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7200A -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7200A
CN103097200A CN2011800308163A CN201180030816A CN103097200A CN 103097200 A CN103097200 A CN 103097200A CN 2011800308163 A CN2011800308163 A CN 2011800308163A CN 201180030816 A CN201180030816 A CN 201180030816A CN 103097200 A CN103097200 A CN 103097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arrying bar
carrying
vehicle
hol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08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7200B (zh
Inventor
J.波尔森
S.阿尔姆希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ule Sweden AB
Original Assignee
Thule Swede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ule Sweden AB filed Critical Thule Sweden AB
Publication of CN103097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7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72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 B60R9/058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characterised by releasable attaching means between carrier and ro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9/00Supplementary fittings on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e.g. luggage, sports gear or the like
    • B60R9/04Carriers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roof
    • B60R9/052Carriers comprising elongate members extending only transversely of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行李架装置(10),该装置(10)包括负载承载杆(20)和至少一个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抓持部件(80)、本体(55)、附接构件(90)和可选的中间部件(70)。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连接构件(50),连接构件以固持方式与负载承载杆(20)的止挡表面(25a,25b)相互作用,从而在操作附接构件(90)时朝本体(55)将分力施加到负载承载杆(20)上。在与其组装之后,负载承载杆(20)的止挡表面(25b)防止连接构件(51)沿与负载承载杆(20)的纵向方向(X)平行的方向位移。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很少不同构件的负载承载器支脚(50),该支脚(50)制造便宜,且支脚(50)使得最终用户能够以简单且容易的方式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连接到负载承载杆(20)上。

Description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车辆行李架装置。该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包括较少的零件,且需要较少的组装步骤,在一个实施例中,不使用螺钉或焊缝来将独立的零件连接在一起。
背景技术
存在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在车顶行李架系统中使用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一个这样的类型为使用施加在支承表面与抓持部件之间作为主要附接措施的夹持力的负载承载器支脚。这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称为夹持架支脚。用于轨道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认作是夹持架支脚类型。另一个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附接在车辆上的预先准备好的位置上,这大体上不需要将夹持力用作主要附接力来附接。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也被称为固定点支脚。
在使用夹持力作为针对车辆的顶部的主要附接措施的夹持架支脚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的附接期间,负载承载器支脚倚靠在顶部上,且抓持部件接合车辆上的横挡。此后,沿一个方向推进抓持部件,以便借助于附接器件(如螺钉)在抓持部件与支承表面之间施加夹持力,附接器件将负载承载器支脚固持在车辆的顶部上。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是有利的,因为相比于固定点支脚,这种类型的负载承载器支脚可应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车辆上,且其需要较少车辆自身的操纵或不需要车辆自身的操纵。
就需要很多零件而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通常在机械上很先进。PCT公布文献WO2008/140379A1中公开了夹持负载承载器支脚的一个实例。在该公开内容中的负载承载器支脚包括夹爪,夹爪枢转地连接到负载承载器本体上。夹爪还利用螺钉(通常被称为上紧器件)连接到负载承载器本体上,以上紧夹爪,且因此在夹爪与车辆的接触表面之间施加夹持力。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在机械上很复杂。复杂性给予了较高的制造成本,且使得制造地点处的物流更困难。大体上,这还需要车顶行李架是预先组装销售的。
最终用户(即,购买或接收到车顶行李架且然后将车顶行李架附接到车辆上的人)在价格和灵活性方面拥有少量选择。尽管对于最终用户而言购买预先组装的车顶行李架很便捷,但这大体上向最终用户给予了较高的成本。有时这可能是不合理的,因为最终用户通过自己可容易地进行一定量的组装阶段,从而使最终用户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车顶行李架。对于期望以预先组装状态出售车顶行李架的那些情形,还存在在制造地点处简化组装的需要。因此,对于车顶行李架存在一种需要,其在机械上不复杂,且其在不牺牲安全问题(如,负载承载器支脚有效地夹持在车辆的顶部上的能力)的同时容易组装。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至少部分地解决了、至少部分地减少了上文提及的缺陷,或提供了有用的备选方案。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承载杆和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该支脚包括本体和适于定位成抵靠车辆的第一表面的支承表面。抓持部件适于抓持车辆的第二表面以使支承表面与抓持部件之间能够有夹持力。附接构件可操作成用以改变支承表面与抓持部件之间的夹持力。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适于将负载承载杆收纳在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上。
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包括布置成与附接构件协作工作的连接构件。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借助于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负载承载杆至第一位置的相对位移而联接到负载承载杆上,当操作附接构件时、当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已经安装在车辆上时,以及当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处于第一位置时,连接构件向负载承载杆施加:
-转动力,沿朝车辆的方向将第一分力施加到负载承载杆上,以及;
-第二分力,其沿与负载承载杆的纵向方向(X)平行的第一方向(A),
从而将负载承载杆固持在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上。
可通过最终用户或在制造地点处容易地进行连接构件与负载承载杆的联接。因此,连接构件自身为固持器件,将负载承载杆固持在夹持架负载承载支脚上,而不使用附加的螺钉或螺栓。在组装期间,连接构件的转动力和沿第一方向的第二分力与负载承载杆协作,以便将负载承载杆固持至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上。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车辆行李架装置,其包括较少数目的不同构件,即,少于10个的不同构件,优选为小于8个的不同构件。通过使用较少构件,提供了简单了构造,该构造甚至允许最终用户组装,便宜的构造,且减少了在操作数目较多的构件时可出现的与物流相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很少的零件来提供用于负载承载器支脚的安全但刚性的连接。
根据实施例,连接构件包括适于延伸到负载承载杆的开口中的抓持部分,其中至少第一抓持表面布置在抓持部分上。因此,第一抓持表面可以以固持方式与负载承载杆的内表面相互作用。具体而言,仅使用了底部内表面。有利的是,开口为孔口。
抓持部件可布置成通过附接构件与中间部件协作工作。中间部件包括抓持部分。该允许了一种实施例,其中中间部件将负载承载杆固持在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上且该实施例可使用附接构件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抓持部分包括第一抓持表面和第二抓持表面两者。已经发现的是,尤其是如果抓持部分由金属材料如钢制成,则该实施例允许很稳健且刚性的构造。可选的是,第二抓持表面可布置在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抓持表面布置成相对于第二抓持表面成角。第一抓持表面有利的是布置成与Z-X平面平行,而第二抓持表面有利的是布置成与第一抓持表面成角。相对于第一抓持表面(即,相对于Z-X平面)的角α有利的是15度至75度,优选是25度至65度。通过将第二抓持表面布置成相对于第一抓持表面成角,负载承载杆的部分例如可用于将抓持部分楔入负载承载杆中的开口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间部件包括使得在杠杆点处对抓持部件能够有杠杆作用的抵靠表面。杠杆作用提供了相对较高的夹持力。作为备选,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可包括用于使得在杠杆点处对抓持部件能够有杠杆作用的抵靠表面。可选的是,中间部件和本体两者都可包括用于上文提及的目的的抵靠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附接构件在附接构件工作点处枢转地连接到中间部件上。在实施例中,抓持部件包括第一横向端部和第二横向端部,且杠杆点布置成邻近第一横向端部。有利的是,抓持部分可布置在抓持部件的第二横向端部处。这利用了抓持部件的全长,且给予了良好的杠杆作用。附接构件通过抓持部件在工作点处操作,在实施例中,工作点可为孔口、槽口等。刚刚提及的工作点有利的是大致布置在杠杆点与抓持部件的抓持部分之间。
附接构件有利的是结合螺母操作的螺钉;螺母枢转地附接到中间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包括适于与负载承载杆的开口协作的抵靠表面。优选为布置在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上部上的抵靠表面适于与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协作,有利的是以与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协作的方式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附接到负载承载杆上。这使得用户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与负载承载杆组装。
抵靠表面可适于提供咬合构件。咬合构件适于与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协作来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可释放地或永久地联接到负载承载杆上。有利的是,该部分为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这里,用语“永久地”意思是在附接之后,在不破坏一个物体的至少一部分或两个物体之间形成的连接的情况下物体不可与彼此分开。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抵靠表面或可选的咬合构件,适于与开口的一部分协作,有利的是与开口的侧缘协作。
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包括腔体,在组装之后,中间部件至少部分地被包围在腔体中。支承结构还可设在本体中。支承结构改善了本体的刚性。在该实施例中,中间部件有利的是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支承结构的内侧。支承结构和本体有利的是由单一的一件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和第二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连接到负载承载杆上,以形成车辆行李架装置,负载承载杆具有纵向方向和至少一个止挡表面。至少一个止挡表面部分地由负载承载杆中的开口(如,负载承载杆的开口的横向侧缘)形成。车辆行李架装置有利的是车顶行李架装置。
负载承载杆可包括多个开口。各个开口形成或至少部分地形成用于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的指定止挡表面。这使得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能够定位在多个预定位置上。有利的是,至少三个开口布置在负载承载杆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附接构件在抓持部件与连接构件(例如,中间部件)之间延伸且使抓持部件和连接构件互连。当连接构件由中间部件提供,且抓持部分布置在中间部件上或可选为由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形成时,使用很少的零件来提供将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固持在车辆上的夹持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间部件包括适于以固持方式与负载承载杆的止挡表面相互作用的抓持部分,从而在操作附接构件时,将分力至少朝本体施加到负载承载杆上。分力提供夹持力。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适于与负载承载杆的止挡表面相互作用,以便在与其组装之后,防止抓持部分沿与负载承载杆的纵向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负载承载杆的止挡表面可由负载承载杆中的开口或通孔形成。在该实施例中,负载承载杆提供止挡表面,且在上紧附接构件时物理上防止抓持部分位移。
应当注意的是,当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或连接构件可释放地联接到负载承载杆上时,负载承载杆和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可在附接构件松开时(即,在从车辆拆卸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时)拆开。在一些情况下,咬合功能可布置在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与负载承载杆之间,然而将负载承载杆固持在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上的主固持机构由中间部件的抓持部分引起。
附图说明
将参照附图来更为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以截面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结合负载承载器支脚使用的负载承载杆的部分,以及;
图3以分解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承载杆和负载承载器支脚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顶部2的车辆1的部分的截面,车顶行李架装置10连接到顶部2上。车顶行李架装置10适于收纳和承载负载,如货物负载,如砖、托盘、木材、板、管等;运动器具,如雪橇、滑雪板、自行车、划艇、皮船等;车辆附件,如顶箱、次级负载承载相关的设备,如负载止挡件、负载固定装置等。
车顶行李架装置包括也被称为负载承载器杆(20)的负载承载杆20,以及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和第二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下文仅称为负载承载器支脚。图1中仅示出了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50。
图1还限定了本文中使用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Z方向沿与负载承载杆20的宽度相同的方向延伸,且在车顶行李架装置10已经组装到其上之后沿车辆的向前的方向和向后的方向延伸。X方向沿与负载承载杆20的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且沿组装至其上之后在车辆1的横向方向延伸。Y方向沿与负载承载杆20或车辆1的高度方向或垂直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当车辆停车或在平地上行驶时,Z-X方向形成水平平面。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负载承载杆20为没有附件附接于其上的直杆。负载承载器杆20可由任何适合的材料制成,但钢、铝和/或基于碳纤维的材料是优选的。
图2以透视且以朝定位成在组装之后面对车辆1的表面的视角示出了具有第一端部36的负载承载杆20;该表面在下文中被称为底部外表面21。负载承载杆还包括底部内表面21b。与由底壁形成的底部外表面21相对的是由顶壁形成的顶部外表面22。顶部外表面22形成负载接收表面22。负载承载杆20包括提供两个光滑侧缘23,24的大致椭圆的截面,侧缘23,24将在车辆1移动时导致较低风阻。
负载承载器杆20包括第一止挡表面25a和第二止挡表面25b,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止挡表面25a和第二止挡表面25b部分地由负载承载器杆20的壁中的孔口26形成。如本文更为详细描述的那样,止挡表面25a,25b适于与负载承载器支脚50和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连接构件(connection arrangement)51协作工作。
第一止挡表面25a可部分地或完全地由挂钩部件、销、开口如孔口、端部开口的槽口、腔体等形成。优选的开口为延伸穿过负载承载杆的壁的孔口。在图1至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止挡表面25a部分地由孔口26(即,限定孔口26的材料)形成。如注意的那样,孔口26包括具有第一开口区域28的第一区段27和具有第二开口区域30的第二区段29。第一开口区域28大于第二开口区域30。更重要的是,第二区段29限定或形成第一止挡凸缘31和第二止挡凸缘32,第一止挡凸缘31和第二止挡凸缘32在组装之后与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连接构件51协作。第一止挡凸缘31和第二止挡凸缘32由包绕孔口26的材料形成,更具体而言由第一区段27和第二区段29的不同形式形成。
在本发明的所示实施例中,第二止挡表面25b由第二区段29的横向侧缘33形成。备选的止挡表面可由第一区段28的对应的其余横向侧缘34形成。第二止挡表面25b适于防止连接构件沿X方向(即,负载承载杆20的纵向方向)位移,且更具体而言是防止连接构件沿由图1和图2中的由箭头A指出的X方向的第一方向位移。可以说负载承载杆20的纵向方向的第一方向朝向负载承载杆20的第一端部36。有利的是,负载承载杆20布置有至少一个止挡表面,或至少两个止挡表面,或三个或多个止挡表面。
图3以分解视图示出了负载承载杆20的部分和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构件。如注意到的那样,车顶行李架装置10和负载承载器支脚包括很少的构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仅六个单独的构件在负载承载器支脚50中使用,六个单独的构件中没有一个永久地附接到彼此上。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适于承载负载承载杆20和施加于其上的负载的本体55。柔性支承垫56形成支承表面57,支承表面57适于定位成抵靠车辆1的第一表面,优选为抵靠车辆1的顶部2。柔性支承垫56包括柔性的且增大摩擦的材料,如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或任何橡胶状材料。柔性支承垫56保护车辆1的顶部2免于在使用期间变形和磨损。支承表面57可与本体55整体结合地形成,或作为单独的构件,例如,布置在如本文所公开的支承垫56上。
有利的是,本体55可由聚合材料如聚丙烯,或碳纤维增强的聚合材料制成,但其它材料也是可能的,如钢或铝。本体55包括旨在定位成邻近支承垫56的基部58、适于收纳和承载负载承载器杆20的上部59。上部59包括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60。支承结构61使基部59与上部59连接,且将刚性施加到本体55上。由壳体形成的本体55包括孔口67,孔口67适于定位成(即,以重叠的方式)与负载承载杆20的孔口26协作工作。
在实施例中,本体55的孔口67可形成用于连接构件的止挡表面。因此,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可设有用于防止连接构件沿第一X方向位移的止挡表面。
本体55还包括腔体66,腔体66部分地由本体55内侧的支承结构61限定。中间部件70在组装之后部分地定位在本体55的腔体66的内侧,且延伸穿过本体55的孔口67,且延伸到负载承载杆20中。
中间部件70适于与抓持部件80和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为了使得能够有高延性强度,中间部件70优选为有利地由模压钢板制成的金属支架。下文将更为详细地描述抓持部件80和附接构件90。
中间部件70包括抓持部分71,抓持部分71适于与负载承载杆20连接,且具体与图2中示出的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的第一止挡表面25a协作工作。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抓持部分71适于与第一止挡表面25a相互作用,以便允许将负载承载器支脚50固持在车辆1的表面上。因此,其在附接构件90操作时施加沿Y方向(即,沿朝负载承载器支脚的本体55的方向)的分力。中间部件70包括长形本体70a,长形本体70a包括抓持部分71、抵靠表面72和附接构件工作点73。
如所提及的那样,第一止挡凸缘31和第二止挡凸缘32适于与抓持部分71协作工作,以便沿朝向车辆1的顶部2的方向推动负载承载杆20。因此,中间部件70的抓持部分71倚靠在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的内表面上。更准确地说,中间部件70的抓持部分71仅倚靠在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的底部内表面21b上,但其一部分直接地定位成邻近开口26的横向侧缘33,横向侧缘33在此情况下形成第二止挡表面25b。
抓持部分71包括抓持板74,在组装于其上之后,抓持板74适于与第一止挡表面25a和负载承载杆20的第一止挡凸缘31和第二止挡凸缘32协作。抓持板74具有在水平面Z-X中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垂直于长形本体70a的伸长部延伸。在此情况下,面对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的底部内表面21b的抓持板74的部分或表面形成第一抓持表面71a。抓持板74还从长形本体70a升高一定距离d,以便容易地进入负载承载器杆20中。有利的是,距离d为3mm至20mm。在组装期间,将抓持板74插入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的第一区段27中,且其后沿由图1和图2中的箭头A指出的第一X方向位移到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的第二区段29中。
在第二区段29中,通过第二止挡表面25b有效地防止了保持抓持板74的臂75沿第一X方向的进一步位移。在此情况下,臂75部分地形成第二抓持表面71b。有利的是,第二抓持表面71b布置成≥90度、可选为>90度,更有利的是110度至160度的角α。然而,在此情况下应当相对于第一抓持表面71a提供小于180度的角α。
在附接到车辆1上期间和之后,中间部件80的抵靠表面72适于与抓持部件80协作。抵靠表面72抵靠抓持部件80,以便提供用于抓持部件80的杠杆机构。这使得抓持部件80有效地施加高夹持力且从而牢固地抓持车辆1。
附接构件工作点73可为枢转点,在该枢转点处,至少一个孔口76(在此情况下为两个孔口)与附接构件90(在此情况下为螺母91和螺钉92)协作。螺母91为销状螺母的形式。
有利的是,抓持部件80为具有孔口81的金属支架,孔口81作用为工作点,通过该工作点,螺钉92与中间部件70协作。抓持部件80包括适于抓持车辆1的第二表面3的抓持部分82。在组装之后,抓持部件80具有大致长形的本体83,本体83具有第一横向端部84和第二横向端部85;面对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的内侧86,以及背对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的外侧87。抓持部件80的第二端部85包括抓持部分82。抓持部分82包括由邻近第二端部85的折叠部形成的抓持表面87。
抓持部件80还包括如图1中所示的抵靠表面88,抵靠表面88适于在组装到车辆1上期间与中间部件70的抵靠表面72协作。图1以截面示出了当负载承载器支脚50处于接合位置时(即,当负载承载器支脚50附接到车辆1上以用于运送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上的货物时)的负载承载器支脚50。
当附接构件90(在此情况下为螺钉92)操作成用以增大抓持部件80的抓持部分82与本体55的支承表面57之间的夹持力时,抓持部件80的抵靠表面88和中间部件70的抵靠表面72直接地定位成在杠杆点89处邻近彼此。此后,当进一步操作附接构件90以增大所述夹持力时完成了杠杆作用。抓持部件80的杠杆作用通过抓持部件80的孔口81和抓持部件80的抵靠表面88和中间部件70的抵靠表面72操作。因此,孔口81形成了用于附接构件90的协作点81。用于附接构件90的协作点81有利的是布置在第一横向端部84与第二横向端部85之间,且离杠杆点89在抓持部件80的总长度的30%至70%,有利的是大约40%至60%的距离内。杠杆点89与抓持部件80的抓持部分82之间的距离由图1中的虚线100指出。虚线延伸穿过杠杆点89和抓持部件80的抓持部分82的折叠部。在组装之后,形成协作点81的孔口81有利的是在抓持部件80具有在抓持部件80的纵向方向上的弧形曲率的形式且具有指离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顶点时,从虚线100位移。可选或此外,在组装之后,抓持部件80具有横向方向,横向方向有利的是包括弧形曲率,其具有指离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顶点。这改善了抓持部件80的刚性。
在实施例中,抓持部件80的抵靠表面82和中间部件70的抵靠表面72与彼此以距离d分开,距离d可为大约1mm至40mm,形成了两个分开的抵靠点。在此情况下,这两个点都被认作是杠杆点89。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杠杆点89可形成在抓持部件80的抵靠表面88与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的抵靠表面之间。有利的是,此类抵靠表面布置成邻近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上部59。
下文将更为详细地描述负载承载器支脚的功能和组装。如图1中看到的那样,连接构件51(在此情况下为中间部件70的联接部分71)插入负载承载杆20的孔口26中且相对于负载承载杆20沿第一方向A位移至第一位置,从而与第一止挡表面25a和第二止挡表面25b相互作用,以便允许将负载承载器支脚50附接到车辆1的表面上。因此,连接构件51布置成与附接构件协作工作。当操作附接构件90时,连接构件51且因此联接部分71,向负载承载杆施加转动力,沿朝向车辆1的Y方向将第一分力施加到负载承载杆上。将沿与负载承载杆的纵向方向X平行的第一方向A施加第二分力。这以很稳固且安全的方式将负载承载杆20固持在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60上。开口26和由开口26形成的表面与施加的分力相互作用。
如可在图1和图3中注意到的那样,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包括抵靠表面,在此情况下为咬合构件65的形式,抵靠表面与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的第二横向侧缘35协作。开口26的第二横向侧缘35直接地定位成与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的第二区段29的横向侧缘33相对。咬合构件65包括突起66,在已经将中间部件70的联接部分71插入开口26中之后,突起66可操作成用以与开口26的第二横向侧缘35相互作用。咬合构件65使得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本体55能够暂时地附接到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上,例如,第一负载承载器杆20适于储存在车库或汽车的行李箱中。
负载承载杆20可包括至少一个止挡表面25a,25b或多个止挡表面。至少两个止挡表面25a,25b优选为定位在负载承载杆的各个端部处,且适于与负载承载器支脚协作。负载承载杆的至少一个端部可包括多对止挡表面25a,25b,多对止挡表面25a,25b使得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与第二负载承载器支脚之间能够有可变的长度。可选的是,负载承载杆的各个端部可包括多个止挡表面,止挡表面使得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与第二负载承载器支脚之间能够有可变的长度。
上文提及的止挡表面有利的是可由负载承载杆中的开口或多个开口限定。开口可为不同的形式或相同的形式。适合的形式可为椭圆形、圆形、多边形形式、正方形、矩形形式等。然而,各个形式的重要的方面在于其形成用于负载承载支脚的连接构件(例如,中间部件)的一对止挡表面来如上文所述那样相互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如本文使用的表述"杆"不必表示比其宽度更长的平直构件,而是可包括布置成用以支承在至少一个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上的任何形状和任何尺寸的构件。然而,平直的纵向杆是优选的杆。

Claims (36)

1.一种车辆行李架装置(10),包括负载承载杆(20)和至少一个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本体(55),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定位成抵靠车辆(1)的第一表面(2)的支承表面(57),包括抓持部件(80),所述抓持部件(80)适于抓持所述车辆(1)的第二表面(3)以使得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能够有夹持力,
附接构件(90),其可操作成用以操作所述抓持部件(80)且从而改变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的所述夹持力,
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收纳具有纵向方向(X)的负载承载杆(20)的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6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包括连接构件(51),所述连接构件(51)布置成与所述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且适于借助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至第一位置的相对位移来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当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当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已经安装在所述车辆(1)上时,以及当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连接构件(51)向所述负载承载杆(20)施加:
-转动力,沿朝向所述车辆(1)的方向(Y)将第一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以及;
-沿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纵向方向(X)平行的第一方向(A)的第二分力;
从而将所述负载承载杆(20)固持在所述负载承载杆收纳表面(6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包括第一抓持表面(71a)和第二抓持表面(71b),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和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第一止挡表面(25a)和第二止挡表面(25b)协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适于在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沿朝向所述车辆(1)的方向(Y)将所述第一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的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适于在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沿朝向所述车辆(1)的方向(Y)将所述第二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51)包括适于沿预定方向插入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中的抓持部分(71),其中至少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布置在所述抓持部分(7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件(80)布置成通过所述附接构件(90)与中间部件(70)协作工作,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所述抓持部分(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分(71)包括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和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两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抓持表面(71a)布置成相对于所述第二抓持表面(71b)成角(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抵靠表面(72),所述抵靠表面(72)使得在杠杆点(89)处能够对所述抓持部件(80)有杠杆作用。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抵靠表面(72),所述抵靠表面使得在杠杆点处能够对所述抓持部件(80)有杠杆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构件(90)在附接构件工作点(73)处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中间部件(70)上。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件(80)在点(81)处与所述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以及其中所述抓持部件(80)包括第一横向端部(84)和第二横向端部(85),以及其中杠杆点(89)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横向端部(84),以及所述抓持部分(82)布置在所述抓持部件(80)的所述第二横向端部(85)处。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包括开口(26),以及其中所述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开口(26)协作的抵靠表面(65),所述抵靠表面适于与所述连接构件(51)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表面(65)为咬合构件(65),所述咬合构件(65)适于与所述连接构件(51)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表面(65)或所述咬合构件(65)适于与所述开口(26)的侧缘(35)协作。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55)包括腔体(62),以及其中所述中间部件(70)在组装之后由所述腔体(62)至少部分地包围。
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包括多个开口(26),所述多个开口(26)适于收纳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连接构件(51)。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适于以便完成至少一部分所述连接构件(51)沿所述纵向方向(X)相对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至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相对位移。
19.一种车顶行李架装置(10)包括负载承载杆(20)和至少一个第一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所述支脚(50)包括本体(55),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定位成抵靠车辆(1)的第一表面(2)的支承表面(57),包括抓持部件(80),所述抓持部件(80)适于抓持所述车辆(1)的第二表面(3)以使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能够有夹持力,
所述抓持部件(80)布置成用以通过附接构件(90)与中间部件(70)协作工作,
所述附接构件(90)可操作成用以操作所述支承表面(57)与所述抓持部件(80)之间的所述夹持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抓持部分(71),所述抓持部分(71)适于以固持方式与负载承载杆(20)的止挡表面(25)相互作用,从而在操作所述附接构件(90)时,朝所述本体(55)将分力施加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所述分力提供所述夹持力,其中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抓持部分(71)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止挡表面(25)相互作用,以便在与其组装之后,防止所述抓持部分(71)沿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纵向方向(X)平行的方向位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包括抵靠表面(72),所述抵靠表面(72)用于使得在杠杆点(89)处能够对所述抓持部件(80)有杠杆作用。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架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用于使得在杠杆点处对所述抓持部件(80)能够有杠杆作用的抵靠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21),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构件(90)在附接构件工作点(73)处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中间部件(70)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件(80)在点(81)处与所述附接构件(90)协作工作,以及其中所述抓持部件(80)包括第一横向端部(84)和第二横向端部(85),以及其中所述杠杆点(89)布置成邻近所述第一横向端部(84),抓持部分(82)布置在所述抓持部件(80)的所述第二横向端部(85)处。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载承载器支脚(50)的所述本体(55)包括适于与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开口(26)协作的抵靠表面(65),所述抵靠表面适于与所述中间部件(70)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处于,所述抵靠表面(65)为咬合构件(65)的形式,所述咬合构件适于与所述中间部件(70)的一部分协作来将所述负载承载器支脚(50)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权利要求25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表面(65)或所述咬合构件(65)适于与所述开口(26)的侧缘(35)协作。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部分为所述抓持部分(71)。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55)包括腔体(62),以及其中所述中间部件(70)在组装之后由所述腔体(62)至少部分地包围。
29.根据权利要求19至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止挡表面(25)部分地由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中的开口(26)形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表面(25)为所述负载承载杆(20)的所述开口(26)的横向侧缘(33)。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权利要求30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包括适用于收纳所述抓持部分(71)的多个开口(26)。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包括适于收纳所述抓持部分(71)的至少三个开口(26)。
33.根据权利要求19或权利要求32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抓持部分(71)适于借助于相对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至第一位置的相对位移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抓持部分(71)适于借助于相对于所述负载承载杆(20)至第一位置的相对位移可释放地联接到所述负载承载杆(20)上。
35.根据权利要求19或权利要求34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抓持部分(71)为用以将所述负载承载杆(20)固持到所述本体(55)上的所述主固持器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车顶行李架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70)的所述抓持部分(71)为用以将所述负载承载杆(20)固持到所述本体(55)上的唯一固持器件。
CN201180030816.3A 2010-04-22 2011-04-20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97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100160689 EP2380777B1 (en) 2010-04-22 2010-04-22 Load carrier foot and a vehicle rack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EP10160689.5 2010-04-22
PCT/EP2011/056307 WO2011131711A1 (en) 2010-04-22 2011-04-20 Load carrier foot and a vehicle rack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200A true CN103097200A (zh) 2013-05-08
CN103097200B CN103097200B (zh) 2015-12-16

Family

ID=42735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081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97200B (zh) 2010-04-22 2011-04-20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38874B2 (zh)
EP (1) EP2380777B1 (zh)
JP (1) JP5551826B2 (zh)
CN (1) CN103097200B (zh)
WO (1) WO20111317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026A (zh) * 2018-07-13 2021-02-26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负载承载架
CN114590205A (zh) * 2017-12-19 2022-06-07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负荷承载器支脚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0777B1 (en) 2010-04-22 2013-01-30 Thule Sweden AB Load carrier foot and a vehicle rack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WO2011147444A1 (en) * 2010-05-26 2011-12-01 Thule Sweden Ab Attachable fix point strip
EP2746108B1 (en) 2012-12-21 2016-04-13 Thule Sweden AB A load carrier foot and a roof rack with such a foot
DE102013000460B3 (de) * 2013-01-14 2014-02-13 Audi Ag Dachgrund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3171495B (zh) * 2013-03-06 2015-08-19 广东东箭汽车用品制造有限公司 连接支架及车顶行李承载机构
CN103171494B (zh) * 2013-03-06 2016-06-08 广东东箭汽车用品制造有限公司 车顶行李承载机构及其连接支架
JP6199669B2 (ja) * 2013-09-17 2017-09-20 株式会社カーメイト キャリアバーおよびキャリアバー組付け機構
US9085266B2 (en) * 2013-12-02 2015-07-21 Pu-Lun Chang Structure of roof rack
EP2905178B1 (en) * 2014-02-07 2018-03-28 Thule Sweden AB A load carrier foot
DE102014206719B4 (de) 2014-02-18 2018-03-01 Atera Gmbh Dachträ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3653444B1 (en) * 2017-12-19 2020-10-14 Thule Sweden AB Load carrier bracket
US10723277B2 (en) 2018-01-31 2020-07-28 Jac Products, Inc. Vehicle article carrier system with end support having tunable clamping force
USD929930S1 (en) * 2019-04-18 2021-09-07 Hyundai Mobis Co., Ltd. Roof cross bar for vehicle
CA194227S (en) * 2019-10-02 2022-04-27 Rhino Rack Australia Pty Ltd Underbar for roof rack with aperture/window
US11577658B2 (en) 2020-11-25 2023-02-14 Plasman Us Holdco Llc Crossmember assembly with a scotch yoke for an adjustable roof rack of a motor vehicle
US11299104B1 (en) 2020-11-25 2022-04-12 Dus Operating Inc. Universal crossmember assembly for a roof rack of a motor vehicle
TR2021014754A2 (tr) * 2021-09-21 2021-10-21 Yasin Saltik Araçlar İçin Tek Eksende, Tek Sabitleme Elemanı ile Montajı Yapılan Bir Taşıyıcı Tavan Çıtası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4020A (en) * 1987-11-24 1992-04-14 Industri Ab Thule Apparatus for carrying a load
EP0694441A1 (fr) * 1994-07-27 1996-01-31 Automobiles Peugeot Dispositif de support de charge formant notamment galerie portebagages pour toi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R2723046A1 (fr) * 1994-07-27 1996-02-02 Peugeot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upport de charge, formant notammentgalerie porte-bagages pour toi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23778A1 (de) * 2001-07-11 2003-02-06 Thule Sweden Ab Hillerstorp Lastenträgerfuss mit elastisch gelagertem Halteteil
CN101456384A (zh) * 2007-12-14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行李架的横杆
CN101544210A (zh) * 2008-03-27 2009-09-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具有可收式横梁的车顶行李架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8203504A (nl) * 1982-09-08 1984-04-02 Thule Ind Ab Lastdrager.
US4688706A (en) * 1985-09-05 1987-08-25 Industri Ab Thule Device for carrying a load
US4877169A (en) * 1988-03-15 1989-10-31 Yakima Products, Inc. Self-tightening vehicle roof rack
SE9201975L (sv) * 1992-06-26 1993-06-21 Mont Blanc Ind Ab Lastbaerare foer fordon
DE4222494C2 (de) * 1992-07-09 1996-05-15 Votex Gmbh Dachträger für Fahrzeuge
SE502728C2 (sv) * 1994-05-25 1995-12-18 Thule Ind Ab Lastbärare
JPH08192691A (ja) * 1995-01-20 1996-07-30 Kaameito:Kk 車輛用荷台の固定装置
DE19513261A1 (de) * 1995-04-07 1996-10-10 Silvretta Sherpas Sportartikel Tragelement für Kraftfahrzeug-Dachlastenträger
JPH10157521A (ja) * 1996-12-03 1998-06-16 Osaka Banbaa Seisakusho:Kk ルーフキャリアの取付装置
SE511632C2 (sv) * 1998-06-16 1999-11-01 Mont Blanc Ind Ab Lastbärare för fordon
SE512302C2 (sv) 1998-09-11 2000-02-28 Mont Blanc Ind Ab Anordning vid en takmonterad lastbärare till fordon
FR2832371B1 (fr) 2001-11-16 2005-05-27 Scambia Ind Dev Ag Barre pour etre fixee de facon detachable sur un toi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ainsi que vehicule automobile
SE0701110L (sv) 2007-05-09 2008-11-10 Thule Sweden Ab Lasthållarfot för fastspänning av en lasthållare
EP2380777B1 (en) 2010-04-22 2013-01-30 Thule Sweden AB Load carrier foot and a vehicle rack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4020A (en) * 1987-11-24 1992-04-14 Industri Ab Thule Apparatus for carrying a load
EP0694441A1 (fr) * 1994-07-27 1996-01-31 Automobiles Peugeot Dispositif de support de charge formant notamment galerie portebagages pour toi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R2723046A1 (fr) * 1994-07-27 1996-02-02 Peugeot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support de charge, formant notammentgalerie porte-bagages pour toi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23778A1 (de) * 2001-07-11 2003-02-06 Thule Sweden Ab Hillerstorp Lastenträgerfuss mit elastisch gelagertem Halteteil
CN101456384A (zh) * 2007-12-14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行李架的横杆
CN101544210A (zh) * 2008-03-27 2009-09-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具有可收式横梁的车顶行李架组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0205A (zh) * 2017-12-19 2022-06-07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负荷承载器支脚
CN114590205B (zh) * 2017-12-19 2022-10-18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负荷承载器支脚
CN112424026A (zh) * 2018-07-13 2021-02-26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负载承载架
CN112424026B (zh) * 2018-07-13 2022-03-15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车顶架及其布置结构
CN114684025A (zh) * 2018-07-13 2022-07-01 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车顶架及其布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7200B (zh) 2015-12-16
EP2380777A1 (en) 2011-10-26
WO2011131711A1 (en) 2011-10-27
US20130193177A1 (en) 2013-08-01
EP2380777B1 (en) 2013-01-30
JP5551826B2 (ja) 2014-07-16
JP2013525175A (ja) 2013-06-20
US9038874B2 (en) 2015-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7200B (zh) 负载承载器支脚及用于车辆的车辆行李架装置
CA2541084C (en) Mating receiver rack for personal recreational vehicles
US20140117062A1 (en) Truck crossbar attachment
US20070108246A1 (en) Extendible hauling rack
US20180361907A1 (en) Anchor plate for pick-up truck box
CN107985833A (zh) 运输用集装箱中的波状钢制底板
US11279296B2 (en) Cargo carrier system
US7044309B2 (en) Strap mounted motorcycle chock and method
KR200480481Y1 (ko) 부재 거치용 치공구
JP6714341B2 (ja) 運搬台車
US20070194068A1 (en) Vehicle mounted ladder rack
US20080105802A1 (en) Universal quick detach multi-position accessory mount for vehicles or the like
US20070228759A1 (en) Clamping mechanism for carrier for bicycles and other cargo
JP4002098B2 (ja) 被運搬車の固縛装置及び自動車運搬用車両
KR200412700Y1 (ko) 화물차량의 공구함 설치구조
JP6591871B2 (ja) セミトレーラ
JP3117754U (ja) 組立式コンテナ
JP4905102B2 (ja) 車両のスペアタイヤハンガー
CN214031582U (zh) 一种叉车属具软包夹用的高强度铝合金导槽型材
US20150321861A1 (en) Ramp deployment system utilizing a ratchet strap mechanism
JP3106300U (ja) 一般貨物平ボディ車両用の積載物支持装置
JP2011093506A (ja) バイク用前輪保持具
KR102521250B1 (ko) 다목적 운반차량용 탑승자 방호구조물
JPS6230542Y2 (zh)
JP2008037344A (ja) ラッシングチェンの固縛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What top Hiller of Sweden

Patentee after: Thule Sweden AB

Address before: What top Hiller of Sweden

Patentee before: Thule Sweden AB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