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92604A -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92604A
CN103192604A CN2013100098541A CN201310009854A CN103192604A CN 103192604 A CN103192604 A CN 103192604A CN 2013100098541 A CN2013100098541 A CN 2013100098541A CN 201310009854 A CN201310009854 A CN 201310009854A CN 103192604 A CN103192604 A CN 1031926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substrate
liquid
common liquid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098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92604B (zh
Inventor
田岛行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926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26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926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926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419Manifold

Abstract

本发明的名称是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液滴排放头包括喷嘴基底,其具有喷嘴孔;液体室基底,其包括与喷嘴孔连通的液体室和液体引入路径;振动板,其形成液体室的一部分;机电转换元件,其布置在振动板上,并且配置用于通过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而变形,以造成振动板变形,并使液体室产生压力,以便将液体室内的液体从喷嘴孔排出;共用液体室,其通过液体引入路径与液体室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液体室供应液体;以及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其包括与树脂整合以形成共用液体室的单个金属板。

Description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发明背景
1.发明领域
本文的公开内容一般涉及液滴排放头、包含液滴排放头的液滴排放装置以及包含液滴排装置的成像装置;并且具体涉及用于成像装置比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绘图机或者具有超过一种上述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的液滴排放头。
2.相关技术
成像装置比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绘图机或者具有超过一种上述功能的MFP可使用包含液滴排放头(在下文中也称作“液体排放头”或“记录头”)的液滴排放装置(也称作“液体排放装置”),其排放记录液比如油墨的液滴,以通过将记录液排放到正输送的记录介质比如纸上形成图像。
为了简化这种液滴排放头的结构并降低其制造成本,在排放油墨的喷墨头中,特别采用了涉及通过布置多层的冲压部件形成用于储存记录液比如油墨的共用液体室(common liquid chamber)的技术(参见,例如,专利文件1和2)。
专利文件1和2公开了一种技术,用于通过将多个金属板和树脂板铺层,并且通过对所述板施加粘合剂和加热/冲压所述板,使所述板粘合在一起,形成共用液体室。
专利文件3公开了一种技术,用于通过层压多个光敏树脂板产生共用液体室。
[专利文件1]日本特许专利公开号2004-025636
[专利文件2]日本特许专利公开号2006-095884
[专利文件3]日本特许专利公开号09-295403
然而,专利文件1-3中公开的技术需要相当大量的部件用于形成共用液体室,因此需要相当大量的组装步骤,其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换言之,在通过冲压金属板由金属板形成部件的情况下,考虑到长宽比,对金属板的厚度施加限制,以便必须增加层数来确保共用液体室所需的体积。当层数增加时,因为粘合面的数量增加并且需要确定每层的位置,用于组装记录头的加工步骤的数量和复杂性增加,这又造成制造成本增加。
注意所述长宽比是指板厚度与相邻冲压部件之间最短距离的比。如果相邻冲压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板厚度,则不能确保冲压产品的精度。例如,当使用由钢或不锈钢(SUS)制成的具有0.5mm板厚度的金属板产生两个对应于相邻冲压部件的孔时,如果孔之间的距离(即,未穿孔部分的尺寸)小于0.5mm,则所述孔可能不被精确冲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一般性目的是提供液滴排放头,其基本上消除由相关技术的局限和劣势造成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一个具体目的是通过减少部件数量,并且减少用于形成液滴排放头的共用液体室的组装步骤数量,提供适度价格的液滴排放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液滴排放头包含喷嘴基底,其具有用于排放液滴的喷嘴孔;液体室基底,其包含与喷嘴孔连通的液体室和用于将液体引入液体室的液体引入路径;振动板,其形成液体室的一部分;机电转换元件,其布置在对应于液体室的位置处的振动板上,机电转换元件通过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而变形以造成振动板变形,并使液体室产生压力以便将液体室内的液体从喷嘴孔排出;共用液体室,其通过液体引入路径与液体室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液体室供应液体;以及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其包含与树脂整合以形成共用液体室的单个金属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例如,可以减少部件数量以及用于形成液滴排放头的共用液体室的组装步骤数量,使得液滴排放头可以为适度价格。
附图简述
当结合附图阅读时,通过以下的详述,实施方式的其它目的和进一步特征将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比较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的左半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左半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的透视图,其包括与树脂基底整合的共用液体室基底;
图6是穿过图5的截面S1-S1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的截面图;
图7A和7B是根据修改的实施方式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的透视图;并且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在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中,可能基本相同的元件和零件被给予了相同的参考编号,并且当结合另一个实施方式对其进行描述时,其描述可以省略。
注意在下面的说明中,液体排放型“成像装置”是指通过在介质例如纸、线(thread)、纤维、布、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或陶瓷上排放液滴形成图像的任何类型的装置。另外,“成像”简单地指将液滴排放在介质上,并且可以包括,例如,在介质上呈现(render)具有含义的图像比如字符或图片,以及在介质上呈现没有含义的图像比如图案。
同样,“液滴”不限于油墨,并且包括可排列成细滴以形成图像的任何类型的液体,包括例如记录液、定影液和树脂。另外,“记录介质”不限于纸,并且包括液滴可排放到其上的所有类型的介质,比如OHP片和布。该术语用于泛指所有形式的介质,包括例如记录纸、记录板、厚纸板、薄纸、明信片和信封。同样,“图像”不限于二维图像,并且也包括三维图像。
(第一实施方式)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和2描述喷墨记录装置100的整体配置。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0的透视图。图2是喷墨记录装置100的机械部件的部分截面图。
喷墨记录装置100包括对应于本发明的液滴排放头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下文也称为“记录头”)1。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4详细描述记录头1。
喷墨记录装置100是所谓的串联型喷墨记录装置,其包含容纳印刷机械部件104的记录装置主框架100A,所述机械部件104包括滑座101,其在主扫描方向上可移动;记录头1,其布置在滑座101的底部;以及墨盒103,其对记录头1供应油墨。
如图2中所示,容纳从前侧(图2中的左侧)堆积在其上的多张纸105的输纸盒106以如此方式布置在记录装置主框架101A的底部,使得输纸盒106可以自由地抽出或插回记录装置主框架101A中。用于手动输纸的手动送纸托盘107以如此方式布置在输纸盒106上面的记录装置主框架101A处,使得手动送纸托盘107可前后回转(swing)以相对记录装置主框架100A打开和关闭。从输纸盒106或手动送纸托盘107输送的纸105被传送到印刷机械部件104,以便可以在纸105上记录预定图像。之后,纸105被输送到布置在后侧(图2中的右侧)的排纸台108。
通过延伸穿过左和右侧壁(未显示)的主导杆109和副导杆(subguide rod)110保持印刷机械部件104的滑座101,使得滑座101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滑动。记录头1配置用于排放黄色(Y)、青色(C)、品红色(M)和黑色(Bk)的油墨滴,并且包含多个在垂直于主扫描方向的方向上对齐的油墨排出口(喷嘴)。记录头1以以便油墨排放方向向下的方式安装在滑座101中。
对记录头1供应上述颜色的油墨的墨盒103可拆卸地安装在滑座101中,以便可以将其更换。墨盒103具有在上面与大气连通的通气口、在下侧对记录头1供应油墨的供应口、以及置于内部填充有油墨的多孔体。多孔体的毛细力保持以略微地负压力对记录头1供应油墨。注意在本实施例中,记录头1具有对应于不同颜色的多个记录头。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记录头1可以具有一个单独的记录头,其具有排放不同颜色油墨滴的喷嘴。滑座101具有由主导杆109滑动支撑的后侧(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即,滑座101的后侧与主导杆109接触以沿主导杆109滑动)和在副导杆110上滑动布置的前侧(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同步皮带114被固定到滑座101,以便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滑座101。同步皮带114跨过主动皮带轮112和从动皮带轮113拉伸(即,将同步皮带114具有张力地布置在主动皮带轮112和从动皮带轮113上),主动皮带轮112是通过主扫描电机旋转的。通过主扫描电机111向前和向后的旋选而向前和向后移动滑座101。
为了将设置在输纸盒106上的纸105传送到记录头1下面的位置,喷墨记录装置100包含输纸辊115和摩擦垫116,其用于将来自输纸盒106的每张纸105单独输送;导向元件117,其用于引导纸105;传送辊118,其用于翻转并传送纸105;传送挡圈(transport collar)119,其被挤压到传送辊118的圆周面;以及顶部挡圈(tip collar)120,其调控纸105与传送辊118的传送角度。
通过副电机经由齿轮组(未显示)旋转传送辊118。通过对应于纸张导向元件的印刷接受元件122引导由传送辊118传送至记录头1下面位置的纸105,所述纸张导向元件引导在记录头底侧的纸105。另外,喷墨记录装置100具有传送挡圈123和齿(spur)124,其被驱动以将由印刷接受元件122引导的纸105沿输纸方向传送;收纸辊125和齿126,用于将纸105输送至排纸台108;以及导向元件127和128,其形成在印刷接受元件122的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布置的纸张输送路径。
喷墨记录装置100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图像记录操作:根据图像信号驱动记录头1,同时移动滑座101并在处于静止的纸105上排放油墨以记录一行图像,并随后将纸105传送预定的距离以在纸105上记录下一行图像。在接收记录终止信号或者显示已经到达纸105记录区域末端的信号之后,记录操作结束并且将纸105输送至排纸台108。同样,在记录区域外滑座101移动方向的右侧边缘处,布置恢复装置129,用于修复记录头1的排放缺陷(discharge defect)。恢复装置129包括加盖(capping)工具、抽吸工具和清洁工具。在打印待机模式期间,滑座101可以移动至恢复装置129,使得可以通过加盖工具盖住记录头1,以便保持记录头1的湿润状态并且防止由于油墨干燥造成的排放缺陷。同样,在记录操作期间,可以进行与图像记录无关的油墨排放,使得可以保持油墨排出口(喷嘴)的油墨粘性相同,并且可以确保记录头1稳定的排放性能。
在发生排放缺陷的情况下,通过恢复装置129的加盖工具盖住和密封油墨排出口(喷嘴),通过抽吸工具经由管子从喷嘴抽吸油墨和气泡,并且通过清洁工具去除粘附在喷嘴面的油墨和灰尘颗粒,以便恢复记录头1的排放性能。由抽吸工具抽吸的油墨排放到布置在记录装置主体100A底部的废油墨罐(未显示)中,并且通过布置在废油墨罐内的油墨吸收体吸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喷墨记录装置100包括记录头1,其由于需要更少数量的部件和更少数量的形成共用液体室的组装步骤——如下面结合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描述的——而价格适度。
(比较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3描述根据比较实施例的喷墨记录头(在下文中也称作“记录头”)1000。图3是喷墨记录头1000从中线CL左半部分的截面图。
图3所示的记录头1000包括具有根据图像信息排放油墨滴的结构的记录头主体200,以及支撑记录头主体200的外壳30。记录头主体200包括喷嘴基底2;液体室基底3;振动板11;压电元件12;驱动电路元件13;液体供应基底4;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其对应于包含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的多层基底;减震器6;以及减震器框架7,从底部到顶部以该顺序排列。
喷嘴基底2具有多个用于排放油墨滴的喷嘴孔2a。液体室基底3布置在喷嘴基底2上并且具有多个在其上形成的加压液体室3a。加压液体室3a连接至相应的喷嘴孔2a,并且其上壁由振动板11形成。流阻器(fluid resistor)3b布置在加压液体室3a的一侧,并且流阻器3b连接至对应于示例性流体引入路径的流体供应口3c。
振动板11形成加压液体室3a的一部分。驱动电路元件13布置在振动板11的中心,并且压电元件12布置在驱动电路元件13的侧面处。压电元件12布置在加压液体室3a所处的振动板11上。压电元件12发挥机电转换元件的功能,其通过从外部施加于其的电压而变形,造成振动板11变形并使加压液体室3a产生压力,以便将加压液体室3a内的油墨从喷嘴孔2a排出。
压电元件12具有布置在其上侧和下侧的上电极和下电极(未显示),并且驱动电路元件13倒装法(flip-chip)粘合到相应的电极图案(未显示)。
对应于示例性致动器基底的液体供应基底4布置在液体室基底3上。液体供应基底4具有形成的振动板11所处的凹部分4a。布置凹部分4a以围住压电元件12。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以从底部到顶部以该顺序铺层,以便形成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包含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布置在液体供应基底4上。
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每一个对应于由不锈钢(SUS)制成的具有例如0.5mm板厚度的薄金属板。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的总厚度可以是例如1.5mm。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的界面(粘合面)通过粘合剂彼此粘合以形成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形成共用液体室5d,其通过液体供应口3c与加压液体室3a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加压液体室3a供应油墨。共用液体室5d与液体供应基底4的油墨供应口4c连通。
通过将来自外部的电压经由驱动电路元件13施加到压电元件12的上电极和下电极(未显示),将应力施加到振动板11,以使其变形。这又造成加压液体室3a的体积变化。而且,通过将具有喷嘴孔2a的喷嘴基底2布置在加压液体室3a下方,用油墨填充加压液体室3a,并且对压电元件12的上电极和下电极施加电压,由振动板11的位移产生压力,并且油墨从喷嘴孔2a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液体排放头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图4描述喷墨记录头1。图4是喷墨记录头1从中线CL左半部分的截面图。
图4所示的记录头1不同于上述比较实施例的记录头1000,因为其包含记录头主体20而不是记录头主体200。记录头1的记录头主体20包含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而不是图3所示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
与图3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5b和5c相对,图4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包括一个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树脂基底8。注意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的其它特征可以与图3所示记录头1000的那些特征相同。
换言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包括具有根据图像信息排放油墨滴的结构的记录头主体20,以及支撑记录头主体20的外壳30。记录头主体20包括喷嘴基底2;液体室基底3;振动板11;压电元件12;驱动电路元件13;液体供应基底4;包含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树脂基底8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减震器6;以及减震器框架7,以从底部到顶部以该顺序排列。下面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的特征,其不同于根据比较实施例的记录头1000的那些特征。
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不同于图3中所示的记录头1000,因为形成共用液体室5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包含由不锈钢——作为单金属板的实例——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其与由聚苯硫树脂(PPS)——作为硬结晶树脂或树脂组合物的实例——制成的树脂板8整合。换言之,记录头1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具有混合结构,其将一个金属板与树脂整合以实现所谓的共用液体室复合基底。
通过为注射塑模技术的夹物模压将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树脂基底8整合以形成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在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内形成共用液体室5。共用液体室5与液体供应基底4的油墨供应口4c连通。可通过由具有例如0.5mm厚度的不锈钢薄板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由聚苯硫树脂(PPS)制成的例如具有1.0mm厚度的树脂基底8形成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以具有例如2.0mm的总厚度。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树脂基底8的聚苯硫树脂(PPS)可以具有以至少50%、并且更优选地在50%-60%范围内的质量百分比对其添加的玻璃纤维,以便实现与不锈钢基本相同的线性膨胀系数,从而防止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的变形,并且对于形成共用液体室5的隔断壁确保足够的强度。
图5是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的透视图,其包含与树脂基底8整合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注意在图5中,X表示与副扫描方向(纸张传送方向)对应的共用液体室5的纵向,而Y表示与主扫描方向对应的共用液体室5的横向。
通过夹物模压将由不锈钢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由PPS制成的树脂基底8整合。这种整合是通过在至少不锈钢板与PPS接触的一侧上进行预定的表面处理过程实现的(即,表面处理过程可以在不锈钢板的一侧或两侧上进行)。
作为一个实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名称为“COMPOSITE OFMETAL WITH RESI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SAME(金属与树脂的复合材料及制造其的方法)”的国际专利公开WO2009/011398中公开的表面处理方法。换言之,通过化学蚀刻处理钢板表面,使得该表面几乎整个被超细不规则的连续小阶(step)所覆盖,所述小阶具有50-500nm的高度和深度尺寸以及几百至几千nm的宽度尺寸,并且该表面形成薄的铁自氧化膜层,在其上化学吸附肼、氨或水溶性胺中的至少一种。
注意预定的表面处理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并且其它已知方法也可用于通过夹物模压将对应于共用液体室基底的表面处理过的金属基底与树脂基底整合。
如上所述,将对应于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不锈钢板的表面预先处理,以便实现与熔化树脂足够强的粘合,并且将表面处理过的不锈钢板插入注射塑模中。通过将熔化树脂注入容纳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注射塑模中,当从注射塑模移出时,树脂可牢固地粘合到共用液体室基底5a,使得共用液体室基底5a与树脂基底8整合以形成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可在不经历粘合过程的情况下,形成共用液体室5,使得与图3中所示的比较实施例相比,可降低制造成本。
图6是穿过图5的截面S1-S1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的截面图。通过冲压不锈钢板制造共用液体室基底5a。在图6中,L表示相邻冲压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而T表示不锈钢板的厚度。考虑到长宽比,优选地实现L≥T的关系以便确保冲压产品的精度。因此,在如上所述的比较实施例中,由SUS制成的多层共用液体室基底5a-5c被用于形成共用液体室5d。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冲压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L=0.5mm,并且板厚度T=0.5mm。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减少用于形成液体供应基底4的层数的成本优势,将相邻冲压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L布置得相对小,所述液体供应基底4对应于通过将硅晶片芯片加工(chip-processing)而制造的致动器基底。
通过测试已经确认第二实施方式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可以达到与比较实施例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0基本上相同的抗油墨性、刚性/强度、油墨排放性能以及其它功能和特性,所述基底21是通过用上面描述的夹物模压技术将共用液体室基底5a与树脂基底8整合制造的,而所述基底210是如图3中所示通过将共用液体室基底5a-5c铺层和粘合制造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面,通过将对应于单个金属板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与由树脂制成的树脂基底8整合制造形成共用液体室5的共用液体室基底21。这样,可以形成共用液体室5,而不需要如图3所示的比较实施例中堆叠多个金属板,使得可以减少用于形成共用液体室5的部件数量,可以简化组装使得可以减少组装步骤的数量,并且可以降低记录头1的价格。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面,使用注射塑模技术(夹物模压)整体地形成共用液体室基底5a和树脂基底8,使得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面,可至少在共用液体室基底5a与树脂接触的一侧上进行预定的表面处理过程,使得可以精确地形成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隔断壁,尽管其厚度降低但具有足够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方面,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一个面粘合到对应于致动器基底的液体供应基底4,同时共用液体室5a的另一个面整体地粘合到树脂基底8。通过将与致动器基底——其通过将硅晶片芯片加工制造——粘合的面布置成为具有期望的平面精度的金属板表面,可以保持粘合精度,并且可以减少施加到与致动器基底粘合的面的粘合剂量(厚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五方面,对应于金属板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可以是薄不锈钢板,以便在共用液体室基底5a上可进行上述预定的处理方法,用于将所述金属板与树脂整合。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六方面,树脂基底8可以由聚苯硫树脂(PPS)制成,以便可以确保足够的抗油墨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七方面,玻璃纤维可以以至少50%的质量百分比包含在聚苯硫树脂(PPS)中。这样,树脂的线性膨胀系数可以与由不锈钢板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线性膨胀系数基本上相同,以便可以防止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并且形成共用液体室5的隔断壁可具有足够的强度。
下面参考图7A-7B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改型。图7A是根据第一修改的实施方式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A的透视图。图7B是根据第二修改的实施方式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B的透视图。
图7A中所示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A不同于图5中所示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因为其具有多条布置在树脂基底8上沿对应于树脂流动方向的纵向X延伸的缝22。
注意在树脂基底8整体地粘合到注射塑模内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之后,树脂基底8可以收缩以造成由不锈钢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翘曲(warping)。通过将缝22沿对应于树脂流动方向的纵向X布置在树脂基底8上,如图7A中所示,可以破坏树脂基底8的收缩力,以便可以减少或防止由不锈钢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翘曲。
在如图7B中所示的根据第二修改的实施方式的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21B中,在树脂基底8上布置沿着树脂流动方向延伸的多条缝23,以便将树脂基底8分成三个部分。这样,甚至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或防止由不锈钢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翘曲。
根据第一和第二修改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通过在树脂基底8上沿着树脂流动方向布置多条缝,可以破坏树脂基底8的收缩力,从而防止由不锈钢制成的共用液体室基底5a的翘曲。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图8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涉及对应于本发明液滴排放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墨盒50。墨盒50具有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具备喷嘴孔2a的记录头1,其与油墨罐52整合,该油墨罐52储存对记录头1的共用液体室5(参见图4)供应的油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通过将油墨罐52与记录头1整合,由于降低了记录头1的成本,所以墨盒50的总成本也可以降低。这样,可以实现记录头整合墨盒50的成本降低。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变化和改型。
例如,本发明不限于排放油墨滴的喷墨记录头,还包括排放一些其他类型液体的其它类型的液滴排放头。同样,本发明不限于在成像装置中的应用,还可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装置,比如使用液滴排放头的图案形成(patterning)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不限于图1和2中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100,还包括其它类型的成像装置,其包含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记录头1的其它类型的喷墨记录装置。例如,本发明可适用于印刷装置,比如打印机、绘图机、文字处理器、传真机、复印机、丝网印刷机、或者含有超过一种上述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2年1月1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2-002533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

Claims (10)

1.液滴排放头,包括:
喷嘴基底,其具有用于排放液滴的喷嘴孔;
液体室基底,其包括与所述喷嘴孔连通的液体室和用于将液体引入所述液体室的液体引入路径;
振动板,其形成所述液体室的一部分;
机电转换元件,其布置在对应于所述液体室的位置处的振动板上,所述机电转换元件通过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而变形,以造成所述振动板变形,并使所述液体室产生压力,以便将所述液体室内的液体从所述喷嘴孔排出;
共用液体室,其通过所述液体引入路径与所述液体室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所述液体室供应所述液体;以及
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其包括与树脂整合以形成所述共用液体室的单个金属板。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树脂通过注射塑模整合。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在至少所述金属板与所述树脂接触的一个面上进行预定的表面处理过程。
4.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金属板的第一面粘合到致动器基底,并且所述金属板的第二面整体地粘合到所述树脂。
5.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金属板包括不锈钢薄板。
6.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包括多条布置以沿所述树脂的流动方向延伸的缝。
7.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树脂包括聚苯硫树脂。
8.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滴排放头,其中
所述聚苯硫树脂包括至少50%的质量百分比的玻璃纤维。
9.液滴排放装置,包括:
液滴排放头,包括
喷嘴基底,其具有用于排放液滴的喷嘴孔;
液体室基底,其包括与所述喷嘴孔连通的液体室和用于将液体引入所述液体室的液体引入路径;
振动板,其形成所述液体室的一部分;
机电转换元件,其布置在对应于所述液体室的位置处的振动板上,所述机电转换元件通过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而变形,以造成所述振动板变形,并使所述液体室产生压力,以便将所述液体室内的液体从所述喷嘴孔排出;
共用液体室,其通过所述液体引入路径与所述液体室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所述液体室供应所述液体;以及
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其包括与树脂整合以形成所述共用液体室的单个金属板;以及
罐,其储存待供应到所述液滴排放头的共用液体室的液体。
10.成像装置,包括:
液滴排放头,包括
喷嘴基底,其具有用于排放液滴的喷嘴孔;
液体室基底,其包括与所述喷嘴孔连通的液体室和用于将液体引入所述液体室的液体引入路径;
振动板,其形成所述液体室的一部分;
机电转换元件,其布置在对应于所述液体室的位置处的振动板上,所述机电转换元件通过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而变形,以造成所述振动板变形,并使所述液体室产生压力,以便将所述液体室内的液体从所述喷嘴孔排出;
共用液体室,其通过所述液体引入路径与所述液体室连通,并且配置用于对所述液体室供应所述液体;以及
共用液体室形成基底,其包括与树脂整合以形成所述共用液体室的单个金属板。
CN201310009854.1A 2012-01-10 2013-01-10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926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2533A JP5915189B2 (ja) 2012-01-10 2012-01-10 液滴吐出ヘッド、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2533 2012-0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92604A true CN103192604A (zh) 2013-07-10
CN103192604B CN103192604B (zh) 2015-11-25

Family

ID=48715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0985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92604B (zh) 2012-01-10 2013-01-10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04641B2 (zh)
JP (1) JP5915189B2 (zh)
CN (1) CN1031926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26912A (ja) 2014-06-27 2016-02-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6992A1 (en) * 2002-07-05 2005-06-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US20090017263A1 (en) * 2007-07-12 2009-01-15 Yeates Kyle H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tegrally Trapping a Glass Insert in a Metal Bezel
JP2009119788A (ja) * 2007-11-16 2009-06-04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7654649B2 (en) * 2004-06-29 2010-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elivering device
CN101941271A (zh) * 2010-06-23 2011-01-1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金属与塑料的复合体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8906A (ja) 1993-12-24 1995-07-18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H09239979A (ja) * 1996-03-14 1997-09-16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95403A (ja) 1996-05-08 1997-11-18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3991245B2 (ja) * 1998-03-06 2007-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アウトサート成形部材及び携帯型記録再生装置
JP2000289206A (ja) 1999-04-06 2000-10-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89987B2 (ja) * 1999-11-11 2003-03-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361874A (ja) * 2001-06-06 2002-12-18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3062997A (ja) * 2001-08-27 2003-03-05 Ricoh Co Ltd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ヘッド駆動装置
JP3951119B2 (ja) 2002-06-26 2007-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
JP2006095884A (ja) 2004-09-29 2006-04-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4735823B2 (ja) * 2004-09-30 2011-07-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1542A (ja) * 2005-03-31 2006-10-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WO2009011398A1 (ja) * 2007-07-17 2009-01-22 Taisei Plas Co., Ltd. 金属と樹脂の複合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84213A (ja) * 2008-02-06 2009-08-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
JP2010274620A (ja) 2009-06-01 2010-12-09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578B2 (ja) 2009-06-16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
JP5375555B2 (ja) 2009-11-25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5772100B2 (ja) 2011-03-15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圧電素子の製造装置、圧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圧電素子、液滴吐出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6992A1 (en) * 2002-07-05 2005-06-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US7654649B2 (en) * 2004-06-29 2010-02-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delivering device
US20090017263A1 (en) * 2007-07-12 2009-01-15 Yeates Kyle H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tegrally Trapping a Glass Insert in a Metal Bezel
JP2009119788A (ja) * 2007-11-16 2009-06-04 Toshiba Tec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1941271A (zh) * 2010-06-23 2011-01-1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金属与塑料的复合体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5189B2 (ja) 2016-05-11
US9004641B2 (en) 2015-04-14
JP2013141773A (ja) 2013-07-22
CN103192604B (zh) 2015-11-25
US20130176365A1 (en)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2431B1 (en) Liquid ejecting record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recording apparatus
US7311375B2 (en) Cap members and liquid ejecting devices comprising cap members
JP5633200B2 (ja) 圧電アクチュエータ、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177903B1 (en)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735190B2 (ja) 液滴噴射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3185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10202896A (ja) インク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タンク
CN103192604B (zh) 液滴排放头、液滴排放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7867078A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091260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17820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ユニット及び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4076645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3497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814324B2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JP2011056921A (ja) 液体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88189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7082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5987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7926928B2 (en) Droplet ejection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103034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滴吐出装置及びプリンタ
JP2009012383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3356089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CN105269958B (zh) 喷墨打印机
JP200325181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積層型圧電素子
JP2012187714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液滴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