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0465B -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0465B
CN103250465B CN201180057896.1A CN201180057896A CN103250465B CN 103250465 B CN103250465 B CN 103250465B CN 201180057896 A CN201180057896 A CN 201180057896A CN 103250465 B CN103250465 B CN 103250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lines
coil
load coil
induction heating
w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8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0465A (zh
Inventor
重冈武彦
片冈章
北泉武
土师雅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50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0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0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0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362Coil arrangements with flat coil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54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nductive pieces to direct the induced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365Coil arrangements using supplementary conductive or ferromagnetic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6Insulation of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为了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并且为了提高耐热性而确保安全性,对被加热物(22)进行感应加热的大致圆形的线圈部(40)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29、37a、37b),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30、31、35、36),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成一体的圆板状。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装置,特别涉及具有能够容易地制造减少了损失、提高了热效率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的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把感应加热作为不使用火且不会释放出燃气的安全、清洁的热源来使用,作为使用了感应加热的装置,感应加热烹调器已经在一般家庭中普及开来。作为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用于执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向感应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的电源电路以及控制提供给感应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的控制电路等构成,在控制电路中设置有各种电子部件。
关于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热的加热原理,可以如下地进行说明。当在导线中流过交流电流时,在该导线的周围产生方向和强度变化的磁力线。当在该导线附近配置了导电的物质(通常为金属)时,受到该变化的磁力线的影响,在金属中流过涡电流。由于金属通常具有电阻,因此在金属中流过电流时,会产生由功率=电流的平方×电阻表示的电量的焦耳热,对该金属进行加热。
实际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当电源电路的逆变器部向感应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流时,在感应加热线圈上产生高频磁场。该高频磁场被施加到作为被加热物的例如金属制的锅上,使该锅直接发热。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如上所述地使用了感应加热,因此与气体加热相比,能够以更高的热效率对作为被加热物的金属制的锅进行加热。但是,由于加热效率根据锅的材质的相对磁导率和电阻率而不同,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热效率相对低的条件下热损失增加,相应地,感应加热线圈等部件的发热增加。因此,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为了进行稳定的加热烹调,感应加热线圈的构造变得重要,已进行过各种改良。
作为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已经公开了以简单的方法在散热板的预定位置处固定感应加热线圈和线圈基座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5-302406号公报(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图11中示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载置作为被加热物的锅(未图示)的顶板101的下方配置的线圈单元102由感应加热线圈103、载置感应加热线圈103的铁素体(ferrite)104、保持铁素体104的线圈基座105构成。
设置在线圈基座105上表面侧的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棒状的铁素体104以与感应加热线圈103的下表面直接接触的方式保持在线圈基座105上。在图11所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成为通过热传导将感应加热线圈103的发热积极地传递到铁素体104的构造。
图11所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所述的构造:在感应加热线圈103与铁素体104的间隙中填充有导热性高的导热部件,使得来自感应加热线圈103的热扩散良好,对感应加热线圈103进行冷却。
另外,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当高频电流流过构成感应加热线圈的导体时,产生了在导体表面电流密度高、随着远离表面电流密度变低的现象、即趋肤效应。其结果,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存在如下问题:感应加热线圈中的电阻增大,温度上升变大,加热效率下降。
因此,为了提供可通过简单且容易的方法实现加热损失少的感应加热线圈且在冷却性能等上具有裕度、从而价格便宜的感应加热装置,提出了在感应加热线圈的涡旋状的电导体之间插入磁性体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043044号公报(专利文献2))。
图12示出了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剖面图。如图12所示,电导体106形成为涡旋状,在电导体106的内周侧部分处,在电导体106之间插入有磁性体107。另外,涡旋状的电导体106的中间部分和外周侧部分的电导体106之间形成空间,是未设置任何物件的构造。
一般来说,在接近的电导体中平行地流过电流时,会产生近场效应,即:由于从电导体产生的磁场的相互影响,使得电流难以流动。关于该近场效应,对使用了绞合线作为电导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图13是示意地示出接近的线圈周边的电磁环境的剖面图。在图13中,示出了电导体的线圈线108和从该线圈线108产生的磁通量109。在图13中,在线圈线108中从纸面近前侧向对面侧流过电流。
流过线圈线108的电流受到从接近的对方线圈线108产生的磁通量109的影响,电流密度的分布偏向离接近的线圈线108远的方向。
在图13中,线圈线108的颜色深浅表示电流密度的高低,深的部分表示电流密度高。如图13所示,在接近的线圈线108中,离对方的线圈线108越远,电流密度越高。一般将产生这样的电流分布的偏向的一连串现象称为近场效应。由于该近场效应,感应加热线圈的电阻(特别是流过高频电流时的高频电阻)变大,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损失增加。
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的发热损失增加的问题,如图12所示,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在电导体106之间插入磁性体107的构造。通过成为这种构造,当在电导体106中流过电流时产生磁场,虽然该磁通量欲对电导体106产生影响,但是通过使磁通量作用于设置在电导体106之间的磁性体107,从而减小了近场效应。其结果,感应加热线圈的电阻减小,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损失减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24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0430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图11所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通过热传导将发热的感应加热线圈103的热量大范围扩散到铁素体104,从而冷却了感应加热线圈103,实现了热损失的减少。因此,当希望进一步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时,需要提高风扇等的冷却能力,或者需要进行感应加热线圈103的配置变更等。但是,在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存在如下问题:为了提高风扇等的冷却能力,需要使装置大型化,并且会产生由风扇等引起的噪音。而且,存在如下问题:在感应加热线圈3的配置变更中,在空间上也存在限制,不能进行大幅的改善。
另外,在图12所示的以往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中,仅在涡旋状的电导体106之间的一部分的区域中插入了磁性体107,而其他区域成为空间,因此难以进行制造。
特别是在加工上,很难将磁性体107加工成涡旋状并在涡旋状的电导体106之间插入磁性体107。另外,在使用粉末状的磁性体107插入到涡旋状的电导体106之间来制造感应加热线圈时,由于磁性体107为粉末状,因此在其性质上,很难形成得均匀。即使能够均匀地形成磁性体107,也很难维持其均匀状态,是极其难以制作的感应加热线圈。
另外,在电导体106之间没有配置磁性体107的构造、即电导体106之间由空间构成的构造中,也很难将该空间的尺寸维持为预定值。而且,磁性体107基本上具有导电性,很难确保电导体106之间的绝缘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并且能够大幅提高加工性并能够减少制造成本的感应加热线圈、以及能够进行效率高的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具有: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成一体的圆板状。另外,对线圈部中相邻的导体线之间进行粘结固定的间隔部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体层,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一体地可靠地配设有磁性体层。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通过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配设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能够可靠地确保预定的间隔。另外,由于在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形成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因此,能够通过由间隔部实现的导体线之间的间隙形成(绝缘层)作用、与由磁性体层实现的磁通量作用的协同效应,来减小因近场效应产生的导体线的高频电阻。
另外,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顶板,其设置在主体的上表面上;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对所述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逆变器部,其向所述线圈部供给期望的电力;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逆变器部,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成一体的圆板状,所述顶板与所述线圈部以彼此大致紧贴的方式配置。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顶板与线圈部大致紧贴地配置,因此顶板上的被加热物与线圈部之间的距离变近,被加热物与线圈部之间的耦合变强。其结果,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加热,并且能够大幅减少从由线圈部和线圈基座构成的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电磁场泄漏。而且,由于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直接传热到顶板,因此顶板被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减少来自被加热物的热量被顶板所吸收的量。通过它们的协同效应,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大幅提高感应加热线圈的加热效率,提高作为装置全体的效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加热效率,并且大幅提高了加工性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的低价的感应加热线圈,并且可以提供使用了该感应加热线圈的能够进行高效的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要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框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要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框图。
图11是示出以往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要部剖面图。
图12是示出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剖面图。
图13是示意地示出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接近的线圈周边的电磁环境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具有: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成一体的圆板状。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第1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通过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配设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能够在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可靠地确保预定的间隔,减小导体线的高频电阻。
在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在第1发明的所述线圈部中,所述间隔部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体层,磁性体层被配设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所述导体线之间。在这样构成的第2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配设了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并且在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形成有例如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因此,通过由间隔部实现的导体线之间的间隙形成(绝缘层)作用、与由磁性体层实现的磁通量作用的协同效应,能够减少因近场效应产生的导体线的高频电阻。
特别是,关于因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的减小,通过由间隔部实现的间隙形成与磁性体层的协同效应,不需要将相邻的导体线之间的间隔设定得大,并且也不需要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形成得厚。结果,本发明构成为,能够紧凑地形成感应加热线圈,并且减小感应加热线圈的电阻,能够减少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损失。
在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第2发明中的所述线圈部是将所述多个导体线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而构成的,并且,将具有多匝(匝数)所述导体线的区域设为一个区块而分割成多个区块,多个区块隔着空间部而配置,在所述多个区块之间的空间部中,调换了将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所述多个区块电连接的所述多个导体线的内外顺序。在这样构成的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由于在径向上分割成多个区块,并在所述多个区块之间形成了空间部,因此,通过在区块间的空间部中进行多个导体线的内外顺序的更换,能够防止导体线的卷绕不均,特别是能够防止线圈部中的厚度方向的突出。其结果,能够防止线圈部从线圈基座浮起等不良品的产生,并且装配性大幅提高,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制造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线圈。另外,在第3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能够调换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导体线之间产生的磁场的方向,能够减少因近场效应产生的损失。
在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在第3发明的所述多个区块之间的空间部中,配设有测定所述被加热物的加热状态的传感器。在这样构成的第4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设置在区块之间的空间部处于能够配置测定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等各种传感器的位置,不需要另外确保配设传感器的场所。因此,在第4发明中,不用增大感应加热线圈的外径尺寸,能够紧凑地构成具有传感器的感应加热线圈。
在第5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第1至第3发明中的任意一个发明的所述导体线是按压(压扁)截面为圆形的单线而形成的,所述导体线以按压后的截面为扁平形状的所述导体线的扁平面相邻的方式,卷绕成涡旋状。在这样构成的第5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导体线不会发生扭曲损伤,导体线不容易断线,成为容易处理的结构。另外,由于导体线的截面为扁平状,因此容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加工性大幅提高。而且,由于导体线是按压(压扁)截面为圆形的单线而形成的,因此在导体线的外表面不存在边缘部分,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线圈状时,便于顺畅地卷绕导体线,在这一点上也提高了加工性。在使用了棱角线作为导体线的情况下,在该边缘部分处会出现电流集中从而引起产生损失的边缘效应,但是在第5发明中,由于导体线的截面为扁平状且没有边缘,因此不必担心如上所述的边缘效应。
而且,按压截面为圆形的单线而使其截面成为扁平形状所得到的单线的截面积相当于将绞合线的多根细的漆包线捻合在一起后的截面积,第5发明中的导体线的结构简单,并且容易进行加工,因此加工性大幅提高。
在第6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在第1至第3发明中的任意一个发明的所述导体线的外表面上实施了绝缘处理。在这样构成的第6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由于通过例如耐热漆等在导体线的外表面上实施了绝缘处理,因此导体线的外表面平滑且容易滑动,便于顺畅地卷绕导体线,加工性提高。另外,在第6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实施了使导体线的表面不容易受到损伤的处理加工,因此,几乎不会产生导体线摩擦时所产生的导体线的粉末,不必担心对其他部分的电气部件产生不良影响。
在第7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特别是,第2或第3发明的所述磁性体层是通过在耐热性基材上涂布、印刷或转印磁性材料而形成在所述耐热性基材的表面上的。在这样构成的第7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关于间隔部的磁性体层,在例如玻璃带、云母等耐热性基材上,通过涂布、印刷、转印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以薄膜的形式形成在耐热性基材的表面上。因此,间隔部中的绝缘层与磁性体层一体地形成,不必担心发生错位等。另外,在第7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磁性体层上产生了开裂等,也很难发生仅磁性体层脱落的情况,是能够稳定地发挥绝缘层与磁性体层的协同效应的结构。而且,在第7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由于磁性体层与间隔部构成为一体且具有柔软性,因此处理容易,容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加工性大幅提高。
第8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顶板,其设置在主体的上表面上;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对所述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逆变器部,其向所述线圈部供给期望的电力;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逆变器部,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成一体的圆板状。
在第8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配设了设置间隔且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因此不必担心在产生电位差的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发生短路,能够确保对于由短路引起的发热的安全性。而且,通过间隔部将线圈部中相邻的导体线之间粘结固定在一起,与导体线一起将间隔部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圆板状,从而能够构成具有一体的线圈部的感应加热线圈,实现装配性的大幅提高。
在第9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特别是,第8发明中的所述顶板与所述线圈部以大致紧贴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这样构成的第9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由于顶板与线圈部以大致紧贴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顶板上的被加热物与线圈部之间的距离变近,被加热物与线圈部的耦合变强。其结果,加热效率提高,并且能够大幅减少从由线圈部和线圈基座构成的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电磁场泄漏。而且,由于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传热到顶板,因此顶板被加热到一定程度,能够减少来自被加热物的热量被顶板夺取的吸热量。通过它们的协同效应,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大幅提高感应加热线圈的热效率,成为装置整体的效率高的感应加热装置。
在第10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特别是,第9发明中的所述间隔部是这样构成的:将具有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作为粘合剂,涂布到耐热性的带状基材上,形成为半硬化状态,将该半硬化状态的间隔部与所述多个导体线相邻地进行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之后通过进行加热,使该间隔部粘结到所述导体线上并硬化,从而具有热自熔接性。这样的第10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具有如下所述的热自熔接性:将具有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作为粘合剂,将所述粘合剂涂布到例如玻璃或云母等耐热性的带状基材上而形成为半硬化状态,将这样的半硬化状态的间隔部粘贴到作为被粘结物的导体线上,之后进行加热而粘结硬化。
在这样构成的第10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间隔部具备以半硬化状态粘贴到作为被粘结物的导体线之后,通过加热而粘结硬化的热自熔接性。因此,在第10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将间隔部与导体线一起卷绕成线圈形状之后,通过加热单元进行加热而完全硬化,能够将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可靠地固定,能够形成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线圈。其结果,根据第10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能够使装配性大幅提高。
另外,由于使用了热硬化性树脂作为间隔部的粘合剂,因此,即使因感应加热线圈自发热、或者受到来自被加热物的热量而导致温度上升也不会熔化,能够可靠地维持形状,并且,通过用添加剂等调整热硬化性树脂的硬化时的收缩/膨胀率,能够对感应加热线圈的形状(直径)进行微调。
在第11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特别是,第9或第10发明中的所述间隔部是在具有粘结性的粘合剂中添加磁性材料,并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而形成的,被赋予了磁性和绝缘性。在这样构成的第11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间隔部形成为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构成为对间隔部赋予了磁性和绝缘性。因此,在第11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可靠地形成磁性体层,能够通过由间隔部实现的导体线之间的间隙形成(绝缘层)作用与磁性体层的作用的协同效应,减小因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
特别是,关于因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的减小,由于间隔部的绝缘性与磁性体层的协同效应,从而不需要将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之间的间隔设定得大,不需要增大由例如铁素体等磁性材料形成的磁性体层的厚度。结果,在第11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能够紧凑地形成感应加热装置中的感应加热线圈,减小感应加热线圈的电阻,减少感应加热线圈的发热损失。
在第12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特别是具有:第3至第7发明中的任意一个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设置在主体的上表面的顶板;向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供给期望的电力的逆变器部;以及对所述逆变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在这样构成的第12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中,通过使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并且能够大幅提高加工性且降低了制造成本的低价的感应加热线圈,能够进行效率高的感应加热。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虽然是对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但是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只是例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不限于这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还包括利用了感应加热的各种加热装置。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结构,还包括基于相同技术思想的结构。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要部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框图。
如图1~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主体21的顶面由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22(参照图4)的顶板23形成。顶板23具有指定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位置的加热区域33(参照图3)。另外,在顶板23的一部分上设置有操作部21a。在顶板23的正下方配置有:用于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进行加热的大致圆形的感应加热线圈24;以及控制进行感应加热线圈24的运转和电源供给的逆变器部25的控制部26。控制部26对逆变器部25的半导体开关进行接通/断开控制而控制逆变器部25的高频振荡,并且进行振荡动作的启动、停止的控制。
逆变器部25是频率变换装置中的一种,构成为包含电源整流器、滤波电容器、谐振电容器、半导体开关等。在逆变器部25中,将商用电源27变换为高频电流,将该高频电流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24。被供给高频电流的感应加热线圈24在顶板23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附近产生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底部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线圈24载置在耐热树脂制的线圈基座28上(参照图1)。在线圈基座28上设置有传导来自感应加热线圈24的热量的导热部件、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铁素体、以及将来自导热部件和铁素体的热量释放到下方的散热板等。
感应加热线圈24由以下部分构成:导体线29,该导体线29使用绞合线而构成,所述绞合线是将利用耐热漆等实施了绝缘处理(未图示)后的多根细线捻合在一起而得到的;以及设置在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的间隔部30。间隔部30在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形成间隔,所述间隔部30由具有绝缘性和粘结性的材料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圆板状。
间隔部30具有如下这样的热自熔接性:将具有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的耐热硅漆作为粘合剂30b,涂布到耐热性的玻璃带基材30a上而形成为半硬化状态,在作为可弯曲状态的半硬化状态下,粘贴到作为被粘结物的导体线29上,之后,通过进行加热,从而粘结硬化,可靠地粘结固定在导体线29上。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将具有耐热性的玻璃制的带状玻璃带用作基材30a的例子,但是作为基材30a的材料,只要是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云母制的材料作为基材30a。
作为感应加热线圈24的制作方法,以与导体线29一起形成为圆板状的方式将间隔部30卷绕成涡旋状而成为加热线圈形状,之后,通过加热单元进行加热而完全硬化。这样,通过使间隔部30硬化,从而将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可靠地粘结固定在一起,使得感应加热线圈24一体化。一体化的感应加热线圈24构成为可单独进行处理,并被载置到线圈基座28上。
另外,作为用于对间隔部30进行加热的加热手段,也可以使用通过向感应加热线圈24通电而产生的感应加热线圈24自身的发热。另外,也可以将预定形状的感应加热线圈材料投入到可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保持该温度的电炉等中加热到预定温度,形成感应加热线圈24。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为,感应加热线圈24的线圈部40(导体线29)以大致紧贴于顶板23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这样地构成,使得载置在顶板23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22与感应加热线圈24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接近,由此成为感应加热线圈24与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耦合强的结构。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配置于主体21的顶面的顶板23上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22,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部21a进行操作来设定期望的加热条件。当设定了加热条件而进行了加热开始的操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当加热动作开始时,控制部26使逆变器部25工作而将高频电流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24,感应加热线圈24在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附近产生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底部进行加热。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由于以顶板23与感应加热线圈24大致紧贴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顶板23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22与感应加热线圈24之间接近,被加热烹调容器22与感应加热线圈24之间的耦合变强。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加热效率提高,并且能够大幅减少来自感应加热线圈24的电磁场的泄漏。而且,感应加热线圈24的发热传递给顶板23而对顶板23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减少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热量被顶板23夺去的吸热量。通过它们的协同效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大幅提高感应加热线圈24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配设有形成间隔的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30,因此不必担心在产生电位差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发生短路,确保了对于由短路引起的发热的安全性。
而且,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关于感应加热线圈24,通过间隔部30将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可靠地固定。因此,将导体线29和间隔部30一起卷绕成涡旋状,形成为圆板状,从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形成一体化的感应加热线圈24的期望形状,能够使装配性大幅提高。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作为间隔部30,使用了具有以半硬化状态粘贴在被粘结物上之后通过加热而粘结硬化的热自熔接性的材料。因此,在将间隔部30与导体线29一起卷绕成为感应加热线圈24的形状之后,通过加热单元进行加热而完全硬化,由此使得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相隔预定间隔而可靠地固定,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的形状和结构的感应加热线圈24。其结果,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24的装配性大幅提高。
另外,由于使用热硬化性树脂作为间隔部30的粘合剂30b,因此,即使由于感应加热线圈24自发热、或受到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加热而温度上升也不会熔化,具有能够以高可靠性、可靠地维持期望形状的结构。而且构成为:通过用添加剂等调整粘合剂30b的热硬化性树脂的硬化时的收缩/膨胀率,还能够对感应加热线圈24的形状、例如直径进行微调。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通过耐热漆等对导体线29的外表面实施绝缘处理。通过这样地对导体线29的外表面进行绝缘处理,从而导体线29的外表面变得光滑,便于顺畅地卷绕导体线29,成为具有优异的加工性的结构。而且成为导体线29的表面不易损伤的结构,因此,不会由于导体线29的摩擦而产生导体线29的粉末,不会对其他部分的电气部件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线圈24。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感应加热线圈的耐热性而确保安全性。
(实施方式2)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不同点在于间隔部的结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相同。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的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的说明。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
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间隔部31是在耐热性的玻璃带基材31a上涂布粘合剂31b而构成的,所述粘合剂31b是在具有粘结性的热硬化树脂的耐热硅漆中添加了磁性材料而得到的。粘合剂31b形成为,磁性材料被作为粘结成分的热硬化树脂的耐热硅漆所包裹,从而对粘合剂31b赋予了磁性和绝缘性。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将具有耐热性的玻璃制的带状玻璃带用作基材31a的例子,不过,也可以使用云母制的材料作为基材31a。
这样,间隔部31的粘合剂31b形成为,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从而对间隔部31的粘合剂31b赋予了磁性和绝缘性,因此成为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隔(绝缘层)和磁性体层的结构。由于这样地在感应加热线圈24中设置了间隔部31,因此在导体线29之间的间隙中形成有绝缘体层和磁性体层,通过它们的协同效应,能够减少由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
特别是,关于因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的减小,通过间隔部31中的绝缘体层与磁性体层的协同效应,不需要将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29之间的间隔设定得大,并且,也不必将含有用于形成磁性体层的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形成得厚。结果,能够紧凑地形成感应加热线圈24。因而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2中,能够减小感应加热线圈24的电阻,能够减少感应加热线圈24的发热损失。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关于间隔部31的粘合剂31b,说明了以在热硬化性树脂中混入磁性材料,从而同时赋予了磁性、热自熔接性以及绝缘性的方式进行制造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例子,例如也可以以之后通过其他手段来赋予热自熔接性和绝缘性的方式进行制造。
在这样地以之后通过其他手段赋予热自熔接性和绝缘性的方式来制造间隔部31的粘合剂31b的情况下,虽然工序数增加,但具有如下效果:加工工序变得简单,并且能够简化用于可靠地赋予热自熔接性和绝缘性的管理等。
另外,作为在感应加热线圈24中使用的金属制的导体,虽然对由多根细线构成的绞合线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将铜箔或铝箔等金属制的导体箔形成为带状而得到的带状导线。另外,作为金属制的导体,也可以使用直径大的圆形的单线、或者压扁这样的单线而使其截面具有扁平形状的单线。
在将这种单线作为金属制导体而用于感应加热线圈24的情况下,一根单线的截面积相当于将绞合线的多根细的漆包线捻合在一起后的截面积,不必担心多根细线发生剐蹭或断线。另外,在将这种单线用于感应加热线圈24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大幅地提高加工性,并且由于单线变粗,因此单线的加工费也大幅降低,能够减少成本。
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关于间隔部31,说明了将在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的耐热硅漆中混入了磁性材料而得到的粘合剂31b涂布到玻璃制的耐热性带状基材31a上而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关于金属制的导体,使用将铜箔或铝箔等金属制的导体箔形成为带状而得到的带状导线,或者使用直径大的圆形单线、或压扁这样的圆形单线而使其截面具有扁平形状的单线,在该线材的表面上直接涂布在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的耐热硅漆中混入了磁性材料而得到的粘合剂,从而不需要间隔部的基材。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在感应加热线圈24中不需要间隔部的基材,因此能够低价地构成,并且能够简化加工工序,大幅提高生产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构成为,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减少热损失而提高热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感应加热线圈的耐热性而确保安全性。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为,以顶板与感应加热线圈大致紧贴的方式进行配置,大幅减少了电磁场泄漏,并且能够使感应加热线圈的热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在感应加热线圈的导体之间配置了具有绝缘性和粘结性的间隔部,因此可靠地防止了相邻的导体间的短路,且大幅地提高了装配性。
(实施方式3)
以下,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不同点在于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相同。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结构要素相同的功能、结构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其详细说明应用实施方式1的说明。
如在上述背景技术一项中说明的那样,当高频电流流过构成感应加热线圈的导体时,会产生在导体表面电流密度高、随着远离表面电流密度变低的现象,即趋肤效应,电阻增大,温度上升变大,存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效率降低的问题。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防止对策,有如下方法:利用感应加热线圈中的导体的细分化来增大导体的表面积。因此,为了增大导体表面积,将由多根细的漆包线捻合而成的绞合线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感应加热线圈。
但是,关于绞合线,由于形成绞合线的各根线较细,因此在感应加热线圈的制作时,由于剐蹭等原因,容易发生扭曲损伤、断线等损伤,具有在处理中需要给予注意的问题。另外,由于对形成绞合线的各根线实施了用于彼此绝缘的瓷漆处理,因此导致成本上升。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装置中,感应加热线圈的导体是使用了单线来代替绞合线的结构。以下,对作为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特别是对利用结构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的单线来构成导体的感应加热线圈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要部结构的剖面图。图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要部放大剖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的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框图。
如图6~图10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主体21的顶面由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顶板23形成。顶板23具有指定载置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位置的加热区域33(参照图9)。另外,在顶板23的一部分上设置有操作部21a。在顶板23的正下方配置有:用于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进行加热的大致圆形的感应加热线圈34;以及控制进行感应加热线圈34的运转和电源供给的逆变器部25的控制部26。控制部26对逆变器部25的半导体开关进行接通/断开控制而控制逆变器部25的高频振荡,进行振荡动作的启动、停止的控制。
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温度检测部(温度传感器)32,该温度检测部32检测顶板23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烹调时的温度,并向控制部26输出表示检测温度的信号。温度检测部32为了检测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底部温度,如后所述,被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34中的线圈部40的内周侧的内区块40a与线圈部40的外周侧的外区块40b之间。
逆变器部25是频率变换装置中的一种,构成为包含电源整流器、滤波电容器、谐振电容器、半导体开关等构成。在逆变器部25中,将商用电源27变换为高频电流,将该高频电流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34。被供给高频电流的感应加热线圈34在顶板23上的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附近产生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线圈34被载置在耐热树脂制的线圈基座28上。在线圈基座28上设置有传导来自感应加热线圈34的热量的导热部件、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铁素体、以及将来自铁素体的热量释放到下方的散热板等。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3中的感应加热线圈34,使用了将两根单线构成一对而得到的导体线37a、37b,所述两根单线是按压(压扁)圆形的单线、从而使其截面成为扁平形状而得到的。在感应加热线圈34中,使用两根导体线37a、37b,以其扁平面相邻的方式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了线圈部40。而且,在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以与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37a、37b成对的方式,分别相邻地配设有介电损失低且耐热性高的间隔部35、36。因此,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形成为,2个导体线37a、37b与间隔部35、36共同卷绕在一起,以在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设置间隔的方式分别插入了间隔部35、36。
实施方式3中的间隔部35、36是在基材35a、36a上涂布粘合剂35b、36b而构成的。粘合剂35b、36b是在具有粘结成分且具有绝缘性的例如热硬化性树脂的耐热硅漆(未图示)中混合铁素体等磁性材料(未图示)而构成的。将这样构成的粘合剂35b、36b涂布到具有耐热性的玻璃制带状基材35a、36a上而构成的间隔部35、36处于半硬化状态,是容易处理的可弯曲的状态。这种可弯曲的半硬化状态的间隔部35、36具有如下这样的热自熔接性:当粘贴在被粘结物上之后进行加热时,粘结硬化而将被粘结物固定。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中,将导体线37a、37b与间隔部35、36共同卷绕在一起而形成为涡旋状,在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配置间隔部35、36,由此形成绝缘层和磁性体层。
另外,虽然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使用了具有耐热性的玻璃制带状基材35a、36a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使用云母制的材料作为基材35a、36a。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如图8所示,将具有卷绕成涡旋状而一体化的多匝(匝数)的区域设为一个区块,分成沿着径向分割得到的内区块40a和外区块40b这两个区块而构成线圈部40。在线圈部40的内区块40a与外区块40b之间,形成有具有预定距离的空间部40c。
在图8中,(a)为线圈部40的要部放大图,(b)为示出了由内区块40a和外区块40b构成的线圈部40的俯视图。另外,图8的(a)是放大地示出图8的(b)中用四边形包围的线圈部40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水平方向上卷绕而并列设置的内区块40a与外区块40b之间的空间部40c中,调换了导体线37a、37b和间隔部35、36的内外顺序。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内区块40a与外区块40b之间的空间部40c中,配设有隔着顶板23而测定被加热烹调容器22等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32。
在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形成磁性体层的粘合剂35b、36b具有铁素体等磁性材料和粘结成分,且形成为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未图示),被赋予了绝缘性。另外,在感应加热线圈34的导体线37a、37b的表面上,通过耐热漆等实施了绝缘处理。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感应加热线圈34、和使用了该感应加热线圈3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动作、作用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配置于主体21的顶面的顶板23上载置锅等被加热烹调容器22,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部21a进行操作来设定期望的加热条件。当设定了加热条件而进行了加热开始的操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当加热动作开始时,控制部26使逆变器部25工作而将高频电流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34,感应加热线圈34在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附近产生高频磁场,对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底部进行加热。
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由于在卷绕成涡旋状且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配设有具有绝缘性的间隔部35、36,因此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具有预定间隔而可靠地保持了绝缘性。另外,在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利用间隔部35、36的粘合剂35b、36b,在卷绕成涡旋状且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形成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因此,实施方式3中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的结构具有如下效果:通过设置间隔部35、36,从而能够利用形成在导体线37a、37b之间的间隙(绝缘层)的作用与间隔部35、36中的磁性体层的磁通量作用的协同效应,可靠地减小由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
特别是关于由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的减小,通过间隔部35、36在导体线37a、37b之间形成了预定间隙和磁性体层,利用它们的协同效应,不需要将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大,并且,也不必将含有用于形成磁性体层的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形成得厚。根据实验,如果使得由间隔部35、36实现的间隙成为0.2~0.5mm左右,即可充分地确保绝缘性,得到良好的结果。此外,也不必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形成得厚,根据实验,只要磁性体层的厚度为100μm左右,即可得到良好的结果。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通过使用间隔部35、36,结果能够紧凑地形成感应加热线圈34。在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3中,作为结果,能够减小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的电阻,能够减少感应加热线圈34的发热损失。
如上所述,由于不需要将间隔部35、36中的磁性体层形成得厚,因此能够通过涂布、印刷、转印等容易地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形成在基材等的表面上。此外,由于磁性体层的厚度薄,因此能够构成为可进行弯曲,容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加工性大幅提高。
而且,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构成为,在内区块40a与外区块40b之间的空间部40c中,调换了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导体线37a、37b的内外顺序。因此,在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能够调换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产生的磁场方向,能够减少因近场效应产生的损失。
另外,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构成为,在径向上进行二分割而构成内区块40a和外区块40b,在区块之间设置了空间部40c。因此,能够在区块间的空间部40c中进行多个导体线37a、37b的内外顺序的调换。在这样构成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中,能够防止卷绕不均,特别是能够防止导体线37a、37b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的突出,能够防止感应加热线圈34的线圈部40从线圈基座28浮起等。其结果,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有提高了装配性的效果。
而且,在感应加热线圈34中,构成为在设置于区块间的空间部40c中设置了测定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32等传感器,因此能够确保作为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32的配设场所,不需要另行地确保传感器用的配设场所,不必增大加热线圈24的外径,能够紧凑地构成。
另外,在感应加热线圈34中,感应加热线圈34中的导体线37a、37b使用了压扁(按压)圆形的单线而使其截面成为扁平形状的单线,并且以导体线37a、37b的扁平面相邻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卷绕成涡旋状。这样形成的导体线37a、37b成为不会像绞合线那样发生扭曲损伤、且不容易断线的结构。因此,对于感应加热线圈34而言,感应加热线圈34的处理容易,并且,由于截面形状为扁平状的长方形,因此容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加工性大幅提高。
而且,由于导体线37a、37b是压扁圆形的单线而形成的,因此在导体线37a、37b的外表面上不存在角部,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时,便于顺畅地卷绕,具有优异的加工性。在使用了截面中具有角的棱角线作为导体线时,在其边缘部会出现电流集中而引起发生损失的边缘效应,但是对于压扁圆形的单线而形成的导体线37a、37b而言,不必担心这样的边缘效应。
压扁(按压)圆形的单线而使其截面成为扁平形状所得到的导体线37a、37b的一根线的截面积与将绞合线的多根细的漆包线捻合在一起后的截面积相同,与绞合线相比,成为极其容易处理的材料。通过将由一根单线形成的导体线37a、37b用作线圈部40,不必担心多根细线发生剐蹭或断线,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加工性大幅提高,并且导体线的加工费用大幅下降,能够实现成本的减少。
例如,在绞合线中,如果将直径为0.3mm的单线捆扎在34芯上,则其截面积成为2.40平方毫米,而如果是圆形的单线,当直径为1.8mm时,面积为2.54平方毫米,在计算上其截面积为同等值以上。通过将该圆形的单线压扁成扁平形状、例如厚度为0.8mm,无需增大线圈部40的直径,即可容易地使导体线的截面积增大。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3中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结构中,通过增大作为导体线37a、37b使用的圆形单线的直径,能够增大导体线37a、37b的截面积。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减小导体线37a、37b自身具有的直流电阻值。但是,导体线37a、37b自身具有的实际直流电阻值也根据变形量和加工条件等而改变,不过,在压扁成扁平形状时,单线伸长10~20%左右,截面积变小,因此相应地,可以考虑选择导体线37a、37b所使用的圆形单线的直径大的线。
一般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频率为25kHz左右(例如,24.5kHz)。关于频率为20kHz~100kHz时的表示由趋肤效应引起的电流流动深度的趋肤深度,在材质为铜的情况下,在20kHz处趋肤深度为0.467mm,在100kHz处趋肤深度为0.209mm。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作为导体线37a、37b使用的压扁成扁平形状的单线的厚度为0.42~0.93mm以下。因此,导体线37a、37b成为难以受到趋肤效应的影响的形状。
如上所述,可以根据所使用的频率处的表示由趋肤效应引起的电流流动深度的趋肤深度,来设定导体线37a、37b的材质、和压扁成扁平形状时的厚度。同时,可以考虑由近场效应引起的高频电阻的增大量,根据导体线37a、37b的必要电阻成分、即必要的导体线37a、37b的截面积,来设定导体线37a、37b的宽度和个数。
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结构中,由于通过耐热漆等在导体线37a、37b的外表面上实施了绝缘处理,因此导体线37a、37b的外周面容易滑动,卷绕顺畅,因此具有优异的加工性。另外,由于导体线37a、37b的表面是难以产生损伤的结构,因此几乎不会因导体线37a、37b的摩擦而产生导体线37a、37b的粉末,也不必担心导体线37a、37b的粉末对其他部分、例如控制部26的电气部件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的结构中,间隔部35、36由以下部分形成:粘合剂35b、36b,其是在具有粘结成分且具有绝缘性的热硬化性树脂的耐热硅漆中混入了铁素体等磁性材料而得到的;以及耐热性的玻璃带基材35a、36a。在间隔部35、36中,通过将粘合剂35b、36b涂布在基材35a、36a上,从而在基材35a、36a的表面形成磁性层。
因此,感应加热线圈34构成为:间隔部35、36的基材35a、36a以及作为磁性体层的粘合剂35b、36b与导体线37a、37b形成为一体,不必担心发生错位等。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磁性体层中产生了开裂等,只要间隔部35、36未脱落,对性能的影响就很小,导体线37a、37b之间的间隔部35、36的绝缘性作用与磁性体层的磁通量作用的协同效应稳定。
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中,由于磁性体层与间隔部35、36一体化地构成,因此处理容易,便于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加工性大幅提高。
另外,实施方式3的结构成为如下这样的安全性高的结构:即使感应加热线圈34中的导体线37a、37b的通过耐热漆等实施的绝缘处理(未图示)的覆盖膜因装配时的剐蹭等原因而发生损伤,也不会引起问题。在实施方式3的间隔部35、36中,以利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的方式而形成,从而形成为磁性体层被绝缘层所覆盖。因此,即使在相邻的导体线37a、37b之间发生了短路,也不必担心安全性受到影响,成为确保了安全性的、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线圈。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感应加热线圈34中,虽然说明了导体线37a、37b的外表面通过耐热漆等实施了绝缘处理的例子,但是在本发明的结构中,由于设置有间隔部35、36,因此,也可以不使用这样的耐热漆等对导体线37a、37b的外表面进行绝缘处理。这样,在不对导体线37a、37b的外表面进行绝缘处理的情况下,能够简化加工工序,能够大幅提高加工性,并且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虽然说明了在加热线圈34的间隔部35、36中形成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多个导体线37a、37b上分别形成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
通过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在多个导体线37a、37b之间形成铁素体等磁性材料的磁性体层,因此能够减小因趋肤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并且能够减小因单线间的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
此外,在实施方式3的结构中,虽然示出了在图6和图7所示的顶板23与加热线圈34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结构,但是也可以紧贴地配置顶板23与加热线圈34。
在这样地紧贴地配置顶板23与加热线圈34的情况下,加热线圈34与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耦合变强,因此容易加热,能够大幅减少加热线圈24的电磁场泄漏,并且能够利用它们的协同效应大幅提高加热线圈34的加热效率。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顶板23与加热线圈34之间配设隔热材料等。这样,通过在顶板23与加热线圈34之间配设隔热材料等,能够防止顶板23被加热线圈34损伤,并且成为难以受到烘焙时等来自被加热烹调容器22的热量的影响的结构,能够保护加热线圈34。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如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够提供既能减小高频电阻又能以简单的结构大幅提高加工性、能够低价地生产的感应加热线圈、和使用了该感应加热线圈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中,除了由间隔部实现的间隙形成和磁性体层的协同效应以外,通过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多个导体线的区块之间,调换导体线的内外顺序,能够减小因近场效应产生的高频电阻。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形成紧凑的感应加热线圈,进而能够提供小型的感应加热装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磁性体层构成得薄,因此可通过涂布、印刷、转印等容易地形成。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磁性材料成为容易弯曲的结构,容易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为线圈状,可提供既能减小高频电阻又能以简单的结构大幅提高加工性的低价的感应加热线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线圈既能减小高频电阻又能以简单的结构大幅提高加工性,从而能够低价地进行生产,因此能够在利用了感应加热的各种产业领域等的用途中进行应用。
标号说明
22  被加热烹调容器
23  顶板
24、34  感应加热线圈
26  控制部
28  线圈基座
29、37a、37b  导体线
30、31、35、36  间隔部
30a、31a、35a、36a  基材
30b、31b、35b、36b  粘合剂
32  温度检测部
33  加热区域
40  线圈部
40a  内区块
40b  外区块
40c  空间部

Claims (11)

1.一种感应加热线圈,该感应加热线圈具有:
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
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
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从而与所述多个导体线一起形成为圆板状,
所述间隔部包含基材以及形成在所述基材与所述导体线之间的具有粘结性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是以半硬化状态粘结到被粘结物之后进行加热而粘结硬化的热硬化性自熔接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在所述线圈部中,所述间隔部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体层,磁性体层被配设在卷绕成涡旋状的相邻的所述导体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所述线圈部是将所述多个导体线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而构成的,并且,将具有多匝所述导体线的区域设为一个区块而分割成多个区块,多个区块隔着空间部而配置,
在所述多个区块之间的空间部中,调换了将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的所述多个区块电连接的所述多个导体线的内外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在所述多个区块之间的空间部中,配设有测定所述被加热物的加热状态的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所述导体线是按压截面为圆形的单线而形成的,所述导体线以按压后的截面为扁平形状的所述导体线的扁平面相邻的方式,卷绕成涡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在所述导体线的外表面实施了绝缘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其中,
所述磁性体层是通过在耐热性基材上涂布、印刷或转印磁性材料而形成在所述耐热性基材的表面上的。
8.一种感应加热装置,该感应加热装置具有:
顶板,其设置在主体的上表面上;
大致圆形的线圈部,其设置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对所述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线圈基座,其保持所述线圈部;
逆变器部,其向所述线圈部供给期望的电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逆变器部,
所述线圈部由以下部分构成:多个导体线,其由金属制导体形成,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卷绕成涡旋状;以及至少具有粘结性和绝缘性的间隔部,其将卷绕成涡旋状的所述多个导体线中的相邻的导体线以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粘结固定,从而与所述多个导体线一起形成为圆板状,
所述间隔部包含基材以及形成在所述基材与所述导体线之间的具有粘结性的粘合剂,所述粘合剂是以半硬化状态粘结到被粘结物之后进行加热而粘结硬化的热硬化性自熔接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顶板与所述线圈部以大致紧贴的方式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中,
所述间隔部是在具有粘结性的粘合剂中添加磁性材料并用粘结成分包着磁性材料而形成的、被赋予了磁性和绝缘性。
1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该感应加热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感应加热线圈;
设置于主体的上表面的顶板;
向所述感应加热线圈供给期望的电力的逆变器部;以及
对所述逆变器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CN201180057896.1A 2010-12-02 2011-12-01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Active CN103250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8981 2010-12-02
JPJP2010-268981 2010-12-02
JPJP2010-268980 2010-12-02
JP2010-268981 2010-12-02
JP2010268980 2010-12-02
JP2010-268980 2010-12-02
PCT/JP2011/006743 WO2012073517A1 (ja) 2010-12-02 2011-12-01 誘導加熱コイルおよび誘導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0465A CN103250465A (zh) 2013-08-14
CN103250465B true CN103250465B (zh) 2015-08-05

Family

ID=46171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896.1A Active CN103250465B (zh) 2010-12-02 2011-12-01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70260A1 (zh)
EP (1) EP2648477A4 (zh)
JP (1) JPWO2012073517A1 (zh)
CN (1) CN103250465B (zh)
WO (1) WO20120735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1712B2 (ja) * 2012-06-14 2015-07-22 ハイデ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調理器とこれに用いる電磁誘導装置及び金属製発熱媒体
JP2014086240A (ja) * 2012-10-23 2014-05-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ES2653935T3 (es) * 2013-02-06 2018-02-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obina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y aparato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que utiliza dicha bobina
ES2546579A1 (es) * 2014-03-24 2015-09-24 Bsh Electrodomésticos España, S.A. Unidad de calentamiento de aparato doméstico de inducción y aparato doméstico de inducción
CN106255248B (zh) * 2016-08-12 2023-06-06 四川华孚创科铁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锚钉加热装置
CN110073721B (zh) * 2016-12-23 2023-02-17 Bsh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装置和用于制造烹饪器具装置的方法
US11219101B2 (en) * 2018-05-03 2022-01-04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having multiple heating coils
DE102018209197A1 (de) * 2018-06-08 2019-12-12 Arpa Sasu Induktionskochfeld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Induktionskochfelds
CN116393342A (zh) * 2023-03-30 2023-07-07 河南科技大学 一种阵列式感应加热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71A (zh) * 1989-08-18 1992-09-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绝缘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6210A (en) * 1982-06-07 1985-10-08 Hitachi, Ltd. Litz wire
DK105192A (da) * 1992-08-24 1994-04-22 Voss Ernst Fab As Apparat til opvarmning af tilberedningskar for fodevarer.
FR2740645B1 (fr) * 1995-10-27 1997-11-21 Europ Equip Menager Bobinage inducteur multibrin a toronnage de type litz pour foyer de cuisson par induction
FR2748885B1 (fr) * 1996-05-14 1998-08-14 Europ Equip Menager Foyer de cuisson par induction a rendement eleve
JPH1032085A (ja) * 1996-07-18 1998-02-03 Zojirushi Corp 誘導加熱コイル
US6023054A (en) * 1997-02-28 2000-02-08 Johnson, Jr.; Robert Harlan High efficiency heating agents
JPH11126679A (ja) * 1997-10-21 1999-05-11 Toshiba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891693B1 (ja) * 1998-03-23 1999-05-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加熱コイル装置
FR2792158B1 (fr) * 1999-04-09 2001-05-18 Jaeger Regulation Foyer de cuisson par induction modulable a rayonnement reduit et procede de realisation
JP4794725B2 (ja) * 2000-08-31 2011-10-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用加熱コイル
JP4491983B2 (ja) * 2001-03-15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コイル
US6776949B2 (en) * 2002-03-28 2004-08-17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Polymer welding using ferromagnetic particles
JP3823076B2 (ja) * 2002-08-15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用コイル
US7625633B2 (en) * 2003-03-25 2009-12-01 Shin-Etsu Polymer., Ltd. Electromagnetic noise suppressor, article with electromagnetic noise suppressing function,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methods
JP2006079916A (ja) * 2004-09-09 2006-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US7214912B1 (en) * 2005-08-18 2007-05-08 Christine P. Suszczynski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material system for inductive billet heating coils
JP4731302B2 (ja) * 2005-12-05 2011-07-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
DE102006038370A1 (de) * 2006-08-11 2008-02-14 E.G.O. Elektro-Gerätebau GmbH Spulenträger für Induktoren
ES2325108B1 (es) * 2006-09-13 2010-06-01 Bsh Electrodomesticos España, S.A. Dispositivo de cocina.
US20090084777A1 (en) * 2006-10-02 2009-04-02 Oh Doo Yong Cooking device having an induction heating element
ES2659989T3 (es) * 2006-12-18 2018-03-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positivo de cocina de calentamiento por inducción
JP5205792B2 (ja) * 2007-04-25 2013-06-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と扁平状のコイル導線の製造方法
JP2009105078A (ja) * 2009-02-19 2009-05-14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用加熱コイル
JPWO2011030539A1 (ja) * 2009-09-11 2013-0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電磁誘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71A (zh) * 1989-08-18 1992-09-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绝缘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48477A4 (en) 2015-04-08
US20130270260A1 (en) 2013-10-17
WO2012073517A1 (ja) 2012-06-07
JPWO2012073517A1 (ja) 2014-05-19
CN103250465A (zh) 2013-08-14
EP2648477A1 (en) 2013-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0465B (zh) 感应加热线圈和感应加热装置
KR101450238B1 (ko) 인덕션 가열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442470A (zh) 电磁加热装置和用于该装置的加热方法
JP56935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180066870A (ko) 인덕션렌지용 발열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인덕션렌지
JP2007323887A (ja) 誘導加熱装置
EP0748577B1 (en) Induction heating element
CN204681615U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810274B2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とそれを使用し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1124115A (ja) 誘導加熱装置用加熱コイル
JP2009295443A (ja) 誘導コイル及び電磁誘導加熱装置
JP2011003490A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5178756B2 (ja) ピン端子の接合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ピン端子付きパワー基板
JP2011146188A (ja) 誘導加熱コイルとそれを使用した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267423A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12149195A (ja) テープ基材、コイルおよび誘導加熱調理器
TWI759963B (zh) 等離子處理裝置及其加熱器
CN103155120B (zh) 感应加热装置
JP4848792B2 (ja) 誘導加熱装置
JP2010287364A (ja) 誘導加熱装置
US20110248027A1 (en) Heating coil
EP4373211A1 (en) Induction heating type cooktop
JP2009140708A (ja) 誘導加熱装置および誘導加熱装置に使用される加熱容器
KR101671901B1 (ko) 유도가열 조리기
JP201211924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3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