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0462A - 变速器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90462A
CN105090462A CN201510171031.8A CN201510171031A CN105090462A CN 105090462 A CN105090462 A CN 105090462A CN 201510171031 A CN201510171031 A CN 201510171031A CN 105090462 A CN105090462 A CN 1050904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nt oil
circular arc
oil
transmission
gear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710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90462B (zh
Inventor
岩崎正明
高野知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090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0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90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90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其使被差速装置的齿圈扬起而移动的润滑油成为整齐的液流并送入旋转轴支撑部侧,能够适当地进行旋转轴支撑部的润滑。将通过差速装置的齿圈的旋转而被扬起的润滑油经由圆弧通道(7)送入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侧,将该润滑油通过供给油路(13)送入支撑差速装置的车轮轴的旋转轴的旋转轴支撑部(10),对供给油路(13)设置第一阶梯部(15)和第二阶梯部(16),减弱在供给油路(13)中流动的润滑油的流势并进行整流,将润滑油作为整齐的液流送入旋转轴支撑部(10)。

Description

变速器壳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装有车辆的差速装置的变速器壳体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手动变速器等变速器的车辆具有一体组装有该手动变速器和差速装置的变速器壳体。在这种变速器壳体中,作为用于润滑差速装置中的作为车轮轴的旋转轴与变速器壳体的旋转轴支撑部之间的润滑结构,构成为利用差速装置中的齿圈的旋转,在壳体内扬起成为蓄积于壳体内的下部空间中的状态的润滑油,使得被扬起的润滑油向差速装置的旋转轴(车轮轴)所通过的旋转轴支撑部侧移动,从而润滑该旋转轴支撑部周围。
而且,在上述变速器壳体之中,基于将被扬起的润滑油更适当地引导至旋转轴支撑部侧的目的,如专利文献1所示,已提出了从壳体内的上部空间侧起向旋转轴支撑部侧形成作为斜坡的槽的设计。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0992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设计中,被高速旋转的齿圈扬起并被送入壳体内的上部空间的润滑油伴随某种程度的流势而移动,即使从壳体内的上部空间进入到上述槽内,流势也不会减弱。因此,很多润滑油会偏离所述槽而未能到达旋转轴支撑部侧,存在未能发挥使润滑油成为整齐的液流并送入旋转轴支撑部侧的槽的作用的问题。此外,扬起的润滑油可能未充分被供给至差速装置的旋转轴(车轮轴)所通过的旋转轴支撑部侧(相对于差速装置的轴向的两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以使被差速装置的齿圈扬起而移动的润滑油成为整齐的液流并将其充分送入旋转轴支撑部侧作为课题,其目的在于能够适当进行旋转轴支撑部的润滑。
本发明就是考虑到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变速器壳体1收纳有:变速器,其对来自搭载于车辆的驱动机侧的旋转进行变速;以及差速装置4,其将来自所述变速器的旋转输出给左右车轮,所述变速器壳体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的下部空间中的与所述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下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油槽5,润滑油收纳于所述油槽5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旋转而扬起,在从所述油槽5侧起沿着所述齿圈6的外周部弯曲并到达所述变速器壳体1的上部侧的壳体外壁部8与对应于所述齿圈6的外周侧部而就位并沿着所述壳体外壁部8到达所述上部侧的肋9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油槽5连续且到达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的上部空间侧的大致圆弧状的圆弧通道7,通过所述齿圈6的旋转而从所述油槽5中扬起的润滑油经由所述圆弧通道7而能够向所述变速器壳体1内的上部空间侧送入,所述变速器壳体结构具有:引导凸部11,其位于所述圆弧通道7的出口附近,将从该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确定为一个方向;捕获部12,其是以挡住被所述引导凸部11确定了方向的润滑油的方式打开所述圆弧通道7的出口侧而成的阻隔壁,将该润滑油的流动的方向变更为沿着所述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以及供给油路13,其将流动的方向通过所述捕获部12而变为了所述旋转轴方向的润滑油引导向所述变速器壳体1的旋转轴支撑部10,该旋转轴支撑部10相对于所述齿圈6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侧方,所述供给油路13具有:第一阶梯部15,其与所述捕获部12连续,是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圆弧通道7的位置起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以及第二阶梯部16,其与所述第一阶梯部15连续,是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阶梯部15的位置起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
根据本发明,从圆弧通道侧送入的润滑油通过供给油路所具有的第一阶梯部和第二阶梯部这2个阶梯部,从而可获得如下的效果:该润滑油的流势变小,能够将润滑油作为统一的经过整流的液流送入旋转轴支撑部。由此,能够对旋转轴支撑部供给充分的润滑油,能够适当地进行包括旋转轴支撑部在内的差速装置整体的润滑。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圆弧通道7是在车辆前进时由于所述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旋转而被扬起的润滑油所通过的通道,所述引导凸部11是对由于所述齿圈6在所述车辆前进时的旋转而从所述圆弧通道7送入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方向确定的部分,所述捕获部12是接受被所述引导凸部11确定了流动方向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送出至所述供给油路13的部分。
通常在驾驶车辆的情况下,在前进时使用的方式压倒性居多。因而,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变速器壳体的内部将在车辆前进时被扬起的润滑油高效送入旋转轴支撑部,能够实现润滑油的合理使用。
此外,本发明优选构成为,在所述捕获部12上设有连通部14,该连通部14使从所述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不停顿地通过,能够在不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情况下使该润滑油通过,未被所述捕获部12变更流动方向而通过了所述连通部14的润滑油被送入具有与变速器的变速轴侧连通的给油孔23的油路24中。
根据该结构,将从圆弧通道送出到壳体内的上部空间内的润滑油不仅送入支撑差速装置的车轮轴即旋转轴的旋转轴支撑部,还将其作为润滑油送入支撑变速器的变速轴的部位,能够实现润滑油的有效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以配置有差速装置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变速器壳体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是通过沿着旋转轴方向的剖面表示组装有差速装置的部分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对来自圆弧通道的出口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方向确定的引导凸部的剖面处的端缘位置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接受从圆弧通道送出的润滑油的捕获部的剖面处的端缘位置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供给油路的第一阶梯部的剖面处的端缘位置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供给油路的第二阶梯部的剖面处的端面位置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一例中的壳体内部的说明图。
图8同样表示一例中的壳体内部,是以从壳体配合面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第一阶梯部和第二阶梯部的说明图。
图9是通过剖面表示图1中沿着X-X线的剖面位置上的圆弧通道壳体面与第一阶梯部的阶梯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通过剖面表示图1中沿着Y-Y线的剖面位置上的第一阶梯部与第二阶梯部的阶梯状态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变速器壳体;3:输出侧的变速轴支撑部;4:差速装置;5:油槽;6:齿圈;7:圆弧通道;8:壳体外壁部;9:肋;10:旋转轴支撑部;11:引导凸部;12:捕获部;13:供给油路;14:连通部;15:第一阶梯部;16:第二阶梯部;21:缩口油路;22:油路;23:给油孔;24:通道;A:壳体内的下部空间;B:壳体内的上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和图2以从壳体内方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如下部件,即支撑对来自车辆的驱动源的旋转进行变速的变速轴中的输入侧变速轴的变速轴支撑部2、支撑输出侧变速轴的变速轴支撑部3、以及收纳有从所述输出侧的变速器被传递旋转的差速装置4的部位。图中的标号1是变速器壳体,该变速器壳体1组装有作为手动变速器的变速器和差速装置。另外,变速器壳体1以图1和后述的图7所示的上下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大致为上下方向的方式搭载于车辆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变速器壳体1中,在支撑变速轴且具有差速装置4所处的凹处的壳体部分中,在作为壳体内的下部空间A的位置上设有油槽5,在该油槽5中收纳着润滑油。而且,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下部浸泡于在油槽5中蓄积的润滑油中,润滑油由于齿圈6旋转而被扬起。
差速装置4在车辆前进时和后退时的旋转方向不同,在本发明的变速器壳体1中,形成有圆弧通道7,其用于将由于车辆前进时旋转的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旋转(图1中的逆时针旋转)而扬起的润滑油送出到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圆弧通道7如图所示由槽构成,该槽形成于变速器壳体1的壳体外壁部8与位于比壳体外壁部8靠壳体内侧的位置上的肋9之间,形成该圆弧状通道7的壳体外壁部8是从油槽5侧起以沿着齿圈6的外周部的方式弯曲并到达壳体上部侧的大致圆弧状的部分,肋9在沿着差速装置4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上突出,且形成为对应于齿圈6的外周侧部而就位并沿着壳体外壁部8到达壳体上部B侧的大致圆弧状,通过壳体外壁部8和肋9使得圆弧通道7成为对应于齿圈6的外周部的形状的圆弧状(参照图3~图7)。
圆弧通道7是与油槽5连续的通道,由于齿圈6旋转(在前进状态下的旋转)而被扬起的润滑油从油槽5经由圆弧通道7而借助流势被送入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侧。
在本发明的变速器壳体结构中,为了将被送出到上部空间B侧的润滑油以液流整齐的状态高效地送入图2所示的作为差速装置4的车轮轴的旋转轴的旋转轴支撑部10,而进行了设计,该设计是由引导凸部11、捕获部12和供给油路13构成的。引导凸部11位于圆弧通道7的出口附近,是与圆弧通道7中的壳体外壁部8与肋9之间的壳体面(沿着与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表面)和壳体外壁部8的内表面成为一体的凸部分,通过将引导凸部11配置于圆弧通道7的出口附近,从而使得从圆弧通道7借助流势被送出的润滑油会接触到该引导凸部11。引导凸部11并非用于大幅扰乱所接触的润滑油的流动,而是将该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确定为朝向捕获部12的一个方向,从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接触引导凸部11,从而朝捕获部12被送出(参照图3、图4)。
图3~图6是将各剖面位置处的端缘重叠于壳体内表面而示出的,最前位是壳体配合面的位置。图3表现的是在差速装置的旋转轴方向上从壳体面突出的引导凸部11的最突出端处的端缘位置,图4表现的是从引导凸部11的最突出端靠向壳体面侧的部分处的端缘位置,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引导凸部11将从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确定为箭头C所示的方向、即捕获部12侧这一点。
捕获部12位于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并且被配置于被引导凸部11确定了方向的润滑油所到达的位置上,其在与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交叉的面上的形状为大致C字状(参照图4),是以能够挡住润滑油的方式打开圆弧通道7的出口侧而成的阻隔壁。而且,该捕获部12具有将所挡住的润滑油的流动的方向变更为沿着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的作用,将润滑油引导至通往旋转轴支撑部10的上述供给油路13。
捕获部12并非将从圆弧通道7送出的所有润滑油送出到供给油路13的阻隔壁,在与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剖面为大致C字状的捕获部12的上边缘部侧成为图3、7、8所示的被切除的状态,将该位置作为连通部14。连通部14使从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不停顿地通过,而不将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变更为供给油路13侧,使得该润滑油能够通过且如后所述地输送至变速轴支撑部3侧。
供给油路13是被捕获部12挡住而流动方向变更为差速装置的旋转轴方向的润滑油被送入的通道。而且,如上所述,润滑油进入该供给油路13从而被引导至旋转轴支撑部10。旋转轴支撑部10如图2所示,位于相对于齿圈6为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侧方的相离的位置上,而供给油路13被设置为润滑油凭借其液流本身的流势而到达旋转轴支撑部10。
由于车辆前进时的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旋转而扬起并通过圆弧通道7向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被引导凸部11变更为朝向捕获部12的一个方向,且该润滑油被该捕获部12挡住并被送入供给油路13,而润滑油的液流的流势处于即便经过了引导凸部11对流动方向的变更以及捕获部12对流动方向的变更仍在某种程度较强的状态。因此,在将供给油路13构成为单纯的斜坡而使润滑油完全凭借流势在该供给油路13中流动的情况下,润滑油的流动并不统一而存在偏离供给油路13的可能性。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中,在供给油路13上,从沿着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的上述圆弧通道7的位置侧起朝旋转轴支撑部10侧依次连续设置有第一阶梯部15和第二阶梯部16(参照图8),润滑油经过这两个连续的阶梯部而移动,从而减弱了液流的流势而被整流为统一的液流,使得被整流后的润滑油高效地朝向旋转轴支撑部10侧前进。
首先,第一阶梯部15与捕获部12连续,如图9所示形成为从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圆弧通道7的位置起沿着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该第一阶梯部15的里表面17形成为与旋转轴方向大致正交的表面。如上,第一阶梯部15形成为在沿着旋转轴方向的方向上具有纵深的凹处,而里表面17为与旋转轴方向大致正交的表面,因此即使润滑油借助流势流入该第一阶梯部15也会接触里表面17,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弱流势。另外,在图5中第一阶梯部15的位置处表现出该第一阶梯部15的剖面处的端缘。
第一阶梯部15在与从上述引导凸部11朝向捕获部12侧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的一侧与第二阶梯部16连续。如上,如图5和图8所示,第二阶梯部16在与被引导凸部11引导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大致相反的方向的一侧与第一阶梯部15连续,润滑油从第一阶梯部15移动至第二阶梯部16时其流势也会减弱。
第二阶梯部16与第一阶梯部15同样地形成为从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方向上的第一阶梯部15的位置(里表面17的位置)起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其以具备阶梯的方式与第一阶梯部15连续。而且,如图10所示,第二阶梯部16的里表面18使从第一阶梯部15流入第二阶梯部16的润滑油的流动改变为与旋转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沿着存在旋转轴支撑部10的壳体面的方向。如上,在第二阶梯部16朝旋转轴方向侧流动的润滑油的方向被里表面18改变,因此在该位置上流势也会减弱,润滑油在供给油路13内流动,从而其流势减弱而被整流。
通过图6的实线表现了第二阶梯部16处的剖面的端缘位置。如该图6所示,第二阶梯部16的里表面18本身形成为在第一阶梯部15侧存在某种程度的扩张的宽幅面19,进而在宽幅面19上连续有相对于该宽幅面19而宽度较窄的窄幅面20,通过宽幅面19和窄幅面20形成与旋转轴支撑部10相连的缩口油路21,被整流后的润滑油被引导至缩口油路21,从而在被更为正确地确定了方向的状态下流入旋转轴支撑部10。
如上所述,通过引导凸部11、捕获部12将从圆弧通道7送出的润滑油送入供给油路13,润滑油依次流过该供给油路13中的第一阶梯部15和第二阶梯部16,从而减弱该润滑油的流势并进行整流,然后将该整流后的润滑油送入旋转轴支撑部10,因此能够正确进行对旋转轴支撑部10的润滑。
如图7所示,在变速器壳体1上设有从壳体内的上部空间B起朝向变速轴支撑部2、3侧而向下倾斜的油路22,设置成使得未被上述捕获部12变更流动方向而通过了该捕获部12的连通部14的润滑油流入油路22。
而且,在上述油路22的润滑油流动方向的深处端设有给油孔23,该给油孔23以将润滑油送入变速轴支撑部3的方式与该变速轴支撑部3连通,并且同样设置有用于将润滑油送入变速轴支撑部2的通道24,流入油路22的润滑油通过给油孔23后到达变速轴支撑部3进行润滑,此外,通过了通道24的润滑油到达变速轴支撑部2进行润滑。如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中,不仅能够将润滑油送入支撑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的旋转轴支撑部10,还能够将其送入变速轴支撑部2、3的部位,实现了润滑油的有效使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从圆弧通道7侧送入的润滑油通过供给油路13所具有的第一阶梯部15和第二阶梯部16这两个阶梯部,从而可获得如下的效果:该润滑油的流势变小,能够将润滑油作为统一的经过整流的液流送入旋转轴支撑部10。由此,能够对旋转轴支撑部10供给充足的润滑油,能够适当进行对包括旋转轴支撑部10在内的差速装置4整体的润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中,圆弧通道7是由于车辆前进时的差速装置4的齿圈6的旋转而扬起的润滑油所通过的通道,引导凸部11是对由于齿圈6在车辆前进时的旋转而从圆弧通道7送入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方向确定的部分,捕获部12是接受被引导凸部11确定了流动方向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送出至供给油路13的部分。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变速器壳体1的内部将车辆前进时被扬起的润滑油高效送入旋转轴支撑部10,实现了润滑油的合理使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壳体1构成为,未被捕获部12变更流动方向而通过了连通部14的润滑油被送入油路24中,该油路24具有与变速器的变速轴侧连通的给油孔23。通过该结构,不仅能够将从圆弧通道7送出到变速器壳体1内的上部空间中的润滑油送入差速装置4的旋转轴支撑部10,还能将其作为润滑油送入支撑变速器的变速轴的部位,能够实现润滑油的有效使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和附图所述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3)

1.一种变速器壳体结构,变速器壳体收纳有:变速器,其对来自搭载于车辆的驱动机侧的旋转进行变速;以及差速装置,其将来自所述变速器的旋转输出给左右车轮,所述变速器壳体结构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下部空间中的与所述差速装置的齿圈的下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油槽,润滑油收纳于所述油槽内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差速装置的齿圈的旋转而扬起,
在从所述油槽侧起沿着所述齿圈的外周部弯曲并到达所述变速器壳体的上部侧的壳体外壁部与对应于所述齿圈的外周侧部而就位并沿着所述壳体外壁部到达所述上部侧的肋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油槽连续且到达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上部空间侧的大致圆弧状的圆弧通道,通过所述齿圈的旋转而从所述油槽中扬起的润滑油经由所述圆弧通道而能够向所述变速器壳体内的上部空间侧送入,
所述变速器壳体结构具有:
引导凸部,其位于所述圆弧通道的出口附近,将从该圆弧通道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确定为一个方向;
捕获部,其是以挡住被所述引导凸部确定了方向的润滑油的方式打开所述圆弧通道的出口侧而成的阻隔壁,将该润滑油的流动的方向变更为沿着所述差速装置的旋转轴方向;以及
供给油路,其将流动的方向通过所述捕获部而变为了所述旋转轴方向的润滑油引导向所述变速器壳体的旋转轴支撑部,该旋转轴支撑部相对于所述齿圈位于所述旋转轴方向的侧方,
所述供给油路具有:
第一阶梯部,其与所述捕获部连续,是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圆弧通道的位置起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以及
第二阶梯部,其与所述第一阶梯部连续,是从所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阶梯部的位置起沿着所述旋转轴方向具有纵深的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弧通道是在车辆前进时由于所述差速装置的齿圈的旋转而被扬起的润滑油所通过的通道,
所述引导凸部是对由于所述齿圈在所述车辆前进时的旋转而从所述圆弧通道送入的润滑油的流动进行方向确定的部分,
所述捕获部是接受被所述引导凸部确定了流动方向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送出至所述供给油路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捕获部上设有连通部,该连通部使从所述圆弧通道送出的润滑油不停顿地通过,能够在不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情况下使该润滑油通过,
未被所述捕获部变更流动方向而通过了所述连通部的润滑油被送入具有与变速器的变速轴侧连通的给油孔的油路中。
CN201510171031.8A 2014-05-22 2015-04-13 变速器壳体结构 Active CN105090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6577A JP6140649B2 (ja) 2014-05-22 2014-05-22 変速機ケース構造
JPJP2014-106577 2014-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0462A true CN105090462A (zh) 2015-11-25
CN105090462B CN105090462B (zh) 2017-09-01

Family

ID=54571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71031.8A Active CN105090462B (zh) 2014-05-22 2015-04-13 变速器壳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40649B2 (zh)
CN (1) CN1050904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2127A (zh) * 2017-03-27 2018-10-16 爱信Ai株式会社 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3636B (zh) * 2020-10-27 2022-06-1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燃气轮机用大滑油流量中央传动壳体
CN112483635B (zh) * 2020-10-27 2022-06-1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燃气轮机用大滑油流量中央传动机构
WO2024018963A1 (ja) * 2022-07-21 2024-01-25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517A (zh) * 2003-12-19 2005-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JP2009257519A (ja) * 2008-04-18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の流体通路構造
US20100245010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Denso Corporation Terminal structure of coil device
JP2010242783A (ja) * 2009-04-01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3133668A (zh) * 2011-11-24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JP2013113352A (ja) * 2011-11-28 2013-06-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変速装置のオイル供給機構
CN103363080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9049B2 (ja) * 2011-11-22 2015-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オイルガタープレ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29517A (zh) * 2003-12-19 2005-06-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JP2009257519A (ja) * 2008-04-18 2009-11-05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装置の流体通路構造
US20100245010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Denso Corporation Terminal structure of coil device
JP2010242783A (ja) * 2009-04-01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3133668A (zh) * 2011-11-24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润滑油供给结构
JP2013113352A (ja) * 2011-11-28 2013-06-10 Daihatsu Motor Co Ltd 変速装置のオイル供給機構
CN103363080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2127A (zh) * 2017-03-27 2018-10-16 爱信Ai株式会社 变速器
CN108662127B (zh) * 2017-03-27 2021-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90462B (zh) 2017-09-01
JP6140649B2 (ja) 2017-05-31
JP2015222106A (ja) 2015-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90462A (zh) 变速器壳体结构
CN102472381B (zh) 润滑油收集引导器具
US20150219160A1 (en) End Cap, and Linear Guide Device Including the End Cap
CN101358644A (zh) 张紧器杆
CN104895932A (zh) 圆锥滚子轴承
CN201786929U (zh) 滚珠花键装置
CN102646908B (zh) 一种耐磨同轴旋转电连接器
EP1956272B1 (en) Gear unit and lubricating oil splash preventing method
CN206972767U (zh) 一种带密封结构的导电轴承
CN103234017A (zh) 一种齿轮箱离合器
KR101855721B1 (ko) 자동변속기의 윤활장치
CN203176287U (zh) 一种滚珠丝杠副
JP6263373B2 (ja) デフケース
JP5967233B2 (ja) ボール螺子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227417B2 (ja) 車両用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KR101640343B1 (ko) 등속 조인트
CN211599470U (zh) 一种新型减速机齿轮
CN204083201U (zh) 润滑防磨损拨叉
CN102837738B (zh) 转向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2207189A (zh) 一种轿车变速器润滑结构
CN203248648U (zh) 一种齿轮箱离合器
CN104006133A (zh) 一种滚珠丝杠副
CN2924180Y (zh) 外循环滚珠螺帽
CN103847922A (zh) 自行车变速器引线导向机构
CN205136575U (zh) 球型储油腔导出润滑油的拨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