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2542B -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2542B
CN103072542B CN201210331384.6A CN201210331384A CN103072542B CN 103072542 B CN103072542 B CN 103072542B CN 201210331384 A CN201210331384 A CN 201210331384A CN 103072542 B CN103072542 B CN 103072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hell
support
rear plate
safet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13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2542A (zh
Inventor
吉村俊辉
下野刚
松冈大辅
田村梦人
桑原幸司
小野正义
河合浩幸
田中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DaikyoNis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72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2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2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2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在安装有安全气囊组件(5)的安全气囊(11)的壳(8)的后侧布置有为了防止安全气囊(11)展开时该安全气囊(11)朝着壳(8)后方变形而具有高刚性部(28)的后板(7)。该后板7支承在转向部件或者壳(8)上,后板7的上部位于从仪表板(1)朝下方突出的后侧支承部(19)上。

Description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沿车辆的仪表板内的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的上方安装有安全气囊组件,当车辆遭到碰撞时使安全气囊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坐人员的前面展开。该安全气囊组件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气体发生器。为提高对它的保修和部件更换等之际的作业性,非常希望安全气囊装置从结构上保证易于装卸安全气囊组件。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而构成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之例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有记载。在该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下部支承在转向部件上,且安全气囊组件的前部和后部利用钩状(hook)部件钩嵌在自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的前、后支承部上。具体而言,支架自安全气囊组件的壳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支架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在转向部件的支架上。前侧钩状部件焊接在所述壳的前表面上,挂在设置在仪表板的前侧支承部的孔里。后侧钩状部件用螺栓和螺母紧固在焊接在所述壳后表面上的基座支架上,钩嵌在设置在仪表板的后侧支承部的孔里。
在该例的情况下,在从仪表板上卸下安全气囊组件时,首先,解除后侧钩状部件和壳后表面的基座支架的紧固,再将后侧钩状部件从仪表板的后侧支承部取下来。然后,再解除壳下部的支架和转向部件的支架之间的紧固。这样才能够从仪表板的前侧支承部上将壳前表面的钩状部件取下来,以将安全气囊组件取出来。
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内容:为了做到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易于变形,在安全气囊组件的壳和基座支架上设置有碰撞吸收部。
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中,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碰撞时,由传感器(省略图示)将车辆前面遭受碰撞这一情况检测出来,气体发生器开始工作,气体注入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里。这样安全气囊就从折叠状态开始膨胀而展开,仪表板上壁的开裂盖子受该展开压力的作用而开裂,安全气囊就在车内鼓起来。
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的过程中,安全气囊组件的安全气囊壳受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作用会变形,朝着后方鼓起来。如果该变形较大,就会导致安全气囊展开得较慢(不会迅速展开)等,展开性能会变差。能够想到的做法是在安全气囊壳的壳壁上形成构造加强筋(structure bead),来提高安全气囊壳的刚性,但是如果由于设置了构造加强筋而在壳壁上出现了凹凸,则对安全气囊的展开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能够做到抑制所述安全气囊展开压力所造成的安全气囊壳的变形,让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做到了利用后板(back panel)抑制安全气囊壳变形。
也就是说,这里提供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具体情况如下,在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组件布置在仪表板内。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侧支承部、后侧支承部以及后板。该前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前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该后板布置在所述壳的后侧并具有抑制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壳朝着后方变形的高刚性部,所述壳支承在在所述仪表板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上,且被所述前侧支承部支撑着,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转向部件或者所述壳上,且所述后板的上部被所述后侧支承部支撑着,在所述壳的后壁下端部设置有朝后侧突出的多个凸部,双头螺栓的头部装在各凸部背面一侧的凹部内,该双头螺栓的轴部贯穿凸部朝着后方突出,通过用螺母将该双头螺栓拧紧,所述后板的下端部被支承在所述壳的后壁上。
根据所述支承构造,后板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后侧支承部的固定部到壳的支承部的尺寸)比将后板支承在转向部件上时短。因此,由于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而加在后板上的朝向后方的弯矩变小。这样一来后板就难以歪倒,因此安全气囊的展开就很稳定,而且也能够避免自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的后侧支承部破损。因此,也能够减少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要素,对于轻量化来说是有利的。
这里,在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中,也是后侧的钩状部件支承在壳上,但它是事先将已固定有双头螺栓的基座支架固定在壳上以后,再通过该基座支架将钩状部件紧固在壳上的。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支承构造中,是将凸部设置在壳的后壁上,使用于支承后板的双头螺栓的头部进入凸部背面一侧的凹部里的。因此,双头螺栓的头部不会朝着壳内突出,这对于将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收放在壳内,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所述支承构造与专利第4617766号公报不同,在所述支承构造中,既无需使用特别的支架,而且也不会对将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收放在壳内、安全气囊顺利地展开等带来不良影响,就能够将后板支承在壳上,构造简单且也有利于轻量化。
因此,利用后板的高刚性部防止了壳受到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作用而朝着后方大幅度地变形,也就避免了安全气囊展开得较慢等不良现象。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上下排列着布置而构成的。因此,加强筋的存在使得后板的高刚性部相对“横向弯曲”的刚性提高,所述“横向弯曲”指的是车宽方向中央部分相对于车宽方向两端朝着后方位移的形态的弯曲,利用一简单的结构即能够抑制壳朝着后方变形。而且,利用后板的冲压成型很简单地就能够形成这样的加强筋。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的下侧设置有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所述仪表板上时使易于变形的碰撞吸收部。这是所谓的头部碰撞防护装置所涉及的构造。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将后板设置在安全气囊壳的背部,仪表板上下方向的刚性提高,则当因事故等乘坐人员撞到了仪表板1的上表面时,对乘坐人员的保护是不利的,因此利用碰撞吸收部使得在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后板容易变形,利用该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而有利于保护乘坐人员。
所述碰撞吸收部,例如能够由让所述后板的一部分朝着后方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在该情况下,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上时,后板就会在弯曲部大大地弯曲,这样碰撞能量即会被吸收。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全气囊以其平面形状为矩形的状态被折叠起来并收放在所述壳内。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所述壳包括覆盖已被折叠起来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后侧两角部的角部覆盖部。
因此,尽管后板的高刚性部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但是因为壳的角部覆盖部会引导安全气囊展开、鼓起来,所以安全气囊会非常顺利地展开、鼓起来。而且,因为能够使后板是一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板,所以易于制作。
在其它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前侧支承部和后侧支承部由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上的筒状安全气囊滑槽(chute)的前部和后部构成,在该安全气囊滑槽上嵌合有抑制安全气囊鼓起来时该滑槽变形的筒状加强部件。也就是说,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通过后板施加给安全气囊滑槽,如果安全气囊滑槽由此而变形,对于安全气囊的顺利展开就是不利的。于是,为抑制安全气囊滑槽变形而使用筒加强部件来加强安全气囊滑槽。这样就有利于安全气囊顺利展开、鼓起来等。
附图说明
图1是仪表板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后板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后板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滑槽安装到仪表板上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包括仪表板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已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后板卸下后之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与图6相同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与图6相同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壳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基准销所在的位置剖开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后所看到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说明。此外,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以及其用途范围的意图。
在图1所示车辆的仪表板1上,2表示合成树脂制面板主体,3表示贴在面板主体2的表面上的装饰层(trim),装饰层3由图2所示的氨基甲酸乙酯泡沫塑料层3a和表层3b构成。在仪表板1的副驾驶座一侧安装有安全气囊装置4,当车辆遭受碰撞时,该安全气囊装置4会让安全气囊从仪表板1上壁的开裂盖子1a开始展开以保护副驾驶座上的乘坐人员。在装饰层3的背面形成有开裂用槽3c。
[第一实施方式]
<安全气囊装置的构造>
如图2所示,安全气囊装置4包括安全气囊组件5、安全气囊滑槽6以及后板7。安全气囊组件5包括收放在钢板制壳8内的安全气囊11、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inflator)12。本例中的气体发生器12呈圆盘型,装在壳8的底部。如图3所示,壳8形成为开口部呈矩形的方形壳体。安全气囊11以其平面形状为矩形的状态被折叠起来并收放在壳8内。
如图4所示,壳8的后壁8a,为使其高度与折叠起来并收放在壳8的安全气囊11的高度一样高而高出后壁8b地立着。壳8的侧壁8c从前壁8b一侧开始朝着后壁8a一侧逐渐增高,在后壁8a附近该侧壁8c的高度与该后壁8a相同。由该后壁8a和侧壁8c形成的角部构成覆盖已被折叠起来的安全气囊11后侧两角部的角部覆盖部9。
安全气囊滑槽6是合成树脂制,包括让安全气囊11鼓起来的导向筒(chute sleeve)10、将该导向筒10的上端开口覆盖起来的前后门(flap)13。该门13和装饰层3上形成有开裂槽3c的部分一起构成开裂盖子1a。导向筒10是与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形状相对应的剖面为矩形的筒,图5中也示出,该导向筒10由抑制安全气囊11鼓起来时变形的钢板制筒状加强部件14加强。
所述安全气囊滑槽6由仪表板1的面板主体2支撑着。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在面板主体2的上壁部形成有安全气囊用开口15。另一方面,在导向筒10的上端设置有凸缘16,在筒壁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爪17。该导向筒10从上方插到面板主体2上的安全气囊用开口15内,安全气囊滑槽6利用凸缘16和爪17被面板主体2上的安全气囊用开口15的缘部支撑着。
接下来,对安全气囊组件5的支承构造做说明。
首先,如上所述,安全气囊滑槽6安装在仪表板1的上壁部,该导向筒10从仪表板1朝着下方突出。而且,该导向筒10的前壁和后壁构成用于支承安全气囊组件5的前侧支承部18和后侧支承部19。
如图2所示,安全气囊组件5利用前侧钩子21被安全气囊滑槽6的前侧支承部18支撑着,且由在仪表板1内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支承转向轴等的高强度部件)22支承。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和转向部件22之间留出让安全气囊组件5穿过的空间。
另一方面,为了从后侧承受安全气囊组件5,后板7布置成面向所述空间。该后板7的上部利用后侧钩子23被后侧支承板19支撑着,该后板7的下部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图5中也示出,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前侧支承部18,多个接合孔24在车宽方向上留有间隔而设。通过从后侧将已固定在壳8的前壁上的前侧钩子21挂扣在扣合孔24内,安全气囊组件5即会被前侧支承部18支撑。
如图2所示,转向部件22上固定有用以支承安全气囊组件5和后板7的支承支架26。支承支架26包括朝向后方的支承面,螺栓从该支承面朝着后方突出设置。另一方面,在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下表面上固定有支架27。在该支架27上设置有朝下方突出的第一安装部27a。利用螺母从后侧将支架27上的第一安装部27a紧固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上,安全气囊组件5即被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
如图4所示,后板7包括高刚性部28,该高刚性部28覆盖着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后表面,并抑制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壳8朝后方变形(鼓起来变形)。而且,在后板7的上端部,所述后侧钩子23沿着车宽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腿部29从后板7的下端部的两侧端部朝着下方延伸。
高刚性部28是相对“横向弯曲”刚性得以提高的部分,该“横向弯曲”指的是车宽方向中央部分相对于车宽方向两端朝着后方位移之形态的弯曲,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30上下排列着设置而构成该高刚性部28。该高刚性部28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加强筋30是在冲压成型后板7时在该板上形成凹凸后所得到的构造加强筋。
从后板7上的高刚性部28的上端到后侧钩子23之间的部分设置成大致与壳8的后壁8a齐平。
在腿部29上设置有碰撞吸收部31,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1上时,该碰撞吸收部31会使变形容易。该碰撞吸收部31是通过将腿部29的一部分朝着后方弯曲成“く”字形后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而且,在接着腿部29的碰撞吸收部31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29a。
图5中也示出,为支承后板7,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上多个扣合孔32沿车宽方向留有间隔而设。而且,如图2和图6所示,后板7是通过从前侧将上端部的后侧钩子23挂扣在所述扣合孔32内而被后侧支承部19支撑着。再就是,通过利用螺母从后侧将其腿部29的第二安装部29a紧固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上,后板7即被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
在本例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组件5的支架27的第一安装部27a和后板7上的腿部29的第二安装部29a,相对于转向部件22上的支承支架26的紧固方向相同(从后侧的紧固),且是一起紧固的。
如图3等所示,在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两侧壁上设置有支架33。而且,如图7所示,壳8的支架33和仪表板主体2用支承杆34相连结。
<将安全气囊装置安装到车辆上和从车辆上卸下>
说明是如何将安全气囊装置4安装到车辆上的。首先,如图5所示,将筒状加强部件14套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导向筒10上,在该状态下从上朝下将导向筒10嵌入仪表板主体2的开口15内。这样一来,如图2所示,安全气囊滑槽6和筒状加强部件14就成为利用凸缘16和爪17而被面板主体2的开口15缘部支撑的状态。使装饰层3与已装上了该安全气囊滑槽6和筒状加强部件14的面板主体2一体形成。
接下来,将已装上了安全气囊滑槽6和筒状加强部件14的仪表板1装到车辆上,将安全气囊组件5装在仪表板1内。
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利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和转向部件22之间的空间,从后侧将安全气囊组件5插到转向部件22上。从后侧将该安全气囊组件5的前侧钩子21挂扣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前侧支承部18的扣合孔24内。而且,将自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朝着下方突出的第一安装部27a的螺纹孔套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的螺栓上。
接下来,从前侧将后板7上部的后侧钩子23挂扣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的扣合孔32里,将后板7下端的第二安装部29a的螺纹孔套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的螺栓上。用螺母将该螺栓拧紧,将安全气囊组件5和后板7一起紧固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上。之后,如图7所示,利用支承杆34连结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支架33和仪表板主体2。
当要将安全气囊组件5从仪表板1内取出来时,首先,将后板7卸下来。也就是说,将紧固安全气囊组件5和后板7的螺母从转向部件22的支架26的螺栓上拧下来。然后,从所述螺栓上将后板7下端的第二安装部29a抽出来,将上端的后侧钩子23从后侧支承部19的扣合孔32里取出来,而将后板7从仪表板1内取出来。这样就能够在后侧支承部19和转向部件22之间形成让安全气囊组件5穿过的空间。
然后,将连结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和仪表板主体2的支承杆34取下来。再将自壳8朝着下方突出的第一安装部27a从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的螺栓上取下来,将前侧钩子21从前侧支承部18的扣合孔24里取出来,从所述空间将安全气囊组件5朝着后方取出来。此外,在卸下后板7以前将支承杆34卸下来也是可以的。
<关于安全气囊的展开>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碰撞时,由传感器(省略图示)将车辆前面遭受碰撞这一情况检测出来,气体发生器12开始工作,气体被注入收放在壳8内的安全气囊11里。这样,安全气囊11就从折叠状态展开,安全气囊滑槽6的门13被推到安全气囊11上而朝着上方打开,仪表板1的装饰层3裂开,安全气囊11便在车内鼓起来。
当安全气囊11如上所述展开时,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情况便如图3中虚线所示,其后壁8a会在安全气囊11的展开压力的作用下变形,朝着后方鼓起来。如果该变形较大,则会导致安全气囊11展开得较慢(不会迅速展开)等,展开性能会变差。
关于这一点,在本发明之下能够利用后板7抑制后壁8a朝着后方变形。因此有利于安全气囊11良好地展开。在该情况下,因为后板7的高刚性部28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30,对于横向弯曲具有较高的刚性,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后壁8a朝着后方变形。而且,加强筋30是冲压成型制得的构造加强筋,所以抑制了后板7的重量增加,对于车辆的轻量化也有利。
如上所述,因为安全气囊11的展开压力加在后板7上,所以力会通过该后板7的后侧钩子23加在安全气囊滑槽6上。但是,因为该安全气囊滑槽6的导向筒10由筒状加强部件14得以加强,所以能够防止导向筒10变形,而有利于安全气囊11顺利展开、鼓起来。
因为在壳8上设置有覆盖安全气囊11后侧两角部的角部覆盖部9,所以该角部覆盖部9会与安全气囊滑槽6一起引导安全气囊11展开、鼓起来。因此,尽管后板7的高刚性部28仅沿车宽方向扩展,但因为角部覆盖部9发挥引导功能,所以不会对安全气囊11展开、鼓起来造成不良影响。因为能够使后板7是仅在车宽方向扩展的板,所以易于制作。
安全气囊11的展开压力作为将仪表板1推上去的力作用在仪表板1上。但是,因为仪表板主体2和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由支承杆34连结,所以能够抑制仪表板1向上移动。因此,因为在安全气囊11展开时开裂盖子1a会迅速裂开,所以能够实现安全气囊的顺利展开。
<头部碰撞防护装置>
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中,后板7连结后侧支承部19和转向部件22,包括将腿部29的一部分朝着后方弯曲而形成的碰撞吸收部31。因此,如图2所示,当碰撞负荷F从上方加在了仪表板1上时,后板7会像虚线所示的那样在碰撞吸收部31大幅度地弯曲。碰撞能量因此而被吸收。因此,有利于当乘坐人员因事故等而碰撞到仪表板1的上表面时对乘坐人员进行保护。
<与碰撞吸收部相关的其它实施方式>
图9示出与后板7的碰撞吸收部31相关的其它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腿部29的平面部分设置槽35来代替在后板7的腿部29设置弯曲部。也就是说,是通过使腿部29的强度局部下降来形成碰撞吸收部31的。在该情况下,具有槽35的平面部分会由于碰撞负荷而变形,碰撞能量即会被吸收。
<其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组件5的第一安装部27a和后板7的第二安装部29a一起紧固在转向部件22的支架26上,除此以外,还可以分别设置将第一安装部27a紧固在转向部件22上的支架和将第二安装部29a紧固在转向部件22上的支架
可以将后板7的第二安装部29a紧固在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滑槽6的导向筒10由筒状加强部件14加强,但还能够采用其它加强手段,例如在导向筒10上设置加强肋等。
[第二实施方式]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到图13所示,是将后板7的下端部支承在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后壁8a下部,而不是将将后板7的下端部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下面做具体说明。
首先,如图10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从前侧将后板7的上端部的后侧钩子23挂扣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的扣合孔32内,后板7即被该后侧支承部19支撑。后板7包括覆盖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的后表面并抑制安全气囊展开时壳8朝着后方变形(鼓起来变形)的高刚性部28。在高刚性部28,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30上下排列设置。
在后板7的所述高刚性部28的下侧设置有头部碰撞防护装置的碰撞吸收部31。该碰撞吸收部31由使该板朝着后方弯曲成“く”字形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壳8的后壁8a下部设置有朝着后侧突出的沿车宽方向排列的多个凸部41。在后壁8a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凸部41上设置有用以紧固后板7和壳8的双头螺栓42。在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凸部41上设置有用于对后板7和壳8进行定位的基准销43。
如图12所示,双头螺栓42的头部进入凸部41的背面一侧(前侧)凹部内并焊接在该壳8上,轴部(螺纹部)贯穿凸部41朝着后方突出。如图13所示,基准销43也具有头部,该头部进入凸部41背面一侧(前侧)的凹部内并焊接在该壳8上,销部贯穿凸部41朝后方突出。基准销43朝向后方的突出量比双头螺栓42朝向后方的突出量大。
如图10所示,在后板7下端部的与所述双头螺栓42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开口朝向下方、用于安装的倒“U”字形缺口44。而且,在后板7的下端部且与所述基准销43相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朝着后方突出的突出部45。如图12所示,后板7上的安装用缺口44套在双头螺栓42的轴部上,用螺母拧紧双头螺栓42,后板7的下端部即被支承在壳的下端部。如图13所示,壳8的基准销43嵌在设置在后板7的突出部45端部的定位孔47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转向部件22的后表面部固定有呈“コ”字形的支承支架26。该支承支架26包括朝向后方的支承面,螺栓从该支承面朝向后方突出设置。另一方面,在壳8的下表面上固定有支架27。在该支架27的后部设置有朝下方突出的安装部。通过从后侧用螺母将该支架27的安装部紧固在支承支架26上,壳8即被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筒状加强部件14套在安全气囊滑槽6上,壳8和仪表板主体2由支承杆34连结起来,但是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未设置那样的筒状加强部件、支承杆。
<后板7的安装>
将安全气囊组件5的前侧钩子21挂扣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前侧支承部18的扣合孔24里,将自安全气囊组件5的壳8朝下方突出的支架27紧固在转向部件22的支承支架26上。接下来,将后板7的后侧钩子2挂扣在安全气囊滑槽6的后侧支承部19的扣合孔32里。然后,让后板7的下部朝着前方移动,将壳8的双头螺栓42嵌入后板7的安装用缺口44里。此时,因为后板7是利用基准销43和定位孔47的嵌合而定位在壳8上的,所以能够避免双头螺栓42的螺纹部与后板7的安装用缺口44的周缘部发生干涉而损伤该螺纹部,有利于将后板7可靠地紧固在壳8上。
<安全气囊的展开>
当安全气囊11展开时,由于该展开压力的作用,以后板7的下端部为支点将后板7朝着后方推倒的力就会作用在后板7上。本实施方式中的后板7其下端部支承在壳8上,从该下端支承部到相对于后侧支承部19的钩嵌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将后板7的下端部支承在转向部件22上的第一实施方式短。也就是说,由于安全气囊11的展开压力而加在后板7上的朝向后方的弯矩变小。这样一来,因为后板7难以歪倒,所以安全气囊11的展开稳定,而且也能够避免自仪表板1朝着下方突出的后侧支承部19破损。其结果,作为安全气囊装置的加强要素的筒状加强部件14不需要了,对于轻量化有利。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双头螺栓42和基准销43的头部进入壳8的后壁8a且凸部41的背面一侧的凹部内,所以这些头部不会朝着壳8内突出。因此,对于将安全气囊11、气体发生器12收放在壳8里,安全气囊11顺利展开都是有利的。
<其它>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设置连结壳8和仪表板主体2的支承杆34。
还可以在后板7上设置螺栓插入孔来取代安装用倒“U”字形缺口44。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包括收放在壳内的安全气囊和产生安全气囊膨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组件布置在仪表板内,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包括前侧支承部、后侧支承部以及后板,
该前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前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
该后侧支承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组件的后侧自所述仪表板朝着下方突出设置,
该后板布置在所述壳的后侧并具有抑制在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壳朝着后方变形的高刚性部,
所述壳支承在在所述仪表板内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部件上,且被所述前侧支承部支撑着,
所述后板支承在所述转向部件或者所述壳上,且所述后板的上部被所述后侧支承部支撑着,
在所述壳的后壁下端部设置有朝后侧突出的多个凸部,双头螺栓的头部装在各凸部背面一侧的凹部内,该双头螺栓的轴部贯穿凸部朝着后方突出,
通过用螺母将该双头螺栓拧紧,所述后板的下端部被支承在所述壳的后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上下排列着布置而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的下侧,设置有当碰撞负荷从上方加在了所述仪表板上时使易于变形的碰撞吸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部由让所述后板的一部分朝着侧向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以其平面形状为矩形的状态被折叠起来并收放在所述壳内,
所述后板的高刚性部仅在车宽方向上扩展,所述壳包括覆盖已被折叠起来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后侧两角部的角部覆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支承部和后侧支承部由固定在所述仪表板上的筒状安全气囊滑槽的前部和后部构成,
在该安全气囊滑槽上嵌合有抑制安全气囊鼓起来时该滑槽变形的筒状加强部件。
CN201210331384.6A 2011-09-22 2012-09-07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3072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7781 2011-09-22
JP2011-207781 2011-09-22
JP2012144079A JP6307214B2 (ja) 2011-09-22 2012-06-27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144079 2012-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2542A CN103072542A (zh) 2013-05-01
CN103072542B true CN103072542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828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1384.6A Active CN103072542B (zh) 2011-09-22 2012-09-07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90184B2 (zh)
JP (1) JP6307214B2 (zh)
CN (1) CN103072542B (zh)
DE (1) DE10201201774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44460B2 (en) * 2011-06-30 2015-0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bag chute topper system
DE102012215840A1 (de) * 2012-09-06 2014-05-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Airbagmodul
DE102013105970B4 (de) * 2013-06-10 2023-02-16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Befestigungsanordnung für einen Airbagmodul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KR20150014211A (ko) * 2013-07-29 2015-02-0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도어
US9415738B2 (en) * 2014-12-22 2016-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nti-rattle interface for airbag chute to airbag module
US9925946B2 (en) * 2015-12-04 2018-03-27 Fca Us Llc Low mass passenger airbag
JP2017114441A (ja) * 2015-12-25 2017-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6009455A1 (de) * 2016-08-03 2018-02-08 Audi Ag Baugrupp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Baugruppe
JP6551367B2 (ja) * 2016-11-01 2019-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9102895B3 (de) 2019-02-06 2020-07-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11605507A (zh) * 2020-04-30 2020-09-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质仪表板气囊盖板结构及汽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7323A (ja) * 1992-10-16 1994-05-10 Takata Kk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161075A (ja) * 2002-11-11 2004-06-10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621277A (zh) * 2003-11-27 2005-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安全气囊封板打开装置
CN1636800A (zh) * 2003-12-24 2005-07-1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727225A (zh) * 2004-07-30 2006-02-0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其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0345A (ja) * 1992-03-25 1993-10-19 Takata Kk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326132A (en) * 1992-08-25 1994-07-05 Musiol John A Reaction can for air bag system
US5342090A (en) * 1992-10-30 1994-08-30 Alliedsignal Inc. Passenger air bag module with means for retaining an air bag deployment door to a housing
US5505484A (en) * 1995-02-23 1996-04-09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Collapsible airbag canister
JPH09226496A (ja) * 1996-02-22 1997-09-02 Bridgestone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H09263209A (ja) * 1996-03-27 1997-10-07 Denso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20132B2 (ja) * 1999-08-19 2008-07-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ケース
JP4158461B2 (ja) * 2002-09-04 2008-10-01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設置構造
KR100478046B1 (ko) * 2002-11-19 2005-03-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동승자용 에어 백 모듈
JP2004352118A (ja) * 2003-05-29 2004-12-16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ニー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リアクションカン
JP4617766B2 (ja) * 2004-08-17 2011-01-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JP4543824B2 (ja) * 2004-08-25 2010-09-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ケース
JP2006290017A (ja) * 2005-04-06 2006-10-26 Calsonic Kansei Corp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衝撃吸収構造
JP4831999B2 (ja) * 2005-05-31 2011-12-07 三光合成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ーバック装置及びエアーバックカバー
JP4832052B2 (ja) * 2005-10-31 2011-12-07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付き車両用内装品
US7448642B2 (en) * 2006-04-11 2008-11-11 Honda Motor Co., Ltd. Impact absorbing airbag inflator
JP5448387B2 (ja) * 2008-08-09 2014-03-1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7323A (ja) * 1992-10-16 1994-05-10 Takata Kk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161075A (ja) * 2002-11-11 2004-06-10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621277A (zh) * 2003-11-27 2005-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安全气囊封板打开装置
CN1636800A (zh) * 2003-12-24 2005-07-13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727225A (zh) * 2004-07-30 2006-02-01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及其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017743A1 (de) 2013-03-28
CN103072542A (zh) 2013-05-01
JP2013079062A (ja) 2013-05-02
US8690184B2 (en) 2014-04-08
US20130076010A1 (en) 2013-03-28
JP6307214B2 (ja) 2018-04-04
DE102012017743B4 (de)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2542B (zh) 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US8141897B2 (en) Guide plate for side air bag
US9120444B2 (e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8585080B2 (en) Airbag arrangement
US20180147901A1 (en) Winch mounting apparatus
CN105383434A (zh) 用于行人保护的可展开的车辆发动机罩扩展件
US20180354438A1 (en) Inflatable protective guard for a hybrid vehicle battery
EP3293058B1 (en) Vehicle curtain airbag bracket
JP2016525483A (ja) 車両ボンネットのためのエアバッグデバイス
US20060022435A1 (en) Airbag unit and case of airbag unit
CN106364318B (zh)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KR101371724B1 (ko) 에어백 커버 및 에어백 모듈
JP6269524B2 (ja) 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000669B (zh) 用于车辆的乘客约束系统
JP2015013558A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41826B2 (en) Energy transfer beam for automotive side door
US8641082B2 (en) Airbag module case
US20130069349A1 (en) Side airbag deployment arrangement
RU2673417C1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боковой части автомобиля
JP2007008471A (ja)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EP1927518B1 (en) Vehicle structures or components defining a deployment control surface for an airbag
KR20090019261A (ko) 에어백 모듈의 장착 구조
JP4563868B2 (ja) エアバッグ取付部構造
JP2004352119A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取付構造
JP2007001356A (ja) エアバッグ取付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