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1611A -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 Google Patents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1611A
CN103221611A CN2012800037024A CN201280003702A CN103221611A CN 103221611 A CN103221611 A CN 103221611A CN 2012800037024 A CN2012800037024 A CN 2012800037024A CN 201280003702 A CN201280003702 A CN 201280003702A CN 103221611 A CN103221611 A CN 1032216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movable rail
claw
line
mai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7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1611B (zh
Inventor
矢延雪秀
河野浩幸
浅野间俊朗
村上义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16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6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16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6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08Tracks for mono-rails with centre of gravity of vehicle above the load-bearing rail
    • E01B25/12Switches; Cros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7/00Switches; Cross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25/00Tracks for special kinds of railways
    • E01B25/28Rail tracks for guiding vehicles when running on road or similar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Abstract

一种岔道装置,在隔着分支部进行配置的作为中央引导铁轨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和前方主线铁轨之间配置有主线可动铁轨。主线可动铁轨能够以第一端部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在第一端部与前方主线铁轨相连的位置。主线可动铁轨的第二端部为与近前侧主线铁轨相连的引导位置时,锁定动作机构使主线可动铁轨的第二端部与卡合部件卡合,而不能位移地锁定第二端部。

Description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行驶线路、和隔着分支部进行配置在该行驶线路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固定铁轨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及在该轨道交通系统中对固定铁轨之间的轨道类车辆的行驶进行引导的岔道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1年2月28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11-042313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公共汽车和铁路以外的新交通手段,公知使具有由橡胶轮胎构成的行驶轮的车辆沿中央引导铁轨行驶的结构。
作为具有该中央引导铁轨的轨道交通系统、即中央引导式的新交通系统的岔道装置,有例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
该岔道装置具有可动行驶线路、可动铁轨和切换机构。可动行驶线路被设置在主线和支线的交叉部分即分支部,并能够围绕曲折点转动地被支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可动行驶线路的中央。切换机构使可动行驶线路及可动铁轨一体地移动。
该切换机构是在使可动行驶线路及可动铁轨朝向沿着主线的方向的位置、和使行驶线路及中央引导铁轨朝向沿着支线的方向的位置之间,使可动行驶线路及可动铁轨一体地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095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岔道装置中,虽然可动行驶线路被支承在成为转动中心的曲折点处,但与曲折点相反的一侧的可动侧的端部为了在朝向沿着主线的方向的位置和朝向沿着支线的方向的位置之间转动而未被固定,成为悬臂式支承,变得不稳定。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岔道装置中,将可动铁轨固定在可动行驶线路上,使该可动铁轨与可动行驶线路一起移动。由此,切换机构不仅大型化,该切换机构的消耗能量也变多,初始成本及运营成本升高。
另一方面,虽然通过使可动铁轨独立地转动,能够实现切换机构的小型化,但在能够使可动铁轨在曲折点处转动地进行支承的情况下,刚性变低,变得更不稳定,可能发生铁轨的变形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初始成本及运营成本的同时能够以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可动铁轨的岔道装置及具有其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岔道装置,在具有行驶线路和隔着分支部配置在该行驶线路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固定铁轨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对固定铁轨之间的轨道类车辆的行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具有:可动铁轨,在与所述固定铁轨中的一个固定铁轨相连的位置配置有第一端部,以该第一端部为中心能够摆动地被支承,所述可动铁轨能够在与该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个固定铁轨相连的引导位置、和该第二端部的位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与该另一个固定铁轨的位置不同的退避位置之间切换;卡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卡合,来限制该可动铁轨的位移;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在与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卡合的锁定状态和与该可动铁轨的卡合被解除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在该岔道装置中,由于通过卡合部件限制能够以第一端部为中心摆动地被支承的可动铁轨的位移,所以可动铁轨被第一端部和卡合部件的卡合位置支承。由此,即使可动铁轨单独移动,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可动铁轨。
这里,在所述岔道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使所述可动铁轨在所述引导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之间进退的切换机构,所述锁定动作机构具有将所述切换机构的进退驱动力转换成使所述卡合部件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力的转换构件。
在该岔道装置中,由于利用切换机构的进退驱动力使卡合部件变化地动作,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驱动源,能够抑制运营成本。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也可以具有使所述卡合部件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源。
在该岔道装置中,由于不需要用于将所述切换机构的进退驱动力转换成使所述卡合部件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力的复杂的机构,所以能够抑制初始成本。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着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此外,以上,“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对爪部之间”的“保持”是指可动铁轨位于一对爪部之间,爪部和可动铁轨接近(非接触)或接触的状态。所述“保持”的意义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及技术方案整体中是通用的。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着从所述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沿着与所述轨道类车辆行驶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着与所述轨道类车辆行驶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地被支承,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与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并且相互的间隔比所述可动铁轨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宽,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所述一对爪部分别接近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并将该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一对爪部都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移动地被支承,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着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向该另一个固定铁轨侧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也可以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与所述轨道类车辆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卡合部件的所述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的包含在所述锁定状态时与所述可动铁轨相对的面的部分也可以由弹性部件形成。
在该岔道装置中,无论在可动铁轨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宽度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还是在可动铁轨弯曲的情况下,由于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可动铁轨接触并弹性变形,所以能够应对制造误差或铁轨的弯曲。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可动铁轨的至少在所述引导位置时被保持在所述一对爪部之间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弯曲部,所述卡合部件的所述一对爪部的保持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时与该可动铁轨相对的面以与所述弯曲部的曲率相匹配的曲率弯曲。
在该岔道装置中,能够使可动铁轨的引导面的各位置处的与爪部之间的间隙大致均匀,并且能够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也可以具备多个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多个该锁定机构沿着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铁轨进行配置。
在该岔道装置中,由于能够在更多的位置限制可动铁轨,所以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可动铁轨。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也可以具备一个以上的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一台该锁定机构即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卡合部件与在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被设置在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的端部卡合的位置。
在该岔道装置中,能够减小可动铁轨的第二端部和另一个固定铁轨的端部之间的接缝处的台阶,并能够使乘客的乘坐感觉更好。而且,在该岔道装置中,其他的固定铁轨与卡合部件一起承受从轨道类车辆受到的力,从而能够更牢固地支承可动铁轨。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行驶线路也可以具有主线行驶线路和从该主线行驶线路分支的支线行驶线路,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是被配置在比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的位置的该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近前侧主线铁轨,所述一个固定铁轨包括:沿着所述主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前方主线铁轨;沿着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支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支线铁轨,所述可动铁轨具有:主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前方主线铁轨相连的位置;支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支线铁轨相连的位置,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线可动铁轨和所述支线可动铁轨上。
另外,在所述岔道装置中,所述行驶线路也可以具有主线行驶线路和从该主线行驶线路分支的支线行驶线路,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是被配置在比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的位置的该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近前侧主线铁轨,所述一个固定铁轨包括:沿着所述主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前方主线铁轨;沿着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支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支线铁轨,所述可动铁轨具有:主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前方主线铁轨相连的位置;支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支线铁轨相连的位置,所述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卡合部件是通过该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一对爪部都位移的部件,并被设置于在所述锁定状态时与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主线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卡合在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的端部、且与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支线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卡合在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的端部的位置。
在该岔道装置中,由于能够利用一个卡合部件限制主线可动铁轨的第二端部和支线可动铁轨的第二端部,所以能够抑制初始成本。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所述岔道装置、所述行驶线路和所述固定铁轨。
在该轨道交通系统中,由于具有上述岔道装置,所以即使可动铁轨单独地移动,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可动铁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即使可动铁轨不与行驶线路一体地移动,而使可动铁轨单独地移动,也能够稳定地支承该可动铁轨。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实现初始成本及运营成本的抑制和可动铁轨的稳定支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直行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分支时)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岔道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概要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开始时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中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岔道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概要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概要动作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过程中的状态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
图22是沿图20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中央引导式的行驶设备,其在行驶线路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引导铁轨;在该行驶线路上行驶的轨道类车辆。
如图1及图3所示,轨道类车辆V具有车身1、和分别设置在车身1下部的前后的行驶装置2。
行驶装置2具有:沿车宽方向并列的一对行驶轮3;相互连结一对行驶轮3的车轴4;沿车宽方向并列的一对引导轮5;能够分别滚动地支承一对引导轮5的导向架6;转向连杆机构7。转向连杆机构7是在车身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能够围绕与车身1的底面垂直的旋回轴X旋回地支承导向架6,并且伴随导向架6围绕该旋回轴X的旋回来对一对行驶轮3进行转向。
行驶轮3是其外周部分为橡胶、且在其内侧被封入气体的轮胎。另外,引导轮5的外周部分由例如聚氨酯橡胶等的弹性部件形成。
如图1及图3所示,行驶设备E具有行驶线路R、配置在该行驶线路R的中央的中央引导铁轨10和岔道装置D。
在行驶线路R上具有主线行驶线路Ra、Rb和从该主线行驶线路Ra、Rb分支的支线行驶线路Rc。此外,以下,以从主线行驶线路Ra、Rb开始向支线行驶线路Rc进行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BC为基准,相对于该分支开始位置BC,将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的主线行驶线路Ra作为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相对于该分支开始位置BC,将行进方向的前方的主线行驶线路Rb作为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另外,以主线行驶线路Ra、Rb为基准,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将支线行驶线路Rc延伸的一侧作为内侧,将该内侧的相反侧作为外侧。
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固定有中央引导铁轨10即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另外,在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固定有从近前侧主线铁轨11在沿着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央引导铁轨10即前方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3。另外,在支线行驶线路Rc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固定有从近前侧主线铁轨11在沿着支线行驶线路Rc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中央引导铁轨10即支线铁轨(固定铁轨)15。
在行驶线路R存在的区域内,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和前方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3之间、以及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和支线铁轨(固定铁轨)15之间成为分支部。
岔道装置D是将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的轨道类车辆V向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和支线行驶线路Rc中的任意一方的行驶线路引导的装置。
该岔道装置D具有主线可动铁轨21、支线可动铁轨25、切换机构30、锁定机构40和锁定机构45。主线可动铁轨21是与前方主线铁轨13相连并能够位移的中央引导铁轨10,支线可动铁轨25是与支线铁轨15相连并能够位移的中央引导铁轨10。切换机构30使主线可动铁轨21及支线可动铁轨25位移。锁定机构40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锁定机构45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
主线可动铁轨21具有比近前侧主线铁轨11和前方主线铁轨13的沿着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的方向上的间隔稍短的长度。该主线可动铁轨21能够以设置在该第一端部23上的摆动轴24为中心摆动地被设置在其第一端部23与前方主线铁轨13相连的位置。此外,与前方主线铁轨13相连的位置是指:第一端部23与对方的前方主线铁轨13的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端部14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同,通过使朝向与对方的前方主线铁轨13对应,在相互之间能够使引导轮5进行引导的位置。
以下,在表现为“与铁轨相连的位置”或“与铁轨相连”的情况下,“相连”是指,如上所述地使与对方对应的端部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位置相同,在使相互的朝向对应的情况下,能够使引导轮5进行引导的状态。
支线可动铁轨25具有比近前侧主线铁轨11和支线铁轨15的沿着支线行驶线路Rc的方向上的间隔稍短的长度。该支线可动铁轨25能够以设置在该第一端部27上的摆动轴28为中心摆动地被设置在其第一端部27与支线铁轨15相连的位置。
此外,构成以上说明的中央引导铁轨10的各铁轨11、13、15、21、25都是由H型钢形成的。如图3所示,该H型钢以相互平行的一对凸缘18朝向铅直方向、且连结一对凸缘18的辐板19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而形成中央引导铁轨10。由H型钢形成的中央引导铁轨10的一对凸缘18的各外表面即朝向相互相反的方向的面分别形成引导面29。此外,这里,作为中央引导铁轨10使用了H型钢,但只要是具有相互平行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的一对面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例如I型钢等。
切换机构30是如下机构,使主线可动铁轨21摆动,而使其在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与第一端部23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22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相连的引导位置、和该第二端部22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位置不同的退避位置之间进退,并使支线可动铁轨25摆动,而使其在该支线可动铁轨25的与第一端部27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26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相连的引导位置、和该第二端部26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位置不同的退避位置之间进退。
该切换机构30具有扳道岔机31、支柱35、35b和连杆32、32b。扳道岔机31是分别使主线可动铁轨21及支线可动铁轨25在引导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进退的进退驱动源。支柱35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在主线可动铁轨21,另一个端部向下方延伸,支柱35b的一个端部被固定在支线可动铁轨25,另一个端部向下方延伸。连杆32连接主线可动铁轨21的支柱35和扳道岔机31,连杆32b连接支线可动铁轨25的支柱35b和扳道岔机31。
各连杆32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延伸,并被配置在形成在比行驶线路面更靠下侧的槽孔G内。
扳道岔机31具有液压缸、电磁缸、电动马达等的驱动源。作为驱动源利用电动马达的情况下,例如,使用齿条及齿轮等,将电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
此外,这里,将扳道岔机31配置在比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更靠外侧,但也可以将扳道岔机31配置在比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更靠内侧。另外,这里,也可以利用连杆32连接扳道岔机31和主线可动铁轨21,并利用连杆32b连接扳道岔机31和支线可动铁轨25,并利用一个连结链节连结主线可动铁轨21和支线可动铁轨25,利用其他的链节连接该连结链节和扳道岔机31。
如图1至图4、尤其图3及图4所示,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具有卡合部件41和锁定动作机构42。通过卡合部件41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侧的部分卡合,来限制该第二端部22侧的部分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位移。锁定动作机构42是在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卡合的锁定状态和解除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卡合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使卡合部件41变化地动作。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具有卡合部件46和锁定动作机构47。通过卡合部件46与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的第二端部26侧的部分卡合,来限制该第二端部26侧的部分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位移。锁定动作机构47是在与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卡合的锁定状态和解除与支线可动铁轨25的卡合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使卡合部件46变化地动作。
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和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除了限制对象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构造。
锁定动作机构42、47被配置在配置有切换机构30的连杆32的槽孔G内。
此外,在图1及图2中,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和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被描绘成稍远离沿着行驶线路的方向上的位置,但为了便于作图,两锁定机构40、45在这里是接近的。另外,在图1及图2中,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被配置在比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更靠近行进方向的前方的位置,但也可以相反地被配置在行进方向的近前侧。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岔道装置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类车辆V的动态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将行驶中的轨道类车辆V向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引导的情况下的岔道装置D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类车辆V的动态进行说明。
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将行驶中的轨道类车辆V向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引导的情况下,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岔道装置D的切换机构30使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引导位置,并且使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退避位置。此时,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引导位置,对于该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的卡合部件46与该支线可动铁轨25卡合的情况下,伴随切换机构30的驱动,该锁定机构45的锁定动作机构47进行驱动,使卡合部件46向锁定解除状态变化地动作,而使与支线可动铁轨25的卡合解除。
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一端部23与前方主线铁轨13相连,并且其第二端部22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端部12相连。另外,退避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的第二端部26的位置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端部12的位置不同,成为轨道类车辆V在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上行驶时不能接触的内侧的位置。
在切换机构30的驱动下,主线可动铁轨21达到引导位置时,锁定机构40的卡合部件41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侧的部分卡合,来限制该第二端部22侧的部分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位移。
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行驶过程中的轨道类车辆V被导向近前侧主线铁轨11,并进入分支部后,以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轨道类车辆V的一对引导轮5之间的方式被导向该主线可动铁轨21,并在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上行驶。而且,轨道类车辆V的一对引导轮5从主线可动铁轨21向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前方主线铁轨13移动时,轨道类车辆V被导向该前方主线铁轨13的同时,在沿着该前方主线铁轨13延伸的方向的行驶线路,也就是说,前方主线行驶线路Rb上行驶。
以下,关于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将行驶中的轨道类车辆V导向支线行驶线路Rc的情况下的岔道装置D的动作及伴随该动作的轨道类车辆V的动态进行说明。
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将行驶中的轨道类车辆V导向支线行驶线路Rc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岔道装置D的切换机构30使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退避位置,并且使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引导位置。此时,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引导位置,对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的卡合部件41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卡合的情况下,伴随切换机构30的驱动,该锁定机构40的锁定动作机构42进行驱动,使卡合部件41向锁定解除状态变化地动作,并使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卡合解除。
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的位置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端部12的位置不同,成为轨道类车辆V在支线行驶线路Rc上行驶时不能接触的外侧的位置。另外,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的第一端部27与支线铁轨15相连,并且其第二端部26与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的端部12相连。
在切换机构30的驱动下,支线可动铁轨25到达引导位置时,锁定机构45的卡合部件46与该支线可动铁轨25的第二端部26侧的部分卡合,来限制该第二端部26侧的部分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位移。
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行驶过程中的轨道类车辆V被导向近前侧主线铁轨11,并进入分支部后,以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轨道类车辆V的一对引导轮5之间的方式,被导向该支线可动铁轨25,并在支线行驶线路Rc上行驶。而且,轨道类车辆V的一对引导轮5从支线可动铁轨25向与该支线可动铁轨25相连的支线铁轨15移动时,轨道类车辆V被导向该支线铁轨15的同时,在沿着该支线铁轨15延伸的方向的行驶线路,也就是说,支线行驶线路Rc上行驶。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分支部的行驶线路与可动铁轨21、25一体地移动,而仅使可动铁轨21、25移动,将轨道类车辆V导向目的的行驶线路,从而能够实现切换机构30的小型化及切换机构30的消耗能量的削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岔道装置D的初始成本及运营成本。
然而,在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Ra上行驶过程中的轨道类车辆V被导向近前侧主线铁轨11,并进入分支部后,如上所述,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轨道类车辆V的一对引导轮5之间。此时,一对引导轮5中的任意一方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接触,并承受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
以主线可动铁轨21为例时,如图4所示,一对引导轮5中的一方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接触时,主线可动铁轨21承受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
假设,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这一侧的部分没有被锁定机构40不能位移地限制的情况下,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对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来说,其第二端部22侧被切换机构30的连杆32支承,其第一端部23被摆动轴24支承。
切换机构30的连杆32伴随扳道岔机31的驱动而向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移动,使主线可动铁轨21在引导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进退,由于主线可动铁轨21没有被设计成能够承受从引导轮5受到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所以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刚性低。即,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这一侧的支承刚性低,该主线可动铁轨21实质上是仅通过第一端部23的摆动轴24支承的悬臂式支承的状态。
由此,主线可动铁轨21从引导轮5受到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时,该主线可动铁轨21向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大幅地挠曲,被引导轮5引导的轨道类车辆V的表现变得不稳定,轨道类车辆V的乘坐感觉恶化。而且,除了主线可动铁轨21大幅挠曲以外,巨大的负载还施加于摆动轴24、28,从而这些零件的修理或更换的频率变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锁定机构40不能位移地限制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这一侧的部分。其结果,该主线可动铁轨21成为相对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通过锁定机构40的卡合部件41和摆动轴24这两部分进行两端支承的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主线可动铁轨21从引导轮5受到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力F,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挠曲也小,被引导轮5引导的轨道类车辆V的表现稳定,能够提高轨道类车辆V的乘坐感觉。而且,主线可动铁轨21的挠曲变小,还能够减轻对于摆动轴24的负载,从而能够提高这些零件的维护性。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岔道装置D的初始成本及运营成本,并且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可动铁轨21、25,能够提高轨道类车辆V的乘坐感觉和可动铁轨21、25等的维护性。
此外,以上,仅在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这一侧的部分设置了锁定机构40,但在图4中,如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在比该锁定机构40更靠行进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再设置锁定机构40。另外,同样地,对于支线可动铁轨25来说,不仅可以在该支线可动铁轨25的第二端部26这一侧的部分,还可以在行进方向的前方的部分设置锁定机构45。这样,通过对于可动铁轨21、25设置多个锁定机构40、45,能够进一步减小可动铁轨21、25的挠曲,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减轻对于摆动轴24、28的负载。
以下,以下说明与锁定机构40、45相关的详细的实施方式。此外,如上所述,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和限制支线可动铁轨25的锁定机构45除了其限制对象不同这点以外,具有相同的构造,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地表现为锁定机构40、45的情况下,即表示限制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关于限制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锁定机构40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为便于说明,将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延伸的方向作为X方向,在该X方向上,将主线可动铁轨21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作为(+)X。另外,将沿着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方向作为Y方向,在该Y方向上,将相对于行驶线路的外侧作为(+)Y侧。另外,将与行驶线路面垂直的方向作为Z方向,在该Z方向上,以行驶线路面为基准将轨道类车辆V存在的这一侧即上侧作为(+)Z侧。但是,有时将(+)Z侧表现为上侧,并将(-)Z侧表现为下侧。
[锁定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参照图5至图9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00是通过使卡合部件110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21转动而使该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机构。此外,图5中的(a)表示锁定解除状态,(b)表示从锁定解除状态向锁定状态过渡时的状态,(c)表示锁定状态。
如图6所示,卡合部件11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111、和相互面对地被固定在主体部111的上表面上的一对爪部115。一对爪部115的相互间隔成为以能够保持主线可动铁轨21的方式比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的相互间隔稍宽的间隔。此外,在图6至图9中,(a)是锁定机构100的俯视图,(b)是锁定机构100的主视图,(c)是锁定机构100的侧视图。
锁定机构100的锁定动作机构120具有转动轴121、限制部件130和连动机构140。转动轴121沿X方向延伸并能够转动地支承卡合部件110,限制部件130限制卡合部件110的转动。连动机构140作为伴随连杆32的移动使限制部件130移动的转换构件发挥功能。
卡合部件110的一对爪部115沿Y方向并列,卡合部件110的爪部115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能够在以下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地被转动轴121能够转动地支承,即,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保持在一对爪部115之间的锁定状态(图6);一对爪部115中的(+)Y侧的爪部115位于比(-)Y侧的爪部115更靠下方的位置、且主线可动铁轨21相对于卡合部件110能够沿Y方向相对移动的锁定解除状态(图9)。该转动轴121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120的槽孔G内的壁面上。
卡合部件110围绕转动轴121,向一对爪部115中的(+)Y侧的爪部115位于比(-)Y侧的爪部115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向,被卡合部件用弹簧(弹性体)122施力。该卡合部件用弹簧122被配置在比转动轴121更靠(-)Y侧且比卡合部件110更靠下侧。该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端部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120的槽孔G内的壁面上。
限制部件130被配置在比转动轴121更靠(+)Y侧。在该限制部件130上形成有:平坦的第一面131,与锁定状态下的卡合部件110的主体部111的下表面接触,并抵抗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施力,维持在卡合部件110的锁定状态;相对于第一面131的相反侧的第二面132及第三面135;相对于第一面131垂直地面向(-)Y侧的第四面138;沿X方向贯穿的导向长孔139。
第二面132具有:圆弧面134,在限制部件130的(-)Y侧端与第一面131相连;平坦面133,由该圆弧面134的(+)Y侧端形成,并与第一面131平行。第四面138从第二面132的平坦面133的(+)Y侧端相对于该平坦面133垂直地形成。第三面135具有:圆弧面137,由成为第四面138的下端的位置形成;平坦面136,由该圆弧面137的(+)Y侧端形成,并与第一面131平行。
导向长孔139的内表面具有与相互面对的第一面131及第二面132的平坦面133、136平行的一对导向面139g。
连动机构140具有限制部件用弹簧(弹性体)141、爪体142和导向辊145~148。限制部件用弹簧141对限制部件130向(-)Y侧施力。爪体142是在切换机构30使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向退避位置侧即(+)Y侧推压限制部件130。导向辊145~148对限制部件130的移动进行引导。
限制部件用弹簧141的端部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120的槽孔G内的壁面上。另外,导向辊145~148沿X方向延伸且能够旋转地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该槽孔G内的壁面上。
作为导向辊145~148是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的过渡期间与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接触的第一导向辊145、与限制部件130的第二面132接触的第二导向辊146、与限制部件130的第三面135接触的第三导向辊147、和穿插在限制部件130的导向长孔139内且与该导向长孔139的一对导向面139g接触的第四导向辊148。
爪体142被安装在切换机构30的连杆32上。该连杆32具有杆主体33和连结杆34。杆主体33被连接在扳道岔机31上,连结杆34相对于杆主体33能够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移动地被安装在杆主体33的(-)Y侧的端部。在连结杆34的(+)Y侧形成有凸缘34f,利益该凸缘34f限制连结杆34相对于杆主体33的相对移动量。连结杆34的(-)Y侧的端部相对于被固定在主线可动铁轨21上的支柱35通过销被接合。爪体142能够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地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爪体142形成有能够与限制部件130的第四面138接触的按压面143、和相对于该按压面143倾斜的倾斜面144。该爪体142的相对于旋转的轴靠按压面143这一侧的部分被爪体用弹簧(弹性体)向(+)Z侧施力。
以下,关于以上说明的锁定机构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卡合部件110的锁定状态及此时的锁定动作机构12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110的爪部115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并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保持在一对爪部115之间。也就是说,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110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卡合。
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以相对于Z方向垂直的状态与卡合部件110的主体部111的下表面接触,通过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施力来限制卡合部件110的转动。因此,限制部件130位于该位置时,卡合部件110被保持成锁定状态。另外,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与第一导向辊145接触,其第二面132的平坦面133与第二导向辊146接触,其第三面135的平坦面136与第三导向辊147接触,其导向长孔139的导向面139g与第四导向辊148接触。此外,由于第一面131相对于Z方向垂直,所以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第二面132的平坦面133、第三面135的平坦面136、导向长孔139的导向面139g也是与Z方向垂直的状态。
被安装在连杆32上的爪体142的按压面143与限制部件130的第四面138接触,并限制被限制部件用弹簧14向(-)Y侧施力的限制部件130向(-)Y侧的移动。
连杆32的连结杆34因其凸缘34f成为不能相对于杆主体33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成为保持原位的状态。
这里,关于各导向辊145~148的位置关系简单地说明。
假设连结杆34相对于杆主体33的最大相对移动距离为Y1。另外,假设在锁定状态的卡合部件110上从卡合部件用弹簧122受到施力的点、和卡合部件110使来自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施力作用于限制部件130的作用点之间的Y方向上的尺寸的一半为Y2。
第二导向辊146被设置在从卡合部件110为锁定状态时的前述的作用点向(+)Y侧远离Y2的距离的位置。另外,第一导向辊145及第四导向辊148被设置在从该第二导向辊146向(+)Y侧远离Y2的距离的位置。另外,从第三导向辊147与在限制部件130的第三面135的平坦面133上接触的位置到该第三面135的圆弧面137之间的距离比Y1稍长。
从以上状态开始,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切换机构30的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此时,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保持原位,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不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时,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爪体142伴随该杆主体33的移动开始向(+)Y侧移动。由此,其第四面138与该爪体142的按压面143接触的限制部件130也被爪体142推压,并开始向(+)Y侧移动。其结果,卡合部件110和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不接触。此时,第二导向辊146位于限制部件130的第二面132的平坦面133和圆弧面134之间的边界,第三导向辊147位于限制部件130的第三面135的平坦面136和圆弧面137之间的边界。另外,连杆32的连结杆34因其凸缘34f成为不能相对于杆主体33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连结杆34成为能够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的状态。
卡合部件110和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不接触时,如图8所示,卡合部件110不会被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施力限制其转动,从而卡合部件110的(+)Y侧的爪部115位于比(-)Y侧的爪部115更靠下方的位置,主线可动铁轨21成为相对于卡合部件110能够沿Y方向相对移动的锁定解除状态。
从该状态开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如图8及图9所示,连结杆34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开始向(+)Y侧移动。
另外,限制部件130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爪体142推压并向(+)Y侧移动,第二导向辊146也与第二面132的圆弧面134接触,第三导向辊147与第三面135的圆弧面137接触,从而被这些第二导向辊146及第三导向辊147引导,限制部件130的第一面131开始倾斜。也就是说,限制部件130的(-)Y侧的端部下降,(+)Y侧的端部上升。其结果,限制部件130的第四面138与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爪体142的按压面143不接触,限制部件130不与杆主体33一起向(+)Y侧移动。而且,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退避位置时,扳道岔机31停止。
限制部件130的第四面138与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爪体142的按压面143不接触时,限制部件130通过限制部件用弹簧141的施力向(-)Y侧移动,如图9中的想像线(双点划线)所示地返回与图6所示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
以下,关于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的锁定机构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使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切换机构30的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主线可动铁轨21与连杆32一起向(-)Y侧移动,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Y侧的引导面29与卡合部件110的(-)Y侧的爪部115接触时,卡合部件110抵抗卡合部件用弹簧122的施力开始朝向(+)Y侧的爪部115上升的方向转动。而且,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引导位置的时刻,该卡合部件110成为卡合部件110的爪部115分别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的前述的锁定状态。
在以上的连杆32的移动过程中,被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爪体142的倾斜面144与限制部件130的第三面135的圆弧面137接触时,按压面143侧向下方下降到爪体142。而且,爪体142的倾斜面144不与限制部件130的第三面135的圆弧面137接触时,爪体142的按压面143这一侧通过爪体用弹簧向上被推起,爪体142的按压面143与限制部件130的第四面138接触。其结果,锁定机构100返回使用图6说明的状态。
[锁定机构的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2详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250是通过使卡合部件260的一对爪部265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63转动而使卡合部件260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机构。此外,在图11及图12中,(a)是锁定机构250的俯视图,(b)是锁定机构250的主视图,(c)是锁定机构250的侧视图。
卡合部件260的一对爪部265都相对于卡合部件260的主体部261能够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63转动地设置。各爪部265具有矩形板状的第一片部266、和相对于第一片部266垂直地设置在该第一片部266的端部上的第二片部267。转动轴263位于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和第二片部267的结合部分。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相互面对且平行的状态时的、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之间的相互间隔,为能够保持此时的主线可动铁轨21而成为比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的相互间隔稍宽的间隔。各爪部265被卷簧(弹性体)264朝向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的端的相互间隔变宽的方向施力。
锁定机构250的锁定动作机构270具有与爪部265相关的前述的转动轴263及卷簧264、使卡合部件260上下移动的促动机构271和促动机构271的驱动开关275。促动机构271是使卡合部件260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源,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杆272、和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承该驱动杆272的壳体273。促动机构271的壳体273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270的槽孔G内的底面。另外,在驱动杆272的上端安装有卡合部件260的主体部261。即,卡合部件260被该促动机构271支承。
被促动机构271支承的卡合部件260的与Z方向垂直的面内方向的位置是能够利用爪部265保持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和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12这双方的位置。
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形成有从杆主体33向下方延伸的接触端37。驱动开关275被配置在与主线可动铁轨21为引导位置时的接触端37接触的位置。该驱动开关275被固定在配置有连杆32的槽孔G的底面。
以下,关于以上说明的锁定机构2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卡合部件260的锁定状态及此时的锁定动作机构27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锁定状态下的卡合部件260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并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保持在一对爪部265的各第一片部266之间。另外,爪部265的第二片部267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下端接触。由此,由卷簧264的施力对各爪部265产生的转动被主线可动铁轨21限制。也就是说,被卷簧264施力的各爪部265成为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的端部的相互间隔不变宽的状态。
此时,一对爪部265的各第一片部266还与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上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另外,一对爪部265的各第二片部267还与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下端接触。也就是说,卡合部件260卡合在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
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不能相对于杆主体33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能够保持原位的状态。
另外,驱动开关275与形成在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
从以上状态开始,如图12所示,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此时,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能够保持原位,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不移动。另外,通过该杆主体33的向(+)Y侧的移动,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非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接触状态向非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271进行驱动,驱动杆272开始下降。卡合部件260伴随该驱动杆272的下降而下降。卡合部件260下降时,该卡合部件260的一对爪部265的第二片部267不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下端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下端接触,通过卷簧264的施力,各爪部265成为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的端部的相互间隔变宽的状态。而且,即使主线可动铁轨21沿Y方向移动,卡合部件260也下降直到不能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接触的锁定解除状态时,促动机构271停止。
在促动机构271停止的时刻,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不能相对于杆主体33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也就是说,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连结杆34成为能够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由于连结杆34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所以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开始向(+)Y侧移动。而且,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退避位置时,扳道岔机31停止。
以下,关于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时的锁定机构25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使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主线可动铁轨21与连杆32一起向(-)Y侧移动,该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引导位置时,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非接触状态向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271进行驱动,驱动杆272开始上升。卡合部件260伴随该驱动杆272的上升而上升。卡合部件260上升时,该卡合部件260的一对爪部265的第二片部267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下端及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下端接触。由此,伴随卡合部件260的上升,卡合部件260的一对爪部265的第二片部267被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下端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下端推压,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的端部的相互间隔变窄。而且,促动机构271的驱动杆272上升到图11的位置时,卡合部件260成为卡合部件260的爪部265的第一片部266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的前述的锁定状态。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上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0及图11所示,卡合部件260在锁定状态时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双方卡合。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时仅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卡合。这是因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件110的整体伴随主线可动铁轨21的Y方向的移动而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轴转动,从而该卡合部件260与固定铁轨即近前侧主线铁轨11卡合时,卡合部件110的转动被该近前侧主线铁轨11限制。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引导位置并保持与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连的状态下,卡合部件260上下移动,是卡合部件260的爪部265能够转动的构造,所以能够使该卡合部件260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双方卡合。即,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250成为能够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双方卡合的端部锁定机构。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合部件260在锁定状态时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双方卡合,所以能够减小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12之间的接缝处的台阶,能够使轨道类车辆V通过从主线行驶线路Ra、Rb向支线行驶线路Rc分支的分支部时的乘坐感觉良好。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与卡合部件260一起承受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从轨道类车辆V的引导轮5受到的力F,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牢固地支承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无论可动铁轨从(+)Y侧接近卡合部件260的情况下,还是从(-)Y侧接近的情况下,该卡合部件260都能够没有障碍地与可动铁轨卡合。因此,无论位于(+)Y侧的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接近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件260的情况下,位于(-)Y侧的退避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接近的情况下,都能够分别与主线可动铁轨21及支线可动铁轨25卡合。
由此,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250兼用作对于主线可动铁轨21的端部锁定机构和对于支线可动铁轨25的端部锁定机构。但是,该情况下,促动机构271需要分别对于以卡合部件260为基准在(+)Y侧进退移动的主线可动铁轨21及在(-)侧进退移动的支线可动铁轨25进行驱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相对于主线可动铁轨21的连杆32沿X方向错位地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的连杆32b的杆主体33上,如图11所示地形成有沿X方向延伸并能够与驱动开关275接触的接触端37b。
这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250兼用作对于主线可动铁轨21的端部锁定机构和对于支线可动铁轨25的端部锁定机构,所以在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引导位置、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限制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在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退避位置、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引导位置的情况下,限制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
[锁定机构的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5详细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550是通过使卡合部件560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而使卡合部件560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机构。此外,图13中的(a)表示锁定解除状态,(b)表示从锁定解除状态向锁定状态过渡时的状态,(c)表示锁定状态。
如图14所示,卡合部件560具有主体部561、和相互面对地被固定在主体部561的上表面上的一对爪部565。主体部561的上表面成为以沿Y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圆弧面562,在该圆弧面562的Y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爪部565。此外,在图14及图15中,(a)是锁定机构550的俯视图,(b)是锁定机构550的主视图,(c)是锁定机构550的侧视图。
锁定机构550的锁定动作机构570具有使卡合部件560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促动机构571和促动机构571的驱动开关275。促动机构571是使卡合部件560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源。
促动机构571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72和能够旋转地支承该旋转轴572的壳体573。促动机构571的壳体573借助托架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570的槽孔G内的壁面等。在促动机构571的旋转轴572上安装有卡合部件560。该促动机构571的旋转轴572位于卡合部件560的相对于圆弧面562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
在与主线可动铁轨21相关的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形成有从杆主体33向下方延伸的接触端37。驱动开关275被配置在与主线可动铁轨21为引导位置时的接触端37接触的位置。
另外,在与支线可动铁轨25相关的连杆32b的杆主体33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形成有从该杆主体33沿X方向延伸并能够与驱动开关275接触的接触端37b。
以下,关于以上说明的锁定机构5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卡合部件560的锁定状态及此时的锁定动作机构57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锁定状态下的卡合部件560的爪部565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上的一对引导面29、和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12上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并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保持在一对爪部565之间。也就是说,卡合部件560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卡合在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
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不能相对于杆主体33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另外,驱动开关275与形成在与主体可动铁轨相关的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
从以上状态开始,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此时,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能够保持原位,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不移动。另外,通过该杆主体33向(+)Y侧的移动,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非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接触状态向非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571进行驱动,促动机构571的旋转轴572开始旋转,如图15所示,卡合部件560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而且,卡合部件560旋转,直到卡合部件560的一对爪部565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时,促动机构571停止。该卡合部件560的一对爪部565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的状态为锁定解除状态。
在促动机构571停止的时刻,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相对于杆主体33不能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连结杆34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开始向(+)Y侧移动。而且,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退避位置时,扳道岔机31停止。
以下,关于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时的锁定机构55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使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主线可动铁轨21与连杆32一起向(-)Y侧移动,该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引导位置时,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非接触状态向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571进行驱动,卡合部件560开始向之前的相反方向旋转。而且,卡合部件560的一对爪部565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时,也就是说成为前述的锁定状态时,促动机构571停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550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兼用作对于主线可动铁轨21的端部锁定机构和对于支线可动铁轨25的端部锁定机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引导位置、且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限制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在主线可动铁轨21位于退避位置、且支线可动铁轨25位于引导位置的情况下,限制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
[锁定机构的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6及图17详细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650是通过使卡合部件660的一对爪部665、665a中的一个爪部665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而使卡合部件660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机构。此外,在图16及图17中,(a)是锁定机构650的俯视图,(b)是锁定机构650的主视图,(c)是锁定机构650的侧视图。
卡合部件660具有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661和前述的一对爪部665、665a。在该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661的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爪部665、665a。一对爪部665、665a中的前述的一个爪部665相对于主体部661能够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地被安装。另外,另一个爪部665a被固定在主体部661上。该卡合部件660的主体部661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670的槽孔G内的壁面上。另外,该卡合部件660被配置在能够将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和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12双方保持在爪部665、665a之间的位置。
锁定机构650的锁定动作机构670具有使卡合部件660的一个爪部665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促动机构571、和促动机构571的驱动开关275。促动机构571是使卡合部件660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源。
促动机构571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和能够旋转地支承该旋转轴的壳体273。促动机构571的壳体273借助托架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670的槽孔G内的壁面等。在促动机构571的旋转轴上固定有一个爪部665。
以下,关于以上说明的锁定机构6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卡合部件660的锁定状态及此时的锁定动作机构67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锁定状态下的卡合部件660的爪部665、665a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上的一对引导面29、和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12上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并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保持在一对爪部665、665a之间。也就是说,卡合部件660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卡合。
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相对于杆主体33不能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另外,驱动开关275与形成在与主体可动铁轨相关的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
从以上状态开始,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此时,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能够保持原位,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不移动。另外,通过该杆主体33向(+)Y侧的移动,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非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接触状态向非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571进行驱动,促动机构571的旋转轴开始旋转,如图17所示,卡合部件660的一个爪部665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旋转。而且,卡合部件660的一个爪部665旋转直到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时,促动机构571停止。该卡合部件660的一个爪部665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的状态为锁定解除状态。
在促动机构571停止的时刻,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相对于杆主体33不能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连结杆34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开始向(+)Y侧移动。而且,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退避位置时,扳道岔机31停止。
以下,关于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时的锁定机构65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为使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主线可动铁轨21与连杆32一起向(-)Y侧移动,该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引导位置时,驱动开关275成为与形成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的接触端37接触的状态。
驱动开关275从非接触状态向接触状态变化时,促动机构571进行驱动,卡合部件660的一个爪部665开始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卡合部件660的一对爪部665、665a相互面对且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时,也就是说成为前述的锁定状态时,促动机构571停止。
[锁定机构的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8至图22详细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750是通过使卡合部件760的一对爪部765分别沿Y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760在锁定状态和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机构。此外,图18中的(a)表示锁定解除状态,(b)表示从锁定解除状态向锁定状态过渡时的状态,(c)表示锁定状态。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卡合部件760具有相互独立的一对爪部765。各爪部765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在各爪部765上形成有与Y方向垂直且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引导面29相对的相对面766、和相对于相对面766倾斜的倾斜面767。倾斜面767在Y方向上朝向从相对面766远离的方向连续地向下侧倾斜。此外,在图19至图21中,(a)是锁定机构750的俯视图,(b)是锁定机构750的主视图,(c)是锁定机构750的侧视图。
锁定机构750的锁定动作机构770具有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椭圆柱状的凸轮773、凸轮随动件775、连结链节部件776、凸轮随动件用弹簧(弹性体)777、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第一爪体781、第二爪体783和爪体支承部件785。在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上形成有与爪部765的倾斜面767滑动接触的倾斜面772。凸轮随动件775抵接在与椭圆柱的侧周面相当的凸轮773的凸轮面774上,连结链节部件776连结凸轮随动件775和爪部765。凸轮随动件用弹簧777对凸轮随动件775向与凸轮面774抵接的方向施力。旋转力传动部件778被固定在凸轮773的凸轮面774上。第一爪体781是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向(+)Y侧移动时伴随该移动向(+)Y侧推压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第二爪体783是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向(-)Y侧移动时伴随该移动向(-)Y侧推压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爪体支承部件785支承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
凸轮773被配置在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和与其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之间的连接点的下侧。该凸轮773通过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770的槽孔G内的底面等上的轴承788能够旋转地被支承。
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凸轮随动件775、连结链节部件776和凸轮随动件用弹簧777都分别被设置在一对爪部765上。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以凸轮773的旋转中心轴为基准被配置在(+)Y侧和(-)Y侧,并借助托架等被固定在配置有锁定动作机构770的槽孔G内的壁面上。在Y方向上,各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的倾斜面772顺着朝向从另一方的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远离的方向,向下侧倾斜。
凸轮随动件775相对于沿X方向延伸的凸轮随动件轴789能够旋转地设置。该凸轮随动件775的一个端部成为与凸轮773接触的接触端。该凸轮随动件775的另一个端部和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通过连结链节部件776被连结。凸轮随动件775的另一个端部和连结链节部件776、以及该连结链节部件776和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通过销被结合。
旋转力传动部件778从凸轮773的凸轮面774向辐射方向突出。
爪体支承部件785被固定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上。在连杆32的杆主体33内,设置有对连结杆34向(-)Y侧即使其从杆主体33突出的一侧施力的弹簧39。
如图22所示,第二爪体783被固定在爪体支承部件785上。该第二爪体783的(-)Y侧的面成为与Z方向平行的第二按压面784。
第一爪体781从第二爪体783向(-)Y侧隔开间隔地配置,并能够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轴旋转地被安装在爪体支承部件785上。该第一爪体781的(+)Y侧形成了第一按压面782。该第一爪体781的相对于旋转的轴靠按压面782这一侧的部分通过爪体142用弹簧(弹性体)被向(+)Z侧施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构件具有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凸轮773、凸轮随动件775、连结链节部件776、凸轮随动件用弹簧777、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第一爪体781、第二爪体783和爪体支承部件785,将切换机构30的进退驱动力转换成使卡合部件760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力。
以下,关于以上说明的锁定机构75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卡合部件760的锁定状态及此时的锁定动作机构770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锁定状态下的卡合部件760的爪部765的相对面766分别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上的一对引导面29、和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端部上的一对引导面29相对,并将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保持在一对爪部765之间。也就是说,卡合部件760与第二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卡合在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第二端部22及与该第二端部22相连的近前侧主线铁轨11的端部12。此时,一对爪部765的相对面766的相互间隔成为最小间隔,实质上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一对引导面29的相互间隔相同。
另外,凸轮随动件775的接触端在椭圆柱状的凸轮773的长轴与其外周面即凸轮面774之间的交点处接触。由此,一对凸轮随动件775的接触端37的相互间隔成为最大间隔。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位于第一爪体781的第一按压面782和第二爪体783的第二按压面784之间。另外,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相对于杆主体33不能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
从以上状态开始,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退避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如图20所示,杆主体33开始向(+)Y侧移动。此时,即使杆主体33向(+)Y侧移动,连结杆34也能够保持原位,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不移动。另外,通过该杆主体33向(+)Y侧的移动,借助爪体支承部件785被安装在该杆主体33上的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也向(+)Y侧移动。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向(+)Y侧移动时,位于第一爪体781和第二爪体783之间的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被第一爪体781的第一按压面782推压,并向(+)Y侧移动。
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向(+)Y侧移动时,凸轮773围绕其旋转中心轴旋转。通过该旋转,与凸轮面774抵接的一对凸轮随动件775的接触端37的相互间隔逐渐变窄,而一对凸轮随动件775的另一个端部的相互间隔变宽。由此,经由连结链节部件776与各凸轮随动件775的另一个端部连接的爪部765的相互间隔变宽。具体来说,以凸轮773的旋转中心轴为基准被配置在(+)Y侧的爪部765向(+)Y侧移动,被配置在(-)Y侧的爪部765向(-)Y侧移动。此时,各爪部765的倾斜面767与倾斜移动导向部件771的倾斜面767滑动接触的同时各爪部765向Y方向移动,各爪部765伴随向Y方向的移动而向下侧移动。而且,一对爪部765向下侧移动直到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时,如图21所示,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从第一爪体781和第二爪体783之间拔出,凸轮773不旋转,一对爪部765停止。该卡合部件760的一对爪部765不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和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相对的状态为锁定解除状态。
连杆32的连结杆34成为在卡合部件760停止的时刻相对于杆主体33不能向(-)Y侧相对移动而能够向(+)Y侧相对移动的状态。
从该状态开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连结杆34伴随该移动向(+)Y侧移动,从而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开始向(+)Y侧移动。而且,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退避位置时,扳道岔机31停止。
以下,关于退避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的锁定机构750的动作进行说明。
主线可动铁轨21为退避位置时,如图21所示,对于该主线可动铁轨21的连杆32的连结杆34是在杆主体33内的弹簧39的施力下,相对于杆主体33最突出的状态,也就是说相对于杆主体33的相对位置位于最靠(-)Y侧的状态。由此,相对于经由支柱35与该连结杆34连接的主线可动铁轨21,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位于比图19所示的状态时更靠(+)Y侧的位置。
由此,为使主线可动铁轨21向引导位置移动,扳道岔机31进行驱动,主线可动铁轨21与连杆32一起向(-)Y侧移动,即使该主线可动铁轨21到达引导位置,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也不会到达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完全进入两者之间的位置。
在滚动机的驱动下,杆主体33进一步向(-)Y侧移动时,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开始进入安装在杆主体33上的第一爪体781及第二爪体783之间,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开始被第二爪体783的第二按压面784向(-)Y侧推压。旋转力传动部件778的端部开始向(-)Y侧移动时,凸轮773开始向之前的相反方向旋转,一对爪部765朝向相互的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向上侧移动。而且,一对爪部765的相对面766与引导位置的主线可动铁轨21的引导面29及近前侧主线铁轨(固定铁轨)11的引导面29相对时,也就是说成为前述的锁定状态时,扳道岔机31停止,一对爪部765也停止。
[锁定机构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100中,通过使限制部件130沿Y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促动机构使限制部件沿X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促动机构使限制部件沿Z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促动机构使限制部件围绕沿X方向延伸的轴转动,而使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利用促动机构使限制部件围绕沿Y方向延伸的轴转动,而使卡合部件110在锁定状态及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至第十七实施方式的一对爪部中的仅一个爪部或双方的爪部上设置弹性部件。
另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中,如图2所示,将弯曲的支线可动铁轨25(弯曲部25a)保持在一对爪部之间的情况下,在利用这些爪部保持引导位置的支线可动铁轨25时,与该支线可动铁轨25相对的面优选以与支线可动铁轨25的弯曲部25a的曲率相匹配的曲率弯曲。这样,在保持支线可动铁轨25时,与该支线可动铁轨25相对的爪部的面以与支线可动铁轨25的弯曲部25a的曲率相匹配的曲率弯曲时,能够使该支线可动铁轨25的引导面29的各位置处的与爪部之间的间隙大致均匀,并且能够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
此外,以上,以支线可动铁轨2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主线可动铁轨21弯曲的情况下,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引导面29相对的爪部的面也同样地优选以与主线可动铁轨21的曲率相匹配的曲率弯曲。
另外,作为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铁轨25弯曲的情况下的对策,包含与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铁轨25的引导面29相对的爪部的面的部分也可以由弹性部件形成。这样,爪部的一部分由弹性部件形成,由此,在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铁轨25弯曲的情况下,还在如上所述地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铁轨25等的制造误差大的情况下,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主线可动铁轨21或支线可动25接触并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应对铁轨的弯曲或制造误差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身
3…行驶轮
5…引导轮
10…中央引导铁轨
11…近前侧主线铁轨
13…前方主线铁轨
15…支线铁轨
21…主线可动铁轨
22、26…第二端部
23、27…第一端部
24、28…摆动轴
30…切换机构
31…扳道岔机
32、32b…连杆
40、45、100、250、550、650、750…锁定机构
41、46、110、260、560、660、760…卡合部件
42、47、120、270、570、670、770…锁定动作机构
115、265、565、665、765…爪部
BC…分支开始位置
D…岔道装置
R…行驶线路
Ra…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
Rb…前方主线行驶线路
Rc…支线行驶线路
V…轨道类车辆

Claims (20)

1.一种岔道装置,在具有行驶线路和隔着分支部配置在该行驶线路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的中央的固定铁轨的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对固定铁轨之间的轨道类车辆的行驶进行引导,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铁轨,在与所述固定铁轨中的一个固定铁轨相连的位置配置有第一端部,以该第一端部为中心能够摆动地被支承,所述可动铁轨能够在与该第一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端部与另一个固定铁轨相连的引导位置、和该第二端部的位于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与该另一个固定铁轨的位置不同的退避位置之间切换;
卡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卡合,来限制该可动铁轨的位移;
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在与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卡合的锁定状态和与该可动铁轨的卡合被解除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可动铁轨在所述引导位置和所述退避位置之间进退的切换机构,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具有将所述切换机构的进退驱动力转换成使所述卡合部件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力的转换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具有使所述卡合部件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的变化驱动源。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着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着从所述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沿着与所述轨道类车辆行驶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着与所述轨道类车辆行驶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并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该一对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能够围绕沿与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并且相互的间隔比所述可动铁轨的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宽,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卡合部件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所述一对爪部分别接近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并将该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一对爪部都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11.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行驶线路宽度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沿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沿着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朝向所述一个固定铁轨的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向该另一个固定铁轨侧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13.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能够将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行驶线路宽度方向上的一对爪部,该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能够围绕沿与所述轨道类车辆的行驶线路面垂直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地被支承,
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至少一个爪部转动,而使所述卡合部件在将所述可动铁轨保持在一个爪部与另一个所述爪部之间的所述锁定状态、和从该可动铁轨退避的所述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变化地动作。
14.如权利要求4~13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件的所述一对爪部中的至少一个爪部的包含在所述锁定状态时与所述可动铁轨相对的面的部分由弹性部件形成。
15.如权利要求4~14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铁轨的至少在所述引导位置时被保持在所述一对爪部之间的部分形成弯曲部,
所述卡合部件的所述一对爪部的在保持所述引导位置的所述可动铁轨时与该可动铁轨相对的面以与所述弯曲部的曲率相匹配的曲率弯曲。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多个该锁定机构沿着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铁轨配置。
17.如权利要求5~15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个以上的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一台该锁定机构即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卡合部件,与在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被设置在与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的端部卡合的位置。
18.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线路具有主线行驶线路和从该主线行驶线路分支的支线行驶线路,
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是被配置在比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的位置的该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近前侧主线铁轨,
所述一个固定铁轨包括:沿着所述主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前方主线铁轨;沿着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支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支线铁轨,
所述可动铁轨具有:主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前方主线铁轨相连的位置;支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支线铁轨相连的位置,
具有所述卡合部件和所述锁定动作机构的锁定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主线可动铁轨和所述支线可动铁轨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线路具有主线行驶线路和从该主线行驶线路分支的支线行驶线路,
所述另一个固定铁轨是被配置在比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主线行驶线路开始分支的分支开始位置更靠行进方向的近前侧的位置的该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近前侧主线铁轨,
所述一个固定铁轨包括:沿着所述主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主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前方主线铁轨;沿着所述支线行驶线路从所述近前侧主线行驶线路经由所述分支部被配置的所述支线行驶线路的固定铁轨即支线铁轨,
所述可动铁轨具有:主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前方主线铁轨相连的位置;支线可动铁轨,被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支线铁轨相连的位置,
所述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卡合部件是通过该端部锁定机构的所述锁定动作机构使所述一对爪部都位移的部件,并被设置于在所述锁定状态时与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主线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卡合在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的端部、且与所述引导位置处的所述支线可动铁轨的所述第二端部一起卡合在所述近前侧主线铁轨的端部的位置。
20.一种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岔道装置、所述行驶线路和所述固定铁轨。
CN201280003702.4A 2011-02-28 2012-02-27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16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2313 2011-02-28
JP2011042313A JP5693294B2 (ja) 2011-02-28 2011-02-28 分岐装置及び中央案内式の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PCT/JP2012/054738 WO2012118004A1 (ja) 2011-02-28 2012-02-27 分岐装置及び中央案内式の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611A true CN103221611A (zh) 2013-07-24
CN103221611B CN103221611B (zh) 2015-12-23

Family

ID=4675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70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1611B (zh) 2011-02-28 2012-02-27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12454B2 (zh)
JP (1) JP5693294B2 (zh)
KR (1) KR101548062B1 (zh)
CN (1) CN103221611B (zh)
HK (1) HK1184204A1 (zh)
SG (1) SG189936A1 (zh)
WO (1) WO2012118004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3047A (zh) * 2014-09-30 2016-04-27 金君洪 低空悬挂式单轨轨道车
CN106758574A (zh) * 2016-11-22 2017-05-31 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重载车组调头换向的换向道岔
CN107878501A (zh) * 2017-09-30 2018-04-06 王海涛 用于悬挂式智能立体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转换装置
CN108978360A (zh) * 2018-06-20 2018-12-11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多渡多交道岔铺设施工方法
CN109989305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TWI733528B (zh) * 2020-04-08 2021-07-11 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懸吊式搬運設備、及懸吊式搬運設備的導引裝置與方向保持模組
CN114775338A (zh) * 2022-06-21 2022-07-22 秦皇岛市山海关工务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铁路临时转向的道岔设备
US11970373B2 (en) 2020-07-21 2024-04-30 Mirle Automation Corporation Overhead hoist transfer (OHT) apparatus, guiding device of OHT apparatus, and direction maintaining module of OHT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3725B2 (ja) * 2011-02-23 2015-05-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装置及び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JP5738165B2 (ja) * 2011-12-19 2015-06-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交通システム
WO2014128878A1 (ja) * 2013-02-21 2014-08-2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車両、及び、案内輪間距離の変更方法
CN115107817B (zh) * 2022-07-12 2023-11-14 中建空列(北京)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悬挂式单轨导向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40802U (zh) * 1973-04-04 1974-12-04
JPH02209501A (ja) * 1989-02-06 1990-08-21 Yukio Uozumi 案内軌道のための分岐装置
JPH108403A (ja) * 1996-06-20 1998-01-13 Fujii Denko Co Ltd 単軌条運搬機の軌条分岐・合流装置
CN2414100Y (zh) * 2000-02-12 2001-01-10 秦贵权 铁路无尖轨道岔
MXPA01009185A (es) * 1999-03-12 2002-06-21 Bombardier Transp Gmbh Conmutador de viga guia giratoria.
CN2637540Y (zh) * 2003-07-25 2004-09-01 申喜明 铁路道岔
CN201459532U (zh) * 2009-06-08 2010-05-12 河南天丰钢结构有限公司 平面交叉轨道转换器
CN101802306A (zh) * 2007-09-06 2010-08-11 环球影城有限责任合伙人公司 快速轨道转辙器
CN101821455A (zh) * 2007-10-10 2010-09-01 得克萨斯A&M大学系统 导轨切换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40365A (en) * 1928-07-25 1929-12-17 Emil W Maves Switch-point-locking device
US2177802A (en) * 1938-05-20 1939-10-31 Lawrence T Ferguson Switch point lock
US2439020A (en) * 1947-07-15 1948-04-06 Johnnie E Nell Railway switch operating and locking means
CA1083422A (en) * 1975-12-05 1980-08-12 William R. Segar Pivotal guide beam switch for a tansportation system
JPS55126601A (en) * 1979-03-22 1980-09-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Switch for railway vehicle
JPS5866Y2 (ja) 1980-03-06 1983-01-05 星崎電機株式会社 循環噴き上げ式自動製氷機における水皿
JPS5866U (ja) * 1981-06-26 1983-01-05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転てつ装置用鎖錠装置
JPS59154202A (ja) 1983-02-18 1984-09-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条の横移動係止装置
JPS59233001A (ja) * 1983-06-14 1984-12-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側壁案内分岐装置
JPS60212502A (ja) 1984-04-05 1985-10-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渡り線分岐装置
GB8426817D0 (en) * 1984-10-23 1984-11-28 Dearnleys Furnishing Contracto Transport systems
JPS6339722A (ja) 1986-08-04 1988-02-20 Kobe Steel Ltd 組立ホブ
JP2563293B2 (ja) 1986-12-29 1996-12-11 株式会社 徳力本店 複合ろう材のろう付方法
JPH0741762B2 (ja) 1988-08-25 1995-05-10 株式会社レイ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自動車用車輪の製造方法
US5079047A (en) 1989-05-12 1992-01-0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adiation-curabl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having improved adhesion to plasticized vinyl substrates
DE4014249A1 (de) * 1990-05-04 1991-11-07 Butzbacher Weichenbau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riegeln einer weichenzunge
JP3125331B2 (ja) 1991-06-20 2001-0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高断熱性チタン酸アルミニウム焼結体の製造方法
JP2563293Y2 (ja) * 1992-01-17 1998-02-18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軌道分岐器の鎖錠装置
JP2515003Y2 (ja) * 1992-06-18 1996-10-23 櫻井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ノレール軌道の分岐構造
JPH061402A (ja) 1992-06-19 1994-01-11 Imagawa Kenchiku Sekkei Jimusho:Kk 荷物の昇降両用搬送設備装置
DE59305133D1 (de) * 1992-10-16 1997-02-27 Vae Ag Einrichtung zum Erleichtern der Umstellbewegung von beweglichen Schienen oder Schienenteilen
US5312074A (en) * 1993-01-22 1994-05-17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Safety mechanism for track system
CZ99193A3 (en) * 1993-05-25 1995-03-15 Pavel Ing Vrsecky Points slip
JP2000233748A (ja) * 1999-02-15 2000-08-29 Koei Sangyo Kk 単軌条運搬車の分岐合流装置
DE10000804A1 (de) * 2000-01-11 2001-07-26 Schreck Mieves Gmbh Weichenverschluß für Weichenzungen
EP1488979A1 (de) * 2003-06-17 2004-12-22 Siemens Schweiz AG Verschlussvorrichtung für Weichenzungen mit Profilanpassung
JP4370267B2 (ja) 2005-01-28 2009-11-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機構及び分岐路の操舵方法
JP5249509B2 (ja) 2006-11-10 2013-07-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分岐装置
DE102008060229A1 (de) * 2008-01-03 2009-07-09 Schwihag Ag Umstellvorrichtung in Eisenbahnweichen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40802U (zh) * 1973-04-04 1974-12-04
JPH02209501A (ja) * 1989-02-06 1990-08-21 Yukio Uozumi 案内軌道のための分岐装置
JPH108403A (ja) * 1996-06-20 1998-01-13 Fujii Denko Co Ltd 単軌条運搬機の軌条分岐・合流装置
MXPA01009185A (es) * 1999-03-12 2002-06-21 Bombardier Transp Gmbh Conmutador de viga guia giratoria.
CN2414100Y (zh) * 2000-02-12 2001-01-10 秦贵权 铁路无尖轨道岔
CN2637540Y (zh) * 2003-07-25 2004-09-01 申喜明 铁路道岔
CN101802306A (zh) * 2007-09-06 2010-08-11 环球影城有限责任合伙人公司 快速轨道转辙器
CN101821455A (zh) * 2007-10-10 2010-09-01 得克萨斯A&M大学系统 导轨切换机构
CN201459532U (zh) * 2009-06-08 2010-05-12 河南天丰钢结构有限公司 平面交叉轨道转换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23047A (zh) * 2014-09-30 2016-04-27 金君洪 低空悬挂式单轨轨道车
CN105523047B (zh) * 2014-09-30 2018-04-13 金君洪 低空悬挂式单轨轨道车
CN106758574A (zh) * 2016-11-22 2017-05-31 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重载车组调头换向的换向道岔
CN106758574B (zh) * 2016-11-22 2018-03-16 湖北三丰智能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重载车组调头换向的换向道岔
CN107878501A (zh) * 2017-09-30 2018-04-06 王海涛 用于悬挂式智能立体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转换装置
CN109989305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单轨内导向式道岔、渡线道岔和轨道交通系统
CN108978360A (zh) * 2018-06-20 2018-12-11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多渡多交道岔铺设施工方法
TWI733528B (zh) * 2020-04-08 2021-07-11 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懸吊式搬運設備、及懸吊式搬運設備的導引裝置與方向保持模組
US11970373B2 (en) 2020-07-21 2024-04-30 Mirle Automation Corporation Overhead hoist transfer (OHT) apparatus, guiding device of OHT apparatus, and direction maintaining module of OHT apparatus
CN114775338A (zh) * 2022-06-21 2022-07-22 秦皇岛市山海关工务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铁路临时转向的道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611B (zh) 2015-12-23
JP2012180643A (ja) 2012-09-20
WO2012118004A1 (ja) 2012-09-07
KR101548062B1 (ko) 2015-08-27
SG189936A1 (en) 2013-06-28
US9212454B2 (en) 2015-12-15
HK1184204A1 (zh) 2014-01-17
KR20130100176A (ko) 2013-09-09
US20130193278A1 (en) 2013-08-01
JP5693294B2 (ja)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1611A (zh) 岔道装置及中央引导式的轨道交通系统
JP6268639B2 (ja) 交差軌道、及び転換装置
EP3380385B1 (en) Monorail switch using a gravity-assisted actuating mechanism
US20240083472A1 (en) Rail vehicle for fixed turnout track and vehicle-mounted track change system
KR20110103449A (ko) 궤도계 차량용 대차
JP6053397B2 (ja) 車両受渡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KR20110120970A (ko) 궤도계 차량용 대차
JP5010629B2 (ja) 低床式車両
CN204586515U (zh) 一种踏板及离合器踏板
CN107858878A (zh) 一种组合型跨座式单轨道岔
CN210760803U (zh)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升降式变轨装置
KR100602756B1 (ko) 철도 차축 측면 편차를 위한 철로를 따른 양 지향성 안내장치
AU2018236831A1 (en) Car with rotatably mounted wheel axle for a fairground rid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rotatably mounted wheel axle of such a car
JP4820661B2 (ja) 旋回抵抗調整装置及び鉄道用車両
CN102102473A (zh) 用于车辆的滑动门
CN201325746Y (zh) 横向移动翻转换面式流水线
CN112301809B (zh) 单轨道岔和具有其的单轨轨道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07985341B (zh) 车动侧入式机械分道机构
CN220318276U (zh) 过渡翻转装置及道岔梁组件
CN112744256B (zh) 一种升降式变轨装置
CN202969174U (zh) 可挠式道岔梁的可挠侧支撑组件
CN213262388U (zh) 一种原地转向轨道小车
CN219821410U (zh) 用于单轨轨道交通的摆臂转向系统
JP2006241685A (ja) 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のx字形分岐路
WO2022250026A1 (ja) 分岐装置及び中央案内式の軌道系交通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2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420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