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1990A - 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1990A
CN108691990A CN201810233562.9A CN201810233562A CN108691990A CN 108691990 A CN108691990 A CN 108691990A CN 201810233562 A CN201810233562 A CN 201810233562A CN 108691990 A CN108691990 A CN 108691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eather
air
excretory duct
breather chamb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335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1990B (zh
Inventor
稻叶贵久
佐佐木启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91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1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1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1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7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venting gearboxes, e.g. air breat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16H57/0415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insulations
    • F16H57/0416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气装置,其能够在通气室内对以喷雾状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进行气液分离。通气装置(1)通过通气室(2)来进行搭载于车辆上的原动机或与原动机相关的传动机构的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该通气装置(1)具有通气室(2),该通气室(2)由树脂构成,并且具有将通气室(2)的内部的流体向通气室(2)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2022),排出口(2022)由排泄管(51)构成,该排泄管(51)由金属构成。

Description

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气装置,其例如被应用于搭载于车辆上的发动机、变速器和变速驱动桥等中,进行它们的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车辆上的发动机、以及对来自发动机的扭矩进行变换并传递的变速器和变速驱动桥等的主体的壳体上,设置有将壳体内的压力释放到外部的通气装置。通过通气装置,可抑制油被排出到通气装置的外部。
通气装置被设置于存在浸水可能性的场所。因此,例如已知在被配置于不易接触水的位置处的通气嘴(通气出口)上安装有通气管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905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通气装置,要求抑制所谓的油从通气口的喷出以及高温的油雾从通气装置的排出。为此,要求能够使以喷雾状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充分地气液分离。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通气室内对以喷雾状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进行气液分离的通气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一种通气装置(例如,后述的通气装置1),其通过通气室(例如,后述的通气室2)来进行搭载于车辆上的原动机或与所述原动机相关的传动机构的壳体(例如,后述的壳体101)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该通气装置具有通气室,该通气室由树脂构成,并且具有将通气室的内部的流体向通气室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例如,后述的排气口2022),所述排出口由排泄管(例如,后述的排泄管51)构成,该排泄管由金属构成。
在上述(1)的通气装置中,流体在金属制的排泄管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由此与金属制的排泄管的内周面发生碰撞,被比热较低的排泄管冷却,从而进行流体的气液分离。由此,在截至到达排泄管为止的期间内未在通气室的内部空间中被气液分离的流体借助排泄管而被气液分离,因此抑制了流体向通气室2的外部被排出。
此外,由于排泄管与通气室分体构成,因而可适当选择使用最适于各产品的排泄管。因此,能够提高通气装置的布局的自由度。
(2)根据(1)的通气装置,所述排泄管上连接有由金属构成的支承部件(例如,后述的撑条514)。
在上述(2)的通气装置中,在流体与排泄管发生碰撞而排泄管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支承部件发挥散热器的作用,因此能够对排泄管进行冷却,从而能够对在排泄管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的流体进行冷却而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
(3)根据(1)的通气装置,所述排泄管的与所述通气室的内部的空间连通的一端部侧的内径大于所述排泄管的另一端部侧的内径。
在上述(3)的通气装置中,流体同排泄管的一端部侧与另一端部侧的内径不同的部分发生碰撞。由此流体被有效冷却,能够进行流体的有效的气液分离。
(4)根据(1)的通气装置,所述排泄管具有罩部(例如,后述的周缘凸部包覆部513),该罩部从所述通气室的外侧覆盖所述排泄管与所述通气室的结合部(例如,后述的排气口周缘凸部2023)。
在上述(4)的通气装置中,罩部也与支承部件同样地发挥散热器的作用,因此能够冷却排泄管,从而能够对在排泄管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的流体进行冷却而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在通气室内对以喷雾状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进行气液分离的通气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被安装于变速驱动桥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上半体的仰视图。
图3是与沿图2的A-A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与沿图2的B-B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与沿图2的C-C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撑条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的通气管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通气装置,2:通气室,51:排泄管,101:壳体,513:周缘凸部包覆部(罩部),514:撑条(支承部件),2022:排气口(排出口),2023:排气口周缘凸部(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被安装于变速驱动桥100上的状态的示意图。
通气装置1被安装于位于未图示的原动机(例如,搭载于车辆上的原动机)或作为与原动机相关的传动机构的变速驱动桥100的壳体101的上方的规定部位处的安装部1011。变速驱动桥100通过变矩器而结合于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变速驱动桥100的壳体101内收纳有未图示的变速离合器和变速齿轮以及差动齿轮,变矩器内储存有ATF(AutomaticTransmission Fluid:自动变速器油)。
在通气装置1中,防止了变速驱动桥100的壳体101内的ATF的消泡性能的降低等引起的油从通气口的喷出,通过通气装置1的通气室2来进行壳体101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如图2~图4所示,通气装置1具有均为树脂制且构成通气室2的下半体10和上半体20。在车辆位于平地时的通常姿态下,位于铅直方向下侧的下半体10与位于铅直方向上侧的上半体20接合起来的状态下,构成由上半体20和下半体10构成的例如作为树脂制的容器的通气室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上半体20的仰视图。图3是与沿图2的A-A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剖视图。图4是与沿图2的B-B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剖视图。图5是与沿图2的C-C线的位置相当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撑条514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排泄管51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下半体10具有收纳部13,该收纳部13包括底板部11、以及从底板部11的全周向上方向延伸的周壁部12。在底板部11的一部分(本例中为图3所示的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凹陷为规定的深度的凹处111。在该凹处111的底部的中央处,以向上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有与壳体101的内部连通的连通口14。凹处111在下部扩张收纳部13的容积。
此外,下半体10具有从底板部11的形成有连通口14的部位向下方突出的管状(大致圆筒状)的连接部16。在管状的连接部16的内部形成有流体(例如,以喷雾状(油雾)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以下,称作“ATF混合空气”))的流路161,流路161与设置在下半体10的底板部11上的连通口14的开口连通。此外,以连接部16与形成于壳体101上的连通孔103之间保持气密的方式,在连接部16的外周的规定部分嵌入安装有O形环垫圈162,该部分被插入于连通孔103中。
上半体20的周缘部以借助未图示的垫圈等密封部件而保持液密状态的方式被固定于下半体10的周缘部,从而上半体20被固定于下半体10。通过该固定,上半体20盖住下半体10。
如图2所示,上半体20具有顶板部21,该顶板部21在仰视观察时具有以下半体10的连通口14为中心向3个方向延伸的形状。具体而言,顶板部21具有以下半体10的连通口14为中心向图2的上方向延伸的上侧伸出部2010、向下方向延伸的下侧伸出部2020、以及向左方向延伸的左侧伸出部2030。
左侧伸出部2030的伸出端部具有供螺栓贯通而被固定于壳体101上的左侧被固定部2031。在下侧伸出部2020的伸出端部的附近形成有排气口2022,该排气口2022将收纳部13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即将通气室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在该位置处形成有排气口2022,因此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排气口2022位于从连通口14偏离的位置处。排气口2022能够将收纳部13的内部的气体(例如,在通气室2的内部被气液分离后的空气(以下,称作“分离空气”))排出到大气中。排气口2022的周围的部分构成向上方向呈圆筒状突出的排气口周缘凸部2023。
此外,下侧伸出部2020的伸出端部具有向作为与左侧伸出部2030的伸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图2的右方向突出的右侧被固定部2021。螺栓贯通右侧被固定部2021,右侧被固定部2021被固定在壳体101(参照图1)上。左侧被固定部2031和右侧被固定部2021分别位于比上半体20的顶板部21向铅直下侧沉下的位置处,而且,右侧被固定部2021位于比左侧被固定部2031靠铅直下侧的位置上。
如图2所示,上侧伸出部2010形成为,与作为上侧伸出部2010的伸出方向的图2中的上方向垂直的宽度(图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下侧伸出部2020、左侧伸出部2030都大。如图4所示,上侧伸出部2010随着去往图4的右方向而逐渐向铅直下方向下降,并向下半体10的底板部11接近。因此,在上侧伸出部2010的部分,通气室2的内部的空间的高度构成为低于下侧伸出部2020、左侧伸出部2030的部分中的通气室2的内部的空间的高度。通过这种上侧伸出部2010的形状,提高了上半体20的刚性。
如图3等所示,上半体20的与下半体10的连通口14对置的部分具有筒状壁30。筒状壁30具有分别具有圆筒形状且轴向上的长度相等的内侧筒状壁部31以及外侧筒状壁部32。外侧筒状壁部32以与内侧筒状壁部31同轴的位置关系被配置于内侧筒状壁部31的外侧。因此,内侧筒状壁部31和外侧筒状壁部32具有由双重的筒状壁部构成的多重筒状而构成筒状壁30,并被设置于通气室2内。内侧筒状壁部31和外侧筒状壁部32的下端部从下半体10的底板部11离开,气体(例如,在通气室2的内部的空间中被气液分离后的空气(以下,称作“分离空气”))能够通过内侧筒状壁部31和外侧筒状壁部32的下端部与底板部11之间。
内侧筒状壁部31的上端部被顶板部21封闭,内侧筒状壁部31的下端部开口。内侧筒状壁部31具有比下半体10的凹处111的直径Y大的内径X,并且具有轴心与凹处111和连通口14一致的位置关系。通过这种结构,从连通口14流出的流体(例如,以喷雾状(油雾)混合有液体ATF的空气(以下,称作“ATF混合空气”))向内侧筒状壁部31的内部的空间流通,与内侧筒状壁部31的内表面和顶板部21的下表面发生碰撞,ATF的油雾成为液滴,从内侧筒状壁部31的下端部的开口滴落,并通过连通口14返回到壳体101内。此外,通过连通口14而从变速器飞散的ATF与内侧筒状壁部31的内表面和顶板部21的下表面发生碰撞,与ATF的油雾同样地通过连通口14而返回到壳体101内。
如图2所示,在内侧筒状壁部31形成有1个内侧切口311。内侧切口311形成为从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如图2所示,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在关于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心与排气口202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以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心为中心相对于排气口2022旋转180度的位置处。内侧切口311构成将内侧筒状壁部31的内部的空间与内侧筒状壁部31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筒状壁部流路。
外侧筒状壁部32的上端部被顶板部21封闭,外侧筒状壁部32的下端部开口。外侧筒状壁部32具有比内侧筒状壁部31的外径大的内径,并且具有外侧筒状壁部32的轴心与凹处111和连通口14的轴心一致的位置关系。在外侧筒状壁部32形成有外侧第1切口321和外侧第2切口323这两个切口。
外侧第1切口321形成为从外侧筒状壁部32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从外侧筒状壁部32的上端部延伸至下端部),如图2所示,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在以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心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以从内侧切口311接近排气口2022的方式旋转45度左右的位置上。因此,如图2所示,外侧第1切口321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在以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心为中心构成从排气口2022起90度以上的角度的位置上。
即,外侧第1切口321向上侧伸出部2010开口,使得ATF混合空气从外侧第1切口321向沿着上侧伸出部2010的方向(图2中的上方向)流动。外侧第1切口321构成将外侧筒状壁部32的内部的空间与外侧筒状壁部32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筒状壁部流路。此外,外侧第1切口321构成将筒状壁30的内部的空间与筒状壁30的外部的空间连通的筒状壁流路。
外侧第2切口323形成为从外侧筒状壁部32的轴向上的一端部延伸至另一端部,如图2所示,在仰视观察时,形成在以内侧筒状壁部31的轴心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以从内侧切口311接近排气口2022的方式旋转90度左右的位置上。因此,在内侧筒状壁部31的径向外方的与内侧切口311对置的位置上存在外侧筒状壁部32,而在逆方向上的与外侧第1切口321、外侧第2切口323对置的位置上存在内侧筒状壁部31。因此,内侧筒状壁部31和外侧筒状壁部32构成迷宫式构造。
如图4等所示,在排气口2022设置有排泄管51。排泄管51由与构成通气室2的下半体10和上半体20分体的、即其他的金属制部件构成,其比热低于构成通气室2的下半体10和上半体20的比热。排泄管51具有圆筒形状,作为一端部的下端部的内径和外径分别大于作为另一端部的上端部的内径和外径。即,如图7所示,排泄管51的下部具有大径部511,排泄管51的上部具有小径部512,大径部511和小径部512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起来。
小径部512可以连接未图示的管。大径部511插入到排气口2022内,大径部511的内部空间与通气室2的内部空间连通。大径部511的中央具有小凸缘部5111。如图4等所示,在大径部511的比小凸缘部5111靠近一端的部分上配置有O形环52,由O形环52来进行排气口周缘凸部2023与大径部511之间的密封。
如图4等所示,在大径部511的与小径部512连接的部分上连接有具有圆顶形状的金属制的周缘凸部包覆部513。周缘凸部包覆部513从通气室2的外侧(从铅直方向上侧)覆盖整个排气口周缘凸部2023。在周缘凸部包覆部513连接有金属制的撑条514。如图7所示,撑条514具有长圆形状,如图6所示,一端侧的端部被排泄管51的大径部511贯通从而被固定,另一端侧的端部被圆柱形状部件515贯通从而被固定。如图5所示,圆柱形状部件515被未图示的螺栓固定在上半体20的右侧被固定部2021上。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通气装置1如下发挥功能。
首先,若ATF的温度升至预想程度以上而使得壳体101内的压力变高,则如图3中箭头A所示,ATF混合空气从壳体101内通过连接部16的连通口14而流入通气装置1的通气室2的内部空间。并且,ATF混合空气从内侧筒状壁部31的下端部的开口流通到内侧筒状壁部31的内部空间内。
并且,ATF混合空气在筒状壁30内流通,从而被气液分离,并到达排气口2022。并且,ATF混合空气流入被设置于排气口2022的排泄管51的大径部511的内部空间。于是,由于排泄管51是金属制且比热较低,因此ATF混合空气与排泄管51接触而被冷却。此外,排泄管51的内径在由大径部511向小径部512连接的连接部分处变小,因此ATF混合空气与该部分发生碰撞。由此,进行ATF混合空气的气液分离,油雾附着在该部分上而滴落。
而且,排泄管51上连接有金属制的周缘凸部包覆部513和金属制的撑条514。因此,周缘凸部包覆部513和撑条514发挥散热器的作用,ATF混合空气被更高效地冷却。并且,通过充分的气液分离而得到的分离空气在排泄管51的小径部512流通,通过与小径部512连接的未图示的管道而被排出到大气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通气室2来进行搭载于车辆上的原动机或与原动机相关的传动机构的壳体101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的通气装置1具有通气室2,该通气室2由树脂构成,并且具有将通气室2的内部的流体向通气室2的外部排出的作为排出口的排气口2022,排气口2022由排泄管51构成,该排泄管51由金属构成。
因此,作为来自连接部16的流体的ATF混合空气在金属制的排泄管51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由此与金属制的排泄管51的内周面发生碰撞,被比热较低的排泄管51冷却,从而进行ATF混合空气的气液分离。由此,在迷宫式构造的筒状壁30中未被气液分离的ATF混合空气借助排泄管51而进行气液分离,因此可抑制ATF混合空气被排出到通气室2的外部。
此外,由于将排泄管51与构成通气室2的上半体20分体构成,因此能够适当选择使用最适于各产品的排泄管51和撑条514。因此,能够提高通气装置的布局的自由度。
此外,排泄管51上连接有由金属构成的作为支承部件的撑条514。因此,在ATF混合空气与排泄管51发生碰撞而排泄管51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撑条514发挥散热器的作用,因此能够冷却排泄管51,从而能够对在排泄管51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的ATF混合空气进行冷却来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
此外,与通气室2的内部的空间连通的作为排泄管51的一端部侧的大径部511的内径大于作为排泄管51的另一端部侧的小径部512的内径。因此,ATF混合空气同排泄管51的大径部511与小径部512连接的部分发生碰撞。由此,ATF混合空气被高效地冷却,能够进行ATF混合空气的高效的气液分离。
此外,排泄管51具有作为罩部的周缘凸部包覆部513,该周缘凸部包覆部513从通气室2的外侧覆盖排泄管51与通气室2的结合部。周缘凸部包覆部513也与撑条514同样地发挥散热器的作用,因此能够冷却排泄管51,从而能够对在排泄管51的内部空间中流通的ATF混合空气进行冷却来充分地进行气液分离。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良等也属于本发明。
例如,通气装置的各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通气装置1的各部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排泄管、支承部件和罩部不限于排泄管51、撑条514和周缘凸部包覆部513。

Claims (4)

1.一种通气装置,其通过通气室来进行搭载于车辆上的原动机或与所述原动机相关的传动机构的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
该通气装置具有通气室,该通气室由树脂构成,并且具有将通气室的内部的流体向通气室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
所述排出口由排泄管构成,该排泄管由金属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中,
所述排泄管上连接有由金属构成的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中,
所述排泄管的与所述通气室的内部的空间连通的一端部侧的内径大于所述排泄管的另一端部侧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中,
所述排泄管具有罩部,该罩部从所述通气室的外侧覆盖所述排泄管与所述通气室的结合部。
CN201810233562.9A 2017-03-30 2018-03-21 通气装置 Active CN1086919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7438A JP6509272B2 (ja) 2017-03-30 2017-03-30 ブリーザ装置
JP2017-067438 2017-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1990A true CN108691990A (zh) 2018-10-23
CN108691990B CN108691990B (zh) 2021-11-12

Family

ID=63844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33562.9A Active CN108691990B (zh) 2017-03-30 2018-03-21 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09272B2 (zh)
CN (1) CN1086919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9420A (zh) * 2021-10-22 2021-11-19 深圳柏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客车行星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830B (zh) * 2019-03-06 2023-09-12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齿轮箱的通气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102A (zh) * 2006-02-09 2007-08-29 美国丰田技术中心公司 改进的用于内燃机油分离器的排油装置
JP2009203977A (ja) * 2008-02-01 200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1663510A (zh) * 2007-06-29 2010-03-0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通气装置
CN201794638U (zh) * 2010-09-02 2011-04-13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柴油机用油气分离器
CN103133664A (zh) * 2011-11-22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CN203476441U (zh) * 2013-08-19 2014-03-12 李泓运 柴油机呼吸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5921A (ja) * 2016-03-04 2017-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ブリー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102A (zh) * 2006-02-09 2007-08-29 美国丰田技术中心公司 改进的用于内燃机油分离器的排油装置
CN101663510A (zh) * 2007-06-29 2010-03-0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通气装置
JP2009203977A (ja) * 2008-02-01 200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CN201794638U (zh) * 2010-09-02 2011-04-13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柴油机用油气分离器
CN103133664A (zh) * 2011-11-22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通气结构
CN203476441U (zh) * 2013-08-19 2014-03-12 李泓运 柴油机呼吸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69420A (zh) * 2021-10-22 2021-11-19 深圳柏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客车行星变速器
CN113669420B (zh) * 2021-10-22 2021-12-28 深圳柏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客车行星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9272B2 (ja) 2019-05-08
CN108691990B (zh) 2021-11-12
JP2018168975A (ja)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1991A (zh) 通气装置
CN108691990A (zh) 通气装置
CN101137822B (zh)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US8371326B2 (en) Fuel vapor vent valve with dynamic pressure relief
CN105705361B (zh) 液体蒸汽分离器排放阀
CN107192182B (zh) 油分离器、压缩机及空调器
KR20070058699A (ko) 오일 팬 및 윤활 장치
CN108350793B (zh) 排气箱以及包括此类箱体的机动车辆
US20080190497A1 (en) Fluid displacement reservoir
US20050107202A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il leak prevention device
CN103185128B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的通气阀
CN108692008A (zh) 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单元安装构造
CN112096836B (zh) 一种通气器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7120415B (zh) 通气装置
JP3315878B2 (ja) 自動変速機のエアブリーザ構造
CN102216654B (zh) 用于具有含水润滑油的变速器的通气装置
US8397750B2 (en) Oil suction device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210949769U (zh) 变速器壳体以及变速器和车辆
CN208364745U (zh) 油润滑齿轮传动机构通气结构
CN207989699U (zh) 变速箱壳体
CN204344877U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的排气塞
JP6789838B2 (ja) ブリーザ装置
CN216589864U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箱通气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690139A (zh) 通气室结构
CN211650904U (zh) 排水管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