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1225B -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1225B
CN102801225B CN201210174756.9A CN201210174756A CN102801225B CN 102801225 B CN102801225 B CN 102801225B CN 201210174756 A CN201210174756 A CN 201210174756A CN 102801225 B CN102801225 B CN 102801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segmentation
holding body
segmentation core
bus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747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1225A (zh
Inventor
石野行秀
佐佐木章友
内海晓弘
山田敏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1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1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1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1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8Sectional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容易使多个分割芯环状化的电动机芯、具备电动机芯的定子、及定子的制造方法。环状的电动机芯具备多个分割芯,各个分割芯具有沿电动机芯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磁轭部、和从磁轭部沿磁轭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齿。多个分割芯以这些分割芯的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这些分割芯的齿的前端朝向电动机芯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环状。多个分割芯各自在电动机芯的轴向上具备第1端部及第2端部。电动机芯进一步具备环状的保持体,保持体在其圆周方向的多处具有连结部,各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相应的连结部上。各个分割芯能够以其第2端部沿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以相应的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保持体转动。

Description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排列成环状的多个分割芯形成的电动机芯(motor core)、具备该电动机芯的定子、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设置在无刷电动机等上的定子具备环状的电动机芯,该电动机芯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在多个齿上分别卷绕有线圈。多个线圈中的相应的线圈的端部彼此被例如设置在定子上的汇流条(busbar)电气连接。
在日本专利第4444639号公报中记载的定子的环状的电动机芯通过将多个分割芯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环状而形成,多个分割芯分别具有沿电动机芯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磁轭部和沿该磁轭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齿。各个分割芯通过将2种芯板沿轴向交替地层叠而形成。2种芯板被层叠,具有形成沿电动机芯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磁轭部的磁轭形成部分。在磁轭形成部分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中,将圆周方向的第1侧的端部称作第1端部,且将圆周方向的第2侧的端部称作第2端部。在2种芯板中的第1种芯板上,在第1端部上形成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弧状的圆弧凸部,且在第2端部上形成有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弧状的圆弧凹部。在第2种芯板上,在第1端部上形成有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弧状的圆弧凹部,且在第2端部上形成有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弧状的圆弧凸部。通过将这2种芯板沿轴向交替地层叠来形成分割芯。在相邻的分割芯之间,彼此的磁轭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可相互转动地嵌合在一起,从而从轴向上看彼此的圆弧凸部交替地重叠。在各个分割芯上安装有用于对卷绕在齿上的线圈与分割芯进行绝缘的绝缘体,相邻的分割芯之间通过该绝缘体可相互转动地连结在一起。经由绝缘体连结的多个分割芯以相邻的齿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扩开的形式配置。接着,线圈从绝缘体的上面被卷绕在各个齿上。然后,该多个分割芯在使相邻的分割芯彼此转动的同时以多个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且所有的齿的前端朝向环的径向内侧的形式排列成环状。多个分割芯被排列成环状时,多个线圈沿着圆周方向配置。
在日本专利第3430839号公报中记载的定子中,多个线圈的相应的端部彼此被多个汇流条电气连接。各个汇流条由外周被绝缘性皮膜包覆的线状的包覆导线形成,且形成为圆弧状。各个汇流条被圆环状的保持体保持。在各个汇流条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形成有连接线,该连接线沿着径向延伸并从保持体向径向外侧突出。保持体被配置在卷装有多个线圈的电动机芯的轴向的一端侧,从而多个汇流条被配置在多个线圈的轴向的该一端侧。各个连接线和各个线圈的端部在比保持体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相互平行配置。然后,在相互平行配置的连接线以及线圈的端部上,以将该连接线以及线圈的端部的外周包围的方式安装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连接线以及线圈的端部被铆接在一起,从而连接线和线圈的端部电气连接。由于日本专利第3430839号公报中记载的多个汇流条由线状的包覆导线形成,所以不易产生废料、成品率高。
然而,在日本专利第4444639号公报中记载的电动机芯中,在相邻的分割芯之间,彼此的磁轭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被嵌合,从而从轴向上看彼此的圆弧凸部交替地重叠。因此,在使相邻的分割芯彼此转动时,彼此的圆弧凸部之间产生滑动。所以,因相互嵌合的磁轭部之间滑动而产生摩擦,该摩擦使转动难以进行。多个分割芯从相邻的齿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扩开的状态(例如,多个分割芯彼此以多个齿彼此平行延伸的形式呈直线配置的状态)排列成环状、即环状化。因此,多个分割芯从与以形成环状的电动机芯的形式沿着圆周方向配置时的状态大不相同的状态排列成环状。所以,使多个分割芯环状化的操作非常费事,从而使多个分割芯环状化的工序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使多个分割芯环状化的电动机芯、具备该电动机芯的定子、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电动机芯,为环状且具备多个分割芯。各个分割芯具有沿所述电动机芯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磁轭部和从所述磁轭部沿所述磁轭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齿。所述多个分割芯以这些分割芯的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这些分割芯的齿的前端朝向所述电动机芯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的形式沿着所述圆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环状。各个所述多个分割芯在所述电动机芯的轴向上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电动机芯进一步具备环状的保持体。所述保持体在其圆周方向的多处具有连结部,各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相应的连结部上。各个所述分割芯能够以该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以相应的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定子,其具备上述的电动机芯和分别卷绕在所述多个分割芯的齿上的多个线圈。所述定子进一步具备被所述保持体保持的多个汇流条,所述多个汇流条配置为沿着所述保持体的圆周方向延伸且在所述保持体的径向上形成为层状。所述保持体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以从轴向上看各个线圈的各个端部与所述汇流条在交叉的形式引导该线圈的端部。所述各个线圈的各个端部在该端部和所述汇流条交叉的连接交叉部上与所述汇流条电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上述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备:卷绕工序,分别将所述线圈卷绕在多个分割芯的所述齿上;连结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之后,将所述多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所述保持体的所述连结部上;以及环状化工序,在所述连结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以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由此将多个分割芯以其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其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排列成环状。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提供一种上述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具备:连结工序,将所述多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所述保持体的所述连结部上;卷绕工序,在所述连结工序之后,在将各个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轴向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分割芯的所述齿上;以及环状化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以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由此将多个分割芯以其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其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排列成环状。
基于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使多个分割芯环状化的电动机芯、具备该电动机芯的定子、以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轴向观看无刷电动机的概略图。
图1B是将图1A的定子从侧面来看的的半剖视图。
图2是省略了盖的图1A的定子的主视图。
图3A是省略了保持体的图2的定子的主视图。
图3B是图3A的连接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A的分割芯的立体图。
图5是图3A的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6A是图5的绝缘体的主视图。
图6B是图5的绝缘体的侧视图。
图6C是图5的绝缘体的侧视图。
图7是图2的保持体的背面图。
图8是图2的保持体的主视图。
图9是图2的保持体的半剖视图。
图10是图2的背面图,表示对汇流条进行了保持的保持体。
图11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表示对汇流条进行了保持的保持体。
图12是图2的保持体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2的保持体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图2的保持体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2的保持体以及分割芯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表示通过汇流条对线圈进行接线的接线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图2的定子的概略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图17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俯视图。
图19是沿图18的B-B线的定子的半剖视图,用于说明图17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动机1具备:圆环状的定子2;和转子3,能够沿圆周方向旋转的形式配置在该定子2的内侧。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无刷电动机1为内转子型的电动机。如图1B、图2以及图3A所示,定子2具备呈大致圆环状的定子芯11、被卷装在该定子芯11上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线圈U1~U4、V1~V4、W1~W4、用于对这些线圈U1~U4、V1~V4、W1~W4进行供电的汇流条31~33、以及盖41。
定子芯11具备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分割芯12、以及连结这些分割芯12的圆环状的保持体13。
如图3A以及图4所示,各个分割芯12由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大致板状的磁轭部12a、和从磁轭部12a沿着该磁轭部12a的垂直方向延伸的齿12b构成。各个分割芯12从轴向来看的形状呈大致T字状。12个分割芯12作为定子芯11而排列成圆环状时的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圆周方向、以及径向分别与定子芯11的轴向、圆周方向、以及径向相同。
在磁轭部12a的圆周方向的第1端部(在图3A以及图4的右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朝圆周方向的第1侧突出的卡合凸部12c。卡合凸部12c沿着轴向从磁轭部12a的轴向的第1端延伸至第2端为止,并形成突条。在磁轭部12a的圆周方向的第2端部(图3A以及图4的左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沿圆周方向凹设的卡合凹部12d。卡合凹部12d沿轴向贯穿磁轭部12a,且向圆周方向上的第2侧(与卡合凸部12c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卡合凹部12d形成为与卡合凸部12c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以使形成在相邻的分割芯12的磁轭部12a上的卡合凸部12c能够从径向外侧与该卡合凹部12d卡合。
这样的分割芯12通过冲压加工将磁性钢板冲裁成预定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将分割芯12从轴向来看的形状相同)来形成板状的芯板(coresheet)14,且将多个芯板14沿该芯板14的厚度方向层叠而形成。分割芯12的芯板14的层叠方向与轴向一致。
如图1B以及图3A所示,在各个分割12上,从轴向的两侧安装有绝缘体15、16。绝缘体15、16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且将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上的两个端面、齿12b圆周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以及磁轭部12a的径向内侧的侧面覆盖。在绝缘体15、16中,安装在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侧(图1B中的左侧,即配置有保持体13的一侧)的绝缘体15,如图5所示由磁轭覆盖部17和与该磁轭覆盖部17一体形成的齿覆盖部18构成。如图3A所示,安装在作为定子芯11而排列成圆环状的分割芯12上的绝缘体15的轴向、圆周方向、以及径向分别与定子芯11的轴向、圆周方向、以及径向相同。
从轴向来看磁轭覆盖部17的形状与磁轭部12a的形状大致相同,以覆盖所述磁轭部12a的轴向的第1端面。如图4以及图5所示,磁轭覆盖部17在该磁轭覆盖部1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上,具备沿着轴向延伸并将磁轭部12a的径向内侧的侧面覆盖的板状的内侧覆盖部17a。
如图5、图6A以及图6C所示,在磁轭覆盖部17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上形成有连结支承部17c,该连结支承部17c沿轴向且朝内侧覆盖部17a相反侧突出。该连结支承部17c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四角柱状。连结支承部17c为用于形成后述的连结凸部17d的支柱。连结支承部17c的形状并不一定为四角形。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的两个侧面形成为,与通过绝缘体15的圆周方向中央且沿径向延伸的直线L1平行、并与轴向平行的一对平面状。在该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形成有一对连结凸部17d。一对连结凸部17d分别形成在,连结支承部17c的两个侧面上的连结支承部17c的前端侧的端部的、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一对连结凸部17d向圆周方向突出,且形成为大致球体状(球体的一部分)。一对连结凸部17d的顶点0的轴向位置以及径向位置彼此相等。通过一对连结凸部17d的顶点0的1根直线为转动轴线L3,该转动轴线L3与通过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中央的所述直线L1垂直,且与轴向垂直。
在磁轭覆盖部17上,且在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连结凹部17e。一对连结凹部17e通过使磁轭覆盖部17在轴向上凹设而形成,且沿径向贯穿磁轭覆盖部17。各个连结凹部17e的底面的轴向位置与连结支承部17c的基端的轴向位置相等。
在磁轭覆盖部17,且在一对连结凹部17e的圆周方向两侧形成有一对保持凹部17f。一对保持凹部17f通过使所述一对连结凹部17e的圆周方向两侧的部位在轴向上凹设而形成。因此,在磁轭覆盖部17中,在一对保持凹部17f的圆周方向内侧设置有所述一对连结凹部17e,在所述一对连结凹部17e的圆周方向内侧设置有所述连结支承部17c。一对保持凹部17f形成在与齿覆盖部18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在径向上排列的位置上。各个保持凹部17f朝轴向的第1侧(即,连结支承部17c的前端侧)开口,同时也朝径向内侧开口。各个保持凹部17f凹设为其轴向深度大于连结凹部17e的轴向深度。各个保持凹部17f被形成为,从磁轭覆盖部1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与所述直线L1平行,且在圆周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如图3A所示,各个保持凹部17f的圆周方向宽度与形成线圈U1~U4、V1~V4、W1~W4的包覆导线19的直径大致相等。
如图5以及图6A所示,在磁轭覆盖部17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有固定凹部17h。一对固定凹部17h通过使磁轭覆盖部17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在轴向上凹设而形成。各个固定凹部17h朝轴向的第1侧(即,连结支承部17c的前端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各个固定凹部17h还朝圆周方向的外侧(连结支承部17c的相反侧)开口。
所述齿覆盖部18以与所述内侧覆盖部17a呈直角的形式从磁轭覆盖部17的径向内侧的端面向径向内侧延伸。齿覆盖部18形成为与齿12b轴向的第1端部的外形对应的形状,以覆盖齿12b轴向的第1端面以及该齿12b的圆周方向的两个侧面。因此,从径向内侧看到的齿覆盖部18的形状为向与连结支承部17c的前端部相反的方向开口的大致U字形。如图4以及图5所示,齿覆盖部18的径向长度与所述齿12b的径向长度大致相等。如图5以及图6B所示,在齿覆盖部18的前端部(即,齿覆盖部18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朝轴向突出的防止壁18a。
这样的绝缘体15关于与轴向平行且包括直线L1的平面(图示略)对称。如图1B以及图3A所示,绝缘体15被安装在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以使齿12b的轴向的第1端部插入到齿覆盖部18的内侧。在安装有绝缘体15的分割芯12中,磁轭部12a的轴向的第1端面以及该磁轭部12a的径向内侧的侧面被磁轭覆盖部17覆盖,且齿12b的轴向的第1端面以及圆周方向的两个侧面被齿覆盖部18覆盖。
在分别安装有绝缘体15、16的12个分割芯12的各个齿12b上,从绝缘体15、16的上方分别卷绕有形成线圈U1~U4、V1~V4、W1~W4的包覆导线19。由此,在各个齿12b上分别卷装有线圈U1~U4、V1~V4、W1~W4。如图3B所示,包覆导线19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19a和覆盖该金属线19a外周的、具有绝缘性的绝缘被膜19b形成。如图3A所示,在分割芯12与线圈U1~U4、V1~V4、W1~W4之间设置有绝缘体15、16,由此可确保分割芯12与线圈U1~U4、V1~V4、W1~W4之间的绝缘性。磁轭覆盖部17防止各个线圈U1~U4、V1~V4、W1~W4向径向外侧露出,同时防止壁18a防止各个线圈U1~U4、V1~V4、W1~W4向径向内侧露出。
由包覆导线19形成的各个线圈U1~U4、V1~V4、W1~W4的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的端部、即连接线20被引出至轴向的第1侧(图3A的纸面跟前侧)。在各个连接线20上,绝缘被膜19b被去除而露出金属线19a。各个线圈U1~U4、V1~V4、W1~W4的开始卷绕的连接线20和结束卷绕的连接线20分别在齿12b的基端部附近从该齿12b的圆周方向两侧向轴向引出。各个连接线20的根部被插入到附近的保持凹部17f中,从而被该保持凹部17f保持。保持凹部17f使各个连接线20的根部的位置相对于对应的分割芯12保持恒定。
如图1B所示,所述保持体13位于定子2的呈圆环状排列的12个分割芯的轴向的第1侧、即位于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线圈U1~U4、V1~V4、W1~W4的轴向的第1侧。如图2所示,保持体13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且形成为圆环状的板状。保持体13的径向宽度与分割芯12的径向宽度大致相等。如图1B以及图7所示,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端面、即与线圈U1~U4、V1~V4、W1~W4在轴向上对置的对置面21上形成有第1收容槽23a、第2收容槽23b、以及第3收容槽23c。第1~第3收容槽23a~23c通过使对置面21在轴向上凹设而形成,分别形成为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环状(圆弧状)。第1~第3收容槽23a~23c以保持体13的中心轴线L4为中心形成为同心状。第1~第3收容槽23a~23c中的第1收容槽23a形成在最靠径向外侧。在第1收容槽23a的内侧形成有第2收容槽23b,且在该第2收容槽23b的内侧形成有第3收容槽23c。如图9所示,第1~第3收容槽23a~23c的径向宽度分别与形成汇流条31~33的后述导线30的外径大致相等。第1~第3收容槽23a~23c的各自的深度(轴向的深度)比导线30的外径要大。
如图7以及图9所示,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的轴向端部上形成有第1~第3收容槽23a~23c。由此,在该端部上形成有比第1~第3收容槽23a~23c的底面朝向该第1~第3收容槽23a~23c的开口部侧在轴向上突出的第1~第4定位凸部24a~24d。第1定位凸部24a构成在第1收容槽23a的径向外侧沿保持体13的外边缘的大致圆环状(圆弧状)的突条。第2定位凸部24b构成在第1收容槽23a与第2收容槽23b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环状(圆弧状)的突条。第3定位凸部24c构成在第2收容槽23b与第3收容槽23c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环状(圆弧状)的突条。第4定位凸部24d构成在第3收容槽23c的径向内侧沿保持体13的内边缘的大致圆环状(圆弧状)的突条。与第1~第3收容槽23a~23c一样,第1~第4定位凸部24a~24d也以保持体13的中心轴线L4为中心形成为同心状。第1~第4定位凸部24a~24d的各自的的轴向高度比导线30的外径要大。
如图7以及图10所示,在第2定位凸部24b的第1收容槽23a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向第1收容槽23a的内侧突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3个)第1保持凸部24e。各个第1保持凸部24e之间在第2定位凸部24b的第1收容槽23a侧的侧面上沿圆周方向分离。形成有第1保持凸部24e的部位处的第1收容槽23a的径向宽度等于或稍窄于导线30的外径。在第3定位凸部24c的第2收容槽23b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向第2收容槽23b的内侧突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9个)第2保持凸部24f。各个第2保持凸部24f之间在第3定位凸部24c的第2收容槽23b侧的侧面上沿圆周方向分离。形成有第2保持凸部24f的部位处的第2收容槽23b的径向宽度等于或稍窄于导线30的外径。在第4定位凸部24d的第3收容槽23c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向第3收容槽23c的内侧突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个)第3保持凸部24g。各个第3保持凸部24g之间在第4定位凸部24d的第3收容槽23c侧的侧面上沿圆周方向分离。形成有第3保持凸部24g的部位处的第3收容槽23c的径向宽度等于或稍窄于导线30的外径。
如图8所示,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2端面、即作为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相反侧的轴向的端面的非对置面22上形成有多个导向槽25。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圆周方向相邻的2个导向槽25分别组成对,在保持体13上共形成有12对、即24个导向槽25。12对导向槽25被形成在保持体13的在圆周方向上成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的12处位置上。各个导向槽25通过使非对置面22在轴向上凹设而形成,并大致沿着径向从保持体13的外边缘延伸至内边缘为止。如图2以及图3所示,成对的导向槽25彼此相互平行,且以与各个线圈U1~U4、V1~V4、W1~W4的开始卷绕和结束卷绕的2根连接线20之间的间隔相同的间隔在圆周方向上分离。如图8所示,各个导向槽25向轴向的第2侧(即,对置面21相反侧)以及径向外侧开口。各个导向槽25的宽度以及深度形成为从径向外侧的端至径向内侧的端恒定。如图2所示,各个导向槽25的宽度(圆周方向的宽度)与所述连接线20的直径(即、金属线19a的直径)大致相等。如图11所示,各个导向槽25的深度(轴向的深度)比所述连接线20的直径(即,金属线19a的直径)要大。如图12所示,在导向槽25底面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弯曲成圆弧状的屈曲导向部25a。通过设置该屈曲导向部25a,从而导向槽25底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处于被实施了曲面状的倒角的状态。该屈曲导向部25a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大于等于连接线20的直径的值。
如图8所示,在保持体13上形成有第1连接部26a、第2连接部26b、以及第3连接部26c,第1~第3连接部26a~26c形成为在轴向上将该保持体13贯穿的孔状。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13上形成有8个第1连接部26a。从非对置面22侧观看保持体13时,8个第1连接部26a分别形成于与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的4处位置上各形成2个所述导向槽25中的所对应的导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该各2个导向槽25为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间隔的4处位置上沿圆周方向相邻的2对导向槽25、即沿圆周方向排列的4个导向槽25中位于中央的2个导向槽25。如图7所示,从对置面21侧观看保持体13时,8个第1连接部26a形成在径向上靠保持体13的外周的位置且与所述第1收容槽23a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从对置面21侧观看时,各个第1连接部26a在径向上横穿第1收容槽23a,且形成为圆形状。如图2所示,各个第1连接部26a的直径比金属线19a的直径以及导线30的直径要大。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13上形成有8个所述第2连接部26b。从非对置面22侧观看保持体13时,8个第2连接部26b分别形成于与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的4处位置上各形成2个导向槽25中的所对应的导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该各2个导向槽25为相对于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的4处位置上各形成的2个所述第1连接部26a位于顺时针方向侧的各2个导向槽25。如图7所示,从对置面21侧观看保持体13时,8个第2连接部26b形成在保持体13的径向的大致中央部且与所述第2收容槽23b相同的位置上。从对置面21侧观看时,各个第2连接部26b在径向上横穿第2收容槽23b,且形成为圆形状。如图2所示,各个第2连接部26b的直径比金属线19a的直径以及导线30的直径要大。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13上形成有4个所述第3连接部26c。从非对置面22侧观看保持体13时,4个第3连接部26c分别形成于与在圆周方向上间隔90°间隔的4处位置上各形成2个导向槽25中的所对应的导向槽25相同的位置上。该各2个导向槽25为第1连接部26a与第2连接部26b之间的各2个导向槽25。如图7所示,从对置面21侧观看保持体13时,4个第3连接部26c形成在径向上靠保持体13的内周的位置且与所述第3收容槽23c相同的位置上。从对置面21侧观看时,各个第3连接部26c在径向上横穿第3收容槽23c,并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横穿位于第1连接部26a与第2连接部26b之间的2个导向槽25的长孔状。如图2所示,各个第3连接部26c的径向宽度比金属线19a的直径以及导线30的直径要大,且各个第3连接部26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比金属线19a的直径以及导线30的直径要大。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在所述保持体13上形成有第1插通孔27a、第2插通孔27b、以及第3插通孔27c,第1~第3插通孔27a~27c形成为沿轴向贯穿的孔状。在4个所述第3连接部26c中的1个第3连接部26c(图8的上侧的第3连接部26c)的径向外侧,第1插通孔27a从第1收容槽23a的底面至非对置面22将保持体13沿轴向贯穿。第1插通孔27a形成为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形状,且第1插通孔27a的内径比导线30的外径大。从非对置面22侧观看保持体13时(即图8所示的状态),在位于第1插通孔27a的顺时针方向侧的2个第1连接部26a之间,所述第2插通孔27b从第2收容槽23b的底面至非对置面22将保持体13沿轴向贯穿。第2插通孔27b形成为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形状,且第2插通孔27b的内径比导线30的外径大。从非对置面22侧观看保持体13时,在位于第2插通孔27b的顺时针方向侧的2个第2连接部26b之间,所述第3插通孔27c从第3收容槽23c的底面至非对置面22将保持体13沿轴向贯穿。该第3插通孔27c形成为从轴向看到的形状呈圆形状,且第3插通孔27c的内径比导线30的外径大。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保持体13的外周缘部上设置有数量与分割芯12相同的12个连结部28。12个连结部28分别形成于保持体13的外周缘部的12对成对的所述导向槽25之间的位置上。也就是说,12个连结部28沿着圆周方向按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设置在保持体13上。各个连结部28具备从保持体13的外边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连结突起28a。一对连结突起28a在圆周方向上分离,且在一对连结突起28a之间形成有插入凹部28b。如图8以及图6C所示,各个连结突起28a的圆周方向的宽度与设置在所述绝缘体15的磁轭覆盖部17上的连结凹部17e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各个连结突起28a的径向长度(突出方向的长度)比连结凹部17e的轴向深度稍短。如图9以及图6B所示,连结突起28a的轴向长度与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大致相等,且比所述连结支承部17c的径向长度稍短。
如图8所示,所述插入凹部28b向保持体13的轴向两侧开口,且向径向外侧开口。插入凹部28b的圆周方向的宽度与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该插入凹部28b的径向深度与连结支承部17c的轴向长度(连结支承部17c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长度)大致相等。
如图8、图9以及图12所示,在插入凹部28b的内周面上凹设有一对卡止凹部28c。一对卡止凹部28c通过使成对的连结突起28a的基端部附近分别从非对置面22侧向轴向凹设而形成。一对卡止凹部28c向插入凹部28b的内侧开口,且向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即非对置面22侧)开口。各个卡止凹部28c的圆周方向上的深度(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上的深度)与所述连结凸部17d(参照图6A)的高度(突出量)相等。各个卡止凹部28c的径向上(保持体13的径向)的宽度与所述连结凸部17d的直径相等,各个卡止凹部28c的轴向(保持体13的轴向)宽度与连结凸部17d的直径相等。各个卡止凹部28c的底面成为轴向卡止面28d,该轴向卡止面28d形成为与保持体13的轴向垂直的平面状。通过在插入凹部28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所述一对卡止凹部28c,使得在一对连结突起28a上、且在比卡止凹部28c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上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一对卡止凸部28e。各个卡止凸部28e在径向上与对应的卡止凹部28c相邻。
如图2所示,在保持体13的各个连结部28上分别连结有被安装在分割芯12上的绝缘体15。也就是说,各个分割芯12通过分别被安装在这些分割芯12上的绝缘体15而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分割芯12、保持体13、以及将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绝缘体15形成定子芯11。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芯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各个绝缘体15的连结支承部17c以及连结凸部17d从非对置面22侧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以及卡止凹部28c中,由此该绝缘体15被连结在连结部28上。在图13中,省略了对卷绕在齿12b上的线圈U2的图示。在图13中,用箭头α表示将连结支承部17c连结在连结部28上时的绝缘体15的移动方向。对连结支承部17c以及连结部28的连结加以详细说明,如箭头α所示,通过使绝缘体15以及安装有该绝缘体15的分割芯12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从非对置面22向对置面21的方向相对于保持体13移动,连结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的内部,且一对连结凸部17d被插入到一对卡止凹部28c内。此时,一对连结突起28a的前端部被插入到一对连结凹部17e的内部。由此,如图14所示,连结支承部17c被配置在插入凹部28b内且连结凸部17d被配置在卡止凹部28c内,从而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通过绝缘体15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通过连结凸部17d被插入到卡止凹部28c中,连结凸部17d相对于保持体13的径向位置、圆周方向位置以及轴向位置被确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各个分割芯12中,磁轭部12a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上的该磁轭部12a的圆周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中央部)通过绝缘体15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的连结部28上。
如图2所示,12个分割芯12经由绝缘体15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沿圆周方向隔着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的12处位置上,从而这些分割芯12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配置。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12个分割芯12通过该保持体13连结成环状。如图15所示,通过连结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内,转动轴线L3在绝缘体15的圆周方向中央部与保持体13的径向以及轴向垂直。各个分割芯12能够相对于保持体13以作为连结部分的连结部28、连结支承部17c的前端部以及连结凸部17d为转动中心转动,以使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即,安装有绝缘体16侧的轴向的端部)沿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更详细地讲,各个分割芯12能够相对于保持体13以与保持体13的径向以及轴向垂直的转动轴线L3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图15所示的2个分割芯12中,左侧的分割芯12以其轴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相一致的状态配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如果使该分割芯12以转动轴线L3为转动中心、并以该分割芯12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沿着保持体13的径向朝该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方向移动的形式转动的话,就可以使分割芯12处于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即图15的右侧的分割芯12的状态。在使分割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时,分割芯12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也向保持体13的轴向移动。
如图14所示,连结支承部17c被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内,由于一对连结突起28a位于连结支承部17c的圆周方向两侧,所以绝缘体15相对于保持体13的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被该连结突起28a阻止。也可通过使连结凸部17d抵接在卡止凹部28c的内侧面上来阻止绝缘体15相对于保持体13的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由此,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的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被阻止。
在连结支承部17c相对于保持体13向径向外侧移动时,连结凸部17d抵接在所述卡止凸部28e上。因此,绝缘体15相对于保持体13的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该卡止凸部28e阻止。其结果,可抑制分割芯12向保持体13的径向外侧移动而从保持体13脱离(连结被解除)。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配置在插入凹部28b的连结支承部17c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向对置面21移动(即,向箭头α方向移动)时,连结凸部17d抵接在所述轴向卡止面28d上。因此,配置在插入凹部28b内的连结支承部17c向对置面21的移动被该轴向卡止面28d阻止。因此,可抑制分割芯12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从非对置面22朝对置面21的方向(即,箭头α方向)移动而从保持体13脱离(连结被解除)。
插入凹部28b向保持体13的轴向两侧开口、且卡止凹部28c向轴向的一方侧(即,对置面21的相反侧)开口。因此,如图13所示,在分割芯12的轴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相一致的状态下,使绝缘体15和分割芯12一同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从对置面21向非对置面22的方向(图13中的箭头β方向)相对于保持体13移动时,可以将连结支承部17c以及连结凸部17d取出至插入凹部28b以及卡止凹部28c的外部并解除连结支承部17c和连结部28的连结。也就是说,在分割芯12的轴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相一致的状态下,使绝缘体15和分割芯12一同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从对置面21向非对置面22的方向相对于保持体13移动时,可以将分割芯12从保持体13卸下。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各个分割芯12通过沿保持体13的轴向的保持体13与分割芯12之间的相对移动以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能够装卸且能够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的形式被连结在连结部28上。
如图3A所示,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12个分割芯12以转动轴线L3为转动中心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而排列成圆环状,以使12个磁轭部12a整体形成为圆环状且12个齿12b的前端全都朝向径向内侧。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12个分割芯12被排列成圆环状。各个磁轭部12a的卡合凸部12c从径向外侧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磁轭部12a的卡合凹部12d卡合。
在定子芯11中,分割芯12沿着圆周方向按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配置。如图1B以及图2所示,保持体13与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同轴(相互的中心轴线一致)配置,且被配置在比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的外径更靠内侧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体13的外径比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的外径稍小。
如图3A所示,通过使12个分割芯12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卷绕在各个齿12b上的线圈U1~U4、V1~V4、W1~W4也沿着圆周方向按等角度间隔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U1~U4、V1~V4、W1~W4在图3A是从上部沿着圆周方向绕顺时针方向依次以线圈W4、线圈U1、线圈V1、线圈W1、线圈U2、线圈V2、线圈W2、线圈U3、线圈V3、线圈W3、线圈U4、线圈V4的顺序配置。如图1B以及图3A所示,沿圆周方向配置的12个线圈U1~U4、V1~V4、W1~W4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与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沿轴向对置。
如图2所示,各个线圈U1~U4、V1~V4、W1~W4的各2根连接线20、即第1连接线20的根部以及第2连接线20的根部被所述保持凹部17f保持,该根部的圆周方向位置与12对导向槽25的圆周方向位置一致。24根连接线20的根部的圆周方向位置与形成在保持体13上的24个导向槽25的圆周方向位置一致。各个连接线20的前端侧的部位在非对置面22侧分别被收容在导向槽25中,从而配置为被引导至该导向槽25中且相对于保持体13大致沿着径向延伸(与保持体13的轴向大致垂直并延伸)。由于各个连接线20被引出至定子芯11的轴向,所以为了以相对于保持体13大致沿着径向延伸的形式配置各个连接线20,这些连接线20在其根部和前端之间被屈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连接线20在该连接线20上的比被保持凹部17f保持的部位更靠前端侧的1处,以该连接线20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在保持体13的外周被向该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屈曲。各个连接线20的屈曲部被屈曲为仿效所述屈曲导向部25a(参照图12)的形式。比各个连接线20的屈曲部更靠前端侧的部位(即,以大致沿保持体13的径向配置的部位)的长度与保持体13的径向长度大致相等。各个连接线20的前端位于保持体13的内边缘的附近。24根连接线20分别被配置在导向槽25内,从而这些连接线20以从轴向上看互不重叠的形式沿圆周方向并设,且以与保持体13的轴向垂直的形式延伸。各个连接线20分别被配置在导向槽25内,从而这些连接线20在径向上横穿第1连接部26a、第2连接部26b、以及第3连接部26c中的一个连接部,且从该连接部露出至对置面21(图2中,保持体13的纸面里侧的面)侧。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的轴向的端部上配置有由导线30形成的所述汇流条31~33(即,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本实施方式的导线30为具有导电性且截面为圆形状的金属线(例如,镀锡铜线)。
U相汇流条31通过使1根导线30弯曲成圆弧状来形成。呈圆弧状的U相汇流条31的曲率与所述第1收容槽23a的曲率相等。如图3A所示,该U相汇流条31的半径R1比线圈U1~U4、V1~V4、W1~W4的径向外侧的端与定子芯11的中心轴线L5之间的距离要短,且比线圈U1~U4、V1~V4、W1~W4的径向外侧的端与定子芯11的中心轴线L5之间的距离要长。如图10所示,U相汇流条31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沿圆周方向相互对置,U相汇流条31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U相汇流条31的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上,相对于该U相汇流条31屈曲而沿着轴向延伸的U相供电部31a与该U相汇流条31形成为一体。U相供电部31a的轴向长度比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要大。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将U相供电部31a从对置面21侧插入到第1插通孔27a内的同时,U相汇流条31被从对置面21侧配置在第1收容槽23a内。配置在第1收容槽23a内的U相汇流条31被位于第1收容槽23a的径向外侧的第1定位凸部24a和形成在位于第1收容槽23a的径向内侧的第2定位凸部24b上的第1保持凸部24e夹持。因此,在通过第1定位凸部24a以及第1保持凸部24e来进行U相汇流条31相对于保持体13的径向定位且在该U相汇流条31相对于该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该U相汇流条31被保持体13保持。如图2所示,配置在第1收容槽23a内的U相汇流条31从8个第1连接部26a露出至非对置面22侧。
如图10所示,所述V相汇流条32通过使1根导线30弯曲成圆弧状来形成。呈圆弧状的V相汇流条32的曲率与所述第2收容槽23b的曲率相等。该V相汇流条32的半径R2比U相汇流条31的半径R1要小。V相汇流条32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沿圆周方向相互对置,因此V相汇流条32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V相汇流条32的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上,相对于该V相汇流条32屈曲而沿着轴向延伸的V相供电部32a与该V相汇流条32形成为一体。V相供电部32a的轴向长度与所述U相供电部31a的轴向长度相等。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将V相供电部32a从对置面21侧插入到第2插通孔27b内的同时,V相汇流条32被从对置面21侧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内。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内的V相汇流条32被位于第2收容槽23b的径向外侧的第2定位凸部24b和形成在位于第2收容槽23b的径向内侧的第3定位凸部24c上的第2保持凸部24f夹持。因此,在通过第2定位凸部24b以及第2保持凸部24f来进行V相汇流条32相对于保持体13的径向定位且在该V相汇流条32相对于该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该V相汇流条32被保持体13保持。如图2所示,配置在第2收容槽23b内的V相汇流条32从8个第2连接部26b露出至非对置面22侧。
如图10所示,所述W相汇流条33通过使1根导线30弯曲成圆弧状而形成。呈圆弧状的W相汇流条33的曲率与所述第3收容槽23c的曲率相等。如图3A所示,该W相汇流条33的半径R3比V相汇流条32的半径R2要小,且比线圈U1~U4、V1~V4、W1~W4的径向内侧的端与定子芯11的中心轴线L5之间的距离要长。如图10所示,W相汇流条33的圆周方向的两个端部沿圆周方向相互对置,因此W相汇流条33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W相汇流条33的圆周方向的一个端部上,相对于该W相汇流条33屈曲而沿着轴向延伸的W相供电部33a与该W相汇流条33形成为一体。W相供电部33a的轴向长度与所述U相供电部31a的轴向长度相等。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将W相供电部33a从对置面21侧插入到第3插通孔27c内的同时,W相汇流条33被从对置面21侧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内。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内的W相汇流条33被位于第3收容槽23c的径向外侧的第3定位凸部24c和形成在位于第3收容槽23c的径向内侧的第4定位凸部24d上的第3保持凸部24g夹持。因此,在通过第3定位凸部24c以及第3保持凸部24g来进行W相汇流条33相对于保持体13的径向定位且在该W相汇流条33相对于该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该W相汇流条33被保持体13保持。如图2所示,配置在第3收容槽23c内的W相汇流条33从4个第3连接部26c露出至非对置面22侧。
如图2以及图10所示,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以定子芯11的中心轴线L5为中心呈同心状配置在定子2上。如上所述,汇流条31~33分别被收容在相应的第1收容槽23a、第2收容槽23b、以及第3收容槽23c中,从而以在径向上形成为层状且从轴向上看不重叠地配置的状态被保持体13保持。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在径向上相互间隔开且径向间隔保持恒定的形式被保持体13保持。汇流条31~33在线圈U1~U4、V1~V4、W1~W4的径向宽度范围内、在线圈U1~U4、V1~V4、W1~W4的径向(与定子芯11的径向相同)上形成为层状。汇流条31~33配置为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在径向上形成为层状,从而从轴向上看相对于配置在非对置面22侧的24根连接线20重叠。也就是说,从轴向上看,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交叉。如图1B以及图2所示,24根连接线20被配置在保持体13的非对置面22侧的轴向的端部上,且3根汇流条31~33被配置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的轴向的端部上,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与线圈U1~U4、V1~V4、W1~W4的轴向的一个端部轴向对置。因此,3根汇流条31~33与沿着圆周方向配置的线圈U1~U4、V1~V4、W1~W4轴向对置,且被配置在轴向上比24根连接线20的前端侧的部位(即,被收容在导向槽25中的部分)更靠近线圈U1~U4、V1~V4、W1~W4的位置上。
如图2以及图17所示,线圈U1、W1、U2、W2、U3、W3、U4以及W4的各个第1连接线20、共计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1连接部26a的内侧与U相汇流条31交叉。也就是说,在8个第1连接部26a的内侧形成有由这8根连接线20分别与U相汇流条31交叉而成的8个第1连接交叉部34a。换句话说,在保持体13上,在与8个第1连接交叉部34a对应的8处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第1连接部26a。如图11所示,U相汇流条31与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1连接部26a的内侧交叉,从而各个第1连接交叉部34a收敛在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范围内。如图2以及图17所示,在各个第1连接部26a的内侧,对第1连接交叉部34a实施焊接,从而该8根连接线20与U相汇流条31电气连接。
线圈U1的第2连接线20、线圈V1的第1连接线20、线圈U2的第2连接线20、线圈V2的第1连接线20、线圈U3的第2连接线20、线圈V3的第1连接线20、线圈U4的第2连接线20、以及线圈V4的第1连接线20、共计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2连接部26b的内侧与V相汇流条32交叉。也就是说,在8个第2连接部26b的内侧形成有由这8根连接线20分别与V相汇流条32交叉而成的8个第2连接交叉部34b。换句话说,在保持体13上,在与8个第2连接交叉部34b对应的8处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第2连接部26b。V相汇流条32与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2连接部26b的内侧交叉,从而各个第2连接交叉部34b收敛在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范围内。在各个第2连接部26b的内侧,对第2连接交叉部34b实施焊接,从而该8根连接线20与V相汇流条32电气连接。
线圈V1、W1、V2、W2、V3、W3、V4以及W4的第2连接线20、共计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3连接部26c的内侧与W相汇流条33交叉。也就是说,在8个第3连接部26c的内侧形成有由这8根连接线20分别与W相汇流条33交叉而成的8个第3连接交叉部34c。换句话说,在保持体13上,在与8个第3连接交叉部34c对应的8处分别形成有沿轴向贯穿的第3连接部26c。W相汇流条33与8根连接线20分别在第3连接部26c的内侧交叉,从而各个第3连接交叉部34c收敛在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范围内。在各个第3连接部26c的内侧,对第3连接交叉部34c实施焊接,从而该8根连接线20与W相汇流条33电气连接。
从轴向上看各个连接线20分别与3根汇流条31~33重叠,从而可形成3个交叉部,然而只在上述的第1连接交叉部34a、第2连接交叉部34b、以及第3连接交叉部34c上与汇流条31~33电气连接,以使所需的线圈U1~U4、V1~V4、W1~W4的连接线20彼此连接。24根连接线20按照与U相汇流条31连接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连接线20、与V相汇流条32连接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连接线20、与W相汇流条33连接且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2根连接线20的顺序在圆周方向上排列。24根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按上述的方式连接,从而如图16所示,U相线圈U1~U4经由U相汇流条31以及V相汇流条32并联连接,且V相线圈V1~V4经由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并联连接,W相线圈W1~W4经由W相汇流条33以及U相汇流条31并联连接。12个线圈U1~U4、V1~V4、W1~W4经由汇流条31~33相互电气连接,且通过汇流条31~33以三角形接线(delta connection)方式连接。在图16中,用实线表示U相汇流条31,用单点划线表示V相汇流条32,用双点划线表示W相汇流条33。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保持体13的非对置面22被圆环状的所述盖41覆盖。盖41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且该盖41的内径以及外径与保持体13的内径以及外径相等。在盖41的外周缘部上,在圆周方向上成等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间隔)的12处位置上形成有沿着轴向朝分割芯12侧延伸的卡爪41a。该卡爪41a被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绝缘体15上的固定凹部17h中,且该卡爪41a的前端部被轴向卡合在保持体13的外周缘部上。由此,盖41被固定在保持体13上。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在盖41上,在与第1插通孔27a轴向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圆筒状的第1供电支承部42a。在第1供电支承部42a中插入有贯穿了第1插通孔27a的U相供电部31a。相同地,在盖41上,在与第2插通孔27b轴向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圆筒状的第2供电支承部42b。在该第2供电支承部42b中插入有贯穿了第2插通孔27b的V相供电部32a。相同地,在盖41上,在与第3插通孔27c轴向对置的部位上形成有圆筒状的第3供电支承部42c。在该第3供电支承部42c中插入有贯穿了第3插通孔27c的W相供电部33a。通过U相供电部31a、V相供电部32a、以及W相供电部33a分别被插入到第1~第3供电支承部42a~42c中,而使这些相供电部被保持在沿着定子2的轴向延伸的状态。
U相供电部31a与用于供给U相交流电流的供电用终端端子(图示略)电气连接。V相供电部32a与用于供给V相交流电流的供电用端子(图示略)电气连接。W相供电部33a与用于供给W相交流电流的供电用端子(图示略)电气连接。U相交流电流、V相交流电流以及W相交流电流的相位彼此相互错开120°。在这样的无刷电动机1中,经由汇流条31~33向线圈U1~U4、V1~V4、W1~W4供给电流时,转子3根据在定子2上产生的旋转磁场来旋转。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卷绕工序:将线圈U1~U4、V1~V4、W1~W4巻装在分割芯12的齿12b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工序中,卷绕有线圈U1~U4、V1~V4、W1~W4的各个分割芯12未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且分别独立存在。相对于从轴向两侧安装有绝缘体15、16的分割芯12的齿,从绝缘体15、16的上面多次卷绕包覆导线19。在各个分割芯12的齿12b上卷绕有线圈U1~U4、V1~V4、W1~W4中任意1个线圈。作为卷绕在齿12b上的线圈的开始卷绕和结束卷绕的端部的2根连接线20被引出至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侧,且其根部分别被插入到设置在绝缘体15上的保持凹部17f内。连接线20的根部被保持凹部17f保持,由此连接线20的前端侧的部位被维持在沿着分割芯12的轴向(与芯板14的层叠方向相同)延伸的状态。在各个连接线20上,绝缘被膜19b被剥离而使金属线19a露出。
接着,进行连结工序:将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在连结工序中,通过绝缘体15将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卷装了线圈U1~U4、V1~V4、W1~W4的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连结在保持体13上。在保持体13的第1~第3收容槽23a~23c内预先分别配置有事先形成的汇流条31~33。也就是说,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的端部上,以在径向上形成为层状的形式预先配置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如图18所示,沿着该保持体13的外周对各个分割芯12进行配置,以使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相一致且各个分割芯12的引出有连接线20侧的轴向端部朝向径向内侧。此时,以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非对置面22的相反侧)的形式对各个分割芯12进行配置。此时,绝缘体15的连结支承部17c的突出方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相一致,且各个连结支承部17c在非对置面22侧与插入凹部28b在保持体13的轴向上对置。
然后,如图13所示,使各个分割芯12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从非对置面22向对置面21的方向(参照图13中的箭头α)移动。由此,在将连结凸部17d插入到卡止凹部28c内的同时将连结支承部17c插入到插入凹部28b内。其结果,如图18以及图14所示,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通过绝缘体15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通过绝缘体15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各个分割芯12能够以作为保持体13与分割芯12的连结部分的连结部28以及连结凸部17d为转动中心,以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即,安装有绝缘体16侧的轴向端部)沿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的形式转动。12个分割芯12分别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通过保持体13被连结成环状连结。
在连结工序中,在将各个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时,将卷装在各个分割芯12上的线圈U1~U4、V1~V4、W1~W4的连接线20分别沿轴向插入到被设置在连接各个分割芯12的连结部28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一对导向槽25中(配置工序)。分别被配置在24个导向槽25内的24根连接线20分别被引导至导向槽25中并大致沿保持体13的径向配置,且这些连接线20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于是,形成有由8根连接线20与U相汇流条31交叉而成的8个第1连接交叉部34a,由另外8根连接线20与V相汇流条32交叉而成的8个第2连接交叉部34b,以及由剩下的8根连接线20与W相汇流条33交叉而成的8个第3连接交叉部34c。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12个分割芯12配置为,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与保持体13的径向一致、且所有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非对置面22的相反侧)的状态。在图18以及图19中,省略了对线圈U1~U4、V1~V4、W1~W4的图示。但在图18中,图示有连接线20。
接着,进行连接工序:对第1连接交叉部34a、第2连接交叉部34b、以及第3连接交叉部34c实施焊接,使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与连接线20电气连接。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完成了连结工序的状态、即以使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沿保持体13的径向的形式对各个分割芯12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进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在连接工序中,在第1连接部26a的内侧,从保持体13的轴向对第1连接交叉部34a实施焊接,由此将U相汇流条31与8根连接线20电气连接。在第2连接部26b的内侧,从保持体13的轴向对第2连接交叉部34b实施焊接,由此将V相汇流条32与另外的8根连接线20电气连接。在第3连接部26c的内侧,从保持体13的轴向对第3连接交叉部34c实施焊接,由此将W相汇流条33与剩下的8根连接线20电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中,通过电阻焊接将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与连接线20电气连接。
接着,进行环状化工序:使12个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并排列成圆环状。在环状化工序中,没有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轴向端部、即远离保持体13的轴向端部作为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两个端部中的第2端部,沿着从齿12b的基端朝前端的方向(在图18中,朝纸面里侧的方向)按压该第2端部,从而使分割芯12以转动轴线L3为转动中心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于是,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在轴向上从非对置面22朝对置面21的方向移动,且在径向上朝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方向移动。各个分割芯12在以其与保持体13的连结部分(连结部28)为转动中心转动时,不会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移动。其结果,各个分割芯12以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这时,各个磁轭部12a的卡合凸部12c沿径向外侧与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磁轭部12a的卡合凹部12d卡合,且各个连接线20伴随各个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的转动而在保持体13的外周被屈曲。各个连接线20仿效屈曲导向部25a(参照图12)被屈曲。
这样,12个分割芯12分别相对于保持体13以转动轴线L3为转动中心转动。由此,分割芯12以12个磁轭部12a整体形成为环状且所有的齿12b的前端朝向径向内侧的形式沿着圆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圆环状,。线圈U1~U4、V1~V4、W1~W4的轴向的第1端部(被引出连接线20侧的轴向端部)与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轴向对置。各个连接线20的根部大致沿保持体13的轴向延伸,而各个连接线20的前端侧的部位(即,配置在导向槽25内的部位)大致沿保持体13的径向配置。
在进行了环状化工序之后,盖41被固定在保持体13上,以将保持体13的非对置面22覆盖。从而完成定子2。
如上所述,基于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优点。
(1)12个分割芯12分别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的12处位置上。由此,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配置。通过以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由此能够将12个分割芯12排列成环状。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那样在使相邻的分割芯的磁轭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并使磁轭部彼此滑动的同时使该分割芯彼此转动,所以在将12个分割芯12排列为环状化时不易受相邻的分割芯12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影响。12个分割芯12其轴向的第1端部分别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处于被保持体13连结成环状的状态。也就是说,12个分割芯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即使12个分割芯处于被环状化之前的状态,也可使各个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环状化之后的状态的位置附近。因此,通过在将12个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之后使其环状化,由此容易进行12个分割芯12的环状化。由此,能够容易地使12个分割芯12环状化。
(2)保持体13在其圆周方向的12处具有连结部28,该连结部28通过绝缘体15连结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通过沿保持体13的轴向的保持体13与分割芯12之间的相对移动,分割芯12可装卸地且可转动地连结在连结部28上。因此,通过使安装有绝缘体15的分割芯12、和保持体13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相对移动,能够容易地将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连结在保持体13上。通过使安装有绝缘体15的分割芯12、和保持体13沿着保持体13的轴向相对移动,能够容易地将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从保持体13卸下。
(3)连接线20被引导至导向槽25中,从而容易使连接线20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连接线20被引导至导向槽25中,从而不仅能够相对于汇流条31~33进行定位而且能够相对于保持体13进行定位。所以,能够抑制连接线20相对于保持体13移动。由于多个汇流条31~33被保持体13保持,所以难以相对于保持体13移动。因此,被相互连接的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被保持体13定位。所以,在被相互电气连接的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交叉而成的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上,能够容易地将该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电气连接。即使在无刷电动机1驱动时等定子2产生了振动,由于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被保持体13定位,所以在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的连接部分不易产生产生应力。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的连接的信赖性。能够抑制因汇流条31~33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4)所有的汇流条31~33被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端(即,对置面21侧),所有的连接线20被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2端(即,非对置面22侧)。因此,容易确保不相互连接的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之间的绝缘。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范围内形成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将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连接时,能够通过保持体13来抑制配置在保持体13周围的无刷电动机1的构成部件与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接触。因此,由于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之间的连接部分被保持体13保护,所以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的连接的信赖性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配置汇流条31~33以及连接线20这两者的情况下,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形成多个导向槽25,并将连接线配置在该导向槽25内。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侧形成在保持体13的轴向上的深度比导向槽25深的且沿圆周方向横穿导向槽25的第1~第3收容槽23a~23c,并将汇流条31~33分别配置在该第1~第3收容槽23a~23c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没有相互电气连接的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之间的绝缘,而将第1~第3收容槽23a~23c在轴向上较深地形成,使得保持体13在轴向上变厚。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将所有的汇流条31~33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端,且将所有的连接线20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2端的情况下,在没有被相互电气连接的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之间设置有保持体13。即使设置在没有被相互电气连接的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之间的保持体13的轴向厚度较薄,也可以对没有被相互电气连接的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进行绝缘。因此,由于能够抑制保持体13在轴向上大型化,所以能够抑制定子2在轴向上大型化。
(5)3根汇流条31~33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该保持体13的轴向两侧中的线圈U1~U4、V1~V4、W1~W4侧,24根连接线20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的相反侧(即,3根汇流条31~33的相反侧)。也就是说,3根汇流条31~33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对置面21侧,24根连接线20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非对置面22侧。为了将被引出至轴向的各个连接线20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在定子2上,须要在连接线20的根部与以大致沿着保持体13的径向延伸的形式配置的该连接线20的前端侧的部位之间对各个连接线20进行屈曲。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汇流条31~33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侧且24根连接线20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的相反侧的情况下,能够将对各个连接线20进行屈曲的部位设在位于比在24根连接线20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侧且汇流条31~33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的相反侧的情况更加离开各个连接线20的根部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各个连接线20急速且较大地变形而屈曲,从而能够使各个连接线20缓慢地屈曲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各个连接线20的被屈曲的部位以在使分割芯12转动时仿效屈曲导向部25a的形式被屈曲,从而能够缓慢且平稳地被屈曲。
(6)保持体13被配置在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的外径范围内。因此,能够抑制因保持体13造成定子2在径向上被大型化。
(7)在连结工序中,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分别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的12处,从而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配置。在环状化工序中,通过以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能够将12个分割芯12排列成圆环状。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的那样在使相邻的分割芯的磁轭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且使磁轭部彼此滑动的同时使该分割芯彼此转动,所以在使12个分割芯12环状化时,不易受相邻的分割芯12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影响。12个分割芯12在连结工序中其轴向的第1端部分别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处于被保持体13连结成环状的状态。也就是说,12个分割芯12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即使12个分割芯12处于被环状化之前的状态,也可以使各个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环状化之后的状态的位置附近。因此,通过在连结工序中将12个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之后再进行环状化工序,从而容易进行环状化工序的12个分割芯12的环状化。由此,能够容易使12个分割芯12环状化。其结果,定子2的制造变得容易。
(8)在连结工序中,将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通过绝缘体15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且将24根连接线20通过形成在保持体13上的多个导向槽25进行引导并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配置工序)。因此,在完成了连结工序(即,包括配置工序在内的连结工序)时,在12个分割芯12的齿12b上分别卷绕有线圈U1~U4、V1~V4、W1~W4,12个分割芯12分别被连结在配置有汇流条31~33的保持体13上。因此,在完成了连结工序之后,在进行环状化工序之前,齿12b上卷绕有线圈U1~U4、V1~V4、W1~W4的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也经由绝缘体15连结在保持体13上。所以,在连结工序中相对于汇流条31~33配置的连接线20相对于汇流条31~33在圆周方向以及径向上不易错位。其结果,在连结工序之后进行的连接工序中,能够更加容易地在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上进行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的电气连接。
(9)在连接工序中,在将12个分割芯12以其轴向沿保持体13的径向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将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电气连接。因此,在连接工序中,在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电气连接时,分割芯12以及线圈U1~U4、V1~V4、W1~W4被配置在相对于汇流条31~33在保持体13的径向上错开的位置,且不位于汇流条31~33的轴向两侧。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将用于连接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的装置或者夹具从汇流条31~33的轴向靠近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所以在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上能够更容易地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连接。由于能够通过夹具等从轴向来保持汇流条31~33以及连接线20的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的附近部分,所以能够在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的位置关系处于稳定的状态下在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上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电气连接。其结果,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被稳定地连接。
(10)在卷绕工序中,将线圈U1~U4、V1~V4、W1~W4卷绕在处于连结到保持体13之前的独立状态的各个分割芯12的齿12b上。因此,例如在将包覆导线19卷绕在分割芯12的齿12b上来形成线圈U1时,由于该包覆导线19不会干涉到其他的分割芯12以及线圈U2~U4、V1~V4、W1~W4,所以能够容易地将线圈U1卷绕在齿12b上。这对于在将线圈U2~U4,V1~V4,W1~W4分别卷绕在各个分割芯12的齿12b上时也相同。与像以往那样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分割芯彼此被连结的状态下对线圈进行卷绕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提高线圈的占积率。
(11)由于汇流条31~33可以在向保持体13配置之前预先形成,所以能够单独形成汇流条31~33。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汇流条31~33。其结果,由于能够将汇流条31~33的轴向的尺寸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所以能够将定子2上的线圈U1~U4、V1~V4、W1~W4与汇流条31~33之间的轴向间隔较小地设定。通过将线圈U1~U4、V1~V4、W1~W4与汇流条31~33之间的轴向间隔较小地设定,能够使定子2在轴向上小型化。
(12)由于日本专利第3430839号公报中记载的多个汇流条由线状的包覆导线形成,所以不易产生废料且成品率高。然而,连接线从圆弧状的汇流条向径向外侧延伸,进一步从汇流条保持体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会出现具备该汇流条的定子在径向上大型化的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U相汇流条31、V相汇流条32、以及W相汇流条33与线圈U1~U4、V1~V4、W1~W4连接的各个连接线20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的形式配置,且在该汇流条31~33交叉的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上与该汇流条31~33电气连接。也就是说,在保持体13的径向上,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的连接是在配置了3根汇流条31~33的范围内,而不是配置在比3根汇流条31~33靠径向外侧、或者比3根汇流条31~3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无需极端地减少由导线30构成的各个汇流条31~33的半径,也能够实现定子2在径向上的小型化。也就是说,即使不极端地减小各个汇流条31~33的半径,也能够减小定子2的外径,并且能够缩小保持体13的径向宽度。即使不将连接线20高精度地定位并配置在汇流条31~33上,也能够通过以从轴向上看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重叠的形式进行配置来容易地形成由连接线20与汇流条31~33交叉而成的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线20相对于汇流条31~33的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子2的制造。
(13)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通过被安装在分割芯12上的绝缘体15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因此,由于把用于将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结支承部17c以及连结凸部17d)形成在绝缘体15上而不是形成在分割芯12上,所以能够抑制由芯板14形成的分割芯12成为复杂的形状。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形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工序中,在将12个分割芯12以其轴向沿保持体13的径向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电气连接。然而,也可以在进行环状化工序而将12个分割芯12排列成圆环状之后再进行连接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行将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的12处的连结工序时,还进行将24根连接线20通过24个导向槽25进行引导并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汇流条31~33重叠、即交叉的形式配置的配置工序。然而,连结工序和配置工序也可以单独进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结工序之前进行卷绕工序。然而,也可以在连结工序之后进行卷绕工序。例如,在连结工序之后进行的卷绕工序中,分割芯12以其轴向朝保持体13的径向的形式配置,在该分割芯12的齿12b上卷绕有线圈U1~U4、V1~V4、W1~W4。在该卷绕工序之后进行环状化工序。通过这种方式,在卷绕工序中,能够在齿12b上卷绕线圈(线圈U1~U4、V1~V4、W1~W4中的任意一个线圈)的分割芯12与该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分割芯12之间形成空间。因此,用于卷绕线圈U1~U4、V1~V4、W1~W4的装置或者从该装置放出的包覆导线19难以干涉位于正在卷绕线圈中的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分割芯12,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线圈U1~U4、V1~V4、W1~W4的卷绕。在连结工序中,12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分别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的12处,从而沿着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配置。在环状化工序中,通过以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朝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能够将12个分割芯12排列成圆环状。因此,由于不是像以往那样,在使相邻的分割芯的磁轭部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彼此嵌合并使磁轭部彼此滑动的同时使该分割芯彼此转动,所以在使12个分割芯12环状化时,不易受相邻的分割芯12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影响。12个分割芯12在连结工序中其轴向的第1端部分别通过绝缘体15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处于被保持体13连结成环状的状态。也就是说,12个分割芯12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从而即使12个分割芯12处于被环状化之前的状态,也可以使各个分割芯12被配置在被环状化之后的状态的位置附近。因此,通过在连结工序中将12个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之后再进行环状化工序,不仅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卷绕工序之后进行连结工序的情况下,而且像本例那样在连结工序之前进行卷绕工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环状化工序的12个分割芯12的环状化。由此,能够容易使12个分割芯12环状化。其结果,使定子2的制造变得容易。
在连结工序之后进行卷绕工序的情况下,卷绕工序也可以按如下形式进行。使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12个分割芯12中沿圆周方向隔着一个分割芯12的各个成对的分割芯12处于以其与保持体13的连结部分(连结部28)为转动中心并以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外侧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线圈(线圈U1~U4、V1~V4、W1~W4中的任意一个线圈)卷绕在位于该对分割芯12之间的分割芯12的齿12b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12个分割芯12中的各个成对的分割芯12与配置在该对的分割芯12之间的1个分割芯12之间形成更大的空间。因此,用于卷绕线圈U1~U4、V1~V4、W1~W4的装置或者从该装置放出的包覆导线19难以干涉位于正在卷绕线圈中的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分割芯12(即隔着1个分割芯12的2个分割芯12)。其结果,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线圈U1~U4、V1~V4、W1~W4的卷绕。另外,在外转子型的无刷电动机具备定子2的情况下,在卷绕工序中,使多个分割芯中沿圆周方向隔着1个分割芯的2个分割芯以其与保持体13的连结部分为转动中心并以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
为了代替此方式,卷绕工序也可以按照以下形式进行。以第1分割芯12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外侧且至少第1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两侧的一对第2分割芯12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使分割芯12处于相对于保持体13进行了转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线圈(线圈U1~U4、V1~V4、W1~W4中的任意一个线圈)卷绕在所述前端朝向径向外侧的第1分割芯12的齿12b上。这样实施的话,在第1分割芯12的圆周方向两侧不存在分割芯,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线圈U1~U4、V1~V4、W1~W4的卷绕。卷绕有线圈的第1分割芯12以该第1分割芯12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相对于所述保持体13转动,没有被卷绕线圈的第2分割芯12以该第2分割芯12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外侧的形式相对于所述保持体13转动,线圈被卷绕在第2分割芯12的齿12b上。然后,第2分割芯12以该第2分割芯12的齿12b的前端朝向保持体13的径向内侧的形式相对于所述保持体13转动。由此,分割芯被环状化。
·在连结工序中,也可以同时将2个以上的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或者也可以逐个使分割芯12连结在保持体13上。在连结工序中,也可以不使分割芯12沿保持体13的轴向移动而将其连结在该保持体13上,而是使保持体13沿着该保持体13的轴向朝分割芯12的方向移动而将分割芯12连结在该保持体13上。
·在环状化工序中,也可以同时使2个以上的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或者也可以逐个使分割芯12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体13也可以配置在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的外径范围内。然而,保持体13也可以配置在排列成圆环状的12个分割芯12的径向宽度范围内。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抑制因保持体13造成定子2在径向上大型化。保持体13的外形也可以比呈圆环状排列的12个分割芯12的外径大,或者比呈圆环状排列的12个分割芯12的内径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3根汇流条31~33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该保持体13的轴向两侧中的线圈U1~U4、V1~V4、W1~W4侧(即,对置面21侧),24根连接线20相对于保持体13被配置在线圈U1~U4、V1~V4、W1~W4的相反侧(即,非对置面22侧)。然而,也可以将3根汇流条31~33配置在保持体13的非对置面22侧的轴向端部上,而将24根连接线20配置在保持体13的对置面21侧的轴向端部上。即使这样实施,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4)相同的优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有的汇流条31~33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端(即,对置面21侧),且所有的连接线20被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2端(即,非对置面22侧)。然而,也可以将所有的汇流条31~33以及所有的连接线20配置在保持体13的轴向的第1端。例如,也可以将汇流条31~33以及连接线20配置在保持体13的非对置面22侧的轴向端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从相同的方向配置在保持体13上。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汇流条31~33以及连接线20向保持体13的配置,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制造定子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通过对第1~第3连接交叉部34a~34c实施电阻焊接而电气连接。然而,汇流条31~33与连接线20也可以采用电阻焊接以外的方法电气连接。例如,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TIG焊接等电阻焊接以外的焊接、锡焊、铆接等将汇流条31~33和连接线20电气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1~33为具有导电性的截面为圆形状的金属线,由镀锡铜线形成。然而,汇流条31~33也可以由镀锡铜线以外的金属线(例如、银、铝等金属线)形成。汇流条31~33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截面为多边形的金属线形成。汇流条31~33也可以由包覆导线形成。汇流条31~33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材冲裁成线状而形成。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1~33形成为圆弧状,然而并不一定形成为圆弧状。汇流条31~33只要形成为沿保持体1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弧状即可。“弧状”并不仅限于圆弧状,也包括对导线的多处进行屈曲而形成为弓字状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保持体13上形成有对连接线20相对于汇流条31~33的配置进行引导的导向槽25。然而,连接线20相对于汇流条31~33的配置也可以通过具有槽状以外的形状的导向部来引导。例如,作为导向部,也可以在非对置面22上,在连接线20的圆周方向两侧设置沿轴向突出的凸部。保持体13并不一定具备导向槽25等导向部。
·保持体13并不一定具备第1连接部26a~第3连接部26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1~33被保持在保持体13上。然而,汇流条31~33也可以配置在从保持体13离开的位置而不被保持体13保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圈U1~U4、V1~V4、W1~W4通过汇流条31~33以三角形接线方式连接,然而也可以通过多个汇流条以Y接线方式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2具备3根汇流条31~33。然而,定子2所具备的汇流条的根数也可以根据线圈U1~U4、V1~V4、W1~W4的接线方法、或者线圈的个数作适当更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汇流条31~33与相互错开了120°的U相、V相、以及W相交流电流对应地形成。然而,汇流条31~33也可以与单相、3相以外的多相的交流电流对应地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安装在分割芯12上的绝缘体15的连结支承部17c从轴向插入到形成在保持体13上的连结部28中,从而将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然而,也可以将连结支承部17c形成在保持体13上且将连结部28形成在绝缘体15上,将保持体13的连结支承部17c插入到绝缘体15的连结部28中,从而将分割12的轴向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也可以通过例如沿转动轴线L3方向延伸的销等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来代替连结部28以及连结支承部17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12个分割芯12、保持体13、以及绝缘体15形成定子芯11。然而,也可以由12个分割芯12和保持体13形成定子芯11。在这种情况下,12个分割芯12直接地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
·保持体13只要形成为环状即可,并不仅限于圆环状。
·各个分割芯12也可以为该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即,齿12b的前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上。多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1端部也可以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保持体13的内周缘部的圆周方向的多处。
·分割芯12的形状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多个分割芯12只要是通过各个分割芯12的轴向的第2端部(即,没有被连结在保持体13上的轴向端部)以沿保持体13的径向移动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体13转动而以多个磁轭部12a整体形成为环状且所有的齿12b的前端朝向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呈环状排列的形状即可。例如,分割芯也可以为从上述实施方式的分割芯12省去卡合凸部12c以及卡合凹部12d的形状。分割芯也可以形成为,在多个分割芯排列成环状时多个磁轭部整体形成为多边筒状。构成定子芯11的分割芯12的个数并不仅限于12个,只要是多个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分割芯12的个数,线圈的个数也被更改。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子2具备盖41,然而也可以不具备盖41。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无刷电动机1为内转子型的电动机,然而也可以为外转子型的电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可转动地连结在环状的保持体上的多个分割芯以所有的齿12b的前端朝向径向外侧的形式相对于保持体转动而排列成环状来形成定子芯11。也可以将定子2用于无刷电动机以外的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

Claims (12)

1.一种电动机芯,为环状且具备多个分割芯,各个分割芯具有沿所述电动机芯的圆周方向延伸的磁轭部和从所述磁轭部沿所述磁轭部的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齿,所述多个分割芯以这些分割芯的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这些分割芯的齿的前端朝向所述电动机芯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的形式沿着所述圆周方向配置并排列成环状,
各个所述多个分割芯在所述电动机芯的轴向上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
所述电动机芯进一步具备环状的保持体,所述保持体在其圆周方向的多处具有连结部,各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可转动地连结在相应的连结部上,
各个所述分割芯能够以该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以相应的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芯,其中,
各个所述连结部构成为,通过沿所述保持体的轴向的所述保持体与所述分割芯之间的相对移动所述分割芯的第1端部能够相对于连结部进行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芯,其中,
所述各个分割芯通过将多个板状的芯板沿该芯板的厚度方向层叠而形成,
在所述各个分割芯上安装有绝缘体,该绝缘体使所述分割芯与卷绕在该分割芯的齿上的线圈电气绝缘,
各个分割芯的所述第1端部经由所述绝缘体连结在所述保持体上。
4.一种定子,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动机芯;
多个汇流条,被所述保持体保持,且配置为沿着所述保持体的圆周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保持体的径向上形成为层状;以及
多个线圈,分别被卷绕在所述多个分割芯的齿上,
所述保持体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以从轴向上看各个线圈的各个端部与所述汇流条交叉的形式引导所述线圈的端部,
所述各个线圈的各个端部在该端部和所述汇流条交叉的连接交叉部上与所述汇流条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多个汇流条被配置在所述保持体的轴向的第1端,
所述多个线圈的端部被配置在所述保持体的轴向的第2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保持体的第1端与所述线圈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排列成环状的所述多个分割芯的径向宽度范围内。
8.一种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备:
卷绕工序,分别将所述线圈卷绕在多个分割芯的所述齿上;
连结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之后,将所述多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所述保持体的所述连结部上;
配置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以及所述连结工序之后,将多个所述线圈的端部通过形成在所述保持体上的多个导向部进行引导并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交叉的形式配置;
连接工序,在所述配置工序之后,在所述连接交叉部上将所述线圈的端部电气连接在所述汇流条上;以及
环状化工序,在所述连接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以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由此将多个分割芯以其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其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排列成环状。
9.一种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具备:
连结工序,将所述多个分割芯的第1端部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所述保持体的所述连结部上;
卷绕工序,在所述连结工序之后,在将各个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轴向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卷绕在所述分割芯的所述齿上;
配置工序,在所述卷绕工序以及所述连结工序之后,将多个所述线圈的端部通过形成在所述保持体上的多个导向部进行引导并以从轴向上看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交叉的形式配置;
连接工序,在所述配置工序之后,在所述连接交叉部上将所述线圈的端部电气连接在所述汇流条上;以及
环状化工序,在所述连接工序之后,以所述分割芯的第2端部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移动的形式,使各个分割芯以所述连结部为转动中心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转动,由此将多个分割芯以其磁轭部整体形成为环状且其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的形式排列成环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以所述分割芯的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外侧且至少该分割芯的圆周方向两侧的分割芯的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内侧的形式,使所述分割芯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进行了转动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卷绕在前端朝向径向外侧的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在使沿圆周方向隔着1个分割芯的各个成对的分割芯以其齿的前端朝向所述保持体的径向外侧或者径向内侧的形式相对于所述保持体进行了转动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卷绕在位于该对分割芯之间的分割芯的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工序中,在将所述多个分割芯以所述分割芯的轴向沿所述保持体的径向的形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线圈的端部电气连接在所述汇流条上。
CN201210174756.9A 2011-05-26 2012-05-22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801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8331A JP5683008B2 (ja) 2011-05-26 2011-05-26 モータコア、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1-118331 2011-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1225A CN102801225A (zh) 2012-11-28
CN102801225B true CN102801225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14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74756.9A Active CN102801225B (zh) 2011-05-26 2012-05-22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63395B2 (zh)
JP (1) JP5683008B2 (zh)
CN (1) CN102801225B (zh)
DE (1) DE1020120099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06566B2 (en) * 2012-08-30 2017-10-31 Asmo Co., Ltd. Brushless motor, stator,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rushless mo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4638799B (zh) * 2013-11-15 2018-01-0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马达
US9300172B2 (en) * 2013-12-18 2016-03-29 Siemens Energy, Inc Donut stator core-frame attachment technique
FR3024300B1 (fr) * 2014-07-28 2016-08-05 Lohr Electromecanique Stator ameliore et machin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 tel stator
US11196316B2 (en) * 2017-03-31 2021-12-07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18196171A (ja) * 2017-05-12 2018-12-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DE102017212995A1 (de) 2017-07-27 2019-01-31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r Schalteinheit an einer Komponente eines Elektromotors
DE112018005525T5 (de) * 2017-09-28 2020-07-02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motors
JP2019068558A (ja) * 2017-09-29 2019-04-2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915486B2 (ja) * 2017-09-29 2021-08-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製造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19181523A1 (ja) * 2018-03-22 2019-09-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モータ
JP7044178B2 (ja) * 2019-01-17 2022-03-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21044908A (ja) * 2019-09-10 2021-03-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モータ及び移動体
JP7294016B2 (ja) * 2019-09-13 2023-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2737248B (zh) * 2019-10-28 2023-11-14 纬湃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用于定子铁芯的绕线装置以及定子制造方法
CN112112896B (zh) * 2020-09-10 2022-05-31 山东博特轴承有限公司 一种磁力轴向轴承
CN114825686B (zh) * 2022-04-21 2023-06-06 安徽达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易更换的电机定子结构及拼装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5637A2 (en) * 2006-08-31 2008-03-05 JTEKT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CN101297459A (zh) * 2005-10-26 2008-10-29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机和用于制造电机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6250B2 (ja) * 2002-03-05 2008-09-24 松下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44653B2 (en) * 2003-03-31 2005-01-18 Valeo Electrical Systems, Inc. Stator design for permanent magnet motor with combination slot wedge and tooth locator
JP4444639B2 (ja) * 2003-05-08 2010-03-31 アスモ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68130B2 (ja) * 2006-06-16 2011-04-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
JP5140389B2 (ja) * 2007-11-22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用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US7716817B2 (en) * 2007-07-27 2010-05-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dex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ation of stator bars
JP5020034B2 (ja) * 2007-11-22 2012-09-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171224B2 (ja) * 2007-11-22 2013-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2010029000A (ja) * 2008-07-22 2010-02-04 Showa Corp 回転電機
JP5562045B2 (ja) * 2010-01-07 2014-07-3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その組み立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7459A (zh) * 2005-10-26 2008-10-29 索尤若驱动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机和用于制造电机的方法
EP1895637A2 (en) * 2006-08-31 2008-03-05 JTEKT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83008B2 (ja) 2015-03-11
CN102801225A (zh) 2012-11-28
JP2012249394A (ja) 2012-12-13
US8963395B2 (en) 2015-02-24
US20120299432A1 (en) 2012-11-29
DE102012009949A1 (de)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1225B (zh)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6068625B2 (ja) セグメント式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
CN103178665B (zh) 定子的制造方法、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定子
JP3903922B2 (ja) 回転電機の集中巻きステータコイル
JP5636710B2 (ja) 回転電機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ステータ巻線構造の製造方法
US8482180B2 (en)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8922080B2 (en) Bus bar, moto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se
CN107017708B (zh)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EP2963778B1 (en) Stator for a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20120262014A1 (en) Bus bar device, stator,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US8653711B2 (en) Parallel wound stator
US10439453B2 (en) Stator
JP2009011152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05990917A (zh) 定子、旋转电机、车辆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6634094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CN111756146A (zh) 马达用定子
KR20200071472A (ko) 모터
JP2006187073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子及びモータ
CN117897886A (zh) 用于定子的绝缘罩、定子、电机及用于定子的制造方法
US822548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CN103715788B (zh) 电动机的定子及电动机
JP2006271188A (ja) 電機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直流モータ
JP2009044780A (ja) 回転電機の渡り導体接合型ステータコイル
JPH0135589B2 (zh)
CN107925321B (zh) 电枢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7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i Tian Kosai Shizuoka Prefecture in 390 times

Patentee before: ASMO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