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1783A -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1783A
CN103101783A CN2012104413057A CN201210441305A CN103101783A CN 103101783 A CN103101783 A CN 103101783A CN 2012104413057 A CN2012104413057 A CN 2012104413057A CN 201210441305 A CN201210441305 A CN 201210441305A CN 103101783 A CN103101783 A CN 103101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section
reading
original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413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1783B (zh
Inventor
角田昌之
村田卓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57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988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57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174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101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17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17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17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7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detecting size, presence or position of orig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04N1/00588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to the scann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687Presence or absence
    • H04N1/00694Presence or absence in an input tr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684Object of the detection
    • H04N1/00702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42Detection methods
    • H04N1/00745Detecting the leading or trailing ends of a moving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681Detecting the presence, position or size of a sheet or correcting its position before scanning
    • H04N1/00763Action taken as a result of detection
    • H04N1/00774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04N1/00777Inhibiting, e.g. a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04N1/0079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 H04N1/00814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thereof, e.g. using a programmed control device or according to a measured quantity according to a detected condition or state of the reading apparatus, e.g.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控制原稿的输送动作,当在所述放置部上放置有原稿、且在所述原稿输送过程中上部结构件未处于关闭姿势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此外,在所述放置部上未放置原稿、且在所述原稿输送过程中上部结构件未处于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当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后端未通过原稿读取位置时,控制部使原稿输送停止,而当所述后端通过了原稿读取位置时,控制部不使原稿输送停止,而是将该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部。

Description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上部结构件,该上部结构件能够呈覆盖上述装置主体上表面(upper surface)的关闭姿势和使上表面露出的打开姿势。
背景技术
已为公众所知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收容有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自动输送原稿装置(上部结构件),以能够相对于该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关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自动输送原稿装置包括放置原稿的原稿放置部和原稿排出部。当自动输送原稿装置成为读取姿势(关闭姿势)时,放置在原稿放置部上的原稿被输送到原稿读取面,随后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在自动输送原稿装置将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部之前进行自动输送原稿装置的开关操作,则原稿有可能脱离输送路径,导致不能正常读取原稿。此外,有可能因所述开关操作导致原稿掉落或发生卡纸。因此,设置有检测自动输送原稿装置姿势的检测装置(姿势检测部)。在由自动输送原稿装置进行的原稿输送过程中,当由该检测装置检测出自动输送原稿装置未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原稿输送动作的控制部进行使自动输送原稿装置成为禁止使用状态的控制。
然而,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读取最后的原稿后排出该最后的原稿之前,有时使用者想要手动将另外的原稿放置在原稿读取面上来进行读取,从而提前打开自动输送原稿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原稿读取已经结束,不会对此后的图像形成动作造成不良影响,但自动输送原稿装置却处于禁止使用状态,导致不能排出最后的原稿。因此,另外的原稿的读取要等待自动输送原稿装置的禁止使用状态被解除,有时会让使用者感到烦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原稿的读取作业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上表面的装置主体、上部结构件、姿势检测部、原稿通过检测部以及控制原稿输送动作的控制部。
所述装置主体包括:读取部,在所述上表面的规定读取位置读取原稿的图像;以及图像形成部,基于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到的图像,在纸上形成图像。所述上部结构件呈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的关闭姿势和使所述上表面露出的打开姿势。该上部结构件包括:放置部,放置所述原稿;原稿排出部,排出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图像后的原稿;原稿输送部,将放置在所述放置部上的原稿一张张地抽出,并经由所述读取位置向所述原稿排出部输送;以及原稿检测部,检测在所述放置部上是否放置有原稿。所述姿势检测部检测所述上部结构件的姿势。原稿通过检测部检测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来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
当由所述原稿检测部检测出在所述放置部上放置有原稿、且该原稿正在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过程中、且由所述姿势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关闭姿势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在由所述原稿检测部检测出在所述放置部上未放置原稿、且该原稿正在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过程中、且由所述姿势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关闭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当由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后端通过所述读取位置时,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而当由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时,不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而是将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
由此,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有效地进行原稿的读取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简要断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结构件的简要断面图。
图3是从下面一侧观察图2所示的上部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读取导向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姿势检测部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表示上部结构件处于打开姿势时的状态。
图6是表示上述姿势检测部在上部结构件处于关闭姿势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结构件的原稿供给动作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结构件的简要断面图。
图10是局部放大了图9所示的上部结构件读取位置附近的简要断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结构件的原稿供给动作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的简要断面图。数码复合机1兼备复印、打印和扫描等多种功能,其包括:主体部2;堆纸盘3,配置在主体部2的左方;操作部36,用于使用者输入各种操作指令等;图像读取部(读取部)4,配置在主体部2的上部;以及原稿供给部(上部结构件)5,配置在图像读取部4的上方。数码复合机1的装置主体包括主体部2和图像读取部4,图像读取部4的上表面是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原稿供给部5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且能够成为覆盖所述装置主体上表面的关闭姿势和使所述上表面露出的打开姿势。
主体部2包括:多个供纸盒23;供纸辊24,从供纸盒23中一张张地抽出记录纸并将其送向图像形成部25;以及图像形成部25,在从供纸盒23输送来的记录纸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部25包括:感光鼓26、光学单元27、显影部28、转印部29、定影装置32以及输送辊对34、35。感光鼓26在其圆周面上承载静电潜影和调色剂图像。光学单元27基于由后述的图像读取部4取得的图像信号输出激光等,使感光鼓26曝光。显影部28向感光鼓26提供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影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29将感光鼓26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定影装置32包括一对辊30、31,上述一对辊30、31对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进行加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上。输送辊对34、35设置在图像形成部25内的送纸通道中,将记录纸输送到堆纸盘3或出纸盘33。
另外,当想要在记录纸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由图像形成部25在记录纸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使上述记录纸成为被出纸盘33一侧的输送辊对34夹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使输送辊对34反转,从而使记录纸转回,并将记录纸送向送纸通道并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5的上游区域。并且,由图像形成部25在记录纸的另一面上形成图像之后,将该记录纸排出到堆纸盘3或出纸盘33。
操作部36包括:开始键361,用于使用者输入印刷执行指示;数字键362,用于输入印刷份数等;显示部363,由具有触摸面板功能的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用于输入上述各种设定,并显示各种复印动作的操作引导信息等;复位键364,使通过显示部363设定的设定内容等复位;停止键365,用于使执行中的印刷(图像形成)动作停止;以及功能切换键366,用于切换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传真功能。
图像读取部4以光学方式取得原稿图像并输出图像信号。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部4包括:接触玻璃410、光源42、第一反射镜431、第二反射镜432、第三反射镜433、第一支架46、第二支架47、成像透镜48以及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49。光源42和第一反射镜431被第一支架46支撑,第二反射镜432和第三反射镜433被第二支架47支撑。
接触玻璃410包括宽度较宽的原稿放置用玻璃412和细长的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该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位于原稿放置用玻璃412的左侧。由图像读取部4读取原稿的光学图像的读取方法包括两种方法:平板台面读取模式,读取放置在原稿放置用玻璃412上的原稿;以及ADF读取模式,利用原稿供给部5输送原稿,当原稿通过与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对应的读取位置413(装置主体上表面的规定读取位置)时读取原稿。
具体地说,在平板台面读取模式中,光源42照射放置在原稿放置用玻璃412上的原稿,来自该原稿的反射光依次被第一反射镜431、第二反射镜432和第三反射镜433反射,并射入成像透镜48。射入成像透镜48的光在CCD49的受光面成像,并通过CCD49的光电转换而作为图像信号输出。如果一行部分的读取结束,则第一支架46和第二支架47向与原稿的主扫描方向(图2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副扫描方向、箭头Y方向)移动,读取下一行。
另一方面,在ADF读取模式中,如后述那样当利用原稿供给部5输送来的原稿通过作为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和读取导向件60之间间隙部的读取位置413时,从光源42通过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向原稿照射光。来自该原稿的反射光依次被第一反射镜431、第二反射镜432和第三反射镜433反射,并射入成像透镜48,射入成像透镜48的光在CCD49的受光面成像,并通过CCD49的光电转换而作为图像信号输出。如果一行部分的读取结束,则利用原稿供给部5输送原稿,读取下一行。
原稿供给部5是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供纸装置),如图2所示,其包括:原稿盘(放置部)51、搓辊(原稿输送部)52、分离辊(原稿输送部)53、对准辊(原稿输送部)54、CIS(Contact Image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55、读取前辊(原稿输送部)56、读取后辊(原稿输送部)57、排出辊(原稿输送部)58以及出纸盘(原稿排出部)59。此外,原稿供给部5包括:原稿检测传感器(原稿检测部)91、读取检测传感器(上游检测部)92和排出检测传感器(下游检测部)93。
原稿盘51用于放置将要以光学方式被读取图像的一张或多张原稿。在原稿盘51的底面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提升机构,该提升机构例如利用朝向上方的作用力使提升板移动等方法,将原稿向上方抬起。如果将原稿放置在原稿盘51上,则利用提升机构将提升板向上方抬起,从而使最上部的原稿与搓辊52接触。
搓辊52与放置在原稿盘51上的原稿摞最上部的原稿接触,并将该原稿向分离辊53送出。分离辊53将由搓辊52抽出的原稿一张张地向对准辊54送出。在对准辊54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形成夹缝,通过控制对准辊54的转动和停止,对倾斜送出的原稿进行矫正,并且在被调整后的规定时机将原稿向读取位置413送出。
CIS55是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一维线阵传感器。发光元件朝向从对准辊54向读取位置413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背面照射光。受光元件接收来自原稿面的反射光并对其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原稿一面的图像信号。
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在比对准辊54靠向下游侧、且在读取前辊56和读取后辊57之间,以与图像读取部4的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相对的方式配置有读取导向件60。将在后面基于图4对该读取导向件60进行详细叙述。
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读取前辊56设置在读取导向件60的上游侧,并且由读取前辊56和与其相对的滚轮形成夹缝,上述读取前辊56将原稿送向读取导向件60。当原稿通过上述读取导向件60和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之间时,读取原稿的图像面(原稿的另一面)。
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读取后辊57设置在读取导向件60的下游侧,并且由该读取后辊57和与其相对的滚轮形成夹缝,上述读取后辊57将在读取位置413被读取后的原稿送向出纸盘59。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排出辊58设置在比读取后辊57靠向下游侧,并且由该排出辊58和与其相对的滚轮形成夹缝,上述排出辊58将在读取位置413被读取后的原稿向出纸盘59排出。
出纸盘59具有将排出的原稿层叠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在排出辊58的附近且位于排出辊58的下方,呈沿排出方向朝向上方倾斜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搓辊52、分离辊53、对准辊54、读取前辊56、读取后辊57和排出辊58构成原稿输送部,该原稿输送部将放置在原稿盘51上的原稿一张张地抽出,并将该原稿经由读取位置413送向出纸盘59。
原稿检测传感器91设置在搓辊52的下方附近,用于检测在原稿盘51上是否放置有原稿。原稿检测传感器91例如可以使用光透过型传感器,该光透过型传感器在原稿供给部5内的两个侧面(图2的与纸面垂直方向的两个侧面)上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在原稿盘51上放置有原稿且最上部的原稿与搓辊52接触时,由于从原稿检测传感器91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被该原稿遮挡,所以由受光元件输出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在原稿盘51上未放置原稿时,由于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被受光元件接收,所以由受光元件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另外,原稿检测传感器91并不限于光透过型传感器,也可以由光反射型传感器构成。此外,并不限于上述传感器,例如也可以由机械式传感器构成,该机械式传感器例如通过使突起物与原稿接触而向下移动,来检测有原稿,该突起物由原稿盘51底面所具有的弹簧等向上方施加作用力。
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读取检测传感器92设置在读取前辊56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检测位置)上,并且在该位置检测原稿的存在。读取检测传感器92例如可以使用光断续器,该光断续器使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原稿输送通道相对。读取检测传感器92在从发光部向受光部发出的光未被遮挡的期间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而在从发光部向受光部发出的光被输送的原稿遮挡的期间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即,当原稿的前端被输送到读取检测传感器92时,从读取检测传感器9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此后,当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检测传感器92时,从读取检测传感器9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
从原稿输送方向观察,排出检测传感器93设置在比读取位置413靠向下游的位置、且在排出辊58的上游侧附近的位置(检测位置)上,并且在该位置检测原稿的存在。排出检测传感器93例如可以使用光断续器,该光断续器使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原稿输送通道相对。排出检测传感器93在从发光部向受光部发出的光未被遮挡的期间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而在从发光部向受光部发出的光被排出的原稿遮挡的期间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即,当原稿的前端被输送到排出检测传感器93时,从排出检测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此后,当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93时,从排出检测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
另外,读取检测传感器92和排出检测传感器93并不限于光断续器,也可以由光反射型传感器构成。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机械式传感器构成,该机械式传感器例如通过使突起物与原稿接触而暂时向下移动后再向上移动,来检测原稿通过,该突起物由输送通道下侧的表面所具有的弹簧等向上方施加作用力。
原稿供给部5作为原稿按压构件发挥功能,按压放置在原稿放置用玻璃412上的原稿。如图3所示,原稿供给部5利用配置在数码复合机1背面侧(图1和图2的纸面里侧)的合叶部70,转动自如地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图像读取部4)上。由此,原稿供给部5能够成为覆盖接触玻璃410的关闭姿势和使接触玻璃410露出的打开姿势。
在原稿供给部5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按压板71,原稿放置用玻璃412与按压板71相对。即,可以使原稿供给部5成为关闭姿势,利用按压板71按压放置在原稿放置用玻璃412上的原稿,并且通过由使用者对操作部36进行操作,在图像读取部4读取该原稿的图像面。
如图4所示,读取导向件60是沿原稿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长的构件。利用设置在读取导向件60长边方向两端部上的螺旋弹簧61a、61b产生的作用力,将读取导向件60向接触玻璃410按压。另外,一个螺旋弹簧61a安装在安装部65a上,该安装部65a设置在读取导向件60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另一个螺旋弹簧61b安装在安装部65b上,该安装部65b设置在读取导向件60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
读取导向件60下表面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图2的实线部)比中央部(图2的虚线部)朝向下侧突出。当原稿供给部5成为关闭姿势时,读取导向件60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与接触玻璃410抵接,在中央部和接触玻璃410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隙。原稿通过所述间隙。
在读取导向件60长边方向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孔62a、62b。导向孔62a配置在原稿供给部5的前面侧,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读取导向件60,固定在原稿供给部5上的上下方向长的导向棒63插入该导向孔62a。例如该导向棒63的上端固定在原稿供给部5上,并且在该导向棒63的下端、且在比导向孔62a靠向下侧的位置上,安装有环状的防脱构件63a。即,读取导向件60的前侧能够沿导向棒63上下移动。
另一方面,导向孔62b配置在原稿供给部5的背面侧,并且沿前后方向贯通读取导向件60的侧板且形成为上下方向长,从原稿供给部5水平突出的导向片64插入该导向孔62b。即,读取导向件60的后侧能够沿导向片64上下移动。由此,读取导向件60整体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并相对于接触玻璃410接触或分离。
在读取导向件60的前面侧端部附近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板状的遮光构件66。遮光构件66具有规定的高度尺寸。图5和图6是表示设置在遮光构件66附近的开关检测传感器67(姿势检测部)的立体图。另外,图5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打开姿势的状态,图6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
开关检测传感器67检测原稿供给部5正处在相对于装置主体的上表面打开的打开姿势还是相对于所述上表面关闭的关闭姿势。开关检测传感器67由光透过型传感器构成,该光透过型传感器使发光元件67a和受光元件67b隔着遮光构件66相对。如图5所示,如果由受光元件67b接收到从发光元件67a发出的光,则开关检测传感器67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打开姿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如果本应由受光元件67b接收到的光被遮光构件66遮挡,则开关检测传感器67由受光元件67b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另外,开关检测传感器67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光反射型传感器构成。
接着,利用图7对数码复合机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数码复合机1具有控制器80,该控制器80对数码复合机1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80例如由具有CPU和ROM、RA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并且通过由CPU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各种控制程序,来进行各部分的动作控制。
控制器80连接成能够与上述图像读取部4、图像形成部25、各种检测传感器67、91、92、93以及各种辊52、53、54、56、57、58的驱动部相互通信。
控制器80通过由CPU执行作为电动机控制部81、原稿通过检测部82以及供纸异常检测部(控制部)83发挥功能的控制程序,对原稿供给部5的原稿供给动作进行控制。
电动机控制部81向省略图示的各电动机(所述驱动部)输出驱动信号,进行驱动控制,使各种辊52、53、54、56、57、58分别以预先设定的规定速度转动,上述各电动机驱动各种辊52、53、54、56、57、58绕各自的轴驱动。另外,各电动机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按照驱动信号的脉冲数转动驱动规定角度。
原稿通过检测部82检测由各种辊52、53、54、56、57、58输送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的状况。具体地说,当从读取检测传感器9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信号变化成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信号之后,驱动读取前辊56的电动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到达预先设定的脉冲数时,原稿通过检测部82判断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
另外,预先设定的脉冲数基于实验运转等的实验值来确定。例如,将原稿从配置有读取检测传感器92的位置(检测位置)输送一段距离到读取位置413,并将此时驱动读取前辊56的电动机转动所需要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以上的脉冲数确定为所述预先设定的脉冲数。
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在原稿盘51上放置有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67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进行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转动驱动停止从而停止输送原稿的控制。
此外,在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在原稿盘51上未放置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67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并且当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未检测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进行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转动驱动停止从而停止输送原稿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检测出在原稿盘51上未放置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67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并且当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检测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不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转动驱动停止,从而将输送过程中的原稿向出纸盘59排出。
下面利用图8的流程图,对使用原稿供给部5进行原稿供给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
如果控制器80基于例如从操作部36输入的复印功能的执行指示,以ADF读取模式开始读取原稿的动作,则电动机控制部81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驱动用电动机开始驱动,从而开始提供放置在原稿盘51上的原稿摞最上部的原稿(S 1)。
在由各种辊52、53、54、56、57、58进行的原稿输送过程中,当开关检测传感器67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关闭姿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时(S2;是),在排出检测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即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93从而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原稿被排出到出纸盘59之前(S3;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使由各种辊52、53、54、56、57、58进行的原稿输送继续。并且,如果输送过程中的原稿被排出到出纸盘59(S3;是),则返回到步骤S1,开始提供下一张原稿、即原稿盘51最上部的原稿。
另一方面,当在原稿输送过程中从开关检测传感器67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处于打开姿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时(S2;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利用原稿检测传感器91检测在原稿盘51上是否放置有原稿(S4)。
当在原稿盘51上放置有原稿并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输出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时、即输送的原稿不是最后的原稿时(S4;是),供纸异常检测部83向电动机控制部81发出指示,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驱动用电动机停止,由此,停止输送原稿(S5)。另外,供纸异常检测部83也可以与步骤S5的执行相配合,例如使显示部363显示原稿供给部5在原稿输送过程中被打开的信息等,通知使用者停止原稿输送的理由。
此外,在原稿盘51上未放置原稿并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时、即正在输送最后的原稿的情况下(S4;否),当开始输送最后原稿之后,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未检测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S6;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也执行步骤S5。
另外,在步骤S6中,当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未检测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除了执行步骤S5之外,也可以例如使显示部363显示因在最后的原稿读取过程中原稿供给部5被打开,需要重新读取最后的原稿的信息,由此通知使用者需要重新读取最后的原稿。
另一方面,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91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时、即正在输送最后的原稿时(S4;否),当开始输送最后的原稿之后,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检测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S6;是),继续输送最后的原稿。即,在这种情况下,从排出检测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由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的时刻起(即从最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93的时刻起)经过规定时间直到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排出辊58被排出到出纸盘59之前(S7;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继续输送最后的原稿。
另外,在步骤S6中,当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检测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也可以例如使显示部363显示原稿的读取已经结束的信息等,通知使用者原稿的读取已经结束。
并且,如果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最后的原稿已经被排出到出纸盘59(S7;是),则供纸异常检测部83向电动机控制部81发出指示,使各种辊52、53、54、56、57、58的驱动用电动机停止,由此,使原稿供给部5进行的原稿供给动作结束。
这样,按照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在输送最后的原稿的过程中,即使在原稿供给部5未处于关闭姿势状态的情况下,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检测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从而检测出该最后的原稿的读取结束时,也不会停止输送该最后的原稿,从而将其排出到出纸盘59。因此,在排出最后的原稿之后,可以立即读取另外的原稿,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读取下一张原稿的作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6(图8)中,当读取检测传感器9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信号变化成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信号之后,驱动读取前辊56的电动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到达预先设定的脉冲数时,原稿通过检测部82判断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413。
例如,有时因没有配置空间等理由,不能将检测原稿的检测传感器设置在读取位置413到出纸盘59之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原稿通过检测部82也可以利用在设置于比读取位置413靠向上游的检测位置上检测原稿的读取检测传感器92来判断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
但是,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是采用下述结构,即,在步骤S6(图8)中,当排出检测传感器9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信号变化成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信号时、即最后的原稿被排出到出纸盘59时,原稿通过检测部82判断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排出检测传感器93设置在比读取位置413靠向下游,所以原稿通过检测部82可以根据原稿通过了比读取位置413靠向下游的位置,高精度地判断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另外,例如也可以在读取后辊57和排出检测传感器93之间等比读取位置413靠向下游的位置另外设置检测原稿的传感器,当由该另外设置的传感器代替排出检测传感器93检测出原稿通过时,判断为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41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1至图8所示的结构和设定仅为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原稿供给部5也可以是不具备CIS55(图2)的简单结构。此外,例如各种信号为高电平或低电平时所表示的信息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如下例子:使用能够使原稿的正反面翻转并读取原稿表面图像和背面图像的原稿供给部时的原稿输送控制。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稿供给部5A(上部结构件)的简要断面图,图10是局部放大了原稿供给部5A的读取位置附近的简要断面图。另外,原稿供给部5A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原稿供给部5同样的方式组装在数码复合机1上。因此,除了原稿供给部5A以外的装置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
原稿供给部5A包括:原稿盘(放置部)251、提升板252、原稿输送部270以及原稿排出盘(原稿排出部)256。
原稿盘251设置在原稿供给部5A的上部。在原稿盘251上放置有将要以光学方式被读取图像的一张原稿或层叠的多张原稿。原稿盘251从原稿输送方向的上游朝向下游、即图9中从右方朝向左方向下倾斜。
提升板252设置在原稿盘251的原稿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提升板252是按照原稿盘251的承载面形状的板状构件。提升板252能够以大体水平的支承轴252a为中心、并以下游端为自由端,在沿着原稿输送方向的垂直平面内转动,上述支承轴252a沿设置在提升板252上游部的原稿供给部5A的前后方向(图9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在供给原稿时,利用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向提升板252施加朝向上方的作用力,以使提升板252以支承轴252a为中心转动,从而使层叠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的下游端与配置在其上方的搓辊254a接触。
原稿输送部270在原稿盘251的原稿输送方向下游端具有原稿供给口271和供纸部254。供纸部254使层叠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从最上层开始一张张地分离,并通过原稿供给口271提供到原稿输送部270的内部。在原稿供给口271的下游侧朝向原稿输送部27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
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的下游端到达原稿供给部5A的底面。ADF读取模式的原稿读取位置273设定在上述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下游端的位置上。在比读取位置273靠向下游侧设置有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此外,在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和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之间,以与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相对的方式设置有读取导向件260。即,当从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向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输送的原稿通过作为原稿自动读取用玻璃411和读取导向件260之间间隙部的读取位置273时,利用设置在下方的图像读取部4读取作为下侧的面的第一面(表面)的图像。另外,读取导向件26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图4说明的读取导向件60相同的结构。
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中、且比读取位置273靠向下游的位置设置有原稿切换部275。在读取位置273被读取了第一面图像后并输送到原稿切换部275的原稿,被分配到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上方。在原稿输送方向上比原稿切换部275靠向下游侧设置有原稿翻转部276,该原稿翻转部276使被读取了第一面图像后的原稿的正反面翻转。
在原稿翻转部276中,将被读取了第一面图像后的原稿输送方向改变为相反方向。被改变了输送方向、即下侧的面成为第一面的原稿经由原稿切换部275上方的输送通道,被送入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并且,当输送到读取位置273时,该原稿的上侧的面为第一面,在图像读取部4读取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背面)的图像。这样,在原稿翻转部276中,通过使被读取了第一面图像后的原稿的输送方向改变为相反方向,从而使该原稿的正反面翻转。
在比原稿切换部275靠向下游、且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下游端设置有原稿排出口277。结束了正反双面图像读取后的原稿从原稿排出口277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原稿排出盘256设置在原稿盘251的下方。使用者可以从原稿供给部5A的前面侧取出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的原稿。
这样,原稿输送部270将放置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一张张地抽出,并经由读取位置273向原稿翻转部276输送,并且将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经由读取位置273向原稿排出盘256输送。
接着,利用图10对原稿输送部27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10的实线箭头表示原稿输送路径和输送方向。如上所述,原稿输送部270在原稿盘251的原稿输送方向下游端具有原稿供给口271和供纸部254。并且,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在原稿供给口271的下游侧朝向下方延伸。
供纸部254设置在与原稿输送方向成直角的原稿宽度方向大体中央部的上方,其包括:搓辊254a、供纸带254b和分离辊254c。
搓辊254a设置在原稿供给口271的下游侧。在供给原稿时,如果层叠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被提升板252抬起,则最上部的原稿从下方与搓辊254a接触。利用搓辊254a的转动,该最上部的原稿被送向供纸带254b,并被供纸带254b输送到原稿输送部270的内部。
供纸带254b配置在比搓辊254a靠向下游侧、且配置成其表面下部朝向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突出。供纸带254b卷绕在两个滑轮上,以能够从原稿供给口271向图10的左方输送原稿的方式,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分离辊254c配置在供纸带254b的下方,并与供纸带254b接触。原稿穿过上述供纸带254b和分离辊254c接触而形成的输送夹缝。限制分离辊254c的转动驱动力,以便当多张原稿重叠进入所述输送夹缝时,分离辊254c不会送出重叠在下侧的原稿。即,当多张原稿重叠进入所述输送夹缝时,利用供纸带254b仅将重叠在上侧的原稿送出。由此,可以防止发生原稿被重叠送出的重叠输送问题,从而可以一张张地输送原稿。
在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上、且比供纸部254靠向下游的位置设置有对准辊278、输送辊279和读取前辊280。在对准辊278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形成夹缝,通过控制对准辊278的转动和停止,对倾斜送出的原稿进行矫正,并且在被调整后的规定时机将原稿送出。原稿被夹持在输送辊279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利用输送辊279的转动来输送原稿。在读取前辊280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形成夹缝,利用读取前辊280的转动将原稿向读取位置273输送。
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上、且比读取位置273靠向下游侧设置有读取后辊282和原稿切换部275。原稿切换部275具有切换导向件283,该切换导向件283能够以沿原稿供给部5A前后方向(图10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大体水平且省略图示的支承轴为中心,在垂直平面内摆动。切换导向件283沿原稿供给部5A的前后方向、即原稿宽度方向较长延伸。切换导向件283由省略图示的螺线管驱动,并且以原稿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前端部上下摆动的方式改变姿势。
在比原稿切换部275靠向下游侧、且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下游端设置有排出辊284和原稿排出口277。在排出辊284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形成夹缝,并利用排出辊284的转动将原稿从原稿排出口277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
另一方面,在比原稿切换部275靠向下游、且相对于图10中沿大体右方延伸的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朝向右斜上方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通过使原稿切换部275的切换导向件283朝向下方改变姿势,在读取位置273被读取第一面图像后并输送到原稿切换部275的原稿,从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中途经由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被送向原稿翻转部276。
在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上、且比原稿切换部275靠向下游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原稿分路部286。第一原稿分路部286是后述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和该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分路部位,上述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设置在比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靠向原稿排出盘256一侧。在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和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之间设置有第一分路导向件287。
第一分路导向件287沿所述原稿宽度方向较长延伸。此外,第一分路导向件287的下部通过省略图示的弹力构件,连接并支撑在原稿供给部5A的框架上,并且第一分路导向件287以上述支撑部为中心,其上端侧能够在沿原稿输送方向的垂直平面内摆动。第一分路导向件287的上端侧封闭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支撑第一分路导向件287的弹力构件具有因原稿与第一分路导向件287抵接而弯曲程度的弹起力。由此,当原稿通过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时,第一分路导向件287以其上端部向图10中右方摆动的方式改变姿势。并且,当原稿的后端通过第一分路导向件287时或者是原稿未与其抵接时,第一分路导向件287的上端部向左方摆动,保持图10所示的姿势、即封闭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姿势。
在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下游端和原稿翻转部276之间设置有第二原稿分路部288。第二原稿分路部288设置有第二分路导向件289。第二分路导向件289沿原稿供给部5A的前后方向较长延伸。此外,第二分路导向件289由省略图示的螺线管驱动,并且以其右端部上下摆动的方式改变姿势。
当原稿通过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时,第二分路导向件289以其图10中的右端部向上方摆动的方式改变姿势。当原稿的后端通过第二分路导向件289或者是原稿未与其抵接时,第二分路导向件289的右端部向下方摆动,保持图10所示的姿势、即封闭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姿势。
原稿翻转部276设置在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下游、且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上方。原稿翻转部276包括翻转辊276a和翻转用盘276b。
翻转辊276a相对于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配置在原稿翻转部276的最上游部,利用省略图示的电动机被驱动成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转动。翻转用盘276b以与原稿盘251隔开较小间隙的方式,配置在原稿盘251的下方,并且与原稿盘251同样地朝向斜上方延伸(参照图9)。
在原稿翻转部276中,通过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并从图10中左方向右方输送来的原稿的前端被暂时送入翻转用盘276b。当上述原稿的后端接近翻转辊276a时,在将原稿保持于翻转辊276a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翻转辊276a反向转动,将原稿的输送方向改变为从右方朝向左方。
在原稿翻转部276和第二原稿分路部288的左方、且在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的上方设置有第四原稿输送通道292。第四原稿输送通道292从第二原稿分路部288朝向左方延伸,其前端与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的对准辊278的上游位置汇合。由此,完全通过第二原稿分路部288且被原稿翻转部276改变输送方向后的原稿,通过第四原稿输送通道292并被再次送入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此后,该原稿到达读取位置273,被读取作为下侧的面的第二面(背面)的图像。
此外,以相对于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在第一原稿分路部286分路的方式,设置有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在第一原稿分路部286从第三原稿输送通道285分路并朝向下方延伸,并且与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汇合。在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的中途具有输送辊294。原稿被夹持在输送辊294和与其相对的滚轮之间,并利用输送辊294的转动将原稿送向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的下游部。
在读取位置273完成了正反双面图像读取后的原稿被再次送入原稿翻转部276,并将输送方向改变为相反方向。此后,第二分路导向件289以其右端部向上方摆动的方式改变姿势,原稿被送入第五原稿输送通道293。由此,原稿以正反面与当初层叠在原稿盘251上时一致的状态,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
原稿供给部5A包括:原稿检测传感器(原稿检测部)P1、读取检测传感器(上游检测部)P2、排出检测传感器(下游检测部)P3以及翻转检测传感器P4。
原稿检测传感器P1配置在搓辊254a的下方附近,用于检测在原稿盘251上是否放置有原稿。原稿检测传感器P1由光透过型传感器构成,该光透过型传感器在原稿供给部5A内的两个侧面上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图10的与纸面垂直方向的两个侧面)。当放置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被提升板252抬起,使最上部的原稿与搓辊254a接触时,由于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被该原稿遮挡,所以原稿检测传感器P1由受光元件输出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在原稿盘251上未放置原稿时,由于由受光元件接收到从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所以由受光元件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
读取检测传感器P2设置在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内、且在读取前辊280上游侧附近的位置(检测位置)上,并在该位置检测原稿的存在。读取检测传感器P2由光断续器构成,光断续器使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第一原稿输送通道272相对。读取检测传感器P2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未被遮挡的期间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而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被输送的原稿遮挡的期间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即,当原稿的前端被输送到读取检测传感器P2时,读取检测传感器P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此后,当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检测传感器P2时,读取检测传感器P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
排出检测传感器P3设置在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内、且在排出辊284上游侧附近的位置(检测位置)上,并在该位置检测原稿的存在。排出检测传感器P3由光断续器构成,该光断续器使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第二原稿输送通道274相对。排出检测传感器P3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未被遮挡的期间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而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被排出的原稿遮挡的期间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即,当原稿的前端被输送到排出检测传感器P3时,排出检测传感器P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此后,当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P3时,排出检测传感器P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
翻转检测传感器P4设置在第四原稿输送通道292内,并且设置在第二原稿分路部288的下游侧、且在第二分路导向件289下游侧附近的位置(检测位置)上,该翻转检测传感器P4在该位置检测原稿的存在。翻转检测传感器P4由光断续器构成,该光断续器使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第四原稿输送通道292相对。翻转检测传感器P4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未被遮挡的期间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而在从发光部朝向受光部发出的光被原稿遮挡的期间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上述原稿是在原稿翻转部276被改变输送方向后、经由第二原稿分路部288输送来的原稿。即,当原稿的前端被输送到翻转检测传感器P4时,翻转检测传感器P4输出的检测信号从高电平切换成低电平,此后,当原稿的后端通过了翻转检测传感器P4时,翻转检测传感器P4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的电气构成的框图。上述数码复合机具有控制器80A,该控制器80A对该数码复合机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器80A例如由具有CPU和ROM、RAM等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并且通过由CPU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各种控制程序,来进行各部分的动作控制。
控制器80A连接成能够与图像读取部4、图像形成部25(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上述各种检测传感器P1~P4、开关检测传感器P5(姿势检测部),以及搓辊254a、分离辊254c、对准辊278、读取前辊280、读取后辊282、排出辊284、翻转辊276a、输送辊279、294的驱动部相互通信。另外,开关检测传感器P5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于图5和图6说明的开关检测传感器67。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搓辊254a、分离辊254c、对准辊278、读取前辊280、读取后辊282、排出辊284、翻转辊276a、输送辊279、294总称为“各种辊”。
控制器80A通过由CPU执行作为电动机控制部81A、原稿通过检测部82A和供纸异常检测部(控制部)83A发挥功能的控制程序,对由原稿供给部5A进行的原稿供给动作进行控制。
电动机控制部81A向省略图示的各电动机输出驱动信号,进行驱动控制,使各种辊分别以预先设定的规定速度转动,上述各电动机驱动各种辊绕各自的轴转动。另外,各电动机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按照驱动信号的脉冲数转动驱动规定角度。
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由各种辊输送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273的状况。具体地说,当读取检测传感器P2输出的检测信号从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信号变化成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信号之后,驱动读取前辊280的电动机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到达预先设定的脉冲数时,原稿通过检测部82A判断为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
另外,预先设定的脉冲数基于实验运转等的实验值来确定。例如,使原稿进行从配置有读取检测传感器P2的位置(检测位置)到读取位置273的距离的输送,并将此时驱动读取前辊280的电动机转动所需要的驱动信号的脉冲数以上的脉冲数确定为所述预先设定的脉冲数。
当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检测出在原稿盘251上放置有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P5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A处于关闭姿势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A进行使各种辊的转动驱动停止从而停止输送原稿的控制。
此外,在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检测出在原稿盘251上未放置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P5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A处于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并且当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未检测出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A进行使各种辊的转动驱动停止从而停止输送原稿控制。
另一方面,在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检测出在原稿盘251上未放置原稿、且在原稿输送过程中由开关检测传感器P5未检测出原稿供给部5A处于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并且当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不使各种辊停止,从而将输送过程中的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
下面利用图12的流程图,对使用原稿供给部5A进行原稿供给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
如果控制器80A基于例如从操作部36(图1)输入的复印功能的执行指示,以ADF读取模式开始读取原稿双面的动作,则电动机控制部81A使各种辊的驱动用电动机开始驱动,开始提供放置在原稿盘251上的原稿摞最上部的原稿(S11)。
在执行步骤S11之后,与后述的步骤S12以后的处理并行,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开始翻转原稿通过读取位置的检测处理(以下称为检测处理D)。
如果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开始检测处理D,则在RAM内存储有后述的翻转原稿通过读取位置的检测信息(以下称为检测信息N)时,将其删除(初始化)(S21)。并且,直到由翻转检测传感器P4检测出在步骤S11中开始供纸的原稿通过为止,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待机(S22;否)。另一方面,如果由翻转检测传感器P4检测出该原稿通过(S22;是),则直到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该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为止,即,直到检测出该原稿在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通过了读取位置273为止,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待机(S23;否)。
如果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在步骤S 11中开始供纸的原稿在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通过了读取位置273(S23;是),则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将检测信息N存储在RAM内(S24)。上述检测信息N表示在步骤S11中开始供纸的原稿在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通过了读取位置273。
另一方面,在执行了步骤S11之后,当利用各种辊输送原稿过程中从开关检测传感器P5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A处于关闭姿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时(S12;是),在排出检测传感器P3输出的检测信号从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即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P3从而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之前(S13;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使由各种辊进行的输送原稿继续。并且,如果输送过程中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S13;是),则返回到步骤S11,开始提供下一张原稿、即原稿盘251最上部的原稿。
另一方面,当在原稿输送过程中从开关检测传感器P5输出表示原稿供给部5A处于打开姿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时(S12;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A通过原稿检测传感器P1检测在原稿盘251上是否放置有原稿(S14)。
在原稿盘251上放置有原稿并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输出表示有原稿的低电平检测信号、即输送的原稿不是最后的原稿时(S14;是),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向电动机控制部81A发出指示,使各种辊的驱动用电动机停止,由此,停止输送原稿(S15)。另外,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也可以与步骤S15的执行相配合,例如使显示部363显示原稿供给部5A在原稿输送过程中被打开的信息等,通知使用者停止原稿输送的理由。
此外,在原稿盘251上未放置原稿并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即正在输送最后的原稿的情况下(S14;否),并且当通过所述检测处理D未将所述检测信息N存储在RAM内、即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未检测出正反面翻转后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S16;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也执行步骤S15。
另外,在步骤S16中,当通过所述检测处理D未将所述检测信息N存储在RAM内、即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未检测出正反面翻转后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A除了执行步骤S15之外,也可以例如使显示部363显示因在最后的原稿的读取过程中原稿供给部5A被打开,需要重新读取最后的原稿的信息等,通知使用者需要重新读取最后的原稿。
另一方面,在由原稿检测传感器P1输出表示无原稿的高电平检测信号、即正在输送最后的原稿的情况下(S14;否),并且当通过所述检测处理D将所述检测信息N存储在RAM内、即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正反面翻转后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S16;是),继续输送最后的原稿。即,在这种情况下,从排出检测传感器P3输出的检测信号由低电平切换成高电平的时刻起(即从最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排出检测传感器P3的时刻起),经过规定时间直到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排出辊284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之前(S17;否),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使各种辊继续输送最后的原稿。
另外,在步骤S16中,当通过所述检测处理D将所述检测信息N存储在RAM内、即由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正反面翻转后的最后的原稿通过了读取位置273时,供纸异常检测部83A例如也可以使显示部363显示原稿读取已经结束的信息等,通知使用者原稿读取已经结束。
并且,如果检测出输送过程中的最后的原稿已经被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S17;是),则供纸异常检测部83A向电动机控制部81A发出指示,使各种辊的驱动用电动机停止,由此,使利用原稿供给部5A进行的原稿供给动作结束。
这样,按照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在输送最后的原稿的情况下,即使原稿供给部5A未处于关闭姿势,当原稿通过检测部82A检测出利用原稿翻转部276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读取位置273,从而检测出该最后的原稿的双面读取结束时,也不会停止输送该最后的原稿,从而将其排出到原稿排出盘256。因此,在排出最后的原稿之后,可以立即读取另外的原稿,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读取下一张原稿的作业。
按照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上部结构件,该上部结构件能够成为覆盖装置主体上表面的关闭姿势和使上表面露出的打开姿势,从而可以有效地进行读取原稿的作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一个例子的数码复合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或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该装置主体具有上表面,包括:在所述上表面的规定读取位置读取原稿的图像的读取部;以及基于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到的图像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上部结构件,呈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的关闭姿势和使所述上表面露出的打开姿势,所述上部结构件包括:放置所述原稿的放置部;排出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图像后的原稿的原稿排出部;将放置在所述放置部的原稿一张张地抽出,并经由所述读取位置向所述原稿排出部输送的原稿输送部;以及检测在所述放置部上是否放置有原稿的原稿检测部;
姿势检测部,检测所述上部结构件的姿势;
原稿通过检测部,检测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来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以及
控制部,控制原稿的输送动作,其中,
当由所述原稿检测部检测出在所述放置部上放置有原稿、且该原稿正在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过程中、且由所述姿势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关闭姿势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
在由所述原稿检测部检测出在所述放置部上未放置原稿、且该原稿正在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过程中、且由所述姿势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关闭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当由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时,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而当由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检测出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时,不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从而将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结构件还包括上游检测部,在设置于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所述原稿的输送路径中的比所述读取位置靠向上游的检测位置,所述上游检测部检测所述原稿,并输出表示有无所述原稿的信号,
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当所述信号从表示有所述原稿的信号变化成表示无所述原稿的信号之后,由所述原稿输送部将所述原稿输送了预先设定的设定距离时,判断为所述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其中,所述预先设定的设定距离是从所述检测位置到所述读取位置的距离以上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结构件还包括下游检测部,在设置于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所述原稿的输送路径中的比所述读取位置靠向下游的检测位置,所述下游检测部检测所述原稿,并且输出表示有无所述原稿的信号,
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当所述信号从表示有所述原稿的信号变化成表示无所述原稿的信号时,判断为所述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原稿翻转部,使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图像后的原稿的正反面翻转,其中,
所述原稿输送部,当读取所述原稿的双面图像时,将所述原稿经由所述读取位置向所述原稿翻转部输送,并且将利用所述原稿翻转部正反面翻转后的所述原稿经由所述读取位置向所述原稿排出部输送,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原稿检测部检测出在所述放置部上未放置原稿、且该原稿正在由所述原稿输送部输送过程中、且由所述姿势检测部未检测出所述关闭姿势的情况下,当由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未检测出利用所述原稿翻转部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时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而当所述原稿通过检测部检测出利用所述原稿翻转部正反面翻转后的原稿的后端通过了所述读取位置时不使所述原稿输送部进行的原稿输送停止,从而将所述输送过程中的原稿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部。
CN201210441305.7A 2011-11-09 2012-11-07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1017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5779 2011-11-09
JP2011-245778 2011-11-09
JP2011245779A JP5398807B2 (ja) 2011-11-09 2011-11-0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5778A JP5417411B2 (ja) 2011-11-09 2011-11-0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1783A true CN103101783A (zh) 2013-05-15
CN103101783B CN103101783B (zh) 2015-10-07

Family

ID=47357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41305.7A Active CN103101783B (zh) 2011-11-09 2012-11-07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73679B2 (zh)
EP (1) EP2592819B1 (zh)
KR (1) KR101439186B1 (zh)
CN (1) CN103101783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5748A (zh) * 2001-03-12 2002-10-23 佳能株式会社 原件馈送装置
JP2003076246A (ja) * 2001-08-31 2003-03-14 Brother Ind Ltd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3344957A (ja) * 2002-05-30 2003-12-03 Sharp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CN1577137A (zh) * 2003-07-02 2005-02-09 夏普株式会社 送纸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184625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792752A (zh) * 2004-12-22 2006-06-2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文件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US20070211312A1 (en) * 2006-03-08 2007-09-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63844A (zh) * 2006-04-28 2007-10-31 株式会社理光 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158621A1 (en) * 2006-12-27 2008-07-03 Nisca Corporation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CN101373351A (zh) * 2007-08-21 2009-02-2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自动供稿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000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防止读取错误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1626442A (zh) * 2008-06-16 2010-01-13 株式会社东芝 自动文件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文件输送方法
US20110075231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26035A (zh) * 2009-09-18 2012-10-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8690A (ja) * 1992-01-16 1993-07-30 Mita Ind Co Ltd 原稿自動給送装置
JP3959638B2 (ja) * 2003-03-14 2007-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り装置における用紙搬送装置
JP4591556B2 (ja) * 2008-06-13 2010-12-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59530B2 (ja) 2009-08-27 2013-08-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そ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5748A (zh) * 2001-03-12 2002-10-23 佳能株式会社 原件馈送装置
JP2003076246A (ja) * 2001-08-31 2003-03-14 Brother Ind Ltd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3344957A (ja) * 2002-05-30 2003-12-03 Sharp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CN1577137A (zh) * 2003-07-02 2005-02-09 夏普株式会社 送纸器,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184625A (ja) * 2003-12-22 2005-07-07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792752A (zh) * 2004-12-22 2006-06-2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文件进给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US20070211312A1 (en) * 2006-03-08 2007-09-1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63844A (zh) * 2006-04-28 2007-10-31 株式会社理光 自动原稿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80158621A1 (en) * 2006-12-27 2008-07-03 Nisca Corporation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CN101373351A (zh) * 2007-08-21 2009-02-2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自动供稿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000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防止读取错误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1626442A (zh) * 2008-06-16 2010-01-13 株式会社东芝 自动文件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文件输送方法
CN102726035A (zh) * 2009-09-18 2012-10-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方法
US20110075231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39186B1 (ko) 2014-09-12
KR20130051407A (ko) 2013-05-20
US20130114097A1 (en) 2013-05-09
EP2592819B1 (en) 2018-11-07
EP2592819A2 (en) 2013-05-15
CN103101783B (zh) 2015-10-07
US8773679B2 (en) 2014-07-08
EP2592819A3 (en)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92657B2 (ja) 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70504B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09278A (zh)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JP480511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電子ペーパー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856659A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29468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03615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7118255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638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05343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method of transporting document,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5919868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61373B1 (ko) 양면 스캐닝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7069635A (ja) 読取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95781B2 (ja) 原稿送り装置
CN103101783A (zh) 具有原稿输送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1187643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14627B2 (ja) 読取装置及び複合装置
JP2010116227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37544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287028B2 (ja) 用紙搬送装置、重送検知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2137846A (ja)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
CN102811296A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控制方法
JP580264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9504B2 (ja) 原稿読取装置
JP44980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