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8665B -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78665B CN103178665B CN201210597579.5A CN201210597579A CN103178665B CN 103178665 B CN103178665 B CN 103178665B CN 201210597579 A CN201210597579 A CN 201210597579A CN 103178665 B CN103178665 B CN 1031786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d
- out wire
- connecting portion
- position alignment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boards, i.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or similar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43—Motor or gene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绕组的引出线连接到基板上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的制造装置及该定子。在定子的制造方法中,准备:具有多个齿的定子芯;具有多个引出线的多个绕组;具有多个连接部的基板;以及分别具有拘束部的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在该制造方法中,将基板和多个引出线相互面对地配置成,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连接部在径向和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偏移。在该制造方法中,将引出线插入到拘束部中,通过位置对准夹具将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应的连接部进行位置对准,将引出线插入到相应的连接部中,将插入到连接部中的引出线与相应的连接部电气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将绕组连接的基板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的制造装置及该定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动机所具备的定子,包括一种在环状的定子芯上缠绕安装多个绕组而形成的定子。多个绕组具有由缠绕开始和缠绕结束的端部被引出到定子芯的轴向的一端侧而形成的多个引出线。这些引出线与例如配置在定子芯的轴向的一端侧的基板电气连接,由此,多个绕组之中的预定的绕组彼此经由该基板电气连接。于是,经由该基板向多个绕组供给励磁电流。
作为具备这种基板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233505号公报中已有所记载。在该公报中记载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使用折弯成L字状的销,将绕组的引出线连接到配置于定子芯的轴向的一端侧的基板上。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定子芯具有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并且在该定子芯上装配有将该定子芯的表面包覆的绝缘性的绝缘体。在该绝缘体的轴向的端部上立设有多个销。在各销的顶端部上,形成有朝向定子芯的内侧而沿着该定子芯的径向延伸的水平部。而且,在通过绕组机的喷嘴从绝缘体的上面向齿缠绕绕组时,通过该绕组机的喷嘴将绕组的引出线缠绕到销的水平部上。接着,在定子芯的轴向的一端侧,在水平部和定子芯之间配置了基板之后,将销打入到绝缘体的内部,使水平部与基板密合。然后,对水平部及缠绕在该水平部上的引出线实施焊接,将水平部、缠绕在该水平部上的引出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印刷布线电气连接。通过这样,使引出线与基板电气连接。
但是,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中,在将引出线连接到基板上时,由于使用多个销,所以在将这些销分别配设到绝缘体上时耗费时间。另外,必须使绕组机的喷嘴移动而将引出线缠绕到销的水平部上,所以喷嘴的动作复杂。例如,有时为了能够适用于各种连线模式,要将多个绕组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到相应的齿上,并且将各绕组的缠绕开始和缠绕结束的引出线分别连接到基板上。在这种情况下,要将绕组数量的2倍的多根引出线分别缠绕到销的水平部上,所以定子的制造非常繁琐。其结果,定子的生产效率显著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绕组的引出线连接到基板上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的制造装置及该定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准备环状的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圆周方向、径向及轴向,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准备分别缠绕到所述齿上的多个绕组。所述多个绕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沿着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准备基板,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并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出线电气连接。以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分别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即偏移方向上偏移的方式将所述基板和所述多个引出线相互面对配置。准备多个位置对准夹具,所述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分别具有凹状的拘束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所述拘束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相应的所述引出线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当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时,所述拘束部允许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引出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通过使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通过所述位置对准夹具,使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将插入到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引出线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电气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定子的制造装置。所述定子具备环状的定子芯、多个绕组以及基板。所述定子芯具有圆周方向、径向及轴向,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所述多个绕组分别被缠绕到所述齿上,所述多个绕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沿着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并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出线电气连接。所述制造装置具备基板保持机构和多个位置对准夹具。所述基板保持机构将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保持。所述基板保持机构将所述基板保持成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分别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即偏移方向上偏移。所述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分别具有凹状的拘束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所述拘束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相应的所述引出线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时,所述拘束部允许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引出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然后,通过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将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定子,具备环状的定子芯、多个绕组以及基板。所述定子芯具有圆周方向、径向及轴向,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所述多个绕组分别被缠绕到所述齿上,所述多个绕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沿着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并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出线电气连接。被插入到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所述连接部电气连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将绕组的引出线连接到基板上。
通过以下说明结合附图示例性地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将清楚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及其附图可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A是图1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B是图2A的引出线的顶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缠绕有绕组的图2A的定子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4是位置对准夹具的放大图。
图5是定子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6A及6B是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7~9是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1及12是用于说明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基板保持机构及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4A及14B是其他方式的基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A~15C是其他方式的安装有绝缘体的定子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6A及16B是其他方式的位置对准夹具的局部放大图。
图17A及17B是其他方式的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被设置于内转子型无刷电动机上。定子1具备:形成为圆环状的定子芯2;缠绕在该定子芯2上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绕组3;以及与这些绕组3电气连接的基板4。
如图1及图2A所示,定子芯2通过将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T字状的12个分割芯11沿圆周方向连结而构成为圆环状。各分割芯11由连结部11a和齿11b构成,连结部11a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弧状,齿11b从连结部11a的圆周方向的中央部向径向内侧延伸。该分割芯11通过将多张芯片12以该芯片12的厚度方向与连结部11a的中心轴线L1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层积而形成,芯片12通过采用冲压加工将磁性钢板冲压成预定形状而形成。而且,12个分割芯11通过将相邻的分割芯11的连结部11a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而相互连结。另外,在各分割芯11上,从轴向的两侧安装有绝缘体13,该绝缘体13将各分割芯11的轴向的两端面和连结部11a的径向内侧的侧面包覆。该绝缘体13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在12个分割芯11的各齿11b上,从绝缘体13的上方缠绕包皮导线14,从而在各个分割芯11上分别缠绕有绕组3。在本实施方式中,绕组3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在各齿11b上,定子1具有与齿11b相同数量的绕组3。而且,该绕组3和分割芯11通过位于该分割芯11与绕组3之间的绝缘体13被绝缘。另外,如图2B所示,包皮导线14通过用具有绝缘性的绝缘皮膜14b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14a的外周包覆而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包皮导线14的直径为0.3mm。
如图2A所示,各绕组3的作为缠绕开始和缠绕结束的端部的引出线15沿着从轴向的一侧(图2A中上侧)、即定子芯2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为定子芯2的轴向。从各绕组3分别引出2根引出线15,所以定子1具有绕组3数量的2倍数量的引出线15。而且,各绕组3的缠绕开始的引出线15和缠绕结束的引出线15分别在齿11b的基端部附近从该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沿轴向引出。如图2B所示,在各引出线15的顶端部上,绝缘皮膜14b被去除,金属线14a露出。另外,引出线15的顶端部过对金属线14a实施倒角整形而形成为外径随着朝向顶端变小的圆锥形状。
如图2A所示,所述各绝缘体13具有端面覆盖部13a,该端面覆盖部13a将安装有各绝缘体13的分割芯11的连结部11a的轴向的一端面(图2A中上侧的端面)覆盖。端面覆盖部13a以在连结部11a的轴向的一端面上沿轴向突出的方式立设,端面覆盖部13a防止绕组3向径向外侧冒出。
如图3所示,在各绝缘体13的端面覆盖部13a上形成有一对端部保持部13b,一对端部保持部13b形成为沿着轴向延伸的槽状。一对端部保持部13b在各绝缘体13上形成于齿11b的基端部的附近且该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而且,各端部保持部13b向轴向的一侧(分割芯11相反侧)及径向内侧开口。另外,各端部保持部13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包皮导线14的直径大致相等。此外,各端部保持部13b上的径向外侧的底面13c以随着从该底面13c的轴向的一侧(靠近连结部11a的一侧)的端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端面覆盖部13a的顶端侧)的端而靠近端面覆盖部13a的外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从齿11b的顶端起的距离增长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另外,如图2A所示,形成在12个绝缘体13上的共计24个端部保持部13b在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端侧(即、引出线15引出的一侧)沿着圆周方向隔着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15°间隔)配置。
如图2A及图3所示,各绕组3的缠绕开始的引出线15和缠绕结束的引出线15的基端部(根的部分)被嵌入(压入)到附近的端部保持部13b中而被该端部保持部13b保持。而且,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中,从而在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端侧(图2A中上侧)被配置成不能相对于定子芯2进行移动,从而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的位置相对于定子芯2被保持在恒定的位置。另外,共计24根引出线15被24个端部保持部13b沿着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15°间隔)保持。此外,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的内部,与该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抵接,从而沿着该底面13c相对于轴向倾斜。
如图1及图2A所示,所述基板4由圆板状的基板主体部4a和外部连接部4b构成,外部连接部4b从该基板主体部4a向径向外侧延设而形成为大致四角形的板状。而且,在基板4的表面形成有印刷布线(省略图示),并且配设有多个电路元件(省略图示)。另外,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部上形成有与定子1所具备的引出线15数量相同的24个连接部4c。各连接部4c形成为将基板4沿着该基板4的厚度方向贯穿的孔状,并且从轴向看到的形状为圆形状。另外,各连接部4c的直径具有比构成所述包皮导线14的金属线14a的直径稍大的值。而且,各连接部4c的沿着与定子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切割的截面形状在基板4的厚度方向上恒定。另外,各连接部4c与形成在基板4的表面上的印刷布线电气连接,预定的连接部4c彼此通过印刷布线短路。此外,24个连接部4c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部上沿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15°间隔)形成。另外,各连接部4c在基板主体部4a上形成为,各连接部4c从基板主体部4a的径向的中央起的距离和引出线15的位于端部保持部13b的轴向的开口部内的部分与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L2之间的距离相等。
这样的基板4被配置在引出线15所引出的一侧的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端侧。基板4在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端侧被配置成其厚度方向与定子芯2的轴向一致且基板主体部4a的径向的中央位于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L2上。另外,基板4被配置成与12个绝缘体13的端面覆盖部13a的顶端面抵接。而且,形成在基板主体部4a上的24个连接部4c的径向及圆周方向的位置与24根引出线15的顶端部的径向及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24根引出线15分别被插入到24个连接部4c内,沿着轴向将连接部4c贯穿。而且,被插入到连接部4c内的引出线15在比连接部4c从径向内侧延伸并且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分别通过焊接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因此,24根引出线15与印刷布线电气连接,并且预定的引出线15彼此通过该印刷布线连接。即,多个绕组3通过印刷布线以所需的方式连线。
接着,说明用于制造上述定子1的制造装置21。
如图5所示,构成制造装置21的基座22形成为四角形的板状。在基座22上,在图5的右侧的端部设置有第1驱动装置23。第1驱动装置23通过未予图示的电动机等的驱动力而使与该第1驱动装置23的上部连结的支承板24在Z方向上移动。另外,Z方向是与基座22的上表面正交的方向,图5中为上下方向。支承板24形成为与Z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在支承板24上设置有圆环状的保持装置25。保持装置25以其中心轴线L3与Z方向平行的方式被载置到支承板24上。而且,在保持装置25上,设置在外周侧的第1保持体31形成为圆环状。在该第1保持体31的上表面、即第1保持体31的位于基座22相反侧的轴向的端面上固定有大致圆环状的凸轮盘32。凸轮盘32的外径及内径形成为与第1保持体31的内径及外径大致相等。
在凸轮盘32上形成有与定子1所具备的绕组3的数量相同数量的12个凸轮凹部33。12个凸轮凹部33分别通过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将凸轮盘32凹设而形成,全部形成为相同形状。另外,12个凸轮凹部33沿着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即30°间隔)形成。而且,各凸轮凹部33的沿着Z方向从上方看到的形状形成为深度(径向的深度)沿着圆周方向随着从顺时针方向的后方侧的端朝向顺时针方向的前方侧的端变深。
在图6A上,各凸轮凹部33的内周面、即凸轮面33a与Z方向(与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方向相同)平行,并且形成为径向的位置根据圆周方向的位置而改变的曲面状。在各凸轮凹部33上,凸轮面33a以这样的方式弯曲,在沿着Z方向从上方观看时,顺时针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沿着径向延伸,从该位置随着朝向顺时针方向的后方侧的端,凸轮面33a的径向的位置慢慢处于径向内侧。而且,凸轮面33a上的顺时针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与在该凸轮面33a的顺时针方向的后方侧相邻的其他凸轮凹部33的凸轮面33a圆滑地相连。另外,在各凸轮面33a上,将顺时针方向的前方侧的端部上的最靠径向外侧的部分设为非卡合位置P1,将顺时针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上的最靠径向内侧的部位设为卡合位置P2。
在所述第1保持体31的内侧配置有圆环状的第2保持体41,第2保持体41被设置成与该第1保持体31成同心状。第2保持体41的外径形成为与第1保持体31的内径大致相等,第2保持体41的内径形成为比定子芯2的外径稍大。另外,第2保持体41的轴向的厚度形成为与第1保持体31的轴向的厚度大致相等。
在第2保持体41的上表面、即第2保持体41上的位于基座22相反侧的轴向的端面上固定有12个引导部件42。12个引导部件42沿着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即、30°间隔)固定在第2保持体41的上表面上。而且,各引导部件42形成为扇形状的板状,其圆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部变大。各引导部件42的厚度(Z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凸轮盘32的厚度厚。另外,各引导部件42的径向的宽度形成为与第2保持体41的径向的宽度相等。而且,12个引导部件42,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引导部件42之间形成有沿着径向延伸的引导槽43。另外,各引导部件42的圆周方向的两端面与Z方向平行,并且与通过引导槽43的圆周方向的中央并沿着径向延伸的该引导槽43的中心线S1平行地延伸。即,引导槽43的宽度沿着中心线S1恒定。
另外,在第2保持体41的上表面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引导部件42之间、即各引导槽43内配置有大致长方体状的被引导部件44。被引导部件44的Z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引导部件42的厚度(Z方向的厚度)大。此外,被引导部件44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引导槽43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另外,被引导部件44的径向外侧的端面成为与所述凸轮面33a滑接的滑接面44a。滑接面44a形成为与Z方向平行且向径向外侧膨出的大致圆弧状。而且,被引导部件44的径向的长度被设定成,当滑接面44a与凸轮面33a的非卡合位置P1抵接时,被引导部件4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不比第2保持体4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不比引导部件4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各被引导部件44被未予图示的赋势部件向径向外侧赋势,使得各被引导部件44始终与12个凸轮凹部33之中的任意一个凸轮凹部33的凸轮面33a抵接。
在各被引导部件44的上表面、即各被引导部件44上的第2保持体41相反侧的端面固定有能够与被引导部件44一体移动的位置对准夹具45。位置对准夹具45形成为在第2保持体41的径向上长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为1mm以下。另外,位置对准夹具45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被引导部件44的圆周方向的宽度(所述引导槽43的圆周方向)的宽度稍大。此外,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的圆周方向(位置对准夹具45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并沿着径向(位置对准夹具4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S2沿着保持装置25的径向延伸。另外,从Z方向观看保持装置25时,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中心线S2与12个引导槽43的中心线S1一致。另外,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第2保持体41的径向的长度长。此外,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配置,并且Z方向的位置相等。
如图4所示,在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2个拘束部45a。2个拘束部45a形成在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且在位置对准夹具45的宽度方向(保持装置25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2个位置上。2个拘束部45a分别从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内侧的端朝向径向外侧凹设,形成为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凹状,并且将位置对准夹具45沿轴向(厚度方向)贯穿。在各拘束部45a的底部形成有朝向保持装置25的径向内侧开口的保持槽45b。保持槽45b将位置对准夹具45沿轴向(厚度方向)贯穿且从轴向(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方向)看到的形状为U字状。保持槽45b的底部具有以沿着引出线15(参见图6A)的圆筒状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半圆状的内周面,保持槽45b的宽度(圆周方向的宽度)Wa形成为限制被插入到保持槽45b的引出线15在圆周方向上移动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槽45b的宽度Wa为比所述包皮导线14的直径稍大的值,为0.5mm。另外,保持槽45b的呈半圆状的底面的曲率半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比引出线15(包皮导线14)的半径稍大的值,为保持槽45b的宽度的一半的值。另外,如图6A所示,在位置对准夹具45上,2个保持槽45b之间的间隔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引出线15之间(引出线15的基端部之间)的间隔相等。
另外,如图4所示,各拘束部45a具有开口部和导向部45c,开口部朝向径向内侧开口,导向部45c位于该开口部上,并且导向部45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变宽。该导向部45c从保持槽45b连续形成,形成为从保持槽45b的开口延伸至拘束部45a的开口。而且,导向部45c在该导向部45c的径向外侧的端、即与保持槽45b相邻的部分上的圆周方向的宽度与保持槽45b的宽度Wa相等,且导向部45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的端而变宽。另外,导向部45c形成为圆周方向的两侧的内侧面所成的角度在90°以下。而且,分别具有保持槽45b和导向部45c的各拘束部45a从轴向(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方向)看到的形状为以通过该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沿着位置对准夹具4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省略图示)为对称轴成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5和图6A所示,在上述的保持装置25中,第1保持体31构成为可以通过未予图示的驱动装置相对于第2保持体41以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而且,第2保持体41被固定而不能相对于支承板24以中心轴线L3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另一方面,第1保持体31能够相对于支承板24以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当第1保持体31相对于第2保持体41旋转时,凸轮盘32相对于被引导部件44旋转,所以根据滑接面44a相对于凸轮面33a的接触位置,被引导部件44一边被引导部件42引导一边沿着径向移动。即,当第1保持体31相对于第2保持体41旋转时,通过由凸轮面33a和被引导部件44构成的凸轮机构,被固定在被引导部件44上的位置对准夹具45沿着径向滑移。
而且,如图6B和图4所示,当12个被引导部件44的滑接面44a分别与凸轮面33a的卡合位置P2接触时,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处于移动到最靠径向内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比第2保持体41的内周缘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将被引导部件44的滑接面44a分别与凸轮面33a的卡合位置P2接触时的位置对准夹具45的配置位置设为保持位置。当各位置对准夹具45被配置在保持位置时,设置在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上的共计24个保持槽45b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在圆周方向上以15°间隔)排列。另外,各保持槽45b的底部的圆弧状的部分的曲率中心与保持装置25的径向的中央(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之间的距离和引出线15上的位于端部保持部13b的轴向的开口部内的部分与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L2之间的距离相等。此外,各保持槽45b的底部的圆弧状的部分的曲率中心与保持装置25的径向的中央之间的距离和形成在所述基板4上的各连接部4c的中心与基板主体部4a的径向的中央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另外,如图6A和图4所示,当12个被引导部件44的滑接面44a分别与凸轮面33a的非卡合位置P1接触时,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处于被移动到最靠径向外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位置对准夹具45的径向内侧的端位于比第2保持体41的内周缘靠径向外侧。另外,将被引导部件44的滑接面44a分别与凸轮面33a的非卡合位置P1接触时的位置对准夹具45的配置位置设为退避位置。
如图5所示,在基座22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圆柱状的支柱26。支柱26形成在保持装置25的下方,并且与该保持装置25位于同一轴上。另外,支柱26的外径形成为比第2保持体41的内径小,且比定子芯2的内径大。该支柱26将配置在保持装置25的内侧的定子芯2从下方支承。
另外,在基座22上,在夹着保持装置25和支柱26而与所述第1驱动装置23相反侧的部分(图5中左侧的端部)上设置有第2驱动装置27。在第2驱动装置27的上部固定有平板状的基板保持机构28,基板保持机构28向保持装置25的上方突出。基板保持机构28在其的顶端部上保持所述基板4的外部连接部4b。而且,第2驱动装置27通过电动机等的驱动力使基板保持机构28沿Z方向移动,从而使基板4沿Z方向移动。
接着,说明使用了上述制造装置21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6A和图7所示,进行定子芯配置工序,将缠绕有绕组3的定子芯2配置在保持装置25的内侧。缠绕在定子芯2上的各绕组3的引出线15被引出到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是定子芯2的轴向。另外,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根部分)分别被嵌入到绝缘体13的端部保持部13b中,从而各引出线15被保持。即,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中,从而该基端部在定子芯2的轴向的一端侧被配置成不能相对于定子芯2进行移动。另外,24根引出线15形成为从被端部保持部13b保持的部分至顶端的部分的长度相等(对齐)。此外,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的内部,与该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抵接,从而沿着该底面13c相对于轴向倾斜,所以各引出线15以其顶端部相对于其基端部位于径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在制造装置21上,保持装置25通过第1驱动装置23向下方(基座22侧)移动,并且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被移动到退避位置。而且,定子芯2以引出线15引出的一侧的轴向的端部位于上侧、且位于引出线15引出的一侧相反侧的轴向的端部位于下侧(基座22侧)的方式插入到保持装置25的内侧。插入到保持装置25的内侧的定子芯2被支柱26从下方支承。另外,该定子芯2被配置成与保持装置25成同心状,该定子芯2的中心轴线L2与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一致。此外,定子芯2以12个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与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的方式配置在保持装置25的内侧。另外,定子芯2被配置成其轴向与Z方向一致且在Z方向(轴向)上比位置对准夹具45靠下方。详细地说,定子芯2被配置在引出线15的基端部上的位于端部保持部13b的轴向的开口部内的部分与位置对准夹具45之间在Z方向上的距离D1为10mm以内的位置上。而且,与引出线15上的拘束部45a在径向上对置的部分是该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是引出线15上的比该引出线1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基端侧的部分。另外,在定子芯2被配置于保持装置25内侧的状态下,24根引出线15从Z方向观看时朝向径向外侧以大致放射状延伸。
接着,如图5和图7所示,进行基板配置工序,将基板4配置到定子芯2上。在基板配置工序中,将基板4的外部连接部4b固定到基板保持机构28的顶端部上,从而通过基板保持机构28将基板4保持。此时,基板保持机构28被第2驱动装置27移动到基板4不与引出线15接触的高度。而且,被基板保持机构28保持的基板4的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且基板主体部4a与定子芯2被配置在同一轴上,基板主体部4a与定子芯2上的引出线15引出的一侧的轴向的端部在轴向上对置。此外,该基板4处于在轴向上从定子芯2离开比引出线15的长度大的距离的状态。另外,形成在基板主体部4a上的24个连接部4c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与24根引出线15的基端部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一致,24个连接部4c与24根引出线15的基端部在Z方向(定子芯2的轴向)上对置。像这样,相对于定子芯2配置基板4时,各引出线15处于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向径向外侧偏移的方式相对于基板4配置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的偏移方向α是沿着径向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而且,各引出线15以该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位于上方的连接部4c朝向径向外侧偏移的方式倾斜且沿着Z方向(定子芯2的轴向)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基板配置工序相当于使所述基板4和所述多个引出线15相互面对配置的配置工序。
接着,如图6B及图8所示,进行引出线保持工序,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将引出线15保持。第1保持体31相对于第2保持体41以保持装置25的中心轴线L3为旋转中心旋转(在图6B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被配置在保持位置。即,各位置对准夹具45沿着径向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即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移动。而且,随着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的移动,比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各拘束部45a靠径向内侧的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分别被插入到拘束部45a。详细地说,各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随着各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移动而从导向部45c插入到拘束部45a内,进一步,穿过导向部45c而插入到保持槽45b的底部。
另外,拘束部45a形成为凹状,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拘束部45a允许被插入的引出线15在引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芯2的轴向)上自由移动,并且限制该引出线15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而且,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与偏移方向α正交且与定子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拘束部45a允许被插入的引出线15在定子芯2的轴向上自由移动,并且限制该引出线15在圆周方向上移动。另外,形成在拘束部45a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上的导向部45c形成为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芯2的轴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上比保持槽45b宽。因此,随着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移动,引出线15被插入到拘束部45a时,即使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且与位置对准夹具45在径向上对置的部分相对于保持槽45b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上偏移的情况下,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仍能够容易地进入到拘束部45a内。此外,导向部45c形成为,随着靠近保持槽45b的开口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芯2的轴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的宽度变窄。因此,随着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移动,从导向部45c进入到拘束部45a内的引出线15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被导向部45c引导,能够容易地进入到保持槽45b内。另外,保持槽45b从导向部45c连续设置,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其底部形成为半径为沿着引出线15的外周面的大小的半圆状,其宽度Wa为限制引出线15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宽度。因此,被插入到保持槽45b中的引出线15被保持槽45b限制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芯2的轴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上移动。
而且,各位置对准夹具45被配置在保持位置时,引出线15被插入到直至保持槽45b的底部,处于与保持槽45b的底部接触的状态。此外,各位置对准夹具45被配置在保持位置时,各保持槽45b的圆弧状的部分被配置在与位于该保持槽45b的上方的连接部4c大致同一轴上,保持槽45b的圆弧状的部分被配置在从各连接部4c沿着轴向处于下侧的位置上。因此,被配置在保持位置上的各位置对准夹具45将各2根引出线15的从基端部起离开所述距离D1的上方的部分保持在保持槽45b的底部,从而引出线15上的基端部附近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及圆周方向上被位置对准。另外,各引出线15朝向径向的与保持槽45b的开口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偏移方向α且朝向径向外侧的方向)倾斜,所以容易与保持槽45b的底部抵接。因此,在径向上,通过各保持槽45b只从径向外侧限制各引出线15,就能够通过各保持槽45b将引出线15保持。
接着,如图9和图10所示,进行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使位置对准夹具45上升。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通过第1驱动装置23使保持装置25上升,从而使12个位置对准夹具45沿着轴向朝向基板4移动。此时,各位置对准夹具45在处于将引出线15保持在保持槽45b的底部上的状态下朝向上方移动。另外,拘束部45a允许引出线15在引出方向上移动,所以位置对准夹具45在将引出线15保持在拘束部45a内的状态下允许引出线15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同时,容易在轴向上移动。另外,各引出线15朝向与径向上的保持槽45b的开口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所以维持被保持在保持槽45b的底部的状态。此外,随着保持槽45b的上升,各引出线15的顶端侧的部位向径向内侧(即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沿着Z方向延伸。即,引出线15的顶端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而向径向内侧移动。接着,保持装置25上升至从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上表面向基板4侧突出的引出线15的长度达到1~1.5mm的位置并停止。各保持槽45b的底部的圆弧状的部分和位于各保持槽45b的上方的连接部4c被配置在大致同一轴上,所以顶端部被位置对准夹具45保持的引出线15的顶端中心从Z方向(定子芯2的轴向)观看时被配置在连接部4c的内壁内(范围内)。而且,24根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24个连接部4c在径向及圆周方向上位置对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和所述引出线保持工序构成位置对准工序。
接着,如图5和图11所示,进行顶端插入工序,将引出线15分别插入到各连接部4c中。在顶端插入工序中,通过第2驱动装置27使基板保持机构28下降,从而使基板4沿着定子芯2的轴向朝向定子芯2移动,直至引出线15的顶端从轴向插入到连接部4c中而被配置在连接部4c内(即、基板主体部4a的厚度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保持机构28下降至基板4的下表面与各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达到0.5mm以下之后停止。另外,由于引出线15的顶端部被倒角加工成圆锥形状,所以容易从轴向插入到连接部4c内。
接着,如图5和图12所示,进行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使位置对准夹具45下降。在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中,通过第1驱动装置23使保持装置25下降的同时,通过第2驱动装置27使基板保持机构28下降。由此,各位置对准夹具45和基板4在彼此在Z方向上的间隔保持恒定的状态下下降。通过基板4的下降,24根引出线15沿着轴向将24个连接部4c贯穿。像这样,如图13所示,24根引出线15同时被组装到24个连接部4c上。另外,保持装置25在下降到与所述定子芯配置工序中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即位置对准夹具45与引出线15的基端部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之后停止。各位置对准夹具45在下降后的状态下将引出线15保持在保持槽45b的底部,通过各位置对准夹具45,引出线15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被按压到连接部4c的内周面,与连接部4c抵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和所述顶端插入工序构成插入工序。
接着,进行连接工序,将各引出线15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在连接工序中,通过对各连接部4c实施焊接,从而将各连接部4c和被插入到该连接部4c中的引出线15电气连接。此时,引出线15被位置对准夹具45从径向外侧按压到连接部4c的内周面。因此,处于引出线15相对于连接部4c难以移动的状态。而且,24根引出线15与印刷布线电气连接,并且预定的引出线15彼此通过该印刷布线连接。即,绕组3通过印刷布线以所需的方式连线。像这样,完成定子1。在位置对准夹具45被配置于退避位置且从基板保持机构28取下基板4之后,从制造装置21取出已完成的定子1。
接着,记载采用上述方式制造的定子1的作用。
引出线15在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该连接部4c电气连接。引出线15在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相对于连接部难以移动,所以引出线15和连接部4c被稳定地连接。另外,各引出线15在从径向外侧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因此,能够使施加到多个引出线15上的负荷为相同方向(即、沿着径向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的均等负荷。此外,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端部保持部13b保持,所以引出线15与连接部4c的电气连接稳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在基板配置工序中,引出线15处于其顶端相对于该引出线15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向径向外侧偏移的状态。因此,在引出线保持工序及位置对准夹具上升中,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使引出线15的顶端向与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的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即、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此外,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而被插入到拘束部45a中的引出线15处于沿着偏移方向α被按压到拘束部45a的底部(即、保持槽45b的底部)的状态。由此,在抑制了引出线15相对于位置对准夹具45在偏移方向α及与该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使引出线15的顶端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另外,引出线15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定子芯2的轴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上的移动被凹状这种简单形状的拘束部45a所限制。因此,在限制了引出线15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使引出线15的顶端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其结果,即使不像以往那样使用销等其他部件,也能够将绕组3的引出线15容易地与基板4电气连接。
(2)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通过从轴向观看将引出线15的顶端中心配置在连接部4c的内壁内,从而能够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而且,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引出线15的顶端和连接部4c被位置对准,所以在顶端插入工序中,使基板4沿着定子芯2的轴向朝向该定子芯2移动时,能够将引出线15从轴向容易地插入到连接部4c中。
(3)在顶端插入工序中,在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进行了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的位置对准的状态下,使具有与引出线15进行了位置对准的连接部4c的基板4比位置对准夹具45先一步朝向定子芯2移动。因此,容易将多个引出线15的顶端同时插入到连接部4c中。因此,能够容易且高效地进行将多个引出线15的顶端分别插入到连接部4c的工序。
(4)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中时,即使在引出线15相对于拘束部45a的底部(即、保持槽45b的底部)朝向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偏移的情况下,由于在拘束部45a的开口部形成有导向部45c,所以能够将引出线15容易地从导向部45c插入到拘束部45a中。
(5)通过从轴向看到的形状为U字状的简单形状的保持槽45b,能够容易地限制引出线15在与引出线15的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圆周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能够容易地保持该引出线15。
(6)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配置成通过端部保持部13b不能相对于定子芯2进行移动,所以引出线15的越靠近基端部的部分越容易被配置在相对于定子芯2处于恒定的位置。因此,为了将引出线15上的比引出线1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基端侧的部分插入到拘束部45a中,通过使位置对准夹具45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内。而且,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将引出线15上的插入到拘束部45a内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进行了位置对准之后,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沿着轴向朝向基板4移动,就能够将引出线15上的比位置对准夹具45靠顶端侧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进行位置对准。
(7)24根引出线15形成为各引出线15上的从不能相对于定子芯2移动的部分(即、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内的部分)至其顶端的部分的长度彼此相等。因此,能够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将多个引出线15同样地保持。另外,通过利用位置对准夹具45将多个引出线15同样地保持,从而当使一个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进行了位置对准时,能够使全部的引出线15的顶端的轴向位置均一。因此,容易将24根引出线15的顶端同时插入到24个连接部4c中。此外,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全部的位置对准夹具45的Z方向的位置相等时,能够在全部的引出线15上,将引出线15上的比位置对准夹具45靠顶端侧的部分、即引出线15上的比位置对准夹具45靠基板4侧的部分的长度设为相同。因此,在顶端插入工序中,能够以更高精度且容易地将24根引出线的顶端部同时插入到基板4的24个连接部4c中。
(8)各引出线15的顶端部被倒角加工成外径随着朝向顶端变小,即形成为朝顶端变细的形状。因此,能够将引出线15的顶端更加容易地插入到连接部4c中。
(9)各绕组3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在相应的齿11b上,并且绕组3的2倍数量的引出线15以在圆周方向上隔着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15°间隔)排列的方式从多个绕组3引出。另外,基板4具有绕组3的2倍数量的孔状的连接部4c,该连接部4c将该基板4沿着厚度方向贯穿,并且这些连接部4c在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本实施方式中为15°间隔)排列。因此,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通过使位置对准夹具45在径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将绕组3的2倍数量的多根引出线15容易地插入到拘束部45a中。因此,无需为了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中,而将位置对准夹具45向复杂的方向(例如、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等)移动,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引出线保持工序。
(10)若相对于1根引出线15使用1个位置对准夹具,则需要使与引出线15的数量相同数量的多个位置对准夹具移动,引出线保持工序和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变得繁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位置对准夹具45来保持2根引出线15,所以使用的位置对准夹具45的数量为引出线15的数量的一半,能够抑制引出线保持工序和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变繁琐。另外,各位置对准夹具45所保持的2根引出线15是从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引出的引出线15,所以容易决定相对于齿11b的位置。因此,从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引出的2根引出线15优选作为通过形成在1个位置对准夹具45上的2个拘束部45a来保持的2根引出线15。
(11)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端部保持部13b保持成不能相对于定子芯2在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引出线15被该端部保持部13b引导成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向径向外侧偏移。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基板配置工序、引出线保持工序以及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
(12)在连接工序中,在所述引出线被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按压到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引出线和所述连接部电气连接。因此,能够在引出线相对于连接部难以移动的状态下将连接部和引出线连接。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引出线连接到基板上。此外,能够稳定地进行将引出线15和连接部4c电气连接的焊接等连接作业,所以能够抑制引出线15与连接部4c之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13)引出线15在比连接部4c从径向外侧延伸且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因此,能够将对多个引出线15施加的负荷设为相同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的均等负荷。而且,对多个引出线15施加的负荷为相同方向的均等负荷时,能够使多个引出线15与相应的连接部4c之间的连接性能同样地稳定。
(14)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端部保持部13b保持,所以引出线15与连接部4c的电气连接稳定。另外,在制造该定子1时,在将引出线15插入到连接部4c之前的状态(例如定子芯配置工序之前的状态)下,各引出线15通过端部保持部13b同样地倾斜,所以容易管理各引出线15。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定子1。
(15)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基板4移动,从而从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上表面向基板4侧突出的引出线15的长度变短。因此,引出线15难以在位置对准夹具45与基板4之间倾斜。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另外,在顶端插入工序中,容易将引出线15的顶端进一步插入到连接部4c中。
(16)能够通过凸轮机构容易地使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同时在径向上滑移。
(17)通过使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在径向和轴向的2个方向上移动、且使基板保持机构28在轴向上移动的简单动作,能够将多个引出线15分别插入到多个连接部4c中。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变更。
用于将引出线15的基端部相对于定子芯2不能移动地配置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例如,图15A所示的形成在绝缘体61的端面覆盖部13a上的一对端部保持部61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相同地,形成在齿11b(参见图1)的基端部的附近且该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而且,各端部保持部61a向轴向的一侧(分割芯11相反侧)及径向内侧开口。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1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引出线15(包皮导线14)的直径稍宽。此外,各端部保持部61a上的径向外侧的底面61c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相同的形状。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1a在其圆周方向两侧的内侧面具备半球状的保持突起61b。2个保持突起61b形成在沿着圆周方向成相互对置的位置上,并且使端部保持部61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局部地变窄。而且,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压入到2个保持突起61b之间,越过该保持突起61b,以比该保持突起61b靠底面61c的位置被保持在端部保持部61a内。
并且,例如,图15B所示的形成在绝缘体62的端面覆盖部13a上的一对端部保持部62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相同地,形成在齿11b(参见图1)的基端部的附近且该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而且,各端部保持部62a向轴向的一侧(分割芯11相反侧)及径向内侧开口。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2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引出线15(包皮导线14)的直径稍宽。此外,各端部保持部62a上的径向外侧的底面62c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相同的形状。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2a在其圆周方向两侧的内侧面具备半球状的保持突起62b。2个保持突起62b形成在沿轴向错开的位置上,并且使端部保持部62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局部地变狭。而且,引出线15的基端部一边在2个保持突起62b之间弯曲一边嵌入到端部保持部62a中,被保持在该端部保持部62a内。
并且,例如,图15C所示的形成在绝缘体63的端面覆盖部13a上的一对端部保持部63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相同地,形成在齿11b(参见图1)的基端部的附近且该齿11b的圆周方向的两侧。而且,各端部保持部63a向轴向的一侧(分割芯11相反侧)及径向内侧开口。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3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引出线15(包皮导线14)的直径稍宽。此外,各端部保持部63a上的径向外侧的底面63c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相同的形状。另外,各端部保持部63a具备敛缝部63b,敛缝部63b将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部部分地封闭。在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插入到端部保持部63a之前的状态下,敛缝部63b不将端部保持部63a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封闭。于是,在引出线15的基端部被插入到端部保持部63a中之后,对敛缝部63b实施热敛缝(thermal caulking),从而该敛缝部63b将端部保持部63a的径向内侧的开口部部分地封闭。
在设置了如图15A~图15C所示的端部保持部61a、62a、63a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6)、(11)、(14)相同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部保持部13b的底面13c形成为以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该引出线15的基端部向径向外侧偏移地的方式将该引出线15倾斜地引导的形状。但是,底面13c也可以不形成为对引出线15的倾斜进行引导的形状。例如,底面13c可以与轴向平行地形成。另外,绝缘体13也可以不必具备端部保持部13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各分割芯11上安装有绝缘体13。但是,在各分割芯11上也可以不必安装有绝缘体13。在各分割芯11上没有安装绝缘体13的情况下,例如对分割芯11的表面实施绝缘性的涂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连接部4c与各自所要连接的引出线15的基端部在径向上的位置相等。但是,各连接部4c也可以位于比所要连接的引出线15的基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引出线15在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并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像这样的话,与各连接部4c位于比引出线15的基端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引出线15在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将各连接部4c贯穿的引出线15的顶端彼此在圆周方向分开。因此,能够抑制将各连接部4c贯穿的引出线15的顶端彼此靠近。因此,将连接部4c贯穿的引出线15的顶端彼此不易短路,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部4c和引出线15的连接作业。另外,能够增大基板4上的比多个连接部4c靠径向内侧的部分的面积,通过该部分能够将电路形成得更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5在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并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但是,引出线15也可以在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外的位置(例如,径向内侧、向圆周方向偏移的位置等)延伸并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另外,在从比连接部4c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并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将引出线15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14)相同的优点。另外,引出线15也可以不必在与连接部4c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与连接部4c电气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工序中,在引出线15被位置对准夹具45按压到连接部4c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将引出线15和连接部4c电气连接。但是,在连接工序中,也可以不必在引出线15被位置对准夹具45按压到连接部4c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将引出线15和连接部4c电气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引出线15被插入到连接部4c内的状态下,在进行连接工序之前使位置对准夹具45移动到退避位置。此外,也可以在使位置对准夹具45移动到退避位置之后,进行连接工序之前,使基板保持机构28进一步下降,使基板4沿着轴向朝向定子芯2侧移动。
可以在制造装置21上设置止挡部,该止挡部阻止被插入到拘束部45a中的引出线15伸出到拘束部45a之外。例如,在图16A所示的例子中,棒状的止挡部71的基端部被可转动地连接在位置对准夹具45上的拘束部45a的两侧的部分之中的一侧的部分(图16A中比拘束部45a靠下侧的部分)上。并且,在位置对准夹具45上的拘束部45a的两侧的部分之中的另一侧的部分(图16A中比拘束部45a靠上侧的部分)上形成有限制凸部72,以基端部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止挡部71的顶端部从拘束部45a的径向的开口部侧与限制凸部72抵接。止挡部71以沿着与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L4为中心转动。而且,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的保持槽45b中之后,使止挡部71从拘束部45a的开口部侧向该拘束部45a的底部侧(图16A中从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向实线表示的位置)转动,直至与限制凸部72抵接。因此,在引出线15想要相对于保持槽45b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引出线15与止挡部71抵接,通过该止挡部71来阻止引出线15逃出到拘束部45a之外。而且,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在通过止挡部71阻止了引出线15逃出到拘束部45a之外的状态下,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来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并且,例如,图16B所示的止挡部73从径向内侧沿着偏移方向α移动,并且与被插入到拘束部45a中的引出线15抵接。在这种情况下,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的保持槽45b中之后,使止挡部73向偏移方向α移动直至与拘束部45a在轴向(图16B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重叠的位置(优选直至与保持槽45b的径向的开口部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引出线15想要相对于保持槽45b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的情况下,引出线15与止挡部73抵接,通过该止挡部73来阻止引出线15逃出到拘束部45a之外。而且,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在通过止挡部73阻止了引出线15逃出到拘束部45a之外的状态下,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来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像这样,若制造装置21具备止挡部71(或止挡部73),则引出线15在被插入到拘束部45a中之后,被止挡部71(或止挡部73)阻止逃到拘束部45a之外。因此,能够防止引出线15逃出到拘束部45a之外的同时,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来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位置对准夹具45形成为对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引出线15进行保持。但是,位置对准夹具也可以对在圆周方向上连续排列的3根以上引出线15进行保持。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所要保持的引出线15的根数,在位置对准夹具上设置拘束部45a。另外,位置对准夹具也可以保持1根引出线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被配置在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引出线15的径向外侧,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内侧滑移。但是,也可以将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配置在沿着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引出线15的径向内侧,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多个位置对准夹具45向径向外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各位置对准夹具45的拘束部45a向径向外侧开口。此外,由于位置对准夹具45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向径向外侧移动,所以在基板配置工序和引出线保持工序中,引出线15以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朝向径向内侧偏移的方式配置在基板4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1具备通过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在齿11b上的绕组3的2倍数量的引出线15。此外,基板4具备绕组的2倍数量(即、与引出线15的数量相同)的孔状的连接部4c,连接部4c将该基板4沿着厚度方向贯穿。但是,定子1所具备的引出线15的数量不限于此。而且,基板4所具备的连接部4c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定子1所具备的引出线15的数量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齿11b上缠绕绕组3之后,不将包皮导线14切断,接着在其他齿11b上缠绕绕组3,在这种情况下引出线15的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将与减少了的引出线15对应的数量的连接部4c设置到基板4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连接部4c的沿着与定子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切割而成的截面形状在基板4的厚度方向上恒定,然而也可以不恒定。例如,在连接部4c中,也可以形成为靠近所述定子芯2部分的截面积比从所述定子芯2远离的部分的截面积大。图14A所示的连接部4d形成为与定子芯2对置的端部(图14A中下侧的端部)比与定子芯2对置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图14A中上侧的端部)直径大。另外,图14B所示的连接部4e的直径随着从与定子芯2对置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图14B中上侧的端部)朝向与定子芯2对置的端部(图14A中下侧的端部)慢慢变大。像这样的话,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引出线15的顶端插入到连接部4d(或连接部4e)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出线15的顶端部被实施倒角整形,从而被整形成外径随着朝向其顶端而变小。但是,引出线15的顶端也可以采用倒角整形以外的方法而使外径随着朝向顶端而变小。例如,引出线15的顶端也可以通过焊接前涂装而整形为外径随着朝向顶端而变小。另外,引出线15的顶端部也可以不形成为外径随着朝向顶端变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24根引出线形成为引出线15上的从相对于定子芯2不能移动的部分(即、嵌入到端部保持部13b中的部分)至顶端的部分的长度相等。但是,24根引出线的长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配置工序中,定子芯2被配置在引出线15的基端部上的位于端部保持部13b的轴向的开口部内的部分与位置对准夹具45之间的Z方向的距离D1为10mm以内的位置。但是,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只要能够将引出线15插入到沿着径向移动了的位置对准夹具45的拘束部45a内,则该距离D1的值也可以比10mm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拘束部45a的底部具备从轴向看到的形状为U字状的保持槽45b。但是,拘束部45a也可以不具备保持槽45b。例如,拘束部45a不具备保持槽45b,而形成为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的V字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拘束部45a在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开口部上具备导向部45c。但是,拘束部45a也可以不具有导向部45c。例如,拘束部45a也可以不具备导向部45c,而形成为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的U字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顶端插入工序中,使基板4先于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定子芯2移动之后,在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中,使基板4和位置对准夹具45同时朝向定子芯2移动。但是,也可以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之后,将顶端插入工序省略,进行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像这样的话,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进行引出线15的顶端部相对于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使得引出线15的顶端中心从轴向观看时被配置在连接部4c内。而且,由于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引出线15的顶端和连接部4c被位置对准,所以在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中,使基板4和位置对准夹具45沿着定子芯2的轴向朝向该定子芯2移动,就能够将引出线15从轴向容易地插入到连接部4c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c形成为将基板4沿着厚度方向贯穿的孔状。但是,连接部4c只要将基板4沿着厚度方向贯穿即可,其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图17A所示的形成在基板81上的连接部81a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上形成有多个,连接部81a形成为将基板主体部4a沿着轴向贯穿并沿着径向延伸的槽状。另外,多个连接部81a沿着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此外,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上的不与外部连接部4b相邻的部分上形成的连接部81a朝向径向外侧开口。像这样,在连接部81a朝向径向开口的情况下,在基板配置工序中,使基板81移动至从定子芯2离开了比引出线15的长度短的距离之后,不进行基板下降工序、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顶端插入工序以及位置对准夹具下降工序,只进行引出线保持工序,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通过位置对准夹具45使引出线15沿着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该情况下为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移动。由此,在将引出线15从径向插入到连接部81a中的同时,能够使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81a进行位置对准。另外,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上的与外部连接部4b相邻的部分上形成的连接部81a成为沿着径向延伸的槽状,所以能够在该一系列的工序中将引出线15插入到该连接部81a中。
另外,图17B所示的形成在基板82上的连接部82a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形成有多个,连接部82a形成为将基板主体部4a沿着轴向贯穿的槽状。另外,多个连接部82a沿着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而且,各连接部82a从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朝向径向内侧延伸之后,沿着圆周方向折弯,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大致钩状。另外,在基板主体部4a的外周缘上的不与外部连接部4b相邻的部分上形成的连接部82a朝向径向外侧开口。在这种连接部82a中,采用与将引出线15插入到图17A所示的连接部81a时相同的方法,将引出线15插入到连接部82a中。另外,在连接部82a中,底部位于相对于开口部在圆周方向上偏移的位置,所以通过将引出线15插入直至连接部82a的底部,从而能够抑制引出线15从连接部82a沿着径向脱落。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连接部4c进行位置对准之前的引出线15被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朝向径向外侧偏移的方式配置在基板4上。但是,相对于连接部4c进行位置对准之前的引出线15只要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在径向和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在基板4上即可。另外,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的偏移方向α,从子芯2的轴向观看时,是从连接部4c朝向引出线15的顶端的方向。并且,例如,相对于连接部4c进行位置对准之前的引出线15也可以采用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在圆周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在基板4上。并且,例如,相对于连接部4c进行位置对准之前的引出线15也可以采用以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所要连接的连接部4c在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偏移(即、在径向和圆周方向的双方向上偏移)的方式配置在基板4上。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在引出线保持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朝向与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引出线15插入到拘束部45a中。此外,在任何情况下,拘束部45a朝向与引出线15的顶端相对于连接部4c的偏移方向α相反的方向开口,形成为凹状,拘束部45a允许被插入的引出线15在引出方向上自由移动,并限制引出线15在与引出方向不同且与偏移方向α正交的方向的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配置工序之后进行基板配置工序。但是,也可以在基板配置工序之后进行定子芯配置工序。在这种情况下,定子芯配置工序相当于配置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位置对准夹具上升工序中使位置对准夹具45上升了的状态下,从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上表面朝向基板4突出的引出线15的长度为1~1.5mm,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从位置对准夹具45的上表面朝向基板4突出的引出线15的长度也可以在1mm以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皮导线14的直径为0.3mm。但是,包皮导线14的直径不限于此。例如,包皮导线14的直径也可以是0.7mm。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包皮导线14的直径,变更保持槽45b的宽度Wa及保持槽45b的底部的曲率半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但是,位置对准夹具45的厚度也可以比1mm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绕组3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在齿11b上。但是,绕组3只要被缠绕到齿11b上即可,也可以不采用集中缠绕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1被设置在内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中。但是,也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来制造外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所具备的定子。
Claims (22)
1.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准备环状的定子芯,所述定子芯具有圆周方向、径向及轴向,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
准备分别缠绕到所述齿上的多个绕组,所述多个绕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沿着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
准备基板,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并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出线电气连接;
以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分别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即偏移方向上偏移的方式将所述基板和所述多个引出线相互面对配置;
准备多个位置对准夹具,所述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分别具有凹状的拘束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所述拘束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相应的所述引出线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当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时,所述拘束部允许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引出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通过使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
通过所述位置对准夹具,使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
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以及
将插入到所述连接部中的所述引出线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配置所述基板和所述多个引出线时,所述基板以其厚度方向与所述轴向一致的方式被配置成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并且所述基板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定子芯相隔比所述引出线的长度长的距离,
在将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进行位置对准时,所述位置对准夹具使所述顶端部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从所述轴向观看时所述顶端部的中心被配置在相应的所述连接部的范围内,
在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所述连接部中时,所述基板沿着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定子芯移动,使得所述顶端部沿着所述轴向被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将所述引出线插入到所述连接部中时,只有所述基板、或者所述基板和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同时朝向所述定子芯移动,使得多个所述顶端部分别沿着所述轴向同时被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中、且分别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所述开口部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大,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引出线随着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从所述导向部插入到所述拘束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所述拘束部具有底部,在所述底部上形成有从所述轴向看到的形状为U字状的保持槽,所述保持槽从所述导向部连续并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所述保持槽的底部具有以沿着所述引出线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半圆状的内周面,所述保持槽的底部具有能够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宽度,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引出线随着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被插入到所述保持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所述引出线具有被配置成不能相对于所述定子芯进行移动的基端部,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引出线上的比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基端部的部分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进一步,所述引出线上的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内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被进行位置对准,然后,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沿着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基板移动,进行所述顶端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多个所述引出线分别具备被配置成不能相对于所述定子芯进行移动的基端部,
所述多个引出线的从所述基端部至所述顶端部的长度彼此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所述顶端部被整形成朝顶端变细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连接部上,靠近所述定子芯的部分的截面积比从所述定子芯远离的部分的截面积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各个所述绕组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到相应的所述齿上;
所述绕组的2倍数量的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排列,
所述基板具有所述绕组的2倍数量的所述连接部,
各个所述连接部是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的孔,
所述连接部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排列,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沿着所述径向移动,使得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各个所述绕组具有缠绕开始和缠绕结束的2根所述引出线,2根所述引出线从与相应的所述齿上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两侧的部位延伸,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的数量与所述齿相同,
各个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具备分别在所述径向上与从相应的齿延伸的2根所述引出线对置的2个所述拘束部,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分别沿着所述径向移动,从而各个所述绕组的2根所述引出线分别被插入到各个所述位置对准夹具的2个所述拘束部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各个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阻止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的所述引出线逃出到所述拘束部之外,
在进行所述顶端部的位置对准时,所述引出线通过所述止挡部而被阻止逃出到所述拘束部之外。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所述定子具备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被安装到所述定子芯上,以便将所述定子芯和所述绕组之间绝缘,
所述绝缘体具有位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附近的端部保持部,该端部保持部对所述引出线的基端部进行保持而使得其不能相对于所述定子芯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移动,并且将所述引出线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地引导,
在配置所述基板和所述多个引出线时,所述引出线通过所述端部保持部而倾斜,从而所述顶端部沿着所述偏移方向偏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引出线被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按压到所述连接部的内周面上的状态下,所述引出线和所述连接部被电气连接。
15.一种定子的制造装置,所述定子包括:
环状的定子芯,具有圆周方向、径向及轴向,并且具有沿着所述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
多个绕组,分别被缠绕到所述齿上,所述多个绕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多个引出线沿着从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定子芯的一端朝向外侧的引出方向引出;以及
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所述基板具有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并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出线电气连接;
所述制造装置具备:
基板保持机构,将所述基板以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的方式配置并保持,该基板保持机构将所述基板保持成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分别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即偏移方向上偏移;以及
多个位置对准夹具,分别具有凹状的拘束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所述拘束部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朝向与相应的所述引出线的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在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时,所述拘束部允许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引出方向移动,并且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所述引出线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然后,通过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将所述引出线的顶端部相对于相应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所述基板保持机构被配置成使所述基板以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向一致的方式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一端对置,并且被配置于所述基板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定子芯相隔比所述引出线的长度长的距离的位置上,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使所述顶端部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得从所述轴向观看时所述顶端部的中心被配置在相应的所述连接部的范围内,
所述基板保持机构以使所述基板沿着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定子芯移动的方式移动,使得所述顶端部沿着所述轴向被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中且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只有所述基板保持机构朝向所述定子芯移动,或者所述基板保持机构和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同时朝向所述定子芯移动,使得多个所述顶端部分别沿着所述轴向同时被插入到相应的所述连接部中、且分别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所述开口部具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所述拘束部具有底部,在所述底部上形成有从所述轴向看到的形状为U字状的保持槽,所述保持槽从所述导向部连续并朝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所述保持槽的底部具有以沿着所述引出线的外周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半圆状的内周面,所述保持槽的底部具有能够限制所述引出线在与所述引出方向不同且与所述偏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宽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所述引出线被配置成不能相对于所述定子芯移动,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将所述引出线上的比所述引出线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靠基端部的部分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进一步,使所述引出线上的插入到所述拘束部内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进行位置对准,然后,所述位置对准夹具沿着所述轴向朝向所述基板移动,进行所述顶端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径向和所述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各个所述绕组以集中缠绕方式缠绕到相应的所述齿上,
各个所述绕组具有缠绕开始和缠绕结束的2根所述引出线,2根所述引出线从与相应的所述齿上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两侧的部位延伸,
所述基板具有所述绕组的2倍数量的连接部,
各个所述连接部是沿着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基板的孔,
所述绕组的2倍数量的所述引出线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排列,所述绕组的2倍数量的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以等角度间隔排列,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的数量与所述齿的数量相同,
各个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具备2个所述拘束部,从相应的齿延伸的2根所述引出线分别被插入到2个所述拘束部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5至2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制造装置,
所述位置对准夹具分别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阻止被插入到所述拘束部中的所述引出线逃出到所述拘束部之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4276A JP2013135527A (ja) | 2011-12-26 | 2011-12-26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及びステータ |
JP2011-284276 | 2011-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78665A CN103178665A (zh) | 2013-06-26 |
CN103178665B true CN103178665B (zh) | 2016-09-21 |
Family
ID=48575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9757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78665B (zh) | 2011-12-26 | 2012-12-21 |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09669B2 (zh) |
JP (1) | JP2013135527A (zh) |
CN (1) | CN103178665B (zh) |
DE (1) | DE1020120245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TO20110199A1 (it) | 2011-03-07 | 2012-09-08 | Atop Spa | Apparecchio e procedimento per l'allineamento di conduttori di elementi di bobine in nuclei di macchine dinamo elettriche per compiere operazioni di saldatura. |
ITTO20110435A1 (it) | 2011-05-16 | 2012-11-17 | Atop Spa | Apparecchio e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elementi di bobine per nuclei di macchine dinamo elettriche mediante piegatura. |
ITPI20130092A1 (it) * | 2013-10-18 | 2015-04-19 | Atop Spa | Apparecchiatura e metodo per produrre componenti di macchine dinamoelettriche |
JP5592554B1 (ja) * | 2013-12-18 | 2014-09-17 | 武延 本郷 | 冷間圧接装置、コイル製造装置、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3067439B (zh) | 2013-12-18 | 2024-07-30 | 株式会社阿斯特 | 线圈制造方法、线圈制造装置以及线圈 |
DE102014213025A1 (de) * | 2014-07-04 | 2016-01-0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Spule für eine elektrischen Maschine |
EP3289672B1 (en) | 2015-04-30 | 2019-06-26 | ATOP S.p.A.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forming woven undulated coil assemblies |
CN106304818B (zh) * | 2015-06-10 | 2020-09-11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外转子式风扇结构 |
ITUB20152330A1 (it) | 2015-07-20 | 2017-01-20 | Atop Spa | Metodo e apparecchiatura per inserire assemblati di bobine ondulate nelle cave di nuclei di macchine dinamoelettriche |
CN108702052B (zh) * | 2016-02-08 | 2020-08-1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马达以及压缩机 |
JP6339123B2 (ja) * | 2016-03-17 | 2018-06-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用治具 |
EP3255759A1 (en) * | 2016-06-10 | 2017-12-13 | Goodrich Control Systems | Stator assembly |
JP2018042373A (ja) * | 2016-09-07 | 2018-03-1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位置決め治具および位置決め方法 |
JP2018042374A (ja) * | 2016-09-07 | 2018-03-1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導通部材固定装置および導通部材固定方法 |
JP2018107990A (ja) * | 2016-12-28 | 2018-07-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支持部材装着方法、及びモータ |
JP2018129926A (ja) * | 2017-02-08 | 2018-08-16 |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 モ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9022311A (ja) * | 2017-07-14 | 2019-02-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
FR3075505B1 (fr) * | 2017-12-18 | 2022-03-11 | Whylot Sas | Stator de moteur ou generatrice electromagnetique avec support individuel de bobinage encliquete sur une dent associee |
KR102527781B1 (ko) * | 2018-01-05 | 2023-05-02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EP3518387B1 (en) * | 2018-01-12 | 2020-10-14 | Carrier Corporation |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
US11139722B2 (en) | 2018-03-02 | 2021-10-05 | Black & Decker Inc. | Motor having an external heat sink for a power tool |
JP6711856B2 (ja) * | 2018-03-08 | 2020-06-17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102018106979A1 (de) * | 2018-03-23 | 2019-09-26 | Grob-Werke Gmbh & Co. Kg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Positionieren und Verspannen von Verschaltelementanschlussleitern |
JP2019180200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及び送風装置 |
JP7024656B2 (ja) * | 2018-08-08 | 2022-02-2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7081429B2 (ja) * | 2018-09-28 | 2022-06-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20054208A (ja) * | 2018-09-28 | 2020-04-02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7196659B2 (ja) * | 2019-02-08 | 2022-12-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ステータ |
DE102019116599A1 (de) * | 2019-06-19 | 2020-12-24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Elektromotor, Motor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Motorbauteils |
JP7429521B2 (ja) * | 2019-11-19 | 2024-02-08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6982110B2 (ja) * | 2020-02-13 | 2021-12-17 | 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の製造方法 |
DE102020131417A1 (de) | 2020-11-26 | 2022-06-02 |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 Stator mit Drahtführung aufweisendem Isolator |
DE102020131418A1 (de) | 2020-11-26 | 2022-06-02 | Nidec Motors & Actuators (Germany) Gmbh | Stator mit Drahtführung aufweisendem Isolator |
US11837926B2 (en) | 2020-12-23 | 2023-12-05 | Black & Decker, Inc. | Brushless DC motor with stator teeth having multiple parallel sets of windings |
JP2022175072A (ja) * | 2021-05-12 | 2022-11-25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102021208721A1 (de) | 2021-08-10 | 2023-02-16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Elektromotor |
WO2024034183A1 (ja) * | 2022-08-09 | 2024-02-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17866A (zh) * | 2006-10-03 | 2009-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 |
CN102214965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轴电机和具有该主轴电机的记录盘片驱动装置 |
CN102257706A (zh) * | 2009-03-23 | 2011-11-23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的制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233505A (ja) | 1993-02-03 | 1994-08-19 | Shibaura Eng Works Co Ltd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US6941638B2 (en) * | 2002-07-11 | 2005-09-13 | Emerson Electric Co. | Interconnecting method for segmented stator electric machines |
JP4688910B2 (ja) * | 2008-08-08 | 2011-05-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
JP2012228007A (ja) * | 2011-04-15 | 2012-11-15 | Asmo Co Ltd | バスバー装置、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2011
- 2011-12-26 JP JP2011284276A patent/JP2013135527A/ja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12-14 DE DE102012024534A patent/DE102012024534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2-12-21 CN CN201210597579.5A patent/CN10317866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2-21 US US13/723,640 patent/US920966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17866A (zh) * | 2006-10-03 | 2009-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无刷电动机的定子 |
CN102257706A (zh) * | 2009-03-23 | 2011-11-23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的制造装置 |
CN102214965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轴电机和具有该主轴电机的记录盘片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162072A1 (en) | 2013-06-27 |
US9209669B2 (en) | 2015-12-08 |
CN103178665A (zh) | 2013-06-26 |
JP2013135527A (ja) | 2013-07-08 |
DE102012024534A1 (de) | 2013-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78665B (zh) |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 |
JP6390772B2 (ja) |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 |
CN102801225B (zh) |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
KR101044175B1 (ko) | 모터 고정자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모터 고정자 | |
US8772996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US8450900B2 (en) | Method for the mechanical winding of a coil | |
US10122226B2 (en) | Arrangement of coil wires in a rotor of an electric motor | |
CN102457122A (zh) | 用于分段定子组件的定子片段的端盖 | |
CN102457125A (zh) | 用于分段定子组件的定子片段的端盖 | |
US8908324B1 (en) | Spindle motor for use in disk drive apparatus, disk driv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 |
CN108886287A (zh) | 磁极、磁极的制造方法及定子 | |
CN104518581B (zh) | 电枢、电枢制造方法以及旋转电机 | |
JP6358087B2 (ja) |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 |
KR20160106740A (ko) | 스테이터 및 브러시리스 모터 | |
US11271447B2 (en) |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coil support members for stator core | |
JP2007318874A (ja) | 回転電機の巻線端部成形装置および成形方法 | |
CN107733116B (zh) | 定子以及具备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 |
KR20180003580A (ko) | 전자 정류식 직류 모터 | |
CN111756146A (zh) | 马达用定子 | |
KR20200071472A (ko) | 모터 | |
US10128718B2 (en) |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US7467648B2 (en) | Coil forming and inserting device and coil forming and inserting method | |
US10027209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tator for a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JP6351861B2 (ja) |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US10763718B2 (en) | Stator co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1 Termination date: 201712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