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2234A - 收纳式后座 - Google Patents

收纳式后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2234A
CN103282234A CN2011800642991A CN201180064299A CN103282234A CN 103282234 A CN103282234 A CN 103282234A CN 2011800642991 A CN2011800642991 A CN 2011800642991A CN 201180064299 A CN201180064299 A CN 201180064299A CN 103282234 A CN103282234 A CN 103282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at cushion
ground
backrest
bre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42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82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22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with the locking mechanism on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cushion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Abstract

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椅背倾斜,也防止座垫动作。收纳式后座的座垫部具备锁定座垫本体的水平状态的座垫用锁定机构。座垫锁定机构具备:底板,具有上方开放并在上下方向延伸以使锁定用轴体进退的缺口;限制爪部,由进入缺口内的锁定用轴体推压而转动,限制锁定用轴体的上升动作;以及棘轮部,通过与限制爪部卡合而将该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锁定/解除。在缺口的下端部,设置有相对于缺口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辅助缺口。

Description

收纳式后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式后座。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后部座席中设置有收纳式后座,以便在没有乘客时能够扩大后部座席空间(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收纳式后座设置有座垫和靠背。在可就座状态中,座垫相对于地面大致水平地配置,靠背在座垫的后部呈立起状态。在收纳状态中,座垫在比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上大致水平地配置,靠背折叠而相对于地面大致水平地配置。从可就座状态向收纳状态转变时,用户分别解除座垫用的锁定和靠背用的锁定后,使座垫向脚底地面移动,使靠背倾倒。
在近年中,也开发了使座垫与靠背的倾倒动作连动而令其向脚底地面移动的机构。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0303号公报。
但是,若车辆由于事故等而正面撞击,则有时置于后座后方的行李箱中的货物撞击靠背的背面。若是如上所述地座垫与靠背的倾倒动作连动地动作的结构,则存在若由于来自背面侧的追撞而靠背向前方倾斜则座垫随意地动作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倾斜也防止座垫动作。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收纳式后座,
具备靠背部和座垫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部具备:
靠背本体,在地面上倾倒自如地立起;
靠背用锁定机构,锁定上述靠背本体的倾倒;
摆动部件,设置在上述靠背本体的下端部,若基于上述靠背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后上述靠背本体倾倒,则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
上述座垫部具备:
座垫本体,在上述靠背本体的前方在上述地面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上述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收容自如;
锁定用轴体,设置在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
座垫用锁定机构,设置于上述地面,通过与上述锁定用轴体卡合而锁定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
上述座垫锁定机构具备:
底板,具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上述锁定用轴体进退的缺口;
限制爪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被进入上述缺口内的上述锁定用轴体推压而转动,若该锁定用轴体进入到上述缺口的下端部,则封挡上述锁定用轴体的上方而限制该锁定用轴体的上升动作,维持上述座垫本体的水平状态;
棘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通过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而锁定/解除该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在上述缺口的下端部设置有相对于上述缺口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辅助缺口。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与自上述靠背本体的背面的冲击的载荷方向平行地设置上述辅助缺口。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为了防止上述锁定用轴体进入上述辅助缺口内,在上述底板上设置有封挡上述辅助缺口的进入防止部件,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在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时变形,开放上述辅助缺口。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是向上方突出以封挡上述辅助缺口的板簧。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形成为倒V字状,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底板的底部,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的另一端部从上述底板的底部抬起。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离防止部件,防止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由于变形而从上述底板分离。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本体以左右邻接的方式设置一对,
上述一对靠背本体分别具备:
靠背框架;
铰链部,设置在上述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将上述靠背框架支承于上述地面以使上述靠背框架倾倒自如,
在上述一对靠背本体的上述靠背框架上,以包围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的上述铰链部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靠背本体的上述靠背框架上,左右地设置有用于安装儿童座椅的一对钢索,
上述一对靠背本体中至少一方的靠背本体的上述钢索配置在该靠背本体的左右的下端部,
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本体的上述加强部件设置为包围与上述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的上述钢索。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的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通过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连结框架,架设在上述一对脚部之间,
上述连结框架形成为在上述座垫本体为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收纳式后座中,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框架安装于上述脚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上述连结框架的两端部固定在下述位置:从上述脚部的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向上述连结框架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以与缺口的下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辅助缺口,因此若货物从背面追撞而收纳式后座整体向前方移动,则锁定用轴体进入辅助缺口内。若进入辅助缺口内,则锁定用轴体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座垫本体本身也被锁定为水平状态。而且,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倾斜,由于为座垫本体被锁定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与靠背本体的倾倒连动地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以与自靠背本体的背面的冲击的载荷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辅助缺口,因此在因来自背面的冲击而收纳式后座整体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锁定用轴体收入辅助缺口内。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了防止锁定用轴体进入辅助缺口内,设置有封挡辅助缺口的进入防止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时锁定用轴体进入辅助缺口内。
而且,若因撞击等的冲击而对进入防止部件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则进入防止部件变形而将辅助缺口开放,因此能够仅在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倾斜的情况下将锁定用轴体收入辅助缺口内,能够锁定座垫本体。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进入防止部件是向上方突出以封挡辅助缺口的板簧,因此即使由于来自背面的撞击以外的某些原因而锁定用轴体与进入防止部件撞击,只要不满既定的载荷,则能够吸收该冲击。
并且,仅通过改变板簧的厚度、弹性系数就能够调整既定的载荷,载荷设定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形成为倒V字状的进入防止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底板的底部,进入防止部件的另一端部从底板的底部抬起,因此若由于锁定用轴体撞击而进入防止部件变形,则该另一端部与底部抵接。由此,能够以两级构造承接锁定用轴体,能够防止由于不满既定的载荷的冲击而开放辅助用缺口。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分离防止部件防止进入防止部件由于变形而从底板分离,因此能够可靠地引导进入防止部件的另一端部和底板的底部的抵接。
在此,本发明者发现,若置于后座后方的行李箱中的货物因正面撞击而与靠背的背面追撞,则该冲击集中在后座的中央部。因此,若如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那样在一对靠背本体的靠背框架上以包围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即中央侧的铰链部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则能够承受因置于行李箱中的货物追撞而造成的冲击,能够确保靠背部的分隔壁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以包围用于安装儿童座椅的一对钢索中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的钢索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因此能够以一个加强部件也提高钢索的强度。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连结框架形成为在座垫本体为地面上的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因此直到一对脚部将座垫本体从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引导至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都能够确保连结框架和座垫本体的中央部分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动作中连结框架与座垫本体接触,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的收容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由于连结框架固定于从脚部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向连结框架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连结框架安装于脚部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式后座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加强部件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用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用锁定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轴体的轨道和限制爪部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9A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B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C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棘轮部的凸轮面和限制爪部的凸轮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摆动部件的摆动路径和棘轮部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座垫本体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的概略结构的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是从图14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
图1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部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6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靠背部及座垫部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图8的进入防止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图8的底板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收纳式后座
2…靠背部
3…座垫部
4…靠背本体
5…靠背用锁定机构
6…摆动部件
7…座垫本体
8…座垫用锁定机构
9…切换机构
21、31…缓冲垫
41…靠背框架
42…背板部
43、44…铰链部
45a、46a…钢索
45b、46b…钢索
47a…加强部件
47b…加强部件
51…操作杆部
52…锁定部
71…锁定用轴体
72…姿态维持部
81…底板
82…限制爪部
83…棘轮部
84…进入防止部件
85…分离防止部件
91…框架部
92…脚底侧轴承部
93…座椅侧轴承部
94…引导部件
95…转动施力部
96…施力卡合部件
100…地面
101…支承托架
102…中心铰链托架
110…脚底地面
115…被卡止部分
811…平板
812…螺纹件
813…底部
814…平板本体
815…缺口
816…辅助缺口
817…第一转动轴
818…第二转动轴
819…止动件
821…凹部
822…施力弹簧
823…凸轮面
824…第一凸轮面
825…第二凸轮面
831…一端部
832…凸轮面
833…上侧部分
834…下侧部分
835…另一端部
836…第一推压面
837…第二推压面
841…一边部
842…一端部
843…另一端部
911、912…脚部
913…连结框架
914…转动轴部
915…轴孔
941…转动轴
942…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但是,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了各种技术上优选的限定,但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式后座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收纳式后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收纳式后座1A、1B左右地设置一对,能够分别独立地收纳。在此,右侧的收纳式后座1A形成为比左侧的收纳式后座1B宽度窄。
如图1所示,收纳式后座1A、1B具备靠背部2和座垫部3,它们由缓冲垫21、31覆盖。
首先说明靠背部2。靠背部2具备向车辆本体的地面100倾倒自如地立起的靠背本体4、及锁定靠背本体4的倾倒的靠背用锁定机构5。
如图2及图3所示,靠背本体4具备:靠背框架41,形成靠背本体4的外周;背板部42,安装于靠背框架41;以及铰链部43、44,设置在靠背框架41的左右的下端部,向地面100转动自如地支承靠背框架41,以使其倾倒自如。
靠背框架41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中结构不同。首先,说明右侧的收纳式后座1A的靠背框架41a。
如图3所示,右侧的靠背框架41a具备:第一管部411a,以包围背板部42a的上边及左右边的方式将一根管弯曲而成;以及第二管部412a,由配置在背板部42a的下边、与第一管部411a的两端部连结的直线状的管形成。由此,靠背框架41a的整体包围背板部42a的外周。
并且,在第一管部411a和第二管部412a所形成的左右的角部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钢索45a、46a。
铰链部43a、44a中车辆外侧的铰链部43a是与设置于地面100的支承托架10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轴,借助焊接固定于第二管部412a。
另一方面,铰链部43a、44a中车辆中央侧的铰链部44a是相对于设置于地面100的中心铰链托架102经由铰链轴44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托架。铰链部44a安装在背板部42a的左侧的下端部。在此,在背板部42a的左侧的下端部,以包围铰链部44a及钢索46a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件47a。
图4是示出加强部件47a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加强部件47a比背板部42a壁厚,借助焊接固定于第一管部411a及第二管部412a。在加强部件47a中的焊接部分471a、472a中,为了确保焊接强度而形成为肋状。并且,在加强部件47a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铰链部44a的螺纹部473a。由于铰链部44a经由该加强部件47a固定于背板部42a,因此铰链部44a的安装强度提高。
接着,说明左侧的收纳式后座1B的靠背框架41b。
如图3所示,左侧的靠背框架41b具备管部411b,其以包围背板部42b的全周的方式将一根管弯曲而成。此外,管部411b以右侧下端部进行倒角、仅背板部42b的右侧下端的角部不被包围的方式弯曲。并且,管部411b的两端部借助焊接在背板部42b的左侧下端部接合。在管部411b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管412b,其架设于管部411b的上边和下边。
在加强管412b及管部411b的下边所形成的左侧的角部、和管部411b的左边及下边所形成的角部,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钢索45b、46b。
铰链部43b、44b中车辆外侧的铰链部43b是与设置于地面100的支承托架10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轴,借助焊接固定于管部411b的左侧下端部。
另一方面,铰链部43b、44b中车辆中央侧的铰链部44b是相对于设置于地面100的中心铰链托架102经由铰链轴441转动自如地卡合的铰链托架。铰链部44b安装在背板部42b的右侧的下端部。在此,在背板部42b的左侧的下端部,以包围铰链部44b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件47b。
图5是示出加强部件47b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加强部件47b比背板部42b壁厚,借助焊接固定在管部411b的右侧下端部。加强部件47b遍及其全周地形成有肋471b,作为整体的强度提高。并且,在加强部件47b的上部及下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铰链部44b的螺纹部473b。由于铰链部44b经由该加强部件47b固定于背板部42b,因此铰链部44b的安装强度提高。
如图3所示,靠背用锁定机构5具备:操作杆部51,设置在靠背本体4的上部外侧;以及锁定部52,设置在靠背本体4的外侧部,与车体的被卡止部分115(参照图1)卡合。锁定部52在靠背本体4为立起状态时与车体的被卡止部分卡合,将该立起状态锁定,若操作操作杆部51,则与被卡止部分的锁定被解除,使靠背本体4成为倾倒自如的状态。
而且,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的靠背本体4的下端部设置有摆动部件6,若基于靠背用锁定机构5的锁定解除后靠背本体4倾倒,则摆动部件6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摆动部件6是将金属棒折曲为向下方延伸的矩形框状而形成的。摆动部件6借助焊接固定在第二管部412a及管部411b的各自的大致中央。
座垫部3具备座垫本体7、座垫用锁定机构8、及切换机构9。此外,其中仅座垫本体7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各自中宽度不同,座垫用锁定机构8及切换机构9在左右的收纳式后座1A、1B中都是相同的结构。
座垫本体7在靠背本体4的前方在地面100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地面100低一级的脚底地面110收容自如。以下,将座垫本体7在地面100上处于水平的状态称为水平状态,将座垫本体7收容在脚底地面110的状态称为收容状态。在该座垫本体7的后端部中央,向左右方向延伸地设置有与座垫用锁定机构8卡合的锁定用轴体71。并且,在座垫本体7的前侧下表面设置有姿态维持部72,其在收容状态时与脚底地面110接触,维持座垫本体7的姿态。
如图3所示,座垫用锁定机构8以配置在靠背本体4的下方、位于水平状态的座垫本体7的后方的方式设置于地面100。座垫用锁定机构8通过与锁定用轴体71卡合而将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锁定。
以下详细地说明座垫用锁定机构8。图6是示出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侧视图。如图6及图7所示,在座垫用锁定机构8中具备底板81、限制爪部82、及棘轮部83。
底板81具备左右一对的平板811,该平板811具备借助螺纹件812固定于地面100的底部813、及从底部813的内侧端部立设的平板本体814。在平板本体814上形成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缺口815。
图8是示出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和限制爪部82的关系的侧视图。如图8所示,沿着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形成缺口815,在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收容状态切换时,锁定用轴体71在缺口815内进退。此外,图8中的R1、R2是示出锁定用轴体71的轨道R的偏差的线,以即使轨道R在前后方向稍微偏差也能够收容锁定用轴体71的方式设定缺口815的宽度。在该缺口815的下端部设置有与缺口815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辅助缺口816。
在缺口815的后方,在一对底板81之间架设有转动自如地保持限制爪部82的第一转动轴817、及转动自如地保持棘轮部83的第二转动轴818。
并且,在一对底板81中至少一方的底板81的底部813上设置有进入防止部件84,为了防止锁定用轴体71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而封挡辅助缺口816。进入防止部件84是板簧,形成为倒V字状。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进入防止部件84,以使该倒V字状的一边部841封挡辅助缺口816的缺口815侧。进入防止部件84的一端部842固定在底板81的底部813中央,另一端部843从底部813抬起。若例如由于正面撞击而行李箱中的货物从后方撞上靠背本体4,则锁定用轴体71与进入防止部件84的一边部841抵接。此时,若对进入防止部件84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则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将辅助缺口814开放(参照图8的虚线部T)。在此,用于令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的既定的载荷能够通过改变进入防止部件84的板簧的厚度、弹性系数来调整。
在底板81的底部813上安装有分离防止部件85,其防止进入防止部件84因变形而从底板81的平板本体814分离。分离防止部件85是板状部件,在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的侧方,沿着前后方向配置。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被平板本体814和分离防止部件85夹持。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而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借助分离防止部件85防止其向从平板本体814分离方向的偏离。
而且,若货物从背面追撞而收纳式后座1A、1B整体向前方移动,则锁定用轴体71使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而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若进入辅助缺口816内则锁定用轴体71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座垫本体7本身也被锁定在水平状态。这样一来,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4倾斜,座垫本体也为被锁定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与靠背本体4的倾倒连动而动作。
限制爪部82借助第一转动轴817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板81。在限制爪部82的顶端部形成有锁定用轴体71所卡合的凹部821。将锁定用轴体71在该凹部821内卡合、顶端部向大致前方的状态称为限制状态(参照图8所示的单点划线T1),将锁定用轴体71从凹部821内分离、顶端部向大致上方的状态称为解除状态(参照图8所示的实线T2)。限制爪部82总是被施力弹簧822向变为解除状态的方向Y1施加作用力。
在限制爪部82的基端部形成有与棘轮部83卡合的凸轮面823。在该凸轮面823上形成有圆弧状的第一凸轮面824、及与第一凸轮面824连续而形成于下方的平面状的第二凸轮面825。第二凸轮面825在限制状态中与棘轮部83卡止,限制基于施力弹簧822的进一步的转动。并且,第二凸轮面825在解除状态中与设置在底板81的底部813的止动件819卡止,限制基于施力弹簧822的进一步的转动。
若由缺口815引导的锁定用轴体71与处于解除状态的限制爪部82的凹部821卡合,则限制爪部82被锁定用轴体71推压而转动。借助该转动,限制爪部82封挡锁定用轴体71的上方,封挡锁定用轴体71的上升动作,成为限制状态。此时,借助棘轮部83锁定限制状态。
棘轮部83借助第二转动轴818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板81。棘轮部83通过与限制爪部82卡合而将该限制爪部82的限制状态锁定/解除。棘轮部83的一端部831与限制爪部82的凸轮面823卡合,该端面成为凸轮面832。而且,棘轮部83总是被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向锁定限制爪部82的方向Y2施力。
图9是示意地示出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和限制爪部82的凸轮面823的关系的说明图。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为上侧部分833从下侧部分834向限制爪部82侧伸出地倾斜的形状。如图9A所示,限制爪部82从解除状态向限制状态转动的中途,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从限制爪部82的第一凸轮面824向第二凸轮面825切换卡合位置。此时,若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是平坦的,则切换以后的限制爪部82的转动路径如图9B、图9C的双点划线t1所示。但是,若如上所述地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的上侧部分833是从下侧部分834向限制爪部82侧伸出地倾斜的形状,则切换以后的限制爪部82的转动路径比图9B、图9C的双点划线t1所示的情况进一步转动。即,棘轮部83将限制爪部82的限制状态锁定时,将限制爪部82向缺口815侧推入,能够实现更加牢固的限制状态。
图10是示出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和棘轮部83的关系的侧视图。如图10所示,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配置在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上。另一端部835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へ字状,将内侧的面称为第一推压面836,将外侧的面称为第二推压面837。第一推压面836与倾倒时的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1交叉,以便在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被摆动部件6推压。另一方面,第二推压面837与立起时的摆动部件6的摆动路径K2交叉,以便在靠背本体4从倾倒状态立起时被摆动部件6推压。而且,第一推压面836及第二推压面837形成为,若被摆动部件6推压,则使棘轮部83向与被施力的方向Y2相反侧的方向转动而从摆动路径K退避。因此,无论是在使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时、或者从倾倒状态立起时的任意一种情况,都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退避。由此,从倾倒状态使靠背本体4立起时,即使摆动部件6与处于摆动路径K上的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抵接,也能够使棘轮部83从摆动路径K顺畅地退避,立起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此外,摆动部件6为,在靠背本体4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摆动部件6从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棘轮部83分离,在靠背本体4倾倒时,摆动部件6与棘轮部83的另一端部835抵接,解除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
而且,如图7所示,处于限制状态的限制爪部82由于棘轮部83的凸轮面832与限制爪部82的第二凸轮面825卡合,因此该状态被锁定。在该状态下,若靠背本体4从立起状态倾倒,则摆动部件6向箭头Y3的方向摆动,一边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一边推压棘轮部83的第一推压面836,使棘轮部83向箭头Y4方向转动。借助该转动,锁定被解除,借助施力弹簧822的作用力,限制爪部82转动,解除锁定用轴体71的限制,成为解除状态。
切换机构9切换座垫本体7的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图11是示出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的切换机构9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2是从左前方看的立体图,图13是从右前方看的立体图。如图11~图13所示,在切换机构9中具备框架部91、脚底侧轴承部92、座椅侧轴承部93、引导部件94、及转动施力部95。
图14是示出框架部91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4A是从图14B的a-a剖面线看的剖面图,图14B是主视图。如图14所示,在框架部91上设置有相互平行的一对脚部911、912、及连结一对脚部911、912的连结框架913。
脚部911、912由金属管形成,在其下端部形成有转动自如地被轴支承于脚底侧轴承部92的转动轴部914。并且,在脚部911、912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椅侧轴承部93的轴孔915。
连结框架913安装于一对脚部911、91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如图12及图13所示,连结框架913形成为下述形状: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而且,如图14A所示,连结框架913的两端部在从脚部911、912中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S向连结框架913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借助焊接等来固定。
并且,在左侧的脚部911和连结框架913上,借助焊接等安装有转动施力部95所卡合的主视大致L字状的施力卡合部件96。
如图11~图13所示,与一对脚部911、912对应地设置有一对脚底侧轴承部92,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既定间隔地设置于脚底地面110。并且,与一对脚部911、912对应地设置有一对座椅侧轴承部93,分别在左右方向上隔开既定间隔地固定于座垫本体7的下表面。由此,一对脚部911、912能够在支承座垫本体7的状态下,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对其进行引导。
引导部件94配置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外侧、成为车辆的中央侧的右侧。该引导部件94与一对脚部911、912一起对座垫本体7在水平状态和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引导部件94由金属的圆棒材形成,其两端部被弯折。引导部件94的上端部水平地轴支承于座椅侧轴承部93,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1。引导部件94的下端部水平地轴支承于脚底侧轴承部92,从而成为转动自如的转动轴942。引导部件94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941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座垫本体7侧的转动轴靠前方。另一方面,引导部件94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942配置在比一对脚部911、912的脚底地面110侧的转动轴靠前下方。由于是这样的位置关系,能够在收容状态时将座垫本体7大致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顺畅地收容。
转动施力部95在从水平状态至收容状态引导座垫本体7时对于一对脚部911、912中至少一方的脚部911施加转动力。转动施力部95是盘簧,配置在一对脚部911、912的内侧、脚部911的脚底地面110侧。而且,转动施力部95的内侧端部固定于左侧的脚底轴承部92,外侧端部与施力卡合部件96卡合。转动施力部95的外侧端部在座垫本体7处于水平状态时与施力卡合部件96卡合而向左侧的脚部911施加作用力。而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转动施力部95的外侧端部从施力卡合部件96分离。
具体地说明切换机构9的动作。图15是示意地示出切换机构9的动作的侧视图。图15的实线部示出处于水平状态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双点划线部示出切换动作时的座垫本体7及切换机构9。若从水平状态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被解除,则与转动施力部件95相对的推压消失,因此脚部911、912借助转动施力部件95的作用力而向前方转动,座垫本体7也向前方移动。在该移动时,借助引导部件94限制座垫本体7的晃动。并且,连结框架913形成为在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因此直到一对脚部911、912将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引导至收容状态,能够确保连结框架913和座垫本体7的中央部分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动作中连结框架913与座垫本体7接触,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收容后,连结框架913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使座垫本体7向下方落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并且,在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被引导的中途,转动施力部件95从施力卡合部件96分离,因此分离后不对一对脚部911、912施加作用力,一边转动力降低一边座垫本体7移动。而且,若姿态维持部72与脚底地面110相接,则切换动作结束,座垫本体7成为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时,座垫本体7借助引导部件94和姿态维持部72而被保持为大致水平。
接着,说明靠背部2和座垫部3的收容动作时的连动。图16是示意地示出靠背部2及座垫部3的动作的侧视图。在图16中,图16的实线部示出处于可就座状态(水平状态)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双点划线部示出收容动作时的靠背部2及座垫部3。若从可就座状态靠背用锁定机构5的锁定被解除而靠背本体4倒下,则在完全折叠之前,摆动部件6将座垫用锁定机构8的锁定解除。由此,转动施力部件95的作用力作用于一对脚部911、912,使该一对脚部911、912转动。由此,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向收容状态切换。座垫本体7变为收容状态后,用户将靠背本体4完全折叠,结束收容动作。
如上所述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以与缺口815的下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有辅助缺口816,因此若货物从背面追撞而收纳式后座1整体向前方移动,则锁定用轴体71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若进入辅助缺口816内,则锁定用轴体71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座垫本体7本身也被锁定在水平状态。而且,即使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4倾斜,由于座垫本体7为被锁定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与靠背本体4的倾倒连动地动作。
并且,设置有进入防止部件84,为了防止锁定用轴体71进入辅助缺口816内而封挡辅助缺口816,因此能够防止在通常使用时锁定用轴体71进入辅助缺口816内。
而且,若由于撞击等冲击而对进入防止部件84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则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将辅助缺口816开放,因此能够仅在货物从背面追撞而靠背本体4倾斜的情况下,将锁定用轴体71收入辅助缺口816内,能够将座垫本体7锁定。
并且,进入防止部件84是以封挡辅助缺口816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板簧,因此即使因来自背面的撞击以外的某些原因而锁定用轴体71与进入防止部件84撞击,只要不满既定的载荷,就能够吸收该冲击。
并且,仅通过改变板簧的厚度、弹性系数就能够调整既定的载荷,载荷设定容易。
并且,形成为倒V字状的进入防止部件84的一端部842固定于底板81的底部813,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从底板81的底部813抬起,因此若由于锁定用轴体71撞击而进入防止部件84变形,则该另一端部843与底部813抵接。由此,能够以两级构造承接锁定用轴体71,能够防止由于不满既定的载荷的冲击将辅助用缺口816开放。
并且,由于分离防止部件85防止进入防止部件84由于变形而从底板81分离,因此能够可靠地引导进入防止部件84的另一端部843和底板81的底部813的抵接。
若车辆因事故等而正面撞击,则有时置于后座后方的行李箱中的货物与靠背的背面追撞,期望即使是收纳式后座那样地倾倒自如的靠背也确保一定的分隔壁强度。
为了适应该需求,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对靠背本体4的靠背框架41上以包围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4邻接侧、即车辆的中央侧的铰链部44的方式设置有加强部件47a、47b,因此能够承受置于行李箱中的货物追撞导致的冲击,能够确保靠背部2的分隔壁强度。
并且,以包围用于安装儿童座椅的一对钢索45a、46a中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4邻接侧的钢索46a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47a,因此能够以一个加强部件47a也提高钢索46a的强度。
并且,在近年中,开发了与靠背的倾倒动作连动地令座垫移动至脚底地面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座垫顺畅地动作。
因此,若是本实施方式,则连结框架913形成为座垫本体7为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因此直到一对脚部911、912将座垫本体7从水平状态引导至收容状态,都能够确保连结框架913和座垫本体7的中央部分的间隙。由此,能够防止在收容动作中连结框架913与座垫本体7接触,能够顺畅地进行座垫本体7的收容动作。
并且,在收容后,连结框架913向下方突出,因此能够使座垫本体7向下方落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空间。
并且,连结框架913固定于脚部911、192的从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向连结框架913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连结框架913安装于脚部911、912的操作。
此外,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辅助缺口816向前方延伸的情况,但在来自靠背本体4的背面的冲击的载荷方向与前后方向偏离的情况下,优选与载荷方向平行地设置辅助缺口816。由此,在收纳式后座1整体因来自背面的冲击而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将锁定用轴体71收入辅助缺口816内。
并且,如图17所示,进入防止部件84也可以不是倒V字状而是由至少封挡辅助缺口816地向上方突出的板簧形成的进入防止部件84a。
并且,若不考虑来自背面的撞击,则也可以如图18所示而省略辅助缺口816及进入防止部件84。由此,能够削减底板81的制造工时及部件个数。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引导部件94由圆棒材形成的情况,但只要是棒状部件则什么方式均可,在圆棒材之外,不论是方材还是管材均可。

Claims (10)

1.一种收纳式后座,
具备靠背部和座垫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部具备:
靠背本体,在地面上倾倒自如地立起;
靠背用锁定机构,锁定上述靠背本体的倾倒;
摆动部件,设置在上述靠背本体的下端部,若基于上述靠背用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后上述靠背本体倾倒,则与倾倒动作连动而向前后方向摆动,
上述座垫部具备:
座垫本体,在上述靠背本体的前方在上述地面上水平地配置,相对于比上述地面低一级的脚底地面收容自如;
锁定用轴体,设置在上述座垫本体的后端部;
座垫用锁定机构,设置于上述地面,通过与上述锁定用轴体卡合而锁定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
上述座垫锁定机构具备:
底板,具有上方开放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上述锁定用轴体进退的缺口;
限制爪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被进入上述缺口内的上述锁定用轴体推压而转动,若该锁定用轴体进入到上述缺口的下端部,则封挡上述锁定用轴体的上方而限制该锁定用轴体的上升动作,维持上述座垫本体的水平状态;
棘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底板,通过与上述限制爪部卡合而锁定/解除该限制爪部的限制状态,
在上述缺口的下端部设置有相对于上述缺口连续而向前方延伸的辅助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与自上述靠背本体的背面的冲击的载荷方向平行地设置上述辅助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为了防止上述锁定用轴体进入上述辅助缺口内,在上述底板上设置有封挡上述辅助缺口的进入防止部件,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若被施加既定以上的载荷则变形,开放上述辅助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是向上方突出以封挡上述辅助缺口的板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形成为倒V字状,
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底板的底部,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的另一端部从上述底板的底部抬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具备分离防止部件,防止上述进入防止部件由于变形而从上述底板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靠背本体以左右地邻接的方式设置一对,
上述一对靠背本体分别具备:
靠背框架;
铰链部,设置在上述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下端部,转动自如地将上述靠背框架支承于上述地面以使上述靠背框架倾倒自如,
在上述一对靠背本体的上述靠背框架上,以包围与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的上述铰链部的方式设置加强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一对靠背本体的上述靠背框架上,
左右地设置用于安装儿童座椅的一对钢索,
上述一对靠背本体中至少一方的靠背本体的上述钢索配置在该靠背本体的左右的下端部,
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本体的上述加强部件设置为包围与上述另一方的靠背本体邻接侧的上述钢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切换机构,切换上述座垫本体的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
上述切换机构具备:
左右一对的脚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座垫本体及上述脚底地面的各自,通过相对于上述脚底地面向前后方向转动而以在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和上述脚底地面上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引导的方式支承上述座垫本体;
连结框架,架设在上述一对脚部之间,
上述连结框架形成为在上述座垫本体为上述地面上的水平状态时向前方凸状地弯曲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纳式后座,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框架安装于上述脚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上述连结框架的两端部固定在下述位置:从上述脚部的垂直于上述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中心向上述连结框架的凸方向偏离的位置。
CN2011800642991A 2011-01-07 2011-12-28 收纳式后座 Pending CN1032822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2369 2011-01-07
JP2011002369A JP5662171B2 (ja) 2011-01-07 2011-01-07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PCT/JP2011/080397 WO2012093634A1 (ja) 2011-01-07 2011-12-28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2234A true CN103282234A (zh) 2013-09-04

Family

ID=46457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42991A Pending CN103282234A (zh) 2011-01-07 2011-12-28 收纳式后座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26503B2 (zh)
EP (1) EP2662237A4 (zh)
JP (1) JP5662171B2 (zh)
CN (1) CN103282234A (zh)
WO (1) WO201209363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8036A (zh) * 2015-12-08 2016-03-30 重庆宏立至信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带地板锁的后排座框骨架总成
CN10574511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装置
CN106314225A (zh) * 2015-06-30 2017-01-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排座椅翻折限位装置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92909U (zh) * 2013-11-18 2014-05-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座椅靠背的固定总成、车辆
JP6272152B2 (ja) * 2014-06-09 2018-01-3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5059160A (zh) * 2015-08-27 2015-11-18 富卓汽车内饰(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
US10549670B1 (en) * 2018-09-26 2020-02-0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Seat locking system
US10549671B1 (en) * 2018-09-26 2020-02-04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Seat locking system
US11370336B2 (en) * 2019-10-04 2022-06-28 Tian Yong Wang Transit bench seat
CN113859064B (zh) * 2021-10-30 2023-11-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的解锁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93968A2 (en) * 2002-08-26 2004-03-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CN1535219A (zh) * 2001-08-01 2004-10-06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可弹起的滑动式自由折叠座席
CN1651300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体结构
US20060145524A1 (en) * 2003-04-10 2006-07-06 Matthias Fischer Motor vehicle seat
WO2009147892A1 (ja) * 2008-06-06 2009-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303A (ja) 1995-05-12 1997-02-0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3537676B2 (ja) 1998-10-05 2004-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236068B2 (ja) * 1999-07-22 2009-03-11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シート取付構造
JP2001063419A (ja) * 1999-08-31 2001-03-13 T S Tec Kk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制御装置
JP4364386B2 (ja) 2000-02-10 2009-11-18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683527B2 (ja) 2001-12-18 2005-08-17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折畳収納車両用シート
JP4033452B2 (ja) 2002-08-01 2008-01-16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のヒンジカバー
JP3942084B2 (ja) * 2002-08-26 2007-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247318A (ja) 2005-05-31 2005-09-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5219A (zh) * 2001-08-01 2004-10-06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可弹起的滑动式自由折叠座席
EP1393968A2 (en) * 2002-08-26 2004-03-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20060145524A1 (en) * 2003-04-10 2006-07-06 Matthias Fischer Motor vehicle seat
CN1651300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体结构
WO2009147892A1 (ja) * 2008-06-06 2009-12-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式シート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5118A (zh) * 2013-11-19 2016-07-06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装置
CN105745118B (zh) * 2013-11-19 2018-04-1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座椅装置
CN106314225A (zh) * 2015-06-30 2017-01-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排座椅翻折限位装置及车辆
CN106314225B (zh) * 2015-06-30 2018-11-1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后排座椅翻折限位装置及车辆
CN105438036A (zh) * 2015-12-08 2016-03-30 重庆宏立至信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带地板锁的后排座框骨架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2237A4 (en) 2014-08-06
JP2012144087A (ja) 2012-08-02
US20130313849A1 (en) 2013-11-28
US9126503B2 (en) 2015-09-08
WO2012093634A1 (ja) 2012-07-12
JP5662171B2 (ja) 2015-01-28
EP2662237A1 (en)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2234A (zh) 收纳式后座
CN101616821B (zh) 车辆用座椅
JP616053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0457523C (zh) 车辆的转向机构支撑装置
CN103429460B (zh) 车辆用座椅收纳装置
CN103313875A (zh) 座椅框架及包括该座椅框架的车用收起座椅
CN102059965A (zh) 车辆用座椅系统
CN10344294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298653A (zh) 收纳式后座
CN103442939A (zh)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CN106068205A (zh) 车用座椅
US9669736B2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US20160090130A1 (en) Work vehicle
CN103442942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2001378B (zh) 机动二轮车的靠背结构
US20110156434A1 (en) Pick-up style utility vehicle with expandable cargo bed
US9302641B2 (en) Seatback ba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13023001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571928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8235449B2 (en) Roof open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594410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192740A (ja) 車椅子搭載車両
JP569019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5920162B2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上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