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3664A -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3664A
CN103133664A CN 201210410328 CN201210410328A CN103133664A CN 103133664 A CN103133664 A CN 103133664A CN 201210410328 CN201210410328 CN 201210410328 CN 201210410328 A CN201210410328 A CN 201210410328A CN 103133664 A CN103133664 A CN 103133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reathing pipe
speed changer
space
midfeat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1041032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3664B (zh
Inventor
高桥匠
萩庭正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3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3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3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通气结构,能够确保设置有变速器的发动机室内的布局自由度,并能够防止壳体内的油从通气管喷出。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具备:贯穿在变速器(1)的壳体(5)安装的换档罩(2)的通气管(71);将换档罩(2)的内部和壳体(5)的内部连通的连通部(76);从换档罩(2)内通向壳体(5)外部的排出口(78);及中间壁(73),其将换档罩(2)的内部划分成配置有倒档锁定机构(42)和连通部(76)的倒档锁定室(75)以及配置有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和排出口(78)的通气室(77)这两个室,倒档锁定室(75)与通气室(77)仅在中间壁(73)以外的部分连通。由此形成了壳体(5)内的油难以直接到达通气管(70)的结构。

Description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变速器的壳体内的通气的通气结构。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车辆的变速器(变速箱)中,在壳体内收纳有旋转轴和齿轮等变速机构的构成部件。在这样的变速器中设置有用于调整壳体内的温度或压力的通气结构。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该通气结构构成为,通过在壳体设置贯穿孔或者设置与外部连通的管(通气管),来进行壳体内的通气。
在变速器的壳体内,与变速机构一同收纳有油(润滑油)。并且,在具有自然循环式的润滑结构的变速器中,该油被齿轮等旋转体溅起而供给至壳体内的各部分。因此,特别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溅起的油的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通气结构中,根据设置贯穿孔或管的位置或方向等的条件,高温高压的油可能从贯穿孔或管喷出至壳体的外部。因此,需要将通气结构的贯穿孔或管设置在不会使在壳体内溅起的油喷出的位置。
在现有的手动变速器(手排档变速箱)中,作为上述那样的通气结构,采用下述这样的结构:直接将通气管设置于收纳输入轴和输出轴等旋转轴或、用于设定各变速档的齿轮系等的变速器壳体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在变速器壳体内被搅拌的油难以从通气管的进气端被吸入,将通气管配置在变速器壳体的上端部或其附近,并且,设置成使通气管的轴向朝向上下方向(纵向)。可是,如果在变速器壳体的上端部或其附近沿纵向设置通气管,则会成为通气管的排气端延伸至比变速器壳体的上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因此,需要在发动机室内的较高位置确保通气管用的空间。但是,在发动机室内、特别是在高度方向上存在空间的限制,因此,通气管容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因此,存在导致发动机室内的布局自由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46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的通气结构,通过实现在变速器的壳体设置的通气管的配置结构的最优化,能够确保发动机室内等的布局自由度,并且能够防止壳体内的油从通气管喷出。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为一种变速器的通气结构,所述变速器(1)具备:变速器(1)的壳体(5);输入轴(10)和输出轴(12),它们设置在壳体(5)内;齿轮系,其由在输入轴(10)与输出轴(12)之间设置的多个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20~25、26~31)构成;同步装置(32~34),它们用于使驱动齿轮或从动齿轮(20~25、26~31)与输入轴(10)或输出轴(12)同步;轴部件(44),其设置成从壳体(5)的外部向内部延伸,并且通过绕轴线转动来传递对同步装置(32~34)的操作;锁定机构(42),其包括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靠轴部件(44)侧的卡合部(45、45a)卡脱自如的限制部件(46)、以及使该限制部件(46)工作的致动器(47),所述锁定机构在预定的条件下限制轴部件(46)的转动范围;以及罩部件(2),其安装在壳体(5)的外侧,用于收纳锁定机构(42)的卡合部(45a)和限制部件(46),在所述变速器(1)中,所述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具备:通气管(71),其贯穿罩部件(2),所述通气管的一个开口端(71a)配置在罩部件(2)的内部,所述通气管的另一开口端(71b)配置在罩部件(2)和壳体(5)的外部;连通部(76),其将罩部件(2)的内部和壳体(5)的内部连通;排出部(78),其设在罩部件(2)内的底部(77a),并与壳体(5)的外部相通;以及中间壁(73),在罩部件(2)的内部,所述中间壁将第1空间(75)和第2空间(77)之间隔开,在所述第1空间(75)配置有卡合部(45a)和连通部(76),在所述第2空间(77)配置有通气管(71)的一个开口端(71a),第1空间(75)和第2空间(77)在中间壁(73)以外的部分连通。
本发明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为下述这样的结构:将通气管设置于罩部件,经由罩部件的内部进行变速器的壳体内的通气,该罩部件安装于变速器的壳体并收纳变速操作机构的构成部件等而成。因此,由于具备朝与变速器的壳体内不同室的罩部件内开口的通气管,因此,无需将通气管配置在变速器的最上端或其附近、或者在壳体内设计复杂的迷宫结构,就能够形成壳体内的油(润滑油)难以直接到达通气管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通气结构中构成为,在罩部件的内部设置中间壁,该中间壁夹设在第1空间与第2空间之间,在所述第1空间配置有限制部件与轴部件侧卡合的卡合部及与壳体内连通的连通部,在所述第2空间配置有将通气管的开口端与壳体的外部连通的排出部,第1空间和第2空间在该中间壁以外的部分连通。由此,由于设置锁定机构的空间与设置通气结构的空间被中间壁隔开,因此,锁定机构的构成部件的布局不受通气管限制。并且,即使当在壳体内飞散的油从连通部进入到罩部件内时,由于该油被中间壁拦截,因此能够抑制油到达通气管。因此,能够防止油从通气管喷出。
另外,在上述的通气结构中,可以构成为,中间壁(73)立起设置在连通部(76)与通气管(71)的一个开口端(71a)之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通气管(71)的一个开口端(71a)朝向中间壁(73)沿横向开口或沿横向倾斜地开口。
根据该结构,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壁能够防止从连通部进入到罩部件内的油被吸入到通气管,因此,能够沿横向设置或沿横向倾斜地设置通气管。由此,能够将通气管的高度位置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防止通气管与在罩部件周围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另外,能够提高设置变速器的发动机室内等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在上述的通气结构中,可以构成为,在中间壁(73)的端部(73a)与限制部件(46)之间形成有将第1空间(75)和第2空间(77)连通的间隙(79),在限制部件(46)设有突起状的肋(46a),当限制部件(46)与卡合部(45a)未卡合时,肋(46a)位于从间隙(79)退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当限制部件(46)与卡合部(45a)卡合时,肋(46a)配置于间隙(79)。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中间壁的端部与限制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能够使壳体内的空气经由该间隙向配置有通气管的第2空间侧逃逸。而且,由于构成为,当限制部件与卡合部卡合时,限制部件的肋配置在中间壁的端部与限制部件之间的间隙处,因此,能够抑制从壳体内通过该间隙而进入的油向第2空间侧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油被吸入到通气管。
另外,在上述的通气结构中,可以构成为,连通部(76)设在第1空间(75)内的位于轴部件(44)的附近的位置,排出部(78)设在第2空间(77)内的底部(77a)的位于通气管(71)的一个开口端(71a)的附近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与壳体内连通的连通部设在轴部件的附近,能够利用壳体内的从连通部进入到罩部件内的油对轴部件或限制部件进行润滑。另外,通过将排出部设在通气管的开口端的附近,即使在从连通部进入到罩部件内的油万一流入到罩部件内的底部并到达通气管的开口端附近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该油从排出部排出至外部,因此也能够防止将油吸入到通气管。
另外,在上述的通气结构中,可以构成为,罩部件(2)被安装在壳体(5)的比变速器(1)的最上端靠下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设于罩部件的通气管收纳在比变速器的最上端低的位置,因此,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较高位置的其他部件的配置不会受该通气管的限制。
并且,对于上述括号内的标号,是将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元件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而示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通过实现通气管相对于变速器的壳体的配置结构的最优化,能够确保发动机室内等的布局自由度,并能够防止壳体内的油从通气管喷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的变速器(手排档变速箱)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变速器中设置的变速操作机构的图。
图3是示出变速器壳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的图,并且是示出换档罩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的图,并且是示出换档罩的内部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倒档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图6(a)是示出锁定臂与选档凸轮未卡合的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锁定臂与选档凸轮卡合的状态的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的图,并且是示出换档罩的内部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设置于锁定臂的肋的动作的图,图8(a)是示出锁定臂与选档凸轮未卡合的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锁定臂与选档凸轮卡合的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变速器;2:换档罩(罩部件);4:盖体;5:变速器壳体;7:离合器壳体;10:输入轴;12:输出轴;14:倒车轴;15: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32:1-2速同步装置;33:3-4速同步装置;34:5-6速同步装置;37:差速装置;38、39:驱动轴;40:变速操作机构;40a:选档机构;40b:换档机构;41:换档选择轴;42:倒档锁定机构(锁定机构);43:选档杆;44:选速杆(轴部件);45:选档凸轮;45a:卡合部;46:锁定臂(限制部件);46a:肋;47:螺线管(致动器);47a:主体部;47b:柱塞;48:动力传递部;49:旋转轴;51:换档杆;52:档位杆;53:动力传递部;54:换档部件;55:互锁部件;56:1-2速换档拨叉;57:1-2速换档片;58:1-2速换档拨叉轴;59:3-4速换档拨叉轴;60:3-4速换档拨叉;61:3-4速换档片;62:5-6速换档拨叉轴;63:5-6速换档拨叉;64:5-6速换档片;65:倒档换档片;66:倒档换档杆;67:倒档拨叉;68:倒档拨叉轴;70:通气结构;71:通气管;71a:进气端(一个开口端);71b:排气端(另一开口端);72:帽;72b:排气口;73:中间壁;73a:末端部;75:倒档锁定室(第1空间);76:连通部;77:通气室(第2空间);77a:底部;78:排出口(排出部);79: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通气结构的手排档变速箱(手动变速器)的主剖视图。图1所示的手排档变速箱(以下,记作“变速器”)1为搭载于车辆的变速器,构成为对来自发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至驱动轮(未图示)。该变速器1具备:在变速器壳体5内被支承成能够旋转自如的输入轴(主轴)10和输出轴(副轴)12;以及固定于变速器壳体5的倒车轴(惰轴)14。输入轴10、输出轴12以及倒车轴14以预定的间隔配置成互相平行。另外,在曲轴11与输入轴10之间设有离合器机构8,该离合器机构8收纳于离合器壳体7。由于离合器机构8为公知的机构,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的轴向是表示输入轴10和输出轴12的轴向。
在变速器壳体5内的输入轴10上,固定设置有1速驱动齿轮20和2速驱动齿轮21,并且,以能够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3速驱动齿轮22、4速驱动齿轮23、5速驱动齿轮24以及6速驱动齿轮25。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2上,以能够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分别与1速驱动齿轮20和2速驱动齿轮21啮合的1速从动齿轮26和2速从动齿轮27,并且,固定设置有分别与3速驱动齿轮22、4速驱动齿轮23、5速驱动齿轮24以及6速驱动齿轮25啮合的3速从动齿轮28、4速从动齿轮29、5速从动齿轮30以及6速从动齿轮31。
另外,设置有用于进行各变速齿轮档位的切换的1-2速同步装置32、3-4速同步装置33、5-6速同步装置34。1-2速同步装置32被设在输出轴12上的1速从动齿轮26与2速从动齿轮27之间。3-4速同步装置33被设在输入轴10上的3速驱动齿轮22与4速驱动齿轮23之间。5-6速同步装置34被设在输入轴10上的5速驱动齿轮24与6速驱动齿轮25之间。
另外,后退档设定机构构成为具备:后退用输出齿轮17,其固定地设置在输出轴12上;第1惰轮18,其设置在倒车轴14上,并始终与1速驱动齿轮20啮合;第2惰轮19,其设置在倒车轴14上,并始终与后退用输出齿轮17啮合;以及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15,其配设在第1惰轮18与第2惰轮19之间。
通过操作各同步装置(同步啮合机构)32、33、34,将输入轴10的动力经由所选择的变速齿轮系传递至输出轴12。然后,在被由最终驱动齿轮35和最终从动齿轮36构成的最终减速机构减速后,被传递至差速装置37。由此,与左右的车轴连接的驱动轴38、39向前进方向旋转。
另外,在设定后退档时,利用后退档确立用的同步装置15使倒车轴14上的第1惰轮18和第2惰轮19同步结合。由此,输入轴10的动力经由1速驱动齿轮20和第1惰轮18被传递至倒车轴14,进而,经由第2惰轮19和后退用输出齿轮17传递至输出轴12。由此,输出轴12向与设定前进档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通过从输出轴12传递至差速装置37的驱动力,使得驱动轴38、39向后退方向旋转。
接下来,对变速器1具备的变速操作机构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在变速器壳体5的内侧和外侧设置的变速操作机构40的图,是将变速器壳体5的一部分进行剖切后从轴向观察其内侧和外侧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变速器壳体5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换档罩(罩部件)2的内部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换档罩2的内部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并且,图4是从图3的箭头X方向观察将后述的盖体4和螺线管47从换档罩2卸下后的状态的图,图5是将换档罩2的上端侧的一部分切掉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如图2等所示,变速操作机构40具备:设置在变速器壳体5内的换档选择轴41;用于沿绕轴线旋转的方向操作换档选择轴41的选档机构40a;以及用于沿轴向操作换档选择轴41的换档机构40b。选档机构40a构成为具备:选速杆44,其由选档杆43操作;和动力传递部48,其将选速杆44的转动转换为换档选择轴41的转动并进行传递。另外,选档机构40a兼作用于防止向倒档位置的误变速操作的倒档锁定机构42(参照图5),倒档锁定机构42构成为具备:在换档罩2的内部固定安装于选速杆44的选档凸轮45;与选档凸轮45卡合的锁定臂(限制部件)46;以及使锁定臂46工作的致动器(螺线管)47等。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换档机构40b由下述部件构成:档位杆52,其由换档杆51操作;和动力传递部53,其将档位杆52的转动转换为换档选择轴41的沿轴向的移动并进行传递。
换档选择轴41以能够旋转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变速器壳体5内。在换档选择轴41上,以能够旋转并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换档部件54,并且,以能够旋转但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互锁部件55。换档部件54与互锁部件55一同绕换档选择轴41旋转。
在1-2速换档拨叉轴58固定有1-2速换档拨叉56和1-2速换档片57。同样,在3-4速换档拨叉轴59固定有3-4速换档拨叉60和3-4速换档片61,在5-6速换档拨叉轴62固定有5-6速换档拨叉63和5-6速换档片64。在5-6速换档拨叉轴62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有倒档换档片65。
如图2所示,1-2速换档片57、3-4速换档片61、5-6速换档片64以及倒档换档片65排列在换档部件54的周围,该换档部件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换档选择轴41。
倒档换档杆66的一端与倒档换档片65卡合,倒档换档杆66的另一端与倒档拨叉67卡合。倒档拨叉67固定于倒档拨叉轴68。倒档拨叉轴68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变速器壳体5。
选档杆43的末端部经由变速线缆与变速杆(均未图示)连接,由此,选档杆43和选速杆44根据变速杆的选档操作在多个位置之间转动。另外,换档杆51的末端部经由另一变速线缆与变速杆连接,由此,换档杆51和档位杆52根据变速杆的换档操作在多个位置之间转动。
因此,当使变速杆向选择方向移动时,选速杆44转动,由此使得互锁部件55绕换档选择轴41旋转。与此相对应,换档部件54也随着互锁部件55旋转。当换档部件54旋转时,换档部件54与选择的任一换档片57、61、64或65卡合。
在该状态下,当使变速杆向换档(shift)方向移动时,档位杆52转动,由此使得换档选择轴41和换档部件54沿换档选择轴41的轴向移动。由此,被选择的换档片57、61、64或65中的任一个沿轴向移动。这样,所对应的任一换档拨叉轴58、59、62、68和换档拨叉56、60、63、67向相同方向移动,从而使得与换档拨叉56、60、63、67卡合着的同步装置32、33、34、15的套筒(未图示)移动。由此,设定预定的变速档。
接下来,对设在换档罩2内的倒档锁定机构42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换档罩2内设置有:选档凸轮45,其固定安装于选速杆44;锁定臂46,其设置成接近选档凸轮45。并且,在换档罩2的侧面形成有开口部2a,在该开口部2a安装有大致平板状的盖体4。盖体4通过螺栓4a的紧固而覆盖并固定于开口部2a。锁定臂46被设置成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49旋转自如,该旋转轴49被设置于在盖体4的内表面4b的上下位置突出形成的一对肋(未图示)之间。由此,锁定臂46从沿盖体4的内表面4b的位置朝向换档罩2的内部沿横向转动。
锁定臂46被与旋转轴49同心设置的扭转螺旋弹簧(施力构件)50绕旋转轴49朝向盖体4侧(如图5的逆时针方向)施力。在盖体4安装有用于使锁定臂46工作的螺线管(致动器)47。螺线管47具有:主体部47a,其安装于盖体4的外表面,并内置有电磁线圈;和轴状的柱塞47b,其从盖体4的外表面侧贯穿至盖体4的内面侧。柱塞47b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7a进退自如。并且,锁定臂46的被扭转螺旋弹簧50的弹性力施力的靠盖体4侧的侧面与柱塞47b的末端抵接。
选档凸轮45和锁定臂46配置成互相在同一平面内(同一高度位置)转动。并且,在选档凸轮45的侧面形成有与锁定臂46卡合的卡合部45a。卡合部45a的从选速杆44的轴向观察到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与锁定臂46的末端部一致的阶梯状。由此,当锁定臂46向离开盖体4的方向转动时,锁定臂46的末端与选档凸轮45的卡合部45a卡合,从而限制了选档凸轮45和选速杆44从其位置向一个方向(绕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倒档锁定机构42的动作的图,图6(a)是示出锁定臂46与选择凸轮45未卡合的状态的图,图6(b)是示出锁定臂46与选择凸轮45卡合的状态的图。螺线管47与ECU(未图示)电连接,当螺线管47根据ECU的指令成为截止状态(非励磁状态)时,柱塞47b受到扭转螺旋弹簧50的作用力向主体部47a侧被推回。由此,锁定臂46保持在图6(a)所示的允许位置(非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选速杆44和选档凸轮45不会被锁定臂46阻碍,能够在前述的多个位置转动。即,保持为解除倒档锁定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螺线管47根据ECU的驱动信号被接通时(被励磁时),柱塞47b向锁定臂46侧突出。由此,被柱塞47b的末端推压的锁定臂46朝向换档罩2的内侧转动,被保持在图6(b)所示的禁止位置(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的卡合部45a卡合。由此,选速杆44向倒档位置的转动被阻止。因此,成为朝向倒档位置的误变速操作得以防止的状态,即倒档锁定状态。
在ECU连接有车速传感器(未图示),该车速传感器检测车辆的速度(以下成为“车速”),将该检测信号输出至ECU。ECU根据车速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螺线管47的接通/截止状态。具体来说,当车速处于上侧的预定速度(例如20km/h)以上时,通过使螺线管47接通来禁止向倒档位置的选档操作。另一方面,当车速处于下侧的预定速度(例如15km/h)以下时,或者当点火钥匙处于关闭状态时,通过使螺线管47成为截止状态来允许向倒档位置的选档操作。如以上那样,利用ECU根据车速来控制对倒档位置的误变速操作的防止和其解除。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所具备的通气结构详细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具备收纳变速操作机构40和倒档锁定机构42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的换档罩(罩部件)2。如图3所示,换档罩2安装在变速器壳体5的外侧的比变速器1的最上端靠下侧的位置,如所述那样,在其内部收纳有档位杆52和选速杆44的上端附近的一部分、或倒档锁定机构42的构成部件等。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换档罩2设置有安装通气管71而成的通气结构70。通气管71设置成沿横向贯穿换档罩2的侧壁2e,一个开口端即进气端71a配置在换档罩2的内部,另一开口端即排气端71b配置在换档罩2和变速器壳体5的外部。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隔着被立起设置于换档罩2的内部的中间壁73而配置在选速杆44和选档凸轮45的侧方。在通气管71的排气端71b覆盖有合成树脂制的帽72。设于帽72的排气口72b朝向与通气管71的轴向相对的横向开口。另外,通气管71以其轴向从进气端71a朝向排气端71b稍微向斜上方倾斜的状态沿横向配置。因此,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朝向中间壁73沿横向倾斜地开口。
换档罩2的内部被划分成配置有选速杆44和选档凸轮45(卡合部45a)的倒档锁定室(第1空间)75、和配置有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的通气室(第2空间)77这两个室,在所述倒档锁定室75与通气室77之间夹设着中间壁73。在倒档锁定室75的底部(下端部)75a设有与变速器壳体5内连通的连通部76。连通部76为将倒档锁定室75的底部75a的一部分去除而与变速器壳体5内的上部连通的结构。该连通部76设在选速杆44的周围的底部75a。并且,在图5中,为了明确示出连通部76,附加网格线进行图示。另外,在通气室77的底部77a形成有与变速器壳体5的外部连通的排出口(排出部)78。排出口78由在通气室77的底部77a配置于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附近的小径的贯穿孔构成。
如图5所示,中间壁73为从换档罩2的侧壁(与锁定臂46相反的一侧的侧壁)2d朝向锁定臂46侧延伸的板状,并且是在选速杆44及连通部76与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之间立起设置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到达锁定臂46的侧部。锁定臂46在与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对置的位置配置成横跨倒档锁定室75与通气室77。并且,在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与锁定臂46之间,形成有连通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的间隙79。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经由该间隙79连通。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中,在安装于变速器壳体5的换档罩2上设有通气结构70,该通气结构70具备:贯穿换档罩2的侧壁2e的通气管71;将换档罩2的内部和变速器壳体5的内部连通的连通部76;在换档罩2内的底部77a设置的向变速器壳体5的外部开口的排出口78;以及将换档罩2的内部划分为上述的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这两个室而成的中间壁73,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仅在该中间壁73以外的部分连通。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70是下述结构:将通气管71安装于换档罩2,经由换档罩2的内部进行变速器壳体5内的通气。这样,由于具备向与变速器壳体5内不同室的换档罩2内开口的通气管71,因此,无需将通气管71配置在变速器1的最上端或其附近、或者在变速器壳体5内设计复杂的迷宫结构,就能够形成变速器壳体5内的油(润滑油)不会直接到达通气管71的结构。
而且,构成为:在换档罩2的内部设置中间壁73,该中间壁73夹设在倒档锁定室75与通气室77之间,在倒档锁定室75内配置有倒档锁定机构42的卡合部45a及与变速器壳体5内连通的连通部76,在通气室77内配置有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及与变速器壳体5的外部连通的排出口78,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仅在该中间壁73以外的部分连通。由此,在换档罩2内,设置倒档锁定机构42的空间与设置通气结构70的空间隔开,因此,倒档锁定机构42的构成部件的布局不受通气结构70限制。并且,即使当因齿轮溅起而在变速器壳体5内飞散的油从连通部76进入到换档罩2内时,由于该油被中间壁73拦截,因此也能够抑制油到达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因此,能够防止油从通气管71喷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70中,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壁73,能够防止从连通部76进入到换档罩2内的油被吸入到通气管71。因此,能够沿横向设置或沿横向倾斜设置通气管71。由此,能够防止通气管71与设置在换档罩2周围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另外,由于能够将通气管71的高度位置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够提高设置变速器1的发动机室内的布局自由度。
另外,通过将与变速器壳体5内连通的连通部76设在选速杆44的附近,能够利用从连通部76进入到换档罩2内的油有效地对选速杆44和选档凸轮45等进行润滑。另外,通过将排出口78设在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的附近,即使在从连通部76进入到换档罩2内的油万一流入到通气室77的底部77a并到达通气管71的进气端71a附近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该油从排出口78排出至外部,因此能够防止将油吸入到通气管71。
另外,由于换档罩2被安装在变速器壳体5的比变速器1的最上端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设于换档罩2的通气管71位于比变速器1的最上端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发动机室内的较高位置的布局不受安装于换档罩2的通气管71制限。
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1的通气结构70与现有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相比较,在下述方面优异。即,相对于将通气管安装在变速器壳体自身的现有结构,通过将通气管71设置在与变速器壳体5内不同室的换档罩2内,能够隔断在变速器1内被搅拌的润滑油。因此,无需将通气管配置在油的搅拌无法到达那样的较高位置、或在变速器壳体5内设计迷宫结构。因此,能够使变速器1的结构简化,并且有利于发动机室内的布局。
另外,即使是将通气管71设在换档罩2的结构,也可以考虑在不设置上述那样的中间壁73的情况下将通气管71设置在变速操作机构40的构成部件附近。可是,在那样的结构中,由于要避免通气管与换档杆等变速操作机构的构成部件发生干涉,因此可能会对换档结构的布局产生限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70中,通过在换档罩2内设置中间壁73来划分倒档锁定室75和通气室77,容易获得通气管71与变速操作机构40的构成部件不发生干涉的布局。因此,能够在不使变速操作机构40的构成部件的布局自由度降低的情况下设置通气结构70。另外,通过设置中间壁73,能够在确保变速操作机构40或倒档锁定机构42的润滑的同时,将通气结构70设置于换档罩2。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和对应的附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结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在以下内容中省略该部分的详细说明。另外,对于在以下说明的事项之外的事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70-2的图,并且是示出换档罩2的内部的俯视图(局部剖视图)。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70-2中,在锁定臂46的靠中间壁73侧的侧面形成有突起状的肋46a。该肋46a从锁定臂46的侧面相对于旋转轴49朝向径向外侧沿横向突出。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设置于锁定臂46的肋46a的作用的图,图8(a)是示出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未卡合的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卡合的状态的图。如图8(a)所示,在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未卡合的状态下,肋46a位于从中间壁73与锁定臂46之间的间隙79向倒档锁定室75侧退出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间隙79敞开。另一方面,如图8(b)所示,在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卡合的状态下,肋46a被配置在与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对置的位置,成为间隙79被肋46a大致封闭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锁定臂46与选档凸轮45卡合的倒档锁定状态下,锁定臂46的肋46a配置在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与锁定臂46之间的间隙79,由此,当处于倒档锁定状态时,能够抑制从变速器壳体5内进入到倒档锁定室75内的油通过间隙79向通气室77侧流出。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将油吸入到通气管7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本发明的锁定机构的轴部件,示出了随着变速杆的选档操作而转动的选速杆44,但设置本发明的锁定机构的轴部件并不限于上述的选速杆44,在这以外,也可以是随着变速杆的换档操作而转动的档位杆,也能够形成为其他种类的轴部件。
另外,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于锁定臂46的突起状的肋46a与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不接触(即,在肋46a配置于间隙79时,肋46a不与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接触)的情况,但除此之外,也可以构成为,在肋46a配置于间隙79时与中间壁73的末端部73a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成为间隙79被肋46a完全封闭的状态。

Claims (5)

1.一种变速器的通气结构,所述变速器具备:
变速器的壳体;
输入轴和输出轴,它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齿轮系,其由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之间设置的多个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构成;
同步装置,其用于使所述驱动齿轮或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或所述输出轴同步;
轴部件,其设置成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向内部延伸,并且通过绕轴线转动来传递对所述同步装置的操作;
锁定机构,其包括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靠所述轴部件侧的卡合部卡脱自如的限制部件、以及使该限制部件工作的致动器,所述锁定机构在预定的条件下限制所述轴部件的转动范围;以及
罩部件,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收纳所述锁定机构的所述卡合部和所述限制部件,
所述变速器的通气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具备:
通气管,其贯穿所述罩部件,所述通气管的一个开口端配置在所述罩部件的内部,所述通气管的另一开口端配置在所述罩部件和所述壳体的外部;
连通部,其将所述罩部件的内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
排出部,其设在所述罩部件内的底部,并通向所述壳体的外部;以及
中间壁,在所述罩部件的内部,所述中间壁将第1空间和第2空间之间隔开,在所述第1空间配置有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连通部,在所述第2空间配置有所述通气管的所述一个开口端,
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在所述中间壁以外的部分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壁立起设置在所述连通部与所述通气管的所述一个开口端之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通气管的所述一个开口端朝向所述中间壁沿横向开口或沿横向倾斜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壁的端部与所述限制部件之间形成有将所述第1空间和所述第2空间连通的间隙,
在所述限制部件设有突起状的肋,
当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卡合部未卡合时,所述肋位于从所述间隙退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当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时,所述肋配置于所述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设在所述第1空间内的位于所述轴部件的附近的位置,所述排出部设在所述第2空间内的底部的位于所述通气管的所述一个开口端的附近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的通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比所述变速器的最上端靠下侧的位置。
CN201210410328.1A 2011-11-22 2012-10-24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Active CN1031336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5599 2011-11-22
JP2011255599A JP5382884B2 (ja) 2011-11-22 2011-11-22 変速機のブリーザ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3664A true CN103133664A (zh) 2013-06-05
CN103133664B CN103133664B (zh) 2015-11-04

Family

ID=48493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0328.1A Active CN103133664B (zh) 2011-11-22 2012-10-24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82884B2 (zh)
CN (1) CN10313366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4879A (zh) * 2013-09-26 2015-04-1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档位锁止装置及变速器、汽车
CN108691991A (zh) * 2017-03-30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气装置
CN108691990A (zh) * 2017-03-30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1829B2 (ja) * 2015-12-25 2019-08-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変速機ケース
JP6360846B2 (ja) * 2016-03-09 2018-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排気構造
CN107869569A (zh) * 2017-11-03 2018-04-03 柳州上汽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柳东分公司 一种自动变速器排气结构
JP7327172B2 (ja) 2020-01-09 2023-08-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5825Y2 (zh) * 1978-01-26 1986-10-17
JPH11165547A (ja) * 1997-12-03 1999-06-22 Suzuki Motor Corp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3908484B2 (ja) * 2001-06-29 2007-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装置
JP2005090621A (ja) * 2003-09-17 2005-04-07 Suzuki Motor Corp 手動変速機のリバースミスシフト防止装置
JP2008014406A (ja) * 2006-07-06 2008-01-24 Jatco Ltd 自動変速機
JP4843698B2 (ja) * 2009-07-15 2011-12-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KR20110027978A (ko) * 2009-09-11 2011-03-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 변속기용 에어 브리더 어셈블리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4879A (zh) * 2013-09-26 2015-04-15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档位锁止装置及变速器、汽车
CN108691991A (zh) * 2017-03-30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气装置
CN108691990A (zh) * 2017-03-30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气装置
CN108691991B (zh) * 2017-03-30 2021-11-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通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3664B (zh) 2015-11-04
JP2013108596A (ja) 2013-06-06
JP5382884B2 (ja) 2014-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3664A (zh)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US7434488B2 (en) Transmission for tractor
CN101852129B (zh) 离合器执行机构构造
CN101469769B (zh) 变速装置的变速鼓驱动装置
US4217794A (en) Lubricating device for final drive gearing of power transmission unit
CN105980191A (zh) 农用工作车的变速器组合
WO2012043561A1 (ja)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JP4916570B1 (ja)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30280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507913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202510695U (zh) 一种变速箱双杆操纵机构
US8122713B2 (en) Hydraulic circuit of a servo-assis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JP4809493B1 (ja)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032666A (ja) 走行車両における油圧変速機構
JP2009144852A (ja) シフト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8528909A (ja) 分割型ギアボックス
JP5885994B2 (ja) 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7176261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4437446B2 (ja)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JP4606197B2 (ja) シフトフォークの操作装置
JP4636427B2 (ja)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4809492B1 (ja) トラクタの動力伝達装置
JP6372473B2 (ja)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KR100351728B1 (ko) 트랜스미션의 변속장치
JP3948136B2 (ja) 変速機のシフトユニッ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