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3080A -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3080A
CN103363080A CN2013101064400A CN201310106440A CN103363080A CN 103363080 A CN103363080 A CN 103363080A CN 2013101064400 A CN2013101064400 A CN 2013101064400A CN 201310106440 A CN201310106440 A CN 201310106440A CN 103363080 A CN103363080 A CN 103363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pipe
pipe position
holding part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64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3080B (zh
Inventor
太田浩司
茂木诚一
河合则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3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3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能够可靠地供给润滑油且能够抑制管的损伤。第3管部位(49)在第1管部位侧端部(49a)与第2管部位侧端部(49b)之间具有弯折部(49c)。在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在位于弯折部(49c)的上游侧且与第3管部位(4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保持部(73),并且在位于弯折部(49c)的下游侧且与第3管部位(4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2保持部(74)。至少在第3管部位(49)的对应于第1保持部(73)的位置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1)、以及第3管部位(49)的对应于第2保持部(74)的位置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2)中的距离较短的一方设有用于向轴供给油的油孔(49d)。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油泵对齿轮等进行润滑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润滑装置中,经由配置在变速器箱体内的引导管将从油泵供给的润滑油供给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
该引导管的一端固定于收纳前进后退切换装置的左侧箱体,该引导管从左侧箱体向收纳变矩器的右侧箱体侧延伸,然后,向上方弯折,进而从右侧箱体侧向左侧箱体侧延伸设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5109号公报
已知像这样将管配置于变速器箱体内并经由管使从油泵供给的润滑油到达应供给的部位的技术,但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润滑装置中,当油泵运转而使得液压上升时,导致引导管摆动,有可能难以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应供给的位置。并且,当引导管摆动使,有可能由于与箱体的接触而导致引导管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供给润滑油且能够抑制管的损伤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的润滑装置,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具备:油泵(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油泵44);箱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箱体11),其具有第1箱体和第2箱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箱体11A、1IB)以收纳旋转体;以及管(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润滑管46),其用于向所述旋转体供给润滑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管具有:第1管部位(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管部位47),其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一端47a)与所述油泵连接,其另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端47b)朝向所述第2箱体侧延伸;第2管部位(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管部位48),其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一端48a)位于所述第2箱体侧,其另一端(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端48b)位于从所述第2箱体离开的方向;以及第3管部位(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3管部位49),其连结所述第1管部位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管部位的一端,并沿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壁面70)延伸,所述管将从所述油泵供给的所述润滑油从所述第1管部位经由所述第3管部位供给至所述第2管部位,所述第3管部位具有弯折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弯折部49c),在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内壁面70),在位于所述弯折部的上游侧且与所述第3管部位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保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保持部73),并且在位于所述弯折部的下游侧且与所述第3管部位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2保持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保持部74),至少在下述距离中的距离较短的一方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旋转体供油的油孔(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油孔49d):所述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所述第1保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距离(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距离L1);以及所述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距离(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距离L2)。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中,以剖视观察呈V字状或研钵状的方式形成有锥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锥面76、77),以便支承所述第3管部位。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油孔朝向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开口,在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的与从所述油孔供给的所述润滑油接触的排出位置形成有导油槽(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导油槽79),该导油槽从所述油孔的排出位置朝向构成变速机构的作为所述旋转体的轴而延伸。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旋转体由构成变速机构的多个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主轴MS1、第2主轴MS2等)构成,所述油孔用于向所述多个轴中的在铅直方向的下部具有其他轴的轴(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倒车轴RS)供给所述润滑油。
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在凸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凸部75)形成有所述锥面,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接合面(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接合面X)相同的高度,所述接合面是所述第1箱体与第2箱体相接合的接合面。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即使在当油泵运转时液压上升的状态下,由于第3管部位被在第2箱体的壁面形成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固定,因此也可以在不设置撑条的情况下抑制第3管部位的移位,由此能够抑制管的损伤。
另外,至少在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第1保持部的位置与弯折部之间的距离、和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第2保持部的位置与弯折部之间的距离中的距离较短的一方设有用于向旋转体供给润滑油的油孔,换而言之,在移位较小的一方设有油孔,因此,能够提高润滑油的排出位置的精度,从而能够可靠地供给润滑油。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即使在液压上升的状态下,也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第3管部位。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通过朝向导油槽排出润滑油,能够更加可靠地向轴供给润滑油。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从被精度最高地控制位置的油孔向在铅直方向的下部具有其他轴的轴供给润滑油,由此,能够借助重力高效地将润滑油供给至位于更靠下部的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润滑装置的机动车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a)是从内部观察第1箱体和变速机构的图,(b)是从内部观察第2箱体的图。
图2是变速器箱体的内部的润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支承润滑管的第2箱体的内壁面的俯视图。
图4是保持润滑管的第1保持部周围的纵剖视图。
图5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变速器(动力传递机构);
11:变速器箱体(箱体);
11A:第1箱体;
11B:第2箱体;
44:油泵;
46:润滑管(管);
47:第1管部位;
47a:第1管部位的一端;
47b:第1管部位的另一端;
48:第2管部位;
48a:第2管部位的一端;
48b:第2管部位的另一端;
49:第3管部位;
49c:弯折部;
49d:油孔;
73:第1保持部;
74:第2保持部;
75:凸部;
76、77:锥面;
79:导油槽;
L1:对应于第1保持部的位置与弯折部之间的距离;
L2:对应于第2保持部的位置与弯折部之间的距离;
RS:倒车轴(轴);
X:接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动力传递机构(以下称作变速器)的润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动车用的变速器10在由第1箱体11A、第2箱体11B以及侧罩11C形成的变速器箱体11的内部配置有变速机构和未图示的马达,所述变速机构由以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旋转轴线的第1主轴MS1、第2主轴MS2、惰轴IS、中间轴CS、倒车轴RS以及差速装置D构成。未图示的马达以与该变速机构相邻的方式配置在该变速机构与侧罩11C之间。并且,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该变速器10配置成,使纸面的上下成为铅直方向上的上下方向,并且,将纸面的左右设为前后方向,使差速装置D侧成为前方,使倒车轴侧成为后方。因此,各轴的旋转轴线成为车辆的车宽方向。
来自未图示的发动机和/或马达的动力从第1主轴MS1输入,且构成为能够输出至中间轴CS。另外,构成为,输入到第1主轴MS1的动力也能够经由惰轴IS输入到第2主轴MS2,并且构成为,输入到第2主轴MS2的动力能够输出至中间轴CS。此外,构成为,输入到第1主轴MS1的动力也能够传递至倒车轴RS,从而构成为能够从倒车轴RS经由惰轴IS、第2主轴MS2输出至中间轴CS。另外,在各轴上设有用于切换齿轮与齿轮的啮合的换档件,从而能够实现齿轮的选择和动力传递路径的切换。传递至中间轴CS的动力被输入到差速装置D,从而输出至未图示的车轮。
在变速器箱体11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储存兼作润滑用和马达的冷却用的油的储油箱12,储存于储油箱12的油经由在变速器箱体11内设置的机油滤清器50进而通过吸油管42而向安装于第1箱体11A的上部的油泵44流动。
在油泵44,与吸油管42不同的润滑管46及连结管43分别与油泵44的第2箱体11B侧及侧罩11C侧连接,油通过润滑管46而供给至各轴、齿轮的啮合部等,并且通过连结管43而供给至未图示的马达。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连结管43的一端与油泵44连接,连结管43的另一端与侧罩11C连接,将从油泵44供给的油经由连结管43供给至侧罩11C,并从侧罩11C供给至未图示的马达。另外,也可以在连结管43设置油孔,从连结管也向未图示的马达供油。
润滑管46具有:第1管部位47,其一端47a与油泵44连接,另一端47b朝向第2箱体11B侧延伸;第2管部位48,其一端48a位于第2箱体11B侧,另一端48b位于从第2箱体11B离开的方向;以及第3管部位49,其连结第1管部位47的另一端47b和第2管部位48的一端48a,并且沿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延伸。第2管部位48的另一端48b固定于第1箱体11A,在油泵44停止中,润滑管46被第1管部位47的一端47a和第2管部位48的另一端48b支承。
第3管部位49在第1管部位侧端部49A处与第1管部位47的另一端47b连接,第3管部位49在第2管部位侧端部49b与第2管部位48的一端48a连接。在第3管部位49的第1管部位侧端部49a与第2管部位侧端部49b之间形成有弯折部49c,该弯折部49c自第1管部位侧端部49a起在与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平行的平面内弯折,油的流动方向在弯折部49c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
在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上,如图1的(b)和图3所示,在位于弯折部49c的上游侧的第1管部位侧端部49a附近且与第3管部位4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保持部73,并且在位于弯折部49c的下游侧的第2管部位侧端部49b附近且与第3管部位4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2保持部74。
如图5所示,第1及第2保持部73、74在从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朝向第1箱体11A侧突出的凸部75形成有剖视观察呈研钵状的锥面76、77。如图5的实线所示,在组装变速器10时,在该第1保持部73与第3管部位49之间、以及第2保持部74与第3管部位49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隙T,两者成为非接触状态。另一方面,在组装完变速器10后,一旦使油泵44运转,则第3管部位49受到在第1管部位47中流过的油的排出压力而向第2箱体11B侧移位,从而成为始终接触状态,在油泵44的运转过程中,第3管部位49在被第1保持部73保持的同时也被第2保持部74保持。此时,如图5的虚线所示,第3管部位49被第1及第2保持部73、74的锥面76、77在两点处进行保持而被定位,由此,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振动和行驶时的车体振动所引起的润滑管46的磨损,并且能够保证可靠的润滑。另外,关于润滑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
通过像这样利用第1和第2保持部73、74的两处位置来保持第3管部位49,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以一处位置来保持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第3管部位49的倾斜和倒伏。
将构成第1和第2保持部73、74的凸部75的高度设定得比图4所示的第1箱体11A与第2箱体11B相接合的接合面X的高度稍低,例如低几毫米左右。这样,通过以成为比接合面X的高度稍低的方式使凸部75的高度错开,由此,在磨削接合面X时,能够防止凸部75被磨削。另外,也可以将凸部75的高度设定为与第1箱体11A和第2箱体11B的接合面X的高度相同的高度。通过设定为相同的高度,能够与接合面X同时地进行加工。
如图3所示,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1比第2保持部74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2短,在作为距弯折部49c的距离较短的一方的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以朝向第2箱体11B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油孔49d。从该油孔49d供给的油沿着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被供给至需要润滑的轴当中的位于变速器箱体11内的最上部的倒车轴RS。沿着内壁面70供给至倒车轴RS的油经由支承倒车轴RS的轴承,因此能够对轴承进行油润滑。
关于油孔49d以外的油孔,可以在第3管部位49的任意位置设置,也可以不设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距弯折部49c的距离较长的一方的第2保持部74与弯折部49c之间也形成有油孔49e。另外,也在第2管部位48形成有多个油孔,油从这些油孔供给至构成变速机构的各轴、齿轮的啮合部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组装完变速器10后,在油泵44运转过程中,第3管部位49被在第1管部位47中流过的油的排出压力向第2箱体11B侧推压,第3管部位49在被第1保持部73保持的同时也被第2保持部74保持,因此,无需使用撑条或螺栓等就可以将润滑管46固定至第2箱体11B。由此,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和行驶时的车体振动所引起的润滑管46的磨损,因此,当为了防止润滑管46的损伤而确定该润滑管46的壁厚时,能够使润滑管46的壁厚较薄,从而能够降低润滑管46的重量和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不使用撑条和螺栓等,从而能够在削减部件数量的同时缩减组装工时数。
另外,通过在第3管部位49形成弯折部49c,能够比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更加可靠地抑制第3管部位49的移位。另外,利用第1和第2保持部73、74固定第3管部位49,并使从弯折部49c至第1保持部73的距离比从弯折部49c至第2保持部74的距离短,由此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抑制距离较短的部分的移位。
另外,由于油孔49d设在作为距弯折部49c的距离较短的一方的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因此,油孔49d具有非常高的位置精度,从而能够可靠地对必要部位进行润滑。并且,由于将油从该油孔49d供给至需要润滑的轴当中的位于变速器箱体11内的最上部的倒车轴RS,因此,通过将油从位置精度最高的油孔供给至最不易因齿轮的旋转等而使油飞散到的部分,能够实现可靠的润滑。再有,由于供给至倒车轴RS的润滑油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从倒车轴RS供给至其它的轴,因此能够进行最佳润滑。
另外,在变速器箱体11内,虽然油泵轴存在于比倒车轴RS靠上方的位置,但由于油泵轴借助油泵44进行自润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0中,需要外在的润滑供给的轴当中的位于最上部的轴是倒车轴RS。
此外,如图1的(b)和图3所示,优选的是,在从油孔49d排出的油与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接触的排出位置,形成有延伸至倒车轴RS的导油槽79。通过像这样从油孔49d朝向导油槽79喷油,能够更加可靠地向倒车轴RS和倒车轴RS的轴承供给油。另外,导油槽79并不限于一体地形成于第2箱体11B的内壁面70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作为分体部件安装于内壁面70。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油从油孔49d供给至需要润滑的轴当中的位于变速器箱体11内的最上部的倒车轴RS,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在铅直方向的下部具有其他轴的轴,可以向任意的轴供油。如果是在铅直方向的下部具有轴线的轴,能够借助重力将润滑油高效地供给至位于更靠下部的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形、改良等。
形成于凸部75的锥面76、77并不限于剖视观察呈研钵状,也可以形成为剖视观察呈V字状。
另外,在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设置的油孔并不限于一处,也可以设置两处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1比第2保持部74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2短,但也可以构成为第2保持部74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2比第1保持部73与弯折部49c之间的距离L1短。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在作为距弯折部49c的距离较短的一方的第2保持部74与弯折部49c之间形成油孔即可。

Claims (5)

1.一种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具备:
油泵;
箱体,其具有第1箱体和第2箱体并收纳旋转体;以及
管,其用于向所述旋转体供给润滑油,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管具有:
第1管部位,其一端与所述油泵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2箱体侧延伸;
第2管部位,其一端位于所述第2箱体侧,另一端位于从所述第2箱体离开的方向;以及
第3管部位,其连结所述第1管部位的另一端与所述第2管部位的一端,并沿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延伸,
所述管将从所述油泵供给的所述润滑油从所述第1管部位经由所述第3管部位供给至所述第2管部位,
所述第3管部位具有弯折部,
在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在位于所述弯折部的上游侧且与所述第3管部位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1保持部,并且在位于所述弯折部的下游侧且与所述第3管部位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2保持部,
至少在下述距离中的距离较短的一方设置有用于向所述旋转体供油的油孔:所述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所述第1保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3管部位的对应于所述第2保持部的位置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中,以剖视观察呈V字状或研钵状的方式形成有锥面,以便支承所述第3管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孔朝向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开口,
在所述第2箱体的壁面的与从所述油孔供给的所述润滑油接触的排出位置形成有导油槽,
该导油槽从所述油孔的排出位置朝向构成变速机构的作为所述旋转体的轴而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由构成变速机构的多个轴构成,
所述油孔用于向所述多个轴中的在铅直方向的下部具有其他轴的轴供给所述润滑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在凸部形成有所述锥面,
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设定为与接合面相同的高度,所述接合面是所述第1箱体与第2箱体相接合的接合面。
CN201310106440.0A 2012-03-30 2013-03-29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Active CN103363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2934A JP5410562B2 (ja) 2012-03-30 2012-03-30 動力伝達機構の潤滑装置
JPJP2012-082934 2012-03-30
JP2012-082934 2012-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3080A true CN103363080A (zh) 2013-10-23
CN103363080B CN103363080B (zh) 2016-01-13

Family

ID=49365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6440.0A Active CN103363080B (zh) 2012-03-30 2013-03-29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10562B2 (zh)
CN (1) CN1033630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0462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2520B (zh) * 2017-07-03 2023-04-07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润滑喷管总成
JP6968496B2 (ja) * 2017-08-31 2021-11-1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取付構造
JP7236399B2 (ja) * 2020-01-15 2023-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353A (ja) * 1989-06-20 1991-02-01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ケース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00035109A (ja) * 1998-07-21 2000-02-02 Fuji Heavy Ind Ltd 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200975474Y (zh) * 2006-10-21 2007-11-14 山西大同齿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箱总成强制润滑系统
CN101082273A (zh) * 2007-07-02 2007-12-05 贾云龙 抽油机减速箱喷淋式润滑装置
GB2518164A (en) * 2013-09-11 2015-03-18 Caterpillar Shrewsbury Ltd Lubr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9659A (ja) * 1990-12-30 1992-09-04 Suzuki Motor Corp ミッション潤滑装置
JP2912542B2 (ja) * 1994-02-18 1999-06-28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オイル循環装置
JP4045610B2 (ja) * 1997-01-31 2008-0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JP2007009947A (ja) * 2005-06-28 2007-01-1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のミッション潤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4353A (ja) * 1989-06-20 1991-02-01 Nissan Motor Co Ltd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ケース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00035109A (ja) * 1998-07-21 2000-02-02 Fuji Heavy Ind Ltd 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200975474Y (zh) * 2006-10-21 2007-11-14 山西大同齿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箱总成强制润滑系统
CN101082273A (zh) * 2007-07-02 2007-12-05 贾云龙 抽油机减速箱喷淋式润滑装置
GB2518164A (en) * 2013-09-11 2015-03-18 Caterpillar Shrewsbury Ltd Lubr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0462A (zh) * 2014-05-22 2015-11-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CN105090462B (zh) * 2014-05-22 2017-09-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壳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3080B (zh) 2016-01-13
JP2013213515A (ja) 2013-10-17
JP5410562B2 (ja) 2014-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19274B (zh) 带有差速器润滑的车桥组件
JP596656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3646498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潤滑装置
CN103363080A (zh)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KR102039592B1 (ko) 수직 2단으로 인접한 기어트레인들의 윤활장치
CN107314100A (zh) 一种具有新型润滑结构的纯电动汽车变速器
CN105074285A (zh) 变速器的润滑构造
CN101749410A (zh) 动力传递设备的油供应机构
CN102135172B (zh) 可转动轴的润滑装置
JP2013224720A5 (zh)
CN102494115A (zh) 城轨交通车辆用齿轮箱主动齿轮轴轴承润滑结构
CN101956812A (zh) 大型齿轮箱焊接箱体新型轴承润滑机构
CN102691781A (zh) 动力传递箱润滑装置
CN201818771U (zh) 带轴承润滑油路的变速箱
EP2148114A1 (en) Lubricat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20180202331A1 (en) Automotive driveline unit housing with lubricant feed passage and flow restrictor
CN101634361B (zh) 润滑装置
CN103322174B (zh)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CN203082191U (zh) 用于电动汽车变速箱的润滑系统
JP2020186761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5048890A (ja) 車両用差動歯車装置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CN106838287B (zh) 一种变速箱油路
CN106246887A (zh) 双离合混合动力变速器润滑结构
JP2015145719A (ja) 変速機のベアリング潤滑構造
JP2017116004A (ja) 車両用オイルレシー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