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5229B -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5229B
CN103135229B CN201210505143.9A CN201210505143A CN103135229B CN 103135229 B CN103135229 B CN 103135229B CN 201210505143 A CN201210505143 A CN 201210505143A CN 103135229 B CN103135229 B CN 1031352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portion
optical axis
mentioned
axl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51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5229A (zh
Inventor
松尾学
佐佐木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648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12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757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749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35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5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04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03G15/04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by introducing an optical element in the optical path, e.g. a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2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raction only
    • G02B27/123The splitting element being a lens or a system of lenses, including arrays and surfaces with refractive pow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光扫描装置对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进行校正,设置有通过使光学部件移位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装置。在调整装置设置有:在靠近光学部件的第一方向和远离光学部件的第二方向的双方向中的各方向边转动边移动的轴部;支承轴部并且使轴部伴随轴部的转动而移动的轴支承部;使轴部转动的转动部;使转动部转动的驱动部;和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的转动力衰减的转动衰减部,使光学部件伴随轴部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或者,调整装置设为自由切换:通过手动操作调整光轴的手动光轴调整;与通过调整装置的驱动调整光轴的自动光轴调整。

Description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1年12月2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2011-264807号和2011年12月16日在日本提出的专利申请2011-275782号要求优先权。通过该声明将其全部内容编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扫描装置和具备光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在记录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合机(MFP)、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复印模式、传真模式、打印模式和扫描模式等多个基本动作模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得到基于图像信息的所期望的图像,利用充电装置使感光体带电之后,根据图像信息,利用光扫描装置以激光束在感光体鼓上扫描,在感光体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此处所述的光扫描装置中,在其壳体内设置有:用于使来自射出激光束的发光源的光会聚于感光体的成像透镜等各种透镜;和将激光束导向规定的路径的各种反射镜,作为成像透镜使用在主扫描方向上具有长轴的长条形透镜。将长条形透镜以其长轴(长度)方向与感光体鼓的轴向平行的方式定位于壳体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876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将包括长条形透镜的光扫描装置组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能够通过手动方式使光扫描装置的长条形透镜旋转移动,对光轴(扫描线)的倾斜度(偏离)进行校正。虽然该光轴的倾斜度有因外力等而发生偏离的情况,但是光轴倾斜度校正是通过将光扫描装置从图像形成装置取出,并以手动方式使取出的光扫描装置的长条形透镜旋转移动来进行的。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光轴倾斜而导致的图像自身倾斜、图像发生偏离等图像质量劣化的情况。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在将光扫描装置组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之后通过手动方式进行光轴倾斜度校正,所以需要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光扫描装置。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进行光轴倾斜度校正比较麻烦。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单地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的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光学部件对被扫描体照射激光束,在上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通过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装置,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轴部,其在靠近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一方向和远离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二方向的双方向中的各个方向,一边转动一边移动;轴支承部,其支承上述轴部并且使上述轴部伴随上述轴部的转动而移动;使上述轴部转动的转动部;使上述转动部转动的驱动部;和转动衰减部,其使因外力而施加于上述轴部的转动力衰减,使上述光学部件伴随上述轴部的在上述第一方向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上述轴部、上述轴支承部、上述转动部、上述驱动部和上述转动衰减部,使上述光学部件伴随上述轴部的在上述第一方向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因此光轴倾斜度的校正不麻烦。
然而,在其他现有技术中,存在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通过电动机的正齿轮和涡轮使凸轮旋转来调整透镜的倾斜度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139352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根据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即使在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的情况下,也无需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光扫描装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由该动作产生振动。不仅在专利文献1中,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不例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该振动传递到光扫描装置,由于振动传递到光扫描装置使得凸轮旋转。特别是在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光扫描装置中,容易使凸轮旋转,容易产生不需要的凸轮的旋转。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外力而对凸轮施加力,容易对凸轮产生不需要的转动力,结果因凸轮的不需要的转动而使得光轴倾斜。
这样,在现有技术中,因凸轮的不需要的旋转使得光轴倾斜,结果产生图像自身倾斜、图像偏移等画质劣化。
对此,本发明能够进行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的校正,而且即使在该装置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的外力,也能够防止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的偏离。
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上述轴部、上述轴支承部、上述转动部、上述驱动部和上述转动衰减部,使上述光学部件伴随上述轴部的在上述第一方向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因此能够进行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校正,而且即使在该装置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外力,通过上述转动衰减部也能够防止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的偏离。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上述轴部设置有形成螺纹槽的螺纹部,在上述轴支承部设置有与上述轴部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上述轴部的螺纹部和上述轴支承部的螺纹部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上述轴部设置有上述螺纹部,在上述轴支承部设置有上述螺纹部,上述轴部的螺纹部和上述轴支承部的螺纹部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所以通过上述轴部的螺纹部与轴支承部的螺纹部的嵌合,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上述轴部的转动力衰减,并且由上述驱动部通过转动部使上述轴部转动,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上述轴部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移位量。
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转动部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其以上述轴部为转动轴,与上述轴部卡合以使上述轴部转动;和第二转动部,以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轴为转动轴,使上述第一转动部转动,上述驱动部使上述第二转动部转动,上述第一转动部和上述第二转动部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转动部的旋转轴(上述轴部)的轴向与上述第二转动部的旋转轴的轴向为正交的状态。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特别是上述轴部)的外力容易沿上述轴部的轴向传递,但是难以沿除此以外的方向(期望是与上述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传递。因此,能够使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外力向上述第二转动部的传递衰减,结果能够抑制(防止)外力从上述第一转动部通过上述第二转动部施加于上述驱动部。
此外,由于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使上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通过上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使上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所以上述驱动部与上述轴部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外力传递到上述驱动部。此外,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采用仅在自动调整光轴时使上述驱动部进行驱动的方式,所以能够增加不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由励磁引起的上述驱动部的发热。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驱动部具有驱动轴,在上述转动部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其以上述轴部为转动轴,与上述轴部卡合以使上述轴部转动;和连结部,其连结上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与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上述第一转动部和上述连结部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上述驱动部设置有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的上述第一转动部和上述连结部,所以通过将上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和上述驱动部的驱动轴连结的连结部,能够使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外力由上述连结部衰减。结果,能够使外力施加于上述驱动部的情况衰减(理想的是被防止),具体而言,能够使因外力而从上述第一转动部施加于上述连结部的外力衰减,防止外力从上述连结部施加于上述驱动部,能够防止外力从上述连结部施加于上述驱动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使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以上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一侧为轴自由转动,上述轴部与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接触,使上述光学部件伴随上述轴部的在上述第一方向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使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以上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一侧为轴自由转动,上述轴部与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接触,使上述光学部件伴随上述轴部的在上述第一方向或上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所以通过利用上述调整装置仅使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转动,能够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此外,仅通过与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接触的上述轴部的移动就能够进行光轴调整,光轴调整较为容易。此外,除与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接触的上述轴部以外,通过其他部件与上述光学部件直接或间接接触来进行光轴调整,光轴调整的设定会变复杂,光轴调整较为困难。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对上述光学部件施力的施力部,通过上述施力部的施力使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轴部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上述施力部的施力使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轴部对抗,所以能够在不需要校正上述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上述光学部件不产生移位。此外,即使在因外力而不能保持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轴部的力的均衡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上述轴部的螺纹部与轴支承部的螺纹部的嵌合,在嵌合部位将外力消除,能够防止外力传递到上述转动部。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施力部也可以按压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述施力部按压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所以不仅通过上述施力部使得在不需要校正上述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上述光学部件不产生移位,还能够通过上述施力部以不使上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固定的方式配置上述光学部件。
在上述结构中,设置有限制上述光学部件沿上述预先设定的方向以外的方向位移的限制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置有上述限制部,所以优选使上述光学部件仅在与光轴调整相关联的方向上移位。此外,根据在上述施力部设置有上述限制部的结构,能够防止外力传递到上述转动部,并且使上述光学部件仅在与光轴调整相关联的方向上移位。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设置有搭载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承体,在上述支承体设置有用于嵌入上述轴部的缺口部,在上述轴部设置有使上述轴部能够自由转动地嵌入到上述支承体的缺口部中的凹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上述轴部的凹部嵌入到上述支承体的缺口部中,能够使上述支承体与上述轴部成为一体部件,能够与上述轴部的转动联动,使嵌于上述轴部的凹部的支承体移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对上述驱动部的励磁进行切换,至少在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状态以外,不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仅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时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的期间以外,能够防止由进行励磁引起的上述驱动部的发热。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驱动部也可以设置于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上述驱动部产生的热充满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内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能够对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进行校正,进而即使在该装置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外力,也能够通过上述转动衰减部防止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偏离。此外,能够不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上述光扫描装置而进行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的校正,进而即使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外力,也能够进行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校正。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光学部件对被扫描体照射激光束,在上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通过使上述光学部件位移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装置,上述调整装置自由切换手动光轴调整与自动光轴调整,其中,上述手动光轴调整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整光轴,上述自动光轴调整通过上述调整装置的驱动来调整光轴。
根据本发明,上述调整装置自由切换上述手动光轴调整与上述自动光轴调整,通过上述调整装置使上述透镜移位,对从上述透镜射出的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进行调整,因此光轴倾斜度的校正不麻烦。
然而,在其他现有技术中,存在以电动机作为驱动源,通过电动机的正齿轮和涡轮使凸轮转动来调整透镜的倾斜度的技术(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139352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根据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即使在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的情况下,也无需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光扫描装置。此外,根据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能够无需来自外部的操作(自动)地进行光轴的调整。
然而,在该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与专利文献1的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能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手动)来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不能实现自由度高的光轴倾斜度的校正。
对此,本发明对于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校正,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来自外部的操作)调整光轴、以及无手动操作(无来自外部的操作)地调整光轴,结果光轴倾斜度校正的自由度高。
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上述调整装置自由切换上述手动光轴调整与上述自动光轴调整,通过上述调整装置使上述透镜移位,对从上述透镜射出的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进行调整,因此就校正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而言,能够实现通过手动操作(来自外部的操作)调整光轴和无手动操作(无来自外部的操作)地调整光轴,能够实现光轴调整自由度高的光扫描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设置有在上述手动光轴调整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中的任一光轴调整中都使用的共用光轴调整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设置有在上述手动光轴调整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中的任一光轴调整中都使用的共用光轴调整部,所以无需分别设置上述手动光轴调整用的调整部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用的调整部,光轴调整用的机构不会变复杂,能够实现紧凑化。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轴部,其在靠近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一方向和远离上述光学部件的第二方向的双方向中的各个方向,一边转动一边移动;轴支承部,其支承上述轴部并且使上述轴部伴随上述轴部的转动而移动;使上述轴部转动的转动部;使上述转动部转动的驱动部;和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光轴调整的手动调整部,上述共用光轴调整部设置于上述转动部,在上述自动光轴调整时,由上述驱动部通过上述共用光轴调整部使上述轴部转动,在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由上述手动调整部通过上述共用光轴调整部使上述轴部转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自动光轴调整时由上述驱动部通过上述共用光轴调整部使上述轴部转动,能够无手动操作地进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在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由上述手动调整部通过共用光轴调整部使上述轴部转动,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进行上述手动光轴调整。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手动调整部也可以包括:通过手动操作而自由转动的手动轴部;和与手动轴部的转动同步的手动齿轮,上述手动轴部从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插通到内部,上述手动轴部的前端部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部,上述手动轴部的基端部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外部,通过从上述基端部向上述前端部按压上述手动轴部,上述手动齿轮与上述转动部嵌合。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配置有上述手动轴部的基端部,所以通过使用者按压上述基端部(手动操作),能够进行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此外,在使用者不按压上述基端部的无手动操作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
此外,根据本结构,能够使上述手动齿轮与上述转动部不会一直嵌合,而是在需要时嵌合。结果,在进行自动光轴调整时,不考虑上述手动齿轮与上述转动部的嵌合,能够仅根据上述轴部的转动需要的转矩使上述驱动部驱动来进行上述自动光轴调整。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配置的上述手动调整部的上述端部设置有手动施力部件,通过上述手动施力部件,对上述手动轴部从上述前端部向上述基端部施力。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手动施力部件,沿从上述前端部向上述基端部的方向对上述手动轴部施力,所以在不需要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能够防止上述手动齿轮与上述转动部的嵌合,而仅在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进行上述手动齿轮与上述转动部的嵌合。
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轴部设置有形成螺纹槽的螺纹部,在轴支承部设置有能够自由转动地与上述轴部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上述轴部设置有上述螺纹部,在上述轴支承部设置有上述螺纹部,上述轴部的螺纹部和上述轴支承部的螺纹部构成上述转动衰减部,所以通过上述轴部的螺纹部与轴支承部的螺纹部的嵌合,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上述轴部的转动力衰减,并且由上述驱动部通过转动部使上述轴部转动,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上述轴部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移位量。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上述调整装置设置有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对上述光学部件施力的施力部,通过上述施力部的施力使上述光学部件与上述轴部对抗。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上述施力部的施力使上述透镜与上述轴部对抗,所以能够在不需要校正上述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上述透镜不产生移位。
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转动部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其以上述轴部为转动轴,与上述轴部卡合以使上述轴部转动;和第二转动部,以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轴为转动轴,使上述第一转动部转动,上述驱动部使第二转动部转动。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上述轴部)的轴向与上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的轴向为正交的状态。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特别是上述轴部)的外力容易沿上述轴部的轴向传递,但是难以沿除此以外的方向(期望是与上述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传递。因此,能够使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外力向上述第二转动部的传递衰减,结果能够抑制(防止)外力从上述第一转动部经由上述第二转动部施加于上述驱动部。此外,由于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使上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通过上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使上述第一转动部转动,所以上述驱动部与上述轴部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上述第一转动部的外力传递到上述驱动部。
此外,根据本结构,由于能够采用仅在自动调整光轴时使上述驱动部进行驱动的方式,所以能够增加不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的期间以外(例如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或待机中等)由励磁引起的上述驱动部的发热。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对上述驱动部的励磁进行切换,至少在使上述光学部件移位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状态以外,不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仅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时对上述驱动部进行励磁,在自动调整上述光学部件的光轴的期间以外(例如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时或待机中等),能够防止由进行励磁引起的上述驱动部的发热。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驱动部也可以设置于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上述驱动部产生的热充满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内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有本发明的光扫描装置,所以自由切换上述手动光轴调整与上述自动光轴调整,结果就校正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而言,能够实现通过手动操作(来自外部的操作)调整光轴和无手动操作(无来自外部的操作)地调整光轴,能够实现光轴调整自由度高的光扫描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从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上述光扫描装置而容易地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上述手动光轴调整或上述自动光轴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结构图,是从正面看到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概略表示从上表面看图1所示的曝光单元时的壳体内部主要部件的图。
图3是表示第二fθ透镜的配置的曝光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B-B线截面图。
图6是图4所示的A-A线截面图。
图7是表示从侧面看与图6对应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从侧面看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俯视另一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二fθ透镜的配置的曝光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俯视与图15对应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自动光轴调整时的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俯视与图15对应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手动光轴调整时的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俯视与图16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调整装置时的调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与图15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与图15对应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与调整装置的关系的曝光单元的主要部件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曝光单元
2a曝光单元的壳体
2b1曝光单元的壳体的第一突起部
2c1曝光单元的壳体的第二突起部
2d1曝光单元的壳体的肋部
2b2曝光单元的壳体的突起部
2c2曝光单元的壳体的定位用突起部
2d2曝光单元的壳体的贯通孔
3显影单元
4感光体鼓
5墨盒单元
6中间转印带单元
7定影单元
8转印辊
11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
12原稿读取装置
13图像形成部
14用纸输送系统
21用纸输送路径
22反转输送路径
30激光射出部
31准直透镜
32第一反射镜
33柱面透镜
34第二反射镜
35旋转多面镜
36第一fθ透镜
37折回反射镜
38第二fθ透镜
38a第二fθ透镜的一端部
38b第二fθ透镜的另一端部
38c轴孔
40调整装置
41支承体
42板簧
43支承体的一端部
44轴孔
45缺口部
46壁部
471孔
472轴孔
48支承体的另一端部
50移位部
511施力部
51a反冲弹簧
51b限制部
51c垫片
51d螺丝
51e压缩弹簧
51f拉伸弹簧
512反冲弹簧
51a2压缩弹簧
51b2拉伸弹簧
52调整部
53轴部
53a轴部的前端部
53b外螺纹部
53c轴部的基端部
53d轴部的凹部
53e轴部的中央部
54轴支承部
54a底面部
54b、54c壁部
54d插通部
54e内螺纹部
55第一齿轮
55a贯通孔
56第二齿轮
57驱动部
57a驱动轴
58手动调整部
58a手动轴部
58b手动齿轮
58c手动轴部的前端部
58d手动轴部的中央部
58e手动轴部的基端部
58fE环
58g压缩弹簧
59连结部
59a连结孔
61中间转印带
62驱动辊
63从动辊
64中间转印辊
65清洁单元
71加热辊
72加压辊
91供纸托盘
92手动供纸托盘
93排纸托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概略正视图,是从正面看到的概略截面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根据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用纸等纸张(以下称为记录用纸)上形成包括至少1种颜色以上(多种颜色或单色)的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在记录用纸上形成图像,作为动作模式,包括复印模式、传真模式、文件归档模式(将扫描到的图像存储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模式)、邮件模式(以将扫描到的图像添附到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的模式)、网络打印机模式等。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模式不限定于此,能够任意设定。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其装置主体11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等纸张(以下称为原稿)的原稿读取装置12、形成原稿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3和输送用纸的用纸输送系统14。
图像形成部13包括曝光单元2、多个显影单元3、多个墨盒单元5、中间转印带单元6和定影单元7等。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处理的图像数据中,使用多种颜色(在此为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等各颜色)。因此,显影单元3和墨盒单元5等分别设置有多个(在此各设置有4个,分别为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以形成与各颜色对应的多种(此处为4种)图像,由此按每种颜色(此处为4种)构成图像站(station)。
曝光单元2是作为具备激光射出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的光扫描装置,通过各种光学部件(参照下文)对感光体鼓4(本发明中所述的被扫描体)照射激光束,进行扫描。
显影单元3利用4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使形成于各个感光体鼓4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中间转印带单元6包括作为中间转印体起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驱动辊62、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和清洁单元65。从感光体鼓4向中间转印带61的调色剂像的转印,通过与中间转印带61的背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进行。
中间转印带61以与各感光体鼓4接触的方式设置。中间转印带61通过依次重叠转印形成于感光体鼓4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在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颜色调色剂像)。驱动辊62与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一起拉伸架设中间转印带61,进行转动驱动,由此中间转印带61沿移动方向(图1中箭头M方向)转动,伴随于此,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从动转动。中间转印辊64与Y、M、C、K等各颜色对应地设置有4个。清洁单元65用于将残存于中间转印带61的调色剂像除去。
墨盒单元5是收容调色剂的单元,从墨盒单元5向显影单元3的显影槽供给调色剂。
显影单元7是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用纸上的单元,包括作为定影辊起作用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热辊71转动驱动,加压辊72从动于该转动驱动。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一起夹持记录用纸并且输送记录用纸。
如上所述,在各感光体鼓4上根据每种颜色显影后的调色剂像,叠层在中间转印带61上。叠层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转动,由在记录用纸与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上配置的构成二次转印机构部的转印辊8转印到记录用纸上。
用纸输送系统14包括供纸托盘91、手动供纸托盘92和排纸托盘93。
供纸托盘91是预先收容要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记录用纸的托盘,设置于装置主体11中的曝光单元2的下方。
在手动供纸托盘92配置要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记录用纸。
排纸托盘93设置于装置主体11中的图像形成部13的上方,以面朝下的方式堆积图像形成(印刷)完成了的记录用纸。
在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用纸输送路径21,用于将从供纸托盘91和手动供纸托盘92送来的记录用纸经过转印辊8和定影单元7送至排纸托盘93。该用纸输送路径21包含用于进行记录用纸的双面(正面和背面)印刷的反转输送路径22。
在像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要求在记录用纸上进行单面印刷时,将从供纸托盘91和手动供纸托盘92供给的记录用纸沿用纸输送路径21输送,利用驱动辊62和转印辊8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用纸上。然后,记录用纸通过定影单元7,由此使得记录用纸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因热而熔融固接(粘接),并将在定影单元7中未定影调色剂被固接的记录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93上。
此外,当要求在记录用纸上进行双面印刷时,在上述单面印刷结束后使记录用纸通过定影单元7,然后使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反向,将其导向用纸输送路径21的反转输送路径22。然后,再次将记录用纸输送至驱动辊62与转印辊8之间的转印夹(nip)。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被输送至转印夹的记录用纸的背面,在定影单元7中使未定影调色剂固接。这样,在结束记录用纸的背面印刷之后,将记录用纸排出到排纸托盘93。
接着,利用附图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光扫描装置的曝光单元2进行详细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的曝光单元2)
如图1、图2所示,曝光单元2是作为激光扫描单元(LSU)而构成的光扫描装置,用于从与各颜色对应的4个激光射出部30通过旋转多面镜35等向感光体鼓4射出激光束,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分别对带电的感光体鼓4进行曝光,由此在各个感光体鼓4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在从该曝光单元2的激光射出部30到感光体鼓4的光路中,配置有各种光学部件。具体而言,从激光射出部30一侧起依次配置有4个准直透镜31、4个第一反射镜32、柱面透镜33、第二反射镜34、旋转多面镜35、第一fθ透镜36、折回反射镜37和第二fθ透镜38(本发明中所述的光学部件)。
4个激光射出部30是射出激光束的束射出部件,分别与各颜色对应。
4个准直透镜31分别与4个激光射出部30对应,将从激光射出部30射出的激光束转换成平行束。
4个第一反射镜32分别与4个准直透镜31对应,反射由准直透镜31转换后的激光束,使其射入柱面透镜33。
在柱面透镜33中,使从4个第一反射镜32射入的4个激光束沿副扫描方向会聚于感光体鼓4。
第二反射镜34反射从柱面透镜33射出的4个激光束,使其射入旋转多面镜35。
在旋转多面镜35中,对其反射面的高度方向中央区域照射激光束,将由旋转多面镜35的反射面反射的激光束从旋转多面镜35导向感光体鼓4。特别是,在激光束的副扫描方向上,使射入柱面透镜33的激光束大致在旋转多面镜35的反射面的表面会聚,在主扫描方向上,使射入柱面透镜33的激光束射入旋转多面镜35的反射面,将由旋转多面镜35的反射面反射的激光束从旋转多面镜35导向感光体鼓4。
在第一fθ透镜36中,在主扫描方向上使从旋转多面镜35射出的平行光的激光束在感光体鼓4的表面以成为规定束径的方式会聚,在副扫描方向上使从旋转多面镜35射出的扩散光的激光束转换成平行光。此外,第一fθ透镜36具有将因旋转多面镜35的等角速度运动而以等角速度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激光束转换成在感光体鼓4上的扫描线上以等线速度移动的功能。
折回反射镜37反射由旋转多面镜35分离且通过第一fθ透镜36的激光束,使其射入第二fθ透镜38。
第二fθ透镜38具有向射出面一侧突出的凸形状的透镜面(省略图示),例如包含聚碳酸脂树脂。该第二fθ透镜38是在主扫描方向上较长的长条形透镜(参照图2、图3)。该第二fθ透镜38,在副扫描方向上,使以平行光射入的激光束按在感光体鼓4上成为规定束径的方式会聚,在主扫描方向上,使通过第一fθ透镜36而成为汇聚光的激光束直接会聚于感光体鼓4上。
在该曝光单元2中设置有调整装置40,该调整装置40对通过第二fθ透镜38向感光体鼓4照射的激光束的光轴进行调整。通过调整装置40,使另一端部38b一侧以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为轴旋转移动,调整从第二fθ透镜38射出的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对感光体鼓4的像面(感光体鼓表面)上的扫描线的倾斜度进行自动校正。
调整装置40如图3~图7所示,包括搭载第二fθ透镜38的支承体41和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的移位部50。
支承体41例如是由树脂材料挤压成型而得到的长条形部件,如图4、图5所示,由板簧42固定第二fθ透镜38。此外,如图3所示,在作为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的安装部分的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形成有用于轴支承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轴孔44,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第一突起部2b1插入到轴孔44中,使得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固定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此外,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二突起部2c1的孔471,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此外,支承体41在形成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多个肋部2d1上配置。因此,支承体41除与多个肋部2d1接触的部分以外成为相对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浮起的状态,利用该状态能够容易地使支承体41可动(移位)。
移位部50是使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自由转动的机构,包括:在作为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的安装部分的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设置,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的施力部511;和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之外设置,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部5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与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对应,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施力部511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根据实施方式预先设定施力方向即可。
施力部511包括:用于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对第二fθ透镜38施力(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的反冲弹簧51a;和以使得支承体41相对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不会浮起的方式限制支承体41的动作(向与支承体41的转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动作)的限制部51b。通过该施力部511的施力,支承体41(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对抗。此外,限制部51b中包括反冲弹簧51a(参照下文)。
反冲弹簧51a与在曝光单元2的壳体2a形成的第二突起部2c1螺合。此外,反冲弹簧51a的一端按压曝光单元2的壳体,另一端插入到形成于支承体41的孔中。
限制部51b包括反冲弹簧51a、用于压缩反冲弹簧51a的垫片51c和螺丝51d。垫片51c和螺丝51d设置于第二突起部2c1的顶面。根据该限制部51b,通过反冲弹簧51a按压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利用该限制部51b的按压将反冲弹簧51a压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
调整部52如图3~图7所示,包括:自由转动的轴部53;支承轴部53的轴支承部54;以轴部53为转动轴、与轴部53卡合使轴部53转动的第一齿轮55(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一转动部);以与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交叉的轴(假想轴)为转动轴、与第一齿轮55嵌合使第一齿轮55转动的第二齿轮56(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转动部);和将第二齿轮56转动驱动的驱动部57。在本实施方式1中,利用第一齿轮55和第二齿轮56的组合构成转动部,通过驱动部57使转动部转动,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
轴部53在靠近第二fθ透镜38的第一方向Z1(参照图4~图7)和远离第二fθ透镜38的第二方向Z2(参照图4~图7)的双方向中的各方向,一边转动一边移动,与由于施力部511的施力而另一端部48以一端部43为轴沿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被施加力(被按压)的支承体41(搭载于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对抗。在该轴部53,能够沿与反冲弹簧51a的施力方向(逆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力。此外,轴部53和支承体41(第二fθ透镜38)以保持力的均衡的状态配置。轴部53的前端呈半球面状,以与支承体41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轴部53的前端部53a设置有形成外螺纹的槽的外螺纹部53b(本发明中所述的轴部的螺纹部)。此外,轴部53的至少基端部53c的截面视图呈D形状(以下称为D形状),嵌于第一齿轮55的贯通孔55a中。这样,通过使轴部53的基端部53c为D形状,能够不受轴部53和第一齿轮55转动的影响,保持与第一齿轮55的卡合。
轴支承部54支承轴部53,并且伴随轴部53的转动使轴部53自身移动,如图4~图6所示,包括底面部54a和2个壁部54b、54c。在轴支承部54的一个壁部54b设置有使轴部53插通的插通部54d,在另一个壁部54c,设置有使轴部53插通并且自由转动地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的内螺纹部54e(本发明中所述的轴支承部的螺纹部)。通过使该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能够将轴部53固定于轴支承部54。
第一齿轮55如图4~图6所示,是以轴部53为转动轴,与轴部53卡合而使轴部53转动的冠齿轮,轴部53插设于第一齿轮55的中央部的贯通孔55a,轴部53与第一齿轮55的转动同步地进行转动。此外,就第一齿轮55的贯通孔55a的孔形状而言,与呈D形状的轴部53的至少基端部53c相比,截面视图形状的面积较大。因此,将轴部53插设于第一齿轮55的贯通孔55a时无需压入,在轴部53与第一齿轮55的贯通孔55a之间存在若干空隙。由于这样的轴部53与第一齿轮55的卡合关系,当轴部53向靠近支承体41的方向(第一方向Z1)和远离支承体41的方向(第二方向Z2)中的任一方向移动时,第一齿轮55也稍微移动。然而,本实施方式1的第一齿轮55,向第一方向Z1的移动被一个壁部54b限制,向第二方向Z2的移动被第二齿轮56限制。
第二齿轮56如图4~图6所示,是使第一齿轮55转动的正齿轮,作为该转动的轴(假想轴)的旋转轴的轴向为与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的轴向正交的交叉状态。该第二齿轮56与第一齿轮55嵌合,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进行转动。
驱动部57如图4~图6所示是电动机,设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该驱动部57使第二齿轮56转动,对励磁的导通/断开进行切换。因此,驱动部57并非一直进行励磁,而是至少在进行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调整时进行励磁。即,能够仅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时进行驱动部57的励磁,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的、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而不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状态下,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能够防止驱动部57的电动机产生热。
在调整部52中,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通过第一齿轮55的转动使轴部53转动。然后,由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自由转动地嵌合,所以轴部53基于第一齿轮55的转动方向,沿靠近支承体41的方向(第一方向Z1)和远离支承体41的方向(第二方向Z2)中的任一方向移动。更详细而言,通过转动部(第二齿轮56和第一齿轮55)使轴部53转动,通过该转动,一边使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沿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的螺纹槽嵌合,一边使轴部53转动,结果轴部53移动。在该转动中,由于轴部53的至少基端部53c为D形状,所以转动部的转动传递到轴部53。通过该轴部53的移动,使与轴部53的前端接触的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转动,使搭载于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移位。通过该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对从第二fθ透镜38向感光体鼓4照射的激光束的光轴进行自动调整。
在上述调整装置40中,通过轴部53(特别是外螺纹部53b)和轴支承部54(特别是内螺纹部54e),能够使因从外部施加于调整装置40的外力(振动或冲击等)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例如即使有外力施加于轴部53,外力的至少一部分也在外螺纹部53b与内螺纹部54e嵌合的嵌合部位转换成摩擦力或对抗力。结果,能够使因外力使轴部53移动的移动力(具体而言是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在具有这种作用效果的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调整装置40中,通过轴部53(特别是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特别是内螺纹部54e)的嵌合,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并且能够由驱动部57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轴部53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量。
此外,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转动轴(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假想轴)的轴向为正交的状态。施加于该第一齿轮55(特别是轴部53)的外力容易沿轴部53的轴向传递,但是难以沿除此以外的方向(特别是与轴部5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传递。因此,能够使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向第二齿轮56的传递衰减,结果能够抑制(防止)外力从第一齿轮55经由第二齿轮56施加于驱动部57。此外,由于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所以驱动部57与轴部53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仅在自动调整光轴时使驱动部57进行驱动,所以能够增加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由励磁引起的驱动部57的发热。
通过上述外螺纹部53b与内螺纹部54e的组合、第一齿轮55与第二齿轮56的组合,构成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不需要的轴部53的移动力)衰减的转动衰减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曝光单元2,由于在调整装置40中设置有轴部53、轴支承部54、转动部、驱动部57和转动衰减部,使第二fθ透镜38伴随轴部53的在第一方向Z1或第二方向Z2上的移动而移位,所以能够对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进行校正,而且,即使在曝光单元2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外力,也能够通过转动衰减部防止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的偏离。此外,在需要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情况下,能够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取出曝光单元2而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设置有作为光扫描装置的曝光单元2,所以能够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取出曝光单元2而进行激光束的光轴倾斜度的校正,而且,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中产生振动等外力,也能够防止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的偏离。
此外,由于在轴部53设置有外螺纹部53b,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内螺纹部54e,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和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构成转动衰减部,所以通过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的嵌合,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具体而言,由与轴部53移动相伴随的转动产生的转动力)衰减,并且能够由驱动部57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轴部53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量。
此外,由于使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以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为轴自由转动,轴部53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接触,使第二fθ透镜38伴随轴部53的在第一方向Z1或第二方向Z2上的移动而移位,所以通过利用调整装置40仅使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转动,能够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此外,仅通过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接触的轴部53的移动就能够进行光轴调整,光轴调整较为容易。此外,除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接触的轴部53以外,当通过其他部件与第二fθ透镜38直接或间接接触来进行光轴调整时,光轴调整的设定会变复杂,光轴调整较为困难。-此外,通过施力部511的施力使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对抗,所以能够在不需要校正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第二fθ透镜38不产生移位。此外,即使在因外力而不能保持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的力的均衡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转动衰减部使外力衰减,能够防止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
此外,由于施力部511按压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所以不仅通过施力部511使得在不需要校正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第二fθ透镜38不产生移位,还能够通过施力部511以不固定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的方式配置第二fθ透镜38。
此外,由于设置有限制部51b,所以优选使第二fθ透镜38仅在与光轴调整相关联的方向上移位。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1,由于在施力部511中设置有限制部51b,所以能够防止外力传递到转动部,并且使第二fθ透镜38仅在与光轴调整相关联的方向上移位。
此外,由于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所以驱动部57与轴部53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轴部53受到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结果能够增加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由励磁引起的驱动部57的发热。
此外,由于驱动部57设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所以能够抑制由驱动部57产生的热充满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第二fθ透镜38作为光学部件,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为了对被扫描体(感光体鼓4)照射激光束而存在的光学部件,则也可以为其他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外螺纹的槽的外螺纹部53b,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的内螺纹部54e,但是上述螺纹部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内螺纹的槽的内螺纹部54e,在轴支承部54设置与轴部53的内螺纹部54e嵌合的外螺纹部53b。即,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螺纹的槽的螺纹部,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能够自由转动地与轴部53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第一齿轮55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轴向正交的状态,但这是优选方式。因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齿轮55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轴向具有90度±10度的角度的情况(大致正交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曝光单元2中,第二fθ透镜38搭载于支承体41,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是不具有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的单体结构。
在图8所示的第二fθ透镜38中,在其一端部38a形成与支承体41的轴孔44对应的轴孔38c,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第一突起部2b1插入到轴孔38c中,将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固定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此外,在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设置有施力部511。此外,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与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对应,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调整装置40由搭载第二fθ透镜38的支承体41和包括施力部511及调整部52的移位部50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9、图10所示那样由支承体41和包括调整部52的移位部50构成。
在图9、图10所示的调整装置40中,与上述图3~图7所示的调整装置40相比,移位部50的方式不同。
在图9、图10所示的支承体41中,设置有嵌入轴部53(具体而言是轴部53的凹部53d)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形成于调整部52附近的支承体41的壁部46。此外,图9、图10所示的支承体41与上述图3~图7所示的调整装置4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设置施力部511。此外,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二突起部2c1的孔471,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此外,该孔471的孔径大于第二突起部2c1的直径,孔471的孔径与第二突起部2c1的直径之差为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量的上限。即,能够使第二fθ透镜38产生孔471的空隙的量的移位。
图9、图10所示的移位部50是使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转动的机构,设置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的外侧,包括对激光束的光轴进行调整的调整部52,在调整部52中,除轴部53以外与图3~图7所示的调整部52为相同方式。因此,在此省略对相同方式的说明。
图9、图10所示的调整部52的轴部53的前端呈半球面状,以与支承体41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轴部53的前端部53a设置有用于嵌入支承体41的缺口部45的凹部53d,在位于轴部53的前端部53a且相对于凹部53d位于轴部53的基端一侧,设置有形成外螺纹的槽的外螺纹部53b。
轴部53的凹部53d在轴部53的外周,成形为无端的环状。通过将该轴部53的凹部53d嵌入到支承体41的缺口部45中,能够使轴部53与支承体41成为一体部件,结果与图3~图7所示的调整装置40不同,即使不设置施力部511,也能够与调整部52的轴部53的转动联动,使嵌于轴部53的凹部53d的支承体41移动。结果,通过使支承体41移动,能够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此外,通过嵌入轴部53的凹部53d,能够以使得支承体41不会浮起的方式限制支承体41的动作。即,也能够作为限制支承体41的动作(在与支承体41的转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动作)的限制部51b起作用,凹部53d与轴部53的组合也能够作为限制部51b使用。因此,通过凹部53d与轴部53的组合,能够限制支承体41(第二fθ透镜38)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第一方向Z1和第二方向Z2)以外的方向移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用于使轴部53转动的转动部包括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56和驱动部57,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将驱动部57的驱动力转换成转动力的转动部,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1所示那样不设置第二齿轮56的方式。
图11所示的转动部包括第一齿轮55、驱动部57和将轴部53与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的连结部59。此外,在该图11所示的轴部53,对于上述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轴部53沿轴向延长成形有基端部53c。此外,连结部59是连轴器,驱动部57是电动机。
在连结部59设置有将D形状的轴部53的基端部53c以使得轴部53能够自由移动的方式插设的连结孔59a。就连结孔59a的孔形状而言,与呈D形状的轴部53的至少基端部53c相比,截面视图形状的面积较大。因此,将轴部53插设于连结孔59a时无需压入,在轴部53与连结部59的连结孔59a之间存在若干空隙。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图11所示的转动部中,轴部53与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由连结部59连结,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部59和轴部53,将驱动部57的驱动力转换成轴部53的转动力,通过驱动部57使轴部53转动。因此,根据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连结部59仅自转而不移动,仅轴部53在第一方向Z1和第二方向Z2一边转动一边移动。
这样,根据图11所示的转动部,由于设置有构成转动衰减部的第一齿轮55和连结部59,所以通过将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和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的连结部59,能够使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由连结部59衰减。结果,能够使外力施加于驱动部57的情况衰减(理想的是被防止),具体而言,能够使因外力而从第一齿轮55施加于连结部59的外力衰减,防止外力从连结部59施加于驱动部57。因此,能够防止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反冲弹簧51a作为施力部511的一个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如果是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的施力部511,则其他方式也可以,例如也可以是图12、图13所示的弹簧。
图12所示的作为施力部511的一个结构的弹簧,是设置于支承体41的外部的压缩弹簧51e,沿图12所示的箭头X方向施力。通过使用该压缩弹簧51e,也可以不使用反冲弹簧51a,与图9、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二突起部2c1的孔471,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
图13所示的施力部是在作为支承体41的外部的轴支承部54的壁部54c设置的拉伸弹簧51f,沿图13所示的箭头X方向施力。通过使用该拉伸弹簧51f,也可以不使用反冲弹簧51a,与图9、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第二突起部2c1的孔471,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
此外,调整装置4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其他方式。
-实施方式2-
接着,利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比,调整装置40的结构不同。因此,对相同名称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下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相同结构的说明。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的作用效果和变形例,与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和变形例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单元2中,设置有对通过第二fθ透镜38向感光体鼓4照射的激光束的光轴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40。通过调整装置40,使另一端部38b一侧以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为轴旋转移动,调整从第二fθ透镜38射出的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对感光体鼓4的像面(感光体鼓表面)上的扫描线的倾斜度进行校正。
调整装置40如图14~图17所示,包括搭载第二fθ透镜38的支承体41和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的移位部50。
支承体41例如是由树脂材料挤压成型而得到的长条形部件,如图15所示,由板簧42固定第二fθ透镜38。此外,如图14所示,在作为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的安装部分的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形成有用于轴支承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轴孔44,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突起部2b2插入到轴孔44中,使得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固定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
移位部50是使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自由转动的机构,包括:在作为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的安装部分的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设置,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的反冲弹簧512;和设置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之外,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部5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与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对应,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反冲弹簧512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根据实施方式预先设定施力方向即可。
反冲弹簧512沿预先设定的方向对第二fθ透镜38施力(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通过该反冲弹簧512的施力,支承体41(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对抗。此外,该反冲弹簧512不仅对支承第二fθ透镜38的支承体41施力,还按压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在本实施方式2中,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
调整部52如图14~图17所示,包括:自由转动的轴部53;支承轴部53的轴支承部54;以轴部53为转动轴、与轴部53卡合使轴部53转动的第一齿轮55(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一转动部);以与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交叉的轴(假想轴)为转动轴、与第一齿轮55嵌合使第一齿轮55转动的第二齿轮56(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二转动部);和将第二齿轮56转动驱动的驱动部57。在本实施方式2中,利用第一齿轮55和第二齿轮56的组合构成转动部,通过驱动部57使转动部转动,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
轴部53在靠近第二fθ透镜38的第一方向Z1(参照图15~图17)和远离第二fθ透镜38的第二方向Z2(参照图15~图17)的双方向中的各方向,一边转动一边移动,与因反冲弹簧512的施力而以一端部43为轴沿逆时针转动方向对另一端部48施加力(按压)的支承体41(搭载于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对抗。在该轴部53,能够沿与反冲弹簧512的施力方向(逆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力。此外,轴部53和支承体41(第二fθ透镜38)以保持力的均衡的状态配置。轴部53的前端呈半球面状,以与支承体41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轴部53的前端部53a设置有形成外螺纹的槽的外螺纹部53b(本发明中所述的轴部的螺纹部)。此外,轴部53的至少基端部53c的截面视图呈D形状(以下称为D形状),嵌于第一齿轮55的贯通孔55a中(参照下文)。这样,通过使轴部53的基端部53c为D形状,能够不受轴部53和第一齿轮55转动的影响,保持与第一齿轮55的卡合。
轴支承部54支承轴部53,并且伴随轴部53的转动使轴部53自身移动,如图15~图17所示,包括底面部54a和2个壁部54b、54c。在轴支承部54的一个壁部54b设置有插通轴部53的插通部54d,在另一个壁部54c,设置有插通轴部53并且能够自由转动地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的内螺纹部54e(本发明中所述的轴支承部的螺纹部)。通过使该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能够将轴部53固定于轴支承部54。
第一齿轮55如图15~图17所示,是以轴部53为转动轴,与轴部53卡合而使轴部53转动的冠齿轮,轴部53插设于第一齿轮55的中央部的贯通孔55a,轴部53与第一齿轮55的转动同步地进行转动。此外,该第一齿轮55是在手动光轴调整和自动光轴调整中的任一光轴调整中都使用的共用单一部件,将其作为共用光轴调整部。
第二齿轮56如图15~图17所示,是使第一齿轮55转动的正齿轮,作为该转动的轴(假想轴)的旋转轴的轴向为与第一齿轮55的旋转轴(轴部53)的轴向正交的交叉状态。该第二齿轮56与第一齿轮55嵌合,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进行转动。
驱动部57如图15~图17所示是电动机,设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该驱动部57使第二齿轮56转动,对励磁的导通/断开进行切换。因此,驱动部57并非一直进行励磁,而是至少在进行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调整时进行励磁。即,能够仅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时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的、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而不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状态下,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能够防止驱动部57的电动机的发热。
如图16所示,在调整部52中,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通过第一齿轮55的转动使轴部53转动。然后,由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自由转动地嵌合,所以轴部53基于第一齿轮55的转动方向,沿靠近支承体41的方向(第一方向Z1)和远离支承体41的方向(第二方向Z2)中的任一方向移动。通过该轴部53的移动,使与轴部53的前端接触的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转动,使搭载于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移位。通过该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对从第二fθ透镜38向感光体鼓4照射的激光束的光轴进行调整。此外,将由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56和驱动部57进行的光轴调整,称为不需要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来自外部的操作)的自动光轴调整。
此外,在调整装置40(具体而言是调整部52)中,除无手动操作地调整上述激光束的光轴的机构(自动光轴调整机构)以外,设置有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手动调整部58(手动光轴调整机构),调整装置40自由切换手动光轴调整和自动光轴调整。
手动调整部58能够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进行手动操作,如图15~图17所示,包括:通过来自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的手动操作能够自由转动的手动轴部58a和与手动轴部58a的转动同步的手动齿轮58b。此外,手动轴部58a为手动齿轮58b的转动轴。
手动轴部58a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设置到内部,插通形成于壳体2a的贯通孔2d2,手动轴部58a的前端部58c配置于壳体2a的内部,中央部58d配置于贯通孔2d2中,基端部58e配置于壳体2a的外部。此外,在手动轴部58a的前端部58c设置有使用2个E环58f的手动齿轮58b。此外,在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配置的手动轴部58a的基端部58e,压缩弹簧58g(本发明中所述的手动施力部件)绕轴卷绕,通过压缩弹簧58g,对手动轴部58a沿从其前端部58c朝向基端部58e的方向(Z3方向)施力。
手动齿轮58b是能够与第一齿轮55嵌合的齿轮,如图16所示那样在无手动操作地通过压缩弹簧58g对手动轴部58a沿Z3方向施力时,在手动轴部58a与第一齿轮55分离的状态下不嵌合。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对抗压缩弹簧58g的施力,从基端部58e向前端部58c按压手动轴部58a,由此手动齿轮58b从图16所示的位置起移位到图17所示的位置,如图17所示,手动齿轮58b与转动部的第一齿轮55嵌合。在该手动齿轮58b与第一齿轮55嵌合的状态时,使用者使手动轴部58a转动,通过手动齿轮58b(转动部)使第一齿轮55转动,能够调整激光束的光轴。即,通过调整装置40,能够让使用者进行手动光轴调整。
如上所述,根据调整装置40,设置有轴部53、轴支承部54、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56、驱动部57和手动调整部58,因此在无手动操作地自动调整激光束的光轴时(自动光轴调整时),如图16所示那样,在使手动调整部58的手动齿轮58b与第一齿轮55分离的状态下,以手动齿轮58b与第一齿轮55不嵌合的方式进行光轴调整,此外,在以手动操作调整激光束的光轴时(手动光轴调整时),如图17所示那样,能够以使得手动调整部58的手动齿轮58b与第一齿轮55嵌合的方式进行光轴调整。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调整装置40,能够切换自动光轴调整和手动光轴调整,实现光轴调整自由度高的曝光单元2。
此外,在上述调整装置40中,通过轴部53(特别是外螺纹部53b)和轴支承部54(特别是内螺纹部54e),能够使因从外部施加于调整装置40的外力(振动或冲击等)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例如即使有外力施加于轴部53,外力的至少一部分也在外螺纹部53b与内螺纹部54e嵌合的嵌合部位转换成摩擦力或对抗力。结果,能够将因外力使轴部53移动的移动力(具体而言是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在具有这种作用效果的本实施方式2的调整装置40中,通过轴部53(特别是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特别是内螺纹部54e)的嵌合,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衰减,并且能够由驱动部57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轴部53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量。
此外,第一齿轮55的旋转轴(轴部53)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转动轴(在本实施方式2中为假想轴)的轴向为正交的状态。施加于该第一齿轮55(特别是轴部53)的外力容易沿轴部53的轴向传递,但是难以沿除此以外的方向(特别是与轴部5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传递。因此,能够使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向第二齿轮56的传递衰减,结果能够抑制(防止)外力从第一齿轮55经由第二齿轮56施加于驱动部57。此外,由于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所以驱动部57与轴部53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仅在自动调整光轴时使驱动部57进行驱动,所以能够增加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由励磁引起的驱动部57的发热。
通过上述外螺纹部53b与内螺纹部54e的组合、第一齿轮55与第二齿轮56的组合,构成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不需要的轴部53的移动力)衰减的转动衰减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曝光单元2,调整装置40自由切换手动光轴调整与自动光轴调整,通过调整装置40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对从第二fθ透镜38射出的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进行校正,因此就校正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而言,能够实现通过手动操作调整光轴(手动光轴调整)和无手动操作地自动调整光轴(自动光轴调整),能够实现作为光轴调整自由度高的光扫描装置的曝光单元2。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设置有作为光扫描装置的曝光单元2,所以能够自由切换手动光轴调整和自动光轴调整,结果就校正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而言,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调整光轴和无手动操作地自动调整光轴,光轴调整的自由度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2,能够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取出曝光单元2而容易地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手动光轴调整或自动光轴调整)。
此外,由于设置有在手动光轴调整和自动光轴调整中的任一光轴调整中都使用的共用光轴调整部(本实施方式2中是第一齿轮55),所以无需分别设置手动光轴调整用的调整部和自动光轴调整用的调整部,光轴调整用的机构不会变复杂,能够实现紧凑化。
此外,在自动光轴调整时由驱动部57通过第一齿轮55使轴部53转动,能够无手动操作地进行自动光轴调整,在手动光轴调整时由手动调整部58通过第一齿轮55使轴部53转动,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进行手动光轴调整。
此外,由于在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配置有手动轴部58a的基端部58e,所以通过使用者按压基端部58e(手动操作),能够进行手动光轴调整。此外,在使用者不进行任何操作的状态(无手动操作)下,能够进行自动光轴调整。结果,能够不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取出曝光单元2而通过手动和自动方式容易地进行光轴倾斜度的校正。
此外,根据本结构,(通过压缩弹簧58g)能够使手动齿轮58b与转动部不会一直嵌合,而是在需要时嵌合。结果,在进行自动光轴调整时,不考虑手动齿轮58b与转动部的嵌合,能够仅根据轴部53的转动需要的转矩使驱动部57驱动来进行自动光轴调整。
此外,通过作为手动施力部件的压缩弹簧58g,沿从前端部58c向基端部58e的方向对手动轴部58a施力,所以在不需要手动光轴调整时,能够防止手动齿轮58b与转动部(第一齿轮55)的嵌合,而仅在手动光轴调整时进行手动齿轮58b与第一齿轮55的嵌合。
此外,由于在轴部53设置有外螺纹部53b,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内螺纹部54e,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和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构成转动衰减部,所以通过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与轴支承部54的内螺纹部54e的嵌合,能够使因外力而施加于轴部53的转动力(具体而言是由伴随轴部53移动的转动产生的转动力)衰减,并且由驱动部57通过转动部使轴部53转动,能够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即,能够防止不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仅进行需要的轴部53的转动。结果,能够仅根据轴部53的需要的转动量,来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移位量。
此外,由于通过反冲弹簧512的施力使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对抗,所以能够在不需要校正激光束光轴的倾斜度时使第二fθ透镜38不产生移位。此外,即使在因外力而不能保持第二fθ透镜38与轴部53的力的均衡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转动衰减部使外力衰减,能够防止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
此外,第一齿轮55的旋转轴(轴部53)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转动轴的轴向为正交的状态。施加于第一齿轮55(特别是轴部)的外力容易沿轴部53的轴向传递,但是难以沿除此以外的方向(期望与轴部53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传递。因此,能够使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向第二齿轮56的传递衰减,结果能够抑制(防止)外力从第一齿轮55经由第二齿轮56施加于驱动部57。此外,由于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使第二齿轮56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6的转动使第一齿轮55转动,所以驱动部57与轴部53不直接连结。因此,能够抑制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
此外,根据本结构,由于采用仅在自动调整光轴时使驱动部57进行驱动的方式,所以能够增加不对驱动部57进行励磁的时间,能够防止在自动调整第二fθ透镜38的光轴的期间以外(例如手动光轴调整时或待机中等)由励磁引起的驱动部57的发热。
此外,由于反冲弹簧512按压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所以不仅通过反冲弹簧512使得在不需要校正激光束的光轴的倾斜度时使第二fθ透镜38不产生移位,还能够通过反冲弹簧512以不使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固定的方式配置第二fθ透镜38。
此外,由于使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以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为轴自由转动,所以通过利用调整装置40仅使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转动,能够使第二fθ透镜38移位,能够容易地调整激光束的光轴。
此外,由于驱动部57设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外部,所以能够抑制由驱动部57产生的热充满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第二fθ透镜38作为光学部件,但是不限定于此,如果是为了对被扫描体(感光体鼓4)照射激光束而存在的光学部件,则其他方式也可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外螺纹的槽的外螺纹部53b,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与轴部53的外螺纹部53b嵌合的内螺纹部54e,但是上述螺纹部的方式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内螺纹的槽的内螺纹部54e,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与轴部53的内螺纹部54e嵌合的外螺纹部53b。即,在轴部53设置有形成螺纹的槽的螺纹部,在轴支承部54设置有能够自由转动地与轴部53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成为第一齿轮55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轴向正交的状态,但这是优选方式。因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齿轮55的轴向与第二齿轮56的轴向具有90度±10度的角度的情况(大致正交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的曝光单元2中,第二fθ透镜38搭载于支承体41,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8所示那样是不具有支承体41的第二fθ透镜38的单体结构。
在图18所示的第二fθ透镜38中,在其一端部38a形成与支承体41的轴孔44对应的轴孔38c,曝光单元2的壳体2a的突起部2b2插入到轴孔38c中,将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固定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此外,在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设置有反冲弹簧512。此外,在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与第二fθ透镜38的一端部38a一侧对应,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与第二fθ透镜38的另一端部38b一侧对应。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用于使轴部53转动的转动部包括第一齿轮55、第二齿轮56和驱动部57,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将驱动部57的驱动力转换成转动力的转动部,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9所示那样不设置第二齿轮56的方式。
图19所示的转动部包括第一齿轮55、驱动部57和将轴部53与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的连结部59。此外,在该图19所示的轴部53,对于上述本实施方式2的轴部53沿轴向延长成形有基端部53c。此外,连结部59是连轴器,驱动部57是电动机。在图19所示的转动部中,轴部53与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由连结部59连结,通过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部59和轴部53,将驱动部57的驱动力转换成轴部53的转动力,通过驱动部57使轴部53转动。
这样,根据该图19所示的转动部,由于设置有构成转动衰减部的第一齿轮55和连结部59,所以通过将第一齿轮55的转动轴(轴部53)和驱动部57的驱动轴57a连结的连结部59,能够使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由连结部59衰减。结果,能够使外力施加于驱动部57的情况衰减(理想的是被防止),具体而言,能够使因外力而从第一齿轮55施加于连结部59的外力衰减,防止外力从连结部59施加于驱动部57。因此,能够防止施加于第一齿轮55的外力传递到驱动部5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反冲弹簧512,但是不限定于此,如果是施力于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使其以支承体41的一端部43为轴逆时针转动的施力部,则其他方式也可以,例如也可以是图20、图21所示的弹簧。
图20所示的施力部,是设置于支承体41的外部的压缩弹簧51a2,沿图20所示的箭头X方向施力。通过使用该压缩弹簧51a2,也可以不使用反冲弹簧512,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定位用突起部2c2的轴孔472,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
图21所示的施力部是在作为支承体41的外部的轴支承部54的壁部54c设置的拉伸弹簧51b2,沿图21所示的箭头X方向施力。通过使用该拉伸弹簧51b2,也可以不使用反冲弹簧512,在支承体41的另一端部48形成有用于插入定位用突起部2c2的轴孔472,用于将其配置于曝光单元2的壳体2a。
此外,以本实施方式1、2作为例示而示出的本发明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将作为光扫描装置的曝光单元2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中,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果是需要光扫描装置的装置,则也可以是使用激光束来显示图像数据等数据的显示装置等的其他方式。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精神和主旨或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以各种方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各方面都只是例示,而不能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而不受到说明书的任何限制。并且,属于与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范围中的变形或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光扫描装置。

Claims (15)

1.一种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扫描装置通过主扫描方向具有长轴的光学部件对被扫描体照射从激光射出部射出并由旋转多面镜反射的激光束,
所述光学部件在其另一端部能够以其一端部为轴自由转动的方式下安装于光扫描装置的壳体,
在所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通过使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转动移位来调整激光束的光轴的调整装置,
在所述调整装置设置有:
轴部,其一边转动一边在靠近所述光学部件的第一方向和远离所述光学部件的第二方向的双方向中的各个方向移动;
轴支承部,其固定于所述光扫描装置的壳体,支承所述轴部并且使所述轴部伴随所述轴部的转动而移动;
使所述轴部转动的转动部;
使所述转动部转动的驱动部;和
转动衰减部,其使因外力而施加于所述轴部的转动力衰减,
使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伴随所述轴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移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设置有形成螺纹槽的螺纹部,
在所述轴支承部设置有与所述轴部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
所述轴部的螺纹部和所述轴支承部的螺纹部构成所述转动衰减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部设置有:
第一转动部,其以所述轴部为转动轴,与所述轴部卡合以使所述轴部转动;和
第二转动部,以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轴为转动轴,使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
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
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构成所述转动衰减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驱动轴,
在所述转动部设置有:
第一转动部,其以所述轴部为转动轴,与所述轴部卡合以使所述轴部转动;和
连结部,其连结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与所述驱动部的驱动轴,
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连结部构成所述转动衰减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光学部件的一端部一侧为轴,使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自由转动,
所述轴部与所述光学部件的另一端部一侧接触,使所述光学部件伴随所述轴部的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位。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以外的方向移位的限制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搭载所述光学部件的支承体,
在所述支承体设置有嵌入所述轴部的缺口部,
在所述轴部设置有使所述轴部能够自由转动地嵌入所述支承体的缺口部中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装置自由切换手动光轴调整与自动光轴调整,其中,所述手动光轴调整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整光轴,所述自动光轴调整通过所述调整装置的驱动来调整光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扫描装置设置有在所述手动光轴调整和所述自动光轴调整中的任一光轴调整中都使用的共用光轴调整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调整装置设置有:
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光轴调整的手动调整部,
所述共用光轴调整部设置于所述转动部,
在所述自动光轴调整时,由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共用光轴调整部使所述轴部转动,
在所述手动光轴调整时,由所述手动调整部通过所述共用光轴调整部使所述轴部转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动调整部包括:通过手动操作而自由转动的手动轴部;和与手动轴部的转动同步的手动齿轮,
所述手动轴部从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插通到内部,所述手动轴部的前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手动轴部的基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
通过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前端部按压所述手动轴部,所述手动齿轮与所述转动部嵌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该光扫描装置的壳体的外部的所述手动调整部的所述端部设置有手动施力部件,
通过所述手动施力部件,对所述手动轴部在从所述前端部向所述基端部的方向上施力。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设置有形成螺纹槽的螺纹部,
在轴支承部设置有能够自由转动地与所述轴部的螺纹部嵌合的螺纹部。
14.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部设置有:
第一转动部,其以所述轴部为转动轴,与所述轴部卡合以使所述轴部转动;和
第二转动部,以与所述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轴为转动轴,使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
所述驱动部使第二转动部转动。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扫描装置。
CN201210505143.9A 2011-12-02 2012-11-30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135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4807 2011-12-02
JP2011264807A JP5631295B2 (ja) 2011-12-02 2011-12-02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75782 2011-12-16
JP2011275782A JP5474922B2 (ja) 2011-12-16 2011-12-16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5229A CN103135229A (zh) 2013-06-05
CN103135229B true CN103135229B (zh) 2016-01-20

Family

ID=48495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5143.9A Active CN103135229B (zh) 2011-12-02 2012-11-30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953010B2 (zh)
CN (1) CN1031352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1056B2 (ja) * 2013-03-12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4074B2 (ja) * 2014-01-17 2016-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5453A (zh) * 1998-06-08 1999-01-20 北京大学 三维激光扫描仪
US6163333A (en) * 1998-03-27 2000-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beam scanning optical apparatus
CN1405597A (zh) * 2001-06-12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1320129A (zh) * 2007-06-05 2008-1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执行机构、光扫描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37130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扫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7172A (ja) 1984-10-05 1986-05-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
JPS62286855A (ja) 1986-06-04 1987-12-12 Fujitsu Ten Ltd 自動車用サイドミラ−の角度設定装置
JP2709949B2 (ja) 1988-12-01 1998-02-04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走査式描画装置の描画面調整機構
JPH08171148A (ja) 1994-10-19 1996-07-02 Fuji Xerox Co Ltd 原稿読取装置
JPH09309225A (ja) 1996-05-22 1997-12-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0450A (ja) 1996-06-26 1998-01-16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11939A (ja) 1997-05-13 1998-11-24 Canon Inc 光学鏡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EP0848271B1 (en) 1996-12-10 2003-05-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barrel
JP2001142021A (ja) 1999-11-11 2001-05-25 Fuji Xerox Co Ltd 光源装置
JP2001350109A (ja) 2000-06-05 2001-12-21 Tohoku Ricoh Co Ltd バーコード読取装置
US6827270B2 (en) 2000-06-02 2004-12-07 Tohoku Ricoh Co., Ltd Bar code reader having a rotatory optical deflector and a rotation position detector
JP2003114394A (ja) * 2001-08-01 2003-04-18 Konica Corp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70895A (ja) 2002-03-18 2003-09-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535594B2 (en) 2003-02-25 2009-05-19 Ricoh Company, Limited Scanning lens for optical scanner, optical scan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64396A (ja) 2003-02-28 2004-09-24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用走査レンズ、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32001B2 (ja) 2003-09-18 2009-09-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24022B2 (en) * 2003-09-18 2014-09-02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26116B2 (en) * 2006-03-03 2010-11-02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39352A (ja) 2006-11-29 2008-06-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光走査光学装置
JP4565021B2 (ja) 2008-06-27 2010-10-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004552B2 (en) 2008-06-27 2011-08-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40664B2 (ja) 2009-03-06 2013-07-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226B2 (ja) 2009-09-02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33834A (ja) 2009-12-25 2011-07-07 Ricoh Co Ltd 傾き調整装置、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3333A (en) * 1998-03-27 2000-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beam scanning optical apparatus
CN1205453A (zh) * 1998-06-08 1999-01-20 北京大学 三维激光扫描仪
CN1405597A (zh) * 2001-06-12 2003-03-26 佳能株式会社 光扫描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1320129A (zh) * 2007-06-05 2008-12-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执行机构、光扫描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37130A (zh) * 2009-06-30 2011-01-05 佳能株式会社 光学扫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41506A1 (en) 2013-06-06
CN103135229A (zh) 2013-06-05
US8953010B2 (en) 2015-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5187B2 (en) Optical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40078560A1 (en) Tilt adjustment mechanism, image capturing unit device, image scann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copier
US69732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70793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ユニット位置調整方法
CN103135229B (zh) 光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P2584776B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85446B2 (en) Mechanism for adjustable installation of plate-like member
US8534852B2 (en) Mirror unit of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mirror unit
JP5183333B2 (ja) ビーム調整機構、ビーム走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ビーム方向調整方法
JP20081456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潜像担持体位置調整方法
JP2012104880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58182A (ja) 光走査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6020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35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7747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025678A (ja) 焦点調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870961B2 (en) Image-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system
JP37786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6074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957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1507B2 (ja) 光学素子の位置調整機構及び走査光学装置
JP54276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1295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1931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6021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