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672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6729A
CN103076729A CN201210415369XA CN201210415369A CN103076729A CN 103076729 A CN103076729 A CN 103076729A CN 201210415369X A CN201210415369X A CN 201210415369XA CN 201210415369 A CN201210415369 A CN 201210415369A CN 103076729 A CN103076729 A CN 103076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hotosensitive drums
toner
electromotive force
bea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53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6729B (zh
Inventor
船谷和弘
酒井宏明
铃木彰道
齐藤秀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076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6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6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means in the developing zone having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distance hol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具有在图像形成之前用于在将感光鼓曝光的同时调整输出的调整时段的曝光装置和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被配置为在感光鼓与显影辊相互接触的接触状态和它们相互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改变。当在曝光装置的调整时段中被曝光的感光鼓上的部分处于显影位置时,显影装置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使用电子照相处理或静电记录处理的诸如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照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提高的操作速度、功能性和彩色化,各种类型的打印机和复印机已被投入市场。
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速度增加,各种部件的寿命已被延长。例如,作为用于延长使用接触显影处理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寿命的一般方法,感光鼓一般与显影辊分离并且仅在图像形成时接触显影辊。该配置可减少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接触时间,由此限制这两个部件的劣化并延长图像形成单元的寿命。
另外,对于图像质量稳定化,采取各种措施。特别地,对于曝光装置应用各种光学调整。例如,使用激光束作为曝光装置的激光束打印机具有激光束量的稳定化的问题。因此,一般执行特定的光学调整(以下,称为自动功率控制(APC))。具体而言,通过受光元件检测激光束的一部分,并且,基于检测结果改变流入激光二极管中的驱动电流的量,以控制激光束量。在图像形成之前执行APC使得曝光装置能够恒定地保持恒定的激光束量,由此可以防止形成的图像由于环境变化、激光变动和劣化而变得不稳定。
必须在激光发射期间执行APC。这意味着在APC的执行期间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因此,如果显影辊在APC的执行期间接触感光鼓,那么调色剂可能被无用地消耗(显影)。出于这种原因,常规上,显影辊在APC完成并且激光熄灭之后接触感光鼓,由此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的背面上的污染。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03-238477讨论了不具有用于使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因此,由于显影辊恒定地接触感光鼓,因此,在APC的执行期间,设定与图像形成时的偏压不同的显影偏压,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
近年来,为了减少用户压力,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图像数据直至图像被打印的时间段(以下,称为第一印出时间(FPOT))受到重视。由于缩短FPOT减少了各个部件的翻转时间,因此,从寿命延长的观点看,缩短FPOT也变为重要的主题。因此,由于FPOT的增加,其中显影辊在APC完成之后接触感光鼓的常规配置是不希望的。
通过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03-238477中讨论的配置,即使控制APC的执行期间的显影偏压以使得不消耗调色剂,调色剂仍会被消耗。以下将描述其原因。一般地,感光鼓灵敏度例如根据个体差异以及它们的劣化而变动。换句话说,相同的激光束量的照射未必在感光鼓上提供相同的电势。感光鼓灵敏度的这种变动可在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产生电势差,该电势差导致调色剂在其间移动,从而可能导致浪费的调色剂消耗。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不仅能够缩短第一印出时间(FPOT)而且能够以容易的方式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这里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部件;曝光装置,被配置为将图像承载部件曝光以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具有在图像形成之前用于在将图像承载部件曝光的同时调整输出的调整时段;和显影装置,被配置为包含用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部件,在图像承载部件与调色剂承载部件相互接触的接触状态和它们相互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改变,并在接触状态中通过调色剂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其中,如果在所述调整期间被曝光的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一部分处于显影位置,那么显影装置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参照附图阅读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包含于说明书中并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这里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配置。
图2示出曝光装置的例子。
图3示出自动功率控制(APC)电路。
图4A~4C示出APC操作期间的激光器驱动电流、激光束量和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5示出激光器的电流-输出特性。
图6示出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7示出显影电压和感光鼓之间的电势差与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
图8示出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和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9示出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关系。
图10示出出现雾化的状态。
图11示出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和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12是图像形成单元的操作的初期和末期的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13示出不同的使用环境中的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14A和图14B示出APC操作期间的激光器驱动电流与激光束量之间的关系。
图15示出激光器的电流-输出特性。
图16是示出直至曝光装置操作就绪之前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7A~17C示出预旋转期间的扫描仪的转数、激光束量和鼓表面电势的随时间的变动。
图18示出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19示出显影电压与感光鼓之间的电势差与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
图20A~20C示出显影辊接触定时。
图21示出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与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22示出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与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23A~23C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和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24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激光束量与曝光后电势之间的关系。
图25A~25C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鼓电势、显影电压和显影辊接触定时之间的关系。
图26示出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诸如电子照相型的级联型的激光打印机)的总体配置。图1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电子照相型的多色图像形成装置。以下参照图像形成处理详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作为控制单元的中央处理单元(CPU)14控制以下描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各操作。
如图1所示,沿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图像接收部件)的中间转印带5的平坦表面布置用于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各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由于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包含相同的基本配置,因此,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在图1中的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中,图像承载部件1y是圆筒感光部件并且沿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以100mm/秒的圆周速度被旋转驱动。感光部件1y的表面通过带电装置带电。带电装置包含带电辊2y(带电部件)和带电高压电源21。带电辊2y(带电部件)被按压以接触感光部件1y的表面并且通过感光部件1y的旋转被旋转驱动。同时,通过带电高电压电源21向带电辊2y施加交流(AC)或直流(DC)高电压作为带电偏压。因此,感光部件1y的表面带电到希望的电势。
然后,感光部件1y根据要记录的图像的信息通过曝光装置3(潜像形成单元)被曝光。通过激光束扫描仪执行曝光。
一成分非磁接触显影装置4y包含显影辊41y和供给辊42y。显影辊41y是用于承载显影剂(调色剂)并将其传输到感光部件1y的表面的调色剂承载部件。供给辊42y是用于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41y的表面的调色剂供给部件。
表面被调色剂均匀涂敷的显影辊41y被轻压以接触感光部件1y并沿正向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在显影辊41y旋转的同时,显影高压电源43(电压施加装置)向感光部件1y施加预定的DC电压,以将在其上面形成的潜像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用于向显影辊41y供给调色剂的供给辊42y与显影辊41y接触。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感光部件1y和显影辊41y可相互分离和接触。
随着感光部件1y旋转,通过显影装置4y可视化的感光部件1y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传输到在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部件1y之间形成的一次转印部分。与感光部件1y接触的中间转印带5沿箭头b的方向被驱动。
一次转印辊8y(一次转印单元)被按压以通过中间转印带5接触感光部件1y。一次转印高压电源81向一次转印辊8y施加电压,以在一次转印部分上形成转印电场。当调色剂图像到达一次转印部分时,它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上。
在一次转印之后,由于调色剂图像的有无或者一次转印高电压的影响,感光部件1y的带电状态是不稳定的。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一次转印之后,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的曝光装置(未示出)照射感光部件1y以使感光部件1y的带电状态稳定化,由此可使感光部件1y均匀带电。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次转印辊8y具有围绕芯棒形成乙烯-丙稀-二烯烃单体(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橡胶层的辊形状。通过在橡胶中分散碳以提供105Ω或更小的体积电阻值以便导电并且发泡,形成EPDM橡胶层。一次转印高压电源81向芯棒施加电压。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一次转印辊8y为辊形,但是,它可以是板形、刀片形或刷形。
中间转印带5提供107Ω或更小的体积电阻值。中间转印带5可以是由具有用于电阻值调整的分散的导电粒子的树脂或橡胶制成的单层带,或者可以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被形成为使得具有104Ω或更小的电阻值的树脂或橡胶带被涂敷几十微米的诸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全氟烷氧基(PFA)和乙烯四氟乙烯(ETFE)的用于提高脱模特性(mol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的氟塑料的多个层。中间转印带5围绕驱动辊6、支撑辊7和二次转印对向辊92张紧并通过它们被驱动,并且构成为中间转印单元。
与图像形成单元Uy类似,在其它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于中间转印带5上,以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辊6和支撑辊7电气浮动,或者被施加遵照一次转印高电压的高电压。二次转印对向辊92被调整,以提供106Ω或更小的电阻值,并被接地。
当中间转印带5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到达由二次转印辊9(二次转印单元)和中间转印带5形成的二次转印部分时,从片材馈送单元10供给转印材料P。在转印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分的定时,二次转印高压电源91向二次转印辊9施加预定的高电压,以从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与一次转印辊8类似,二次转印辊9由芯棒和以辊状围绕芯棒形成的EPDM橡胶层形成。EPDM橡胶层的体积电阻值被调整到1017~1013Ω。与一次转印辊8类似,来自二次转印高压电源91的电压被施加到芯棒。
二次转印电压的作用是向由二次转印辊9、转印材料P、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对向辊92形成的路径施加二次转印电流,并且形成二次转印所需要的电场。
上面转印了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由于二次转印对向辊92的弯曲从中间转印带5脱离,并然后在调色剂图像被置于转印材料P上的状态下被传输到定影装置11。定影装置11向转印材料P施加热和压力,以在其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11包含定影套筒111和压力辊112。
同时,完成一次转印之后的残留调色剂通过感光部件清洁器12y被清洁,并且,二次转印之后的中间转印部件上的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13被去除。清洁装置13包含清洁刮刀131和废调色剂容器132。
图2示出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曝光装置的配置。从激光器单元31获得的准直光被旋转多面镜32反射偏转,通过fθ透镜33和折叠式反射镜34,并最终到达感光鼓1的表面。扫描束的一部分通过射束检测(BD)镜35被反射并然后被BD传感器36光学检测。扫描束的一部分也被用于基于来自BD传感器36的输出信号使用于各扫描的写入信号同步化,调整束写入位置(曝光开始位置)以使其不偏移,并且控制扫描仪马达(后面描述)的旋转。
激光器单元31包含半导体激光器装置、被粘接固定于准直透镜镜筒的准直透镜和用于供给半导体激光束发射所需要的电流并执行发射开/关(ON/OFF)控制的激光器驱动基板。半导体激光装置包含边缘发射激光器芯片和光电二极管。
图3示出用于将半导体激光束量控制到恒定值的APC电路。APC电路通过光电二极管接收从激光器芯片发射的激光束,并且向激光束施加光电转换以产生监视器电流Im。监视器电流Im通过电阻Rm被转换成监视器电压Vm。监视器电压Vm被增益放大器放大,并然后被输入到比较器,该比较器比较监视器电压Vm与基准电压产生单元的基准电压Vref。向激光器芯片施加的电流经受反馈控制,使得通过增益放大器放大的监视器电压Vm与基准电压Vref一致。监视器电压Vm、电阻Rm和监视器电流Im之间的关系表示如下。
Im=Vm/Rm...(1)
电阻Rm被调整,使得激光束量在感光鼓1上变为预定值。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APC操作。在APC操作中,如图4A中的曲线图所示,激光驱动电流值逐渐增加。因此,激光束量根据图5所示的电流-输出特性如图4B中的曲线图所示的那样增加。当激光束量达到预设的目标值W1[mW]时,CPU 14将激光驱动电流值固定于相关值I1[A],并且终止APC操作。在APC操作期间,感光鼓电势根据图6所示的激光束量-感光鼓电势特性如图4C中的曲线图所示的那样改变。
以下将描述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与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图7示出使用带负电的调色剂时的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和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极性时,显影辊上的调色剂被显影到感光鼓上。否则,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极性时,显影辊上的调色剂不被显影到感光鼓上。
但是,调色剂包含反转调色剂、即带电到正常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的调色剂。(正常带电极性指的是用于将静电潜像显影的带电极性。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带负电的静电潜像被反转显影,因此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是负极性)。反转调色剂可从显影辊移动到感光鼓(以下,该现象被称为反转雾化(inverted fogging))。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调色剂极性的相反极性并且电势差具有更大的绝对值时,反转雾化是更明显的。
因此,为了防止调色剂向感光鼓移动,希望将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设为调色剂极性的相反极性,并将其绝对值减小到不出现反转雾化的水平。
如上所述,在APC操作期间(在图像形成之前在曝光感光鼓的同时调整激光束输出的调整时段中)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因此,如果显影辊在APC操作期间接触感光鼓,那么调色剂可被转印到感光鼓上。为了应对该问题,在常规上,如图8中的线A所示,显影辊在完成APC和激光熄灭之后与感光鼓接触,由此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但是,如图8中的线A所示,通过该方法,直到完成图像形成设置的时间段延长,这导致FPOT增加。
为了缩短FPOT,希望执行用于在APC完成之前预先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控制。
作为参考,以下将参照图8中的线B描述用于在开始APC之前预先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控制。首先,CPU 14预先获取使得感光鼓电势变为预定电压V2的激光束量W2[mW]。然后,基于在APC操作期间执行的激光束量监视的结果,CPU 14获取达到预定的激光束量W2[mW]的定时。
在感光鼓上的被激光束量W2[mW]照射的部分、即感光鼓电势变为预定电压V2的部分到达显影位置的定时,如图9所示,CPU 14将显影电压变为第二显影电压。在达到预定激光束量W2[mW]的定时与显影电压变为第二显影电压的定时之间,存在对应于激光照射位置与显影辊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差。该配置将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设为调色剂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并因此限制调色剂显影。
但是,感光鼓灵敏度一般根据制造公差、使用环境和劣化程度改变。具体而言,相同的激光束量对于感光鼓的照射未必导致图10中的实线a所示的相同的感光鼓电势,而导致图10中的虚线b和c所示的感光鼓电势的变动。
参照图10,在表示感光鼓灵敏度比曲线a高、即感光鼓电势可能降低的曲线b的情况下,产生图10中的斜纹线所示的区域,这里,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极性,从而导致调色剂显影。相反,在表示感光鼓灵敏度比曲线a低、即感光鼓电势不可能降低的曲线c的情况下,产生图10中的阴影部分所示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由于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极性和大的绝对值,因此,出现反转雾化。
因此,当显影辊在开始APC之前恒定地与感光鼓接触时,必须使要施加到显影辊的电压与感光鼓表面电势同步化,以防止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向感光鼓移动。但是,在预旋转期间,执行激光束量控制(APC)和扫描仪马达控制,因此,感光鼓表面电势大大改变。因此,当考虑感光鼓的变动时,难以将电势差限制在希望的范围内。作为结果,发生非常可能出现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问题。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1所示,显影辊在APC开始时与感光鼓分离(即,处于分离状态),并且,当自施加激光器驱动电流以来(即,自开始调整激光束输出的时间段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秒]时,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即,变换到接触状态)。另外,CPU 14执行控制,以将此时的显影电压变为调色剂不从显影辊转印到感光鼓的第二显影电压。考虑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预定时间T被设定为使得感光鼓电势与第二显影电压(显影辊41y的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到不出现反转雾化的水平。
显影辊处于接触状态时的显影电压被设为不显影调色剂的第二显影电压。因此,即使感光鼓灵敏度变化,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也恒定地具有调色剂极性的相反极性。因此,调色剂在APC期间不被显影。由于显影辊不是在开始APC之前而是在自开始APC经过了预定时间T[秒]之后与感光鼓接触,因此,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不会不必要地增加,并且,可以防止反转雾化的出现。因此,可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使得显影辊能够在APC操作结束之前与感光鼓接触,并且,可以减少FPOT。并且,与显影辊在开始APC之前预先与感光鼓接触的情况相比,该配置还使得更容易控制显影辊电势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以防止雾化。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信号时,感光鼓1y开始旋转。如上所述,带电偏压被施加到感光鼓1y,以使其带电到预定的带电电势。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带电电势被设为约-500V,并且,作为带电偏压向带电辊2y施加-1000V电压。然后,执行上述的APC,以获取适当的激光束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激光束量被调整,使得曝光部分电势变为-150V。
当从开始APC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秒]时,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接触。在包含显影辊41y和感光鼓1y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时间T中,CPU 14向显影辊41y施加第二显影电压,通过该第二显影电压,调色剂不被显影。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第二显影电压被设为-50V。通过这些设定,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值为+100V,该值是具有与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正值。因此,调色剂在APC的执行期间不被转印到感光鼓上。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图像形成时的显影电压为-350V,因此,通过从第二显影电压减去图像形成时的电压获取的电势差具有正的极性。
考虑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确定预定时间T[秒]。由于第二显影电压被设为具有与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因此,与显影电压被关断的情况相比,该处理可在更大程度上限制反转调色剂向感光鼓的转印(反转雾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特别是当使用低灵敏度感光鼓时,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被设为具有比-150V小的绝对值的值(接近0)。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考虑,可以通过将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设为具有比-150V小的绝对值的值,更有效地防止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即使当使用低灵敏度感光鼓时,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也将是比-150V小的值,并且,不出现反转雾化。
如上所述,在APC的执行期间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使得不仅能够防止调色剂显影和反转雾化,而且能够以容易的方式缩短FPOT。具体而言,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以容易的方式实现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的污染以及缩短FPOT两者。
当通过在图像形成开始时发射激光执行APC以外的光学调整时,本示例性实施例也是有效的。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即在开始多棱镜旋转的同时通过用BD传感器36检测扫描束的一部分执行激光写入位置的同步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发射激光束直到多棱镜旋转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出现与APC执行中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对于FPOT减少也是有效的。在多面镜旋转达到稳定状态时以及随后,由于在排除APC执行之外的通常操作中的非图像形成时不在显影区域(与显影辊的宽度对应的区域)中发射激光,因此,不出现到感光鼓的调色剂粘附。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此外,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只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显影辊接触感光鼓的状态被称为“接触状态”,但是,“接触状态”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即,显影辊直接接触感光鼓1y的状态和显影辊不直接接触感光鼓而由显影辊承载的显影剂接触感光鼓的状态。在以下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以类似的方式使用术语“接触状态”。
以下将基于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基本配置中增加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的使用的情况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以下将基于增加感光鼓1y的使用程度的情况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随着图像形成单元Yy的使用程度增加,感光鼓1y的表面必然被刮擦,并且,感光鼓1y上的膜厚减小。因此,感光鼓1y的电容增加,并且,当施加恒定的带电偏压时,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增加。作为结果,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参见图6)也改变。如图12所示,在图像形成单元Uy的操作的早期和末期之间,该关系大大不同。该现象也适用于APC操作。
因此,如果要在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接触时施加的第二显影电压是恒定的,那么,在感光鼓1y的使用程度增加之后,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并且,出现反转雾化。结果是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并出现纸背面上的污染。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根据感光鼓1y上的膜厚的变动校正第二显影电压,以便即使在感光鼓1y的使用程度增加之后也防止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具体而言,第二显影电压被校正为随感光鼓上的膜厚的减小而增加,以便即使在感光鼓的使用程度增加之后也使得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保持大致恒定。
以下将详细描述控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每当执行打印时,CPU 14在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存储装置15中存储供各图像形成单元打印使用的片材的数量。CPU 14基于关于图像形成单元的使用的信息控制第二显影电压。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考虑,每当打印4000张片材时,感光鼓1y上的膜厚减小1μm,并且,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的绝对值增加10V。因此,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的绝对值也增加10V。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每当打印4000张片材时,CPU 14将在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接触时要施加的第二电势电压的绝对值增加10V。考虑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即使感光鼓1y上的膜厚减小,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也可将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所获取的电势差设为150V或更小。作为结果,如果显影辊41y在APC的执行期间接触感光鼓1y,那么不出现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图像形成单元对于打印使用的片材的数量(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数量)改变第二显影电压,但是,也可基于作为关于感光鼓1y的使用程度的信息的感光鼓1y的转数和向带电辊2y施加带电偏压的时间段改变第二显影电压。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了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根据各感光鼓的使用状态,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并且,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只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以下,将基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基本配置中改变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情况描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当使用环境改变时,部件电阻也改变,因此,感光鼓1y的带电特性改变。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即,在空气中包含高的绝对水分含量的环境中,部件电阻降低,因此,当向感光鼓1y施加恒定的带电偏压时,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增加。相反,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中,即,在空气中包含低的绝对水分含量的环境中,部件电阻增加,因此,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降低。作为结果,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也根据使用环境改变。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增加。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中,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降低。作为结果,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参见图6)也改变。如图13所示,该关系大大依赖于使用环境。该现象也适用于APC操作。
因此,如果在显影辊41y接触感光鼓1y时施加的第二显影电压是恒定的,那么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并且,会出现反转雾化。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下,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并且,存在导致调色剂显影的风险。结果是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并出现纸背面上的污染。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第二显影电压根据使用环境的检测结果改变,以便即使在感光鼓1y的带电特性根据使用环境改变时也防止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变动。具体而言,在曝光部分电势增加的高温和高湿环境中,CPU 14执行校正以增加第二显影电压。在曝光部分电势降低的低温和低湿环境中,CPU 14执行校正以降低第二显影电压。通过该配置,执行控制,以不管使用环境如何都使显影辊41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保持大致恒定的值。
以下将详细描述控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环境检测装置16检测使用环境。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考虑,在表1中示出在各使用环境中向带电辊2y施加-1000V带电偏压时的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与带电电势。
[表1]
Figure BDA00002309695600151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表1所示,第二显影电压对于各使用环境被改变。以这种方式设定第二显影电压使得能够与使用环境无关地将显影辊41y接触感光鼓1y时显影辊41y的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设为-100V。因此,如果显影辊41y在APC的执行期间接触感光鼓1y,那么既不出现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了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并且,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仅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通过使显影辊41y接触在APC中曝光的感光部件1,可以以容易的方式同时实现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防止以及缩短FPOT两者。在这种情况下,预旋转期间的显影偏压被控制,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区分在预旋转期间要向带电辊施加的电压与图像形成时的电压,防止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到感光鼓的调色剂移动。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对于与第一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配置和操作,它们的重复的描述将被避免。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APC操作中,如图14A中的曲线图所示,CPU 14逐渐增加激光器驱动电流值。在这种情况下,激光束量根据图15所示的电流-输出特性如图14B中的曲线图所示的那样增加。当激光束量达到预定目标值W1[mW]时,CPU 14将激光器驱动电流值固定于相关值I1[A],并终止APC操作。
以下,将参照图16中的流程图描述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指令起到曝光装置完成图像形成设置所执行的操作。在步骤S201中,CPU 14确定感光鼓是否旋转。
由于通过DC马达和步进马达使感光鼓有规律地旋转,因此,CPU14根据这些马达的转数是否是预定的转数或者通过使用基于硬件的就绪信号(ready signal)进行确定。当CPU 14确定感光鼓处于就绪状态(在步骤S201中为是(“YES”))时,然后,在步骤S202中,CPU 14指示扫描仪马达开始操作。
在步骤S203中,CPU 14导致激光单元连续发射激光并开始上述的APC。在步骤S204中,CPU 14等待,直到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在步骤S205中,当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CPU 14例如通过利用定时器测量从检测到BD信号起到检测到随后的BD信号的时间段来检测BD间隔。
在步骤S206中,CPU 14确定检测到的BD间隔是否小于等于预定的间隔BD0。当检测到的BD小于等于BD0(在步骤S206中为是)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207。否则(在步骤S206中为否(“NO”)),处理返回步骤S205。预定的间隔BD0为扫描仪马达的稳定旋转时的BD间隔的约-5%,并且,被识别为扫描仪马达旋转接近规定的转数的间隔。
在步骤S207中,CPU 14改变BD控制模式。具体而言,CPU 14将BD控制模式从激光器连续发光的模式变为关于在预扫描中获取的BD间隔以固定的时间比应用激光APC的模式。因此,当几乎达到稳态转数时,CPU 14改变控制模式,以在非图像区域中执行APC(定义为启通(unblanking)APC)和BD检测。
在步骤S208中,CPU 14等待,直到经过预定的时间。预定的时间段包含从CPU 14确定扫描仪马达旋转接近规定的转数起直到通过重复过冲和欠冲使转数稳定化以为图像形成做好准备的时间段。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预定的时间段被设为约1秒。在步骤S209中,当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段时,扫描仪变为就绪,然后,曝光装置的激活序列(activation sequence)结束。
图17A~17C示出执行上述的APC和马达旋转控制时的曝光装置的激活期间的扫描仪马达转数、激光束量和感光鼓电势的随时间的变动。在响应来自CPU 14的指令执行的APC和扫描仪马达旋转控制中,激光束量和扫描仪马达转数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地改变。时间T1表示扫描仪马达转数达到扫描仪马达的稳态旋转时的BD间隔的约-5%的值的时间。时间T2表示曝光装置变为就绪的时间。感光鼓1y通过带电辊2y带电,使得曝光之前的表面电势变V1。当暴露于来自曝光装置的光时,表面电势根据图18所示的激光束量-感光鼓电势特性如图17C所示的那样改变。
以下将描述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和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图19示出使用负极性调色剂时的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和调色剂移动量之间的关系。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极性时,显影辊上的调色剂被显影到感光鼓上。否则,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极性时,显影辊上的调色剂不显影到感光鼓上。
但是,调色剂包含反转调色剂、即带电到正常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的调色剂。(正常带电极性指的是用于将静电潜像显影的带电极性。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由于带负电的静电潜像被反转显影,因此,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是负极性。)反转调色剂可从显影辊移动到感光鼓(以下,该现象称为反转雾化)。当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调色剂极性的相反极性,并且电势差具有更大的绝对值时,反转雾化更明显。
因此,为了防止调色剂向感光鼓移动,希望将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设为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极性,并且将其绝对值减小到不出现反转雾化的水平。
如上所述,由于感光鼓受强行激光发射影响,因此,在APC操作期间(在图像形成之前在感光鼓曝光的同时调整激光束输出的调整时段中)在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因此,在完成扫描仪的APC和马达旋转控制并且感光鼓表面上的激光熄灭之后设定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定时,使得可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但是,如图20B所示,这种控制延长了直到图像形成设置完成的时间段,并且导致FPOT的增加。
为了缩短FPOT,希望执行控制,以使得显影辊在完成APC之前预先接触感光鼓。作为参考,以下,参照图20C和图21描述在开始APC之前预先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的控制。首先,CPU 14预先获取激光束量W1[mW],通过该激光束量W1,感光鼓电势变为预定电压V1。然后,基于在APC操作期间执行的激光束量监视的结果,CPU14获取达到预定激光束量W1[mW]的定时。
在感光鼓上的被激光束量W1[mW]照射的部分、即感光鼓电势变为预定电压V1的部分到达显影位置的定时(T1),如图21所示,CPU 14将显影电压变为第二显影电压。在达到预定激光束量W1[mW]的定时与显影电压变为第二显影电压的定时之间存在对应于激光照射位置与显影辊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差。该配置将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设为调色剂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由此限制调色剂显影。
但是,感光鼓灵敏度一般根据制造公差、使用环境和劣化程度改变。具体而言,相同的激光束量对于感光鼓的照射未必导致图22中的实线a所示的相同的感光鼓电势,而导致图22中的虚线b和c所示的感光鼓电势的变动。
参照图22,在表示感光鼓灵敏度比曲线a高、即感光鼓电势可能降低的曲线b的情况下,产生图22中的斜纹线所示的区域,这里,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同的极性,从而导致调色剂显影。相反,在表示感光鼓灵敏度比曲线a低、即感光鼓电势不可能降低的曲线c的情况下,产生图22中的阴影部分所示的区域。在该区域中,由于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极性和大的绝对值,因此,会出现反转雾化。
因此,当在开始APC之前显影辊恒定地与感光鼓接触时,必须使要施加到显影辊的电压与感光鼓表面电势同步化,以防止显影辊上的调色剂向感光鼓移动。但是,在预旋转期间,执行激光束量控制(APC)和扫描仪马达控制,因此,感光鼓表面电势大大改变。因此,当考虑感光鼓的变动时,难以将电势差限制在希望的范围内。作为结果,非常可能出现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问题。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图23A~23C所示,显影辊在APC开始时与感光鼓分离(即,处于分离状态),并且,当自施加激光器驱动电流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2[秒]时,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即,变换到接触状态)。另外,为了将感光鼓表面电势变为使调色剂不从显影辊转印到感光鼓的第二感光鼓表面电势,预旋转期间向感光鼓施加与图像形成中的偏压不同的第二带电偏压。考虑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预定时间T2被设定为使得感光鼓电势稳定化,并且,第二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显影辊的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到不出现反转雾化的水平。
因此,可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此外,由于显影辊可在APC结束之前接触感光鼓,因此,可以缩短FPOT。此外,与显影辊在APC开始之前预先接触感光鼓的情况相比,该配置还使得更容易控制显影辊电势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以防止雾化。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信号时,感光鼓1y开始旋转(开始图像形成设置)。如上所述,与图像形成时的偏压不同的第二带电偏压被施加到感光鼓1y,以使其带电到预定的带电电势。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感光鼓的带电电势(Vd1)被调整到约-800V,并且,第二带电偏压(Vd_dc2)被调整到约-1300V。此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图像形成时的带电偏压(Vd_dc1)被调整到-900V,并且,感光鼓上的带电部分电势被调整到-400V。
当自开始图像形成设置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时,开始上述的APC,以适当地以与图像形成期间的激光束量类似的激光束量W2为目标调整激光束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在APC期间,基于图24所示的激光束量与曝光之后的电势之间的关系调整曝光之后的感光鼓上的电势,使得以适当的激光束量曝光之后的电势变为-320V(VL1)(参见图24中的图14(a))。在图像形成时,调整激光束量,使得曝光之后的电势变为-120V(VL2)(参见图24中的图14(b))。
此外,在自开始图像形成设置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2[秒]之后,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与图像形成期间类似,显影辊41y的电势被设为-300V(Vdev)。在包含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的时间T中,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值变为+20V,并且具有与调色剂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的极性。因此,APC执行期间不出现调色剂显影(也称为通常雾化(regular fogging))。在完成强制激光发射并开始启通发光的定时(T3)上,改变的带电偏压变为用于图像形成的偏压(-900V),并且,完成图像形成设置。
在考虑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的情况下确定预定的时间T2[秒]。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即使当使用低灵敏度感光鼓时,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也被调整为100V或更小。这是由于,在应用于本公开的显影配置中,可通过将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设为100V或更小,防止反转雾化。因此,如果使用低灵敏度感光鼓,则不出现反转雾化。
当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需要为20V或更大以防止通常雾化时,要向显影辊施加的偏压可被调整以获取大的电势差。例如,虽然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图像形成期间类似地向显影辊施加-300V偏压,但是,如果向其施加-250V偏压,那么可在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确保70V电势差。
如上所述,在包含显影辊与感光鼓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时间段中,控制单元14执行如下模式,该模式用于控制带电装置和曝光装置以调整感光鼓表面电势,使得通过从显影辊的电势减去显影位置处的感光鼓电势所获取的电势差具有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负极性)的相反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如果显影辊在APC的执行期间接触感光鼓,那么既不出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
当通过在图像形成开始时发射激光执行APC以外的光学调整时,本示例性实施例也是有效的。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即在开始多面镜旋转的同时通过用BD传感器36检测扫描射束的一部分执行激光写入位置的同步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直到多面镜旋转达到稳定状态之前需要发射激光束,因此,出现与APC执行中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对于FPOT减少也是有效的。在多面镜旋转达到稳定状态时以及随后,由于在排除APC执行之外的通常操作中在非图像形成时不在显影区域(与显影辊的宽度对应的区域)中发射激光,因此,不出现到感光鼓的调色剂粘附。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此外,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只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区分在预旋转期间向带电辊施加的电压与图像形成时的电压,防止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向感光鼓的调色剂移动。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改变预旋转期间的激光束量,以防止在显影辊接触状态中调色剂向感光鼓移动。以下,将在关注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不同的情况下详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当开始APC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y分离,并且,当自开始打印以来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2[秒]时,显影辊与感光鼓1y接触。此外,在预旋转期间激光束发射量被设为第二激光束量,使得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表面电势变为不显影调色剂的第二感光鼓表面电势。考虑感光鼓灵敏度,预定时间T2被设定为使得第二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到不出现反转雾化的水平。
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电势变为第二感光鼓电势。因此,显影电压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恒定地具有调色剂极性的相反极性。因此,调色剂在APC期间不被显影。另外,由于在自开始打印以来经过预定的时间T2[秒]时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因此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不会不必要地增加,并且可以防止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防止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此外,由于该配置使得显影辊41y能够在APC操作期间接触感光鼓1y,因此,还可缩短FPOT。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打印信号时,感光鼓1y开始旋转。与图像形成期间类似,约-1000V的带电偏压(vd_dc1)被施加到带电辊2y,并且,感光鼓1y的表面电势变为约-500V(Vd3)。另外,执行APC,以便以与图像形成时不同的0.25mW的第二激光束量(W3)为目标适当地调整激光束量。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对于适当的激光束量的曝光部分电势被设为-350V(VL3)。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激光束量被设定为超过BD传感器36的检测极限W4(0.10mW)。因此,在曝光装置的激活期间显影辊可与感光鼓接触。
当经过了预定的时间T2[秒]并且显影辊41y与感光鼓1y接触时,与图像形成期间类似,-250V偏压被设定以被施加到显影辊41y。通过这些设置,通过从显影电压减去感光鼓电势获取的值变为具有与调色剂带电极性(负极性)相反的极性的+100V。因此,在APC的执行期间调色剂不被显影。在完成强制激光发射并开始启通发光的定时,激光束量的目标值从0.25mW变为0.8mW,以执行启通APC。通过与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过程相同的过程执行APC。当激光束量达到目标值0.8[mW]时,激光器驱动电流值固定为相关值。然后,APC和图像形成设置结束。
考虑感光鼓灵敏度的变动确定预定的时间T2[秒]。并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类似,显影辊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与显影辊之间的电势差也被设定为150V或更小,并且,可以防止出现反转雾化。
通过上述的配置,如果在APC的执行期间显影辊接触感光鼓,那么既不出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此外,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只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作为第六示例性实施例,考虑大气环境改变的情况。以下将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
当大气环境改变时,部件电阻也改变,因此,感光鼓1y的带电特性改变。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即,在空气中包含高的绝对水分含量的环境中,部件电阻降低,因此,当向感光鼓1y施加恒定的带电偏压时,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增加。相反,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中,即,在空气中包含低的绝对水分含量的环境中,部件电阻增加,因此,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降低。作为结果,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也根据大气环境改变。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增加。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中,感光鼓1y上的曝光部分电势降低。(参见图26)该现象也适用于APC操作。
因此,如果在显影辊41y接触感光鼓1y时施加的第二显影电压是恒定的,那么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增加,并且,会出现反转雾化。在低温和低湿环境下,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并且,存在导致调色剂显影的风险。结果是浪费的调色剂消耗以及纸背面上的污染。
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带电偏压根据大气环境中的变动改变,以便即使在感光鼓的带电特性根据大气环境改变时也防止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变动。具体而言,在曝光部分电势增加的高温和高湿环境中,CPU 14执行校正以降低第二显影电压。在曝光部分电势降低的低温和低湿环境中,CPU 14执行校正以增加第二显影电压。通过该配置,执行控制,以不管大气环境如何都使显影辊41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保持大致恒定的值。
以下将详细描述该控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环境检测装置16(参见图1)检测大气环境。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考虑,在表2中示出在各大气环境中在向带电辊2y施加-250V显影偏压时的带电偏压、感光鼓1y上的带电电势与曝光部分电势。
[表2]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表2所示,基于环境检测装置16的检测结果校正第二带电电压。以这种方式设定第二显影电压使得能够与大气环境无关地在显影辊41y接触状态中的感光鼓1y的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提供+100V电势差。因此,如果显影辊41y在APC的执行期间接触感光鼓1y,那么既不出现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因此,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根据环境改变带电偏压来控制感光鼓1y的电势与显影电压之间的电势差,但是,也可通过基于环境信息改变激光束量来获取类似的效果。具体而言,可在更高温度和更高湿度环境下更多地增加激光束量。
可依照感光鼓的使用程度改变关于激光束量的感光鼓上的曝光部分电势。随着感光鼓的使用程度的增加,感光鼓1y的表面被刮擦,并且,感光鼓1y上的膜厚减小。因此,感光鼓1y的电容增加,并且,当施加恒定的带电偏压时,感光鼓1y的带电电势增加。作为结果,激光束量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关系也改变。
因此,可通过随感光鼓的使用程度增加减小带电偏压的绝对值或增加激光束量来获取与上述的情况类似的效果。因此,既不出现调色剂显影也不出现反转雾化。此外,可以在没有浪费的调色剂消耗和纸背面上的污染的情况下缩短FPOT。可基于图像形成单元对于打印使用的片材的数量(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数量)、感光鼓1y的转数和向带电辊2y施加带电偏压的时间段来确定感光鼓的使用程度。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只描述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但是,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也可被应用于分别用于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并且,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控制可只被应用于布置于上游侧的对于FPOT减少重要的图像形成单元。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更方式、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
曝光装置,被配置为将图像承载部件曝光以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具有在图像形成之前用于在将图像承载部件曝光的同时调整输出的调整时段;和
显影装置,被配置为包含用于承载调色剂的调色剂承载部件,在图像承载部件与调色剂承载部件相互接触的接触状态和它们相互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改变,并在接触状态中通过调色剂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显影静电潜像,
其中,如果在所述调整期间被曝光的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一部分处于显影位置,那么显影装置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电压施加装置,被配置为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
其中,在包含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的时间段中,电压施加装置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使得通过从调色剂承载部件的电势减去所述显影位置处的图像承载部件的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电压施加装置,被配置为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
其中,在包含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的时间段中,电压施加装置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使得调色剂承载部件的电势具有与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电压施加装置,被配置为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
其中,电压施加装置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电压,使得通过从包含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时间段中的调色剂承载部件的电势减去图像形成时的调色剂承载部件的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从开始所述调整时段时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显影装置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电压施加装置基于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改变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中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的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图像承载部件的转数。
9.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向用于使图像承载部件带电的带电部件施加带电偏压的时间段。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检测装置,被配置为检测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
其中,电压施加装置基于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改变在所述预定的时间段中向调色剂承载部件施加的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带电装置,被配置为使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带电;和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带电装置和曝光装置,
其中,在包含从分离状态切换到接触状态的定时的预定时间段内,控制单元控制带电装置和曝光装置,以执行如下这样的模式,该模式用于调整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电势使得通过从调色剂承载部件的电势减去显影位置处的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电势获取的电势差具有正常调色剂带电极性的相反极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带电装置,被配置为使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带电;和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带电装置和曝光装置,
其中,显影装置关于通过带电装置使用带电偏压被带电的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位置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所述带电偏压具有与图像形成时的极性相同的极性以及比图像形成时的绝对值大的绝对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调整时段中的曝光装置的目标输出比图像形成时的曝光装置的输出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来自曝光装置的光以调整曝光装置开始将图像承载部件曝光的位置,
其中,所述目标输出比传感器的检测限值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模式中,控制单元基于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来调整表面电势。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用于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数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图像承载部件的转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关于图像承载部件的使用程度的信息是向包含于带电装置中的带电部件施加带电偏压的时间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1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检测装置,被配置为检测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
其中,在所述模式中,控制单元基于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调整表面电势。
CN201210415369.XA 2011-10-26 2012-10-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0767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5137 2011-10-26
JP2011235136 2011-10-26
JP2011235137 2011-10-26
JP2011-235136 2011-10-26
JP2012208468A JP6091125B2 (ja) 2011-10-26 2012-09-2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8468 2012-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6729A true CN103076729A (zh) 2013-05-01
CN103076729B CN103076729B (zh) 2015-07-29

Family

ID=48153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5369.XA Active CN103076729B (zh) 2011-10-26 2012-10-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29351B2 (zh)
JP (1) JP6091125B2 (zh)
CN (1) CN1030767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453A (zh) * 2017-10-18 2019-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27427B2 (en) 2011-12-28 201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17358B2 (ja) * 2012-10-10 2016-05-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1891B2 (ja) * 2012-05-17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1629A (ja) * 2013-06-14 2015-0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43581B2 (ja) * 2013-06-28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8742B2 (ja) 2014-01-21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09118B2 (ja) * 2017-08-28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09301A (ja) * 2017-12-15 2019-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93837B2 (ja) * 2019-04-18 2023-06-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1496A (ja) 2021-04-30 2022-1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5254A1 (en) * 2002-04-12 2003-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cleaning blade
US20060285864A1 (en) * 2003-03-31 2006-12-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performs density detection
CN101145008A (zh) * 2006-09-15 2008-03-19 株式会社理光 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54084A (zh) * 2006-09-20 2008-04-0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8477A (ja) 1990-02-16 1991-10-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73824A (ja) 1992-03-24 1993-10-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70049A (ja) * 1992-03-26 1993-10-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570166A (en) * 1993-11-19 1996-10-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that applies voltage to developer layer thickness regulating member
JPH096151A (ja) 1995-06-16 1997-01-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68912B2 (ja) * 2002-04-19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05827A (ja) * 2005-04-27 2006-11-0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541892B1 (en) * 2011-06-30 2016-12-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27427B2 (en) * 2011-12-28 201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15254A1 (en) * 2002-04-12 2003-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cleaning blade
US20060285864A1 (en) * 2003-03-31 2006-12-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that performs density detection
CN101145008A (zh) * 2006-09-15 2008-03-19 株式会社理光 带电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54084A (zh) * 2006-09-20 2008-04-02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453A (zh) * 2017-10-18 2019-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683453B (zh) * 2017-10-18 2022-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29351B2 (en) 2016-01-05
US20130108290A1 (en) 2013-05-02
JP6091125B2 (ja) 2017-03-08
JP2013109322A (ja) 2013-06-06
CN103076729B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672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5518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image quality
US85430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61505B2 (ja) 光学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20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04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788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情報検出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366408B2 (ja) チャージャ設定の能動的な制御のための、帯電ニーの質量ベース検出
US2017036401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9501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39323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eaturing a particle carrying charging member and a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a magnetic field generating device
JP49627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655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57353A (ja) 電子写真装置のプロセス制御装置
JPH082973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2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94187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8159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54235B2 (ja) 電子写真装置のプロセス制御装置
JPH112123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画質補償装置
JPH101429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13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8887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3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65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