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1751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1751B
CN103221751B CN201080070209.5A CN201080070209A CN103221751B CN 103221751 B CN103221751 B CN 103221751B CN 201080070209 A CN201080070209 A CN 201080070209A CN 103221751 B CN103221751 B CN 103221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refrigerant
converter
medium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2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1751A (zh
Inventor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1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1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separate supply and return lines for hot and cold heat-exchange fluids i.e. so-called "4-conduit"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得到可防止因框体内的制冷剂泄漏引起的框体内制冷剂浓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冷冻循环回路(A)装置,利用配管连接输出可燃性制冷剂的压缩机(10)、能使制冷剂与不同于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等,使制冷剂循环;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装置,该热介质循环回路用于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交换相关的热介质循环。至少将压缩机(10)等收容在室外机(1),至少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等收容在热介质变换器(3),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收容在室内机(2),分别单独地形成室外机(1)、热介质变换器(3)以及室内机(2),可设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具有可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收容空间与收容空间外进行通风的开口部(61)。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合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存在使在室外机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的制冷剂与在中继单元和室内机之间循环的水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进行空气调节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此时,要减少热介质的输送动力以实现节能(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另外,还存在采取了当制冷剂使用碳氢化合物时防止制冷剂泄漏措施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制冷剂泄漏时,利用电磁阀遮断制冷剂流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而且,还有避免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制冷剂泄漏时发生爆炸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一旦设置在室外机框体内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就使制冷剂排出用挡板动作。并且,利用送风机向框体内输送空气(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0/049998号公报(第3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6801号公报(第2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15939号公报(第5页、图3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构成为使制冷剂在室外机和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使水等热介质在中继单元和室内机之间循环,在中继单元使制冷剂与水等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防止制冷剂向室内侧泄漏。但问题是,对于在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成问题的向室外机等的框体内的泄漏防止则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
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剂泄漏时,进行利用电磁阀遮断流路的使制冷剂停止泄漏的处理动作。但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就动作进行具体描述。另外,未对送风机的风量进行规定。
另外,专利文献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机组运行时,如果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就使送风机逆转,使制冷剂排出用挡板动作。但在机组停止时不能使送风机动作。另外,未对送风机的风量进行规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得到可防止框体内的制冷剂泄露导致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冷冻循环装置和热介质侧装置,冷冻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输出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调整制冷剂压力的制冷剂节流装置以及能使制冷剂与不同于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回路;热介质侧装置利用配管连接用于使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相关的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输出装置以及进行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至少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热源侧热交换器收容于室外机,至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节流装置收容于热介质变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收容于室内机,室外机、热介质变换器以及室内机分别单独地形成,并能够设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热介质变换器的框体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能够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收容空间与收容空间外进行通风,在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是安全的且可提高能效。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热介质变换器设置开口部,可以将泄漏的制冷剂排出,可以将制冷剂浓度维持成不足规定浓度,因此可以防止可燃性制冷剂的制冷剂泄漏等引起的起火等,可以得到安全性高的热介质变换器、空气调节装置。另外,与冷机等空气调节装置相比,可以缩短使热介质循环的配管距离,减少了输送功率。因此,可实现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外的系统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回路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外的系统回路图。
图4是表示涉及空间中的制冷剂浓度变化的实验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子的示意图。基于图1和图2就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子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通过利用具有构成使可燃性的热源侧制冷剂(制冷剂)、水等作为制冷剂的热介质分别循环的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冷冻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设备等的装置,各室内机可以自由地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作为运行模式。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组成部件大小的关系可能与实际部件关系不同。另外,就利用添标进行区分等的多个同类设备等,在不需要特别区分或特别确定的情况下,有时也省略添标地进行记载。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一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介于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器3。热介质变换器3利用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相对热源侧制冷剂成为负荷(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与热介质变换器3利用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与室内机2利用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通过热介质变换器3被向室内机2输送。
在图2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一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介于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的分割成多个的热介质变换器3(主热介质变换器3a、副热介质变换器3b)。室外机1与主热介质变换器3a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主热介质变换器3a与副热介质变换器3b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与室内机2利用配管5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热量)通过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被向室内机2输送。
室外机1通常配置在大厦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上等)即室外空间6,通过热介质变换器3向室内机2供应冷能或热能。室内机2配置在能向建筑物9的内部空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供应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的位置,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应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器3作为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分开的框体,构成为可以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上。另外,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分别通过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连接,向室内机2传输从室外机1供应的冷能或热能。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使用两根配管5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各室内机2。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用两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器3),从而容易进行施工。
如图2所示,也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一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从主热介质变换器3a派生的两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副热介质变换器3b(1)、副热介质变换器3b(2))。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相对一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连接多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在这样的结构中,连接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制冷剂配管4是三根。之后将就该回路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参考图3A)。
另外,在图1中和图2中,以热介质变换器3设置在虽然是建筑物9的内部但不同于室内空间7的空间即天花板背部等空间(以下仅称为空间8)的状态为例进行表示。空间8不是密封的空间,构成为通过设置在建筑物的通风口9A可以与室外空间6通风。另外,建筑物的通风口9A可以是任何形式,只要构成为在热源侧制冷剂泄漏到空间8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而可以与室外空间6进行通风来防止空间8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浓度过度上升即可。另外,在图1和图2中,表示了室内机2是天花板盒式的例子,但不受此限制,若为天花板埋入式或天花板悬挂式等、直接或利用管道等可以向室内空间7排出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则任何类型都可以。
在图1和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使用可燃性制冷剂。可燃性制冷剂例如使用化学式用C3H2F4表示的四氟丙烯(用CF3CF=CH2表示的HFO1234yf、用CF3CH=CHF表示的HFO1234ze等)或化学式用CH2F2表示的二氟甲烷(R32)。另外,也可以是含有这些物质的混合制冷剂,混合制冷剂例如是HFO1234yf为80%,R32为20%等。另外,也可以使用R290(丙烷)等强燃性制冷剂。
因此,例如即使是天花板背部以外,若为居住空间以外且与户外可以进行某种方式的通风的空间,则在任何地方都可设置热介质变换器3。例如也可以设置在作为有电梯等的公用空间、可以与户外通风的空间等。
在图1和图2中表示了室外机1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例子,但不受此限制。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通风口的机房等被包围的空间,只要是可以与室外空间6通风的地方都可以设置。
而且,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器3的连接数量不局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数量,可以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来决定数量。
另外,即使在热源侧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器3泄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内空间7泄漏,最好构成为设置热介质变换器3的空间8与室内7之间不通风的结构。但是,即使在空间8与室内7之间例如有使配管穿过的孔等的小通风口,若将空间8与空间7之间的通风口的通风阻力设定成大于空间8与室外空间6之间的通风口的通风阻力,则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就被向户外排出,因此没有问题。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使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配管4通过户外空间6或通过管轴20。管轴是使配管通过的管道,由于周围被金属等包围,因此,即使在热源侧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情况下,也不会向周围扩散。并且,管轴设置在居住空间以外的非空调对象空间或户外,因此,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从管轴通过非空调对象空间8或者直接向户外排出,不会向室内泄漏。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设置在管轴内。
这里,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设置按规定的风量(换气风量以上)进行驱动、进行框体内的换气的变换器送风机60。
在此,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上,在释放变换器送风机60的空气的位置设置开口部61,将泄漏到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热源侧制冷剂排出,防止滞留在框体内。此时,如果将变换器送风机60设置在尽量不妨碍由送风形成的空气流动(通风阻力小)的位置(例如与变换器送风机60面对的位置、框体的面板间隙等),就可以通过空间8向户外空间6排出。
在此,开口部61具有第一孔61A和设置在其他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第二孔61B(参考图3)。通过变换器送风机60和第一孔61A以及第二孔61B的作用,可以排出泄漏到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热源侧制冷剂,可以使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低于恒定值。这里,如果第一孔和第二孔的总计开口面积相对框体的大小过小,则通风阻力就会过大,就不能得到足够的风量(排出量)。
根据经验可知,如果第一孔61A和第二孔61B的总计开口面积为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的表面积(包括总计开口面积部分)的10%以上,框体内就可以进行充分的换气。因此,如果这样就可以高效率地排出泄漏在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热源侧制冷剂,使制冷剂浓度低于恒定值,可以得到安全的装置。另外,根据对建筑物的换气的研究,明确了如果使建筑物的开口率为10%以上,则换气时的阻力系数就不怎么大幅下降,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上开设的孔如果也大于等于上述开口率,则框体内也可以进行充分的换气,可以高效率地使制冷剂浓度低于恒定值。
另外,也可以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设置从外部输送的风可以通过内部的大小的可孔,例如热介质变换器的框体的表面积的10%以上的孔,在空间8设置送风机。即使不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直接安装送风机,也可以使空气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流动。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回路结构示意图。基于图3就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室外机1与热介质变换器3通过热介质变换器3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热介质变换器3与室内机2也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利用配管5连接。另外,关于制冷剂配管4将在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上利用制冷剂配管4串联地连接安装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蓄能器19。另外,在室外机1上设置了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无论要求室内机2进行什么样的运行,都可以使流入热介质变换器3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着恒定方向流动。
压缩机10用于吸入热源侧制冷剂,然后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形成高温且高压的状态,例如可由能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用于切换制热运行时(全制热运行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行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行时(全制冷运行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行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行时发挥蒸发器的功能,在制冷运行时发挥冷凝器(或者散热器)的功能。
此时,在从室外机送风机(未图示)供应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进行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蓄能器19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过剩的热源侧制冷剂。
止回阀13a设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只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器3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b设置在第一连接配管4a上,在进行制热运行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介质变换器3流通。止回阀13c设置在第二连接配管4b上,在进行制热运行时使从热介质变换器3返回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止回阀13d设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与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只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变换器3向室外机1的方向)流动。
第一连接配管4a用于在室外机1内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止回阀13a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第二连接配管4b用于在室外机1内连接止回阀13d与热介质变换器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另外,在图3中表示了设置了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的例子,但不受其限制,也可以不设置这些。
[室内机2]
在各个室内机2上分别安装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通过配管5与热介质变换器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省略了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应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应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图3表示了四台室内机2与热介质变换器3连接的情况,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和室内机2d。另外,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对应地,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d。另外,与图1和图2一样,室内机2的连接数量不局限于图3所示的四台。
[热介质变换器3]
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安装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两个节流装置16、两个开闭装置17、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两个泵21、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以及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另外,关于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方式将在图3A中说明。
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发挥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的功能进行热交换,成为将储存了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介质传输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用于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行模式时冷却热介质。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置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用于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行模式时加热热介质。虽然在此设置了两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但也可以设置一台,还可以设置三台以上。
两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并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行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行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两个节流装置16可以由可变化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膨胀阀等构成。
两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用于打开关闭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a设置在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上。开闭装置17b设置在连接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配管上。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例如由四通阀构成,根据运行模式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行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行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两个泵21(泵21a、泵21b)按照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设置,用于使导通配管5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泵21b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上。两个泵21例如可由可控制容量的泵等构成。
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数量来设置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数量(在此为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
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由三通阀等构成,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数量来设置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数量(在此为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
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可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用于控制在配管5中流动的流量。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数量来设置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数量(这里为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另一个通路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介质变换器3具备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遮断装置50。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例如具有制冷剂浓度传感器(浓度检测机构)41。并且,如果判断出制冷剂温度传感器41检测的制冷剂浓度的检测值为恒定值以上,就向遮断装置50发出指示信号,进行关闭制冷剂流路的处理。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将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设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设置在例如热介质变换器3的外部且接近热介质变换器3的位置,利用软管等检测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部的制冷剂浓度。另外,遮断装置50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流入口和流出口基于指示信号关闭制冷剂流路,使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入流出停止。
以下,考虑例如热源侧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配管连接处向热介质变换器3内泄漏的情况。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使用弱燃性、强燃性等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有可能引火、起火等(以下称为起火等)。可燃性制冷剂是否起火等与空间的制冷剂浓度有关。浓度越低,起火等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低于界限就不会起火等。这里将可燃性制冷剂不起火等的界限浓度(kg/m3)称为“LFL”(可燃界限,LowerFlammabilityLimit)。例如即使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热源侧制冷剂泄漏,如果可以将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则在框体内就不至于起火等,可以实现安全。在此,各制冷剂的“LFL”不同。例如,R32的“LFL”为0.306(kg/m3)、HFO1234yf的“LFL”为0.289(kg/m3)。
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1)计算当空间有制冷剂泄漏时的空间内的浓度变化。这里,V是空间容积(m3),C是空间内的制冷剂浓度(kg/m3),Mr是制冷剂泄漏速度(kg/s),Q是换气风量(m3/s)。
V×dC/dt=Mr-C×Q…(1)
图4是表示与空间内的制冷剂浓度变化相关的实验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在进行恒定量的换气的空间,制冷剂从配管的连接处泄漏的情况下,空间的制冷剂浓度从开始泄漏起一下子上升。然后,配管内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从而从配管泄漏的制冷剂量下降,上升放缓。然后,制冷剂浓度显示了最大值后,若泄漏的制冷剂量低于换气风量Q,则制冷剂浓度就降低。
这里,就使制冷剂从空气调节装置向进行换气的空间泄漏时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进行了使封入制冷剂量、泄漏地点、其他条件进行了变化的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明确了在一般使用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从开始泄漏到显示最大制冷剂浓度为止的时间(无论条件如何)为250秒以下。
具备设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内部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设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出入口的遮断装置50,考虑利用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检测制冷剂泄漏,如果该检测值为规定值以上,就关闭遮断装置50,关闭制冷剂流路。此时,例如设定热介质变换器3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内存在的制冷剂量为1(kg),则考虑制冷剂泄漏速度Mr为Mr=0.004(kg/s)(=1(kg)/250(s))地进行泄漏即足够。所说的存在于热介质变换器3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量,是指在考虑到各环境条件下的各运行模式的情况下的运行时的最大制冷剂量,或者通过在热内变换器3内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各制冷剂零部件的内容积的总计值(m3)上乘以制冷剂密度(kg/m3)而求出的制冷剂量。在此,假设例如制冷剂为液体制冷剂,则制冷剂的密度约为1000(kg/m3)。因此,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制冷剂配管和制冷剂所通过的设备的内容积的总计值(m3)乘以1000(kg/m3)所得的制冷剂量,作为存在于热介质变换器3内部的制冷剂配管中的制冷剂量是最大的。基于最大的制冷剂量,如果通过公式(1)求出换气风量Q,就可以得到更安全的空气调节装置。
根据公式(1),无论空间容积V(m3)如何,制冷剂浓度的到达点都一样。如果制冷剂是R32,若变换器送风机60产生的换气风量Q达到0.01307(m3/s)以上,即0.0784(m3/min)以上,就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R32的“LFL”即0.306(kg/m3)。另外,如果制冷剂是HFO1234yf,若使变换器送风机60产生的换气风量Q为0.01384(m3/s)以上,即0.830(m3/min)以上,就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HFO1234yf的“LFL”即0.289(kg/m3)。
这里,制冷剂的泄漏速度Mr与制冷剂量m成比例。因此,在存在于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量为m(kg)的情况下,为了将热介质变换器3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只要使变换器送风机60产生的换气风量Q为上述值的m倍以上即可。例如,热源制冷剂使用R32的情况下,使变换器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784×m(m3/min)以上。另外,如果热源侧制冷剂使用HFO1234yf,则使变换器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830×m(m3/min)以上。这样,通过将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与制冷剂对应的“LFL”,就可以安全地使用系统。
而且,如果是混合制冷剂,则利用各制冷剂成分的比率进行计算。例如,如果是HFO1234yf与R32的混合制冷剂,则使变换器送风机60产生的换气风量Q为(0.784×R32的比率(%)+0.830×HFO1234yf的比率(%))×m(m3/min)以上即可。例如,如果例如形成含有20%(0.2)的R32、80%(0.8)的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则换气风量Q为(0.1568+0.664)×m=0.8228×m(m3/min)以上。
另外,如果热源侧制冷剂使用“LFL”为0.239(kg/m3)的R411B,则需要1.004×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另外,如果使用“LFL”为0.43(kg/m3)的R141b,则需要0.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
根据上述说明,如果设置可以实现这些换气风量Q的变换器送风机60,对于在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使用的各热源侧制冷剂,可以将热介质变换器3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因而,可以构成安全的系统。
另外,如果将强燃性制冷剂即R290(丙烷)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使用,R290的“LFL”为0.038(kg/m3),需要6.3×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另外,如果将R1270(丙烯)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使用,R1270的“LFL”为0.043(kg/m3),需要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
在此,在上述的说明中,设置遮断装置50,尽量减少从空气调节装置泄漏的制冷剂量。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关于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剂回路)整体的制冷剂量,如果变换器送风机60具有可将热介质变换器3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的能力,则也可以不设置遮断装置50。例如,设被封入在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制冷剂量为m(kg),当m(kg)为10(kg)时,如果热源侧制冷剂使用R32,变换器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784(m3/min)以上即可。另外,如果热源侧制冷剂使用HFO1234yf,换气风量Q为0.830(m3/min)以上即可。如上所述,即使不设置遮断装置50也可以实现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
另外,对于变换器送风机60的控制,通过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输出,既可以进行使变换器送风机60接通/断开的操作,也可以控制变换器送风机60的转速。
另外,如果判断制冷剂浓度的检测值不足规定值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可以使室外送风机60停止。另外,也可以控制风量的增减。
另外,制冷剂泄漏也有可能发生在空气调节装置停止运行时(压缩机1停止时)。因此,使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基于空气调节装置停止运行时的制冷剂浓度进行判断。即,即使压缩机10处于停止状态,在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值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也发生制冷剂泄漏,因此使变换器送风机60动作,将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这样就可以得到安全的装置,而且如果利用遮断装置50关闭制冷剂流路,可以得到更安全的装置。另外,如果始终(也包括空气调节装置停止运行时)按换气风量以上来驱动变换器送风机60,将热介质变换器3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则也可以不设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另外,也可以每隔一分钟等地每隔恒定时间就按换气风量以上来驱动变换器送风机60。
另外,例如可以在设置了热介质变换器3的空间8设置具有与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相同功能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将换气用的第二送风机设置在可以将空气从空间8向户外6送出的位置。另外,与变换器送风机60一样,通过将空间8的制冷剂浓度抑制成不足“LFL”,从而可以实现使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的安全。此时,也可以与变换器送风机60一样,根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输出来进行接通/断开操作、转速控制、始终动作等。
另外,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设置各种检测设备(两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四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四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以及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36)。这些检测装置检测出的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输送到总体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的例如室外机控制装置70,用于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流路的切换等。
两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用于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处的热介质温度,例如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设置在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设置在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上。
四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设置在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用于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根据室内机2的设置数量来设置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的数量(这里为四个)。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图示了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b、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c、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
四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用于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可以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b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节流装置16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c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
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压力传感器)36与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的设置位置一样,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用于检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另外,室内侧控制装置7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基于有关各种检测设备的检测的信号和来自遥控器的指令,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7的开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进行运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变换器控制装置71。变换器控制装置71基于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进行变换器送风机60的控制。在此,分别设置了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变换器控制装置71,但也可以使控制装置进行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处理。另外,也可以将室内侧控制装置70和变换器控制装置71集成为一体,使室内侧控制装置70控制变换器送风机60。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的配管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配管组成。根据与热介质变换器3连接的室内机2的数量,配管5被分路成配管5a~5d(在此分为四路)。另外,配管5利用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来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例如,在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对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加热的情况下,被控制为,使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在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合流,然后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分路后返回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冷却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加热热介质的情况下,被控制为,切换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选择冷却后的热介质或经过加热后的热介质的其中之一,使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
另外,在空气调和装置10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以及蓄能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利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在各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上并联地连接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形成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通过设置在热介质变换器3上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也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使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制冷剂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回路结构示意图。基于图3A就将热介质变换器3分成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回路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热介质变换器3按主热介质变换器3a和副热介质变换器3b将框体分开地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如图2所示,可将多个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与一个主热介质变换器3a连接。
在主热介质变换器3a上设置气液分离器14和节流装置16c。其他的构成元件设置在副热介质变换器3b上。气液分离器14与连接于室外机1的一根制冷剂配管4和连接于副热介质变换器3b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将室外机1供应的热源侧制冷剂分离成蒸汽状制冷剂和液体状制冷剂。节流装置16c设置在气液分离器14的液体状制冷剂的流动的下游侧,具有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并膨胀,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行时,将节流装置16c的出口控制在中压。节流装置16c可以由可变化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膨胀阀等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可在主热介质变换器3a上分别用三根配管连接多台副热介质变换器3b。
[制冷剂配管4]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若干个运行模式。在这些运行模式下,热源侧制冷剂在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器3的配管4中流动。
[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若干个运转模式下,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在连接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
以下就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行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可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令,利用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即,空气调节装置100可在所有室内机2进行相同运行,而且可在各个室内机2进行不同的运行。
空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行模式具有所驱动的室内机2全部都执行制冷运行的全制冷运行模式、所驱动的室内机2全部都执行制热运行的全制热运行模式、制冷负荷更大的制冷主体运行模式以及制热负荷更大的制热主体运行模式。在此,空气调节装置100A执行的各运行模式也一样。
在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如果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只产生制热负荷或制冷负荷,就将所对应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成中间的开度,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上流动。通过这样,可以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用于制热运行或制冷运行,因此,热传输面积增加,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制热运行或制冷运行。
另外,如果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混合产生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就将与进行制热运行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与加热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流路,将与进行制冷运行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切换到与冷却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的流路,从而可以在各室内机2自由地进行制热运行、制冷运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只要是三通阀等可以切换三方流路的装置、开闭阀等对双方流路进行开闭的装置等的组合等可以切换流路的装置即可。另外,组合步进电机驱动式的混合阀等可以使三方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电子膨胀阀等可以使双方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的组合等,也可以作为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使用。这样也可以防止流路突然开闭所形成的水锤。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二通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具有三方流路的控制阀,与绕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旁通管一起设置。
另外,利用侧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可以使用能利用步进电机驱动式控制在流路中流动的流量的装置,也可以使用二通阀或关闭了三通阀的一端的装置。另外,利用侧热介质流量控制装置25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的打开关闭双方流路的装置,反复进行接通/断开,控制平均流量。
另外,虽然显示了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是四通阀,但不受其限制,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或三通流路切换阀,同样使热源侧制冷剂流动。
就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形成制冷制热混合运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受其限制。即使为以下构成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分别各为一个,在它们上并联地连接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只进行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之一。
另外,即使在只连接一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一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而且,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进行相同运转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而且,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内置于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受其限制,也可以内置于室内机2,也可以与热介质变换器3和室内机2分体地单独构成。
热介质例如可以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或水,载冷剂与水的混合液、水与防腐效果好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通过室内机2向室内空间7泄漏,由于使用了安全性高的热介质,因此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另外,一般情况下,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上安装送风机、通过送风促进冷凝或蒸发的情况居多,但不受此限制,例如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也可以使用利用辐射的板式加热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也可以使用利用水或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只要是可以散热或吸热的结构,则无论是什么类型都可以使用。
另外,在此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是四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连接几个都可以。
另外,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是两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可以冷却或/和加热热介质的结构,则设置几个都可以。
另外,对泵21a、21b也不局限于各一个,也可以并联地排列多个小容量的泵。
另外,就设置在室外机1上的送风机,不局限于本说明的系统,即使在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的直接膨胀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也同样适用,具有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100A)由于即使在具有可燃性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泄漏的情况下,也驱动变换器送风机60,利用规定的换气风量排出热源侧制冷剂,因此,可以防止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的增加,防止起火等,提高室外机1、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此时,通过按照使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LFL”设定换气风量,可以确实防止起火等。此时,由于相对制冷剂量m(kg)确保0.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因此,可以应对空气调节装置使用的各种制冷剂。此时,基于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配管、设备等的内容积确定制冷剂量,从而可以更高效率地确定维持安全所需要的换气风量。并且,设制冷剂密度为1000(kg/m3),根据可假定的最大制冷剂量来确定换气风量,从而可以确实防止起火等。
另外,设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判断与制冷剂浓度传感器41的检测相关的制冷剂浓度,驱动变换器送风机60,因此,在制冷剂浓度为规定浓度以上的情况下可以高效率地驱动变换器送风机60。另外,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流入流出口具有遮断装置50,基于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判断,利用遮断装置50遮断流入流出热介质变换器3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因此,可以将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的量抑制成仅为被关闭在热介质变换器3内的制冷剂量。另外,由于泄漏的制冷剂量少,因此可以减少变换器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
而且,将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的一部分进行开口,形成作为开口部61的第一孔61A、第二孔61B,从而可以排出泄漏在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内的热源侧制冷剂,可以使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不足恒定值。此时,由于使开口部61的总计开口面积为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的表面积的10%以上地进行开口,因此,不会增加通风阻力,可以高效率地向热介质变换器3的框体外排出,使制冷剂浓度不足恒定值,可以得到安全的装置。
1热源机(室外机),2、2a、2b、2c、2d室内机,3、3a、3b热介质变换器,4、4、4b制冷剂配管,5、5a、5b、5c、5d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9A通风口、10压缩机,11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止回阀,14气液分离器,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a、16b、16c节流装置,17a、17b开闭装置,18a、18b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蓄能器,20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1a、21b泵(热介质输出装置),22a、22b、22c、22d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b、23c、23d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a、25b、25c、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4、34a、34b、34c、34d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5、35a、35b、35c、35d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6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40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1制冷剂浓度传感器,50遮断装置,60室外机送风机,61开口部,61A第一孔,62B第二孔,70室外机控制装置,71变换器控制装置,100、100A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冷冻循环装置和热介质侧回路,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输出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切换所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压力的制冷剂节流装置以及能使所述制冷剂与不同于所述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构成使所述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回路;
所述热介质侧回路利用配管连接用于使与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相关的所述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输出装置以及进行所述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
至少所述压缩机、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收容于室外机,至少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节流装置收容于热介质变换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收容于室内机,所述室外机、所述热介质变换器以及所述室内机分别单独地形成,并能够设置在彼此分离的位置,
所述热介质变换器的框体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能够使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收容空间与该收容空间外进行通风,
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通过利用配管连接多个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以及多个所述热介质输送装置,进而利用配管连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而构成,
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进行切换,用以选择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通过以及各热介质输出装置的输出相关的热介质,使其流入流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
进行送风的变换器送风机;和
对所述变换器送风机进行动作控制用以将所述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维持成不足规定浓度的控制装置,
即使在所述室外机的所述压缩机停止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也使所述变换器送风机动作用以将制冷剂浓度维持成不足规定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设置在能够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与室外空间进行通风的建筑物内的空间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的总面积为包括所述开口部的总面积的所述热介质变换器的框体的表面积的10%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检测所述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使所述变换器送风机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分别设置在所述热介质变换器的制冷剂流入流出口并遮断所述制冷剂的流动的遮断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所述检测值使所述遮断装置遮断制冷剂的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相对于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量m(kg)为0.55×m(m3/min)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相对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的制冷剂量m(kg)为0.55×m(m3/min)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R32,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0.784×m(m3/min)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HFO1234yf,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Q为0.830×m(m3/min)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至少是HFO1234yf与R32的混合制冷剂,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0.784×所述R32的比率+0.830×所述HFO1234yf的比率)×m(m3/min)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是丙烷,所述变换器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6.3×m(m3/min)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的制冷剂量m(kg),是基于依靠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的运行形态确定的制冷剂状态的、可存在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的最大制冷剂量。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的制冷剂量m(kg),是在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制冷剂所通过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设备的内容积的总计值(m3)与制冷剂密度(kg/m3)之积。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的制冷剂量m(kg),是在所述热介质变换器内制冷剂所通过的制冷剂配管以及设备的内容积的总计值(m3)与1000(kg/m3)之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收容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通过利用配管连接对流入流出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进行流量调整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而构成,所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收容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利用两根配管连接了所述室外机与所述热介质变换器之间以及所述热介质变换器与所述室内机之间。
CN201080070209.5A 2010-12-03 2010-12-03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221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7048 WO2012073293A1 (ja) 2010-12-03 2010-12-03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751A CN103221751A (zh) 2013-07-24
CN103221751B true CN103221751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17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209.5A Active CN103221751B (zh) 2010-12-03 2010-12-03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459013B2 (zh)
EP (1) EP2647920B1 (zh)
JP (1) JP5465338B2 (zh)
CN (1) CN103221751B (zh)
AU (1) AU2010364873B2 (zh)
WO (1) WO20120732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99065A1 (ja) * 2010-02-10 2011-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60598A1 (ja) * 2011-05-23 2012-11-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940378B2 (ja) * 2012-06-01 2016-06-29 株式会社東芝 Mri装置ユニット用冷却装置及びmri装置
WO2014083682A1 (ja) 2012-11-30 2014-06-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933192B2 (en) * 2012-12-20 2018-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375639B2 (ja) * 2014-02-21 2018-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151238A1 (ja) * 2014-04-02 2015-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設置方法
JP2016003783A (ja) 2014-06-13 2016-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099608B2 (ja) * 2014-09-25 2017-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WO2016079801A1 (ja) * 2014-11-18 2016-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157538A1 (ja) * 2015-04-03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135705B2 (ja) * 2015-04-06 2017-05-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利用側空調装置
WO2017127450A1 (en) * 2016-01-19 2017-07-27 Carrier Corporation Sensor array for refrigerant detection
US10823445B2 (en) * 2016-04-27 2020-11-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7187618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598039B1 (en) * 2017-03-15 2022-07-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devic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therefor
ES2968240T3 (es) * 2017-05-24 2024-05-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EP3680583A4 (en) * 2017-09-05 2021-06-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REFRIGERANT CONNECTION UNIT
US10514176B2 (en) 2017-12-01 2019-12-2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management
US11060746B2 (en) * 2017-12-01 2021-07-1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ng and responding to refrigerant leaks in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US20190186769A1 (en) * 2017-12-18 2019-06-20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Cooling system
JP7157321B2 (ja) * 2018-09-28 2022-10-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負荷処理システム
JP2020051734A (ja) * 2018-09-28 2020-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JP2020051736A (ja) * 2018-09-28 2020-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負荷処理システム
US11686491B2 (en)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CN109798691B (zh) * 2019-03-08 2023-12-26 晏飞 空调/热泵拓展功能箱及空调/热泵蓄热制冷系统
EP4006441A4 (en) 2019-07-25 2022-07-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1043658A (zh) * 2019-12-26 2020-04-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及空气调节机组
JP7478996B2 (ja) * 2020-05-27 2024-05-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967938B1 (en) * 2020-09-15 2023-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Safety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1697A (ja) * 2000-02-28 2001-09-0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JP2001317884A (ja) * 2000-05-01 2001-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装置
JP2003343936A (ja) * 2002-05-28 2003-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540255A (zh) * 2003-04-22 2004-10-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型空调装置
CN1782575A (zh) * 2004-11-29 2006-06-0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拖多式空调器的配管冷媒泄漏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JP2009299910A (ja) * 2008-06-10 2009-12-24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WO2010050007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0648A (ja) * 1998-02-13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冷凍機器の冷媒漏洩警報装置
JP2000006801A (ja) 1998-06-18 2000-01-11 Hitachi Ltd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523584B2 (ja) 2000-10-12 2004-04-26 株式会社 日立インダストリイズ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03227664A (ja) * 2002-02-05 2003-08-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DE10257155A1 (de) * 2002-12-02 2004-06-17 Volker Spiegel Aufenthaltsraum und Verfahren zum Einstellen der Raumatmosphäre
JP4274984B2 (ja) * 2004-03-22 2009-06-10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分岐装置
US7814757B2 (en) * 2006-09-12 2010-10-1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Operating algorithm for refrigerant safety system
US20080179199A1 (en) * 2006-12-19 2008-07-31 Coignet Philippe A Economical and Reliable Gas Sensor
US20090186569A1 (en) * 2008-01-18 2009-07-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089541B (zh) 2008-07-08 2014-03-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圆锥滚子轴承用树脂制保持器和圆锥滚子轴承
US9587843B2 (en) 2008-10-29 2017-03-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lay unit
JP5242434B2 (ja) * 2009-01-30 2013-07-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循環式暖房システム
WO2010131335A1 (ja) * 2009-05-13 2010-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8515584B2 (en) * 2009-08-20 2013-08-20 Transformative Wave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reducing retrofit method for a constant volume HVAC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1697A (ja) * 2000-02-28 2001-09-0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JP2001317884A (ja) * 2000-05-01 2001-11-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装置
JP2003343936A (ja) * 2002-05-28 2003-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540255A (zh) * 2003-04-22 2004-10-2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多路型空调装置
CN1782575A (zh) * 2004-11-29 2006-06-0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拖多式空调器的配管冷媒泄漏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JP2009299910A (ja) * 2008-06-10 2009-12-24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WO2010050007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112816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73293A1 (ja) 2014-05-19
WO2012073293A1 (ja) 2012-06-07
CN103221751A (zh) 2013-07-24
AU2010364873A1 (en) 2013-05-02
AU2010364873B2 (en) 2014-10-02
JP5465338B2 (ja) 2014-04-09
US20130192283A1 (en) 2013-08-01
EP2647920A4 (en) 2014-11-12
EP2647920B1 (en) 2020-03-04
EP2647920A1 (en) 2013-10-09
US9459013B2 (en) 2016-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175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54628B (zh)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2900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7071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54639B (zh) 空调装置
CN10387489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011329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2733444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20140026605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4832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68907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56264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38218A (zh) 空调装置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JP55706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704300A (zh) 空调装置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04813112A (zh) 空调装置
CN10309783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2770724B (zh) 空调装置
CN1027539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