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3668A -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3668A
CN103133668A CN2012103798298A CN201210379829A CN103133668A CN 103133668 A CN103133668 A CN 103133668A CN 2012103798298 A CN2012103798298 A CN 2012103798298A CN 201210379829 A CN201210379829 A CN 201210379829A CN 103133668 A CN103133668 A CN 1031336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supply
lubricant oil
lubricating oil
bearing
runn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982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3668B (zh
Inventor
高桥匠
岩崎正明
泷本章一
永坂庄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3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3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5/00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 F16C35/04Rigid support of bearing units; Housings, e.g. caps, covers in the case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5/06Mounting or dismounting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Fixing them onto shaft or in housing
    • F16C35/067Fixing them in a hou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9/00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9/02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 F16C19/04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 F16C19/06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with bearing balls essentially of the same size in one or more circular rows for radial load mainly with a single row o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1/00Apparatus or articles in engineering in general
    • F16C2361/65Gear shifting, change speed gear, gear bo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利用将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将从润滑油供给孔的端部泄漏的润滑油的泄漏量抑制得较少,由此增加旋转轴内的润滑油量。该结构具备:在输出轴(12)内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的润滑油供给孔(71);用于将轴承(73)安装于输出轴(12)的端部的螺栓(75);以及引导板(77),其将从沿着壳体(5)的内表面(5a)配置的润滑油导入路(33)导入的润滑油从开口部(72)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引导板(77)的管部(79)整体配置在螺栓(75)的中空部(75c)的内部,该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比轴部(75b)的末端接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将润滑油从配置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润滑油导入路供给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以手排档变速箱(MT)为代表的各种变速器中,将壳体内的润滑油供给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或齿轮等。作为这样的润滑油的供给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将润滑油从配置于壳体的内表面侧的润滑油导入路供给到旋转轴内的润滑油供给孔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轴端的开口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从润滑油导入路导入的润滑油向润滑油供给孔引导的引导部件(引导板)。引导部件由夹设在壳体的内表面与旋转轴的轴端之间的板状的板部、和圆筒状的管部构成,该圆筒状的管部从板部的中心突出并插入到旋转轴的端部开口。并且,通过引导部件的管部而被导入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从形成于润滑油供给孔的供给口被供给到旋转轴上的齿轮的轴承部或同步啮合机构等的被润滑部。
但是,由于变速器的旋转轴高速旋转,因此在引导部件的管部的外周面与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因此,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该间隙而从旋转轴的开口端向外漏出,因此存在对被润滑部供给的润滑油供给量減少这样的问题。
因此存在下述这样的结构:使具有小径孔的塞柱部件(油浴塞柱)与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端嵌合,并使引导部件的管部通过该塞柱部件的小径孔而突出,从而将润滑油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内。在该结构中,利用塞柱部件将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拦截,能够使润滑油的泄漏量减少。
可是,在使用上述塞柱部件的结构中,需要将塞柱部件作为另一部件来设置,并且,需要将塞柱部件圧入并组装至旋转轴的端部的工序。因此,存在会导致变速器的部件数量和制造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另外,压入到润滑油供给孔的开口端的塞柱部件在旋转轴旋转时受到轴承的径向载荷,因此可能从开口端脱落。
另外,在具有上述那样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变速器中,利用簧环等弹性金属制的环状卡定件将支承旋转轴的轴承卡定在壳体内。并且构成为,在壳体设有用于进行该簧环的安装和拆卸的调节孔,经由该调节孔从壳体的外侧调节簧环的直径,由此将轴承卡定在壳体内。
但是,在具备上述引导部件的情况下,如果引导部件的板部的直径尺寸较大,则簧环的端部会被板部的外周缘隐藏,可能难以进行从调节孔调节簧环的端部的作业。关于这一点,如果将板部的直径尺寸设定为比轴承的外径小的尺寸,则簧环的端部就不会被板部隐藏。可是,引导部件的板部是在与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划分上述润滑油导入路的部分。因此,需要使板部的外径端延伸至润滑油导入路的下端部,以便将润滑油储存于润滑油导入路,从而难以缩小板部的直径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0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利用将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的简单结构,将润滑油从引导部件与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之间的间隙泄漏的泄漏量抑制得较少,由此能够增加旋转轴内的润滑油量,并且,能够实现将引导部件和轴承组装到壳体内的作业的容易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具备:变速器(1)的壳体(5);旋转轴(12),其端部(12a)经由轴承(73)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壳体(5)内;中空的润滑油供给孔(71),其从设于端部(12a)的开口部(72)沿轴向在旋转轴(12)内延伸;供给口(71a),其从该润滑油供给孔(71)朝向径向外侧开口于旋转轴(12)的外周面;紧固件(75),其紧固于开口部(72),从而将轴承(73)安装于旋转轴(12)的端部(12a);以及引导部件(77),其将从润滑油导入路(33)导入的润滑油从开口部(72)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该润滑油导入路(33)沿着壳体(5)的内表面(5a)配置,紧固件(75)具有:头部(75a),其将轴承(73)卡定;轴部(75b),其与旋转轴(12)的开口部(72)螺合;以及中空部(75c),其由贯穿头部(75a)和轴部(75b)并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引导部件(77)具有:板状的板部(78),其设置在壳体(5)的内表面(5a)与旋转轴(12)的端部(12a)及轴承(73)之间;和筒状的管部(79),其一体地形成于板部(78),管部(79)配置在紧固件(75)的中空部(75c)内,该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比轴部(75b)的末端(75d)接近旋转轴(12)的端部(12a)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在旋转轴的端部设置用于安装轴承的紧固件,并将引导部件的管部配置在该紧固件的中空部内,由此,能够利用该紧固件有效抑制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从管部与旋转轴的开口部之间的间隙漏出。即,在该润滑油供给结构中,使用安装轴承的紧固件作为用于防止从引导部件的管部供给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从开口部漏出的部件。
在现有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为了防止从引导部件的管部供给到旋转轴的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从开口端漏出,在旋转轴的开口部设置用于拦截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的塞柱部件,但在本发明的上述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在旋转轴的端部使用用于安装轴承的紧固件,就能够拦截从润滑油供给孔通过开口部而流出的润滑油。因此,通过使用上述紧固件作为塞柱部件的代替品,能够将变速器的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而实现组装工序的简化,并且,能够抑制润滑油从润滑油供给孔漏出。另外,由于不需要安装于旋转轴的端部的塞柱部件,因此,不会发生塞柱部件从旋转轴的端部脱落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如上所述,将引导部件的管部配置在紧固件的中空部内,并且,使该管部的末端位于比紧固件的轴部的末端接近旋转轴的端部侧的位置,由此实现了管部的长度尺寸的最佳化。由此,能够确保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的润滑油的充足的流量。即,例如如果构成为使管部的末端位于比轴部的末端远离旋转轴的端部侧的位置,则会由于管部过长而导致供给的润滑油的圧力降低,从而存在从管部的末端导出的润滑油沿着管部的外周面向旋转轴的开口部侧漏出的可能。
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将紧固件(75)的中空部(75c)的内径尺寸设定为比润滑油供给孔(71)的内径尺寸小的尺寸,在中空部(75c)与润滑油供给孔(71)之间的边界形成阶梯部(76)。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紧固件拦截润滑油供给孔内的润滑油。因此,能够有效抑制润滑油供给孔内的润滑油从旋转轴的端部漏出。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起到紧固件的作为塞柱部件的代替品的功能。
另外,在该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可以构成为,旋转轴(12)的另一个端部(12b)经由另一轴承(83)被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在旋转轴(12)的润滑油供给孔(71)中设置有塞柱部件(85),所述塞柱部件(85)拦截在该润滑油供给孔(71)内流向另一端部(12b)侧的润滑油,塞柱部件(85)设置在旋转轴(12)的轴向上的比另一轴承(83)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上述的塞柱部件,能够抑制润滑油供给孔内的润滑油从旋转轴的另一个端部漏出过量。而且,通过将塞柱部件设置于在旋转轴的轴向上比另一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即使在由该轴承对塞柱部件作用有径向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塞柱部件从润滑油供给孔的端部脱落。即,如果将塞柱部件设置在轴向上的与轴承相同的位置或比轴承中央靠外侧的位置,则存在下述可能:由轴承对塞柱部件作用有径向载荷,从而将塞柱部件向润滑油供给孔的端部侧压出,并从该端部脱落。与此相对,如果如上述那样将塞柱部件设置在比轴承靠内侧的位置,则即使由轴承对塞柱部件作用有径向载荷,也不存在塞柱部件从润滑油供给孔的端部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在旋转轴(12)上设置有多个齿轮,所述多个齿轮包括如下这样的齿轮(60):该齿轮(60)固定于旋转轴(12),并且对该齿轮(60)始终作用有经由该旋转轴(12)传递来的驱动力,塞柱部件(85)设置于上述的齿轮(60)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塞柱部件设置在始终作用有经由旋转轴传递来的驱动力的齿轮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因此利用由该齿轮作用给塞柱部件的径向载荷来抑制塞柱部件沿轴向被压出。因此,能够防止塞柱部件的设置位置在润滑油供给孔内发生偏移,从而能够维持塞柱部件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其特征在于,在壳体(5)的内表面(5a)设有:凹部(31),其用于收纳引导部件(77)和轴承(73);以及环状槽(32),其形成于凹部(31)的内周面(31b),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具备卡定件(74),所述卡定件(74)安装于环状槽(32),所述卡定件(74)将轴承(73)固定在凹部(31)内,卡定件(74)由使其两端部(74a,74a)之间弯曲成环状而成的具有弹性的线材构成,并且能够通过两端部(74a,74a)的分离尺寸来调整直径尺寸,在壳体(5)设有能够从该壳体(5)的外侧调整被安装于环状槽(32)的卡定件(74)的直径尺寸的调整孔(35),在引导部件(77)的板部(78)的外周缘(78c)形成有切口部(78d),该切口部(78d)用于使卡定件(74)的两端部(74a,74a)在调整孔(35)露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引导部件的板部的外周缘形成用于使卡定件的两端部露出的切口部,能够在将引导部件设置于壳体的凹部内的状态下从壳体的外侧调整卡定件的两端部的分离尺寸。由此,能够实现对支承旋转轴的端部的轴承进行固定的作业的容易化。另外,由于能够简单地进行对固定于壳体内的轴承进行拆卸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变速器的维护的高效化。另外,通过在引导部件的板部的外周缘形成上述切口部,能够将板部自身的直径尺寸设定为与轴承相同或比轴承大的尺寸。因此,能够构成为板部的其它外周缘延伸至沿着壳体的内表面配置的润滑油导入路的下端部,因此,能够利用板部保持润滑油导入路的润滑油,并且能够实现通过切口部从调整孔调整卡定件的两端的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在上述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可以构成为,在板部(78)的外周缘(78c)上的切口部(78d)的侧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78e、78e),该突出部(78e、78e)卡定于在壳体(5)的内表面(5a)形成的阶梯部(37、37),由此对板部(78)实施止转。
根据该结构,仅通过在壳体的凹部内设置板部来进行板部的切口部相对于壳体的调整孔的位置对齐。因此,能够实现引导部件的组装作业的高效化、和通过调节卡定件的两端来进行的轴承的固定作业的高效化。另外,由于在组装变速器后也能够防止板部旋转,因此,即使在维护等时,也处于板部的切口部相对于壳体的调整孔位置对准的状态。
并且,对于上述括号内的标号,是将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元件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而示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利用将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的简单结构,就能够增加旋转轴内的润滑油量,另外,能够实现将引导部件和轴承组装至壳体内的作业的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变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排档变速箱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输出轴的端部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是与图4的Y-Y箭头方向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与图4的Z-Z箭头方向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壳体的与输出轴的端部对置的内表面的图,是与图2的X-X箭头方向相对应的图。
图5是从壳体的外侧观察调整孔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管部的长度尺寸的设定与润滑油供给孔内的润滑油的流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输出轴及其周围的构成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变速器;5:壳体(变速器壳体);5a:内表面;7:离合器壳体;8:离合器机构;10:输入轴;12:输出轴;12a:(一个)端部;12b:(另一个)端部;31:凹部;31a:底面;32:环状槽;33:润滑油导入路;34:油路槽;35:调整孔;36:密封螺栓;37、37:阶梯部;60:末端驱动齿轮;61:末端从动齿轮;62:差速装置;71:润滑油供给孔;71a:供给口;72:开口部;73:轴承;73a:外圈;73b:内圈;73c:环状槽;74:簧环(卡定件);74a、74a:两端部;75:螺栓(紧固件);75a:头部;75b:轴部;75c:中空部;77:引导板(引导部件);78:板部;78a:开口;78b:小孔;78c:外周缘;78d:切口部;78e、78e:突出部;79:管部;79a:末端;83:轴承(另一轴承);85:油浴塞柱(塞柱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变速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手排档变速箱(手动变速器)的主剖视图。图1所示的手排档变速箱(以下,记作“变速器”)1为搭载于车辆的变速器,构成为对来自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至驱动轮(未图示)。该变速器1具备:在变速器壳体(以下,仅记作“壳体”)5内被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的输入轴(主轴)10和输出轴(副轴)12;以及固定于壳体5的倒车轴(惰轴)14。输入轴10、输出轴12以及倒车轴14以预定的间隔配置成互相平行。另外,在输入轴10与曲轴11之间设有离合器机构8,该离合器机构8收纳于离合器壳体7。由于离合器机构8为公知的机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输入轴10和输出轴12的轴向,横向是指相对于该轴向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另外,上或下是指在将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或下。
在输入轴10上,固定地设置有1速驱动齿轮40和2速驱动齿轮41,并且,以能够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3速驱动齿轮42、4速驱动齿轮43、5速驱动齿轮44以及6速驱动齿轮45。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上,以能够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分别与1速驱动齿轮40和2速驱动齿轮41啮合的1速从动齿轮46和2速从动齿轮47,并且,固定地设置有分别与3速驱动齿轮42、4速驱动齿轮43、5速驱动齿轮44以及6速驱动齿轮45啮合的3速从动齿轮48、4速从动齿轮49、5速从动齿轮50以及6速从动齿轮51。由上述1~6速驱动齿轮40~45和1~6速从动齿轮46~51构成了在输入轴10与输出轴12之间设置的齿轮系55。
另外,设置有用于进行各变速齿轮档位的切换的1-2速同步装置52、3-4速同步装置53、5-6速同步装置54。1-2速同步装置52被设在输出轴12上的1速从动齿轮46与2速从动齿轮47之间。3-4速同步装置53被设在输入轴10上的3速驱动齿轮42与4速驱动齿轮43之间。5-6速同步装置54被设在输入轴10上的5速驱动齿轮44与6速驱动齿轮45之间。
后退档设定机构20具备:后退用输出齿轮17,其固定地设置在输出轴12上;第1惰轮18,其设置在倒车轴14上,并且始终与1速驱动齿轮40啮合;以及第2惰轮19,其设置在倒车轴14上,并且始终与后退用输出齿轮17啮合。另外,后退档设定机构20还具备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25,该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25配置在倒车轴14上的第1惰轮18与第2惰轮19之间。
通过操作各同步装置(同步啮合机构)52、53、54,将输入轴10的动力经由所选择的变速齿轮系传递至输出轴12。然后,在被由末端驱动齿轮60和末端从动齿轮61构成的末端减速机构减速后,被传递至差速装置62。由此,与左右的车轴连接的驱动轴63、64向前进方向旋转。
另外,在设定后退档时,利用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25使倒车轴14上的第1惰轮18和第2惰轮19同步结合。由此,输入轴10的动力经由1速驱动齿轮40和第1惰轮18被传递至倒车轴14,进而,经由第2惰轮19和后退用输出齿轮17传递至输出轴12。由此,输出轴12向与设定前进档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通过从输出轴12传递至差速装置62的驱动力,使得驱动轴63、64向后退方向旋转。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变速器1中设有润滑油供给结构,该润滑油供给结构将润滑油从配置于壳体5内的润滑油导入路33供给到输出轴12润滑油供给孔71。以下,对该润滑油供给结构详细进行说明。图2和图3是示出输出轴12的端部12a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2是与后述的图4的Y-Y箭头方向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与图4的Z-Z箭头方向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示出壳体5的与输出轴12的端部12a对置的内表面的图,是示出与图2的X-X箭头方向相对应的部分的图。并且,在图4中,以虚线图示位于后述的引导部件77的板部78的近前侧的簧环74。
如前面的图1所示,在输出轴12的内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的润滑油供给孔71,并且形成有多个供给口71a,该多个供给口71a与该润滑油供给孔71正交,并且该多个供给口71a分别向位于输出轴12的外周的各从动齿轮46~51和1-2速同期装置52的内径侧贯穿。
如图2至图4所示,在壳体5的与输出轴12的端部12a对置的内表面5a形成有引导板77和凹部31,该凹部31用于收纳被安装于输出轴12的端部12a的轴承73。凹部31为具有与轴承73的外周径大致一致的内周径的、大致圆形的凹坑。
另外,在凹部31的底面(轴向的端面)31a与引导板77的板部78之间的间隙中划分出用于将润滑油导入输出轴12的润滑油供给孔71的润滑油导入路33。
另外,如图4所示,在润滑油导入路33的上方,为了将润滑油供给到该润滑油导入路33而形成有油路槽34。在油路槽34中,经由未图示的油槽板(oil gutter plate)供给壳体5内的被末端从动齿轮61溅起的润滑油。油路槽34经由后述的调整孔35而使润滑油下流至润滑油导入路33。
在凹部31的内周面31b,在其整周范围内形成有细带状的环状槽32。在环状槽32安装有簧环(卡定件)74,该簧环74对收纳于凹部31内的轴承73进行定位并固定。簧环74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制的线材构成,是通过使其两端部74a、74a之间弯曲成环状而形成为大致C字型的部件。簧环74能够根据两端部74a、74a之间的分离尺寸来调整其直径尺寸。因此,通过使两端部74a、74a向拉开的方向移动,能够使直径尺寸扩大。另一方面,如果解除拉开两端部的力,则由于弹性而恢复为原来的直径尺寸。设置于环状槽32的簧环74设定为下述这样的尺寸形状:在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其内周缘从环状槽32稍向内侧突出,另一方面,在使两端部74a、74a之间张开的状态下,簧环74整体被收纳在环状槽32内。
另外,在输出轴12的端部12a形成有与润滑油供给孔71相连的开口部72。开口部72的内径成为比润滑油供给孔71的内径小的直径。在开口部72紧固有螺栓(紧固件)75,该螺栓75用于卡定在输出轴12的端部12a安装的轴承73的内圈73b。螺栓75具有:头部75a,其在输出轴12的端部12a处与轴承73的内圈73b抵接而将该内圈73b卡定;轴部75b,其与开口部72螺合;以及中空部75c,其由贯穿头部75a和轴部75b并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在轴部75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该螺纹槽与形成于开口部72的内周面的螺纹槽螺合。中空部75c的内周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六边形状,通过将六边形状的工具(未图示)插入到该中空部75c中并旋转,来将螺栓75紧固于开口部72。由此,将轴承73的内圈73b固定到输出轴12的端部12a。
另外,螺栓75的中空部75c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润滑油供给孔71的内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在润滑油供给孔71与螺栓75的中空部75c之间的边界形成有阶梯部76。中空部75c的下表面比润滑油供给孔71的下表面高。
在凹部31内的底面31a(壳体5的内表面5a)与轴承73及输出轴12的端部12a(螺栓75的头部75a)之间设置有引导板(引导部件)77,该引导板(引导部件)77用于将从润滑油导入路33导入的润滑油从输出轴12的开口部72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该引导板77具有:平板状的板部78,其配置在凹部31内的底面31a与输出轴12的端部12a及轴承73之间;和圆筒状的管部79,其突出形成于板部78的一个面(输出轴12侧的面)的中心。在板部78的中心形成有与管部79连通的圆形的开口78a。在板部78的靠管部79的外径侧的位置,呈放射状地形成有贯穿板部78的多个小孔78b。板部78的外周缘78c为沿着凹部31的内侧面的圆形状,在外周缘78c的一部分形成有后述的切口部78d。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管部79从输出轴12的端部12a向螺栓75的中空部75c内插入(插进),在中空部75c的内周面与管部79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80。管部79的全长都配置在中空部75c的内部。并且,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中空部75c的轴向上的中间附近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轴部75b的末端75d接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轴向的外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5设有能够从该壳体5的外侧调整被安装于环状槽32的簧环74的直径的调整孔35。调整孔35为比凹部31小径的贯穿孔,形成为从轴向观察时与凹部31的一部分重叠。由此,在调整孔35内,轴承73和板部78的外周缘78c的一部分露出。并且,在组装完变速器1后,利用密封螺栓36(参照图2)塞住调整孔35。
在板部78的外周缘78c的与调整孔3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切口部78d。切口部78d为通过将板部78的外周缘78c的一部分切成大致コ字状而成的部分。图5是从壳体5的外侧观察调整孔35的内部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之间的尺寸比切口部78d的宽度尺寸小。由此,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从切口部78d露出。
另外,在板部78的外周缘78c上的切口部78d两侧(周向的两侧)形成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78e、78e。并且,一对突出部78e、78e分别抵接并卡定于在凹部31与调整孔35之间的边界设置的阶梯部37、37。由此,通过将引导板77设置于壳体5的凹部31内,来使板部78止转。
如图2和图3所示,引导板77的板部78构成凹部31的底面31a与输出轴12的端部12a之间的间隔壁。并且,在凹部31的底面31a(壳体5的内表面)与板部78之间的间隙中划分出上述的润滑油导入路33。从上方的油路槽34流下的润滑油储存在该润滑油导入路33。然后,储存于润滑油导入路33的润滑油通过引导板77的管部79而被导入到螺栓75中空部75c,并从中空部75c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的润滑油通过供给口71a而被供给到位于输出轴12外周的各从动齿轮46~51和同期装置52等的被润滑部。另外,储存于润滑油导入路33的润滑油还从板部78的小孔78b流出而供给到轴承73。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引导板77的整个管部79配置在螺栓75的中空部75c的内部,该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比螺栓75的轴部75b的末端75d接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管部79与螺栓75的中空部75c之间的间隙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漏出的润滑油的量抑制得较少。因此,能够确保输出轴12的润滑油供给孔71所需的润滑油的流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中空部75c内的管部79插入至比中空部75c的中間位置靠里侧的位置,并且,管部79的末端79a位于比轴部75b的末端75d接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的位置,由此实现了管部79的长度尺寸的最佳化。由此,能够确保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的润滑油的充足的流量。以下,利用图6所示的试验数据对这一点详细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管部79的长度尺寸的设定与润滑油供给孔71内的润滑油的流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6的曲线图中,将与输出轴12的转速相对应的车速V作为横轴,将在润滑油供给孔71内流通的润滑油的流量(轴内润滑油量)Q作为纵轴。并且,作为管部79的长度尺寸的设定,在设定本实施方式的管部79的长度尺寸为L1、比该L1长的尺寸L2、比该L1短的尺寸L3这三种长度尺寸的情况下,将以各车速V测量得到的轴内润滑油量Q图示以使其曲线化。并且,此处的较长尺寸L2的管部是其末端比轴部75b的末端部75d向里侧(输出轴12的与端部12a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程度的长度的管部,较短尺寸L3的管部是其末端位于比轴部75b的中央接近输出轴12的端部12a的一侧这样的长度的管部。
由图6的曲线图可知,在具备本实施方式中的长度尺寸L1的管部79的情况下,在从低车速侧到高车速侧中的任一车速区域中都能够稳定地得到较高的轴内润滑油量Q,与此相对,在更长的尺寸L2的管部的情况下,与长度尺寸L1的管部79相比,轴内润滑油量Q整体较少,特别是,在中车速区域,轴内润滑油量Q的减少变得显著。这可以认为是由下述情况引起的:由于管部较长,导致供给的润滑油的圧力降低,从管部的末端导出的润滑油沿着管部的外周面向输出轴12的端部12a侧漏出(所谓的内漏状态)。另外,即使在更短的尺寸L3的管部的情况下,与长度尺寸L1的管部相比,轴内润滑油量Q也整体较少,特别是,在高车速区域,轴内润滑油量Q的减少变得显著。这可以认为是由下述情况引起的:由于管部较短,供给的润滑油没有充分到达润滑油供给孔71的里侧,由此使得轴内润滑油量Q不足。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管部79的长度尺寸的最佳化,能够确保供给到润滑油供给孔71的润滑油的充足的流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使用用于将轴承73安装于输出轴12的端部12a的螺栓75,能够拦截从润滑油供给孔71内向开口部72侧流出的润滑油。因此,通过使用上述螺栓75作为安装于输出轴12的端部12a的油浴塞柱的代替品,能够将变速器1的部件数量抑制得较少而实现组装工序的简化,并且,能够抑制润滑油从润滑油供给孔71漏出而将充足的量的润滑油供给到被润滑部。
另外,螺栓75的中空部75c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润滑油供给孔71的内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通过在润滑油供给孔71与螺栓75的中空部75c之间形成阶梯部76,能够抑制被导入到润滑油供给孔71内的润滑油返回到螺栓75的中空部75c侧,从而能够拦住润滑油供给孔71内的润滑油。因此,利用螺栓75能够有效地抑制润滑油供给孔71内的润滑油从输出轴12的端部12a漏出。
接下来,对由上述构成部件构成的输出轴12的端部12a及其附近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在该组装中,首先将引导板77设置于壳体5的凹部31内。其中,使引导板77的管部79朝向壳体5的内侧,使板部78的外周缘78c与凹部31的内周面31b  一致地设置于凹部31的底面31a。此时,通过使板部78的突出部78e、78e卡定于凹部31内的阶梯部37、37,来进行引导板77的旋转方向的定位。由此,成为使引导板77的切口部78d与调整孔35位置对准的状态。接下来,将簧环74安装至凹部31的环状槽32。此时,预先使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与引导板77的切口部78d位置对准。
另一方面,预先将轴承73安装至输出轴12的端部12a。其中,将轴承73的内圈73b圧入到输出轴12的端部12a的外周,在该状态下使螺栓75的轴部75b与开口部72螺合以进行紧固。由此,轴承73的内圈73b被螺栓75的头部75a卡定,轴承73被固定于输出轴12的端部12a。
在该状态下,将轴承73和输出轴12的端部12a插入到壳体5的凹部31,从而将轴承73固定于凹部31。此时,利用专用的工具从壳体5外侧把持簧环74的在调整孔35内露出的两端部74a、74a,扩展两端部74a、74a之间的间隔。由此,簧环74退避到环状槽32内。在该状态下,将轴承73完全插入到凹部31内。然后,通过使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之间的间隔复原,使得簧环74横跨并卡合于凹部31的环状槽32与轴承73的外圈73a的环状槽73c之间。由此,将轴承73在轴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固定于凹部31内。另外,在该状态下,经由垫片(衬垫)81将板部78的外周缘78c夹在轴承73的外圈73a和凹部31的设在底面31a的外周的阶梯部31c之间,由此将引导板77固定在凹部31内。当引导板77被固定后,管部79配置成从输出轴12的端部12a插入到螺栓75的中空部75c内。通过以上内容,输出轴12的端部12a及其周围的组装完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中,在引导板77的板部78的外周缘78c形成有用于使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露出的切口部78d,由此,能够在将引导板77设置于壳体5的凹部31内的状态下,从壳体5的外侧调整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的分离尺寸。由此,能够实现将轴承73固定于壳体5内的作业的容易化。另外,由于还能够简单地进行将固定于壳体5内的轴承73卸下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变速器1的维护的高效化。
另外,由于在板部78的外周缘78c形成有上述切口部78d,因此能够将板部78自身的直径尺寸设定为与轴承73相同或比轴承73大的直径尺寸。因而,能够构成为使板部78的外周缘78c延伸至润滑油导入路33的下端,因此能够利用板部78保持润滑油导入路33的润滑油,并且还能够实现经由切口部78d从调整孔35调整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的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通过使板部78的突出部78e、78e卡定于壳体5侧的阶梯部,从而对板部78实施止转,因此,仅通过将板部78设置于壳体5的凹部31内,就能够进行切口部78d相对于壳体5的调整孔35和簧环74的两端的位置对准。因此,能够实现引导板77的组装作业的高效化和、通过调节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而进行的轴承73的固定作业的高效化。另外,由于在组装变速器1后也能够防止板部78的旋转,因此,即使在维护等时,也处于切口部78d相对于壳体5的调整孔35和簧环74的两端部74a、74a位置对准的状态。
图7是示出输出轴12及其周围的构成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如图7所示,输出轴12的另一个端部(离合器机构8侧的端部)12b经由轴承(另一轴承)8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离合器壳体(另一壳体)7的内表面。并且,在输出轴12的润滑油供给孔71中设置有油浴塞柱(塞柱部件)85,该油浴塞柱85用于拦截在该润滑油供给孔71内流向端部12b侧的润滑油。油浴塞柱85设置在输出轴12的轴向上的比轴承83靠内侧的位置,详细而言,设置在输出轴12上的末端驱动齿轮6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
油浴塞柱85具有圆筒状的支承部85a和从该支承部85a的一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圆形环状的封堵部85b,通过将支承部85a压入到润滑油供给孔71的内周面从而将油浴塞柱85设置于润滑油供给孔71内。在该状态下,封堵部85b立起设置于润滑油供给孔71内,由此构成为将在润滑油供给孔71内拦截向端部12b侧流出的润滑油。
通过设置上述的油浴塞柱85,能够抑制润滑油供给孔71内的润滑油从输出轴12的端部12b过量地漏出。而且,通过将油浴塞柱85设置于在输出轴12的轴向上比轴承83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在由轴承83对油浴塞柱85作用有径向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油浴塞柱85从润滑油供给孔71脱落。即,如果将油浴塞柱85设置在轴向上的与轴承83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轴承83的中间靠外侧的位置,则存在下述可能:因输出轴12的旋转而由轴承83对油浴塞柱85作用有径向载荷,从而将油浴塞柱85向输出轴12的端部12b侧压出,并从该端部12b脱落。与此相对,如果如上述那样将油浴塞柱85设置在比轴承83靠内侧的位置,则即使由轴承83作用有径向载荷,也不存在油浴塞柱85从润滑油供给孔71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油浴塞柱85设置于末端驱动齿轮60的轴向的中间位置,因此,利用由末端驱动齿轮60施加给油浴塞柱85的径向载荷,能够抑制油浴塞柱85沿轴向被压出。因此,能够防止油浴塞柱85的设置位置在润滑油供给孔71内发生偏移,从而能够维持油浴塞柱85的功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应用于变速器1的输出轴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对输入轴10也能够设置相同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另外,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结构不仅能够应用于例示的手排档变速箱,还能够应用于自动变速器(AT)或无级变速器(CVT)。

Claims (6)

1.一种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具备:
变速器的壳体;
旋转轴,其端部经由轴承以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壳体内;
中空的润滑油供给孔,其从设于所述端部的开口部沿轴向在所述旋转轴内延伸;
供给口,其从该润滑油供给孔朝向径向外侧开口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
紧固件,其紧固于所述开口部,从而将所述轴承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以及
引导部件,其将从润滑油导入路导入的润滑油从所述开口部供给到所述润滑油供给孔,所述润滑油导入路沿着所述壳体的内表面配置,
所述紧固件具有:
头部,其将所述轴承卡定;
轴部,其与所述旋转轴的所述开口部螺合;以及
中空部,其由贯穿所述头部和所述轴部并沿轴向延伸的贯穿孔构成,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
板状的板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及所述轴承之间;和
筒状的管部,其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板部,
所述管部配置在所述紧固件的所述中空部内,该管部的末端位于比所述轴部的末端接近所述旋转轴的所述端部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件的所述中空部的内径尺寸设定为比所述润滑油供给孔的内径尺寸小的尺寸,在所述中空部与所述润滑油供给孔之间的边界形成有阶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的另一个端部经由另一轴承被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润滑油供给孔中设置有塞柱部件,所述塞柱部件拦截在该润滑油供给孔内流向所述另一端部侧的润滑油,所述塞柱部件设置在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的比所述另一轴承靠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多个齿轮,所述多个齿轮包括如下这样的齿轮:该齿轮固定于所述旋转轴,并且对该齿轮始终作用有经由该旋转轴传递来的驱动力,
所述塞柱部件设置于始终作用有所述驱动力的齿轮的轴向上的中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设有:
凹部,其用于收纳所述引导部件和所述轴承;和
环状槽,其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内周面,
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具备卡定件,所述卡定件安装于所述环状槽,所述卡定件将所述轴承固定在所述凹部内,
所述卡定件由使其两端部之间弯曲成环状而成的具有弹性的线材构成,并且能够通过所述两端部的分离尺寸来调整直径尺寸,
在所述壳体设有能够从该壳体的外侧调整被安装于所述环状槽的所述卡定件的直径尺寸的调整孔,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板部的外周缘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用于使所述卡定件的所述两端部在所述调整孔中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构成为,
在所述板部的所述外周缘上的所述切口部的侧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卡定于在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形成的阶梯部,从而对所述板部实施止转。
CN201210379829.8A 2011-11-24 2012-10-09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Active CN103133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6869A JP5553817B2 (ja) 2011-11-24 2011-11-24 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11-256869 2011-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3668A true CN103133668A (zh) 2013-06-05
CN103133668B CN103133668B (zh) 2016-06-29

Family

ID=48493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9829.8A Active CN103133668B (zh) 2011-11-24 2012-10-09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53817B2 (zh)
CN (1) CN103133668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547A (zh) * 2014-02-11 2015-08-12 格特拉格传动机构和齿轮工厂赫尔曼·哈根迈尔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轴向紧固环、轴承布置及其生产方法
CN105090462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CN106715971A (zh) * 2014-09-15 2017-05-24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布置在机动车的变速器和/或离合器区域中的导引器件
CN107869571A (zh) * 2016-09-26 2018-04-03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齿轮装置
CN108799421A (zh) * 2018-07-28 2018-11-13 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变速器及发动机
CN109695706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及双动力传动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10267B2 (en) * 2015-05-19 2017-1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etention arrangement for a rolling element bearing
CN107614939B (zh) * 2015-11-12 2020-02-07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润滑装置
JP6653191B2 (ja) * 2016-03-04 2020-02-2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潤滑構造
DE102016212601B3 (de) * 2016-07-11 2017-08-31 Magna powertrain gmbh & co kg Getriebe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848675B2 (ja) * 2017-05-18 2021-03-2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JP6705855B2 (ja) * 2018-03-14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JP6705856B2 (ja) 2018-03-14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US11519490B2 (en) * 2019-02-13 2022-12-06 Honda Motor Co., Ltd. Oil supply unit
JP7300940B2 (ja) * 2019-09-04 2023-06-30 明石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CN112096840B (zh) * 2020-09-15 2022-08-12 马鞍山福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光热发电用回转式减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120U (ja) * 1991-07-22 1993-02-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の潤滑装置
US5667036A (en) * 1996-05-21 1997-09-16 New Venture Gear, Inc. Lubrication system for transmissions
JP2004068850A (ja) * 2002-08-02 2004-03-04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軸支持機構
JP2008111539A (ja) * 2006-10-31 2008-05-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シャフトドライブ式の車両
WO2011101577A1 (fr) * 2010-02-17 2011-08-2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Organe de transmission equipee d'une pompe de fluide de lubrif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120U (ja) * 1991-07-22 1993-02-0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の潤滑装置
US5667036A (en) * 1996-05-21 1997-09-16 New Venture Gear, Inc. Lubrication system for transmissions
JP2004068850A (ja) * 2002-08-02 2004-03-04 Honda Motor Co Ltd 回転軸支持機構
JP2008111539A (ja) * 2006-10-31 2008-05-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シャフトドライブ式の車両
WO2011101577A1 (fr) * 2010-02-17 2011-08-25 Peugeot Citroën Automobiles SA Organe de transmission equipee d'une pompe de fluide de lubrification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547A (zh) * 2014-02-11 2015-08-12 格特拉格传动机构和齿轮工厂赫尔曼·哈根迈尔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轴向紧固环、轴承布置及其生产方法
CN104832547B (zh) * 2014-02-11 2018-01-09 格特拉格传动机构和齿轮工厂赫尔曼·哈根迈尔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轴承装置及形成轴承装置的方法
CN105090462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CN105090462B (zh) * 2014-05-22 2017-09-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CN106715971A (zh) * 2014-09-15 2017-05-24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布置在机动车的变速器和/或离合器区域中的导引器件
CN106715971B (zh) * 2014-09-15 2019-05-28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布置在机动车的变速器和/或离合器区域中的导引器件
CN107869571A (zh) * 2016-09-26 2018-04-03 株式会社椿本链条 齿轮装置
CN109695706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及双动力传动机构
CN108799421A (zh) * 2018-07-28 2018-11-13 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 变速器及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53817B2 (ja) 2014-07-16
JP2013113305A (ja) 2013-06-10
CN103133668B (zh)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3668A (zh)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US8523725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speed change mechanism
EP1865226B1 (en)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4620024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WO2014155934A1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US10920871B2 (en) Lubricating fluid supply structure of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1346554B (zh) 摩擦接合装置
JP5802379B2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整流板
CN106801739B (zh) 手动变速器供油器
CN103256377A (zh) 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US11007865B1 (en) Supplemental transmission assembly
CN101189443A (zh) 同步器的套筒花键结构
JP2003120795A (ja) 自動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US10520030B2 (en) Structure with bearing and bearing
CN101903684B (zh) 变速器
US20090194384A1 (en) Wet multi-plate clutch
CN101273211B (zh) 变速器的润滑构造
JP2007139070A (ja) 変速機
JP2010101399A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H0343518B2 (zh)
JP2008157266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21162136A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KR20090110990A (ko) 차량의 자동변속기용 오일가이드
JP3185507B2 (ja) 変速機の同期装置
JP2005233386A (ja) 自動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