成的粘合损伤。
(实施例2)
除了使拉伸前的平均厚度为300μm、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50m/min、预热辊温度为7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3)
除了使拉伸前的平均厚度为3000μm、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5m/min、预热辊温度为6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4~17)
除了使照射长度a和b为10~40mm、并使a部分和b部分重合10~40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尽管厚度波动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都比实施例1恶化,但比拉伸前变好,特别是照射长度a和b为25~40mm的实施例12、13、16、17中,厚度波动为2.0%以下,变得更好了。此外,在照射长度a的部分和b的部分重合量相同的条件时,a的部分和b的部分等同的条件,厚度波动变得更好。
(比较例6~16)
除了使照射长度a和b为5~45mm、a的部分和b的部分的重合为5~40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膜面上的加热长度上的拉伸开始位置不稳定,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差。
(实施例18~25)
除了使距离A和B为10~35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除了实施例18以外,平均表面粗糙度均比实施例1变差,特别是距离A或B为35mm的实施例20、23~25,尽管平均表面粗糙度大于3nm,但得到了经目视检查、没有辊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厚度波动方面优异的膜。此外,在是距离A和B相等的条件时,厚度波动变得更好,平均表面粗糙度也变得更小。
(实施例26~27)
除了使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15~25kW(上侧10~17kW、下侧5~8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尽管厚度波动或平均表面粗糙度比实施例1差、但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好、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28)
除了使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电力为上侧11kW、下侧9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尽管厚度波动和平均表面粗糙度比实施例1变差,但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好、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29)
除了使膜上侧和下侧的红外线加热器的电力为上侧15kW、下侧5kW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尽管厚度波动比实施例1变差,但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好、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30~32)
除了使纵向拉伸倍率为2.0~4.0倍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33~37)
除了使拉伸前的平均厚度为300~3000μm、并且以平模的吐出量固定、没有变化的方式使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5~50m/min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好,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38)
除了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Tg120℃、密度1.34g/cm3的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粒料,并且使拉伸前的平均厚度为350μm、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43m/min、预热辊温度为110℃、纵向拉伸倍率为3.5倍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实施例39~40)
除了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非晶性环状烯烃共聚物(COC)(日本ポリプラ公司制“TOPAS”、Tg130℃、密度1.02g/cm3)或环状烯烃聚合物(COP)(日本ゼオン公司制“ゼオノア、Tg160℃、密度1.01g/cm3)的粒料,且使拉伸前的平均厚度为200μm、拉伸前的移送速度为30m/min、预热辊温度为125~155℃、红外线加热器的总电力为7kW(上侧4kW、下侧3kW)、纵向拉伸倍率为2.0倍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纵向拉伸膜。表1中示出了各种条件,表2中示出了各种测定结果。得到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方面优异、且辊造成的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的膜。
[表1-1]
Figure BDA00003544134200191
[表1-2]
Figure BDA00003544134200201
[表2]
Figure BDA00003544134200211
通过上述实施例、比较例可以清楚地知道以下内容。
即、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热塑性树脂膜,是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比拉伸前变好,且由平均表面粗糙度表示的辊造成的表面形状的转印损伤不存在,此外,预热辊造成的粘合损伤也不存在的膜。
产业可利用性
通过上述本发明的纵向拉伸方法得到的热塑性树脂膜,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厚度波动优异、且粘合损伤、转印损伤等损伤缺点少、特别是能够很好地在光学用途中使用,此外,通过在纵向拉伸了的膜的表面上设置易接合层、或进而进行横向拉伸而双轴拉伸,能够很好地作为棱镜片、防反射膜、硬涂膜、光扩散板等的基膜、等离子体显示器的前面板中使用的近红外线吸收膜或电磁波吸收膜的基膜、触摸面板、透明导电性膜的基膜使用。
符号说明
1:辊拉伸装置
2:膜
3:低速辊
3’:高速辊
4:咬送辊
4’:咬送辊
5: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和其壳体
5’: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和其壳体
6:上侧聚光式加热器在膜面上的照射长度a的部分
6’:下侧聚光式加热器在膜面上的照射长度b的部分
7:上侧聚光式加热器的焦点
7’: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焦点
8:从上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下端到膜面的距离A
8’:从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上端到膜面的距离B
9:上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下端部的照射幅度
9’:下侧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上端部的照射幅度

Claims (10)

1.一种膜拉伸方法,是利用前后辊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拉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前后辊之间,通过聚光式加热器分别从膜的上侧和膜的下侧向膜照射红外线,将从膜的上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a、将从膜的下侧照射来的红外线的汇聚光在膜面上的长度方向照射长度设为b,则a的部分与b的部分重合,且a、b均为10mm以上40mm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将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下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A、将从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壳体上端到膜面的距离设为B,A、B均为10mm以上30mm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拉伸方法,长度a、b均为25mm以上40m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照射长度a的部分和照射长度b的部分的各自的中心位置在长度方向上一致,长度a的部分与长度b的部分等同。
5.如权利要求2~4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A和B相等。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膜上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输出功率为膜下侧的聚光式加热器的输出功率的1.2倍以上3.0倍以下。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着长度方向拉伸前的膜厚度为300μm以上3000μm以下。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其特征在于,长度方向的拉伸倍率为2倍以上4倍以下。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在利用前后辊的圆周速度差别将膜沿着长度方向进行拉伸之前具有预热工序,该预热中的加热温度为[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15]℃以上、[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5]℃以下。
10.一种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膜拉伸方法。
CN201280006041.0A 2011-03-22 2012-02-08 膜拉伸方法 Active CN1033281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2747 2011-03-22
JP062747/2011 2011-03-22
PCT/JP2012/052825 WO2012127917A1 (ja) 2011-03-22 2012-02-08 フィルムの延伸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8187A true CN103328187A (zh) 2013-09-25
CN103328187B CN103328187B (zh) 2015-09-30

Family

ID=46879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6041.0A Active CN103328187B (zh) 2011-03-22 2012-02-08 膜拉伸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01680A1 (zh)
EP (1) EP2689914B1 (zh)
JP (1) JP5812000B2 (zh)
KR (1) KR101929597B1 (zh)
CN (1) CN103328187B (zh)
TW (1) TWI577532B (zh)
WO (1) WO201212791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405B (zh) * 2016-04-15 2019-03-15 上海福助工业有限公司 薄膜包装袋热切封边工艺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3129611A1 (ja) * 2012-02-29 2015-07-30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071459B2 (ja) * 2012-11-19 2017-02-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AR103007A1 (es) * 2014-12-09 2017-04-12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na película, un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 la película, un envase que comprende la película y un método de fabricación del envase
JP6566728B2 (ja) * 2015-05-29 2019-08-28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3508A (en) * 1979-04-11 1981-10-06 Agfa-Gevaert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ngitudinally stretching a substantially amorphou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WO2008044671A1 (fr) * 2006-10-11 2008-04-17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cédé d'étirage longitudinal de film en résine thermoplastique et film étiré longitudinalement fabriqué par ce procédé
JP2010099946A (ja) * 2008-10-24 2010-05-06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1520058U (zh) * 2009-10-26 2010-07-07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965920A (en) * 1970-01-06 1975-04-15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Embossed polyester film preparation
JPS50114476A (zh) 1974-02-25 1975-09-08
JPS6328626A (ja) 1986-07-23 1988-02-06 Toray Ind Inc プラスチツクフイルムの冷却方法
EP0299560B1 (en) * 1987-07-14 1994-09-14 Agfa-Gevaert N.V. Process for making a curled photographic film
JPH09141736A (ja) * 1995-11-21 1997-06-03 Toray Ind Inc 2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58458A (ja) * 1997-03-19 1998-09-29 Toray Ind Inc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81015A (ja) * 1998-12-18 2000-06-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写真フィルム用支持体の製造方法
JP4441838B2 (ja) * 2000-06-01 2010-03-3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複合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及び感熱転写記録材料用基材フィルム
KR100561960B1 (ko) * 2000-04-03 2006-03-21 도요 보세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동 함유 폴리에스테르계 필름
EP1873562A4 (en) * 2005-04-14 2010-10-20 Teijin Ltd REFLECTION SHEE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9096051A (ja) * 2007-10-16 2009-05-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7767A (ja) 2008-12-22 2010-08-05 Toyobo Co Ltd 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93508A (en) * 1979-04-11 1981-10-06 Agfa-Gevaert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ngitudinally stretching a substantially amorphou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film
WO2008044671A1 (fr) * 2006-10-11 2008-04-17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cédé d'étirage longitudinal de film en résine thermoplastique et film étiré longitudinalement fabriqué par ce procédé
JP2010099946A (ja) * 2008-10-24 2010-05-06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1520058U (zh) * 2009-10-26 2010-07-07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35405B (zh) * 2016-04-15 2019-03-15 上海福助工业有限公司 薄膜包装袋热切封边工艺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27917A1 (ja) 2012-09-27
KR20140003578A (ko) 2014-01-09
CN103328187B (zh) 2015-09-30
JPWO2012127917A1 (ja) 2014-07-24
KR101929597B1 (ko) 2018-12-14
EP2689914B1 (en) 2019-01-23
JP5812000B2 (ja) 2015-11-11
EP2689914A4 (en) 2014-11-19
EP2689914A1 (en) 2014-01-29
US20140001680A1 (en) 2014-01-02
TWI577532B (zh) 2017-04-11
TW201302435A (zh)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8187A (zh) 膜拉伸方法
CN101308222B (zh) 光学片制造方法及光学片
CN102481771B (zh) 含空腔热收缩性聚酯系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8251A (zh)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CN105676336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层叠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980134A (zh) 热收缩性聚酯系薄膜
JPWO2020095725A1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39915A (zh) 用于同步拉伸的薄膜珠粒的加热
JP2016153228A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7030319A (ja) 熱収縮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039807A (ja) 縦一軸延伸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縦一軸延伸位相差フィルム
JP6432212B2 (ja) 離型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9233918A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99946A (ja)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20140352776A1 (en) Polyester film, solar cell backsheet, and solar cell
KR20170116149A (ko) 폴리에스터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태양 전지용 이면 보호 시트와, 태양 전지 모듈
JP2016140990A (ja) 縦延伸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9214463A (ja) 積層二軸延伸ポリエテルフィルム
JP2009214489A (ja) 積層二軸延伸ポリエ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8199798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3211534A (ja) フイルム製造方法
JP5793448B2 (ja) 光学機能シート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642244B2 (ja) 成形同時転写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461401B1 (ja) 二軸延伸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38485A1 (ja) 樹脂シート成型用離型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